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科技新闻资料摘抄

2023-10-08 08:15:09
共15条回复
南yi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  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  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  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  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  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  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  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  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  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  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阿啵呲嘚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西柚不是西游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再也不做稀饭了

中央空调节电系统(工作原理)

中央空调系统通常由冷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及其管网系统、空调末端装置等组成。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冷负荷的装机容量一般均按满足夏季最高环境温度(即最大负荷)

进行设计,而满负荷运行时间不多,更多时间是在低负荷下运行,造成非常大的电能浪费。万树科技中央空调专用节电系统,采用世界先进的模糊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根据系统实时需要,提供合适的流量,使空调系统中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度保持定值,冷却水的进、出水温度保持定值;对于室内温、湿度这样一个多参量、非线性、时变性的复杂系统,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后,科学地解决了中央空调能量供应按末端负荷需要提供,在保障空调效果舒适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空调系统的能源浪费,达到了最佳节能的目的。

瑞瑞爱吃桃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

左迁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nicehost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wpBeta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Chen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

可可

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蓓蓓

经历怕死咯我咯 Mr 你

余辉

雷霆嘎巴 无情哈拉少

康康map

纳米科技其实就是微型的科技

wio

百度知道

2019科技新闻资料摘抄

科技新闻资料摘抄查看全部13个回答

科技新闻资料摘抄

比如像什么是纳米科技之类的 谢谢叻~

我来答

123积极乐园

LV.1 2017-11-25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贝贝

v非常粗糙v重测序

相关推荐

科技新闻简介及详细资料

定义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导。 种类 科技新闻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科技讯息、科技通讯、科技评论、科技人物专写、科技特写等。 特点 科技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新闻性,是指科技新闻内容要新,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 2.科学性,是指科技新闻中报导、传播科学内容,且是真实的,表述准确,有科学根据。同时在报导、传播科学事实时,要注意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 3.通俗性,是指科技新闻写作时,套用一定的科普写作技巧,语言要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和解释,还可以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和理解 作用 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讯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同时,通过科技新闻报导,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通过科技新闻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文本结构 科技新闻中数量最多的是科技讯息,其文本结构有以下五部分组成: 1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反映新闻的主题; 2.导语,是开头部分可以一、二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内容,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是科技讯息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用具体、充分、典型的材料来展开导语,较详细地叙述新闻事实,使新闻的事实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更明确,使事实更清晰; 4.结语,为全文小结或指出事物发展趋势,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 5.背景,对新闻事实材料所作的解释、说明,用于丰富内容,深化主题,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无固定位置,可在主体之中,独立成段。 择写要点 择写科技新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由于科技新闻范围广、专业性强,采访科技新闻,事先要.做好准备,首先要明确报导思想,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要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熟悉有关资料,掌握报导信息。在此基础上拟订好采访提纲,包括采访对象、采访顺序、谈话题目、提问问题、采访方法。 2.要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材料,如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发明,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科技工作新成就及重大科技活动。在报导、传播这些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时,要用科学事实来说话,所报导、传播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有科学根据的。在报导科技成果时还须注意所报导的科技成果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并需经过专家鉴定。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科技成果还需有关部门审查和批准。 3. 择写科技新闻要及时、迅速,使科技新闻能及时地报导、传播。由于报纸版面和广播播放时间的限制,科技新闻力求短小短小精悍,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工作要求 一、要有新闻敏感:对新闻事件的条件和背景的认识、判别和预见能力,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识别与选择能力等。 二、要有鉴别科技信息的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科技记者如何有效地鉴别并从中选择既有科技新又有新闻性的可用信息,是对其基本工作能力的检验; 三、要有文字表达能力:科技记者应熟悉各种新闻类型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四、要熟悉科技工作的原则和方针:科技新闻记者要熟悉科技工作原则和方针,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从学习与实践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五、要有科技保密意识:科技新闻记者应有强烈地科技保密意识,严守国家秘密,防止科技泄密事件发生。 相关案例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分子机器是近年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2007年新年初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镟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 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分子轮"将在复 杂的纳米机器如分子卡车和分子纳米机器人制造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仅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 2007年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20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 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线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如果层层叠加,需要20万层才能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厚度。这是一种比纳米技术更新 的全新的技术,连纳米技术都不是描述这种新膜片的适当词语。这种膜片将主要套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比矽更灵敏、更节能,有可能最终取 代矽,成为更加有效的电晶体。 三、人类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 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2007年10月6日向媒体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 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 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此外,研究小组还公布了文特尔本人的"双倍体基因序列",即遗传自父体和母体两套染色体的完整版基因序列,这是迄 今最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差异图及全球首份个人版全基因组图谱,它使人类向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又迈进一步。 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 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走向深空探测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著中国已进入世 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做出了又一重大贡献。 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 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 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量子色动力学认为,夸克由于强力作用不能单独存在,而是被封闭 在介子复合粒子中。此次发现使科学家对量子色动力学现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 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 美日2科研小组于2007年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 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 程碑。随后,美国利用皮肤干细胞治疗老鼠的镰状细胞血症也获进展,病鼠的血液和肾功能都开始恢复正常。这是科学界利用皮肤干细胞进行医疗研究的首次尝试。 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 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萤光猫 韩国科学技术部于2007年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萤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 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著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萤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意义重大,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 性疾病。还将有助于发展干细胞研究和治疗,并能帮助克隆老虎、美洲豹和野猫等濒危动物。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 2007年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 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巴厘岛路线图"的签订是一个艰难的进 步,它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这些具体议题包括:适应气候变化消极后果的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广泛使用气候 友好型技术的方法;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进行资助等。 版本套用 软体特点 科技新闻有助于你得到所有的技术在世界各地每天发生的事情上。我们特意选择了网站使用的饲料带来了最新的科技新闻。该网站包括:黑客新闻Ars Technica的Slashdot的R /技术对Reddit带来更多的惊喜... 要求 系统要求: wp7.0、wp7.8、wp8.0
2023-09-13 02:26:411

2023年中国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2023年中国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如下:1. 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2. 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3. 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4. 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5. 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6. 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7. 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8. 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9. 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10. 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11. 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2023-09-13 02:26:492

2022年有哪些世界十大科技新闻?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3、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6、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2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202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科学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2、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质结构。4、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5、脑机接口技术助瘫痪男子重获触觉。6、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7、美研究人员在超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体试验。9、引力波探测器发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事件。10、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
2023-09-13 02:28:521

