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项脊轩志 它的写作背景,归有光是在什么心情下写下这篇文章的

2023-10-05 06:47:19
共1条回复
cloudcone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集》等.

《项脊轩志》是 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我们刚刚学过..主要心情就是悲凉,又分为3点

1.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2.亲人已逝亲情不再

3.无功名,无法光宗耀祖.(这点是最悲)

相关推荐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如下:《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桥团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翻译: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此饥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森消返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无事可做,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归有光:归有光(1507年1月6日至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归有光死后,其子子宁曾辑其部分遗文,刻于昆山,词句多有改窜,其孙归昌世与钱谦益遍搜遗文,细加校勘,编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间,曾孙归庄又增益部分遗文,经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共四十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七百七十四篇、诗歌一百一十三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归有光还著有《三吴水利录》四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皇明经世文编》辑有《归太仆文集》两卷。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归有光全集》。
2023-09-11 17:37:221

《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归有光的《伤逝》成为永恒的经典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种的。现在他们是优雅的和覆盖的。”这句话是归有光在《项脊轩志》年写的,被誉为古诗词中最感人的悼念妻子的一句话。其实整个《项脊轩志》类似的名句还有很多。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项脊轩志》相当于一篇回忆录散文,反映了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令人感慨万千。我们来看一下全文。全文项,旧南亭也。这个房间只有十英尺见方,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出,雨露照人;每一箱都在搬,没地方买。房间朝北,晒不到太阳,中午就黑了。我稍微修理了一下,这样就不会从上面漏了。前面开了四扇窗,院子四周筑了墙,遮挡南面的阳光,阳光明媚,屋内明亮。我在院子里种植了兰花、桂花树、竹子等植被,给陈旧的栏杆,也增添了新的光彩。书摆满了书架,放声歌唱,默默地坐着,一切听起来都有声;而庭上一片寂静,鸟儿来啄食,人却不曾走。农历十五的夜晚,月亮高高的,照亮了半面墙,桂花树的影子错落有致,微风吹得影子摇晃,可爱极了。但是,我生活在这里,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也有很多值得难过的事。在此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一体。当年的叔叔伯伯们,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上到处都是。分开后,狗把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人当成了陌生人,客人们不得不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院子开始用栅栏围起来,后来修了墙,换了两次。房子里有一位老妇人,她曾经住在这里。老婆婆,我去世奶奶的丫鬟,奶了两代,母亲对她很好。房子的西面和里间是相通的,母亲过去常来。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妈妈曾经站在这里。”。”你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哭;妈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你冷吗?想吃东西吗?我的回应来自董事会之外。“话没说完,我哭了,你也哭了。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过来,说:"这是我爷爷太常贡拿来给皇上用的,以后你就用得着了!"“去,用手把门关上,对自己说:“如果我家读书久了,不行,儿子成功了,那我就可以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捧着一尊雕像说:"我的祖先,太常公玄德,持此位赴朝,你总有一天要用的!“看那废墟,如昨日,一只长号情不自禁。山脊开窗的游廊已经四次失火,不能烧毁,想必是有神灵在保护。我可以通过人们的脚步声来辨别他们。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出身于甘肃中部,建功立业,硕果累累。项济生曰:“蜀清守丹洞,利天下。后来秦皇建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开始。他们两人的无知在一个角落,世人足以知晓。其余区域迷失在屋内,眉毛扬起,眼睛眨动,表示有奇景。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井底之蛙。"我致力于此,未来五年,老婆回家,我来宣中,从其余问古事,或学几个kingboo网易博客的书。老婆回娘家探亲,回来报了小姐姐的话:“听说姐姐有个小阁楼,那小阁楼是什么?”?"接下来的六年里,老婆去世了,山脊的山脊也没有翻修。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很久没有任何寄托,又派人修复了南馆,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这之后,我是mor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挂,照亮了半边墙壁,月桂树的影子散落一地。微风吹过树影,摇摇欲坠,十分可爱。然而,我生活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情。在此之前,庭院是南北相连的。叔叔们分开的时候,室内外都设了很多小门,到处都是墙。分开后,狗把原来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人当陌生人,客人要跨厨房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一开始院子是用栅栏围起来的,后来修成了墙,改了两次2。我家有一位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这个老婆婆,我死去的奶奶的婢女,喂了两代人奶,她的第一个妈妈对她很好。房子的西侧与里屋相连,我的第一个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是你妈妈以前站的地方。”老婆婆又道:“你姐姐在我怀里哭;你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孩子冷不冷,要不要吃饭?"我隔着门一个个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开始就在宣读书。有一天,我奶奶来看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了。你为什么整天默默的呆在这里?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临走时,我用手把门关上,自言自语道:"我们的读书人早就没了名气,我的孩子成功指日可待!"过了一会儿,他拿着象鼻走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玄德朝见皇上用的。你以后肯定会用的!”回望旧日遗物,恍如昨日,不禁潸然泪下。季翔轩的东面曾经是一个厨房,人们去那里时必须经过它。我住在里面,窗户关着。时间久了,我能根据脚步声分辨出是谁。季翔轩总共被烧了四次,所以它不可能被烧毁。大概是受神灵保护吧。项籍生曰:巴蜀有一寡妇,名卿。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开采利润世界第一。后来,秦始皇为了纪念她,修建了“女怀庆台”。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生于隆中,以务农立功。这两个人还在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里,世人怎么会认识?今天,我住在这个破旧的小屋,但我很享受,认为有奇怪的景象。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在我写完这篇文章后,五年后,我妻子来到我家。她经常来到门廊,问我一些古老的东西,有时趴在桌子上学习如何写作。老婆回去探亲,跟小姐姐们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是小阁楼呢?”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我的妻子去世了,香破旧不堪,没有翻修。两年后,我长期卧病在床,没有精神寄托,于是又派人修复了南阁,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那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外面,而不是住在这里。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老婆去世那年自己种的。现在它像一把伞一样高大茂盛。欣赏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特色语言、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用不同的意境从不同的角度写得栩栩如生。给母亲,写下当她听到女儿呱呱大哭时,她指着门说:“你冷吗?”想吃吗?”的问题,凸显了慈母对孩子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奶奶,她那一句句充满爱意的“儿子,好久不见”的话语,她临走时的喃喃自语,她那一个个“用手关门”的动作,都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时不时,问古代之事,或借几回学书”,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年轻夫妻的依赖和恩爱的状况;她在省亲回来后,转述了小姐姐们稚气的提问,既生动展现了小姐姐们的期末考,又生动再现了情侣们依依不舍的情话场景。总之,作者能抓住所有人物的特点,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充满生活情趣,表达出对亲人深深的怀念。
2023-09-11 17:37:511

