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有关巴金《家》的作品

2023-10-01 18:44:35
共3条回复
okok云

巴金的《家》

作者:司马长风

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u2022雨u2022电》,给我的印象很坏。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开书中的世界。

《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般,人总爱把《家》《春》《秋》中的高家,来对照四川成都北门政通顺街的李公馆,即巴金的老家。这原是很自然的。因为作者既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激流》中的高家正是当年李公馆的投影。但这并不能就此可以把《激流》中的每个角色,去对照李公馆里的每个人物。像人们不应把《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去对照生活中的曹雪芹一样;谁如果把《家》中的觉慧,去当作少年巴金来看待,那他就永远不会认识作为一个中国作家的巴金的少年时代生活形象的丰富性、真实性和复杂性。

大家知道,巴金自己说过他在少年时代有三个“先生”。这就是他的母亲,轿夫老周,和与他一起办《半月》杂志的青年伙伴吴先忧。

1923年4月离家前和继母及四位兄弟合影。巴金(右一)

1904年11月25日,即农历甲辰年10月19日,暖暖的阳光照在李公馆右上房的窗前,时间已经过午了,房间里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男孩出生了,面孔清秀,五官端正,滚圆的脸,宽阔的头额,这就是巴金。他从混沌中来到人间,睁开明亮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景象,那便是他那温柔和善良的母亲的形象:她那胖胖圆圆的脸,永远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容,和她用刨花水梳得光滑的头发。她把他紧紧搂在怀里。虽然是冬天,人间的母亲的爱,却是这样温暖。出人意料,这一天,也正是巴金母亲陈淑芬自己的生日。

母亲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省一个小城里,她从小跟着她弟弟在私塾里伴读,背熟了不少首唐诗宋词,也许正是秀丽的山河与纯真的诗词艺术,陶冶了她的性情,她待人谦和,同情下人,经常教育子女不要搭主人架子,要爱护人,要怜惜婢仆,不要随便责骂身边的人。她认为“主人是人,丫头佣人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她劝导巴金的父亲坐堂也不要对犯人随便使用体罚。她给孩子们各人准备一本小簿子,每天用娟秀的笔迹,为他们从《白香词谱》里抄上一首词,然后向他们进行讲解,要他们把它背诵出来,引导这些幼小的心灵,接触文学与音乐,走向艺术的殿堂。

巴金的母亲还有一个与她婆家的人很大的区别,这就是李家有人生病,总是烧香拜佛,请神求道,急了才请中医上门,搭脉开方;她却相信西医,还结交四圣祠医院的几个英国女医师,请她们为女儿(巴金的二姐)看病。有时还带着巴金去医院玩,使巴金有机会在幼年时代就直接接触外国朋友,看到她们送给他母亲的《新旧约全书》,它的封面装帧,迥异于中国的线装书,使他感到惊奇,并引起浓厚的兴趣。这与他的祖父、父亲既害怕外国人,又轻视外国人,是完全处在两种心态中。这也为巴金在家中自学外语,后来又急于进外国语学校读书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巴金的第二个“先生”轿夫老周,他丰富的流浪阅历,使闭锁在深室大院中的巴金大开眼界。巴金经常在老周黝暗的住处马房听他讲各地风物,世道盛衰,并诉述人间不平。“做人要公道,要忠实,不能骗人,不要占人便宜”。老周通过他的经历,所持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巴金以后的为人。

和巴金一起办刊物的吴先忧,被青年巴金当作第三个“先生”。他热心为公,经常牺牲自己利益,成就别人。他律己严,坚持信奉不饮酒,不吸烟,不食肉,不坐车轿,不用仆役,为了办刊物,维持经费,他实行“劳动神圣”,停学去做裁缝,有时工资还不曾领到,而刊物交付印刷费的日子却到了,他就脱掉自己的衣服去当铺换钱救急。吴先忧这种言行一致的献身精神,给巴金的印象极深,直到几十年以后,他还说:“朋友吴教给我‘自己牺牲",他还教给我勇气,我虽然到现在也还不能够做到他那样子;但我的行为却始终是受着这个影响的支配的。”

青年巴金受这三个“先生”的思想影响,是不言可喻的。但是不是就这么三个人呢?我看也不全是这样。巴金虽然并没有把他父亲称作“先生”,但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有的。特别是他十岁死了母亲后,父亲对他比从前关心,经常带他去看戏,使他从少年时代就有机会接触川剧。巴金的父亲虽然按着祖父的安排,一直向官宦路上爬行,但他的官运并不亨通,虽然他待人和气,不搭架子,但他性情爽直,不善鉴貌辨色,奉承拍马,讨不了上级的欢心,最后好不容易做了三年偏僻山区的县官,就回成都老家不干。不久就在一场流行的瘟疫中去世。在他死前的几年中,把精力都花在一个叫可园的戏园事务上,凡是邀请戏班子,安排演员生活以及决定演出的剧目,他都亲自出主意作安排。甚至家里孩子们兴起演话剧,他有时也看得津津有味,还为他们编了一个题目叫《知事现形记》的剧本,用来嘲笑地方封建官僚,让他们演出,自己看得哈哈大笑。当时父亲在官场失意,曾寄希望干革命,一听到“逊清退位”,民国成立,在家里摊开一块洋布,亲自取剪刀,拿针线,缝制新的国旗,把它挂到公馆大门口去,但是不久事实证明清帝统治与民国成立,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所以他编《知事现形记》,让孩子们演出,实际是反映了他当时对官场的反感。父亲这种情绪不能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巴金对现实的看法。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从那本书里,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许多可怕的人物,但都是她的榜样: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有个女子,明知父亲在河里淹死,她自己不会游泳,仍投水去找她父亲尸体。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母亲在时,还给她请西医看病吃西药,现在母亲死了,她家就与四圣祠医院的几个英国女医师断绝来往,因为祖父与父亲不相信西医,而那时中医对肺结核毫无办法。二姐不断咳嗽,气息奄奄,公馆大厅里却仍在演了三天大戏,为的是庆祝祖父生日。巴金看到二姐孤单可怜,让父亲把她扶到大厅看戏,她坐在一把藤椅上,失神的眼光停在戏台上,也不知道她看到了什么。只听见她在昏暗中轻轻喊了一声“我要进去”,就让女佣把她扶了进去,从此就再也看不到她出来,三天后,她那16岁的生命就结束了。

二姐死后不久,正碰到川军与滇军的军阀混战。成都街头到处都是战壕,枪声日夜不断。巷战的子弹还从李公馆的墙头穿过。战祸经年,疫病流行,巴金二叔家的二哥和五弟死在这场瘟灾中,接着是巴金的十妹和他父亲的去世。父亲临死,把巴金的大哥叫到床边,对他说:“你妈临终时,把你们兄弟姐妹全部托付给我,现在十妹死了,我怎么对得起你母亲?我自己的病看来也不会好了,现在我把继母和弟妹交给你,你要好好看顾他们。”他还把这些话写成遗嘱,当着巴金兄弟的面交给大哥。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因为父亲征得祖父同意,在如潮而来的三姑六婆所媒介的婚姻对象中,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寸肠欲断,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父亲死后,大哥作为长房长孙,成为整个大家庭中的众矢之的;幸有祖父撑腰,还在一个时期维持了几房暂且相安无事的局面。后来祖父死了,长房长孙更成为出头椽子,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面临着这样的现实挑战,巴金起初并不曾想到他自己要离家出走,而是感到愤怒与痛苦。因为大哥虽然理解巴金,但他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同样,在他的周围并不曾发生过觉民逃婚、鸣凤跳水、淑贞投井等事件。但是他从六姐被他父母拦阻,不让接近三哥,不准参加长房巴金兄弟在“五四”以后所举办的读新书小组;丫头翠凤被她的父亲包揽婚姻;一个堂妹被逼缠脚;四姐被二叔逼嫁给一个胸无点墨的财主;三姐在临嫁上轿时苦苦哀哭等景象,他接触到的实际,要比觉慧看到过的悲剧,更为复杂多样。而且这些都是铁一样的当时新一代人的现实生活。