科技生活丨柳叶刀发表我国完成的瑞德西韦全球首项最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

大家好,这里是发现了最新新闻后突然嚣张的深空小编。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4月29日晚,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在中国武汉进行的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全球首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危重症住院患者,并未加快COVID-19的恢复速度,也未降低病死率。该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针对一项新药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公认为是最高证据等级的临床研究。此次发表的研究更是由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25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实施。英国爱丁堡大学的John Norrie教授在《柳叶刀》同期发表的述评文章中评价到:“这项研究设计合理,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随机试验,并且实施良好,具有较高的方案依从性,且极少失访。”新冠疫情中瑞德西韦的全球首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上述研究结果的论文《瑞德西韦用于成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发表于《柳叶刀》。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这个研究是全球第一项关于新冠肺炎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研究。4月29日晚,主导这项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王辰院士全程指导参与了这项试验设计与进行,试验设计非常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执行了最严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可信度也是最高的。该研究是一项根据中国武汉市十家医院的237名成年人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237例患者均于今年2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住院,经实验室确认为新冠病毒严重感染的成年人。“本试验发现,尽管瑞德西韦安全、耐受性好,但与安慰剂相比并没有显著的益处。”曹彬表示,根据这个研究预期试验设计方案,在中国武汉COVID-19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病例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在该研究的数据安全监督委员会根据研究方案中设立的终止标准的建议下可以结束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从2020年2月6日至3月12日,共入组了237名经实验室确诊的重症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研究的入组条件是,患者必须在发病后的12天内入组,经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认患有肺炎,并且氧饱和度为94%或以下。受试者被随机分组,接受每天一次瑞德西韦输注或安慰剂输注,为期10天。安慰剂组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退出研究。同时,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治疗,包括洛匹那韦_利托那韦、干扰素和皮质类固醇等药物。研究初步显示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未见临床显著改善经严格培训的研究者使用临床状态6分等级量表至死亡)评价入组28天内临床改善的时间。临床改善定义为与患者的入组等级评分相比至少改善了两分。研究发现,两组之间未发现临床改善时间有统计学显著的差异。方案中还预设了亚组分析,虽然不如主要终点指标重要,但也有助于充分了解该药物的疗效。在发病后10天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恢复得更快,尽管也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随机入组后28天内的病死率两组相似,瑞德西韦组14%,安慰剂组13%。然而,该次要终点的亚组分析发现,在发病后10天之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中的病死率较低,为11%,而安慰剂组为1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同样,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这一次要终点,虽然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仍可见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要短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 。两组在氧疗支持时间、住院持续时间或至出院或死亡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与安慰剂相比,瑞德西韦治疗未显著加快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标本中病毒载量下降或降低病毒检出率。作者强调了该研究的几个局限性,包括两组患者不显著差别的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扩大病例数后存在一定治疗效果的可能性。另外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其他抗病毒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对临床评价构成影响。还有一点是,试验药物是在出现症状12天以内使用,启用时间相对偏晚,如果能在早期进行治疗可能会对减少病毒复制或者减缓病情有帮助。欲要知晓更多《柳叶刀发表我国完成的瑞德西韦全球首项最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023-09-13 02:29:101

最近的科技新闻有哪些 四年级

1.6月6日午间,随着天舟四号货物舱舱门成功开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也正式拉开大幕。后续,他们将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2.继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后,6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返回。他们太空出舱的英姿、在空间站内的生活点滴、在“天宫课堂”上与青少年的亲切互动,拍摄的太空大片,还有那一声声轻松幽默的“感觉良好”,让人们记忆犹新。
2023-09-13 02:29:171

科技焦点丨谁发明了口罩?外国人还是中国人?

生活不易,小编叹气。只能写写资讯聊以自慰了。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2020年,在前所未有的全球大疫情之下,人类史无前例地与口罩产生了强烈的羁绊。这种原本只有少数人会使用的特别医疗物资,突然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说,口罩是目前对抗新冠肺炎的最强大武器之一。那看起来如此简单轻巧的口罩,是怎么诞生的呢?布片到鸟嘴:遮挡异味中世纪的欧洲蔓延着很多疫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就描绘了人们用手帕遮挡口鼻防止得病的场景。1720年,法国马赛鼠疫爆发得最严重的时候,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约有十万人丧生。挖墓人替死者们下葬时,须用布紧紧裹着脸保护自己。实际上,鼠疫是通过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佩戴这种布料口罩并没有什么用。不过,当时的人认为,鼠疫是通过腐败的臭味在空气传播的,所以他们的行为也就很合理了。由于用布料包裹口鼻太不方便,人们特意给医生发明了一种类似于鸟嘴的口罩,这大概就是最初的口罩了吧。17世纪的鸟嘴口罩这种鸟嘴口罩实际上是面罩面罩上有两个眼睛处的玻璃开口,嘴部弯曲呈鸟嘴型,面罩的最前方有两个小鼻孔供气体进出,为什么要这么长长的鸟嘴呢?因为里头装填了香料、干花、薄荷等物质,医生戴上面罩后,呼吸到的空气就是带有香味的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就是把致病的东西过滤掉了。虽然鸟嘴口罩的防护能力基本为零,但这套装束也有可借鉴的地方,医生们除了戴鸟嘴口罩外,还会穿长袍、戴帽子手套等防护工具,避免接触病人,这些手段还是有可取之处的。1721年的雕刻画,瘟疫医生和鸟嘴口罩手术时的口罩:阻挡唾液1870年代之后,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了细菌的存在。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原本臭味传播疾病的观点逐渐被抛弃。1890年代,德国细菌学家卡尔弗吕哥提出,肺结核是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的。根据这个口水飞沫很可能散播疾病的观点,1897年,外科医生们第一次戴上了口罩。德国细菌学家卡尔弗吕哥其实,这些口罩的防护能力并不强。它们只是松松垮垮地挂在脸上,细菌、病毒颗粒还是可以从侧面进入的。不过,医生们戴这些口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是担心手术期间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会进入病人的伤口。这种外科口罩逐渐在各地推广开来,不过它们的使用场景很局限,仅限于外科手术间内,作用一直都被严重低估,直到1910年秋天,一场可怕的瘟疫席卷了中国东北。1900年代的手术台,只有主刀的两人戴了口罩第一次在防疫中大显身手在东北爆发的是鼠疫。当时像是世界末日,在最初的症状出现后的一两天内,病人就会死亡,鼠疫几乎杀死了每一个感染者。最要命的是,人们当时连这种病是怎么传播的都不知道。一位名叫伍连德的医生被雇佣来领导防疫工作。他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医生,但跟全球各地关注这场瘟疫的医生们相比,他的履历可以说是不值一提。他在调查研究后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这次的鼠疫并不是由跳蚤传播的,而是靠空气传播。伍连德根据这个观点,伍连德想起了他在美国手术室里见过的外科口罩,于是用纱布和棉布制成了相似但是更佳坚固耐用的版本。这项发明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口罩的防护能力大大增强。不过,当时很多人怀疑他的观点:因为鼠疫过去都是靠跳蚤传播的,怎么会突然变成了靠空气传播了呢?有一位名叫葛瑞德梅斯尼的法国医生就强烈否认伍连德的说法。为了证明伍连德的口罩没用,他在没有保护装备的情况下直接到鼠疫医院看望生病的患者,结果两天后就因为感染逝世了。伍连德的口罩在临床和实验中都被证实有效。1911年初,口罩的产量大幅增加,成功阻止了瘟疫的蔓延,而伍连德很快成为了国际报纸争相报道的英雄人物。因为口罩对大众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的东西,而佩戴着口罩的照片刊登在黑白报纸上时有着强烈的吸引眼球的能力,这种病毒式的报道和宣传,也意外地让口罩成为了现代医学的象征。不久后,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人们纷纷戴上口罩,更是进一步推广了口罩。1911年,东北的医学工作者N95的诞生不过,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这种布口罩的防护能力依然还有进步空间。1972年,3M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N95口罩。3M公司的前身其实是一家矿业公司。它之所以积极开发防护口罩,是因为矿业工人也需要口罩来保护,可以减少职业性粉尘肺病的发生。而N95意味着这些口罩能够过滤掉至少95%的空气中的颗粒。N95口罩N95口罩的设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显微镜下, 可以看到有很多细长紧密的纤维,中间有一些空隙,可以让空气流通。当颗粒被吸入口罩时,它们会因为静电而被吸附在口罩的纤维上。这种口罩佩戴得越久,滤过能力就越强,因为纤维捕获的颗粒越多,就越能吸附更多颗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小,呼吸也会变得困难。这就是为什么N95口罩最好不要一次佩戴超过八个小时的原因。N95的纳米纤维,以及各类物体的大小对比除了让人呼吸困难之外,N95其实还有别的缺点:它的设计不能很好地贴合儿童的脸部,如果佩戴者留着胡子,密封效果同样很差。而且在高风险的手术室中的N95口罩是没有呼吸阀的,所以佩戴时口罩会变得滚烫。在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之后,N95口罩再一次登上了国际瞩目的舞台。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们此时此刻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改进N95口罩,也许不久的未来,我们又可以再一次见证口罩的升级了。欲要知晓更多《谁发明了口罩?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新闻。本文来源:深空游戏 责任编辑:佚名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023-09-13 02:29:511

