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

2023-09-24 02:09:46
共14条回复
豆豆staR

[编辑本段]〖 水调歌头 〗

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原文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格】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编辑本段]【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编辑本段]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至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苏辙(子由);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再也不做稀饭了

〖 水调歌头 〗

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原文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编辑本段]【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至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苏辙(子由);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3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4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贝贝

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原文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格】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

不能机困难金不换 时斤百时斤克时百斤百年米

句 就 糊弄局不能机不能机内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编辑本段]【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余辉

〖 水调歌头 〗

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原文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格】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编辑本段]【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编辑本段]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可乐

  苏轼篇——《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nicehost

〖 水调歌头 〗

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中两六言句夹押仄韵者,有平仄互押几于句句用韵者。

〖原文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格】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

不能机困难金不换 时斤百时斤克时百斤百年米

句 就 糊弄局不能机不能机内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英文翻译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I alld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编辑本段]【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LocCloud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引自《风中的芥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wpBeta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慧慧
* 回复内容中包含的链接未经审核,可能存在风险,暂不予完整展示!
你要那个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很多的!我找了几首苏轼的,具体的,去我给的地址看看吧!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引自《风中的芥子》http://large_potato.m*****.com/myweb/index.html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昵昵儿女语,
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
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
一鼓填然作气,
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
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
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
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
置我肠中冰炭,
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
无泪与君倾。

【注释】

原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 :“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 ,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佑年(1087)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 ”,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 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渺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 、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 。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 ,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 ”,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采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不妨将韩愈的原诗照录于此,请读者诸君对苏词和韩诗加以比照:
昵昵儿女语,
思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

原序: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参考资料:http://poem.8**.net/SEARCH.ASP?key=%CB%AE%B5%F7%B8%E8%CD%B7
tt白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ardim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北有云溪

你要那个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很多的!我找了几首苏轼的,具体的,去我给的地址看看吧!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引自《风中的芥子》

西柚不是西游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1)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2),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5),高处不胜(6)寒。

起舞弄清影(7),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8),低绮户(9),照无眠(10)。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1)。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康康map

苏轼篇——《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中秋全诗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扩展资料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他于中秋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形象的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2023-09-09 01:58:401

dhcjbnvjjhkbb
2023-09-09 01:58:592

赵长卿《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 今夕知何夕,秋色正平分。u02cd娥此际、底事越样好精神。已是天高气肃,那是清风洒洒,万里没纤云。把酒临风饮,酒面起红鳞。歌一曲舞一曲,捧金樽。从他妄想,老兔憔悴正纷纷。我为桂花拼醉,明日扶头不起,颠倒白纶巾。天若知人意,夜雨莫倾盆。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中秋) 诗词作者:【 宋代 】 赵长卿
2023-09-09 01:59:491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是什么

1、全诗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3、《水调歌头》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9-09 01:59:571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创作年代: 北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释义:丙辰年的中秋节,我很高兴喝到第二天早上,喝醉了,写下这个词,并且想念了我的弟弟苏辙。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我拿起玻璃杯问天空。我不知道天堂里的宫殿,今晚是哪个年份和月份。我想带着微风回到天空,我担心漂亮的玉石建造的建筑物不能忍受寒冷九天。让我们跳舞,享受月光,这是世界上的样子吗?月亮转向朱红色的亭子,悬挂在雕刻的窗户的低处,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月亮对人们不应该有任何遗憾。为什么人们离开时只有圆?人们有悲伤和喜悦的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变化。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成。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安全和健康,即使他们被数千英里分开,他们也可以分享这美丽的月光。
2023-09-09 02:00:041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_翻译及赏析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宋代·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头·中秋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中秋节 , 饮酒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著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著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鉴赏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强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佳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忧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诱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 , 月亮思乡阆苑高寒。金枢动、冰宫桂树年年。翦秋一半,难破万户连环。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共无眠。素娥惯得,西坠阑干。 谁知壶中自乐,正醉围夜玉,浅斗婵娟。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红牙润沾素手,听一曲清歌双雾鬟。徐郎老,恨断肠声在,离镜孤鸾。——宋代·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阆苑高寒。金枢动、冰宫桂树年年。翦秋一半,难破万户连环。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共无眠。素娥惯得,西坠阑干。 谁知壶中自乐,正醉围夜玉,浅斗婵娟。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红牙润沾素手,听一曲清歌双雾鬟。徐郎老,恨断肠声在,离镜孤鸾。 中秋节 , 宴饮 , 咏物 , 月亮孤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代·张九龄《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诗三百首 , 月亮 , 中秋节 , 思乡 , 思念早教古诗100首
2023-09-09 02:00:341

水调歌头中秋是哪首诗?

