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是谁说的?

2023-09-24 09:41:05
共7条回复
nicehost

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无法考证,但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整的阐述。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

含义大体意思是: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一切的所谓“艺术”都是人眼中的艺术,而人是生活的产物,人的全部鉴别标准当然也是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完全脱离生活的所谓艺术不可能与人的鉴别标准接轨,逆而论之,人类艺术必来源于人类生活。

扩展资料

对这句话的引申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1、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2、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苏萦

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无法考证,但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整的阐述。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

含义大体意思是: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一切的所谓“艺术”都是人眼中的艺术,而人是生活的产物,人的全部鉴别标准当然也是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完全脱离生活的所谓艺术不可能与人的鉴别标准接轨,逆而论之,人类艺术必来源于人类生活。

小菜G

这句话来自"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价值观.

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绘画,几乎都遵循着这个原则.

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不大相信

我记得 斯坦尼斯拉夫 的<演员的自我修养>里也有提到这个问题.

LocCloud

《 电影故事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但是那些加工后的细腻, 却是生活中所没有的,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有这很多情节的故事片呢? 如果生活平淡乏味, 那人们岂不是活的很腻味!》我否定。

我觉得艺术高于生活是不可能的!生活里永远有艺术作品里表现不完的事物!影视作品中只是把生活中我们忽略了的事,淡忘了的事,用另一种方式放大了,把许许多多的事加诸在一个人或事物身上!

好像答非所问了呢!

我不懂运营

钟跃民

陶小凡

黑格尔

瑞瑞爱吃桃

黑格尔

相关推荐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两者是双重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高于生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所以说,生活充满艺术。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生活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文明。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区别艺术与生活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心灵的需要,一个是实实在在的物质需求。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感染人、打动人,提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生活。
2023-09-09 06:28:391

如何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2023-09-09 06:29:371

艺术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艺术与生活是有一定联系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生活都永远是艺术的源泉,而艺术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其目的是服务于生活,所以艺术是对美好生活的表现。 扩展资料 艺术与生活是有一定联系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生活都永远是艺术的源泉,而艺术就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其目的是服务于生活,所以艺术是对美好生活的表现。
2023-09-09 06:29:481

生活和艺术的区别在哪?

艺术源于生活,带有很大的理想主义。这两者相辅相成。
2023-09-09 06:29:596

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1) 艺术和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在起始阶段,与人类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区分开,二者具有混同性。史前艺术中,彩陶是生活中饮食炊煮的器具;岩画、壁画中的动物是出自巫术的目的绘制,为的是能够借助图像的巫术力量获得猎物;佩戴于史前人类颈项上的兽牙项链、身体上的纹身,有着吸引异性、区别族群的日常使用目的。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丰富,阶层的分化等因素,艺术出现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以艺术所属的阶层来划分,大致分为:为帝王、贵族所服务的宫廷艺术;属于文化精英阶层的精英艺术;和普通百姓所拥有的民间艺术。以是否有实用目的划分:满足一定实用目的的实用美术,以及纯粹用于审美欣赏的纯艺术。 艺术自诞生阶段以及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曾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艺术仅仅是脱离日常的高高在上的存在,那么艺术对于人类的价值将大打折扣。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借由艺术来装扮,艺术作用与人的认知和感情,人对世界的感受,人类对日常生活的领悟一直以来都没有脱离艺术的作用。 2) 从历史上看,艺术与日程生活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较长时间以来有一种认识,认为那些没有实用目的与日常生活疏远的“纯艺术”似乎才是真正的艺术。对于艺术优越性的鼓吹,似乎将艺术看作是真空环境中生长的,这样的认识只是出于精英主义的观点。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艺术制作和传播的手段与媒介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这样的观点日益受到严峻的考验。 20世纪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状态。20世纪出现了摄影胶片、无线电、录音、电视等信息技术手段,艺术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降低了人们享受艺术的成本,扩大了艺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艺术被前所未有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艺术可以走出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美术馆这类圣殿,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同时电子媒介还催生了新的艺术艺术形式,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动画片、广告、招贴等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出现,都使艺术打破了原有的边界。 甚至高雅艺术也借鉴起了日常生活中大众艺术和流行艺术。1917年达达艺术的代表人物杜尚在纽约举办的“独立艺术家协会展”上展出了一件名为《泉》的作品,杜尚意在用一件现成品去挑战传统艺术概念和范畴,拷问何为艺术,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波普艺术更是极大的利用了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消费品进行创作,其作品常利用商品包装、电影广告、报刊图片进行拼贴组合。 3) 从今天的媒体环境着眼,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更加多元化、复杂化 今天,在传统媒体之后,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体诞生了。新媒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更为迅猛,并且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全球化等诸多特点。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因新媒体的介入而产生出新的特质:日常生活中手机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接触艺术成为可能,艺术家也在利用新媒体环境,进行艺术上的探索,出现了Flash动画 、手机摄影、网络上的微视频等新媒体艺术,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改变着人们以往的日常生活。 我们看到新媒体带来的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新的媒体铸就的大众文化终于走向了可以与精英文化相抗衡的道路。艺术更深入地走进日常生活,艺术变得生活化,或者生活变得艺术化。 艺术和日常生活在密切的联系中保持着相互肯定又相互背离的力量关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紧密融合在了一起,但是又利用着对方,扩张着自己的场域。
2023-09-09 06:30:501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2、生活不全是艺术;3、艺术来源于生活;4、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2023-09-09 06:31:011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_浅谈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赵全会 200410650 一、 艺术是人类生活的标志 艺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人类的生活史要远远早于文明史,历史学一般的将文字、青铜器、城市作为判断文明的要素,那么在距今七千年前,苏美尔人率先达到了文明的标准,第一个在全世界跨入文明的门槛,七千年前,生活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就不仅步入了青铜器和石器并用的时代,他们有了金属!出土了铜珠、铜线,还有炼铜遗址。还修建了大规模的城邦,他们把泥土烧制成数百万块世界上最早的砖,用沥青作粘合剂,建造巨大的台基式塔庙,用来供奉他们的神祗。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楔形文字。也就是说我们习惯上说的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七千年的历史。而人类的生活却远远早于此。古人类学一般认为最早的人属是距今200万年到40万年的直立人,但是直立人的体质特征和现代人差别较大,具有现代人体质特征的人类古人类学称为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5万—1万年。从那时开始,人类就广泛开展艺术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洞穴壁画。人类审美能力的机制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其神秘的一面。艺术能力不同于技术能力,后者唯物的一面非常明显,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从粗糙到精美,脉络清晰。艺术则并非总是如此,距今约三万年的法国沙夫特洞穴壁画,成熟而精美,比起晚于此的洞穴壁画,毫不逊色。在如此久远的年代,技术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在黑暗的洞穴里,创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艺术创作的神奇。对史前艺术的动因,一般的解释是巫术说,认为是史前人在巫术观念的驱使下,力图支配自然的欲望的作用。但关键是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能力。古人类学发现,出现在距今大约30万年前的智人,起码有两个分支,一支是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另一只是克罗马农人,后者出现的较晚,与前者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他们有了审美的能力,在南非距今12万年前的岩洞里,发现了赭红石。这两种人类一直并存,直到大约3.5万年左右,尼安德特人灭绝了。对于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一般认为是因为同为穴居人,尼安德特人同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小环境重叠而相互竞争的结果。而布莱恩·M·弗根的《世界古代70大奥秘》一书中有一个观点,正是艺术能力使得现代人的祖先在与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尼安德特穴居人和现代人类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就是后者会制作艺术雕像并在洞穴壁上作画。它本身就给他们造成一种优势。因为艺术可用于帮助人适应荒芜的地区。例如,它可以被用作情报的储存库,这是部落的百科全书。又如关于动物的行为,即在与艺术有关的仪式上,许多人可能会聚集,并以一种尼安德特穴居人社会里前所未有的方式交流信息。”弗根的这种观点起码说明艺术一开始是与人类的生活浑 然一体的,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正是因为有了艺术,人类才得以更好的生活,人类生活才更象人类生活。人的艺术能力对人生活的重要性还表现在语言的产生上,热尔曼·巴赞在《艺术史》一书中说:“语言的出现和演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言语的形式必然被创造出来和完美起来。”,这一观点可以说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存在主义那里,语言的诗性特征被充分的解读。历史的来看,语言的产生与艺术的产生可以说是缠绕在一起的。人们在以色列凯巴拉岩洞中发现了大约6.3万年以前的一枚舌骨,这显示出他们的声道与今天的人类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起码从那时候起,人类已经能象我们一样用语言交流复杂的信息。语言的产生仍然是一个迷,但是可以想象,在黑暗的洞穴中创造如此精美而宏大的艺术作品,没有复杂的交流和协作是不可能的。语言的产生和艺术的产生基本同时,人类突然间具备的天赋的艺术能力——对天地万物和人自身的敏锐感觉以及惊人的创造能力,是二者的共同母体。以这一观点出发,更可见艺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史前时期的情况虽然也有部分例证,但是是很不完善的,洞穴壁画、陶器上的花纹等等这一些仅存的艺术痕迹,我们很难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全面的把握。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因为有了更为系统的对象,则对艺术的认识可以更加明晰化,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错位是经常的,但是有一点是明显的。伟大的文明都有自己伟大的艺术壮举。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中国、玛雅文明等等这一切激动人心的古文明,都伴随者伟大的艺术创作。时至今日,现存的人类总数60多亿,20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人数差别极大,社会状态的差别毫不亚于人数,现在仍然有不少民族处在原始的状态,但是有一点是这2000多个民族共有的,它们都从事艺术创作。基于此,艺术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标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 二、古典美学中艺术与生活关系问题基本倾向 西方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是古典美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形态,考查西方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和生活问题的基本倾向,对深刻认识艺术与生活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对艺术的研究一般引用希腊起源说,从希腊文明中吸取营养,有时甚至反对或否定希腊文明以突出现代文明的创造性。在古希腊,系统而又明确的艺术理论之前,也就是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就已经有一个漫长的思考阶段,在这之中,艺术的真理性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古 希腊人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充满了科学和理性的好奇心,从泰勒斯开始,古希腊的哲人充满了揭示整个宇宙的真理的野心,艺术也是他们考虑的对象。基于此,他们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研究艺术便不足为奇。希腊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诗人向真实中掺入了一份幻想,甚至是谎言,黑西俄得在赫利孔的圣地山坡上看到的缪斯女神“能说许多貌似真理的谎言,但是,只要她们愿意,她们也能公布真相”,一开始哲学家对艺术的这种虚构性是宽容的,断言艺术可以使人“忘却痛苦,医治创伤”,但是从赛诺法奈斯开始,严肃的艺术观点开始占上风,神话般的创造遭到了否定,到赫拉克利特,诗人则直接被赋予教师的功能。这种转向是古希腊人对理性的推崇的自然的结果。到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那里,对艺术的思考则形成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第一个成熟而且影响巨大的理论——模仿说,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因此在他那里,艺术对生活只有消极意义。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艺术的起源被追溯到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以及从模仿中获得快感的天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也肯定了艺术的积极意义,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西方十八世纪以前的历史,模仿说一直是艺术本质观的核心。但批评家们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赋予这个术语的重要性则各不相同。艺术所模仿或应当模仿的事物,有人认为是实际的,有人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是理想的。从模仿说出发,人们也试图为艺术在生活中找到地位,结论也不尽相同,影响较大的是贺拉斯《诗艺》中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如是说:“诗人的目的或者是使人获益,或者使人高兴,要不就是把有益的和令人愉快的东西融合为一体。”,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为实用主义。因此可以这样说,西方模仿说有两个层面,艺术就是模仿,这种模仿是感染欣赏者的一种手段。 以模仿说来阐释艺术,有着明显的理论缺陷,首先,我们不能根据模仿方面的成功来评定艺术作品所取得的成功。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模仿性,比如音乐,托马斯·特文宁就指出音乐必须从模仿艺术的名单中除名,只有绘画、雕塑和一般的构图艺术才是“明显、实在的模仿艺术”。诞生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这种缺陷可以说是根源于古希腊人的哲学观点中。比起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希腊人更加发展了理性能力,并且将这一点强化到人的生存依据的方面上,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即是美德,恶行就是无知。艺术就是艺术家向自然举起镜子这样一种艺术观,正适合对世界的理性的划分,而这种观点,也恰恰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人的情感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模仿说出发来看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那么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就没有保障,既然艺术只是模仿,人们大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或理念世界中通过另外的方式寻找意义, 复制品所能给予我们的,原件不是更能给予我们吗?既然如此,人们还有什么理由重视艺术呢? 现在可见的中国人对艺术的思考的第一个立论是言志说,关于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后《庄子》《荀子》中都有类似的提法,对于“志”,一般的解释是人内心的思想、志向等,而对言志说阐发的比较全面的是《毛诗序》,《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乐记》。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西论艺术的深刻差异,音乐是表现性强的艺术,从音乐切入论艺术,正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重抒情的特点,而柏拉图在探讨艺术的本质的时候,是从绘画切入的,也就是他的那个著名的“三种床”的观点,绘画艺术是再现性强的艺术,从绘画切入论艺术,显示出西方模仿说将理论重心放在外部现实的特点。其次,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是不可分的,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考查言志说的“志”,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抒发内心的“情思、感想、怀念、欲慕”,也就是“诗可以兴,可以怨”。其二,这种思想、志向又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个体的情感,而是一种伦理情感,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认为诗歌要发挥教化作用。诗言志说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漫长的历程中都得到发展,强调诗歌抒发内心的一面,在魏晋之际发展为缘情说,比起言志说,更加偏重主体和内心,而从中唐开始,在佛教思想的参与下,发展出一股尚意的思潮,对艺术的思考更加内在化,心灵化,绘画这种再现性强的艺术,中国美学这里,也以写意为主要论题,到了明代王阳明那里,这种向内转的思想发展到极致,心外无物,完成了自我内心世界的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功能的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一直存在,强调“文以载道”的艺术观,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白居易就强调诗歌要“救 济人病,裨补时阙”,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因为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而备受推崇的。 比起西方的模仿说,中国古典美学偏重内在情感抒发的艺术观给艺术以更加重要的地位,艺术不仅仅具有教化功能,更进一步把艺术看作是个人生命中最辉煌的部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莫若文章之无穷。”司马迁作《史记》,为的便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如果说这种观点还带有实用主义的影子的话,中国古典美学决不仅仅止步于此。中国的文人有把艺术作为生存方式的传统,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到之后的孟浩然等等,对他们来说艺术已经远远超出功利的追求,成为他们独特生存方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样,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有了充分的保障,进可以“兴教化,美人伦”,退可以吟咏性情,怡然自得。 中国古典美学的这种艺术观念根源在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性,古代中国文明的地理位置以及农业文明的发达这些条件,使得中国古代历史一个重要的阶段——原始社会向帝国过渡的过程中,保留了较多的氏族社会中的因素,原始的思维方式——感情与理性的混沌不分的状况也有一定的保留,从内在的感情出发而不是从理性出发来认识世界的这种方式带有很强的原始色彩。李泽厚在《孔子再评价》一文中的观点可以说是比较准确的揭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性。正是儒学强化和完善了这种思维方式。孔子以“仁”释“礼”,将这些社会的外在规范化为化为个体的内在的自觉,这种心理情感原则成为儒学区别于其他学说的关键,也成为中国文化独特性之所在。重视心理情感原则,外在的规范也要在心理情感中找到依据,这种思想观念为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争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艺术是抒发情感的,而情感原则又是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艺术也与生活的根本性问题联系起来了。比起西方的模仿说,中国古典美学对艺术的认识可以说比较接近艺术与生活本来就不可分这种状态,但是中国古典美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缺乏对艺术的核心因素情感的逻辑求证,情感因素本身可能常常表现出非逻辑性,但是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技能,它在整个人的心理能力中的地位以及同其他心理技能如认识、意志等的关系等等确有逻辑关系,只有将情感问题纳入整个人类学科体系中,确立一定的秩序,对艺术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用培根的话说“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真理”,为情感寻找逻辑,才能更加准确的找到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 三、西方近现代美学中艺术和生活关系问题探讨的深入 西方美学从十八世纪开始,从模仿说的笼罩下逃离出来,开始转向了情感,这预着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开始有全新的认识。 这种转向是从卢梭和康德开始的,卢梭和康德的关系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段趣闻,他们两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完全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但是两个人的思想却有深刻的共鸣,康德本人表现出对卢梭不同寻常的认同。卡西尔在《卢梭·康德·歌德》一书中向人们展示二人思想的共鸣之处。在古希腊人们就崇尚理性和科学,到十八世纪人们坚信,只有通过人类理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类智力的培养光大,才能改造自己的精神,并且缔造出新型的、更加幸福的人类。然而,卢梭却打破了这种信念,将科学的进步看成是人类生活堕落的诱因之一,鲜明的提出了“自然状态”来反衬现实的堕落,他重新发现出了情感和欲望的原始力量,高呼自由,要从所有的桎桔中,从习俗和“理性”的服制中解放了出来。卢梭的论述很明显缺乏明晰和精确,他的“自然状态”也是一种虚构,而康德在卢梭的激励下,以精确的概念体系,赋予卢梭所倡导的自由和情感以系统和逻辑的基础,将自由和情感融入到自身的体系,创造出了更为深广的理性,完成了西方美学思想上的一次革命。首先美学在康德那里获得了必不可少的地位,是沟通知性和理性的桥梁,康德进一步分析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即,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审美判断无概念而有普遍性;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的学说,揭示了审美现象的一系列矛盾,一方面强调审美的无利害、不涉概念和无目的性,这样就将审美现象留给了情感和形式,而情感和形式正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两个核心论题。另一方面,又指出审美现象与普遍性、必然性和目的性的联系,这样就位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留下了崇高的位置。前者可以说是审美的内部原则,后者可以说是审美的外部原则,这两个方面在西方现代美学中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康德成为了形形色色的西方现代美学的源头。 将审美现象归结为表现情感的理论,一般被称之为表现论,表现论的有两个基本的假定,一是艺术家所作的事情之一就是表现他们的情感,二是这种表现是审美价值的源泉之一,克罗齐和科林伍德是这种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两个人都是在与概念性思维的区别中来探究艺术的独特性的,克罗齐称审美经验所特有的状态是直觉,科林伍德则称之为想象。将艺术归结为表现或表现性,很明显面临艺术为什么会表现以及具体怎么表现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导致转向对艺术形式的关注,而艺术形式为什么吸引人,也很容易转向艺术表现特定的情感上来,因此,一般所说的形式主义论者那里,形式和情感不可分,贝尔将艺术界定为“有意味的形式”, 在苏珊·朗格那里,干脆就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这两种理论可以说很好的把握了艺术的独特规律,但是它们本身很难解释艺术作品中的理智的成分,而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艺术与生活到底是怎样关联在一起的,它们也并不能给予答案。同时他们对艺术的定义自身有一定的滞后性,艺术是基于人的心灵的,而人的心灵本身有自觉性,因此艺术创作往往表现出一种突破性,甚至是创作出与前人的定义完全相对立的艺术作品,米兰·昆德拉的话用在这里很合适,“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了名字,它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u201eu201e这以后,他有怎么能按照原来的方式行动呢?或者出于固执,他明知故犯,或者他放弃了原来的行动”。 真正提高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是由在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完成的,哲学家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将艺术放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来考查,叔本华把康德的现象界和物自体改造为表象和意志,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围绕着我们的这个世界只是作为现象而存在着,基于这种观点,他将直观抬高到比理性更高的地位,进一步他把艺术置于理性和科学之上,认为理性和科学是以根据律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它们只是意志的产物和为意志服务的工具,不能认识世界的真正本质和提供真理,只有艺术才是独立于根据律之外观察事物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把审美和艺术看作是解脱人生痛苦的工具。尼采也基于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充满痛苦,令人恐怖,最终还难免一死,这样的观点出发,认为艺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的结论是“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有充分理由的”。海德格尔给艺术下了一个定义:“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海德格尔的艺术观的独特性在于他对真理的独特理解,海德格尔所谓的真理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存在在自身的显现,这是基于他的哲学思想的,海德格尔的哲学最核心之处就是他的存在的思想,他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者和存在,是“无根的本体论”,而要使存在澄明,就要从此在即“我的存在”或“人的存在”入手,因为人这个存在者对他自己的存在是一直有所领会的,而艺术就是此在领会存在的途径,这样海德格尔找到了艺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艺术把人的世界立于大地之上,它只丰富我们的世界,而不是象技术那样掠夺我们的世界,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告诉人们,人应该艺术的创造丰富我们的世界,而不是掠夺破坏我们的世界。在海德格尔这里,艺术完全成为人们应有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这些哲学家是将艺术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思考艺术和生活关系的,将艺术于人的生存联系起来,可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方近现代对于艺术于生活关系的思考,仍然有人沿着模仿说开创的现实关怀的角度前进,并取得重大的理论成就。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沿着模仿说的极致——现实主义的道路,提出“美是生活”,而为艺术的现实关怀奠定更加广阔的理论背景的是马克思的美学思想,马克思把审美现象看成是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类自我生成”的过程中历史的形成的,而这个历史过程是辨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把人的审美能力同宗教的、理论的、实践精神的并列,认为艺术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与这些认识相关联,马克思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理论思考,强调艺术的现实关怀,要艺术承担“较大的思想深度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马克思强调艺术的现实关怀的这种思路,对全面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艺术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生活 随着大众传媒的深入发展,艺术借助大众传媒,更加广泛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这种美学理想在今天可以说慢慢的呈现,比如人体工程学和艺术工业学的兴起,大众艺术的提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给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一个简单的定位呢?考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应该从艺术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入手。 早在20世纪初,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1915蔡元培先生开始正面回应,提出“以文学美术之涵养,代旧教之祈祷”,直到新旧世纪之交,实践美学的领军人物李泽厚先生仍旧在其新著《己卯五说》中提出以“审美代宗教”,陈炎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中更是提到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而且当今比宗教和哲学更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宗教一直承担人的终极意义,但是现代科学已经将人的偶然性赤裸裸的展示在人的面前,人类生活相对于茫茫宇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悲剧。人类生活面对无情的宇宙似乎丧失了意义,但是统治人的生活世界的并不是理智的原则,而是“爱”的原则,为人们的情感接受的东西才能进入人的生活,维柯在《新科学》中说:“诗人凭凡俗智慧感觉到的有多少,后来哲学家们凭玄奥智慧来理解得也就有多少。”他并且引用亚里士多德《论灵 魂》中的话“凡是不先进入感觉的就不能进入理智”, 舍勒也说:“在认识进步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认识所把握的对象在被智性认识分析和判断之前,首先必须被爱或被恨,无论如何,‘爱者"要比‘智者"先行一步。”对生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而是他有没有生活的热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该其乐。”还有什么比失去生活的热情更可怕的吗?而艺术确实可以调动人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暂且不考虑艺术是否象叔本华、尼采以及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暂且不考虑艺术是否能取代宗教,艺术的确能为人们提供一块精神的家园,使人们获得宁静优雅的灵魂,进而单纯高贵而快乐的生活。 同时,当下应该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看艺术的现实关怀,艺术所以存在,其根基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象征,它本来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有时候会承担严肃的历史使命,但大多数时候,他是人们平凡生活的一部分,悦耳的音乐,优美的绘画,优雅的园林,美丽的广场、公园,甚至一部有趣的电影,人们在享受这些的时候,很多时候只是生活。艺术越来越走近大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反映的是人性的充分展开。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才的创作,康德说:“天才是一种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定规则”,谢林、叔本华也有关于艺术和天才的论述,可是这不代表艺术与大众生活的结合就是艺术的堕落,对于大多数人,并不能或者没有条件创造艺术或伟大的艺术,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应该过没有艺术的生活,古希腊哲学家伯奈特有一个观点,在现实生活里有三种人,正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也有三种人一样,那些来做买卖的人都属于最低的一等,比他们更高的一等是那些来参加竞赛的人。然而最高的的一种乃是那些只来观看的人们。对于艺术,多数人不能从事创作,也不能在艺术运转的过程中获利,但是他们可以做一个高贵的观众,使自己更好的生活。 参考书目 1、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罗素:《西方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5 3、 卡西尔:《卢梭·康德·歌德》 三联书店 1992 4、 热尔曼·巴赞:《艺术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5、 布莱恩·M·弗根:《世界古代70大奥秘》漓江出版社 2003 6、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7、 维柯:《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8、 让·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9、 马克斯·舍勒《哲学与世界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023-09-09 06:31:321

