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水文地质条件的课程性质

2023-09-27 06:25:51
共1条回复
tt白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家从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出发,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地质工作中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要求大家掌握地下水形成、分布和运移规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水化学相关问题;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今后从事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地下水(Groundwater)的一门学科,它是对地质环境中地下水的发生、运动及其水化学特性上的研究。主要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相关推荐

水文地质学的相关图书信息

书名: 水文地质学作 者:肖长来梁秀娟 王彪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3月ISBN: 9787302213383开本:16开定价: 35.00 元 《水文地质学》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系统论述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地下水形成与赋存的基本规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不同介质中地下水的重要特征、地下水的理化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评价、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等。附录为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水文地质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质学、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地质资源勘查、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还可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绪论第1章地下水赋存规律第2章 地下水运动规律第3章地下水理化特征及形成作用第4章 地下水系统及其循环特征第5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第6章 不同介质中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第7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第8章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9章 水文地质勘察第10章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第11章 建设项目地下水专题评价附录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参考文献……
2023-09-10 01:19:471

水文地质的研究内容

前边讲过,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在人类从事开发利用地下水活动的漫长过程中,通过长期实践经验和认识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和充实、发展了有关地下水的知识,按其内涵范畴涵盖水文学、土壤学、地质学与流体力学等学科。随着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它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六个方面:⑴地下水的形成与转化:阐述地下水起源与形成的基本知识(包括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并探讨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交替的基本规律。⑵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阐述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及其基本类型,包括地下水的主要理化特性。⑶饱水带及包气带中水分和溶质的运动:主要研究地下水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包括地下水向井、渠的流动,以揭示地下水位和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探讨包气带水与地下水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⑷地下水动态与水均衡:讨论在不同的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均衡方程。⑸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分别讨论局部开采区和区域性大面积开采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并具体介绍有关含水层参数测定及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计算方法。同时,阐述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有关知识。⑹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阐述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着重讨论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模型及其应用。
2023-09-10 01:20:011

水文地质学专业代码

0709Z4,水文地质学属于理学,地质学类(0709)专业。
2023-09-10 01:20:152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

(1)传统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水圈,并参与到与其它地球圈层——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领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水圈里,也是着眼于整个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研究,人地系统中人类与地下水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引起地下水圈生态效应的变化的研究。俄罗斯水文地质学家提出生态水文地质学的新概念,目的是提出管理地下水圈体系及其质量状态的方法。从时空角度不仅加大了深部(层)地下水研究,而且回溯到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水文地质研究。(2)在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方面,由于引进了现代新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非线性动力学、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应用数学、同位素技术等,使地下水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地下水的形成、年龄和地质循环、水-岩相互作用、地下水的数值模拟(渗流、水量、水质、溶质运移、弥散等)、弱渗透介质中水文地质问题等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后者涉及非稳定流在非均一介质中的运移问题,需要建立对未来多少年的流体和溶质的传输预测模型。但这些科学前沿的理论研究还需要其它学科的协作,如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库的设置就需要水文地质学、岩石力学以及热传导和热动力学领域的科学家来共同解决。地下水和地质作用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对于金属矿床、矿化带的形成和地震预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3)多学科交叉协作形成的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将更为迅速。它包括了区域环境、污染环境、医学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水文地质研究。区域环境水文地质主要对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趋势预测,为环境规划或国土整治服务。有关地下水污染的机理、预测、控制和治理是环境水文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当前水文地质的研究重点。特别是污染治理措施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如国际上兴起利用土壤微生物来降解某些污染物的生物补救措施。它不仅依靠对水化学条件(如含水量、pH值等)的了解,而且控制生物降解的营养素有效性又受到地下水水流和运移过程所控制。这就需要微生物学、地球化学、水文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来共同解决。美国DOE1995提出一个跨这3学科的10年研究计划,内含7个研究单元,通过建立野外研究中心,综合数据,为最佳生物补救措施完善分析系统等途径,而水文地质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水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解决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有称之为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这些都是应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4)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应用到地下水决策支持系统,地下水规划和管理,模型研究,水质监测,含水层识别,水源保护,利用遥感图像和数据进行地下水研究、编制水文地质图等方面。(5)水文地球化学在以下领域内将进一步发展:一是结合环境质量评价要求,进一步对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污染机理和预测、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对于地下水中可能导致地方病病因一些有害微量元素的形成、运移、富集规律从室内模拟实验到区域实地调查、观测;对现今污染水中大量复杂的有机物质、生化物质的发现和治理的研究将促进水文地球化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综合研究地下水系统,在研究地下水的演化和100年以上尺度的水文地质事件和条件以及高放核废料处理选址方面。水化学同位素的研究对于解决地下水补给、深层水起源和地下水年龄以及热液成矿机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2023-09-10 01:20:241

水文地质学的创立过程

水文地质学和许多自然科学相比较,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尽管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开始利用地下水,但是水文地质学却是在19世纪末,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20世纪的20~30年代才真正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们对地下水的认识仅局限于对地下水起源的推测和找水、凿井方法的经验总结。远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水井的使用和保护方法。如《周易》中有“井洌,寒泉食。?之以石,则洁而不泥,汲之以器,则养而不穷,井之功大矣”,即以砖(或石)垒砌井壁则可使井水洁净,有节制地取水,则使井水不致干枯。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地员》篇中就叙述了如何根据泥土颜色及植物种类来判断地下水的深浅和水质,以及根据岩石性质来判断有无地下水,如“庚泥(泥沙混合沉积物),不可得泉”、“炎壤(即红土),不可得泉”等等。随着地下水开发经验的积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1639年)对地下水开发的技术做了较为深入的科学归纳,如“凿井之处,山麓为上,蒙泉所出。凿井者,察泉水之有无,斟酌避就之”。判断地下水埋藏深浅的方法则是“井与江河地脉贯通,其水浅深,尺度必等,今问井应深几何?宜度天时旱潦,河水所关;酌量加深几何,而为之度,去江河远者不论”。由此可知,当时已经知道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故凿井时一方面要考虑地貌形态,另一方面要根据泉的出露情况来选择水井位置。同时指出,在江河附近,地下水与河水有紧密联系,故可用河水水位推测地下水埋深。而在有着古老文明历史的欧洲,产业革命前的自然科学家和一些哲学家对地下水的认识,则主要集中在自然界的水循环和地下水的起源方面。公元前15世纪,罗马人Marcus Vitruvius(马尔古斯维查奥斯)第一个提出了水循环的概念,他认为:水通过融雪渗入到山区地下,并在低处出露成泉。到公元前4世纪,对地下水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下水产生于一个复杂的像海绵似的地下空隙系统中,且从空隙中排泄到泉水中,亚里士多德正确认识到某些洞穴水来源于雨水。从纪元初到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之前的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对于水文地质学形成提出了以下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观点。伊朗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Sheikh Abu Raihan(973~1048年)第一个对自流井的形成机理给予了正确解释。但真正论述自流井的文献,则是出现在1715年Autonio Vallisnieri(意大利Radua大学校长)有关意大利北部自流井的论文中,论文中附有最早的关于自流井的地质剖面。其次需指出的是中世纪杰出的乌兹别克斯坦学者阿布尔-拉依,阿拉-毕鲁尼(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公元937~1048年)正确地指出静水压力对地下水运动所起的作用,并解决了一些实际的用水问题。还需要提出的是17世纪末叶一些关于地下水的科学试验。法国科学家Pievre Perrault(1608~1680年)所做的蒸发和毛细上升高度试验,证实了毛细上升的水在水位之上,不是一个自由体,它在砂层内的高度小于1 m。Edme Mariotte(1620~1684年)在巴黎观测站测量了雨水的入渗量,因此两人都认为泉水是由降雨渗入地下而补给的。Mariotte这一论点发表在他死后的1690年巴黎出版的书中。水文地质学的真正形成,可以认为主要是在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这一段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扩大与人口的增加,需水量急增,使更多的开采矿床,与矿坑地下水进行斗争的问题也提到了日程上。因此工业化的过程促使科学家必须关注地下水的研究,水文地质学随之而诞生。关于地下水起源和地下水赋存的地质条件的研究,是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在许多学者对各种专门问题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而成的。关于地下水起源的争论,实际上自18世纪许多欧洲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和水均衡计算后,地下水的降水入渗补给学说已为多数学者认同,除此之外人们也注意到了凝结、埋藏、初生论等地下水起源的学说。关于地下水和地质条件的关系,是许多关注地下水的学者最早研究的问题。许多地质学家对专门性问题都有贡献,例如许多荷兰地质学家对沿海砂丘地区地下水的认识有过贡献;俄罗斯的地质学家对永冻层地区地下水的起源有深入的研究;日本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热泉进行过研究;法国的A.Daubree很早就发表了关于地下水地质方面论文;地质学家H.T.Stearns在其有关夏威夷岛的地质专著中,深入论述了火山岩和地下水起源的关系;W.M.Davis和J.H.Bretz发表了很多关于石灰岩溶洞和地下水关系的论著;南非地质学家Dutoit发表了南非基岩区地下水的专著;美国地调所的O.C.Meinzer于1923年对美国地下水做了总结性描述,同时他明确地将水文地质学列为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在水文地质学的形成过程中,在19世纪末叶以来俄罗斯学者的贡献也功不可没。19世纪末叶,俄国成立了地质委员会,A.N.卡尔宾斯基、H.A.索科洛夫等学者做了一系列的水文地质调查,奠定了区域水文地质学基础;1880~1890年索科洛夫等写出《俄南部自流井》的第一篇综合著作,尼基廷发表了《俄罗斯平原的潜水和自流井》专著;1914年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工程系成立了俄国第一个水文地质教研室;十月革命后的1920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开设了俄国第一个水文地质专业;1925年A.H.谢米哈托夫发表了《苏联地下水》专著,该书标志着苏联水文地质学的正式形成。地下水的运动理论则主要是由许多水力学家及供水工程专家开创的。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首先是法国水力学家达西(Henry Darcy)。他根据所进行的实验,于1856年发现了水在砂土中渗透的层流运动定律,奠定了地下水在孔隙岩层中运动理论的基础。7年之后的1863年,法国另一个水力学家裘布依(Jubs Dupuit)在达西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运动公式,从而奠定了地下水稳定流理论的基础。1876年德国Adolph Thiem 改进了裘布依公式,改进后的公式可以精确计算出当含水层中一口水井抽水时,在临近水井中产生的水位效应。1886年奥地利人Philip Forchheimer 在研究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时引进了等势线和流线的概念,他第一个应用拉普拉斯方程和映象方法于井流理论的计算中。1934年俄罗斯学者卡明斯基出版了第一部《地下水动力学》专著。1935年泰斯(C.V.Theis)在热传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的非稳定井流公式,至此,标志着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已基本形成。地下水水质或者说水化学理论的建立相对较晚。尽管对矿水、矿泉水的研究早在人类利用地下水的初期即已开始,但主要局限于水的物理性质与医疗疗效的认识,真正的水化学和水文地球化学,是在19世纪后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水化学研究是由德国的B.M.Lersch于1864年以及加拿大的T.S.Munt于1865年进行的,Munt做了一些早期的地球化学解释。在北美,现代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始于F.W.Clarke,他在1910~1925年之间出版了较系统的水化学研究专著,专著中包括了大量的水分析和地球化学解释。同一时期内俄罗斯学者格拉西莫夫于1920年出版了《俄国的矿水》的专著,1948年苏宁对油田水水化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地下水化学类型分类,而阿列金1953年出版的《水文化学原理》则是俄罗斯水文地球化学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我国的现代水文地质科学相对来说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梁津、谢家荣、王钰、马振图等人于南京、河南安阳等地开展了零星的地下水调查,而水文地质学的真正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2023-09-10 01:20:331

