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文章结尾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请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23-10-08 08:10:24
TAG: 体会 结尾
共2条回复
左迁

这一句要与前一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联系起来理解:作者以感叹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限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于谢工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S笔记

对自己能与谢灵运有同样志趣感到自豪喜悦。

相关推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词语解释: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这句话出自《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023-09-13 02:18:14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古代的康乐时期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与它同样奇特的时期。"自康乐以来"指的是古代康乐时期,这是指一个相对安宁、繁荣和和谐的时期。康乐是指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示在康乐时期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与康乐时期同样奇特、特殊的时期。这句话传达了对康乐时期的珍视和对后续时期的不如意或不平衡的感慨。整句话的含义是在古代康乐时期之后,人们一直在追求再次出现与康乐时期相似的和谐、繁荣的时期,但却未能如愿以偿。它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
2023-09-13 02:18:23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出自哪里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这句话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谢中书书
2023-09-13 02:19:31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作者表达的感情有三种: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拓展:原句出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水间所蕴含的美,是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谈论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霄,清澈的水流明净见底。两岸岩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的茂林修竹,一年四季都可见到。晨雾即将消散之时,猿猴与山鸟交相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之际,沉潜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青林翠竹
2023-09-13 02:19:501

自康乐以来的以什么意思?

以是连词,以来和现在的以来意思差不多,就是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
2023-09-13 02:20:134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

1、意思: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出自《答谢中书书》。
2023-09-13 02:20:301

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康乐是个人,名字叫谢灵运,晋代人,因为官职被封的是康乐公,所以人们都叫他康乐。作者写这个句子的时候,康乐公早死了多少年了,所以他一边游山玩水,一边感慨:自从康乐这人死了以后啊,就再没人能和我一起欣赏这些新奇的景色了。意思是自夸,就是说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啊,古人里面也就谢灵运能跟我并提一下了。自恋的要紧。。。
2023-09-13 02:20:462

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在答谢中书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表明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欣赏。删去这句话可能会使文意不连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023-09-13 02:20:54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023-09-13 02:21:091

自康乐以来的以什么意思

  1、自康乐以来的以是以后的意思,以是连词,以来和现在的以来意思差不多,就是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   2、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3-09-13 02:21:29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 现在就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此句表达了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023-09-13 02:21:52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朗读节奏划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赏析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2023-09-13 02:22:001

自康乐以来的以是什么意思

康乐的解释 (1).安乐。 《礼记·乐记》 :“嘽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梁启超 《论进步》 :“其羣治之光华美满也如彼,其人民之和亲康乐也如彼。” (2).淫乐。康,通“ 荒 ”。 汉 刘向 《说苑·权谋》 :“ 中山 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踦,固无休息,淫昏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 (3).舞曲名。 《史记·孔子 世家 》 :“选 齐 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 《康乐》 。” 司马 贞 索隐引 王肃 云:“舞曲名也。” (4).指 南朝 宋 文学家 谢灵运 。 《宋书·谢灵运传》 :“﹝ 灵运 ﹞袭封 康乐公 ,性奢豪,车服鲜丽, 衣裳 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 谢康乐 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 山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羣季 俊秀 ,皆为 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 康乐 。” 词语分解 康的解释 康 ā 安宁 :康乐(?)。康平。康宁。 空,空虚:萝卜康了。 宽阔 : 康庄 。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无病:康健。康复。 康泰 。 健康 。 丰盛 :小康。康年。 姓。 部首 :广; 乐的解释 乐 (乐) è 欢喜 , 快活 :快乐。乐境。乐融融。乐不可支。 其乐无穷 。乐观( 精神 愉快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 信心 )。 乐天 (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 忧虑 )。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乐。逗乐。 对某事 甘心 情愿:乐此不
2023-09-13 02:22:171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后一句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023-09-13 02:22:27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您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意思是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欢迎追问,谢谢!作者表达的情感: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023-09-13 02:22:401

自康乐以来前一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3-09-13 02:22:501

《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康乐指的是谁?又有什么言外之意?

