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下列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

2023-09-23 07:51:36
共1条回复
再也不做稀饭了

【答案】:B

对于家庭而言,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让更多人,不再光靠劳动挣钱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是通过各种资产投资,让“钱”赚“钱”。所以满足条件的只有B项。一切非劳动收入不仅只包括财产性收入。故选B。

相关推荐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根据查询法律快车网显示信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具体如下:1、工资性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及补贴,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2、经营净收入: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所获得的净收入。3、财产性收入:包括存款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险收益、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等。4、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
2023-09-08 19:45:13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下列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答案】:B解题指导: 财产性收入就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可见B项属于财产性收入。故答案选B。
2023-09-08 19:45:211

下列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

【答案】:BB项正确,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A项错误,非劳动收入不一定是都是居民财产性收入,如中彩票。C项错误,凭借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D项错误,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2023-09-08 19:45:381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属于按劳分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十四五”时期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财富管理业务作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连接着资金端和融资端,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财富管理业务可以丰富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提升长期投资回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3-09-08 19:45:471

下列不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 A.一切非劳动收入B.出稠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

【答案】:ACD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重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人(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023-09-08 19:45:551

慎言“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近年来盛行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法不宜过多谈论,因为这样是增加了资本增值收益而抑制了劳动收入,对我们的收入分配失衡和相应社会矛盾起加剧而非缓解作用。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近年来,这个提法相当流行,尤其受到股民们的欢迎。然而,倘若全面审视我国收入分配失衡解决之道和扩大消费的出路,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提法应当慎言。   为什么?因为扩大消费关键在于提高普通居民收入,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亦即增加的每一元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且消费中国货比例较大。提高普通居民收入着力点也不应当是二次分配,而应当是在一次分配环节提高劳动收入。因为带有福利性质的二次分配会在相当程度上削弱我国国民的自我奋斗精神,并带来一系列其它副作用;着力点放在一次分配环节,则没有这种致命的副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不宜过多谈论近年来盛行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法,因为这样是增加了资本增值收益而抑制了劳动收入,对我们的收入分配失衡和相应社会矛盾起加剧而非缓解作用。特别是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时期,这一点对社会安定有着更大影响。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流动人口激增。在经济发达的移民移入地,本地人与新移民、外来工之间的经济利益并不完全重叠。与外来移民、特别是外来劳工必须劳心劳力以求站稳脚跟不同,本地居民因占有先天地利而能获得较多资本增值收益,特别是土地、房产增值收益;其它条件相同,本地居民往往更容易获得相对轻松的岗位。   这种局面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假如外来工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能够看到向上提升的希望,他们也不会对此抱怨太多;但假如本地居民无需劳动即可获得的资本增值收益太多,而外来工待遇又不合理,看不到向上提升的希望,穷毕生之力也无望圆住房梦,这种经济利益之争就会浮现,从而在本地居民和新移民、外来工之间制造裂痕。在流动性过剩、资产市场泡沫横飞的近几年,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偏颇地强调“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强调“拆迁者权益”,即使能够收获部分占据优势地位者一时的喝彩,却必然损害“沉默的大多数”,毕竟拆迁户的补偿最终都要由后来者埋单,而后来者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又在“迁徙自由”之类正义 口号 下一步到位地放松、取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结果必然是现代的土客籍利益冲突更加激化,因为流动人口增多必然抬高房租物价,令本地居民获益更多,而取消门槛之后的新进入流动人口经济状况总体上低于有门槛时的流动人口,致使本地居民与外来工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利益矛盾加剧,心理鸿沟也会加深。   当然,我并不认为我们应当片面追求降低房地产价格,因为根据中国的人地关系,在较长时间跨度内,食品和房价上涨是必然趋势。我们要继续控制房地产市场泡沫,这样一方面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是能让收入中更大的份额投向可贸易品消费,而不是被迫用于住房消费。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适度高位的人口密度和房地产价格有助于购买力和创新集中于可贸易品部门。   我国人口密度较大,不可能在住房面积消费方面达到美欧水平,在必要居住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必然要对可贸易品给予更多的购买力和精力投入,从而推动可贸易品部门的发展。看看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花样百出,明显领先于美欧,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2023-09-08 19:46:141

在居民收入中工资属于劳动性收入住房公积金属于财产性收入对还是

住房公积金属于劳动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如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其中,工资性收入属于劳动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2023-09-08 19:46:261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要什么

健全居民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和完善财产资本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需要政府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居民有可能依据财产的所有权获得更多的收入。其中就包括健全居民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和完善财产资本化的生产要素市场。此外,由于农民与城镇居民不同,既可利用土地等资源获得家庭经营收入,也有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还有极少量资本市场收益。因此,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政府要继续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2023-09-08 19:46:341

事业单位生二胎政策

法律分析:单独二孩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并正式实施。【法律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十二条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3-09-08 19:46:421

什么是财产性收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情况如何?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  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速度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2023-09-08 19:46:511

如何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确定“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之后的又一政策亮点,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居民财产性收入,一般可分为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收入,主要是通过交易、出租财产权或进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专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出让纯收益等。法律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制度保障,尤其在拆迁、征地、征用公民财产过程中,要依法确保公民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更加重视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制度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形成,劳动以外生产要素分配的份额有所增长,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到3%,主要是利息、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所得。今后,多渠道增收空间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产品投资。目前的储蓄、债券、保险和理财产品依然是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还有股票、期货、黄金、外汇市场收益,为此,要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缩小存贷款利差,保护存款人权益;继续规范资本市场,重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通过创新金融体系、强化投资理财渠道监管、规范交易方式、探索网络交易模式,让居民拥有更为多样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加强上市公司监管,规范可持续回报股东的分红制度。二是实业投资及租赁服务。如房屋租金、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分红、投资收藏品、房地产等市场,还包括明晰不动产权,按需将其抵押、转让、出售、出租,乃至形成可交易流动的金融资产,为此,要完善政策法规,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此外,由于农民与城镇居民不同,既可利用土地等资源获得家庭经营收入,也有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还有极少量资本市场收益。因此,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政府要继续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2023-09-08 19:47:011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根本目的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023-09-08 19:47:092

如何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大家普遍认为,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归纳起来,提案及发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善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案建议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的、长期的约束性指标,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之间的差距;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工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工资定期上调机制。关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问题,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增强农民保障性收入。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提案建议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完善细化,调整个税起征点,探索建立个人所得税分类征收模式。启动新一轮税收改革,开征各类资源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调节收入分配。认真研究企业税负,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法律保护、政策扶持等制度。三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案建议优化消费需求结构,努力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大力发展家政、健康保健等服务消费市场,整顿消费环境。加速推进城镇化,创造条件让农民低成本进城,并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农业人口的收入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四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加快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案建议政府应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加大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保障体系投入。进一步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对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大城市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再就业援助和特殊服务援助力度;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供给,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
2023-09-08 19:47:291

有的人说,合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你对此的观点的理解?

