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彩调是怎样发展的?

2023-09-24 04:26:53
TAG: 彩调
共1条回复
北有云溪

彩调又称调子、采茶、嗬嗨戏,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

博采民间艺术的彩调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也就是湖南花鼓戏传入广西。

在调子戏流传于广西各地的这个期间,它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终于在清末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也就是由单人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到了后来随着的调子戏进入广西,彩调则发展成为“对子调”,由男女同台表演。

彩调最早表演的剧目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或者市井轶闻中取材,演出的时候艺人多数采用桂林话。由于采用了本土方言,所以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而且还激发了人们对彩调的喜爱,培养了本民族的彩调演员。

清道光年间,随着彩调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它成为了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彩调的表演艺人开始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彩调戏曲为生,这些艺人逐渐成为职业表演彩调的演员。

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当时在桂林周边的农村城镇,沐浴着淳朴的民风,那时,村镇之中没什么娱乐活动,人们最喜欢看的便是彩调了。

在柘木镇苏家、何家一带有一位彩调艺人,他是雁山、柘木、马面圩、六塘等邻近乡镇有名的彩调师傅。他的拿手好戏是《娘送女》、《王三打鸟》和《三探亲》。每回他的戏班子表演《娘送女》,台下的观众都会清泪可掬,为她们母女的情深而感动,为女儿的无助而叹息。

在表演完《娘送女》之后,老艺人的戏班上演了一出丑剧,老艺人在表演丑角的时候身穿破衣、破裤,头戴黑色的丑角帽,手拿破蒲扇,裤腿一高一低,脸被画上乱七八糟的胡子,形象非常搞笑。同时老艺人还嘴里念念有词:

古怪古怪真古怪,如今古怪真的多,蚂敖上树鱼跳岸,男的生崽女的耍……

听着老艺人这诙谐的唱词,人们哈哈大笑。

随后,老艺人大打一个哈欠,做喝醉酒状,盘腿倒在舞台上。

台下观众掌声一片,口哨声一片,笑声一片。老艺人所扮演的丑角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可,也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是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

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这样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以便戏班能够在桂北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

后来,通过过山班艺人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艺人们渐渐以“调子”“采茶”和“嗬嗨戏”等地方戏曲为基础,创造并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为“江湖调”。

此时,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艺人们也有所改革。

清光绪年间的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

由于清光绪年间,我国戏曲腔调大部分都已经成熟,所以彩调声腔是在早期阶段借鉴其他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

相关推荐

彩调的表演形式

彩调剧的表演形式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扩展资料: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参考资料:彩调百度百科
2023-09-09 03:49:041