2021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网友:我开脑洞都想不出来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 科技 进展新闻(the top 10 news stori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于2022年1月18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8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 社会 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 科技 发展的动态,对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次评出的2021年中国十大 科技 进展新闻分别是: 1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6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首批火星图像,标志着中国的火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三张照片是由“祝融”号的相机拍摄的,包括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即着陆平台)影像图。另一张是由祝融释放出车底部的分离相机拍摄的“着巡合影”图,为火星车与着陆平台的合影。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由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从最南端海南省的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启动了中国首次火星任务。 2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成功对接。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将另外三名宇航员送往天宫空间站,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期间将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进一步验证在轨长期居住的情况,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3 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4 我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 11月18日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中国超算应用团队。这支由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 量子优越性,或称量子优势,指的是一个量子设备可以在任何可行的时间内解决任何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谷歌和中国 科技 大学的研究人员都曾声称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达到量子优势的设备。 确定一个设备是否在给定任务下实现量子优势,首先要对随机量子电路(RQC)中不同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进行采样。由于随机量子电路中的量子比特之间可能存在大量的相互作用,对其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只能由高性能计算机解决。 在这项工作中,中国研究人员介绍了一个设计过程,涵盖了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架构。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他们有效地模拟了10x10x(1+40+1)的随机量子电路,这也被认为是模拟RQC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远远超过了谷歌“顶点”超级计算机的表现。 5 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组依托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射线光子,这是迄今为止能量最高的光。 研究成果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把粒子加速到超过1PeV的宇宙线加速器,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观测时代。相关成果5月17日发表于《自然》。 6 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发布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铀 — 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斜锆石、钙钛锆石、静海石)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延长了约8亿年。 研究显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卷入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生热元素,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富集这些生热元素的特征,是由于岩浆后期经过大量矿物结晶固化后,残余部分富集而来。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的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主流假说。 7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 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粮食产量或将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都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这是一种一直令科学家渴望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其活力和环境稳健性有助于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 8 我国研发成功-271 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模型) 图源:中国科学报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供图 4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 ”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可满足航空航天工业、氢能储运、氦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迫切需要。 9 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经过20年追踪研究,发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唯一“超级害虫”烟粉虱,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这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杂志的首篇论文,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 探索 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新一代基因导向的害虫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10 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光纤中的光子损耗阻碍了量子信息在地面的长距离传播。量子中继器是一种解决方案,但由于量子中继器方案的系统复杂性,到目前为止,通信距离仍然有限。另一种解决方案包括可运输的量子存储器和装有量子存储器的卫星,其中长寿命的光量子存储器是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的关键部件。然而,迄今为止的光存储器的最长存储时间约为1分钟。 中国 科技 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的高性能固体量子存储器,成功将光的存储时间提高至1小时,为未来基于长寿命固体量子存储器的大规模量子通信提供了方案。该成果分别于4月22日和6月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
2023-09-13 02:30:181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有嫦娥5号的研究成果,二氧化碳与淀粉合成的途径,绝对0度超流氦装置的研究成功等等都入选了。
2023-09-13 02:30:275

二零二三年5月24日前三天的科技新闻有哪些

1、在Build2023大会上微软预告了接下来Windows11的诸多变化。2、谷歌今天表示已为桌面Chrome网络浏览器中添加了一些新功能,允许用户自定义其外观。3、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宣布与Uber达成多年合作伙伴关系,通过UberEats提供自动驾驶打车和送货服务。
2023-09-13 02:31:221

科技早新闻来了丨2022-3-28

【今日封面】日前,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大河局水库引来不少水鸟来此栖息觅食。新华社发,刘满仓摄消息站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7日,“3·21”东航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举行第八场新闻发布会,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朱涛表示,27日上午9点20分左右,消防救援人员在技术组指定的重点区域深度搜寻,人工挖掘出一橙色圆柱状物体,现场勘查的民航事故调查人员确认为“3·21”东航飞行事故客机第二个黑匣子。经检查,记录器其他部分损毁严重,数据存储单元外观较为完好。目前,该记录器已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译码工作。2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天舟二号转前向19m撤离。新华社记者郭中正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空间站组合体阶段全部既定任务,已于北京时间3月27日15时59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新发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以色列日前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约四分之一头部受轻伤的儿童可能在未来出现持续性脑震荡后综合征。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纯科技中国科大供图●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邹长铃课题组将独立设计的磁场芯片与光栅芯片结合,实现了基于双芯片的冷原子磁光阱系统。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应用物理评论》上。中国科大供图●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孙凯等人对多体量子导引的关系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观测到多体量子导引的非单配性共享关系,即其中一方的量子态可以被另外两方同时导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复杂网络系统自主推理算法示意。严钢团队供图●25日,《自然·计算科学》在线发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教授严钢团队关于复杂系统自主推理新成果。在该研究中,作者提出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自主推理新框架,实现了结构信息不完整和强噪声场景下的鲁棒推理,为自动化、智能化地发现真实复杂系统的底层原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和算法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算法能有效验证SARS等全球性传染病的早期传播行为。看天下2020年2月1日,南极威德尔海的冰山。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受气温异常升高影响,南极地区一座冰架日前崩解,面积与美国城市洛杉矶相仿。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5日报道,南极地区东部、约1200平方公里的康格冰架于15日前后崩解。英国南极考察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罗布·拉特说,气候变暖增加了冰架崩解的可能性。2021年7月8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在八打雁省塔阿尔火山周边巡逻。新华社发●26日,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表示,位于首都马尼拉以南约60公里的塔阿尔火山当天上午小规模喷发蒸气,相关警戒级别已提高至三级。菲律宾火山喷发的警戒级别由低到高共分为五级,三级意味着火山“几周或几天内可能喷发”。编辑:张琦琪审核:岳靓终审:何屹
2023-09-13 02:31:301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了,这是怎么选出来的?