康乐指:南朝的谢灵运言外之意是: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对无人赞赏美景的惋惜。
2023-09-13 02:23:023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023-09-13 02:23:171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阅读题及答案

1. 《答谢中书书》中的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信 给谢中书的信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1)对偶 (2)对偶,借代 4.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出几道《答谢中书书》的问题与答案 1.《答谢中书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优美的意境,无尽的乐趣。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答谢中书书》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3.《答谢中书书》的感情是什么??答:.《答谢中书书》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答: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答:(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 求《答谢中书书》配套习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信 给谢中书的信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3.(1)对偶 (2)对偶,借代4.三 (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5.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 答谢中书书的试卷答案 百度首页| 手机知道| 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经验 我要提问 首页 分类 公社 财富商城 知道团队 管 理 员 认证用户 知道之星 知道活动 问医生 问律师 问作业 经验 买什么 个人中心 手机知道 百度知道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2009-12-14 17:51 hjsshx | 分类:学习帮助 | 浏览6891次 急!!!!!!!!!!!帮下忙吧! 扫描二维码下载下载知道APP10分钟有问必答!建议:可使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扫描下载 分享到: 2009-12-17 18:57 提问者采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 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 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 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 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 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 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 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编辑本段]正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②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③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④四时:四季⑤歇:消散⑥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⑦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⑧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
2023-09-13 02:23:42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用意是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山川的奇美的人了
2023-09-13 02:23:55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023-09-13 02:24:062

《答谢中书书》中的自是什么意思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
2023-09-13 02:24:181

如何翻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者”

“者”在此处的用法是代表上文出现的人、事、物。因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翻译为“从康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了。 ”
2023-09-13 02:24:452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就是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023-09-13 02:24:541

为什么作者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因为古人一向喜欢自己夸自己,有一种自豪感,所以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2023-09-13 02:25:044

自康乐以来的乐怎么读

自(zì)康(kāng)乐(lè)以(yǐ)来(lái)自康乐以来的乐这样读:乐(lè)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词语解释: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朋友,请及时采纳正确答案,下次还可能帮到您哦,您采纳正确答案,您也可以得到财富值,谢谢。
2023-09-13 02:25:271

“猿鸟乱鸣”的“乱”字是什么意思?

乱应解释随意,这较能体现鸟儿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作者陶弘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更能体现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2023-09-13 02:25:55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有何深意

选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达作者陶弘景的自得之情。以及逃遁于美好自然的愉悦。是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的体现。
2023-09-13 02:26:121

翻译自康乐以来,为复犹能与其奇乐者

康乐是谢灵运的字 这句话出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意思是:自谢灵运的山水诗中的美景后,再没有其他的美景能与这里的美景相媲美了!
2023-09-13 02:26:201

自康乐以来的后一句

自康乐以来下一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出自:答谢中书书[作者] 陶弘景 [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3-09-13 02:26:281

找古文,最后一句是自康乐以来未有能与其齐者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2023-09-13 02:26:521