水文地质学发展概况及展望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自然学科,它是人们在不断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同地下水危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水文地质学在20世纪的20~30年代,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下水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就知道凿井取水。大约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农业已有相当发展,有关利用地下水的记载已很多。先秦的《击壤歌》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说明当时已有了凿井利用地下水的知识。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利用土壤及植物的各种标志来寻找地下水,并推断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及水质好坏。在秦代,在四川自贡,人们用竹制工具在坚硬基岩中凿井深达百余米取卤水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流井,比法国的自流井利用要早1500年。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水知识。在国外,水文地质学首先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的生产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至此,人们通过广泛的试验及观测,有关地下水的形成、运动等理论,与所有自然科学一样逐步建立起来。直到20世纪初,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水文地质学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对水文地质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新建和扩建城市的供水,矿山的排水,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水文地质问题等。为此,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年内,迅速地建立了水文地质学科,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水文地质工作者。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结合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了地下水的科学研究,如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量评价及水质研究,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等。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在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运动、地下水化学以及地下热水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许多创见,为城市、工矿企业、农业、铁路等供水,矿山及工程建筑等地区的排水,许多水利水电建设,水化学找矿等,提供了水文地质资料,保证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特别加强了山区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了对裂隙水及岩溶水的调查研究,广泛地将地质力学的理论应用到找水工作中来,为山区地下水的普查和勘探做出了贡献。另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1995年以来,实施了西北地区找水特别计划和西南贫困岩溶山区扶贫找水计划。2001年和2002年,又分别实施了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紧急勘察工程和地下水勘察示范工程。“十五”计划期间,在全国开展了新一轮地下水潜力调查工作,建立了全国主要地下水系统空间数据库。随着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目前,地下水资源管理已从单纯水力模型发展到经济管理模型、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管理模型等。在水文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来研究水文地质问题,先后出现了电网络模拟、数值模拟等计算手段。20世纪60年代,同位素技术开始用于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随后,数学地质方法与遥感技术(RS)也开始引入水文地质学。近年来,能够有效处理大量空间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已逐步广泛地被应用到水文地质工作中。水文地质的研究手段正在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会使水文地质研究向信息化、数字化迈进。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学以1856年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在15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关于当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张人权等人提出以下看法:①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②研究视野扩展:含水层的局部→整个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技术-社会系统。③研究目标改变:由局部性的问题转向全局性的课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由解决具体生产问题,转向构建人与自然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地下水系统、水文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④研究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研究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饱水带水)的研究,扩大到广义地下水(含饱水带与包气带水),乃至地下水圈的研究。⑤研究思路的改变:对现象的规律性为主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要求从成生角度,加强过程与机理研究的比重。⑥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传统意义上纯粹的水文地质学正在消亡,地下水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正在成为主流。⑦服务方式转变:水文地质学的服务对象大大扩展,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使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复习思考题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2.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与水文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应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3.试说明地下水的功能。
2023-09-10 01:20:421

深部水文地质学的诞生

前苏联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是领先的。通过在前苏联西北部白海附近的科拉半岛的超深井(12.5 km)研究,发现深部地下水存在有氧化环境,含氧水的渗入深度可达1000 m,而不是100 m,即地下出现氧环境,对矿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矿化水的透过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在深部不只是液态,而是多元相溶液,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微生物、同位素和气体。通过深钻的揭露还显示,在深部层位,达西定律已不起作用,因这时深部层位的静水压力起了主要的影响,因此流体定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我国在20世纪末,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制定大陆深钻计划,拟在2000年初实施。水文地质学家应积极参与,以便获取更多的水文地质信息,开创我国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的新世纪。未来深部水文地质的研究要注意加强各自然单元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地壳深部地球化学等薄弱环节的研究。尤其要着重研究定量预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方法,开展必要的模拟实验;对污染质运移问题,要从渗透的物理、化学、和水动力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尤其要重视运移参数的研究。在研究溶质运移时,不仅要研究对流与扩散,还要研究分子运动学的运移理论及流体的热物质交换、溶质中每个组分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在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分带时,以往多按矿化度及化学类型分带,现在建议要考虑氧化还原势,pH值,有机质,微生物活质等各个组分,进行分类和分带研究;应加强水文地球化学的模型及预测研究,并将水动力学与水文地球化学模型结合起来,建立物理化学模型进行研究。总之,目前深部水文地质学还正处于初始阶段,鉴于该项目投资大,因此进展较慢。但它的发展将进一步揭露地球奥秘,并将创建一套深部水文地球化学和深部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现代水文地质学创立一门崭新的分支学科。
2023-09-10 01:20:511

水文地质学中,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定义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分析的是哪些项目,越详细越好,或者推荐一本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分析类型及其测定项目》(DZ/T 0064 . 2-93)中在第四节-水分析类型及其测定项目-中对以上概念的描述为:简分析: 其项目有pH值、游离二氧化碳、氯离子、硫酸根、重碳酸根、碳酸根、氢氧根、钾离子、 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总硬度及溶解性固体总量等。 采样体积为0. 5~ 1L。全分析: 其项目除简分析项目外,另增加铵离子、全铁(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亚硝酸根、硝酸根、氟离子、磷酸根、硅酸及化学需氧量等项目。 采样体积为1~2L。专项分析: 指根据地质工作和用水目的,需要分析全分析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如气体成分、微量元素、有毒有害组分、有机物、放射性元素及同位素等。现场分析: 水中某些极易变化的成分如pH、游离 二氧化碳,硝酸根,,Eh和水的某些物理指标等,要在现场进行测定。注意:碳酸和重碳酸型泉水中的游离二氧化碳、重碳酸根、pH、钙、镁、铁〈二价和三价)等,只有在现场进行测定,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其他具体细节可以具体参考行业标准。
2023-09-10 01:21:023

什么叫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环境水文地学是以水文地质学为基础,研究水文地质环境与环境质量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就是说,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研究与地下水有关的在天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与人体健康或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相关的各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而防护、改善和治理的一门科学。
2023-09-10 01:21:112

水文地质学中的饱和度是指什么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2023-09-10 01:21:321

在水文地质学中疏干体积的定义是什么?

  这个只是个单位而已,疏干体积是用来表征超采量的单位。  单位疏干体积,就是1个疏干体积,应理解为某地区的:1/疏干体积。也就是说,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选择某个体积参数值/疏干体积。  其本质应是用某地疏干体积作为单位,来反映另一体积参数大小。  如某地2015年人工抽水量=1万亿立方米,而该区域2010-2015的疏干体积为5千亿立方米,那么,2015年该地抽水量为2个单位疏干体积。
2023-09-10 01:21:401

