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藏族的锅庄舞

2023-10-07 18:44:30
共1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藏族同胞以能歌善舞著称。其中,锅庄舞更是广为人知的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国内外各族人民的喜爱。

锅庄,藏语为“果卓”,其本义为“圆圈舞”。《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人也有称之为“歌庄”。清人李心衡在所著《金川琐记》中称,藏地百姓“俗喜跳锅庄嘉会”,并且描述了其舞蹈形态“男女纷沓,连臂踏歌”、“携手成圈,腾足于空”。

就舞蹈风格来说,锅庄可以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多在寺庙等地跳;小锅庄为娱乐性舞类,不拘场地,随时随地可跳。

就西藏境内地域来分,锅庄可以分为农区锅庄(藏语为“玉卓”) 、牧区锅庄(藏语为“仲卓”) 、寺庙锅庄(藏语为“曲卓”)三种。

羌塘草原上的锅庄舞属于牧区果卓。每逢过年过节,辽阔的藏北草原都要唱歌跳舞。藏北各地每年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亚吉”节,即俗称的赛马节。在节日活动中,藏族群众白天跑马射箭,表演牦牛舞、热巴舞等;晚上就燃起火把,通宵达旦跳锅庄。

牧区锅庄的典型动作有胸前双统手,脚下踏步跳跃,前顿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男女动作一样,但男子动作大、宣泄奔放;女子动作较小,含蓄明快。其中,“绕袖花”是其一大特色。它是指男性起舞时脱开身上的披袍,双手伸开紧拉双袖,边跳边绕袖,风格独特。

舞蹈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藏北羌塘草原由于处于牧区,百姓多以放牧为生,因此其锅庄舞就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手臂动作幅度较大,脚下动作幅度较小等等。

在拉萨城关区北郊,有一个藏北草原风格的歌舞团—西藏羌塘草原曲扎牧民锅庄歌舞团,姑娘小伙子跳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藏北草原锅庄。

相关推荐

锅庄舞初学教程内容是什么?

锅庄舞初学教程内容是教基本舞步,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锅庄舞甩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动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其中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飞翔,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的历史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2023-09-12 15:38:351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羌族锅庄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4、中甸藏族锅庄舞   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5、马尔锅庄   “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性,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
2023-09-12 15:38:511

太古里锅庄舞几点钟开始

根据成都太古里官网查询,太古里锅庄舞通常在**晚上8点半开始**,具体时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2023-09-12 15:38:592

成都街头跳锅庄舞的美女是干什么的

网红春熙路街拍锅庄舞网红有扎西青措,雍吉拉姆,西饶姐姐。1、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成都春熙路锅庄舞扎西青措,美丽的藏族女孩,甘孜州人,清纯而漂亮,舞极好,藏族服饰得体大方得体,是四川、成都的一张靓丽名片。2、雍吉,全名雍吉拉姆,成都锅庄舞藏族美女领舞,网红七绝,始见雍吉惊秀色,翩翩藏舞动成都,被称为锅庄舞皇后。3、西饶姐姐是春熙路街拍锅庄舞一位跳藏舞的女性,因其藏舞优雅,姿势动人,广泛受到网友的关注转发。
2023-09-12 15:39:082

独克宗古城锅庄舞几点开始

晚上7点30分。独克宗古城锅庄舞每天都会开演,晚上7点30分即可开始观赏,晚上9点30分演出到此结束。独克宗古城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2023-09-12 15:39:161

作文题目民族舞蹈——锅庄

我与锅庄舞 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第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天  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  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 ,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  赞誉。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  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形态。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  “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  。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  锅庄舞有  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2023-09-12 15:39:231

春熙路锅庄舞在哪里

春熙路锅庄舞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步行街**。具体地址是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南段232号附1号(近骡马市地铁站D口出)。
2023-09-12 15:40:062

锅庄舞的历史渊源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赵尔丰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卫藏通志》认为“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2023-09-12 15:40:301

迪庆锅庄舞的艺术特色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 在迪庆地区, 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 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 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吸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 莲花生大师的诞生 》、《 建立桑耶寺 》、《金碧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地此》、《丰收呀丰收》等 。跳这种舞时 ,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 ,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七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 在擦尼舞中, 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眚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 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 枯卓 (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产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夫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锅庄边跳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 一般程序为: 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 、卦卓(挽留锅庄)、 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2023-09-12 15:40:441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如下所示: 1、原始生态,藏族锅庄舞向我们艺术地展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或状态,因此它是古代藏族原生态的舞蹈形式。锅庄舞者要彼此接触,他们跨同样的步伐,做同样的动作,由于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使舞蹈者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2、腿部动作,锅庄舞主要依靠的腿部动作,腿部的舞蹈灵活多变,上身的动作是跟随腿部的动作来配合着挥动衣袖,腿部的动作矫健有力又不失灵活多变。 3、自娱自乐,锅庄舞根据节奏的快慢可分为快板和慢板,在慢板时,动作和舞姿都比较优美,给人舒适、愉悦的
2023-09-12 15:40:591

