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大多数留守儿童内心都比较脆弱,需要怎么改善?

2023-09-25 16:13:07
共5条回复
阿啵呲嘚

序言:有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没有办法陪伴在自己身边,所以说内心都非常的脆弱,大家一定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教育问题。如果家长不重视教育的话,那么贫困可能就要一直笼罩在这个家庭中。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怎么改善?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老师多关爱

如果是留守儿童的话,那么一定会上学。小编建议在学校中老师一定要多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可以关心他们的生活,因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关爱。但是因为爷爷奶奶的年纪比较大,也不会照顾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多提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和爷爷奶奶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够防止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如果孩子没有衣服穿了,那么老师就可以给孩子买,这样就可以防止孩子感冒。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孩子的特长

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虽然说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父母没有办法陪伴在身边,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并且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的懂事,那么老师可以多观察一下这些孩子,如果发现孩子非常适合当班长的话,那么老师就可以把这个职位留给留守儿童。这这样留守儿童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付出很大的努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多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孩子来说,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并不是特别大,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多关心他们的内心。因为孩子比较的缺爱,所以说需要外界多关心,我们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就能够了解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

西柚不是西游

需要平时生活中,应该关注一下这些留守儿童,而且也是要开设一些心理的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做出疏导。

苏州马小云

想要改善的话肯定是需要父母在身边,而且父母需要多鼓励孩子,当然老师鼓励这些留守儿童也是可以的。告诉这些孩子,你们真的非常的棒,慢慢的孩子也就会内心变得稍微强大一点。

再也不做稀饭了

要想改善的话,首先就要多关心孩子,多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然后多陪伴孩子。

FinCloud

开展一些活动,让他们多去参加一些活动,而且平时活动也应该选择用一个比较温柔的态度跟他们说话。

相关推荐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现在有很多小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那么留守儿童的话,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家人足够重视,能够正确的引导,就会减轻这样的心理问题的压力,减轻对他成长带来的影响。首先,留守儿童长大之后会存在的心理问题就是行为比较孤僻。因为他是留守儿童,所以缺乏交流,缺少沟通,然后缺乏父母的一个关爱。他的行为就会变得比较孤僻比较冷淡,对待身边的人也会比较冷漠,长大之后就会行为比较孤僻。第二,留守儿童他的行为会比较极端。留守儿童他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他的一个行为,那么他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并且性格比较偏激。做事情不会考虑到对别人的一个严重的影响,就会导致一种比较恶劣的结果。第三,留守儿童会比较容易轻信他人。正因为留守儿童,他缺少一个关爱的环境,缺少父母的一个关爱,那么他在成长过程当中就急需要弥补这样的缺失。所以他就很容易相信别人对他的一个关心,哪怕是一个细节,他也会觉得别人是对他非常好的,很容易轻信别人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最后,留守儿童容易心情低落。正因为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心理问题,那么他就会容易陷入低迷低沉或者是非常消极的一种想法。这些都会容易造成他的心情低落,充满负能量。当然留守儿童也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会充满这样的问题,要看家长对他的一个引导和调整,还有就是寒暑假的弥补。另外就是源于他身边的朋友和老师对他的一个引导,只要调整得当,那么这些留守儿童他也能够走向非常积极的一个生活。
2023-09-09 10:32:3815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敌对。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4、敌对“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
2023-09-09 10:34:271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你知道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什么吗?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小孩子。他们因为和家长的接触比较少,所以一边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失控 “留守的花朵”缺乏父母关爱的阳光,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情绪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的缺失,让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平衡产生抵触甚至攻击。有些意志薄弱的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内心的敏感脆弱,就这样长期的影响着这些孩子。 2、自我封闭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3、认知偏差 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也是现今社会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2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1、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2、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3、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2023-09-09 10:34:451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1、敌对: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留守儿童”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以及搞破坏等不良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因此这样就会导致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严重者还有可能会参与盗窃等,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2、际关系敏感: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情绪、性格上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而这样却会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据相关调查结果统计显示,有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还有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非常为地内向,积极性不是很高。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大多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因此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慢慢地就可以让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等,甚至会表现为情绪悲痛、焦虑、怨恨、忧郁。也就是说,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2023-09-09 10:34:541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也变得更加的严峻了,因为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她们会感觉到缺爱,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那么你知道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问题的答案吧。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叛逆暴躁:留守儿童由于年少无知,会误认为父母不管他,放弃对他的教育,在心理上会造成反正没人管的叛逆心理。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自卑:相对从小就有父母陪伴的同学,留守儿童心理会无形中形成自卑的心理,误认为自己是没有人关爱,没有父母可以撑腰。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三观判断:隔代的教育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对现今社会造成有偏差的理解能力,由于父母从小就缺乏教育。留守儿童靠自己薄弱的理解能力,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有可能自暴自弃,出现逃学辍学的行为,很早就迈入社会。情绪失控,脾气暴躁。由于孩子在身心发育的时期,但是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加上意志薄弱,所以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对周围的人都不信任,对陌生人总是产生敌对心理,也就很容易攻击别人。 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   增加自信心: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可能会导致自卑的心理,以及社交的障碍等等。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有别样的眼光看待,而是要力所能及去帮助留守儿童,多加开导,多与留守儿童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共同体验生活中的乐趣,让留守儿童获得朋友,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增强交际能力:留守儿童有可能会比较被动以及内向,由于自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我们可以做主动的角色,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可能改变留守儿童的一生。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让留守儿童明白,交流沟通只不过是一件简单自然的事情。
2023-09-09 10:35:211

