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印象深刻的一种特色的作文

2023-09-20 08:53:34
TAG: 作文
共1条回复
再也不做稀饭了

游九顶塔民族风情园

  金秋十月的一天,妈妈带我去了九顶塔,那里分为三个部分:民俗风情园,游乐园和风景名胜区。我们主要参观了民俗风情园。

  民俗风情园有苗族、朝鲜族、藏族、佤族等十六了少数民族的村寨,每个村寨除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演员为游客表演。我们参观了所有的村寨,其中表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苗族和佤族了。

  佤族的特色表演名为“甩发舞”。单看字面就能理解它的意思:甩头发来跳的舞蹈。没错,在跳这个舞时,一定要跟着舞蹈的节拍,将头发甩来甩去,以此表达欢乐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很独特呢?

  苗族的特色表演叫做“上刀山下火海”。一根又粗又滑的大木棍,两旁插着刀子,当上下踩的撑子,表演者居然可以抓着刀,踩着刀爬上去再爬下来!真是太酷了。下火海也很绝,两片烤的热得冒气的铁板上,一位表演者赤脚从上边踩过

相关推荐

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舞蹈

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舞蹈   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13种:木鼓舞、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桥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等。共有有70多种跳法。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   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唱,舞者围成圈,手拉手,面对着棺木跳舞,动作自始至终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直身五个动作组成。   臼棒舞:岩帅一带为悼念对寨子有贡献的人而进行剽牛时跳的男女集体祭奠舞蹈。整个舞蹈,竹子、铜铃来伴奏。臼棒(用于舂米的)代表着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铜铃(马铃)表示有马骑。伴奏是以二拍子进行。无唱词,舞蹈动作轻巧、灵活。   拉木桥:糯良一带拉木桥过程中跳的男女集体舞蹈,它包含着风俗祭祀和娱乐两个内容,整个舞蹈由拉木桥和刀舞两大部分组成。跳舞时舞者站成几个八字,用藤索边拉木桥边演唱边舞,无伴奏乐器。唱词的大意就是祈祷木桥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大桥落成之后,杀猪剽牛时两个男性在象脚鼓、镲、铓、锣乐器伴奏下跳双刀舞。舞刀者的刚柔、力度随着伴奏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   刀舞:流传于班老一带的一种自卫防身的"民间刀术,舞蹈属男性集体舞,从傣族地区传人。刀舞由蹲步动、左膝跪地动,右膝跪地动,左上步左膝跪地动,右上步右膝跪地动五个部分组成。无乐器伴奏,一般只在比较重大的节日里才表演。   三弦舞:佤族祖传的一种不分季节性的男女自娱集体舞蹈。在月光下无唱调,用三弦伴奏着起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潇洒、自如。舞曲激扬、抒情,属小调式乐曲。男女青年们往往在舞蹈时互诉衷情。   口琴舞:与三弦舞的内容和性质大体相同,也是属于佤族祖传的一种无季节性的舞蹈。口琴舞是由竹蔑制作的口琴伴奏,男女青年集体自娱性舞蹈,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舞曲清新、欢快。   毕颂舞:译为汉语意为"围圈跳"。它是佤族祖传的用毕颂(即直箫)伴奏,不分季节、男女娱乐交际时跳的男女集体舞蹈,舞蹈时吹奏者在中间边吹边跳,其他舞者在外围成圆圈手拉手也用呼喊声随着音乐节奏起舞,舞蹈潇洒、自如、粗犷、豪放。   佤族跳摆:流传于班老、班洪、南腊一带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伴随小乘佛教传人,只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时跳一次。佤族跳摆与傣族跳摆最大的区别是:傣族跳摆是属于男性集体舞,用象脚鼓、铓、镲伴奏。佤族跳摆是属于男女性集体舞,是在蜂桶鼓、铓、镲伴奏的节拍下起舞。舞蹈随意性和即兴性较大。  无乐伴奏歌舞:是佤族传统的自娱性歌舞,它分为男女儿童集体舞、女性儿童集体舞、女性青年集体舞三种类型。男女儿童集体舞是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跳的舞蹈,其形式活泼、生动。如《出门》、《团团转》、《路平平》、《花生舞》等。女性儿童集体舞是表现女性儿童一边做家务,一边随歌起舞的舞蹈,如《泉水流》、《裹叶子》等。女性青年集体舞是女性成熟后向男性展示自己的美,表达自己对爱情追求的舞蹈。舞蹈潇洒自如、深情豪迈、音乐节奏欢快强烈,如《甩发舞》、《多依花》等。   芦笙舞: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一般是在过年过节时跳,舞蹈仅有芦望伴奏,舞者也自编唱词边呼喊助兴。芦笙舞共有50多种跳法和伴奏舞曲。其共同的特点是:跳跺的力度强,多为左脚轻、右脚重,手部动作为随身自然下垂、前后摆动。队形为面朝逆时针方向的圆圈,时有顺时针方向的退步,后撤式向圆心靠拢。舞蹈的随意性和即兴性较大,舞蹈潇洒、豪爽、刚毅、朴实,内容多是表现佤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等。   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   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   毯子舞:属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时节、场合,特别是男女青年,喜欢在明月下表演。 ;
2023-09-07 18:57:241

浅述佤族舞蹈的多元化特征

佤族人热爱舞蹈,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说的就是阿瓦人,他们全身上下都能跳舞,就连头发都可以跳舞,因此便有了甩发舞。佤族的舞蹈非常多,歌舞也就成了佤族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佤族的多元化舞蹈。 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13种民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佤族的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 佤族舞蹈分类 一、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划分: 木鼓舞 象脚鼓舞 蜂桶鼓舞 芦笙舞 口弦舞 三弦舞 毕颂舞 竹竿舞 臼棒舞 棺材舞 扫帚舞 刀舞 毯子舞 二、以舞蹈角色划分: 青年舞 集体舞 女青年舞 魔巴舞 少儿舞 三、以舞蹈功能划分: 祭祀舞 丧葬舞 自娱舞 表演性舞蹈
2023-09-07 18:57:371

佤族舞蹈基本动作

介绍编辑大鼓舞佤语称“根本塔”,历史悠久。“贺新房”是指盖好房子后,庆贺时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并以此祝愿主人家平安幸福,五谷丰收,免除灾难。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毯子舞属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时节、场合,特别是男女青年,喜欢在明月下表演。2分类编辑一、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划分:“木鼓舞”“象脚鼓舞”“蜂桶鼓舞”“芦笙舞”“口弦舞”“三弦舞”“毕颂舞”“竹竿舞”“臼棒舞”“棺材舞”“扫帚舞”“刀舞”“毯子舞”二、以舞蹈角色划分:“青年舞”“集体舞”“女青年舞”“魔巴舞”“少儿舞”三、以舞蹈功能划分:“祭祀舞”“丧葬舞”“自娱舞”“表演性舞蹈”
2023-09-07 18:57:461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色,那么佤族舞蹈到底有什么风格特点呢?实际上,佤族舞蹈的特点是比较鲜明的。1、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围圈、联袂、对称、且歌且舞,有一定程式特点。2、从动律上,有屈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强、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特点。3、集中体现了居住在山区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佤族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的习性。以上就是佤族舞蹈雨祭的创作意义在雨中祭奠离去的亲人。意义是在雨中祭奠离去的亲人,表现无限的哀伤也有一首歌叫《雨祭》是傅晓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爱情歌曲。佤族舞蹈应该注意力度、狂野、粗旷、原始这些情感适用于木鼓舞、甩发舞、剽牛舞等。抒情、细腻、委婉这些情感适用于表现爱情、生活的题材。佤族舞蹈的介绍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
2023-09-07 18:58:071

