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有关长征路上的故事

2023-09-23 07:23:12
TAG: 故事
共1条回复
LocCloud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相关推荐

请问一下关于长征的故事有什么

1、《一袋干粮》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3、《丰碑》4、《雪山小太阳》5、《魂驻小红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更多关于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4f4f4161609161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08 19:15:051

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1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瑞金。2、绚丽之梦: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约12.7万人。3、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红军。4、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5、山河苍茫: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6、橘子红了:1934年11月湘南事件。7、血漫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8、恭贺新年: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9、夜郎之月: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0、残阳如血:二渡赤水后,敌人调集大军企图歼灭红军。2月26日,红军主力在娄山关及其以南击溃王家烈部,攻占板桥,残敌向遵义逃跑。27日,红1、红3军团乘胜追击,在遵义以北击溃敌3个团的阻击,28日凌晨再占遵义。接着于遵义以南忠庄铺击破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的进攻,歼其第59师大部,重创第93师,战役结束。11、巴山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12、金沙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2023-09-08 19:15:281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有哪些?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3.一袋干粮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023-09-08 19:15:391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_红军长征的著名故事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既然这样,那么你知道的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_红军长征的著名故事,方便大家学习。红军长征故事1:《金色的鱼钩》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红军长征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红军长征故事3:《丰碑》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红军长征故事4:《七根火柴》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令人震撼。红军长征故事5:《草地夜行》“小鬼,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都不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小红军使劲伸手去拉老班长,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了顶,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讲述在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红军长征故事6:《一袋干粮》长征途中,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变成鼓鼓的。不久后,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真相,于是大家自愿地分一些干粮给小兰,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红军长征故事7:《半碗青稞面》红军过草地时,粮食紧缺,只有一点青稞面当军粮,小战士吴开生饿了两天的事被周恩来副主席知道后,他立即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分给他了两碗。晚上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根本经不起风雨的袭击,战士们全部被淋成落汤鸡,周副主席亲自去命令战士们去他的办公帐篷避雨,温暖了战士们的心灵。在草地中又走了好几天,青稞面吃完了,甚至军马都被杀掉吃了,战士们唯有煮皮带啃,找纸张咽,看到这种极度的困境,周副主席立即命令警卫员把他仅存的半碗青稞面拿出来给大家泡汤喝,自己却忍饥挨饿。红军长征故事8:《战地女杰贺子珍》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突然敌机来袭,贺子珍为了抢救红军伤员,被炮弹炸伤,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红军长征故事9:《老山界》这个故事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老山界很高,上山30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难,部队行军负载笨重,马匹驮着受伤战士,加上敌人追击,形势非常急迫,夜里也得行军,并且在作战途中,任务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体力消耗大,战士们只有忍饥挨饿。睡觉也只能风餐露宿,时已冬季,寒冷刺骨,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难、艰苦奋斗,顺利地翻越了这座难爬的高山。红军长征故事10:《红军鞋》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我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县城,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像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坐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次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疼。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红军长征故事11:《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红军长征故事12:《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_
2023-09-08 19:16:021

长征故事100字有哪些?

红军长征小故事100字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2、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3、征路上,队伍已经过了草地。一天陈赓感到疲倦,便掉在队伍后面,拉着一匹瘦马,慢慢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冬天里,他有两片又干又薄的嘴唇,黄黄的小脸,只穿着一双破不烂看的草鞋,脸冻得又红又青。陈赓把马拉到他身边:"小鬼,上马骑一会儿。"那小战士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笑着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赶快骑上吧。"陈赓用命令的语气说:"上去,骑一段再说吧!""那我就和你的马一起比赛吧。"小战士腰一挺,作出准备跑的姿势。"那咱们一起走吧。""你先走吧,我还等我的同伴呢。"陈赓万般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战士:"你把它吃了。"小战士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鼓鼓的,比你的还多。"陈赓只好上马独自走。不知为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他脑子里闪现出那些曾经在上海滩、广州沿街、香港码头同他打过交道的孩子的身影,突然大喊一声:"不好,我上当了。"转过马头,奔向原路。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小战士已经死了。那口袋里只不过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着几道白白的牙印。
2023-09-08 19:16:111

你知道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2023-09-08 19:16:261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

1、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2、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3、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023-09-08 19:16:361

你还知道哪些长征故事 请写出三个

一只铁皮水壶
2023-09-08 19:16:454

关于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长征故事

一、关于金沙江的长征故事:为了抢渡金沙江,红军在此战前威逼昆明,迫使敌人调回部分兵力,使防守金沙江的兵力和滇北兵力减少,为红军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调动了敌人的兵力后,红军又以一昼夜行进100公里的速度,快速赶到金沙江边,并偷渡成功,牢固地控制了渡口,为大部队渡江创造了条件。通过广阔战场上的机动战,调动和打击敌人,并最终实现渡江北上,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是毛主席高超的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二、关于大渡河的长征故事: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扩展资料:中国红军长征五大经典战役:一、四渡赤水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二、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1935年4月28日,军委纵队从曲靖西屯、面店一带出发,经马龙的鸡头村、王家庄一线。红一军团、三军团均进驻寻甸境内。由于红军各路大军连日向滇中疾进,迫使滇军主力不敢离开昆明,而后面的追军又无法及时赶到。这一情况表明,敌人已经无力阻止海军北渡金沙江,加之金沙江两岸空虚,军委抓住这样的时机,果断地决定各路红军立即向金沙江推进,准备抢渡金沙江。三、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四、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时,又一次谈到了红一军团夺取大渡河的战斗,他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它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红军之全部渡过泸定桥,确为红军的莫大成功。如红军不能过桥,则安顺场渡河至北岸之一师,势将孤军作战,而南岸之红军主力则必走西康。五、扫清北上障碍,打开甘南通道。此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红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49师的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使北上红军得到了基本补充。包座战斗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通道,使敌企图把红军困在草地的阴谋彻底破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金沙江之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军强渡大渡河
2023-09-08 19:17:071

长征过雪山的故事简短有哪些?

