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建安骨的诗句是什么

2023-09-19 06:17:50
TAG: 诗句
共1条回复
max笔记

建安骨的诗句有:文章何啻建安骨,孰得建安骨。

建安骨的诗句有:太守文章建安骨,孰得建安骨。拼音是:jiànāngǔ。结构是:建(半包围结构)安(上下结构)骨(上下结构)。注音是:ㄐ一ㄢ_ㄢㄍㄨˇ。

建安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

二、引证解释

⒈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引唐李白《宣城谢_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王琦注:“东汉建安之末,有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_、应_、阮_及曹氏父子所作之诗,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亦称“建安风骨”。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三、网络解释

建安骨建安骨--------------------------------------------------------------------------------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刚健遒劲的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唐·李白《宣城谢_楼饯别校书叔云》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王琦注:“东汉建安之末,有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_、阮_及曹氏父子所作之诗,世谓之建安体。风骨遒上,最饶古气。”亦称“建安风骨”。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关于建安骨的成语

安安逸逸安安合适破竹建瓴建瓴高屋悬鼗建铎运筹建策高层建瓴沙上建塔

关于建安骨的词语

运筹建策破竹建瓴左建外易建功立业悬_建铎建功立事悬鼗建铎众建贤才高层建瓴沙上建塔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建安骨的详细信息

相关推荐

建安诗歌有哪些?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篇一】 《吁嗟篇》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篇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粱!
2023-09-07 04:05:181

建安诗有那些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还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情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2023-09-07 04:05:272

建安诗歌

  1、《 陌上桑 》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2、《 杂诗 》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3、《 吁嗟篇 》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   4、《 野田黄雀行 》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5、《 美人篇 》   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6、《 杂诗·其一 》   孔融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7、《 杂诗 》   孔融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   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   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   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   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   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8、《 七哀诗 》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9、《 赠从弟 》   刘祯   亭亭山中松,琴琴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0、《 饮马长城窟 》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章,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11、《 驾出北郭门行 》   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12、《室思》   徐干   ( 一 )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   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   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   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   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   ( 二 )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 三 )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   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 四 )   惨惨时节尽,兰华凋复零。   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   展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   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 五 )   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   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   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 六 )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13、《 咏怀诗之三 》   阮籍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14、《 咏怀诗之— 》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5、《 咏怀诗之十九 》   阮籍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2023-09-07 04:05:351

建安诗歌短的有哪些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23-09-07 04:05:445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为

建安诗歌的主要形式是五言古诗.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代表作有《七哀》、《蒿里行》、《饮马长城窟行》,《室思》等.代表人物主要是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 建安七子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比如曹植的《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2023-09-07 04:05:581

建安时代的诗歌特点是什么?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
2023-09-07 04:06:061

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还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情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1、曹操(155—220)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为平定北方与日后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作为文学典型的曹操,则由于融进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拥刘贬曹的政治倾向而成为一反面人物:阴险、残忍、狡诈、狠毒,集剥削阶级腐朽品质于一身。毛泽东主张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毛泽东读史》)《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建安十五年,以丞相身份下《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建安十九年,以魏公身份下《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以魏王身份下《举贤勿拘品行令》。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都为乐府旧题,但却表现新的内容。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反映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诗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鲁迅称曹为“改造文章的祖师”。2、曹丕(187-226)曹操次子,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王朝,谥文帝。曹丕存诗约40首,笔触细腻,语言流畅,格调清新。其《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风格清丽宛转。兹录其一如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粱!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一篇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批评了“文人相轻”的恶习;提出“建安七子”之称,并品评七子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见解;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学的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3、曹植(192-232)曹操之子,曹丕同母弟。因才学出众,曹操曾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相继为帝,备受猜忌压迫,郁郁而死。因封地在陈,卒谥思,世称陈思王。其创作以曹丕即位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后期作品主要表现受压抑的悲愤和哀伤情怀。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诗品》称之“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赠白马王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等都脍炙人口。所作辞赋以《洛神赋》最为著名。有《曹子建集》。
2023-09-07 04:06:141

建安诗歌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如刘勰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掀起的第一次文人创作高潮,由于作家心胸和眼界都较为开阔,都能不受拘束地进行创作,独具个性,所以它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23-09-07 04:06:291

