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叶世祥的个人简介

2023-10-05 10:34:25
共1条回复
S笔记

叶世祥(1966(丙午年)-2013(癸巳年)),男,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大梅口村人。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等。

1985年毕业于浙江省龙泉一中,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温州师范学院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讲师,1997年晋升副教授,1998-1999学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访问学者,2002年晋升教授。2004年,获浙江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历任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温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部主任,温州大学副校长(浙江省竞争性选拔干部)。

主持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2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出版著作4部,在《文学评论》等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并在各类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文化短论100多篇。科研成果2次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获得温州市优秀教师、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温州大学副校长叶世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16日7时30分在温州逝世,享年47岁。

个人作品 1、《二十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文学评论》2004-05;

2、《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起源语境》, 《文艺研究》2006-02;

3、《现代评论派研究的新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研究究丛刊》2001-01;

4、《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学术月刊》2002-10,《中国社会科 学文摘》2003-01;

5、《文化转型与鲁迅的小说创作》,《社会科学战线》2002-02,《新华文摘》 2002-08;

6、《诗性语言研究的新拓展》,《文艺理论研究》2007-02;

7、《语言革命漩涡中的鲁迅小说创作》,《鲁迅研究月刊》1996-06;

8、《鲁迅小说的寓言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01;

9、《语言:诗学的皈依与危机之源》,《诗探索》1994-02;

10、《新理性精神与中国当代文论的话语转型》,《东方丛刊》2002-03。 1、《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作家出版社1999;

2、《审美空间的拓展:理论与批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流浪的灵魂--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97czw004, 2000年结项;

2、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W009,

2007年立项,在研;

3、汉语语中境中的文学现代性,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2004年结项。

鲁迅研究月刊

相关推荐

鲁迅研究月刊容易投稿吗

容易的《鲁迅研究月刊》由鲁迅博物馆主办,海内外发行,是中国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专业学术性刊物
2023-09-11 21:01:121

现当代文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01 现代文学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③638 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写作④866 中文专业文学基础常识02 当代文学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③639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写作④866 中文专业文学基础常识复试:外国语听力、专业笔试、专业面试文学评论写作(现代方向)
2023-09-11 21:01:264

关于写鲁迅的论文有哪些题目

  太多了,列几个:  1. 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兼论鲁迅反孔的文化契机  李旭东 江汉论坛 2000年 第07期  2. 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  史莽 鲁迅研究动态 1986年 第10期  3. 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  叶润桐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 第02期  4. “重新认识鲁迅”“必然”论——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同调  罗炯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 第03期  5. 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鲁迅——《论鲁迅》评介  李耕夫 柳树宏 鲁迅研究月刊 1996年 第07期  6. 走近鲁迅、解释鲁迅的一部力作——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解读  陈南先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 第12期  7. 论鲁迅小说的理性色彩——中年鲁迅与鲁迅小说研究  江胜清 孝感师专学报 1997年 第02期  8. 仍然是说不尽的鲁迅——读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陈南先 名作欣赏 2007年 第19期  9. 关于毛泽东论鲁迅的随想——纪念鲁迅诞辰12O周年  刘逢敏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1年 第04期  10. 鲁迅杂文研究的新镜角新拓展——评《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论鲁迅杂文文体精神》  龙雨 荆州师专学报 1994年 第04期
2023-09-11 21:01:501

八九十年代有什么文学作品???

你喜欢什么?
2023-09-11 21:02:015

陈方竞的科研成果

1.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传统文化之联系《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张万仪撰《鲁迅郭沫若比较研究摭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引用2.“以鲁视郭”心态批判――从郭沫若“薄海民”特征说开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1期转载张万仪撰《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3.试论郭沫若战国史剧的楚文化蕴涵及表现《东疆学刊》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4.在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中——论穆木天抗战后的诗歌创作《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5.美学的历史的批判观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全国首届穆木天研究学术讨论会述评《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6.关于穆木天研究的思考《穆木天研究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7.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师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8.水的情趣,诗的意境——读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赏》1990年第6期邵金峰〈〈对〈竹林的故事〉的一种解读〉〉(《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引用9.郭沫若“五四”时期思想创作独特性之我见《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10.关于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函授教学》1990年第1期 1. 为有源头活水来——鲁迅对渐东民间文化的感性体悟《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2. 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重变奏中——论穆木天战后的诗歌创作《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形象——论《倪焕之》《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民族复仇精神的形象再现——读《白毛女》《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5.“信天游”: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读《王贵与李香香》《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6.一份绝妙的社会生活速写——读《一九三九年春在太原》《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鲁迅研究的一个理论偏颇——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2.鲁迅与浙东典籍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陈力均《承传与择取——鲁迅与儒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引用3.试论鲁迅的农民气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4.碰撞:升沉与超越——《讲话》之于新文学发展的意义《长白论丛》1992年第3期 1.“他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鲁迅与浙东民性之联系《东疆学刊》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2.论《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3.鲁迅与浙东经史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4.“文体”的困惑——关于蒋光慈《丽莎的衰怨》的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5.追寻民族固有之血脉——《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吉林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6.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鲁迅对浙东民间文化的理性透视《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 1.《穆木天研究论文集》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2.人生道路之起点——《穆木天评传》之一《吉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3.变革时代的选择——穆木天在天津《沈阳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4.大家族出身之于鲁迅的意义《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5.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鲁迅与世界文学《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转载 1.地缘:文化之链——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生成论《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转载张万仪《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 1.“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心路历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2.茅盾的小说《残冬》赏析《茅盾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10月版3.鲁迅的现代主义特质——一个本世纪中国文学描述应予深化的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1期4.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文学史”价值《吉林师院学报》1996年第9、10期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5.鲁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沉思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 论穆木天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2. 穆木天传略(上)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期3. 穆木天传略(下)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2期4. 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世界文化中的鲁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上)《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6.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下)《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1. 平淡见苍凉——张爱玲的“俗人生”表现《世纪论评》1998年第4期2. 论穆木天的《写实文学论》《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故事新编》研究的历史回顾《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2.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1999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转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孙先科:《百年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反思》评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转载 1. 穆木天生平著译年表(3万字)《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1期 1. 与章学诚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2.《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两重性及其意义《晋东南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3.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9期转载 1. “校”与“刊”相结合的北京大学透视――对五四新文学发生根基的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2.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3.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二〗《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4.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三〗《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5.“共和制情结”――《青年杂志》发动思想启蒙的深层动因《文学评论丛刊》2002年(第五卷)第1期6.对《新青年》发动批孔与文学革命的再认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收录,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摘卡》2002年第3期摘文7.鲁迅早期思想的现代性《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运动根基的再认识《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5-6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篇目辑览”2.“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下)《东疆学刊》2003年第3、4期3、关于“世界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1-4)《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7-10期4.关于“科学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上、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5-6期5.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上)(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4期1.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删节稿)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出版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全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 1.一部用生命写出的富于“思想”的书——读高连峻的遗著《中国婚姻家庭史》《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2.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鲁迅:“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16期“篇目辑览”4.历史?现状?趋向: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述评《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4年第1期5.五四新文学与“大学文化”关系透视《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6鲁迅小说的“魏晋情结”:从“魏晋参照”到“魏晋感受”《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7. 鲁迅与章太炎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摘发。8.“边缘文化”:当下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话题《作家》2004年第3期9.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现代中国》第4辑10.“断裂”与“承续”:对五四语体变革的再认识《新国学论丛》第1辑11.民初上海文学“甲寅中兴”考索《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2.对话与重构:“史料研究”应有的姿态——《舒芜口述自传》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3期(本人为第二作者)
2023-09-11 21:02:441

关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权威的期刊有哪些

咱们比较常见的: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学评论。其他见的少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还有很多啊,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文艺研究 3.文学遗产 4.文艺理论研究 5.鲁迅研究月刊 6.当代作家评论 7.文艺争鸣 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9.小说评论 10.新文学史料 11.中国比较文学 12.明清小说研究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文艺评论 15.红楼梦学刊 16.南方文坛 17.中国文学研究 18.名作欣赏 I21/29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收获 3.十月 4.当代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清明 9.山花 10.北京文学 11.解放军文艺 12.时代文学 13.青年文学 14.长江文学 15.长城 16.天涯 17.大家 18.作家杂志 19.散文 20.民族文学 21.山东文学 22.诗刊 23.花城 如果想考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以上提到的期刊,多少都得了解啊。那没办法。谁叫我们喜欢呢。主要还是以平时的积累为主。
2023-09-11 21:03:011

书籍装帧的参考文献

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高华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西北师范大学 2010-05-01 0 19 3 论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及其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 王金笛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东北师范大学 2006-05-01 1 237 4 为书籍创造民族形式美——记陆全根的美术书籍装帧设计 黄可 【期刊】读书 1984-02-15 0 33 5 “民族性”与书籍装帧(下)——鲁迅书籍装帧“民族性”初探 杨永德 北京团结出版社 【期刊】鲁迅研究月刊 1998-06-20 1 92 6 “全国百家大学出版社(学报)书籍装帧艺术成果展”和“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工作会议”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 本刊编辑部 【期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05-15 0 5 7 影响书籍装帧设计品质与格调之因素探析 王军平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期刊】大众文艺 2010-10-15 0 32 8 《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北京展区)暨第一届北京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敬艺 【期刊】中国出版 1995-08-10 0 9 9 “民族性”与书籍装帧(上)——鲁迅书籍装帧“民族性”初探 杨永德 【期刊】鲁迅研究月刊 1998-05-20 7 111 10 谈书籍装帧——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观后感 邹雅 【期刊】美术 1959-07-30 0 15 11 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特征 袁静 山东大学 【硕士】山东大学 2007-03-20 3 367 12 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纪光耀 西北民族大学 【硕士】西北民族大学 2008-04-01 1 332 13 中国现(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化选择——对书籍装帧设计中弱文化态势的思考 刘铁薇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期刊】出版发行研究 2005-11-10 1 154 14 试论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的“简”“纯”“新” 王志固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期刊】出版科学 2008-07-15 0 177 15 文字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于永淼 哈尔滨理工大学 【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3-01 0 53 16 当代蒙文书籍装帧 吴文娟 内蒙古大学 【硕士】内蒙古大学 2010-05-30 0 17 17 书籍装帧的版面设计艺术 苏里曼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佛山 【期刊】包装工程 2005-10-15 5 331 18 为书籍装帧艺术立言——《书籍装帧创意设计》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刊记者 【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2004-05-30 0 19 19 书籍装帧浅论 刘绍荟 【期刊】美术 1981-08-29 0 25
2023-09-11 21:03:091