锅庄舞最出名的女

锅庄舞最出名的女生有如下这些:1、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成都春熙路锅庄舞扎西青措,美丽的藏族女孩,甘孜州人,清纯而漂亮,舞极好,藏族服饰得体大方得体,是四川、成都的一张靓丽名片。2、雍吉,全名雍吉拉姆,成都锅庄舞藏族美女领舞,网红七绝,始见雍吉惊秀色,翩翩藏舞动成都,被称为锅庄舞皇后。3、西饶姐姐是春熙路街拍锅庄舞一位跳藏舞的女性,因其藏舞优雅,姿势动人,广泛受到网友的关注转发。跳舞的技巧:一、练习身体协调性。即便是很多成功的舞者,最开始也会出现身体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要做是调节身体不协调,因为身体不协调就没有舞蹈的感觉、没有习惯舞蹈的节奏。新手或者基础较差的热可以选择简单的入门舞蹈动作,入门的话动作会简单些、音乐会适中些。 另外多听音乐来培养自己的节奏感,空闲的话可以把自己在音乐中听到的节奏、旋律、鼓点都记录下来,以此来更高地强化自己的律动,慢慢地就会变得协调且会舞蹈。二、增强律动。多听音乐,什么音乐都听只要是自己喜欢的hiphop、jazz、rock roll、pop等等。这是对脑子的律动练习,之后是身体对音乐的练习,不同的风格都跳跳、让身体都去接触一下。之前说的updown与wave也是很好的方法,同样是让身体接触不同的动作来练习灵活性与协调性。 最后是情绪上的律动,舞蹈的`最终表现就是情绪的表现。无论是什么风格,由情绪来带动肢体由肢体来提升情绪。所以在多听、多跳的同时也练习到了情绪或者有意识的去练习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对于情感上的控制与律动。三、努力练习力度的控制。力度的控制确实是需要花时间来练习与强化的。一般来说,通过仰卧起坐与俯卧撑可以增加手臂与中段力量的提高。每个动作需要出力的地方。要做的就是将拥有的力量运用进去。目前来说重要的的是将手臂、腹部、大腿这三块的肌肉增强,因为这是最重要的三部分。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坚持用5到10分钟的时间练习仰卧起坐、俯卧撑与负重深蹲,次数可在15至25之间,相信在一个月后你就会感觉到区别的。另外不用担心手臂会粗、腿会粗或者个子长不高等等。平时的练习量来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目的只是增加动作中的“爆炸点”而不是将自己练成“猛男”或者“猛女”。
2023-09-12 15:41:091

锅庄舞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藏族锅庄舞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科学的体育手段。由于锅庄舞的节奏有差异,对此舞者也要作相应的调整。第一阶段它要求跳舞的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跳的时候需要缓慢地交替迈步,同时跳的节奏较舒缓,步伐较轻盈。到了第二段舞蹈,舞者开始进行慢板锅庄舞,四肢不断舒展开来,这个时候全身的肌肉与关节达到活动的最大范围,这调节了心血管的机能。第三段是最奔放粗狂的快板歌舞,它要求舞者的移动速度要快,舞姿的幅度要大并且灵活有力,它强调舞者的耐力素质。进入第四段,也是歌舞的最后一个环节,属于慢板阶段,有利于舞者的全身放松。锅庄舞中的快板阶段,如果跳得恰当,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体的心肺功能,提升舞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总之,整套动作对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十分有利,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体育锻炼方式。 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人们应该重塑民族的自豪感,让自己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随着锅庄舞普遍走入人们的生活,藏族文化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也逐渐受到关注,走进艺术舞台。锅庄舞带着民族文化的符号,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着更高层次的融合。艺术教育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感情的一种形式。藏族锅庄舞活动中舞者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蕴含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结晶,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一种美丽。在高校教育中,舞蹈艺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生活的激情与活力。
2023-09-12 15:41:541

青年锅庄舞的介绍

青年锅庄舞,是羌族未婚男女的习俗。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
2023-09-12 15:42:031

锅庄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跳起欢乐的锅庄“锅庄"是什么意思? 锅庄是藏族人民的一种舞蹈,身着盛装,尽情舞动。 问题二:锅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呀 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浮最早是因为 *** 在休息时围着篝火跳舞而得名,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藏羌等少数民族的代表舞蹈。 跳锅庄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围在火塘边,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边歌边舞。 问题三:锅庄的简介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 枯卓 ”(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产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问题四:什么是锅庄舞了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是藏族民间文化的精粹,是藏族人民的活动产品。分布于 *** 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问题五:藏族歌舞囊玛,堆谐,弦子,锅庄的区别 《锅庄》 起源于古代 *** 围绕篝火或室内锅台,进行自娱性的歌舞。 随着汉语在民族地区的普及,现在在各省的藏区,基本已都使用《锅庄》这个称谓。 但出于各地区方言不同,有着多种叫法。例如:在萨迦地区被称之为“索”;工部地区称为“波”;而在藏北的牧区又被人们称作“锅庄”等。 果谐与锅庄是流行在 *** 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一般地说,农区的 *** 、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这种圆圈舞叫“果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称其为“锅庄。 果谐与锅庄,都是一种集体舞。跳时,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人们围着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人们利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累,来抒发自己热爱家乡、酷爱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更是用歌舞来倾吐彼此之间的爱情。 从果谐和锅庄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歌舞与劳动的关系。农民收割完毕,麦子上场后,分班打场的集体劳动形式,诱发了舞蹈的出现;人们在修建房屋、砸平房顶或地面时的“打阿嘎”,也引出了舞蹈的动作来。正因为这种关系,所以果谐的开始,往往是顿地而起,踏足为节,并且发出“休休唬”、“曲曲曲”的节奏声。这也是果谐和锅庄虽没有伴奏,且跳的人又多而绝无混乱现象的原因。 《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 *** 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问题六: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 锅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与分布于 *** 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居民喜欢跳锅庄舞。 锅庄舞的音乐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区旅游的时候,,伴着篝火,吃着烤羊,跳跳锅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2023-09-12 15:42:171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藏族
2023-09-12 15:42:2911

羌族舞蹈“西施锅庄”是怎么跳的?