留守儿童会有些什么心理问题?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2.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3.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孩子不听;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留守孩子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2023-09-09 10:35:311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1   一、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2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3   一、学习上有畏难、依赖的心理   二年级有个学生叫小威,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整天想随心所欲地玩。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帮做作业,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成绩不理想。我家访的时候,他奶奶跟我说:“老师啊,说起来可笑啊,我的孙子有一次不会做作业就请教我,我说我不会做,他就哭着,闹着说‘你这么老了,难道不会做作业吗 ?快教我啊!"我说真的不会做。还给他解释,以前我要带弟、妹,不得上学的,我不识字。所以不会教你完成作业啊。”(心理健康论文 )后来她还给孙子讲了好多没有文化吃亏的故事。叫他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补课,找他聊天,还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进行疏导他。平时他成绩一有提高,我就及时表扬,经过多方努力,该生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变化,成绩直线上升。   二、生活上有孤单、恐惧、害怕的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有心理话无法与亲人表达,有委屈无处倾诉。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孤独、冷漠、甚至恐惧害怕心理以及焦虑、任性、暴躁、叛逆、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少数留守儿童天不怕地不怕,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胡作非为;不听监护人的话,我行我素,甚至夜不归宿。如原来我班有个学生叫小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老的爷爷,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养成了孤僻、怪异的性格。有一次,爷爷喝酒醉了,没有做饭给孙子吃,小卓就去同学家吃饭、过夜。第二天下午,他爷爷才找到我说,他孙子昨晚上没有回家睡。不知道去哪了,叫我查看,是不是在同学家。我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听到在同学的家(那位同学也是留守儿童的)。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是因为小卓觉得生活上孤独,心理孤单,没有人和他说话,沟通,爷爷又照顾不周到。所以周末就到同学家玩,一整晚都不回家。我教育他,你夜不归宿是不对的,很不安全,小心被拐卖啊!这样做,爷爷找不到你,会担心的,父母也就不能安心做工了。你应该帮爷爷学做点家务活啊。他点点头。   三、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乏血缘亲情的呵护,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留守儿童”不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思想上的疙瘩不能及时消融,长久的瘀结,他们或沉闷抑郁或自暴自弃。以上种种原因会产生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我班三年级学生叫小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忙,很少管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厌学、成绩差,同伴们的冷嘲热讽。有一天,他突然嘣出一句话,“我跳楼死算了”。我问他为什么想死,他伤心地说:“同学都不和我好,爸妈不在家。”我慢慢开导他,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做工得来的,他们还想攒钱给你读大学呢!至于同学不和你好,是因为你不合群、孤僻。当天的班会上,我还从侧面教育了他。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   我在班级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那个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展“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活动, 使他们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让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活动和引导,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我体会到,班主任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留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就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在课文教学中与“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4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心,情感丰富而脆弱,在认识、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偏离,因而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也是一个充满各种问题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呢?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
2023-09-09 10:35:421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缺“疏”。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远离父母,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至于学校,则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 2、学习缺“导”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平时对他们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据社会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游,成绩优秀的较少。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偏多。 3、安全缺“护”。留守儿童在安全方面存在两大隐患: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儿童;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 4、生活缺“助”。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另外,有的困难留守儿童家庭还出现“逆向”照顾现象,幼小的留守儿童反而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承担着超出其能力的繁重劳动
2023-09-09 10:35:58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4大表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4大表现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
2023-09-09 10:36:081

[城郊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偏执;敏感多疑;自卑、焦虑、寂寞、忧郁;学习态度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城郊“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一、城郊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偏执 我们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有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28.9%表示会告诉老师;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特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敏感多疑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自卑、焦虑、寂寞、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自卑,焦虑、忧郁。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对父母已经失去了那种浓厚的亲切感。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   学习态度不良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父母关爱的缺失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我们对小学阶段的城郊“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9—12岁之间。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敏感多疑、怀有敌对、自卑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激动、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偏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临时监护人责任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意志品质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意志品质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因而需要营造一种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舆论力量。如果社会对留守儿童以足够的重视,那么留守儿童的现状会好得多,因此加强舆论宣传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们在学校里的具体措施: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每年开学以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父母联系电话等记录在案,以便随时和父母联系、交换意见,加强家长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随时提醒监护人对子女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倾向,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建立“家”“校”沟通网 教师要走访“留守学生”家庭,做到 “八必访”,即孩子有安全问题时必访,孩子情绪不好时必访,孩子生病时必访,孩子有不良倾向时必访,孩子成绩下降或上升时必访,孩子家庭有重大困难时必访,孩子有迟到早退现象时必访,孩子与同学争吵时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开展 “亲子交流”活动 发动广大“留守儿童”给家长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汇报一下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已经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惑。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不仅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关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2023-09-09 10:36:211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1,父母加强和孩子的联系。哪怕不能经常和孩子见面,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多打电话,视频等等。不然让孩子觉得你在忽视他。日常对话中,多向他表示爱意。留守儿童,归根到底是收到的关注不够,才会孤僻。要让他觉得父母爱他,关心他。2,学校老师,多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人际交往。3,政府加强对当地扶持力度。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外出务工的人数自然会减少,留守儿童也就不会再留守。拓展资料: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表现为较强的孤独感,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等等。极少的留守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甚至偏执的想法。
2023-09-09 10:36:431

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

你好,朋友,留守儿童应该多重视孩子哪些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注重孩子们的心理,遇到事情,害怕平时没有开心快乐,必须要自闭症,而且有,单独的,行动很少,不合群,所以这都是我留守了痛的弊端,特别是胆怯,害怕,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
2023-09-09 10:37:126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就是不愿意好好上学,情绪比较低落,会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喜欢自己一个人发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比较敏感,特别想念自己的父母。
2023-09-09 10:38:585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或者离异,被迫留在家乡,这类孩子的童年大多是孤单的也会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1    农村留守儿童三大心理问题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专家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大严重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   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   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2    部分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 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4、学习心态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如何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2023-09-09 10:39:53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有三大心理问题: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2023-09-09 10:40:032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以下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我国农村,由于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的低下,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到城市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在于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很多心理问题。   也正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普遍,很多儿童成为了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乏让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父母们为了生计往往也无法为孩子排忧解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差,一方面是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强度大,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过早流入社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学习也是让人最头痛的,成绩不好反映给家长,家长管不上,反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老师如果管得太严,孩子又不听,所以造成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   2、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可或缺。对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父母才能有效解决。而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充分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帮助,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多孩子甚至都希望父母能在家中而不出去打工,或者能跟在父母身边。许多留守儿童非常渴望亲情、父母的关爱。   3、心理问题增多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从调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在家不听监护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我行我素。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孩子的成长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4、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缺乏管教的结果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儿童”。多数监护人因为自身和各种原因,往往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对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期从生活中缺席造成的。孩子的童年本该是充满乐趣的,但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就缺乏必要的乐趣。因此,父母在外出挣钱养家的同时,也应该多找出时间来陪陪孩子,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怎么引导呢?    一、父母这样引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家长对于引导孩子情绪、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责任和作用,具体都应采取什么做法呢?   1.同理与接受宝宝负向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坏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珲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爸妈可先带开、抱抱安抚孩子,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孩子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而当孩子有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如果家长和孩子都很着急,亲子之间就容易杠上。   2.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如果是两个宝宝的冲突,孩子情绪起伏很快,应同理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语词来跟他说,例如:他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例如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3.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如果小宝宝懂的语汇少,可以教导一些缓兵之计与动作,譬如摇头表示拒绝,或赶快拿着玩具离开;但2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尽量鼓励他使用简单语言表达,像是:“我的”、“轮流”或“你等一下”、“我还想玩”等,端视宝宝的语言能力而定。由于小宝宝的表达和理解都比较简略,约3岁左右才能彼此沟通,彼此还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忙答腔。    二、提供正能量的环境,给宝宝树立EQ好榜样   除了科学引导,成长环境带给宝宝的影响也很大,满足他的基本需要,提供他安全信任有爱的环境,让他有被爱的感觉,就有安全感,情绪也会比较稳定。而且宝宝透过模仿学习如何面对情绪,如果家长情绪化,宝宝也会情绪化,所以父母亲本身情绪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如何给予宝宝一个正向积极的环境,让他学会情绪管理呢?有以下几个建议:   1.帮助宝宝成功、不怕犯错,建立自信心   宝宝很想自己做又做不完美时易产生挫折感,其实就算是他只穿好一双裤子也可以赞美他,帮助宝宝制造很多的成功机会。也要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宝宝做错没有关系,可以重来。爹地妈咪要知道宝宝能力到哪里,也鼓励他尝试,就算没有成功也给予他尝试和努力的肯定。有自信心和自我肯定的宝宝,挫折容忍度也比较高。   2.容许宝宝表达他的情绪   让宝宝可以哭、也可以生气,而不是不能有这样情绪,应该是在他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什么是别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和方式。例如:不能哭太久,对身体不好;而生气的时候可以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达。   3.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冲突解决方式   平常可以透过游戏、角色扮演来模拟冲突发生的情况,让定宝练习;而看绘本上解决冲突的故事也是很好的方式,透过这些让孩子学会说对不起、学会同理他人。 ;
2023-09-09 10:40:131