谢灵运文言文翻译答案

1. 谢灵运识才 文言文的翻译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①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②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③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惊动县邑。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④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 《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朗读提点] 语音:陟(zhì)?嶂(zhàng)?琇(xiù)?顗(yǐ) 名词:灵运?始宁?王琇?会稽?孟顗 节拍:义故门生/数百??临海太守王琇/惊骇 [语词释疑] ①义故:义,指旧时拜认的亲属关系;故,老朋友。?? ②陟: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③要:通“邀”。?④生:作“升”解。? [参考译文]谢灵运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先人的门生故吏加上有几百。他开山挖湖,没完没了;翻山越岭,总是到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哪怕千岩万险,没有一个地方不游到的。他每次登山都穿上木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一次曾从始宁南面山峰砍树,一直通到临海,跟从他的有几百人。临海太守王琇大为恐惧,以为来了造反的山民,不久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谢灵运邀请王琇没答应,谢灵运赠王琇一首诗:“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在会稽也有很多跟从,他总是惊动郡县长官。会稽太守孟顗信仰佛教,诚恳认真,谢灵运很瞧不起他,且对他说:“成仙得道是有灵气的文人,你升天一定在我灵运之前,成佛一定在我灵运之后。”孟顗非常憎恨谢灵运的这些话。 2. 宋书列传二十七谢灵运 全文翻译 【谢灵运传译文】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 祖父谢玄,是晋代的车骑将军。父亲谢王奂,从小便不聪明,当过秘书郎,很早就死了。 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王奂,谢王奂怎么能生灵运呢!” 谢灵运从小便爱读书,博览经史,他写的文章非常漂亮,江南几乎没人赶得上,堂叔谢混尤其喜欢他。谢灵运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享受两千户的税收待遇。 援引先例,谢灵运被朝廷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谢灵运没有到任,但他却接受了琅王牙王的大司马行参军的官职。谢灵运性情奢侈喜爱豪华,他车子的装璜鲜艳而美丽,他的衣着玩的用的东西,无不改变以往的旧样式,世人都学他的样子跟着变,人们都叫他谢康乐。 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用他当记室参军。刘毅镇守江陵,又让他当卫军从事中郎。 刘毅被杀后,高祖刘裕用他当太尉参军。回到京城后做秘书郎,又因事而被罢免。 武帝刘裕因事征讨后秦姚氏,骠骑将军刘道怜留守都城,谢灵运被用为谘议参军。再转调当中书侍郎,又当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 谢灵运奉命出使彭城,慰劳世祖刘骏,写了《撰征赋》。 回来仍然被任命为宋国黄门侍郎,再升任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帅,因为擅自处死门生,被免除官职。 宋武帝刘裕做皇帝,谢灵运的公爵被降为侯爵,享受五百户的税收待遇,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帅。谢灵运天性偏激,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 朝廷只把他看成有些文才的人,而不是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而他自己却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现在既然不被赏识,经常愤愤不平。 庐陵王刘义真幼时便喜好文学,和谢灵运有很好的关系。少帝当皇帝时,权力掌握在大臣的手上,谢灵运在中间挑拨离间,诽谤当权的人。 司徒徐羡之等人很怕他,让他出外当永嘉太守。永嘉郡有很多名山秀水,他一贯喜欢游山玩水,因为他是被排挤出来的,于是便任情地遨游,足迹几乎踏遍了每一个县,每次出游,动不动便上十天,老百姓的诉讼,他一概不管。 谢灵运无论到哪个地方,都吟诗作赋,表达他的感受和心意。在郡上任职只一年,便称有病离职。 他的堂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都写信劝阻他。谢灵运根本不听。 谢灵运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伯宁县,那里有他家的老屋和别墅。于是他自动改成会稽郡籍贯,在那里修建房屋和庄园,他的居处前瞰环环的秀水,后背巍巍的大山,极尽幽深静谧的风致。 他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逍遥放纵,以此为乐,常有在这里安度余年的打算。他每一首诗被传到京城,无论贵贱竞相抄写,一夜之间,官吏百姓便知晓熟悉了。 远近四方的人非常仰慕他,他的名声震动京城。 文帝当皇帝,徐羡之等被杀,谢灵运被调为秘书监,两次被召见,谢灵运都没理睬。 文帝派光禄大夫范泰写信给谢灵运称赏他,他才 *** 就任。文帝叫他整理秘书省的图书,补增遗漏的地方,又因为有晋一代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书,所以叫谢灵运写一本《晋书》,他写出粗略提纲,但这书终究没有写成。 不久又升任侍中,每天早晚被召见,很得文帝的宠爱。谢灵运的文章书法都独步当时,他每次作文,都亲笔抄录,文帝称他的文章和墨迹为二宝。 