1、哑巴排长。红军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伤致哑的排长负责团给养队的工作。为了给雪山上的部队送粮,他背着一百多斤粮食,顶风冒雪向上进发,可数日不见归队。战友们焦急地上山寻找,在半山腰发现了“哑巴排长”,他趴在洁白的雪上,沉重的粮食压在身上,右手使劲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抠在冰雪里,身体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怀里还揣着两个没舍得吃的山芋。2、女战士小董。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023-09-08 19:17:191

《七律.长征》的故事

1935 年9 月18 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腊子口,向哈达铺前进,途中要翻越终年积雪、绵延30 里、有着陡峭山道的岷山。当日,毛泽东拄着拐杖和大家一起攀登。他鼓励大家说:努力爬,别停下,停下会冻伤的,坚持就是胜利!下午3 时,红军胜利登上山顶。毛泽东仰望西天,心潮澎湃。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雪山。翻越岷山后的第三天,9 月20 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率部抵达甘南小镇哈达铺。群众热烈欢迎红军,纷纷把红军拉进家里。毛泽东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毛泽东连续写下了《七律·长征》。扩展资料:《七律·长征》诞生地甘肃省委党校教授秦生经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后提出,《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我们采访时正值最热的8月,岷山并未见雪。而秦生为了还原当时的创作场景,曾于9月中旬去过旋窝村,确实看到了岷山千里雪。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他在陕北苏区的采访手记完成了新闻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当年10月,由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书中第五篇《七律·长征》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6000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接着,他抄录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1938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版。这样,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就随着这本书在西方的畅销而走向世界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2023-09-08 19:17:401

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范文

《强渡大渡河》1、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2、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3、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4、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5、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6、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7、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2023-09-08 19:17:561

有关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1.革命故事两则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2.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3.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 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4.杨成武将军立马斩日“名将之花”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击毙的日本军官中军阶最高的当是阿部规秀中将。这件事一直为中国军人所乐道。当年的八路军自不必说,就是蒋介石也多次提到此事。 1939年10月下旬,太行山区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正赶往阜平县青山村去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组织工作会议,同时还要参加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纪念大会。应该说这样的会开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10月31日晚上,杨成武接到了分区司令部送来的敌情报告: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命令:村大佐率一个大队的日军和伪军一千多人进驻了涞源县城,他们打算在11月3日分三路对一分区腹地进行“扫荡”。 接到这份情报,杨成武一惊一喜。惊的是敌人的“扫荡”来得太突然;喜的是可有了打仗的机会了。这位年轻的、一向被人称为“好战分子”的八路军指挥员,自从参加完平型关大战后,到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来就一直想打仗,可总是没机会打一场像样的大战,好杀一杀敌人的威风。眼下机会来了。他立刻跑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那里。“聂司令员,有情况……” 一向很谨慎的聂荣臻一面听,一面看地图,听他讲完,问:“情报准确吗?” “没有问题!我们的情报一般都是经过多方面证实的。那个叫‘催命鬼"的崔明贵送出来的情报。” 聂荣臻知道这个情报人员。他问:“你的意思是想打一仗?” 杨成武点点头,说:“我看是个好机会。” “有多大的把握?” “应该比较有把握。” “要是打,你准备打哪一路?” 杨成武一边说,一边在桌子上摆开了阵势,“我看打东路?从涞源县城到银坊一路全是深山大谷。出涞源城过白石口,再往南到雁宿崖、银坊,中间只有一条山路可走,两面都是大山,不难找到伏击地域。” “那可能是敌人的主力呀!” “我们的主力也在这里。他虽然是主力,可也是孤军一支,另外两路也没有办法支援他们。” 聂荣臻点点头,说:“那好,你去把贺龙、关向应、彭真等同志请来,也听听他们的意见。” 杨成武一阵小跑到了彭真的住处。正巧贺龙、关向应也在。他们很快被请到了聂荣臻的住地。杨成武把自己的想法又讲述了一遍。 彭真说:“既然有把握,就可以打。”贺龙风趣地说:“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关向应也同意打他一仗。 聂荣臻说:“大家都认为应该打这一仗,杨成武你就不要参加会了,马上回去部署这次战斗。” 第二天一大早,杨成武骑上战马,带着警卫员就往回赶。他们没有直接返回一分区司令部,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特意走银坊、雁宿崖、三口、白石口、插箭岭、黄土岭一线,他对这里的地形本来就比较熟悉,但要在这一带打仗,还必须仔细察看地形。走着看着,杨成武不禁兴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哪样都不少。人和自不必说,部队上上下下一条心地想打一仗解解恨;讲天时,这季节秋高气爽,地里的庄稼刚刚收下,还有“黄纱帐”;地利,眼前不是最有利的地形环境吗? 从白石口至雁宿崖这一条路,要通过一段两侧由陡峭山崖夹着的、宽约四十来米的干河滩。如果将部队埋伏在两侧山崖上,并以一部兵力诱敌至此,再用火力封锁住白石口,断敌退路,敌人就插翅难逃,只能葬身于卵石遍地的乱河滩之中。地形太适合打伏击战了。 在银坊三团的驻地,团长纪亭榭、政委袁升平、副团长邱尉已在磨刀霍霍了。杨成武对他们说:“你们准备打硬仗吧!” 纪团长说:“我们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吃饭时,碗筷都成了地形地物,饭桌摆成了他们的研究作战方案的沙盘,指挥员们边吃边比划着。刚扔下饭碗,咽下最后一口饭,胸有成竹的杨成武就命令电话兵接通了其他各团电话,下达了向战斗地域运动的命令。 回到管头一分区司令部,杨成武又召集作战会议,对作战方案再次进行了研究。“首先是要把敌人引到我们的伏击地点,还不能让他们三路敌人合在一起。你们说说怎么打?”团长、政委们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杨成武宣布:以一部分兵力和地方游击队去牵制、截击由插箭岭、灰堡方向前进之敌,不使这两路敌人接近伏击战场;曾雍雅的第三支队和梁正中的县支队由白石口向雁宿崖佯动,充当“狼诱子”把敌人引入雁宿崖伏击区;唐子安、黄文明率第二团,纪亭榭、袁升平率第三团,分别埋伏于雁宿崖东西两侧山崖上,消灭敌军主力;陈正湘、王道邦率第一团插至白石口南,随时准备堵击敌人的退路。一切布置停当,杨成武要通了聂荣臻的电话: “聂司令,我们都安排好了。三个主力团对付他的一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指示吗?” “你们一定要抓住战机,争取把这一路敌人都消灭!我不离开电话,你随时向我报告。” 2日夜,所有部队悄悄进入预定的位置。杨成武知道指战员们要受苦了……深秋的太行山区是非常寒冷的,部队要潜伏在冰冷的岩石上过夜。 3日天不亮,杨成武就上了山。透过淡淡的薄雾,他对身边的人说:“今天是个好天气!”7点多钟,“狼诱子”先同敌军接上了火。东路的六百余敌人进至白石口后,第三支队一部节节抗击,边退边打诱敌深入。敌人以为他们零星小股部队可以一口吃掉,紧追不舍,很快就到了雁宿崖。不久,我阻击部队也与另外两路敌军先后接上了火。 被引至雁宿崖的敌军为相互策应,保障其侧翼安全,兵分两股,一股二百余人,想取道辛庄、北道神往前进,企图进入我军设伏地域西侧后。第三团一部当即进行猛袭,击退了敌军5次进攻,毙伤其大部。接着第二团亦投入战斗,将余部压迫至雁宿崖西北边的高地。与此同时,另一股三百余人被引入雁宿崖狭谷,当其前卫到达张家坟时,第一团一部迅速迂回至狭谷北边三岔口断其退路,第三团一部封锁了狭谷南出口。第一团、第三团主力从狭谷东侧,第二团及第三团一部从狭谷西侧勇猛夹击。经过数小时激战,敌军被歼过半。 此时,被包围在雁宿崖西北高地上的敌军残部也被压缩进了狭谷,一并被围在雁宿崖村内及附近一个马蹄形小高地上,这里只有从开口的一面缓坡能上去。小高地成了这次战斗的惨烈之处。各团的部队都运动到了小高地的周围,但敌军凭着占据的有利地形和依仗着火力的优势,拼命地负隅顽抗。三团在电话里向杨成武报告,担任主攻的一营冲上高地后,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又被日军压了下来。“司令员,天快黑了……” 如果让日军坚持到天黑,他们的援兵很可能会赶到。杨成武皱了皱眉,命令说:“不行,天黑前必须解决战斗!”太阳还有一杆子高时,杨成武向部队发出命令——“总攻开始!” 5.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2023-09-08 19:18:191