本质上不违背,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穷。前者效率优先。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③事物排列 次序、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鼓励财产性收入目的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改变社会阶层收入结构,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
2023-09-08 19:47:371

求:下列不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A一切非劳动收入B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C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收入

C
2023-09-08 19:47:471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高分悬赏急求)

民生用所学经济、政治知识回答:党为什么要关注民生①关注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我国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的原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要求,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中央财政预算大力支持解决基本民生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顺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运用哲学道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改善民生是诸多社会建设问题的重点,还要兼顾次要矛盾。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目前我们基 尼系数越来越大,反对收入过分悬殊。③、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观点看事物,解决民生问题与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内在的联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解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①、紧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②、财政能够地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健全廉租房等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运用哲学常识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③事物排列 次序、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鼓励财产性收入目的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改变社会阶层收入结构,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怎样“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②关键的是提高群众的劳动收入。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③认真落实《物权法》,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激励人们创造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性。④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基金和商业保险等金融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并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鼓励公民投资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努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国家要履行政治职能,协调好各方而的利益关系;履行经济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履行文化职能,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实现教育公平;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劳动合同法》。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制定《劳动合同法》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②通过劳动合同立法,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依法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政府应该怎样履行其职能①政府应该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人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⑤政府要以人为本,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就业问题①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总量。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国家应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劳动者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的独特优势;完善宿舍保障制度,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③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运用国家制度和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健全履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1)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有于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是党和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 (3)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机关积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②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农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着缺陷和弱点。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此,发展农业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大事。(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4)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4)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 加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说明财政加大对农村公共投入的理由①农村公共投入不足,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②单纯的市场调节,不可能解决农村公共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解决。③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财政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实现科技兴农。④财政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有利于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什么启示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应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其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必须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两方面的投入。 分析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经济学依据。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为什么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运用国家职能知识分析应如何培养新型农民。(1)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②农民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好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提高劳动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2)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改造世界。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并推动农村新建设。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只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3)①履行政治职能,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②履行经济职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③履行文化职能,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④国家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农村保障体制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
2023-09-08 19:47:581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

初次分配。转移性收入属于再分配。
2023-09-08 19:48:062

我国居民的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块构成。这是由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现行的分配制度
2023-09-08 19:48:142

到底什么是注册制

今年的两会将于本周召开。对于投资者来说,注册制能否成为今年的话题,全面注册制的进程能否推进,是大家首先关心的问题。什么是注册制?它有什么优势?它的到来会有怎样的变化?本期就来看看吧。01什么是注册制?注册制是成熟市场的产物,比如美国市场和香港市场,都是实行注册制的市场。目前,只有科技创新板专注于中国大陆市场的注册制试点。所谓注册制,就是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就可以注册。比如微信账号,只要有手机号就可以注册。股票注册制和注册公司一样,只做形式上的审查。它要求你提供的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符合基本的财务或市值标准,你才能在市场上注册。我们知道,股票发行制度有三种:注册制、核准制和审核制。目前我国主板市场仍然采用核准制。在核准制下,证监会负责核准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的资格。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历史太短,是为了保护韭菜不被割得太惨而做出的选择。简单来说,核准制下,证监会帮你把好上市前的关;注册制符合条件就可以上市,实质内容的好坏由投资者自己决定。但公司上市,审批制需要经过证券监管机构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上市。监管机构权力大,导致资本市场市场化不彻底。02为什么要实行注册制?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成熟,注册制逐渐成为必然趋势。注册制实施后,市场和社会会有怎样的变化?第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注册制减少了企业上市过程中的许多中间环节。股权融资是企业最直接的融资方式,上市是企业与投资者对接的最佳平台。在中国,注册制是每个企业的终极目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注册制诞生了。第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我们都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核准制会判断企业的本质,也就是决定公司的好坏,考察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这其实是市场投资者应该做的。注册制的推出,让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各司其职,政府管理秩序,价格回归市场。企业不担心资金问题,专心经营,可以大大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使经济充满活力。第三,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均储蓄很高的国家,老一辈人喜欢存钱,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过去二十年的房价上涨,让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财富可以几何级数增长,但现在该怎么办?不理财,储蓄只会贬值,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藏富于民才是根本之策,注册制将快速推动这一进程。最后,减少政府的寻租空间。我们都知道官僚主义会催生巨大的寻租空间,因为审批权限过大,中国股市永远供不应求,退市机制不完善,限制外资进入,导致股市价格虚高,壳资源炒作,定价功能丧失,腐败欺诈等诸多弊端。注册制是这些问题的终结者。好了,本期就到这里。希望能帮到你。感谢阅读。相关问答:相关问答:什么是注册制?对散户有什么影响?注册制在A股市场的试点道路终于开启了,8月的第一周交易日会有6只创业板新股开放申购,这也是注册制以来首批创业板新股申购。创业板注册制的新玩法1、涨跌幅提高至20%:创业板注册制下的涨跌幅度不再以10%为限制,而是扩大到了20%。并且在新股上市的前5个交易日涨跌幅不设限制,5个交易后之后则按照20%的限制执行。在放大了涨跌幅比例的情况下给了投资者更多的投资空间,但是同时也增加了风险在投资过程中的分量。2、临时停牌机制:股票交易过程中实际是不会在当天进行临时停牌的,但是此次注册制的创业板设立了与以往都不同的临时停牌机制。对于上市前5个交易日的股票来说,当盘中成交价较当日开盘价格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60%的将启动临时停牌机制,停牌时间为10分钟。3、退市标准变化:一直以来中国A股市场退市是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好,逐渐变为ST到*ST直至退市。连续20个交易日每股收盘价低于1块,存托凭证市值低于3亿退市。取消暂停上市、恢复上市,交易类退市不设退市整理期,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停牌点后移、不设逃跑期。创业板新玩法通关攻略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有改变但是同时也做出了三方面的完善,一是建立了沪深交易所审核工作的协调机制,使得沪深股市的审核标准保持一致杜绝市场之间的监管套利;二是明确在审企业的衔接安排,注册制和核准制的转换是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所以明确了在此期间在审企业的过渡期安排;三是再融资、并购重组涉及证券公开发行的,同步实施注册制。在这三面完善工作保障了核准制和注册制之间的转换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也给了投资者一个转换投资思路的时间。这一试点的出现,首先,券商股票会迎来重大利好。注册制下,上市流程的简化将加快企业上市速度,解决IPO上市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所以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将为券商带来业务增长的机遇。其次,股票投机的需求将减少。企业能够快速上市使得壳公司失去了他们被借壳的价值,这样庄家的投资将会更加倾向于价值投资方面,所以壳公司价值失去的同时行业龙头的强者角色则会进一步增强。那么就会使得整个创业板投资能够越发趋于价值型投资。这也是实行注册制的一个主要目标。最后提醒各位投资者,创业板注册制后需要补签一个协议才可以执行,要记得去券商处补签哦!
2023-09-08 19:48:221

税收标准提高是否会影响财产性收入或者什么才是财产性收入

一、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税收的优点: 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扩张消费。事实证明。财产性收入增加了,长期消费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证券市场的行情好坏,在一定情况下影响着房市和车市的繁荣程度。要使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升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和房地产等市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2.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日益成为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在经济平稳增长中,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就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增加财产性收入可以刺激城乡居民将已有的生产要素继续投入生产,将收入积累进一步转化为生产要素,用于扩大再生产,调动人们投资和提供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4.有利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既是对私人财产存在的肯定,又是对私人财产获利生息、保值增值的倡导和鼓励: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税收的优缺点 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税收的缺点 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较低,会增加居民的负担。  财产性收入是自然人通过对个人财产的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权能的行使,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出租、股利分红和金融资产投资增值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2023-09-08 19:48:342