民族舞教程:佤族民间舞蹈概况

  木鼓舞  甩发舞  竹竿舞   云南佤族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347738人。主要居住在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景东、普洱、昌宁、腾冲等县以及西双版纳的部分地区。沧源和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51%,约占这两个县总人口的80%。孟连、耿马、澜沧、双江、永德、镇康等县是侗族分布的边缘区。佤族与汉、傣、拉祜、彝、傈僳、布朗、哈尼、德昂、景颇等民族交错居住。   据各种文献记载,侗族先民早在周秦时期便是“百濮”族群的一支,从汉到明清的文献中记载的“望”、“外喻”、“望蛮”、“古刺”、“哈刺”、“哈瓦”等,指的均是佤族的先民。   明清时期佤族社会已从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公社形式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原始农村公社形式。近百年来,佤族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至1949年前,佤族社会经济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西盟为主,包括澜沧沧源部分佤族的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阿佤山中心区;二是以沧源大部分佤族以及耿马、双江、澜沧一部分和孟连、西双版纳等地佤族组成的具有封建领主经济特征的佰山边缘区;三是已进入地主经济的镇康、凤庆佤族地区。   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各地佤族自称不同。孟连、西盟一带自称“阿佤”(阿卧、阿佤尔)、“勒佤卧”、“勒佤”、“拉弗”;镇康一带自称“佤”;沧源、耿马、双江一带自称“布饶克”、“巴饶克”、“巴敖克”、“巴劳克”。布绕克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与阿佤也有此意,说明佤族很早就是山地居民族,并因住在山区而得名。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与之交错居住的傣、汉、拉祜等民族称他们为“阿佤”或“佧佤”,“佧”是傣语,具有奴隶的意思,佧佤之称带有贬意。建国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统一改称佤族。   佤族居住区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区。佤族的房屋建筑有多种:一种如“干栏”式楼房,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侗族住房内的火塘根据不同方位分主火塘与客火塘。有的地方屋内设三个火塘,称主火塘、客火塘与鬼火塘;住房也开三道门,称客门、火门、鬼门。   佤族婚姻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通婚。婚前男女社交自由,主要恋爱方式为“串姑娘”。若两方情投意合,便由男方向女方父母求婚。订婚后,男方时常到女方家劳动。男方还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过去的聘礼有两种:一种叫“奶母钱”;另一种叫“买姑娘钱”。结婚仪式较为简单:新郎将新娘接归,请村寨头人和亲友吃一顿酒饭,然后男女老幼拉手围圈跳舞庆贺至通宵达旦,即完成婚礼。婚后,妻子要绝对忠实于丈夫。过去,还盛行转房制,即丈夫死,其妻便转嫁丈夫的哥哥或弟弟,但需双方同意。   佤族实行土葬。棺材用粗大圆木挖空做成。随葬之物一般只是死者生前的一般生活生产用具。一般不垒坟,夫妻不合葬。   佤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拉木鼓节、新水节、取新火节、撒谷节、新米节等。佛教的三个较大节日堆沙节、关门节、开门节也是信奉小乘佛教的佤族地区的重大节日,分别在佤历六月、九月、十二月。每逢节日,便是佤族群众盛装歌舞的好时节,往往日以继夜,一跳数日不止。   佤族人民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口头文学中较有影响的是创世神话《司岗里》和创世史诗《葫芦的传说》。《司岗里》生动地描述了人类起源和侗族的古代生活。“司岗”,有的解释为石洞,有的解译为葫芦,“里”,是出来的意思,司岗里即为人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之意。西盟一带的佤族认为,这个“出人的石洞”在巴格岱的一个山梁上;沧源一带的佤族认为:这个“出人的葫芦”长在莱姆山一带。有的佤族也说,人是老熊从石洞里背出来的。各地佤族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发祥地。的沧源崖画是云南保存下来最古老的绘画作品。目前发现的十多处崖画可辨认的图形约一千一百多个。崖画的题材主要反映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除采集、狩猎、驯养牲畜等场面外,更多的是虚拟性的再现游戏、舞蹈和仪式。   佤族民间音乐也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民间舞蹈音乐等类。在佤族民间歌曲中,常见的就是咏唱历史的叙事歌,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歌、儿童游戏时唱的儿歌、婚丧礼仪中唱的风俗歌、祭祀活动中唱的祭祀歌等。每逢传俗统节日,便是歌舞盛会,许多民间舞蹈无乐器伴奏,就是在民歌的统一节拍下跳。佤族民间舞蹈与歌唱是密不可分的,每唱必舞,每舞必歌。   佤族宗教最突出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的信仰。他们认为,万物中的鬼神是木依吉(也称“龙梅吉”)和”阿依俄”。木依吉是创造万物的大神,他的五个儿子管着地震、打雷、开天、劈地等事。人们拉木鼓、做水鬼、供人头、剽牛等活动就是为了供奉他,打歌也是为了娱乐他。如果惹得木依吉不高兴,他就会叫谷子欠收,用水把寨子淹没。阿依俄是佤族男子之祖,凡有男性的人家都要供奉他,结婚、生育、盖房子、收养子都要祭他。佤族认为,鬼神也有大小之分,大鬼管大事,小鬼管小事。但其间没有统属关系,因而发生什么事就要祭什么鬼,否则就难以消灾获福。事无论大小都以鸡卦卜凶吉,祈求鬼神保佑
2023-09-07 18:58:141