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
2023-09-13 02:31:384

2018十大科技新闻揭晓,你知道吗?

01|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0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03|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 04|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05|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06|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成功07|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08|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2023-09-13 02:32:041

两院院士评出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什么?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开启友人长期驻留时代。
2023-09-13 02:32:144

关于科技的新闻资料

科技创新建筑垃圾变身混凝土多孔砖  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产品。生产这类产品不仅可以处理掉一部分城市建筑垃圾,减少一点环境污染;同时可取代一部分KP1型粘土多孔砖起到了节土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而且在生产粘土多孔砖时有时会受天气影响不能正常生产,而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多孔砖不受这一因素影响,因而可以到一些调节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  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是以建筑废渣为原料,破碎、筛分处理后作为集料,加入水泥、附加剂等掺合料加水搅拌经成型机振压成型的一种混凝土制品,其工艺流程如下:原料选择→分捡→破碎→筛分→配料→搅拌→振压成型→养护→检验出厂。其中需注意:筛分处理是为了形成最佳级配;料中烧结粘土制品成分和混凝土的成分的比例主要取决于强度,一般情况下应掺有一定比例的烧结粘土制品成分以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但掺量太大则影响强度;孔砖宜采用半盲孔结构这样在施工上、力学性能上、物理性能上都有一定好处。  一般情况下,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主要用于承重结构,其强度等级从经济角度考虑宜取用MU10,高于MU10的多孔砖虽可生产但不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凝土多孔砖以用于六层以下的混合结构为宜;同时可代替KM型粘土烧结空心砖用于框架填充墙,建筑废渣混凝土砖则用于三、四层以下的农村建筑。
2023-09-13 02:32:461

近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生物方面)

美《大众科学》评选出2005年十大国际科技事件 2005-11-10 阅读次数:127次 本报华盛顿11月8日电 美国《大众科学》今日评选出一年一度的2005年最受人们关注的十大国际科技事件: 一、雇用大学生做“纳粹毒气”试验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一家企业支持下,以每小时15美元的报酬,雇用大学生做三氯硝基甲烷对人体影响的实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曾使用三氯硝基甲烷做为毒气向人体释放。高剂量的三氯硝基甲烷可以使人体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甚至能致人死亡。通过一个星期的试验,科学家认为,三氯硝基甲烷应该是一种杀虫剂,而不能被用于制造催泪武器。 二、研究人员感受动物粪便 在美国,每年约有15亿吨的肥料是动物产生的,其中90%是牛粪。动物排泄物中的弧形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可使儿童肾功能衰竭,使人患上腹泻等疾病,因此,在农民用动物粪便为农作物施肥的同时,也给蔬菜等农作物安全带来了危害。为此,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食品安全中心的研究人员试图开发一种新技术,以抑制动物粪便中的有害细菌。试验中,研究人员不得不反复接触十分难闻的气味,并使用各种化学物进行杀灭病菌试验。 三、“物种进化论”和“智能设计”论进入小学 中学生还要不要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今年秋天,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一直对此争论不休。 在美国,是否应将达尔文进化论视为科学理论的争议由来已久。1925年,美国一名教师因在课堂上公开讲述进化论而遭到逮捕并被罚款,80年后,这场关于“究竟是谁创造了世界”的争论涉及到美国十多个州。今年8月,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裁定,给该州的小学教师教授“进化论”以及“智能设计”等理论的权利。 四、类人猿在10年到20年内可能灭绝 哈佛大学科学家通过对收集到的类人猿尿液分析发现,类人猿的繁殖能力在近10年里大大降低。科学家为此提出警告:现在是人类应该关注类人猿的时候了,因为有的雌性类人猿生育周期变得很长。 为全面调查类人猿的现存数量,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热带雨林里进行了艰苦调研后指出: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与人类分享97%的基因。它们主要生活在树上,森林的破坏对它们有很大影响。目前由于森林大肆遭到砍伐,类人猿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在过去20年间,随着印度尼西亚森林的快速消失,超过80%的类人猿栖息地已被破坏,在过去10年中类人猿减少了大约50%。照此下去,类人猿很有可能在10年到20年内灭绝。 五、美国宇航局研发出高科技皮肤 美国宇航局今年开发出一种可供机器人感觉外界环境、并做出反应的覆盖物———人造皮肤,这一覆盖物被称为“高科技皮肤”。它包含1000多个红外传感器,可检测到物体并将信息传送到机器人的“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分析,在几毫秒之内做出反应。未来高科技皮肤有可能拥有密度更高的传感器,使机器人对外界的感知灵敏度更高。“高科技皮肤”对于执行太空探险计划十分有用,因为太空探险计划既需要人,也需要机器人。 六、自费科学探险盛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改变传统的度假方式,愿意自费用3000美元去进行为期一周的科学探险活动。这些科学志愿者通常进行挖掘土壤样本、分析环境污染等工作,他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公众对地球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科学的兴趣。 七、精子库工作者受到关注 20世纪60年代,美、英、法和印度等国均先后建立了人类精子库。精子库是将精子冷冻贮存在液氮罐内,使其在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下冬眠。一旦复温后,精子即可恢复生命机能。管理精子库的人即精子库工作者,他们不仅要为精子捐献者保密,而且要对接受精子捐献者负责。2005年,精子库工作者成为公众一个新的关注点。 八、火山学家被公众尊重 25年前,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火山猛烈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致使57人死亡,其中就有火山学家约翰斯顿,他当时正在火山顶部近距离地监视着周围的动静。约翰斯顿用无线电发出了最后警报,并最终英勇献身。 2005年3月,圣海伦火山再次喷发,富有经验的火山学家及时发出警报。他们对火山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唤起了公众对他们的极大尊重。 九、核武器科学家面临困境 核武器就是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今年,世界各国关于核武器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息。核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危害,受到人们的质疑,核武器科学家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十、海滩污染调查工作繁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海边度假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海洋和海滩已不堪承受越来越多的海边度假者带来的环境污染。于是,一批海滩污染调查者随之涌现。 2005年,海滩污染调查者的工作十分繁重。比如要调查沙滩中的细菌究竟超标了多少,海水自己到底可以“消化”多少污染物质等。
2023-09-13 02:34:571

摘抄一段关于科技的新闻资料二十字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
2023-09-13 02:35:081

你为什么爱看科技新闻?

因为小的时候跟自己的小伙伴就经常在一块聊天,畅想未来的科技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然后自己逐渐的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看科技新闻,看看国际上最新研发出来的一些科技。然后自己没事就瞎琢磨,这些东西将来放在生活中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一个改变。对未来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所以自然而然的有那么一个喜欢喜欢看这些东西。
2023-09-13 02:35:172

哪个科技新闻类网站比较好

新浪网易
2023-09-13 02:35:395

国内最新科技新闻网站有哪些?