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是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互动反应,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扩展资料 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是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互动反应,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2023-09-09 06:31:431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是什么?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并且是“艺术真实”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材料。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所有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不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雕塑艺术,还是电影电视艺术。艺术真实对生活真实的再现和升华艺术真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通过主观的感悟和创造表现对社会内涵特别是对规律性及本质性事物的认识。艺术真实即使以一种再现和升华的形式出现,同样是体现生活真实的。对生活真实的虚构想象,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经过艺术实践对生活真实的一种感悟。虽然这种虚构与想象并不是现实所有,但是却反映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都离不开谁,只有正常地建立在生活真实上的艺术真实才更真实,更完美。
2023-09-09 06:31:541

浅谈艺术与生活

不谈先有艺术还是先有艺术家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 艺术,个人认为是通过个体审美的层层递进来提高欣赏和掌握生活的——美的规律与运用。艺术是感性的、浪漫的,是可以与生活相结合,也可以独立于生活之外;艺术本身偏向于感性的,偏于“感性”是因为艺术需要感情或者感觉的瞬间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达大脑进行组织和配比,视觉神经通过艺术表达凝结于生活之中——以达到美的体验。 生活,是理性的、现实的。 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感受各不相同,先天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和品味:先天条件不足的个体,对于生活的感受可能是艰辛的、痛苦的,有可能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可能很难没涉及到物质以外的;先天条件优越的个体,这种优越的环境让个体避免了很多现实生存的问题,有时间也有空间去思考物质以外的,比如:最基本衣服的搭配,衣服的样式和颜色有很大的自我选择空间,空间的尺度也比较自由,而衣服的搭配最后效果则是个体审美观念的体现,正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而艺术需要高于生活,剥离开物质的束缚才可以追逐精神上的自由…… 感性的、浪漫的艺术对于个体而言,对个体有一定的门槛,审美能力可以突破这种——门槛的限制,而实现艺术的目标的生活化,在生活中体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理性的、现实的生活对于个体而言,不同的境遇个体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何种感受,它基本上脱离不开柴米油盐生存的物质满足,也可能会在两极(两极:两个临界点,一个是贫困到极限,另一个是富足到极限)的状态中,比如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在他艺术生涯中生活状态和物质财富达到均衡(物质与精神)的最高水平,作品的鲜明艺术个性与艺术市场相得益彰;而明代写意画大家徐青藤,在生活中历经坎坷和磨难,生活几乎要靠亲友的接济来勉强糊口,但是这种生活上的现实与残酷不仅没有让他沉沦脱离艺术(“墨葡萄”这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艰苦困顿之中创作出与其生活环境反向的艺术作品),反而激发他的艺术作品芝麻开花节节高,就连获得“国际和平奖”和“人民艺术家”的齐璜都甘愿做青藤门下走狗! 这种两极的现象打破了一般的认知,也证明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艺术与生活的普遍性代表一般发展规律,生活的淀积可以激发艺术上突破,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在平和的心境中实现艺术的自我实现。而艺术与生活的特殊性则代表这种关系的无序性、偶然性,就像——触底反弹!好比弹簧:两极拉伸体现不出弹簧的力度,而对向压缩也可以释放无穷的力量! 艺术与生活的不同关系,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可能是个体生命力面对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反应…… 2021年11月2日有感于静观堂
2023-09-09 06:32:351

浅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文明。 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正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丰富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2023-09-09 06:33:142

艺术与生活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很微妙。那句被用滥了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言倘若不能加以进一步的规定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否意味着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和照抄?既然艺术高于生活,我们最终是否可以抛弃生活,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我想很多人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但是个中缘由未必是每个人都曾认真考虑过的。艺术是一种再认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实际地与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打着交道,也就是说在进入艺术作品的世界之前,我们已经对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有所了解,区别只在于阅历的多寡。艺术的功能和价值就在于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技巧将这个世界重新表现出来,引起我们的陌生与惊异。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其实都在做着这样一种工作:教会我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日常生活里的我们经常是迟钝的、麻木的、昏昏欲睡的、随波逐流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去魅又造成了一切都是如此的方便快捷、易于掌控,因此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炸杀死了我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值得庆幸的是,艺术还在坚守,还在为我们保留一份净土,尽管艺术的发展状态在商品经济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不容乐观。艺术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陌生,迫使我们注意它,进行思考。所谓“再认识”,并不表示单纯的认识次数的叠加,而是意味着一种认识的深化,一种由浮泛而模糊的认识向深刻洞见的转化。一幅中国山水画让我们体会到天地的灵气与生机,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罪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并不教导我们什么“新”的东西,它只是对已有东西的再认识。但是,再认识通常表现为一种恍然大悟,好似我们一度受到了蒙骗,经过艺术洗礼之后,才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好的认识。艺术和生活判然有别,这是任何一个心智水平正常的人都会持有的基本常识。静物画上的苹果不是现实的苹果,贾府的大观园只存在于《红楼梦》里,二次元的女主角也不可能真的成为宅男们的女朋友。然而,艺术和生活同时又血脉相连。生活为艺术提供土壤。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必然是“活生生”的人,都必然陷入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事务中。艺术作品或许天马行空,与现实相去甚远,但是其素材和灵感仍然要从生活体验中来,而不能单纯地归结为主观的构想。艺术则为生活提纯,我们越是深入艺术,也就越是领会到生活的本质,原本昏沉的眼睛重新焕发了神采,看到光,看到美,看到世界与人生的深邃、辽阔、绚烂多姿。艺术并不离弃生活,实际上,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艺术。
2023-09-09 06:33:221

浅谈艺术与生活

艺术生活方式与其他生活方式的关系亦即技艺生活与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的关系。古代世界一直将技艺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要么认为技艺与理念相隔而不如理论能直接观看真理,要么认为技艺是私人化的东西而低于实践生活的公共性,或者艺术由于诉诸于爱欲而败坏着城邦生活的德性。但从本质上说,政治或实践智慧也是一种技艺,尽管是一切技艺的技艺或最高的技艺。这是否说明,哲学生活只有通过成为艺术、通过成为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它自身? 第二个层面乃是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艺术家的生活”的三种理解:1、艺术这种生活方式;2、艺术家的诗意的、艺术化的生活;3、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之外的生活,包括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生活进行的的体验和观察。
2023-09-09 06:33:311

艺术与生活的区别有哪些呢?