 弱透水岩层的水文地质学

低渗透性或称弱透水岩层水文地质学属水文地质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分支,理论性和方法试验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是目前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前沿。低渗透性岩层的水文地质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这与高放射性核废料储存,世界能源结构核能比重的增加有密切关系。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低渗透性岩石中地下水的流动与溶质(放射性物质)传输,包括野外研究、室内试验、野外大型现场试验、参数求取、数值模拟等。这类岩石有结晶岩、粘土及蒸发岩等。目前以北美与欧洲各国研究程度较高。最近10年来的国际地质大会论文也反映了这种现状,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也是美、加、法、比、西班牙、丹麦等国论文居多。美国学者研究了沉积盆地中液相运移的古水文地质条件和形成一些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讨论了沉积盆地中地压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非均质岩石中低渗透率K与岩石结构的空间变化关系。他们还进行了低导岩石水力性质的野外测定,甚至在凝灰岩地区建立试验站。当然这种试验难度是较大的。当前研究裂隙岩水力特性的最新进展主要是把地质的和地球物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三维流模型。德国进行了在低渗透性粘土层中水流线的观测试验。关于低渗透性结晶岩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水文地质问题,美国Chin-Fu Tsang指出有5个:①测试方法。由于裂隙水流比岩石基质的水流大几个量级,因此不能采用常规抽水试验。通常用注水试验和压力下降试验,并发展了测量低水流速度的技术。现仍需要在岩石裂隙的力学性(张开或闭合)和注入水压力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包括有效地测定裂隙的水力传导率。②野外试验解析技术。低渗透性裂隙介质的水力传导率空间上变化很大,应研究对野外井试数据进行仔细的解析和复核方法。③物理作用过程。在低渗透性介质中除已知的一些作用过程外,还应附加4个影响因素:一是单一裂隙的缝隙变化;二是通道水流或集中水流的存在;三是示踪剂在基质中的扩散作用,这是个缓慢过程;四是耦合的热-水机械作用,导致裂隙的开启或闭合,从而改变水力传导率。对这些作用过程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在模型研究中的技术处理仍在发展之中。④模拟技术。一般采用裂隙网络模型和随机连续模型。如何用随机模型了解野外试验,校正参数,模拟物理现象还存在问题。⑤预测模型战略。对地质建造中与溶质流动和传输有关的水文作用,包括弥散及其比例关系、基质扩散、通道水流和密度驱动流问题尚不清楚,与预测模型有关的科学问题,包括如何获得适当的边界条件以及有关系统的长期方案(时空变化);如何掌握地质系统的非均质性;如何开发该系统的概念模型,如何将与有效数据一致的概念模型结合在一起等正在研究中,目前还缺乏对104a情况进行预测研究的经验。
2023-09-10 01:21:49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预计今后的水文地质研究,在下列方面将有突破:裂隙水与岩溶水运动机制和计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温度运移机制和计算方法;粘性土的渗透机制;包气带水盐运移机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学模型;地球深层水文地质。
2023-09-10 01:21:581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地下水(ground water)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大类.
2023-09-10 01:22:141

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诞生

环境问题的研究,已是当前世界各国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和环境地质学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可以说,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环境地质学起,就开始有了环境水文地质学的雏形,严格地说,它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环境地质学的含义和研究范畴,不同学者有其不同的见解。最早使用“环境地质学”这个名词的是1962年Tames E.Hackett,他认为“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和使地质学达到协调和完善状况的一个新方向”。Peter T.Flawn则认为“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城市、乡村和原始地区人类土地利用的全过程,它包括自然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废物的处理、块体运动和构造运动的效应、地球物质组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效应。它涉及到陆地、海洋和大气圈,甚至由于地球人口和工业的集中,产生巨大的热柱和烟柱的效应,都可以应用环境地质这个名词”。Willian J.Wayne和Flawn等在1968年和1970年相继提出:“城市地质学一词与环境地质学实际上是同义词”,“城市地区是公认的环境地质学最重要的焦点”等。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持相反的意见,如Gordon B.Oakeshott(1970)认为“环境地质是一种荒谬的名词”,“所有地质学都是环境的……”。不论各位学者的看法如何,环境水文地质学作为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发生与发展是和世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程度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为供水目的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含水层枯竭、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而且,目前环境水文地质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岩石圈和水圈而延伸到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态和经济等密切联系。近二三十年来,该学科在我国发展迅速。原地质矿产部曾先后于1979年10月和1983年3月分别在西安和杭州召开了北方与南方地区有关环境水文地质的经验交流会,着重讨论了我国各地地下水的污染现状、成因、形成机理与环境质量评价等问题。又如,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地下水人工补给”学术讨论会;198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1982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水文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等。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有关环境水文地质专题研究的各种学术会议很多。在科学研究方面,自我国“八·五”科技攻关以来,每次攻关规划都有环境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项目。近几年,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更是明确的以生态环境研究为重点。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国环境水文地质学在20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我国环境水文地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陈梦熊院士有很大的贡献。他于1984年发表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与环境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选辑20,地质出版社)一文中,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环境水文地质这一新学科,继而,他又在1985,1990,1995和1996年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论述了关于环境水文地质学这一新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分支、研究内容与方法等。这些思想观念和理论基础,已被不少院校的教科书和有关论著所引用,影响深远。目前,环境水文地质学根据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我国已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水文地质学分支。如资源环境水文地质学、污染水文地质学、病理环境水文地质学、工程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陈梦熊,1985年)等,这在1987年7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以来的历届地质大会的有关环境地质分会的内容上都有反映。总之,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科学,是研究天然和人为作用下,由于环境水动力作用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变化所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如,土壤盐碱化、森林退化、水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水源枯竭等有关环境地质副作用的发生、发展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计算机模拟和预测;从水文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动力学原理出发,环境水文地质学还研究水和岩石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人类和自然交替作用过程中水文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研究向地球索取更多优质水的方法和措施等。这些研究既包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水动力学和水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也包括与海水入侵、污水处理等有关的一套工程技术,如污水的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等的处置方法和措施的研究。环境水文地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环境,以达到控制和消除有害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其研究的范畴应包括各种水资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再生水、资源化水等的形成发展、演化的机制和治理对策,以及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的研究。显然,在当前全世界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形势下,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及其学科发展的前景必定越来越宽阔。
2023-09-10 01:22:231

 我国的水文地质研究展望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300m3,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排位第110位。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88个严重缺水,预计到21世纪30年代前后,缺水总量为2300×108m3。水资源的危机在威胁着居民的生存。我国地下水资源有3/5集中在北方各大平原和盆地,其中东北、华北地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占62%,西北地区仅占25%。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90年代末已达1000×108m3,由于对地下水开发缺乏规划和保护,以致造成污染和超量开采带来严重的恶果。因此无论从水文地质基础理论,还是从改善水环境质量,保证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目的,我国重点应发展:(1)从区域上加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西南岩溶地区和黄土地区地下水的调查、勘查与评价。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存在量不足,分布不均,严重浪费,水质恶化等问题。1995年启动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要从整体上解决,还应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统一系统来合理规划、开发。黄土高原和岩溶地区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石漠化(岩漠化)、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急需开展综合治理、勘查、开发岩溶水的研究。(2)从管理上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历史上对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一直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分割开来,而不是统一调配和规划,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应该是上游下游统筹兼顾,浅层水与深层水综合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充分挖潜,合理布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专家认为,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节水为本,强化统一管理”,并指出:全方位(包括农业、工业、矿业、城市、生活等方面)节约用水的潜力很大。而要达到节水目的必须统一管理,从体制到立法都要改进、完善和加强。相应的还要把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继续深入。节约用水应成为基本国策。(3)从科技上加强地下水的污染治理与节水技术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如何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治理方法,尤其采用既经济又能自然净化环境的生物治理方法,应成为环境水文地质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提高节约用水的科技水平,加强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研究,并推广到工农业、城市生活用水等各个方面。(4)从学科基础理论方面,要进一步研究承压水的越流理论、潜水的延迟给水理论、裂隙孔隙的双重介质理论、粘性土(弱透水层)渗流理论、非饱和渗流理论等。“八五”期间已开展了“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等涉及大陆水圈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在21世纪初应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的渗流理论研究,结合现代科学,开展各种模型研究,特别在复杂水流条件下如何正确概化,选定边界,确定边界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地下水中溶质化学反应的数值研究;包气带、非均质介质、高矿化度等条件下水流运动规律和溶质运移原理,提高地下水的定量研究水平;加强地下水在参与地质过程循环中水-岩相互作用中的机理研究等。
2023-09-10 01:22:311

水文地质学基础的目录

前言第1章 绪言1.1 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2 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及展望第2章 自然界的水循环2.1 地球上水的来源与分布2.2 自然界的水循环2.3 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和水文因素2.4 我国水循环概况复习思考题第3章 地下水的分类与赋存3.1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3.2 包气带与包水带3.3 含水层与隔水层3.4 地下水的分
2023-09-10 01:22:391