居民收入水平指标有哪些

大概就这么多,给你参考: 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指标 [居民收入水平指标] 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 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全部的实际收入,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包括居民的劳动收入,私营、个体经营者的净收益,财产性收入(利息、红利、租金等),转移性收入(含离退休金、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等)。不包括借贷收入,如提取银行存款、向亲友借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种暂收款。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指一定时期内,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经常性转移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反映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是根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所取得的调查户可支配收入之和按调查户人口平均计算的。 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 包括基本收入、转移收入、财产性收入三部分。基本收入指农民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收入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赠送收入、救济收入、退休金、抚恤金、奖励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保险赔款等;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息收入等。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反映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是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所取得的调查户纯收入之和按调查户人口平均计算的。 基尼系数 反映居民收入平均程度。它是根据收入累计百分比(纵坐标)与人口累计百分比(横坐标)的对应关系,描绘出一条曲线,称为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用A表示,洛伦兹曲线与横坐标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A与A+B之比就是基尼系数。A+B=0.5,则基尼系数=2A。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大于0.6时,说明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小于0.2时,则意味着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指标]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 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缴纳的各种税款(如个人所得税、牌照税、房产税等),也不包括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商品支出 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为自用或赠送亲友而购买商品的全部支出,包括从商店、工厂、饮食业、工作单位食堂、集市以及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各种商品的开支。商品支出分为以下八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 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包括用于吃、穿、住、烧、用等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服务的货币性消费和实物性消费,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 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它是指居民的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该系数越大,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可以分城镇和农村分别计算。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反映城乡居民居住水平,是用家庭住房的居住面积除以家庭的常住人口求得。居住面积仅指居室的室内面积,不包括房屋结构占用面积及厨房、卫生间等辅助面积。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是用家庭住房面积除以家庭的常住人口求得。[城镇概况、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指标] 年末自来水生产能力 指年底城建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厂和自备水源的社会单位取水、净化、送水、出厂输水干管等环节的实际生产能力。 年末供水管道长度 指从送水泵到用户水表之间所有管道的长度。 全年供水总量 指公用自来水厂和自备水源的社会单位全年的供水总量,包括有效供水量及损失水量。 生活用水量 指居民日常生活与公共福利设施的用水量,包括居民、饮食店、旅馆、医院、理发店、浴池、洗衣店、游泳池、商店、学校、机关、部队等单位的用水量。 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 指城市用水的非农业人口数(不包括临时人口和流动人口)与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水的非农业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数×100% 人工煤气生产能力 指城市煤气厂制气、净化、输送等环节的综合实际生产能力。 输气管道长度 指由压缩机、鼓风机、储气罐的出口到用户煤气表之间的全部管道长度。 全年供气总量 指全年售给各类用户的全部煤气量,包括工业用量、家庭用量和其他用量。 城市用气普及率 指使用煤气(包括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不包括临时人口和流动人口)与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城市煤气普及率=城市用气的非农业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100% 城市供热能力 指热电厂、热力公司和达到标准的集中采暖锅炉房向城市输送的供热源的设计能力,即每小时向城市输送蒸汽、热水的能力。 城市供热总量 指热电厂、热力公司和达到标准的集中采暖锅炉房向城市输送的全部蒸汽、热水量。 城市供热管道长度 指热电厂、热力公司和达到标准的集中采暖锅炉房管理的集中供热热源到用户之间的全部供气、供热水的管道长度。 年底实有铺装道路长度 指除土路外,路面经过铺装宽度在3.5米以上的道路,包括高级、次高级道路和普通道路。 城市桥梁 指城市范围内,修建在河道上的桥梁和道路与道路立交、道路跨越铁路的立交桥及人行天桥。包括永久性桥和半永久性桥,不包括临时性桥、铁路桥、涵洞。 城市下水道总长度 指所有排水总管、干管、支管及暗渠、检查井、连接井进出水口等长度之和。 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 指污水处理厂每昼夜处理污水量的设计能力。 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 指年底可参加营运的全部车辆数,包括营运车辆数和库存查封未参加营运的车辆。不包括非营运车辆,如架线车、油罐车、工程车、货车及其他专用车辆和借入的客运车辆。
2023-09-08 19:48:421

税收标准提高是否会影响财产性收入或者什么才是财产性收入

一、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税收的优点: 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扩张消费。事实证明。财产性收入增加了,长期消费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证券市场的行情好坏,在一定情况下影响着房市和车市的繁荣程度。要使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升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和房地产等市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2.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日益成为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在经济平稳增长中,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就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23-09-08 19:49:021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改善吗?

改善中。但收入未增加,消费高涨
2023-09-08 19:49:102

政务便民三项改革是什么辽宁省

1、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强化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严防规模性失业风险。2、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待遇项目,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按政策为其代缴保费。
2023-09-08 19:49:331

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是自有资金吗

当然不是。都是老百姓的资金。
2023-09-08 19:49:493

人均可支配收入怎么计算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严格来说这么使用不够准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2019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3-09-08 19:49:572

河北邯郸2008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少

1万左右
2023-09-08 19:50:063

社会建设水平提高 “十四五”人民生活品质将改善

【导语】社会建设水平提高,“十四五”人民生活品质将改善,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5、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2023-09-08 19:50:261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重点落实好哪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初次分配制度,着重保护劳动所得。二是优化制度环境,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重在体制机制创新。
2023-09-08 19:50:561

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包括哪些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四方面收入。一是就业单位得到的所有工薪收入;二是个体经营净收入;三是利息、股息、炒股收入、房租等财产性收入;四是离退休金、赡养赠送收入、保险赔偿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农民总收入是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它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现金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期内得到以现金形态表现的收入。按来源分成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金、租金、土地征用补偿及其他投资收益)、转移性收入(包括亲友赠送、离退休养老金、报销医疗费、粮食补贴及其他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民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它既可以用于生产、非生产投资,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用于再分配的支出和结余的收入,该指标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农民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计算方法:农民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农村内部亲友赠送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
2023-09-08 19:51:07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宏观基础?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2023-09-08 19:51:151

解决当前分配不公的措施有哪些

投入不同,产出必然不同,每个人能力不一样分配不可能一样
2023-09-08 19:51:262

十八大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023-09-08 19:51:364

实施什么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法律分析: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4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2023-09-08 19:51:571

今年政府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是?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2023-09-08 19:52:463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只是农民全部脱贫,精准扶贫
2023-09-08 19:52:562

我国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属于再分配措施的有①提高企业最

D 试题分析: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这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①与题意不符;③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与题意不符;②④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该题选D。
2023-09-08 19:53:441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的关系

简单地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收入高,消费自然也会上去,反过来你要提高自己的消费,你就必须想法努力去搞钱,提高自己的收入。
2023-09-08 19:53:542

新城(大兴)的变化作文

如果要作文辅导的话,推荐去 少年作家俱乐部,目前在黄村开了现场班,就在兴华园旁边,是与恩创未来教育联合开设的,效果不错。我小孩就在里面学习,以前作文总是跑题,现在经常拿满分。也可以参加他们的网络作文辅导,效果也很好。少年作家俱乐部的师资都是来自青年作家网,老师水平高,都是作家,写作方面非常擅长,教学经验丰富。
2023-09-08 19:54:192