按照工信部和管局的规定,在网站名称中使用"中国"、"中华"、"新闻"等字样,必须有关部门批准或前置,才能在工信部ICP备案系统中依法备案,若在工信部ICP备案系统中无法查到,即视为不合法。目前合法的科技新闻网站有"中国科技网"、"中国科技新闻网"、"人民网科技"、"新华网科技"、"光明网科技"、"中国经济网科技"、"中青网科技"等网站。
2023-09-13 02:35:561

1990年十大科技新闻有?

原子弹的产生
2023-09-13 02:36:031

如何推广科技新闻?

科技行业需要一些背书强的媒体平台才能体现其专业度和品牌度,可以选择一些科技垂直站点,这里不好打出来,和大媒体的科技频道,基本上也就那几家,做好发布的频率,其他媒体也会转发报道的,软文比较适合品宣,不是那么直接,让你的品牌获得好的口碑,如果是为了做效果,就要做硬广软文的形式,这两种模式不太一样,比如软广是 上各大主流的媒体上发布,这些是主流的做法,因为媒体权威性形象好,给用户的感觉也会好些,对于拓展渠道商和直客都是各行业常用的方法,软文是常用的自身品牌优化的一种方式,能发的挺多哦,可以到一些软文聚合平台上提交需求,他们会提供一些规则和问题内容的处理方式等,一个一个去找不大现实,而且大平台也不大会和个人对接,流程也比较长。 在大的媒体平台会比较好,小媒体发布后看到的人少,起不到曝光的作用,大多数公司选择的是四大门户+央媒+行业媒体这些方式。也要看你业务目前处于哪种阶段来参考发多少和发哪些。可以去看下聚合的媒体平台,不用一个个去找啦。说个大概的思路给你参考哈1,首先要明确你们的内容主题,就是打算做哪些内容,你可以结合产品发布,活动,节假日,新品发布,合作新闻等等。2,明确发布时的条件,比如什么时候发,这样执行的人心里也有数。3,发布的时间和频率,比如一周几次,周几发。4,发布的媒体,比如大媒体几个,中等媒体几个,地方性媒体几个等。只要大媒体是时候条件下,中发中等是什么条件下等。
2023-09-13 02:36:131

2-19|三条科技新闻

原文链接: New Virtual Reality Interface Enables "Touch" Across Long Distances - Scientific American 这篇文章我们关注一种能远程传递触觉感受的虚拟现实(VR)技术,下面是要点总结: 1.这项研究是由美国西北大学和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发明的一种能远程传递触觉感受的虚拟现实(VR)技术。 2.让皮肤获得触觉感知,可以在本质上增强通过VR获得的感受,这是光凭声音和画面无法做到的。 3.科研人员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利用一种只有几毫米厚的、消耗电量很少的圆盘形振动致动器,将由32个致动器构成的电子设备层,嵌入上下两层具有防护作用的硅树脂薄层之间。最终,他们得到的产品是一种轻型的、类似丝质材料制成的柔性贴片,就像潜水衣一样。 4.目前,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贴片的未来版本,将能产生更多类型的触觉。除了直接给皮肤一个直接的触感,还能传递运动和温度的感受。 5.未来这项技术,在远程交流、新型义肢和虚拟游戏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附赠讲解视频: https://36kr.com/video/73983?from=message 原文链接: Low-cost “smart” diaper can notify caregiver when it"s wet 这篇文章介绍了有MIT研发的一款“智能”尿布。要点如下: 1.有些婴儿尿湿后,大人要马上去换尿布,而有些婴儿不会有太大感觉,长时间不换也不会哭闹,但是如果尿布长时间不换,湿尿布可能会导致婴儿皮疹。 2.MIT研发的这款“智能”尿布,装有潮湿传感器,可以在婴儿尿湿时,把信号传到看护人的手机或电脑上,提醒其换尿布。 3.核心传感器由一个无源 RFID 标签组成,它安装在高吸水性树脂层下方,这种水凝胶材料湿润时会膨胀且轻微导电,这一特性可以启动 RFID 标签,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 1 米之内的 RFID 信号接收器上。 4.这一产品还可以用于成人尿布,有些病人可能由于失去知觉或者难以启齿而无法及时更换尿布,智能尿布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原文链接: 新的太空战略/远程高超声速武器原型 这篇文章的作者来自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文章介绍了美国陆军利用虚拟/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辅助设计远程高超声速武器原型。要点如下: 1.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人类协同沉浸实验室”里,美陆军士兵通过虚拟现实耳机、3D眼睛、全息图和手持控制器等设备实时协作,参与远程高超声速武器设计。 2.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让士兵在设计早期就对系统设计进行反馈,无需等到硬件集成之后,这将大大缩短新型武器的交付时间。 彩蛋-图片 这些图片是部分由《自然》杂志选出来的1月的精彩科学影像。 原文链接: 《自然》杂志1月精彩科学影像
2023-09-13 02:36:201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都是被一些专业人士评选出来的,并且这些新闻都很有趣,而且也见证了我国的科技进步,所以我觉得这些新闻值得我们观看。
2023-09-13 02:36:415

"中国十大""硬核""科技新闻:你认为哪个最燃?"

我觉得最燃的消息就是嫦娥四号:世界首次在月背着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非常的震惊开心。
2023-09-13 02:38:114

求最近10条生物科技新闻?

1.来自中国科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馆,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成年达尔文翼龙(Darwinopterus)的化石以及一枚与其在一起的蛋,并对这种恐龙进行了雌雄两性比较,从而为判别这些已灭绝动物的性别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上周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2. 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配合功能预测,和实验验证,揭示了线粒体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了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候选基因的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3.近期来自中国、美国和韩国的科学家在miRNA研究领域又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和Cell杂志上,值得关注。4.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血管细胞分化与迁移的力学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发表在本年1月1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5.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肖磊课题组利用病毒载体在细胞中表达多种重编程因子,诱导绵羊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转化成诱导多能干(iPS)细胞,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获得的绵羊iPS细胞系。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2011年1月1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6.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戈宝学课题组11月10日在免疫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发表最新论文,该成果揭示了microRNA在固有免疫中的作用以及调控机制,并研究了这种作用在地塞米松抗炎症效应中的地位。7.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就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测序,并配合功能预测,和实验验证,揭示了线粒体complex I失序症的分子机制,从而提出了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候选基因的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8.来自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首席科学家:Daniel A. Haber教授是一位在癌症研究领域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科学家,他曾获得过多项癌症研究方面的新技术,比如高效地捕获肿瘤细胞的CTC芯片、少量细胞多层次图谱等。近期Haber教授又接连在Science,Nature,N Engl J Med等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解析癌症新技术。 9.英国科学家近日利用高科技扫描器—一种名叫“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器,可在人类的大脑在活动时进行扫描并拍摄相关图像。从扫描器中不仅能够看到大脑与皮、骨之间清晰图像,甚至能观察到了人类同情心等心理活动中大脑的运作过程。 10. 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医学院,普林斯顿大学Lewis Thomas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重要的转运因子的蛋白结构,这一结构由6个跨膜区域以之前未见报道的新折叠形式出现,这对于了解核黄素(维生素 B2)的运输,以及进一步拓展生物学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023-09-13 02:38:402