项脊轩志的作者是谁

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归有光。归有光是明代文学家,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其主要作品是《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项脊轩志的作者项脊轩志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归有光被视作“唐宋派”,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归有光一生写下了许多著作,流传后世。其主要成就在散文写作上,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所著的回忆性记事散文。归有光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作品。项脊轩志的出处《项脊轩志》出自归有光的《震川先生集》,《震川先生集》一共有四十卷。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其文字朴质而有韵味,清淡而有味。
2023-09-11 17:38:011

《项脊轩志》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项脊轩,旧①南阁子也。室仅方丈②,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③,雨泽④下注⑤;每移案⑥,顾视⑦,“无可置者。又北向⑧,不能得日⑨,日⑩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11),使不上(12)漏。前(13)辟四窗,垣墙周庭(14),以当(15)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17),亦遂增胜(18)。借书满架,偃仰(19)啸歌(20),冥然(21)兀坐(22),万籁(23)有声。而庭阶(24)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25),明月半墙,桂影斑驳(26),风移影动,珊珊(27)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28)庭中通南北为一(29)。殆(30)诸父(31)异爨(32),内外多置(33)小门,墙往往(34)而是。东犬西(35)吠,客逾(36)庖(37)而宴,鸡栖(38)于厅。庭中始为篱,已(39)为墙,凡(40)再(41)变矣。家有老妪(42),尝居于此。妪,先大母(43)婢也,乳二世(44),先妣(45)抚(46)之甚厚。室(47)西连于中闺(48),先妣尝一(49)至。妪每(50)谓余曰:“某所,而(51)母立于兹(52)。”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53)而泣;娘以指叩门扉(54)曰:‘儿寒乎?欲(55)食乎?"吾从板外相(56)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57)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58)余曰:“吾儿,久不见若(59)影,何竟日(60)默默在此,大类(61)女郎也?”比(62)去,以手阖(63)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64),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65),持一象笏(66)至,曰:“此吾祖太常公(67)宣德(68)间执此以朝(69),他日(70)汝当(71)用之!”瞻顾(72)遗迹(73),如在昨日,令人长号(75)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76)而居,久之,能以(77)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78)有神护者。…… 余既(79)为此志(80),后五年,吾妻来归(81),时至轩中,从(82)余问古事,或凭(83)几学书(84)。吾妻归宁(85),述(86)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87)何谓阁子也?”其后(88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89)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90)稍异于前。然自后(91)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92)如盖(93)矣。 [注 释] ①旧:旧时,原先。②方丈:一平方丈。③渗漉(lù):透过缝隙慢慢漏下。④雨泽:雨水。⑤注:灌,流。⑥案:矮长桌。⑦顾视:环视。⑧北向:朝北。⑨日:阳光。⑩日:时间。(11)葺(qì):修理。(12)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13)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指项脊轩的北面。(14)垣墙周庭:即“垣墙于周庭”,在院子四周筑上墙。垣、墙,名词用如动词,指砌墙。周庭,院子四周。(15)当:挡住。(16)洞然:明亮的样子。(17)栏楯(shǔn):栏杆。(18)胜:胜景,美景。(19)偃仰:俯仰,指起居休息。偃,俯卧。(20)啸歌:长啸或吟唱。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歌,吟唱。(21)冥然:静静地。(22)兀(wù)坐:端坐,静坐。(23万)籁(lài):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24)庭阶:复词偏义,义在“庭”(庭院)。(25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里。古人常用两个数字相乘的方式指代某个年龄或日期。(26)斑驳:错杂。指颜色深浅浓淡不一,驳杂。(27)珊珊:美好的样子。珊,同“姗”。(28)先是:“先于是”的省略,在这以前。(29一):一体,整体。(30)殆(dài):及,等到。(31)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32)异爨(cuàn):不用同一个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爨,灶。(33)置:安,装。(34)往往:到处。(35)西:名词作状语,朝西。(36)逾:越,穿过。(37)庖(páo):厨房。(38)栖:栖止,栖息。这里指喂养。(39)已:已而,然后。(40)凡:总共。(41)再:两次。(42) 妪(yù):老妇人,老婆婆。(43)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44)乳二世:喂养过两代人(指归有光和他的父辈。)。乳,动词,喂奶。(45)先妣(bǐ):已去世的母亲。(46)抚:这里是对待的意思。(47)室:指项脊轩。(48)中闺:内室。女眷住的房间。(49一):一时,时而。(50)每:常常。(51)而:同“尔”,你。(52)兹:这,这里。(53)呱呱(gūgū):象声词,婴儿的哭声。 (54)叩门扉(fēi):敲门扇。门扉,门扇。(55)欲:要。(56)相:偏指对方,没有互相的意思。(57)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上。所以用“束发”来指十五岁。(58)过:看望。(59)若:你,你的。(60)竟日:整天。(61)大类:很像。类,像。女郎:青年女子。(62)比:等到。(63)阖(hé):同“合”,关。(64)不效:没有成果,指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取得功名。(65)顷之:过一会儿。顷,一会儿。之,用来凑足音节。(66)象笏(hù):象牙做的笏。笏,古代臣子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边备忘。又叫手板、象简。(67)太常公:夏昶,字仲昭,明代昆山人,曾在宣德年间任太常寺卿,是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公,尊敬的称呼。(68)宣德:明宣宗的年号。(69)朝:上朝。(70)他日:日后,以后。(71)当:该会。(72)瞻顾:这里指回顾。(73)遗迹:过去的事。(74)长号(háo):长声号哭。(76)扃(jiǒng)牖(yǒu):关窗。扃,门窗上的闩,这里用如动词,指上闩。牖,窗户。(77)以:介词,凭,根据。(78)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79)既:已经,……以后。(80)此志:指本篇中这一句以前的文字。从这一句往下是作者后来补写的。(81)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82)从:跟,向。(83)凭:倚,靠。(84)学书:学写字。(85)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86)述:转述。(87)且:有“那么”、“还有”的意味。(88)其后:在那以后。(89)乃:才。(90)制:规模,形制。(91)自后:从这以后。自,从。(92)亭亭:耸立的样子。(93)盖:伞盖。 [译 文] 项脊轩,就是原先南边的那间小房子。屋子的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只能容—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常常渗透过缝隙漏了下来,(遇到雨天)雨水就往下直流;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室内,没有可放的地方。