鲁迅诗编年笺证的细说笺证鲁迅诗经历

今年1月,温籍青年旅京学者阿袁笺证的《鲁迅诗编年笺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六十万字。书中,阿袁根据鲁迅诗歌背后的事实和诗歌本身的内在要求,厘清众多纷繁芜杂而又易于混淆的说法,为读者理解鲁迅诗歌提供了多样的视角,读者未必都同意其观点,但书里丰富的史料和笺注,对我们走进一个智者的世界,很有帮助。《人文周刊》为此邀请阿袁撰文,和读者聊聊他撰著《鲁迅诗编年笺证》的前后。——编者成就一件好事,大抵极其需要良好的机缘遇合;我在撰著出版《鲁迅诗编年笺证》的过程中,便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就在出版了《唐诗故事》《宋词故事》等书后,我继续深入研究唐诗宋词,期间偶然看到一本名叫《郁达夫诗词笺注》的书,深为其中错误百出而惆怅不已。心想同样也是爱好郁达夫诗,我何不自行笺注以正本清源?在寻找资料正要笺注郁诗时,来听我关于中国名家诗文课程的几位资深研究员获悉这消息,他们说,在学诗过程中很想详细了解鲁迅先生的诗歌(以下简称鲁诗,主要指旧诗),问我能不能笺注鲁诗以便有效学习诗词。对此,我当即答应了;因为我也热爱鲁诗。记得早在1994年于广东清远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诗词研讨会上,我就跟如今已故的饱学而宽厚的长者宋谋玚教授,一同谈起各自热切喜爱鲁诗的情形,认为鲁诗诗味醇厚,格调高雅,蕴涵深广,而又风格多样。有些关于鲁诗的注释一看就知其谬误得离谱真正要为鲁诗作笺注时,我却陡然发现鲁诗的内涵颇为不易领会。不说鲁诗所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博,就是其中的意象,大多也因各种情况所致而其题旨特别含蓄,一时难得正解。面对那些鲁诗解说或注释,我发现其中说法颇多自相矛盾,甚至就是互相对立;而有的则一看就知其谬误得离谱——这真使我大吃一惊!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发觉得那些原以为早已理解了鲁诗的,其实却也未必。比如,在鲁诗研究领域里作者自谓所著“称得上较有水平的一本”,而我也认为其中某些资料也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一本题为《鲁迅旧诗探解》的书,据我粗略统计,其中颇为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至少就达260来处!该书如解鲁诗中“无赖春风”的“无赖”为“骂人的话,指不讲道理与人纠缠的人”;又解“两间余一卒”中的“两间”为“指敌人与革命战线之间”,如此等等,真乃不胜枚举。其实这些都是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和不知诗词固有用法所导致的笑话。对此,我征引杜甫、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的十来个与鲁诗用法相同的诗例来证明前者不是“骂人的话”,而是“形容春光可爱”;而后者意谓“天地之间”,除了征引《宋史·胡安国传》等比较早的语源之外,其实,鲁迅本人早期所写《文化偏至论》中的“充塞两间”“生存两间”,这“两间”也一样只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此外,其他关于鲁诗的注解或赏析比较有名的约一二十种书,尽管其中一些作者的名头着实不小,但知识性“硬伤”却也时时在眼前闪现。如其中某本书的作者是全国颇具声名的老辈学者,但甚为遗憾的,其中的谬误令人难以置信地纷纷展示。对鲁诗《惜花四律》中的“素心”解释,该书注说:“陶潜《归田园居》:‘素心本如此"”云云。我知道鲁迅终生喜好陶渊明的诗集(《鲁迅日记》记载他曾几次购买陶潜的各种版本的集子),因此我早就通读过其全集,觉得陶氏应该没有这句子,但也想不起它究竟是谁的诗句。后来我诵读《文选》发现,这是南朝人江淹的诗句,诗题应作《陶徵君<田居>》(一作《拟陶潜<田居>》),而且诗中“本”应作“正”。我一时觉得还拿不准,又取读了其他版本的江淹诗集,证明这“素心正如此”——“正”乃无误;又因偶然翻阅《辞海》,我惊异地发现注解者原来是搬用了《辞海》之误所致,但《辞海》还没有弄错诗句,可见该注者在误引时又进一步改错了。而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近年出版的一本关于鲁迅诗歌的小册子,尽管“执笔人员”阵营堪称豪华,却竟然把全篇仅有两句是五个字的“骚体诗”《祭书神文》乱行定为“五言诗”!又把鲁迅当年在南京就读的“江南陆师学堂”说成“南京陆所学堂”!像这样每页至少有三四处明显错误的现象,真令人不堪卒读。面对这种委实太多的误人自误的鲁诗说解者,痛心之余,我奋然下决心要为正确笺解鲁诗尽上一份绵薄之力,尽管我知道自己的诗学素养跟知识浑灏无涯的鲁迅先生相比,其相差固然也不可以道里计的。由《自题小像》的“遭遇”探究鲁诗为何常被误解事实上,作为现当代写白话文的作家中公认首屈一指的大诗人(虽然其小说和杂文等品类的文字似乎更为世人所知),鲁迅先生仅仅70余首新旧体诗的数量,固然不能算是很多。但就这个诗歌数量,自其面世以来,近百年间对其诗意的理解,却也颇为纷繁。鲁诗使用了为数不少的典故,这在当时文网特密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目前所见许多鲁诗的解释或笺注,其中所找的词语源头或说典故有许多也并不准确,或竟一直就未曾找出来过,从而就把鲁诗的蕴涵搞得似是而非甚乃支离破碎。这里且举著名鲁诗《自题小像》的“遭遇”,想来当可说明一些问题。关于该诗“首先发表”的时间与出处,就连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版的《鲁迅全集》(共18卷)亦仍是沿袭旧有讹误;不难求证,此前其他有关此诗的著作自然也都讹误着了。它们都一再说那是出于鲁迅好友许寿裳1936年12月19日所写的《怀旧》一文,该文发表在1937年1月的《新苗》第13期。事实上,该诗最早应见于许先生1936年10月27日所作的《我所认识的鲁迅》一文(不是指后来与此名目相同的书,虽然该文也被收入其中),该文发表于1936年11月《新苗》第11期,比《怀旧》早了两期。由于当事人许先生的一再误记误说(多篇文章均一再误予提到),使得此后所有关于该诗的注释几乎没有不以讹传讹的。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自题小像>并非<怀旧>中“首先发表”》的论文(该文曾发表于2009年《鲁迅研究月刊》)。这是其一。许先生对于此诗典故理解的纰缪,使得全诗几不可解。因为他说首句中的“神矢”是使用了所谓的“异域典故”;于是,此后多数论者就认定这是“爱情之典”甚乃“引申”为所谓的“爱国之典”,以致连诗中的“灵台”,也因误引《庄子》而解释为“心”(即便最新版《鲁迅全集》等权威版本也是如此),从而使全诗的内蕴竟云山雾罩起来。这无疑就完全背离了绝句诗的基本作法。这样的说诗方式,不说鲁迅在天之灵如果有知定将不能答应,就是作为后学的我们委实也是不能赞同的。其实,该词语的正确典源,应该是比《庄子·庚桑楚》还要早些时候的《诗经》——《诗·大雅·灵台》!因为只有这样征引语源,全诗才解释得通。这是其二。而关于该诗的写作时间,自己也很喜爱该诗的鲁迅早已说得很明确了(曾多次明确提到),证以其行实,自可信从。但由于许寿裳先生的一再误记,使得目前除了极少数学者主张鲁迅本人的说法(当然,其确证的理由似乎尚需补充以及其论点尚需修正),至今仍有许多论者祖祧许寿裳的错误说法,一再为之寻找那些与诗艺应是全不搭界的所谓“证据”,致使原本可解的原诗竟然也因这东拉西扯的解诗方式而越发难以理解。这是其三。关于这些,笔者均有小文予以论证(为方便读者核查,请参阅拙著《鲁迅诗编年笺证》附录部分),以求最大限度地符合鲁迅先生诗作的原有意蕴。2009年11月19日,我用心撰写了一篇几近16000字的长篇论文《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正解和作年及其他》来指明目前“鲁研界”广泛认可的关于该诗的几乎是“定论”——“1903年写于日本”和“首先发表于《怀旧》”等说法——的谬误。我根据诸多论据,指出目前似乎广泛认可的关于《自题小像》的系年、创作地点和诗意理解大多不确,最后论定鲁迅这“首先发表”于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的《自题小像》,是鲁迅1901年1月20日至3月15日期间在故乡绍兴所写的著名诗篇。鲁迅先生一些诗作之所以久久得不到确切的理解,我以为,主要是由于论者未能确切明白诗作中的词语源头所蕴含的意义,以及鲁迅先生自身与此相关的文章;再就是先生的亲属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说法未能得到有效参照。当然,这些史料尤其是其亲友的说法也有不足为据的,如先生的终生好友许寿裳的许多说法尽管有其特别的价值,但几处较大的误解却也正是出自其人本身,致使人摸黑走错了路。这可真的使人太遗憾了!研读大量书籍纠正关于鲁诗的多处错讹我一边通过仔细研读鲁诗,一边仿照唐人李善注《文选》和宋人任渊注《山谷诗》的做法来求其语源,而重读《尚书》《诗经》以降直至民国以前的大量诗词和古代笔记小说;在笺证过程中,我偶尔也翻阅一些经典工具书,看看自己所笺注的内容是否稳当。同时,我还需通读《鲁迅全集》,将其中与诗意理解相关的内容摘抄出来以冀相互印证。此外,还广泛搜罗鲁迅亲友对某些诗歌的理解与阐释,以期读者加深对鲁诗的理解与赏会。现在,据我不完全统计,拙著《鲁迅诗编年笺证》明确纠正了鲁迅自身笔误(最新“人文社”版《鲁迅全集》未曾指出)20余处,纠正了最新版《鲁迅全集》及《鲁迅年谱》《鲁迅诗稿》《鲁迅书信集》等权威版本之误约30余处,纠正了鲁迅亲友记述之误40余处,纠正了时人明显错讹者60余处;《鲁迅诗编年笺证》还纠正了《辞源》《辞海》《康熙字典》《幼学琼林》《全宋诗》《文选》和《文选考异》等30余处。此外,我注出了以往注解者未曾涉及的词语源头更是不胜枚举。那些原本声名卓著的学者或论者何以以前未能发现这些问题?在我看来,这大抵跟鲁诗解释中某些颇为“权威”的说法一出,此后其他注本便跟着一误再误有关。而且由于人们把鲁诗动辄往政治上“贴靠”的解证立场或不作深入思考就随手抄录的利用原则,使得许多诗尽管被说得似乎“头头是道”,但其实不着边际。此外,它大概还由于一些并不具备起码的诗学素养的论者由于某种利益驱动(比如为评职称,升职当领导甚或就是为了挣钱,等等)使然,以致争相出版关于鲁迅先生诗歌方面的书。我们只要看看有关鲁迅先生诗歌注解的一些书,便发现其中一些作者其实就在不分是非地照搬早些时候错误的说法。这其中以不明词语源头或说典故最为明显,因为旧诗是很讲究“语典”的,一旦单个的词意理解错误了,往下的整首诗意那就别想还能够幸运地得到正解。当然,由于所引各种资料良多,我也不敢必保对鲁诗的理解丝毫无误;而这,自然是有待于读者诸君的批评指正了。简述了拙著的撰著缘起及其成书经过,我还想简单说几句关于出版的话。《鲁迅诗编年笺证》书稿撰成后,我电话联系曾责编过鲁迅皇皇大著的人民出版社兼东方出版社的文化编辑室主任刘丽华编审,在听了我对“笺证”书稿的概况介绍后,她当即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期待。时隔不久,仅见到四五千字样稿的《笺证》就幸运地得到了人民出版社领导的认可而拍板决定:从速出版!回想起来,此前我跟人民出版社所有人都不认识,而且也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出版社这种毅然决然迅速出版学术著作的风概,特别使人感动!现在,这一大册60余万字的拙著《鲁迅诗编年笺证》终于有幸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我在深表感激和幸运之余,也很是惴惴然等候着读者诸君的裁判;而我对往后的“鲁学”研究因之尤其不敢有所懈怠。此外,若要说撰著这《笺证》的感想,我觉得任何一门学问当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的。上文提到的一些书中尽管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们对我在笺证时的启发和提醒作用却也不能一概抹杀。对此,我也很是感谢他们先前所做的那些大抵应属筚路蓝缕的艰苦工作 。附记:此文曾刊发于2011年3月10日《温州日报.人文周刊》
2023-09-11 21:03:171

下列文学刊物哪种是鲁迅等人创办的?1、小说月报2、戏剧月刊3、语丝周刊

语丝
2023-09-11 21:03:583

方长安人物介绍

方长安方长安,男,1963年生,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2002年晋升为教授,2011年被聘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长江学术》主编,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武汉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北省“七个一百”(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工程入选者。中文名:方长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北红安出生日期:1963年7月职业:教师毕业院校:武汉大学代表作品:《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新诗传播与构建》等人物经历方长安,男,1963年生,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2002年晋升为教授,2011年被聘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长江学术》主编,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武汉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北省“七个一百”(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贡献主要从事新诗研究、近现代中日文学关系研究、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出版专著7部,合著多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十数篇被《新华文摘》摘要或篇目辑览,多篇收入不同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2项211工程子课题,正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指导教师(2次)等。获奖一、科研获奖1.《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3年。2.《“十七年”文坛对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介绍与言说》,第七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3.《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4.《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武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奖,2009年。5.《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与特征研究》,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6.《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武汉大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二、教学获奖1.现代中外文学名著导读系列课程建设与当代大学生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2.《“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2012年。3.《“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11年。4.《胡适的编、选、评与现代诗艺探索》,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教师,2014年。5.中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排名第四,2013年。主持科研项目1.建国后“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5万,2002.7-2005.7。2.冷战时期美英对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5万,2007.11—2010,12。3.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万,2009.9-2012.8。4.新诗经典化对民族现代精神的凝练研究,211工程子课题,5万,2009-2012。5.近百年文学史著作与新诗经典塑造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5万,2015.6-2018.7。6.1910-19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20万,2009.7-2012.77.中国新诗课程对话式教学探索,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1万,2010.7-2013.7科研成果(一)专著1.《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年版。2.《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冷战·民族·文学——新中国“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5.《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台湾秀威出版社2012年版。6.《新诗传播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7.《传播接受与新诗生成》,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二)合著1.《延安文艺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审美的神韵》,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三)主编1.《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合作主编)2.《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合作执行主编)3.《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第2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四)主要科研论文1.论30年代现代派小说,《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2.外国文学译介在十七年语境中的嬗变,《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4.“十七年”文坛对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介绍与言说,《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5.对新诗建构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的现代诗学立场与诗歌史价值,《文学评论》2015第2期。6.自由对自由的背离,《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7.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8.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文学的转型,《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9.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10.中国戏剧近代转型与日本新剧之关系,《戏剧》2002年第2期。11.选本对胡适尝试者形象的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5期12.现代主义文学的超越性,《文艺争鸣》1998年第5期。13.17年文学的民族性与反西方性,《文艺争鸣》2002年第4期。14.《中国文学》诗歌选材论,《文艺争鸣》2015年第2期。15.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16.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17.中国现代小说史雅俗论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18.十七年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韩国《中国现代文学》2002年12月。19.形成·调整与质变,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4年第6辑。20.鲁迅的“为人生”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远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版。21.现代文学的审美超越性与现实的羁绊,《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22.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23.译诗与中国诗歌转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24.《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经典化现象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25.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审美形式的批评,《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6期。26.李金发《题自写像》和《弃妇》中的“西方”,《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5期27.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28.《新青年》对新诗的运作,《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29.前期创造社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0.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31.以他者话语质疑五四文学非写实潮流,《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2.1949-1966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特征,《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33.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34.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发生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35.强力原型与郭沫若的《女神》,《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36.五四文学现代性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37.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38.文学史著中的闻一多形象,《人文杂志》2013年11月。39.论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边缘性,《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40.晚清文体革命与日本启蒙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41.闻一多《红烛》《死水》批评接受史综论,《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42.论19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43.文化守成与艺术调整,《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44.对张恨水的《八十一梦》的形式分析,《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45.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求索》2004年第2期。46.世纪末的探索,《诗探索》1996年第3期。47.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形式论,《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48.五四文学发展与《苦闷的象征》,《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49.死亡之维与新诗研究反思,《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50.《新青年》译诗与早期新诗的生成,《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51.荆楚文化的现代形式,《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52.论《边城》叙述者性格及其功能,《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53.论丁芒归来后的诗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54.对语言现代性的反思,《长江学术》2002年第2期。55.新中国“17年”欧美文学翻译、解读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56.新中国初期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识(译校),《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57.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新论,《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58.“在路上”话语质疑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59.论延安小说与五四小说叙述方式之差异,《延安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60.周立波延安时期小说谈片,《延安文艺研究》1988年第4期。61.论延安文学的艰难选择,《延安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62.语言与理解,《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63.新时期18年文艺鸟瞰,《武当学刊》1995年第3期。64.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65.新诗择取民族诗歌传统之启蒙逻辑反思,《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66.近20年中国文学入史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67.1949-1966年美英解读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河北学刊》2010年第3期。68.1920年代初中国新诗中的“西方”,《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69.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胡适形象,《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70.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化叙事方式,《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71.论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缘起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72.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反思,《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73.日本文学知识与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福建论坛》2007年11期。74.还原郭沫若诗创作的本真起点,《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75.一本视角独特的“体贴”之作,《福建论坛》2008年第3期。76.1949—1966年美英对新中国作家转型现象的解读,《福建论坛》2009年第9期。77.197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选本论,《福建论坛》2010年第9期。78.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福建论坛》2011年第6期。79.中国近现代经济转型与文学现代变迁,《福建论坛》2012年第3期。80.读者对艾青诗人形象的塑造,《福建论坛》2013年3月81.角落到中心的位移——选本与戴望舒《雨巷》的经典化,《福建论坛》2015年第7期。82.冲突与融合——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思想论,《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83.文体互渗与文学史写作反思,《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84.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内容的解读及其特征,《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85.文学史著中的胡适诗人形象,《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8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年”的传播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87.鲁迅文学观的发生与日本文学经验,《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1期。88.阅读接受与新诗经典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89.走不出的男权阴影,《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90.死亡与超越——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新论,《传承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1.梁实秋诗学论,《梁实秋与中西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1月。92.日本审美经验与周作人文风,《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版2007年。93.文学史编纂的结构性矛盾与陷阱,《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合辑。94.新诗对话式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教材1.主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参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参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1917-2010(精编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7.参编《中国新诗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023-09-11 21:04:061