建安体的诗句建安体的诗句是什么

建安体的诗句有:弥工建安体。建安体的诗句有:弥工建安体。结构是:建(半包围结构)安(上下结构)体(左右结构)。注音是:ㄐ一ㄢ_ㄢㄊ一ˇ。拼音是:jiànāntǐ。建安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所作的诗文。其中不少作品(主要是诗歌),继承《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词情慷慨,风格刚健,受到后世的推崇。二、引证解释⒈指汉魏之际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所作的诗文。其中不少作品(主要是诗歌),继承《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词情慷慨,风格刚健,受到后世的推崇。参见“建安骨”。引唐王维《别綦毋潜》诗:“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赵殿成笺注:“建安,汉末年号。时曹氏父子及_中七子俱善篇章,后人谓之‘建安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三、国语词典东汉建安年间所流行的诗体。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及建安七子等为主导。四、网络解释建安体建安体主要是指汉献帝建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体。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_、应_、刘桢,即所谓“三曹七子”。建安体作品内容主要以反映社会的动荡,或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情辞慷慨。格律刚劲遒劲。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关于建安体的成语破竹建瓴建瓴高屋沙上建塔运筹建策悬鼗建铎高层建瓴关于建安体的词语悬鼗建铎高屋建瓴众建贤才运筹建策悬_建铎体国安民建功立事左建外易破竹建瓴沙上建塔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建安体的详细信息
2023-09-07 04:06:371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建安文学与建安七子答案补充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诗风慷慨激扬,不求字句的斟酌,但是透露着豪迈任侠的风骨和韵味
2023-09-07 04:06:461

建安诗歌的评价

建安时期的独特的时代氛围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建安作家。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一种直面现实人生,执着于理想追求与创作态度和豪迈奔放的创作激情,生动的抒写着他们的“烈士悲心”慷慨悲壮,苍凉沉雄,刚健遒劲,表现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时代特色,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成为后世反对绮糜文风的旗帜,影响深远。
2023-09-07 04:07:061

建安文学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建安时期成就最大的是诗歌。先秦两汉时期,诗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诗经》、《楚辞》、汉代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标志着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示了诗歌发展的成就和水平,使之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建安诗歌基本上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楚辞》、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传统,同时接受汉末抒情小赋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崭新风貌。建安诗歌以魏国为主,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是其代表作家,并代表了这一时期诗歌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家多有理想壮志,关心社会现实,又都亲身经历了汉末的社会动乱,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他们以进取、务实的姿态,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从事诗歌创作,用诗歌来抒情言志。他们的诗歌,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之多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时代的本质;另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拯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及在为事业而奋斗中的人生感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刘勰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掀起的第一次文人创作高潮,由于作家心胸和眼界都较为开阔,都能不受拘束地进行创作,独具个性,所以它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23-09-07 04:07:301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哪些?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许多,主要有“三曹”、“七子”。1、曹操: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2、曹丕: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3、曹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流传甚广的《七步诗》等。4、孔融:现存诗8首,其《杂诗》《六言诗》形象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5、陈琳:能诗善文,其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6、王粲: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与曹植并称“曹王”,其《七哀诗》《从军诗》是其代表作。7、徐干:其五言诗,妙绝当时。诗歌今存3篇,都是五言诗。《答刘祯》是其代表作。8、阮瑀:诗歌中的《无题》《琴歌》《咏史诗二首》,在建安诗歌中都有一席之地。9、应玚:诗作有《公宴诗》《别诗》等,代表作《待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一首,音调悲节,多写离居飘零之感。10、刘祯: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其中代表作《赠从弟》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2023-09-07 04:07:371

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的异同

我们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题嘛,好说。相同点:1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坛上两座辉煌的艺术高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范式。盛唐诗正式继承了建安诗的优点。2从大的美学范畴来看,无疑是相同的,都属于阳刚之美或壮美。3题材都很广泛,有边塞、伤离别,述闺怨,忧羁旅、抒情志等不同点:1从题材方面看,盛唐气象更加广泛,边塞、田园、山水、别友朋,伤离别,述闺怨,忧羁旅、抒情志等,建安更多的是写属于伤离别,述闺怨,忧羁旅、抒情志。2从个人方面看,盛唐气象风格更多样,由陈子昂的慷慨幽郁,王维的清微闲雅,李白的飘逸奔放,高适的浑厚浩茫,岑参的奇峭挺拔,王昌龄的健捷悲壮,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合成了一种丰富、浑厚、气象远大、充满活力的基调,使读者看到了盛唐社会的各个侧面,也感受到盛唐社会的时代精神。而建安风骨则显得相对单一了一点。3从思想感情方面看,唐诗人在直接抒写政治抱负的同时,还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虎虎风生的英雄。建安诗人和盛唐诗人虽同是描绘英雄形象,但前者着笔在健,后者着笔在雄。前者虽描绘的少年英雄,却显得苍劲;后者虽描绘的沙场老将,却显得英风。建安更多的写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透彻了悟。4从艺术风格上看,建安诗歌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现实主义精神,如生命人生思考,真实描写动乱年代的诗篇。而盛唐则更多地体现浪漫主义,蒹有现实主义。5语言上看,建安诗歌言辞采朴实简洁,质劲有力,给人以似拙似粗之感。盛唐诗歌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既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既要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6从气质方面看,前着是劲建,后者是雄浑。7从影响方面看而且众所周知,盛唐诗歌是远超建安的文学传统的。
2023-09-07 04:07:461