 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进展

在最近几十年里,水文地质学发展迅速。水文地质工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如何寻找地下水和提供供水水源,到评价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和如何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再到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亦即从研究地下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扩大到研究地下水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到模型与模拟研究,再到成果展示的数字化,使水文地质工作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野外探测和室内测试技术的提高,现代科学的新理论与水文地质学的结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都极大地促进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以下从8个方面概括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进展。一、找水与供水早在1980年以前,在全国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完成普查面积约820万km2,取得了基础性资料,为国家规划建设和有关工业部门所利用。还累计完成了近130万km2面积的农牧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为农田水利规划,指导井灌区打井扩大灌溉面积,进行盐碱地改良和冷浸田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转入重点经济发展区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如黄淮海平原、济徐淮地区、长江三角洲、东北经济区、京津唐地区、西北能源基地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80年代以来,还开展了多项专题性调查研究,如红层地区、玄武岩地区和黄土地区地下水的富集,以及北方岩溶地下水、典型岩溶区地下水等。在200多个城市开展不同程度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在80多个严重缺水城市评价出200多个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大大缓解了这些城市供水紧张情况。对京、津、沪等75个主要城市进行水资源预测,以及对深圳、厦门、大连、北海等沿海开放城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水资源论证。在有地热资源开发远景的北京、天津、福州、拉萨、漳州、湛江、昆明、郑州等10多个城市开展了地热田的勘查研究。在长期为缺水地区进行找水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找水方法经验,如“新构造控水”(肖楠森)、地下水网络理论(胡海涛)、储水构造理论(刘光亚等,钱学溥等),为基岩地区找水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1995年以来实施了西北地区找水特别计划,先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以及极端缺水的宁夏、陕北、内蒙古的边远地区寻找到可供饮用淡水。随着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及西北找水、西南岩溶石山区找水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在水资源匮乏的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二、地下水资源评价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北京、陕北、豫东、吉林中西部、河西走廊等地不同类型地下水为重点,初步总结了大面积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方法。①对于超量开采的城市北京市,分区预测计算了全区降水、河流和地下水资源总量,提出了以城近郊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来评价开采量、人工调蓄保护永定河区地下水资源等方案。②开展黄土高原农林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确认黄土孔洞—裂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承压水是典型黄土塬地区的两种主要地下水类型,对黄土这种各向异性垂直非均质的含水层,除了选择各种水文地质参数外,还应注意到黄土下伏基岩裂隙的相对成层性和承压性,从而为黄土高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提出了完整模式。③结合具体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国民经济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例如在吉林省及松嫩平原,充分考虑了多层越流补给的特点,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状况。在河南商丘,重点考虑了包气带和水位变幅带的岩性结构,改进了以往降水入渗系数、潜水水位变动带疏干给水度以及潜水蒸发极限深度的确定方法。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大流域(6000km2)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在深入分析各种水文盆地含水层系的分布状况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过程后,圈定出可供开发利用的含水层面积。④开展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评价出区内水资源总量为419亿m3/a,可利用量为310亿m3/a,另有矿化度2~3g/L的微咸水和浅层承压水53亿m3/a,其中京津唐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12.83亿m3/a,经优化模型计算,若重新节配可利用的水资源,可节水5亿m3/a。⑤还开展了特殊类型地下水资源评价,例如,已评价出四川盆地深层地下卤水的可采资源量为9.83亿m3、剩余可采资源量为7.62亿m3;天津市地下热水静储量为584.41亿m3,可采量为8.25亿m3。自建国以来已查明的地下水水源地共计1243处,已开采的832处,其中大型水源地(允许开采量5×104m3/d以上)494处,中型水源地(允许开采量1×104~5×104m3/d)519处,小型水源地230处;按含水介质类型划分,孔隙水类型846处(68%),岩溶水315处(25%),裂隙水82处(7%)。在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和分类方面,笔者认为地下水资源具有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和调节性等特点。这是因为地下水在一定的范围内分布,可以在含水层中流动,而且可以获得周期性补给,当补给充沛时可以恢复其原有水量,地下水的储存量在补径排及开采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从而有别于固体矿产资源及石油、天然气等流体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分类有多种方案,如分为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消耗量,分为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等等。最近有一种分类方案在总结以往地下水资源各种分类的基础上,认为从地下水资源构成的角度可以分为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从开采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允许开采资源和尚难利用资源。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实际需要计算的地下水量有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三、地下水资源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水资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把主要目标逐渐转向管理模型的研究,即研究在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和数量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使之处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最有利状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涉及与地下水开发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技术,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实现管理目标。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迅速,从管理模型的类型来看,有集中参数模型、分布参数模型、水量管理模型、水质管理模型、经济模型和上述几种模型的联合模型,有单目标规划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有单一的地下水管理模型或地表水管理模型,也有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模型等。从管理内容来看,已从过去一般性的水政策、水均衡管理发展到地下水动态和水资源(包括水量和水质)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转管理,控制地质灾害的土地利用和地下水动态控制管理,以及综合考虑防止、控制和改善因水资源开发利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副作用和经济技术约束条件的多层次、多目标管理。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已趋于成熟。我国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稍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大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管理问题的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成果。如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是按照系统化、模型化、最优化的总体构思,以水文地质模型为基础,把水量模型、水质模型和优化模型融为一体,从而为控制石家庄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发展和防治水质恶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决策方案。对甘肃武威地区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建立了以经济产值为最大的目标的农业用水分析模型和跨流域调水模型。对新乡、平顶山、北京、西安、沈阳、唐山、邯郸、北海等城市,根据不同目标与不同要求,分别建立了以城市供水为目标的水资源管理模型或水质水量联合模型、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以及全流域为工农业生活用水优化分配的规划管理模型等,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四、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7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供水量的日益增加,因过量开采地下水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或负环境效应、或地质灾害),如水量枯竭(表现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大泉流量日减等),地面变形(如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水质恶化(如海水入侵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促进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成为环境水文地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地质灾害勘查工作,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研究,对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提出了调整开采布局或人工补给等措施,防止或治理地质灾害。在上海、天津、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先后开展地面沉降的研究,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如上海市的地面沉降,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基本查明了地面沉降的机理,并采取了人工回灌等综合治理措施,到70年代后基本得到了控制,80年代以来,又在准三维地下水流模型的基础上,加上描述地面沉降的一维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预测开采量与回灌量不同的比值下,可能发生的沉降量。从而使地面沉降的研究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在我国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对岩溶塌陷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岩溶塌陷的类型、特征、形成条件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个别研究者还对岩溶塌陷的预测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问题,在辽宁的大连、山东的莱州、龙口、烟台和青岛以及广西的北海等地开展了详细的勘查研究。描述海水入侵的数学模型从过去提出的咸、淡水之间的突变界面模型发展到过渡带溶质弥散模型,由二维模型到三维模型,由不考虑密度变化的模型到考虑过渡带水的密度变化的模型,趋于完善。在治理对策方面,提出了调整开采量、人工回灌、设置隔水帷幕等措施,除了调整滨海含水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外,其它治理措施在国内付诸实践的并不多见。此外,地裂缝是另一种特殊的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变形现象。例如西安市出现多条雁行排列的地裂缝,对城市建筑造成严重危害。经长期深入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是形成地裂缝的内因,而大量开采地下水是主要外因,对地裂缝的发展起到激发作用。为控制地面沉降或调蓄储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在天津、上海、北京、山东烟台等地开展了人工回灌工作或相关的试验研究,探讨了人工回灌渗入机制并总结了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回灌经验、以及控制地面沉降或调蓄储能的效果。五、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自从20世纪60年代Toth提出区域地下水流动理论以来,特别是系统的观点对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不少水文地质学家都试图用系统的理论来研究水文地质问题,相继提出“地下水水文系统”、“含水层系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流动系统”和“水文地质系统”等概念,对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和角度不同,对概念的定义和理解亦不尽相同。较多的学者认为,地下水的赋存、分布、运动和演化具有系统性,“地下水系统”一词被更多的学者提及。地下水系统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前者指由含水层和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组成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后者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它们都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等特性。目前在理论和方法上迅速发展的是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Toth等人着重研究大的空间与时间尺度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并将其主要用到预测油气藏的分布。Toth还提出“重力穿层流动”的概念,将流动系统理论推广到非均质介质场。伴随基岩地区找水和大面积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一些基础研究得到了重视。例如,田开铭依据野外现象推论并经实验证明,裂隙水交叉流有三个重要的水力特性:在交叉裂隙中,一个裂缝中的水流过交叉时全部或部分向另一个裂缝中折流;在两个方向上的水流阻力效应不等;进水量与泄水量不等,即出现偏流现象。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基岩地区地下水的网络偏流和条件偏流等基本模式。又例如,在包气带水特性的研究方面,①认为温度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取决于土壤表面边界条件类型;当土壤表面为压力水头边界时,温度对土壤水运动有十分明显的影响。②滞后作用主要是改变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当吸水和脱水循环发生时,滞后作用对土壤水运动的影响显著。③零通量法、中子测量法及WM—I负压计的研究,以及在三水转化过程中的岩土水热梯度特征、非饱和渗透系数和持水曲线的规律性探讨等方面的应用,使土壤包气带的理论研究达到更高的层次。其它学科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如灰色系统理论、地质统计学和分形理论等,被推广应用到水文地质研究中。地下水系统是一种包含部分不确定信息的灰色系统。灰色系统可以用灰色参数、灰色方程与灰色矩阵等来描述。灰色系统可控制在灰域即一定的上下限之内。地质统计学充分考虑到在一定空间中的地质变量具有空间相关性,即认为这类随机变量具有空间结构性,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经典统计学所丢失的信息,对地质变量作出更为精确的评估。例如,对于空间分布稀疏但是观测时间系列长的水文地质变量(如地下水位),不但要利用资料的空间结构性,还应充分利用其时间结构性,应用空间—时间克立格法绘制水位等值线图,图件质量明显提高。灰色系统理论和地质统计学都体现了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结合。它们的引入和应用,产生了一系列水文地质学应用新理论。六、模型与模拟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由于应用数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的相互渗透,尤其是电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极大地丰富和突破了传统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使地下水的定量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地下水计算的基本理论,从稳定流发展到非稳定流,从二维流发展到三维流,从解析法发展到数值解,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计算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模拟计算进行模型识别,并进行预报,解决了各种条件下的水文地质计算问题。与地下水模拟计算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日臻完善,Modflow是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模拟软件之一,并由DOS版本发展到WINDOWS下的版本,具有可视界面及强大的计算、处理和展示功能,且易于操作,所以被广泛应用。在地下水资源计算和动态分析预测中用到各种模型,诸如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性模型、集中参数模型与分布参数模型、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单一模型与耦合模型等。不同地区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建立相应的模型,如河南商丘在人工调蓄条件下,建立的多年均衡法与有限元结合的数学模型;甘肃石羊河流域根据地下水动态演变规律,应用不规格有限差分法建立的数学模型,黄土层饱和与非饱和地下水的联合数学模型;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地下水弹性效应为基础的数学模型,以地下水延迟给水效应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和以反常水位效应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此外还有一些专门模型,如选择放射性废物处理场地的水渗流模型、垃圾填埋场和地表蓄水池污染物迁移模型等。七、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勘测、测试及计算机技术在最近几十年里发展很快,它们在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水文地质工作研究的效率和所获取资料的质量,也为认识和解释一些水文地质问题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在物探方法方面,在电法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声波、综合电磁、声频大地电场、激发极化、甚低频、静电a卡、综合测井、放射性低能谱测量、空间无线电波透视和超声成像等多种方法。例如,用浅层地震法确定地下岩溶的发育地段及划分第四系地层,用ESP型地质雷达系统了解松散层的结构和层次及浅层基岩的裂隙和洞穴发育情况,以磁法为主辅以电剖面法、浅层测温和α卡法指导打热水井,利用声频大地电场法、激电法和综合磁法找水,均取得良好效果。在遥感方面,航空红外成像和扫描等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使图像的信息更加丰富,有利于遥感图像的解释。遥感方法在寻找地下水和地下热水、探测古河道、填制水质图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常规目视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多片种、多波段和多时相的综合解释技术,向多元数据复合、动态监测、趋势预报和计算机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取得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遥感地质解释结果。通过研究地下水的同位素组分,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其它方法,可以确定地下水的成因、年龄、径流途径和补排关系等,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治地下水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δD和δ18O多年监测资料已求得中国大气降水线的直线方程为δD=7.7δ18O+7.5,建立了中国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库,并汇入IAEA的全球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并迅速在水文地质领域中得到应用。一个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空间信息可以划定为多个单独的信息层,可以分层提取空间数据(如水系、富水性分区、断裂构造、控制性井孔、地下水开采量、水化学成分等)。GIS将不同层的信息经逻辑匹配联系起来,生成新的图层,输出新的信息。目前,基于GIS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正在开发,为水文地质信息的数字化、图形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八、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和成果展示为了保证提供建立数学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质信息,如有效地利用水文地质资料,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检索系统和数据库。地质矿产信息系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其中有“矿产储量数据库”和“地下水资源数据库”。全国一些地区也都建立了相关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管理系统的研究,河南环境水文地质总站近年来开发了“河南省地下水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和“地下水均衡试验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山西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开发了“山西地下水动态数据库管理系统”。秦皇岛、石家庄、新乡等,也都分别建立了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们都具有对资料进行输入、更改、查询、统计、打印、绘图等多种处理功能。在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城市水资源管理专家决策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推理解释系统的研究,可以建立通用的城市水资源环境管理专家系统,从而将水资源环境管理这一复杂系统工程微机化、自动化,对水资源状态进行实时分析、过程模拟和信息输出,实现最佳决策选择。在成果展示方面,在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我国各种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编图工作迅速发展,并创建了一套具有本国特色的水文地质编图方法,编制出版了许多全国、省市或按地区编制的图幅、图系或图集,其中1978年出版的《中国水文地质图集》基本上系统反映了我国从50年代以来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成果。随后编制《亚洲水文地质图》(1:800万),以及专项内容的图件,如《中国温泉分布图》(1∶600万),《北方典型遥感水文地质图像集》和《中国岩溶地区典型遥感水文地质图像集》。近年来,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的数字化进展迅速,各种图件均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
2023-09-10 01:22:531