佤族舞蹈的起源与分类

佤族舞蹈的起源与分类   佤族舞蹈的起源没有直接的证据和确切的考证,我们只能从佤族人民的历史与生活中寻找其踪迹。闻名世界的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东北62公里勐来乡的山东省岩上,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画面上丰富的狩猎、杂耍、舞蹈等场面中,有充满威武杀气和各种道具的剽牛祭祀舞;有由几人组成,围于竖棺周围走舞,以此安葬死者,娱乐死者的丧葬舞;更有五人围成一个圈舞蹈的圆圈舞。著名考古学家王宁生教授在《云南沧源演化的发现和研究》“舞蹈”中,将其岩画舞蹈分为三类,即娱乐性舞蹈、模拟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次,在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口碑中有对木鼓、猎头、剽牛等起源的记述,以及对佤族语言的产生、人工火的发明、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记载,而这些活动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我们在将沧源岩画和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口碑记述结合起来对比分析中发现,佤族民间舞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并有祭祀、狩猎、丧葬、自娱等丰富的舞蹈类型。   (一)木鼓舞   木鼓舞,佤语叫做“克鲁克罗”,是佤族木鼓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鼓被佤族看做是能够驱邪通神和振奋军心的工具,是佤族多神崇拜的产物。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木鼓房,房中存放一对木鼓,即公鼓和母鼓,有严格规定必须两鼓同时敲击,后经发展,已不拘泥于地点及鼓数的限制了。木鼓舞共由四部分组成,即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舞蹈时,首先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佤族男子,将已选择好并砍下的巨大花桃树,以藤条捆绑,并由“魔巴”坐在树干上一路领唱,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将树干拉回村寨,待木鼓到达寨门外后,停放两至三天,等待“魔巴”择好吉日,此时便会进行剽牛活动;其次,开始表现制作木鼓和放置木鼓的过程,在“魔巴”的带领下,几个彪悍的男子用工具将树干凿空,接着“魔巴”用半蹲行进的舞步,引导男子将制好的木鼓抬进木鼓房上架;随后,工匠们(打鼓者)开始敲响木鼓,全寨的人欢呼而至,这时的敲木鼓舞套路丰富,可一人击鼓,也可两人、四人合力敲击,男子舞蹈起来强劲有力,时而旋转、时而跃起,以此来欢愉神灵求得庇佑,这也是木鼓舞的高潮部分;最后,则是表现祭祀木鼓的环节,人们敲响木鼓,邀请“木依吉”并期待他的到来,以求保佑谷物丰收,村寨平安。   木鼓舞的基本动律主要在于腿部的屈伸和上身的大幅度俯仰,表演起来粗犷、朴实、庄严,具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氛围。现今西盟的木鼓舞主要由勐卡镇的国家级祭祀传承人岩桑传承该舞。其木鼓祭祀舞蹈大致可分为《跳木鼓房》、《敲木鼓舞》、《砍头刀舞》、《送头舞》、《迎头舞》。   (二)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爱端尾嘿”,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除剽牛祭祀、丧嫁、盖新房忌跳之外,其他时节、场合都可跳此舞。1965年经西盟县岳宋乡小新寨佤族妇女娜焕创编后流传于西盟。最初,甩发舞动作较为单一,后来由专业文艺工作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如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甩发舞》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中最激越、最豪放、最粗犷、最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是佤族民族力量的标志。   甩发舞源自于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佤族女子酷爱长发,以黑色披肩长发为美。每当姑娘们用水清洗头发,在竹槽下低头梳妆、甩发晾干,任乌黑的长发随风飘舞,如瀑布、似风舞,甩发舞便由此缘起。该舞蹈是佤族妇女彰显美丽,成熟长大的象征。甩发舞风格独特,动作刚劲有力,其舞蹈形式上,既可两人对舞,也可多人进行,但人数均为偶数。佤族妇女们手拉着手,载歌载舞,前后左右甩动秀发,如龙凤飞舞,突出表现了佤族女性的豪放、爽朗、热情和青春少女的甜美心情。   (三)跳摆   “跳摆”也叫“象脚鼓舞”。由于佤族同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族交错居住,其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影响,在舞蹈文化中呈现出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现象。在西盟、沧源、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村寨,每逢剽牛祭祀、盖新房、接新水和喜庆节日,均盛行跳摆。人们亲自制作象脚鼓,其工艺代代相传,至今未绝。佤族跳摆与傣族跳摆的乐器均以象脚鼓(沧源佤族过去使用蜂桶鼓,后改用象脚鼓)、锥、镲伴奏起舞。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傣族跳摆是属于男性集体舞;佤族跳摆则是属于男女性集体舞,舞蹈随意性和即兴性较大。西盟象脚鼓舞跳法丰富多样,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佤族舞蹈章节所收集到的有《哦咳朗》、《雪管朵》、《雪排吉》。   《哦咳朗》在西盟各佤族村寨中广泛盛传,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且不受人数限制,人们边高呼固定的口号,边围圈而舞,其动作主要由脚下的垫步配合双臂交叉向后摆动而成;《雪管朵》主要流传于西盟县翁戛科龙坎村一带,是佤族青年男女在“接新水”、“盖新房”时面对面,交叉围圈的社交舞蹈,由于舞伴之间常常扭动臀部,相互碰撞,故而风趣诙谐、活泼快乐;《雪排吉》源于西盟县班约、坡水一带,并流行于翁戛科各村寨,其舞蹈最独特的地方是执手绢而舞,可执一块,也可双手各执一块,男女均可参加,套路多样,舞姿优美、活泼,风格浓郁。   (四)舂碓舞   舂碓舞是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劳作舞。佤族是个勤劳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妇女们成群结对儿围着碓窝舂米是常有的事,该舞蹈正是从佤族姑娘用碓杵舂米的动作中提炼而成。原本跳舂碓舞有固定的场合,一般在盖新房、拉木鼓、剽牛祭祀、头人或村中有威望的人亡故时才跳此舞。建国后,随着社会发展,逐渐突破了场合的限制,在丰收的季节,姑娘们也会跳起舂碓舞相互取乐,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愉悦心情。   舂碓舞男女均可参加,舞蹈人数同甩发舞相同,必须是偶数,以四、六人为宜,也可二或八人表演。舂碓舞的特点在于,舞者手持臼棒,围着装有谷物的碓窝,举起臼棒时,身体屈膝后仰,捣米时身子前倾成弓形,舞动起来前俯后仰、对比强烈、舞姿优美。舞蹈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时而共同举杵捣米;时而你起我落;时而以碓杵敲击碓窝边沿,发出清脆的响声;时而挥杵舞蹈。那愉快、活泼的舞姿同臼棒相击发出的“嘭、嘭”声共同构成阿佤山独特的丰收乐章,充分表明了佤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质朴之情。   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且表现形式多样,其主要功能有两种,一是用于祭祀活动,二是自娱自乐。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佤族舞蹈章节中,对佤族舞蹈表现形式有着完整的记载:“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分,可分为u2018木鼓舞u2019、u2018象脚鼓舞u2019、u2018锥锣舞u2019、u2018蜂桶鼓舞u2019、u2018芦笙舞u2019、u2018口弦舞u2019、u2018三弦舞u2019、u2018毕颂舞u2019、u2018竹竿舞u2019、u2018臼棒舞u2019、u2018棺材舞u2019、u2018扫帚舞u2019、u2018刀舞u2019、u2018毯子舞u2019等等u2026u2026如果以舞蹈角色来划分,可以分为u2018青年舞u2019、u2018集体舞u2019、u2018女青年舞u2019、u2018魔巴舞u2019、u2018少儿舞u2019等等。如果用舞蹈功能来划分,又可分为u2018祭祀舞u2019、u2018丧葬舞u2019、u2018自娱舞u2019以及u2018表演性舞蹈u2019等等。”   综上所述,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敢于创造的民族,这个被专家们誉为“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作为云南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这些极为珍贵的佤族舞蹈将沧源岩画、司岗里传说中记载的先民生活足迹再现并记录、流传下来,向我们展现了佤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艰辛,勇敢创造出的民族精神,他们集中反映了佤族先民的自然观、审美观、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是佤族文化艺术的“活化石”,亦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 ;
2023-09-07 18:58:221

佤族的传统舞蹈木鼓舞详解

佤族的传统舞蹈木鼓舞详解   木鼓舞分布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舞场。现沧源县有大、中、小型木鼓700多只,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的人很多。佤族各村寨都有一批艺人了解木鼓舞祭祀全过程并能演唱佤族拉木鼓调,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和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艺人。岩帅镇建设村陈改保家族据说已有28 代木鼓舞传人。佤族木鼓舞历史悠久,传说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它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  佤族民间节日与祭祀活动相互融通,每逢年节、祭祀,人们身着盛装,杀猪剽牛,泡滤水酒、蒸糯米饭以示庆祝,热闹非凡。其中最为盛大的要算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即佤历“格瑞月”所举行的“拉木祭祀”。该祭祀活动不但仪式隆重、场面宏大,而且由巫师“魔巴”率领下的佤族传统《木鼓舞》,贯穿于祭祀始终。更重要的是,届时“木依吉”大神,将亲临盛会接受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敬奉。   在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   佤族为了获得本民族的繁衍、壮大,便将“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阴形式,并能安放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为了使“木鼓”能够敲奏出美妙动听的音色,人们在两米多长的鼓身中间,凿制了扁长状的音孔,并在内腔中呈三角形的实心部分,两边各凿一个音腔,装置上能产生回响的鼓舌和鼓牙。而且放置在木鼓房中一大一小,互为母子关系的两只木鼓,在祭祀性的《木鼓舞》中,要为舞蹈进行伴奏。这两面“母子木鼓”,所发出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清脆响亮,不同音色的阵阵鼓声,犹如母子间亲切、委婉的对话而令人浮想联翩。   《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结束于新“木鼓”诞生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的庄严过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舞蹈开始由一至二人击鼓进行表演,鼓点的音色与节奏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在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对“木依吉”大神进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舞蹈语汇简单、质朴,富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气氛。   随着历史的进展,佤族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没有消失。它以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崭新面貌,成为阿佤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跳起《木鼓舞》来。人们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翩 跹 起舞。他们以曲膝、弓腰表示对“木鼓” 的敬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转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反复,动作规律而平稳。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以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生活等方面为内容。整个歌舞表现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过程和木鼓落成时的喜悦心情。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   现在,人们在舞蹈中又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而成为佤族的代表性舞蹈。 ;
2023-09-07 18:58:351

