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司马迁之心————( ) 猪八戒的脊梁——————() 曹操用人————————()歇后语

2023-10-01 22:39:20
共15条回复
CarieVinne

呃,第一个应该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吧,我只听说过这个,还没听说过司马迁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说的司马昭想要篡权夺位,手握大权的时候恣意欺压皇帝,野心昭昭。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这个是谐音。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这个是把曹操用人的特点作为了歇后语。当时处于三国乱世,为求得真才贤才,曹操推行了一条不同于当时乡闾清议选才的路线,他手下很多文臣武将出身并不好,只因有能力被奉为上宾。

北境漫步

第一个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是司马昭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没有司马迁之心的歇后语。

S笔记

活动大概大概的感到呃,第一个应该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吧,我只听说过这个,还没听说过司马迁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说的司马昭想要篡权夺位,手握大权的时候恣意欺压皇帝,野心昭昭。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这个是谐音。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这个是把曹操用人的特点作为了歇后语。当时处于三国乱世,为求得真才贤才,曹操推行了一条不同于当时乡闾清议选才的路线,他手下很多文臣武将出身并不好,只因有能力被奉为上宾。打官司。个,分水岭;浪费;发生;发放冷风扩大法

北有云溪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陶小凡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司马迁之心————( ) 猪八戒的脊梁——————() 曹操用人————————()歇后语 2011-5-9 20:54 提问者: 850001839 | 浏览次数:1491次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

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2011-5-9 21:02 满意回答 呃,第一个应该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吧,我只听说过这个,还没听说过司马迁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说的司马昭想要篡权夺位,手握大权的时候恣意欺压皇帝,野心昭昭。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这个是谐音。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这个是把曹操用人的特点作为了歇后语。当时处于三国乱世,为求得真才贤才,曹操推行了一条不同于当时乡闾清议选才的路线,他手下很多文臣武将出身并不好,只因有能力被奉为上宾。赞同82|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zhaoych1989 来自团队 天文地理团 | 二级采纳率:30%

擅长领域: 单机游戏 文化/艺术 企业管理 教育/科学 动漫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 ^_^ )不错嘛( ^_^ )不错嘛

相关内容

2006-3-26 来点幽默,齐齐开心之:猪八戒的脊梁: 四字歇后语 86 2008-5-24 歇后语:猪八戒的脊梁-------( ),猪八戒上城墙------( ) 377 2007-5-27 歇后语:“猪八戒的脊梁骨” 146 2008-1-29 歇后语:猪八戒的后脊梁, 640 2011-2-1 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 猪八戒的脊梁—— 猪八戒上城墙—— 196 歇后语:猪八戒 歇后语:曹操 歇后语:谚语 歇后语:故事 2012-3-30歇后语:唐僧害嘴——()孙悟空大闹天宫——() 猪八戒招亲——(...12012-2-2猪八戒吃人参果---------- 歇后语12012-1-31有关猪八戒的歇后语12012-2-9猪八戒娶媳妇歇后语是什么?22012-1-19“猪八戒照镜子”歇后语是什么?更多关于歇后语:猪八戒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29条 2011-5-12 19:14 热心网友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赞同0| 评论 2011-5-12 19:47 一路告诉你 | 一级

不是司马迁,我来告诉大家正确答案: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3.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赞同0| 评论 2011-5-12 19:47 wlj20000924 | 二级

慧慧

猪八戒的脊梁——悟(无)能之背(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有一句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迁之心我就不知道了

瑞瑞爱吃桃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okok云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提举

gitcloud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wio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贝贝

司马迁之心

不对,应该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小菜G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苏萦

呃,第一个应该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吧,我只听说过这个,还没听说过司马迁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说的司马昭想要篡权夺位,手握大权的时候恣意欺压皇帝,野心昭昭。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这个是谐音。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这个是把曹操用人的特点作为了歇后语。当时处于三国乱世,为求得真才贤才,曹操推行了一条不同于当时乡闾清议选才的路线,他手下很多文臣武将出身并不好,只因有能力被奉为上宾。

西柚不是西游

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无能之辈)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wpBeta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司马迁之心 路人皆知 猪八戒的脊梁 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无能之辈)

相关推荐

曹操是如何用人的呢?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既往不咎,知人善用,疑人不用。
2023-09-10 12:37:344

曹操用人歇后语的答案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2023-09-10 12:38:203

曹操用人歇后语

1、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更多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1、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2、蒋干保曹操——各为其主 3、属曹操的——疑心太重;疑心大 4、曹操的心——多疑 5、曹操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6、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7、曹操背时遇蒋干——倒霉事全来了 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9、曹操杀蔡瑁——上当受骗;操之过急 10、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11、刘备曹操论英雄——各怀鬼胎 12、曹操的疑心——比谁都大 13、曹操到赤壁——利令智昏 14、曹操做寿——贺礼实收 15、孙权杀关羽送曹操——嫁祸于人 16、曹操做事——干干净净 17、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8、吕布下跪曹操——求生不得 19、曹操遇蒋干——误大事 20、曹操打徐州——报仇心切
2023-09-10 12:38:351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用人政策有什么特点?

他在用人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非常忠心,也非常优秀的人,也会选择一些没有野性的人。
2023-09-10 12:38:463

东汉末年,曹操如何用人,有什么巧妙的用人方法?

曹操比较识人,并且会很好的利用他们的长处。
2023-09-10 12:39:575

曹操和刘备的用人之道有什么不一样?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
2023-09-10 12:40:521

曹操用人之道介绍 都有什么特点

1、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曹操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很严,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他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他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023-09-10 12:41:011

曹操善于用人的故事,多举几个例子

许攸在官渡之战最危急时候投奔曹操,虽结果不是很好,但还是得到重用,各位已经说过,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说说其他几位,贾诩,先事张济,后从张绣,在宛打败曹操,杀了曹操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但随后投奔曹操,尤其在郭嘉死后,成了曹操的左臂右膀,官至太尉、魏寿亭侯。再一个是陈宫,在濮阳之战中,曹操又是差点死在他手上,但最后抓住陈宫时,还是亲自为他松绑,好言劝降,只是陈宫过于执着,最后还是给杀了,以上2件事,如果曹操没有过人的气魄和爱才如命的性格,怎么也不会发生的。武将方面,魏之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中,张辽、张郃、徐晃三人都是降将,半路跟随曹操,可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也是对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2023-09-10 12:41:182

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聚集人心的办法是什么?