又是坐南向北,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时间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下来。我稍稍给它修理一番,使上面不再掉土漏雨。又在北面开了四个窗户,在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阳光由北墙反射过来,屋里才亮堂起来。我又在院里混杂着栽种些兰草、桂树、竹子和其他树木,往日的栏杆,也就增添了胜景。借来的书籍堆满了书架,休息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端坐,能听到万物发出的声响。但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小鸟常飞来啄食,人来了也不飞走。每逢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斜照在围墙上,桂树的影子浓淡错杂,清风拂过,树影婆娑,多么美好可爱。 但是我住在这里,既有很多可喜之事,也有许多可悲之事。 起初,这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叔、伯们分家之后,里里外外多处安上了不少的小门,(隔断)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西家的)客人要穿过(东家的)厨房去(西家)吃饭,各家都把鸡喂养在公用的堂屋里。各家的院子里起先是围上了篱笆,后来又筑了围墙,总共变动过两次了。我家里有个老妇人,曾在这里住过。老妇人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我母亲对待她很好,项脊轩的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常来(这里)。老妇人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在这里站过。”老妇人又说:“(当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你)娘就用手指敲着门板问:‘孩子冷吗?要吃奶了吗?"我就隔着门板和她答话。”(她)话还没说完,我哭了,老妇人也哭了起来。我从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有见到你的影子了,怎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呢?”等到她离开时,又用手(轻轻地)把门掩上,自言自语说:“我家的人长期读书没有得到功名了,(这个)孩子将来的成就,该是可以期待的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块象牙笏板来到(轩里),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去上朝用的,以后你该会用得上它!”回忆这些往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真叫人长声悲号不能自已。 项脊轩东边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都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户(在轩中)生活,(时间)久了,能凭脚步声辨认出是谁。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护佑吧。…… 我写了这篇志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到轩里来,向我问些历史典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的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后转述几个小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的妻子死了,项脊轩也坏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期生病躺在床上,觉得无聊,才派人重新修补南阁子,阁子的规模跟以前比稍有不同。然而从这以后我多在外面工作,不常(在轩中)居住。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的,现在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就像撑开的巨伞一样了。 [鉴 赏] 用寻常话语,写家庭琐事,抒真挚感情,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全文以“轩”为线,从项脊轩内外在修葺之前与之后的两种物境入手,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一间原本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有兰有竹,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十分幽静。“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而人至不去”,文章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态显静境,不但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而且把作者恬静、安详、勤学、深思、身居陋室而不改其志的性格和日常生活活观于纸上。这里既写了环境,又写了人,二者高度统一,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接着叙可悲之事,第一件是父辈分家后的种种情景。庭院中开始是临时性的“篱”,后来就升级为永久性的“墙”,于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食”、“鸡栖于厅”,乱糟糟的,反映了家道的中落和亲人间的离违。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琐事形成的物境又一次与人事相交融,正是由于人事的变迁,才使静止的庭院不断地呈现着动态。“可悲”的物境,自然容易勾起对“可悲”的人事的联想,引起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时,善于从不同角度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琐事以极为动人的意义。作者八岁丧母,为了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之口追叙出一些琐事,再现了“以指扣门扉”,问饥问寒的情景,而老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的细节,则真实而自然地反映了作者对慈母的怀念。由于情感渗透在真实的细节中,所以格外委婉动人。作者写祖母则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自己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所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似有轻微的责备,实是对孙儿的疼爱和赞赏。临去,“以手阖门”,自言自语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内心的独白,细致入微地表现出祖母的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随即“持一象笏至”,激励孙儿奋发努力。这些平常的动作和语言,无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年岁已长而功名未就的愤懑。 写妻子的一段是十多年后补写的,既写了“可喜”,也写了“可悲”。可喜事有二:一是伉俪情深,兴趣爱好相近,常“从予问古事”和“学书”,表明妻子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二是妻子的小妹问“何谓阁子”,说明妻子回娘家常提及夫家事,还常常把与丈夫朝夕相处的项脊轩挂在口头,从中可见夫妻感情的深厚。这样的亡妻,怎不令人思念。然而写到这里作者却以一个细节的记述来取代直接的抒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是无情之物,但作者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而且在“亭亭如盖”之前加上“今已”二字,突出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哀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深沉又含蓄。 “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传世名作的独特风格。作者所摄取的材料,不外乎身边琐事或家务细节,都是人们习见习闻,见而不怪的,可是一经作者把它们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提炼出来,注入自己美好真挚的思想感情,凭借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就形成了文章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所以尽管题材细小,却能发人之所未见,深深打动读者之心。
2023-09-11 17:38:361