怎样写好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以及程度表述、意义评价等都应该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尤其是对某些科技成果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拔高。熟练掌握外语。要想准确及时地报道国外最新的科技进展,外语是编译人员必不可缺的工具,而且必须熟练,否则很容易产生各种错误,甚至是与所报道的科学事实背道而驰。试举一例,国内某媒体在报道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人眼进化起源研究的成就时,在标题中就直接称“达尔文进化论遭强力挑战”。不相信进化论的人,通常以眼睛为攻击目标,因为达尔文本人也曾说过,人眼这样一种“极其完美和复杂的器官”,通过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而来,看起来是“荒唐的”,除非能找到证据,“完美而复杂”的眼睛,是由简单而不完美的眼睛渐变过来的。这篇报道编译自该实验室的英文新闻稿,但原文的结论正好与中文报道相反。该实验室的科学家宣称的是,他们对人眼的研究,阐明了人眼的进化起源,从而解决了对达尔文理论的这个挑战。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编译者没看懂原文,把“解决了对达尔文的重大挑战”(tackledDarwin"smajorchallenge)理解成了意思相反的“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具有科学精神。科技新闻负有传播科学精神的责任,这就要求新闻的采编人员首先要有科学精神。类似上例“挑战达尔文”的报道,曾屡屡见诸国内报端,其深层原因是科学精神不够强。具备科学素养。要准确地报道国外的最新科技消息,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很强,如果对科学基础知识和概念都所知不多,就会很难了解所报道的内容,其准确性也要大打折扣。科学素养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专业的辨别能力,识别各种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说法。仍以上文报道为例,该文第一句就这样写道:“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反驳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这句是英文原稿所没有的,应该是编译过程中所加。而在科学界,虽然也有一些生物学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细节有异议,但他们只不过想进一步修正它。真正一直想反驳推倒进化论的,是宗教界。目前国内科技新闻编译水平良莠不齐,加之这种辨别能力对科学素养的要求比较高,就很容易为了“吸引眼球”,偏离了科技报道的本意,甚至无意之中为反科学论调提供了帮助。贴近性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专业性很强。如果只是堆砌术语,自然可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但新闻的另一本意是传播,枯燥乏味的行文会使科技新闻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科技新闻的贴近性也同等重要,要深入浅出地报道科技新闻。做好家庭作业。要“浅出”,首先须“深入”。要想编译好科技新闻,“家庭作业”必不可少。一种“作业”是日常性的。科技研究的领域非常多,科技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多多涉猎,平时多看科普书籍。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应该超过普通人。在报道某一题材前,最好能事先做好准备,多读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另一种“作业”是突击性的。科技新闻工作者毕竟不是科学家,很多时候面对新成果和新理论,自己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突击学习相关知识。很难想像,自己都是云里雾里的东西,能向别人解释清楚。对题材本身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它,才能生动地表达它,表现形式的选择也就多了起来。视角要生活化。科技新闻的内容是专业性的,但读者是非专业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切入点降到一个较低的程度,来进行专业性的报道。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技已经无所不在。我们只要尽量从具体生活出发,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超级纺织品无所不能》一文,介绍的大部分是新型材料,日常生活中现在还没应用。但是,这些新型材料,有一点和我们所穿的衣服一样,都算是纺织品。所以由衣服和家纺引出这些新材料,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就一下子缩小了。善于利用细节。科技新闻要写得生动,要善于利用细节,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其实在科学研究中,除了枯燥的符号、原理、数字等,也有相当多生动的事例。曾报道过多汗症的新疗法。文章列举了多位多汗症患者各自的苦恼:年轻妈妈因为手上出汗太多,常常脱手将孩子摔到地上;警察因为多汗症,很难抓稳自己的枪;秘书的电脑键盘被汗浸透……对于新疗法,则举了两名加拿大少女为例。有了这些具体的例子,全文读起来就不枯燥了。总之,在把握好正确性的基础上,把科技新闻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才能做到传播科技事实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3-09-13 02:38:551

提供10月1日至10月12日的科技新闻

12日上午九时整神州六号双人飞船成功升天.
2023-09-13 02:39:048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有关新闻

我是不是我拿给你我
2023-09-13 02:39:315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 月背软着陆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3、科创板鸣锣开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2023-09-13 02:39:502

科技新闻发布会怎么写

活动目的(内容):宣传科技成果和动态,了解科技知识,提高演讲能力。活动步骤:(1)确定选题,收集资料;(2)在整理、提炼资料的基础上写演讲稿;(3)推选代表参与演讲。辅助活动:写新闻稿报道实况,写日记记下在活动过程中有意义的事情及自己的感受。活动收获:增强了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意识。提高了设计、组织活动的能力。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活动的乐趣。1.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实践活动。⑴假如让你做组织者,你打算怎样组织这次活动?会前准备(布置同学们收集整理最新科技成果的有关资料,或书面介绍自己小发明、小制作的文字等;了解新闻的简单常识;会场布置、角色分工等),确定发布人,写好新闻稿。发布新闻,解答疑问。专家评价,小结活动。⑵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同学们,我们举办这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是为了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同学们自己的小实验、小发明,希望大家踊跃参加。⑶假如你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在会上介绍了你所了解的最新科技成果。你介绍的主题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项科技成果的的主要内容。如,神奇的纳米技术,网络连接千万家,走进航天新时代。(还可以从基因技术、生物工程、生态农业等方面拟定主题)如,纳米技术是一种研究用单个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来制造新物质的崭新科学技术,并最终将使人类能按自己的意愿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这是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科研领域。目前已在医学、航天、电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2023-09-13 02:40:141

2022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是什么?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3、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6、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2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202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科学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2、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质结构。4、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5、脑机接口技术助瘫痪男子重获触觉。6、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7、美研究人员在超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体试验。9、引力波探测器发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事件。10、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
2023-09-13 02:40:351

什么是科技类新闻

从新闻媒体自身来看,来自内部科教部的新闻大部分是科技新闻,从读者角度看,以报道科研成果,科研人物和科技发展事件的新闻都属于科技类新闻.
2023-09-13 02:40:443

科技新闻是什么。

将科技的
2023-09-13 02:40:572

科技新闻的择写要点

择写科技新闻要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由于科技新闻范围广、专业性强,采访科技新闻,事先要.做好准备,首先要明确报道思想,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要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熟悉有关资料,掌握报导信息。在此基础上拟订好采访提纲,包括采访对象、采访顺序、谈话题目、提问问题、采访方法。2.要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材料,如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发明,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科技工作新成就及重大科技活动。在报道、传播这些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时,要用科学事实来说话,所报道、传播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有科学根据的。在报道科技成果时还须注意所报道的科技成果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并需经过专家鉴定。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科技成果还需有关部门审查和批准。3. 择写科技新闻要及时、迅速,使科技新闻能及时地报道、传播。由于报纸版面和广播播放时间的限制,科技新闻力求短小短小精悍,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一、要有新闻敏感:对新闻事件的条件和背景的认识、判别和预见能力,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识别与选择能力等。二、要有鉴别科技信息的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科技记者如何有效地鉴别并从中选择既有科技新又有新闻性的可用信息,是对其基本工作能力的检验;三、要有文字表达能力:科技记者应熟悉各种新闻类型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四、要熟悉科技工作的原则和方针:科技新闻记者要熟悉科技工作原则和方针,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从学习与实践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五、要有科技保密意识:科技新闻记者应有强烈地科技保密意识,严守国家秘密,防止科技泄密事件发生。
2023-09-13 02:41:051

什么算作科技新闻? 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新闻?

buzhi
2023-09-13 02:41:203

2022年中国有哪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3、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6、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2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202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科学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2、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质结构。4、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5、脑机接口技术助瘫痪男子重获触觉。6、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7、美研究人员在超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体试验。9、引力波探测器发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事件。10、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
2023-09-13 02:41:281

2019年有哪些重要科技新闻?