巴金是觉慧吗?诚然,从某种角度说来,觉慧似乎要比巴金经受的痛苦更直接,因为他所爱恋的对象鸣凤投池塘自杀了,使他的心灵刻下永生难忘的创伤。但从更深一层的意义说来,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大量的心灵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因此我说,巴金是觉慧,但又不是觉慧。

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相关评论:《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康康map

著作书目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文集: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苏萦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巴金先生 图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曾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曾获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主要情节与主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选自《和读者谈谈〈家〉》,《巴金研究资料》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族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写的应该是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逼近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的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缓不过气来了。 (选自巴金《关于〈家〉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像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当时“我如饥似渴地抢购各种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处写信要求人给我指一条明确的出路,只要能推翻旧的,建设新的,就是赴汤蹈火,我也甘愿……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见许子东《巴金与“青年革命心态”》,载《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这样一种情节模式正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传统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启蒙思想家们几乎一开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补理论课,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寻找价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见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321页。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它必然会与新兴力量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往往会转弯抹角地凝结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观念,意识形态中的对立观念又势必表现为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主要艺术特色

(1)、抒发真挚浓郁的激情:《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有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2)、意蕴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 (3)、舒缓自然、生活化的结构 :《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4)、朴素、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关推荐

巴金的《家》的内容简介有哪些?

巴金《家》的人物关系图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本书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扩展资料作品影响《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2023-09-10 09:56:551

巴金《家》的全文

建议你买一本,去当当网上,才十几块
2023-09-10 09:58:008

巴金先生写的《家》的主要内容

讲的是封建大家庭中的思想的分化,大哥被封建压抑着却不反抗,二哥,三弟思想比较激进,,最终以老太爷的去世,这位封建家长封建权威的逝去,和老三觉慧出走结尾。
2023-09-10 09:58:174

巴金《家》主要内容概括

《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家》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才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家》的影响 《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023-09-10 09:58:261

巴金经典名著:《家》

这篇关于巴金经典名著:《家》,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是一个很温馨、很温暖的名词,它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不舍的牵挂。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一条隐形的线,从家里一直到我们手里,永远都不会断……而巴金的《家》,却截然相反,不但没有温馨和温暖,而且还让人觉得有点毛骨悚然了。《家》是中国大文豪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以作者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现代文学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家》的作者巴金是中国现代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于1904年11月25日出生。巴金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长大,从小就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让巴金树立了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他赴法留学,回国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和伟大的文学大师鲁迅来往非常密切。巴金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散文集《随想录》等等。巴金拥有“人民作家”、“世纪老人”等称号,于2005年10月17日与世长辞,一代文学巨星陨落,人们无比哀痛。 《家》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高家这个封建官僚大家庭逐渐走向衰败的历史。作品以舒缓自然的生活化结构展现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全部的生活细节,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也表现了叛逆新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抒发了渴望新社会、新生活的真挚浓郁的激情。 巴金在《家》一书中以意蕴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新思想却又懦弱的觉新、勇于追求爱情和新生活的觉民,激进出走的觉慧、因封建礼教而痛苦惨死的家庭妇女梅和瑞珏等等。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家》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让我们一起读巴金的《家》,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去感受祖辈们反抗封建的毅力和勇气……
2023-09-10 09:58:341

巴金的《家》的主要内容是?

楼主您好!《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1933年5月出版《家》单行本。希望能够帮到您
2023-09-10 09:58:444

巴金家故事梗概

《家》的故事梗概高家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封建大家族,当家掌权的是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有四个儿子,长子辞官后,终日卧病在床。其它三房为了己身的利益,明争暗斗。 身为长房长
2023-09-10 09:58:569

巴金的《家》有什么思想意义?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 金银首饰 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2023-09-10 10:00:401

巴金小说《家》故事内容简介

咳 不是侨高一五的吧 来这里找答案了。。
2023-09-10 10:00:517

巴金的《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家》反映的封建大家庭的"包办婚姻的不幸,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但那个社会已经过去。我们现在面临的婚姻家庭问题,完全与《家》的社会不一样,现在还在谈巴金实在是中国文坛的可怜! 《家》表现了一代进步青年的成长,是值得世代人去读的,它象征一种成长,一种进步。 故事简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才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2023-09-10 10:01:121

巴金《家》的简介

《家》简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才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扩展资料:《家》人物简介:1、觉慧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2、觉新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3、觉民高家二少爷,琴的恋人,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他在觉慧帮助下大胆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最后取得胜利。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不同的遭遇;以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在《家》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
2023-09-10 10:01:221

巴金《家》内容简介

???////
2023-09-10 10:01:439

巴金的作品《家》

ll
2023-09-10 10:02:448

巴金《家》

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巴金-中安网-读书吧
2023-09-10 10:03:325

巴金写的《家》的内容是什么?

小说描述成都高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觉慧、觉民、觉新。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权威。三个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姐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后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2023-09-10 10:03:571

巴金的家主要内容简介

《家》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家》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才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的影响 《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2023-09-10 10:04:241

巴金的家庭是怎么样的?

  巴金的大哥李尧枚,比巴金大七岁,他头脑聪慧,在成都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由于他是长孙,因家庭需要,他放弃考大学化工系和到德国深造的理想,在家忍辱负重,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一度精神失常。他在婚姻上也是不幸的,他割舍了与表妹的爱情,与老人包办的张氏走到一起,并无奈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村落里去生产。他在祖父、父亲的教导下,聆惯古训,从来没有想到要违背父亲的意志,所以根本没有反抗,也不敢反抗。他由于自身的责任,不愿离开这个家庭。他有时做工回来买些进步报刊与弟弟一起阅读,使巴金开阔了眼界。他对两个弟弟尧林、尧棠还是支持的,为他们筹备学费,使两个弟弟走出封建家庭这个牢笼,只有他一人到码头为他们送行,去千里外的上海。在家庭几乎破产的情况下,把家中的田卖了,兄弟各分2000元钱。他寄给巴金800元路费,让他去巴黎留学,后来又寄了700元。几年后,他曾到上海看望巴金,巴金劝他另谋生路,但他思想僵化,不为所动。他支持巴金以家庭为素材,写出小说《激流》,后来改为《家》,巴金希望以小说打动哥哥,拯救哥哥于水火之中,但当他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却接到来自成都老家拍来的一个电报,大哥尧枚服毒自杀了。“他好像一个人站在钢丝上行走,随时有从高空掉下来的危险。”封建家庭害了大哥是必然的,似乎说明,大哥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三哥尧林(在家中排行老三,实为巴金的二哥),比巴金大一岁,也是很聪慧的,他的情格开朗、乐观、很有理想,较大哥进了一步,也属他与大哥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与四弟尧棠一道走出家庭,迈入新天地。他中学毕业考上苏州东吴大学后,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由于家庭破产无法继续为他提供学费,他就以更好的成绩来争取学校的奖学金,并把做家庭教师微薄的收入交自己的膳费。大学毕业后他到南开中学当英文教师。大哥自杀了,留下一个家庭需要他挑起担子,他心甘情愿地按月把自己一半薪金寄到四川赡养老家,另给巴金弟些许资助。他虽有工作干,但情绪低沉,生活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看电影是他生活中仅有的乐趣。他42岁那年患重病,巴金将他送进医院,他对四弟说:“有很多话要讲,只讲给你听”,又叹气说“来不及了”,第二天就在医院去世,他终生未婚。
2023-09-10 10:04:321

巴金的《家》最后结局是什么?

