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艺术活动掌上综素怎么写?

2023-09-24 07:51:01
共2条回复
北境漫步

写作思路:首先详细的阐述一下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对于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意义,比如艺术欣赏,就像艺术家播下的一株花、播种、成长,开花,欣赏花的人,先看到了花的本身,然后才闻到花的香味,才会感叹这花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今天的美艳,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等等。

正文:

艺术欣赏的定义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

艺术欣赏,就像艺术家播下的一株花、播种、成长,开花,欣赏花的人,先看到了花的本身,是如何的娇艳、唯美,然后才闻到花的香味,往深了想,才会感叹这花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今天的美艳,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文艺复兴时代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人是一个自由的人,是一个平等的人,是一个博爱的人。它必须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在艺术上探索从神到人的转变,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在艺术作品中二维平面上创造一个透视关系,以便展示一个三维的、立体的人。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满足自身欲望的价值评判。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心理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之中。

艺术活动中的“感觉”,受到“享受”的欲望的支配,总是被对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声音所吸引;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选择并加工对象,按照情感图式去选择与“判断”对象;艺术活动中的“想像”按照主体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创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

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种个性化的体认与感悟,通过体悟获得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深切理解,它无疑是一种饱含着情感的活动。

蓓蓓

艺术活动掌上综素写作思路首先详细的阐述一下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对于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意义。比如艺术欣赏就像艺术家播下的一株花,播种,成长,开花,欣赏花的人,先看到了花的本身然后才闻到花的香味,才会感叹这花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今天的美艳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等等。

艺术含义

文艺复兴时代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人是一个自由的人,是一个平等的人,是一个博爱的人。它必须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在艺术上探索从神到人的转变,第二个任务就是要在艺术作品中二维平面上创造一个透视关系,以便展示一个三维的、立体的人。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表现。

艺术活动中的感觉,受到享受的欲望的支配,总是被对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声音所吸引,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选择并加工对象,按照情感图式去选择与判断对象,艺术活动中的想像按照主体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创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

相关推荐

什么是艺术欣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基本信息中文名 艺术鉴赏外文名 appreciation of arts别名 艺术欣赏属性 审美享受活动特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功能 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收起定义狭义是欣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广义艺术鉴赏[艺术门类]艺术鉴赏[艺术门类]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基本特点定义: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二度创造。性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特征: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其他特点感性认识(情)与理性认识(理)相统一;教育与娱乐相统一;享受与判断相统一;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
2023-09-09 05:11:301

什么是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必要环节。这种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象(艺术形象),也包括主体(欣赏者)。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包括了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心理活动。艺术欣赏既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
2023-09-09 05:11:391

艺术鉴赏是什么?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2023-09-09 05:11:472

艺术欣赏的方法有哪些

艺术欣赏的方法:感悟鉴赏、社会学鉴赏、比较式鉴赏。感悟鉴赏: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社会学鉴赏: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比较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2023-09-09 05:11:571

艺术的鉴赏阶段有哪些

艺术的鉴赏阶段有直觉反应阶段、审美体验阶段、精神升华阶段。1、直觉反应阶段。所谓直觉反应,是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注意后未加思索而得到的一种审美初感,是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直觉反应为日后更高层次的艺术欣赏活动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艺术欣赏中的直觉反应,首先在于它的直接性和直观性,其次在于它的新鲜性和敏锐性。直觉反应水平的高低,与长期经验积累所形成的直观把握能力的强弱有关。审美直觉的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和领悟往往是一瞬间完成的,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审美直觉的直观性是指欣赏艺术作品时必须亲自去感受,在感性直观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2、审美体验阶段。审美体验是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审美体验阶段是欣赏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以及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以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去体验艺术形象,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快感,激起丰富的情感。审美体验阶段是审美进一层再创造的全面落实,是审美愉悦的充分张扬,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欣赏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得更丰富、完美。在艺术鉴赏的审美体验阶段,想像、联想、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异常活跃,整个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3、精神升华阶段。精神升华阶段是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是艺术欣赏活动的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精神升华阶段是情感升华的进一步提升,是灵魂的涤滤和净化,是欣赏者的高度感悟,是精神进入自由境界的一种神奇表现。通过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精神升华阶段已经不同于直觉反应和审美体验的理解,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哲理性的顿悟和理性的直觉。
2023-09-09 05:12:221

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很难找出严格的、科学的、立竿见影的方法。因为绘画的欣赏,造型艺术的欣赏,乃至一切艺术的欣赏,和一个人的修养、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感受能力、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至于说要注意哪些问题,概括地说: 一 多看作品、看原作 到美术馆、博物馆去看 看不懂多看几遍 看什么? 西方绘画重视形式,中国绘画重视神韵。 二 要确定自己欣赏绘画的信心 三 不要有偏见,对绘画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个人喜好不一定是科学的,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要采取积极理解、努力探索的态度。 四 把握整个绘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每个时代代表作品的艺术特征 面对绘画作品,实际上是面对历史、时代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化石。 1、从纵向看 ① 西方绘画 古希腊、罗马时期: 以神话人物和现实英雄人物为主要题材,绘画风格高度典雅,和谐。 中世纪时期: 以描写《圣经》故事为主要题材,多见于教堂装饰,绘画风格严肃,人物刻画僵硬、呆板。 文艺复兴时期: 重现古希腊、罗马的光辉,绘画重又描写现实和人生,油画走向成熟。 十七十八世纪时期和近、现代: 出现更多流派性的发展。 ② 中国绘画 汉代之前:装饰性绘画(画家名不见经传) 汉代至唐代: 绘画走向繁荣,并以工笔绘画为主 五代、两宋: 绘画风格转折,花鸟、山水画逐渐独立出来,确定了自己的发展趋势。 2、从横向看 各国的绘画面貌在时代风格的统一中存在各自的面貌。 五 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绘画欣赏是与面对作品全貌的瞬间同时进行的。 欣赏者感觉的敏锐度与含量决定了欣赏层次。 要求欣赏者具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感受力。 包括: 线条(描绘实体、暗示气势与动向、展现生机、表现感情) 形体(△—稳定、平衡;○—和谐;□—秩序、静态) 色彩(绿色—和谐、宁静;红色—激烈、昂扬;黑色—悲哀) 绘画艺术的语言主要有线条、形体、色彩,此外还有色调、动感、笔触、体量感等。这些语言在描绘形象和表现画家的情感方面均有其特殊功效。如线条在西画中用以把握实体感觉,在中国画里则用以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形体除表现具体物象的形貌外,还表现它所暗示的情感倾向;色彩的冷暖和丰富性给人以多种联想。画家正是利用线条的韵律、形体的写实性和象征性的融合,以及“色彩关系”的变化来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我们则可以借助它们来解读作品,深入领略画作的寓意,并展开自持的想象,进入“再创造”的欣赏佳境。 六 在欣赏时要尊重自己的审美趣味,尊重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摆脱陈规与公式的拘束,敞开自己的视野; 借助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不断深化欣赏层次; 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2023-09-09 05:13:132