留守儿童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怎么才能有所改善呢?

要在农村建设一个心理咨询站,这样可以关注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可以得到更及时的沟通。
2023-09-09 10:40:275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表现   导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下是我整理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家长们要注意。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的5大心理问题    1、性格陷于孤僻   农村的留守儿童,自小便与父母相隔两地,得不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身边有爷爷奶奶的陪伴,但这与父母之爱比起来还是有明显不同的,毕竟爷爷奶奶给不了他们想要的那种父母之爱。相对来说,儿童是很容易满足的,只要给他们好吃的.或者陪他们玩,他们就会很开心。   但是儿童也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他们喜欢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自觉没有资本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自己家里贫穷,父母才会丢下自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老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所以他们感到无助、孤独,这种想法使一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从而造就了他们孤僻的性格。    2、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这个时候父母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父母无法随时密切地关注孩子的成长,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   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3、产生厌学心理   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相隔甚远。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监管孩子的学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差,使得他们会放任自己去玩游戏、上网等,而使学业荒废。   另外,留守儿童心理比较孤单,可能会因对父母有些想念,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够专注于学习。在学习上不会的东西多了,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厌恶学习,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儿童会放弃学习,产生辍学的想法。    4、对日常生活敏感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   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做到尽量满足,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另外,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加之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能力都还很弱,人身安全也会出现问题,有的是受到他人的侵害,有的是来自儿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5、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而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对长辈的管教产生逆反等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还有的孩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朋友,诱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外打拼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即使不能经常与子女见面,也应该最少一周打一次电话,多进行情感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另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
2023-09-09 10:41:271

如何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呵护,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由于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形成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调查研究中可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多数留守儿童是“双差生”、“问题儿”,学习成绩低下,课堂作业完成较差,家庭作业普遍不能完成,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厌学情绪较为普遍,流失和辍学现象日趋严重。与之同时,发现留守儿童实际上很看重学习成绩,如果他们未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容易自责,产生较强的焦虑感,怀疑自己在学习上的能力,容易将学习成绩的好环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一个标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正是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若在学习上未能取得成功,就会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当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过度时,会有身体异常表现,害怕与人交往,退缩,表现出对人焦虑,学习焦虑会产生迁移,引起其它方面的焦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以下从四个方面入手:一、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应多为留守儿童搭建平台,解开他们的心结。1、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代管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2、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如:教师在班级开设 “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园心理剧表演、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和课外文艺科技比赛等活动。3、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如: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4、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学校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地争取家庭教育气力,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四、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要积极开展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2、满足需要,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代理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代理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代理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代理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代理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代理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2023-09-09 10:42:331

在农村,越来越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该如何解决?

在中国农村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城市儿童亦可称为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如此。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在农村,由于家庭生活所需,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一些新组建家庭的年轻人,百分之八十都外出打工,以此来换取家庭的增收,这是个好的现象,但是从测面也反映出另一个焦点,那就是留守儿童的增多。留守儿童现在在农村十分普遍,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起居基本上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负责,一些进入学龄前的儿童,每天早出晚归,因爷爷奶奶们年龄比较大,各方面都照顾不到,使得留守儿童们,衣服脏了得不到及时的换洗,菜饭的营养也得不到均衡调理,孩子有病更不能及时的医治。这些无不反映出留守儿童的可怜。昨天一个孩子坐校车说肚子疼,吐到车上,爷爷奶奶也没发现孩子有病,最后还是老师把孩子送去医院,看着孩子那种无奈,真是着实的可怜,有的孩子问她想爸爸妈妈吗?他们大多无语,而后小眼泪就会掉下来,因为没了爸爸妈妈们的照顾,他们真的很无助!其实留守儿童的苦楚太多在这里就不想细说,各种不应该发生的事,事故等等,多出于留守儿童,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或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由亲戚照顾,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阐述了干预措施,以期为此类问题儿童的心理辅导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情感互动的缺失。情感的互动交流能够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儿童的情感成长至关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心灵深处爱的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他们没有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天真与活泼,他们渴望得到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以至于出现了内心焦虑、孤独等问题。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家庭因素。家庭是人最初的教育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德、智、体及个性能力等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关爱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条件。社会因素。农村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有重要影响。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比较单一贫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在农村地区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农村孩子都喜欢“泡吧”。由于孩子们自制能力不足,容易被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吸引,导致心灵受到污染。三、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一)家庭方面的策略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因素比学校及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就家庭因素而言,父母的外出务工直接对留守儿童生活、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过高或过低期望、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承担起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减少外出务工的次数、时间及人数,能不外出就不外出。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必然存在着亲子分离、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最终带给留守子女负面的心理影响。因此,改变务工造成的亲子分离状况的最根本方法是父母不外出务工,子女们结束留守的状况,回归到与其他非留守儿童同样的家庭结构中。(二)学校方面的策略学校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工作,如建立心理档案、开设亲情热线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为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坚决杜绝那些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建构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要改掉对学生的粗暴态度,营造轻松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与老师交流。(三)社会方面的策略留守儿童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巨大。因此,要除歪风,树正气,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杜绝各种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避免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社会经历。要积极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少年宫的作用,引导好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培养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精神风貌。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2023-09-09 10:42:421