怎样理解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如今已亭亭如盖已
2023-09-11 17:38:453

归有光的 《项脊轩志》翻译。

2023-09-11 17:39:102

试赏析 归有光 项脊轩志

798789789797889
2023-09-11 17:39:294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思想与艺术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2023-09-11 17:39:381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是写的第几任妻子?当时婚否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先看这个图:最左是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的年龄,中间是时间,右侧是事件: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18岁写完这篇《项脊轩志》后五年,娶了魏氏。 六年后魏氏去世。 多年后补录最后两段,说的就是第一任妻子魏氏。两年后继娶王氏,王氏又死,再娶费氏。内容取自网络,旨在分享。
2023-09-11 17:39:491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翻译: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作品介绍《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该散文被编入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编入时多有删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项脊轩志
2023-09-11 17:40:051

《项脊轩》文言文翻译

1. 《项脊轩》文言文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上教版高一第二学期第16课无此段文字) (下文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与苏教高中必修五相同) 注释1、轩:小的房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4、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渗,透过。漉,漏下。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 下,往下。 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7、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10、为(wéi)修葺。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迎接14、洞然:明亮的样子。15、栏楯(shǔn):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16、增胜:增添了光彩。 胜:光彩。17、偃仰:偃,伏下。 仰,仰起。偃仰,安居。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文,显示豪放自若。 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兀坐,端坐。20、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 而:修饰关系连词。 是:这(样)。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庖,厨房27、已:已而,随后不久。28、凡再变矣:凡,总共。 再,两次。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2、阖(hé):通‘合" 。合上。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 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40、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42、修葺:修补。43、诸:各个 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方丈,古:一丈见方 今:庙宇里的住持)2、墙往往而是(往往,古:到处 今:经常)3、余自束发(束发,古:表示儿童 今:扎头发) 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 (副词,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副词,起初,起先) 2、过 日过午已昏 (动词,。 2. 《项脊轩志》文言文翻译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NN 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 3.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4. 项脊轩志,文言文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 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5. 《项脊轩志》文言文的翻译 项脊轩是以前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能够容一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雨水常常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室内没有地方可以安置。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透明敞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到半截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很多悲伤的事情。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注:此处为“互文”用法】,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恐怕可以等待吧!”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牙制的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长声号哭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无所依靠,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着,枝繁叶茂像车盖一样了。 6. 文言文阅读项脊①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1:D小题1:每 移 案 /顾 视 无 可 置 者/ 又 北 向/ 不 能 得 日(2分)小题1: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2分)小题1:经过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优美、宁静与恬适。 作者是一个甘于清贫(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人。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A、用,B、把,C、凭借,D、用来。例句中“以”的意思为“用来”,故选“D”。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注意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到句子的结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注意“而、至、去”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正确性、完整性。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④。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⑤,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⑥,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几句内容来分析是一个什么地方,然后根据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分析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可。 7. 【高二古文问题(逍遥游报任安书项脊轩志陈情表)古文字词的解释要 1.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整句话翻译为:“(宋荣子)轻蔑的耻笑这些人”2且举世而誉之:且,况且.而,连词,表递进.3彼且恶之:这也是逍遥游中的句子吗?我只记得有一句“彼且奚适也”,这里的“且”意思是“将”,还有一句“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尚且,还”.4则仆偿前辱之债: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以前受辱所欠的债了.5且勇者不必死节.何至自沉溺.哉.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弱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6从余问古事:古事,就是古代的事情.是说他妻子向他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夫妻的闺房之乐.7犬马怖惧之情(整句):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8具以表闻(以的用法.整句的意思.句式)“以”的意思是“介词,用”,这是一个介宾结构后置句,即“以表具闻”,整句是说:我用表把自己的情况详细的上奏给皇上. 9垣墙周庭(垣的意思):垣就是“墙”的意思,这里“垣墙”是名词活用做动词,砌上围墙.。
2023-09-11 17:40:231

亭亭如盖矣?

个人观点:亭亭如盖矣见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意思是说庭院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长大,高高挺立,冠似伞盖了。此句睹物思人,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缅怀。
2023-09-11 17:40:322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早年丧母 中年丧妻
2023-09-11 17:40:522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构有何特点

《项脊轩志》“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结构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开始至“殆有神护者”),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第二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3-09-11 17:41:041

古代文人归有光写的散文有那些特点?

1、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并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2、注重细节,刻绘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确非前后七子所及。3、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他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寒花葬志》为悼念夭殇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两个细节勾勒婢女形象,写出庭闱人情,极为凝炼。4、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墅,并对王维发了议论。《菊窗记》从洪氏之居的地势、风景写到古人仲长统与陶渊明,夹叙夹议,跌宕多姿。扩展资料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有光
2023-09-11 17:41:141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与上文组成完美篇章。
2023-09-11 17:41:303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是写的第几任妻子?当时婚否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先看这个图:最左是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的年龄,中间是时间,右侧是事件: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18岁写完这篇《项脊轩志》后五年,娶了魏氏。六年后魏氏去世。多年后补录最后两段,说的就是第一任妻子魏氏。两年后继娶王氏,王氏又死,再娶费氏。内容取自网络,旨在分享。
2023-09-11 17:41:411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是什么意思?

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说明】 现在一般认为这个前,指的是北面。 归有光在修葺此轩时,为了解决屋子的光线问题,先是“前辟四窗”( 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接着“垣墙周庭”( 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目的是“以当南日”( 用来挡住南面照射的日光),最后的效果是“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阳光从门和窗子里反照进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023-09-11 17:41:582

《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的资料?急<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参与撰修《世宗实录》,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归有光擅散文,朴素简洁,感情自然动人。王锡爵称其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语言之外”。姚鼐谓其作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归有光讲学安亭,对嘉定的文化发展影响极大。阎百诗谓:“隆庆以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得有光之真传也”。
2023-09-11 17:42:071

归有光写作项脊轩志的时间?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作者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但从文中的“既为此志”来看,此文并非一气而成,后两自然段为后期的补记部分。那么作者何时写这部分附记的呢? 一般人认为,本文的附记部分是作者写正文后十三年补写的,根据是文中有“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说法,加起来正好是十三年。从归有光的生活经历看,他二十三岁时娶妻魏氏,前推五年,他正好十八岁写正文,那么写附记的时应为三十一岁。由文中的“其后六年,吾妻死”说明归有光丧妻时是二十九岁。再结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明枇杷树已长大成木。我们知道枇杷树生长缓慢,非多年不能成木,两年的时间是不可能“亭亭如盖”的。因此这种说法不能令人信服。 归有光三十五岁中举后,迁居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区)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不复归故里,由此并附记内容看,归有光应尚未迁居而作附记的。加上枇杷树非五六年不能“亭亭如盖”,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迁居异乡之前,在家看到旧时之物,触动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而补作的,此时距正文写作时间约为十五六年,即作者写此文时应为三十四五岁而非三十一岁。本篇论文转自中国论文引擎 www.yaocu.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链接:http://www.yaocu.com/plus/view.php?aid=602913这个应该是最精确的Davy
2023-09-11 17:42:182

高二语文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优质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2023-09-11 17:42:391