既然自己是名人,谢灵运觉得自己应该参与朝政,开始被召见时,便这样自许,但召见之后,文帝只把他当成一个文人而已。他每次和文帝在一起喝酒时,文帝不过让他谈论诗文而已。 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名声爵位一直在他之下,却同时被宠待,谢灵运心中不满,往往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只管修筑池塘、种植花树、移栽修竹、摆弄香草而已,他驱使为国家服劳役的人,简直无休无止。出城游玩,有时一天走一百六七十里,往往上十天不回来,既不上书请示,也不请假。 文帝不想伤害大臣,暗示他主动辞官。谢灵运于是上表陈述自己有病,文帝让他休假回到东方。 他临行之前,又上了一道奏疏劝文帝北伐。文章说: 从中原沦陷以来,一百多年,百姓沦落敌人之手,已被异族统治,先帝聪明神圣,怜悯中原人民苦难,希望荡平河北,统一中国,让中原拨乱反正,遗民重归中华。 但时运有变,大业未成,理想还未实现,先帝便抱恨而逝。况且先帝下葬不久,敌人便来侵略,有志忠义之人,谁不想激奋而起,为国报仇?但少帝时的执政大臣,才能平庸,只在朝廷制造混乱,哪里顾得上先帝的嘱托。 于是边城陷入敌手,无人愿意赴援,忠贞为国之士被敌俘虏,黄河流域的大好河山,终于落入敌手,这些沦陷的疆土,都是先帝时开辟的,沦陷敌人之后,国家的这个耻辱应该被洗刷,现在应该准备做这个工作。况且敌占区的人民,穷困悲苦,敌人赋敛无度,没有止境,人民如果不按时交税,便被屠杀。 要是他一身不能保命,则全家被株连,满门遭殃,乡亲也会不幸。这些确实是叫善良的人们痛心不已愤慨之极的。 人们都说西边敌人舍本逐末,出兵陇外,东边的敌人北进,我军可以趁机掩袭,待西边的敌人返回后,我军得以据有关中,包围咸阳,敌人回来的路便已截断,纵然想派兵支援,只能远袭大城附近的我军,以便内外相应。但是此时我军有深山险关作为护卫,根本已固,即使敌人想增援,。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 【答案】【小题1】C【小题1】D【小题1】D【小题1】C【小题1】⑴ 穿池植援 / 种竹树果 / 驱课公役 / 无复期度 / 出郭游行 / 或一百六七十里 / 经旬不归 / 既无表闻 / 又不请急⑵ ①(谢灵运)既然不被了解(重用),心中就常常感到悲愤惋惜。 ②(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就作诗来表达他的情致。 【答案解析】【小题1】寻:不久【小题1】表并列,连词 A。 表并列,连词 / 表修饰,连词 B。 他,代词 / 宾语前置标志,助词;C。 用、拿,介词 / 因为,连词【小题1】(③“衣物多改旧形制”说明奢侈的本性;④“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指其联合煽动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⑤“粗立条流,书竟不就”指只粗分条目,没有写完书。 )【小题1】①“书竟不就,寻迁侍中”,书并没有写完;②“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文帝并不是为巩固统治而盛赞谢灵运。 【小题1】略翻译:谢灵运是安西将军谢奕的曾孙,又是谢方明的侄子。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 灵运自小便聪颖敏悟,谢玄很感奇怪。 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章的美丽,与颜延之同为江左第一流。 他的文章文笔奔放俊美胜过延之。但深刻细密不如延之。 堂叔谢混对他特别爱重。袭祖爵封康乐公,依国公条例授员外散骑侍郎,不到任。 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灵运性喜豪华奢侈,车辆服饰都鲜明美丽,衣服多改变旧的样子,当时都崇尚他的装饰,称他为谢康乐。 经多次升迁至秘书丞,因犯法免职。灵运常常违犯礼仪规矩,朝廷对他只以文士相待,不授以处理实际事务的官职。 而灵运却自以为凭着才能可以执掌重权要职,既然不为皇上重用,所以心中常常悲愤惋惜。庐陵王刘义真自幼爱好书籍,和灵运交情特好。 少帝即位,权力由大臣掌握,灵运联合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司徒徐羡之等人以为他是一种祸患,将他排斥出朝廷,去任永嘉太守。 永嘉境内有名山胜水,这正是灵运素来爱好的。 离开京城来做太守,既不得志,于是任意遨游,走遍了永嘉各县。一次出游,动辄超过十天,或者一月。 治理政事,听断诉讼,不再关心,所到之处便作诗以表达他的情致。宋文帝即位,灵运被征为秘书监,两次征召,都不应命。 文帝命光禄大夫范泰送去书信敦促勉励,他才离开会稽入京。文帝命他整理皇家图书,补充他的遗缺,又命他撰《晋书》,粗略地分出了条目,而书终没写成。 不就升迁为侍中,文帝对他赏赐恩遇非常深厚。灵运的诗和书法都达到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水平,每作成一文,便亲手将它写出来,文帝称它为二宝。 灵运此时已自以为身在名流之列。应当参与时政,而至此,文帝还只以文士的身份相待,每次陪伴皇帝饮宴,谈论赏析诗文而已。 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的名声地位从来就没有超过灵运,但都受到重用。灵运心中既是不平,便经常托病不到朝廷值宿。 在住地挖掘池塘,种植藩篱,栽种竹子、果树,驱使公府役使去劳动,没完没了。 出城游览,有时走一百六七十里,十多天也不回府。 既不上书皇帝说明情况,也不请假。皇上不想伤害了大臣,便讽示以旨意暗示他停止这种游玩。 灵运上表说是有病,于是皇帝给假,让他东归始宁休养。临行时,上书劝文帝征伐河北。 灵运回到始宁以后,仍旧游玩饮宴,夜以继日。 又被御史中丞傅隆弹劾免官,这年是元嘉五年。 4. 谢灵运传论 译文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解析 元康,晋惠帝年号,由公元291年至299年。 潘,指潘岳,字安仁。陆,指陆机、陆云。 律,指诗文的声律。班贾,指班固、贾谊。 体,指诗文的体裁。曹王,指曹植、王粲。 缛旨星稠:缛,繁,复杂。旨,指作品的思想。星稠,像星辰一样稠密。 繁文绮合:文指作品的文采,即指辞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合,和。绮合,像绮一样组织得那么协调。 缀,联接,这里指继续。 平台,西汉梁孝王在睢阳(今河南商邱县)修建宫室,筑复道,从王宫到城东北的平台,招揽四方才士。司马相如也曾客游於梁,和诸文人一起住了几年,并著《子虚赋》。