怎样欣赏艺术作品

02一、艺术欣赏的本质艺术欣赏需要学习吗?假如有一个人请你去看一个画展。你说,且慢!让我先去学习一下如何看画,然后再去看画展。这不是笑话吗?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欣赏似乎就是看到了美术作品的画面,听到了音乐会曲子的每个音符,艺术欣赏似乎是无师自通的。其实这样的艺术欣赏只是欣赏的最低层次,也就是获得感官愉悦,并没有了解艺术欣赏的本质所在。那么,艺术欣赏的本质是什么呢?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什么叫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呢?什么又叫做对艺术作品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呢?试举一例。据说,唐寅有一幅作品,名曰《川上图》。画面上是一个人牵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驴不肯过桥,牵驴的人用力拉驴。这幅画在画店出售,被人以高价订购,约好次日来取画。画店老板十分高兴。当日关门之后,他想看看这幅平淡无奇的画为什么可以卖出如此高价。当他仔细观察这幅画时大吃一惊,牵驴者与驴之间竟然忘了画绳子。店主担心买主反悔,便拿起毛笔在人与驴之间添上了一条绳子。次日买主见画后却拒绝购买了。顾客说:“我购买此画就在于喜欢它是没有绳子的,既然添上了,还要它干什么呢?”人与驴之间没有绳子,就叫做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欣赏者在心中画出这条绳子,就叫做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芥子园画传有一幅画《对话的人》。两人相对而立,虽然说话的人没有嘴,听话的人没有耳,但寥寥数笔竟得入微,这就叫做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欣赏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要在自己的心中把说话者的嘴和听话者的耳添上,就叫做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由以上两例我们得出:艺术作品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就是“象”与“意”之间的距离。作品中的“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之物象,也就是“无绳牵驴”“无嘴说话,无耳听闻”。艺术作品的“意”是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感知的,隐藏于“象”背后的象外之象,也就是需要想象填补的“绳子”“对话者的嘴与耳”。艺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在“象”与“意”之间修筑一条由此及彼的道路,就是对艺术作品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齐白石有一幅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91岁时,作家老舍来访,引用清代诗人查初白的诗句请老人作画。齐白石一挥而就。画面上一条溪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蝌蚪在溪水中嬉戏,顺流而下。这幅作品,有巨大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数尺长的画卷,不足十里,更无法客观复制蛙声。但是,你是否看到了在十里之外,有许多碧绿的、身上背着三条金线的青蛙在溪水中、池塘里跳跃?假如你看到了也听到了,那么,你就在“象”与“意”的空白间搭建了桥梁,你就是对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做出了填补,你就欣赏了齐白石的名作。绘画是这样,那么雕塑作品有没有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呢?有的。雕塑是静止的,生命是运动的,由静止到运动的差距就是雕塑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接受者在欣赏雕塑作品时,能够把静止的看成运动的,这就是一种填补。仔细观察罗丹的《思想者》,我们注意到“思想者”的右肘放在左腿上,这是一个很别扭的姿势,不能长久地这样坐着。为什么罗丹要给“思想者”安排这样的坐姿呢?按照常理,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要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右肘放在右腿上。于是,我们展开想象,思想者思考的那个问题应该是一个很复杂、很困难的问题,右肘放在右腿上的坐姿时间太长了,他太累了;于是,他换了一个姿势,把右肘放在左腿上,就是现在的坐姿。但是这个姿势是更容易疲劳的姿势,坚持不了太久,以后,他的右肘又会放在右腿上。罗丹的雕塑,给接受者留下了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是罗丹的高妙之处。接受者填补了这些不确定性,这是接受者的高明之处。那么,我想考一考读者,运用由静止见运动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填补米勒名画《倚锄的男子》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通过这幅静止的画面,读者是否想象到画面男子劳动的前后过程?画中男子如此疲劳,在这之前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不能坐下或躺下休息,而只是倚锄小憩片刻呢?如果读者可以由静止的画面想到男子劳动的前后过程,你就真正学会了艺术欣赏。二、艺术欣赏的目的艺术欣赏有多重目的:认识目的、审美目的、交往目的、娱乐目的等等,但艺术欣赏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净化人的灵魂,也就是它的美育目的。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形式美表达。艺术家的灵魂总是通过情感的宣泄或隐或显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灵魂。艺术欣赏者正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灵魂的高尚,从而受到心灵的涤荡和洗礼。我国当代美术家韩美林,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先被批斗,继而投入监狱,经历了难以言传的人生苦难。对于常人来说,社会和环境给予的苦难和不公引起的是愤恨和不满,然而,苦难对于一个心灵纯净的艺术家来说意味着磨练,他用真、善、美回报了社会给予的苦难,那跑遍世界的“福娃”就灌注了他的纯洁善良的灵魂,艺术家这种以德报怨的宽厚胸怀足以使争名逐利、睚眦必报的人们低头反思自己的灵魂。正是浸透着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千万件优秀艺术作品在召唤欣赏者积极填补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同时,深深感动欣赏者,使艺术欣赏者被艺术创作者的纯净灵魂所吸引,而立志做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人。
2023-09-09 05:13:351

建筑艺术的欣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建筑艺术的欣赏主要表现在: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2023-09-09 05:13:451

我们平时该如何欣赏艺术呢?

我们说,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当今社会空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类别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做为艺术欣赏的主体,人们的时间精力终归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艺术作品尽收眼底,“照单全收”。那么,该怎样有选择地欣赏艺术作品呢?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我以为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把握:一,选择自己喜欢的俗话说,箩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的才是好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艺术喜好和艺术品味。面对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一般地讲,首先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因为只有喜欢,才能欣赏进去,才能品出味道。比方说,如果你喜欢国画,就应该选择国画。如果你喜欢油画,就应该选择油画。当然,在国画和油画中还有具体的分类,你在选择时还可以细化一些。二,选择自己熟悉的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单以绘画艺术来讲,也分有许多画种画派,形式多样,风格不一,差别很大。所以在选择时最好要选自己熟悉的。比如你喜欢油画,而又比较熟悉写实类油画,你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这一类的油画。包括古典主义写实油画、新古典主义写实油画、超写实油画和现代主义写实油画。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你有限的时间精力,也可以使你对某种艺术加深认识和了解,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三,选择经典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成千上万,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中有传世的经典之作,有当今的优秀作品,也有平平庸庸的作品,甚至还有滥竽充数的作品。所以在欣赏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已有定论或广受好评的名作和优秀作品。比如你欣赏油画,可以选择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到二十世纪末已有定论的那些油画大师和著名画家的作品,也可以选择当今画坛比较活跃的优秀油画家的作品。欣赏经典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感悟、共鸣、启迪、愉悦和美的享受。人说读书要读好书,赏画要赏好画,就是这样的道理。
2023-09-09 05:13:551

如何欣赏艺术

欣赏艺术品的前提是要有艺术修养,欣赏水平的高低和艺术修养有直接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艺术知识的积累有多少。所以首先是要多看书,多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看花瓶,是否是赝品,你就要了解花瓶收藏方面的知识,如何鉴别花瓶的年代、仿品的特点等等,书店有很多书可买、网上有很多资料可查。看蒙娜丽莎,首先要了解油画,了解作者,甚至了解油画的历史,等等。每个人的欣赏水平不尽相同,但是具有相近教育水平、相同文化背景、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群,或许会具有大概相当的欣赏力。进一步说,这样的群体或许也会有趋同的价值观。艺术品,是指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2023-09-09 05:14:301

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 “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第二种 “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第三种 “模仿说” 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艺术的特征”  (1)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2)主体性。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2023-09-09 05:14:428

如何欣赏国画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我们欣赏一幅国画,首先,在远处审阅它的气势如何。然后站在近处查看画中用笔是否挺拔有力、皴法是否富有表现力、用墨是否五色聚生,气象、笔墨、韵味,今人论画,更有新意。当代大画家陆俨少在其著作《山水刍议》中说:“一幅画的好坏,要从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个方面衡量。这三点如果达到较高的标准,就是好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3-09-09 05:15:384

如何欣赏艺术

其实就是一艺术分析,找个艺术理论书看看分析一下就行了
2023-09-09 05:15:472

绘本插画人物-绘本中的艺术美——8种艺术风格绘本赏析(94)