我一向提昌生活诗意化,诗如生活化。生活如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汗水与美好交响的歌。一支田园种瓜的歌。
2023-09-09 06:33:4312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本身离不开艺术家的现实生活感受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篇1   浅谈艺术创作与生活积累   摘 要:我们的创作无论是素材的来源还是技法的表现以及画面的意境都离不开平时我们对于生活的感受与领悟。生活中充满了艺术,艺术创作又恰如其分地表现生活。它们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既对比又统一。艺术作品的表现需要对技法的熟练掌握,但更需要作者长期的自我修养。专业与 文化 底蕴的积累和品性的修炼都会在作品里有所体现,恰好应对“画如其人”一说。本文通过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生活的感悟与自我修养在艺术创作中重要性的体现,发现加强理论与技巧的学习以及品性修养的提升的现实意义,以提升自我的艺术文化修养。   关键词:感悟生活;感染力;独创性   记得曾在《可染论画》一书中,打开扉页就被李先生的一句话所打动。他说:“艺术要向天、向地。天,是理论观点;地,是自己的实践。”①这句话看似浅显易懂又富含哲理,就像是李先生本人,有着最平易近人的外表又有着最是深沉厚重的灵魂。   哲学中常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有很大帮助。李老一句话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艺术创作中理论与实践这二者不可或缺的关系。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应该是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值得思考并注意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日常积累的多,思路才能渐渐打开,才能成竹在胸。有了理论知识做铺垫,动手表现时才能信手拈来。在行进过程遇到困扰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理论知识帮自己解决,可以翻书查阅,可以向大师、前辈们学习。在我看来,在创作中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是分不开的。遇到瓶颈时,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画笔,停下来好好思考或试着从书本中找解决的办法;又或是思路阻塞时,随意勾勾画画,让自己放松,让大脑放空。   细细品味,李先生的这句话又有着更深一层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理论就是在实践积累出的 经验 中不断加工润色完成的,并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身实践。理论与实践就是这样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如此地循环往复下去。这样说来,又回到本质问题――一切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生活也是艺术最好的来源。我们正是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力量与存在,逐步积累出表达美的 方法 ,才慢慢成长为我们的艺术。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生活给了我们创作艺术、享受艺术的机会,让我们尊重生活这位真正的艺术大师!   反之,离开了生活,一切会变得空洞乏味,更何谈感染力。很多大师、前辈们的优秀作品都是反映生活,都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写照。他们眼里的世界是如此的特别,处处充满着美丽与惊奇。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奥古斯特u30fb罗丹有许多优秀的传世之作。他最具代表的一幅作品《思想者》(图1)。雕塑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男子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低头沉思的形象。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挤压脸颊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他全身的肌肉紧绷,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仿佛他陷入了无限的巨大的痛苦中。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从作品中痛苦挣扎的情感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对但丁的《神曲》②的独到感受,没有对但丁的感同身受,没有对生活的细心体验与感悟,罗丹能将《思想者》表现得如此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吗?可见,艺术离不开生活。正如罗丹所说:“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u2018真u2019。这u2018真u2019,也即是u2018美u2019。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u2018美u2019,因为你遇见了u2018真u2019。”③   还有旅美画家李自健,他创作的许多母爱题材的作品同样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素材。他的《母女系列》其中一幅《孕》(图2)中描绘的其妻,恬静温柔。美丽的少妇低头凝视,似乎在屏息聆听腹中胎儿的动静,若有所思的眉宇间荡漾着母性的慈爱,让观者感到人世间的真善美都凝聚到了这位年轻母亲的身上。系列中的其他作品同样令人称赞,每一幅都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爱意,每一幅都是一个美丽温馨的 故事 。画家纯熟的技法加上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者,这就是美的力量,就是幸福生活的剪影带给观众的震撼,这才具有真正的感染力。   任何美好的艺术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大师、前辈们创作的传世名作无不是反映生活的。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感染力,熟练的技法必不可少,但更需要画家为画作倾注的心力。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观者是能感受到的。拉斐尔为创作《基督容变》时(图3),他已身患重病,却一直在坚持绘制画作。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我想,正是因为有作者付出的艰辛,他所呈现的作品才更具魅力,更能打动人。   作为美术 教育 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不论是充实自我还是为了今后教书育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见多识广,胸有成竹,我们的作品才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样,个人的修养不断提升,作品中自我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结语:   也许在创作之初,我们总是急于求成,想画出自己的东西,急于表达自我。“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⑦在创作中才发现不能单单只是为了追求个性、风格。我们在求艺的道路上摸索,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宝库。我们更应开阔自己的思维,放宽自己的眼界。我想,这才是时下我们应该去学习的。有时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在过程中体验到情感,体验到快乐,这就够了。年轻的我们不必太执着结果,享受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注释:   ①选自李可染著,孙美兰导读《可染论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②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u30fb但丁(Dante Alighieri,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   ③选自[法]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傅敏,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④出自于《地狱之门》,奥古斯特u30fb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   ⑤⑥⑦选自冯骥才著,《艺术丛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李可染.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法]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傅敏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冯骥才.艺术丛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篇2   试谈艺术与生活   [摘要]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家,文学家争论的焦点,王尔德作为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其认为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生活是相脱离的,而郁达夫作为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唯美主义作家,在对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却认为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与生活是相通的。本文就从两人对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入手探究二者的唯美主义艺术观。   [关键词]唯美主义;王尔德;郁达夫;艺术与生活   佩特曾言,   “人生的目的不在行动(action),而在于思考(contemplation)―是无为(being),而非作为(doing)。”佩特对待人生这一观点其实是其唯美主义艺术观的宣言,在这里他认为人生是思考的人生,无为的人生,人生不具有功力性,同样艺术也是一样,艺术是思考的艺术,虽然唯美主义者常被认为是非功利的,有时也是无需思考人生的,然而真正的唯美主义是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了一体,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也成为了每位唯美主义者都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众多理论大家争论的焦点,首先这一观点就引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王尔德的狂热追捧,只有弄清了艺术与人生的真正关系才能更好的在唯美主义的乌托邦里进行艺术的创作。   王尔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也始终践行着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因此王尔德可以说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而郁达夫作为唯美主义的接受者,其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诠释。尤其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作为五四文学的倡导者,最早接受了唯美主义,深受唯美的洗礼,但是由于二人生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个人性情的不同,使得郁达夫在对待唯美主义尤其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是不同的。   一、“生活模仿艺术”与“艺术来源生活”   王尔德把《道连u30fb格雷的画像》当做自己生活的缩影,道连u30fb格雷因为对同性恋和美的追求遭到了惩罚,而王尔德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位同性恋者,作为脱离于社会和主流文化的一位唯美主义者,我们不得不说王尔德后期的生活是悲惨的,其在后期生活经历了入狱,被社会排斥等遭遇,生活陷入低谷,因此当他把其所有热情融进艺术当中时,他并没有预见自己将来也会像其作品中的道连u30fb格雷一样,这真的验证了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是对他这一理论的一种感悟,抒写艺术的同时,生活是按着艺术的轨迹发展的。   王尔德“唯美”的服饰,同性恋生活这些都是王尔德迥异于现实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表现,至少是将作品中的艺术生活照搬到现实生活中去了,完全不顾及现实世界人们的审美极限。当我们看到脱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王尔德,我们不免怀疑其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哪里,而对于王尔德艺术创作的来源,“据理查德u30fb埃尔曼说,当比尔博姆批评王尔德窃取(stem)了福楼拜的思想时,王尔德回答说:u2018不错,我是剽窃(plasia-rise)u2019。这是有鉴赏力的人之荣幸。我读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时就从未在书末签上我的名字。Quevoulez-VOUS(别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百部最好的书都带有我的签名。”在这里得到了一个答案,王尔德在艺术作品的来源上都杜绝了与生活的关系,似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与生活相脱离的极端的唯美主义者,然而即便是这样在王尔德众多作品中,更重要的他向我们呈现的王尔德在艺术创作上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唯美的境界。   郁达夫虽然也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但是郁达夫更多的是感叹人生苦闷,表面上看来郁达夫生活中大有“人生苦短,早日行乐”之嫌,其实他本人更想传达给人们的是对现实人生的苦叹和悲悯。处于五四时期的郁达夫,更多的是苦于表达内心的苦闷,求助于唯美颓废派的艺术形式作为表现艺术的手段,唯美主义在郁达夫这里只是一种更有利于表现人生和生活的艺术形式,然而,一般人会认为这样的唯美主义创作是不纯正的,然而中国文学大家在接受唯美主义过程中,大都是“不专注”的,一方面艺术要表现生活,反映现实,另一方面又要脱离生活,看似矛盾的,似乎又回到了西方唯美主义艺术创作上来了,对于这一点,黑格尔早在《美学》一书中作了解释:“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   所以说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王尔德与郁达夫可以说是对立的,也可以是说是矛盾的,生活与艺术始终是难舍难分的,在看似复杂的艺术创作中,郁达夫更加倾向于让艺术表现并且再现生活,同时将反映人性虚伪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这就如同中国传统道德观将性本能看作是不道德的,是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底线的,所以郁达夫在其创作的《沉沦》,《银灰色的死》,《夜茫茫》以及《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中将主人公这些欲望表现出来时,在对这些心理扭曲的主人公进行抨击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他们虽然都有病态的心理和人性的拙劣,但是他们在也都是对未来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年轻知识份子,但是就是在那个社会里,那个环境下,他们面对现实的社会所表现出的又是那么病态和扭曲。郁达夫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小知识份子情感上的抑郁,生活的苦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时社会所表现出的苦闷气氛,郁达夫在这里确实是注意到了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尤其是将现实社会里道德观念的束缚置于文本中去。   郁达夫通过创作出《沉沦》中一个忧郁症患者的主人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是一种生活对于艺术的影响的艺术观。“他”虽然认为性本能的发生是一件合乎自然的事情,但“他”还是把为了满足正常欲望而进行的手淫视为“犯罪”,并“深自痛悔”;这里郁达夫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观念深入到艺术作品中,从而让现实生活来影响艺术,并没有一味的像王尔德一样脱离现实生活去创作纯唯美主义艺术。最后,甚至在自伤自悼中投海自尽,这些都有艺术创作中生活的烙印。生活的残酷和生活中人们对于自己的自责在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艺术是离不开道德的因素而独自展现作品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郁达夫对于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是不能认同的。   二、“脱离”与“相通”   生活与艺术是否存在着紧密联系还是相互脱离的这一点上,两人也存在着看似不同的观点。郁达夫认为艺术与生活是相通,相容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郁达夫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传统道德观点影响,因此其作品中显现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观点也不足为奇,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唯美主义艺术创作,相反使得其唯美主义的使用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他抬起头来远远见了几家如装在盆景假山上似的草舍。看看城墙上孤立在那里的一排电杆和电线,又看看远处的地平线和一湾苍茫无际的碧落,觉得在这自然的怀抱里,他的将来的成就定然是不少的。不晓是什么原因,不知不觉他竞起了一种感谢的心情。过了一忽,他忽然自言自语的说:   “这谦虚的情!这谦虚的情!就是宗教的起源呀!淮尔特Wilde呀,佛尔兰Verlaine呀!你们从狱里叫出来的u2018要谦虚u2019Behumble!的意思我能了解了。”   这是《茫茫夜》中的一段描写,这段话有一些对景物的描写,虽然是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主人公面对一些平常生活景物的感想呈现出来,将生活中最自然,最简单的东西与艺术作品相联系。郁达夫揭露生活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在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才有了“我囊里正是将空的时候,有了这五元钱,非但月底要预付的来月的房金可以无忧,并且付过房金以后,还可以维持几天食料。当时这五元钱对我效用的广大,是谁也不能推想得出来的。”这样朴实但是深刻的文字,这是作品中主人公所面临的境况,但是联想到五四时期中国文人志士窘迫料到的生活现状,此处描写更能让人想到是现实生活,真的是将现实生活的窘迫和无奈融入艺术作品中去了。而王尔德,虽然有人认为道连u30fb格雷是王尔德用于追求现实美与形式美的“自我”,然而道连u30fb格雷更像是件艺术品,当竭力展示这件艺术品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件艺术品,而被生活所融人,变得就不再纯粹,这正是王尔德一直恪守的生活与艺术脱离的艺术观的一种表现。   波德莱尔在其《浪荡子》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些人被称作雅士,不相信派,漂亮哥儿,花花公子或浪荡子,他们同出一源,都具有一种故意作对和造反的特点,都代表着人类骄傲中所包含的最优秀成分,代表着今日之人所罕有的那种反对和清除平庸的需要。”这些话用在王尔德和郁达夫再合适不过了,二者都是风流倜傥的“浪荡子”同样也都拒绝平庸,在两人绚丽多彩并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他们都在文学界里激起了千层浪,王尔德孤立怪诞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掩盖他的才华横溢,同样忧郁怪异的郁达夫也没有被埋没,虽然在主流作品,或者是满足人们正常审美的小说里,郁达夫以及王尔德的作品都成遭遇过“不测”被禁售,他们所创作出的主人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市难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他们对唯美主义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绽放出的不一样的光芒的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和生活的最好视角,可以说是他们是唯美主义艺术创作中的奇葩。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艺术与生活的论文”
2023-09-09 06:34:121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唯美句子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作者:爱因斯坦)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作者:罗曼·罗兰)哲学、艺术和科学,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趋向高深,使它从单纯的生理存在中升华,并把个人引向自由。(作者:爱因斯坦)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作者:法·罗曼·罗兰)艺术可遇不可求--它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而对你视若无睹,也不会因为你是王公而对你青眼有加,天时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艺术品诞生。(作者:惠斯勒)任何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作者:迦迪那)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作者:高尔基)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作者:罗兰)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作者:克罗齐)在艺术中很难做到的是:有所言说,又等于什么都不说。(作者:维特根斯坦)艺术啊,如果能够绘出性格与精神,那么你有画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画。(作者:无名氏)艺术总是被两种东西占据着: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探索死亡,另一方面始终如一地以此创造生命。(作者:帕斯杰尔纳克)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作者:毛姆)像为了保持健康需要体操一样,为了保持精神的健全,也需要艺术的教训。(作者:柏拉图)太生活化了也就没有艺术了。(作者:爱献生)大自然创造了花卉,把它们编成花环的是艺术。(作者:歌德)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思曾经说过:“人生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作者:乔斯坦·贾德)但伟大的艺术不是刀枪,它出于善,趋向于纯粹。(作者:西川)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作者:叔本华)当艺术穿着破旧衣衫时,最容易让人认出它是艺术。(作者:德·尼采)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唯美句子第二组句子推荐电影应当给观众希望、感悟和好心情,因为要看绝望,观众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免费的。(作者:弗里曼)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作者:托里安诺)艺术的成功在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作者:奥维德)书法艺术更加接近音乐,是一种活动的线条的舞蹈。(作者:叶秀山)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作者:歌德)
2023-09-09 06:34:202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