彩调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摘要: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接下来本文将详细的介绍彩调剧的艺术特色,一起来看看吧!彩调,原叫“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一.彩调剧的历史起源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清道光年间,调子艺人就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今扶绥县)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子为生,逐渐成为职业艺人。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四大名旦”: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鬼脸王”周朝纲;“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彩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辛亥革命后,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二.彩调剧的艺术特色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亮相动作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三.彩调剧的角色行当: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四.彩调剧的表演形式彩调剧的表演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由于彩调演出的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载歌载舞的36出江湖调,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彩调的矮步扇花,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五.彩调剧的唱腔彩调音乐十分丰富,其唱腔属联曲体,分为腔、板、调三大类。唱腔旋律以七字上下句为多,四段一首的唱腔旋律次之。用十三韵脚和柳州话演唱,俗称“豆腐块”状音乐。据不完全统计,彩调唱腔曲牌共289个,其中唱腔251个(腔类172个,板类10个,调类69个)曲牌29个,锣鼓牌8个。皆着重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曲调可根据人物性格、行当、感情及剧情需要来体现特点。如表现行当的唱腔有[小生腔]、[摇旦腔]、[丑角腔]、[旦角腔]、[娃仔腔]、[老生腔]、体现人物身份的唱腔有[相公腔]、[和尚腔]、[强盗腔]、[媒婆腔]、[瞎子腔]、[蠢子腔]、[算命腔]、[仙腔]等;表现人物在劳动中的各种行动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梳妆腔]、[饮酒腔]、[敬酒腔]等;表现人物各种思想感情的有[五更叹郎]、[哭板]、[骂板]、[诉板]、[优腔]、[三板优腔]、[阴腔]等。柳州彩调独具一格的唱腔有五大腔口,即[四平腔]、[诉板]、[正十字]、[哭板]、[梁氏腔]。这五大腔口在彩调戏的大型剧目演出中是少不了的。[四平腔]是柳州彩调唱腔的“腔王”,此腔有[慢四平]、[快四平]、[高四平]、[低四平]、[越调四平]等五种,并互相结合使用。[诉板]也有[慢诉板]、[快诉板]、[高诉板]、[诉板头]、[起板头]等五种。[哭板]则有[散板头]两种。五大唱腔皆具有结构严谨、音型流畅、行腔平衡、字正腔圆、说唱结合的特点。六.彩调剧的音乐彩调音乐的发展,不仅依赖本身的音乐特色,而且与兄弟剧种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湖南花鼓戏、广西桂剧及文场,对彩调音乐的发展起到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如柳州文场曲调中的[瓜子仁]、[鲜花调]、[一匹绸]、[玉美人]、[跳粉墙]、[杭州红]、[跌断桥]、[月调]等与彩调的[小四景]、[雪花飘]、[一匹绸]、[跳粉墙]、[到春来]、[红绣鞋]、[月调慢四平]十分相似。又如彩调唱腔中的[刘海腔]、[一喳课子]、[梁氏腔]与湖南花鼓戏的[比古调]、[卖杂货]、[多情调]也很相似。柳州的桂剧音乐对彩调的锣鼓曲牌影响较大,是由于彩调过去没有宫廷剧目,后来移植演出的宫廷戏,又多是桂剧移植,故而就从桂剧曲牌音乐中移植,如[六毛令]、[风入松]、[急三枪]、[小拜年]、[流淘沙]、[哭皇天]、[古平]、[巴山调]、[节节高]等桂剧曲牌,在彩调剧的演出中,也逐步演化为彩调的音乐曲牌了。七.彩调剧的剧目与剧团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民初起即有“林家采茶班”、柳城靖西“八仙班”、柳江简都“谭家班”、柳州市郊区“黄村调子”、“长塘调子”、“群乐园”、“艺乐堂”、“同乐茶社调子班”、“桂乐调子班”等。彩调剧进入城市安家落户,在城镇的发展也更为迅速,近年来,除著名的《刘三姐》外,彩调工作者还创作了《隔河看亲》、《二女争夫》、《王三打鸟》、《王二报喜》、《梦里听竹》等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1994年广西彩调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哪嗬咿嗬嗨》被专家誉为广西戏曲艺术上继《刘三姐》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八.彩调剧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然而,广西彩调当前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调的人越来越少,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业余彩调队伍的数量大幅下降,维持艰难。彩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09-09 03:49:191

什么是彩调?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然而,广西彩调当前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调的人越来越少,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业余彩调队伍的数量大幅下降,维持艰难。彩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彩调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09-09 03:49:281

彩调剧的表演形式

彩调剧的表演形式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扩展资料①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②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2023-09-09 03:49:461

桂林彩调是什么样的音律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其中桂林叫“彩调“。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彩调音乐十分丰富,其唱腔属联曲体,分为腔、板、调三大类。唱腔旋律以七字上下句为多,四段一首的唱腔旋律次之。用十三韵脚和柳州话演唱,俗称“豆腐块”状音乐。
2023-09-09 03:49:561

彩调剧是非遗项目吗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2023-09-09 03:50:042

彩调都有哪些特色?