儿童绘本《流汗啦》中“舔汗”插图已被下架了,这个插图是谁配的?这个插图是由东方娃娃编辑部引用的,但具体是由谁画的并没有告知,敏感信息引起关注后,东方娃娃编辑部对此事表示十分重视,目前已经下架了所有图书,并且己组织专家对插画重新进行审读。这本书是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科学普及图书,作者为张迅。图书存在什么问题?这本书中有一个插画存在着恶意引导的问题,一个小女孩穿着裙子站着,旁边站着两个小老头问:姐姐你好漂亮,你的汗是什么味道呢?也是咸咸的。两个小老头用舌头舔着小女孩的手臂,很多家长看了之后表示:这张插图十分不尊重女性,而且会潜移默化带坏孩子。家长看见后立马教导自己小孩,这样做不正确,非但别人的汗水不能去舔,自己的也一样。汗水是体内的排泄物,吃进嘴里很不卫生。去舔别人的手臂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在现实中做出这种行为,还可能被认为是猥亵。这件事爆发之前人教版数学课本也被曝出插画存在着问题,接连各种儿童阅读书籍出现问题,我们一定要调查清楚,究竟是偶然还是人为导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样事物都可能影响孩子,正确认知世界。关于已出现问题的教材和绘本,一定要对责任人作出严格处罚,而不是说一句道歉,后续会进行整改就能够了结此事。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书籍时,自己要先检查一下书籍里面的内容有没有不良向导,儿童书籍都比较简单,读起来很容易发现问题,不会浪费你太多时间。他并不像名著一样,需要自己较劲脑子去思考。如果还发现其他书籍里面存在类似问题,一定要及时曝光。绘本插画的含义插画的目的是起到艺术欣赏作用或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意义是使文字意念变得更明确清晰。插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真实的生活感、直观的形象性、美的感染力,已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手绘插画需要美术功底要求最高、应用广、展现内容丰富。手绘风格的插画运用的也比较广,常见的有一些插画绘本,故事场景设计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它包括人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美和精神产品美,以及可供人们欣赏的自然景物美。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文艺作品。作为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绘本中的艺术美——8种艺术风格绘本赏析(94)每一本优秀的绘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画家精心制作而成的作品。阅读绘本时,可以培养儿童深层次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每种艺术风格都有鲜明的特点,绘本也不例外,我们一起来欣赏绘本中的八种艺术风格。1、抽象派抽象派艺术是非具象的,抽象艺术注重物体内在形式和外在品质。抽象派艺术家们不会拘泥直接的艺术表达,往往会夸大或简化事物的形式。强调情绪和感觉的表达,如泰拉·葛拦罕·金恩的《敌人派》。2、卡通风格卡通风格的绘画人物都有些呆呆萌萌的,插画家并不想让他的绘画作品表现得逼真和写实。许多卡通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很容易识别出来。比如汤米·狄波拉就喜欢用黑色圆点代表人物的眼睛,人物的身体大多矮小粗短。凯文·亨克斯喜欢在他的卡通画种添加小插图等等。类似卡通风格的图画书还有汤米·狄波拉的《巫婆奶奶》、喜多村惠的《小猫布兹爆笑故事集》等等。3、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的绘画是由20世纪的艺术家们兴起的,这种绘画的特点是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图画书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现主义重在表现情感,但绘画的线条和人物面部表情往往被夸大和扭曲,这是画家为了达到烘托情绪的效果。比如克里斯·范·奥尔斯伯格的《勇敢者的游戏2》、保罗·欧·泽林斯基的《风铃草姑娘》。4、印象派印象派的绘画风格是由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们兴起的,这种风格特别注重光的运用。印象派的艺术家运用颜料创造出光线支离破碎或反射的效果,力图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和印象,并不对现实做详尽的描绘。明亮的色彩和温柔的笔触通常是印象主义绘画的显著特点。在《狼婆婆》中,插画家杨志成用光和影的互动创造出画面的平衡感,他把狼画在黑暗的阴影中,而狼的眼睛却闪闪发亮,这一设计暗示出人类对于黑暗的恐惧。5、民俗风格民俗风格所表现的是人类世代传承的信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习俗。能给读者强烈的地域感。艺术家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一个地方的民族服装、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之后才能创作出具有地域气息和手工效果的插画。如:保罗·戈布尔的《野马之歌》。6、素朴主义素朴主义风格是充满童趣的,它都是平面的布局和二维的画面、比较容易识别和解读,这类绘画有细节处理,但不会有细致的描绘。采用这种画法的插画家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比如薇拉·B.威廉斯的《妈妈的红沙发》。7、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并不算是图画书中常见的风格,但插画家有时也会使用。这种风格常用大胆的颜色和梦幻的构图烘托华丽的气氛。在《灰姑娘》中,插画家K.Y.克拉夫特使用了丰富的色彩营造出奢华富贵的效果,体现了灰姑娘从贫穷苦难到奢华美艳的华丽转身。浪漫主义的画风最适合于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还有像K.Y.克拉夫特的《睡美人》。8、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富有想象力,强调梦幻与现实统一,特点是丰富而细腻的细节、天马行空的构思和离奇荒诞的图像。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或物体经常是扭曲的,如同梦幻一般。比如安东尼·布朗、大卫·威斯纳都是以超现实主义的画风而蛮生童书出版界,如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
2023-09-09 05:15:561

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问题一: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艺术的主要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问题二: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①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视、观照、感悟构成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相对于非审美活动,实际的、理论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②审美客体的形象性。③审美主体的非功利性。④审美过程的直觉性。⑤审美结果的愉悦性。 问题三: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 经久思忖,想到大概包括两个方面吧.一是实,一是虚. 我们先说实吧,很多人都把一些大师的作品当成艺术的体现,这当然没有错,而这些作品就是体现实的所在,很多人都说自己能搞艺术,那试问这些有没有能表达艺术的作品存在呢(当然,我并不否认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艺术的能力),因此,艺术就是作品.然而,我们又会想到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艺术,当然不是,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谈的艺术之虚. 虚,顾名思意,他就是虚幻存在的,但是,有艺术气息存在的作品,它能让我们感觉到虚变成实的境地,通常我们把它说成意境,通俗地讲,但你看到一件作品时,你能看到作品所带给你的一种意境,就是这个作品把你带到一个幻境,而这个幻境给你带来了想法。 其实,艺术源于生活,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种生活! 问题四: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艺术的主要特征:形憨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问题五: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共同特征。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诗艺的真实。 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科学活动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当做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尽管这种把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主体介入的印记(理论方法及观察手段的影响),但是它的方向和目标却是致力于认知的客观性,让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不受主观影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问题六:艺术主要有什么特征 术的主要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问题七: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 问题八: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艺术的主要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问题九: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的画是写意!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 而外国的画是写实 他没有达到中国画的境界 中国画的境界更高一些 中国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 太似那就太俗 不似那就不是画 中国画突出一个意境她是一种更高的表现手法 解说词: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必然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欣赏的课上学习和老师的精心讲解,我对中西方绘画有了初步的。了解。关于中西绘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我们先说说中国绘画。中国画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我以不能用它来形容中国画了)得意境美。她从不把真实地表现自然作为自己的目的。她所表现的始终是一种源于现实又包孕着画家的主观思想的人格化自然。而西方绘画是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模拟。西方绘画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我不敢说那一种好或则坏。中国画描绘的是心灵的故乡,而西方绘画描绘的是生命的家园。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又取决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又取决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萌芽于原始社会新哗器时代,成熟与封建社会先秦时期。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以天为本,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铸就了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与此相关,它找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眷恋使中国人将山川是作民族的母亲。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也许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放生了如此大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中是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2023-09-09 05:16:181

艺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特征1、 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2、 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3、 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2023-09-09 05:16:295

艺术鉴赏的基本特点

定义: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二度创造。性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特征: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2023-09-09 05:16:581

什么是艺术

艺术就是生活
2023-09-09 05:17:1912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者之间的联系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这样,对整个艺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可以说,整个艺术系统中,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它们自身的独特规律,正是我们艺术学研究的核心。
2023-09-09 05:17:491

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1.首先要多看,确立对绘画欣赏的自信心。2.对绘画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3.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4.培养艺术形式感觉。5.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2023-09-09 05:17:592

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的一种可以感觉到的独特面貌。风格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既是艺术家对审美客体以独特而鲜明的表现语汇传达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正确鉴赏、品味的结果,因此,艺术风格在某种更深刻的意义上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本质特征。
2023-09-09 05:18:231

如何欣赏西方绘画艺术?

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了解西方国家作者的生平经历,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出的作品
2023-09-09 05:18:324

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程几乎没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幼儿园大班进行了系列的美术欣赏教育的实验研究。目前,实验尚在进行中,现在就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框架作些探讨。  一、学前儿童美术学习特征  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处在前运算时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符号功能的掌握:儿童用象征性符号来代表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他们通过感觉动作获得经验,并开始形成表象符号和运用语言符号。  2.自我中心:儿童常常把自己见到的看作是别人见到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觉。  3.行动受知觉支配: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受和他感兴趣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儿童的艺术才能随年龄的增长会产生系统性的变化,几乎所有儿童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那么这种变化是自然产生的吗?教育的作用是什么?从三四岁儿童最初的绘画分析,那些充满自然情感的象征性图式,自由夸大、变形,总是为了传达某些偶然的意向。应当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受外界影响较少,自然成熟的成分更多些。随着儿童逐渐成熟,他的知觉与技巧有所发展,绘画目标从简单传达到希望表现一个观念,这与他的智慧发展、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有更密切的联系。这时,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艺术学习。艺术欣赏教育在此将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对5~7岁儿童的美术作品所作的调查和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年龄的儿童存在着欣赏作品的某些潜力。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并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在观察作品的内容方面,儿童对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知觉敏锐性。他们主要凭借直觉感知,对局部的物象观察得比较仔细,能够描述某些细节,对非具象的图画往往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对作品的形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爱好,一般来说,他们容易接受色彩鲜艳、形状逼真的图画,对色彩对比、形状轮廓、疏密关系、构图、比例等美的要素有所关注,并能作出某些简单的判断。在艺术思维方面,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作品的体验与认知,依赖于知觉运作和已有经验的直接推理。他们对美的要素的各个层面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判断能力。由此,我们假设大班儿童是有可能接受美术欣赏教育的。  二、美术欣赏学习要发展的能力  1.发展美感知觉形式的能力  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也就是通过各个层次的分析,才能了解作品的意义,感受作品提供的经验。美术艺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可以通过六个层次来把握。  ①经验的层次:作品给予我们什么感受?注意作品形式和该形式引发的理念。这是对作品的第一个感觉。  ②形式的层次:注意作品的形式结构,着重整体结构的欣赏。  ③象征的层次:对作品图像意味的了解。  ④主题的层次:掌握作品的主旨与基本意义。  ⑤材料的层次:欣赏材料的特质和由材料引发的视觉经验的性质。  ⑥环境的层次:了解作品的背景与条件及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在艺术教学中,要引导儿童对艺术品的形式、内容、媒介三部分作整体的欣赏,使各种视觉要素呈现不同的表现内涵,并注意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想表现的理念与情感,使儿童获得美感经验的满足。  2.适当地叙述视觉形式的能力  对视觉形式的叙述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描述、解析、评价。  ①描述:观赏者用直接的感知觉和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然后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加以描述。  ②解析:对作品的形式、设计、组织与关系加以知觉。注意艺术的认知层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解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对作品的内涵加以探讨。  ③评价: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谈论作品的结构,用创造性的知觉发现艺术作品具有的潜在美感价值。  三、本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本课题借鉴学科取向课程理论,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结合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以艺术鉴赏为中心而建立,把对艺术学习、了解与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1.课程目标  ①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某些名画有初步的印象,并在欣赏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②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较敏锐的感觉,并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  ③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  ④通过欣赏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2.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性质与一般的鉴赏是有区别的。学前儿童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艺术作品,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加以欣赏和赞美。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基本要素只限于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所关注。  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本课程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儿童作系列介绍。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幼儿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凡?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儿童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于儿童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幼儿欣赏。  由于艺术欣赏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因而欣赏材料的选择还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上述内容可以通过下列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①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儿童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避免把教师的期望灌输给儿童。  ②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欣赏作品时,要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以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③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如作者是如何安排和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在与儿童的交流中,教师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对所知觉的作品结构作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④创造的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挖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并鼓励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四、本课程实施指导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l.对话法的提出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其依据之一是“艺术作品是无限开放的”这一观点。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中,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新的意义。这样,艺术作品本身就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艺术作品的多种意义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目的在于要解决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长期采用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憾。灌输法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灌输给儿童,儿童认同教师及其知识,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因而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审美素质下降。而对话法则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与儿童面对美术作品积极交流、讨论,就有可能生发出多种意义。  2.对话法的特征  对话法强调对话首先是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不同于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表现为单向的和非对称的,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处于客体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而对话则表现为多向的和对称的,相互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因而都具有能动作用。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要达到的目的是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即艺术作品对欣赏者说话,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说话。
2023-09-09 05:19:031