《家》结局如下: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难产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扩展资料: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他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有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如简单、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自我怀疑,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在潜意识中,觉慧并没有打开一个少爷与一个丫头之间天然存在的藩篱,他一方面爱着鸣凤,一方面也爱着琴,遗憾鸣凤为什么不处在琴的地位。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封建大家庭中,长房长孙也叫 "承重孙",也就是说,大家庭的未来责任应该由他来负,是大家庭的继承人,这种家庭结构就要求觉新必须维护这个制度,并处处对这种家庭制度起保证作用,所以觉新的命运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在过早地成亲,父亲又过早地死去之后,他秉承父亲的遗愿,为了保护自己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和卑琐的事务中到处周旋,接受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扮演着人生悲剧的角色,由此,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并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
2023-09-10 10:04:551

巴金 《家》梗概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现在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 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意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意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情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现在的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决心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 觉慧真的无法在这个家中呆下去了,他终于逃离了这个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2023-09-10 10:05:174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主要内容都讲了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巴金的代表作?

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觉新;屈服于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反抗意识。 觉民;与琴结婚,敢于反抗封建专制制度。 梅,喜欢觉新,但屈服封建专制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 鸣凤 ,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2023-09-10 10:05:285

巴金的《家》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价值极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 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 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 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 *** ,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 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 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 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 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 ”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 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 ”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 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 《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 《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 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 *** 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 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 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 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2023-09-10 10:05:501

巴金《家》的各个章节概括

《家》 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相关评论:《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2023-09-10 10:06:002

巴金《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2023-09-10 10:06:161

巴金《家》原文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不是全部
2023-09-10 10:06:381

巴金《家》的思想内容

《家》作者:巴金1、《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 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 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2、 分析高老太爷形象。① 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② 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3、 分析高觉新形象。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4、 分析高觉慧形象。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5、《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写不同,具有巴金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二:一是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则是人物的心灵倾诉,通过心理描写抒情。二、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
2023-09-10 10:06:525

巴金的家主要内容详细介绍

《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家》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出走。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闹事发,以致阖家不宁。继又发生家产之争,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陈姨太以封建邪说为由,强迫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至此,觉新才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创作背景 据巴金自述,他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他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家》作者介绍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波及成都,巴金阅读《新青年》等杂志,受到新思潮的熏陶。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附中。1927年远赴在法国创作了处女作《灭亡》,发表时使用笔名“巴金”。1928年底回到上海,主要从事创作和翻译。1929—1937年,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中长篇小说,有力地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023-09-10 10:08:021

巴金的《家》想表达他什么样的情感?

巴金的《家》以“激流”的篇名在《时报》出现时,却显示出自己的特点。时代的赐予和作家的生活感知,使他把艺术的视点集中在对封建家族制度的解剖上。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巴金说,他写《家》的目的,就是要“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他以热切的感情展现出生活中的“激流”在破败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充满了自信和勇气,充满了爱与恨,在腐败崩溃的事物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倔起者的勇气与魄力。
2023-09-10 10:08:351

巴金的《家》中经典段落

我感觉应该是《鸣凤之死》这篇吧
2023-09-10 10:09:027

巴金的《家》读后感400字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3-09-10 10:09:283

巴金的家主要内容

小说《家》描述成都高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觉慧、觉民、觉新。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权威。三个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姐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钱家大姨妈回省城来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后变得有点憔悴。这个梅表姐就是大哥觉新所挚爱的钱家表妹,而这时觉新正陪着张太太买衣料,他并没有听到这个消息。 觉慧和觉民离开了觉新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里,而觉慧在路上遇见同学张惠如,并从他口中了解到当兵的打了学生。觉慧义愤填膺地和一些学生们参加了向总督示威游行的队伍。祖父高老太爷很快知道了他游行的事,便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旧历新年快来了,高公馆这个绅士家庭也忙着准备过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觉慧买了一本小说《前夜》读给他的两个哥哥听,书里的内容激起了觉慧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他向两兄弟述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承担的重任,自己为了家族的人,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觉慧想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他又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庆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庆贺着吃年夜饭,高老太爷看见自己的子孙满堂,想着再过一两代,他们高家不知道会变成一个怎样繁盛的大家庭,心里非常地高兴。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突然感觉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她既聪慧又漂亮,她很喜欢觉慧。而觉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无聊的家里时,才会不为思念鸣凤而苦恼。丫头们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鸣凤向觉慧发誓她绝对不会跟别人。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几个年轻人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仗终于打起来了,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绝望之中,此时琴也正在高家,她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这里。她从前还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这时她发现自己还是一个脆弱的女子,没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别人来宰割。 恐怖的时期终于过去了,和平的统治又恢复了。高公馆又热闹起来。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的消息,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至于觉民,他白天忙着功课,晚上按时去琴那里教书,对于《周报》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 琴因为她的好朋友倩如把长辫剪了,她也想这么做,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心里爱的是觉民,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就在琴伤心痛苦的晚上,鸣凤也同样伤心至极。原来高老太爷要她做冯老头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后。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谁也违背不了,谁也反抗不了。她没有办法,觉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时的觉慧正忙着写他的文章,无暇顾及鸣凤,待她要说时,觉民的到来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鸣凤彻底地绝望了,她记得她曾说过宁死也不会去,她带着对觉慧深深的爱和对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进了湖里。 鸣凤的死很快被这大公馆里的人忘记,而觉慧却不能忘,因为他的自私,他没有把他心爱的人留住。他这时才发现平常老是训斥大哥和觉民没有胆量,其实他自己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他对生活已厌倦了,他有了远离这个家庭的想法。 在高老太爷66岁诞辰的庆祝的日子里,冯乐山向高老太爷提亲,觉民爱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为了反抗祖父他在觉慧的鼓励和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新在这时听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觉慧的五爸在外头讨了妓女做姨太,还打着老太爷的招牌借了许多债,老太爷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梦彻底破灭了。临死前他把觉民召了回来,答应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便离开了人世。 觉慧的嫂嫂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但公馆的太太们却要她迁到城外生产。因为他们迷信什么“血光之灾”懦弱的觉新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几天后就生产了,她痛苦地为觉新生下了一个儿子,自己却死了。觉新没有能见她最后一面。是旧的制度、礼教和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他又不能够抵抗这一切,他只有绝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觉民一起,助三弟觉慧终于逃离了这个家,使他们被束缚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学一面从事进步的革命工作。
2023-09-10 10:09:382

巴金的《家》具体内容及相关名著阅读题都有什么?