从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众所周知, 扩大内需 ,转变 经济增长 方式最稳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普通居民的 消费水平 。要让人们乐于消费、敢于消费,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不久前, 国家发改委 主任 张平 表示,中国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 居民收入 在 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 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 减轻中低收入者 税负 今年,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工薪纳税人呼吁提高个税起征点,而大多数专家们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单纯上调起征点,中低工薪阶层减负并不明显,高收入阶层相对更受益。 那么,有没有一个新的路径,能通过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呢?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个税调整应该落脚在税率累进制度上,可以通过改进现行所得税税率来减轻中等收入阶段的税负。在高收入那个层面应该继续高税收,低收入继续低税收,而在中等收入的税收要让出来,降下来。可以将现在的九级累进所得税率适当简化,比如把5000元—40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统一实行15%的税率。这个范围包含了大多数的中等收入阶层,统一实行较低的税率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形成橄榄形社会结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前不久提出:“国家应从三个方面来提高居民收入:一是增加减税幅度。今年,我国对居民收入减税共2200亿元,明年最少要提高到5000亿元的水平;二是退税。义务教育本来是免费,但义务教育正成为不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主要原因就是多达万元的择校费。教育费用是否可退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三是要提高个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涉及国家税收和居民个人收入,下一步,应该继续提高起征点,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同时,个税起征点的制定应考虑到地域问题。”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居民收入主要是劳动报酬,其次是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动产收入是指股票、债券、利润、利息等,不动产收入就是房子、土地等。 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指出,提高居民收入,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拥有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让那些目前还没有财产性收入者包括城镇的低薪人员和农村的农民,也能够有机会、有条件获得财产性收入。做到这一点,既能增加居民收入,又能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魏杰指出,现在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太低了,所以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不了。研究发现,美国居民收入里有40%多是财产性收入,劳动收入占50%左右。而我国老百姓的收入里面,财产性收入只有1.8%。要提高财产性收入,就要提高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那就必须发展资本和房地产这两个市场。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于拉动全国市场非常重要。目前,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4%,说明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许光建提出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民的消费创造必要的条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长期缓慢,既有收入水平过低、增长过慢的原因,也有消费条件的制约。由于许多农村缺乏自来水设施和足够的电力,某些家用电器就无法正常使用,冰箱、洗衣机这些在城镇生活的必需品,在农村的普及率还很低。 另外,要积极改善农村消费预期。人们在安排收入的使用时,都会考虑到今后养老、看病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需要,由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窄、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相当昂贵的教育支出,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欲望。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苏海南认为,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主要靠劳动报酬的提高。而现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其原因较复杂,包括分配制度不健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普通劳动者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资本很容易压低他们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市场竞争影响等。所以需要制定有关法律、政策来完善分配制度,调节劳资之间的关系,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 有专家提出,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方面,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职工工资增长的根本途径。目前,尤其要创造条件推行区域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解决劳动者不敢谈、不会谈的阻力和压力。其次,要结合贯彻《劳动合同法》落实关于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让广大农民工与城市户口的劳动者在同样岗位、同样工作任务和同样劳动业绩情况下获得同等劳动报酬;同时,在国有企业中应该建立普通职工与企业效益、高层管理岗位工资联动增长机制,防止出现差距过大 更多相关书籍,你可以去淘四川上看看,全场图书7折免邮。 http://item.tao.sc/Industry/BookConcern/Index.aspx
2023-09-08 19:54:301

十四五要实现各阶层居民收入的同步,关键在于什么?

关键在于着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的来源有四个部分, 即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于收入来源的性质不同,各类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也不同。从根本上来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源于GDP构成和居民收入构成之间的差异性。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2023-09-08 19:54:381

十四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趋势和特征是什么?

居民收入的来源有四个部分, 即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于收入来源的性质不同,各类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也不同。从根本上来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源于GDP构成和居民收入构成之间的差异性。从最近十年的趋势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了同步。“十四五”期间,这一同步的基本条件仍然具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能够继续实现基本同步。判断居民的收入增长形势,依据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住户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43万亿元。近几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大约在40%到48%之间波动。自2002 年开始,这一比重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下降,2011年降到39.8%,之后在2016年提高到44.5%。2017年和2018年,这一占比分别为44%和43.8%,2019年为43.4%。
2023-09-08 19:54:53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什么区别?

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没有扣除为获得财产性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转移性收入只扣除了部分转移性支出,这就是“纯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区别。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各类相应的支出后,得到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通常是指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又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也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2023-09-08 19:55:091