艺术特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艺术特点可包括多个方面,如:1.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2. 形象性: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的特点,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可以是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象。3. 情感性:艺术作品具有情感性的特点,通过情感来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4. 审美性:艺术作品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通过审美价值来吸引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5. 创造性:艺术作品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艺术家通过创新来表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6. 表现手法:艺术作品具有表现手法的特点,如叙述、描写、虚构、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这些方面都可以用来描述艺术作品的特点,但具体的描述会因艺术家的风格和创作方式而有所不同。
2023-09-09 05:19:153

怎样欣赏国画?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力   我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中说:“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意思是说,能够深刻感受和领会文艺作品妙处的人,在欣赏杰作的时候,必然能够获得内心的喜悦、精神上的享受,好像春天里登台观景令人心情舒畅,又像动人的音乐和美味能够留住过客。的确,对于文艺的爱好,有时可以达到迷恋的状态。孔夫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不是“三月不知肉味”吗?如果你经常出入美术展览会的话,就会看到在美术展览的大厅里,热情的观众川流不息。有些伫立画前久久不动;有些虽然匆匆而过,但可以感觉到他们每看到一件值得欣赏的作品,便在精神上有一种兴奋满足感,有时竟然禁不住会心地喜形于色。有些掏出速写本临摹大意,记取细节;有些转来转去一看再看,真是一步一回头地留连忘返。马克思也讲过,审美的精神感觉,不同于‘‘被粗糙的实践的需要所支配的感觉。”他又说:“如果音乐很好而听者又懂得音乐,那么音乐的消费会比香槟酒的消费更为高尚”。可见,文艺的欣赏,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   如果文艺创作是精神生产的话,文艺的欣赏则属于精神的消费。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算是文艺活动的全部。作者和欣赏者通过作品为媒介,沟通、交流、传达、接受、拓展、反馈,发挥着社会效用,同时也在互相促进中提高发展。   亦如物质消费也有许多学问一样,艺术的消费也有一个是否善于享用的问题。这就牵涉到主观审美感知能力的问题。比如同样去听音乐会上交响乐的演奏,有人能够领会美妙的旋律、节奏、多层次的结构等等,并且还能够理解作品的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接受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性的同时,也拍动想象的翅膀,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巨大的美感享受。而另一个人,听着同样的音乐,竭尽努力迫使自己理解,还是莫明其妙。或许有人感到简直索然无味,只好抽身退场。美术作品的特点是可见的、直观的、形象的,比之文学、音乐等等似乎更加大众化、通俗化,但也有个能否理解的问题。众口交赞的作品,我们在观赏之后,或许有摸不着头脑的空虚感。一个展览会与另一个展览会,专家们对风格流派、新意、形式美、倾向等等,可能争论得难解难分,而一个外行却看不出彼此有何不同。我曾听说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给宣传部门下达节日装饰的指示时,提出的要求是“花里胡哨”。这说明,作为文化素养一部分的审美能力,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接触了艺术作品,并不能够欣赏。艺术欣赏是需要一定修养的。还是马克思说得好:“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这也就是说,艺术修养高的人,能够在杰出作品的欣赏中感知更多的东西,司以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否则,最美的艺术作品,对他来讲也是毫无意义,如同子虚乌有。刘勰在《知音》篇一开头就发出“知音其难哉!”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则故事,说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初见南朝名画家张僧繇的画迹,觉得不过“虚得其名”,可是再去看时,发现不愧是“近代佳手”,待第三次仔细看时才悟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正高妙之处。于是“留恋十日不能去”,“坐卧观之”朝夕揣摩。这说明识画与相马、识人的道理相通,其优劣并不是一望而知的(当然也不排斥有一见钟情的另外一种情况)。那么,应当怎样欣赏艺术,或者说,怎样培养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和智能呢?   任何一个认识(审美,也应该包含在人类广义的认识之中),都是在多次反复中获得的。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多多接触艺术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话很对,所以也有人主张亲自参加艺术创作实践,大有助于领会个中三昧。倒不妨试一试。对于艺术,不要看得太简单,也木必望而生畏。实际上,把文艺视为“诗赋小道,壮夫不为”者有之;深知“文章千古事”的道理者可能更多。我们不要做无师自通的狂夫,也不要相信只有天才方能问津艺术的迷信。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见多识广,自然由外行变为内行,能够深识真谛。要达到这个见多识广,就要“博观”。对于有志于中国画者,博观,应当有这样几个层次,首先,你要欣赏中国画,.自然你当多看中国画作品;你即使只喜欢写意山水画,你也不妨看看人物、花卉、工笔重彩等等。其次,不要囿于这一个画种,也要看看油画、版画、雕塑、民间玩具等,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再其次,你还需要追索一下历史,就是说,你既要看看当代的作品,留心南方画坛的新作,北国的艺术信息,以及兄弟民族美术、民间美术的情况;也不可忽略去故宫走走,目睹历代绘画杰作的原件。再则,若有机会,也可浏览外国画册,参观来华国外美术作品展览,从比较中把握美术的规律。此外,你最好对其它艺术有广泛的兴趣,对电影、电视、戏剧、音乐、文学、杂技、体育、武术等等多多留意。这样,你的知识面广了,审美经验多了,犹如吸收了多种维生素的营养,艺术审美机能必然会是比较发达的、敏锐的、深刻的,能够多渠道、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艺术欣赏,不仅获得顿悟,还能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艺术思维,比较品评以至联想,生发出新意,翱翔在广阔的艺术天地。   这里已经接触到艺术的能动作用。就是说,欣赏并不仅仅是被动地、静止地接受,应当说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如同艺术家在创作时一样,要有形象思维。作品只是引发欣赏者艺术想象的导体。正因为如此,艺术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仅是着眼点、钟情点不尽相同之故,也由于人们素养、阅历、情绪、审美情趣的差异,而造成看到看不到,感兴趣不感兴趣的问题。同样,从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中还不断会有比前人更多新的发现,也说明欣赏是人们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   谁都知道,文艺作品虽然有教育意义,但首先要给人以喜悦和美感。因此,艺术欣赏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的感受。你如果正襟危坐,一点一划也要追索哲理,形象妍媸,穷究好人坏人,那就不会有真正欣赏的愉快。艺术欣赏应当以积极的激情和兴趣,保持一种兴之所至,悠然自得的心态,去与作品神遇,顺乎自然地去感受、去体察。当然,不是说欣赏中没有理解,问题是一上来就冷冰冰地剖析,就不会有感情的交流,不会动心,不会有美感。艺术欣赏是有理智渗透的情感活动。在感受的基础上必然会有所品评,品评权衡而知其优劣,所以欣赏者既要虚心地观赏作品所表现的艺术美和思想内蕴,又可以站在凌空的高度加以鉴别。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能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取法乎上”。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观摩学习、潜心体会,来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是美学、艺术理论研究的课题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学术探讨。这里只不过是一般地漫谈一些琐碎的意见而已。   中国画艺术中的神、情、意、趣  神  人们在观赏绘画作品时,往往着眼于画得像不像,迷恋于彩色照片的华丽细腻,跟真的一样。于是要求油画向照片看齐,当然也就难以理解和欣赏中国画。这大概和看惯了电影初接触话剧、特别是京剧时的格格不入相似吧。但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形成,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孕育的。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审美意识,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程度不等地积淀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对于民族艺术的热爱醒悟和回归。在一些艺术家身上也可见这种现象。   中国画的排斥自然主义的逼真描绘,不仅不是它的缺点,反而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是其立于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的特色。   关于欣赏和评价绘画的优劣问题,宋代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是不足以论画的,论画要以追求神似为宗旨。神似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审美观的精华。理论当然是来自实践的,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线造型,大胆概括提炼;讲究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舍弃背景,留有空白,单线勾勒,水墨写意等等,都使得艺术更加纯美精粹。   早在《淮南子》一书中就提出“君形”之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思是说,画佳人西施虽然很美,但不使人喜欢;画勇士孟贲虽然眼睛很大,并没有令人生畏的气势,原因在于没有神气。