远行客的诗句

1,渡远荆bai门外,来从楚国游du。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zhi,云生dao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出自唐代:李白《渡荆门送别》白话文释义: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2,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出自唐代:白居易《南浦别》白话文释义: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3,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出自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白话文释义: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仍还奔走辗转在人间。4,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出自唐代:李白《送友人》白话文释义: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5,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出自宋代: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白话文释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2023-09-07 04:08:023

建安诗歌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_____________精神,广阔而真实的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安诗歌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比较 广阔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动乱社会)。
2023-09-07 04:08:204

关于传统文化的诗句古诗

1. 关于传统文化古诗诗句 关于传统文化古诗诗句 1.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 【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译文: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新年送走了旧年。人们正喝着屠苏酒,春风扑面而来。 【北宋】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家家户户都贴上新桃符取下了旧桃符。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 2. 关于传统文化诗词名句有哪些 1、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中秋 《月下独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重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日赐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元宵节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7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 有关传统文化的诗句 传统文化:古诗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传统文化:节日类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ue0f2馨研绿一痪煞ue34e? 4.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5.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 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诗有哪些 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诗如下: 1、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宋·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5.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有哪些 1. 《卜算子》 诗人: 马钰 朝代: 元代 体裁: 词 我为中秋说。休赏中秋节。外景中秋不益人,内景中秋别。心到中秋歇。尘自中秋绝。金遇中秋结大丹,性似中秋月。 2. 《中秋月》 诗人: 徐有贞 朝代: 明代 体裁: 词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3. 《中秋李漕冰壶燕集》 诗人: 戴复古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4. 《中秋月》 诗人: 邵雍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求满直须当夜半,要明仍候到天心。无去照处情非浅,不睡观时意更深。徒爱古人诗句好,何堪千里共如今。 5. 《中秋》 诗人: 王柏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中秋天气似重阳,幸有庭前桂子香。书册根边无一事,任他风雨送凄凉。 6. 《中秋》 诗人: 陈藻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诗书读罢问耕牛,等得时来死便休。一带空村无润屋,聊因社肉作中秋。 7. 《中秋》 诗人: 龙辅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寂寂中秋夜,含情出玉闺。河长看雁远,月皎觉云低。 8. 《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诗人: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去岁中秋政病余,爱他月色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9. 《中秋无月》 诗人: 程珌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当时斗暗犹闲事,无月中秋可若何。我欲梯云千万丈,取光还月谢羲娥。 10. 《中秋月》 诗人: 潘阆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待月中秋上古城,迥然光掩别宵明。野人望久翻惆怅,无奈浮云灭又生。 6.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诗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jiangling332 中国传统文化之古诗词鉴赏陈丽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林语堂目录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走进诗词鉴赏诗词诗意栖居诗情生命第一讲走进诗词一、诗词的基本常识1、诗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按音律分(1)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渊明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①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②绝句每首四句对仗比律诗自由按“言”分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比较常见的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2、词一种韵文形式,由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7. 关于传统文化古诗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2、至节即事 元代: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译文 到了冬至节,京城中的天色才刚刚拂晓,浓浓喜气已经弥漫京城了。 人们互传名片道贺节日。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着,都在冬至节的时候,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家家趁着冬至,从容地玩耍着。 3、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4、元日 唐代:司空图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译文 如今年岁渐长,自己怀有满腔抱负却都未实现,空剩自怜。 为了迎接新年一直忙碌不停,太阳落山后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5、采桑子·重阳 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 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9. 描写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古诗词 834589429 1、春节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争插新桃换旧符 总把) 2、中秋 《月下独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重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 关于传统文化古诗词关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都有哪些 1、《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2、《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4、《中秋》 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5、《中秋》 唐代:郑谷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2023-09-07 04:08:401

诗歌是什么

诗歌poetry 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表现诗人的情致。 中国古典文论主张“ 诗言志 ”,“诗缘情”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特别看重诗歌抒发诗人主观情志的特点,即使是叙事诗,其抒情性也相当明显。诗人的主观情志自然导源于外在现实,但外在现实必须内化为诗人的心理现实即变成诗人情志的一部分才能发而为诗 。在形式上 ,与散文 、小说 、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富于节奏 感和音乐美 。无论中国诗 歌 还是西洋诗歌,通常都是通过语音的有秩序的排列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并且大部分诗 歌 要押 韵 ,即使中国现代自由诗也注意押韵,只是押韵方式比较自由。此外,相对而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讲究凝练;语言含蓄而富于跳跃性。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体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不同种类 ,如抒情诗 ,叙事诗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十四行诗,民歌等等。
2023-09-07 04:08:5314