佤族舞蹈风祈雨的风格特点

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佤族舞蹈风祈雨的风格特点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2023-09-07 18:58:431

佤族竹竿舞的初衷及舞蹈形式

  竹竿舞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都会存在的一种舞蹈,但是它在每个民族中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在黎族中,竹竿舞一般是以一种祭祀的形式存在,而佤族,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中也是需要歌舞,所以他们会跳上一支竹竿舞来欢送老人的离去。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 佤族文化 吧!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而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会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一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于跳竹竿舞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为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们的青睐。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的动作是以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了人体的工作能力。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   最初的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但是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2023-09-07 18:59:111

甩发舞是哪个民族的

佤族。甩发舞是高山族原始舞蹈的遗存形式,记载多谈表演形式,起源却未见提及,我们从国内外有关习俗中寻找到线索。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盟地区的佤族仍在存放骷髅的“木鼓房”前进行歌舞祭祀活动。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甩发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过去,雅美人妇女有白天不跳舞的习俗,此舞多在月夜进行。舞蹈起源: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高山族近似。西盟地区的佤族过去也有猎头的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在存放骷髅的“木鼓房”前进行歌舞祭祀活动。新屋落成后,全寨人前往歌舞祝贺,丧事中要围着死者跳舞,并有数名妇女在木碓前,边舂边舞以悦死者。至今一些地区仍有“发舞”流传等,说明雅美人和大陆关系之密切,高山族与佤族诸多风俗之相同,都源于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可以推断,雅美人发舞的起源与原始生产、巫术观念有关,与中国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023-09-07 18:59:311

怎样评价桃李杯的佤族舞蹈《磨》

每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有独特的特点,这是不容置疑的。
2023-09-07 18:59:522

佤族舞蹈适合什么人跳

佤族舞蹈适合什么人跳?佤族舞蹈适合中老年妇女人跳。佤族舞蹈串词?1.佤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她就像是我国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颜色和香味,豪爽,大方,狂野,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现在请欣赏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漂亮的姑娘们,给我们带来圣鸟开屏般动人的韵律。2.舞动着漂亮的民族特色,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佤族舞蹈。
2023-09-07 19:00:031

为什么舞蹈生不跳佤族

因为佤族的文化和舞蹈形式较为特殊,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表演。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舞蹈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佤族舞蹈的学习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表演。佤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也需要符合佤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需要尊重佤族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2023-09-07 19:00:131

佤族依车在哪里学舞

临沧市桑嘎艺术学校。临沧市桑嘎艺术学校是临沧市佤族舞蹈传习所,有佤族打歌舞、尹岩惹等。佤族抖音网红主播“依车”献上精彩舞蹈作品《今天是你的生日》,表达了爱党爱国深刻情怀。接受一次党性教育。以“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深受人们欢迎。
2023-09-07 19:00:222

佤族舞《太阳人》有什么精神?

这是我从百度看到的一点佤族与太阳的关系·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但从舞蹈角度而言·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太阳的崇敬·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对太阳的崇拜·说的不好·见谅·
2023-09-07 19:00:301

佤族依车在哪里学舞

抱歉,无法回答佤族依车在哪里学舞。据我所知,云南民族大学佤族舞蹈学院和曲靖滇西彝族民间舞蹈学院都是以传承和弘扬彝族和佤族舞蹈文化为宗旨的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会拥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致力于将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如果您对佤族舞蹈感兴趣,建议您直接联系上述机构,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2023-09-07 19:00:382

佤族舞蹈黑珍珠表达了什么?

这种是表达一个地区无敌名称,他的成名,所以才表达黑名主也是无舞蹈的一种名字,具体怎么么情况了解就知道了
2023-09-07 19:00:471

为什么这些佤族舞蹈,都是女的穿鞋,男的都不穿鞋呢?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2023-09-07 19:00:553

云南佤族算野人吗? 感觉她们的舞蹈好原始!

当然不是
2023-09-07 19:01:243

佤族依车是自学的舞蹈吗?

**佤族依车是自学的舞蹈**。
2023-09-07 19:01:332

木鼓舞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木鼓舞是佤族的传统舞蹈。其为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一直为佤族民众所认同,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木鼓舞主要包括拉木鼓舞、_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等。跳这些舞蹈都要敲击木鼓作为伴奏的主要乐器,因而总称为“木鼓舞”。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传说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它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这在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
2023-09-07 19:01:451

第八届桃李杯佤族舞蹈萨亮娣是什么意思?知道的帮帮忙,感激不尽..