辛亥革命前后,彩调空前发展,广西各地区彩调艺人辈出,极大地开发了彩调的市场。此间在桂林地区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在宜山地区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地区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地区“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在这个时期,彩调从农村的田间地头渐渐转入城镇戏台,以前七八个人组成的“过山班”到这个时候也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半职业性的调子班。随着这些职业性戏班地出现,彩调原有的那36出“江湖调”就显得非常贫乏,这些剧目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艺人们就纷纷另辟奇径,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了《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彩调职业戏班的出现,使彩调这种戏曲艺术特点更加鲜明,各个方面都有了严格的标准。尤其是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彩调的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角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之多。仅仅是彩调丑角的步法就分为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以矮桩应用最广。在彩调的表演道具之中,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另外扇子还可以被艺人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广西地方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中的主要的一件。由于彩调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柳州和桂林地区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3大行当。生行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3类。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角。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彩调的旦行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4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彩调的丑行分正丑、烂丑、折子丑3类。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折子丑又叫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彩调的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按角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摇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强盗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彩调唱腔属于联曲体,分板、腔、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角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20世纪50年代,彩调剧《龙女与汉鹏》由广西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从此,彩调正式定名为彩调剧。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60年代中期,《三朵小红花》再度进京,演职员受到了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70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80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一时间全国各地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连续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产生了广泛影响。2003年9月底,在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城南广场、中山广场、人民礼堂、政府礼堂等场所举行的彩调艺术汇报演出现场,人声鼎沸,掌声如潮。广西彩调艺术受到了来自各地“彩调迷”们的热烈欢迎。
2023-09-09 03:50:201

彩调的当行

彩调的行当有小生、小旦、小丑、摇旦、老旦、老生,没有净角和娃娃生,小孩角色由小生或小旦兼演。净角由老生兼演。这些行当的形成也是随着剧目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而彩调的表演身段主要体现在小丑(含小生和小旦)身上,摇旦次之。有句行话叫做:“学好《对子调》,根基才牢靠。”说明《对子调》的表演身段在彩调剧的表演中所占的位置。《对子调》中的小生、小旦在表演中运用彩调身段的步法、扇花、转身、亮相,使彩调的表演风格更为鲜明。 彩调剧来自农村的地方剧种,剧目均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而艺人又多是出身于农村的劳动人民。所以,彩调的脸谱是以小丑化的“小化脸”为主要特色。小花脸又称白鼻子,或称粉鼻子,是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如蝴蝶脸、青蛙脸、蜻蜓脸、鲤鱼脸、虾子脸、螃蟹脸、葫芦脸、桃子脸、梅花脸、蟒蛇脸、金钱脸、乌龟脸等,这些脸谱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身上,借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如《阿三戏公爷》的小子阿三,是个聪明机智、活泼诙谐的人物,他画的是蜻蜓;而公爷是个愚昧贪婪的人物,画的是蚂蚁。又如《隔河看亲》里贪财的知县,画的是金元宝脸;《毛国珍打铁》中的李连保画飞鼠脸,象征他嫉恶如仇,勇猛豪气的品性。其它类人物如神话中的金童画葫芦,蠢子画蜘蛛,花花公子画蝴蝶,媒婆画金钱等等,形成了浓郁的彩调脸谱艺术。
2023-09-09 03:50:281

彩调剧发源地是哪里

彩调剧的发源地是中国的四川省。彩调剧是四川地方戏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兴起于清朝时期。它以四川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川剧、盐巴戏和南曲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四川省作为彩调剧的发源地,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彩调剧表演艺术家和创作家,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09-09 03:50:421

彩调演员是什么

彩调表演者。彩调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演员就是表演这项节目的人。彩调是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
2023-09-09 03:51:011

彩调《浪里白》唱腔特点

节奏欢快、口技独特。1、彩调《浪里白》的节奏通常比较欢快明快,旋律流畅,富有活力,适合表达欢乐、轻松的情绪。2、彩调中常常融入一些口技表演,如花腔、跳字、滚舌等,这些口技技巧使唱腔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加了演唱者的技巧和表现力。
2023-09-09 03:51:091

彩调戏的特点简写。。急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采纳哦
2023-09-09 03:51:171

彩调剧的唱腔

彩调剧中的十字腔,花子腔,黄花腔等怎样来唱呢
2023-09-09 03:51:252

彩调的现状与困境

现在还可以请到吗我这个月12号想请来给我奶奶过寿
2023-09-09 03:52:192

王三打鸟的《彩调 剧》的内容是什么?