古代的主君争夺天下,靠的当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和不计其数的士兵等,所以,用人之道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让有才之士心甘情愿地效忠自己,可以说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在用人方面十分厉害的曹操了。虽然他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否认,他识人的本事别人比不了。那么,曹操的用人之道,或者说聚集人心的办法又是什么呢?曹操的聚才、养才方式是极为高明的,方式因文臣武将而有所区别,因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能够将多种手段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实虚结合。他的主要手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个人魅力,以感情笼络人心;对于这个方面,我们下面展开详细论述。 第一、在很多人的心里,曹操是“奸诈”的代名词,这主要是受《三国演义》内曹操形象的影响。其实,真实的曹操既有“奸诈”,也有坦诚的一面,而“奸诈”却是对手加给他的,也许是因为无法应付曹操出神入化的源于道德、性格、知识、智慧于一体的才能而冠以“奸诈”一词进行诽谤,以掩饰自己的无能,寻求心理的平衡。曾国藩不也曾经污蔑石达开为天平天国内最为奸诈的将领吗?,而《三国志.武帝本纪》只是说:少机警,有权数。真实的曹操是很有个人魅力的,他显得极为豁达,很是坦率,富有仁爱,不乏诚信,具有亲和力。荀彧称赞他:以至仁待人,推诚心。 曹操经常大笑,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显得豁达、乐观; 第二、曹操很善于联络感情,经常与人以比较坦率的方式进行交流。例如,曹操曾经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直接指出天下的英雄只有曹操与刘备二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曹公从容谓先主曰u2018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u2019,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对属下可谓“礼贤下士”。例如,曹操对心腹大降夏侯惇极为礼遇,常同车而行,特许其出入卧室。《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记载: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第三、曹操很有人情味,显得有情有义。对于文臣武将的不幸去世,会显得很悲伤。例如,荀攸在征伐孙权的路上去世,曹操每当与人谈起的时候就哭泣不止。《三国志.魏志. 荀攸传》记载:攸从征孙权,道薨。言则流涕; 典韦战死之后,曹操也显得很悲伤。《三国志.魏志. 典韦传》记载: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 也许有人说曹操有演戏的成分,这个不想加以探讨,因为无论如何他在客观上确实是对死者家属的一种安慰。另外,如果内心毫无诚意,就演戏也不会一贯地栩栩如生。(二).打功利牌,以官爵收拢人心;文臣武将冒着生命危险,随着曹操南征北战,自然存在功名利禄的思想。或为青史留名,或为建功立业,或为光宗耀祖,或为荣华富贵。只是有些时候只能“意会”不便“言传”而已。聪明如曹操者当然心知肚明,于是对属下不断的加官进爵,以收其心、遂其志。
2023-09-10 12:41:361

曹操是如何用人的

欲获昭昭之功, 必用昭昭之才,领导用人是领导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在所有的资源中,人是唯一能增长和发展的资源。所以作为一个好领导,对于用人的艺术需要有相当好的把握。曹操曾在《求贤令》中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 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沾天下乎,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本文将针对曹操的用人艺术进行分析,以得出其用人之长为他的军事生涯带来的辉煌。 一.选贤举能的智慧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想要拼得一席之地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才的掌握之度。然而人才是有,怎样才能发掘任用人才呢?曹操手下人才颇多,他对于人才到底是如何把握的?选贤举能曹操对于人才非常渴求。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以收监相吓才请出司马懿。对于关羽更是惺惺相惜,几次三番相邀,爱惜之至,最后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放他回去,且并没有杀害或者为难关羽。曹操曾说,才若不能为我所用定也不能为他人所用,显然这句话在关羽面前并未成真。 曹操前期五位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相中的便是曹操的求才若渴。与其说曹操选才倒不如说是双向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又何尝不是才选曹操,因为曹操的求才心切。 唯才是用曹操在选才的过程中没有阅历及门第偏见,只要是有才之人皆可被用。曹操提拔乐进、于禁于行伍之间,许褚是黄巾余党,典韦是夏侯惇举荐,郭嘉和荀或本属袁绍。 二.留贤的做法 官渡之战胜利后,操获全胜,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然而曹操却把书信烧了,并未拆分,对待手下私通敌人的部下不予追究。假设当初一一追究,一些无参与谋士自会寒心,因为曹操对其的不信任,而有叛逆之心的人何其多,追其起来亦是一场动荡,而曹操的不追究却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并且更加忠心。 当然曹操的用人不疑还体现在他对降将的态度上等。 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以明军纪。而且曹操还以身作则,曾以削发一束代砍头之罪。 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曹操不但践行了这一用人原则,而且有时候有罪也赏,这对留住人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初诸葛亮火烧博望之后,夏侯惇大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伏地请死。操释之。之后还重赏了败军之将李典、于禁,原因是因为他们提醒过夏侯惇。 曹操从不与下人争功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甚至有罪找自身原因,这也是感动手下谋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曹操本身的人格魅力 曹操吸引谋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自身的吸引力。伯乐与千里马是一个互相相中的过程,在三国乱世,谋士舍他人而选曹操并不无道理,相反是因为曹操有很强的个人魅力。 智慧虚实结合,真假难辨。曹操的聪慧之处便在于他的处事之法,曹操在政治与军事上都有卓越、独到的见解,甚至在文学方面很有涵养,做出了如《短歌行》之类的诗歌。 都说政治是弯的,一个人太直就无法玩政治,只能被政治玩,像张飞和关羽就只能成为将领,而曹操恰是能虚能实的适合政治之人。在这方面孙权就逊色不少。 性情中人领导不能时刻与手下保持太大距离,但是太过亲近亦是不能。作为领导就需要掌握好这个度。曹操在行军作战之时严肃认真,不顾亲疏,但是在平日里却时常显示他的诗人气质,平易近人、威而不怒,深受爱戴。 善辨人、思考 外易简而内机明,哪怕表面上他较为随和,但实际上心机很深,随意相处便对别人观察入木三分,随后思考为我所用还是需要对付。 曹操雄踞北方不无道理,他的用人艺术便是他成功的基础所在。作为卓越的军事、政治家,曹操显然十分出色。 四.曹操的用人之法的现实意义 曹操的优越领导才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他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在于: 作为领导必须有独到之处吸引有才之人,所以领导人本身的特质很重要。 善于选贤举能,知人善用,有慧眼识才的本领。而且对于有才之人不能其嫉妒之心。 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方法、赏罚制度,留贤才必定留心为主。领导者自身也要以身作则。 企业用人要唯才是用,不分门第、出身。经验可以积累,不要之注重文凭、学历等,才能是关键。
2023-09-10 12:41:571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乃陈琳也。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曹操2.既往不咎--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刘备就没这个大度。另外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操大喜。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读三国,每每读到落凤坡英才早逝,不觉潸然泪下:--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即使是大大贬低曹操的三国演义,亦没有贬低曹操的识人之能。从士兵中提拔乐进,于禁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合庞德这些都是后期魏国的栋梁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领导人。
2023-09-10 12:42:081

三国演义刘备孙权曹操用人之道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
2023-09-10 12:42:172