江苏省2004、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进入新世纪,江苏省农民收入在多方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下,经历了从低速增长到较快增长的发展历程,农民收入显现出新的增长特点。一、“十五”农民增收规划目标超额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后,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了“一免三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省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在相对高位运行,农村劳务输出继续增加,非农产业较快增长,支农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民营经济”、“劳务经济”、“房东经济”不断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农民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2.1%;2005年农民收入达5276元,又比上年增加522元,增长11.0%,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0-2005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圆满完成了“十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增长7.2%的规划目标。表1:“十五”江苏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年份 人均纯收入(元) 增收额(元) 增长率(%) 2000年 3595 100 2.92001年 3785 190 5.32002年 3996 211 5.62003年 4239 244 6.12004年 4754 515 12.12005年 5276 522 11.02005年江苏省农民收入比全国农民平均收入3255元高2021元。“十五”江苏省农民收入累计增加1681元、增长46.8%,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累计增加1002元、增长44.4%。“十五”江苏省农民收入累计增加额也列全国第五位;农民收入水平继2001年再次超过广东后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五位。表2:2000-2005年江苏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元)人均纯收入 增减额 增长% 全国 江苏 全国 江苏 全国 江苏 2000 2253 3595 43 100 1.9 2.92001 2366 3785 113 190 5.0 5.32002 2476 3996 110 211 4.6 5.62003 2622 4239 146 243 5.9 6.12004 2936 4754 314 515 12.0 12.12005 3255 5276 319 522 10.8 11.0这一时期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2001-2003年:增速回升从1997年开始,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导致江苏省农民收入增速逐年下滑:1996年3029元、比上年增长23.3%,1997年3270元、增长7.9%,1998年3377元、增长3.3%,1999年3495元、增长3.5%,2000年3595元、增长2.9%。1998-2000年三年累计增加325元,年递增3.2%。跨入新世纪,在“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重视、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措施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江苏省农民收入增幅逐渐回升,2001年人均纯收入3785元、比上年增长5.3 %,2002年3996元、增长5.6%, 2003年4239元、增长6.1%;三年累计增加644元,年递增5.6%。(二)2004-2005年:快速增长2004年,江苏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突出抓好“推进科教兴农、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劳务输出”五大工作重点,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显著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进一步恢复和扩大;积极组织南、北挂钩和对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加上去年以来社会各界在清欠民工工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显著增加;农产品生产全面增产增收,农业出现多年少见的增产、增收的好形势;主要农副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农民因政策性补贴从再分配中得到的转移性收入明显增长;调整了农业税税率,2004年全省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宿迁5个市更是全额免征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按调整后税额20%计征,农村税费负担减免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民负担大幅度下降等等,加法减法一起做,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大大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由于政策好、天帮忙、市场活、人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全年农民收入达到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2.1%,实现了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剔除物价因素,农民实际收入增长7.2%。2005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了“一免三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5276元,比上年增加522元,增长11.0%;剔除物价因素,农民实际收入增长8.4%。(三)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十五”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全省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协调、高速增长,劳务输出数量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加1681元,增长46.8%,年均增长8%。其中,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共增加1123元,增长67.5%,年均增长10.9%;工资性收入总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9%;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由2000年的43.%,上升到2005年的65.7%,五年总贡献份额为66.8%,特别是2001-2003的三年间,每年的贡献份额均在80%以上。(四)家庭经营收入由徘徊转为稳步增长“十五”期初由于自1998年开始的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减产,棉花生产持续在较低水平的徘徊,加之农产品价格的一跌再跌,2001-2003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1783元、1796元和1794元,原地踏步,徘徊不前。2004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019元,比上年增加224元,增速由2000-2003年连年持平略降态势,回升到增长12.5%;种植业收入大幅度回升,是构成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不同产业看:第一产业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种植业产品增产、农业税费减免和农资成本上升等多重作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369元,比上年增加196元,增长16.7%,收入水平仅次于历史最高的1997年(人均1475.5元),从而结束了近6年中有5年负增长的局面;二、三产业收入在民营经济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总体上也保持了稳定增长,人均收入649.2元,增长4.6%。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平稳增长,人均2125元,增加107元,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378元,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747元,增加98元,增长15%。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125元,比2000年增加354元,增长20.0%,年均增加70.8元,年均增长3.7%。分不同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1378元,五年增加133元,增长10.7%,年均增长2.1%;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252元,五年增加46元,增长22.3%,年均增长4.1%;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495元,五年增加175元,增长54.7%,年均增长9.1%。这五年间,江苏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9个百分点,但仍占纯收入的40.3%,依然是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基础和重要来源。(五)财产性和转移性等非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两项合计人均365元,比2000年增加204元,增长1.27倍,年均增长17.8%。其中,财产性收入人均150元,比2000年增加102元,年均增长25.6%;转移性收入人均215元,比2000年增加102元,年均增长13.7%。其中农民实际得到的种粮直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等三项政策性补贴收入,2005年人均增收15.6元。同时江苏省全面取消农业税,2005年人均全部税费支出为33.3元,比2000年的人均103.3元减少70.0元,支出下降幅度达67.8%,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积极因素。表3:“十五”江苏农民收入来源情况(元)年份 人均纯收入 工资收入 % 经营收入 % 财产收入 % 转移收入 % 2000 3595 1663.1 46.3 1771.0 49.3 48.1 1.3 113.0 3.12001 3785 1819.8 48.1 1782.8 47.1 52.3 1.4 129.8 3.42002 3996 1993.7 49.9 1796.3 45.0 62.1 1.5 143.5 3.62003 4239 2189.1 51.6 1794.3 42.4 94.3 2.2 161.6 3.82004 4754 2443.4 51.4 2018.5 42.5 110.3 2.3 181.7 3.82005 5276 2786.0 52.8 2125.0 40.3 150.0 2.8 215.0 4.1(六)中低收入家庭比重明显下降“十五”期间,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低收入贫困群体的扶持、扶贫力度,加上低收入户中“纯农”及以农为主家庭的比重较高,在农业增产、增效的情况下,他们的收入实现了更快增长,这样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中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比重明显下降,2005年在3400户调查样本中有1997户人均纯收入低于样本平均数,占58.7%,比2003年的60.1%降低1.4个百分点;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276户,占8.1%,较上年降低3.6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19.9%则降低了11.8个百分点。(七)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继续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十五”期间,在各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呈现南高北低态势。2005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36元、5315元和4297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56.3%、48.6%和37.1%。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苏北3039元。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0年1.50:1.14:1扩大到1.71:1.24:1。从13个省辖市看,除南通以外,长江以北7个省辖市的农村居民收入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13个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低之比由2000年的2.11:1扩大到2005年的2.19:1,绝对差距从2876元扩大到4554元。此外,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也由2000年的0.3181拉大到2005年的 0.3314,说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呈现拉大态势。(八)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5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19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居民收入的增收额相差1315元,增幅相差6.