如何评价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一生坎坷,八次落第乃中举。爱妻早逝,孝子16而夭,后又两次被贬。《项脊轩志》是其追忆其家庭琐事,表达对物是人非,三世变迁的感慨。项脊轩志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这最后两句。以最朴实的语言,营造出了悲情的氛围。只是看见庭院里树荫如盖的枇杷树,便想起了她离开那年。明明感觉就在昨天的事,原来已经发生了这么久了。原来,你离开也已经这么久了。没有富有感染力的形容修辞,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只是简单的陈述了所见所想。三言两语便将其对妻子的挂念表露无遗。越是朴实,越是感人至深。好像在冥冥之中,我也想起了,曾经陪伴我成长又离我远去的人。原来时间已经过了这么久了。归有光写了枇杷树,却让你我想起了自己桃李杏花。这种情感共鸣是这句话得以流传,为人称道的重要原因。生活中的细节变化,往往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今已亭亭如盖矣”,你看时间过了这么久,我还是在挂念着你,句尾的“矣”,更是欲说还休,道尽心酸怀念之情。
2023-09-11 17:42:481

项脊轩志作者介绍

《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1]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本 名 归有光别 称 归震川、归太仆字 号 字熙甫,又字开甫 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所处时代 明朝民族族群 明人出生地 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里出生时间 1507年1月6日去世时间 1571年2月7日主要作品《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主要成就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官 职南京太仆寺丞地 位“嘉靖三大家”之一
2023-09-11 17:43:17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到底是由多么的悲凉啊?

算不了文吵另选趴锻
2023-09-11 17:43:293

谁能帮我找“归有光”的简介与及他写《项脊轩志》的背景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2023-09-11 17:43:371

“余户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翻译下来什么意思(高中语文)

余户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2023-09-11 17:43:483

高分.求项脊轩志读后感

给你参考。要交作业的话,可别写的一模一样。http://hi.baidu.com/wangnansong/blog/item/f49dcd028758e30d4afb5103.html http://www.5156edu.com/page/09-04-14/45118.html
2023-09-11 17:44:022

怎样理解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往事:“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对孙子的这种做法表面责怪,内心却默默的赞赏,感到无比欣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简单的寥寥数语中,体现出祖母对作者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重振家族雄风。而在作者的心中,久久都不见人的他只有被奶奶惦记着,作者默默的回忆着这短暂而又少又的亲情。文中几笔,既表现了祖母对归有光的赞赏、关怀和鼓励,也表现出了自己对祖母的深深怀念。归有光自幼热爱学习,博学多才,但是确屡试不中,一直到了六十岁才中进士。作者在写《项脊轩志》时,也未能实现老祖母的期望。文章在“瞻顾遗迹”的同时,隐含着光阴易逝,而自己并没有像老人家所期望的那样光大门楣,辜负了祖母厚望的深深内疚,让他“长号不自禁”。
2023-09-11 17:44:361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1、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阶寂寂 一作:堦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2023-09-11 17:45:021

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 #能力训练# 导语】《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下面是 分享的文言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   1、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5、雨泽下注:下,往下。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修葺:修缮、修理。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13、当:抵挡。   14、洞然:透明敞亮。   15、栏楯:栏杆。   16、增胜:增添了光彩。   17、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偃,仰卧。   18、啸歌:长吟或吟唱。这里指吟咏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儿童时代。   24、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5、往往:指到处,处处。   26、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7、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8、已:已而,随后不久。   29、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30、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1、相为应答:对她作出回答。   32、阖(hé):关闭。   33、扃(jiōng)牖(yǒu):扃,关闭。牖,窗户。   34、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5、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修葺:修缮,修理。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女子出嫁。   37、凭几学术:伏在几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40、手植:亲手种植。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车盖一样。   42、制:规制,格局。   43、老妪:老年妇女   44、先大母:已故的祖母。大母:祖母   45、先妣:已故的母亲   46,中闺:指内室   47.阁子:小的房室   【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事可干,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2023-09-11 17:45:101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主旨

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
2023-09-11 17:45:224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主旨

以项脊轩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写出一系列家庭琐事,表现了作者对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对死去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也表现了作者年青时刻苦读书、怡然自得的乐趣。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作品节选如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译文如下: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著有《震川先生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脊轩志
2023-09-11 17:45:381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赏析

  有时候在学习一篇 文章 之前,看看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对自己的理解有着很大的益处!下面是有我为你整理的《项脊轩志》赏析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归有光项脊轩志全文阅读: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__,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u2018儿寒乎?欲食乎?u2019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u2026u2026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全文翻译: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 雨水 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u2018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u2019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u2026u2026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 修理 。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赏析一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 抒情 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 对子 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 种植 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四、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课文中的叠词用法这说明了这一点。   《项脊轩志》赏析二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特点二为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 二.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光说写景中的抒情。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2023-09-11 17:45:451