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明确提出传神的主张,经过谢赫总结的“六法论”“气韵生动”说,到宋、元以后引入山水画,有了进一步的开拓,以至到近代的“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说,都是延续发展了“神似”论创作艺术思想的。也正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离披点划”“时见缺落”“笔虽不周而意周”的疏体,即现在所说的写意或意笔画,得到登峰造极的发展。   拿全国六届美展中获奖的几件作品来看:王盛烈的《家乡的孩子》,通过七个农村孩子传神的写照,那各具特色的情态、动作、服饰等等,可以使人推想出他们的性格、家境、生活,正是八十年代农村变革中天真烂漫的幸福童年,既鲜明又丰富,在艺术上是耐人寻味的。另如徐启雄的《决战之前》,以极简洁纯美的画面,传达出运动场上即将展开生龙活虎般拼搏的激战,有多少空间留给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去构造。赵建成的《铺路石》,且不说其寓意的设置,只说这样一个劳动场景,在中国画里的艺术表现,与其它画种大不相同,它决不追求如实的再现,而是如同诗人遣词押韵,高度提炼,大胆舍弃,以惜墨如金的笔墨,集中力量传神。   情  在状物与传情的关系中,中国画崇尚的是主情说。艺术家是多情善感的,他是怀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面对大自然的,所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含情脉脉,乘兴挥毫。炽烈的情思,通过自如的笔墨,落在纸绢上,物化为艺术作品。所以,凡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拿山水画来说,所描绘的对象是自然,但画中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如实写照。外国风景画讲写生,中国画也讲写生,但不满足于直观之所见,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经过心灵的孕育升华,再创造第二自然。所以我们不拘泥于焦点透视,不受光暗阴影的干扰,像一个令行禁止的将军,可以随心所欲地调遣山川木石,重新组合。可以凌空俯视层峦叠嶂,也可以从一草一叶中品味出诗意,抒发感情。有一位离休老干部在遍览故宫绘画馆的古代佳作之后说:不见风雨之迹,可有淋漓润泽之感。他确实道出了中国画的妙处,堪称一得之见。   正因为作画不是机械地状物,而在于传情达意,所以不主张细描细画,有“谨毛失貌”之论。即使是工笔画,也是以写意的思路为主导,不是以把物象任何东西都细细画出来为能事。细可能得到某些观赏者的喝彩,但那只能是特技,而并非艺术。工笔画在构思制作中,同样遵循着概括、取舍的法则,不过呈现出来似乎以细腻见长。需要突出的,可以比目力所及的实物还精细还丰富,需要简洁时,则可一笔带过,或通过构图的“经营位置”,色彩的变调等等手法加以淡化。总之,好的工笔画并不是如实细细描画、诸事杂陈就算了事的;它同样讲究有张有弛、有虚有实、曲折迷离、柳暗花明的艺术性的。   中国画是很讲究气势的,根据描绘的对象,抒发感情,造成意蕴的不同,同一画家笔下会有不同风貌的作品。比如贾又福的《太行丰碑》以强烈的对比、浓重的墨色,造成一种英雄的浑厚感,笔墨也是十分严谨的。而他的另一件作品《惊梦》,却逸笔草草,墨色轻浅,写出农村雪后黎明的情味。我国古代,由于地域、艺术追求、师承等等的不同,曾经形成了群体性的画派,各呈异彩,为中国画艺术长廊增辉。当代的中国画坛,也已形成类似的丰富多彩的局面,在欣赏中是值得细细体味和研究的。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如此。画家情之所钟,动人的艺术品质自然流出,情景交融,意趣横生。比如徐悲鸿的《奔马,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齐白石的《虾》,则跃动着蓬勃的生机。而潘天寿的《山花》,像山姑般纯朴而俊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大干世界,以艺术家的眼睛,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行诸笔墨,以其丰富的艺术美,美化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   意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丹青引》中描写曹霸画马,曾有“意匠惨淡经营中”的句子。说明运思立意是作画的关键。讲究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思想的优良传统。所谓意境,是通过严密、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在画中形成一种境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生发升华至诗的境界。画论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诗论中也讲“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真,既有真景物,又有真感情,情景交融,主客观结合,方能曲尽其妙。曹霸正是在面对健美的御马玉花骢的感应下,经过“惨淡经营”一酝酿构思设计等一系列形象思维的功夫之后,才画出“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杰作。就是说,艺术家没有“意”,是作不出“宛然如真”的艺术表现的。   如同园林之曲径通幽,“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诗文讲究含蓄的道理,作画也最忌直露式的和盘托出,一览无余,没有嚼头,缺乏韵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很早就有“隐秀”之说。隐,就是追求“文外之重者”,就是在表面的一层意思以外,有丰富的曲折重复的意旨,可供玩味。而秀,则是以警策秀美的语言,将含而不露的意蕴暗示出来,做到“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譬如写离别,并不说自己的幽怨,却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一种委婉隐曲的情调。唐诗中刘长卿的《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以溪花之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大致也是这种意思。一幅画,不仅是事物的单纯外在形象的描绘,而是要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赏者领略会心。意境是比直观给人更多更深的东西,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余味无穷,越看越有意思,越有琢磨头。比如齐白石的《十里蛙声》,画面只有几个活泼的蝌蚪,却叫人联想到十里溪流和热闹的蛙鸣。欣赏画面艺术美的同时,可以引发出无尽的意趣。有位画家在空白背景的空纸上,生动地画了一计已然红黄变色,飘摇而下的树叶,真是以诗的简练和含蕴,抒写出一曲优美的《秋声赋》。“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含蓄,产生了更加强烈和丰富的艺术效果。这正是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正因为以意为之,呈现在画面上的景绝不同于实在的物景。郑板桥在一则题画中讲到“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的道理。李可染在《漓江胜览一画的题款中写道:“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画出了漓江的神韵,却不可按图索骥。说明其中渗透着画家艺术想象、综合取舍、艺术加工。中国画家面对自然之景,很讲究“入画”与否的问题。就是要进行选择、过滤、孕育等等。所以中国画家既不排斥面对实景的写生,更重视孕育成熟后的忆写,灵感降临时从笔底自然流出。意境的获得和来源当然是生活,但不仅仅是生活,是画家感受中的生活。画家只有在亲领了生活的奥秘,才能有充沛的感情,有深入的体会,才能获得艺术上新的生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今天有志于艺术创新者,也是金科玉律。   趣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里道出了中国画艺术表现上的美学情趣是笔墨,而中国画的笔墨与书法艺术同源同法。   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笔墨技巧不仅准确描绘对象就算完事,而是要能够表达情绪,还要有艺术的美感,由于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形成了具有独立美感的形式美。比如衣纹的描法,游丝描,行笔细劲;铁线描,凝重沉着;柳叶描(莼菜描)则雄浑圆厚。还有战笔、曲笔、泼墨法等等,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是由于描绘对象、艺术家个性、爱好以及需要表现的效果等因素构成的。山水画中的种种皴法,也大致与此相同。书法中,属于方笔的线条,状如“折钗股”,令人感到一种雄俊美感。而状如“屋漏痕”的圆笔线形,给人一种丰厚美、浑穆美感。其次,如气势、骨肉、刚柔、张弛、巧拙、节奏感等等,都和笔墨有关系。所以在品评中国画作品中,笔墨功力是否纯熟老到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的概念。   明清文人画,特重笔情墨趣的追求。尤其是写意花鸟,在淋漓奔放中,‘抒发胸中逸气,而笔墨技艺既凝炼简括,又变化微妙。。以青藤为例,他的题画梅中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他是很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但功底深厚,所以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清朝的“扬州八怪”,均擅长花卉,继承发扬了文人画传统,正如有人议论郑板桥的绘画时,说他“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都是和笔墨情趣的高超联系在一起的。当代的中国画同样继承和发扬了笔墨艺术美感的创造。有了结实的西洋素描基础,当然有助于艺术家观察力、造型力的培养,但以西法在宣纸上作画,还不能完美地体现中国画艺术的魅力。尤其在花鸟画中,造型手法、笔墨情趣的要求甚高。一幅小品之作,在有限的笔墨中,一处犹豫、一点败笔,韵味尽丧!点画之间既有景亦有情,还需要体现高超的笔墨功力,也就是说点画之间,不容更易修改,而呈现出内涵美、技艺美、形式美;经得起“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才堪称之谓精品。   中国画还讲究天趣的追求、,即要出之天然,不可造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向怀素求教书法问题,“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日:‘得之矣!"两个人都能神会出于自然的真趣。真正的美人,不必过于华丽的巧饰,即能见出其天生丽质,而过度的装扮,反而变为妖冶,不美了。记得陆俨少在《山水画刍议》中谈到,他作画从不起稿,我看许多画家作画也多如此。意在得偶然之趣,随机应变,一气呵成,出现意料之外的妙趣。当然这种临场偶得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勤学苦练,接触社会和自然,面壁构思分不开的。因此这偶然,是以必然为基础的。懂得这道理,我们在欣赏艺术时,便能逐步登堂入室,变为能领悟高山流水的知音。举一个例子来说,吴作人的水墨熊猫和金鱼.运用的正是惜墨如金的艺术方法,而且笔与笔之间的衔接、顿挫是书法的韵味,因此在简淡中有浓郁的情趣。可是有些人在摹仿之余,向自然的真实靠拢,呈现在画面上的是繁琐、甜俗,而自以为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所以欣赏,也就是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实在是不可或缺的要务。要知道,只有眼高才能改变手低的局面,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观念的更新带动事业的更新吗?
2023-09-09 05:19:411