建国初期,我国水文地质学奠基受哪国影响最大

我国水文地质学的奠基阶段(1950-1970年),主要有前苏联学术思想影响下,奠定水文地质的理论基础,是区域水文地质学与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开创时期;建国初期,我们与西方大国关系不好,而当时世界上掌握较高科技的可供借鉴的国家也不多,所以就只受苏联影响。
2023-09-10 01:23:332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

专业课程,每句话都是重点啊,都可能成为考点,祝好运!
2023-09-10 01:23:432

评价水文地质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评价水文地质主要考虑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或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因素。水文地质,地质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2023-09-10 01:23:541

河地大华信学院的资勘专业怎么样?

哈喽,学弟学妹们,圈圈学姐来啦。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隶属于资源环境系。培养具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应用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能从事各种建设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据统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 :1、北京,2、上海,3、广州,4、成都,5、昆明,6、朝阳,7、武汉,8、重庆,9、西安,10、深圳,平均薪酬在7999元。以上就是关于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9-10 01:24:021

水文地质学中,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定义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分析的是哪些项目,越详细越好,或者推荐一本

地下水水质分析中简分析是用于地下水水质化学类型判别,主要分析K+Na、Ca、Mg、Cl、SO4、HCO3、CO3这7大常见的阴阳离子和侵蚀性CO2,并计算出总硬度、暂时硬度、负硬度、永久硬度和总碱度以及溶解性总固体、灼烧残渣。水质全分析共有以下几个:1、一般全分析,用于了解地下水物化性质,其分析项目在简分析项目的基础上加上Fe、Al、NH4、NO3、NO2、F、Br、I、PO4等阴阳离子、游离CO2、偏硅酸、COD锰值等化学指标以及色度、嗅、味及浊度等物理指标。2、饮水分析,用于判别地下水是否符合饮用水水质,分析项目参照饮用水标准3、矿泉水分析,用于检验或判别是否符合饮用矿泉水水质,除饮用水项目外还须增加部分矿泉水项目4、地下水污染全分析,用于查清地下水水质现状或判别是否符合地下水是否被污染,分析项目在饮用水分析项目基础,可增加一些微量、痕量污染物组份项目5、专项分析:如地下水年龄判别用的同位素分析,地下水同位素示综分析、溶解气体分析、放射性分析以及其它专门项目分析。
2023-09-10 01:24:451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主要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学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如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学习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学完基础理论后会延伸到各个需要学习的交叉阶段。看教学大纲是怎样安排的吧。
2023-09-10 01:25:141

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内容

前边讲过,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在人类从事开发利用地下水活动的漫长过程中,通过长期实践经验和认识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和充实、发展了有关地下水的知识,按其内涵范畴涵盖水文学、土壤学、地质学与流体力学等学科。随着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它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六个方面:⑴调查、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⑵各种观测和试验技术(水位、流量等的观测;抽水试验、示踪试验和弥散试验等);⑶各种地下水模拟技术(数值模拟用的较多);⑷同位素技术等。地下水资源勘查项目参照执行的技术标准
2023-09-10 01:25:251

学习水文地质学有什么意义

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2023-09-10 01:25:341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城市水源,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美化环境,洪水。2)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2023-09-10 01:25:451