曹操的用人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这样写,确实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为他的用人政策,是绝对不怕使用从敌方阵营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将领,只要你跑到我这儿来,我相信了你,就大胆使用,任情驱使,毫无隔阂,不分彼此。说实在的,无大气度,也无此大胆识。惟有曹操,来者不拒,堪称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这样胸怀的领导者,极少。后来一些帝王,出身小农者,常思想狭隘,偏执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惧知识,嫉才妒贤;无德无能者,好猜忌怀疑,小肚鸡肠;自以为是者,必刚愎自用,无法容人。有的连一齐打江山的开国元勋,谋臣强将,都要想法整死,对于敌人阵营那边过来的人,不要说重用,能不杀头,留一条命,就是万幸了。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关羽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但不咎既往,还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这位降将,甚至关羽最后不辞而别,他还放他一马。这种用人之道,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终生受益不尽。虽然他一生中也杀过许多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的手下,谋士如贾诩、袁涣、田畴、王修,将领如张辽、张_、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过来,然后加以重用的。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业、南征北战数十年中,为他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啊!其实早年曹操在山东时,把剿灭的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当时,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别看打得十分起劲,但粮饷是不能保证的,袁绍的部队饿得采树上桑shèn吃,袁术的人马只好到河里湖里捞鱼摸虾充饥。所以,曹操收编黄巾后,强者当兵,弱者屯田,这样,前方有精锐部队,后方有充足供应,这才使他得以战胜那些诸侯。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分、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线。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正因为这个指导思想,他的人才优势,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始终保持兴旺不衰。当时,在许都,人文荟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干、阮yǔ,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yǎn,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样,动辄废处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那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是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赤壁之战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弥留之际的一句名言。从此,这就成了两雄并立,有你无我的充满嫉愤哀怨的自白了。其实,按正史三国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刘备的兵马本来不多,参战者则更少,诸葛亮在年龄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顶多也是个参谋总部中的一员而已。曹操在赤壁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里说过,因为我的部队里发生了传染病,我才烧船自退,徒然使周瑜获得虚名罢了!从这里看,曹操根本不认为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指挥,有多大关系。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这两位将也好,帅也好,是在一种既合作,又斗争,既共同御侮,又针锋相对的矛盾之中共事。没有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获全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无法施展。所以,周瑜离不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协调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打退了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攻势,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了。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这个对手的。为吴国计,要杀他,为个人计,他也要杀他。嫉妒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双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设法使己方的力量胜过彼方。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一种办法,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使自己强大起来,超过原来的强者;一种办法,是使处于优势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势者还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为一种力量。由于失去竞争对手,天下唯我独尊,再弱之势,也就成为强势了。这后一种行为,是很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历史停滞不前。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是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赤壁之战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弥留之际的一句名言。从此,这就成了两雄并立,有你无我的充满嫉愤哀怨的自白了。其实,按正史三国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刘备的兵马本来不多,参战者则更少,诸葛亮在年龄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顶多也是个参谋总部中的一员而已。曹操在赤壁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里说过,因为我的部队里发生了传染病,我才烧船自退,徒然使周瑜获得虚名罢了!从这里看,曹操根本不认为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指挥,有多大关系。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这两位将也好,帅也好,是在一种既合作,又斗争,既共同御侮,又针锋相对的矛盾之中共事。没有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获全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无法施展。所以,周瑜离不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协调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打退了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攻势,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了。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这个对手的。为吴国计,要杀他,为个人计,他也要杀他。嫉妒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双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设法使己方的力量胜过彼方。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一种办法,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使自己强大起来,超过原来的强者;一种办法,是使处于优势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势者还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为一种力量。由于失去竞争对手,天下唯我独尊,再弱之势,也就成为强势了。这后一种行为,是很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历史停滞不前。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都抱着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抱着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常常没有什么游戏规则,多凭不正当手段而独霸天下的原因了。所以,有了这句名言,周瑜从此不仅在文学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家喻户晓的,无丝毫容人之量的典型人物。其实,社会的进步是建筑在公平的竞争上的,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有,我要比你更有。在同一条跑道上,不是靠使绊子扳倒别人,夺得第一,而是靠光明磊落的竞争,走在前面,那才是真正的胜利。而纪录也只有在这样你追我赶的局面下,才能打破。如果既生瑜,何生亮,只你老哥一个,你会是永远的冠军,但纪录也永远停滞在那儿了。说穿了,嫉妒,是弱者的行为,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吗?
2023-09-10 12:42:501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他能笼络一大批人才呢?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唯才是用,只要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在他那里求得一官半职,因此他能笼络一大批的人才。
2023-09-10 12:43:145

曹操的用人之道

宁可负尽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管你忠奸良善,必要时当杀就杀。
2023-09-10 12:45:382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那我不知道了
2023-09-10 12:46:263

曹操在选将用人上有何主张?

曹操军事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选将用人,他多次提出"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等主张,其主要方面有:1.善于识别选拔曹操有识人之能,他善于从各个阶层,不拘一格地选拔才能出众的将领谋臣,如《魏书》所说:"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正因为如此,许多在其他割据集团中不得志的贤臣猛将都纷纷投奔曹操。在曹操周围形成了一个三国时期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人才聚集团"。这个"人才聚集团"保证了曹魏基本上没有发生过"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那种人才匮乏的现象。2.敢于放手任用曹操不但善于识人,而且敢于用人,他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别放到最能发挥其才智的地方去,敢于让他们独当一面,承担重任。即使偶有差错,他也能给予改正的机会,使将士更加忠勇地克尽职守。例如曹操曾提拔重用魏种,兖州为吕布所攻占时,曹操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后知魏种已然逃出叛变,曹操大怒发誓要杀他。后来又将魏种生擒。曹操说:"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仍任命他为河内太守,负责一个郡的事务,魏种后来在牵制袁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3.明于择善而从三国时期,孙刘二方一般都是以一个重要大臣主持军政,如刘备以诸葛亮为主谋,孙权先后以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主谋。而曹操不然,他自己始终是决断者。但他明于择善而从,每遇军机大事,曹操总是聚众而谋,谁的判断正确,方案周密,谋略巧妙就采纳谁的意见,而从不依据赞成或反对人数的多少做决定。这一方面显示了曹操自己有很高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左右的谋臣将士养成了勤于思考,敢提异议的良好风气,对于曹操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正确决策,稳操胜券起了重大作用。
2023-09-10 12:46:521

曹操善于用人表达在什么地方?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2023-09-10 12:48:071

曹操用人的下半句是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2023-09-10 12:48:182

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是什么意思??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为国失贤则亡”。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广贤才。 #hfuH=&oh 曹操首先就非常看重人才,他认为天地间,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会因为没有贤士而灭亡。 g:l.MJT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发布第3次求贤令,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 f"u *D,/sS 《求贤令》 Am0{8 "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n]_[NR) i 解译: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要得到这些人才,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鲁国大夫,性寡欲,为孔子所尊敬)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管仲贪财,但却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但怀揣真才干的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才不能被重用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才能是第一要素,只要有才能就把他们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mWybPqx 《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 kqYa*| l 古代的儒家思想是很重视,德的修养的,人才也追求德才兼备。 >Iewx Gb> 但当时是乱世,非常时期,就该用非常手段。易中天先生有说:“曹操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所以曹操就推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标准。天骄感觉到了曹操的霸气,那是种海纳百川的霸气。曹操的用人追求的是实际效应,这是很符合现代的思想,一件事情的外在再华丽也没用,最后看的还是结果。 sbkQ71T: 曹操的求贤若渴,并不是只是在于他3次颁布《求贤令》,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也就是大诗人,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等都非常有名,在他的《短歌行》中他也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意。 真心诚意,以情动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以法制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扬人责已,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劢人。
2023-09-10 12:48:261

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是刘备还是曹操提出来的?

"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是曹操提出来的。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他的手下们帮助他发现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但是又很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这是曹操第一次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发布了第二道“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此令的大意如下: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不能说陈平的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有才能的人虽然有短处,但怎么能够弃置不用呢?主管选拔官吏的人想通了这个道理,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和遗漏,政事也就不会荒废了!在这里,曹操又一次说明了人才在品德上虽然有短板,但也不能废弃不用的道理。曹操决心通过“唯才是举”继续选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来壮大自己集团的力量,从而扩大统治基础。扩展资料:曹操在第三道“求贤令”中,列举了许多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或出身低贱,或被人轻视,或品德有问题,但他们最终都很有作为,并名留千古。曹操要求手下们推荐所知道的人,只要他有文武才略,即使名声不好也可以推举到自己身边来做官。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并不是不要德行,如果德才兼备那当然更好,只是在当时那种战乱的年代里,德才兼备这样的人才并不多,不能由于过分看重德行而把有才能的人弃而不用。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表现了他高超的驭人之术,他不但善于聚才,更善于用才,能够因人而异,量才使用,做到智者采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能。
2023-09-10 12:48:331