第1章: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的谈论着排演得情况。在一所门前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第2章、第3章:琴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她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当她到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第4章:夜黑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打开心灵,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窃喜,鸣凤只有在此时才能安静的想想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泣。第5章: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第6、7、8章: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这时传来父亲为他订婚的消息,但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并帮助料理家务。第9、10、11、12章: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情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觉慧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他们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天,他在花园里遇到了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当晚,月光皎洁。三更过后,觉民、觉慧还在天井里散步。远处飘来了如凄如诉的箫声。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对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觉新知道后心情非常悲痛,接连几晚都吹这样凄惨的调子。觉民担心大哥和梅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之间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你决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第13章: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的哭泣。第14章: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第15章: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第16、17、18、19章:元宵节刚刚过,新旧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这时瑞珏带着海臣过来,交谈之后,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第20、21、22章: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第23、24章: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第25章: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而同时他跟家庭离得更远了。虽然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在无私的爱着自己,他每一次看见那一对被纯洁的爱燃烧着的眼睛,他觉得一种欲望在他的心里生长起来。然而,进入新的环境,跟新的朋友接触,他的眼界又变宽了。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他更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他不能够单单为着那一对眼睛就放弃一切。琴想象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受到她母亲的坚决反对。家庭浓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然而,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第26章: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的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决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打扰他。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是已经太迟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第27、28、29章: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祖父为带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现在,他更清楚的认清了自己所在地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第30章:高老太爷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大摆宴、唱戏,加以庆祝。梅参加寿礼后回家便病倒了。觉新为不能去看望她而感到极端痛苦。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第31章: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可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第32章: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第33、34、35章: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的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他想在临死之前见见觉民,觉民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第36章:瑞珏临产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高家长一辈人认为高老爷的灵柩停在家里,如果有人在家生孩子,会有有血光之灾。他们要求瑞珏到城外生育。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这样,觉新又一次毫无抵抗的接受了这个荒唐的主张。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的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第37章:瑞珏因难产死去。这使得觉新突然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都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瑞珏,他是在哭自己。第38、39章:三弟觉慧感到再也不能够在这个吃人的家里住下去了,他要做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地悲哀,但他知道是强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而他自己将留在家里过着更凄凉、更孤寂的生活??第40章: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2023-09-10 10:10:071

巴金的《家》 艺术特色是什么?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2023-09-10 10:10:171

巴金的《家》里代表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又如,作品写觉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觉新等人物时,也非常注重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使人物复杂的性格得以凸现。  其次,作品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一般说来,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多、事件多,就需要作家有精心结构的能力。这部小说全书描写的人物多达70人左右;作品所写的事件也相当多,如闹学潮、梅与觉新的感情悲剧、鸣凤之死、觉民逃婚、瑞珏惨死等诸多事件。尽管作品表现的人多、事件多,但由于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再次,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3-09-10 10:10:502

巴金的《家》

书籍简介 为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现代的《红楼梦》。因为小说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说明了历史的真理:罪恶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民主革命必将到来。像觉慧这个高家少爷,由于民主思潮的影响,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人青春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学忍气吞声的大哥,他要做自己的主人。他敢于对抗高太爷的旨意,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编刊物,写文章,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最终走出封建家庭,勇敢地奔赴光明的道路。《激流三部曲》写了近百个人物,其中有封建家长制的代表高老太爷,有不敢冒犯尊长,懦弱而善良的觉新,有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有温顺驯良默默忍受痛苦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瑞珏,有荒淫秽无耻的冯乐山。
2023-09-10 10:11:005

巴金《家》赏析

每天晚上,总是妻带着孩子先睡,他睡得比较迟。他临睡时总是要去望那个躺在妻的身边,或者睡在妻的手腕里的孩子的天真的睡脸。这面容使他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他只感到无限的爱,他忍不住俯下头去亲吻那张美丽的小脸,口里喃喃地说了几句含糊的话。这些话并没有什么意义,它们是自然地从他的口中吐出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喷泉从水管中喷出来一样。它们只是感激、希望与爱的表示。他并不知道从前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也曾经从父母那里受到这样的爱,他也曾经从父母那里听到这样的充满了感激、希望与爱的语言。赏析:“感激、希望与爱”,父母对子女的爱由觉新身上可见一斑。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雕饰,清水出芙蓉般地纯粹洁净,而又如同一道符咒世代相传。当每一个初为人父母的人俯首亲吻孩子时,谁能想到,从前的自己,也曾在睡梦中享受过这爱的盛宴?然而,父母对于孩子之爱,有时竟也似被迷雾笼了双眼,不懂得为他们长久考虑。便如小说中的高老太爷,他对儿孙们的禁锢专横是爱么?还是心底的自私?若有用,望采纳,谢谢。
2023-09-10 10:11:284

巴金的《家》摘抄段落并且简评,至少12段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但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行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我是青年,我不是畸形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她真好,像她这样的好人在‘底下人"中间实在少见。”…………“这真是你的大发现了,原来‘底下人"跟主人一样也有感情,有良心。”※“要这样才好。虽然是枯枝,在寒风里一点儿也不打颤。我们正因该学它的榜样。不要像那小草,霜一来就倒下去枯萎了!”※“他们出了回廊,下了石阶,便走进一个天井。天井里堆了一些怪石,高的,低的,做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咆哮的狮子,有的像长颈的白鹤。他们绕着怪石向前走去,上了台阶,前面却是一带竹篱,中间留了一道小门,刚够一个人出入。他们在门前只看见一片竹林,似乎并没有路,进了这道门,却发现竹林中间有一条羊肠小径。快走完竹林,他们便听见淙淙的水声,原来竹林尽出有一道小溪,水从假山上流下来,很清澈,人可以看见水下面的石子和落叶。一道木桥把他们引到对岸。他们过了桥又走入了一个天井。天井中间有一座茅草搭的凉亭。亭前有几株桂树和茶花。穿过这凉亭又是一堵粉白墙壁,左角有一道小门,他们刚转弯,一阵波涛的声音突然送入耳里。他们被引入一带曲折的迷阵似的栏杆,他们弯来弯去走了许久才走出了这个迷阵。前面是一个大坝子,种了许多株高大的松树。松林里就只有风声。他们走到中途,看见右边一处松树比较稀疏,一角红漆的楼窗隐约地现出来。他们走出了松林。前面是一片白亮亮的湖水,湖水好像一弯新月,围抱着对岸,人立在这里望得见湖心亭和弯曲的桥。”…………“他们下了桥,前面是一尺多宽的草地,走上石阶,那里有一个大天井,天井里种了几株玉兰树,中间有一条碎石子铺的路,两旁放了八个绿色的瓷凳,再走上一道石阶就到了那所新近油漆过的楼房,除了瓦,全是朱红色,看起来倒鲜艳夺目。檐下挂了一块匾额,上面三个黑色的隶书大字:‘晚香楼"。”※他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 ※这一天,天刚黑,爆竹声便接连地响起来,甚至在许多地方同时燃放。这条清静的街道现在非常热闹了。一片鞭炮的响声把石板地也震动了,四面八方都是这同样的声音,人分辨不出它们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声音是那么急,那么响亮,就像万马奔腾,怒潮狂涌一样。 ※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 ※他突然感到寂寞。这一切似乎都跟他隔得远远的。他被冷气包围着,被一种莫名的忧郁压迫着。没有一个人同情他,关心他。在这个奇怪的环境里他好像是完全孤立的。对于这个奇怪的环境,他愈加不了解了。这个谜的确是他的年轻的心所不能解开的。许多次的除夕的景象,次第在他的心里出现。在那些时候,他快活地欢笑,他忘掉一切地欢笑,他和兄弟姊妹们一块儿打牌,掷骰或者作别种游戏。他并不曾感到孤寂。然而如今他却改变了。他一个人站在黑暗中看别人笑、乐,他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面一样。 “究竟是人变了,还是环境变了?”他这样问自己,他也不能够明确地回答。不过他觉得自己跟这个大家庭一天一天地向着两条背驰的路上走了,而同时黄妈所说的“清水浑水”的话,又刺痛他的心。 为了镇静他的纷乱的心,他便走下石阶,信步在那些没有阻拦的路上闲走。※天空开始在改变颜色。一年从此完结了。旧的在黑暗中消去,让新的与光明同来。※在一片黑暗中露出一块黑色较淡的地方,显然跟浓密的黑暗分了边界,就在那个地方突然起了一个尖锐的响声,一股亮红的火光从黑暗里冒出来,升上去,升到半空,忽然散开来,发出许多股细的金丝,倒垂下来,依旧落在黑暗里。但是接着另一个雪亮的鹅蛋一般的东西,又冲上了天空,在天空中起了一个大的爆裂声,马上炸开来,成了无数朵银花向四面飞散。于是一股蓝色的光,又笔直地飞起来,一到半空中就变了颜色,落下红色的雨点,接着又落下绿色的雨点。※前面黑暗里又发出了绿色的火光,这股火光升到天空中并不落下,却在黑暗里盘旋,接连地变换着颜色,最后突然不见了,很快地,使人不知道它落在什么地方。同时又起来了三四个雪亮的东西,在天空中发出巨大的响声,霎时间只见一片银花飞舞,把湖滨的松林也照亮了,还隐约地现出一两只小船,靠在斜对岸的湖边。※清脆的、婉转的笛声,好像在叙说美妙的故事。它从空中传到楼房里来,而且送到众人的心里,使他们忘记了繁琐的现实。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一段美丽的梦景,这时候都被笛声唤起了,于是全沉默着,沉醉在回忆中,让笛声软软地在他们的耳边飘荡。※烟火的确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像彩虹一样,点缀了这年长的一代人的生活。但是短时间以后,一切都成了过去的陈迹,剩下这所花园,寂寞地立在寒冷的黑夜里。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又撕了三次,但终于写了第四次,字里行间控诉着“我不想死”,但终究还是走进了深渊。与觉新一样,觉新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最后在压迫下痛苦的死去。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觉慧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进行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鸣风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可以说这整本书说的都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合上《家》的最后一页,思忖良久,感慨颇多,最终写下这篇文章,借以抒情。 闭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为自己做主的觉慧,他苏醒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成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饱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敢反抗。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支配人。《独立宣言》中曾这样阐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觉慧“自己把幸福拿过来”正是对自己权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出现像觉慧这样叛逆者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弊端加以发现而去反抗,社会才能得以进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对,去反抗,去呐喊的觉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就算她知道,觉慧的爱摇摆不定,随时可能离开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其实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就在那一天,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 )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 再者带给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觉新了,《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对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对他的同情。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牺牲品,是一个没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论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观念。;另一方面,处在“长房长孙”的他深受就道德与伦理的毒害。他的内心充满着不安与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还记得觉新与觉慧的对话“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 “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 觉新是真诚的爱着兄妹们,但是,他所固有的,受旧思想,旧文化所毒害的觉新难免会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觉慧有所冲突。就在这一刻,他们的矛盾爆发了。由内心中的矛盾演变为了激烈的争吵,不是觉新不忍让弟弟,也不是觉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边要门当户对,一边却讲婚姻自由;一边人生而平等,一边却父母为上;一边是中国的5000年封建遗风,另一边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真可谓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仅有家里的感情社会纠葛。《家》,不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还有着社会政体之间,东西文化的发展与对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的讨论。 读罢《家》,内心感慨颇多。思绪沉重,难以提笔,由以此文,抒发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像巴金致敬。
2023-09-10 10:11:541