长征路的故事

  ----踏寻长征足迹,缅怀先烈精神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长江委团委组织下,我们一行45人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了条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漫漫长道。从湘西到贵州,鲜红的党旗一路飘扬,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萦绕耳边。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与治江事业同发展”,在重走长征路上,我们一边缅怀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一边了解新时期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的真正内涵。短短的6天转眼就过去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娄山关、老红军回忆长征历程、遵义会议旧址、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讲座……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个大家熟悉的名句中指的雄关就是娄山关。而《忆秦娥u2022娄山关》中描写的就是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长征途中的第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也就是在这里打响。娄山关志中记载: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在娄山关前一座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刻的《忆秦娥u2022娄山关》更增添了雄关声色。大家伫立在这雄险的关口,对着石碑细细品读这首词,遥想71年前的那场战斗,都为红军战士的勇猛所感叹,都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感动,都为红军战士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折服。  在革命圣地遵义,我终于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更让人兴奋的是能坐在第一排听这位9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讲述当年长征的战斗史。老红军姓王名道金,他的报告从长征时期红军政策和白区时政的比较开始,回顾了他长征途中的生活和战斗经历。在整个报告会过程中只有两种声音,一个是王老很重的乡音,另一个就是我们的不断的掌声。有三点让我映象深刻:1、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王老在近2个小时的脱稿报告中,他思维缜密、条理清晰,所讲的事情就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王老的语言是那么质朴,但讲述的故事又是那么震撼人心;2、按照现如今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很难想象那么多象王老一样朴实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以“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支撑着自己走漫漫二万五千里长路;3、报告会结束的时候,王老起身答谢,到会的长江委全体团员青年起立,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久久回荡在会议室,久久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次活动另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们参观了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听专家作水土保持工作讲座。通过实地参观和当地水利部门专家介绍,使我们对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原来长江流域的生态是如此的脆弱,当地人民群众对水土保持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通过水土保持治理以后的小流域经济效益如此明显。此外,我们还听取了长江委水土保持局专家关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情况的讲座。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提供的大量图片、文字资料,使大家对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特别是“长治”工程在理性上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清晰的认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专家讲座两种形式融会贯通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新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们新时期治江人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只要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指导,以丰富的长征精神内涵为动力,在治江事业中践行长征精神,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长江代言人。  这一次的重走长征路,我感觉在心灵上、精神上又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和深刻体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不能轻视物质保证,也不能没有、更需重视精神支撑。细数我们伟大的党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再到新时期的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这种精神在不断继承和发扬,并且这种精神也迸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优良传统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形成,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中铸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发扬优良传统的核心,是保持先进性的关键。长征精神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克难制胜的法宝,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也成为永远激励我们长江委人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期的治江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长江流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践行新时期治江思路的工作中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心和自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
2023-09-08 19:18:281

关于陈赓的长征故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3.群众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个儿子个个凶残如虎,群众称他们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备修新屋,找来新化方师傅给他烧砖瓦。可怜方师傅辛辛苦苦一场,不但未得分文工钱,还要倒贴伙食。一气之下他推倒砖瓦垛子,满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参加了红军。12月19日,部队在岩山宿营,他 把当年在付家的遭遇和当地农民受付家欺压的情况,向部队首长做了汇报,首长同意他带三名战士去找升麻子算账。他们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备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众听说红军抓住了作恶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纷纷向红军首长揭发升麻于的罪恶。首长派出一位战士领着贫苦农民到升麻子家里,打开了付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了群众。第二天红军离开岩山时,把升麻子押到绥宁县李熙桥处决。
2023-09-08 19:18:371

长征故事100字

丰碑——长征故事文言文版:红军逾雪山,军需长解棉衣让人,身着单衣,冻死雪山。(不到30字,够短吧)精简版: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要翻越大雪山。大家在路上发现一个冻死的战士。冻死的老战士身上只是穿着破旧的单衣。带队的将军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军需处长在哪里?”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胡修道的英雄故事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和班长等3人坚守在597高地的一个阵地上,敌军200多人蜂拥般向他们冲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沉着迎战。当敌军离阵地前沿还有三四十米时,胡修道奋力掷出几根手雷,炸倒七八十个敌人,其余敌军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不久,班长奉命调往别处阵地。胡修道等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又打退小股敌军的多次冲击。这时,成群的敌军快要爬上左侧不远的10号阵地,情况十分危急,胡修道果断地与战友滕士生带着手雷前去支援,打退了敌军。在滕士生负了重伤,敌军又有约两个营的兵力上扑来时,胡修道一人坚持战斗,奋不顾身地把手雷一个接一个地向敌军投去,最终将敌军打退,守住了阵地。在此次战斗中,胡修道连续打退敌军41次冲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杨根思的故事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铁锨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手雷,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两个手雷,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罗盛教的故事1951年,罗盛教响应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
2023-09-08 19:18:441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1、《一袋干粮》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3、《丰碑》4、《雪山小太阳》5、《魂驻小红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更多关于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4f4f4161609161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08 19:19:181