鲁迅先生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

鲁迅每月有300到500元银元的收入,就相当于现在的1.8万元到3.5万元收入了。在后期,就更多。有时年收入达到15000元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近100万元了。拓展资料:1、鲁迅从1912年到1936年的25年中的实际收入状况,其总体水平是逐渐提高的,但中间起伏极大,总平均在每月423元左右,在北京的14年,平均为250元左右。1926、1927年两年在厦门、广州平均为300到350元左右。只是到上海以后,尤其是把北新书局克扣他的版税收回后,收入水平才急剧上升到每月700元左右。如果这笔钱没有追回,那么月平均收入也就在四五百元。2、鲁迅每月几百元的收入,是“收入水平”而不是“生活水平”,“生活水平”是要看家庭人口状况才能确定的。鲁迅各个时期的收入状况既不同,其赡养的对象及人数也不同。3、1996年11月的《鲁迅研究月刊》上,有位“梁”先生从《传记文学》上摘来一段记载,说是“鲁迅稿酬千字三十元”,令人觉得新鲜而惊讶,先录在这里:据陈彬_对人说:当年申报副刊的自由谈,自经过那次全面革新以后,对于青年读者灌注了不少的新知识。同时,对于文化人确能做到以礼相待的地步。例如每月稿费毋须作者到馆领取,馆方特派遣专人,登门奉送,而且不取收据,以示对作家的尊重。新作家的作品,其未经采用者,例必予以退还,并且说明退稿原因。而文稿致酬,至少每千字为十元。唯独鲁迅一人的作品,则不论用与不用,一概稿费照付。参考资料:鲁迅究竟有多少钱:收入真的相当于“年薪几十万”吗-北京文艺网
2023-09-11 21:04:141

怎样分析鲁迅笔下阿Q的艺术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梦阳作了题为《<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的长篇发言(后来刊载在《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10期上),他认为:“《阿Q正传》是‘鲁迅人学"的艺术结晶,绝非阶级论的产物。”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从哲学人类学、亦即人学的高度,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人类的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天才观照和哲理反思,从而创造出的由不朽形象所构成的艺术精品。”“《阿Q正传》对阶级和阶级矛盾的真实反映,与狭隘的阶级论观点、特别是后来被推向极端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一是鲁迅虽然对阿Q这样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农民和浮浪农工寄予了同情,却并没有站到他们的立场上去,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们的好恶为好恶,而是从一种超越阶级的人学立场出发,对阿Q们的是非观、好恶观以至整个精神世界进行了更为严厉的冷静批判。”“其二是鲁迅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未庄的出路和阿Q的命运作了宏观反映,并非把视野局限在农民革命的短期进程中。”《阿Q正传》所体现的“鲁迅人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群体觉悟的前提;(二)阿Q是“末人”的形象,从反面给人们提供了一面明镜;(三)深入到人的精神机制中去,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一人类的普通弱点,为人类认识自己做出独特的贡献。而鲁迅“从人类黑暗和苦难面切入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对被压迫者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又使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宗教式的哲学深度和为受难者而牺牲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一切与‘尊个性而张精神"、注重个体精神自由的启蒙逻辑结合在一起,使得‘鲁迅人学"和鲁迅的主要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野草》以及诸多‘人史"杂文等等,具有了永远不会消失的现代意义。”
2023-09-11 21:04:242

鲁迅办过什么杂志

统计一下大约有9本杂志,分别是《新生》《莽原》《语丝》《奔流》《萌芽》《前哨》《十字街头》《文学》《译文》,以下为具体说明: 1、1907年 ,27 岁的鲁迅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 2、1925年 鲁迅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3、1928年鲁迅担任《语丝》杂志主编。同年他主编的《奔流》创刊号出版。 4、1930年鲁迅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萌芽月刊》是“左联”最早的机关刊物之一。鲁迅主编。 5、1931年3月,鲁迅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12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6、1933年7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7、1934年8月《译文》创刊号出版
2023-09-11 21:04:331

鲁迅的作品集

鲁迅的作品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集:《朝花夕拾》。3、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4、散文诗集:《野草》等作品。5、论文集:《门外文谈》。6、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扩展资料鲁迅的学术思想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鲁迅早年接受了严复《天演论》的影响,故而使得进化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鲁迅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具有求新求变的本质,它的变化发展不可阻挡。“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人类社会不断地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作为小说的初始形态,“迫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一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进化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认为文学还必须革故鼎新。“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的文学史研究中,鲁迅一直坚持着唯物论,从科学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摹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查看全部16个回答相关问题全部l鲁迅所有作品小说集1.《呐喊》《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2.《彷徨》《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该小说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故事新编》杂文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鲁迅杂文合集1.《坟》《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包括《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娜拉走后怎样》《论“他妈的!”》《文化偏至论》《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等二十四篇。这些杂文写于1907年到1925年间,在这些杂文中,鲁迅突出地运用史笔,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显现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2.《华盖集》《华盖集》是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论辩的魂灵》《夏三虫》《忽然想到》《我观北大》《碎话》等。在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现已编入《鲁迅全集》第3卷。3.《续编的续编》4.《三闲集》《三闲集》,鲁迅的杂文集,编讫于1932年。集子中出现“闲”字,是因为成仿吾批评鲁迅“有闲”,并且“有闲”有三种缘由,“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先生以此为文集名,据题记中说,“编成而名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5.《二心集》《二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0年-1931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七篇。末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段》译文一篇。鲁迅于1932年8月将版权售予上海合众书店,同年10月初版。6.《伪自由书》7.《且介亭杂文》8.《且介亭杂文末编》9.《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收录1938年5月许广平编定的《集外集拾遗》出版后陆续发现的佚文,其中广告、启事、更正等编为附录一;从他人著作中录出的编为附录二。扩展资料: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120浏览96242019-08-09鲁迅写过的作品全都要鲁迅写过的作品呐喊:《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2,《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3,《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地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4,《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5,《坟》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包括《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娜拉走后怎样》《论“他妈的!”》《文化偏至论》《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等二十四篇。这些杂文写于1907年到1925年间,在这些杂文中,鲁迅突出地运用史笔,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显现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形象。32浏览32012019-05-08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哪些?鲁迅的作品有: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集:《朝花夕拾》;3、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83浏览7262019-08-02鲁迅的代表作都有哪些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62浏览164842019-07-28鲁迅的全部作品鲁迅-鲁迅作品鲁迅作品短篇名章《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二心集》文选《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结集出版:鲁迅作品集《呐喊》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1925,北新《彷徨》1926,北新《华盖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1927,北新《坟》1927,未名社《野草》t927.北新《朝花夕拾》1928,未名社《而已集》1928,北新《三闲集》1932,北新《二心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1935,天马《故事新编》1936,文生《花边文学》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1936,三闲书屋《夜记》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956-1958,中青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958,三联《鲁迅选集》1959,人文《鲁迅书简》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981,人文鲁迅全集卷一鲁迅全集卷二鲁迅全集卷三,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除了小说集以外,鲁迅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比如杂文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序跋集、学术专著、翻译作品单行本等等,此处只列举一部分仅做参考:1、《野草》??1927年7月,北京新潮社??散文诗合集?2、《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平未名社??散文集?3、《古籍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4、《译文序跋集》??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委员会整理合编?5、《两地书》??1933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与许广平书信合集?6、《鲁迅书简》??1937年,三闲书屋??许广平整理?7、《鲁迅日记》??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许广平整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鲁迅鲁迅先生的全部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故乡》、《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关: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简介1、《呐喊》《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2、《彷徨》《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3、《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4、《野草》《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5、《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6、《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封建的制度“吃人”传统。《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7、《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主要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描写封封建教育和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残害,直接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人们的危害。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集1、《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2、《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3、《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4、《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5、《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2023-09-11 21:04:421

鲁迅的文学常识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2023-09-11 21:04:5210