巴金是什么家

  巴金,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 文化 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译著和散文也很多。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巴金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金的资料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 留学 ,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4月2日,巴金获得但丁 国际 奖。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巴金的成就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u2026u2026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巴金的社会评价   巴金,这么样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的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可是,我所说的关于他的苦痛,并不是物质的;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但,这样看来在物质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可是实际上他最苦痛的还是精神上,譬如在《复仇》底序里面他说: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的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u2026u2026”   又说:   “u2026u2026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 这就是他灵魂的自白,也就是他苦痛的自白。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存在怎样的苦痛。   我们为什么需要巴金 只因是硕果仅存?   他曾说:“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对冰心的 赠言 ,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萌芽》《寒夜》《随想录》《死去的阳光》《新生》《砂丁》u2026u2026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一位诗人在《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到: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意,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2023-09-10 10:12:111

巴金小说《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2023-09-10 10:12:293

巴金的家故事详情,要有细节

简介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 电视剧《家》剧照(20张)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店1933年5月出版《家》单行本。小说描述成都高家公馆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觉新。在其中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权威,底下的五房中长房有父母早逝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三个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   身为长孙的觉新,虽然受过新思想的熏陶但仍服从传统,年轻时,他曾与梅表妹相爱,但却因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至于梅出嫁不久后就因夫逝而成了寡妇。觉新爱自己的妻子,却又时时忘不了梅,这样矛盾的心理带给他心碎和痛苦。梅后来回到成都,在忧郁中寂寞逝世。   觉新、觉民与觉慧皆因为五四运动而接触了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觉民与觉慧比较热衷,在传统一些毫无意义又可笑的仪式中,他们窒息;看到叔叔克定在外弄了另一个小公馆,克安嫖妓,以及长辈龌龊的勾当,他们厌恶。种种“叛徒”的行径,遭到爷爷的训斥惩罚。而觉新仍服从传统,顺着长辈的意去做自己不愿的事。   觉慧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好感,因为高老太爷想要把鸣凤给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不愿便投湖自尽,觉慧感到在这家族待不下去了,便一直找机会脱离家族。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为了逃避爷爷为他定下的亲事,觉民离家出走。觉新虽然认为弟弟们没有错,由于身为长孙以及对于礼教的不敢违抗,仍不得不站在爷爷的那一边。   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前往上海寻找未知的未来。 编辑本段主题思想  《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本素材,带有自传性质。巴金曾说:“要是没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家》的主题是,通过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三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为主干,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其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巴金先生图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曾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曾获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性永久荣誉。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编辑本段主要情节与主题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感受至深的老家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家》通过对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艺术再现,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恶,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寄托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望。《家》叙写了大家族三代中的四类人物: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第二类是封建大家庭的败家子,像吃喝嫖赌、荒淫无耻又极端不孝的叔叔辈克安、克定;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第四类则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梅、瑞珏(jué)和鸣凤等。   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高老太爷的死是颇具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时的幻觉:“他隐隐约约的他的儿子们怎样的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到他的儿孙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暗示出封建大家庭灭亡的两大原因:纨绔子弟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从内部蛀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新一代的叛逆者又从外部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   (选自《和读者谈谈〈家〉》,《巴金研究资料》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族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写的应该是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逼近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的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缓不过气来了。   (选自巴金《关于〈家〉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像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当时“我如饥似渴地抢购各种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处写信要求人给我指一条明确的出路,只要能推翻旧的,建设新的,就是赴汤蹈火,我也甘愿……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见许子东《巴金与“青年革命心态”》,载《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这样一种情节模式正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传统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启蒙思想家们几乎一开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补理论课,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寻找价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见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321页。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它必然会与新兴力量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往往会转弯抹角地凝结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观念,意识形态中的对立观念又势必表现为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编辑本段主要艺术特色  (1)、抒发真挚浓郁的激情:《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有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股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2)、意蕴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及细腻的心理描写。   (3)、舒缓自然、生活化的结构 :《家》在结构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4)、朴素、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5)、典型化的赋予手法。   (6)、最主要的特色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人物大多性格鲜明,面目殊异。巴金描写人物特别注重人情美的描写。他在塑造人物时,一方面以人物美的外形来打动读者,另一方面以美的心灵来吸引读者。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1904年,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学生时代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参加过反封建的社会活动,后来又赴法国留学,立志要献身社会改革,做一位革命家。但巴金敏感、单纯、善良、内向,社会变革的挫折使他陷入矛盾和痛苦,便转向以文学创作来宣泄感情,这反倒成就了一位大作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金总是以叛逆反抗的姿态从事创作的,他的小说大都写就家庭的崩溃与年轻一代的追求,坦诚的抒发青年人的苦闷,热情讴歌青春与爱情,所以拥有大量青年读者。从1928年开始,巴金写了二十多部中篇与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等,还有三十多种外国文学译作。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而晚年所写的散文《随想录》,则是反思“文革”的重要的作品之一。   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一种习惯的说法,叫“鲁郭茅,巴老曹”,不一定是排座次,但把巴金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等重量级的大家并称,可见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相当的高。《家》这部作品可以大致领略巴金作为“青年文学世界”塑造者的风格,了解过去那个充满苦难、激情与理想追求的时代,感受现代文学经典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2023-09-10 10:12:511

巴金的《家》中心思想是什么?