请问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1、《一袋干粮》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3、《丰碑》4、《雪山小太阳》5、《魂驻小红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更多关于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4f4f4161609161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08 19:19:261

长征有哪些小故事

长征的小故事有《一袋干粮》、《魂驻小红桥》、《丰 碑》等。一、《一袋干粮》故事讲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获得了一袋干粮,但在过一座桥时她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她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一直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把挎包塞得鼓鼓的。二、《魂驻小红桥》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当时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有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三、《丰 碑》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酷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当时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但是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不断思索着。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了长江南北各苏区,经转战两年,最终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2023-09-08 19:19:381

关于长征的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2、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3、1935年4月时,中央红军进入了云南境内。那里的风景十分美丽,连绵起伏的山峦,漫山遍野的绿树??可是红军战士们却被酷热的天气折磨的苦不堪言。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里的水却是咸的!没有水解渴,战士们只好忍着干渴继续前进。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村庄,可那儿的村民因为听信了敌人的宣传,全都躲了起来。战士们没办法,只好住了下来。在女战士打水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在厨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对于行路一天的战士们来说,梨可是最好的东西!可是红军纪律严明: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只好舔了舔嘴唇。这时,一位发着高烧的女战士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是大家灵机一动,决定买一个梨给她。最后用12个铜板“买”了一个梨。
2023-09-08 19:19:541

红军长征故事

1、一袋干粮: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2、半碗青稞面: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3、魂驻小红桥: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
2023-09-08 19:20:151