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中国式”别离   随着春节放假结束,回乡过年者陆续返城。一年一度的相聚、一年一度的别离,这被网友们称为“中国式”别离。   在笔者看来,对于成年人来说,“中国式”别离某种程度还涵盖着离家奋斗(求学或者工作)的意味——现在网上热议的都是在城市工作者不舍老父、老母——那么,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中国式”别离则有着诸多的无奈。父母无法把孩子带进城里求学,只有舍下年幼的孩子进城,或者孩子虽然在城市求学多年,可因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只有从城市返回老家求学。   这是“中国式”别离的最大问题。也是与其他国家离别最大的不同——在其他国家,成年子女与父母也是聚少离多,不可能一直在一起工作、生活,但未成年人子女通常是不离开父母的,作为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法律规定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责任,与此同时,政府也为未成年孩子随父母流动创造好的求学、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环境,让孩子拥有完整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每一次春节,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都可能是一次心理冲击——有的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回家,孩子只有在失望中熬过春节,据媒体报道,有的外出打工者已有10几年没有回家过年,见到自己的孩子,今年央视的特别报道也提到四川江安县一位7岁留守女孩照顾着5岁的弟弟,作业本上写满“想妈妈”,这让很多人心酸;有的孩子的父母回家过年,可是还没有过几天,父母又收拾行囊外出打工,父母当然不舍孩子,孩子们更舍不得,而父母是成人,还能够承受这种离愁别绪,未成年人的孩子,怎么面对这短相聚长别离?   全国妇联曾呼吁,进城务工人员把孩子带在身边。可是,有多少进城务工人员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呢?他们不是不想带,而是没有条件带,或者环境不允许带。2008年,我国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以“流入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求学问题,这为进城务工人员带孩子进城创造了“政策条件”,可是,这一政策在一些地区并没有落实,不少地方对随迁子女求学还设置了相应的门槛,另外,由于公办教育资源有限,有的地方,包括北京,随迁子女求学还得进打工子弟学校。   这仅是接受义务教育,接受义务教育后的考试升学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是否带孩子进城影响更大,这一问题,即异地高考(以及异地中考)在去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客观而言,相对于此前没有政策而言,全国各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或原则性意见),有着进步意义,但是,这离全面解决问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流入人口多的地区,设置的开放门槛还很高。   从长远看,只有创造所有孩子公平求学、升学的环境,才能缓解这种“中国式”别离,而眼下十分迫切的问题是,对于这几千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该如何缓解?当父母离去,有没有人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当地政府、社区、学校有何作为?此前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反映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在父母不能在他们身边的现实无法短期改变的`现实之下,全社会应该向这个群体伸出援手,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才是关注“中国式”别离的价值所在。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仅仅靠个人来解决,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怀。 ;
2023-09-09 10:42:521

父母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什么心理影响?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家就缺乏管教,并且内心非常孤独,造成留守儿童自卑等心理情况发生。
2023-09-09 10:43:071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忽视。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肆意,天真烂漫的,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留守儿童产生原因: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023-09-09 10:43:31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3.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是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让所有“留守儿童”都不用再“留守”。   2.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3.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拓展阅读:怎么关心留守儿童心理   1:情绪失控   “留守的花朵”缺乏父母关爱的阳光,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情绪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的缺失,让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平衡产生抵触甚至攻击。有些意志薄弱的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内心的敏感脆弱,就这样长期的影响着这些孩子。   2:自我封闭   孤僻、冷漠、散漫……当这些带着灰暗色调的词汇集中在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时,其凸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变得不容漠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   3:认知偏差   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也是现今社会留守儿童逃学、辍学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曾有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通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周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年。五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也很一直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则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一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倒地就打滚。妈妈问奶奶,奶奶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哄哄他就好了。妈妈心里很难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来和父母彻谈了一天,让年迈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严格教育。并且给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儿子媳妇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留守儿童王小虎,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语言课上老师教写“会、写、认、识”四个字,多数小朋友写完出去活动了,而王小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写着,老师督促他们写字要专心。一会儿,那两个小朋友也写完了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个孩子,开始着急了,低头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老师知道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写字。老师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今天你写字很用心,还有两个字就写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写得快一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多一会儿,王小虎也写完了,开心地和伙伴们玩了起来。以后的日子老师只要发现他写字有一点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发现他有问题就耐心地帮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写字了,写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冲动的儿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
2023-09-09 10:43:481

留守儿童易出现心理问题,该怎么才能有所改善呢?

可以加强对农村的补助,并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可能的将孩子也带在身边,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023-09-09 10:44:055