逸响,指司马相如的文章。逸,高超。 南皮,今河北南皮县,魏文帝为五官中郎将时,曾与诸文士游於此。高韵,指应瑒、徐干的文章(依《文选》李善注)。 事极江右:极,尽。江右,指西晋。东晋建都建业(今南京),称江左;西晋建都洛阳,故称江右。 中兴,衰而复兴。西晋亡后,元帝建都建业,东晋建国,故称中兴。 玄风,玄学的风气,指老庄之学。扇,煽古今字,炽盛。东晋时士大夫崇尚老庄之学,清谈之风很盛。 学穷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为学,治学。柱下,指老子,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博物,多识事物。七篇,指《庄子》内篇七篇。这两句是说当时人所学习研究的只是老庄之学。 义,理。殚,尽。这两句是说当时人作起诗文来,所谈的道理完全是老庄的思想。 建武,晋元帝年号,当公元317年。暨,到。义熙,晋安帝年号,由公元405年至418年。 历载将百,载常用词: (一)用车装载。礼记檀弓上:“南宫敬叔反,必~宝而朝。”引申为用船或其他工具装载。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又特指乘车。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谢罗敷,宁可共~不?”又为负担,承载。“万物~焉。”荀子王制:“水则~舟,水则覆舟。” (二)记载。萧统文选序:“推而广之,不可胜~矣。” (三)开始。诗经豳风七月:“春日~阳。” (四)动词或形容词词头。诗经邶风凯风:“~好其音。”陶潜归去来辞:“~欣~奔。” (五)读zǎi。年。萧统文选序“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在本课中即这个意思。 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缀,《文选》作比。缀响联辞,指诗文写作。属(zhǔ),连接。委,聚积。波属云委,比喻作品众多。委也是个常用词,意项如下: (一)堆积[在地]。庄子养生主:“如土~地。”引申为连结,聚积。沈约谢灵运传论:“波属云~。” (二)舍弃,放弃。孟子公孙丑下:“~而去之。”又为抛弃。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地无人收。” (三)任,托付。汉书霍光传:“遂~任光。”引申为任凭,听任。陶潜自祭文:“乐天~分。”又归去来辞:“曷不~心任去留。” 寄言上德,托意玄珠:寄言,寄托言论。上德,指老子的学说。《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玄珠,指庄子的学说。《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遒(qiú),刚劲。大意是说,这一百年之间,不再看见(无闻)遒丽的文章了。 仲文,姓殷,陈郡(今河南淮阳一带)人。孙,指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榆次县)人。许,指许询,字玄度,高阳人。孙、许都是东晋的玄言诗人。 叔原,谢混的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太元,晋孝武帝年号,由公元376年至396年。太元之气,仍指以孙、许为首的玄言诗风。 宋氏,指南朝宋(420-479)。 颜谢腾声:颜,指颜延之,字延年,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谢,指谢灵运。《南史?颜延之传》:“延之、灵运,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江右称潘陆,江左称颜谢焉。”腾,飞腾。声,名望。 兴会,情兴所会。 摽举,高举,昂扬。 明密,明白细密。 方轨:与前代的优秀作家并驾齐驱。 垂范后昆:垂范,传下法式。后昆,后代子孙,这里指后人。 5. 语文的文言文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编辑本段]课下注释: 1.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南朝,梁的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 *** 、无 ***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9.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0.山川之美 之:的 11.将:将要 12.乱:此起彼伏 13.实:确实 14.是:这 15.自:从 [编辑本段]文章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的无限情趣、道不完的生机盎然,使人觉得似人间仙境一般。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编辑本段]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6.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也有说一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 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忽然天色已经昏暗。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 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 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2023-09-13 02:27:021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 ·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景书信初中文言文景色文言文译文全译逐句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023-09-13 02:27:09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康乐”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他?