《水调歌头》的全诗《水调歌头·中秋》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023-09-09 02:00:462

水调歌头是什么节日?

水调歌头是中秋节这个节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的第一段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此看出来,这篇文章是中秋佳节时,作者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澈(字子由)而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诗词信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9-09 02:00:571

苏轼中秋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3-09-09 02:01:221

水调歌头中秋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023-09-09 02:01:343

苏轼《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是什么?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 调 歌 头》【 sū shì】【 苏 轼】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zuò cǐ piān,jiān huái zǐ yóu 。作 此 篇, 兼 怀 子 由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我 欲 乘 风 归 去 ,又 恐 琼 楼 玉 宇。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作品鉴赏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简介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许多词作奔放豪迈,慷慨激昂,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2023-09-09 02:01:441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中秋词。?

你好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2023-09-09 02:02:061

水调歌头是写中秋节的吗?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 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 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不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2023-09-09 02:02:161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
2023-09-09 02:03:512

水调歌头中秋词作者是谁?

苏轼的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水 调 歌 头 苏 轼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zuò cǐ piān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作 此 篇,jiān huái zǐ yóu 。, 兼 怀 子 由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我 欲 乘 风 归 去 ,又 恐 琼 楼 玉 宇,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高 处 不 胜 寒 。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起 舞 弄 清 影 ,何 似 在 人 间 !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转 朱 阁 ,低 绮 户 , 照 无 眠 。bù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不 应 有 恨 ,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 ?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人 有 悲 欢 离 合 ,月 有 阴 晴 圆 缺,cǐ shì gǔ nán quán 。此 事 古 难 全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2023-09-09 02:04:311

中秋古诗带拼音版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轼的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水 调 歌 头 苏 轼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zuò cǐ piān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作 此 篇,jiān huái zǐ yóu 。, 兼 怀 子 由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我 欲 乘 风 归 去 ,又 恐 琼 楼 玉 宇,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高 处 不 胜 寒 。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起 舞 弄 清 影 ,何 似 在 人 间 !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转 朱 阁 ,低 绮 户 , 照 无 眠 。bù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不 应 有 恨 ,何 事 长 向 别 时 圆 ?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人 有 悲 欢 离 合 ,月 有 阴 晴 圆 缺,cǐ shì gǔ nán quán 。此 事 古 难 全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
2023-09-09 02:04:381

关于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2023-09-09 02:04:492

水调歌头。中秋全诗的意思简洁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023-09-09 02:05:401

水调歌头 中秋原文_翻译及赏析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宋代·米芾《水调歌头 中秋》 水调歌头 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 碧空暗淡同云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纱窗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宋代·陈瓘《青玉案·碧空暗淡同云绕》 青玉案·碧空暗淡同云绕 碧空暗淡同云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纱窗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桂叶眉丛恨自成。锦瑟弦调,双凤和鸣。钗梁玉胜挂兰缨。帘影沈沈,月堕参横。屏护文茵翠织成。摘佩牵裾,燕样腰轻。清溪百曲可怜生。大抵新欢,此夜□情。——宋代·贺铸《摊破木兰花/木兰花》 摊破木兰花/木兰花 桂叶眉丛恨自成。锦瑟弦调,双凤和鸣。钗梁玉胜挂兰缨。帘影沈沈,月堕参横。屏护文茵翠织成。摘佩牵裾,燕样腰轻。清溪百曲可怜生。大抵新欢,此夜□情。柳态纤柔,雪艳疏明。问人来、人道轻盈。张琵莲脸,一寸波横。比潇洒处,犹难称,此嘉名。花前烛下,微颦浅笑,要题诗、盏畔低声。司空自惯,狂眼须惊。也不辞写,双罗带,恐牵情。——宋代·晁补之《行香子·柳态纤柔》 行香子·柳态纤柔 柳态纤柔,雪艳疏明。问人来、人道轻盈。张琵莲脸,一寸波横。比潇洒处,犹难称,此嘉名。 花前烛下,微颦浅笑,要题诗、盏畔低声。司空自惯,狂眼须惊。也不辞写,双罗带,恐牵情。
2023-09-09 02:05:471