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下同)由2000年的1.89:1扩大到2.33:1,是自1978年以来最大的一年。特别是“十五”期间,差距越来越大,且看不出近期内有缩小的迹象。表4:“十五”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年份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收入比 绝对值(元) 增长(%) 绝对值(元) 增长(%) 2000 3595 2.9 6800 4.0 1.892001 3785 5.3 7375 8.5 1.952002 3996 5.6 8178 10.9 2.052003 4239 6.1 9263 13.3 2.192004 4754 12.1 10482 13.2 2.202005 5276 11.0 12319 17.5 2.33二、部分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比较(一)收入水平比较长期以来,除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外,在全国各省(区)中,江苏省农民收入几乎一直低于浙江;2001年之前,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曾于1984年和1986年超过广东,此后就一直低于广东。从2001年开始,江苏省农民收入再次超过广东,稳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2005年苏浙粤鲁闽徽赣等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高达6660元遥遥领先,在全国各省(区)中独占鳌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6元,比浙江少1384元;比广东高出586元;比福建高出826元;比山东高出1345元;比江西高出2147元;比安徽高出2635元,高出近一倍。表5:“十五”部分省农民收入情况(元)地 区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江 苏 3595 3785 3985 4239 4754 5276浙 江 4254 4582 4940 5389 5944 6660安 徽 1935 2020 2118 2127 2499 2641福 建 3231 3381 3539 3734 4089 4450江 西 2135 2232 2306 2458 2787 3129山 东 2654 2805 2948 3150 3507 3931广 东 3655 3770 3912 4055 4366 4690(二)收入结构比较1、苏浙粤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导,山东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导。从纯收入构成看,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52.8%、49.5%和54.5%,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山东仍以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为57.4%为主导。表6: 江苏与三省农民收入水平比较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江苏比三省高 广东 浙江 山东 农民人均纯收入 5276 4690 6660 3931 586 -1384 13451.工资性收入 2786 2562 3299 1438 224 -513 1348#本地收入 1474 784 2561 807 690 -1087 667外出从业收入 958 1550 424 390 -592 534 5682.家庭经营收入 2125 1732 2766 2258 393 -641 -133#一产收入 1378 1315 1248 1728 63 130 -350 二三产收入 747 417 1518 530 330 -771 2173.财产转移收入 365 396 595 235 -31 -230 130表7:江苏与三省农民收入结构比较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水平(元) 结构(%) 水平(元) 结构(%) 水平(元) 结构(%) 水平(元) 结构(%) 人均纯收入 5276 100 4690 100 6660 100 3931 1001.工资性收入 2786 52.8 2562 54.6 3299 49.5 1438 36.6#本地收入 1474 27.9 784 16.7 2561 38.5 807 20.5 外出从业收入 958 18.2 1550 33.0 424 6.4 390 9.92.家庭经营收入 2125 40.3 1732 36.9 2766 41.5 2258 57.4#一产收入 1378 26.1 1315 28.0 1248 18.7 1728 44.0二三产收入 747 14.2 417 8.9 1518 22.8 530 13.53.财产转移收入 365 6.9 396 8.5 595 9.0 235 6.0从工资性收入的构成来看,浙江本地务工收入独占鳌头,广东外出务工收入优势明显。浙江由于本地乡镇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始终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广东农民外出打工也一直是农民增收的亮点。本地企业收入方面,江苏与浙江相差1087元,收入比重亦低10.6个百分点;在外出从业收入方面与广东差592元,比重低14.8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吸纳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居民外出从业的机遇较多,这是广东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占优和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收入较少的主要原因。2、苏粤鲁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一产”,浙江主要来自“二三产”。江苏、广东和山东的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均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和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分别是:江苏1378元(64.8%)、广东1315元(75.9%)、山东1728元(76.5%)。江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比山东少350元,但比浙江多130元、比广东多63元。从家庭经营内部来看,山东“一产”收入最多,浙江“二三产”收入比重最高。“一产”收入山东1728元,占纯收入的44.0%,也是四省中唯一超1500元的省份;浙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人均1518元,占纯收入的22.8%,这是苏粤鲁三省所远远不及的。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有747元,比浙江少771元,高出山东217元、广东330元。表8:苏鲁农民一产收入比较(元)年份 山东纯收入 #一产收入 江苏纯收入 #一产收入 1997 2292.1 1306.5 3269.9 1475.51998 2452.8 1381.9 3376.8 1313.11999 2549.6 1329.5 3495.2 1203.52000 2659.2 1267.2 3595.1 1245.42001 2805.0 1306.4 3784.7 1239.02002 2948.0 1277.7 3995.6 1216.22003 3150.0 1398.3 4239.3 1173.42004 3507.0 1654.5 4753.9 1369.32005 3931.0 1728.0 5276.0 1378.03、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江苏低于浙江和广东。2005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为365元,低于浙江230元,低于广东31元,高于山东130元。(三)收入增长方式比较纵观2000-2005年五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苏浙粤鲁四省近年农民纯收入均有较快增长,浙江增长最快,江苏、山东基本旗鼓相当,广东受家庭经营减收影响增长相对较慢。表9:江苏与三省农民收入增幅比较2005年较2000增长(%)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农民人均纯收入 47 28 57 481.工资性收入 68 88 65 69 #本地收入 99 103 140 243 外出从业收入 101 113 62 392.家庭经营收入 20 -14 44 353.财产、转移收入 127 37 78 78从收入增长的各个方面来看,目前苏、浙、粤、鲁四省农民收入各有特色,浙江在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方面优势较大,广东外出劳务收入的贡献份额最大,山东在农业收入特别是种植业上的优势明显,这些都是值得江苏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三、农民增收难度加大2004年和2005年江苏省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在短短几个月内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的基础上取得的。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江苏省农民收入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但由于增收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增幅将有较大回落。(一)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减弱虽然年初全省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四个高于”,即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全省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农民最终得到的实惠要高于上年。并初步安排,省财政今年对“三农”的投入在去年15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亿元以上。即使这增加的30亿元能够全部发到农民手中,人均增加还不足60元,况且30亿元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用于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这部分财政支出并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外,2004年由于农业税的减少使农民多增加收入32.25元,直接拉动收入增长0.68个百分点的利好因素今年也不复存在。(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农业本来就是弱质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并且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今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年初的“禽流感”和上半年的生猪“5号病”影响带有全省普遍性,下半年部分地区的洪涝、干旱和近期的病虫害对农作物和水产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产量的增减与价格的升降因素作用会相互抵消,导致对农业增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三)燃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2005年,农资价格的上涨势头开始有所缓和,全年农资价格比上年上涨6.9%,涨幅虽比上年下降6.8个百分点,却仍是1996年以来10年中的次高水平。同时还要看到的是,由于2004年农资价格水平已经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2005年农资同比6.9%的涨幅表明本年度农资价格又上了一个台阶。从今年以来的走势来看,燃油、化肥、农药等上游农资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因此农民的生产成本支出又将相应增加。尽管从夏季开始,财政给予每亩小麦15元、水稻10元的农资涨价补贴,可以预料的是不足以弥补因涨价所增加的开支。(四)劳务输出增长势头明显减弱2005年,全省农村劳务输出数量继续增加,但与上年增加70万人相比,增长势头明显减弱,除苏中、苏北地区加大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全省可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供需的结构存在矛盾也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干的大多是苦脏累的活,技术含量低,收入少,即使加班加点,全年的收入也很低,且工资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没有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江苏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幅度不高。2005年江苏省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935元,较2004年增加53元,较2003年增加105元,平均年增长6.1%。调查显示:2005年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工资998元/月,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工资748元/月。2006年上半年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5%。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平均每个外出打工者年收入10160元,扣除在外的吃住行等其他开支,真正拿回家的也就数千元。(五)宏观调控影响部分农民的非农收入从2005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部分行业发展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企业停建或停产,减少农民工的就业,也将对农民从本地企业和外出务工等方面的非农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2023-09-08 19:55:172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做到“三个更加”是什么?