王三打鸟》是广西著名彩调剧,其大概剧情是:毛姑妈不允许王三到他们家附近打鸟。有一天,毛姑妈去亲戚家喝喜酒了,王三打鸟打到毛姑家,毛姑妹和王三以对唱的方式进行对话交流,双方都有好感。毛姑妈回来后,发现王三在自己家,就处处为难毛姑妹和王三,后来经过毛姑妹和王三的努力,毛姑妈接受了他们,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2023-09-09 03:52:462

颜色分为几种色系

颜色分为三种色系,即暖色系、冷色系、中间色系。色系指颜色所属系别。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 颜色分为三种色系,即暖色系、冷色系、中间色系。色系指颜色所属系别。色系指颜色所属系别。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是由频率范围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视觉神经的感觉。颜色具有三个特性,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2023-09-09 03:52:551

电影三姐演绎的是哪种戏曲文化

彩调剧。刘三姐属于彩调剧。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彩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原是桂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2023-09-09 03:53:081

彩调剧的杰出艺术家是谁??

傅锦华老师和覃明德老师傅锦华(1938年12月29日—2013年2013年2月2日),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过《刘三姐》、《王三打鸟》、《李双双》等50多个彩调剧目。1960年《刘三姐》进京为中央领导演出引起轰动。主演电影舞台艺术片《刘三姐》,为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中刘三姐配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2013年2月2日因病去世。覃明德老师,是仫佬族,原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现为桂林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他从事彩调艺术45年,从小受仫佬山歌和民间彩调的影响,对彩调艺术有其独特的见解。扩展资料: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参考资料:彩调剧-百度百科
2023-09-09 03:53:161

桂林彩调演员秦兰香是哪里的

广西临桂六塘人
2023-09-09 03:53:301

浅色系是什么颜色?

浅色颜色:白色,锡白色,鹅黄色,淡粉色,果绿色,粉绿色,淡蓝色,淡紫色【解释】美术绘画和家具、面料制作、和化妆业将比原色浅淡的过度色称为浅色,将以颜色浅淡的过度色为主创作和制作的系列作品、产品称为浅色系。扩展资料: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征值来确定。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明度、彩度确定色彩的状态。称为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和色相合并为二线的色状态,称为色调。有些人把明度理解为色调,这是不全面的。冷暖色暖色系:由太阳颜色衍生出来的颜色,红色、黄色,给人以温暖柔和的感觉,春天色系和秋天色系的人特别适合穿暖色系的衣服,化暖色系的妆。暖色系包括红紫,红,红橙,橙,黄橙;冷色系:蓝色,绿色,紫色都属于冷色系,冬天色系和夏天色系的人是用冷色系的颜色。中间色就是黑、白、灰三种颜色。适用于任何色系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浅色系
2023-09-09 03:53:371

可可色是暖色系还是冷色系

可可色是暖色系,可可色是一种偏红的褐色,是中性暖色色调,优雅、朴素、庄重而不失雅致,是一种比较含蓄、厚重、稳重的颜色,可可色属于暗色系,适合皮肤比较白皙的人,能撑起来这个颜色,如果是皮肤发黄会显得皮肤更加没有光彩。色系:色系指颜色所属系别,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征值来确定,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明度、彩度确定色彩的状态,称为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和色相合并为二线的色状态,称为色调,有些人把明度理解为色调,这是不全面的。
2023-09-09 03:53:531

彩调伴奏乐器有有哪?

彩调伴奏乐器主要有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2023-09-09 03:54:111

白色和黑色属于深色系还是浅色系颜色呢?