羌族人喜欢在锅庄跳舞,庆祝新年,举行婚礼或亲友聚会。大家通宵唱歌跳舞,非常热闹。郭庄的喜事有传统婚礼上表演的“礼舞”、“新年舞”、“农家乐”。等。在羌族传统婚礼上,村里的歌舞专家会先组成12人的“迎宾”和“伴郎”。婚礼当天,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当参加婚礼的客人走近村口时,伴娘们都会毫不留情地将准备好的清水泼在参加婚礼的客人身上,不让他们进村,直到参加婚礼的客人交出“入村礼”。进村后有一个仪式叫“秋呼米”。迎宾们讲述了这对新人的人性和爱情故事。演讲结束后,宴会开始了。调皮的伴娘把桌子上的筷子换成了吸管,让客人看到美食美酒都吃不下。口若悬河的伴娘们也即兴作词,欢快地载歌载舞,给壁炉添柴火,让她们大汗淋漓。在众人的笑声中,妻子的亲朋好友表演了一段抒情优美的“仪式舞”。这些女人,穿着红裙子,系着红腰带,站在壁炉前围成半圆形,唱着欢快的歌曲《游戏锅庄》,祝大家繁荣和谐。舞者两人一组,抓住对方的红带,迈着小步,晃动上半身,然后轮流跳舞。这种运动的特点是上半身和腰部到臀部不动。“伊犁舞”至今仍保留在毛文县赤壁苏区围城和姚平羌村。据说“仪式舞”是古代女巫表演的,后来演变成了女子歌舞。但仍有碎步、臀对臀的特点。婚礼当天早上,伴娘给新娘穿好衣服,唱起了《礼服之歌》。然后一个同龄的小伙子把新娘抱出了村口。新娘穿着红色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红色的伞,骑着一匹马。在伴娘和婚礼宾客的簇拥下,她浩浩荡荡地去了新郎家。仪式和宴会结束后,歌舞又开始了。“祝贺舞”是亲朋好友在宴会上表演的舞蹈。歌词简单,内容与婚姻紧密结合。舞蹈从一两步开始,右脚面向左脚前方,称为“一步”或“两步”。婚礼离不开酒,包括一场以酒为主题的酒舞。这种舞蹈模仿孔雀的形状,动作活泼。在一年四季不同的农时,羌族还喜欢跳锅庄舞,又称“农事节舞”。金秋时节,有的羌人喜欢“无儿节”,比如“南水”。那一天,男人们穿着女人的红色衣服,拿着羽毛,到山上整天唱歌跳舞,迎接神仙,祈求消灾。“俄罗斯盟约修正”节在5月的第一天举行,祈祷山神不要冰雹或洪水,意思是祈祷一年,兑现承诺。节日期间,我们会在“神前忙”锅村跳舞,低着身子,拍手绕脚。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是理县羌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主要用于祭祀山神。在那一天,将会表演“瓦沙瓦手杖”。跳舞时,双脚左右交替移动,双臂水平伸展,双脚上下舞动,像一只飞翔的雄鹰。12月30日晚,浦西羌族村寨会跳“饭饱了,饭饱了”。客人来到小屋,主人奉上青稞酒,然后男女相对,手拿擀面杖翩翩起舞。我觉得很幸福。带有游戏色彩的锅庄舞也叫“锅庄舞”。比如旗村的锅村游戏,舞者手拉手站成一排。带领大家走了一圈后,人们一个一个地从二三处的腋下钻过去,把手放在右肩上,然后走来走去,从三四处的腋下钻过去,把大家的手像链子一样放在肩膀上,然后从后三处的腋下钻出来,直到解放。跳的时候走在台阶上,一直笑。由于流通领域的不同,西施锅庄的风格和特点也各有特色。文县常见的锅庄舞有25种。歌颂母亲的歌很多,歌颂爱情的歌很少。舞会在户外举行,场面十分壮观。村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由于舞蹈内容和形式不同,队形变化很大。跳舞时,站成两排,朝着对方跳。这些动作包括“向两边转”,也叫“有多强”,即向左转和向右转;“四角转”又叫“激起英语浪”,也就是说在四个方向来回跳跃。“三边跳”又叫“西来瓦萨”,即左跳、右跳、前跳。从这些动作的名称可以看出舞蹈的特点。此外,很多人选择声音欢快的舞蹈名称,如《西方天气越来越热》、《在山里》,“贝贝索”是舞蹈中欢快的合唱。在整个锅庄舞蹈中,毛文县赤壁苏区的“Chidomanamaka”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动作,左脚处于低位。跳舞时,手柄水平排列。右脚向下时,左脚位置较低,臀部因不断踩踏而摆动。汶川、理县的锅庄舞有“青菜”、“白菜花”、“尤喜义”、“木溪”、“周舟”等20多种。大多与生产劳动和农业收获密切相关。比如李县薛城郭庄的“筛子”在打谷场上。人们筛麦筛尘,想到的是一大堆衣食,仿佛听到了打谷场上铁锹和铁锅的“叮当”声。嘉善、郭庄的“玉米轮作”也与收成有关。总之,汶川县和理县的郭庄步伐颤抖,喜欢振翅或拍手走路,性格开朗。家装含有特殊的弹性;还有很强的幽默感。特色动作是逗脚,如膝盖内翻,左手侧放在左脚上方,手掌向上,左脚微微抬起。
2023-09-12 15:43:041