什么叫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基本信息中文名 艺术鉴赏外文名 appreciation of arts别名 艺术欣赏属性 审美享受活动特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功能 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收起定义狭义是欣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广义艺术鉴赏[艺术门类]艺术鉴赏[艺术门类]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基本特点定义: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二度创造。性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特征: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其他特点感性认识(情)与理性认识(理)相统一;教育与娱乐相统一;享受与判断相统一;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
2023-09-09 05:20:021

什么是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的定义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2023-09-09 05:20:091

什么是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2023-09-09 05:20:202

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和艺术鉴赏有什么区别

艺术欣赏的定义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2023-09-09 05:20:312

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和艺术鉴赏有什么区别

抛开艺术二字,单纯的看欣赏和鉴赏有上面什么区别,答案就很明朗了
2023-09-09 05:20:415

什么是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的定义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愉悦: 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2023-09-09 05:20:572

艺术鉴赏名词解释大全集

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
2023-09-09 05:21:071

艺术欣赏和艺术鉴赏,哪个层次更高?

两者不能对比,往往鉴赏是带着一个标准来评价,这并没带着欣赏的范畴,欣赏侧是根据当时感观来满足心灵需求。
2023-09-09 05:21:293

艺术欣赏的方法有哪些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感悟鉴赏: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社会学鉴赏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比较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2023-09-09 05:21:391

所有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感悟鉴赏: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社会学鉴赏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比较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2023-09-09 05:21:491

建筑艺术的欣赏要领有哪几条

建筑艺术的欣赏主要表现在: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2023-09-09 05:22:011

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2.建筑艺术欣赏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2023-09-09 05:22:131

谁能教我怎样欣赏艺术?(包括画和音乐,舞蹈)

艺术欣赏需要学习吗?假如有一个人请你去看一个画展。你说,且慢!让我先去学习一下如何看画,然后再去看画展。这不是笑话吗?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欣赏似乎就是看到了美术作品的画面,听到了音乐会曲子的每个音符,艺术欣赏似乎是无师自通的。其实这样的艺术欣赏只是欣赏的最低层次,也就是获得感官愉悦,并没有了解艺术欣赏的本质所在。 那么,艺术欣赏的本质是什么呢?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什么叫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呢?什么又叫做对艺术作品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呢? 试举一例。据说,唐寅有一幅作品,名曰《川上图》。画面上是一个人牵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驴不肯过桥,牵驴的人用力拉驴。这幅画在画店出售,被人以高价订购,约好次日来取画。画店老板十分高兴。当日关门之后,他想看看这幅平淡无奇的画为什么可以卖出如此高价。当他仔细观察这幅画时大吃一惊,牵驴者与驴之间竟然忘了画绳子。店主担心买主反悔,便拿起毛笔在人与驴之间添上了一条绳子。次日买主见画后却拒绝购买了。顾客说:“我购买此画就在于喜欢它是没有绳子的,既然添上了,还要它干什么呢?”人与驴之间没有绳子,就叫做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欣赏者在心中画出这条绳子,就叫做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 芥子园画传有一幅画《对话的人》。两人相对而立,虽然说话的人没有嘴,听话的人没有耳,但寥寥数笔竟得入微,这就叫做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欣赏者在欣赏这幅作品时,要在自己的心中把说话者的嘴和听话者的耳添上,就叫做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 由以上两例我们得出:艺术作品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就是“象”与“意”之间的距离。作品中的“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之物象,也就是“无绳牵驴”“无嘴说话,无耳听闻”。艺术作品的“意”是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感知的,隐藏于“象”背后的象外之象,也就是需要想象填补的“绳子”“对话者的嘴与耳”。艺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在“象”与“意”之间修筑一条由此及彼的道路,就是对艺术作品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 齐白石有一幅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91岁时,作家老舍来访,引用清代诗人查初白的诗句请老人作画。齐白石一挥而就。画面上一条溪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蝌蚪在溪水中嬉戏,顺流而下。这幅作品,有巨大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数尺长的画卷,不足十里,更无法客观复制蛙声。但是,你是否看到了在十里之外,有许多碧绿的、身上背着三条金线的青蛙在溪水中、池塘里跳跃?假如你看到了也听到了,那么,你就在“象”与“意”的空白间搭建了桥梁,你就是对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做出了填补,你就欣赏了齐白石的名作。 绘画是这样,那么雕塑作品有没有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呢?有的。雕塑是静止的,生命是运动的,由静止到运动的差距就是雕塑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接受者在欣赏雕塑作品时,能够把静止的看成运动的,这就是一种填补。 仔细观察罗丹的《思想者》,我们注意到“思想者”的右肘放在左腿上,这是一个很别扭的姿势,不能长久地这样坐着。为什么罗丹要给“思想者”安排这样的坐姿呢?按照常理,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要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右肘放在右腿上。于是,我们展开想象,思想者思考的那个问题应该是一个很复杂、很困难的问题,右肘放在右腿上的坐姿时间太长了,他太累了;于是,他换了一个姿势,把右肘放在左腿上,就是现在的坐姿。但是这个姿势是更容易疲劳的姿势,坚持不了太久,以后,他的右肘又会放在右腿上。罗丹的雕塑,给接受者留下了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是罗丹的高妙之处。接受者填补了这些不确定性,这是接受者的高明之处。那么,我想考一考读者,运用由静止见运动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填补米勒名画《倚锄的男子》中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通过这幅静止的画面,读者是否想象到画面男子劳动的前后过程?画中男子如此疲劳,在这之前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不能坐下或躺下休息,而只是倚锄小憩片刻呢?如果读者可以由静止的画面想到男子劳动的前后过程,你就真正学会了艺术欣赏。
2023-09-09 05:22:241

艺术是什么,为什么人们都欣赏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艺术家也未必能精确地回答。因为,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实在太丰富,决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时,但此客观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ART)在西文里本义为“人工造作”。认识论认为: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论认为: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人类劳动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认识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社会实况,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有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1999年版的《辞海》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解释:“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认识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而我认为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艺术可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无所不在。生活造就了无数艺术家,艺术家的创造,也丰富美化了人类的生活。假如生活是一片晴朗蓝天,艺术犹如蓝天上的云霞。它们时而洁白如雪,时而五彩缤纷,时而轻盈如柔曼的丝絮,时而辉煌如燃烧的烈火……如果没有它们,空荡荡的天空会显得多么寂寥。假如人生是一条曲折的路,艺术就是路边的花树和绿草。大自然的花草会凋谢,艺术的花草却永远新鲜美丽。无论你喜欢浓艳或者淡雅,大红大紫如牡丹勺药,素洁清幽如腊梅莲荷,甚至是野草丛中一束雪青的矢车菊,你尽可以随手采摘,或观其色,或闻其香,或赏其形……一花在手,旅途的寂寞就会烟消云散。 在黑暗的时刻,艺术会在你的心头燃起晶莹而灿烂的火苗,火光里,你憧憬和梦幻中的一切奇丽美妙的景象都可能一一出现,就在你为之由衷惊叹时,艺术悄悄地把你引出了灰色的迷途……在寂静的时刻,艺术会化作无数闪闪发光的音符,在你的周围翩翩起舞……在喧嚣的时刻,艺术会化作一缕清风,洗涤你心头的浮躁和烦恼…… 艺术是一个忠实而又多情美丽的朋友,假如你曾经迷恋过她,追求过她,热爱过她,她就永远不会离开你。当你的朋友们都拂袖而去,她仍会一如既往地留在你的身边,在寂寞中为你歌唱,在孤独时伴你远行……让我们用清澈透明的心灵去理解艺术,升华艺术的内涵。
2023-09-09 05:22:453

艺术鉴赏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

艺术鉴赏的主要心理因素主要有:注意、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情感。
2023-09-09 05:22:542

什么是艺术美?如何欣赏美?