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是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要结合推进“五个基地”建设,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是把我区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主要途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平安内蒙古。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把我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途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融入“五个基地”、“三个着力”、七项重点工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是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根本举措;注重创新驱动,是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根本动力。在体制改革中,政府要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做大做强外贸企业,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创新驱动,就是要建立企业主动创新、人才积极创新、政府促进创新的机制。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表明,保护过剩产能有无数难关,而实现创新驱动,就能走上阳关大道。纯特么的够抽劈
2023-09-08 19:55:251

中国的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吗

一、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延续约20年的高速增长。1978-200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这一增长速度,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期大体也持续了20年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减速的情况。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增长率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约平均10%左右,过渡到1998-2001年的8-7%之间。这一趋势将左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今年我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去年加快。我们希望经济增速加快的势头能够持续下去。当然我们不能指望现实的增长速度回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位数的高峰。然而经过努力,现阶段的潜在增长速度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大力促进增加内需,把未充分利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动员起来,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二、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和效率与就业并重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但中国劳动力丰盛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较高,当前10年20年又处于劳动力资源增加高峰期,每年新供劳力逾千万。加上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待转业的剩余劳动力,今后每年需要增加千万个以上工作岗位。而目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约800万个。并且,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每况愈下。目前我国劳动力人数约7.5亿,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人口4.35亿的1.73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要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又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中国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源于极大的劳力供给与有限的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模式。三、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要继续实施并要正名1998年从过去“适度从紧”的政策开始实现宏观政策的转变时,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都是中国条件下“扩张性”政策或“松动性”政策的一种变换的提法。“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实质是无疑问的。货币政策只是因为考虑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币值,才赋予“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复杂的内涵。它既包含反对通货紧缩的内容,又包含反对通货膨胀的内容(戴根有)。这样可以操作自如,但是人们的印象是缺乏方向感。如前所述,我国目前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尚未过去,依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为对应此种问题,除在结构、体制方面采取措施,消除长期性障碍以外,还得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治理。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一般地说,可分三种情况:(1)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实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膨胀趋势时,需要采取紧缩性的政策;(2)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现实的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需要采取扩张性的政策;(3)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相当,现实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差距不大,无明显通胀与通缩趋势的迹象时,就应采取中性的政策。这是经济学的A.B.C,宏观经济政策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明显处于第(2)种情况。现期我国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但与潜在增长率仍有距离,通货紧缩趋势是低度的,且有减缓迹象。在此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以继续实施适度从松的政策为宜。我以为,现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就其扩张性实质而言)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其松动的一面或防止通货紧缩的一面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适度从松”的政策,因此,这两个政策目前还没有改弦更张的必要。今后一段时间还是要继续实施,但其内容需要适应形势变动加以调整。检举提问人的追问2009-06-0323:59请问你这是从哪找来的?是09年的经济形势么?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323:59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2008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323:59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2008年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亿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制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资源来集中力量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支持“三农”项目,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法,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4.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他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贷款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贷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上,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0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要想对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确实非常困难,因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丝毫不亚于2008年。但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得当,作为一个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好的“大国经济体”,中国经济可以在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获得9%左右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也可以维持在3%以下。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看,2009年可以说是近10年来最糟糕的一年。有许多分析家认为“滞胀”可能是2009年全球经济的基调。可笔者认为“滞胀”作为今后2~3年的一个趋势是很有可能的,但对于2009年来说却不一定。关于经济增长,“滞”已成定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现在尚存争论的是“滞”的程度,即是温和衰退?还是严重衰退?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争论的是增长速度的降幅会有多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最新预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会把世界经济拖入一个低增长的阶段。2009年世界经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3%左右,只有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4.6%的2/3。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都会在衰退的边缘挣扎,零增长的可能性极大,增长速度最多不会超过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放缓。但通货膨胀的“胀”在2009年则不会加重,而且很有可能的结果是会比2008年下降。因为,伴随着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减速,原油等大宗能源、原材料产品的需求会下降,加上前两年美元贬值过大,人们对美元的预期出现变化,美元开始反弹或至少已经趋于平稳,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也会下降。我们预测,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2009年可能会在90美元左右。因此,总体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2009年可能会得到暂时的舒缓。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除了金融部门直接持有国外机构不良资产,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之外,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减速,会使出口需求下降;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进而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加谨慎,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小心。如果说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十分有限,那么2009年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实在、影响程度也会更大。因此,当我们将国际经济环境作为中国经济的决策背景进行考虑时,宁可将国际环境想得严重一些。以便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将能够更加从容地加以应对。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大国经济体,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相对有限的大国经济体,以及我国较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状况,可以说我们有较好的条件和较大的回旋空间,去应对和减轻国际经济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帮助企业尽可能使出口需求下降的冲击变得小些。但也要看到,只要外贸顺差下降的幅度不太大,这种冲击对中国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外部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只要我们能够将中国的优势讲清楚,将政府的信心和将要采取的措施讲清楚,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可以使这种影响程度降到相对比较小的水平。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仍是宏观调控应平衡的首要关系。“保增长、防通胀”是宏观调控的正确选择,只是应该由2008年的防通胀为主,转为保增长为主。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是: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已经大幅回落到较低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尚好,国际收支状况也较好,高储蓄率、劳动力相对宽裕等经济发展基本动力仍在,大国经济体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较大,不需要对经济增长的适度减缓而过度反应。目前已经陆续采取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也应注意矫枉过正。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关于通货膨胀,如果仅仅用CPI来衡量,可以控制在3%以内。其原因,一是2008年农业继续获得大丰收;二是中国消费品的产能仍处在过剩状态;三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四是前几年,特别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滞后影响。按目前的水平测算,2008年CPI上涨对2009年形成的翘尾因素几乎为零。但我们切不可因此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因为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低了。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都无法长期处于超过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区间运行。泡沫总是要破的。与其大起大落,破坏性地调整,还不如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况且,从我国通货膨胀潜在的压力看,也需要我们继续对防止通货膨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上游产品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均较高,在10%~16%之间,经过一定的时滞,会在2009年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等下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劳动力成本仍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房地产等资产类的价格仍处在高位。因贸易顺差、资本流入等引发的被动性货币发行仍会继续,且前几年过剩的流动性还没有完全消化。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400:01关于经济增长。从供给的角度看,生产能力不是问题,主要看生产成本的上升程度和信贷资金的松紧。由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生产成本上升的叠加因素正在从政策层面给予削减;信贷政策也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因此,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产品的销路,即需求是否足够强劲。2009年,外需会继续减弱,贸易顺差可保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比2008年下降10%。主要原因是,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仍有40%左右是加工贸易;在经济萧条时期,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进一步发挥效用。因此,贸易顺差不会下降过大。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也会有小幅回落。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居民个人的收入增长幅度2008年低于2007年,股市、房市等疲软导致居民的资产收入缩水;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会有大的起伏,且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仍比较强烈。上述分析表明,要使经济增长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分为三大块: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其中制造业投资受产能相对过剩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难以有大的突破,重点应放在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产品创新等结构调整方面。房地产投资因为受前几年房地产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需要有一个休整和泡沫释放的过程,也很难再像前几年那样,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对此,应通过恰当的政策调控和心理疏导,使其在房地产价格水平适度回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因为,现阶段我国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且,房地产投资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体的建议是,鼓励正常居住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需求。特别是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因为交通通信等许多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组织引导进行投资。另外,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应该采取一定刺激措施。再者,这些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平衡状况良好,能够有所作为。综上所述,从需求角度看,2009年,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需要认真应对才能较好地化解危机
2023-09-08 19:55:341

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的客户权益须知中应至少包括哪些内容?

搜一下: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的客户权益须知中应至少包括哪些内容?
2023-09-08 19:55:45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怎样理解?如何计算?

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计算公式: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2023-09-08 19:56:062

金融诈骗,要“活埋”多少家庭?