白色是浅色系,黑色是深色系。按色系分的话黑、白属于中间色,适用于任何色系的。美术绘画和家具、面料制作、和化妆业将比原色浅淡的过度色称为浅色,将以颜色浅淡的过度色为主创作和制作的系列作品、产品称为浅色系。浅色颜色包括白色,锡白色,鹅黄色,淡粉色,果绿色,粉绿色,淡蓝色,淡紫色等。深色系就是颜色比较深,比较浓厚,比较暗的颜色,包括黑色,深蓝色,棕色,深绿色,青色等。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征值来确定。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明度、彩度确定色彩的状态。称为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和色相合并为二线的色状态,称为色调。有些人把明度理解为色调,这是不全面的。扩展资料: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白色的明度最高,无色相。可以将光谱中三原色的光:蓝色、红色和绿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光谱中所有可见光的混合也是白光。在绘画中,可以用白色颜料描绘白色,白色也是调不出来的颜色。白色颜料和黑色颜料混合可以得到灰色,和其他颜料混合可以让其他颜色的色相减弱,明度提高。在中国画和水彩画创作中,经常利用纸的白色,在画面上留出空白。黑色基本上定义为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与白色正相反,白色是所有可见光光谱内的光都同时进入视觉范围内。颜料如果吸收光谱内的所有可见光,不反射任何颜色的光,人眼的感觉就是黑色的。如果将三原色的颜料以恰当的比例混合,使其反射的色光降到最低,人眼也会感觉为黑色。所以黑色既可以是缺少光造成的(漆黑的夜晚),也可以是所有的色光被吸收造成的。黑色比所有颜色更加深邃,它可以完全掩盖其它所有的颜色。即便是暗色系的颜色在黑色面前也相形见绌。黑色的搭配可以提供很棒的视觉效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系
2023-09-09 03:54:311

谁知道彩调剧的杰出艺术家是谁?????

博锦华!!!
2023-09-09 03:54:473

彩调演员秦兰香的年龄

根据公开资料,暂时无法获知秦兰香的年龄。
2023-09-09 03:55:022

颜色和色彩的区别

  色彩:颜色的本身,比如红、黄、蓝、绿等等之类,属于名词。  彩色:众多色彩的集中,属于形容词。  彩色(Colours),指除消色以外的各种颜色,各有不同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 彩色,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微值来确定。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明度、彩度确定色彩的状态。称为色彩的三属性。明度和色相合并为二线的色状态,称为色调。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2023-09-09 03:55:101

全国地方戏曲种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
2023-09-09 03:55:213

素色是什么颜色

是无色系,人们习惯于称之为“素色”。在设计标准中,其实还没有“素色”这么一个具体的概念,但在色彩分类中,素色其实就是无色系,人们习惯于称之为“素色”。色彩可以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有彩色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而无彩色就是没有彩调,比如黑白、以及由黑变白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梯度的灰色也都属于无色系,即称之为素色。扩展资料:纯色和素色的区别:1、纯色是指一个颜色。素色一般来说就是一种比较单一的颜色,是没有花纹的,就是一种颜色,这种颜色是比较主观的,没有什么定义,只要颜色比较柔和,穿上高大上含蓄就是素色。2、素色是没有一种具体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主观的颜色但是在色彩分类中,素色就是无色系。衣服的素色不一定只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好几种颜色但是都是比较低调的暗色,像白色,黑色,卡其色等素颜的颜色。其实素色在人的心中,本身就没有这个概念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素色
2023-09-09 03:55:311

桂林彩调《十月花》歌词

2023-09-09 03:55:452

彩调的表演形式

彩调剧 的表演是包括唱、念、做、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由于彩调演出的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载歌载舞的36出江湖调,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彩调的矮步扇花,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
2023-09-09 03:56:052

彩调剧的基本概况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2023-09-09 03:56:271

彩调剧的表演形式

彩调剧来自农村的地方剧种,剧目均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而艺人又多是出身于农村的劳动人民。所以,彩调的脸谱是以小丑化的“小化脸”为主要特色。小花脸又称白鼻子,或称粉鼻子,是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如蝴蝶脸、青蛙脸、蜻蜓脸、鲤鱼脸、虾子脸、螃蟹脸、葫芦脸、桃子脸、梅花脸、蟒蛇脸、金钱脸、乌龟脸等,这些脸谱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身上,借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如《阿三戏公爷》的小子阿三,是个聪明机智、活泼诙谐的人物,他画的是蜻蜓;而公爷是个愚昧贪婪的人物,画的是蚂蚁。又如《隔河看亲》里贪财的知县,画的是金元宝脸;《毛国珍打铁》中的李连保画飞鼠脸,象征他嫉恶如仇,勇猛豪气的品性。其它类人物如神话中的金童画葫芦,蠢子画蜘蛛,花花公子画蝴蝶,媒婆画金钱等等,形成了浓郁的彩调脸谱艺术。
2023-09-09 03:56:453

何为“彩调剧”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彩调,原叫“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2023-09-09 03:57:261

关于彩调和桂剧的资料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
2023-09-09 03:57:351