简述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体裁形式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其突出特点为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而其作为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玄学、佛学、道教开始兴起,社会思想的自由和宗教的多样化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表现领域得到扩大。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建安文学发轫于汉末大乱之际,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异端思想突起,孕育了建安精神和建安文化。建安人在乱世中面对汉末的政治与文化浩劫,珍惜文化,关怀时事,表现出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曹操的《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都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建安文人在重新认识和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时,更加关注社会,他们的作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表现忧时伤乱,将建功立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抒发强烈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使建安诗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也就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诗风。与悲凉慷慨的诗风相适应的是建安诗歌的形式,建安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并加以改造,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使之成为建安诗歌的基本形式。建安文人或采用乐府旧题,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抒写国家大事、个人的壮志和抱负;或以乐府形式另写新题,将辞赋的语言声律带入乐府诗中,使五言诗既具有乐府诗的质朴,又有文人化的升华,将五言诗推向成熟。此外,建安文人还在杂言、七言诗等方面做尝试,如曹丕的《燕歌行》等,这对后来鲍照,庾信的杂言、七言诗创作起了推动作用。文学史上的正始时期包括从正始到晋武帝泰始以前,即曹魏后期、魏晋之交的整个历史时期。曹魏王朝末期,统治集团争权夺势的斗争异常尖锐,夺权之人以阴谋手段诛杀名士,杀戮异己,翦除宗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恐怖时代。在这种政治局面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采取了避世自全的态度,司马集团为掩饰自己的行为,又虚伪地提出“儒家名教”“以孝治天下”,面对恐怖与虚伪地现实,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显得尤为尖锐和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危机和幻灭,人生信仰也发生改变,玄学开始盛行,文学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建安文学中对理想功业追求的热情和自信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能否实现的抑郁以及强大政治压力下个人失意的悲哀,诗风也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遥深,寄托隐晦。正始诗人开始逃避现实,以哲学的眼光理性地观察现实,使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为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名士”,有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刘伶七人,也称“竹林七贤”,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它的基本主题为忧生忧世,对生命的感化和体验完全是悲剧性的。如《咏怀诗》第三首以树木由繁华转为憔悴的过程,暗喻了魏晋之际的政治状况,表现了在当时处境下难以自保的忧患。对生命的忧惧与人生的剧痛,是阮籍产生了隐逸求仙的思想,所以《咏怀诗》中往往杂有游仙的内容,表现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对现实污浊的鄙弃。《咏怀诗》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揭露,他常以比兴、象征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感情,寄托怀抱,造成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效果。其语言朴实平易,感情真诚厚重,都是对建安诗歌传统的继承,同时以五言诗咏怀为题的组诗体制抒写性情,对后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取代魏室,建立了晋王朝,史称西晋。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统一了中国,社会状况明显好转。一些文人为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纷纷向统治集团靠拢,很多人成为权门下的宾客,任诞之风有所收敛,个人意识不断减弱。文学表现的范围变得狭窄,缺少充实、激动人心的内容,像建安风骨那样明朗刚健的作品和正始时期隐晦曲折地揭露现实的作品已经很少了。以陆机、潘岳等人为代表,内容上拟古,讲究藻饰,注重形式技巧,形成华丽的风气,形成太康诗风。正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而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太康时期,左思的作品却独树一帜,其作品具有充实的现实内容和批判精神。其《咏史》八首突破了咏史诗的传统写法,不止咏史事,而是借咏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抱负,情调慷慨激昂,文笔矫健雄劲;语言简劲,虽有工巧之致但不可以雕琢。