苏轼《水调歌头》全文及解释

2023-09-09 02:05:5814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是什么

1、全诗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3、《水调歌头》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9-09 02:07:071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023-09-09 02:07:186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跟中秋节有关吗

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的(词开头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23-09-09 02:07:362

水调歌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09-09 02:08:061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在中秋节的时候写的吗

  这首词是在中秋节的时候写的。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023-09-09 02:09:041

苏轼《水调歌头》是写那一天节日?

说的是中秋节
2023-09-09 02:09:355

《水调歌头 中秋》中写思乡思亲的诗句

不可能,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哪来的诗句?问题本身就有错误!
2023-09-09 02:10:033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是什么

1、全诗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3、《水调歌头》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9-09 02:10:241

中秋月苏轼与水调歌头抒发感情有何不同

中秋月总的基调是哀伤的,水调歌头总体来说是乐观的。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023-09-09 02:10:33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可以先写诗意,再进行赏析
2023-09-09 02:10:454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_翻译及赏析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宋代·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 : 苏辙 中秋节 , 咏物 , 月亮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创作背景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元代·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中秋节 , 月亮 , 饮酒抒怀阆苑高寒。金枢动、冰宫桂树年年。翦秋一半,难破万户连环。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共无眠。素娥惯得,西坠阑干。 谁知壶中自乐,正醉围夜玉,浅斗婵娟。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红牙润沾素手,听一曲清歌双雾鬟。徐郎老,恨断肠声在,离镜孤鸾。——宋代·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阆苑高寒。金枢动、冰宫桂树年年。翦秋一半,难破万户连环。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共无眠。素娥惯得,西坠阑干。 谁知壶中自乐,正醉围夜玉,浅斗婵娟。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红牙润沾素手,听一曲清歌双雾鬟。徐郎老,恨断肠声在,离镜孤鸾。 中秋节 , 宴饮 , 咏物 , 月亮孤独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宋代·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 桂枝香·吹箫人去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中秋节 , 写人感伤
2023-09-09 02:11:071

《水调歌头》全文是什么意思?

《水调歌头》全文的意思是: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1.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 【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023-09-09 02:11:171

叶梦得《水调歌头(癸丑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原文: 河汉下平野,香雾卷西风。倚空千嶂横起,银阙正当中。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谁和,何事偶君同。莫恨岁华晚,容易感梧桐。揽清影,君试与,问天公。遥知玉斧初斫,重到广寒宫。付与孤光千里,不遣微云点缀,为我洗长空。老去狂犹在,应未笑衰翁。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 诗词作者:【 宋代 】 叶梦得
2023-09-09 02:11:241

你知道苏轼创作《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的原因吗?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徐州夜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023-09-09 02:11:321

中秋古诗词《水调歌头》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秋古诗词《水调歌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丙辰」熙宁九年(1076)   「达旦」早晨;白天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023-09-09 02:11:511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张元干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万里冰轮满,千丈玉盘浮。广寒宫殿,西望湖海冷光流。扫尽长空纤翳,散乱疏林清影,风露迫人愁。徐步行歌去,危坐莫眠休。 问孤蓬,缘底事,苦淹留。倦游回首,向来云卧两星周。此夜此生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归兴在南州。老境一伧父,异县四中秋。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 叶梦得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 河汉下平野,香雾卷西风。倚空千嶂横起,银阙正当中。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谁和,何事偶君同。莫恨岁华晚,容易感梧桐。 揽清影,君试与,问天公。遥知玉斧初斫,重到广寒宫。付与孤光千里,不遣微云点缀,为我洗长空。老去狂犹在,应未笑衰翁。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及注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丙辰:熙宁九年(1076) 3、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胜: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ng) 9、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10、何似: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 ) 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1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愿:但:只。 1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16、何:几。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赏析】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2023-09-09 02:11:591

调歌头中秋全文

滚蛋吧,,,,,,,,,,
2023-09-09 02:12:082

水调歌头算不算关于中秋节的诗?