留守儿童心理怎样进行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心理怎样进行心理疏导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留守儿童心理怎样进行心理疏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守儿童心理怎样进行心理疏导 篇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情绪消极需要用一些辅导方法。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六失”问题:   1、学业失教。部分留守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学业,学习习惯差;   2、生活失助。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约有6%的留守儿童生活贫困,衣食住行等方面缺乏照顾,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3、心理失衡。留守儿童不同程度的存在抱怨、自卑、骄横、焦虑等心理问题;   4、行为失控。有的沉迷网吧,有的甚至存在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恶劣行为;   5、亲情失落。留守儿童普遍感到亲情失落和孤独,非常想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   6、安全失保。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如生活安全问题、煤气、火、开水、电)和人身安全问题(上、下学)。   由于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独立生活能力强,比起一般儿童,他们依赖性少,但承担生活劳动量超出了力所能及的范围,对身心健康不利。因此,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十分迫切。   可以用以下三大点来解决问题:   关心爱护,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对那些小学生、低差生等弱势群体要关爱,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以及留守儿童更要关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对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邀请到教师作客、馈赠学习用品甚至适当给点生活费用,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   对症下药,让留守儿童正视挫折   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扬长避短,让留守儿童自信成长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特长,从而使留守儿童不断进步成长。要分析留守儿童的智能结构,根据学生的智能的组合特点,促进优势智能的展示和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关系,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怎样矫正留守儿童的消极心理?   教育孩子自尊自强。教育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善待社会,要知道,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给别人以关怀会换来别人的爱。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看不起自己,那他不会去爱别人和尊重他人。因此,孩子自尊自强是从消极人生步入积极人生态度转变的标志。   留守儿童心理怎样进行心理疏导 篇2   留守儿童似乎成了我们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整体表现内向,易怒,不愿意和人交流成为所有老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在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时,我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感到力不从心,暑期我参加了华中师范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培训。   这次培训组织方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是数位专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法让我们充分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分析,让我真正的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接着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我们切身的体验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如何组织活动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成长。我积极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见解。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很大的收获,感受颇深。   一、留守儿童不一定都是问题孩子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专家所说的一句话:留守儿童不一定就是问题孩子,对于他们要做到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关注。以前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我是学校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所以平时会十分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平时有时间就会找这些孩子聊天,时不时会说你们留守儿童会感觉孤单,有时候会不想和人交流,这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其实无意间就使这些孩子心理上有了负担,他们似乎感觉到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就应该有这些问题没问题就不正常了,这次培训后我明白自己之前做的是错误的,不仅没有帮助他们反倒让很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回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多组织学生群里活动,让留守儿童不感觉到他们的特殊,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特殊待遇,一个月进行下来我发现这些孩子脸上多了很多笑容,让我很欣慰。   二、多与这些孩子家长沟通。   在专家们的讲授中,让我明白,孩子身上很多问题都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所以回校后我认真总结关于平时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应该如何调节的心得。   三、讲授人际沟通课程。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人际交流困难,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和人沟通,时间长了自然就和同学之间有距离,我通过活动课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然后教授他们一些如何和人相处的方法,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从心里感觉开心。   四、帮助其他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通过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已经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提升。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仅只表现在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平时和其他教师聊天沟通中,我刻意的把这些学习到的教育理念传达给他们,希望在我自己提高的同时,其他老师也可以提高,让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提升。   培训时间还是有限的,我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实施,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   一、 要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二、要有效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三、要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要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六、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辨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七、通过心理知识讲座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八、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九、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十一、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十二、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工作机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狠抓工作落实,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起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3-09-09 10:45:091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这个问题太大了 不好回答
2023-09-09 10:45:266

针对留守儿童,父母要如何关注心理问题?

父母一定要多陪陪孩子身边,一定要多夸奖孩子,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瞬间。
2023-09-09 10:45:505

留守儿童是否会有心理问题,父母应该如何做?

会有一定的问题。父母应当经常回家看一看孩子,并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023-09-09 10:46:524

长大后的留守儿童的苦恼和心理缺陷有哪些?

最大的苦恼是什么:1.你自己理清了吗?是父母的反对,是自己的个人原因,是对缺乏家庭温暖的弥补的一种极度渴望,是对现状的无能为力感的厌烦?还是什么。。。你弄清楚了吗2.你说希望找到一个相爱的她好好爱她,这是一种人在孤单脆弱的时候的一种纯粹的单纯的想法。就像我一度想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一样,我希望我能帮助一个人,不计回报地帮助,因为在那种情绪的漩涡里的时候,自己的渴求变得很简单,同时也很理想化,把外部因素考虑的过于简单和抽象。实际落实中能做到怎样的地步,只有真正做到了那一步才敢说你能做到!3.我们这种胆小不自信的性格,确实受到从小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但是你知道环境有内外两种,很小的时候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能主观选择适应环境。大了,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改变我们生活的小环境了。你不觉得吗?4.我是觉得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可以独处,但是一定有一定的时间是放在人群中去共处的才行,也许是一种心灵的互相取暖吧。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走走,换换环境,换换人群,换换心情,在回来重新面对,也许或意外地霍然开朗起来。快乐需要经过分享才能变成更多的快乐,不开心学习倾诉,才会主动降低痛苦的程度。心理缺陷表现:第一、“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在农村中比较调皮并且“突出”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是占绝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的表现就是上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叛逆心理,经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学校的教育,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第二、“留守儿童”普遍会出现厌学和自卑的心理。现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会初心行为习惯比较差,对上课和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比较孤立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卑心理非常的严重,因为对现实生活觉得非常的空虚无聊,就会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当没有钱去上网的时候,就会出现偷窃、勒索的行为。第三、“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缺少父母亲爱的教育和滋润,许多留守儿童就会长期处在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并且更不愿意与代监护人沟通,就会长期的沉迷在电视、电脑当中,有时候留守儿童更愿意去和小动物诉说自己的心情或者烦恼,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口头的交际能力减弱,性格变得十分的内向和孤僻。
2023-09-09 10:47:525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都存在哪些问题?

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教育,有时候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非常的偏激,资源非常的有限,生活非常的贫困。
2023-09-09 10:48:171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有哪些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应全面覆盖家长、学校、老师和同学。比如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老师多进行家访,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互交流。1.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联合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产生合理效应。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建议开设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帮助指导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形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和谐健康发展。3.老师应多进行家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动态,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4.采用“一对一”帮扶制度,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位置,恢复往日活泼开朗的本性。
2023-09-09 10:49:061

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要怎么关注心理问题?

应该观察儿童的一些表现,同时也应该开导儿童,经常跟儿童进行交流,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
2023-09-09 10:49:14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不仅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由此,必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深入剖析形成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个层面出发,缓解这一现状。 ;
2023-09-09 10:50:05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既然留守儿童大都是农村的,可以在每个村庄建一个“快乐儿童天地”,让孩子们和照顾他们的大人一块,经常性质的团聚,玩乐,笑闹
2023-09-09 10:50:408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应该怎么解决