长征中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2023-09-08 19:20:231

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长征中红军女战士动人故事:绽放在冰雪的雪莲 雪莲,扎根于冰峰悬崖之上,发芽于狂风暴雪之中,在人迹罕至的冰雪高原傲然怒放。阅读长征中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女战士的故事,会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雪莲那美丽、坚韧、高洁的形象。红军女战士以特有的坚强,书写着漫漫征途上动人心魄的诗篇,她们如同一朵雪莲花。 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肆虐,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地点:夹金山】 ■王贞贞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故事回味:你/像格桑花盛开/微笑的脸庞/红过初升的太阳/你的歌唱/融化了冰雪/让疲惫的战士抬头仰望/看见希望/看见方向/铁与火的长征/你注入几分天真/红色的大毛衣/是一个孩子的欢喜与热忱/当你静静离去/将红毛衣连同生命/一起传递/从此/便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 一口行军锅救了大郭一命,也因此让她委屈地背了黑锅,然而当敌人的炸弹从天而降时,她却选择了仰面朝天倒下…… 血染行军路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地点:贵州】 ■董保存 队伍要出发了,团部炊事班却遇到了问题——谁也不愿意背“黑锅”,也就是那个死沉死沉的铸铁的锅。 可别小看这口锅,只有经过长征的人才知道它对红军战士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走两万多里路。停下来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是烧水烫脚!然后才是做饭吃饭。 炊事班总共五个人,挑粮食炊具都有人干,锅却是谁也不愿意背。情急之下不知是谁想出个办法——谁表现不好,谁就“背黑锅”。明天出发时谁去背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是大郭了! 大郭其实不大,那年也就25岁。全名叫郭春花。她是两年前参加红军的,丈夫被白匪杀了,她就跑到了队伍上。没文化又没有什么特长,就到了炊事班烧火。她个子大,说话嗓门大,走路动静大,干活动作大。还有个特点,就是不会说好听的,经常是正话反说,惹别人不高兴,所以常和人吵架拌嘴。 那天,她洗菜时把一个盆摔了,炊事班长说:“大郭,今天你背锅。” 她老大不高兴,梗着脖子说:“班长,你欺负我。” 班长说:“怎么是欺负你,谁做错事谁背锅。我做错了事我背。” 第二天早起出发时,大郭谁都不理,自己背上锅走了。 部队刚刚上路,就下起雨来,大家正在骂天气的时候,她把锅顶到头上当了雨伞。一会儿突然下起雹子,砸在锅上,叮当作响。大家东躲西藏,她却很是得意地唱起了小曲…… 走到贵州桐梓时,路上突然碰到了情况。敌人从两边包抄过来,部队边打边退。忽然,只听“当”的一声。就听郭春花大叫:“妈呀!”连锅带人倒在了地上。 大伙儿想,完了,她一定是……谁知过了一会儿,锅在动。她起来了。拍拍身上的土,把锅卸下来,哈哈一笑:“吓了一跳,你们不愿意背这锅。嘿,它还救了我一命。”再看那锅,被弹片崩了一个大窟隆。由于是铸铁的,已经裂了两道纹,根本不能再用了。 到宿营地可麻烦了,没有了锅,水也没法烧,饭没法做。团长发了火,非要给她一个处分。大伙儿都去安慰她,她却说:“你们不用跟我说,就是你们叫我背黑锅!”她那口气,那眼神,分明是一肚子的委屈。 第二天部队到了一个很大的村庄,打了一个土豪。别人在忙着分东西,郭春花却直奔了那家的伙房。她拿起铲子就撬下了蒸锅。这个锅是铜的,锅沿还闪闪发光。她高兴地说,这下子可好了,谁也不用背黑锅了! 路越走越艰难了。连续一个多月,天上有敌人的飞机,地上有敌人的追兵。炊事班的几个人也经常被打散了。 这天在行军路上,忽然敌人的飞机来了,一阵狂轰滥炸之后,山路上布满了大一个小一个的弹坑,来不及躲避的战士被炸得血肉模糊…… 当走在后面的班长赶上炊事班的队伍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郭春花仰面朝天倒在地上,胸前流着血。看见班长过来,她喘了两口气,说:“班长,锅没有事……”原来她是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那口锅呀!大家赶忙解下了她身下的锅,鲜血滴在了黄色的锅沿上…… 班长抱起她说:“春花,大郭,你要挺住,卫生员!卫生员!”还没有等卫生员上来,郭春花的手一垂,任凭怎么呼喊,再也没有了反应…… 故事回味:岁月在逃难/炊烟在历险/离生命最近的家什/和队伍一起过隘闯关/用乐观抵挡痛苦/用希望冲破哀叹/走进那段血火峥嵘的日子/我看到每段经历都生长传奇/每个细节都孕育着动人的诗篇 当爱情必须借助法律和道德来约束时,也许无情地暗示了人的善变与爱情的脆弱,但当面对战争、生死时,爱情又似乎回归了本真——单纯的只是一个女人和男人的携手并肩,生死契阔…… 红色生死恋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12月始地点:陕南】 ■纪莹 那是一个夕阳渐落的黄昏,7名女红军战士在路旁抱头痛哭。因为长征出发前,军部决定遣散她们。她们不服气,去政治部抗议!但抗议无效。在那个夕阳里,她们绝望了。 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你们为什么哭鼻子?”抬起头,她们看见了骑在马上的徐海东军长。在许多人眼里,徐海东是个“天真可爱的小伙子”,圆脸上总挂着笑容,“嘴里露出一个缺少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这形象很难与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连在一起。 一个女战士上前一步,她娇小而清秀,说起话来却理直气壮,她抹了抹泪,要求徐军长能留下她们。这个勇敢的女战士,就是周少兰。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普通寻常但却令人充满遐想。总之,被打动了的徐海东,做出了让她们继续跟着部队走的决定。 部队进入陕南后,徐海东在战斗中负伤。这是他第九次负重伤,一颗诡异的子弹从他的左眼下方打进,从后颈飞出。奋力抢救的结果不容乐观,无设备无药品的医生除了用盐水洗伤口,用绷带包扎之外,没有妙手回春的办法。血汩汩地流着,无情的伤势蚕食着他的战友们的希望。 可周少兰却从来没有失去希望。当她被派来护理徐海东的时候,她就相信,他一定会醒过来。她守着昏迷的徐海东,将炭火烧旺,用心地为他换绷带,擦拭伤口,用嘴吸出卡在他嗓子里的痰……一天、两天……周少兰日以继夜地守候在徐海东身边。就在人们的希望即将消失殆尽的时候,徐海东睁开了眼睛。他调整着模糊的目光,在逐渐清晰的视野里,是周少兰的面容。他觉得在哪里见过她,但又一时想不起,他只是轻声问道:“现在几点钟了?部队该出发了吧?” 周少兰的眼泪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流了下来,她说:“首长可醒过来了!五天五夜不省人事,把人都急死了!” 徐海东的头肿得像米斗,嘴巴已经变了形。他却努力地扬了扬嘴角,笑着说:“我可没着急,倒是睡了个好觉。” 当爱情需要条件时,是一个无底洞。当爱情不要条件时,简单得只是从昏迷中醒来时见到的第一个人和那束关切的目光。就像现在,徐海东爱上周少兰。 到了陕北,他们结婚了。在他的要求下,周少兰改名为周东屏,意为“徐海东的屏障”。一个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的大将,竟然要求娇小柔弱的妻子做自己的屏障! 也许他们并没有刻意塑造让人们仰视的爱情典范,只是用真诚的行动恪守了爱情的诺言。在生活较为安宁,徐海东的地位又有所改变时,一位同志对徐海东半开玩笑地说:“要改组吗?我帮你介绍一个年轻漂亮的。” 徐海东一听这话,怒不可遏地说:“混账话!东屏是受苦人,我是泥巴人,我们是生来的夫妻!”说完,拂袖而去…… 战争与爱情,是多么相悖的两件事!但在战火淬砺下的爱情竟是如此美丽。康克清与朱德只在遵义度过了几个安宁而团圆的夜晚。李伯钊爱唱歌,而丈夫杨尚昆只能闻其声而不能见其人。王泉媛与王首道在遵义新婚,而别后再见时,已是“鬓发各已苍”的半个世纪后……张吉兰从硝烟未散的战场走过,倒在血泊中的丈夫让她昏厥,醒来后她擦干泪,放了一把牙刷在他的口袋里,说:“他的牙有毛病,不刷不行……” 这是什么样的爱情?我无力将其定义。但那爱情与理想融合后凸现的伟大,的确让我感动,以至于崇拜。这些爱情,坚贞而不失浪漫,纯粹又异常动人。这些爱情会让很多人着迷,会让人想象着那个——红色年代。 故事回味:爱,是温柔坚实的屏障/爱,是让死神也却步的目光/爱,是携手走过二万五千里冰封和泥泞/脚步蹒跚/心却坚定 那一天/微风吹过蔓生的青草/雪白的马鬃舞乱了夕阳的宁静/天边绯红的云霞/见证了爱情 部队走到山里的一个小桥旁,春天来了,那个重伤的战士要编个花环送给一路背他、照顾他的英子队长,然而花环编成时,已是70年后……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地点:甘南】 ■莹澈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 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 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 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 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 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 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 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 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 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 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 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 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故事回味:特殊的情境/勾勒出这悲壮的画卷/而生命之重又必须托付给柔弱的双肩/职责对使命的忠诚/有时会让人忘记性别/爱心对生命的眷顾/往往会超越难以想像的苦难 小红桥上迟到的花环/盛开着生者对英灵的祝福/交织着革命者对革命的怀念 沼泽遍野的草地上,一个小生命诞生了,新生儿的哭声给荒凉的草地带来了一丝生机,然而夜幕刚刚降临,敌人的飞机就来袭了…… 诞生在草地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地点:四川】 ■王继欣 李吴 于安丰 刚翻越飞鸟难过的大雪山,又进入沼泽遍野的草地。这是一支转运伤病员的队伍,即将分娩的她也是其中的一员。同志们给了她最大的照顾,有一个女红军负责搀扶照顾着她,为了给她补充营养,大多数人倒出了最后一粒粮食。部队要行军,还要躲避敌人的追击。她常常抚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小宝贝呀,你来的不是时候呀,咱给大家添麻烦了。” 走到一条河边,她分娩了。队伍暂时停止了行进,同志们用粗布和树枝搭起了一个临时帐篷。两个小时后,新生儿的哭声给荒凉的草地带来了一丝生机,同志们也都满脸欣喜。那天的运气也出奇的好,短短两个小时,大家就钓上来两条小鱼。炊事班长亲自掌勺,又从仅存的一点盐巴中捏了一点放进去。一碗散发着诱人清香的鱼汤端了上来,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下,她含泪喝了下去。小家伙虽然还紧闭着双眼,不停挥动的胳膊却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往后的生活可怎么办呢?”她明白自己带着孩子的处境。以往分娩的女红军都是在当地找一家靠得住的人家,留几块大洋,忍痛把孩子留下。可现在是在草地上,到哪儿去找人家呀,她对着孩子独自叹息。 队伍中的几名党员聚在一起开了个会,决定由一名女同志沿途照顾她,然后再抽调四名同志负责轮流抬担架。会后,两名男同志把自己的裤腿撕了一块下来洗了洗给小孩作尿布用,很多人都指着身上的衣服对她说:尿布不够用了,我们还有呢!她拼命地点点头,已经是泪流满面。 草地上又一个黑暗而漫长的夜晚来临了,天边寥落的寒星被乌云遮盖了,草地像死一般的空寂,只有远处依稀能听到几声闷雷。帐篷外,累了一天的同志们也都彼此倚靠在火堆旁睡着了。怀里的孩子香甜地睡着,可她怎么都睡不着。 前段时间听说友邻部队为了给一名临产的孕妇抢时间,和追击他们的白军打了一个恶仗,牺牲了4名战士;伤员越来越多,人手不够,可还得派专人照顾自己……她愁肠百结地叹息着。 不知道孩子的爸爸现在在哪里?他还活着吗?翻过雪山,跟敌人一场遭遇战后,队伍打散了,就再也没见到他。她憧憬着革命胜利后一家三口团聚的欢乐时光,又忧虑着将要面对的漫长跋涉,两行清泪轻轻滴在了孩子发黄的小脸蛋上。 “轰、轰、轰……”不好,敌人的飞机来袭扰了。一瞬间,火光冲天,爆炸声响成一片。空旷的草地上,猛然从睡梦中惊醒的同志们来不及躲闪,她眼睁睁看着几名同志倒了下去,受了惊吓的孩子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受伤的战友在帐篷外痛苦地呻吟着,鲜血在汨汨地流着。这一幕让身为卫生员的她心急如焚,她一咬牙,把哭得声嘶力竭的孩子放在了帐篷的最里面,然后一把抓起身旁的急救包,冲出了帐篷。 草地上,她一边躲闪着炮火,一边迅速给受伤的同志包扎伤口。一个、两个……不知哪来儿的动力,她虚弱的身体一下子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又一阵狂轰滥炸,敌人的飞机飞走了,草地上火光一片。 “帐篷!”“孩子!”突然,有人大喊。当她猛然回头看时,只见帐篷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我的孩子……”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她踉跄着朝帐篷跑去。 可一切都太迟了。当她从灰堆里扒出孩子时,这个出生才一天的幼小生命已经永远离开了他的母亲。 “扑通”,她一下子瘫坐在草地上。没有泪水,鲜血顺着嘴角不断地流出,仿佛她的心在滴血。 第二天,队伍又迎着朝霞出发了,她的脸上表情坚毅,踉跄着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头。队伍走过的地方,一个孤零零的坟茔,留在那里…… 故事回味:面对一个弱不禁风的小生命/破旧的裤管变成襁褓/惊慌的鱼儿悄悄感动/年轻的妈妈却没有笑容/她知道伟大的创造/也无法阻止枪炮的轰鸣 失去一个团聚的梦/战士又开始新的冲锋/悲痛的力量必将摧毁罪恶/在废墟上建起幸福的阵营
2023-09-08 19:20:3513