求一份鲁迅作品的先后顺序,以及相应年份

说明:手头有份《鲁迅作品手册》,转其中《鲁迅著译年表》(孙自筠 作)如下。另可参看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最后一卷。鲁迅著译年表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他所写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以及中国文学史研究等著作,共二百余万字。在翻译方面,他译介了十四个国家九十多位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字数超过二百五十万。下面,将他著译中的主要篇章列出,以供检阅。一八九八年作《戛剑生杂记》、《莳花杂志》等短文。一九〇〇年作《别诸弟》(三首)、《庚子送灶即事》、《莲蓬人》等旧体诗。一九〇一年作《祭书神文》及旧诗《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等。一九〇三年作旧诗《自题小像》。作《斯巴达之魂》刊于《浙江潮》杂志当年5、9两期。作《说鈤》、《中国地质略论》刊于《浙江潮》杂志当年8期。译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10月《月界旅行》出版。一九〇二年(原书作1902年,误,应为1906年)作《中国矿产志》正式出版。译儒勒·凡尔纳《地底旅行》出版。一九〇七年译英国哈葛德和兰格合写小说《红星佚史》中的诗十六章。作《人之历史》刊于《河南》月刊当年12月创刊号上。一九〇八年2、3月作《摩罗诗力说》刊于《河南》2、3期上。6月作《科学史教篇》刊于《河南》5期上。8月作《文化偏至论》刊于《河南》7期上。12月作《破恶声论》刊于《河南》8期上。一九〇九年3月编译《域外小说集》一集在日本东京出版。8月《域外小说集》二集出版。一九一〇年辑录《古小说钩沉》一九一一年作文言文小说《怀旧》这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刊于1913年《小说月报》4卷1期。一九一二年7月作旧诗《哀范君三章》刊于当年8月《民兴日报》上。一九一三年3月校《谢承后汉书》完成。10月校《稽康集》完成。又,译日本上野阳一论文《儿童之好奇心》。一九一四年译德国诗人海涅的诗。11月译上野阳一论文《儿童观念界之研究》毕。一九一五年6月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刻本刊行。一九一六年3月重校《会稽郡故书杂集》,用周作人名义出版。一九一八年4月以鲁迅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刊于本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4卷5号上。写新诗《梦》、《爱之神》、《桃花》刊于《新青年》5月4卷5号上7月作杂文《我之节烈观》刊于8月出版的《新青年》5卷2号上。9月在《新青年》杂志5卷3号《随感录》栏开始发表杂感(从“二十五“起)。一九一九年4月作《孔乙己》刊于《新青年》6卷4号上。5月发表《药》刊于《新青年》6卷5号上。又,发表短评《圣武》刊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10月作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刊于11月出版的《新青年》6卷6号上。又,发表小说《明天》刊于本月《新潮》月刊2卷1号上。12月发表《一件小事》刊于本月1日《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一九二〇年1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戏剧《一个青年的梦》。10月作《头发的故事》刊于同月出版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又.作小说《风波》刊于《新青年》8卷1号上。又,译俄国阿尔跋绥夫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一九二一年5月发表《故乡》刊于《新青年》9卷1号上。12月发表《阿Q正传》从4日起,在北京《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新文艺》、《文艺》等栏中分九期刊完。一九二二年1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童话九篇,定为《爱罗先珂童话集》7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6月作小说《端午节》刊于本年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13卷9号上。又,作《白光》,刊于本年7月出版的《东方杂志》19卷13号上。10月作《兔和猫》刊于本年10月《展报副刊·文艺》上。又,作《鸭的喜剧》刊于本年12月出版的《妇女杂志》8卷12号上。又,作《社戏》刊于本年12月《小说月报》13卷12号上。11月作《不周山》(《补天》)刊于本年12月出版的《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上。一九二三年6月译《现代日本小说集》,列《世界丛书》之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9月《呐喊》集出版北京新潮社印行。12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由北京新潮社发行。一九二四年1月在北师大附中发表《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刊于该校《校友会刊》第1期。2月作《祝福》刊于本年3月《东方杂志》21卷6号上。又,作《在酒楼上》刊于5月《小说月报》15卷5号上。3月作《幸福的家庭》刊于同月《妇女杂志》10卷3号上。又,作《肥皂》刊于同月《晨报副刊》上。6月《中国小说史略》印成,仍由北京新潮书社发行。9月作散文诗《秋夜》、《影的告别》等刊于12月《语丝》3期上。10月译日本厨川白村文艺论集《苦闷的象征》本年12月由新潮社印行。11月写杂文《未有天才之前》刊《京报副刊》11月17日。又,作《论雷锋塔的倒掉》刊于本月出版的《语丝》周刊l期上。一九二五年2月作《长明灯》刊于3月5-8日《国民日报副刊》上。3月作《示众》刊于4月《语丝》周刊22期上。又作杂文《战士和苍蝇》刊于本月25日出版的《民众文艺周刊》上。4月作《高老夫子》刊于5月《语丝》周刊26期上。5月写杂文《灯下漫笔》刊于本月出版《莽原》3、5期上。10月作小说《孤独者》、《伤逝》。11月作《离婚》刊于本月出版《语丝》周刊54期上。又编定杂文《热风》集北京北新书局印行。12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文论集《出了象牙之塔》同月由未名书社刊行。一九二六年1月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刊于《莽原》半月刊1期。2月发表小说《兄弟》刊于本月《莽原》3期。又写《狗、猫、鼠》等散文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名“旧事重提”。4月写《记念刘和珍君》刊于本月《语丝》74期上。6月编成《华盖集》北京北新书局出版。8月辑录的《小说旧闻钞》,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又编小说集《彷徨》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一九二七年1月编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又发表小说《奔月》刊于本月《莽原》2卷2期上。2月在香港作题为《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的讲演。3月编文集《坟》北京未名社出版。4月发表小说《眉间尺》刊于本月《莽原》2卷8、9期上。又写《野草·题辞》。5月写《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刊于当月5日广州《国民新闻》副刊《新出路》上。7月《野草》出版北京北新书局印行。11月在上海光华大学发表《文学与社会》讲演刊于《光华周刊》2卷7期上。12月《唐宋传奇集》上册,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一九二八年1月与齐宗颐合译荷兰作家望·蔼覃童话《小约翰》本月由未名社出版。2月《唐宋传奇集》下册,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又,译日本板垣鹰穗作《近代美术史潮论》。6月译《苏联的文艺政策》在《奔流》杂志上连载。又译日本鹤见佑辅的《思想·山水·人物》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9月散文集《朝花夕拾》由北京未名社出版。10月杂文集《而已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一九二九年4月译日本片上伸作《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上海大江书铺出版。又译苏联卢那卡尔斯基《艺术论》,同年6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又译文艺论文集《壁下译丛》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0月译苏联卢那卡尔斯基《文艺与批评》上海水沫书店出版。11月校译匈牙利H·至尔·妙伦作童话《小彼得》上海春潮书局出版。一九三〇年1月在上海讲《离骚与反离骚》刊于《暨南校刊》又始译苏联法捷耶夫小说《毁灭》。3月2日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刊于4月《萌芽》1卷4期上。又写《“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本月在《萌芽》1卷3期上5月写《“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刊于本月《萌芽》2卷5期上。7月从日文转译俄国蒲列汉诺夫《艺术论》上海光华书局出版。9月为贺非校订所译《静静的顿河》。一九三一年4月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发表在当月《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又作《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发表在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7月在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上发表题为《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说。9月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一天,作《答文艺新闻社问》一文,愤怒谴责日寇侵略中国。10月发表《“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刊于《文学导报》半月刊第6、7期合刊上。12月写《友邦惊诧论》刊于《十字街头》旬刊2期上。又重译苏联法捷耶夫小说《毁灭》以:“三闲书耀”名义自费印行。一九三二年5月作《我们不再受骗了》刊于当月《北斗》杂志2卷2期。9月《三闲集》出版上海北新书局印行。10月《二心集》出版上海合众书局印行。又作《自嘲》诗。11月作《论第三种人》刊于《现代》杂志2卷1期。本月九日,北上探亲,在北大、辅仁等校作《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今春的两种感情》、《遵命文学与革命文学》、《再论第三种人》、《文艺与武力》讲演,是为有名的“北平五讲”。12月作《祝中俄文字之交》、《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刊于《文学月报》1卷5、6号合刊上。一九三三年2月由日文精译苏联雅各武来夫小说《十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又作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发表在4月《现代》杂志2卷6期上。3月出版《鲁迅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印行。4月与许广平通信集《两地书》本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5月发表《文章与题目》刊于《申报·自由谈》7月编定杂文集《伪自由书》10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10月发表《小品文的危机》刊《现代》3卷6期上。12月写《作文秘诀》刊于《申报月刊》2卷12号上。同月与郑振铎共编《北平笺谱》印行。一九三四年1月写《捣鬼心传》刊于《申报月刊》3卷1号上。3月杂文《南腔北调集》由上海同文书店出版。又作《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刊于本日《改造》日刊上。5月编苏联木刻《引玉集》出版。6月发表《拿来主义》刊于本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8月写小说《非攻》。10月抽《二心集》中部分文章,编《拾零集》,由合众书店出版。又发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吗?》刊于《太白》本月刊1卷3期上。12月编杂文集《准风月读》上海兴中书局出版。又作《病后杂谈》刊于1935年2月《文学》月刊4卷2期。一九三五年1月重订《小说旧闻钞》上海联华书局出版。3月译苏联班台莱耶夫小说《表》,7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5月杨霁云编鲁迅杂文《集外集》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6月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又写《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刑于日本《改造》月刊。8月重译高尔基《俄罗斯的童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9月收关于语文改革的文章《论大众语》、《门外文谈》等五篇,以《门外文谈》为集名,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11月重译俄国果发里《死魂灵》第一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又写《理水》。12月写《采薇》、《出关》、《起死》。一九三六年1月续译《死魂灵》第二部。又编神话历史题材小说《故事新编》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5月写《三月的租界》刊于《夜莺》月刊1卷3期。6月写《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发表于7月《文学丛报》4期上。又编杂文集《花边文学》本月由上海华联书局出版。又摘译的日本刈夫达米《药用植物》本月由上海商务书局印行。7月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9月写《死》。10月为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作序。又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是最后的绝笔。本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逝世。鲁迅逝世后刊行的文章、文集有:译俄国契诃夫短篇小说,编为《坏孩子和别的奇闻》上海联华书局1936年出版。1934年的杂文编集《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1935年的杂文编集《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1936年的杂文编集《且介亭杂文末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爱出版。《集外集拾遗》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出版。《汉文学史纲要》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出版。
2023-09-11 21:05:261

鲁迅文章里人物大都叫作“赵…”为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根据鲁迅先生自己的创作谈他说,他取名字特别的随意,所以就按百家姓来赵钱孙李一路下来。所以百家姓排头的赵用得比较多
2023-09-11 21:06:063

可以体现鲁迅关心进步青年的资料

有萧红
2023-09-11 21:06:184

l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的报刊活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青的力量。(毛泽东语) 作为中国文化革命旗手的鲁迅,不仅是杰出的文坛巨匠,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本文从他的报刊活动切入,从新闻的角度来对鲁迅进行研究。堪称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他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是先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对无产阶级及其思想和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报刊活动梳理 身为革命舆论战士的鲁迅,一生(1881年9月25日至1936年10月19日)和报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报刊是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鲁迅曾经在103家报刊上发表过742篇文章,先后参加过18种报刊的编辑工作。[1]他担任过《莽原》、《语丝》、《国民新报副刊》、《奔流》、《北新》等刊物的主编;担任过《新青年》、《文学》(“左联”刊物)的编委;指导过《未名》、《波艇》、《鼓浪》、《译文》和不少“左联”刊物的编辑工作;热情地支持《越铎日报》、《晨报副刊》和一些革命进步报刊的编辑出版;和为数众多的中外新闻工作者,如邵飘萍、邹韬奋、斯诺、史沫特莱、山上正义等人物,有过亲密接触。 鲁迅的报刊活动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学生时代到1917年)。这一时期他的报刊活动主要是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立场上,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做宣传,从唤起人民觉醒,改造国民性,到“监督行政,促进共和”,为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想而呐喊。浙江“越社”青年办的《越铎日报》1912年1月3日创刊,从日本归来的鲁迅为故乡的报纸用文言文写就名曰《问世辞》的发刊词。他在发刊词中提出,要力促共和国的建设,要以“政治”的得失来衡量事物,要发扬勇敢和刚毅的精神;强调发表的新闻是反映“真知”的,不搞空话;力争做到“表扬与批评”结合,对于社会的污浊,坚决批判,“不欲守口”,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慨。第二个时期(1918到1927年)。这一时期,鲁迅在十月革命的号召下,站在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立场,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写下了大量锐不可当的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杂志开办“随感录”专栏,发表关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短篇评论。鲁迅从1918年9月第五卷第三号《随感录二十五》开始,到1919年11月第六卷第六号《随感六十六》为止,共撰稿27篇,长的2000多字,短的300多字。在《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鲁迅的呐喊之举——打硬仗、“听将令”,《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作品成为千古名篇。[2]第三个时期(1927到1936年)。期间是鲁迅最光辉的十年,也是他报刊活动最活跃的十年。鲁迅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参加了72种报刊的编辑、撰稿活动,仅1933年就发表杂文130多篇,篇篇成为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剑。“只要撮取报章,存其精英,就是一部不朽的大作。”(据《伪自由书》之《再谈保留》篇)这是鲁迅在1933年5月17日写的,这正是他思想十分成熟、精力充沛之时。鲁迅得出这个结论,在那个时代殊为不易,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在实践中体察后得出的,对新闻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评价鲁迅时指出:“他的杂文写的方面很多,政治、文学、艺术等等都讲,特别是后期,政治讲得最多,只是缺少讲经济的;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 二、新闻思想述评 翻阅《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学简明词典》等权威辞书,不见鲁迅的大名,这大概是因为先生对新闻学的理论,并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所写的杂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报刊宣传工作发表过深具远见卓识的议论,提出过渐成体系的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鲁迅新闻思想。 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笔者认为,鲁迅新闻思想主要涉及报纸应该是人民的喉舌、对新闻失实深恶痛绝、舆论监督要“保护原种”、新闻要揭露伪科学、韧性的战斗精神等六个方面。 (一)报纸应该是人民的喉舌 喉舌是中国共产党报刊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比喻性用语,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机构的性质和作用。在中国新闻学史上,最早使用“喉舌”比喻报刊作用的是梁启超。[3]鲁迅在《热风》的题记中,说到“纸笔喉舌”,那是1925年。在当年《编完就写》之后,于1935年写的《案语》中,他说:“《现代评论》是学者们的喉舌。”亦即刊物属于哪一类人的喉舌。 后鲁迅在《论“人言可畏”》[4]一文中,对某些记者不负责的言论进行剖析,以“撕去旧社会的假面”;电影明星阮玲玉等“颇有名,却无力”的“公众”人物们,就这样成了中国媒体祭坛上的牺牲品。他在文中写道:“这些句子又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这时不但不会想到这也是玩弄着女性,并且也不会想到自己乃是人民的喉舌。”“叫她奋斗吗?她没有机关报,怎么奋斗;有冤无头,有怨无主,和谁奋斗呢?”鲁迅指出:“现在的报章对于更弱者如阮玲玉一流人,也还有左右她命运的若干力量的。”“‘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因为在实际上,并不如此,——它是有选择的,有作用的。”先生用事实说明,报纸应该是人民的喉舌,并具体谈了“喉舌”作用,行文极生动。 (二)对新闻失实深恶痛绝 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报纸上虚假的、失实的报道“俯拾皆是”。对这种状况,鲁迅是深恶痛绝的。他以笔为投枪,刺向制造传播假新闻的记者的恶习,刺向新闻失实的种种痼疾。鲁迅归结说,新闻失实的痼疾之一是夸大事实,之二是凭空想象,之三是捏造谣言。[5]他认为报刊上的一切宣传和报道,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保证完全真实,因为“宣传的事,是必须在现在或到后来有事实来证明的”。如果违背了真实,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就会产生一种“坏结果”,即“令人对于凡有记述文字逐渐起了疑心,临末弄得索性不看”,将会影响报刊在读者中的威信,在宣传上起到相反的效果。 鲁迅自己在这方面身体力行,他所写的和编发的每一篇稿件,其中所涉及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符合事实,不允许有一点出入。通观他的全部著作可以发现,鲁迅对报纸的谣言非常愤恨,也谈得很多。先生把谣言比作“杀人不见血的武器”,强调造谣者绝没有好下场。 (三)舆论监督要“保护原种” 关于舆论监督,鲁迅对其社会责任作过明确评论。他在《并非闲话(三)》这篇杂文中指出:“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譬如菊花如果是佳花,则他的原种不过是黄色的细碎的野菊,俗名‘满天星"的就是。”这里讲到“灌溉佳花”应当“保护原种”,就包含着“原创的作品”,即是那“原创”的就像野菊花,和后来人工培植的花朵又大又美的菊花有很大差别,那也应该加以保护“满天星”——原始的野种,这道理十分明显。因为“原始的野种”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没有“野种”,就不会有“家种”,不会有后来的“繁花似锦”。对于“灌溉佳花”,鲁迅认为,那应该有“诱掖奖劝”的意思。在分析作品时,有诱导扶持、奖励规劝之心。坚决反对对作品不分青红皂白,只是“痛击,冷笑,抹杀,却很少见诱掖奖劝的意思的批评。有一种所谓‘文士"而又似批评家的,则专是一个人的御前侍卫,托尔斯泰呀,托她斯泰呀,指东画西的,就只为一人做屏风,其甚者竟至于一面暗护此人,一面又中伤他人,却有不明明白白地举出姓名和实证来,但用了含沙射影的口气”。鲁迅十分痛恨这种方法,称为“鬼蜮伎俩”,“其实世间何尝真有鬼蜮,那所指点的,不过是这类东西罢了。”鲁迅批评那些不“灌溉佳花”的批评家,却干着“含沙射影”的勾当,竭力提倡在舆论监督方面要剪除杂草,灌溉佳花。 (四)新闻要揭露迷信、伪科学 鲁迅经常运用新闻的武器,揭露迷信、伪科学,歌颂科学真理。1918年7月,他写了《我之节烈观》,文中说:“一班灵学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极古奥的思想,要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陈百年钱玄同刘半农又道他胡说。”“近来虚君共和是不提了,灵学似乎还在那里捣鬼,此时却又有一群人,不能满足;仍然摇头说道,‘人心日下"了。于是又想出一种挽救的方法;他们叫作‘表彰节烈"!”对“灵学派”这种迷信团体在社会上制造舆论,用“灵学”的科学名词来掩盖迷信本质的活动,鲁迅极为关注。1917年10月,俞复、陆费伯鸿等人在上海设盛德坛扶乩,组织灵学会,1918年1月刊行《灵学丛志》,提倡迷信和复古。在盛德坛成立的当天扶乩中,称“圣贤仙佛同降”,“推定”孟轲“主坛”;“谕示”有“如此主坛者归孟圣矣乎”等语。此乃鲁迅写的“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的由来。 揭批迷信邪教,高扬科学真理。鲁迅正是这样做的。1919年4月16日,他在一封信中说:“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毛病刺他几针,譬如说天文忽然骂阴历讲卫生终于打医生之类……他们……不要议论。……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我们也可告无罪于天下了。总而言之,从三皇五帝时代的眼光看来,讲科学和发议论都是蛇。”他还对朋友说,要坚决发表“科学议论”,这是很重要的。 (五)媒体中“性”泛滥,真真可怕 鲁迅对于媒体中关于“性”的报道有中肯的意见。他在一篇杂文中说,侦探片、战争片、滑稽片都看腻了,于是,就出来“性”片,“如果我们也还爱看,那就可见无论怎样奚落,也还是有些恋恋不舍的了,‘性"之于市侩,是很要紧的。”这里讲了两个方面的意见,一是看这种“性”片的人“还爱看”;二是“性”对“市侩”很要紧。[6]何谓市侩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市侩本指买卖的中间人,后指唯利是图的奸商。也泛指贪图私利的人。从“性”之中,“市侩们”能获得极大的利益。因此,他们对“性”是超乎寻常的看重,加以夸人,使这种“性”到处泛滥。 “性”的泛滥,对于国家和民族,危害之大,是众所周知的。鲁迅认为:“中国的儿童也许比较早熟,也许性感比较的敏,但总不至于比成年的他的‘爸爸",心地更不干净的。倘其如此,二十年后的中国社会,那可真真可怕了。” (六)利用杂文,表现韧性的战斗精神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为了运用文艺来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他曾在留日学生主办的《河南》月刊上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在革命潮流和作者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推动下,为促进革命的文化启蒙运动而写。鲁迅回国后,1918年9月开始,为当时鼓吹新文化的《新青年》杂志写稿。在此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在北京的《晨报》、《京报》、《国民新报》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以及《莽原》、《语丝》、《萌芽》、《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杂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7]他在1935年12月写的《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说:“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单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这说明,鲁迅在当时的思想文化战线上越战越勇,表现了韧性的战斗精神,而对杂文这种锐利的思想武器的运用,也越来越纯熟。 鲁迅的杂文,运用的新闻林林总总,笔者总结大体有四种形式:1、作品的主干直接运用新闻,适当评论,并点明是哪家报纸的哪篇报道,一目了然;2、把若干篇报纸消息文章,作为若干篇杂文的内容,说明复杂的事件;3、没有具体说那家报纸,但却是运用了报纸新闻,有综合,亦含典型;4、没有点明是哪家报纸的,一般看不出运用了新闻,属“暗用”。鲁迅在杂文中引用新闻,并非罗列现象、支离破碎,而是有所选择,精彩独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鲁迅正是利用杂文的形式,发挥他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他的文体试验;在这个意义上,“杂文”又确实是具有某种先锋性的。[8]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正因为如此,鲁迅的杂文,就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 鲁迅的上述新闻思想,是他革命报刊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为当时的报刊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对今天的传媒人也有很大教益。
2023-09-11 21:06:291