曹操身上体现的管理学思想

恩威并施:对于不同性格的部将,管理方式也不同,采取恩威并施的方式。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曹操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有才能的人哪怕是毛遂自荐的也会受到曹操的重用。推诚取信,用人不疑:曹操的阵营复杂,他的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这些人之间互相猜疑。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格外地重要。而曹操作为一个领导人,表现出了自己的宽容和诚意。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赏罚分明:“赏罚分明”使人口服心服,就会让下属有较强的进取心,对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与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曹操在其《孙子注》中也明确提出:“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2023-09-10 12:48:482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的精髓:“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所谓“知人善任”,包括:知道哪些是人才,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或哪种类型的人才,知道把他们放在哪个位置上最合适,即用其人、用其才、用其位。比如崔琰、毛蚧清廉正派,曹操就让他们负责选拔官吏。任峻、枣祗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负责屯田。 曹操用人之道的政策:“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我们总希望招到德才兼备全能型人才,一到单位就能够独当一面,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不足。因此,我们不要期待每一个都那么全面优秀,即使有些不足,只要主要方面是好的,就应该因人而异,通过教育培养,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历练成才。希望对你有用望采纳
2023-09-10 12:48:596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三国志61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他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他平治天下的人。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3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曹操说:“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因此只能讲能干不能干,不能吹毛求疵,讲究太多。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质无可挑剔,方方面面十全十美,那么齐桓公又何以能够成就霸业?高皇帝又怎么能够创立大汉?所以,只要是人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有不好的名声(污辱之名),被人耻笑的行为(见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也请大家推荐。我一定该怎么用就怎么用(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举制度,至隋唐始改为科举制度),也牵涉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那就是德与才的关系。理想的境界当然是德才兼备。但是,当德与才不能兼备时,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呢?传统的做法是取德不取才,至少是先德后才,曹操却明确提出唯才是举。所谓唯才是举,就是说,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紧。   其实,曹操这样说,并非不要德。但曹操绝不是唯道德论者。他并不认为道德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认为是第一标准。德才兼备当然好,但那是理想境界。承平时期,天下大治,没有太多特殊要求,自然不妨慢慢追求,找到一个是一个。然而此刻却是非常时期,曹操要做的又是非常之事,那就不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必须重奖有功,重用有能。
2023-09-10 12:49:161

曹操的用人之术是什么?

曹操用人的第一条原则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在那个非常时期,这个非常人物用人之道也是非常之举。只要是个人才,他都要,前提是别跟他作对,帮闲帮凶都可以,只要你肯给我装点门面就行。其实他更注重的是实才,而不是虚名。在那个特殊时期,身处劣势的他反常规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自己的智囊团。第二条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他身边的谋臣有让他敬畏和敬重的清官,他委之重任,也有贪点鸡毛蒜皮的,他也利用他们的优点择才适用。第三条是:大德与小节。刘表生前重臣文聘,不肯投降曹操,即使刘表之子刘琮劝说,也无效。后因大势已去,他自己找到曹操,曹操问其为何早期不降?文聘痛哭:“我受刘荆州之托,坚守城池,岂能食言。而今,我降与你,也是为保荆州啊。”曹操感动落泪,任命文聘继续做荆州太守,这一守就是几十年,期间文聘击退了关羽等取荆州的大将。如此大德之人,曹操很明白该给什么样的位置,对于身边的个别行为不检点的谋臣如郭嘉,他是睁只眼闭只眼,而对于当众痛斥郭嘉不检点行为的一个谋臣,他又给予嘉奖。他的意思就是:“你这样做是对的,你守住了道德底线。”
2023-09-10 12:49:281

曹操善于用人小故事

曹操挽留关云长,金钱、美女等所用不及企及
2023-09-10 12:49:382

简述一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虽已“盖棺”近两千年,但就其用人爱才这一点,我看确有今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仿效借鉴之处。  这位曹孟德虽未曾当过“干部部长”,但在选人用人上却很有些道道。同是招贤纳士,他不同袁绍“外宽内忌,所用多亲戚”,而是“外简内明,用人唯才”。只要你有本事,是人才,他便不分亲疏,不论贵贱,一概委以重用。就说那位后来为曹操护驾华容道、裸衣斗马超的许褚许仲康吧,本是个并非出身名门也没啥后台的乡民村夫,只缘这位老兄力大无比,勇猛过人,曾“双手掣二牛尾,倒行百余步”,曹公便“拜之为都尉,赏劳甚厚”。同是选才用能,曹操亦不同于袁绍那般不容部下有过失、吃败仗、唱反调、比己能,而是宽容大度,善纳群言。就连对曹仁、李典这样损兵将失樊城的人,曹公非但没有像袁绍待田丰似的将其“投入大狱”乃至“砍头问罪”,反而安慰有加,劝之曰:“胜败乃军家之常”。如此这般选人用人,难怪曹操在发矫诏起兵不久,便文有孔融、王粲、陈琳等才子,武有夏侯渊、徐晃、许褚等猛将,臣有郭嘉、荀彧、程昱等谋士,兵马从无到有多至近百万。  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选人用人不搞长官意志,而是注意走“群众路线”。如在兖州时,他曾发动部下唯才是举,一下子就网罗到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吕虔等诸多谋士。还有,曹操选人用人不计前嫌旧恨,善于“团结大多数”,哪怕是与自己结过怨仇的人,与自己刀光剑影做过对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投奔于他,他都真诚表示欢迎,并照样用之不疑。想当初,贾诩与张绣曾对曹操将计就计,令其“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待后来这二人“弃暗投明”时,曹操不仅劝他俩“小有过失,勿记于心”,而且“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吾金使”。张辽被俘之后,曹操也并非来个“格杀勿论”,而是“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并“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对于曹操的用人之道,特别是“优待俘虏”之举,连毛泽东老人家生前都曾批注肯定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如果说曹操的用人之道确有可鉴之处的话,那么此公的爱才惜才之心,似乎更值得世人称道。比方说吧,他因“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之以为己用”,偶得之便“封侯加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地盛情待之。此举颇有点现今一些地方不惜重金聘能人、筑巢盖楼招贤才的味道。谁知关羽不识抬举,仅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便不辞而别。尽管如此,曹公仍追赶上“特具路资相送”,并“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这又有那么点像我们现在提倡人才流动的意思。再举个例子:屡建战功的典韦不幸于淯水阵亡,曹操并非为与其同时遇难的长子和爱侄伤心,却“独号泣典韦也”。特别是才华横溢的谋士郭嘉病死数年之后,曹操想起他仍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曹操的爱才惜才之心,足可由此窥见一斑。  记不清是谁说过,选用干部须先把管干部用干部的干部选准配好。我以为此说是颇有见地的。试想,如果曹操不懂选人用人之道,没有爱才惜才之心,仅凭他那个“始举孝廉”初为“典军校尉”的小人物,日后岂能与刘备、孙权争得三分天下?
2023-09-10 12:49:471