彩调剧的起源地在哪

广西桂林地区农村
2023-09-09 03:57:443

彩调剧的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亮相动作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2023-09-09 03:57:531

桂林彩调十二月采茶歌词

十二月采茶调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转回家。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房里绣手巾。西边绣起茶花朵,当中绣起采茶人。四月采茶茶叶长,耽搁田中铧牛郎。铧好田来秧又老,栽得秧来麦又黄。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老龙盘。烧钱化纸敬土地,青苗土地保平安。六月采茶热茫茫,上栽杨柳下栽桑。多栽桑树养蚕子,又栽杨柳好歇凉。七月采茶茶叶稀,姐在房中坐高机。织得绫罗与绸缎,与郎织件采茶衣。八月采茶茶花黄,风吹茶花满地香。大姐采来给二姐,早茶没有晚茶香。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家家造有重阳酒,三杯美酒祭重阳。十月采茶过大江,脚踏船头走忙忙。脚踏船头江中去,卖完细茶转回乡。冬月采茶冬月冬,十担茶籽九担空。十担茶籽空九担,采茶娘子枉费工。腊月采茶空一年,背包打起讨茶钱。你把茶钱交与我,今年去了等来年
2023-09-09 03:58:081

广西彩调剧的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2023-09-09 03:58:172

什么是彩调电影

彩调电影,指的是由民间戏曲彩调剧改编成的电影,例如彩调电影《刘三姐》。
2023-09-09 03:58:273

彩调剧打一成语的答案?

  彩调剧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广西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彩调剧打一成语,你们知道答案吗?下面我为你们带来答案啦,欢迎大家学习。   彩调剧打一成语   声色俱厉   声色俱厉的词语解析   [释义]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语出] 《晋书·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正音] 色;不能读作“shǎi”。   [辨形] 厉;不能写作“历”。   [近义] 疾言厉色 正颜厉色   [反义] 和颜悦色   [用法] 用于人说话的语气。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正颜厉色”;都有“语言态度严厉”的意思;但~偏重在态度凶;“正颜厉色”偏重指表情严肃。   声色俱厉造句   1, 老校长声色俱厉地批评了小王。   2, 伙计一不留神,把咖啡泼在西装少年的身上,少年即刻声色俱厉地斥责他一番。   3, 她插身进来,讲得声色俱厉,使得经理哑口无言。   4, 警察声色俱厉地喝住鄂徒,要他立即放下武器投降。   5, 老师一反平日的温和,声色俱厉地要求我们团结。   6, 我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看到声色俱厉的歹徒,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心吓得碰碰狂跳。   7, 老板声色俱厉的责备把聚集在办公室外的职员们吓坏了。   8, 他发出的命令是坚定的但从不声色俱厉。   9, 两个特工队员用枪指著那个汉奸,声色俱厉地要他举起手来,然后把他捆了起来。   10, 我是为你好,才会在你犯错时,声色俱厉地斥责你。   11, 母亲说话总是细声细语,从来没有声色俱厉地训过我们。   12, 爸爸声色俱厉的对我说:“你这次考试怎么又没考好!”。   13, 孩子做错了事,应该对他讲明道理,耐心教育,不要声色俱厉地责骂。   14, 他演讲到结束时,声色俱厉地喊起杀贼救国的口号,让在场的听众热血奔腾。   15, 伙计一不留神,把咖啡泼在了西装少年的身上,少年即刻声色俱厉地备责了他。
2023-09-09 03:58:461

彩调剧的角色行当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生行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类。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出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旦行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丑行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
2023-09-09 03:58:531

彩调剧的历史沿革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清道光年间,调子艺人就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今扶绥县)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子为生,逐渐成为职业艺人。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8出“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 “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 “鬼脸王”周朝纲;“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彩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辛亥革命后, 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 《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2023-09-09 03:59:081