问题:1、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2、“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3、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4、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5、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5、留守儿童周围的人现在的生存压力很大,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 解决途径:1、思想预测。思想预测是指人们根据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缺乏父母之爱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产生思想矛盾,自卑心理严重,情绪常常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留守儿童”思想面貌的变化不管顺向进步还是逆向发展,预先总会有迹象。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为了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形,往往有意特设一些情境,来预测心理健康的程度。像这种“征候预测法”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细微之处入手,要善于驾驭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在确定预测方法时,要明确预测目标,掌握“留守儿童”思想主流发展的趋势,或者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得到及时的指导。 2、心理保健。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转移法:要学会自觉的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的儿童,要让他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如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通过一些群体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练习书法,画画等有有益的活动来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宣泄法:压抑、自卑,自弃等心理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状态,要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通过写日记诉说,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或者打电话诉说,也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吼叫等方法,及时疏导心结,化解积郁,求得心理平衡。还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 自我暗示法:成语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动写照,暗示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起显著的导向作 用。当记恨念头产生的时候,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压抑自己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很好”、“我不比别人差”,不轻言放弃。经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锻炼,会使你走出自卑的阴影。
2023-09-09 10:51:011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心理问题   在我国农村,由于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的低下,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到城市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在于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很多心理问题。   也正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普遍,很多儿童成为了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乏让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父母们为了生计往往也无法为孩子排忧解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差,一方面是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强度大,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过早流入社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学习也是让人最头痛的,成绩不好反映给家长,家长管不上,反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老师如果管得太严,孩子又不听,所以造成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    2、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可或缺。对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父母才能有效解决。而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充分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帮助,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多孩子甚至都希望父母能在家中而不出去打工,或者能跟在父母身边。许多留守儿童非常渴望亲情、父母的关爱。    3、心理问题增多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从调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在家不听监护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我行我素。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孩子的成长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4、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缺乏管教的结果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儿童”。多数监护人因为自身和各种原因,往往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对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期从生活中缺席造成的。孩子的童年本该是充满乐趣的,但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就缺乏必要的乐趣。因此,父母在外出挣钱养家的同时,也应该多找出时间来陪陪孩子,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
2023-09-09 10:51:091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健康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在原籍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者的系统工程,单靠一方努力是完全不够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当今面临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乱拿别人的东西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就会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便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的教育,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或动员转学。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这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社会的不良环境及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小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揽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赌博风盛行。没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以上分析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儿童本身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只有无条件适应,希望我们在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注意创造和谐社会生活环境!下面是我对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与取得的成果。在我们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其中思想波动最大的就是林小振同学了。林小振,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在上海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爷爷和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他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小振聪明、活泼,但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搞小动作;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学习上存在懒惰心理,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不太乐意在学校生活,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爷爷对他很溺爱,作业稍微做长一点时间,爷爷就协助他做;放学后把孩子留下来,他爷爷就心疼宝贝饿坏肚子。由于爷爷的过分宠爱,导致小振同学依赖思想严重,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做起作业来半天找不到本子和笔,作业经常落在家里,见到老师像老鼠见猫似的,畏畏缩缩的。看到孩子发展成这样,我心里特别着急,尽管我刚带这个班两个月,但是教师的良知驱使我不能坐视不管。一个周末,我去家访,从他爷爷奶奶口中知道,小振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在家里,为了让小强少受欺负,奶奶很少让他与同龄的小朋友玩,使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经验、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在学校,小振经常遭到同学的排斥,由于行为习惯差也常常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他的易爆易怒情绪。听了他爷爷奶奶的介绍之后我基本上明白了小振性格的形成原因。于是我与他爷爷真诚的交流一番,建议他们换种方式来教育小振,两位老人非常感动,当面表示,要按我的意思去办。在家里,我请爷爷奶奶这样看管和教育小振。(1)鼓励小振走出家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在玩耍中培养合作精神;(2)引导小振正确与小朋友交往--在集体中培养交往能力;(3)自己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完成--培养独立意识;(4)像对待儿子一样严格要求小强--让他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在学校,我又采取以下措施:(1)用“爱心”换来信任。平时给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中多给他照顾,发现他没吃饭就给他弄点吃的,看到他衣服淋湿了就给他烘干;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有时采取结对子的方式,有时直接让他和我的孩子一起写作业,我坚持检查并耐心地纠错讲解。这样过了一个学期,小强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改观,信心也慢慢上来了,他也愿意与我谈心。(2) 建立成长记录袋。记下他的道德品行、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及性格、学习态度以及与代管人的融洽度,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活动,比如鼓励他担任小组长,早读带领大家朗读,与其他同学结对子,互访家庭交朋友……消除他的心理障碍,让他在这些活动中增强信心和自制力。我每个周末都找他谈心,肯定他这一周来取得的进步,然后要他用我的手机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父母。并写一封信,报告一下自己这一周来的开心事情,以此来培养亲情,使他早日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3)鼓励他在阅读中成长。“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的精神食粮”,“读书使人明智”……既然小强喜欢呆在家里,何不就让书籍充实他的生活?于是我先送他一些书籍,看到他很喜欢,就要求他每看完一本都要给我复述里面最精彩的部分。如果一周的表现获得三颗星,就带他到书店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一本书,老师出钱当礼物送给他。他一个学期下来写的读书笔记还被我特意打印贴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慢慢的,他的性格没有过去那么好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期末还评上了进步生。这是我成功教育的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在我的精心教育下,他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爱和帮助,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更不应该袖手旁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2023-09-09 10:51:24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要表现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要表现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父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特殊的生长环境使他小学还未毕业就早早辍学,开始在一家馒头厂打工,不慎一只手的三个指头被机器搅断。生理上的残疾使得他性格孤僻,不愿与其他孩子交往。令我们心痛的不仅如此,他的道德观念甚弱:离开馒头厂后他又到一个家庭小厂去作伙计,一次他奶奶不放心去看望他,把他的名字泄露给大家,他怒骂他奶奶“老不死的”,还有其它不堪入耳的话语。奶奶走后他仍在骂骂咧咧,好像他奶奶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似的。周围的人有的叹息、有的嘲笑。我们该做如何感想又该怎样去做呢?谁又该对的他悲剧人生负责呢? ;
2023-09-09 10:51:311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2023-09-09 10:51:461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在原籍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者的系统工程,单靠一方努力是完全不够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当今面临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乱拿别人的东西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就会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便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的教育,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或动员转学。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这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社会的不良环境及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小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揽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
2023-09-09 10:51:591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摘 要】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和心理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差异,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培养关键的学校能力,弥补缺失的亲情,关注情绪波动,发挥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提高儿童的自尊和内控归因风格等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表现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46-02   【Abstract】Compared with ordinary children, parents-absent children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character and mentality. For solve the problem, we can take actions that cultivating key school ability, making up parents affec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ir emotion, exerting peer relation effect, developing children self-respect and attribution style.   【Key words】Parents-absent children Mentality Education strategies   贵州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有3900万人口,其中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4.41%,占本省儿童总数的9.5%。[1]贵州省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多,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留守儿童的主要特征是父母亲情相对缺失,日常生活中缺少成人的指导和教育,放任较多,容易产生多种问题。当前对留守儿童的探讨,主要涉及监护与教育保障等生存发展问题,以及情绪与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   多数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在诸多方面没有非留守儿童发展的好,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   1.留守儿童在心理控制源和社会适应性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发展方面,留守儿童也明显差于非留守儿童。[1]   2.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孤独感强。   他们遇到麻烦后无助感较强,缺乏父母支持和有效指导,难以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应对压力的效能感降低。   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力,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5.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   有研究分析了留守儿童在校率,发现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他们在完成初中教育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3]   有人指出,已有研究过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消极方面,也曾有过留守经历并且发展的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主要表现为:接受贫穷的现状,把贫困看成是一种磨练,并保持了对留守经历的积极认知;一般成就动机都较强;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定向并且意志坚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善于学习;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4]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综合的方案,要发挥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目前,作为学校层面能够做好的事情,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关键的学校能力   关键的学校能力由学业技能和学校生存技能组成。优秀的学业能力,包括语文、数学、写作等方面的成绩,在获取学生的个人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基本的学业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技能包括在教室里有适当行为表现,与他人形成积极关系、发展友谊、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对同伴压力的果断与抵制,以及与成人关系的协调。如果缺乏这些实质性的技能,青少年就容易发生高危问题行为。[5]   2.弥补缺失的亲情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主要因素。加强亲情缺失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以真诚的关爱为基础,帮助留守儿童弥补缺失的亲情,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一是学会宣泄心中压抑的感情。老师要鼓励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来表达、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还可以组织他们在一起讨论和交流在遇到问题时自己的感受及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增进交流并给其他人提供经验。二是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在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在规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让他们看到父母的样子、听到父母的声音不再是奢侈,这是弥补亲情缺失的重要途径。   3.关注情绪波动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绪稳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深受焦虑和压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情绪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放松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疲劳、避免对压力的负面反应、减轻焦虑、改善社会技能及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肯定,有助于减缓抑郁,提高自尊。视觉想象既可以用来减轻压力、增进舒适度、动员各部分肌肉群、提示放松的反映情境。也可以帮助儿童或青少年应对困难、学习任务,以及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放松疗法和积极想象法。   4.