《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归有光的《伤逝》成为永恒的经典

“院子里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种的。现在他们是优雅的和覆盖的。”这句话是归有光在《项脊轩志》年写的,被誉为古诗词中最感人的悼念妻子的一句话。其实整个《项脊轩志》类似的名句还有很多。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项脊轩志》相当于一篇回忆录散文,反映了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令人感慨万千。我们来看一下全文。全文项,旧南亭也。这个房间只有十英尺见方,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尘泥渗出,雨露照人;每一箱都在搬,没地方买。房间朝北,晒不到太阳,中午就黑了。我稍微修理了一下,这样就不会从上面漏了。前面开了四扇窗,院子四周筑了墙,遮挡南面的阳光,阳光明媚,屋内明亮。我在院子里种植了兰花、桂花树、竹子等植被,给陈旧的栏杆,也增添了新的光彩。书摆满了书架,放声歌唱,默默地坐着,一切听起来都有声;而庭上一片寂静,鸟儿来啄食,人却不曾走。农历十五的夜晚,月亮高高的,照亮了半面墙,桂花树的影子错落有致,微风吹得影子摇晃,可爱极了。但是,我生活在这里,有很多值得开心的事,也有很多值得难过的事。在此之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一体。当年的叔叔伯伯们,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上到处都是。分开后,狗把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人当成了陌生人,客人们不得不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院子开始用栅栏围起来,后来修了墙,换了两次。房子里有一位老妇人,她曾经住在这里。老婆婆,我去世奶奶的丫鬟,奶了两代,母亲对她很好。房子的西面和里间是相通的,母亲过去常来。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妈妈曾经站在这里。”。”你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哭;妈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你冷吗?想吃东西吗?我的回应来自董事会之外。“话没说完,我哭了,你也哭了。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过来,说:"这是我爷爷太常贡拿来给皇上用的,以后你就用得着了!"“去,用手把门关上,对自己说:“如果我家读书久了,不行,儿子成功了,那我就可以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捧着一尊雕像说:"我的祖先,太常公玄德,持此位赴朝,你总有一天要用的!“看那废墟,如昨日,一只长号情不自禁。山脊开窗的游廊已经四次失火,不能烧毁,想必是有神灵在保护。我可以通过人们的脚步声来辨别他们。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出身于甘肃中部,建功立业,硕果累累。项济生曰:“蜀清守丹洞,利天下。后来秦皇建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开始。他们两人的无知在一个角落,世人足以知晓。其余区域迷失在屋内,眉毛扬起,眼睛眨动,表示有奇景。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井底之蛙。"我致力于此,未来五年,老婆回家,我来宣中,从其余问古事,或学几个kingboo网易博客的书。老婆回娘家探亲,回来报了小姐姐的话:“听说姐姐有个小阁楼,那小阁楼是什么?”?"接下来的六年里,老婆去世了,山脊的山脊也没有翻修。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很久没有任何寄托,又派人修复了南馆,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这之后,我是mor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挂,照亮了半边墙壁,月桂树的影子散落一地。微风吹过树影,摇摇欲坠,十分可爱。然而,我生活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情。在此之前,庭院是南北相连的。叔叔们分开的时候,室内外都设了很多小门,到处都是墙。分开后,狗把原来住在一个院子里的人当陌生人,客人要跨厨房吃饭,鸡在大厅里栖息。一开始院子是用栅栏围起来的,后来修成了墙,改了两次2。我家有一位老妇人曾经住在这里。这个老婆婆,我死去的奶奶的婢女,喂了两代人奶,她的第一个妈妈对她很好。房子的西侧与里屋相连,我的第一个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是你妈妈以前站的地方。”老婆婆又道:“你姐姐在我怀里哭;你妈用手指敲了敲门,说:‘孩子冷不冷,要不要吃饭?"我隔着门一个个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开始就在宣读书。有一天,我奶奶来看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了。你为什么整天默默的呆在这里?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临走时,我用手把门关上,自言自语道:"我们的读书人早就没了名气,我的孩子成功指日可待!"过了一会儿,他拿着象鼻走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玄德朝见皇上用的。你以后肯定会用的!”回望旧日遗物,恍如昨日,不禁潸然泪下。季翔轩的东面曾经是一个厨房,人们去那里时必须经过它。我住在里面,窗户关着。时间久了,我能根据脚步声分辨出是谁。季翔轩总共被烧了四次,所以它不可能被烧毁。大概是受神灵保护吧。项籍生曰:巴蜀有一寡妇,名卿。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开采利润世界第一。后来,秦始皇为了纪念她,修建了“女怀庆台”。刘备与曹操争天下,诸葛亮生于隆中,以务农立功。这两个人还在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里,世人怎么会认识?今天,我住在这个破旧的小屋,但我很享受,认为有奇怪的景象。如果有人知道我的情况,恐怕会把我当成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在我写完这篇文章后,五年后,我妻子来到我家。她经常来到门廊,问我一些古老的东西,有时趴在桌子上学习如何写作。老婆回去探亲,跟小姐姐们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是小阁楼呢?”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我的妻子去世了,香破旧不堪,没有翻修。两年后,我长期卧病在床,没有精神寄托,于是又派人修复了南阁,格局与以往略有不同。然而,在那之后,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外面,而不是住在这里。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老婆去世那年自己种的。现在它像一把伞一样高大茂盛。欣赏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特色语言、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用不同的意境从不同的角度写得栩栩如生。给母亲,写下当她听到女儿呱呱大哭时,她指着门说:“你冷吗?”想吃吗?”的问题,凸显了慈母对孩子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奶奶,她那一句句充满爱意的“儿子,好久不见”的话语,她临走时的喃喃自语,她那一个个“用手关门”的动作,都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时不时,问古代之事,或借几回学书”,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年轻夫妻的依赖和恩爱的状况;她在省亲回来后,转述了小姐姐们稚气的提问,既生动展现了小姐姐们的期末考,又生动再现了情侣们依依不舍的情话场景。总之,作者能抓住所有人物的特点,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充满生活情趣,表达出对亲人深深的怀念。
2023-09-11 17:45:531

归有光属于哪个文学派别 归有光项脊轩志

  归有光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代表作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他的《项脊轩志》是其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属于哪个文学派别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他们的集子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妇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捧场的文字。   归有光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3-09-11 17:46:021

《项脊轩志》的赏析

本文真是“繁笔不繁,闲笔不闲·”,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3-09-11 17:46:292

归有光项脊轩志在语文书里和什么放在一起的

归有光项脊轩志在语文书里和第5课放在一起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7]
2023-09-11 17:46:461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是写的第几任妻子?

归有光18岁写完这篇《项脊轩志》后五年,娶了魏氏。归有光18岁写完这篇《项脊轩志》后五年,娶了魏氏。多年后补录最后两段,说的就是第一任妻子魏氏。两年后继娶王氏,王氏又死,再娶费氏。有人据此黑归有光,说他无耻。说他不懂的爱护女人,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023-09-11 17:46:551