艺术美,是人们创造的一种凝聚于某一“作品”里的美。静下心来,用你的感官去感受就是了!感觉不到,只是作品与你“不搭调”而已——这正是艺术美的多样性!也许永远不能感受,也许阅历丰富了,渐渐地你“竟”能感受了!
2023-09-09 05:23:064

艺术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艺术品包含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且它们之间都相对具有独立性。主要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指某种艺术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今天的作用,往往由时代特征和留存到现今的数量来决定,例如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文化;青瓷反映了宋代的艺术和工艺,历史价值贵重。经济价值是指市场价值,它以价格来表示,由艺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这三种价值又统一在艺术品的实物形态即商品形态上。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一种软标准的条件;经济价值是一种硬条件,经济价值是建立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基础上。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剔除人为的哄炒,哄抬等因素,其拍卖价格往往反映了三者价值的统一。艺术品艺术价值的评估会参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艺术品的真伪是主要的销售前提。都知道由于代笔,临摹,仿制以及伪造,使艺术品鱼目混珠,令人噤若寒蝉:所以买家十分重视真伪之分。一般的画廊有几分真,就当作真品来卖,而拍卖行的要求则高的多。二是名。名家与非名家的差距很大。中国古往今来,艺术家和工艺师不计其数,但真正以名家论,则并不多,因此名家与非名家是一条重要界限,也因此决定了艺术品的等级和价值的高低。三是精。瓷器和字画是中国艺术品中较具世界性的两个艺术品大类,这两个大类浩如烟海。瓷器往往是成批生产,在当时主要作为实用器物而流传,历史性和艺术性都很强,难求。字画虽说由于每个画家个性和风格不同,作品也不同,一个画家一生作品很多,而其中大部分是一般性画作或应酬之作,论得上精品的并不多。四是全或新。投拍的艺术品如瓷器,本来是一套,现缺了其中几件,或者有了破损;字画有了污秽或虫蛀等都会使卖价大打折扣,甚至无人问津。五是稀。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艺术品拍卖中更是如此。
2023-09-09 05:23:166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或许这正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特征。每一件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由于艺术的独创性,甚至面对同一个题材,作家艺术家们也完全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出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于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感受不同,艺术风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这两篇打上了创作主体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艺术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得审美感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也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然而,不管怎么变化,艺术的形式美都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正在于它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内容。就拿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来讲,这座历时15年、耗资巨大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远看像是一支迎风扬帆的船队,近看又像一组巨大的贝壳,从空中飞机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别具匠心的造型美。与此同时,作为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悉尼歌剧院又体现出具有当代色彩的建筑理念,成为著名的环境艺术或有机建筑的典型作品。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学家伍重认为,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推崇“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一样。在海滩上设计建造悉尼歌剧院,不管像帆船、贝壳,还是白莲花,都与大海的万顷波涛融为一体,展现出“有机建筑”的魅力。悉尼歌剧院这个例子充分证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正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了。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更不是什么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化善为美”。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并不拘泥于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将在巨型游轮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为主要线索,重点表现在即将沉船之时,男主人公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恋人,自己却不幸遇难的故事。这部影片正是通过爱情片与灾难片的结合,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从而在全世界赢得了亿万观众,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显而易见,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经过长期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无比的艺术作品。中外许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都对艺术进行过体裁和分类研究,根据当时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原则或具体分类,如中国古代文论《毛诗序》对中国古典艺术区分为诗、歌、舞三种不同艺术种类,古希腊亚理斯多德根据艺术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到近现代,艺术分类理论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从不同方面、为不同目的的艺术分类体系。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根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此我们可以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2023-09-09 05:23:401

怎么欣赏书法作品

看一些讲座。美学的。清华大学,杨琪教授讲得很不错的。我们是北京聚贤阁书画院。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我们。也可以直接百度Hi我。国画礼品已经是商务人士,亲朋好友送礼的佳品。我们画院普通的字画装裱好的20元起。可以直接装饰或者送礼都行。如山水,牡丹。梅花,书法等。名气大点的书画作品200元起。国画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目养眼,祝您生活愉快。
2023-09-09 05:23:514

美术鉴赏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有什么意义

艺术欣赏与人生修养 艺术是为人生的——大凡真正的、经典的艺术,莫不是因感悟人生而创作,为沟通人生而面世。正如人生充满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无论悲剧还是喜剧,艺术始终在追求真善美的融合与统一,以美引真,以美道善。 艺术欣赏从本质上说,是通过美的欣赏,引导人们去追求真、善,摒弃虚伪与丑恶。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们接受作品“美”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它的“真”、“善”。久而久之,人们将艺术中的真、善、美境界融入现实生活,逐步产生了对人生超凡脱俗的新认识,从热爱艺术进而热爱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欣赏与人的一生相依为伴,如影随形。它不仅伴随人经历千沟万壑,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向上的鼓舞,而且不断开拓着人们的艺术视野和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跳出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的羁绊,用审美精神去对待人生,用审美情感去拥抱人生;让漫长的人生,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从中获取精神力量,都能永远与美相伴。 人的一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孩提时代是在好奇中认识世界,在幻想中展示自我,那是春草芳菲;青年时期则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生命力处于最活跃状态,那是郁郁葱葱;壮年正值人生最后拼搏的时期,尝尽人间酸甜苦辣,那是姹紫嫣红;晚年将各种经验融入生活,于感悟人生、享受人生中进入精神升华,那是苍翠欲醉。人生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绘画长卷,又如一出高潮迭起的戏剧,其间不乏动人心魄的色彩与情节。 若以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抒写人生,其人生最贴近艺术、贴近人的本性,也最是灿烂。而艺术欣赏在你多彩的生活中悄然走进你的人生,春风化雨般提高着你的人生境界,为你的人生增添几分绚丽。 因此,艺术应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修养说到底便是一种人生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对自己人生和生命的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那震撼性的旋律,会激励我们向厄运挑战,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不息;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会把我们引到对人类的命运和人生道路的深深思索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会使我们对平和与无欲产生向往;北京紫禁城会让我们从恢宏的气势中悟出丰富而精微的哲理,而苏州园林则会让我们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不难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自己的审美趋向和精神认同。显然,欣赏者的人生修养将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极大充实,其人生境界也将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无限升华。(杨辛谢孟)
2023-09-09 05:24:031

根据《论人:艺术、情感与存在》的正文内容,拟写一份写作提纲,并写出摘要和关键词。500字?

想要根据这样的主题拟一份写作的提纲,必须要把主题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以及重要的论点进行有效的提取,才能把提纲书写清晰。
2023-09-09 05:24:122