  艺术源自生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自律意识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而产生出来的独特的艺术产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篇1   浅谈中世纪末的艺术与生活   摘要:研读过《中世纪的秋天》后,笔者通过对中世纪的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将中世纪的艺术形式、特点进行了盘点和说明,发现中世纪的美术与文学作品相比,对生活和历史具有美化作用,更好的宣扬和平;同时 总结 出中世纪艺术的特点:宗教性和表现性;应用型艺术在中世纪艺术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得到了很好的挥发,从而也寄予人们的宗教 文化 和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宗教;美术;应用型艺术;中世纪艺术   笔者最近研读了约翰&middot;赫伊津哈的《中世纪的秋天》,这是一本研究14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地区社会的生活、思想与艺术的著作,书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的繁多,尤其涉及了欧洲的____文化、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世俗宗教生活和宗教习俗、文学和艺术史以及众多的历史人物等,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概括了中世纪时期的人文艺术与生活。笔者将从中世纪艺术,尤其是绘画方面着重进行展开讨论。   一、美术美化生活和历史   中世纪晚期的两个形象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差异,一个反映在艺术里,一个来源于历史和文学。   艺术高于生活,也源于生活,只有依托于生活本质的艺术才是真艺术。书中提及勃艮第文化,了解中世纪晚期的法兰西&mdash;&mdash;勃艮第文化的最佳途径则是艺术,尤其是绘画,而绘画题材和内容均来自生活,可见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指导和决定作用。虽说与艺术息息相关的文学,包括历史著作和小说,它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和演绎生活,在历史著作中,比如巴郎特的《勃艮第历代公爵史》塑造的是阴森而沉郁的形象,历史总在记录可怕的人性面。然而作为艺术的特殊形式&mdash;&mdash;绘画,在表现生活和传达情感上,与文学相比,却要更为直观,尤其是架上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中世纪的美术作品中的画面和形象较为平和、宁静,它将历史的阴暗面有所转化和美化。   故而相比较而言,“时代在美术作品里的形象总是比在诗歌和历史作品里的形象光明。美术是我们感知历史的主要来源,美术作品不会像文字一样对世界苦难的哀婉叹息总是保留着悲伤不满的调子,它会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而慢慢消逝”[1](P.303)。   二、宗教性和表现性   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而宗教性和表现性就成为中世纪美术的两大特点。   中世纪,残存的美术作品不多,但在中世纪晚期,艺术仍然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时人们追求的并非艺术本身,而是美好的生活。“在艺术中,人们发现了生活中的平和善良与生命的激情、意义,使他们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和愁苦。当时生活的甘苦有固定的形式:宗教、骑士精神、宫廷爱情,而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之美都依靠和源于这些形式。”[1](P.304)“现实的生活离不开人,生活的美因人而异,是人使生活灿烂缤纷,使生活艺术化、审美化。”[2]人是有意识在进行着活动,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mdash;&mdash;情感、愉悦、想象等。人们总是在寻求精神世界的慰藉,总是在追求轻松愉悦的生存和生活状态,面对现世的残酷和种种的不公,他们也在逃避,而宗教信仰成为了人们坚信不疑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把命运交给上帝成为他们避世的最好 方法 ,而在艺术作品中所出现的宗教题材也就不难理解了。   骑士精神和宗教爱情,是释怀也是束缚。表面上看来,拥有骑士精神,那是一个人彬彬有礼和英雄行为的表现,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和教养,而在底下,是很多绅士的无奈,这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行为中,是对人自由行为的一种捆绑,是对自己信仰和忠义的考验和强制性的统一,无异于今人所言的“洗脑”。而宫廷爱情,很难讲是不是真正的爱情,也许也有真感情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利欲追求而导致的包办式爱情是宫廷爱情的普遍现象,还有自己选择感情归宿的权利吗?答案更多的恐怕是否定的吧,这种为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的生活,又何言其幸福和快乐呢?在艺术中,势必要对这些现象和事实进行反映和表现,这种____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三、应用型艺术的挥发   在中世纪,人们对艺术的感受还不是艺术之美本身。当时的大多数艺术还是应用型艺术,即使是那些我们今人认为因自身而存在的艺术作品也是应用型艺术。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对艺术的渴望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在15世纪伟大艺术品的鉴赏里,尤其在祭坛艺术和墓园艺术的鉴赏里,中世纪人远远不只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艺术品的重要意义和实用功能远比其艺术性重要。它们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为它们是圣物,或具有崇高的实用功能。在艺术作品中所出现的宗教痕迹和物品不仅是人们审美的需要,更是精神寄托的需求。   我们所说的精神是把它在它自己的意识中呈现出来的形态提高到意识自身的形式,并且把这样的意识形式提到自己前面,工匠放弃了综合性的工作,即放弃了把思想和自然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混合在一起的工作。当精神的这种形态赢得了具有自我意识的活动的形式时,它就成为精神的工人。人们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意识形态中就指引他去寻求精神的寄托,生活作为万物的承载圈,而宗教、上帝则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首要地位,势必宗教在当时成为艺术家挖掘素材的首选,而宗教艺术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通常是用来供人欣赏的,但有些作品主要是供人使用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应用型艺术”,这是不单为了视觉上的美感而作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实用性的功能,比如说宗教艺术、雕塑、印刷品。   艺术家进行创作,其灵感来源与各方面有关:神话与 传说 、想象、艺术家自己的内心与想法、真实世界的事件和人物、雇主委托的意见。而这些通通都来自我们最亲近的生活和现实世界。   文中又提到说,在葬礼的过程中,由活人装扮逝者,“模拟逝者生前的情景”,从而满足悼念者对逝去亲人容貌的渴望。可以说,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再现生活的行为艺术。可见行为艺术不是当代艺术所特有的,早在中世纪就流行了。   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当时一件作品几乎总有一个具体的目的和宗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但遗憾的是大师的艺术作品和一般艺术家的作品能保存至今的终究是极小一部分,而且是相当特别的一类才得以流传下来。这些作品主要是墓碑、祭坛画、肖像画和细密画。   在中世纪晚期,法兰西&mdash;&mdash;勃艮第文化是那种用华彩替代美丽的文化。这个时期的艺术忠实地反映这个时期的精神,这种精神有它自己的发展道路。中世纪晚期思想的基本特征:热烈的情绪、认为一切细部是独立实体的倾向、全身心地投入对象的多样性和多色调的描绘。相反,文艺复兴人对艺术和生活的新的感知却抵制中世纪人的这些特征。中世纪人往往把美的观念回溯到完美、合比例和华丽。中世纪人追求豪华的口味可谓令今人叹为观止,即使是在现存的一些艺术作品中,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豪华倾向,从中我们也更好地感受了当时生活中铺张和炫耀的成分,对于理解和认知当时的生活情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今人能够确认个人自己的生活观,可以在自己挑选的休闲时刻,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但在那个精神享受分布极端不均、许多人难以得到精神享受的时代里,为了焕发新的活力,社会就需要一种群体行为:节庆活动。欢乐和日常的苦难反差越大,节日就越是必不可少,赋予生活华美的手段就越要强大,人们需要美的享受和欢乐,以照亮现实的阴暗面,15世纪是情绪低落的世纪,是彻底的悲观主义的世纪。苦难中的人需要的不只是平日不断重复的天堂幸福的许诺、上帝慈爱的目光,不时,人们还需要用光耀、庄重和社会群体的方式肯定生活的美好。生活必须要借助美丽而变得崇高,必须要在生活欢乐的社会表达中得到固定的程式。而艺术作为平常即使接触的内容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约翰&middot;郝伊津哈著,何道宽译.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纪.“美是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的美&mdash;&mdash;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有感》[J].文教资料,2010,(33).   >>>下页带来更多的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
2023-09-09 06:34:281

为什么艺术与生活总是有差别

当你砍到生活中的艺术就没差了
2023-09-09 06:34:395

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来自生活 生活离不开艺术 两者缺一不可。
2023-09-09 06:34:592

论述艺术概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艺术本质的定义   本质: 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艺术本质: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内部联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别从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全面把握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细节真实.   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现实,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因此,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艺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艺术的这种假定性,不但不会削弱它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的形象比实际的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是因为,真实的艺术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往往被现象掩盖着,不能明显,突出地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很容易被各种假象所迷惑,不能一下就洞察到事物的真相.而艺术则不同,由于创作主体的参与其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艺术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艺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另一方面,艺术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得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诚与真挚.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离不开主管的表现;同样,表现主观的真实,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两者或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或者各有侧重的程度不同.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其视觉形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一定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情感一定是真诚的,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一定是真诚的.   综上所述,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
2023-09-09 06:35:201

生活艺术跟人文艺术的相似与区别是什么?

艺术与生活 当我们与今天的优秀绘画作品相遇,相识和相知,我们似乎在画家们的引导下站在了自己的生活对面,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及里层,由外及内,由浅而及深地眷顾和抚摸了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想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在关注中培养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再由发现引发自己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联系;在近距离的可视的现实环境中与想象的空间翱翔,在三维与平面中有机转换,在运动与静止间探索追寻美之所在,美之所存。所以,生活是艺术的载体。 在绘画艺术中,更多的时候,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象,首先我们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 绘画,作为一门用形与色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以及有了原始的思考。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有了原始的记忆与想象,于是便产生了描述生活的冲动。那么,这一过程,应该可说是对生活某些细节的形象进行模仿。在模仿中,人类对自然自身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深化的发现,这些发现使人类对形与式的感知从生理走向心理,渐次进入了审美层。于是人类绘画就这样开始产生了。可以说,在绘画中,是模仿给人类带来了对绘画、对自然与人生的发现。 有了发现,自然就要有创造。我们并不需要关心画些什么,甚至最后的画面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对艺术的思考和对艺术的表现过程。以及在于我们所体验的所传达的情绪与精神状态。就是说,艺术真正的特征,是“发现与创造”。而绘画艺术所体现的,也是描绘和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传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观点和看法。 现实生活亦然。绘画,仅仅是我们的表达方式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要表达我们情感与思想,还可通过文字(如诗歌),音乐等表达方式。生活中,不是处处都有阳光、鲜花、掌声,而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满与挫败。我们在享受生活的美好的同时,同样要面对生活种种的不如意。要表达不同或同一喜乐、哀怨、憎恶等等等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绘画,不仅是从视觉上,还从心灵上给予人们无与伦比的摇撼与震鸣。 有时候,或者说更多的时候,一些转眼即逝的东西,往往令我们难以忘却。一种记忆,一种情愫,往往能勾起人们强烈的想表述的、想挽留的欲望。这一瞬间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予以人慰藉与皈依。生活中,人们都在寻求一些心灵上的归属感,需要一些叫永恒的东西。然而,在灵魂的高原,一些游走、抽离的东西常迷惑着困扰着我们,我们无所适从。当我们遭遇失去的时候,是我们最脆弱的时候,把握不住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拥有,便会处于虚无的幻想之中。离现实愈远,我们就迷失。这是痛苦的。这样的人或许需要我们的同情,而且,现实中,生活给予我们的永恒却又显得吝啬。 在塞尚看来,人类绘画中的那种永恒的东西,是能表现物体本质的那种画面结构。 传统绘画中的画面结构,可以说是画家在摹仿论和再现论的观点指导和影响下,运用写实手段无意营造出来的,通过借助具象的形象塑造来体现特征,少不了对形体的结构。具有某种程式的意味。而现代绘画中,画面结构却是用半具象、半抽象或全抽象的表现形式有意构造的。物体的形,在画家眼内,只是画面上的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语言,一个语言中某一个心理活动。一个点,线,面,笔触,或肌理都是组成画面结构的要素。正是如此,使现代绘画的艺术特征十分显露、明确,很自由,且极富个性。 又说生活,许多的人都在追求着个性。有追求过程中,有人堕落了,有人大步向前。而前者对个性的理解却很浅薄,以为个性就是所谓的与众不同,享乐主义。而真正的个性,是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会创新;是及人所及,及人所不能及。这样的人才是有个性的,才是出众的,才是众人眼内的闪光点。而人缺乏思考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冷静下来;而人不能自主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某种惰性,某种依赖;而人不会创新,那证明是他自己固步自封,或者说,他胆子太小了。显而易见,真正的个性是向上的,是值得我们崇尚的。而刻意向人披露的“个性”,那不叫个性,那叫无能。 追求艺术个性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两者是共通的。个人的艺术修养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艺术个性。在生活上有所思考,有所为地面向艺术,才能真正的体现艺术风格和魅力。
2023-09-09 06:35:281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大部门艺术作品,都是根据作者在生活中的各种灵感创作出来的,但是艺术作品会以夸大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观众席有所思考。
2023-09-09 06:35:378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无疑,生活也是艺术美的源泉。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艺术美不同于生活美,所以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却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或自然中)的美。比如人在愤怒时或悲伤时的表情,在生活中是不美的,而这并不妨碍人的这些情感在艺术中被表现为艺术美。又如杀人、流血、死亡、生命线上的挣扎等内容,都是令人恐怖、痛苦、憎恨、焦躁的事物,但是世界上不是有许多著名的画家,象选择美丽的风景、漂亮的女人一样选择了它们作为绘画艺术的对象,画出了闻名世界的杰作吗?其他,如自然中的阴森,黑暗、寂寞、荒凉,以及生活中的卑鄙、阴谋、嫉妒、仇恨等美的事物的对立面,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无论托尔斯泰所说的情感活动也好,无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使人发生兴趣的事物也好,抑或罗丹所说的性格也好,就其在生活中的本来意义讲,它们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或者是难以用美或丑加以衡量的,这都不妨碍它们可以表现为艺术美。那么,在艺术美中,既可以包含生活中的美的内容(这时艺术美与生活美有着反义性方面)还可以包含生活中难以用美或丑来加以衡量的内容(这时艺术美与生活美有着不同义性方面)。   艺术美的概念不同于生活美的概念,比如说,就水生动物来说,金鱼比一般的鱼要美,一般的鱼比青蛙、蝌蚪要美,而青蛙、蝌蚪比鳄鱼或乌龟要美。至于虾蟹之类,是谈不上美,也谈不上丑来的,亦即一般的不算美也不算丑的。可是自然界中的这些水生动物,在进入了艺术的领域之后,就完全变成另外一回事了。中。 画中的金鱼和鲤鱼,无疑使人感到很美,可是青蛙、蝌蚪乃至相对说来更丑些的乌龟,在许多中国画中给予表现以后,不是也变得很美了吗?至于虾蟹这类不太美也不太丑的东西,早已成为画家齐白石笔下的特别令人喜爱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以至使这些虾、蟹变得这么美。再如生活中的马与驴比较,英骏的马是要比驴美得多的,而那毛驴,虽然人们并不觉得它格外的丑,但它比马显得偎缩,很少有人觉得它是很美的。可是在绘画艺术中,画家徐悲鸿的马固然已经驰骋世界各地,而画家黄胄的毛驴,又何尝不是已经走遍了五湖四海呢?可见,自然与生活当中事物的美与丑是一回事,而表现于艺术作品中则是另一回事。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写道:   平常的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
2023-09-09 06:37:36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200字