得人才者得天下:看曹操如何用人求解答

其实在古代,君王们对此更有深刻的体会。在战乱频仍的三国时代,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决定了国家的存亡。曹、刘、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善于发现人才,吸纳人才,使用人才。纵观三国,曹魏最强,正是由于它拥有最大量、最优质的人才。魏国之所以能聚集起如此众多的人才,这与曹操独特的用人观是分不开的。曹操在用人的手段上有他独到的地方。司马懿从政的经历就很具有代表性。这个未来魏国重要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在还未出仕的时候,就非常聪明通达,有雄才大略,为世人所知闻。当时一个名士崔琰曾经用八个字评价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曹操当然不会放过,决定任用他担任文学掾。司马懿那时思想很正统,他感到汉室衰微,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干活,借口得了风痹之症想推辞掉。曹操听了大怒,放出风声:不当官,就下狱。司马懿十分恐惧,只好接受召辟,就职上任。在汉朝末年,有一些士人确实存有很浓重的正统观念,虽然曹操控制着皇帝,但不少士人忠于皇帝,却耻于为曹操效力。因此,曹操对他控制区域的人才,只要是有名望,不管你的政治态度如何,他一定会拔擢使用,甚至为此不惜使用暴力,刘备三顾茅庐的作派,曹操似乎是不屑的,他喜欢用更为直接的手段。如果谁不愿意入仕,那就得倒大霉,那些入仕而又不效忠曹操的,曹操一定会想方设法除掉他。所以,曹操发现了很多人才,使用了很多人才,但与刘备、孙权相比,杀的人才也是最多的,比较著名的就有孔融、弥衡、杨修等人。曹操用人的气量是非常罕见的。曹操手下一个大臣魏种的经历就很具有传奇色彩。曹操在兖州的时候,势单力薄,因此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他发现了一个叫魏种的人,认为很有才,就举为孝廉,刻意加以培养。兴平元年,曹操出师攻击陶谦、刘备,留守后方的陈留太守张邈乘虚发生叛乱,并联合吕布,占领了兖州。曹操听说这一消息,立即回军平叛,并对身边的人说:“兖州发生叛乱,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叛我。”在曹操看来,魏种一定会尽职死节的。然而,前方很快就传来了魏种逃离兖州的消息。曹操非常忿怒,说:“只要魏种你不是向南逃到越人荒蛮之地,或者向北逃到胡人塞外荒漠,我就一定要抓到你,决不放过你。”五年后,曹操攻克袁绍部将眭固困守的射犬城,意外地在城内抓到了魏种,军士们把魏种五花大绑带到曹操面前。出乎众人的意料,曹操居然亲自把魏种的绳索解开,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唯其才也!”在我看来,曹操说这句话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身边的人说的:当初魏种逃离职守,是因为魏种有才,不愿意没价值地死在兖州吧,当年魏种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二是对魏种说的:现在我放了你,不是因为你没罪,而是因为你有才,希望能继续为我效力。于是,曹操不但放了魏种,还任命他担任河内太守,全面负责黄河以北的事务。可以想象,魏种肯定感激涕零,终身不贰。象这种曾经背叛曹操,后来又臣服曹操的将领还真的不少,比如张绣曾经发动叛乱,杀死了曹操的长子、侄儿和亲随大将典韦,但后来在贾诩劝说下重降曹操,仍然受到厚待。曹操这种用人的气量,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罕见的。曹操是一个非常惜才的人。我们看看他对待俘虏沮授的态度。沮授这个人物,在《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没有他的传记,但此人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里,记载了沮授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沮授在兴平二年,向袁绍建议:“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这个建议可不得了,要知道,曹操手下头号谋士荀彧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才向曹操提出类似的战略建议的。如果袁绍当时采纳了沮授的建议,先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那中国后面的历史就没曹操什么事了。第二件事,沮授曾经向袁绍献破曹之策,就是根据袁强曹弱的特点,连年分兵袭扰曹操,打持久战,损耗曹操的实力,使之逐渐衰亡。可惜袁绍是个持速胜论的乐观主义者,拒绝了沮授的建议。第三件事,官渡之战前,袁绍势力上下认为此战必胜,洋溢看乐观情绪。而沮授呢?他在随军出征前,大会宗族,进行诀别,并把所有资产全部分掉,他跟弟弟沮宗说:“主骄将忲,军之破败,在此举矣”。第四件事,在官渡之战打响后,沮授多次建议“坚壁持久”、“分军护粮”等正确的建议,但均未被袁绍采纳。由此看来,沮授不但是个战略家,而且也是战术家,实在是个难以多得的人才,如果遭逢明主,那一定可以经天纬地、安邦定国。这样的人才,曹操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官渡之战后,沮授在乱军中被俘,曹操与沮授有旧,亲自去见了他,两人留下了六句精彩的对话:沮授首先说,我不是投降的,而是被你们抓住的;曹操说,咱们处在不同的地区,一直被隔开不能相见,想不到今天你我会这样见面;沮授回答,袁绍失策,自取失败,我的才智和能力全都无法施展,该当被擒;曹操说,袁绍无谋,不能采用你的计策,如今,天下战乱未定,我要与你一同创立功业;沮授说,我叔父与弟弟的性命,都控制在袁绍手中,如果蒙您看重,就请快些杀我,这才是我的福气;曹操叹息说,我如果早就得到你,天下大事都不值得担忧了。于是,赦免沮授,并给予他优厚待遇。不久,沮授策划逃回袁绍军中,曹操这才将他杀死。至于关羽降曹的故事,大家更耳熟能详了,曹操明知关羽不能久留,但只要关羽能够暂时在麾下效力,就予以封侯拜将的厚待。可以看出,曹操是非常惜才的,只要你是人才,并且不对自己的事业构成威胁,哪怕象徐庶入曹营一样,一言不发,一策不献,也会白白养着你。当然,一旦构成威胁,就只好痛下决心,尽显枭雄本色了。曹操创造了一个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古代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尤以德为重。而曹操却搞了一个“唯才是举”,在他看来,德是用来教化万民的,才是用来安邦定国的。乱世之中,要以才为先。曹操更是下了一道《唯才是举令》来广征天下士人为他效力。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识才用人之道。在用许攸这个问题上就很具有典型性。许攸是个贪财好利的小人,袁绍不能满足他,于是来投奔曹操。此时正处官渡之战的最紧要关头,曹操没有粮食了,眼看就要退出战斗,自动败北。许攸劝曹操奇袭袁绍囤粮地乌巢,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一举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微时,汝南许劭对他有一句著名的评语:“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在用人这个问题上,曹操既有英雄慧眼识才的一面,也有枭雄手段血腥的一面,曹操的识才眼光,用才气量,选才手段,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2023-09-10 12:50:151

曹操用人的底线在哪里?

要知道三国时期,曹操对人才十分的钟爱,因此不惜在《求贤令》中强调自己唯才是举。但实际上,并不是有才就可以成为曹操手下得到重用的人的,至少在唯才是举之后,还有一个用人的前提与底线,那就是“吾得而用之”。也就是说,只有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才是我想要的,若不能为我所用,那这个人对自己而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华佗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记录,毕竟这种事情即便是关羽恐怕也应付不来。不过华佗在东吴时,的确给周泰等将领治过病。要知道周泰曾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就这样的重伤华佗都可以医治好,再加上当初孙策在追击黄祖时不幸中箭,手下也是立即想要找华佗来治疗,只不过当时华佗不在,因此孙权一命呜呼。从这种种事件中可以看出,华佗的医术在当时是得到了大家公认的。可以说,这样的人才也是曹操十分需要的。后来曹操身患头风,让颇负盛名的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用针灸为曹操缓解头疼,果然有奇效。从这时起,曹操就有将华佗留下来的心思。为了方便后续治疗,曹操就直接将华佗留在了自己身边,做起了自己的私人医生。一开始,曹操还允许华佗到民间为百姓治病,毕竟医者父母心,华佗身负高明医术,自然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救民众疾苦。但时间一长,曹操就不乐意了,毕竟自己头风一起就需要华佗针灸治疗,但华佗时常不在自己身边,一时间头疼难忍,于是曹操要求华佗只为他看病,不再到民间治疗百姓。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医生,华佗当然不乐意一辈子守在曹操身边,于是他借口自己妻子生病要回家照顾,离开了曹操回到家乡,继续为百姓治病。为了躲避曹操,他甚至对曹操多次的催促视而不见。曹操忍无可忍,派人调查华佗,最终发现华佗说谎,这才以“不应召”“大不敬”之类的罪责将其收监,华佗最终葬身牢狱之中。对曹操而言,如果人才不能服务自己,那这个人的能力越大,对自己越是一种威胁。在这样的思想下,华佗的死亡实属必然。
2023-09-10 12:50:221

曹操早期的用人标准和后期的标准有何不同?为何会变化?