纪录片《怎样欣赏中国绘画》

怎样欣赏中国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对艺术欣赏曾有过许多理论,在书画家的著作中,历代哲学家、诗人戏剧家的诗文和著述中,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国画欣赏,是一个民族的美学基础,在中国艺术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先秦诸子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谈论美的问题。象庄子,往往喜欢用艺术做比喻来说明他的思想;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曾讨论过绘画欣赏的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对曰:“绘事后素。”孔子把艺术欣赏和人们的礼仪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欣赏是一种精神享受,经过艺术的熏陶,可以提高人的情操,寻找高尚的乐趣,提高艺术修养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欣赏具有悠久历史,优秀传统,风格独特,并为国内外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中国画呢?首先应当了解中国画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传统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世界画坛上一朵瑰丽的奇葩。千百年来,中国画随着历史的推移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各种不同的画风,但在发展过程中是比较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两千多年来,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特色一是运用线条来做绘画造型的基础;二是用墨和空白作为主要色彩;三是融书法诗歌印章为一体的独一无二的绘画艺术形式。在有限的画面上要表现出无限的意境来。比如“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画家画了深山和涧水,有个和尚在涧旁挑水。虽然没有画出庙宇寺院,但也可使人想象出山里有古寺的存在。所谓含蓄就是说画的主题思想不是从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要保留一部分不画,从而有限的画面上反应出完整的思想和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喜欢画云霞烟雾,把山石树木的一部分掩起来,就是展示出“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使人看了,能浮想联翩。中国画从表现题材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个大类。从技法上分有工笔、写意、白描、勾勒、泼墨等。下面就怎样欣赏中国画作一点简单的介绍,一管之见,供博友们参考。(一)中国人物画先说人物画:人物画的范围,大体包括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实人物三种。欣赏人物画时,需要大致了解画中人物属于哪个时代,以及活动情况、性格特点等。比如南宋画家梁楷画的《李白行吟图》,表现的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行吟的画面。我们了解李白一生是在追求中度过的。他追求光明,追求个性解放,蔑视权贵及丑恶的封建王朝的现实,画家以此为依据创造了诗人李白豪放、洒脱,风采动人的行吟形象。又如现代画家傅抱石作的《屈子行吟图》,大有纪念碑的意味。我们看画面上的屈原,独立江畔,静静垂直地站着,没有什么动作。那沙坡、芦草、江波,都以横向动势的行笔为之,这就使得竖线表现的屈子形象,特别鲜明突出。作者把心血倾泻于对屈原精神面貌的刻画:刚直的浓眉,下陷的眼窠,憔悴的面容,苍凉的目光,披散的须发,是深沉,是悲伤,也是雄壮!“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中能听到惊雷,这无声的死一般的寂静正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诗章。如济南画家秘如沿先生所画的一副雪景山水画,表现深冬的夜间,一位老者骑驴前行,画面简练,一人,一驴,一树,一轮寒月。那种苍凉,沧桑感跃然纸上,人物虽小却是整个画面的主题,令观者留下及深刻的印象。(二)中国山水画山水画,是画家心境的一种表露。画家的处境不同,心情各异,表现出来的意境也不一样;风格也有差别。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千万不能用一个现成的公式去套。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来说吧,作者以诗人的敏感。细致的笔触,写出的是美丽的山川,正值早春二月桃李争艳而又略带微寒的初春时节。放目眺望:青山耸峙,江流无际,万木争荣,祥云涌起。而细细观赏,只见坡岸绿了。桃花、杏花,绣满了枝头,辉跃在山间水湄。游春的人有骑马的,有踏歌的,人马一路逶迤,不知其几许里程。青山外,丘壑深藏,更不知有多少胜境。此图很令人赏识,表现出可游可居的诗意。而元代画家仉瓒,由于他处于民族压迫严重的元代,无法施展自己远大的抱负,而隐居不仕,厌恶现实。因此,他的画多流露出一种荒疏冷落之气。又如清代的石涛,由于他身世坎坷,出家为僧,寄情于山水之间。他是我国明末清初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他主张绘画是画家主观精神的反映,这种反应要通过自己的笔墨,而笔墨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他指出:“山川使于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予神遇而迹化也,”“笔墨当随时代”,“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他的《山水清音图》,就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你看,他布局新颖,笔墨泼辣豪放,点染出自己胸臆,毫无模仿或雕琢之气;意境奇特,气势雄伟,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从这幅画中,很生动地说明了石涛的“借古开今”、“我有我法”、“笔墨当随时代”等有胆有识的进步主张。他重视深入观察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所以,才能大胆创造,突破前人窠臼。他的作品意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自己的深切感受。(三)中国花鸟画1、气韵纯正当我们见到一个人时,首先感觉到的是他的气质。或如杨妃雍荣华贵;或如时迁萎琐不展;或如黛玉清寒文弱;或如李逵粗野不羁。见到一幅画也如此,因为画如其人。为了容易分辨可将画中透出来的这种“气”分为“清”“浊”两类。如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文、静、野、霸、逸等属于“清”,而甜、媚、油、腻、恶则属“浊”气。清者美浊者丑。见到一幅画时,首先感觉一下她有没有这种气质,如果有那么当属于“清”还是“浊”。假如一幅画属于“浊”气或是根本就没有“气”,那这幅画就属于下品或是劣质画了。如果我们将花鸟画当成人来品赏,那就更容易辨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站在我们面前,举止大方,不卑不亢,给人一种美感。反之,搔首弄姿,施媚放浪,则会让人感到不适。当然也有否认被其迎合者,那就是你的审美意趣与修养水准了!2、个性张扬个性即风格,是画幅中展现出来的独特风貌。如八大的孤傲冷逸、徐渭的悍畅淋漓、吴昌硕的雄浑苍劲以及白石老人的稚朴、张大千的飘逸、潘天寿的霸悍、李苦禅的憨拙等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性体现。一幅画如果没有个性,就如同混迹于人群中的一个普通民众,让人永远记不住你。风格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的修养学识积淀的结果。用心钻研、勤攻苦练,水到渠成后自然瓜熟蒂落。另一种则是依据自己的喜好与个性初步设定一种风格,然后在笔墨实践中加以修正与充实。如潘天寿,他立定“强其骨”后,凡是与此相悖的笔墨语言皆舍而不用。前者属于“苦学”派,后者则是聪颖者。虽说,学无捷径,其实艺海有路,而这路属于聪颖者。有了风格,并不就是好的作品。因为风格还要受作品“气息”的制约。也就是说,不论你形成什么样样的风格必须气息纯正,否则当以怪丑论之。有一个人物画者,自嘘为“某某画派·意笔重彩人物画创始人”。其笔下的人物,矮小粗胖,状如武大。最为怪异的是将人物的眼睛画到了太阳穴上,点上去眼珠后更是呆傻笨弱。尤其是浑身上下涂上的红黄蓝色,如同长上去疮疥。个性倒突出了,可让人看了后如芒刺背,何谈美哉!3、笔墨精研中国画的内涵与形式就是靠笔墨来表达的。所以,学习国画的必须掌握笔墨技巧。如果不懂得笔墨,一切将无从谈起。笔主形,墨主韵;笔有笔法,墨有墨趣。但是总的说来不外乎用笔讲究提、按、顿、转,用墨讲求浓、淡、干、湿。用笔用墨的技法掌握了,这是基础,关键还要能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思想、学识、修养、审美溶入其中。所以,我们在审视笔墨时,除了看笔墨技法,更重要的还要留意笔墨的承载量。画面中点、线、面,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技法,如果承载量大,就说明有内涵,才能丰富耐看;反之,飘忽无力,苍白乏味。4、传承高古中国是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度。诸多领域都依据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审美取势。在这众多的领域中,书法与绘画尤为明显,而绘画中的大写意花鸟则更为突出。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大写意花鸟时,很容易地与传统联系起来,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徐渭、八大、陈淳、吴昌硕、齐白石等历代花鸟画大师作品的风貌。事实上,这些大师们的作品已经为我们立起了审美取向,或是说在大写意花鸟领域内树起了一个标准。为此,我们在欣赏大写意花鸟时,就应当以这些审美取向为标准去衡量作品的优劣。勿容否认,任何一位在大写意花鸟领域中取得成就的画者,无不是从传统中“脱胎换骨”而成的。当然,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融进了自己的智慧。不然,一味地追求传统,只会被其淹没。这样,我们在欣赏大写意花鸟时,首先就要看其作品中有多少传统成分,再看这些传统成分又是被怎么利用的。只有从传统中撷取美的因素,再应到自己的创作中,让人觉得有自己而不失传统,有传统而又不拘泥古人,才是真正好的作品。
2023-09-09 05:24:201

什么是艺术美?如何欣赏美?

  什么是艺术美?如何欣赏美?  艺术美是指你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给人视觉上、听觉上、心理上带来美感和感动等等。美的艺术作品一定要表现出美好的感情和价值观。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要你有好的眼光,具有常人不具有的艺术天赋在线等表演艺术美(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美(绘画、摄影等)造形艺术美(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美(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美(文学等)综合艺术美(戏剧、歌剧等)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与美学中的其它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我国美学教科书中常见的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的分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美学原理中的,简洁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美和自然美虽然广阔、生动和丰富,但是由于许多限制,它们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在一般情况下,和艺术相比较并不经常表现得那样集中、精粹和典型,时间和空间的  艺术美的核心是什么?  艺术美:是自然美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美的哲学意义美的哲学意义: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简单说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的本质,形态及研究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包括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美的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艺术美特征是什么艺术美的特征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我们了解了艺术美的基本内容,那么,艺术美又有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
2023-09-09 05:24:401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梅湘涵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2023-09-09 05:24:516

怎样欣赏中国画

如何欣赏中国画?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气韵、神韵、陶冶情怀。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几千年来,它们曾走过了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从实用到艺术化的漫长路程。毫不夸张地说,书与画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国书处穿边费装渡膘杀博辑画里得到了显化,并通过它们而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东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的认同。历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神秘的或灿烂的或淡雅的绘画名品,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书画艺术家们(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间艺匠)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可以说,每幅字、画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作为艺术,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书画艺术,就更不待言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欣赏书画艺术。它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欣赏中国书画,允许欣赏者持的某种主观态度,这需要情感与想象。需要理性、确切的知识与判断。将二者合而为一,是笔者试图向读者提供的既引导欣赏,又介绍知识的文章。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在笔墨色彩上讲究: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那幺我们究竟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诗情画意)和笔墨技巧以及中国画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赏)中国画作品。
2023-09-09 05:2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