1、主要内容 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作品影响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3、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2023-09-10 10:13:061

巴金《家》的简介

《家》的主要情节,是由觉新与梅、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风的爱情故事构成的.由于各自的处境与选择不同,他们的爱情故事各有各的结局.觉新,这个封建家庭和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他既清楚封建伦理道德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青年一代的残害,又不能不担负起封建家庭的长子责任,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王义”,结果却于一切无补,徒然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他时时处于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中,在无所适从中承受精神煎熬.就人物形象塑造来说,觉新是《家》的人物形象中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
2023-09-10 10:14:271

巴金《 家 》 的10篇 读书笔记 。

1.在《家》出版的那个年代,它的任务就是向整个旧社会扬起反抗的剑。而今天,按巴金爷爷的话:“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会更好一些。”我现在重新拜读这部作品,为的是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毕竟它就是一部描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有时候死并不可怕,也许思想没死身体已死更可怕。两个弟弟认为大哥觉新这种人是没有一点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使他挣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只不过是增加他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腐烂一样。觉新是这个家里的长子,在这个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是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尽管他想去德国留学,尽管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那又如何?他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可悲地使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当他牺牲掉许多美丽的幻想的时候,当他按祖父意愿去公司当职员的时候,当他第一次领到三十元薪水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欢喜和悲哀。一方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挣来的钱,另一方面而却因为这是他卖掉自己前程所得到的代价! 梅表姐,那个能够了解、安慰觉新的钱家表妹。她的一生何其不幸啊!一段大好姻缘,仅仅因为两家母亲麻雀桌上一点口角而告吹。另嫁他人后受尽委屈,丈夫早逝,回娘家终日以泪洗面,最终郁郁而终。整本书,梅彻头彻尾就是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 其实整个封建社会,这种悲情女子又何止梅呢? 面临着大哥与梅表姐相同命运的觉民和琴,他们都是中国的新青年。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误于苟安的思想,一步轻微的退让,就被逼着步步退让,等退到悬崖的边缘,回头一看,后路就变成了茫茫的一片白色。这时候即使顿悟了自己的错误,也只得纵身跳进无底的深渊。于是他们反抗,为他们将来的自由与这个封建家庭拉开战幕。他们向这个大家庭发出了怒吼,要让它知道他们是“人”,他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更不是它手中的傀儡!这两个人被爱情和信赖支持着,在那里面找到了希望和安慰,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个家庭所发出的各种威胁与手段,一切的阻碍都不能分离他们。在这两代人中间妥协是不可能的。他们坚定这种信念,如果现在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琴决不做第二个梅表姐。 反抗最终以祖父同意取消与冯家的订亲为结局。新一代青年的力量决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各种罪恶的旧家庭所能抵抗的。胜利是确定的,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够把胜利夺走。梅和觉新的时代快要完全消灭了,而让位给另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琴和觉民的时代。 相对于都是牺牲品的梅和觉新与同是胜利者的琴和觉民,那么有着新思想的觉慧和处于旧社会的鸣凤又如何呢? 鸣凤那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常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被打骂的时候。最后她要被送到冯太老爷家做小妾时,也只能向觉慧求救。当得不到援助时,她不得不在后花园的湖里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就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样。 梅表姐郁郁而终,大嫂因“血光之灾”之说而难产而死,心爱的少女被逼投湖自杀,家中长辈勾心斗角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逼得满脑革命思想的觉慧觉得在这个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与朋友的协助下,他远远地逃离了这个公馆,在重庆向这个公馆、向整个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弹。 时间冲走浮华与喧噪,沉淀下来的才是时代的精华。我从时间长河的沉沙中捞起这本《家》细细尝味。也许在当今充斥着名利,竞争激烈的社会,《家》的意义与帮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这里才找到那个年代纯纯的革命情怀。 2. <家> 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3.“《家》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 在没有读过巴金的作品之前,我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想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自从我读了他的作品《家》之后,对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 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家》是现代版本的《红楼梦》,因为两都都是记录封建阶级没落史的杰作。 《家》描写了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爷一辈、克字辈和觉字辈。这三代人和鸣凤等一批下人大多性格鲜明,面目清晰。这三代人的活动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醉生梦死,坐吃山空,腐烂透顶的,他们为了继续腐化享乐的生活就拼命维护封建宗法制度,这些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象蛀虫一样蛀空了这个阶级的机体,再也不能有什么别的作为了。第二类人接受些资本主义的影响,头脑略为清醒,看到了家庭的危机。但他们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只希望有些改良,使家适应新的环境,苟延残喘下去。第三类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觉慧觉民一类人,他们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要求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有较彻底的反封建思想。觉慧敢于与女仆鸣凤恋爱,最后离家出走,觉民也违背家庭意旨,实行抗婚。此外,《家》中还写了众多受污辱受损害者,主要是些女性。家族内部的有瑞玉、梅表姐等,女仆中有鸣凤,婉儿等,她们被封建阶级吞噬了。一桩桩血淋淋的吃人惨剧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野蛮凶残,是《家》最有批判力量也最动人的部分。一些优秀分子抛弃了黑暗的家,走掉了。于是剩下克明、觉新当然无力回天。倒了一个高家也就是倒了封建统治的一根支柱。 《家》把高家的没落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前来表现,大大加强了它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表现,高家的败落不仅因为道德的沦丧,而更重要的是时代之使然。 《家》写了觉非战争性的出走,而至于他走到哪里,那不一定是一部小说所要回答的。不过巴金的一系列青年题材的小说,大概已经回答了觉慧走上社会以后的情况。 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从小就爱和下人在一起,这让他有可能从受欺压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便可能比较坚决地背叛家庭,开始追求新的光明之路。巴金的作品多是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控诉、讨伐,于是便有了这篇引发我诸多感想的《家》。 《家》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巨著,我想我真是爱上它. 4.《家》读后感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5. 1 《家》读书笔记 1 “家”,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字。在这儿,巴金却赋予它沉重的意义。它促成了一部封建大家庭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闭塞的高公馆像一个大樊牢。污脏的泥土滋润着腐朽、黑暗,令人窒息。当年轻一代不愿再浑浑噩噩度日,五四运动如一股清风吹来,让他们从僵梦中苏醒。 倔强、叛逆的高觉民、高觉慧即是青年中的代表。他们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热切向往自由的生活、自由的恋爱。听闻家长的“媒妁之言”,觉民严词拒绝,甚至离家出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意志呀!正是五四的火炬燃起了他的觉醒,让他懂得面对不公平的决定要大胆反抗。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所需的精神吗? 觉慧更像一个叛逆者。他幻想过当一名劫富济贫的剑侠。在他阅读了一本本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书籍、杂志后,他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开始憎恨这种浪费青春的生活。家中遭受了一个又一个打击后,觉慧决定离开,到外面闯荡一番。他不是一个英雄,也有些幼稚。但他的所作所为都显示他是旧社会的新青年。