.....
2023-09-07 19:01:561

民族舞的分类介绍

民族舞的分类介绍   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民族舞的分类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浅谈民族舞的学、练、演   中国民族舞取材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娱、随性,由情而发。独到的地域民族特色又赋予了其它舞种难以企及的魅力,民族舞是舞蹈艺术之母!    一. 民族舞的“美”   美,是民族舞的第一特征,民族舞的音乐或跳跃、欢快,或婉转、缠绵亦或高亢、热烈…。。,且大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曲目,民族舞的动作易学好掌握。可以说:“民族舞音乐愉心,舞蹈娱身”!   我们通过不断地练习、积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舞蹈水平及表现力不断提高,达到自身的美好!从不好意思美,到美的自如,美的落落大方,使我们成为有气质,有教养的人,使生活变的美好,使我们都变的美丽而馨香!    二.民族舞的学跳、练习及表演    1、学跳(模仿):   1、1学跳既是中规中矩的跟着模仿对象(教舞者)用心学,要一丝不苟的认真学习,包括动作、节奏、身向、面向、视点…。。不放过细节。这个阶段学的舞蹈动作要求越象(教舞者)越好。在学舞者眼中模仿对象是清晰的、放大的。   1、2当学舞者逐渐掌握了舞蹈的动作以及身体的动律后,开始感受到舞蹈的美感,同时模仿对象(教舞者)开始淡化,自己琢磨动作怎样做还可以更好地表现,适当地融入自己的风格,尽力使自己的动作达到(自己认为的)完美境地。也就是说:同样的舞蹈,不同的人可跳出不同的风格。    2、练 :   2、1持之以恒,平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坚持舞蹈练习,不一定非要集中活动时才练,在家、出差都可练习,有条件可对着镜子练,以便发现哪些动作不对、不准及时纠正,避免不知不觉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经常练习可保持较好的体型和体力,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因为舞蹈要求身体在音乐中和谐、优美地动作),提高文化素养。   2、2平时多听旋律优美的音乐,熟悉音乐的节奏,对跳舞大有益处。还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古希腊人称:“音乐是灵魂的体操”的确如此。    3、表演:   3、1 用“心”去表演、表现   演出时要全身心地融入音乐的意境中,一定要情绪饱满。切忌生硬、教条的做动作,干巴巴地为表演而表演,那样就没有表现力、感染力,没滋没味的如同白开水。同时也要注意适度,过份了就会使人感觉夸张、拿捏、作态。总之要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融入。   3、2 自信   相信自己此刻(在舞台上)最美,自信源于平时的努力与充分的准备。有把握、有实力才能心里有根,否则就自信不起来,演出时容易出现怯生、维诺,含糊的情绪、动作。   3、3 多参加演出,实地体会、感悟,用心积累经验、总结是很必要的。因为别人的感觉、经验未必适合每个人,必须要自己“悟”,才能提高。    佤族舞   黑黑的皮肤,无论男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男人穿着黑衣黑裤,女人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在木鼓的声音中翩翩起舞。8月15日,在浦江神丽峡景区,一批特殊的客人在那里展现了他们美丽的倩影。他们就是系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的佤族,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民族特有的舞蹈——佤族舞蹈。   佤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等地,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是古代南方“濮”人的一支,自古与布朗族、德昂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是一个比较神秘的民族。过去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佤族各有称谓,如云南镇康、永德一带称为“佤”;耿马、双江、沧源一带称“巴饶”、“布饶”;而西盟、孟连一带的佤族先民又自称“阿佤”、“勒佤”等。直到解放以后才被统称为“佤族”。   一位在神丽峡表演的阿佤说,“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而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随着时代的进步,佤族人为了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进一步丰富,在舞蹈中又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所以不管是男是女,都有一头又黑又亮的长发。而佤族人都以有黑色的肤色为美,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以自己有一身黝黑的肌肤而自豪。为的是能够让甩发舞跳起来更加的优美。甩发舞是自娱性舞蹈。与其他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   这次看到他们所跳的是迎接远方客人的甩发舞。她们穿着自己民族独有特色的服装,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反复,动作规律而平稳。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然后有节奏地甩动着长长的头发,头发在他们尽情的甩动下,变的那么的飘逸,和着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   人们仿佛来到了佤族的故乡,感受到了佤族人对客人的热情和好客。前甩,后甩,左右甩,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   除了《木鼓舞》之外,佤族还有另外的12种舞蹈: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桥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蜂桶鼓舞。这些舞蹈有与周围傣族、彝族等民族交流借鉴的因素,多年来,经佤族人民的融合吸收,已具有了佤族舞蹈的特征,也已成了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的民间舞蹈。   泰国传统舞蹈分古典舞和民族舞   泰国传统舞蹈分古典舞和民族舞两种,其中古典舞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微妙的艺术,每个舞步动作都具有特殊含义,诉说一个婆罗门教故事,情节十分曲折。   泰国古典舞经常在宗教活动、纪念典礼中出现,表演者在演出时完全赤脚,无论一举手或一投足,都是那么缓慢而富有韵律,婀娜多姿,妩媚动人。舞蹈者擅长以手和手指表达意思,譬如两手交*于胸前表示爱,双手摩擦颈部代表愤怒,左掌伸平贴于胸口表示内心的喜悦,食指指向地面表示凶恶。整个舞蹈动中带静,静中有动,尤其是女演员,动作传情,眼睛传神,蕴藏无尽的神韵。   泰国的民族舞蹈十分丰富多彩,有表演结婚习俗的“婚礼舞”、妇女们下田插秧的“农民舞”、喜庆五谷丰登的“丰收舞”,以及“祝福舞”。祝福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一般在宴会及联欢后同来宾一起共同欢跳。表演时,男女配对表演,旋转挥动手臂,轻轻抬起脚步,舞姿轻盈。   泰国民族歌舞素以服装华贵、动作优雅、内涵丰富而脍炙人口。其中以玉指闪烁的“指甲舞”最有魅力;烛光流萤的“蜡烛舞”最有艺术;大众化的南旺舞最为普及。    民族舞基本技术训练   舞蹈技巧课是在戏曲教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分离出来的一门舞蹈基本技术训练课。最早是借用戏曲的名词,称为"毯子功"。但在舞蹈艺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教学实践使人们在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科学的意识逐渐完备的情况下有了新的认识:这门课程在戏曲艺术的局限内进行舞蹈演员的培训,必须将阻碍这门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发展,于是人们在原戏曲的技术基础上,吸收了武术、体操、杂技、中外舞蹈的部分技术技巧编入训练教材,使舞蹈毯子功训练步入了更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将原来延用戏曲的名称"毯子功"改称为"舞蹈技巧课"。   在表演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毯子功技巧作为一门基功课,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改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和提高表演技能等诸多方面,具有普遍开设的意义。亦即,无论是舞蹈还是戏曲,只要它们的表演创作是以演员自身为物质材料而进行的,那么从理论上讲,它们都须将毯子功技巧课纳入自己专业教学的课程表中。   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    1、秧歌   (1)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2)山东鼓子秧歌。
2023-09-07 19:02:071

《情绪温度计》幼儿园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情绪温度计》幼儿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情绪温度计》幼儿园教案1    活动目标:   1、对情绪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人的情绪会变化,会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   2、懂得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好处。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气温温度计一个   2、脸谱图:兴奋、高兴、伤心。   3、可调式情绪温度计若干。   4、磁带:《快乐舞》、《小熊的葬礼》音乐    活动过程:   1、提问:“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教师出示气温温度计,让幼儿知道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表示。   2、认识情绪,知道人的情绪也会变化。   (1)请幼儿分别欣赏《快乐舞》和《小熊的葬礼》的音乐,感受自己的情绪的变化。   (2)出示不同的情绪脸谱并认识:兴奋、高兴、伤心,让幼儿说说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情绪。   (3)认识情绪温度计:知道情绪同气温一样会变化,可以用情绪温度计来记录自己的情绪。   ①幼儿操作自己的情绪温度计,并同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情绪。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情绪温度计给大家看,猜一猜他的情绪是怎样?使幼儿懂得情绪温度计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了解别人现在的情绪。   3、通过故事,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1)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什么样的情绪最让人舒服,对身体最有益。   (2)讲故事《小兔过生日》、《长颈鹿丢了花帽子》,让幼儿懂得过分高兴和过分伤心对身体不利,最让人舒服、最利于健康的情绪就是“高兴”   鼓励幼儿平时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天天都有“高兴、开心”的情绪,这样本另会学得更好,身体会更健康。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讲述了自己的情绪,有喜有悲,让我很感触。我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开心与不开心的时候,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情绪,温度计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冷的时候温度下降,热的时候,急剧上升。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开心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给孩子看了一些情绪图片,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园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我和孩子一起看图片学习怎样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如:在愤怒的时候,不妨跑跑步、打球来释放;在悲伤时,不妨大哭一场等。只有驾驭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健康的孩子。 《情绪温度计》幼儿园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佤族的服饰、民居、饮食等风俗习惯,感受佤族的风土人情。   2、激发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佤族舞蹈的粗犷与柔美。   3、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阿佤人是什么样的”的理解与感受,具有一定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阿佤人家(木鼓、牛头、自制崖画、葫芦、烟   锅、草房、服饰)等。   2、手工材料: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白浮胶、各色彩纸等。   3、风味小吃:鸡肉烂饭、牛干巴、米酒、烧浮猪等。   4、录音机、音乐带。   活动一:观察与体验:“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阿佤人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二、授课教师以“月嘎姐姐”的身份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体验与感受积淀着厚重文化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1、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观察与发现崖画、生活物品、房屋、服饰等。   2、幼儿自由参观阿佤人家,体验和感受佤族文化。   3、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佤族人的葫芦、牛头、木鼓、烟锅等用品、从中感受佤族的一些风土人情。   4、欣赏佤族舞蹈,引导幼儿模仿“月嘎姐姐”随音乐一起跳佤族舞,感受佤族舞的粗犷与柔美。   5、品尝可口的佤族风味小吃,初步了解佤族的饮食文化。   三、与佤族人共渡佤族最大的节日“新米节”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活动。   活动二:表达与创造:“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师幼讨论:佤族人是什么样的?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说。   如:   (1)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2)佤族的崖画很有名。   (3)佤族的鸡肉烂饭很好吃。   二、操作活动   1、分组活动:幼儿自主地分成3组:绘画、剪贴、泥塑,合作表现“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2、引导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来表现与创造。   三、展示与交流   1、鼓励幼儿把自己小组所表现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图文对应的表达出来。   2、激发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2023-09-07 19:02:251

舞蹈 《猎趔鬣》是什么族的?我看了下,有人说是佤族,也有人说是景颇族,到底是什么族的啊??来个权威的~

景颇族 单刀狩猎舞 融合佤族部分元素
2023-09-07 19:02:414

民族舞包括哪些?