求项脊轩志 写作背景和鉴赏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卒于官,卒年六十六岁。文学上,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其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文风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无故意雕凿痕迹,是我国明代不可多得的散文大家。《项脊轩志》是其散文的代表作,以几件小事表达其唯真、朴素、简洁的为官作风。文章寄情于叙事之中,情之真,意之切,无不为之动容,实乃大家风范。  作品赏析  概述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内容赏析  第一段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第二段   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三段   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第四、五段   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最后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细节赏析  概述  项脊轩是作者成长的重要见证,《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展开叙事抒情,《项脊轩志》以第一人称叙事,翔实生动,如身临其境,运用动作、语言和景物描写,寄托了对“对自己人生成长有过深刻影响的女性”(如母亲)的诚挚缅怀。   前已有刘禹锡《陋室铭》。《陋室铭》用韵文形式,主要抒发个人情趣志向,体式短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也有近似的感想(“项脊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陋室”),但作者却用散文形式,多叙家常,故别具风味。作者因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分两次写成的。前三段写于十九岁时,是本文;“余既为此志”以下一段则是十余年后,作者览旧作而续写的。故全篇合为四段。  从篇首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三是漏雨:“雨泽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总之,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经作者添窗检漏,一番修葺之后,始得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此节在全文最具文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时又是一个转折,进入第二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又分数层。先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始为篱,已为墙”)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客观的叙说家庭琐事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慨。此可悲一也。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须知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参《先妣事略》)。而那位老妪既是祖母的婢女,又作过两代人的奶妈,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是自然入妙之笔。她所说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此可悲二也。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对祖母的追忆。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且是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所决定的至深之情,即人子之思和伤逝之痛,难怪作者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以下又带过一笔叙轩中幽静与轩屡遭火而幸存,均关题意。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姚鼐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广阔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本段即其例证。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尝不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融一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的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淡淡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毫无“匠心”。(周啸天)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四、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显然难于令人信服。“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课文中的叠词用法这说明了这一点。  写作特点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3-09-11 17:47:221

项脊轩志的赏析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2023-09-11 17:47:333

我国古代散文项脊轩志的作者是谁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项脊轩志》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2023-09-11 17:47:421

项脊轩志所有四字成语

1. 《项脊轩志》中的成语(至少五个) 雨泽下注 雨泽下注 (yǔ zé xià zhù) 解释:雨水往下流。 出处: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用法:作谓语;指下大雨 垣墙周庭 语出《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一种解释认为,"垣墙周庭"即"垣墙于周庭",介词短语后置,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修筑垣墙,"周庭",院子四周,原句的意思是:在院子四周砌上矮墙。 另一种解释认为,“垣墙”在句中是名词活用作作状语,“周”,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绕之义。 全句的意思是:用矮墙围住庭院,以便遮挡南边射来的日光。 冥然兀坐 【名称】冥然兀坐 【拼音】míng rán wù zuò 【解释】冥然:沉寂的样子;兀坐:端坐。 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出处】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用法】作谓语;指静思 风移影动 fēng yí yǐng dòng 明朝散文家归有光 项脊轩志 中的词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形容树影随着风而动 词句赏析:“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墙的半边,在月光的笼罩下,桂树的影子显得浓淡疏密参差、色彩相杂,树叶因风吹而动,摇曵的样子实在可爱。 这几句是写项脊轩经过修缮已成为优雅舒适的读书好地方,并进一步描绘了读书的情趣。每当十五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半壁院墙。 桂树的影子或浓或淡,参差错落,微风 、东犬西吠 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3. 求《项脊轩志》的一词多义(先、为、过、所、当、得、归)和字 1、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2、方丈:一丈见方. 3、尘泥渗漉 :渗,透过.漉,漏下. 4、雨泽下注:下,往下. 雨泽:雨水. 5、案:几案,桌子. 6、顾视:环看四周. 7、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8、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9、修葺:修缮、修理. 10、辟:开. 11、垣墙周庭: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12、当:抵挡. 13、洞然:透明敞亮. 14、栏楯:栏杆. 15、增胜:增添了光彩. 16、偃仰:安居.偃,仰卧. 17、啸歌:指吟诵诗文. 18、冥然兀坐:静静地端坐.兀坐,端坐. 19、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籁,孔穴. 20、三五之夜:农历十五的夜晚. 21、珊珊: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2、束发:15岁.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盘到头顶上,谓之束发.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长号不自禁:自己忍不住放声大哭.禁,忍得住. 25、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27、已:已而,随后不久. 28、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29、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0、相为应答:对她作出回答. 31、阖(hé):关闭. 32、扃(jiōng)牖(yǒu):扃,关闭.牖,窗户.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3、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修葺:修缮,修理. 34、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女子出嫁. 35、凭几学术:伏在几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 36、归宁:出家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7、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38、手植:亲手种植. 39、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40、制:规制,格局.。 4. 【高二古文问题(逍遥游报任安书项脊轩志陈情表)古文字词的解释要 1.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整句话翻译为:“(宋荣子)轻蔑的耻笑这些人”2且举世而誉之:且,况且.而,连词,表递进.3彼且恶之:这也是逍遥游中的句子吗?我只记得有一句“彼且奚适也”,这里的“且”意思是“将”,还有一句“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尚且,还”.4则仆偿前辱之债: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以前受辱所欠的债了.5且勇者不必死节.何至自沉溺.哉.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弱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6从余问古事:古事,就是古代的事情.是说他妻子向他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夫妻的闺房之乐.7犬马怖惧之情(整句):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惧的心情8具以表闻(以的用法.整句的意思.句式)“以”的意思是“介词,用”,这是一个介宾结构后置句,即“以表具闻”,整句是说:我用表把自己的情况详细的上奏给皇上. 9垣墙周庭(垣的意思):垣就是“墙”的意思,这里“垣墙”是名词活用做动词,砌上围墙.。 5. 《陈情表》,《项脊轩志》,中涉及到的成语及注释 《陈情表》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项脊轩志》 尘泥渗漉 :从小孔慢慢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雨泽下注:雨泽:雨水。下,往下。注,灌。 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冥然兀坐:冥然,幽静,安静的样子。兀,兀自,还。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古代的三孔乐器。后指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呱呱而泣:呱呱(gǖgǖ),小儿止不住的哭声。 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凭几学书:伏在几上学写字。凭,靠,从几从任(负重,承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枝繁叶茂)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
2023-09-11 17:48:021

文言文 项脊轩志写了哪些可悲 可喜之事

可喜之事:轩中读书,偃仰啸歌; 夫妻恩爱,情深意厚。 可悲之事:家庭解体,混乱衰败; 老妪忆母,触景伤怀; 祖母持笏,望孙成龙,却功名不就,未实现祖母所望,而祖母已逝; 爱妻早逝,室坏不修; 亡妻所植枇杷已亭亭如盖,自己仍然孤苦无依。 
2023-09-11 17:48:143