他不会趋炎附势,更不会遇事忍气吞声。我想,“这正象征了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射出的一线光明!” 若说觉民觉慧令人振奋,那么大哥觉新则是受礼教毒害的落伍青年,令人悲哀。 他曾有过梦想,却从未拥有过“青春”。在现实与理想前,他身为高家长孙痛然弃后。他也同情、支持弟弟们的抗争,这令他懦怯又善良的灵魂备受煎熬。 《家》即讲述新青年为自由、理想奋斗的历程,又叙说旧时受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的悲哀。不过我相信,同样的悲剧不会再发生,那些热血青年一定会在战乱的旧中国实现理想,他们思想的火花必能在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征途中放出熠熠光彩!6记得初次接触巴金老先生写的《家》,是在初中。那天晚自习回家,躺床上无聊,就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音频里在读《家》里的一个片段。当时第一个感觉,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故事。已过去六年了已不记得那一段是讲什么了,只记得好像是过年,公馆里的气氛。事后,又听老师讲课涉及到一些些。这就为我以后读这本书的兴趣打下了基础。第一印象书中人物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间的描写真实得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于是泡书店时,就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它。我读书耐心不足,所以看书时,走马观花般读完。在这期间,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读完之后,心情依旧沉重,气愤那个社会,那个家庭。同时,我又庆幸,这样的社会已成为历史。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给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泪的女子命运。温顺驯良的梅表姐与觉新,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儿戏般拆散。终究没能和真心相爱的觉新一起。后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去。觉新的妻子瑞钰,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哀命,这个善良贞静的女子,在难产的呻吟最后,都没能见上自己的丈夫一面。这是多么悲伤。深爱觉慧的鸣凤,得知 自己要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时。性格刚烈的她,还没来得及向觉慧倾诉,就投湖自尽了。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鸣凤的死让丫头婉儿很快成了她的替代品。继续着人生的悲剧。使这场悲剧没有完结。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都只能流着泪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完《家》中的那些悲伤命运的女子,还有最深刻的即是那三兄弟。老大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失掉了反抗性格。他屈服了,接受了,把是非和爱憎埋在了心底,博得了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却也失去了幸福和前途。我不喜欢这样的角色,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懦弱、无能。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他的顺从也扼杀了他自己。在这黑暗的世界,我怎能憎恨他呢!他同时也是最值得我们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他是可悲的,是最大的牺牲者。觉民,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他的遭遇是比较顺利的。觉民拥有进步的思想,但不坚定,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胜利地获得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最后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民的沉稳,必要时的积极主动争取,都让我欣慰与高兴。他始终是发展、向前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最后就是我最欣赏的角色——觉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会被舍弃。就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交叉点一样,这注定他们走的道路会截然不同。觉慧为代表觉醒的一代,同这罪恶的家族作斗争。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整本书,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从“家”为主题贯穿始终通过觉慧与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封建的高家极具代表性,是封建大家庭腐朽溃败的典型例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庭制度的缩影。巴金老先生的《家》,语言实在平实,这样细致,让我们如亲眼所见般深刻。就像放电影般展示在我们眼前。这般黑暗的年代已消失在历史的年轮里了,这个社会在进步,始终不曾停止过,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听它。看完《家》,虽是粗略地翻过,但其间的一幕幕,却停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又悲又喜。巴金老先生娴熟的艺术手法,把每个典型的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铭记于我心。悲伤是过去式,未来是美好的。沉淀于过去不如珍惜当下。 7看完《家》已经两天了,心中还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绿水”。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还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么?是忘记吗?我沉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不知谁对谁错,我只能去想……我仍会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创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说的,有些激进,有些不妥,有些幼稚。它让我开始明白“时代”的意义,时代改变人的意义。但或许当初作者若“给人指出一条道路”了,我就没现在那么喜欢它了。 同为“新时代”的人,我是不喜欢觉慧的。甚至没有过多的好感。他是个什么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疯狂的。他试图改变一切,改变礼教,改变家庭,改变社会,但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只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带给我们什么了?星星之火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处,组成了大火,固然好。但是,其他地方不还是冰冷的么?若真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有远大的抱负,这点欠缺,也许就是所谓的“幼稚”吧。 觉慧另外让我深恶到痛恨的几个地方,就是:一个正面人物,一个需要讴歌的人物,竟然也会忘记!竟然会为他的所谓的无知的“事业”而忘记一个为他甘愿也确实付出一切的人。鸣凤死后的第一句描写竟然是“觉慧终于写完了”,之后的那句“他决定放弃她”又是什么;他从不三思,当觉新饱含热泪说出“你想过我的感受没有……”,我相信所有的读者此时都难以抑制心中的怜悯,我甚至以为他会打消出走的念头,谁知,他说:我不管……这是什么?这是耍孩子气,觉新此时也不生气,反生歉意的泪光。唉……这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当时是一个死气沉沉的时代,可正如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新思想没有错。新思想的发展势必会遭到遏制,所以激进一些也未尝不可。但,以上两个片段,一个是深爱的人,一个是手足情深的兄长。难道,新思想就是抛弃一切吗?人们说忍耐到了极点就是反抗,这种反抗的力量是惊人的。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忍耐,总是爆发,会长久么?……我说不下去了。 …… 舒了两口气的我觉得刚才的我确实有些气愤,过于冲动。现在,我以一颗平静的心首先梳理一下过程:首先讲一下我对每个人的感觉,再详细作感想,最后,我对于“忘记”和“你我”以及“社会”做一个议论…… …… 文章里的主人公无疑是觉慧,他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许过于偏激,起的作用适得其反,而他自己却还茫然不知甚至以为成功~对于他,要说的太多,却不是主要的,没准后边还会谈及吧。但是,这里要做重点说明的是,我认为,他毁了鸣凤。换句话说,鸣凤爱上觉慧是个错误,是个“宿命”。也许我这个人不习惯走中间,反而爱去两边。爱去亲身体会最上层鱼最下层人的感受,尚且不说。我觉得我要是从《家》这部小说中找出一个最正面的人物,莫过于鸣凤了。她有什么?她什么都懂。这一点第二章就有体现:她坐在床上,想着自己的未来,想着自己的“宿命”,哑然失笑。 说到苦笑,我还要岔开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过多的苦笑、凄然地笑、忧伤的笑,不知为何,总之我觉得有的地方真的难以这样抛弃自己本身意愿的“笑”,有些地方真的连哭都哭不出来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话说回来,正因为鸣凤懂得太多了,所以她会不自觉地瞎想,甚至想到死。但是聪颖而不是传统的她怎么会爱上偏激好动异想天开的觉慧呢?!也许这真是宿命吧。后文会提到,我有两三次看不下去。《家》我是一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鸣凤的死,我突然感觉到了奇妙的痛苦,这也是我读说有书以来第一次痛苦憋闷的看不下去的时候。当时仿佛大石压心口,抑郁、烦闷、焦躁使我真正无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当我再次拿起书时“觉慧终于写完了”一行厌恶的字现了出来。我很想再歇息一会儿,但强咬着牙看了下去。居然看到了觉慧的“一丝”毁意,紧接着“他决定放弃她”使我刚刚舒下的心又激动起来,咽下的吐沫呛在嗓子里。从此,我越来越看不懂觉慧了,也越来越“厌恶”他了。大家若有谁为觉慧而不平,不要说我,找鸣凤吧……之后的半部小说,我是在行尸走肉的状态下看完的,瑞钰的死,老太爷的死,的确也让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丝波澜,也让我有时看不下去,但我都强忍了,鸣凤死后的那种惊天动地的痛却再也没有了。8最近正在看一篇长篇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虽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9的后半部分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9,10在消息上给你要发10篇字数太多了☆╭┐┌╮☆°.·╭┘└┘└╮∴°☆°└┐..┌┘ ———╮∴°╭┴——┤HAPPY ├╮│o o│牛YEAR │●°╰┬——╯ │ ∴°
2023-09-10 10:15:382