生活没有艺术会无聊枯燥,幸福指数也会降低;艺术若与生活脱轨,则如空中楼阁,无根无基,不能永久的存留。艺术在生活的发展中不断进步蜕变,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标杆,而生活因为艺术才有了我们多彩的世界丰富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的生活质量精神状态不断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共赢得关系。
2023-09-09 06:37:443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知识点有那些

是吗
2023-09-09 06:37:533

艺术真实与真实生活的关系论文一千字

一、二者的基本概念。 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文学理论概念。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也就是合乎客观生活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态”,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它是自然的,原始的,粗犷的,真实的。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即科学真实,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历史真实就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人与事,乃至历史事件。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采用生活真实呢?从创作实践来看,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历史题材,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作品要求用生活真实,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就不符合题材要求和写作要求,观众欣赏时就会说胡编乱造,弄虚作假。但是,即便这些题材和手法可以表现生活真实,但也与原始真实生活有距离。文学概念的生活真实,即真实性原则,不是模拟和照录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是概括和开掘其中具有生活意义的真实事件。即便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言行都全部写上。“自然主义” ,是文艺思潮的一种。形成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要求艺术家冷静观察,单纯地记录,以追求作品的绝对客观和准确,并拒绝在作品中分析,评判,还试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人和人类社会,故往往忽视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艺术概括。“写实主义”一词早在十九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一八三六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写实主义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譬如库尔贝等画家利用写实的技法,描绘当时不太被重视的农民和劳动者,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超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源自并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界各地。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坛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绘画)、安德烈、汉森(雕塑)等人,其作品的逼真程度让人如面对照片或真人。日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材料为这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新写实主义 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的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 生活真实的意义。生活真实是基础,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任何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真实。没有生活真实作基础,一切文学艺术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生活真实,靠主观臆想,胡编滥造,就没有了真实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真实。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意义。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作家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比如《红楼梦》,它就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艺术真实的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的意义。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它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它可以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也可以以生活中可能有的人和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达到艺术的真实。也可以采用典型化方法,把一类人一类事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事上,完成典型塑造。艺术真实并不要求照像式地复制生活,也反对照搬生活的某些现象。艺术真实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李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组成了他诗歌艺术的独特风格。因此,艺术真实并不排斥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它允许虚构,允许写想念或幻想的事物。但是,任何想象与幻想,都还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生活中虽然不一定有其事,但它却符合生活逻辑。它的真谛在于艺术形象与社会生活内在规律和内在逻辑的艺术吻合。在艺术创作中,不管运用何种艺术方法和手段,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其共同的原则和要求。能否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取决于艺术家是否具有进步的思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二、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及联系。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虽然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简单地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就不是生活真实中的人,他是一个猴子,但又具备人的性格与特点,有人的思维和行为。因此,说孙悟空是一个艺术典型。(2)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生活真实是基础,就是说,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脱离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虚假和编造,不能引起人们的喜爱与共鸣。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练和升华。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是文学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先谈谈它们之间的具体区别。举个例子,广大农村在新时期的生活是生活真实,一年到头,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辛勤劳动。过去要交农业税,国家从前年取消了农业税,作家张中把这一事件写成电视剧本《喜耕田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就成了艺术真实作品。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反响很好,收视率很高。这就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再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 1、生活真实是基础。这是因为,所有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既不是作家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臆断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上所有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不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雕塑艺术,还是电影电视艺术。不过反映的形式有所区别而已,有的直接鲜明,有的曲折隐晦,有的则错误地或歪曲地反映罢了。《天下粮仓》热播的时候,主创人员被邀请到影视俱乐部录了一期节目。海燕好象没去。吴子牛以一个极为不雅的姿势坐在那里畅谈创作感言。有观众提意见说,卢焯和蝉儿坐在城外三天就不去厕所么?许多电视剧被老百姓骂为不真实,假。骂得好,骂得对。在宾馆里憋出来的瞎编乱造的剧本应该直接扔进垃圾箱。大家比较喜欢《亮剑》,为什么?因为《亮剑》写得真实,符合生活逻辑。大家还喜欢《高山下的花环》,也是因为它的一些细节非常真实,比如梁三喜临死时掏出的帐单,就符合八十年代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王玉梅演的梁三喜的妈,也就是广大农村老太太的典型。 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即便是原始社会的陶碗陶罐上的图案和花纹,也是来源于原始生活的。由于生活的原始与简单,其图案和花纹也很简单。我在淄博看到一些汉代的瓦当,那上面有水的图案,有花草的图案,还有一人牵一只羊的图案。其实这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中国画历来强调“以自然为师”。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经常见到有读者回贴说:“不真实,是虚构的”。这就是违背了生活真实性原则。 2、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社会生活是庞杂的,混乱的,原始的,粗糙的。如果完全照搬生活,必然是不讨好的。因此,要把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还必须要一番加工提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再造功夫。作家的头脑就是加工机,就是蒸溜器,就是过滤器。“生活真实”是艺术反映的对象,并且是“艺术真实”赖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它是典型化了的“生活真实”。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过程。作家、艺术家只有在先进的世界观指导下,对生活材料进行认识、分析、选择、概括,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才能进而完成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正因为此,“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真实。这里举一首诗歌,是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网黑岩的作品《乡泥》:乡泥 把乡路背得滚瓜烂熟的不是书生 也不是寂寞开无主的蝴蝶 而是乡泥。这些不仅仅是穷乡僻壤才有的 乡泥,都不是燕子为筑巢而衔来的 而是和苦菜花、青青菜一样土生土长的 因为怀乡,它把家乡揣在怀里 把家乡的路揣在怀里 把路两旁的乡野揣在怀里 不留一点点寂寞。 这些乡泥,一生要读多少书 摘取多少句子,才把自己醉在这里 它的亲昵,固然没人理睬 可它能记住多少位父老乡亲的名字 从它怀里走出的人 都要从那一点一滴的乡泥里摘取记忆 至到长成奇葩,开成花蕊,让夜雨 打湿芭蕉。 难免,从这里经过的车轮 都要从它怀里陷下去,越陷越深 用多大的引擎,也难以从胶住的思念里 拔出来。本乡本土的,城里的,熟悉的, 陌生的人,几乎都被它养育过 难怪,从这里经过时 他们的裤腿,都要被它的热情粘住, 他们的裤脚,都要被他的朴实染湿 不论染湿一点点,还是濡湿一大片 都是一种认人为亲,都不得不让你 以双足作印,揽下对乡泥的大片情怀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由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变化过程。 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这是因为: 第一、生活与艺术之间总有一段距离的,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要经过作家头脑的加工提炼,要有艺术实践活动。再举一个例子,咱们的会员诗人李丹平的诗歌。同样是在孟良崮参观,他却写下了这样的艺术作品:《孟良崮》“不是这里最高的山,却是这里最高的碑。枪声撤了,坟茔驻扎了下来。满山坡的石头,都朝山头,跪着 。”《蒙山竹》:“清瘦的,几乎只剩下骨头了。 砍了, 也有节。” 第二、生活本身也不能说都反映了本质。社会生活频繁复杂,有些生活是琐碎的,粗糙的,细微的,不连贯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混杂在一起。有些生活是表象而根本不反映生活本质。所以,对生活素材要做分析鉴别,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这就是典型化过程。作者选材不能剜到篮里就是菜,也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要有所区别,有所鉴定,有所选择。只有那些反映了生活本质的材料,才算得上是合格的、真实的。否则,只不过是素材,是毛坯。我在网络上看到许多散文作者在描摹生活方面很卖力,有点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但总感到个人色彩太浓,不够典型化,与艺术真实相差悬殊。这样的作品就达不到公开发表的水准,只能在网上传阅。这方面的例子也有,苏铁的《鳌山湾的金桂山庄》 临海的群山是滋润的 山里的村庄是滋润的 村乡的秋雨是滋润的 雨中的聚会是滋润的 满眼的绿怎样构图都是绿 满地的蓝怎样创意都是蓝 满天的雨怎样取景都是雨 满怀的情怎样感动都是情 他们从不同地方来 带来了丰沛的雨水 两天下了三百八十毫米 有座水库要鼓坝 防洪形势紧 是不是诗人中间有属龙的 快签署一道命令 停止了这场连绵不休的暴雨 他们从不同单位来 带来了丰收的作物 十二人出了二十本书 有位老兄荣获冰心文学奖 创作形势好 是不是作家中有属牛的 快振臂一喝 终止那文学界喧嚣的浮躁 我带着眼睛来 我带着耳朵来 我要带着心去 沉甸甸的作物画满了眼睛 看着我 看着我 一句话也不说 我得对着眼睛说好多好多话 不要让青春冷了场 这首诗也不能说不好,而是太写实,缺少概括,缺少艺术加工。同样是参加笔会,写出来的诗歌大相径庭。 第三、必须深入生活,加强生活实践,才能获得生活本质。经历过的就是实践过的。试想,如果朱自清没有小时候家庭生活的经历,又怎么能够写出《背影》那样感人的散文呢?这就是真与实践的关系。这里的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是反映生活本质的真;这里的实践,是艺术实践。当然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生活都体验,有些不是作者亲历亲为,是所见、所闻,这也算是实践。把这些原始的材料提练加工的过程,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艺术实践过程。散文不允许虚构,不能象小说那样,可以虚构一些情节。但是,不允许虚构不等于不容许艺术加工。散文如果没有艺术加工,照抄照搬生活,那也必定是不讨好的,也是劳而无功的。这个道理与照像和摄影一样,照像是复制生活,而摄影则要剪辑和蒙太尔。也就是说,要有后期制作的艺术加工。有些初学者不懂散文的写作过程和原理,老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来,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读者不买帐。因为作者没有搞清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把一些个别现象当作了生活本质。而有些作者虽然把自己经历的最悲惨、最痛苦的事写上来,也没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自己的兄弟打架斗殴被人家砍了一刀,真实倒没人怀疑,但这件事有啥社会意义呢?还是因为那仅是生活的个别现象,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所谓生活的本质,是指那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3、艺术真实总是高于生活真实的。第一,艺术真实是带着作者主观倾向性的生活真实。由于艺术是经过作者头脑加工提炼生活得来的,这里边已经有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意识形态。作家往往是从生活真实的原则出发,高度概括了一类人和事,是杂取了许多同类的生活,然后加上自己的思想观点,再写到作品里。而这种倾向性是通过细节缓缓流露出来的,不是那种口号式的表白。若不是这样,那就是作者偷懒或不懂艺术。这也是写手与艺术家的区别。第二,艺术真实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后的生活真实。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素材已经成为题材,这里的细节已经是典型化了的细节,这里的语言已经是标准规范化的语言。借用数学上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差”,这“差”往往就是作家、艺术家所鼓吹推崇的一种道德境界,或是一种开掘的思想深度。“差”越大,演绎的难度自然也越大;反之,“差”越小,艺术真实太接近或等同于生活真实,作品也就越是缺乏深度,缺乏感染力。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任何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记叙必须牢记一句话:“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4、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真实是追求的目标。谁也离不开谁,不能把它们搞成两张皮。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度,是一个创作难题。中国文学史上有“形似”与“神似”的争辩,形似太过,则会产生自然主义,太强调神似又容易脱离实际。齐白石有一段著名的说法:“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后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以形似为基础,重在神似。艺术真实以不脱离生活真实为原则,脱离生活真实的东西如空中楼阁,如沙滩上的建筑。但盲目地追求生活真实,而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 三、如何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活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接下就要探讨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是把二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家,既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又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善于从生活真实中提练加工出富有本质意义的创作素材,从而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前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谈创作体会的文章也很多,但根据我的研究,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什么搞文学创作也要懂哲学,因为哲学是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难以写出真正的艺术品。比如,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你要反映或再现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指导,可能就会歪曲历史,违背历史真实性原则。再比如,你写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作指导,你对现实的把握可能就要走样,因为你的思想不正确,你没有把握住现实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抓住了一点支流末节,就大做文章,结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或者说主题思想不过关。反映现实生活,如果没有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不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就有可能滑向反现实主义的泥坑。因此,作家要多学点哲学,不断开阔眼界和思想,成为生活的思想家。有的作者告诉我,老是觉得个人写的东西缺乏思想和深度。什么原因呢?我看主要是读哲学太少,理论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够。除了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我建议多读点中国儒家、道家和禅学,或者印度传来的佛教,这对文学创作是很有益处的。不读儒家著作,就不知道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事方法;不读道家即老庄的著作,就不知道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就会陷入人生的种种苦恼;不读禅学和佛教,就不知道人生六道轮回之说,就难以理解禅意人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机锋,一种棒喝。读了禅学,诗歌的品位就上升一个台阶。孔孚的新田园诗大家都喜欢,他的诗好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好在他的诗歌有一种禅学的意蕴。 第二,坚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提练生活,把生活真实当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是老生常谈,有的会员会说,我们整天都在生活,吃喝拉撒睡一样也不少,怎么还要俺深入生活?但是,我敢肯定,即便你天天都在生活,却不一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不一定认识了生活的本质。作家就是要从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生活的本质。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深入观察生活,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一是要善于观察。作家要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繁杂琐碎的事物中发现美,即便是别人观察过写过的事物,也能找到新的角度和能成为艺术的东西。艺术家总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某些人和事中蕴涵的艺术特质。怎么样使艺术真实不脱离生活真实?古今中外不少文学艺术家都作了探索。苏格拉底说:“看来我们对于写作这些故事的人,应该加以监督,……因为他们所讲的既不真实,对于未来的战士又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二是要高度概括,典型化就是高度概括的手法。杂取各种人共同的性格特点,然后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比如《阿球正传》,就是杂取了众多农民的性格,然后集中到阿球身上,把中国农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模拟现实生活。这是允许的,性格塑造可以高度概括,但细节却要模拟生活。我最近看到一个留学生写的文章,里边谈到三种方法,即直接的感官刺激、语言同调、思维同步。我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的。散文也好,小说也好,要想获得艺术真实的巨大感染力,就必须在细节上模仿生活,在语言上做到同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一样的语言语调。在思维上也要同步,一个农民的思想不可能有市民的思想,一个将军也不同于一个士兵。有些作品叫小孩子说大人话,就有点滑稽可笑。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必竟原来有雪花,就含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那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提炼、挖掘、概括本质性的东西。有的作者觉得没的写,我看主要就是缺少生活积累,生活的底子不够。那么,深入生活就成了补课的第一任务。有的作者不是没有生活,他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但还是写不出,肚子里有货倒不出,这就是善不善表达的问题。还有的作者有了一段生活,也写了一些东西,但再写下去,就感到捉襟见肘,没多少写头。这说明他已经透支了生活,需要赶快深入生活,补充养料。我曾劝一位作者多出去走走,见多识广才有写头。老是身边的人和事,等把亲朋好友都写完啦,还写什么呢?有的作者说,我有生活,也有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艺术技巧,那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受欢迎呢?这是因为缺少创造,你写的东西,人家也写了,你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所以就雷同,就一般化。艺术具有不可模拟性,是这一个。即个人风格、个人气派,独立思考、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三是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把艺术真实作为追求的目标。文学艺术说到底是意识形态范畴,既然是意识形态,是精神产品,那么,精神产品就有精神产品的创作规律。从哲学上讲,是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的认识规律。因为任何作家对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有一个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有的老作家劝青年作家要沉得住气,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有一点小感想就写大部头,要多读书,多积累,思考成熟再写。写诗歌要遵循诗歌的创作规律,诗歌是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讲究意境和意象的创造。有的作者写的诗歌,没有诗味,把分行的诗歌连在一起就是散文,就在于对诗歌这门艺术还不了解,对其创作规律还没有把握。写小说讲究人物塑造,一篇小说,人物塑造任务完成了,性格突出了,血肉丰满了,人物写活了,小说就成功了。有的作者小说只讲故事,不塑造人物,故事讲完了,人物还是没有站立起来,那么这篇小说就是失败的。有的作者注意了塑造人物,但由于对生活观察不够,写的人物雷同化,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也不算成功。还是对生活真实没有体验好。有的作家受文革“三突出”的影响,写出来的人物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还是因为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缺乏深入了解,不能把这一个与那一个区别开来。写散文,要讲究思想、在场和诗意,这是我这几年在网络上学到的新散文理论。所谓思想,就是思想到位,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像白开水,那是没有味道的,读者是不买账的。那种无主题散文更是误人子弟的提法。思想是散文的神,所谓形散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思想。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是唐代韩愈提出来的。我国先秦散文的巨大成就,就在于思想深刻。所谓在场,就是要求作者在生活现场,不是现场办公,而是现场体验,写出你的感受,写出你的亲历亲为,写出你的思考。这一点与写小说不同,小说要求作者退场,要退避三舍,退得越远越好。散文却要求作者在场,现场感强的散文,必定是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有高兴或痛苦挫折的亲身体验。所谓诗意,就是富有激情,用诗的语言写散文,整篇散文充满了浓厚的诗的意境。 关于虚构问题。这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法。即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为了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对于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予以调整安排,加工提练,集中概括,并运用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塑造人物的整个过程。除了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等不能虚构外,各种小说和诗歌都是可以虚构的。但是,虚构绝不是脱离生活的随心所欲的凭空捏造,而是借助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改造。使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既像现实生活那样真实可信,又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更强烈、更集中,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这就是说,我们在运用虚构手法时,一定不要凭空编造,要以生活真实为依据,要反映生活的本质,要善于发现美,做到“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要让读者在你所塑造的人物中看到自己或某类人的影子,这样的文学作品才算是成功的作品。 有人向我提出散文能不能虚构的问题,我认为,在总体上来说,散文是不允许虚构的,散文的生命在于其真实性。但是,如果照像般地复制或模拟生活,那就谈不上艺术真实。既然散文是经过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那么,在一些细节上就应当允许虚构,人名地名也可以虚构,其中的人物也不必受真名实姓的限制,只要符合生活逻辑,虚构就是允许的。如果说散文注重艺术真实了,那必定是遵循了这一创作规律的,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就是说,散文的基本材料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散文的意境和情景是虚构的。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2023-09-09 06:38:041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源于什么呢?