曹操早期用人唯才是举,后期用人更多的时候用忠于自己的人。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曹操此人早期只想做能臣,后期却有更大的野心。01、早期曹操想做能臣。曹操早年用人与晚年用人区别还是有点的。曹操是宦官之后,宦官在当时名声不太好,当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投靠曹操,所以曹操三次颁布招贤令,招贤令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有才华的人都可以来,品德有一些小瑕疵没有关系。当然这些人愿意跟随曹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曹操想复兴汉室。东汉末年大家都打着复兴汉室的口号,但只有曹操是个行动派。曹操早期的梦想只想复兴汉室,当个能臣,最能证明的就是荀彧。荀彧是标准的忠于汉室的士人,他追随曹操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曹操当时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汉室。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担任洛阳北部尉,在位时依法治理,结果得罪宦官权贵。后来被下贬为调研员,他兢兢业业,可惜上书的奏折石沉大海,后来董卓入京,曹操首倡义兵,讨伐董卓,曹操还是第一个上的。这样的曹操,只要是明眼人都只知道曹操想当能臣,想复兴汉室。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这个时候用人完全没有私心,只要有才,能帮助他完成梦想,都可以来。02、曹操的野心是不断增大的,晚期用人只用跟自己一边的。曹操晚期就不是能臣了,而是奸雄,曹操是随着势力不断变大他的野心也在不断变大,特别是他统一北方后。那个时候,曹操可以说是占据一半的江山,任何人在那个位置都会有些其他的想法。所以这个时候的曹操用人不在像以前那么宽阔海容乃大了,他开始重用一些忠于他曹操的,而不是汉室的,忠于汉室的他要么冷落要么杀了,比如荀彧和孔融。
2023-09-10 12:51:051

曹操的八大谋士

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司马懿刘晔毛玠
2023-09-10 12:51:348

你怎样看待曹操用人之道以及曹操是如何成功的?

曹操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所以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称为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跟他的用人战略是分不开的,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就算是放在今天,曹操的用人战略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曹操的用人政策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曹操用人,唯才是举。曹操是一个很爱才的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曹操想要建功立业,首先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虽然曹操的政治资本是不如袁绍的,而且他的出身也不好,但是曹操却凭借着当时各地的豪门望族,名流之士的支持,从而掌握了政权。曹操本省就非常有能力,也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所以能吸纳天下有志之士慕名前来投奔。二、和权贵相比,曹操更在乎实际。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和曹操离婚之后,曹操就让自己的小妾卞夫人做了正妻。卞夫人当时的出身是很不好的。古代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非常看中出身的,就连汉代也不例外,但是曹操却顶着天下人异样的目光,立了自己的小妾卞夫人做了正妻,这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立卞夫人为正妻,根本不看中她的出身。曹操更看中的是卞夫人人品告上,能够勤俭持家,所以说曹操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三、在唯才是举的基础上兼顾道德。在那个乱世的时代,曹操虽然是一个比较看中实际的人,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不会犯错。曹操在这方面就表现的很好,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是人无完人,就算是有人犯了一点小错误,贪污了一点小恩小惠,曹操也可以从大局出发,不去追究这些细节,所有曹操是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用人标准的。
2023-09-10 12:52:571

曹操的哪些用人法则,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

曹操非常注重人才,他很会识人,用人,又防人;疑而不用,用而不疑;礼贤纳才,有气度又有风度 ;是为得人和,天下事有可为!
2023-09-10 12:53:284

曹操在用人上有哪些过人之处

曹操在用人上的过人之处如下:1、用维度思维,挑选最合适的人才。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重用杨修,曹丕对此感到疑惑便询问曹操,曹操说:“第一,杨修的才华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凤毛麟角。第二,杨修是杨彪的独子,这样做杨彪也会安分不少。第三,杨修是袁绍的外甥,此刻杨修是有罪的。如果他暗中与袁绍进行沟通,袁绍应该会相信。”2、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三国时代,硝烟四起,各路诸侯纷纷起兵造反,争夺政权。曹操为了网罗天下人才,招贤纳士,发不过三次“求贤令”。此举,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因为曹操深知要想成大事,必少不了人才的辅助。曹操简介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2023-09-10 12:54:101

曹操简介

古代的
2023-09-10 12:54:307

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用人有何不同?

曹操用人向来重用自己的宗族亲属,孙权向来重用世家大族的贵族成员,而刘备向来任用人才不拘泥于高低贵贱。
2023-09-10 12:54:504

曹操的用人_闲话三国

>  在赤壁之战中,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这样写,确实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为他的用人政策,是绝对不怕使用从敌方阵营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将领,只要你跑到我这儿来,我相信了你,就大胆使用,任情驱使,毫无隔阂,不分彼此。>>  说实在的,无大气度,也无此大胆识。惟有曹操,来者不拒,堪称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这样胸怀的领导者,极少。>>  后来一些帝王,出身小农者,常思想狭隘,偏执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惧知识,嫉才妒贤;无德无能者,好猜忌怀疑,小肚鸡肠;自以为是者,必刚愎自用,无法容人。有的连一齐打江山的开国元勋,谋臣强将,都要想法整死,对于敌人阵营那边过来的人,不要说重用,能不杀头,留一条命,就是万幸了。>>  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但不咎既往,还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这位降将,甚至关羽最后不辞而别,他还放他一马。这种用人之道,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终生受益不尽。虽然他一生中也杀过许多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的手下,谋士如贾诩、袁涣、田畴、王修,将领如、张、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过来,然后加以重用的。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业、南征北战数十年中,为他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啊!>>  其实早年曹操在山东时,把剿灭的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当时,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别看打得十分起劲,但粮饷是不能保证的,的部队饿得采树上桑shèn吃,袁术的人马只好到河里湖里捞鱼摸虾充饥。所以,曹操收编黄巾后,强者当兵,弱者屯田,这样,前方有精锐部队,后方有充足供应,这才使他得以战胜那些诸侯。>>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分、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线。“昔伊挚、傅说出于 *** ,,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曹参,县吏也,、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正因为这个指导思想,他的人才优势,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始终保持兴旺不衰。>>  当时,在许都,人文荟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干、阮yǔ,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yǎn,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  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末期那样,动辄废处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那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比,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干掉,这就是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这是赤壁之战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弥留之际的一句名言。>>  从此,这就成了两雄并立,有你无我的充满嫉愤哀怨的自白了。其实,按正史《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刘备的兵马本来不多,参战者则更少,诸葛亮在年龄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顶多也是个参谋总部中的一员而已。曹操在赤壁战后,写给的一封信里说过,“因为我的部队里发生了传染病,我才烧船自退,徒然使周瑜获得虚名罢了!”从这里看,曹操根本不认为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指挥,有多大关系。>>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这两位将也好,帅也好,是在一种既合作,又斗争,既共同御侮,又针锋相对的矛盾之中共事。没有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获全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无法施展。所以,周瑜离不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协调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打退了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攻势,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了。>>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这个对手的。为吴国计,要杀他,为个人计,他也要杀他。嫉妒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双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设法使己方的力量胜过彼方。>>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一种办法,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使自己强大起来,超过原来的强者;一种办法,是使处于优势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势者还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为一种力量。由于失去竞争对手,天下唯我独尊,再弱之势,也就成为强势了。>>  这后一种行为,是很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历史停滞不前。>>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是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赤壁之战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弥留之际的一句名言。>>  从此,这就成了两雄并立,有你无我的充满嫉愤哀怨的自白了。其实,按正史《三国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刘备的兵马本来不多,参战者则更少,诸葛亮在年龄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顶多也是个参谋总部中的一员而已。曹操在赤壁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里说过,“因为我的部队里发生了传染病,我才烧船自退,徒然使周瑜获得虚名罢了!”从这里看,曹操根本不认为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指挥,有多大关系。>>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这两位将也好,帅也好,是在一种既合作,又斗争,既共同御侮,又针锋相对的矛盾之中共事。没有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获全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无法施展。所以,周瑜离不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协调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打退了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攻势,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了。>>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这个对手的。为吴国计,要杀他,为个人计,他也要杀他。嫉妒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双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设法使己方的力量胜过彼方。>>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一种办法,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使自己强大起来,超过原来的强者;一种办法,是使处于优势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势者还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为一种力量。由于失去竞争对手,天下唯我独尊,再弱之势,也就成为强势了。>>  这后一种行为,是很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历史停滞不前。>>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都抱着《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抱着“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常常没有什么游戏规则,多凭不正当手段而独霸天下的原因了。>>  所以,有了这句名言,周瑜从此不仅在文学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家喻户晓的,无丝毫容人之量的典型人物。其实,社会的进步是建筑在公平的竞争上的,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有,我要比你更有。在同一条跑道上,不是靠使绊子扳倒别人,夺得第一,而是靠光明磊落的竞争,走在前面,那才是真正的胜利。而纪录也只有在这样你追我赶的局面下,才能打破。如果“既生瑜,何生亮”,只你老哥一个,你会是永远的冠军,但纪录也永远停滞在那儿了。>>  说穿了,嫉妒,是弱者的行为,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吗?
2023-09-10 12:56:201