从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只有我才能欣赏到这种奇景.这句话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欣赏到美景的得意之情.
2023-09-13 02:27:191

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这句话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023-09-13 02:28:537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怎么翻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该句出自南北朝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扩展资料:《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上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2023-09-13 02:29:24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根据百度题库查询得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2023-09-13 02:29:38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意思: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词语解释: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这句话出自《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这是答谢中书书里的句子。可理解为:自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谁能够感悟和发现山川的美丽雄奇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与的意思 我们老师说的,是欣赏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是什么? 课后的十首古诗: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烈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说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课文: 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4.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杜甫诗三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巖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观潮(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9.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诗四首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详见《答谢中书书》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看到这么漂亮的山水景色后,再也没有人能看到如此漂亮的美景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翻译? 谢灵运以后,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妙赏这 奇异的山水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023-09-13 02:29:45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这句话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谢中书书
2023-09-13 02:29:531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关注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原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3-09-13 02:30:12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

除了谢灵运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这句话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2023-09-13 02:30:451

自康乐以来的以什么意思 自康乐以来中以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的以是以后的意思,以是连词,以来和现在的以来意思差不多,就是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 2、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3-09-13 02:30:531

自康乐以来的以是什么意思

自康乐以来的以是以后的意思
2023-09-13 02:31:011

《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康乐指的是谁?又有什么言外之意?

指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袭封康乐公,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2023-09-13 02:31:15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这句话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谢中书书
2023-09-13 02:31:231

自康乐以来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这句话出自《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023-09-13 02:31:411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表面是说除了谢康乐处再没有人能这样以欣赏山水为乐了,感慨知音甚少。
2023-09-13 02:31:49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字什么意思

和的意思吧
2023-09-13 02:32:015

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这句话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谢中书书
2023-09-13 02:32:201

答谢中书书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

比喻美景罕见
2023-09-13 02: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