羌族舞蹈“喜事锅庄”究竟是怎样跳的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 “游戏锅庄”等。ue004 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首先由村寨的歌舞能手各组成十二人的“迎亲客”(男方)和“伴 娘”(女方)。娶亲这天,不论酷暑还是寒冬,当迎亲客临近寨门时,伴娘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清水,毫不留情地向迎亲客们泼洒,阻绕他们进寨,待迎亲客交出“进门礼”方能通过。进寨后便举行“恰午米”(羌语)仪式,由迎亲客演说人类来源以及新人的恋爱经过等内容。演说毕,宴席开始,调皮的伴娘将席上的筷子换成麦杆,使迎亲客眼见佳肴美酒却无法用餐。口齿灵俐的伴娘还以迎亲客的相貌等为题,即兴编词,边唱边舞,妙趣横生,并向火塘内加旺柴火,使他们大汗淋漓狼狈不堪。 在众人开心捧腹大笑中,女方的亲友们(必须是已婚妇女)跳起抒情优美的“仪礼舞”。这些妇女身穿红裙,腰拴红皮带,在火塘前站成半圆队形,高唱喜歌“日西热啦”,祝愿人丁兴旺、和睦相处。舞者二人一对,互抓舞伴的红皮腰带,做碎步并抖动上身,然后依次舞蹈。其动作特点是上身不动,髦腰转胯。“仪礼舞”至今仍保留在茂汶县赤不苏区的维城(古代的“南水”羌部中心地带)和理县姚坪羌寨(这里曾是古代“白狗羌”部的中心地带)。 相传“仪礼舞”在古代由巫主持仪礼时表演,后演变成妇女唱跳,但仍保留有碎步、顶胯转臀等特色。迎亲的第二天早晨,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唱起了“穿戴歌”,然后由一同龄青年把新娘背出寨门,新娘身着红衣,手举红伞,骑上骏马,在伴娘和迎亲客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新郎家。 仪式和宴会结束后又开始歌舞。“祝贺舞”就是在宴会上由亲友们跳的舞蹈,歌词简朴,内容紧密结合婚事,舞蹈动作开始大多是右脚向左脚前方踏一次或两次,称“一步踏” 或“二步踏”。ue004 婚礼离不开酒,其中有以酒为题的酒舞,舞蹈模拟孔雀形态,动作生动活泼。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农事季节,羌族人民也喜跳锅庄舞,又称“农节舞”。 在金秋时(十月初一)举行的“日没儿者”节,流传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当日男性均穿妇女的红裙,手执羽毛到山上唱、跳整日,迎接歌仙,祈福灭灾。“俄约纠”节在五月初一举行,祈求山神不降冰雹,不闹洪水,含有祈年和还愿之意。节日中要跳“神前忙”锅庄,有低身绕脚拍手的动作。五月初五端阳节,是理县一带羌寨的重要节日,以祭祀山神为主,当日要跳“瓦沙瓦足贴” 舞,跳时双 *** 替向左、右迈步,双臂平伸随脚步上下舞动,如雄鹰飞翔。浦溪一带的羌寨,在腊月三十夜晚要跳“米全米全”锅庄舞。当客人来到寨楼前,主人便敬以青稞美酒,然后男女相对,手持擀面棍而舞,情绪极为欢快。 带有游戏色彩的锅庄舞又称“游戏锅庄”,如卡子羌寨的游戏锅庄,舞者拉手站一横排,领头人带着大家走一圈后,众人依次从第二、三名的腋下钻过去,将自己的手背在右肩上,又接着走一圈,从第三、四名腋下钻过,一直到把所有人的手都背在肩上,就像一根扣环链子,然后又从最后三名的腋下钻出,直到解脱。跳时踏步而行,欢笑之声不绝。ue004 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喜事锅庄的风格特点也各具特色。茂汶县常见的锅庄舞有25种,在内容上歌颂母亲的颇多,颂扬爱情的较少。舞蹈在室外举行,场面很大,全村的人均可参加。由于舞蹈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队形变化较多。舞时,站成两排,两人相对而跳。动作有“两边翻”,又叫“强多强”,即向左右两边翻跳;“四角翻”又叫“惹英波”,即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翻跳;“跳三方”又叫“西来瓦夏”,即向左右和前方翻跳。从这些动作的名称中,可以看出该舞的特点。 此外以欢乐的呼声来定舞名的也颇多,如“山山里”、“来来索”、 “北北索”,都是舞蹈时所出现的欢乐叠句。茂汶县赤不苏区的“柒朵纳依玛玛卡”在整个锅庄舞中,出现了左脚在较低位置上蹁腿的独特动作,舞时拉手站成横排,当右脚踏下时,左脚在低位蹁腿,由于连继踏脚蹁腿而出现臀部的摆动。汶川县、理县地区常跳的锅庄舞有:“青菜花”、“白菜花”、"优西衣”、“木西”、“周周来”等二十余种,其内容多与生产劳动、农业丰收紧密相连。如理县薛城锅庄“筛筛”,表现在打谷场上,人们在筛麦扬灰时想到丰衣足食,仿佛听到铲子锅在里“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的声音。佳山锅庄“玉米转转”也与收获有关。总之汶川县、理县一带的锅庄,步伐带颤,喜扇翅或步行拍手,情绪开朗欢快;卡子锅庄含有特殊的柔韧性;还有的锅庄诙谐幽默,富有特色的动作是逗脚,如膝向内拐,左手侧伸于左脚的上方,手掌向上翅时,左脚微抬起。
2023-09-12 15:43:111