水文地质勘查步棸及方法

世界水文地质图(图2)《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家从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出发,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地质工作中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要求大家掌握地下水形成、分布和运移规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水化学相关问题;了解该领域目前研究状况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今后从事与地下水有关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地下水(Groundwater)的一门学科,它是对地质环境中地下水的发生、运动及其水化学特性上的研究。主要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编辑本段课程研究对象 中国水文地质图(图3)1.概念 地下水(groundwater):赋存并运移于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 ,即非饱和带 ,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 2.地下水 利:①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②洁净、不易被污染,水质普遍较优;③不占用地表空间;④动态比较稳定;⑤供水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大到调蓄能力等。 害:①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盐碱化;②过量开采,可造成: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面沉降,使区内建筑物失去稳定;不同含水层之间诱发水力联系,产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质恶化;岩溶区地面塌陷;③其它,如矿坑涌水、基础及边坡的稳定问题等。 功能:①资源(不难理解);②生态环境因子;③灾害因子(干旱或洪水);④地质营力(滑坡、泥石流等);⑤信息载体(找矿等)。编辑本段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概况 水文地质剖析(图4)古代: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相当于我国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据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推测,距今约57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采用凿井取水。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凿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四川自贡一带已有深达数百米的盐井,这可算是世界上在岩石中开凿的首批深井。汉武帝时,在今陕西渭北高塬上修筑了我国最早的井渠结合农田灌溉典范“龙首渠”。驰名中外的新疆“坎儿井”,至今仍不失为开发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现状:①北方许多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②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17省市)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唯一水源;③南方部分地区也开始利用地下水、并且需求量越来越大;④大的工业基地的建设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 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未来:①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②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③加强与地下水资源开发有关的环境保护。(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 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对策;地下水污染防治;相关的环境质量评价。编辑本段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历程 初期:地下水开发地点分散且数量较少阶段,主要进行地下水水源地的勘查,通过勘查论证地下水的开发方案。 中期:地下水处于连片开发,且水源地相互干扰明显增大的阶段,将区域性大面积地下水资源评价列为论证地下水合理开发的重要工作。 后期:地下水需求量与其多年平均补给量相接近,且需求量还在不断增长的阶段,将包括技术管理、政策和法规制定的地下水管理列为支持地下水合理开发的重点工作。同时,还将研究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等问题,注意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实施地下水系统管理。 水文地质探测(图5)3.水文学发展简史 人类探索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犹如人类的文明史那样悠久。在生产实践中,特别在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人类不断观测各种水文现象,思考和研究它们的规律,积累起关于水的丰富知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了水文科学。 水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时期,而它的飞跃发展则是最近一个世纪的事。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相似,人们还难以找出公认的里程碑,把水文科学的历史进程划分成若干明确的阶段。我们只是顺着它前进的足迹,大体划分为: ⑴萌芽时期(远古至约公元1400年) 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和黄河这些古老文化发祥地的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水文观测,最早的水位观测是在中国和埃及开始的。 约公元前22世纪,中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已“随山刊木”(立木于河中),观测河水涨落。此后,战国时李冰设于都江堰的“石人”,隋代的石刻水则,宋代的水则碑等,表明水位观测不断进步。 最早的雨量观测于公元前四世纪首先在印度出现,中国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代已开始有呈报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1247年,已有了较科学的雨量器和雨深计算方法,并开始用“竹笼验雪”以计算平均降雪深度。明代刘天和在治理黄河工作中,已采用手制“乘沙量水器”测定河水中泥沙的数量。 中国古籍《吕氏春秋》中写道:“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国道也。”提出了朴素的水文循环概念。成书于公元约六世纪初的《水经注》中,记述了当时中国境内1252条河流的概况,成为水文地理考察的先驱。 水文地质钻探(图6)诚然,这些原始的水文观测和水文知识是肤浅零星的,但已为当时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资料。例如,根据雨量多少决定税收的多少,根据上游的水位向下游传递水情等,标志着水文科学的萌芽。 ⑵奠基时期(约公元1400~1900年) 欧洲文艺复兴带来的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水文科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水文仪器的发明使水文观测进入了科学的定量观测阶段。 1663年雷恩和胡克创制了翻斗式自记雨量计,1687年哈雷创制测量水面蒸发量的蒸发器,1870年埃利斯发明旋桨式流速仪,1885年普赖斯发明旋杯式流速仪。这些近代水文仪器使流量、流速、蒸发、降水的观测达到了相当的精度,利用这些近代水文仪器进行水文观测的各种水文站陆续出现。 1746年,中国在黄河老坝口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正规水位站,开始系统观测水位,并进行报汛。这些成就使水文现象的观测视野在深度和广度上空前扩大,为水文科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时期,近代水文科学理论开始逐渐形成。1674年佩罗提出了水量平衡的概念,成为水文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1738年伯努利父子发表水流能量方程,1775年谢才发表明渠均匀流公式;1802年道尔顿建立了研究水面蒸发的道尔顿公式;1856年,达西发表了描述孔隙介质中地下水运动的达西定律;1851年莫万尼提出了汇流和径流系数的概念,并发表了计算最大流量的著名推理公式。 这些科学理论的创立,为水文科学在河道水流、蒸发、地下水运动、径流形成和水文循环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表明人类对水文现象的认识已由萌芽时期那种肤浅零星的知识,发展到了比较深刻系统的知识。同时也表明,人类对地球上水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已发展到以大量观测事实为基础,进行假说、演绎和推理,进而建立各理论体系的近代科学方法论。 水文地质勘察(图7)19世纪末,专门水文研究机构开始出现,一些国家开始出版水文年鉴。弗里西著的《河流水文测验方法》、福雷尔著的《日内瓦湖湖泊志》、马略特著的《水的运动》等水文学专著陆续出版。这些著作总结了当时水文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成就,标志着水文科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已奠定基础。 ⑶应用水文学兴起时期(约公元1900~1950年) 这一时期,水文科学在观测方法、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继续取得新成就,但它最重要的进展是应用水文学的兴起。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兴起的防洪、灌溉、交通工程和农业、林业乃至城市建设向水文科学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课题,解决这些课题的方法也由经验的、零碎的逐渐理论化和系统化,水文科学的应用特色逐渐表现出来。 首先,从1914年到1924年,经过黑曾、福斯特等人的工作,把概率论、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引入了水文科学,使水文变量(如洪峰和洪量)和它出现的机率联系起来,为预估工程未来运行时期内可能出现的水文情势开辟了道路。 接着,从1932年到1938年,谢尔曼、霍顿、麦卡锡、斯奈德等人在产流和汇流计算方面取得开拓性进展,为根据降雨推算洪水开辟了道路。随后,克拉克、林斯雷等人在单位线、多个水文变量联合分析和径流调节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发展并丰富了上述内容。 在此期间,水文站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规模宏大的水文站网系统,这些成就为应用水文学的兴起在理论上、方法上和资料条件方面奠定了基础,并率先形成了它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工程水文学。接着,农业水文学、森林水文学、都市水文学也相继兴起。 水文地质测量(图8)1949年,林斯雷和柯勒、保罗赫斯合著《应用水文学》;同年,姜斯敦和克乐斯合著的《应用水文学原理》、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编著的《水文学手册》等应用水文学专著陆续问世,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成就,标志着应用水文学的诞生。应用水文学,以它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务这一鲜明特征,获得迅速发展,成为近代水文科学体系中最富有生气的分支学科。 ⑷现代水文学(1950~今)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正在出现新的技术革命,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人与水的关系已经由古代的趋利避害,和近代较低水平的兴利除害,发展到了现代较高水平的兴利除害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赋予水文科学以新的动力和新的特色。 首先,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进而对自然环境正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和这种效应的环境意义,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进而探讨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防止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方向发展,这一切正在成为水文科学面临的新课题。 另外,现代科学技术使获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同时观测大范围内的宏观水文现象成为可能;核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能够获得微观水文信息;水文模拟方法、水文随机分析方法、水文系统分析方法,使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能力发展到新的水平;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水文科学从水文观测到基本规律的研究,由人力和机械操作,发展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 水文科学和其他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正在不断兴起,学科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同时,人们开始看到,水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现它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它的社会属性也日益表现出来,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此,水文科学将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水文地质探测(图9)总的来讲,水文学从它所隶属的学科领域看,作为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存在、分布、运动和循环变化规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作为水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时空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水旱灾害的形成、预测预报与防治,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水文水利计算技术。编辑本段水文学的分类 水文学开始主要研究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以后逐渐扩展到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海洋水。 ① 传统水文学按研究的水体来进行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海洋水文学、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土壤水文学、大气水文学等。 ② 由水文学采用的实验方法,派生出三个分支学科:水文测验学、水文调查、水文实验。 ③ 由水文研究内容分为: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地理学、河流动力学等。 ④ 作为应用科学,水文学分为: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等。 ⑤ 随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和引进,出现新分支:随机水文学、模糊水文学、灰色系统水文学、遥感水文学、同位素水文学等。编辑本段水文地质学的简要发展过程 水文地质学(图10)尽管19世纪已开始使用水文地质学一词,但到20世纪初科学家Mead才给出这个术语一个广泛的含义: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表以下水的发生与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水文地质学一下子成熟了,成为地球科学羽翼丰满的一员。1960年之前,水文地质学主要是地质学家的领域,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对于控制地下水流动的因素和规律,毫无兴趣或者知之甚少,任凭差分方程式去加以描述。另一方面,工程师在估算井的单位出水量和总出水量时,只顾得计算,处于岩层“透水”和“不透水”之间的灰域之中,无所适从。 久远以前直到20世纪50年代,两种分叉的、几乎完全独立的方法,各不相关地沿着平行的路径研究着地下水;一边被科学家好奇心所驱使;另一边受到工程师务实精神的推动。两个分支的演变在时间上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理论与假说的定量表述,以及数学上的严格推导为其分界(图1)。 17世纪处在“自然科学分支”的“猜想”阶段,关于泉的成因以及水循环,出现了首批记录在案的问题与解答。伟大的思想家们,从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开始,包括亚里士多德、泰勒斯(Thales)、柏拉图,甚至笛卡儿和开普勒(17世纪)都曾猜想:泉水来源于海洋中挤榨出来的水,或者是在洞穴中冷凝而成的;而雨水不足以保持河水流量。然而,在另一个阵营中,波尔洛(Marcus Vitruvius Pollo)认为,泉来源于入渗的雨水,这一看法受到文奇(Leonardo da Vinci)和帕利西(Bernard Palissy,16世纪)的支持。定量水文观测始于17世纪,佩罗(Pierre Perrault,1608-1680)在塞纳河盆地测量了3年降水量,得出降水量是河流流量的6倍。马利奥特(Mariotte,1620-1684)验证了佩罗的观测结果,而哈雷(Halley,1656-1742)证明了注入地中海径流的不足部分消耗于蒸发。梅瑟利(La Metherie,1791)开始测量岩石的渗透性,将入渗水区分为地表径流和深部储存,于是,水均衡的初步概念形成了。 尽管第一个自流井是1126年在法国阿图瓦(Artois)成井的,但是,关于自流现象的第一个有记录的解释出现于17世纪,卡西尼(Cassini)和瓦里斯内利(Vallisnieri)都正确地指出:承压含水层的高水压是产生自流的原因。进一步试图将概念精确化的结果是,强化了绝对隔水性的观念,然而,对广泛分布的区域性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研究,很可能因而形成了地下水盆地的概念,在这方面,最基础同时也是最有影响的著作,则是赫伯特的“地下水运动理论”(M.King Hubbert,1940)。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开始了并非出于实用目的的地下水化学研究,着重于分类(Palmer,Scholler)及化学成分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Chebotarev,Scholler,Back)。 “工程学科分支”的第一阶段,时间从很早前到1856年,主要着力于发展经验性实用方法技术,构建集取地下水的设施,以及从泉、井、坎儿井,以及其它水源提升输送地下水。第二阶段是“定量评价”阶段,以1856年达西定律的发表为标志。达西方程触发了根据地下水位变动预测井的出水量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人们熟知的计算公式:裘布依、泰斯、雅可布、温泽尔(Wenzel)等,讨论的全是地下水位和理想承压含水层的定量预测。 20世纪50年代晚期到60年代早期,也许是由于偶然的巧合,也许是由于下意识地交流渗透,绝对隔水性的观念受到来自两个分支的强烈质疑——工程师们从评价含水层和井的出水量出发产生疑问,而地质学家在研究盆地地下水流动时发现了问题。雅可布、汉图斯、诺曼(Neuman)、威瑟斯庞等,引入并发展了越流含水层的概念,并将其扩展到盆地尺度的含水层系。自然科学分支这边,托特的均质的“统一盆地”被弗里泽和威瑟斯庞 “非均质化”了,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不同形态、不同规模含水岩系的基本流动型式。两方面共同的最终结论是,岩体存在水力连续性。基于岩体存在水力连续性的结论,很快人们就认识到,存在着时空尺度差别很大的流动系统,而每个系统具有自己的作用过程与伴随现象。于是,统一的观念诞生了,不断流动着的地下水是一种地质营力。 1980年前后,可以看作研究地下水的自然和工程科学两个分支的融合,从此进入成熟的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阶段。这个地球科学的新成员,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个专门性分支。为了更好地理解几乎所有的地质活动,绝对有必要熟悉当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此同时,需要培养具有独特的教育和专业背景的、全职的水文地质学家。 当代水文地质学有以下3个主要特征概念:①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空间尺度,变化范围很大;②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时间尺度,变化范围很大;③流动的地下水是无处不在的地质营力,其作用可以达到地面以下极大深度,对极其广泛的自然过程与现象,都有着控制性影响。 水文地质学向何处去发展?作为一门成熟科学,建立于工程师的数学严谨和科学家自由想象之上,建立于相关学科的技能、方法和技术之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水文地质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不大可能有新的突破;反之,预期将会出现各种“名副其实”的学科分支,例如:环境水文地质学、污染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油气水文地质学,等等。 就我国来讲,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是与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分不开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水文地质学的成长与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可称为奠基阶段,主要接受前苏联学术思想的影响,基本依照前称联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可以称为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受西方学术思想影响较多,特别是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现代应用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等新思想、新理论与新技术的输入,使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进入到了定量研究阶段,纳入到系统工程的轨道,与现代科学更紧密地融合了起来,因此我们把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奠基阶段的水文地质学称为传统水文地质学,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发展阶段的水文地质学,称为现代水文地质学(图2)。 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与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学科紧密结合,比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相应产生的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对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现代应用数学与水文地质学的结合,特别是数值模拟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模型研究成为水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使水文地质学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③从地下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扩大到与社会经济系统关系的研究。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也从数学模型发展到管理模型与经济模型的研究;④许多新的分支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比如区域水文地质学、岩溶水文地质学、遥感水文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医学环境地球化学、污染水文地质学以及数学水文地质学、水资源水文地质学;⑤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除计算机技术外,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室内模拟技术,以及高精度水质分析技术等,都得到普遍应用,推动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这要强调一点:水文地质学领域中的许多研究都是由水文地质学家、地质学家、水文学家好气象学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来完成的。编辑本段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前边讲过,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在人类从事开发利用地下水活动的漫长过程中,通过长期实践经验和认识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和充实、发展了有关地下水的知识,按其内涵范畴涵盖水文学、土壤学、地质学与流体力学等学科。 随着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它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⑴地下水的形成与转化:阐述地下水起源与形成的基本知识(包括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并探讨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交替的基本规律。 ⑵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阐述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及其基本类型,包括地下水的主要理化特性。 ⑶饱水带及包气带中水分和溶质的运动:主要研究地下水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包括地下水向井、渠的流动,以揭示地下水位和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探讨包气带水与地下水溶质运移的基本方程。 ⑷地下水动态与水均衡:讨论在不同的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均衡方程。 ⑸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分别讨论局部开采区和区域性大面积开采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并具体介绍有关含水层参数测定及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计算方法。同时,阐述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有关知识。 ⑹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阐述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着重讨论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模型及其应用。编辑本段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研究方法:数学物理方法和概率统计方法两类。 2.应用的技术手段:⑴调查、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⑵各种观测和试验技术(水位、流量等的观测;抽水试验、示踪试验和弥散试验等);⑶各种地下水模拟技术(目前数值模拟用的较多);⑷同位素技术等。
2023-09-10 01:26:112