那个是相当的多。。。。什么鲜族舞 藏族 侗族。,,,等等。。。
2023-09-07 19:03:208

江山木洛是什么意思?

佤族歌舞剧么,《江山木洛》
2023-09-07 19:03:502

临泉哪吒闹海水公园游览攻略临泉哪吒闹海水公园在哪里?

临泉哪吒淘气海公园绝对是当地人夏天的最佳去处。暑假孩子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游乐园体验夏天的盛况,在这里寻求更多刺激的体验,满足你的娱乐和避暑需求。下面是详细的游玩指南。临泉哪吒闹水乐园在哪里?地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白果树北1.5公里临泉哪吒淘气海水乐园简介我想看看水上公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水上乐园的宣传广告覆盖全市。我见过他们几次,对他们有些印象。其次,身边很多同事亲戚朋友都玩过,回来推荐;最后,水上乐园位于一个很大的项目里,这个项目被称为中国魔都和神魔传奇的主题景区。我自己也是魔术迷,所以还是很好奇公园会是什么样子。于是,一家人收拾好三三三五四的泳衣和水枪,出发了。哪吒闹水乐园在临泉县白果树(原第三中学)北1.5公里处。为什么这里的白果树可以是地址?因为临泉县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它是一棵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的千年银杏树。以前人们烧香祈福,据说功效变态。总之,对于临泉人,尤其是住在县城的人来说,这个地方好找,而且不远。去了才知道,才发现夏天可以凉爽宜人,风情万种。以下详细信息:第一次见到三王子这个夏天,电影《哪吒:魔童降世》的口碑爆炸,国家崛起的声音不绝于耳。看预告,娇子导演的下一部电影应该是讲姜子牙的故事。尤为巧合的是,哪吒和姜子牙是《封神演义》主题景区的主要IP。哪吒淘气海公园去年7月开业,今年夏天电影《哪吒》大卖。这个热点确实是无法避免的。公园前阵子举办了一个有电影的活动,据说效果很好。我们开车去了水上公园。在入口处可以看到很多《封神演义》的主题元素,如商周纹饰、青铜鼎饰等。入园的门楼金碧辉煌,仿佛是哪吒三王子的新道场。刚下车,空气还热,进了公园,一阵蒸气带吹在脸上。我们迫不及待地要换衣服下水。在东海大吵大闹可以说,水上乐园的主题是让大海变得喧闹,这是相当合适的。哪吒在东海大闹的故事,电视剧《封神榜》已经大众化了。这是哪吒的经典形象,脚踩风火轮,手拿红缨枪,身上裹着丝绸。神话里哪吒调皮,无所畏惧。剥抽筋龙太子敖丙很凶。园子里哪吒雕像的表情也很激烈,但符合神话描述。公园内有四大主题区,分别是儿童水上游乐区、哪吒闹市区、神奇水上逃生区、逍遥循环河。有大喇叭、翱翔漩、彩虹滑、海啸浪、奇幻水村、儿童欢乐岛、逍遥循环河等20多个项目。此行之后不就是在“东海”上大做文章吗?因为去的早,所以几乎每场比赛都打。特别推荐的是海啸波池,巨浪袭来,山呼海啸。真的像是化身为哪吒三王子,傲然屹立在东海,徜徉在水族馆里。太爽了,大人小孩都无法抗拒。夜间演出这场夜场对我来说是一个传奇。我们是下午,因为吃了饭,走的很匆忙。据工作人员介绍,有佤族舞蹈、泡泡秀、舞台秀等。在晚上的演出中,轮番上演,热闹非凡。除了这些固定的表演,在不同的活动中,表演也是不同的。有时会有外国模特的表演,但很遗憾那天没有。可惜了。哈哈哈,借一张老图表达遗憾。这个夏天,因为水爸,我过得还不错建议尽量自驾,这样就不用担心回程,还能玩得开心。2.购票指南好像可以在多个平台买票。在携程买的。活动价格50元左右,比直接在公园买票便宜很多。车票多少钱:http://www.tript.cn/trip/48234.html?3.入学须知如果你想在公园里租一个储物柜,20元就有一个,一般需要换衣服的地方。不能避免存放东西,不能玩大包小包。三口之家一个柜子就够了。4.玩水袭者园区大概有20个项目,有些热门项目可能要排队。但是基本上可以玩,除了当天正在检修的物品。你可以在公园里租一只木筏。单人筏租金20,双人筏租金30,押金50。玩完后会退还押金。我们没有划木筏。我们租了一辆。在这样安全的水域玩真好。5、注意事项其实没别的了。我估计大部分有孩子的家庭在水上乐园都玩过。怎么玩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风神公园将于明年开放,到时候会有很多你可以玩和体验的项目,相关配套也会更加完善。来玩也可以吃吃喝喝。据说水上乐园旁边的动物园可能会在春节前试营业。
2023-09-07 19:04:091

壮族舞蹈有什么

1、扁担舞:也叫“打虏列”“谷榔”。流传于广西马山、都安等村寨。谷榔一词壮语意为舂米用的木臼。过去壮族用粗原木掏空成舂,用木杵舂米。此舞源于舂米劳动,最初的形式是围着木臼表演,后来发展为用竹扁担敲打板凳。2、舂米舞:原是古骆越、西瓯人的“舂堂”,后发展为许多民族的歌舞形式。如布依族、黎族的“舂米舞”佤族的“舂碓舞”“舂棒舞”高山族的“杵歌”等。3、翡翠鸟舞:流传于柳州武宣壮族居住区。道具用竹蔑制成鸟形,外糊绿绸缝以绿绒线作羽毛。当地人喜爱翡翠鸟毛色碧绿,啼声清脆,性情温和,视其为吉祥的象征。春节期间,一男子扮裴翠鸟,另一人扮老者,率鸟沿问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4、蟆拐舞:即“青蛙舞”。当地称青蛙为蟆拐,并有崇拜蟆拐的遗风,每年农历正月的“蟆拐节”中,人们要表演与青蛙有关的系列舞蹈,此俗流传于广西的天峨、南丹、凤山以及红水河沿岸等壮族居住区。
2023-09-07 19:04:181

山西省艺考舞蹈,跳佤族剧目分数会如何??