论述《三国演义》中,刘备、孙权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
2023-09-10 12:56:291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

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2023-09-10 12:56:401

为什么说曹操善于用人?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2023-09-10 12:57:001

如何评价曹操的用人之道和刘备的用人之道?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
2023-09-10 12:57:081

曹操用人歇后语22句

1、曹操的心——多疑 2、曹操做事——干干净净 3、曹操做寿——贺礼实收 4、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5、曹操遇蒋干——误大事 6、曹操到赤壁——利令智昏 7、曹操打徐州——报仇心切 8、曹操的疑心——比谁都大 9、蒋干保曹操——各为其主 10、吕布下跪曹操——求生不得 11、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2、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13、曹操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4、刘备曹操论英雄——各怀鬼胎 15、strong>更多关于曹操的歇后语 16、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17、孙权杀关羽送曹操——嫁祸于人 18、属曹操的——疑心太重;疑心大 19、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0、曹操背时遇蒋干——倒霉事全来了 21、曹操杀蔡瑁——上当受骗;操之过急 22、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2023-09-10 12:57:151

曹操通过什么手段来控制他们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使用得当才问后代江山打下了基础。 曹操在收编了三十万青洲军后,有了一只具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有了部队还不行,还需要能够调度管理这些士兵的将领,这时曹操便在衮洲招闲纳士,进行了交谈之后,对子良赞道“这是我的子房啊。”子房便是张良,此人便是日后汉高祖的主要谋士之一,列位于“汉初三杰”之首位,可见人们对他的评价有多么的高。张良又把很多人才推荐给咳曹操,这些人于是组成了曹操的骨干,为曹操东征西伐,平定中原,出谋划策。每每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些人给曹操以有力的支持,使曹操坚持了下来,并赢的了最后的胜利。 这些谋士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给予的待遇不低。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感但过剩的时候,多多易善。知道司马懿有才干,便让他出来做官。可司马懿称病不出,曹操便吓他说不出来就收监,司马也只好出来了。 曹操对于人才,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 那么同时从 历史上也可以看出人才对于曹操的重要: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三国是兵慌马乱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乱世的故事;乱世之中,人最聪明,计策最多,策略最绝,人物在最富有色采的。但这些计策,策略,人物都在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付日趋复杂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具有借鉴。 易中天对于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如下评论: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老板。你要是老板选错了,那你这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第二层意思,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么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正在洗头,突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人才来了,马上停止洗头,把头发抓住去接见。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通报说人才求见,马上把嘴巴里的饭吐出来,然后出去接见。洗一次头他三握发,吃一餐饭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贤若渴。郭嘉说,这个样子袁绍是学会了,但是没有学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绍的礼贤下士是靠不住的,何况袁绍本人还有一些什么毛病,所以袁绍不是好老板。还有第三层意思,郭嘉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猜出来,那就是曹操是个好老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曹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老板呢?易中天先生又为什么认为曹操是一个好的老板呢? 那么曹操怎么就是个好老板呢?也有以下几点表现: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曹操作为一个好老板,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伴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而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难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吗?那么,曹操那么多用人之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曹操怎么做,而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用人之术,而是用人之道。“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太了解人是怎么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们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因此有“以功归人,以奖励人”。他知道人都是有弱点的,也都是有缺点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宽容人”。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情达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他还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对人心、人性的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给我揪出来,曹操没有,曹操发现有这么一堆书信以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这个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你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曹操说,哎呀,算了吧,说老实话我和袁绍作战是以弱胜强,袁绍是强势,我是弱势,那个时候连我曹操自己老实说心里都没底,我都没有把握能不能打胜这一仗,何况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这手做得实在是聪明,聪明在什么地方呢?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就是他说的那个情况,那么既然是那样一个情况,当时秘密和袁绍有来往的,肯定不是一个小数,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弄不好就是几十个、上百个,这些人你都清算,你清算不了,既然清算不了,不如干脆不清算,我不但不清算,我连把柄我都不拿在手里,我当着你的面我没有拆封,我没有看,我不知道有谁在勾结袁绍,我现在把证据全部烧毁,大家放心好了,只要以后你跟着我曹某人,忠心耿耿,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人情做到底了。曹操很清楚,在这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有些时候是要装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的天下,所以叫做老白姓有句话说“不哑不聋不做阿公”,有时候就是要装聋作哑。洞悉人心、洞察人性已经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更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方说他销毁这些证据,他奖励他手下的将领,他给自己的缺点错误做检讨,他感谢那些给他提意见的人,他做这些所有事情的时候,他做得坦诚,大气,自然,实在,一点没有装腔作势的样子,这就太难了。 曹操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也就掌握了用人之道。曹操掌握了用人之道,也就知道了手下的人才最需要什么。当曹操知道了人才的需求,也就知道了他能够给予人才什么。因此说到底,曹操的用人之道也就是他的做人之道,那么曹操的做人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几个原因,第一点,曹操聪明,他知道一个搞政治斗争的人,一个在战场上作战的的人,全讲真话那是不可能的,全讲假话是行不通的,这样一个人必须把握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对谁说真话,对谁说假话。对敌人,你肯定要说假话,兵不厌诈嘛,你不能说实话;但是你对你自己的谋士,他们可都是聪明人,那你要说真话,你说真话你才能换取信任,你换取了信任他才会尽心竭力地为你出谋划策,你才能克敌制胜。曹操他能够把握这个真假之间的这个度,这叫做聪明。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和,曹操这个人性格里面有很好的一面就是他是个性情中人,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诗人,他身上既有军事将领的素质,他也有诗人的气质,他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一个做领导的,太严肃了不好,太严肃了,人家觉得你不可亲近;太随便了也不好,太随便了你没有威望,最好是像曹操这样,需要威望的时候他是不怒而威,平时的时候他又亲切随和,这样就使自己的下属既尊敬他,又爱戴他,这个分寸,曹操也把握得很好。所以曹操经常把正经事用开玩笑的口气来说,比方说他有一个人在他敌人那边,自己的父亲被曹操下了大狱,曹操就给他写封信说,令尊大人在我的监狱里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呢,国家也不能老掏钱替人家的爸爸养老啊,你看着办吧,非常好玩儿。 第三个原因,他的真诚,曹操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希望有很多人来帮助他,他确实感到自己一个人是孤单的,是势单力薄的,这是他的真话。曹操有一首诗叫《短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衿啊,悠悠的是我的爱心,只是由于你的原因啊,让我思念到如今。思念着谁?不是情人,不是小蜜,是能够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朋友,这个感情是真实的,所以第三个原因是他的真诚。 第四个原因是深沉,曹操是一个很深沉的人,我们去看一下这首《短歌行》,他的开头的句子是什么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因此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朋友来帮助我。所以他的用人之道是站在这样一个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的高度产生出来的,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用人之道,所以曹操这个人是很随和的,也是很深沉的。郭嘉对曹操有这样一个评价,叫“外易简而内机明”,就是表面上看着他随随便便,实际上里面内心深处很深很深,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他可以和你谈笑风生,他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他可以和你勾肩搭背,但是请你注意,当他和你握手言欢嘻嘻哈哈的时候,他在观察着你,而且看人看得入木三分,他会把他对面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然后他知道怎样来对待你,或者说怎样来对付你。
2023-09-10 12:57:251