01|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0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03|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 04|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05|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06|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成功07|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08|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2023-09-13 02:42:131

关于科技新闻的资料(至少2条) !

科技创新建筑垃圾变身混凝土多孔砖  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产品。生产这类产品不仅可以处理掉一部分城市建筑垃圾,减少一点环境污染;同时可取代一部分KP1型粘土多孔砖起到了节土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而且在生产粘土多孔砖时有时会受天气影响不能正常生产,而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多孔砖不受这一因素影响,因而可以到一些调节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  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是以建筑废渣为原料,破碎、筛分处理后作为集料,加入水泥、附加剂等掺合料加水搅拌经成型机振压成型的一种混凝土制品,其工艺流程如下:原料选择→分捡→破碎→筛分→配料→搅拌→振压成型→养护→检验出厂。其中需注意:筛分处理是为了形成最佳级配;料中烧结粘土制品成分和混凝土的成分的比例主要取决于强度,一般情况下应掺有一定比例的烧结粘土制品成分以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但掺量太大则影响强度;孔砖宜采用半盲孔结构这样在施工上、力学性能上、物理性能上都有一定好处。  一般情况下,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主要用于承重结构,其强度等级从经济角度考虑宜取用MU10,高于MU10的多孔砖虽可生产但不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凝土多孔砖以用于六层以下的混合结构为宜;同时可代替KM型粘土烧结空心砖用于框架填充墙,建筑废渣混凝土砖则用于三、四层以下的农村建筑。
2023-09-13 02:42:343

哪个科技新闻类网站比较好

新浪网易
2023-09-13 02:42:455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介绍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由全国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的、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学术活动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英文译名为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ISM,缩写为CSSTJ。学会成立于1988年初,现有团体会员40个(其中地方学会16个),个人会员千余人。
2023-09-13 02:43:011

科学新知,求一篇关于最近科技发展成果的的新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 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用电话加快通讯,用汽车、摩托车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用电饭煲、煤气做美味可口的饭菜…… 电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事;可以看动画片,放松一下;还可以不去现场看节目、表演;比如说,这次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就可以在家看转播。 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我们在海宁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我们可以在英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急救…… 可以这样说,科技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发达的科技,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2023-09-13 02:43:341

最近有什么生物科技的新闻啊?

基因筛选无癌宝宝
2023-09-13 02:43:452

摘录一段关于科技的新闻联播

报道称:通过实施核心技术攻坚战略,我国在多项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位于上海“亚洲一号”的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智慧物流的名片,作为中国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之一,第一个亮相此次报道。无人仓是京东物流在智慧物流方面全面布局的一个缩影,也是在智能化仓储方面的一次大胆创新,其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覆盖率达到100%。无人仓中,操控全局的智能控制系统,为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慧”大脑,仓库管理、控制、分拣和配送信息系统等均由京东物流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个系统均由京东物流总集成。这套由中国物流人自主研发的无人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开启全球智慧物流的未来。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全球物流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智慧物流逐步成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
2023-09-13 02:43:592