对于现在的一些艺考舞蹈面试跳一些少数民族舞蹈,会有一些加分的因素的
2023-09-07 19:05:171

佤族--简 介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有35.1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2023-09-07 19:05:251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豪放、粗犷、古朴浑厚。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唱,舞者围成圈,手拉手,面对着棺木跳舞,动作自始至终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直身五个动作组成。臼棒舞:岩帅一带为悼念对寨子有贡献的人而进行剽牛时跳的男女集体祭奠舞蹈。整个舞蹈,竹子、铜铃来伴奏。臼棒(用于舂米的)代表着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铜铃(马铃)表示有马骑。伴奏是以二拍子进行。无唱词,舞蹈动作轻巧、灵活。拉木桥:糯良一带拉木桥过程中跳的男女集体舞蹈,它包含着风俗祭祀和娱乐两个内容,整个舞蹈由拉木桥和刀舞两大部分组成。跳舞时舞者站成几个八字,用藤索边拉木桥边演唱边舞,无伴奏乐器。唱词的大意就是祈祷木桥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大桥落成之后,杀猪剽牛时两个男性在象脚鼓、镲、铓、锣乐器伴奏下跳双刀舞。舞刀者的刚柔、力度随着伴奏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分类: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13种:木鼓舞、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桥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等。共有有70多种跳法。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
2023-09-07 19:05:551

佤族舞蹈名字叫什么好听

1.木鼓舞,佤语叫克鲁克罗。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 2.甩发舞,佤语叫爱端尾嘿,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 3.跳摆,跳摆也叫象脚鼓舞。流传于班老、班洪、南腊一带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伴随小乘佛教传人,只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时跳一次。 4.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 5.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唱,舞者围成圈,手拉手,面对着棺木跳舞,动作自始至终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直身五个动作组成。 6.臼棒舞:岩帅一带为悼念对寨子有贡献的人而进行剽牛时跳的男女集体祭奠舞蹈。整个舞蹈,竹子、铜铃来伴奏。臼棒(用于舂米的)代表着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铜铃(马铃)表示有马骑。伴奏是以二拍子进行。无唱词,舞蹈动作轻巧、灵活。 7.拉木桥:糯良一带拉木桥过程中跳的男女集体舞蹈,它包含着风俗祭祀和娱乐两个内容,整个舞蹈由拉木桥和刀舞两大部分组成。跳舞时舞者站成几个八字,用藤索边拉木桥边演唱边舞,无伴奏乐器。唱词的大意就是祈祷木桥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大桥落成之后,杀猪剽牛时两个男性在象脚鼓、镲、铓、锣乐器伴奏下跳双刀舞。舞刀者的刚柔、力度随着伴奏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 8.刀舞:流传于班老一带的一种自卫防身的民间刀术,舞蹈属男性集体舞,从傣族地区传人。刀舞由蹲步动、左膝跪地动,右膝跪地动,左上步左膝跪地动,右上步右膝跪地动五个部分组成。无乐器伴奏,一般只在比较重大的节日里才表演。 9.三弦舞:佤族祖传的一种不分季节性的男女自娱集体舞蹈。在月光下无唱调,用三弦伴奏着起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潇洒、自如。舞曲激扬、抒情,属小调式乐曲。男女青年们往往在舞蹈时互诉衷情。 10.口琴舞:与三弦舞的内容和性质大体相同,也是属于佤族祖传的一种无季节性的舞蹈。口琴舞是由竹蔑制作的口琴伴奏,男女青年集体自娱性舞蹈,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舞曲清新、欢快。 11.毕颂舞:译为汉语意为"围圈跳"。它是佤族祖传的用毕颂(即直箫)伴奏,不分季节、男女娱乐交际时跳的男女集体舞蹈,舞蹈时吹奏者在中间边吹边跳,其他舞者在外围成圆圈手拉手也用呼喊声随着音乐节奏起舞,舞蹈潇洒、自如、粗犷、豪放。 12.无乐伴奏歌舞:是佤族传统的自娱性歌舞,它分为男女儿童集体舞、女性儿童集体舞、女性青年集体舞三种类型。男女儿童集体舞是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跳的舞蹈,其形式活泼、生动。如《出门》、《团团转》、《路平平》、《花生舞》等。女性儿童集体舞是表现女性儿童一边做家务,一边随歌起舞的舞蹈,如《泉水流》、《裹叶子》等。女性青年集体舞是女性成熟后向男性展示自己的美,表达自己对爱情追求的舞蹈。舞蹈潇洒自如、深情豪迈、音乐节奏欢快强烈,如《甩发舞》、《多依花》等。 13.芦笙舞: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一般是在过年过节时跳,舞蹈仅有芦望伴奏,舞者也自编唱词边呼喊助兴。芦笙舞共有50多种跳法和伴奏舞曲。其共同的特点是:跳跺的力度强,多为左脚轻、右脚重,手部动作为随身自然下垂、前后摆动。队形为面朝逆时针方向的圆圈,时有顺时针方向的退步,后撤式向圆心靠拢。舞蹈的随意性和即兴性较大,舞蹈潇洒、豪爽、刚毅、朴实,内容多是表现佤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等。 14.毯子舞:属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时节、场合,特别是男女青年,喜欢在明月下表演。
2023-09-07 19:06:411

佤族舞蹈的介绍

大鼓舞佤语称“根本塔”,历史悠久。“贺新房”是指盖好房子后,庆贺时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并以此祝愿主人家平安幸福,五谷丰收,免除灾难。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毯子舞属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时节、场合,特别是男女青年,喜欢在明月下表演。
2023-09-07 19:06:541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色,那么佤族舞蹈到底有什么风格特点呢?实际上,佤族舞蹈的特点是比较鲜明的。1、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围圈、联袂、对称、且歌且舞,有一定程式特点。2、从动律上,有屈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特点。3、集中体现了居住在山区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佤族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的习性。以上就是关于佤族舞蹈风格特点的总结。
2023-09-07 19:07:151

佤族舞蹈风祈舞讲的是什么

百度知道佤族舞蹈风祈雨的风格特点kekekekekeke20TA获得超过411个赞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佤族舞蹈风祈雨的风格特点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2023-09-07 19:07:233

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历史劳动重现

佤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族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下面,就随我一起来看看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佤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文化形态齐全,特点鲜明。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13种民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 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 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 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2023-09-07 19:07:351

佤族舞蹈的分类

一、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划分:“木鼓舞”“象脚鼓舞”“蜂桶鼓舞”“芦笙舞”“口弦舞”“三弦舞”“毕颂舞”“竹竿舞”“臼棒舞”“棺材舞”“扫帚舞”“刀舞”“毯子舞”二、以舞蹈角色划分:“青年舞”“集体舞”“女青年舞”“魔巴舞”“少儿舞”三、以舞蹈功能划分:“祭祀舞”“丧葬舞”“自娱舞”“表演性舞蹈”
2023-09-07 19:07:571

佤族舞蹈雨祭的创作意义

在雨中祭奠离去的亲人。意义是在雨中祭奠离去的亲人,表现无限的哀伤也有一首歌叫《雨祭》是傅晓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爱情歌曲。佤族舞蹈应该注意力度、狂野、粗旷、原始这些情感适用于木鼓舞、甩发舞、剽牛舞等。抒情、细腻、委婉这些情感适用于表现爱情、生活的题材。
2023-09-07 19:08:131

佤族舞蹈的当代意义

佤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文化形态齐全,特点鲜明。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13种民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2023-09-07 19:08:241