三国演义刘备孙权曹操用人之道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
2023-09-10 12:57:351

曹操用人歇后语的下一句

曹操用人歇后语的下一句是: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2023-09-10 12:57:452

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是什么意思??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为国失贤则亡”。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他曾先后三次下令求广贤才。 #hfuH=&oh曹操首先就非常看重人才,他认为天地间,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会因为没有贤士而灭亡。 g:l.MJT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发布第3次求贤令,他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 f"u *D,/sS《求贤令》 Am0{8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n]_[NR) i解译: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要得到这些人才,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鲁国大夫,性寡欲,为孔子所尊敬)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管仲贪财,但却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但怀揣真才干的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才不能被重用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才能是第一要素,只要有才能就把他们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mWybPqx《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原则,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 kqYa*| l古代的儒家思想是很重视,德的修养的,人才也追求德才兼备。 >Iewx Gb>但当时是乱世,非常时期,就该用非常手段。易中天先生有说:“曹操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所以曹操就推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标准。天骄感觉到了曹操的霸气,那是种海纳百川的霸气。曹操的用人追求的是实际效应,这是很符合现代的思想,一件事情的外在再华丽也没用,最后看的还是结果。 sbkQ71T:曹操的求贤若渴,并不是只是在于他3次颁布《求贤令》,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也就是大诗人,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等都非常有名,在他的《短歌行》中他也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意。真心诚意,以情动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以法制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已,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劢人。
2023-09-10 12:58:051

为什么说曹操善于用人?

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什么叫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推诚取信,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曹操的双重角色,曹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曹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但是即便在前期曹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刘备比孙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第三个特点就是曹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曹操、投降曹操、投奔曹操的。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而曹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曹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张绣,对魏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陈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忠诚。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曹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的时候,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曹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曹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青州兵就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曹操以后曹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曹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曹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曹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曹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曹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曹操。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曹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曹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曹操,曹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这是什么?信任换忠诚。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曹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曹操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曹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其实不然啊,曹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曹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曹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第四个特点是: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听而决策错误,曹操一定检讨。有一次曹操打孙权的时候,曹操就做了一个决定,就准备把淮南的老百姓都迁移到北方去,当时有个叫蒋济的人就不赞成。曹操说你看上次我跟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我就把白马的老百姓迁移到延津,蒋济说,曹公,现在这个情况和你跟袁绍打白马的时候不一样了,再说老百姓他都是恋土的,恋家的,谁愿意搬来搬去,不要迁移他们。曹操不听,不听以后这些老百姓一听曹操要把他们迁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孙权那儿去了。所以后来蒋济去见曹操,曹操听说蒋济来了以后马上出门迎接,然后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蒋济的手说,哎呀蒋济,你看你看这事我弄得,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躲避一下孙贼的,谁知道把他们都赶到孙贼那去了,你看我干的这事,检讨。而且我们还要学他一点,就是检讨也用不着总是哭丧着脸,我们现在一些当领导的犯了错误不愿意检讨就是因为一检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检讨也有各种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检讨,笑着检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检讨的人他也还是觉得你是有诚意的。 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个特点,根据这四个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八句话: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2023-09-10 12:58:171

你知道曹操刘备孙权是怎样用人的吗?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曹操用人,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 其次,曹操在用人方面还颁布了一条重要命令:“惟才是举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予以重用。由于这一命令的颁布并付诸实施,天下贤士争相归附。 曹操知人善任,惟才是举,不以地位高低论取舍,必定表现出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特点。曹操为了得到一个人才,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他礼贤下士,广招贤才,天下贤士归附他,有如水之归海。 第三,给后来的降将以来投之路。不仅如此,曹操还采用挖墙脚的办法,从敌方挖人才. 曹操虽然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用人惟才,但同样摆脱不了嫉贤妒能的狭獈思想的束缚。 曹操既要笼络天下贤士之心,广开贤路,而对一些“狂傲”之徒又不能容忍。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有时也有不明之举。 最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多疑,爱猜忌。 总之,曹操之所以为曹操,就在于他有得有失,不失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他“用人惟才”,为许多中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仕进的机会,也为许多出身低贱的壮士提供了一显雄风的舞台。曹操在用人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这一点上,不难看出,不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如何的尊刘抑曹,但在用人的具体描写中,却始终掩盖不住曹操的熠熠光彩,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赞美之辞。作者把曹操用人的得失与他事业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铸成一座赫赫丰碑,矗立在读者眼前,让曹操用人之道的熠熠光辉,照彻古今,长存读者心中。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纵观孙权的用人之道,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敢于大胆起用新人。孙权任用周瑜破曹操于赤壁之时,周瑜不过二十几岁,人们呼为周郎;周瑜死后,孙权又任用鲁肃接管军国大事,使曹操不敢正眼觑江南;鲁肃之后,吕蒙接任,也是少年英俊,才华横溢,败蜀汉“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于荆州,为东吴夺回了这一战略重地;后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报杀弟之仇,孙权更是大胆起用白面书生的无名小辈陆逊,陆逊风流儒雅而韬略满腹,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于猇亭。 由于孙权采取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用人策略,使东吴在这场斗争中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没有出现蜀汉类似的人才危机。在这一点上,东吴显得比蜀汉棋高一着,筹高一等,确实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三、刘备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首先,刘备善于笼络人心,礼贤下士。 其次,刘备也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寻觅人才。“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就是他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挖过来的。 刘备善于笼络人才,也善于运用人才。 但是在用人方面刘备势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起用新人(而这又恰恰是魏吴都颇为重视的)。因此,在这场智慧与力量的抗争中,一旦老将旧臣死去,蜀国就陷入了人才危机的窘境,面对魏吴新人辈出,人才济济的繁盛局面,就显得力不能支了。应该说,人才困乏是蜀国为什么最早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刘备岂能摆脱干系?刘备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任人惟亲,赏罚不明,全“小义”而忘“大义”的积弊。
2023-09-10 12:58:251

歇后语: 曹操用人一一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这句歇后语来源于《三国志》。
2023-09-10 12:58:331

曹操的用人之道

知人善人,唯才至亲,有勇有谋,不记易主
2023-09-10 12:5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