2023-09-09 06:38:133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

且其理论是在批判沙俄贵族文艺的形式化的基础上论述的生活/艺术关系,不可能认为艺术高于生活。
2023-09-09 06:38:402

艺术与生活论文1000字

假如你想来这里找生活与艺术的论文的话。这里是没有人帮你的
2023-09-09 06:39:002

怎样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

1、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艺术创作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3、艺术家本人的民族和时代从属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创作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彼此制约,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创作是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基础和前提,为欣赏和批评生产对象。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又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艺术欣赏以“消费”的形式刺激艺术“生产”,从“消费”方面赋予艺术“生产”以切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艺术批评则从理论上指导、影响艺术创作,从而沟通创作与欣赏的关系。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2023-09-09 06:39:291

艺术对生活重要吗

艺术就是取材于生活的,但是同样生活中也缺不了艺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今社会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的向外扩张,城市也根据发展水平划分了好几个街区。而艺术则是被融入到了生活之中,为一些城镇的发展还有人们的生活融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的可能。一、艺术取材于民间艺术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然后不断发展而来的。从现在的审美来讲,有一些太过高端的艺术品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可接近,从而受到冷落。而立足于民间的独特艺术,则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有亲切感。比如说一些民间艺人会用最常用的材料,创造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艺术品。所以在追求艺术的时候,大家都是从最普通的生活入手的,进而去不断地发现美。二、艺术融入了传统现在的国朝文化以及各类古色古香的传统气息的艺术品都很受人们的喜欢,这说明人们对于传统的艺术精神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喜爱程度的增加。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民间艺术,其实都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说走在小巷,会发现有些最普通的雕花,甚至还是经过岁月流传至今的。三、人们开始追崇艺术像现在我们所喜欢的一些歌剧戏剧,这种独特的艺术,也是源自于普通的生活的。艺术家们从生活中取材,然后将这些东西改造成优美的舞台剧再次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而且我们所欣赏的国画,这类艺术品也很得有识之士的赏识,有的甚至拍出了天价。那些源于生活中的艺术品,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这也是艺术的魅力和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2023-09-09 06:39:491

艺术与生活的哲理句子

1、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枣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作者:罗曼。罗兰2、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3、音乐能启发人们产生美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鲜明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充满生活的气息,表现出朝气蓬勃的乐观情绪,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弘扬新的社会风尚。4、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艺术的目标正是给生活某种形式。5、乡村生活就是有不一般的魅力。在梦醒时分便有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催促着起床,伸一伸懒腰,望一望窗台上那一朵早已绽放得绚丽的花,那花藤的蔓延是延续生命的气息,给人一种生机,一种崭新的活力。开启那扇柴门,一眼望去,那一块块有规格的田地,给人增添几分艺术的想象。饶着田埂漫步,吸一吸清晨的空气,那风送来的空气里面夹杂着泥土的清香,那清香沁人心脾给人以爽朗,看着田里嬉笑忙活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感受到他们生活是多么美好。6、只会读书的女人是一本字典,再好人们也只会在需要时去翻看一下,只会扮靓的女人是一具花瓶,看久了也就那样。服饰美容是做好一个女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你还需要多看书,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更加美好。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7、单恋仅是一场自娱自乐
2023-09-09 06:40:051