鲁迅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鲁迅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 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 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61山水61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61V61《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61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2023-09-11 21:06:394

关于鲁迅的资料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
2023-09-11 21:07:004

帮我点评一下鲁迅先的《朝花夕拾》

内容简介: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 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人物点评: 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按照生活的原型,采用白描手法,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作者穷其形、尽其相,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鲜活动人,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一、卑微低下的长妈妈。 古语云:“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就是说,自己的真实姓名是人格尊严的外在表现,大丈夫为了姓名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长妈妈虽然不是大丈夫,但她也有使用自己姓名的愿望和权利;可是,她的这种愿望无法实现,姓名的使用权已经被剥夺。文章从“长妈妈”的名字起笔,交代了她在周家的身份——是一个带孩子的保姆,乡下人称“老妈子”。她连名字也没有,曾经说自己叫什么姑娘来着,但大家并没有在意,也没有记住。她沿用的只是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名字。“阿长”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一个佣人的代号。别人叫她长妈妈“似乎略带一些客气的意思”,而直接叫她“阿长”,就明显含着一种嘲讽之意。但为了生存,她只得向命运屈服,任凭别人如何称呼她。接着,作者又从“阿长”这个名字,巧妙地转到她的长相描写上,说她“黄胖而矮”,巧妙地点明了“长”和“矮”的极不相称,这样,就把一个地位卑贱,身份低微的女佣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讨厌憎恶的长妈妈。 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不是典型化的产物,而是生活的真实,所写全部事实绝无虚构;因此,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一人物时,就不会回避她的局限和缺点,而是“从记忆中抄出来”。她多事,总喜欢背地里“切切察察”,论人长短;她粗心,夏天睡觉时常常肆无忌惮地伸开双手双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以至于“我”母亲委婉地告诫她时,她内疚得说不出话来,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她丑陋,不仅黄胖而矮,而且颈上还长有许多的疮疤;她愚昧无知,有许多陈腐而烦琐的“规矩”,而这些“规矩”又是荒唐之至的……总而言之,长妈妈有许多地方令我讨厌,等到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我无法抑制满腔的憎恶,就叫她阿长了。 三、善良仁慈的长妈妈。 虽然阿长令人讨厌憎恶,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她的敬重和怀念,因为她善良、仁慈、淳朴、宽厚,乐于助人,具有“伟大的神力”。在道“恭喜”、吃“福橘”的麻烦仪式中,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值得敬佩的是,并不是长妈妈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到我的嘴里”,这寄托了她多么真诚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啊!其他诸如“死”要说“老”,不进死人房和产房,不钻过晒裤子的竹竿底下等,也都是为我着想的。“长毛”的故事,一方面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但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当城外有兵来攻时,就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抵御官兵的大炮——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油然而生。至于说《山海经》,则是我梦寐以求而始终无法得到的一部书,远房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字不识的阿长,却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让我感到十二分的意外和惊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这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书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至此,我对长妈妈的感激、敬佩、怀念之情就成为永远。 鲁迅的老师——寿镜吾 说到三味书屋,人们不禁会想到那个手执戒尺,神情严厉的老先生寿镜吾。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从此,人们便记住了三味书屋,记住了培育一代伟人的塾师寿镜吾。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周家新台门,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当时绍兴城内颇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五年的学习生涯,为鲁迅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寿镜吾,名怀鉴,号镜湖,清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初八(公历1849年9月24日)生于绍兴,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绍兴城里有口皆碑。鲁迅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不过先生有时脾气不够随和,执拗得没有商量的余地。例如,他极为痛恨侵略中国的列强,一生不愿用外国货,不穿洋服,连已经时兴起来的照相,他也痛诋得不遗余力,认为那是外国人到中国来骗钱的。现在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是他晚年手柱木杖在屋外散步时,他的孙子乘他不备偷拍的。他学问渊博,但是厌恶功名,自二十岁(同治八年,即1869年)中了秀才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应试,而是一生坐馆授徒。不但如此,他还不准儿子寿洙邻参加科举考试,认为天下贪官污吏当道,做官就是同流合污,不是清白人所能做的。他甚至把儿子锁在院里,后来儿子在母亲的帮助下,才逃出家门,去北京参加了考试,因会考成绩好,获得“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后到辽宁做了知县。 寿先生还非常节俭,夏天只备一件夏布衣衫,挂在墙上,与两个儿子共穿。尽管如此,但他从不赤膊会客。有一次,新台门周藕琴来访,正逢大热天,他正好赤膊在家,匆忙之中一时间找不到长衫,正好天井里晒着一件皮袍,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披在身上。藕琴见此,马上猜到了几分,连忙口中称热脱掉了长衫,想让老先生把皮袍脱下。寿镜吾却坚持不脱,连说:“赤膊见客荒唐!赤膊见客荒唐!”周藕琴见此只好赶紧告辞。 三味书屋只收学生八个,而且非常严格,要经熟人介绍,寿先生上门目测,同意了,才可以来读书,并且学生要自带桌椅。鲁迅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鲁迅十分敬重寿老先生,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一直保持着与先生的联系,而且时有往来。 寿镜吾晚年,虽瘦骨嶙峋,但精神十分旺盛。1930年8月18日,寿镜吾在绍兴老宅去世,终年82岁。 陈莲河,真名何廉臣 何廉臣(1860—1929),名炳元,号印岩,晚号越中老朽,以字行,绍兴人。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何秀山为名医。幼习举业,为庠生,乡试两荐不售,及冠之年,弃儒习医。先与沈兰姹、严继春、沈云臣讲习古医学说,继从名医樊开周临证,与绍派名医赵晴初结忘年交,出游访道,集思广益。其时,正值西学东渐,又取西医译本悉心研究。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组绍郡医药学研究社,任社长;同年六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主持编辑事务。1915年,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成立,为评议长。1929年,不顾年迈多病,仍然十分关心当时医界反对“取缔中医案”斗争,积极组织北上声愿,由其子幼廉代行。一生热心公益,参加同善局组织的施医施药活动,不遗余力。 医学研究,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校勘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原书3卷,增订为12卷,发明俞氏未尽之处。广收众方,分列十法,主张中西汇通。十分重视医案的记载及整理,设计新医案式为: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选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即按此新式收载,在全国颇有影响。 著述有《湿温时疫治疗法》、《实验药物学》、《肺痨汇辩》、《新医宗必读》、《廉臣医案》、《印岩医话》、《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选按通俗伤寒论》、《何书田医学妙谛总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增订时病论》、《新订温病条辩》、《新订伤寒广要》等。 重读何廉臣 李崇超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这是鲁迅《父亲的病》中的一个片断。这里的陈莲河,就是绍兴名医何廉臣,鲁迅把他的名字的音倒过来了。正是这位中医医生使得鲁迅认识到“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而立志去日本学习新的医学。在鲁迅的笔下,一个庸医的窘迫之态跃然纸上。 学习中医之后,接触的著名医家的生平和学说多了起来,何廉臣的认识也渐渐全面起来,了解到何廉臣是民国时期一个较有成就的名医。他在中医文献的整理,在对旧政府废止中医的抗争,兴办中医教育,著书立说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医学史上把他和曹炳璋、裘庆元并称为民国时期的“整理国故,保存国粹”的三大代表人物。他所重新增订的《增订通俗伤寒论》,发挥了绍派伤寒的寒温融合的学术思想,是一本流传很广的医学名著。在现在很多的临床报道中,也经常看到对何廉臣的学术观点引用和验证。 这样一位医学名家,和鲁迅笔下的那位脸“长而胖”的庸医的形象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这位医家的解读,也是对时代的解读,是对一门学术发展的解读。中国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状态,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科技的发展往往是总结性的,又没有新鲜的血液的融入,难免陈陈相因,阻碍了中医的治疗能力的突破性发展。中医自己内部的反思能力是有限的,使得这门学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瘀滞”,从何廉臣手中施展出的医术,已经不可避免的带有着这种“瘀滞”。他给鲁迅父亲所开的药引,要求蟋蟀要“原配”的,就体现着传统中医学术的某些弊端。他对鲁迅父亲病情的束手无策,也反映着传统中医在治疗上的局限性。何先生的窘迫,是时代的窘迫,也是一门学术的窘迫。 时代的发展,新的科学的引入,使得中医能够摆脱封闭的环境,在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进行反思和发展。据一位讲学归来的老师讲,某国家从事当地的传统医学的医生曾表示出对中医的羡慕,因为在他们当地从事传统医学的人不允许使用现代医学。在这一点上,我们比他们以及何先生都要幸运得多。但是在中医中治疗“瘀血”的大法就是要在祛瘀的过程中避免“耗血动血”,恕我直言,现代科学的介入在祛除中医的“瘀滞”的过程中,已经有“耗血动血”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因为现代科学的介入,而是因为“科学不足而科学主义有余”。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倒应该向何先生学习,何先生也曾积极的参照采用传入中国的西医学,但是他主张以崇实黜华为原则吸收新知,认为自己很多参西的做法往往牵强附会,最终使这些著作未付印行。在科学不足的情况下,他没有仅仅追求“科学主义”而硬加给中医一些什么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要求而离职,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范爱农 偶然从书桌的抽屉里找出一个旧的纸护书来,检点里边零碎纸片的年月,最迟的是民国六年三月的快信收据,都是我离绍兴以前的东西,算来已经过了二十一年的岁月了。从前有一张太平天国的收条,记得亦是收藏在这里的,后来送了北京大学的研究所国学门,不知今尚存否。现在我所存的还有不少资料,如祖父少时所作艳诗手稿,父亲替人代作祭文草稿,在我都觉可珍重的,实在也是先人唯一的手迹了,除了书籍上尚有一二题字以外。但是这于别人有甚么关系呢,可以不必絮说。护书中又有鲁迅的《哀范君三章》手稿,我的抄本附自作诗一首,又范爱农来信一封。(为行文便利起见,将诗写在前头,其实当然是信先来的。又鲁迅这里本该称豫才,却也因行文便利计而改称了。)这几叶废纸对于大家或者不无一点兴趣,假如读过鲁迅的《朝华夕拾》的人不曾忘记,末了有一篇叫作《范爱农》的文章。 -------- ①范爱农(1883一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文章里说在北京听到爱农溺死的消息以后,“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将要忘记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日本改造社译本此处有注云: “此云中间忘掉两句,今《集外集》中有《哭范爱农》一首。其中间有两句乃云,出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原稿却又不同,今将全文抄录于下,以便比较。 《哀范君三章》 其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茶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遽尔失畸躬。 其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尽登场。故里彤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冽水,能否洗愁肠。 其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酪叮,微醉自沉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题目下原署真名姓,涂改为黄棘二字,稿后附书四行,其文云: “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人,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岂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这是信的附片,正张已没有了,不能知道是哪一月,但是在我那抄本上却有点线索可寻。抄本只有诗三章,无附言,因为我这是抄了去送给报馆的,末了却附了我自己的一首诗。 《哀爱农先生》 “天下无独行,举世成萎靡。皓皓范夫子,生此寂寞时。傲骨遭俗忌,屡见蝼蚁欺。坎壈终一世,毕生清水湄。会闻此人死,令我心伤悲。峨峨使君辈,长生亦若为。” 这诗不足道,特别是敢做五古,实在觉得差得很,不过那是以前的事,也没法子追悔,而且到底和范君有点相干,所以录了下来。但是还有重要的一点,较有用处的乃是题目下有小注“壬子八月”四个字,由此可以推知上边的二十三日当是七月,爱农的死也即在这七月里吧。据《朝华夕拾》里说,范君尸体在菱荡中找到,也证明是在秋天,虽然实在是蹲踞而并非如书上所说的直立着。我仿佛记得他们是看月去的,同去的大半是民兴报馆中人,族叔仲翔君确是去的,惜已久归道山,现在留在北方的只有宋紫佩君一人,想他还记得清楚,得便当一问之也。所谓在一种日报上登过,即是这《民兴报》,又四首乃三首之误,大抵作者写此文时在广州,只凭记忆,故有参差,旧日记中当有记录可据,但或者待语不具录亦未可知,那么这一张底稿也就很有留存的价值了。 爱农的信是三月二十七号从杭州千胜桥沈寓所寄,有杭省全盛源记信局的印记,上批“局资例”,杭绍间信资照例是十二文,因为那时是民国元年,民间信局还是存在。原信系小八行书两张,其文如下。 “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句留耳。现因承蒙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然允他,拟阳月抄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罗扬伯居然做第一科。课长,足见实至名归,学养优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学务科员,何莫非志趣过人,后来居上,羡煞羡煞。令弟想已来杭,弟拟明日前往一访。相见不远,诸容面陈,专此敬请著安。弟范斯年叩,甘七号。《越锋》事变化至此,恨恨,前言调和,光景绝望矣。又及。” 这一封信里有几点是很可注意的。绝望的口气,是其一。挖苦的批评,是其二。信里与故事里人物也有接触之处,如傅励臣即孔教会会长之傅力臣,朱幼溪即接收学校之科员,《越铎》即骂都督的日报,不过所指变化却并不是报馆案,乃是说内部分裂,《民兴》即因此而产生。鲁迅诗云,桃偶尽登场,又云,白眼看鸡虫,此盖为范爱农悲剧之本根,他是实别被挤得穷极而死也。鲁迅诗后附言中于此略有所说及,但本系游戏的厦辞,释明不易,故且从略,即如天下仰望已久一语,便是一种典故,原出于某科员之口头,想镜水稽山间曾亲闻此语者尚不乏其人欤。信中又提及不佞,则因尔时承浙江教育司令为视学,唯因家事未即赴任,所以范君杭州见访时亦未得相见也。 《朝华夕拾》里说爱农戴着毡帽,这是绍兴农夫常用的帽子,用毡制成球状,折作两层如碗,卷边向上,即可戴矣。王府井大街的帽店中今亦有售者,两边不卷,状如黑羊皮冠,价须一圆余,非农夫所戴得起,但其质地与颜色则同,染色不良,戴新帽少顷前额即现乌青,两者亦无所异也。改造社译本乃旁注毡字曰皮罗独,案查大(左木右规)文彦著《言海》,此字系西班牙语威路达之音读,汉语天鹅绒,审如所云则爱农与绍兴农夫所戴者常是天鹅绒帽,此事颇有问题,爱农或尚无不可,农夫如闰土之流实万万无此雅趣耳。改造社译本中关于陈子英有注云,“姓陈名浚,徐锡麟之弟子,当时留学东京。”此亦不甚精确。子英与伯苏只是在东湖密谋革命时的同谋者,同赴日本,及伯苏在安庆发难,子英已回乡,因此乃再逃往东京,其时当在争电报之后。又关于王金发有注云,“真姓名为汤寿潜。”则尤大误。王金发本在嵊县为绿林豪客,受光复会之招加入革命,亦徐案中人物,辛亥绍兴光复后来主军政,自称都督,改名王逸,但越人则唯知有王金发而已。二次革命失败后,朱瑞为浙江将军承袁世凯旨诱金发至省城杀之,人民虽喜得除得一害,然对于朱瑞之用诈杀降亦弗善也。汤寿潜为何许人,大抵在杭沪的人总当知道一点,奈何与王金发相溷。改造社译本注多有误,如乎地木见于《花镜》,即日本所谓薮柑子,注以为出于内蒙古某围场,又如揍字虽是北方方言,却已见于《七侠五义》等书,普通也只是打的意思耳,而注以为系猬亵语,岂误为草字音乎。因讲范爱农而牵连到译本的注,今又牵连到别篇上去,未免有缠夹之嫌,逐即住笔。计七年二月十三日。 (1938年2月作,选自《药味集》
2023-09-11 21:07:432