堂前木—— 撕钱想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堂前木—— 撕钱想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编曲:明子【商倾阙】 作曲/作词:长倾【商倾阙】 文案: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月透冷窗照影半壁 枝叶婆娑竟日听 瞻顾此生悲 日落林间寂寒鸦泣 风雨飘摇竟日听 瞻顾此生悲笔转千愁轻叙 瞻顾此生悲 —-注释—– 形容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2023-09-11 17:48:221

归有光项脊轩志

因为它感人。感人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像刘翔那样,获胜后的讲话,我每看一次就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一类就得像这样,从细微处触动读者。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项脊轩是很破的,“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无可置者,用词十分精妙。就像我的书桌,每拿起一样东西,发现只能把它放在原处。我能体会到作者自得其乐。垣墙当日,杂植兰桂,偃仰啸歌,观鸟赏月。    归是一个读书人,打个比方来说就像今天的高中生,像我。我高一的时候捉过一只蚂蚱,把它的四只腿拔了用胶布站在我的文具袋上。那个袋子我用了三年,那只蚂蚱也陪了我三年。只是三年前的绿色,已经变成了黄色。忙中取乐,是一种境界。“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归对自己房子被烧了四次还那么开心。是他走运每次遭火都有神护,还是他不幸三天两头遭火?    项的夫妻生活其实很令人羡慕。“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我其实很欣赏古人的做法,相夫教子才是女人的天职。我承认我落后于时代了,但是,从内心上,我不认同女人有太大的能力。她们是被崇的,是被爱的,是对我撒娇的,但是也是爱我爱家的。归的话中可以体会他和他夫人温馨的场面,很是令人羡慕。想想你的老婆不再抱怨要你买房买车,不我错了,你的女朋友都会天天唠叨你买房买车的时候,烦不烦。归没有写他夫人天天催问他:“相公何时高中?”我想,在她看来,平静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而不是天天惦记着他男人升官发财,那结婚岂不就像买股票了?至少从《项》看不出归在生计上有什么问题。知足长乐,长乐。    然,越知足越发现这简单的东西也难以维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点睛之笔。物是人非,令人长号不自禁。时间摧毁一切,而记忆拯救一切。可当所有的东西都靠记忆来拯救的时候,它们还是被摧毁了。珍惜。    归的回忆很有画面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就像我还能回忆起小学放学后每天和姥爷打争上游,那扑克都摆在茶几上的样子。回忆这种东西,不知不觉就会被偷走。不会有《空镜》里面的偷了你的记忆再还给你的妖精。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唉。
2023-09-11 17:48:331

高中语文必修二《项脊轩志》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课文原文无此段,其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三题出现本段作为拓展练习;鲁教版无此段。)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2023-09-11 17:48:542

“亭亭如盖矣”出自?

《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023-09-11 17:49:055

文言文阅读项脊轩志

1. 《项脊轩志》文言文翻译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在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很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孤弧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长声悲号不已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2. 文言文阅读项脊①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1:D 小题1:每 移 案 /顾 视 无 可 置 者/ 又 北 向/ 不 能 得 日(2分) 小题1: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2分) 小题1:经过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优美、宁静与恬适。作者是一个甘于清贫(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人。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用,B、把,C、凭借,D、用来。例句中“以”的意思为“用来”,故选“D”。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注意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到句子的结构。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除了注意“而、至、去”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正确性、完整性。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④。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⑤,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⑥,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几句内容来分析是一个什么地方,然后根据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分析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可。 3. 《项脊轩志》文言文的翻译 项脊轩是以前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能够容一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雨水常常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室内没有地方可以安置。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透明敞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到半截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很多悲伤的事情。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注:此处为“互文”用法】,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在门外—一向你母亲作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动的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恐怕可以等待吧!”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牙制的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长声号哭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无所依靠,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着,枝繁叶茂像车盖一样了。 4. 《项脊轩志》文言文的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 选自《震川先生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原文翻译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 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 对她很好。 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 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 5. 读《项脊轩志》 高中时读归有光先生的《项脊轩志》,觉得真是一篇情真意切,凄婉动人的好文章.如今重读此文,又不免心生戚戚,不胜凄惶,令人“长号不自禁”! 先生初写此文时大概在19岁左右,正是踌躇满志,为博取功名、实现平生抱负、光宗耀祖而发愤读书的时候.尽管身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时候还“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负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 *** 、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尽管读书的生活是那样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阶和时来啄食的小鸟,但只要有书作伴,即使是半墙的明月,斑驳的桂影,也让他觉得“珊珊可爱”.家族的败落离析、祖上的谆谆教导、祖母和母亲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志于学、学有所成的决心,所以当忆起祖母当年对他说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话语时,怎能不令他“长号不自禁”!这长号是奋起的长号,这泪水是坚忍的泪水.在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众多读书人的影子,特别是那种落拓读书人的影子,而不是那种吊儿郎当挂羊头卖狗肉纨绔子弟读书人的影子. 先生补记《项脊轩志》当在二十多年之后.此时的先生已年届不惑,这样的年龄,本应该是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的时候.然而,英雄有失路之悲,志士有壮志难酬之苦.这二十多年来,先生命运却是困蹇不堪.科举上,惨淡经营,三年一次的会试,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先生对妻子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后一部分的补记全是记自己的妻子.回想起与妻子“凭几学书”的岁月,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隐含着先生撕心裂肺的痛,尤其是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实乃悲中之至悲,读文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 林黛玉的《葬花吟》诗中有这么两句:“独倚花锄泪暗洒,洒向空枝见血痕.”《项脊轩志》中的描述看似平实冷静,实际上却是归有光先生面对无花的空枝洒泪而成的文字,此等文字只能一个人在深夜里静读.。 6.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2023-09-11 17:49:531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今伐之,为搏小娘子一笑”是什么意思?

院子里有一颗枇杷树,我的妻子死的那年我亲手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这是古文原文,没有后面的那句。原文是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一段 ,“今伐之,为搏小娘子一笑”,之后有人恶搞,玩神转折,加上这句话就把伉俪情深变成怪蜀黍了。后面还有继续神转折的——“小娘子一笑,正若吾妻年少时.小娘子为吾妻与吾之女,今伐树,为小娘子造出嫁之物,愿伉俪情深,不输吾与亡妻”
2023-09-11 17:50:275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的翻译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的翻译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2023-09-11 17:5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