红军长征小故事之三根火柴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致使红军坐失发动松潘战役的大好机会,中央红军北上只有过草地一条路了。1935年8月,红一军团从四川松潘县毛儿盖出发,向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进发,17岁的小红军郑家意就在这只红军队伍中。小红军郑家意是江西石城县小松镇蜀口村人,个子不高,但长得十分秀气,人也挺机灵,冲锋打仗更是不含糊,非常惹人喜欢。因为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6 岁就人了党,进入草地时是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刚开始草地行军时,郑家意精神抖擞,不知疲劳,柴禾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不但行军走在前头,还抽空搞宣传,他不仅能唱几支好听的歌,而且还会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前两天还兴致勃勃的郑家意不知怎么突然生病了,他烧得厉害,但还是让人搀扶着自己走。过了 1天,郑家意的病况恶化,已经不能走了。因为地势高,严重缺氧,引起呼吸困难,身体瘫软,但他很坚强。对同志们说:“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你们先往前走吧”。政治委员把自己的马给郑家意骑,并且把干粮匀给他吃。后来,郑家意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他坚决不让别人管他,他说“别因为我耽误了你们的行军,我先在这里休息休息,然后跟后面的赶上来的部队一起走”。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他暗自庆幸。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我是——3团的——郑家 意……”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只见郑家意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从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郑家意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郑家意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郑家意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给了郑家意。郑家意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同志,你看着……”郑家意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广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户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郑家意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郑家意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郑家意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但郑家意那双手却直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说明:《七根火柴》原为作家王愿坚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个故事是根据党史考证史料写成的。红军过草地的背景: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出现了长征以来比较好的局面。但是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分裂,致使红军坐失松潘战役的机会。红军北上只有过草地一条道路了。关于草地:红军长征时过的草地,当时实际上是高原沼泽,主要是指若尔盖湿地。千里草地就像一块大“魔毯”,一时乌云翻滚,一时又大雨倾盆,好像随时要把红军吞没似的。草地的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气味,有毒。沼泽水面上生长着许多漂浮植物,它们的根系缠绕在一起,仿佛一张编织的地毯,沼泽学称之为“浮毯”。“浮毯”这个词听起来很浪漫,却是杀人的诱饵。“浮毯”看起来与旁边的草地没什么差别,但下面是水和漂浮植物的残落物混合而成的稀泥,有时深达十几米。人一踏上,就会陷下去,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被吞没。草地平均海拔3600米,天气寒冷。红军战士没有御寒的衣物,没有充饥的食品,加上草地泥潭的吞没,1万多人没有走出草地。
2023-09-08 19:21:222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故事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草帽计,吃水不忘挖井人,草地夜行,血战湘江,湘江战役,通道会议等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023-09-08 19:21:321

长征小故事100字

红军长征小故事100字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2、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3、征路上,队伍已经过了草地。一天陈赓感到疲倦,便掉在队伍后面,拉着一匹瘦马,慢慢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冬天里,他有两片又干又薄的嘴唇,黄黄的小脸,只穿着一双破不烂看的草鞋,脸冻得又红又青。陈赓把马拉到他身边:"小鬼,上马骑一会儿。"那小战士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笑着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赶快骑上吧。"陈赓用命令的语气说:"上去,骑一段再说吧!""那我就和你的马一起比赛吧。"小战士腰一挺,作出准备跑的姿势。"那咱们一起走吧。""你先走吧,我还等我的同伴呢。"陈赓万般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战士:"你把它吃了。"小战士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鼓鼓的,比你的还多。"陈赓只好上马独自走。不知为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他脑子里闪现出那些曾经在上海滩、广州沿街、香港码头同他打过交道的孩子的身影,突然大喊一声:"不好,我上当了。"转过马头,奔向原路。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小战士已经死了。那口袋里只不过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着几道白白的牙印。
2023-09-08 19:21:491

长征中的故事

死啦死啦地,
2023-09-08 19:22:3013

你知道长征时期发生过哪些故事吗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2023-09-08 19:23:481