发挥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与他人的交往状况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也是更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积极的反应以及同伴的接受有助于儿童形成友好且积极的人际关系,这对于社会生活中幸福感的建立非常重要。促进沟通技能的建立包括提供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训练、建立健康的友谊、避免误解、发展长期的友爱关系等。可以开展果断性训练,设定限制训练和自我接纳训练等。同伴之间经常会进行一些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等,还能帮助他们缓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带来的自卑心理与焦虑情绪。   5.提高儿童的自尊和内控归因风格   留守儿童更可能具有消极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通常归因偏见会影响他们的知觉和自我知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调整归因偏见的干预。一是社会性问题的旧解决办法,让儿童学习在行动前考虑结果,列出应对各种问题的可能的解决方式,鼓励他们衡量赞成和反对各种选择的理由,并作出最后的决定。二是基于埃利斯(Ellis,1962,1985,1996)、贝克(Beck,1976)和塞利格曼(Seligman,1990)的理论来调整认知,使儿童能够识别消极的观念,并通过权衡支持的和反对的证据,对这些观念进行评估,使他们能够建立更切实际、更乐观的替代性解释。   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千万个留守儿童家庭,关系到留守儿童的未来。其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真正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娜.农村留守儿童研究[D].贵州大学,2008   2 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2~65   4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94   5 麦克沃特等著.危机中的青少年(寇彧等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023-09-09 10:52:07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优秀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优秀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方法   通常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说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类:通过调查问卷进行了解个案的内心感受;数据的积攒,然后进行分析其中的规律性;还有就是针对个别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等方法。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我们要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只有仔细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举止,才能正确的分析其心理状态还有内心的感受,最后,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解决其所有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如果想要将所有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览无余的全部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这几乎要耗费毕生的精力去游走于各个村庄和山川。因此作为该研究课题的学者而言,要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只有广纳他人意见,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才能对推动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帮助。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的主要核心就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我们知道,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那么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情况也有着许多的进展,多数人的研究结果与见解多会出现在自己发表的文献当中,那么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就纳入了所有已发表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文献。   通过文献内容检索进行搜索个案分析的情况以及数据统计和分析。例如,张帆发表了一篇《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心理弹性关系的调查》的文章,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系统将自动收录该篇文章的题目以及内容,相关的内容中会出现一些关键词汇,例如自闭、自卑、脾气暴躁、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弹性等,而这些词汇的堆积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对于研究这些问题的我们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关于数据统计的情况,或是关于区域性研究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参考。   同时系统中还纳入了不少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文献和研究数据的分析与解析,从中提取了不少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常见问题。通过这些文献的检索,可以实现该系统的以下几个功能,第一是界定功能,即界定该儿童是否是留守儿童;第二,是解析功能,对留守儿童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第三,找出解决方法,针对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并以此作为系统内部的案例进行累积。下面笔者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该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第一,界定留守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区域问题,在什么地方的儿童是属于留守儿童,根据定义,我们可知,留守儿童是在农村或山里的儿童叫做留守儿童。那么出现在农村或者山村的孩子就可能是留守儿童。对于其家庭情况,父母是否外出打工,也是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父母是常年在外地打工,而孩子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家的情况,那该名儿童就是留守儿童。第二,观察留守儿童的表现,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留守儿童回答问题的态度,回答的内容,回答的表情等,判定是否是有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一名长期寄居在祖父母家里的留守儿童,到了上学的年龄,出现不想上学,不爱上学的情况,就说明该名留守儿童已经出现厌学的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让其对上学这一事件有所感悟,有所期待。   又如,一名留守儿童,当调查者或其他人问及父母情况的时候,该名儿童当即表现的很是不削,并且沉默寡言,表情冷漠说明该儿童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对父母这一词汇没有任何概念,漠视亲情等。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如,一名儿童每当有人与他交流的时候,他的眼神里总是出现一些莫名的涣散,游离之态,对身边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常哭泣,或沉默不语,说明儿童极有可能会出现抑郁或自卑心理。而最初的数据库建立都是由一些文献和调查报告组成。有专家制定出几套判定是否有心理问题的调查问表,如果有符合条件的情况,积攒达到几项有效内容即确定为有该项心理问题。而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将按照其类型和地域进行划分,对其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干预和调整,最终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评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可以说是为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仅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还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查询渠道。有效的做到了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的系统性:该系统的文献搜索功能和数据考核功能让研究者一目了然,很快就可以找到相应类型的留守儿童。比如说,目前研究者要研究的一个案例是四川山区的一个乡村里的一个12岁的留守儿童。首先进入系统后,输入被研究者的基本信息,四川地区,山村里的一个12岁儿童,家里父母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务农。像这样的情况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研究对象是一个标准的留守儿童。那么就可以继续对该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研究者对其的观察,留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对儿童出现的各种现象一次录入到该系统中,根据系统的词汇匹配很快就可以检测出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流露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系统中给出的结果就可以对该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干预,从而该系统也增加了一个有效的研究数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的科学性:研究表明,通过正确的数据分析和文献检索,是可以正确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而调查问卷的问题和多种数据的累积也是该研究系统中科学性的重要表现。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此项系统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向着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系统的论述,以及对该系统的简单评价,表明中国目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该领域的学者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但是有了该研究系统,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 ;
2023-09-09 10:53:2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户口、住房、上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当前社会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青壮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打工,而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随之而来,在广大农村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因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一些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调查,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不断壮大,并且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进一步细化为“年龄在6~16周岁,寄留时间累积超过6个月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79.7%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儿童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一、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留守儿童一般生活状况   留守儿童多产生于中西部地区贫困的农村,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在吃、穿方面条件较差。由于缺乏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生长发育较慢,个子小、常被同学欺负,因此,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易产生孤独感甚至是被遗弃感。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儿童的成长受父母双亲的直接影响,家长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都是从孩提时养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能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并且更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着眼于一个班级的全体,而对个体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家庭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到个体儿童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见面机会少,父母将他们交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照看,甚至有的儿童长期无人监护。由于父爱母爱缺失、与父母缺乏联系沟通、监护人素质低下且教育方式不良等原因,致使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孤僻、内向、骄纵、霸道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教育缺乏关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战线。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如果学校和教师真正关注留守儿童,注重对留守儿童健康身心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反之,若在活动中对他们表现出的勤奋和认真视而不见,则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学校和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困难,也成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事实证明,很多教师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情况了解不够、关注不多,使儿童逐渐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教师那儿得不到表扬也就越来越不自信,再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慢慢变得自卑、易焦虑,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并最终影响到自身的生活和学习。   4.儿童的阶段特征   艾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发展贯穿于人生过程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阶段性,而在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环境、目标、任务和冲突,正确地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使个体得到好的发展。埃里克森把人发展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而我们所界定的留守儿童是处于6~16周岁的儿童和少年,对应而言,就是其中的第四个阶段(从六岁到十一、十二岁),也称为学龄初期,和第五个阶段(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也称为青春期。第四阶段学龄初期的重要事件是入学,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在这个阶段初入学校,由在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转为在学校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如果他们的努力和学业成绩能受到教师的关注,   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第五阶段青春期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生理方面快速发育,第二性征显现,但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若不正确引导,自身的好奇心、无知和冲动会带来一些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健康,就容易产生抵抗社会的心理,甚至犯罪。由此可见学龄期和青春期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而留守儿童在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也没有有效的心理沟通,就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我们从新闻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例,数据也显示,在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留守儿童的案件占到总数的四成。   二、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靠外出务工人员或留守儿童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由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尽量能在本地就业或打工,能真正的富起来,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另外,要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体制,让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上学;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成立专门机构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与学校联手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的档案,明确监护人,时时加强关注;加强宣传力度,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2.学校、教师方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工作室,发现并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排解他们的忧愁,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积极给予帮助,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建立留守儿童帮助系统,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要定期家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和联系,让家长在外打工的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提高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辅导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对一些出现心理行为偏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个体辅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一些孤僻的儿童多发言、多锻炼,使他们融入集体,丰富他们的生活。   3.家长方面   父母尽可能有一方留守照顾孩子。外出务工的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有效沟通,多打电话,多回家,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主动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子女来自父母的关怀;要加强与留守家中的监护人和学校、教师的联系,了解子女近况,共同配合解决问题。   留守的监护人同样要提高自身素质,多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爱护,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要经常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近况;加强与学校的配合,对儿童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早发现、早纠正;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儿童能安心于学习。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留守儿童首先要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有了困难要主动多与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寻求安慰和支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多参加班内、校内活动,让自己多交朋友,融入集体。留守儿童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学、教师、亲戚、兄弟姐妹、邻居、亲戚等人以及班集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2]唐开聪.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学业拖延的关系[D].广州大学,2012.   [3]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   拓展阅读: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在农村中比较调皮并且“突出”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是占绝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的表现就是上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叛逆心理,经常与老师顶撞,不服从学校的教育,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   出现厌学和自卑的心理   现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会初心行为习惯比较差,对上课和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比较孤立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卑心理非常的严重,因为对现实生活觉得非常的空虚无聊,就会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当没有钱去上网的时候,就会出现偷窃、勒索的行为。   性格内向孤僻   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缺少父母亲爱的教育和滋润,许多留守儿童就会长期处在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并且更不愿意与代监护人沟通,就会长期的沉迷在电视、电脑当中,有时候留守儿童更愿意去和小动物诉说自己的心情或者烦恼,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口头的交际能力减弱,性格变得十分的内向和孤僻。 ;
2023-09-09 10:53:361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该如何引导?