鲁迅全集的版本目录

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  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  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 鲁迅的家原租住在上海大陆新村,因鲁迅去世后留下了几百万字的手稿,为防止国民党派人来搜查,许广平在青年作家萧军的帮助下悄悄搬了家,将鲁迅的手稿和家中物品搬到上海霞飞路霞飞坊64号,然后将其隐藏在厨房墙角煤堆里。为了尽快出版《鲁迅全集》,1937年初,在许广平和好友许寿裳、台静农、胡愈之等人的筹划下,成立了以蔡元培、茅盾、周作人等人为主的《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为了尽快出版《鲁迅全集》,胡愈之在环境险恶、经济拮据、出版发行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办起了名为“复社”的出版机构,用来出版《鲁迅全集》等进步书籍。他还考虑到当时政治条件下,《鲁迅全集》的出版会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扰,便想到请“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主席蔡元培题写《鲁迅全集》的书名,当局就不敢对这部书怎么样了。1938年4月,胡愈之由上海去香港,向“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正、副主席蔡元培和宋庆龄报告《鲁迅全集》的出版计划。蔡元培即席挥毫写了“鲁迅全集”四个大字,6月1日前还写了《征订〈鲁迅全集〉精制纪念本启》和《鲁迅先生全集序》。蔡元培在序中给鲁迅以极高的评价,称鲁迅为新文学的“开山”之祖。胡愈之这一“招”果真灵,凭蔡元培在国民党内的资历与声望,避免了当局的干扰。许广平也为《鲁迅全集》写了题跋。如何解决出书资金不足问题?胡愈之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除了普通本廉价发行预约外,另印需预付100元一套的精制纪念本。靠这笔预付款来印行《鲁迅全集》普通本和纪念本。在胡愈之、茅盾、巴金、沈钧儒、陶行知的热心号召下,先后收到来自祖国内地及南洋、美国一些爱国人士和华侨的多笔购书定金,终于解决了出版的资金难题。在鲁迅亲友和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下,从1938年4月开始,在禁出红色书籍的孤岛上海,仅用不到4个月时间就将600万字、20卷的第一部《鲁迅全集》出了甲乙丙3种版本:其中甲种纪念本是红布烫金,属精装本;乙种纪念本是皮脊烫金,整套装楠木箱;丙种本为普通的平装本。乙种纪念本编号印制200套,非卖品。甲种纪念本售价50元。普及本的开本与正文和纪念本相同,封面大红纸面布脊精装,正文用新闻纸印刷,售价为8元。1938年8月10日,20卷本的《鲁迅全集》正式发行,正如许广平在《〈鲁迅全集〉编校后记》中所说:“六百余万言之全集,竟得于三个月中短期完成,实开中国出版界之奇迹。”  197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二十卷,卷目如下:第一卷 《坟》《野草》《呐喊》 第二卷 《热风》《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第三卷《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伪自由书》 第五卷《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两地书》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 第九卷 《嵇康集》《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卷《 小说旧闻钞》 《唐宋传奇集》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一卷 《 月界旅行》 《现代小说译丛》 《地底旅行》 《现代日本小说集》《域外小说集》 《工人绥惠略夫》 第十二卷《 一个青年的梦》《 爱罗先珂童话集》《 桃色的云》 第十三卷 《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 《小约翰》《小彼得》《表》《俄罗斯的童话》《附:药用植物》 第十五卷 《近代美术史潮论》《艺术论(卢氏)》 第十六卷《 壁下译丛》《译丛补》  第十七卷  《艺术论(蒲氏)》《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文艺与批评》《文艺政策》 第十八卷  《十月》《毁灭》《山民牧唱》《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第十九卷 《 竖琴一天的工作》 第二十卷《 死魂灵》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〇年九月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第十二卷 书信第十三卷 书信第十四卷 日记第十五卷 日记第十六卷(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 目录第 一 卷 坟 热风 呐喊第 二 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第 三 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第 四 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第 五 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第 六 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第 七 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第 八 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第 九 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第 十 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第十二卷 书信(1927-1933)第十三卷 书信(1934-1935)第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第十五卷 日记(1912-1926)第十六卷 日记(1927-1936)第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第十八卷 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引 作者:《鲁迅全集》编委会 编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10-1开本:32开 锦盒精装图书卷数:全20册 精装字数:7000000内容介绍本部《鲁迅全集》共二十卷,总字数达700万字,其编辑与校勘工作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成立《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先后聘请了数名具有多年编辑工作经验、对鲁迅生平与创作较为熟悉的编辑,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专家们提供的诸多内部资料,并结合当前较为通行的各种版本,历时5年,终成此书。本部《鲁迅全集》在原有全集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较大的增补和修订,精心选编了能体现出鲁迅创作、翻译、古籍辑校和科学普及这四个方面突出成绩的作品,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标,希望在读者面前展示的是一个更为完整的鲁迅。本书特点文体全面 本部《鲁迅全集》涵盖了鲁迅创作、翻译、古籍辑校和科学普及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成就,文体全面,是鲁迅作品一次全方位的展示。内容完整 本部《鲁迅全集》选编精良,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的,希望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更为完整的鲁迅。编排创新 编排上,将鲁迅逝世之后出版的鲁迅著作集(主要指《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和陆续发现的佚文重新编排,一律按写作日期和发表日期的先后为序,分别重编为《人海杂言》和《荆天丛笔》(这两个书名均来自鲁迅生前的构想)。版本还原 本部《鲁迅全集》所选编的文字,依据鲁迅著作手稿、最初发表的报刊、初版本、通行本汇校而成,并配以多幅与鲁迅相关的珍贵历史图片,从而能使读者从直观上更好地了解鲁迅。目录第一卷《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第二卷《朝花夕拾》《诗歌集》《热风》《坟》第三卷《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篇的续篇》《而已集》第四卷《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第五卷《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第六卷《人海杂言》(前期集外文)《荆天丛笔*上》(后期集外文)第七卷《荆天丛笔*下》(后期集外文)第八卷《日记》(1912年-1926年)第九卷《日记》(1927年-1936年)第十卷《书信》(1904年-1933年)第十一卷《书信》(1934年-1936年)第十二卷(译文)《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说集》《工人绥惠略夫》《一个青年的梦》《爱罗先诃童话集》第十三卷(译文)《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第十四卷(译文)《小约翰》《表》《俄罗斯的童话》《坏孩子和别的奇闻》第十五卷《近代美术史潮论》《艺术论》(卢氏)《艺术论》(蒲氏)《毁灭》第十六卷《十月》《死魂灵》第十七卷《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汉文学史纲要》第十八卷《古小说钩沉》《小说备校》第十九卷《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会稽郡故书杂集》《岭表录异》第二十卷《嵇康集》《云谷杂记》《中国矿产志》《生理学讲义》《中国地质略论》《说镭》 新版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当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修订编委会委员、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当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与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发现的20封佚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鲁迅写给张琴孙、蔡元培、宋庆龄、胡适、江绍原、郁达夫、杨之华、申彦俊等社会名流、外国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鲁迅写给宋庆龄、蔡元培商讨共同营救被捕共产党人的信,弥足珍贵。这些信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经历。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全部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独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鲁迅、茅盾联名致中共中央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发现,但专家们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完全不同,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鲁迅、茅盾联名给中央写信确有其事,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并且在鲁迅生前公开发表过,应该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订本将这封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作为资料,便于读者查找。据修订编辑委员会成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王海波介绍,新版《鲁迅全集》还删去了经鉴定不属于鲁迅书信的《致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等。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据初步统计,此次修订,校勘改动达1000多处,使鲁迅作品的文本更加准确。负责全集第二卷修订的张梦阳举例说,收入《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按照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支起竹筛罩鸟,“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促住的不过三四只。”这里“促住”为“捉住”之误,而且一错就错了几十年。张梦阳发现这个错后,不是轻易去改,而是认真查阅了登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上的原文,得到确认后才改过来。再如收入《野草》的《好的故事》中“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这里“缕缕的胭脂水”应为“如缕缕的胭脂水”,此文在《语丝》周刊发表时漏掉“如”字,鲁迅当年曾在杂志上发过更正,但收入集子时未改过来。像这类校勘,看上去是一字之改,但要改这一个字,却需要做大量严谨细致的考证工作。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修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林非和陈漱渝认为,此次《鲁迅全集》注释的修订前进了一大步,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性作为新版注释的追求。此次修订,注释更为客观、不发议论,不解释鲁迅原文的含意,对注释对象不做评论,但要尊重历史,对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回避。如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种人”以及相关人物的注释,删去了评价,只客观介绍情况。按照“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提供相关资料和知识,同时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的注释宗旨,此次修订新增注释900余条,对1000多条原注做了重大修改,仅查补修改中外人物的生卒年一项就达到900余人。
2023-09-11 21:07:541

谁有鲁迅的年谱?