桂林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历史沿革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徒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 清道光年间,调子艺人就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今扶绥县)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子为生,逐渐成为职业艺人。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 调子戏 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 “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 “鬼脸王”周朝纲; “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彩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后, 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 《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艺术特点 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还吸收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浆、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角色行当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 生行 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类。 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 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 丑行 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 文献介绍 1.彩调艺术研究/蔡定国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2.--271页.--(广西各族民间文艺研究丛书) 2.彩调音乐/沈桂芳编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215页 3.桂剧 壮剧 彩调剧移植革命样板戏唱段选辑/广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南宁:编者,1975.--83页 4.广西戏剧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314页 5.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19,723页6.桂林玻璃桥那里有彩调..但是要5块钱门票.
2023-09-09 03:59:231

彩调的新剧目

彩调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彩调《三看亲》自1998年底第一次被录制成VCD碟发行以来,在三年的时间内,该团演出的彩调剧陆续被制成VCD碟,到如今已有165张彩调VCD碟公开发行,使得该团成为各剧团出版VCD碟最多者。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桂林市彩调团成立于五十年代,编演了大量优秀的彩调戏,其中《王三打鸟》、《娘送女》、《地保贪财》、《王婆婆骂鸡》等传统彩调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唱红了半个世纪,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随着家庭影院的普及,各音像出版社纷纷看好彩调VCD在桂林官话地区的消费市场,搜集、整理、创作、演出过最多彩调剧的桂林市彩调团成为他们录制VCD碟的首选。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金海湾音像出版社、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先后录制、出版、发行了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165张彩调VCD碟,并在2001年形成了一个出版高峰,全年出版88张。广西全区仅存广西彩调团、桂林市彩调团、柳州市彩调团等几支彩调专业队伍。就出彩调VCD碟而言,区彩调团10多张,柳州市彩调团不到10张,远远不及桂林市彩调团。就全国地方戏出碟情况而言,颇受欢迎的黄梅戏出碟也不到40张,比起桂林市彩调团来说也只能望洋兴叹。市彩调团团长甘榕生在谈到该团大量出版彩调VCD碟的意义时说,此举挖掘、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失传的彩调剧目,宣传、开拓了彩调剧的演出市场,推出了一批彩调演员,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023-09-09 03:59:311

彩调演员秦兰香的年龄

根据公开资料,暂时无法获知秦兰香的年龄,所以无法计算彩调演员秦兰香的年龄。
2023-09-09 03:59:462

柳州特色表演有哪些

小丑狂欢节啊
2023-09-09 03:59:562

彩调剧的剧目与剧团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民初起即有“林家采茶班”、柳城靖西“八仙班”、柳江简都“谭家班”、柳州市郊区“黄村调子”、“长塘调子”、“群乐园”、“艺乐堂”、“同乐茶社调子班”、“桂乐调子班”等。彩调剧进入城市安家落户,在城镇的发展也更为迅速,近年来,除著名的《刘三姐》外,彩调工作者还创作了《隔河看亲》、《二女争夫》、《王三打鸟》、《王二报喜》、《梦里听竹》等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1994年广西彩调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哪嗬咿嗬嗨》被专家誉为广西戏曲艺术上继《刘三姐》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2023-09-09 04:00:061

哪几种颜色属于深色,哪几种属于浅色?

浅色的代表性颜色有:白色,锡白色,鹅黄色,淡粉色,果绿色,粉绿色,淡蓝色,淡紫色等。深色的代表性颜色有:黑色,深蓝,墨绿,正红,深紫,咖啡色等。关于二者之间的区别,可简单理解为:色彩纯度低的颜色就深,相反,色彩纯度高的颜色则浅。而色彩纯度就是色彩的鲜艳度,指的是原色在色彩中所占据的百分比。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种颜色的鲜艳度取决于这一色相发射光的单一程度。纯度最高的色彩就是原色,随着纯度的降低,色彩就会变的暗、淡。任一原色可根据添加灰色的多少来改变它的纯度。纯度用来表现色彩的鲜艳和深浅,是深色、浅色等色彩鲜艳度的判断标准。在英语里,深色对应的单词是“dark”,因此深色即“偏暗”的颜色。扩展资料:色彩,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后者如红、黄、蓝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就没有彩调。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有彩色表现很复杂,但可以用三组特征值来确定。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
2023-09-09 04:00:221

彩色的彩的拼音

彩虹拼音:cǎi hóng
2023-09-09 04:00:362

婚礼戏曲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2023-09-09 04: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