西晋经过太康、元康的短暂繁荣、安定后,发生“八王之乱”,晋室开始分崩离析。怀弟永嘉年间,因北方少数民族起义而陷入割据局面。晋室南迁,在江南建立偏安政权,史称东晋。从永嘉起至东晋灭亡百余年间,“玄言诗”占据诗坛。东西晋之际,诗坛上代表作家是以慷慨悲歌著称的刘琨和以游仙诗为主导的郭璞。东晋时代,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日益兴盛,文人士大夫普遍使用抽象的语言来谈论哲理,文学失去了艺术而变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了。当时佛学和玄学一样也受到重视,出现了玄释合流的局面。以专述老庄哲理而著称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东晋的玄言诗虽然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对后来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等人的说理诗以及宋明理学之诗,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晋末年,山水诗兴起,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晋宋之际的诗坛带来新的生机。崇尚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核心内容,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他不像阮籍、嵇康佯狂任诞,而是出于率真,因而他的诗歌更接近自然化境地。他的诗歌给空虚枯燥的玄言诗坛带来一股清新诗风,其艺术风格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追求的境界。南北朝是指东晋灭亡到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期。这一时期,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刘宋至陈,元嘉文学、永明文学、工体文学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元嘉年间,代表作家谢灵运和颜延之的创作活动,上起晋宋之交,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把自然美景引入诗歌,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在诗界独树一帜;下及大明、泰始之际,其间“才秀人微”的鲍照,不仅创作了雄健豪放的诗作,而且为七言、杂言、乐府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2)齐及梁初为第二阶段,即“永明体”兴起阶段,著名诗人沈约、谢朓等人将声韵学的成果运用到诗歌领域,遂形成讲究格律,对偶的永明新体诗。永明体的形式特征为:句式渐趋定性,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配的观念比较明确,但还没有形成粘的概念。此外,用韵由疏而密,押平声韵居多,押仄声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经接近唐人。永明声律论和新体诗的出现,揭开了我国诗歌史上从比较自由的古体向格律严谨的近体转变的崭新一页。(3)梁中叶至陈末为第三阶段即以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为代表的“宫体诗”兴盛的阶段。宫体诗主要指梁陈时期以描绘女性体态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柔的宫廷诗。宫体诗发展到陈代更趋轻靡,如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乌栖曲》,江总《宛转歌》、《闺怨篇》等,内容空虚,风格浮艳。宫体诗虽然格调不高,但他的出现拓宽了审美对象的领域,对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具有一定意义,对后代文学体裁的创新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宫体诗继永明体之后,使格律、对偶等诗歌艺术更趋成熟。北朝文学除民歌外,文人作品比起南朝来,是显得很消沉的,特别是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的一百多年,几乎一段空白。诸游牧民族的长期混乱和野蛮统治,便是造成这段空白的主要根源,但其亦有其特色,北人学南与南人入北的双向交融,使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诗坛别开生面。特别是庾信进入西魏北周,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悒郁,诗风大变,并在北周形成“庾信体”。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文学发展繁荣。对北朝文学影响最著的是齐梁诗风,北魏诗歌最早透露出南北文风交融的趋势。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可分为三类:(一)吴声歌曲(二)神弦歌(三)西曲歌,其民歌内容虽然单调,但由于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从肺腑流出,所以读来仍感到清新可喜。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南朝乐府民歌要丰富得多,而且情调也迥然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大多产生于长江流域,其诗中景物多秀美清丽,具有江南秀媚的特点。北朝民歌大多产生于北方,所以诗中景物多具北方雄浑的特点。(2)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沉湎于歌舞、寻欢作乐中,诗中多以情爱为主。北方长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痛苦,所以诗中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3)同时爱情诗,南北乐府民歌也有不同,南歌委婉,北歌则爽快直接。 北朝乐府民歌还有一些南朝乐府民歌所没有的内容,如反映贫富对立的《幽州马客吟》,也有写汉人反抗匈奴贵族的《杂歌谣辞》。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其慷慨悲凉、刚健豪壮的艺术风格为文人所称道。。。
2023-09-07 04:09:521