鲁迅年谱 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1886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1888年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在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1892年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1893年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1896年九月初六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01年路矿学堂毕业。 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1903年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1906年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1907年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拙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1908年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1913年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1915年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1919年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 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1920年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十月,译成俄国阿尔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1921年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 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是年冬为《语丝》同刊撰文。 1925年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小学教员。 1926年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 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 ,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1929年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1930年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 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弊》。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来》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1932年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 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比《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五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1936年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同月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2023-09-11 21:08:132

还有鲁迅信息吗

百度一下
2023-09-11 21:08:244

鲁迅简介

活该法国风格规范化的大法官关于他呼呼
2023-09-11 21:08:477

鲁迅有什么报刊?

新青年
2023-09-11 21:09:282

鲁迅的简介!!!!!!!!!!!急需!!!!!!!!!1急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023-09-11 21:09:375

鲁迅的文学成就

1、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2、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3、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7张)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4、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5、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16部杂文集。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总之,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正如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评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这也是其文学作品的可贵之处!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令后世敬仰。
2023-09-11 21:09:5412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2023-09-11 21:10:489

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军阀资助鲁迅办杂志,鲁迅却办杂志骂人家,没钱了又找人家要,军阀很生气,还是给了

我找了一下,没有找到,不好意思。
2023-09-11 21:11:306

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招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古诗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023-09-11 21:11:5411

关于鲁迅

关于鲁迅,我们知道的太多,不知道的更多。关于鲁迅我们更多的人是对他敬而远之。关于鲁迅,我们可以坐下来谈,却不会站起来学。关于鲁迅,我们说了等于没说,只有实行起来去做,开始磨一把匕首,刺向你,也刺向我----
2023-09-11 21:12:424

走进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代表作: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留日归国,任时两级师范(现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化学教员,兼日语助教。其讲课及所编《生理学讲义》,深受学生欢迎。同年冬参加木瓜之役。1918年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学典范。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023-09-11 21:13:009

1.我想查阅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可以在哪里看

周氏兄弟传闻是由于一个女子而决裂的,当然,从思想观念上,二人也是对立的。
2023-09-11 21:13:352

鲁迅是哪里出生的?出生地是哪?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 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 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 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 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 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 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 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 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 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 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 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 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 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 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岁 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 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 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 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 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 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讲演, 八月返京。 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 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 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 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 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 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六月《思想u2022山水u2022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 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 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 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岁 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 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 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 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 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 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u2022Vu2022《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u2022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 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鲁迅用过的笔名 干凡 飞迅 直庚 树俟 独洛 敖隼 旁斡预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飞斐 冬华 乐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动轩 仲度 华圉 自树 许遐 许霞 迅行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小孩子 丰之余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华约瑟 齐物论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ELEF 旅沪记者 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 中国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译文社同人 铁木艺术社 旅沪一记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闲书屋 鲁迅的作品为选入六年级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023-09-11 21:13:431

《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
2023-09-11 21:14:0110

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刻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他晚上寒冷时,夜读难奈,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汗驱寒坚持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023-09-11 21:14:3213

鲁迅几岁开始写作

六岁
2023-09-11 21:16:443

文学研究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啊?

因题目信息不完整内容缺乏无法正常作答
2023-09-11 21:17:164

求鲁迅的一篇文

不知
2023-09-11 21:17:3214

鲁迅是谁?

人人人树周人人周人周树树周周周周人人人树人树人人周树树树树周树周周人周周树周树周人树人周人树树人人树人周树人树周树周周人周周树周树树人人树
2023-09-11 21:19:1215

小说月刊十万字可以底到多少稿费?

鲁迅一个月给他的佣人工资带买菜家用是5个大洋,那时他在教育部拿300月薪。 这是一篇陈明远谈当年作家的稿费与版税的文章。陈明远先生对于文人史(称其为文人史比文化史更准确些),是下了点工夫的。引用此文,不代表赞同陈明远先生在其他领域的文化观点。不过,对于陈先生对文人史的执著研究,倒是有几分敬意。 满清末年初订的稿酬标准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的同时,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拟订的《叙例》中说:“海内名宿,有自译自著自辑,愿托本局代印者,皆可承印,或以金钱奉酬、或印成后以书奉酬,皆可随时商订。”(载《饮冰室文集》之二)这是支付稿酬的声明,但没有公布具体的标准,而只是说:酬劳可以随时商订,或者给金钱,或者赠送印成的书籍若干册作为(抵当)稿酬。也就是说,当时大家的“稿酬、版税”概念并不怎么明确,因为尚未形成规范的文化市场。靠售书赚钱的“书商”是早已有之,然而靠卖稿吃饭的“自由撰稿人”还在孕育或襁褓之中呢。   目前我查阅到的中国最早有关版税的史料,是1901年上海《同文沪报》规定的“提每部售价二成相酬”,也就是版税 20 % ;最早有关字数稿酬的史料是梁启超记载:他主持的《新民丛报》和《新小说》(皆为1902年创刊)等刊物“大约评述及批评两门,可额定为每千字3圆。论著门或可略增(斟酌其文之价值),多者至4圆而止,普通者亦3圆为率。记载门则2圆内外,此其大较也。”(《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87页)   按照我的研究结果,20世纪初一块银圆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今人民币70元。1902年创刊的《新民丛报》和《新小说》规定的稿酬标准可分三个档次,为千字2圆(合今人民币140元)到4圆(合今人民币280元);通常为千字3圆(合今人民币210元)。   1903年,即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第二年,林纾新译本《伊索寓言》便交给商务出版。1906年《林译小说丛书》50种陆续出版。同年商务印书馆编印《说部丛书》第一集100种,其后陆续出版了第二、三、四集。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林纾译述小说共181部,每部约为20万字左右。其中一些小说,既发表又出版,发表时也有稿费。郑逸梅等回忆说,林译小说“译稿,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十几年间,共达140种。……稿费也特别优厚。当时一般的稿费每千字2—3圆,林译小说的稿酬,则以千字6圆计算,而且是译出一部便收购一部的。”(据《林译小说的损失》,转引《中国近代文学史论文集·小说卷》第688页)   这样每部稿酬1200圆左右(合今人民币6万元)。根据我的计算,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民国初年(1911-1919)这一时期1银圆的购买力大约折合今50元。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林纾十几年间的稿酬收入高达20万银圆以上,合今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可见由于林纾翻译小说的畅销,所得稿酬超过了一般规定的两倍。   周作人回忆:在1907年周氏兄弟翻译《红星佚史》得到稿酬2百圆,10万字,“平常西文的译稿只能得到两块钱一千字。”(《周作人回忆录》第196页)   《著作权律》和《著作权法》及其施行细则   中国第一部保护著作人利益的著作权(版权)法,是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满清政府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离世界第一部版权法《安妮女王法令》正好二百年。它共有5章55条。但是颁布后不久清朝政权就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著作权律》并没有真正施行。到了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著作权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又颁布《著作权施行细则》。著作人的权益受到法律保障。   本世纪初,我国稿酬制度已经形成并且跟国际接轨。稿酬有三种基本形式:(一)稿费,又称为“润笔之资、润笔费”;(二)版税,又称为“提成费”、“版费”;(三)买断版权,又称为“作价购稿”。   总编辑亦称主笔,为编辑部之领袖……总编辑常兼司社论,其月薪约在150圆至300圆之间。   次于总编辑,为编辑长,亦可称理事编辑……其月薪在150圆左右。  在编辑长之下者,有要闻编辑,取舍关于全国或国际间之新闻。有地方新闻编辑,取舍关于一省一县或一地方之新闻编辑,其月薪均在80圆左右;   有特派员,如上海报馆必有专员驻京,或专事发电,或专事通信,每人月薪均在100圆左右,交际费在外。   有特约通信员,或在国内,或在国外,(报酬)大率以篇计算,每文一篇,约在10圆左右。   有访员遍驻国内各要埠,专任者每名月薪约40圆,兼任者仅10余圆。   有缮译,每名月薪约50圆至80圆。有校对,有译电人,每名月薪20圆左右。   本埠编辑亦可称城市编辑,亦为编辑部之要人,……其月薪约在80圆左右。   属于本埠编辑指挥之下者,有特别访员,月薪在40圆至60圆之间。   有体育访员,月薪约在30圆左右。   有普通访员,每人月薪约在10圆至30圆之间。   副张(即副刊)均载文艺及滑稽之作,另有一编辑司之,月薪约60圆左右。   对于1912年至1927年间上海报社的组织机构及各类人员“按劳取酬”的经济待遇标准,这是一个全面的综述。此外,我还从当时一些具体人物的史料中,考证了实际薪金情况。  20—30年代的稿酬与版税   《鲁迅全集》载有20世纪20—30年代的稿酬标准。   鲁迅在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刊》投稿,每千字2-3银圆;另外《晨报》馆有一种“特约撰述”,每月除稿酬外还加酬金30-40银圆(见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   当时稿酬标准不一。在官办的北京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上,稿酬可达每千字4-5圆。而上海的报刊大多是民办的,一般稿酬为每千字1-3圆。因为官办的报刊行政拨款不计成本;上海报刊则多为商业性,必须讲究经济效益。《鲁迅全集》有几处提到当时上海的稿费标准。最低者(注:小报消息或“报屁股”文章等)每千字5角钱,高者每千字3圆。鲁迅文章一般稿酬是千字3圆,有时千字5圆(如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给鲁迅的稿酬标准),《二心集》的稿酬为千字6圆,这在上海就是比较高的了。   商务印书馆所定稿酬:郭沫若千字4圆,胡适千字5-6圆,林纾和章行严(士钊)千字6圆。……   这样的稿酬标准从五四时期到30年代没有很大变化。   至于特别优惠的稿酬当属梁启超,为千字2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1000元)。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回复梁启超的信中说,“前订撰文之约,即自本月为始。……千字20圆乞勿为人道及,播扬于外,人人援例要求甚难应付!”(参看《梁启超年诺长编》第965页)   但是民国以后,出版的书籍通常计算版税;也有按照字数稿酬或将版权一次买断的。   从20世纪初期以来,上海市出版界拟订的版税标准一般在10%-25% 之间。   例如,1921年泰东图书局答应郭沫若的版税是10%;胡适在新月社自订的版税标准是:初版15% ,再版20%;北新书局支付鲁迅著作的版税一般是20%,甚至达到25% ;而梁启超的身价最高,达到40% 甚至提出“自印包售、六折算账”。版税的支付时间,按照惯例为三节(指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除夕)核对实际销售数结算。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稿酬标准跟20年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北平的稿酬一般比上海高些。在北平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上,稿酬可达每千字4-5圆。而上海的报刊大多是民办的,一般稿酬为每千字1-3圆。因为北平是官办的报刊,行政拨款不计成本;上海报刊则多为商业性,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鲁迅在三十年代出版的著作几乎也都是拿版税的。查《鲁迅日记》1933年5月15日记有:“《两地书》五百本版税百二十五元。”《两地书》定价1元。按前面所说的版税公式推算,《两地书》的版税率是25%。又据《鲁迅日记》,1932年12月15日记有:“以选集之稿付书店印行,收版税泉支票三百。”这是指《鲁迅自选集》,天马书店出版,初版印1000册,定价1.20元,鲁迅得300元,版税率也是25%。这在当时是特高的版税率了。   广告,发行,会计等,月薪20圆起17圆止。   跟上述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1912-1927年》第六章《报界之现状·第八节·用人》一文中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待遇在十几年间有明显提高。   又据陶希圣回忆:在本世纪最初的20年间,国内教育界多为留日学生把持,近代的新式教育,也多采取日本制。20年代以后,大批留学欧美的毕业生纷纷返国,逐渐控制了国内教育和出版界,甚至在社会上也存在着西洋一等、东洋二等、本国三等的偏见。   例如,以出版教科书而名躁一时、在当时教育界影响颇大的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即以学历定待遇。第一等是留学欧美的毕业生,月薪高达200-250圆,第二等是留学日本的毕业生,月薪可达120-150圆,而国内的大学毕业生,月薪仅80圆。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这种等级观念,“留学生为社会地位及生活上的种种问题,不能不植党以谋生活上之安全,遂致留派与留学西洋归国者相互排挤,”加重了文人相轻的习气。(参看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一文)   报刊稿酬   从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生活》《上海顾问》及《上海向导》等资料中可得知——   上海是全国舆论中心,所以新闻事业十分发达,虽然不能和欧美日本著名报纸刊销数百万份并驾齐驱,可是像《新闻报》以日销16万份自豪,已当得起国内的牛耳了!   报纸是新闻性质,因此文字方面的需要量,虽比其他的刊物来得宏大,可是容纳文艺作品的,只区区一角而已! 并且附刊只为余兴性质,报馆当局并不重视,聊备一格,文人也轻薄它为“报屁股”。   上海各大报附刊   现将20世纪30年代上海各大报附刊的名称、性质、主编(编辑人)姓名,取稿方针,以及稿酬标准,列表如下:   报馆附刊名称编辑人取稿方针、报酬办法   新闻报 新园林 严独鹤 国内外有趣纪述短小精干有泼辣性之文字 千字2圆至5圆   新闻报 茶话 严谔声 关于茶的种种文字和可供解颐的文字 千字1圆半至5圆   新闻报 本埠附刊 小记者 本埠的片段纪事欢迎儿童的天真作品 千字2圆至5圆   申报自由谈 黎烈文 海外印像和富有幽默性的短论和纯文艺作品 千字2 圆至5圆   申报春秋 周瘦鹃 讽刺小品和妇女儿童等文字千字2圆至5圆   申报本埠附刊 李公朴 幽默评论社会素描文艺时尚 千字2圆至5圆   申报 电影 凌鹤剧本翻译国内外银坛新记观影短评 千字2圆至5圆   时事新报 青光 黄天鹏 唯美文字清灵小品 千字1圆半至5圆   时事新报 新上海 本地风光的杂式文字幽默的小品 千字1圆半至5圆   时事新报 电影歌剧 刘豁公 电影与戏剧学故消息评论等文字 千字1圆半至5圆   时报 电影 邓树谷 国内外银坛消息明星生活最欢迎照片 千字2圆半至5圆   民报 民话 姚苏凤 辣性文字社会作品 千字2圆至5圆   晨报晨曦 徐则让 文艺创作社会生活素描 千字1圆至5圆   晨报每日电影 姚苏凤 硬性曲剧评译述著作千字2圆至5圆   晨报妇女与家庭 妇女家庭方面的讨论文字和有趣味记载千字2圆至5圆   晨报夜谈 汤增扬 仝上 千字2圆至5圆   大晚报 辣与檄揽 张若谷 辣性文字婉约小品 千字2圆至5圆   (注)现在读者对附刊兴趣提高,所以各报除上列每日固定的外,又轮流增出特刊,譬如新闻报的‘医药"‘无线电",申报的‘业余"‘汽车"‘国货"‘经济",时事新报的‘储蓄"‘卷烟保险",晨报的‘科学世界",‘时代文艺"等等。   《申报·自由谈》给鲁迅的优惠稿酬   《申报·自由谈》当年给鲁迅的稿酬,是优惠的千字6圆。有《鲁迅日记》为证。查《鲁迅全集》,鲁迅在1933年1月,在《自由谈》上发表《逃的辩护》和《观斗》,都是千字文。再查《鲁迅日记》,鲁迅在1933年2月8日收到《自由谈》稿费12圆。《自由谈》是每月结算稿费的,下月初寄给作者。这年2月,鲁迅在《自由谈》发表千字文8篇,3月8日收稿费48圆。3月发表11篇,4月7日收66圆。6月发表7篇,7月6日收42圆。由此可算出《自由谈》给鲁迅的稿费标准。   不但《自由谈》给鲁迅千字6圆,当年《现代》杂志也是这样,或略低。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1933年4月的《现代》上发表,全文5000字,付稿费30圆。鲁迅的《关于翻译》在9月的《现代》上发表,1100字,付稿费5圆。   1935、1936年,鲁迅的稿费大致仍在千字6圆左右。如1935年10月的月《文学》第5卷第4号上发表杂文《六论“文人相轻”——二卖》和《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两篇,共2900字,得稿费17.50圆。又如1936年2月24日《申报》发表《记苏联版画展览会》,1550字,得稿费10圆。这都说明每千字仍是6圆。   鲁迅生前拿过千字10圆的优惠稿酬。鲁迅的《我的第一个师父》发表在《作家》第一期上,4300字,得稿费40圆。该刊第2期又发表《〈出关〉的“关”》,3000字,得稿费30圆。可见该刊主编孟十环对鲁迅的特别优惠。(引自倪墨炎《鲁迅的稿酬和当今的稿费》1996年。)  新闻出版界具体收入记载   新闻报:1922年《新闻报》总编辑李浩然月薪为200银圆,聘徐沧水主持“经济新闻”版,月薪180银圆。当时的主任编辑记者月薪100银圆左右。老报人顾执中在他的回忆录《报人生涯》中说,他在1923年进入上海《时报》当记者,月薪80银圆。到1935年他在《新闻报》任采访科主任时,月薪为170银圆,年终还有双薪(也就是每年发给13个月的薪金)和分红。   申报:1927年《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月薪600银圆,其他高级职员在200—300银圆之间,年底发一个月双薪和奖金。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和总经理胡正之的月薪为400—500银圆。 徐铸成1927年进入《大公报》时,还是个学生,试用期月薪起点30银圆;到1938年他的月薪提高到170银圆。据徐铸成回忆,当时一般资深编辑月薪100银圆左右。   从这些实例看来,在20世纪20—30年代,报社的职员收入是“与年俱增”的,以《申报》待遇最高,但大体上差不多:一般的编辑记者月薪80—100银圆,象徐铸成和顾执中这样的“名记”170银圆左右。高级职员的月薪在200—300银圆之间,年底同样发一个月双薪和奖金。   但是出版家张静庐民国初年在上海泰东图书局做编辑时,每月只有20圆的薪水,且还要分几次在柜上领取。   1912年12月,张于贞、周衡甫、李心莲初来商务印书馆时,试用期月薪24圆,“半年后得力再增加”。就连沈雁冰(后来的茅盾)由北京大学预科初到商务印书馆时,也是一样的待遇。通常试用半年后正式录用,起点月薪30银圆;此后惯例是每年增加10圆。   其他资历稍高者,待遇也高些。1912年6月,许志毅、凌文之初到商务印书馆,月薪各60圆。10月凌文之说,有人邀请他任教员,月薪80圆。“为家累计,不能不弃少就多。”馆方同意明年(两个月后)加增薪水,论其能力亦尚值得。杨仲达来馆,起点月薪160圆。   1916年2月邵长光愿离政界到商务印书馆服务,商订月薪由160圆至200圆。3月邵培芝到馆,月薪180圆。8月平海澜到英文部任编译,月薪100圆。   1916年9月蒋梦麟留美博士蒋梦麟(即后来继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者)尚未归国,经介绍到商务印书馆,一开始就定月薪200圆。   1919年2月周越然来馆,月薪180圆。10月谢福生定月薪200圆。1921年周建人由胡适推荐到商务印书馆,月薪60圆。   商务印书馆慕名希望胡适到馆服务(或兼职)。商务监理张元济的日记1919年4月8日载:“托伯恒转托陈筱庄约胡适之,月薪300圆。”胡适婉言谢绝商务印书馆的好意,表示要继续为北京大学效力。   1921年9月,陈独秀回到上海后,商务印书馆想要聘请他担任“馆外名誉编辑”,由沈雁冰出面,商议月薪为300圆。   1922年中华书局给田汉的月薪一开始就是100圆(因为田汉有日本留学资历),后来约请徐志摩主编文学月刊的编辑费为每月200圆(因为徐志摩有英国留学资历)。   可以看出,出版社的职员经济待遇差别比较大,那些有着高学历(尤其是从海外留学归来且有博士学位者)、办事能力强、资历深的职员,薪金较高,一般职员较低。年终有“花红”分配。最重要的是:基本上每年调整薪金,通常加薪幅度为10—20银圆。   新闻出版业的工人工资   清末民初,新闻出版业的工人待遇微薄。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几个发起人中,夏端芳和鲍咸恩、鲍咸昌兄弟都是印刷工人出身。   1920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发表的廖维民《上海印刷工人的经济生活》一文中列举上海印刷工人工资情况说:   有月工与包工之分,月工(计时工资)是按每月所订定的工资发给,都在15圆以下,包工(计件工资)是休息日和生意清淡时没有工资,他们的工资更少。   1920年,综合上海几十家(包括商务、中华等)情况,印刷工人的工资分三等:   头目20圆至50圆;下手10圆至30圆;学徒1圆至10圆。   女工只有摺书、订书二种。摺书:洋装(即洋纸)摺一页的,每千页20文;二页的每千页50文;三页的每千页70文;四页的每千页90文。本装(即本国纸)每千页7文,也有每千页9文的。钉书:本装一本5文,洋装稍高。摺书最快的,每月可得十几圆的工钱,普通每月可得5—6圆,初学者,每月只得2—3圆。   1925年商务印书馆职工发生了一次经济斗争的罢工,取得胜利,商务印书馆总务处公布了《加薪办法》(参看本书第三章)。同时,整个出版印刷业普遍增加了工资待遇。   1927年《申报》第一次成立工会。工会出面跟《申报》老板史量才商定:工人的最低工资为每月29银圆,春节前发一个月双薪,还有一定奖金。   1927年上海出版界工人的经济收入状况有所提高,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第六章记述如下:   营业部有部长,纯粹为商人性质,须干练而长于会计,月薪约在100圆左右。   属于其下,有专司广告者,有专司代派者,有专司订报者,有专司零售者,有专司出纳者,有专司中外书牍者,有兜揽广告者,有承接制版印件者,其月薪每人均在30圆左右。   印刷部由娴熟于机械者管理之,或由营业部长兼任。属于其下者,有排字之工人,有铸字之工人,有打纸版浇铅版之工人,有印刷之工人。其制版有直接雇佣者,每名月薪均在10圆至20圆之间,但仍须择一人为领袖。便监察一部分之事务,月薪约40圆。   制铜锌版者,另为一部分,有时兼外出照相,月薪均约在三四十圆之间。   作为一个参照,列出当时脑力劳动者的最低收入水平:   根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所载,1927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月薪平均41.9圆(合今人民币约1400元),中英文打字员月薪30圆以上,办公室秘书月薪最低50圆左右。http://store.goodbaby.com/home/
2023-09-11 21:19:391