算,绝对算
2023-09-09 02:12:26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吗

啊路途可口可乐了看看可口可乐了
2023-09-09 02:12:375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

1、全诗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3、《水调歌头》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023-09-09 02:13:101

春江花月夜是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吗

1.有关中秋的诗句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关于中秋的诗句 楼主你好,关于中秋的诗句很多,选几首如下: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3.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 (《全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宋诗钞》)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钞》)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huán)还寝梦佳期。 《中秋抒怀》 喜迎中秋庆团圆,欢乐笑语万里传。 桂枝明月祝福贺,音好花开成佳缘。 。 4.中秋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u2022张继《枫桥夜泊》)m uf06c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u2022欧阳修《生查子》){ncV( uf06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u2022苏轼《水调歌头》)S_hx~p uf06c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u2022张九龄《望月怀远》)`2 uf06c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u202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ni uf06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u2022柳咏《雨霖铃》)。0? uf06c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1O{ uf06c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uf06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 uf06c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S[P% uf06c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aQO uf06c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WG4G uf06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h uf06c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1o%e uf06c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To* uf06c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zt uf06c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So uf06c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o uf06c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5d uf06c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 5.有关中秋的诗句 1.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 《八月十五夜玩月》)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水调歌头》 )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 《中秋月》 )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关山月》)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月下独酌》 )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古朗月行》)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8.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峨嵋山月歌》) 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宣州榭眺楼饯别校书书云》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望月怀远》) 1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州》) 1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生查子》)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马诗》) 1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 1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17.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1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2.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6.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2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2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3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31.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张惠言 32.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萧诗 3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34.似。——张若虚 35.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王维 36.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7.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 38.明年今夜有明月,不是今夜看月人。―― 方干与《与徐渔话别》 39.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陆游《舟中对月》 40.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张孝祥《念奴娇》 41.莫推月色共千里,不寄江南书一行。―― 黄庭坚《元明留别》 42.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周紫芝《江城子》 43.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张先《木兰花》 44.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虞美人》 45.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五代牛希济《生查子》 46.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写情》 47.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谢庄《月赋》 6.中秋节的诗句,注意是句不是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李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清u2022梁章钜)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7.中秋的诗句及解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经典。诗人把春江月夜的美、深挚动人的情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都浑然无迹地融入了诗情浓郁的意境里。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咏中秋的名篇,其中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是千古流传。 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借吟咏秋月,赞扬了不怕挫折、经得起冷酷环境考验的人。 李白有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这是杜甫避乱蜀中之作。诗人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 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选自《宋诗钞》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 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选自《宋诗钞》)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 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宋词》) 这是一首最为著名的中秋词,上片以设问句陡然领起,在追问神秘之月中,引出"乘风归去"与在人间的心理上的矛盾斗争,在对矛盾双方的取舍中,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的爱恋。下片过片转写月光,在月光随着时间变换的移动中,逗出无眠之人,又由无眠之人对中秋圆月的质问中,抖出离别情思,但笔到而意转,遂借月之圆缺的"物理"排解人之离合的情理,最后以由衷的美好祝愿收结全篇,表达了作者超逸旷达的情怀。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
2023-09-09 02:13:321

中秋节的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基本信息中文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外文名 The moon will have Prelude To Water Melody.别名 《水调歌头·中秋》作者 苏轼创作时期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展开全部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译文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⑵达旦:到天亮。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⑻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⑼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弄:玩弄,欣赏。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2023-09-09 02:13:411

水调歌头 中秋的意思?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之夜,词人与相聚的亲朋欢聚畅饮,通宵达旦之后,想到自己的兄弟之一 —— 子由尚在远方,长达七年的分离,不禁使酒醉之后的词人大发感概,醉意醺然之时,仿佛月亮也在与自己作对,明明是骨肉分离之际,她偏以圆月示人。 本词充分体现了词人高超的写作手法,他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人在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上阕借明月自喻孤高,下阕用圆月衬托别情。通篇咏月,但处处关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之中感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词人无奈而又美好的祈盼结尾,也透着浓浓的哲学意味。 虽然此词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意境都属上乘,但仍然是醉话,不过苏轼的文学造诣及个人素质毕竟不同凡响——即便是醉话也讲得如此唯美和富有哲理,可见素质之于人的重要性了。
2023-09-09 02:14:012