云南藏族三大民间舞蹈分别是什么

  1、堆谐舞:堆谐舞是日喀则西部到阿里整个地区的圆舞曲,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2、锅庄舞:锅庄舞之指的是圆圈歌舞,跳舞时男女各排成半圆,手拉着手起舞;3、弦子舞:弦子舞时最早起源于巴塘,在唐朝时就已出现,跳舞时围成圆圈,由弦子伴奏。   云南藏族三大民间舞蹈指的是    1、堆谐舞   堆谐舞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日喀则西部到阿里整个地区的圆舞曲,后来逐渐兴盛至拉萨,“堆”在藏文中是西部的意思,“谐”则是“歌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歌舞形式,但是在表演的时候可以只唱不跳,或者是歌舞皆不用,仅仅只用乐器。    2、锅庄舞   锅庄舞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圆圈歌舞,主要分部在西藏昌都、那曲以及四川阿坝、甘孜等藏族聚居区,在跳舞的时候大多男女各排成半圆,手拉着手,由一个人领头,男女一问一答式反复对唱,之舞蹈的形式是先慢后快。    3、弦子舞   弦子舞流行于四川、云南邓生的藏族地区以及西藏昌都一带,最早起源于巴塘,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出现,跳舞的时候人们围成圆圈,领舞者边唱歌边跳舞,用弦子伴奏,其他人跟随,跳动过程中时候向内聚拢,散开,还会挥动长袖,极为优美。
2023-09-12 15:43:301

成都春熙路为什么跳锅庄舞

成都春熙路跳锅庄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展示舞蹈才华:跳锅庄舞是展示舞蹈才华的一种方式,一些职业舞蹈演员或舞蹈爱好者通过在公共场合跳锅庄舞来展示自己的舞蹈才华,并吸引观众的关注。2. 表达文化认同和热爱:锅庄舞是藏族的舞蹈,在成都的街头文化中非常流行,这些美女可能也是通过跳锅庄舞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热爱。3. 促进旅游和商业活动:商家也会在春熙路跳锅庄舞,通过吸引更多的游客观看,促进进店消费。综上所述,成都春熙路跳锅庄舞的原因包括展示舞蹈才华、表达文化认同和热爱,以及促进旅游和商业活动。
2023-09-12 15:43:382

锅庄舞的传承现状

为了继承和发扬昌都锅庄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昌都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成立了半专业性质的县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20年来,县乌兰牧骑演出队始终把锅庄作为“镇团之宝”,在汲取民间锅庄营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收了现代歌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加强了传统舞蹈的节奏和旋律,增加了传统舞蹈的时代性和欣赏性,使传统的民族歌舞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乌兰牧骑演出队改制为县民间艺术团,继承和创作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祝福昌都》、《嘎昌都》、《赞文成公主的服饰》等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乡土风味的锅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也多次获得区、地的奖项,并多次在出藏演出。2003年开始,昌都县文化局和民间艺术团更是把收集整理锅庄艺术作为了保护和继承民间文化、创出品牌效益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广泛收集材料、邀请老艺人现场歌唱讲解,对流传于民间的锅庄进行词、谱记录和整理,并对队员们进行培训、传授,重新录音,如今已完成70余首锅庄唱词的记录、整理,并与昌都地区芭啦芭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了昌都首张锅庄光盘专辑--《嘎昌都》,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了保护和继承。同时,昌都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传统民间文艺的继承和发展。2005年,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专门投资了40多万制作一部较为完整的锅庄光碟,使昌都锅庄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保护。锅庄艺术不仅在城镇、农牧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今也逐渐走进学校、课堂,昌都县很多学校都把锅庄作为体育锻炼、文艺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范围,既强化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效保护和继承了传统文化。锅庄能够充分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对于锻炼心肺功能有明显的效果,非常适合各类人群锻炼。西宁市的中小学生开始利用课间操时间学习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锅庄舞进入校园,既能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中小学已全部开展了锅庄舞活动。资料图片: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2023-09-12 15:43:491

什么事城市广场锅庄舞?