甩发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佤族
2023-09-07 19:08:435

跳佤族的舞蹈应该用什么样的表情

没表情。
2023-09-07 19:09:142

什么是非洲木鼓舞

木鼓舞分布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舞场。现沧源县有大、中、小型木鼓700多只,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的人很多。佤族各村寨都有一批艺人了解木鼓舞祭祀全过程并能演唱佤族拉木鼓调,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和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艺人。岩帅镇建设村陈改保家族据说已有28 代木鼓舞传人。佤族木鼓舞历史悠久,传说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它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系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的佤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等地,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佤族先民是古代南方“濮”人的一支,自古与布朗族、德昂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过去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佤族各有称谓,如镇康、永德一带称为“佤”;耿马、双江、沧源一带称“巴饶”、“布饶”;而西盟、孟连一带的佤族先民又自称“阿佤”、“勒佤”等。直到解放以后 木鼓舞才被统称为“佤族”。西盟地区的佤族与傣族长期相处,因此在歌舞形态、乐器种类,以及房屋建筑式样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傣族影响。   佤族崇拜多神,在人们崇拜的众多神灵之中,“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是具有不同神力的两尊大神。创造宇宙万物的“木依吉”神,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杀大权。佤族人民为了获得生活的宁静和作物的丰产,在绝大多数的传统祭祀中,都以祭祀“木依吉”神为主,并用歌舞使其愉悦而祈求佑护。另一位“阿依俄”神,是佤族的男子之祖和保护各家的家神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佤族民间节日与祭祀活动相互融通,每逢年节、祭祀,人们身着盛装,杀猪剽牛,泡滤水酒、蒸糯米饭以示庆祝,热闹非凡。其中最为盛大的要算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即佤历“格瑞月”所举行的“拉木祭祀”。该祭祀活动不但仪式隆重、场面宏大,而且由巫师“魔巴”率领下的佤族传统《木鼓舞》,贯穿于祭祀始终。更重要的是,届时“木依吉”大神,将亲临盛会接受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敬奉。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这在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   佤族为了获得本民族的繁衍、壮大,便将“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阴形式,并能安放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为了使“木鼓”能够敲奏出美妙动听的音色,人们在两米多长的鼓身中间,凿制了扁长状的音孔,并在内腔中呈三角形的实心部分,两边各凿一个音腔,装置上能产生回响的鼓舌和鼓牙。而且放置在木鼓房中一大一小,互为母子关系的两只木鼓,在祭祀性的《木鼓舞》中,要为舞蹈进行伴奏。这两面“母 木鼓舞子木鼓”,所发出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清脆响亮,不同音色的阵阵鼓声,犹如母子间亲切、委婉的对话而令人浮想联翩。   《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 “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结束于新“木鼓”诞生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的庄严过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舞蹈开始由一至二人击鼓进行表演,鼓点的音色与节奏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在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对“木依吉”大神进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舞蹈语汇简单、质朴,富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气氛。   随着历史的进展,佤族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没有消失。它以 木鼓舞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崭新面貌,成为阿佤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跳起《木鼓舞》来。人们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翩跹起舞。他们以曲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转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反复,动作规律而平稳。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以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生活等方面为内容。整个歌舞表现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过程和木鼓落成时的喜悦心情。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   现在,人们在舞蹈中又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而成为佤族的代表性舞蹈。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9-07 19:09:272

跳竹竿舞的是哪些少数民族

跳竹竿舞的是京族、瑶族、壮族、佤族等少数民族,而不同民族的竹竿舞特点略有不同。例如壮族的竹竿舞是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而黎族的竹竿舞也叫跳柴,这种舞蹈原本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民族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跳竹竿舞的少数民族跳竹竿舞的少数民族有京族、瑶族、壮族、佤族、苗族、黎族、畲族等,而竹竿舞也叫竹杠舞,跳舞者需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的进退跳跃,同时要潇洒自然的做各种优美的动作。不同民族的竹竿舞特点不同,例如壮族的竹竿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到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规模较小。黎族的竹竿舞也被叫做跳柴,原本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目前竹竿舞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了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2023-09-07 19:09:411

佤族文化特色

  【简介】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本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历史事件】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当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于班洪集会,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后来,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文历法】  佤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1.“星月历”  佤族的先民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发现地上花草树木兴、盛、衰的循环过程与天上出现的木星与月亮相遇、离去、复相遇的循环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长期观察、摸索,逐渐创造出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活动的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因为历史上佤族的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  佤族叫月亮为“凯”,叫木星为“星木温”,“星月历”以月亮与木星、地球三者运行会全周期的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三轮,每轮十天,每轮星又9个(有的村寨以10个)名称来记数。  一至九日的名称依次排列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脓”(三日)、“儿龙”(四日)、“巩”(五日)、“士龙”(六日)、“儿来”(七日)、“门”(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称与第一日相同为“不拉”。这些名称循环三次为一个月(30天)。  一至十二月的名称依次为:一月(凯铁)、二月(凯儿拉)、三月(凯吕)、四月(凯崩)、五月(凯泼安)、六月(凯柳)、七月(凯阿柳)、八月(凯士代)、九月(凯士顶)、十月(凯高)、十一月(凯高铁)、十二月(凯高拉)。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运行相遇的这一天称之为“阿麻星木温”(意为星星月亮打架)。这一天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说的岁首日。寨民们把一天定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为忌日。在“星月历”中,“阿麻星木温”日约在公历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凯铁”(即1月1日)。  佤族“星月历”,是佤族先民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勤劳智慧的结晶。佤族人民对天文的观察虽处于肉眼观察阶段,但通过这种观察和探索所创制的“星月历”,对佤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下表是佤族“星月历”所安排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情况:  公历月份 农历月份 佤历月份(译名月份) 农业生产活动 其他活动  12 11 凯铁(“格瑞”月) 收割冬荞 搭水槽  1 12 凯儿拉(“固入安”月) 选定“懒火地” 盖新房子  2 1 凯吕(“耐”月) 芟谷地、备耕、种土豆  3 2 凯崩(“气艾”月) 种白薯、撒旱稻种籽 过泼水节  4 3 凯泼安(“阿木”月) 种玉米、犁耙水田  5 4 凯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猎  6 5 凯阿柳(“戛扫”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  7 6 凯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  8 7 凯士顶(“阿配”月) 旱稻将熟加强管理 大清扫寨子  9 8 凯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晒台)  10 9 凯哥铁(“高哈其”月) 收割稻谷 过新米节  11 10 凯哥拉(“高哈闹”月) 种小春作物 青年结婚  在世界历法创制史上,佤族的“星月历”与汉族古老的“农历”及古埃及的“旬星制历法”一样,都是人类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2023-09-07 19:09:541

谁知道有类似于俏花旦一样的有故事内容的民族舞(不是当代舞蹈)?

第六届的桃李杯:《胭脂扣》(近代,古典舞) ,第几届的忘记了:《大唐贵妃》,《橘子红了》或者很出名的《扇舞丹青》
2023-09-07 19:10:062

竹杆舞竹子是什么颜色

黄颜色。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是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现今比较流行的有京族竹竿舞、瑶族竹竿舞、壮族竹竿舞、佤族竹竿舞、苗族竹竿舞、黎族竹竿舞、畲族竹竿舞。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竹杆舞竹子是黄颜色。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2023-09-07 19:10:161

中国有哪几种舞蹈舞蹈

天啊~~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大了~~~ 你是问舞种吧~~有古典舞(古典舞分为三种:古典身韵,汉唐古典舞,敦煌舞),民族民间舞(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 还有当代舞,爵士舞,现代舞,芭蕾舞,街舞~肚皮舞~~呵呵好像都跑到了国外了~~~
2023-09-07 19:10:295

温江国色天香游乐园套卡掉了怎么办

很遗憾,弯腰捡起来就好了啊。好啦,不开玩笑了,如果掉了,就真的找不回来了,因为他是无记名的,就像原来的火车票一样,无记名的
2023-09-07 19:11:062

什么是苗族“木鼓舞”?

层vhdfkthgnfsdaufshufdsfvmn
2023-09-07 19:1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