赞美艺术与生活的句子

生活有两只翅膀,一只叫美好,一只叫疼痛,人们总在美好的时候忽略疼痛,而在疼痛的日子里才呐喊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以下是我整理了关于赞美艺术与生活的句子,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艺术与生活的句子 1.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2. 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 3. 每天我站在峭壁上,身后是昔日无底的深渊,前方是未来,未来将淹没今天降临到我头上的一切。无论今后我面对什么样的命运,我都将细细地品味它,痛苦也会很快过去。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理,其它的人一旦悲剧降临,希望和目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些不幸的人们至死都在苦难的深渊中,每天如坐针毡,企求别人的同情和关注。逆境从来不会摧毁那些有勇气有信心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将在苦难的熔炉中锤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再生。而我将再生。金子在火红的炭火中保存下来,毫无损失。我比金子更为珍贵。 4. 我不是被束缚在工作中的奴隶。即使我憎恨那些不得不完成的工作,我还是明白苦差是开掘精神宝藏的必需品,只有它能够改变我的命运。这就好比耕耘播种为的是收获果实一样。假如我没有忘记我是上帝的子民,为成功而降生到这个世上,那么我一定不满足于那些指派给我的工作。无论我做任何工作,让我为之倾注爱心,那样,我将不会失败。 5. 你以为你已经历经风雨,其实,在真正的生活面前,我们永远都只是一个孩子。平淡主宰着生活,亦充斥着爱情,它如锋利的刀,削去了我们的期待与梦幻。爱原是一酝初酿的谷酒,唯有守住平淡流年,它才久而弥香。 6. 今天,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请打开你的心灵之窗,拥抱阳光!拥抱今天吧! 7. 我不留恋于过去。任何一次失败都不可能减缓我奔向那成功与幸福的乐土,我将在那里安度余生。我终于明白,想要引吭的歌喉总能找到合适的曲调。 8. 我终于认识到,生命最低落的时候,转机也就要来了。我不再悲痛地追忆过去,过去的不会再来。在这些羊皮卷的启示下,我把握现在,努力向前,去邂逅神奇的未来,没有恐惧,没有疑虑,没有失望。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就了我。对我而言,有志者,事竟成。我永远不再自怜自贱。 9. 真正的爱没有所谓幸福的结局,因为真爱永不结束,勇敢放手,对他来说,也只是说“我爱你”的一种方式。 10. 爱,是生活中永远都能缺少的营养物质。生活是因为有了爱,才变得多姿多彩;家庭中是因为有了爱,才变得幸福美满;学校中是因为有了爱,才变得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11. 今世,那些五彩缤纷的幻想早已不复,缘来缘去终归尘,只想与你平淡的相遇,简单的相守,用我一世的柔情,伴你到下个轮回。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了,酸雨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源污染等威胁着人类的自身安全。如何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13. 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14.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15. 爱,在人与人的问候与帮助中。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时在对别人进行帮助中,无形地向别人献出了自已的爱心。 16. 从你说爱我以后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你你要相信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一起写我们的结局。 17. 立足今日,我们擦亮眼睛,走过昨日逝去的岁月,点燃新的希望,放飞新的梦想,在日子的隧道中穿梭。今天,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请打开你的心灵之窗,拥抱阳光!拥抱今天吧! 18. 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19. 为什么我总在试图用言语来掩盖自己的渺小,总在试图为自己减轻负担,又总在为自己的低能寻找托辞?糟糕的是,我似乎已经相信了自己编造的借口,心安理得,得过且过,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是蠢人,从此我要靠自己的双脚前行,永远抛弃那自怜自贱的拐杖。 20. 现实生活中,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遇了太多的不幸,而是根源于烦恼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当烦恼降临的时候,我们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自暴自弃,要学会给心灵松绑,从心理上调适自己,避免烦恼变成心病。 21. 生活的片断犹如点点风帆,随波逐流,顷刻间,即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生命的大海和天边合而为一。我站在生命的海边玩耍,总觉得自己太平凡,太渺小。烦闷的我躲了起来,生活从此平淡,与世无争。但这静得像沉睡的夜一般的生活,有着更多的孤独与苦闷。于是,我再次返回轰轰烈烈的大海,重新扬帆出发。我突然明白--生活无法逃避,只有面对。 22. 生活是一杯清水,你放一点糖它就甜;放一点盐它就咸! 23. 我们曾经是单纯的孩子,我们希望能单纯一辈子。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宁愿永远不懂,那些从前不懂的事。 24. 我每天的生活都在一天天的度过,有甜蜜的;有开心的;有快乐的;也有辛酸的;难过的;烦恼的;困扰生活的小事,我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交俱,也让我懂得生活得意义与价值。 25. 我们都戴着有色的眼镜,在一面来临时只看到他不好的一面,最终睁开眼睛时,你可能会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为了急于给生活定下肤浅的含义,竟会这样模糊的看待生活。 26. 这么多年来,我怎么没能窥破这个现在看来简单明了的道理呢为什么我们许多人任凭生命中的黄金时刻从身边流走,却只看到淤沙?为什么我们总要等到天使走了才恍然想起他们曾经来过?机会常常微乎其微,以至于我们对它们不屑一顾,但是它们常常是伟大事业的源头。机遇无所不在,所以我必须常常悬钩以待,否则在我最不经意的时候,大鱼便游走了。 27. 其实生活就是奋斗和收获,人生是短暂的,人生是应该有合适的目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做什么总是要有所作为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的求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奋斗,尽管前进的路上有汗水,可能还有眼泪,但一定会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28. 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29. 十七岁的梦,踩着单车,在单车的轮子上慢慢地流逝。十七岁的梦,笑容那么地真挚狂野,在一次次狂野的笑声中流逝。十七岁的梦,字典里查不到伤心的字眼,面对未知的前方,害怕伴随着期待和憧憬。 30. 与贫困对峙,与愚昧对望,顺着山势,呵,山村老师,你把贫困与愚昧深深地折在了教科书里,在清贫中走上了一片灵魂的高地。 31. 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32. 你们有你们的苦,我们有我们的苦,你们有你们的福气,我们有我们的福气不要以为自己是不幸,也不要以为别人是幸福的各人的命不同,各人的路也不同。 33. 时,也偶尔的伸出一双手么?后来才知道,不是世界离我远了,是我在迈向世界,有诧异的眼光。 34. 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35.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方是人生味。如过时间是一条浩荡的大河,那么,平淡生活就是河流涌起的波浪,理想是帆,港湾是我们心灵的栖息之地。这里我们所说的平淡不是平庸,但是平淡很容易导致平庸,平淡离平庸仅有一步之遥。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所作所为,整日虚度光阴,又被自身的惰性所误,就会陷入平庸的人生旋涡。 36. 破牛仔裤怎么和晚礼服站在一起,我的吉他怎么可以和你的钢琴合奏。 37.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难免会有抱怨这个社会的声音,我也不例外。但是现在,我偶尔撞撞墙冷静一下,好好想想:现在我们天天抱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却没有一点改变,这就没有意义啊。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适应。 38. 挫折经历的太少,所以才把一些琐碎的小事看得很重要。 39. 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打击,每一次损失,都蕴育着成功的萌芽。这一切都教会我在下一次的表现中更为出色。我不再对失败耿耿于怀,不再逃避现实,不再拒绝从以往的错误中获取经验。经验是来自苦难的精华,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是不能从一次的失败中得到为下一次准备的智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校,得到不同的经验。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逆境往往是通向真理的重要途径。为了改变我的处境,我准备学习我所需要的一切知识。 40. 只要你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的太轻;只要你还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的太大。 艺术与生活的句子 1. 一旦开悟,任何事都变得简单,我们自然想的快,做得快,适当时机会做正确反应,这就是成功要诀。 2. 总要等到过了很久,总要等退无可退,才知道我们曾亲手舍弃的东西,在后来的日子里,再也遇不到了。 3. 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可以没有爱情,没有名牌,但不能没有快乐! 4. 用一颗饱含的心来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而不是对生活充满了抱怨,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痛苦和磨难! 5.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却没有真正活过完整的一天!因为他们不是追忆过去,就是期许未来,从来没有活在当下。 6. 祸中之福如同玫瑰带刺,我们不能一直在乎刺,应该看花。一切痛苦不是来自外在的情况,而是源自我们的态度。 7. 把学习的功课变成刑罚,我们才感到痛苦,不妨愉快地接受,笑着去应对它——那它就只是我们的功课。学好就行了。 8. 我是行驶在河上的一条船,永远不知道何时暴风雨会降临,我只有抱着美好的希望完成我人生的液化,再为生活的凝结做准备。 9. 生活就是如此,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平坦,是后悔,是坎坷,有了这些回味,你就会在之后的书页中找到真正值得鉴赏的句子。 10. 生活就是一本回味无穷的书,有时我们就想翻到后面去看看结果,但是我们却怕错过了其中的精彩部分分,于是只好耐着性子细细的读下去。 11. 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 12. 生活像一本包罗万象,富含哲理地大百科全书,它字字句句都像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告诉我们很多很多,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用事实教导着我们。 13. 用加法计算我们的知识,用减法计算我们的压力,用乘法计算我们的幸福,用除法计算我们的烦恼,只要我们掌握好生活的加减乘除,快乐可以多一点。 14. 我记得顾城有一句诗,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很喜欢这种静谧的氛围,静静地站着,对望着,不需要任何言语,内心都是欢喜的,世界都是美好的。 15. 用自己的判断和智慧去认识较高等的世界,你就会越来越熟悉高等的生活高等的想法和高等的力量,你会一天比一天伟大,任何心中所想,内在力量都会帮你达成。 16. 当陶醉在爱里,我们就会变得象诗人音乐家一样,像在天上飘,走路不用脚;用灵魂呼吸,不是用心智;用心灵思考,不是用头脑;用爱的语言交流,不用开口说话。 17. 欣赏生活也不是一味地对理想的放纵,随遇而安,这是对生活品质的践踏。这种欣赏只是在你追求的过程中让你感到新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更丰富,让你更好地实现理想。 18. 生,一个富有责任的名词,它承载了多少血汗与泪。活,无谓是生的升华他历经了多少风雨的洗礼。生与活凝合。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迷人的,需要自己去绘制的画卷。 19. 心里很静,应该说是恬适的感觉。前些天下雨,闷在家里,总是烦躁不安。今天出来散散心,换了个环境,就换了种心情。觉得天那么蓝,树那么绿,生活是那么的安宁和美丽。 20. 总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里,却告别在生活里。忘不掉的是回忆,继续的是生活,来来往往身边出现了很多人,总有一个位置,一直没有变。看看温暖的阳光,偶尔还是会想一想。 21. 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22. 行走在缤纷灿烂五彩辉煌的大千世界中感悟人生的沧桑变幻。经历着无数的风雨均可。当生命中经狂风暴雨的洗礼之后,细雨闲花般慢慢回味,在空白中思索,方才体味到真正的美丽。 2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了,酸雨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源污染等威胁着人类的自身安全。如何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24.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或感叹命运不公时,坚持就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定要坚持下去,哪怕这坚持的道路是多么漫长,崎岖,我们要在心中点燃一盏灯,告诉自己:不要放弃,不要放弃。 25. 有时候,渴望像孩子一样的生活,高兴时可以毫不掩饰地笑,悲伤时可以无所顾忌地哭,可以快乐地去唱,可以率真地去画,可以用一颗童稚的心去感受生活,可以用一双清澈的眼去观察世界。 26. 当我们往内静观时,会发现什么都没有,没有身体,没有物质,只有真实的能量存在,那就是我们的源头。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当成这个,就可以明白我们的来处,真实的能量才是万物的源头。 27. 虽然拥有过的东西会失去,得到过的友谊会离开,想追求的感情还是那么遥远,但是,我懂,我懂我身边的一切事与物,我会珍惜。生活不完美,人在努力改变中。自己选择的路,哭也要走下去。 28. 何事都没有永远,也别问怎样才能够永远。生活有很多无奈,请尽量去充实你自己,充实属于你的生活。谁都不知道今天过去明天会如何,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善待眼下的这一分钟这一小时这一天。 29. 一个人生活虽然艰难,但也必须学会一个人,不要轻易依赖别人。这是为了防止你身边的人都离开你的时候,你还可以好好生活下去。永远没有一个人是你离不开的,现在离不开的,不代表永远离不开。 30. 热情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它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过金钱与权势。热情摧毁偏见与敌意,摒弃懒惰,扫除障碍。我认识到,热情是行动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我们就会无往不胜。我永远沫浴在热情的光影中。 31. 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一个人不可能改变世界,世界也不会因你而改变,所能做的,就是适应它,不钻牛角尖,不和别人攀比。你的生活,应该有你自己的精彩。 32. 幸福不是获得多了,而是在乎少了;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33. 看别人生活时,我们总喜欢放大他们的幸福,忽略他们生活中的不幸,所以别人的生活怎么看都觉得幸福。而在看待自己的生活时,人们总喜欢缩小自己的幸福,扩大自己的烦恼,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总有太多的不满。 34. 生活就是由时间组成的,可他不同于时间。时间是它的载体,他是时间的DNA。他又承载了遗传信息。如果说时间是一条长河,那么生活就是在河上行驶的一条船。当我们鼓起勇气划着船前进时,我们会预料到前方的凶险。 35. 生活,其实是很美好的。不要再为邻里间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不要再为过往的烦恼而闷闷不乐,不要再为曾经的得失而耿耿于怀拉。把心胸放宽些,把心态摆平和点,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真的是挺美好的。 36. 欣赏生活,是一种豁达,是在不如意的时候为自己找到快乐的出口;欣赏生活,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无视挫折而只为梦想的沉醉;欣赏生活,是一种情趣,是在工作繁忙之余仍保持了自己的爱好,也保留了一份淡定与从容。 37. 有的时候感到难过,就一直对自己说,先不要哭先忍着,现在要去上班要出门办事要去和爸妈吃饭,等过一会儿,回了家再关上门哭。于是很辛苦的仰起头深呼吸,仿佛把那滴眼泪又狠狠压回心里,神色如常的,奔波,忙碌,寒暄,微笑。 38.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了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39. 经历过,体验过,人就变得温柔,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能释怀,不管所经历的是巨大的伤痛,被人伤害或造成他人的伤害,都没有什么不好,一切都是被需要。只要我们内在变得坚强,就没有所谓分离伤害或痛苦,活在世上,就可以了无牵挂,变得自由。 40. “成功”并不只等于工作成就,也不只意味着名位权势,更不该只是银行存款。真正的成功,是生命的平衡状态,就是兼顾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工作也有休闲,有爱情也有自己,有财富也有健康。在生活的任何两个极端中,找到属于你的平衡点,也就找到了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2023-09-09 06:40:131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2)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篇3   舞蹈改革中的艺术与生活   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的艺术概念下的一个艺术门类,因而,舞蹈从宏观上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包括它的表现目的和要求,必然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但是,由于舞蹈天然的借助于身体表现和表达着人类的情感,它也必然会趋向于消费、休闲的一种代称,而沦丧了自己本应拥有的高尚本质,消解了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舞蹈借助于身体的特性,让许多人在论述艺术的时候,总是对舞蹈避而不谈以求高洁。   一舞蹈对于艺术本真的回归   舞蹈史上最长久最轰轰烈烈的变革当数 现代舞 ,但是,有许多人对于现代舞是嗤之以鼻的。而我却十分同意现代舞的最高宗旨便是标新立异和严肃探索。现代舞蹈是对于传统的极度反叛和背离,但是我认为它回归了人体的本质。毕竟,类似于舞蹈、绘画、音乐等等艺术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它们主要是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但由于它们的独特性,它们并不具有生命的永不停歇的节奏、升与沉、永恒的新生、不断分化和重生统一。这些形式是富有模仿性的生命的安身之所,因为,归根结底生命没有任何余地可留。框架一旦获得了自己固定的同一性、逻辑性和合法性,这个新的严密组织就不可避免地使它们同创造它们并使之获得独立的精神动力保持一定的距离。   其实,只有艺术上不断变革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力。当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过于个人化是会遭到批判的,但是人们也总是逃不掉要追求自由的冲动和命运,这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担忧的文化危机产生的原因。毕竟生命只能通过形式来表现自己和实现它的自由;然而形式又必然妨碍着生命的发展并阻止它的自由。也正因此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有了不断的追求。在我个人看来,借助于身体作为媒介的舞蹈,在追求身体获得自由、获得话语权力的同时,切记它的发展是以能够产生交流为基础的,否则它的生命力将是短暂的。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价值系统。现代舞在工业化、都市化、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变革。这个时代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因而现代舞的阵线、表现内容和价值选择是相当广阔的。最为典型的有早期的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的人”的观点的认同,现代舞中的许多身体向上、扭曲、抗争的动作都是对于现实带给人们的异化和变形的表现。接着是对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观点的认同。再有就是对于尼采的“毁灭偶像”的观点的认同和对萨特的对于自由选择自己希望成为的存在的观点的认同,以至于人们在欣赏现代舞时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   随着现代舞越来越向哲学领域靠拢,也越来越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看似是对舞蹈本质的一种疏离,实则我认为是舞蹈艺术越来越回归本真的趋向。舞蹈的价值追求趋向于个人化正是对于舞蹈产生的追溯。舞蹈是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产生的。它就是比较个人化的反映,以至于现代的许多舞蹈艺术家们的舞蹈并不会刻意苛求他人能理解,他们舞蹈的目的只在于能够宣泄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引发一些人的思索。因而也有人说现代的艺术主要有两种较为主要的倾向,即“英雄”情结和“自恋”倾向。   二舞蹈对于生活的认同与融合   现在的舞蹈一如其他艺术一样,不再像芭蕾时期的舞蹈那样站在一个不可亲近的位置让人望而却步,而是越发的切近于生活、切近于普通的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艺术的趋近生活,以至于现代的艺术成为了一种行为和参与的艺术,于是艺术作品也就不再是一种静观的对象,而像是一种公众的游戏,像是人们的一种行为。从舞蹈到音乐甚至我们的文学艺术都趋向于这一特征,人们从对艺术的静观走向了对艺术的琢磨和体验。   可以说,在这样的转变中,审美距离似乎渐渐显得不明确了。当然,艺术的接近生活来源艺术家对于人们生活的切近,他们不再像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而就像一个存在于世界的平常人。他们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困惑和对困惑的无所适从。于是就将这些一如平常人的感受和体会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希求的是理解、体悟、共鸣和更深层的思索。于是,艺术创作也不再显露一种神秘感,而是置身于生活中。   因而,现代的艺术也呈现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内容。近年来在健身房和舞台上逐渐热闹起来并被誉为“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的“ 街舞 ”,最早就是来自于美国黑人在街头的即兴舞蹈动作,因其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而备受年轻人的喜爱。同时,现代的舞蹈及各门艺术由于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的变革,他们越来越与商业拉近关系,带上了极强的商业操作性质,遵循着市场交换的逻辑而发展。前面提到的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就是商业化的成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就是生活的同格,我坚信艺术必然是高于生活的。只是在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人们在金钱的追求中并不会完全丧失自身欣赏美、崇尚美的心灵。另一方面,艺术自然地贴近于生活,也并不是说艺术接近于终结。   高高在上的艺术,呈现的结果只是一种虚幻的追求,一般人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得到这种艺术的陶冶。艺术切近于生活说明了艺术的自觉回归,只有更多的人接受才会不断地发展并演化,产生更多的选择,提高鉴赏能力。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篇4   试谈书法艺术与生活辨思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在中国可以说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进行了重点论述。就书法艺术而言,如何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辩证的认识书法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对书法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源于生活”――书法艺术在生活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卢卡契在《审美特性》中指出:“人们的日常态度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这就是说,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由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一切意识形态活动都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同样,日常生活也是书法艺术的母体。   其一,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书法艺术的载体是汉字,而汉字则是依据生活创造的。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记事的方式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用线条和笔划勾画出所要表达的对象,于是产生了绘画的的方法帮助记忆,表达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逐渐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文字符号,诞生了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在汉字的演变中又产生了会意字和形声字。   其二,书法艺术中书体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有据可查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也就是甲骨文,约产生于殷商后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汉字刻在青铜器上,形成了金文,亦称为钟鼎文,西周后期,逐渐演变成为大篆。   秦朝统一六国后,由于大篆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影响了在生活中的使用,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形成了小篆。而隶书的产生,既有社会因素,又有文化背景原因,然而重要的应该是秦汉时期人们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对文字形态、书写方式的影响,以及竹简的大量使用则是隶书产生的直接原因。随后,在隶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楷书。行书在两晋时的盛行,则是玄学在士人中影响的结果。狂草是唐人直抒胸臆的产物。宋体更是活体印刷术产生后形成的书体。书体的变化深深地印刻着中国社会变迁的烙印。   其三,书法批评中,对书法美的评价往往用现实生活的事物比拟。中国 传统文化 讲求“道法自然”,讲求“天人合一”,书法也把这些作为追求的目标。表现在书法批评理论上,则常常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品评书法。如虞世南《笔髓论?释真》中说:“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于碧海。”再如对褚遂良书法,刘熙载《艺概?书概》说:“褚其如鹤游鸿戏乎?”形象地表述了书法的曲线美。又如怀素所说“其痛快处如惊蛇入草”, 草书 的抒情美直跃其上。以上种种,无不说明中国书法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高于生活”――对美的追求使书法从书写上升为艺术   鲁迅曾指出:“尝闻艺术由来,在于致用。”艺术与其他 社会实践 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艺术的审美特性,即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中国书法亦是如此。虽然我们无法揣测先贤们的书写心理,但我们可以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先贤亦不例外,他们在书写中将自己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使书法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而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正是在对美的追求中,书法从书写中升华成为了艺术,同时书法艺术也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   书法之美,在于形式美。草书和行书或敏捷、或轻盈、或矫健,楷书、隶书在安定稳重里流露出飞动流美,篆书分行布白齐整圆润、用笔流畅飞扬,它们显示着各自独特的造型美。书法作品中,字型笔画自由多样,线条或曲或直回环运动,笔法墨法相兼相润,传达出各种姿态和气势,产生了一种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书法家人格的蕴藉和社会环境,更使点画笔墨形成一种风格即用笔之力、运笔之势,从而反映出生命的运动美。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段话形象地表述了通过用笔、运笔,产生的不同书法造型,表现出的不同的书法美的形式。   书法之美,在于气韵美。气韵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气韵是否生动是评价一副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张怀??《书断》也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气韵并不缥缈,它依附于墨法、笔法、章法等技法中。线条、笔画作为笔法的基本构成,是笔墨的有形堆砌和形态不同的字体特点,给人的视觉以形式美的体验。比如隶书的蚕头燕尾以及起伏的横画,通过弧和圆给人优雅、拙厚、神气内敛之感。卫夫人在书论《笔阵图》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石如崩也;撇,陆断犀牛,弯钩,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横弯钩,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   书法创造中,线条的变化与空间的构造,表现出书法家宽泛的情感境界,书法家将个人生命情调和内在气质带入笔墨,使之成为人格与精神的生动写照。“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种情感化的笔墨线条,与鉴赏者之间产生的情感效应,唤起彼此的审美体验,使之得到审美的享受以及美的陶冶、。宋人韩拙在《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中曾说:“凡用笔先求气韵,次求体要,然后精思。若形势未备,便用巧密精思,必失其气韵也”。   书法之美,在于意境美。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精神的内在意蕴。在有形的线条中荡漾着味外之旨,通过点线的组合变化,使作品超越形式,上升到无限的境界之中,这便是书法的意境。岳飞在出征途中,夜宿武侯祠,读《出师表》,有感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联系自身实际,“挥涕走笔”,以“稍舒胸中抑郁”,字里行间激荡着英雄豪气,充满着忠贞义烈的真挚情感,铸就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艺术“无色而具绘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便是源于意境的构创。   蔡邕《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写字者,写志也。”意境深远的书法作品,必定体现出书法家特定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u2018字u2019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唐人颜真卿在精神上追求“肃然巍然”之境,体现在他的书法上端庄宽舒、刚健雄强,令人感觉正气凛然、酣畅淋漓。清人郑板桥天性自然,其书真率活泼,运笔出之自然,有形的字迹飞动中创造了一种美的神韵,使书法艺术超越有限形质而进入无限境界。“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这种创意之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意向,也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三.“应用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书法,用书法艺术教化生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宋代诗人杨万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等诗句,也说明艺术要从自然生活中获取力量和灵感。   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唐人张旭偶然看见江岛地平沙润,不由得兴致大发,用锥尖在沙面上面写起字来,发现笔划沉稳净润,由此大悟,创造了“锥画沙”的笔法;唐人颜真卿看到 雨水 从屋檐流下,墙壁染上了斑斑渗痕,因而领悟到行笔应为“屋漏痕”的转折自如;晋人王羲之看到白鹅游荡而悟得了意境,唐人怀素观赏夏季云的变幻,悟得了云的变化和气势,北宋人黄庭坚见长年荡浆而变化结体。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闭门学书只能成为书匠,只有不断从生活中获得滋养,获得感悟,才能真正领悟美的内涵。   书法艺术毕竟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美的升华,存精去芜,它的美是高于生活的,以艺术的美引导生活,则艺术的教化作用昭然若揭。一幅隶书“宁静致远,淡泊明心”,可供欣赏,更是对人处世待物的警醒;一幅行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铁钩银划般的笔迹赋予奋进中的人们多少豪迈;一幅 魏碑书法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可谓忠厚之人的座右铭;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刚柔相济,铿锵有力,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的感染,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思想境界,深化了审美感受。凡此种种,枚不胜举。当前多元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令人眼花缭乱, 理想与现实的分离, 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非理性的“信仰危机”。以书法艺术引导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如明代杜琼所言“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四.结语   思想的多元化,对书法艺术领域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书法艺术的认识和发展也呈现出多种声音和不同的理念。重温并辨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论断,当此之际,亦有其必要意义,有助于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1. 艺术与生活方面的论文 2. 艺术与生活的论文 3. 艺术方面的论文优秀范文 4.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5. 艺术源于生活文章
2023-09-09 06:40:211