长征小故事300字左右

诶饿的话伤筋动骨打开手机我刚收到我就是觉得回到家都不睡觉都不是事
2023-09-08 19:24:127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023-09-08 19:24:571

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1935年,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2023-09-08 19:25:102

《红军长征小故事之三根火柴》的全文是什么?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致使红军坐失发动松潘战役的大好机会,中央红军北上只有过草地一条路了。1935年8月,红一军团从四川松潘县毛儿盖出发,向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进发,17岁的小红军郑家意就在这只红军队伍中。小红军郑家意是江西石城县小松镇蜀口村人,个子不高,但长得十分秀气,人也挺机灵,冲锋打仗更是不含糊,非常惹人喜欢。因为工作积极,作战勇敢,16 岁就人了党,进入草地时是团部党支部的青年委员。刚开始草地行军时,郑家意精神抖擞,不知疲劳,柴禾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不但行军走在前头,还抽空搞宣传,他不仅能唱几支好听的歌,而且还会讲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前两天还兴致勃勃的郑家意不知怎么突然生病了,他烧得厉害,但还是让人搀扶着自己走。过了 1天,郑家意的病况恶化,已经不能走了。因为地势高,严重缺氧,引起呼吸困难,身体瘫软,但他很坚强。对同志们说:“我的腿不管用,我要掉队了,你们先往前走吧”。政治委员把自己的马给郑家意骑,并且把干粮匀给他吃。后来,郑家意衰弱得连腰也直不起来,马也不能骑了。他坚决不让别人管他,他说“别因为我耽误了你们的行军,我先在这里休息休息,然后跟后面的赶上来的部队一起走”。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他暗自庆幸。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我是——3团的——郑家 意……”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只见郑家意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从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郑家意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郑家意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郑家意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给了郑家意。郑家意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同志,你看着……”郑家意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广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户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郑家意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郑家意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郑家意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但郑家意那双手却直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说明:《七根火柴》原为作家王愿坚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这个故事是根据党史考证史料写成的。红军过草地的背景: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出现了长征以来比较好的局面。但是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分裂,致使红军坐失松潘战役的机会。红军北上只有过草地一条道路了。关于草地:红军长征时过的草地,当时实际上是高原沼泽,主要是指若尔盖湿地。千里草地就像一块大“魔毯”,一时乌云翻滚,一时又大雨倾盆,好像随时要把红军吞没似的。草地的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气味,有毒。沼泽水面上生长着许多漂浮植物,它们的根系缠绕在一起,仿佛一张编织的地毯,沼泽学称之为“浮毯”。“浮毯”这个词听起来很浪漫,却是杀人的诱饵。“浮毯”看起来与旁边的草地没什么差别,但下面是水和漂浮植物的残落物混合而成的稀泥,有时深达十几米。人一踏上,就会陷下去,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被吞没。草地平均海拔3600米,天气寒冷。红军战士没有御寒的衣物,没有充饥的食品,加上草地泥潭的吞没,1万多人没有走出草地。
2023-09-08 19:25:441

关于长征的故事小红军小战士小兰

红军长征小故事100字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2、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3、征路上,队伍已经过了草地。一天陈赓感到疲倦,便掉在队伍后面,拉着一匹瘦马,慢慢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冬天里,他有两片又干又薄的嘴唇,黄黄的小脸,只穿着一双破不烂看的草鞋,脸冻得又红又青。陈赓把马拉到他身边:"小鬼,上马骑一会儿。"那小战士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笑着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赶快骑上吧。"陈赓用命令的语气说:"上去,骑一段再说吧!""那我就和你的马一起比赛吧。"小战士腰一挺,作出准备跑的姿势。"那咱们一起走吧。""你先走吧,我还等我的同伴呢。"陈赓万般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战士:"你把它吃了。"小战士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鼓鼓的,比你的还多。"陈赓只好上马独自走。不知为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他脑子里闪现出那些曾经在上海滩、广州沿街、香港码头同他打过交道的孩子的身影,突然大喊一声:"不好,我上当了。"转过马头,奔向原路。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小战士已经死了。那口袋里只不过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着几道白白的牙印
2023-09-08 19:25:551

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简短的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023-09-08 19:26:201

我想问一下关于长征的故事有什么

1、《一袋干粮》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3、《丰碑》4、《雪山小太阳》5、《魂驻小红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更多关于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4f4f4161609161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9-08 19:26:281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

第一个:x0dx0a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x0dx0ax0dx0a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x0dx0ax0dx0a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x0dx0ax0dx0a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x0dx0ax0dx0a第二个:x0dx0a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x0dx0ax0dx0a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x0dx0ax0dx0a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x0dx0ax0dx0a“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x0dx0ax0dx0a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x0dx0ax0dx0a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x0dx0ax0dx0a“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x0dx0ax0dx0a“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x0dx0ax0dx0a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x0dx0ax0dx0a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x0dx0ax0dx0a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x0dx0ax0dx0a“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x0dx0ax0dx0a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x0dx0ax0dx0a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x0dx0ax0dx0a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x0dx0ax0dx0a第三个:x0dx0a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x0dx0ax0dx0a第四个:x0dx0a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2023-09-08 19:26:371

长征有哪些感人故事?

1、张思德“尝百草”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2、女战士小董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3、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4、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5、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2023-09-08 19:26:511

有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短一点,200字之内)

同志们 为了新中国我们一定要走下去
2023-09-08 19:27:169

关于长征的故事50字有哪些

1、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革命军队中家的温暖。2、过草地,一年仅18岁红军战士,为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被沼泽吞噬。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党费。3、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了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亲自参加挑粮。
2023-09-08 19:28:081