水文地质条件的介绍

通常把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称为水文地质问题,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条件称为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2023-09-10 01:26:351

水文地质学计算法

水文地质计算法如静储量、动储量、弹性储量等都可用来进行地热资源评价,但其计算结果应换算成热量。该方法未考虑热储岩石的热量,计算结果显著偏小。
2023-09-10 01:26:51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人们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约5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古波斯时期在德黑兰附近修建了坎儿井,最长达26公里,最深达150米。约公元前250年,在中国四川,为采地下卤水开凿了深达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国汉代凿龙首渠,是一种井、渠结合的取水建筑物。在利用井泉的过程中,人们也探索了地下水的来源。法国帕利西、中国徐光启和法国马略特,先后指出了井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河水入渗。马略特还提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1855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进行了水通过砂的渗透试验,得出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1863年,法国裘布依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提出计算潜水流的假设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公式。1885年,英国的张伯伦确定了自流井出现的地质条件。奥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网图并开始应用映射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奥地利修斯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说。美国莱恩、戈登和俄国安德鲁索夫在1908年分别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与沉积岩同时生成的沉积水。1912年德国凯尔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条件。美国迈因策尔于1928年提出了承压含水层的压缩性和弹性。他们为水文地质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稳定流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地球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了。20世纪中叶以来,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迫切性和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对某些地下水运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纽曼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方程。由于预测地下水运动过程的需要,促进了水文地质模拟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实验室物理模拟。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网络模拟,到50~60年代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中得到应用。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80年代,地下水数学模拟成为处理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同位素方法在确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追踪地下水流动等研究中得到应用。遥感技术及数学地质方法也被引进,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变化,引起广泛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2023-09-10 01:27:021

水文地质学中的水理性质有哪些

写完了分享下啊,都是难兄难弟不是
2023-09-10 01:27:194

水文地质 在a类地质条件下是什么意思

水文地质,地质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地质分类:Ⅰ、复杂——土质差、地下水对基坑工程有重大影响;Ⅱ、较复杂——土质较差,基坑侧壁有易于流失的粉土、粉砂层,地下水对基坑工程有一定影响;Ⅲ、简单——土质好,且地下水对基坑工程影响轻微。坑壁为多层土时可经过分析按不利情况考虑。水质级别:一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二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四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你说的A类是不是地方标准?
2023-09-10 01:27:271

什么是水工环专业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但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应当指出,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两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分。与地质环境的区别在于,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而环境地质没有空间概念。
2023-09-10 01:27:375

古水文地质的内涵

笔者多年来跟随我所前辈从事古水文地质研究的工作体会,古水文地质可定义为主要研究沉积盆地深层承压水在地史过程的各个地质阶段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重溯复原承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及与其活动有关的非金属、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的科学。国外有的研究者形象地将古水文地质学称为化石水文地质学;有的研究者泛称其为历史科学,将古水文地质学视为历史类地质知识的独立分支,抑或称为地质学的组成部分;还有的认为研究古水是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似有归属矿床学之嫌。笔者主张称为古水文地质学,因为它是水文地质学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朝向深层次领域研究的延伸,在沿用水文地质学确定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突破和发展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框架,变革、创新和形成古水文地质学理论认识系统,充实和扩展研究内容和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将其归属于水文地质的分支学科是最恰当和科学的。正如地质学将古地质学视为其分支科学一样。如果将其归并在地质学内,岂非让地质学背得更加沉重了。多数水文地质研究者认为古水文地质对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意义,有的虽不言古水文地质,但也认为古水系统的研究是取得成矿作用、成矿机制研究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又是研究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即使主张古水文地质的研究者在古水文地质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既存在共同性的认识,又存在差异性,而且有些是属于原则性的争论。比如,分析盆地沉积体系水文地质发育史中水文地质期(阶段)的划分和定位不同,导致重溯的渗流场的形成演化的过程和规律则大相径庭,化学场的复原势必也会出现差别;把握重溯的信息容量和数据数量不同,技术处理或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得出的认识和结论差异也很大;多数研究者仍停留在定性研究或处于半定量研究朝向定量研究的转变过程。在探索和创新古水文地质研究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看法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确切地说,古水文地质学至今仍处在探索、完善和走向成熟的阶段。
2023-09-10 01:28:251

学好水文地质,要学哪些书?一个不漏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沉积岩石学岩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
2023-09-10 01:29:003

水文地质学基础和流体力学哪个好考

水文地质学基础好考。1、水文地质学基础是一门比较简单的学科,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等地学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立以来最早开设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2、流体力学是一门相对较为复杂的学科,因此学习和理解难度较高。这门学科的基础涉及到数学、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具备较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此外,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流动特性和力学特性等问题,这需要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建模能力操作。
2023-09-10 01:29:081

环境水文地质学的任务

(1)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2)查明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成因---环境质量评价---进行防、护(3)防治地方病(4)为城市发展提供依据
2023-09-10 01:29:161

为什么说地下水是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简单地说就是地下水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二、课程研究对象1.概念地下水(groundwater):赋存并运移于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 ,即非饱和带 ,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 2.地下水利:①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②洁净、不易被污染,水质普遍较优;③不占用地表空间;④动态比较稳定;⑤供水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大到调蓄能力等。 害:①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盐碱化;②过量开采,可造成: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面沉降,使区内建筑物失去稳定;不同含水层之间诱发水力联系,产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质恶化;岩溶区地面塌陷;③其它,如矿坑涌水、基础及边坡的稳定问题等。功能:①资源(不难理解);②生态环境因子;③灾害因子(干旱或洪水);④地质营力(滑坡、泥石流等);⑤信息载体(找矿等)。
2023-09-10 01:29:331