我觉得最好还是让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心理老师进行引导,再加上家长的强有力配合,完美!
2023-09-09 10:53:5312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2.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3.逆反心理严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2023-09-09 10:54:481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是什么?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2) 缺乏信任,敏感多疑(3) 自卑心理(4) 情绪问题(5) 学习问题。(6) 违法犯罪行为应对策略:(1)加强亲子联系。(2) 增进情感交流(3) 正确引导和教育(4) 做好分离的过渡
2023-09-09 10:54:571

为什么留守儿童心理总是出现问题?怎样才能让其做出改变?

因为他们得不到完整的爱,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父母们应该多花点时间陪孩子。
2023-09-09 10:55:054

留守儿童该怎么走出心理阴影?你是如何看待留守儿童的?

留守儿童需要经过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跟父母保持良好的联系,要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抚孩子的情绪。我认为留守儿童是一种非常可怜的存在,每一个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阴影。
2023-09-09 10:56:064

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如下:一、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培养出正确的思想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导是行不通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和家长分开,爷爷奶奶的年纪太大,使他们有效的心灵的得不到依托,无法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非常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产生负面情绪,以至于形成心理健康问题。二、自身因素留守儿童年龄尚小,还没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与留守儿童自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并不能够及时的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一般的留守儿童都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对待事物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三、学校因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十分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常常出现一名教师兼顾多门学科的现象,繁重的任课压力使教师分身乏术,无法顾及到对留守儿童的照顾。随着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壮大,人数逐年增多,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上显得十分渺小。
2023-09-09 10:5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