锅庄又称“果卓" “歌庄" 或“卓舞"也有称“郭庄”的。它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节日,喜庆或农闲时跳。 今天是藏族锅庄舞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在雪山下、在草原上、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广场上,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或为健身、或为表演,纷纷展示着优美的舞姿,跳着欢快的锅庄。 无数悠扬的藏歌,也引来无数锅庄爱好者,编排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锅庄舞。 不要纠结这样会使锅庄失去原生态的东西,也不要纠结这样的锅庄有了更多的舞蹈元素,要知道,没有发展,就没有传承。锅庄走下了雪山、走出了草原,就是发展的需要,现在,锅庄已不只是观赏、表演的简单功能,它已经以健身的功能走向全国。 城市广场锅庄舞,顾名思义它就是在城市广场里跳的一种广场舞性质的锅庄。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 它以草原锅庄舞为基础,以藏族舞蹈为依托,以中西方现代舞为参考并吸取其他形式民族舞蹈的营养成份,在表演方式上既可舞台化亦可广场化的一种新型舞蹈种类。简言之,城市锅庄就是用现代舞的元素,对锅庄进行表现形式上的改良,对过于缓慢悠长的动作进行简化,把一些节奏感强的现代舞元素按动作节拍加进锅庄的过度曲里。以符合都市人的心理节奏,舞台化形式明显。 草原原生态锅庄因其表演的场地是柔软而绿茵茵的草场,故很多曲目里有大幅度或力度较大的跺脚,墩腿或跳跃等动作,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粗狂,豪放,自然流畅,而城市锅庄则基本上舍弃了这些本质的动作。原因很简单: 首要一条就是受表演场地的限制,坚硬的水泥地不适合大幅度强力度的跺脚跳跃等动作; 第二个原因是城市人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而具有内敛的文明性,和缺乏阳光沐浴下的野性等。所有这些特征都在客观上要求对锅庄进行变革和创新。 相信在广大“锅友”的共同呵护和努力下,城市锅庄会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城市卓玛。
2023-09-12 15:44:031

家乡的锅庄舞作文

  我与锅庄舞 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第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天  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  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 ,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  赞誉。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  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形态。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  “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  。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  锅庄舞有  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2023-09-12 15:44:131

锅庄是哪个族的舞蹈?藏族还是羌族

羌族的,你来茂县看吧,这里的锅庄都是那么的潇洒,这里的莎郎都是那么的柔美,这里遍地都是羌族好男儿,遍地都是羌族好女子
2023-09-12 15:44:223

青年锅庄舞的习俗

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都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阳光和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频频作舞的少女时代,幸福憧憬的回忆使她们因岁月艰辛而布满沟纹的面颊重新散发出了光彩。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都要跳锅庄舞。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场地选择在锅庄房或院坝,男女自成两排,围圈携手共舞。锅庄分舞为大锅庄(藏名达尔嘎底),小锅庄(藏名达尔嘎薏依)。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它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储蓄,表达厚诚之情。小锅庄属自娱乐性舞类。它不拘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跳,锅庄房、院坝里,甚至劳动场所。小锅庄领舞者可男可女,不受限制。小锅庄内容多表现爱情、劳动、花鸟、自然等,因而活泼,洒脱,长袖挥舞,步伐欢快自如。小锅庄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性舞蹈。
2023-09-12 15:44:301

春熙路锅庄舞每天都有吗

**春熙路锅庄舞每天都有**。根据查询到的信息,春熙路藏族舞每年的五月一号有五一到来的时候会在春熙路街上跳,没有固定场所,随街而跳,表演时间是每天晚上6点到9点,一直延续到子夜。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最新的准确信息请查看官方网站或者咨询相关人士。
2023-09-12 15:44:452

锅庄表达了什么愿望?

在蓝天白云下,在院落草滩上;在万物苏醒的春天和绚丽斑斓的秋季,在百花盛开的夏日和雪花飞舞的冬天;在喜庆节日、茶余饭后,在任何一个可以欢舞的场合,华锐人们踩着雄鹰穿云破雾的鼓点,和着骏马风驰电掣的节拍,跳起欢快的锅庄,纵情舞动,成为雪域高原的一道亮丽风景。2锅庄舞,藏语称为“卓”,意为圆圈舞,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的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3反映劳动生活的锅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醉酒锅庄”;锅庄舞还可分为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4锅庄舞的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舞步分为走舞和转舞两大类,队形按顺时针行进,男女老少皆可随意加入或退出,人数不限。5锅庄舞姿矫健、洒脱自如,动作挺拔、顺达自然,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动作简单而富有韵律,易学易练,深受群众欢迎,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和锻炼价值,是个性、力量与美的统一结合。6可以说,锅庄舞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舞蹈样式,在藏族民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早已被世人所认知。7也可以说,锅庄舞是一种时尚,它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飞出藏乡,在全国各处落地发芽,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2023-09-12 15:44:553

什么是藏族锅庄?