关于长征的故事和长征精神

太多了
2023-09-08 19:28:175

以第一人称写一篇关于长征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1.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听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 “年轻人,你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能换来今天的安定繁荣!” 7月23日20:00,记者见到了14岁参加红军、曾经三过草地、戎马生涯半个世纪的老红军战士,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任思忠老人。这位83岁的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谈起过去的峥嵘岁月,神情激动起来,双唇有些颤抖…… 15岁少年 率171人加入红军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到达川北,川东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开始在达县一带活动。当时,因贫困辍学的任老正在家中帮助父亲务农。 “党的队伍给了我思考的能力,我明白了为什么穷人辛劳一生后代还要继续受穷”,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给穷人指出一条活路,这在任老心中掀起了巨澜。红军队伍为贫苦农民作主,任老明白了,这是一支穷人的队伍。 红色家庭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哥早他加入游击队,但不久便在一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父亲积极响应革命队伍的号召,担任村苏维埃主席。这位老人在红军离开根据地的岁月里,被反动军队关进监狱,活活折磨致死,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含恨离去,这一切,更坚定了任老参加革命的决心。 1933年是任老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年份。6月,任老参加了游击小组,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老思想活跃,积极探讨革命的道理,很快便成为游击队的中坚力量。红军主力占领达县后,他被选为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15岁的少年成了171名红小鬼的“头领”,在他的带领下,全队172人集体加入了红军。 打“扇子队” 少年军人名声大振 从游击队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但四川强横的反动军阀势力还是逼迫部队流动开展革命工作。 1934年7月,任老时任四川省少先指挥部政教科长兼干部连指导员。在四川西部丹巴地区开展工作。一天,当任老等人在一座3层小楼上开会时,反动军阀的武装突然冲到了楼里,与负责放哨的同志在楼梯上展开了激烈的枪战。脚步声密集急促,逐渐近了,留下来肯定是死,任老等三人跳窗逃生,一名同伴当场摔死,任老右臂支撑着地,上臂骨折后戳断肋骨插进了胸腔,他忍痛与同伴钻入夜幕迅速转移。 但没过多久,绷带吊起伤臂的任老再次活跃于山间的村庄里。 革命者的工作激起了恶势力的疯狂反扑,在新塘坝地区,有一支500人左右的地主武装,他们疯狂袭击革命者的工作队,屠杀革命群众,打仗时人人拿着一把扇子,妄称是刀枪不入的神兵,当地群众称之为“扇子队”。一天深夜,任老带领干部连在地方赤卫队的配合下夜袭“扇子队”。战斗中,他被敌人刺刀捅伤,仍坚持参加战斗。是役,扇子队被全歼,少年军为川陕根据地人民除了害,一战成名。 一过草地 竹签穿透他的脚掌 “年轻人,用语言表达不出长征真实场景,你根本不可能想像出当时有多么艰苦”。任老对记者说。任老前段时间坚持每天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他看得比家里每个人都专注,他为这部电视连续剧感动,但仍然对家人说,“有些苦他们拍不下来”。 任老头上的三块伤疤和脚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伤都是在长征时留下的。说起长征开始后的第一次受伤,任老脱下鞋子,右脚背中央部位赫然有一块大约三厘米见方的凹陷。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二过草地 鬼门关口拣回性命 第二次过草地更险,任老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35年下半年,任老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便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干部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对岸的只有8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在睡梦中被击毙,8人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走出草地,来到绥靖。此时任老长时间休克,战友们都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向河边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爬了两三个小时。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后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老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两个月后,任老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队伍。 经历这一次起死回生时,任老还不满18岁。 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时,队伍又从绥靖出师北上。任老带着七八名比他还年轻的战士在草原上行军。一天夜里,一位小战士问任老,“科长,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实现吗?”“肯定能”。 说起荣誉 老人没有太多言语 任老在和平年代练起了书法,每当朋友求字时他总忘不了盖上一个章,或者是“长征战士”,或者是“幸存者”。这是老人晚年给自己的定位。 战争年代,任老是一名英勇善战的骁将,他重视思想工作,善用攻心战术,常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任老率领队伍在喀喇沁旗平叛,妥善运用了和平平叛的政策,打通了300公里承赤公路。此后,在攻打天津、广西剿匪、援朝金城反击战等众多战役中,任老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老人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荣誉章。但说起荣誉,老人没有太多言语。 “战争年代,我们身边倒下了太多的好战友,比起他们,我是一名幸存者,更是一个幸运者”,“我能够亲眼看到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实现就是最大的幸运,真正的荣誉归于那些光荣献身的烈士们。” 任老的家人介绍,任老每每想起自己身边倒下的战友,便非常难过。当年任老带171人参加红军,但经历历次事件,解放后任老再没能见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忘不了1953年自己回乡的那次经历。当时,战友的亲人听说他要回来了,站在路两旁等待询问亲人的下落,任老骑马走了30多公里山路,当久候乡亲们纷纷上前询问时,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另一次,任老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找到了战友的名字。
2023-09-08 19:28:331

长征故事100字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023-09-08 19:29:018

关于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fjdkslafjdklsajfdklsajfdklsajfl
2023-09-08 19:29:315

红军长征小故事(短点的,最多50字)

《救了别人,饿死自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bai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不喝汤结果为他们而牺牲了。
2023-09-08 19:30:049

找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简要概括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 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 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 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回答者:zhangnuo2004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5-17 18:33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而成,重约21吨。 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泸定桥坐落在四川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文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夺占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 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 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 十四年(1705)。1935年 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 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 事封锁桥面。左路军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 桥,使全军胜利通过大渡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为铁索悬桥,由条石砌成的东西桥台和13根 横亘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作底索,上铺桥板,其余4根 均分两边作扶手。桥长101.67米,宽 3米。东桥头台枯 水位高14.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内埋与桥 身平行的铁制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其下各 横卧一根铁铸卧龙桩。铁索通过东西桥头台,用锣锅绊 固定在卧龙桩上。东西桥头台上各建有木结构桥亭 1座。 桥东立有清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泸 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 12164个铁制扣环连结 而成,重约21吨。泸定桥建成以来,曾遭到数次严重破坏。每次损坏 后,均得到较快修复。1976~1979年对泸定桥进行彻底 维修。现设有泸定桥文物管理所和革命文物陈列馆。回答者:305660778 - 试用期 一级 5-17 18:48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2023-09-08 19:30:563

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故事太短,应写详细
2023-09-08 19:31:064

在万里长征中,红军的一些小故事。

厉害了,挖机又把20万左右的钱钱挣下了
2023-09-08 19:31:383

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023-09-08 19:31:4815

相信同学们读过不少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请回忆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段故事简单地写下来

血战湘江。
2023-09-08 19:32:255

屈原的诗句

屈原的诗句 1、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2、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3、魂兮归来!《招魂》 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5、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8、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9、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1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11、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1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13、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1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7、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9、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 20、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 21、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22、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2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24、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25、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26、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 2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29、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 30、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31、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招魂》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古诗句 1、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 2、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3、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 4、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6、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8、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9、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 1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11、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 12、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 13、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 1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15、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 1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 17、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九歌》 1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9、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九歌》 20、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21、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22、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2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25、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屈原塔 苏轼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屈原的诗 屈原的诗 1、《九歌大司命》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 2、《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3、《九歌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4、《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5、《九歌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6、《九歌礼魂》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7、《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8、《九歌少司命》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9、《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10、《九歌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11、《九歌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12、《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3、《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14、《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申之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杨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蝉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 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约兮,谌荏弱而维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15、《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唉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2023-09-08 19:2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