作为题目 《艺术与生活 》怎样写?

1.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2.艺术与生活 “美就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能在那里面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生活的审美关系》。艺术源于生活,它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艺术是对生活的美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带动了艺术不断向前发展。通过实践和不断尝试,使生活不断充满新意,更加个性,更加张扬,更具美感。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延续,人们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表现出来,铸就了艺术,所以生活是艺术的载体,但艺术更高于生活。人们在现实中发现美,于是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这是生活的一种精神延续,它让人们在现实面前拥有了寄托或者说是希望。因为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以及表现手段上都更有戏剧性,它的出现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这让人们在艺术中很自然的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于是艺术就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就验证了: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是变化的,艺术也随之变化,因此艺术是无止境的,生活的发展有一定的固定趋势,那便是服务于人类,艺术也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了方式性的变化,有了“现成品艺术”,有了“行为艺术”。于是很多人提出了“艺术生活化”或“生活艺术化”。这些观点是否就在预示着艺术与生活是否就此合一了?我想这不尽然。从艺术与生活的基本规律上讲,“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就说明了在地位与逻辑关系上艺术与生活不可能合二为一。就拿现实中的物体来说,小便器在生活中无疑只是一个生活用具,人们使用它,也是极普通、极平常的生活行为,本无特异之处。然而,当把小便器送去展厅时,就已经与普通生活用品和普通生活行为区别开来、隔离开来了,即将生活特异化了。这时“艺术展厅”这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迫使“人们用艺术的角度去看”本是生活用具的小便器,使它“原来实用的意义淡化”,而“获得一个新的内容”。现在我们要问:把生活中的“现成品”(如小便器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物品)作为艺术品放人展厅,是否就意味着消除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艺术与生活合一了呢?我的回答是:没有。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文章作者:杜书瀛)总之,无论你是否把这个原来的小便器看作艺术品,它已经同原来的生活用具和生活行为隔离了,特异化了。它的地位和逻辑关系发生了变化。艺术与生活是否拥有一个固定的界限这要通过我们如何来评价出现在艺术中的生活品(现实生活中的现成品),我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真正的艺术品是通过艺术家创造的,有一定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经历。但是把生活的现成品作为艺术来表现只是在“玩”观念和想法。现成的生活品本身不是艺术品,并没有赋予它艺术的价值(当然排出造型奇特的个性生活品,这里指现实中大众化的造型雷同的现成品),所以这在艺术的界限上出现了偏差,这也正如 杜书瀛先生说的那样:“艺术不再只服务于视网膜,而要成为观念或者思想的表达,结果,艺术家开始一点点地放弃画板画布,艺术家不必只是视觉美的创造者,他可以做一个思想者:全力关心生活,悉心体会人生,他可以用自己的动作、行为、身体去揭示他体会的东西。”因此这种艺术的立场就发生了转变。生活不再是普通的生活,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创作,但这不能说明艺术与生活的合一性,因为这种艺术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做出来的,它将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特异化了。艺术与生活的立场在发生变化,现代生活赋予艺术新的内涵,而现代艺术又使得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甚至是精神生活的改变。但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不得不看到这种转变只能是形式上的变化,而真正的内涵是生活终究要学着生存,而艺术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再现了生活的某些细节,升华了人类生存的某些境界,但终究艺术和生活不能合二为一。因为人类活在现实之中,而艺术是虚拟的。当然这不否认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应该以全面理性的态度和观点分析他们的关系。我认为“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真正理解应该是:“艺术地生活”(“艺术”作为副词使用)和“生活的艺术”(“艺术”作为名词使用)。 用“生活的艺术”去“艺术地生活”!
2023-09-09 06:40:311

艺术对生活重要吗?

我觉得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对人的生活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艺术能否起作用取决于人的经济生活水平。人类的消费分为三档。第一档是满足自身存在需求的消费第,二档是精神发展消费,第三档是精神享受消费。艺术是建立在精神享受消费上的。当然满足一定的基本需求之后身体是满足了,但精神却不能满足,所以心灵就会感到空虚,寂寞,他们需要艺术来陶冶他们的情操,这使得他们的人格升华。有的人说我们不需要艺术,我们在精神发展上可以看书,其实看书在某种情况下,它就是一种艺术。最普通的艺术行为就是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艺术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艺术才让我们了解世界更多。也正是有了这些才是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其实艺术很早就产生了刚开始他可能是古人画在石头上的画。可能是古人为了祭祀而跳的舞。也可能是古人为了庆祝而通过石头敲击出的声音。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人有情感有欲望追求。相比动物,人需求更多需求更旺。艺术对绝大多数人起到一个缓解压力释放情感的作用。人生在世总有不如意,所以绝大多数多人在心情郁闷的时候都会选择去接受艺术的熏陶,听听舒缓的钢琴曲,看看优美的舞姿,在艺术世界里他们又重新获得能量。
2023-09-09 06:40:411

如何看待生活艺术

一、小到用品设计大到园林设计,都说明艺术和生活密切。艺术创作也是复杂的过程,它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普遍的认知是生活来源于艺术,同时,也认为艺术基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和生活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融合到分离到再融合。第一个时期是远古的融合时期,第二个是艺术逐渐远离生活,第三个是经历浪漫主义、现代生活后,艺术界限模糊而融合的时期。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种说法,艺术融合于生活,它跟生活密不可分,甚至出现,享受生活就是一种艺术。这个观点指出,只要是一个爱生活的人,艺术会在我们的生活里,生活的艺术是自我的感受跟喜好。面对艺术和生活,不禁想问大家,如何看待艺术和生活?二、以下是一些往往对于生活艺术的个人观点。1、我觉得艺术融合生活,现在有很多艺术+。艺术是人们生活精神体现,不管是雕塑,还是画作都是生活的表现。现在有很多艺术+商业,艺术+企业,艺术+群体等观念,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画作、雕塑等,它能融合生活,它的灵感来源也是生活。2、艺术就是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是单纯的写实,这样的艺术没有什么用,它必须高于生活。艺术没必要跟照片一样,现在很多照片都在追求不同风格。艺术不要局限于生活,将生活复现会缺失艺术性。它有着精神世界、心灵感受、自然追求等,这都是艺术的境界。3、艺术等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主观感受。艺术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他看到的生活,经过思考、创作、展示,才诞生艺术。这样看来生活的根本就是艺术,艺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艺术伴随着人类生活而产生,各个方面都是艺术,这样在每个层面上都能用艺术来看待生活。4、不能把艺术局限于画画,还有音乐、人生等。我觉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我们的现实比较枯燥,通过艺术创作,为生活添加美好想象。这样的创作更多的是自己理想中的状态,现实生活就是客观所见。艺术蕴含着我们理想,不再和现实一样。5、术已经日常化,渗透生活每个层面。日常生活中很多都是艺术,小到牙刷的摆放,大到城市设计,都包含着艺术。我认为这是“审美”带来的生活体验,有了艺术审美,能将生活每个方面都艺术化,这也是艺术日常化。艺术跟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2023-09-09 06:41:151

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艺术家作为一定社会的成员,他的创作活动总是自然地与一定范围的社会生活密切关联,总是体现着一定范围内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或集体的愿望与艺术审美趣味。所以艺术家的个性,也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参与一定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离开社会与历史,孤立地谈艺术家的个性是毫无意义的。人的理性思维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成熟和发展的,甚至连先天的气质,也可以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023-09-09 06:41:252

简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简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2023-09-09 06:41:535

艺术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2023-09-09 06:42:172

浅谈艺术与生活

艺术生活方式与其他生活方式的关系亦即技艺生活与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的关系。古代世界一直将技艺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要么认为技艺与理念相隔而不如理论能直接观看真理,要么认为技艺是私人化的东西而低于实践生活的公共性,或者艺术由于诉诸于爱欲而败坏着城邦生活的德性。但从本质上说,政治或实践智慧也是一种技艺,尽管是一切技艺的技艺或最高的技艺。这是否说明,哲学生活只有通过成为艺术、通过成为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它自身? 第二个层面乃是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艺术家的生活”的三种理解:1、艺术这种生活方式;2、艺术家的诗意的、艺术化的生活;3、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之外的生活,包括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生活进行的的体验和观察。
2023-09-09 06:42:261

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怎么理解?

艺术小红花说过:当代人对艺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较高,处处可见,例如一幅画,一件挂饰等等。所以艺术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回归于人类生活, 术和生活,两者更应是相依共存的。所以,今天看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名言,后面恐怕还要再加一句“回归生活、影响生活。
2023-09-09 06:42:373

艺术与生活。一篇小短文,100字左右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2023-09-09 06:42:471

怎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

怎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有奖励写回答共4个回答览文趣话安徽大学学生 安徽大学聊聊关注成为第660位粉丝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句话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也蕴含了一定的哲学道理。首先,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对于艺术的这个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对于一些事物下了定义,但是始终都离不开人。人又必须是生活,所以艺术的创造很多都是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去发掘人们眼中的艺术。而且对于艺术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艺术是在生活中所诞生的,人们只有在生活当中才能够有不同的体验去接触到不同的事物。正式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艺术的灵感以及创造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都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离不开人的活动,人又必须在自然界中生活,艺术与生活这两者的关系自然成为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艺术又高于生活。艺术是在生活中诞生的,但是能够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是对于生活的提炼以及精髓的所在。不能说所有的生活都是艺术,但可以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是生活过程中的再加工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也都是生活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艺术又高于生活的原因。最后,艺术与生活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够体现出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缺一不可。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了艺术,艺术又是生活的精髓再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才能够在生活中发掘出更多的艺术,而且这些艺术又反作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陶冶人们的情操不断发掘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
2023-09-09 06:42:574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急!速度来拿分

生活本身就是种艺术,每时每刻,拿着照相机,拍下每个瞬间,照片就是艺术品
2023-09-09 06:44:163

论述艺术概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不清楚...a
2023-09-09 06:44:262

为什么艺术源于生活?

因为艺术是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出来的
2023-09-09 06:44:523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2、生活不全是艺术
2023-09-09 06:45:111

艺术与生活是什么关系艺术,生活

生活铺垫艺术,艺术又回映生活.一方面,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只能是第二性的东西,社会生活作为自然形态的东西才是第一性的,前者只能是后者的反映.因此,社会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惟一的源泉”,“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另一方面,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须经由“艺术家头脑”这一中介,“艺术头脑”是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的“加工厂”.因此,艺术家的世界观、哲学观、艺术观,乃至政 治、道德等观念都会起到指导作用,这种作用不同,最终创造的艺术世界也就不同.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典型性、理想性、普遍性上,艺术高于社会生活,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2023-09-09 06:45:221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吗?举例说明

艺术源于生活,当今的艺术都脱离了生活。
2023-09-09 06:4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