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

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AA.《七步诗》 B.《燕歌行》(曹丕) C.《将进酒》(李白) D.《短歌行》(曹操) 44、诗集《女神》的作者是郭沫若
2023-09-07 04:10:031

诗有哪几种形式?

诗有,儿童诗,数字诗,爱国诗,哲理诗,季节诗,托物言志,思乡诗,田园诗,送别诗,抒情诗,写景诗,边疆诗,动物诗,出塞诗,植物诗,颜色诗,唐诗,宋词……
2023-09-07 04:10:226

建安文人的作品,有什么特色?

对民生非常的关注,并且对待政治也非常的热情,特别的有情怀,特别的豪迈奔放,非常的有自己的个性。
2023-09-07 04:11:022

魏晋南北朝诗歌有哪些?魏晋南北朝诗歌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那么,魏晋南北朝诗歌有哪些?现在我将一一为大家来介绍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有哪些? 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这一时期的诗歌又分为五大块系。 一,建安诗歌,所谓的建安诗歌是指“三曹”、“七子”、“蔡琰”。 二,正始诗歌。所谓的正始诗歌是指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诗歌著作; 三,西晋太康诗歌、所谓的西晋太康诗歌是指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诗歌; 四,东晋诗歌。东晋诗歌是以陶渊明为代表和玄言诗为主的诗歌著作; 五,南北朝诗歌。以谢灵运、鲍照为代表以及“永明体”、宫体诗为主的著作; 建安诗歌介绍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建安文学,实际上是指曹氏三祖(曹操、丕、睿)时代的文学创作,大致包括汉献帝和魏文帝、明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就在诗歌。 重要诗人是曹氏父子,以及以他们为中心的“七子”,还有女诗人蔡琰。他们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目睹了割据者的烧杀抢掠,饱受乱离之苦,对世事与人生有深层的思索。他们的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与他们自身的风貌。而建安诗歌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倾向: 1、表现了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精神和要求统一的愿望。 2、抒写了人生苦短的哀叹,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3、反映了社会动乱的景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 4、诗人创作个性得以高昂,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5、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所创新。 6、把乐府旧题的四言、杂言叙事诗,改变为旧调新内容或另创新题的五言抒情诗; 7、语言由质朴刚健趋向华美; 总体而言,建安诗歌呈现了一种慷慨悲凉、清新刚健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相关推荐: 汉高祖刘邦的另一面:非文盲而且善于作诗歌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朱熹有哪些作品 正始诗歌介绍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的“正始”,应当包括从太和到司马炎建立晋朝近四十年时间。正始诗人有所谓“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以忧生念乱之情写下《咏怀诗》82首,第一首、三十一首、三十三首??正始 文人苦闷心灵的象征。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其人生实感,思隐而辞丽,呈现出瑰然特异的风貌。唐代陈子昂的《感遇》及李白的《古风》都是师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人生实感的辑录,不过色调较阮作朴素明朗。 嵇康――悲剧人生的代表。代表作《忧愤诗》和《赠秀才入军》18首; 西晋太康诗歌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太康诗歌作为这一转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这一时期的诗歌,逐渐由此前以儒家教化为主旨转变为以抒发个人情性为主。就诗歌形式而言,五言诗是其创作主流,而秦汉以来处于衰式的四言诗再次得到文人青睐,七言诗亦在此时潜滋暗长。 这一时期诗学理论空前繁荣,陆机等人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既是对当时诗歌创作实践的指导,也是对诗歌创作实践的升华和总结。 这一时期,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尚奢风气、玄言清谈以及唯美风尚等,造就了此时诗歌唯美化的独特艺术特征,这从诗歌的辞藻、句式、声韵以及构思方法等方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用典亦是太康诗歌唯美追求的一大特点,此时文人在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已经达到相对娴熟的地步,并为此后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一时期,诗歌模拟现象突出,然这并非所谓 *** 诗风的发展,实是文人在“师其意不师其辞”模拟观的影响下,对诗歌创作所进行的积极探索。此外,在诗歌内容方面,这一时期的赠答诗占据了较多的数量,招隐和哀挽等内容则与前代变化较大,通过对此诗歌内容的探讨,可以揭示出动荡社会环境下文人的复杂内心世界及其幻灭的生死观念。
2023-09-07 04:11:511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各一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们老师每个星期都给我们搜集一篇古诗和名言,所以我们课外知识特丰富!!!
2023-09-07 04:12:146

七哀诗·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翻译:    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③中国:中原地区。④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⑥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赏析: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七哀诗三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    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古诗简介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为第一首,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翻译/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③中国:中原地区。   ④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⑥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⑦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对比现实,抒发感慨。   ⑧《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kūi亏)然:伤心的样子。这首诗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对比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伤心地领悟到《下泉》诗作者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切心情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    赏析/鉴赏   这首诗中,“两京”六句写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和辞别亲友而执意去荆州的情景。“西京乱无象,豺虎相遘患。”勾勒了当时长安兵乱的情景和不得不离开的形势。“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王粲原住洛阳,因董卓兵乱迁居长安,这时又因兵乱离长安,所以说“复弃”。诗人从洛阳西迁长安,往事极其残忍凄惨。事隔两年,又在大乱中离开长安,情景更加可悲。“复弃”二字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哀思和回顾。“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诗人与亲友离别,他们悲伤,他们追着、拉着,依依不舍。着墨不多,却把当时悲痛的离别场面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说亲戚,也是说朋友,“相追攀”,即“对我悲”,既是说朋友,也是说亲戚。   “出门”以下八句写诗人出长安城后目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当时中原地区遭受战祸洗劫后的惨酷景象的真实写照。出门所见是白骨蔽野,目不忍睹,这是豺虎遘患的罪证。据史籍记载,当时吏民死于战乱者万余人,事后两二三年,关中全境“无复人迹”。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如果说“白骨蔽平原”是典型环境,那么接下六句写妇人弃子则是典型事件,作者极力烘托这一悲剧,一是有力地揭露了惨苦莫比的现实,更是为后面的抒情张本,活生生地再现了战乱年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绝望。而这一节也颇为后人激赏和模仿。它是一种典型化的手法。吴淇说:“单举妇人弃子而言者,盖当乱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这种“举重带轻”的手法对后世极有启发,杜甫《无家别》、《垂老别》,深受其影响。 [9]   最后六句写诗人因“所见”而感慨不已。”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饥妇弃子使诗人目不忍睹,更是不堪其言,只能驱马离去。“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人登上霸陵高地,回首怅望长安。霸陵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长安东郊,是长安通往荆州的必经之路。从旅程说,到了霸陵,离开长安较远,真的要和长安告别了。一股沉痛而依恋之情涌上心头。文帝是西汉的中兴君主,诗人到了霸陵时免不了要思念“文景之治”。然而,对照长安眼前的惨状,像文帝那样的贤明君主在哪里呢?“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诗人感慨地说,现在我才深深地懂得了那《诗经·曹风·下泉》的作者对明王贤伯的思念了。哪里能得到贤明君主以兴太平呢?只有伤心哀叹,肝肠摧裂。情感深沉炽烈哀怨伤悲。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幄悲惨的乱离图,表现了汉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023-09-07 04:12:301