锅庄广场: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是每逢羌族人节日时候大家都会跳起锅庄舞蹈,这种形式也被用于招待重要宾客,夜幕降临时,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而现在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大家每天都在锅庄广场一同舞蹈。
2023-09-12 15:45:032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2023-09-12 15:46:541

锅庄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锅庄舞是藏族的舞蹈。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23-09-12 15:47:091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 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简介: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2023-09-12 15:47:351

什么是锅庄舞

锅庄是一种藏族舞,也叫“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如果你到上述藏族地区去旅游,藏民们会热情的跳起迎宾锅庄,那时,主人和客人一起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2023-09-12 15:48:111

锅庄舞是一种原生态舞蹈是否正确

错误。藏族。它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锅庄舞处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初具规模。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2023-09-12 15:48:311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藏族。它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锅庄舞处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初具规模。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2023-09-12 15:48:561

锅庄舞的基本步法

锅庄舞的基本步法如下:1、第一,锅庄舞的音乐 跳锅庄舞时悔没,一般男女各排半碧李纳圆拉手成圈。2、第二,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 ,无乐器伴奏。3、第三,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扰备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4、第四,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藏族锅庄舞的来源及意义。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碧李纳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扰备便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锅庄舞的赞誉。锅庄舞其实是一种欢乐舞,所以凡遇喜在佳节.人们就不分老幼地悔没欢跳。如迁居新房,结婚办喜事,春节、端阳节,男女老幼都要跳个通宵。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23-09-12 15:49:061

什么是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千人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编辑本段分类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编辑本段特点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锅庄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 锅庄舞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 、 《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风格特色 锅庄舞的传承人徐桂莲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千人锅庄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编辑本段舞蹈流派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 那曲锅庄舞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迪庆锅庄  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盛大庆演活动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玉树卓舞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 玉树卓舞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玉树依舞  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 玉树依舞表演现场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宗教、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党、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   “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自由,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 白龙卓舞  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 称多县白龙村 白龙卓舞时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   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藏民族对精神、信仰、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   目前,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 编辑本段历史传承  近日,西宁市的中小学生开始利用课间操时间学习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果卓”的 锅庄舞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锅庄舞进入校园,既能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目前,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中小学已全部开展了锅庄舞活动。   资料图片: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10张)开放分类: 舞蹈,习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来完善“锅庄舞”相关词条: 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百度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023-09-12 15:49:491

藏族锅庄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锅庄舞主要有四个基本动作。1、第一,锅庄舞的音乐 跳锅庄舞时悔没,一般男女各排半碧李纳圆拉手成圈。2、第二,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 ,无乐器伴奏。3、第三,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扰备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4、第四,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藏族锅庄舞的来源及意义。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碧李纳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扰备便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锅庄舞的赞誉。锅庄舞其实是一种欢乐舞,所以凡遇喜在佳节.人们就不分老幼地悔没欢跳。如迁居新房,结婚办喜事,春节、端阳节,男女老幼都要跳个通宵。
2023-09-12 15:50:201

锅庄舞的基本步法

基本步法手部动作为晃,甩,撩,脚上动作为跨腿踏步蹲,趋步辗转,悠颤跨腿,然后所有舞者再围成一圈顺时针进行走动,而围成的圈圈也时大时小。虽然锅庄舞在甘肃,云南,西藏都是有所分布的,但是如果非要去追究源头,其实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关于这种舞蹈在历史上是完全没有任何史书有记载的,所以也只能根据舞步来推断,最后确定为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原始的舞蹈。扩展资料:注意事项:锅庄舞是藏族地区的一种古老歌舞,在碌曲县境内广泛流传且历史悠久。而碌曲县更被中国舞协授予中国锅庄舞之乡的荣誉称号,已连续数年举办锅庄舞大赛。香浪节源于上山采薪,香浪的藏语意思就是采薪。节日期间,高原上鲜花盛开,农牧民群众乘草盛花艳、丰收在望的大好时机,身着华丽的藏服,纷纷来到景色宜人处安营扎寨。节日期间,当地人烹牛宰羊煮酒熬茶,尽情享用美味可口的系列传统藏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锅庄舞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甘南香浪节 跳锅庄舞
2023-09-12 15:51:511

西藏锅庄舞

锅庄就是藏语སྐོར་བྲོ། 是圆舞的意思,在西藏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类型,但总体上有以下共同点:1、锅庄是一种集体舞,所有男女皆可参与2、跳锅庄不会接受专业训练,藏民自小就跟参与演出,并逐渐熟悉,在以这种方式传承给后人。3、跳锅庄的同时可以唱,歌词一般以赞扬家乡、赞扬佛法有关4、可能是远古时期祭祀仪式演变而来
2023-09-12 15:52:113

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

锅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与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居民喜欢跳锅庄舞。 锅庄舞的音乐 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区旅游的时候,,伴着篝火,吃着烤羊,跳跳锅庄舞真的很有意思。
2023-09-12 15:52:191

锅庄舞弦子舞的区别

锅庄舞、弦子舞的主要区别就是:起源不同、动作不同、形式不同。一、起源不同:1、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2、弦子舞:弦子舞起源于巴塘,广泛流传在西藏昌都和云南、青海、四川等省的康区,其中巴塘弦子较有名气。二、动作不同:1、锅庄舞:锅庄是手脚并用的 动作比较大、豪迈 曲子可以多种形式。2、弦子舞:女士有水袖,动作优雅、舒缓,用的是弦子拉出来的声音,男士一般只有脚上的动作。三、形式不同:1、锅庄舞: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2、弦子舞: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2023-09-12 15:52:281