巴金写的小说《家》 总个故事内容

小说写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本文试从觉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浅析高觉新人物形象。
2023-09-10 10:16:252

巴金《家》的创作背景 、

 写作背景: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2023-09-10 10:17:292

巴金的《家》封建家长制制造了哪些家庭悲剧

1、作品介绍:《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2、家庭悲剧:梅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瑞珏她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鸣凤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2023-09-10 10:18:423

巴金的作品《家》一般有多少爷也页

《家》 作 者: 巴金 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1-9-1 字 数: 292000 页 数: 398《家》 作 者: 巴金 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3-1版 次:2页 数:358字 数:303000
2023-09-10 10:19:351

巴金的《家》

《家》这部小说作为巴金先生二十七岁时的作品,可以说,当然算不上完美,但是其艺术成就可以说,确实相当不错。尽管我还没看过后两部《春》和《秋》,但是想来《家》的成就也难以被超越。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尽管辛亥革命已经推翻清政府,新文化运动也正逐渐兴起,但是在封建的大家庭中,封建礼教的约束仍然深入人心。小说的主人公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三兄弟各有各的性格,又各有各的命运。大哥周觉新,尽管也是同觉民觉慧一样上过学,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但是由于处在家中长房长孙的特殊位置,加上本身性格懦弱,不敢反抗,一直奉行“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相继失去自己所爱的人。相比之下,觉民觉慧二人则是典型的新时代青年。觉民性格沉稳而冷静,觉慧则更为激进冲动。他们二人敢于直接对抗封建礼教,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光明。 小说中的环境是让人十分感到压抑的,在一个革命尚未完成的年代,这个大家庭依然保留着相当的封建残余。在这个大家庭中,青年男女们不得不听从长辈们的意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长辈的权威丝毫容不得挑战。而相应的,底层仆人们的命运更为艰辛,他们精心伺候着主人,却仍可能招来一顿骂,甚至会被主人卖给某个老太爷做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个时代下的年轻人才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觉新与梅和瑞珏三人的特殊羁绊,最终梅抑郁而终,瑞珏难产而死;丫头鸣凤为了心中的一点期盼,以死相抗争……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最让我痛心的便是大哥觉新了,他生于封建时代的末期,尽管受过一些新式教育,却没能形成新式的思想,不过就是翻翻《新青年》罢了,在家中仍是大少爷,担起长房的担子,奉行着作揖主义。由于他性格的懦弱,他没有勇气去跟吃人的封建礼教做任何反抗,曾经他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出国留学,甚至想要娶梅芬,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接受父亲安排的婚事,只能在被子里痛哭自己的理想的破灭,只能接受现实,慢慢地成为父辈一样的人。觉新的懦弱,后来也间接改变了梅芬的命运,由于二人不能相守,梅芬又遭遇了婚变,等二人再次重逢时,虽然心中十分想念,却只能刻意保持距离,惹得二人伤心。又同样是他的懦弱,导致瑞珏在郊外生产,最终难产而死。然而当我们把时间线往前推,其实觉新当初也是和觉慧一样的热血青年,在中学的时候成绩又排第一,又有自己爱的人,只是后来一连串达到打击才让他成为了后来的觉新。 不幸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幸,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几个青年都是各有各的不幸。出身底层的丫头鸣凤,在觉慧的梦中,纵使变成了大户家的小姐,还不是一样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也应该勉励自己,无论处在怎么样的大环境下,只希望,能够不忘自己的初心,不在生活的打击下迷失自己。
2023-09-10 10:20:171

巴金的《家》具体内容及相关名著阅读题都有什么?

第1章: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的谈论着排演得情况。在一所门前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第2章、第3章:琴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她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当她到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第4章:夜黑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打开心灵,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窃喜,鸣凤只有在此时才能安静的想想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泣。第5章: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第6、7、8章: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这时传来父亲为他订婚的消息,但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并帮助料理家务。第9、10、11、12章: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情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觉慧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他们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天,他在花园里遇到了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当晚,月光皎洁。三更过后,觉民、觉慧还在天井里散步。远处飘来了如凄如诉的箫声。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对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了省城娘家,觉新知道后心情非常悲痛,接连几晚都吹这样凄惨的调子。觉民担心大哥和梅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之间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你决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第13章: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的哭泣。第14章: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楼下,淑英正在踢毽子,觉新加入了游戏之中,觉慧望着觉新的背影想: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他这样想着,对于刚刚掘开过去的坟墓而又马上忘记一切的大哥,也有了暂时的了解了。第15章: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第16、17、18、19章:元宵节刚刚过,新旧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这时瑞珏带着海臣过来,交谈之后,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第20、21、22章: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请求梅宽恕。梅忍不住低声哭泣。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第23、24章:几天来,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第25章: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而同时他跟家庭离得更远了。虽然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在无私的爱着自己,他每一次看见那一对被纯洁的爱燃烧着的眼睛,他觉得一种欲望在他的心里生长起来。然而,进入新的环境,跟新的朋友接触,他的眼界又变宽了。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他更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个少女的一对眼睛跟广大的世界比起来,却是太渺小了。他不能够单单为着那一对眼睛就放弃一切。琴想象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受到她母亲的坚决反对。家庭浓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然而,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第26章: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的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决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打扰他。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那一天对于觉慧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对于鸣凤却是她一生的最后一天了。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是已经太迟了。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第27、28、29章:鸣凤投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鬟婉儿去给冯乐山做妾。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祖父为带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现在,他更清楚的认清了自己所在地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第30章:高老太爷66岁的寿辰到了。高家大摆宴、唱戏,加以庆祝。梅参加寿礼后回家便病倒了。觉新为不能去看望她而感到极端痛苦。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第31章: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三叔可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的角色。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第32章:这时传来了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第33、34、35章: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的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除与冯家的婚约,他想在临死之前见见觉民,觉民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第36章:瑞珏临产的日子越来越近了。高家长一辈人认为高老爷的灵柩停在家里,如果有人在家生孩子,会有有血光之灾。他们要求瑞珏到城外生育。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他一生就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道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他忍受一切,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这样,觉新又一次毫无抵抗的接受了这个荒唐的主张。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她的哭声就是她的反抗的表示。但是这也没有用,因为她没有力量保护自己,觉新也没有力量保护她。第37章:瑞珏因难产死去。这使得觉新突然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都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瑞珏,他是在哭自己。第38、39章:三弟觉慧感到再也不能够在这个吃人的家里住下去了,他要做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决心远走高飞。觉新感到无限地悲哀,但他知道是强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而他自己将留在家里过着更凄凉、更孤寂的生活……第40章: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2023-09-10 10:22:111

《家》的作者是谁? 简介。

作 者: 巴金 著《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023.html?wtp=tt
2023-09-10 10:23:1011

巴金的家主要内容概括

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家》主要内容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作品影响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023-09-10 10:2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