建安遣兴(其五)的古诗翻译

建安遣兴”是宋代陆游创作的诗词作品。「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是诗词第一句完整诗句如下:建安遣兴六首 其五朝代:宋代|作者:陆游绿沈金锁少时狂,几过秋风古战场。梦里都忘闽峤远,万人鼓吹入平凉。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023-09-07 04:12:381

诗分为几类?

古诗和现代诗
2023-09-07 04:12:496

建安时期重要诗人“王粲”的诗有何特点及风格?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诗》的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王粲在归附曹操幕下之前,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表达汉末战乱,或是抒发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尤以《七哀诗》为代表。 《从军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创作的两首五言古诗,作者一共创作了五首相同题目的古诗,主要抒发自己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和对军旅 *** 生活的向往之情,但王粲于40岁时英年早逝,终身没能入伍。 《七哀诗》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畿,接下来就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是朝廷的衰败,其作用就如同是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从建安七子的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在到唐朝的杜甫,《七哀诗》的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 王粲在归附曹操幕下之前,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表达汉末战乱,或是抒发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尤以《七哀诗》为代表。 作者所写的《七哀诗》首句描写道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便是记载了东汉末年长安一片狼藉,李唷⒐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属于写实,表现了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句诗说明了诗人并非第一次被迫迁移,早在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百姓被迫迁移长安,而此时又因长安战乱,再度搬迁,一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饱含感慨与悲伤。 诗歌后半部分描写了诗人离开长安的路途上的所见所闻,悲凉沉痛,真切动人。伤如今百姓颠沛流离,感曾经文景之治明王贤君。 《登楼赋》 《登楼赋》是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将其内心深处的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积郁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的忧虑倾注于诗赋之中,作者在抒发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述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首诗赋的创作背景为王粲依附于荆州牧刘表时期。汉献帝兴平元年,董卓部将李喙汜祸乱关中,王粲被迫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到达荆州后,刘表并不赏识王粲的才能,未能重用他,王粲自此流落襄阳十余年,心情愤懑。建安九年,是王粲来到荆州的第十三个年头,长期客居他乡,登上麦城城楼的王粲,纵目四望,万感交集,于此地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 《登楼赋》以铺叙的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感,将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词句之间各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全篇抒情意味很浓郁,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王粲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作诗灵感与他的博闻强记有很大的关系,《三国志》中关于王粲拥有冲啊强记忆力的篇幅相当的多,可见王粲过目不忘的才能在当时极为出名。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明确地指出王粲生性善于计算,作算术时,可以很简捷地得出正确答案。那么精于计算的能力与他作诗写文有什么帮助呢?其实善于计算的能力可以说明王粲的思路极为清晰,而且对于字符能够快速的记忆,这对于撰写文章而言,是极有帮助的,因此王粲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另外,《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同样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一日,王粲与友人相伴通行,遇见道路旁竖立着刻有文章的古碑,王粲极富兴致,便上前朗诵起来,有人见其对此碑文极有兴趣,便打趣道既然喜欢,何不将其记下来。王粲灿然一笑,随即转过身去,背对着石碑,将碑文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有人对此极为钦佩。 另一处记载,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王粲惊人的记忆力便由此传播开来,为人钦佩。
2023-09-07 04:13:201

建安遣兴(其五)的古诗翻译?

建安遣兴”是宋代陆游创作的诗词作品。「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是诗词第一句完整诗句如下:建安遣兴六首 其五朝代:宋代|作者:陆游绿沈金锁少时狂,几过秋风古战场。梦里都忘闽峤远,万人鼓吹入平凉。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023-09-07 04:13:3011

建安遣兴其五的诗句意思?

“建安遣兴”是宋代陆游创作的诗词作品。「刺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是诗词第一句完整诗句如下:建安遣兴 宋代:陆游今岁清诗欠百篇,强寻笔砚意茫然。秋风有句君知否,合在严光钓濑边。诗句赏析: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023-09-07 04:13:561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各2首!!