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

张元干 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 闰余有何好,一岁两中秋。滕王高阁曾醉,月涌大江流。今夜钓龙台上,还似当时逢闰,佳句记英游。看山兼看月,登阁复登楼。 别离久,今古恨,大刀头。老来长是清梦,宛在旧神州。遐想芗林风味,瓮里自倾春色,不用贳貂裘。笑我成何事,搔首谩私忧。水调歌头·中秋 京镗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等闲来,天一角,岁三周。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蟾兔漫悠悠。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水调歌头·癸丑中秋 叶梦得 水调歌头癸丑中秋 河汉下平野,香雾卷西风。倚空千嶂横起,银阙正当中。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谁和,何事偶君同。莫恨岁华晚,容易感梧桐。 揽清影,君试与,问天公。遥知玉斧初斫,重到广寒宫。付与孤光千里,不遣微云点缀,为我洗长空。老去狂犹在,应未笑衰翁。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及注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丙辰:熙宁九年(1076) 3、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胜: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ng) 9、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10、何似: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绮(qǐ ) 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1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愿:但:只。 1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16、何:几。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七夕和中秋的诗句 。
2023-09-09 02:14:591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怎样兼怀什么的词作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你可能想问的是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3]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水调歌头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的诗,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当时正任密州知府,官场失意.全篇充满苏轼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歌.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总体来说即 中秋咏月怀人的词作
2023-09-09 02:15:131

艺术活动项目有哪些?

1、吹糖人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艺术活动。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2、捏面人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历史。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究。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中国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2023-09-09 02:03:061

观后感作文400字

写法见下面: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样,先较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具体谈感受是什么。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
2023-09-09 02:03:072

高危药品的典型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长春新碱误鞘内注射。长春新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等肿瘤,只能通过静脉途径给药[5]。1968 年,SchochetSS等[6]报道了第1例长春新碱误注入鞘内的病例,一名2岁半的女孩患有急性淋巴性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方案是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静脉注射长春新碱。然而,长春新碱 3mg 被意外地注入患者鞘内。尽管医生采取了脑脊液置换,但患者还是出现了致命的神经毒性反应,3d后死亡。全球报告的长春新碱鞘内注射至少有55例,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等多个国家,多数患者存活期小于1个月,只有少数患者在鞘内注射后立即开展针对性治疗幸存,但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7]。2007年 7~8月间,我国多省市报告部分白血病患者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后,出现了神经损害症状。调查结果表明,上述神经损害与部分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原料中混入了微量的长春新碱有关,共给130 多位患者造成严重伤害。该案例表明给药途径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类似案例包括氯化钾静脉推注致死、肠内营养静脉给药致死等。另一案例是大剂量环磷酰胺导致患者死亡。1993年11月14日,一名39岁乳腺癌患者接受环磷酰胺化疗。该化疗方案是一个I 期临床试验,环磷酰胺的剂量(1000mg·m-2,每天一次,连续4d,总剂量 4000mg·m-2)高于常规剂量(成人单药静脉注射500~1000mg·m-2,每周1次,连用2 次,休息1~2周重复)。然而医生阅读完试验方案后,写的医嘱是4000mg·m-2×4 d。1993年12 月3日,由于环磷酰胺过量,患者死亡。相关人员在患者死亡10个星期后在录入试验数据时才发现该差错。导致该悲剧发生的原因很多,包括人为因素如医嘱错误、没有双人核对;系统原因包括医嘱系统没有最大剂量核查功能、治疗方案表述混乱(有的剂量是每天剂量,有的是总剂量)。
2023-09-09 02:03:091

采油的应用领域

采油工程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可作用于油藏的工程技术措施,使油、气畅流入井,井高效率地将其举升到地面进行分离和计量;其目标是经济有效地提高油井和原油采收率。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采油工程是油田开采大系统中的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重要子系统,与油藏工程和矿场油气集输工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采油工程面对的是不同地质条件和动态不断变化的各种类型的油藏,只有根据油藏地质条件和动态变化,正确地选择和实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工程技术方案,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各种工程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计算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2023-09-09 02:03:031

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在我们党建立以来的90多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正式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好传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是,也应当看到,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的作风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存在;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等现象还没有完全根除;一些党员干部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的严重性、紧迫性、重要性,切实提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2023-09-09 02: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