描写鲁迅肖像和评价的语句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著作《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年谱一八八一年 一岁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一八八六年 六岁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一八八八年 八岁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岁是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秋,译《月界旅行》毕。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肄业。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岁六月回家,与山阴朱女士结婚。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是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以费绌未印,后为《河南》杂志撰文。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岁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岁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一九一零年 三十岁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岁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岁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岁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岁是年公余研究佛经。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岁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岁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岁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岁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岁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一九二零年 四十岁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十月,译成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岁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岁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岁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岁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讲演,八月返京。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是年冬为《语丝》周刊撰文。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岁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岁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岁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同月《野草》印成。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十月抵上海。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岁二月《小约翰》印成。同月为《北新月刊》译《近代美术潮论》,及《语丝》编辑。《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译本出。《奔流》创刊号出版。十一月短评《而已集》印成。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岁一月与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资印刷文艺书籍及木刻《艺苑朝花》,简称朝花社。五月《壁下译丛》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六月五日回抵沪上。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艺术论》译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婴。同月为柔石校订中篇小说《二月》。同月卢那卡尔斯基作《文艺与批评》译本印成。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一九三零年 五十岁一月朝花社告终。同月与友人合编《萌芽》月刊出版。开始译《毁灭》。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连盟成立会”。此时浙江省党部呈请通辑“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先生离寓避难。同时牙齿肿痛,全行拨去,易以义齿。四月回寓。与神州光社订约编译《现代文艺丛书》。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同月译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讫。九月为贺非校订《静静的顿河》毕,过劳发热。同月十七日,在荷兰西菜室,赴数友发起之先生五十岁纪念会。十月四五两日,与内山完造同开“版画展览会”于北四川路“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同月译《药用植物》讫。十一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十月排印《两地书》。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一月《北平笺谱》出版。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十月《木刻纪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甚危。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鲁迅用过的笔名干凡 飞迅 直庚 树俟 独洛 敖隼 旁斡预 L.S. 丁珰 丁萌 士繇 E.L. 及锋 之达 子明 丰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头 中拉 长庚 公汗 风声 巴人 龙刚 且介 且文 史赉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飞 飞斐 冬华 乐文 乐贲 乐雯 品音 记者 动轩 仲度 华圉 自树 许遐 许霞 迅行 苇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铭 译者 张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罗怃 佩韦 周树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继 茹莼 树人 候堂 独立 姜珂 洛丈 神飞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晓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尔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于 黄棘 梦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灵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侨 越容 楮冠 鲁迅 尊古 游光 遐观 编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冲 孺牛 小孩子 丰之余 韦士繇 邓当世 白在宣 华约瑟 齐物论 杜德机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鲁迅 张承禄 张禄如 周玉才 周动轩 周树人 周樟寿 周豫才 宓子章 赵令仪 某生者 倪朔尔 栾廷石 唐丰瑜 唐元期 黄凯音 戛剑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编辑者 编纂者 纂述者 ELEF
2023-09-11 21:19:491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原文

每个人对美文的欣赏角度不同,这里简单进行摘录个人赏析如下:1、“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这一细节出现了两次,表现父亲的内心潜藏的愤怒和不甘,或许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江湖术士堂而皇之地招摇撞骗而科学和理智遥遥无期的旧社会,他那时能做出的最大的反抗就是说“不”。所以,反复出现的这句话流露出的其实是鲁迅先生最深的悲凉;2、“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父亲对一切都了然于心,但他面对医生厚颜无耻的言行只是不欢,甚至不敢当面指责他。内在的明了和外在的无力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让读者不胜唏嘘。这就是所谓吃人的封建礼教,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内心的悲愤;《父亲的病》是一个有着抒情风格,而战斗意味却很浓郁的批判小说。整体上,我对父亲焦急守候表现出的人性之美丽,与医生对父亲毫不负责的封建人伦之丑恶形成强烈的对比。细节上的对比更是无处不在。"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这是对全文的小结。《朝花夕拾》所收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散文是最个人化的一种文体,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相对轻松、闲静,因而笔触也相当自由:或兴致勃勃回忆童年往事,或谈家乡戏曲中的鬼,或深情忆人,或坦露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痛苦。《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2023-09-11 21:20:0011

鲁讯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具体指的是鲁镇每年都有举行的年底祭祀的活动,也是小说的背景,也是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023-09-11 21:21:0713

周建人与鲁迅先生什么关系?

兄弟关系,是鲁迅先生的弟弟
2023-09-11 21:22:084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最初是在《?》半月刊上陆续发表?

朝花夕拾,不用谢啦
2023-09-11 21:22:342

鲁迅与周作人?

也许是吧。
2023-09-11 21:22:4515

鲁迅离开故乡干什么

ooo
2023-09-11 21: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