此番高峰过后
2023-09-07 04:14:043

___是建安诗歌的主要倡导者,____是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2023-09-07 04:14:121

刘勰《文心雕龙》评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这种转变的大背景,正如前面所说的,是由于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大量丧亡(其中包括社会上层人士),到处是令人惨不忍睹的破败景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曹操《蒿里行》),这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刘勰《文心雕龙》也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都说得很中肯。 这种悲凉慷慨的感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过去,文人的文学创作集中于辞赋。东汉后期出现文人诗歌开始兴起的苗头,但尚不足以动摇辞赋的主导地位。到了建安时期,辞赋领域中抒情的小赋取代了体物的大赋。但是,对于上述悲凉慷慨、深厚浓重的感情,不要说体物的大赋,就是抒情小赋也不能承担恰当地表现它的任务。因为,抒情小赋所创造的也是由铺陈、渲染而形成的美,而慷慨悲凉的感情则要求在表现上的由感情的凝聚而形成的力度。可以说,没有一篇抒情小赋是能具有慷慨悲凉之气的。因而,文人创作的中心,就从辞赋转移到诗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
2023-09-07 04:14:223

建安诗十首 帮帮我

l
2023-09-07 04:14:434

什么是建安诗歌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2023-09-07 04:14:554

建安诗歌的诗有哪些?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2023-09-07 04:15:121

什么是建安诗歌?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发展历程: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_、应_、刘桢;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_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_的诗较为平淡。《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2023-09-07 04:15:221

建安诗的简介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
2023-09-07 04:15:291

建安诗歌的简介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2023-09-07 04:15:371

建安时代诗歌的特点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  至于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的较为详尽。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叫作“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应玚、阮瑀、刘桢七人。三曹是其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建安七子简介  孔融(153-208)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孔融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171-217)  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 (?-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 (?-217)  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2023-09-07 04:15:535

简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风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自建安文学后,亦称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作品有“风骨”。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3、建安时期的独特的时代氛围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建安作家。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一种直面现实人生,执着于理想追求与创作态度和豪迈奔放的创作激情,生动的抒写着他们的“烈士悲心”慷慨悲壮,苍凉沉雄,刚健遒劲,表现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时代特色,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成为后世反对绮糜文风的旗帜,影响深远。
2023-09-07 04:16:111

建安时代的诗歌特点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52.htm
2023-09-07 04:16:203

建安诗歌的发展历程

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
2023-09-07 04:16:281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文学与建安七子 答案补充 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诗风慷慨激扬,不求字句的斟酌,但是透露着豪迈任侠的风骨和韵味
2023-09-07 04:16:562

魏晋南北朝诗歌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诗歌是建安诗歌。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发展: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023-09-07 04:17:141

结合曹操,曹植,王粲的诗歌作品,分析建安时期的诗歌艺术特点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
2023-09-07 04:17:301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答案补充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风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自建安文学后,亦称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作品有“风骨”。
2023-09-07 04:17:391

浅析建安诗歌特点论文2500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南疆赵敏 发布于: 2010-10-12 10:21 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诗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所用,如曹操《短歌行》:“概当以慷,忧思难忘。”……还有“悲风”这个意象,在建安诗歌中也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长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第二种是概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又如: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园景光未满,众星灿似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第三类虽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傅玄上武帝疏说:“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锺嵘《诗品》);王粲和刘桢的诗:“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在诗体的运用上,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在诗歌语言方面,曹操、阮瑀、陈琳诸人较为质朴,曹丕、王粲等人则较秀美;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建安诗歌带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与哀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曹操诗“悲凉”(锺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王粲诗“发愀呛之词”(锺嵘《诗品》),刘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以上所举各点,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2023-09-07 04:17:491

建安诗人的名词解释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代表作家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还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风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自建安文学后,亦称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作品有“风骨”。背景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发展历程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不过,建安诗歌虽有趋向华丽的一面,但并没有过分使用典雅深奥的书面语言,也没有过分的繁缛、铺张,以至文句松弛,妨碍情感的表达。一般说来,作品的语言仍然是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的。
2023-09-07 04:18:062

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建安时期成就最大的是诗歌。先秦两汉时期,诗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诗经》、《楚辞》、汉代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标志着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示了诗歌发展的成就和水平,使之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建安诗歌基本上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楚辞》、古诗十九首的抒情传统,同时接受汉末抒情小赋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崭新风貌。建安诗歌以魏国为主,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是其代表作家,并代表了这一时期诗歌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家多有理想壮志,关心社会现实,又都亲身经历了汉末的社会动乱,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他们以进取、务实的姿态,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从事诗歌创作,用诗歌来抒情言志。他们的诗歌,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之多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时代的本质;另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自己拯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及在为事业而奋斗中的人生感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刘勰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掀起的第一次文人创作高潮,由于作家心胸和眼界都较为开阔,都能不受拘束地进行创作,独具个性,所以它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23-09-07 04:1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