锅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023-09-12 15:52:506

锅庄舞雍吉拉姆年龄身高

根据公开资料,暂时无法获知锅庄舞雍吉拉姆的年龄和身高。
2023-09-12 15:53:092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舞的分类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锅庄舞·迪庆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吸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地此》、《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七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眚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产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夫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锅庄边跳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舞蹈流派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流行在藏东康巴人中间的昌都锅庄,舞姿潇洒,气势高昂,充分显示出康巴男性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为代表的藏东“康谐”,则更为优美与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优美的体态和迷人的歌喉。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锅庄舞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骠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很大。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锅庄的节奏可以分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节奏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的热烈场面。这时,随着序舞,慢板卓舞后,舞蹈者的情绪达到一发不可收的艺术激情。于是,他们忘了周围一切,只顾尽心、尽力、尽情地去舞、去跳,从而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伟大。昌都锅庄的分类从地域特点来看,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寺庙锅庄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其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含蓄,表达厚诚之情。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玉树依舞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宗教、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党、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自由,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白龙卓舞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藏民族对精神、信仰、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
2023-09-12 15:53:191

锅庄的简介

锅庄广场: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是每逢羌族人节日时候大家都会跳起锅庄舞蹈,这种形式也被用于招待重要宾客,夜幕降临时,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而现在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大家每天都在锅庄广场一同舞蹈。
2023-09-12 15:53:352

果卓的锅庄舞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一一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023-09-12 15:54:011

大型锅庄舞的节目名字叫什么好听

大型锅庄舞的节目名字叫《玛尼情歌》和《高山青》好听。1、《玛尼情歌》:可以直观的表达了大型锅庄舞的节目的感情,因此叫《玛尼情歌》好听。2、《高山青》:可以直观的表达大型锅庄舞的节目的内容,因此叫《高山青》好听。
2023-09-12 15:54:381

迪庆锅庄舞的简介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2023-09-12 15:54:471

锅庄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锅庄舞和藏族舞有一些显著的区别。1. 舞蹈风格:锅庄舞是一种非常活泼的舞蹈,通常由一群人围成圈,边唱边跳,步伐灵活,双臂前后摆动。而藏族舞则具有更多的宗教色彩,其舞蹈动作通常更加庄重和严肃。2. 舞蹈场合:锅庄舞通常在节日或重要的庆典场合跳,是一种非常庆祝性质的舞蹈。而藏族舞则更多在农闲时进行,其舞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敬意,以及庆祝丰收等重要事件。3. 歌曲演唱:锅庄舞的歌曲通常是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其节奏明快,舞姿雄健,展现了羌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不畏艰险、顽强的精神面貌。而藏族舞则更多使用藏语歌曲,其歌曲通常包含更多的宗教元素,其舞蹈也包含了更多的宗教仪式。总的来说,锅庄舞和藏族舞在舞蹈风格、舞蹈场合和歌曲演唱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2023-09-12 15:55:052

关于锅庄舞的诗句

1.关于跳舞的诗句 《玉女舞霓裳》——唐·李太玄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曹十九舞绿钿》——唐·元稹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唐·李群玉其一: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其二: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陈·后庭舞》——唐·孙元晏嬿婉回风态若飞,丽华翘袖玉为姿。后庭一曲从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歌舞》——唐·李商隐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和咏舞诗》——南北朝·庾信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胡旋女—戒近习也》——唐·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此曲本出北同城)》——唐·岑参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恣态岂能得如此。 《舞》——唐·李峤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朝。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舞》——唐·张祜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咏舞》——唐·萧德言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咏舞》——唐·杨希道(一作杨师道)二八如同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咏舞》——唐·虞世南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咏舞诗》——南北朝·萧衍腕弱复低举。身轻由回纵。可谓写自欢。方与心期共。 2.家乡的锅庄舞作文 我与锅庄舞 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我第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天 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 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 ,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 赞誉。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西藏,分布于西藏昌都、 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禽兽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形态。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 “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 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 锅庄舞有 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3.关于锅庄舞的论文 锅庄,藏语称为“卓”。 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 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 “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象雄鹰展翅。香格里拉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德钦的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时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4.关于麻料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②带“鸟”字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5.关于击鼓的诗句 《击鼓》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行》 年代: 宋 作者: 汪莘 柳塘有狂士,酒阑好击鼓。 殷出黄金骨裹泪,掺出白玉心中苦。 此苦知为何人家,寒宵心事乱如麻。 岑牟肯戴红槿帽,蹀足不数渔阳挝。 翻手作春杏开早,覆手秋风叶如扫。 开元天子是天工,那知尘起长安道。 我今击鼓一声高彻天,击鼓二声深彻泉。 天上拂开白日路,地锁制断如飞烟。 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 惟有苍鳞火鬣双虬龙,籋云揈雷雨骚屑。 青天洗出古时青,日月洗出古时朋。 百谷草木催发生,鸾凤亦作箫韶鸣。 走上半空望五岳,插天截海蟠金城。 我皇无为人自宁,此时方表鼓中声,写作柳塘击鼓行。
2023-09-12 15:55:191

锅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023-09-12 15: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