涌水量(Q)-降深(S)曲线法

1.原理和应用条件涌水量(Q)-降深(S)曲线法,是根据稳定井流抽(放)水试验资料建立涌水量与降深的关系方程,根据勘探试验阶段与未来开采阶段水文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外推预测未来矿井的涌水量。采用Q-S曲线法一般要求抽水试验条件尽量地接近未来的开采条件。一般要求:将试验井孔布置在未来开采疏干地段,试验孔的类型符合未来开采条件,尽量采用大口径、大降深、长时间的抽水试验,以使水文地质条件充分显示,这样所建立的QS方程才能反映未来的开采条件。建立Q-S曲线方程时,要求进行三次以上水位降低的抽(放)水试验。外推计算时,外推范围一般不应超过抽水试验最大降深的2~3倍。实际上,抽(放)水试验时Q-S关系很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影响因素有:1)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如含水层规模、补给情况、边界条件等的差别,使Q-S曲线类型各异。因此,要求抽(放)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与预测地段相似。2)抽(放)水时水位降深的大小对外推精度影响极大:随水位降深加大,含水层的水力特性发生变化,如地下水由层流转为紊流、由二维流转为三维流、水流阻力加大等,因而,Q-S曲线类型发生变化,从而使预测误差加大。所以允许外推范围,应不超过抽(放)水试验最大降深的2~3倍。3)抽水井的结构和抽水时间影响:要考虑抽水井与采矿井巷的区别。抽水时间越长,误差越小。Q-S曲线法的优点是避开了求取各种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简便。因此,它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难于取得有关参数的矿井及矿区。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如由于边界条件复杂而难以建立解析公式时,常用该法预测矿井的涌水量。2.计算方法步骤1)建立各种类型Q-S曲线方程。Q-S曲线的类型,一般有4种,见图5-9,其对应的数学方程为:Ⅰ:直线型Q=qS (13-8)Ⅱ:抛物线型S=aQ+bQ2 (13-9)两端除以Q,则得:专门水文地质学Ⅲ:幂曲线型专门水文地质学取对数,则得专门水文地质学Ⅳ:对数曲线型Q=a+blgS (13-13)2)鉴别Q-S曲线类型,有以下两种方法。伸直法:把抽水试验取得的涌水量和对应的水位降深资料,放在表征各直线关系式的不同直角坐标系中,进行伸直判别。如在Q-S坐标系中为直线,则为直线型;在Q-So248坐标系中为直线,则为抛物线型;在lgQ-lgS坐标系中为直线,则为幂曲线型;在Q-lgS坐标系中为直线,则为对数曲线型。曲度法:用曲度n值进行鉴别,n值按下式计算:专门水文地质学式中:S1、S2为第1次、第2次稳定水位降深;Q1、Q2为对应于S1、S2时的稳定抽水量。当n=1时为直线,1<n<2时为幂曲线,n=2时为抛物线,n>2时为对数曲线。如果n<1则抽水资料有误。3)确定方程参数a、b。有以下两种方法。图解法:即根据Q-S呈直线的直角坐标系(Q-S坐标、Q-So坐标、lgQ-lgS坐标、Q-lgS坐标4种坐标系之一)进行图解确定,参数a为直线在相应直角坐标系纵轴上的截距,b(或q)为直线的斜率(即直线水平倾角的正切)。最小二乘法:精度要求较高时,通常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计算公式如下:直线型:专门水文地质学抛物线型:专门水文地质学幂曲线型:专门水文地质学对数曲线型:专门水文地质学式中:Si为某次稳定降深;Qi为对应于Si的井孔抽水稳定流量;n为降深次数。4)外推预测设计降深时的涌水量,然后进行井径换算,求出矿井涌水量。将求出的参数和设计降深值代入相应方程式,即可求得设计降深时的井孔涌水量。由于抽水试验时钻孔的孔径远比开采井筒直径小,为消除井径对涌水量的影响,需进行井径的换算,求出换径后的矿井涌水量:地下水呈层流时: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呈紊流时:专门水文地质学根据实际经验,一般认为,井径对涌水量的影响,比对数关系大,比平方根关系小。
2023-09-10 01:29:431

我想知道地质学专业以后就业方向和一些具体的工作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地质学类专业类别,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吧!一、所含专业地质学类是个专业大类,包含专业有: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二、薪酬同学们肯定非常关心,地质学类专业毕业后能到什么水平的薪资呢?据大师兄APP数据显示:地质学类专业毕业后的平均月薪为10680元。相比其他专业,则是 高出19%。整体来说,随着工作年限和经验的增长,薪资也是水涨船高。1年以下经验的平均月薪为8k,1-3年经验的平均月薪上升到10k。如果是工作经验达到3-5年、5-10年甚至10年以上,对应的薪资分别达到13k、17k和24k。综上可以看出:地质学类专业毕业后,同学们未来的“钱途”还是非常不错的。三、就业方向那么,地质学类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了哪些行业、哪些岗位呢?据大师兄APP数据显示:地质学类专业毕业后选择的就业行业TOP3为矿产、计算机软件、珠宝,其中选择NO.1的行业的为矿产,占比达到1.0%。看完行业,我们再来看从事职位情况:据大师兄APP数据显示:地质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从事职位最多的TOP3为工程监理、销售、项目经理,占比分别达到6.2%、5.6%、4.9%。除此之外,文员、选矿工程师、质量检测、地质技术员、教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人力资源这7个职位成功入选地质学类专业从事职位TOP10。
2023-09-10 01:30:522

水文地质学泉的分类

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及下降泉两大类。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下降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与溢流泉。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及接触带泉。
2023-09-10 01:31:012

《地质水文》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⑴地下水的形成与转化。  ⑵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⑶饱水带及包气带中水分和溶质的运动⑷地下水动态与水均衡⑸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⑹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
2023-09-10 01:31:102

水文地质观测尺度

描述地下水的学科——水文地质学也有大、中、小三种尺度之分,大尺度依据按气候、水文地质、含水介质、地形、地貌类型等条件综合后进行分区,如西北内陆干旱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黄淮海冲积平原区、丘陵山区和岩溶区等,区内往往包含有多个生态景观类型或生态系统;中尺度通常是指区域地下水系统,如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系统、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系统等;小尺度通常指某一小型河流形成的洪、冲积成因的地下水系统。长期以来,我国水文地质学已有成熟、规范的观测空间尺度。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先后完成了1∶100万、1∶50万全国性的水文地质普查。除青藏高原的部分无人区外,1∶20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调查范围几乎涵盖全国。在一些重要城市还进行过1∶1万~1∶5万的水文地质详细调查。上述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均提供了相应的报告和综合图件,刻画、描述了调查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空间分布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状况,可基本满足不同尺度的生态调查和研究对地下水因素观察尺度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已开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得到完善,已有中、小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形模型(DTM)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地形图,使水文地质学及其相关问题可以做到可视化和定量模拟。地下水系统往往与地表水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转化,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的江、河流域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地下水系统,在中、上游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向河流排泄,成为河流径流量的重要组成;在下游地区河流对地下水进行补给。例如:黄河径流途径五千余千米,流域内涵括多个自然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群落特征复杂,数百个不同介质类型的地下水系统与河流水力联系密切,构成一个巨大而有序的地表水-地下水-植被生态系统。黄河主要支流河段上均设有水文站监测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数据,并且流域内的县、市气象站也不间断地采集降水量、蒸发器蒸发量等气象数据。国内其他地区也相似,水文和气象观测网所提供的数据,基本上可满足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大、中尺度描述和预测的要求。但在西北偏远地区控制程度还比较差。
2023-09-10 01:31:331

901水文地质学基础好考吗

好考。基本概念简单、注重科学性。1、基本概念简单。901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和原理,及其准确表达;考察对地下水赋存、运动、动态特征等的表达方法(概念与图示的表达);考察基本概念较为简单,所以901水文地质学基础好考。2、注重科学性。901水文地质学基础注重科学性、先进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的性加上课本知识会让901水文地质学基础变得简单,所以901水文地质学基础好考。
2023-09-10 01:31:411

水文地质学中水头该如何理解,地下水能从水头高的地方流向水头低的地方吗

水头总是从高的留向低的
2023-09-10 01:31:504

潜水位的水文地质学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 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 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2023-09-10 01:31:591

水文地质学中,单位疏干体积指什么体积?

每小时泄水流量,立方米/每小时
2023-09-10 01:32:152

天然条件下潜水的水均衡方程式

潜水的收入项(A)包括(图8-7):降水入渗补给量(Xf),地表水入渗补给量(Yf),凝结水补给量(Zc),地下水上游断面潜水流入量(Wu1),下伏承压含水层越流补给潜水水量(Qt,如潜水向承压水越流排泄则列入支出项)。支出项(B)包括:潜水蒸发量(Zu,包括土面蒸发及叶面蒸发),潜水以泉或泄流形式排泄量(Qd),下游断面潜水流出量(Wu2)。均衡期始末潜水储存量变化为μΔh。则普通水文地质学图8-7 潜水均衡示意图( 假定地下水流动与剖面平行)( 据王大纯等,1995)此为潜水均衡方程式的一般表达式。在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应当灵活运用。例如,通常凝结水补给很少,Zc可忽略不计;地下径流微弱的平原区,可认为Wu1,Wu2趋近于零;无越流的情况下,Qt不存在;地形切割微弱,径流排泄不发育,Qd可从方程中排除;去除以上各项后,方程式简化为普通水文地质学多年均衡条件下,μΔh=0,则得普通水文地质学此即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天然条件下潜水均衡方程式。此式表示渗入补给潜水的水量全部消耗于蒸发。典型的湿润山区潜水均衡方程式为普通水文地质学即入渗补给的水量全部以径流形式排泄。
2023-09-10 01:32:261

慧缘风水学的图书目录

三元罗经图序言:揭开风水学神秘的面纱自序:风水学为什么是一门科学第一章风水学概论一、什么是风水二、风水的源流三、风水的基本内容四、龙脉五、明堂六、阳宅七、阴宅第二章现代风水学的科学构成与特点一、地球物理学与风水二、水文地质学与风水三、环境景观学与风水四、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五、宇宙星体学与风水六、气象学与风水七、磁场方位与风水八、人体生命信息学与风水第三章风水学的科学基础一、风水之气是微波二、古今人类建造的微波天线三、微波对人体的作用第四章八宅风水学基本知识一、八宅风水二、八宅有八种卦象三、家宅坐向决定卦象四、命卦与宅卦是否配合五、命卦计算公式……第五章风水学中风的重要意义第六章风水学中水的重要意义第七章建筑形势风水学第八章方向与风水罗盘第九章勘察风水的惠缘十法和十原则第十章阳宅风水第十一章风水穴的实际运用第十二章化煞工具和用法第十三章改造风水的主要方法附篇一第一章中外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水第二章风水学小词典第三章中外著名城市风水图例第四章图解阳宅风水第五章图解阴宅风水附篇二把神秘转化为科学的人
2023-09-10 01:3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