关于回答金融诈骗的这个话题本人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04年我刚毕业求职于上海的一家金融公司,公司业务是做一级半市场的,宣传的是西安的一家公司说要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听上去很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一夜暴富的宣传深入人心,不更世事的业务员们都信以为真了,好几个同事自己也买了所谓的原始股,我入职没多久公司就东窗事发,凡事有业绩的人全部被抓,当然笔者当时太“笨”了一直没出业绩逃过一劫,据后来的消息是公司诈骗金额1500多w! 老年人是受骗的主力,还有一部分人幻想一夜暴富几乎是全部家当全部买了原始股。真是悲催,每当回忆这件事情都要人唏嘘不已。 后来的外盘黄金外汇也大部分都是虚拟盘,包括现在这些黄金外汇也一直存在的,屡禁不止,只有投资进去几乎都是有去无回。天津的天通金,天通银也是坑惨了中国投资者。泛亚金融更是恶劣打着 “为国收储 ”的庞氏骗局曾让无数人倾家荡产!430亿资金至今追讨无门!还有邮币卡,农产品,原油期货,期权,配资等等。。。也都是金融诈骗,金融诈骗一波接着一波,造就了无数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人间惨剧! 在中国投资渠道有限的环境下,出现这些诈骗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监管部门一定要严监严打防止类似的诈骗活动再次发生!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产品的时候也要理性地谨慎地选择,不要存爆富的幻想!这点要切记,钱不会那么容易赚,天上更不会掉馅饼!只有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专业的去操作才能避免血本无归的人间悲剧! 金融诈骗就是刑事犯罪,一般就是击鼓传花似的庞氏骗局。巨大的利益诱惑,会使很多家庭失去理性上当受骗,甚至将投资者的亲朋好友卷入其中,血本无归,不但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还会引发 社会 不稳定。金融诈骗之所以从金融产生之日起屡屡发生,表面上看是由受骗者的贪欲造成,本质是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金融管理体制漏洞造成的,有时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金融的产生总有一天会和与之结合的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化。要投资,首先要看投资公司公开的财务经营信息和具有法律效力的项目资料,并做一下市场调查。其次投资者要加强基础金融业务学习,要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委托专业的投资理财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尽最大努力减少投资风险。 金融诈骗的手段,往往用许诺高利银行利率的几倍利息,开始的阶段还有一点装装样子的兑付,通过送一些小礼品,聚餐吃饭等手段,来蒙骗群众,达到更多诈骗的目的 受骗人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是一辈子的血汗钱,结果是有去无回,血本无归,欲哭无泪,每天过着唉声叹气的无奈生活。 金融诈骗确实是十分可恶的行为。主要是一些p2p公司诈骗,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金融诈骗也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是因为收入的提高,老百姓富裕了手里有钱了,尤其是一些老人,手里有拆迁款,有退休金,有子女给的钱,但是呢女子陪伴较少, 说白了就是物质过剩精神空虚。 在加上现在网络发达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投资公司雨后春笋一般,就盯上了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的人。尤其一些空巢老人架不住推销人员的嘘寒问暖再三哄骗,就乖乖掏钱了。其实类似这类受骗的,子女多一些安慰是能够发现端倪的。 第二, 就是贪心助长的,所有的金融诈骗都离不开高收益的糖衣。 许诺给客户高收益,挖东墙补西墙,最后资不抵债导致崩盘,卷款而去了。其实不管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收起贪心就能发现骗局,没有好的项目,正常的过多的收益都给你了,他本身怎么盈利持续呢。 正所谓,你惦记的是他的利息,他惦记的是你的本金, 所以投资一定要睁大眼睛,做好选择。 第三,还有一些培训机构诈骗也挺多的,主要是以培训为借口,步步为营进行金钱收费,最后人财两空, 知识没学到钱也没了,其实凸显的就是想快速成功不劳而获的贪心。 一个人的成功学习是必然的,怎么可能凭短短的培训什么都不做而成功呢,所以挣钱还是要脚踏实地。 但不得不说,金融诈骗给好多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可能是一家人一辈子的积蓄,被骗后伤心欲绝无以为继。 所以理财投资还是要理性对待选择大的机构平台,做好资产分配,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股市,保险,银行等各放多少钱,作个合理规划。 我也全部存款被红岭创投及红岭的投资宝吃了,被红岭的保本保息骗了,在红岭所得利息都不高,图的就是保本保息,一个月5-6厘的利息还要看vIP等级收最高10%的手续费,一年期也就年化率10.8,图保险不敢碰高利,图个保本保息,结果,利被一刀砍了,本金也不知能否回来,不知国家对这样备过案的平台怎么管理,如果资金回不来企业法人该承担什么责任,大量受害人的资金如果回不来又怎么处置贷款人的抵押物,老百姓最好还是将钱存在国有4大银行,有钱还是拿紧了 从前几年的现货白银到二元期权,再到公司原始股募资冲击上市项目,再到P2P一系列的金融骗局让普通老百姓深受其害,近来的金融骗局依然屡禁不止,这里面有一定的深层次原因。首先,老百姓兜里有钱了,国家倡导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但打小我们读书开始,就基本没有接受过财商和理财方面的教育,科班出生的普通中产以及一批退休大爷大妈对各类眼花缭乱的金融项目完全没有辨别能力;其次,各类金融骗局操盘手都完美的利用了人性的贪婪,大谈收益,基本不提风险,各种洗脑的话术和手段让普通老百姓应接不暇,再加上一般的金融骗局都很会包装,有很多背书,从而让老百姓放松了警惕;一旦涉足其中,想要抽身,轻则掉层皮,重则倾家荡产。尽管国家在多方面打击监管,但此类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洛克菲勒说过:这个世界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唯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会发生。做为普通百姓,要投资,先学习;你看到了利,却没有看到背后的坑,所以,对待各类自己不懂的金融理财产品,谨慎再谨慎,因为没人会为你的损失负责,除了你自己。 正所谓多少资本赚多少钱,天上没有掉馅饼,只要勤勤恳恳赚钱,合法经营,同样可以达到属于你的财富自由,经济诈骗无非就是盯住大家贪心这个心理,不断夸大其词的宣传高利息、高收益、投资必涨论。 当你遇到以上三点的时候,不要听、不要看、直接走人就好,每个人赚钱都不容易,珍惜生命远离诈骗。 20年左右的传销、直销、金融诈骗改变了几代人的价值观!细品,身边这样的故事太多!不是聪明的问题,而是他利用你的传统思维和善良...现在连小县城都是各中形式的传销,黑茶 养生 产品、什么各种名义的工程!人民再富都是闲的,清朝末年奔溃的不是经济而是希望和正义 答案是——金融诈骗骗不了聪明的人。人不贪财,天诛地灭,就有人专门挖坑活埋贪财的人。制造出各种投资理财,一张油画分为1千份,1万1份,回报率25%,发死人财投资墓穴,回报率25%。当你投资签约时,绞索就套上脖子,风险投资,盈亏自负,那密密麻麻的协议条款估计没人从头看过,白纸黑字,你别想打赢官司,只能自吞苦果。相信这句宣传口号吧,钱只存国家银行,年利超过5%都是骗子。 有句老话是省着省着窟窿等着!那些节俭一辈子的老人怎么就会把钱毫不犹豫地投入骗子公司?说白了,还是贪心惹得祸。你想蛤蜊皮擦屎挖厚的,赚高额利息,人家看重的是你的老本。能怪谁?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少点贪心,多些理性思维吧!适度消费,于人于己都是有益无害的。
2023-09-08 19:56:141

低保申请手续如何一家四口人填几份报表

低保申请手续分三个流程,分别是申请、审核、审批。只需填一份表,要经所在社区、街道(镇)、区(县)民政部门逐级审核。以下是低保待遇审批需要满足的条件:一、办理对象有本辖区内常住户口,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二、办理条件最低生活保障资格条件: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认定低保对象的三个基本要件。持有当地常住户口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低保。三、所需材料1 . 申请人(户主)书面申请书 (原件正本)2 . 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复印件 (原件副本)3 . 申请人家庭成员及家庭收入证明 (原件正本)4 . 其他证明材料 (原件正本)四、窗口办理流程 1 . 窗口申请。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孤儿由其监护人代理)向网上提供有关证明材料。2 . 内部审核。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在受理后10日内进行复查、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报送区民政局审批。3 . 审批。区民政局在受理后5日内予以批复,符合条件的发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居(村)委会应及时将批准的保障对象名单、保障金额等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五、网上办理流程1 . 网上申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2 . 审核。针对证明材料进行资格条件核查。3 . 审批。符合条件的发给《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居(村)委会应及时将批准的保障对象名单、保障金额等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023-09-08 19:5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