关于生物科技的新闻

新闻不一定就是视频 OK? 进展一: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胚胎干细胞。美国和日本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分别宣布,他们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干细胞研究避开一直以来面临的伦理争议,从而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干细胞因为伦理问题而使其研究受到限制,这项成果使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对皮肤细胞的四个基因的操作,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变身为干细胞。这种方法是干细胞研究规避伦理限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这条新闻被认为是2007年最重大的医学研究突破,该项研究的美国研究组主要研究人员是北大学子俞君英博士。这项成果也成为了生物通主办的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评选的候选内容,而俞君英博士也成为十大科技风云人物的候选之一。 进展二:发现多种疾病的致病基因。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项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中,又发现了约120种基因的变异与癌症有关。这一发现使已知的与癌症相关的基因从350种增加到约470种。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与基因联系在了一起,这项研究无疑是迄今为止发现致病基因效率最高的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确定不但有助于为疾病治疗提供靶标,而且有助于提前预测到患病高风险人群,进而做好疾病的预防,防患于未然。 进展三:首次对活有机体实施“基因组移植”。美国马里兰州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将一种细菌的基因组成功移植入另一种关系密切的细菌内,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科学家计划利用人工合成基因组进行类似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将标志着一种人工合成生物的诞生。被称为科学怪人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研究组,号称要创造出人造的细胞、甚至生命。2007年,他们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了重要一步,实现了首次基因组移植。克雷格?文特尔此前还表示将公布自己的首个双倍体基因组序列。他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克雷格?文特尔的这项研究成果和他本人也分别入选了生物通举办的2007年生命科学十大新闻和年度十大人物的候选。 进展四:发明DNA制动器。欧洲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转换器,名为DNA制动器或分子发电机。科学家认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生物纳米技术制动器,它的研制成功为在活的生物有机体和计算机之间建立联系架设了桥梁。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正在渗入到基础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各个角落,是研究微观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力量。 进展五:能源新技术研发获新进展。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学工程专家设计出一种新工艺,可以大幅提高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的效率。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推广使用新型燃料乙醇汽油。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佐治亚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用多糖制取氢的新技术,以这项技术为基础,未来的氢动力汽车将携带易于存储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碳水化合物和水在特殊的酶作用下分解产生氢气,然后通过燃料电池产生电力,驱动汽车前进。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能源危机问题。各国政府都在给予生物质能源研究越来越大的支持力度。这种新能源不但可再生,而且比传统石油能源更为清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的重大进展,意味着向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前进了一步。 进展六:癌症治疗研究获重大进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梁伟、杭海英领导的课题组,关于纳米胶束搭载化疗药物直抵癌细胞的研究论文发表在7月4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陈雁研究组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关于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的研究成果。直径为10纳米至20纳米的纳米胶束搭载化疗药物,可增强药物抗肿瘤效果并降低毒性;新靶点研究为治疗癌症提示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进展七:发现6.32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这一发现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000万年。 进展八:发现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我国科学家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大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一具巨型兽脚类化石,体长约8米,站立高度超过5米,体形可与著名的暴龙类相比,体重约1400公斤。我国科学家确认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 进展九:建成首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落成竣工。建成后的资源库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DNA库、微生物种子库等,将收集保存1.9万种19万份(株)种质资源。该种质资源库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 进展十:大豆新品种创亩产371.8公斤高产纪录。这是新世纪我国大豆的最高产纪录,该品种含油量达23.45%。
2023-09-13 02:44:081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理事成员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名单理 事 长:焦洪波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友恭 刘洪海 李新彦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 徐九武秘 书 长:杨 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顾问:杨时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邓琮琮 王友恭 王晓彬 卢先诚 刘九如 刘民朝刘洪海 孙东生 陈广腾 陈 虎 李希光 李新彦 陆彩荣闵大洪 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杨 艺 杨良化 杨敬东卓培荣 姜 岩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徐九武 郭洗尘 郭 晓 贾延漪 夏陈安 黄天祥 黄安文黄振中 梁沂滨 董玉琴 焦洪波 蒋亚平 赖茂生 蔡 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马建平 于小晗 邓晓庆 邓琮琮 孔晓宁 王友恭王化君 王代同 王玉琪 王亚非 王迪明 王海云 王晓彬韦世林 尹春芙 卢先诚 田 瑗 纪 涛 刘九如 刘东稳刘民朝 刘国春 刘洪海 刘爱民 刘德灿 吕利平 孙友深孙东生 孙宝寅 汤书昆 许先明 朱 羽 别义勋 陈小瑛陈广腾 陈光文 陈宝泉 陈 虎 陈周明 陈敬农 陈懋雍李文祺 李立华 李立波 李占军 李希光 李建民 李 洪李 宪 李威沙 李新彦 李 薇 陆彩荣 陆兴东 闵大洪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肖发宣 肖伦祥 杨 艺 杨良化杨 昕 杨益平 杨敬东 张 杰 张京州 张国坤 张继民金振蓉 罗元明 苗世新 周思源 卓培荣 姜 岩 施 铭施锦昌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郭洗尘 郭 晓顾 龙 贾西平 贾延漪 秦晓天 唐书林 唐 竞 奚启新夏 林 夏陈安 徐九武 徐文华 袁 潮 黄天祥 黄礼义黄生甫 黄安文 黄振中 梁沂滨 程道才 董玉琴 傅雪松辜晓进 焦洪波 蒋亚平 彭晓霞 舒化英 赖茂生 解 辉蔡 雯 廖祥忠 潘晓闻 第五届理事会领导名单一、理事长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二、副理事长名单1、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2、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3、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4、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5、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6、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7、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8、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9、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0、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三、秘书长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 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1、于小晗,主任编辑,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副主任2、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3、王亚非,高级编辑,武汉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4、王学锋,主任编辑,北京晚报副总编辑5、王保亮,高级工程师,山东科技报社副社长6、王晓彬,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7、邓炘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博导8、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9、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10、伍刚,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副总编辑11、刘芳,《环球科学》杂志社副社长12、刘泽林,编审、研究员,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13、刘秋惠,主任编辑,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4、匡文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15、许向阳,高级经济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处长16、张亮,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17、张秋立,高级编辑,河北科技报社社长18、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19、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20、李宪,工程师,《硅谷》杂志社社长21、李斌,高级记者,新华社央采中心政文室副主任22、李时夫,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23、李浩鸣,教授,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24、李新彦,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主任25、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26、杜涌涛,高级编辑,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27、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28、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29、杨艺,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原副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秘书长30、杨良化,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原总编辑31、杨曦沦,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总编辑32、苏青,研究员,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33、陈建辉,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副主任34、卓培荣,高级编辑,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组长35、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36、周铮,高级记者,农民日报社编委37、宗宝泉,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总编室主任38、林亚茗,主任记者,南方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39、苗祺源,高级记者,中国技术市场报社总编辑40、金振蓉,高级记者,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常务副主任41、姜岩,高级编辑,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42、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43、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44、胡富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处长45、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46、高晓林,主任编辑,工人日报社国内新闻部主任47、崔保国,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48、梁沂滨,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原副主任49、黄安文,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副局级编委50、黄振中,高级记者,中国环境报社原总编辑51、傅爱军,高级编辑,湖南科技报社社长52、赖茂生,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基地主任53、阚兆江,主任编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54、潘岗,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55、潘晓闻,主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
2023-09-13 02:44:281

一篇关于体验科技放飞理想的新闻

7月19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一群中小学生正在科技创新实验室内制作小机床模型。同学们三人一组,细细琢磨着手中的模具,专注劲儿丝毫不亚于解答数学难题。“老师,我完成了!”“我也完成了!”一会功夫时间,孩子们便高举组装完毕的机床模型,纷纷向辅导老师报告,一个个兴奋得就像是造出了最先进的机器。每年暑假,是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最热闹的时候。电脑机器人科普展、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技夏令营……各类科普活动吸引了无数青少年体验参与。“科技活动中心为青少年开辟了第二课堂,启蒙了孩子们科学创新意识,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十分有益。”一位学生家长如是说。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前沿阵地。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科技教育关系着“四有”新人的培养和科技后备人才的培育,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政府责无旁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科协决心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放飞科技梦想的广阔天地。2008年8月,投资100多万的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应运而生。以此为平台,市科协与教育等部门合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和科技竞赛,从2008年建成至今,中心已接纳数千名学生参加或体验各类活动,连续承办了六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创新大赛,并指导十多所学校参加省级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多年来,中心辅导的学校和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内的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创新竞赛中获奖,中心也被授予“市科普示范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全国性赛事,对于展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提高青少年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在市科协精心组织下,每年都有众多青少年参与到这项赛事中并取得不俗成绩。五年来,中心共收集到来自全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226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60项,科幻绘画644幅。其中,有5项科技创新成果、12幅科幻绘画获得省一等奖,1项科技创新成果和1幅科幻绘画获得全国一等奖,为攀枝花青少年争得了荣誉。就读于市一小四年级的张秭涵同学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不仅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由她独立设计的“低碳铅笔”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来自市25中小的刘晋源同学则对机器人竞赛有着浓厚兴趣,他曾获得过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以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初中组机器人创意比赛二等奖等殊荣。这些徜徉在科技路上的小小发明家,正反映出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我市还从2008年开始设立“攀枝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对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每年一届的表彰大会,都由市长亲自颁奖。政府重视、社会支持,通过不断努力,近年来我市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氛围越来越好,科普工作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2023-09-13 02:44:431

每天看科技新闻,可以让人快乐

生活中,有很多烦恼的事情! 也许,你上一分钟还在高高兴兴!下一分钟,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就会心情低落!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天,都有让人低沉的事情! 我们得找个让人快乐的方法,否则长时期沉浸在不快当中,伤身体!甚至会抑郁! 我发现:看科技新闻就是其中一个让人快乐的方法! 看到手机有快充了,可以很快把手机充满电! 看到电池技术有大突破,将来手机续航更长,可以一周充一次电!电动汽车续航上千公里!买电动汽车开开成为了可能! 看到干细胞疗法!可以治疗肝硬化!可以根治糖尿病!只有北京的一家医院正在试点!已经根治好了二十多人!目前根治率是百分百!只不过还不太成熟,还不能推向全国! 外国一个科学家也用干细胞疗法,治好了心衰!不用换心脏了! 还有纳米技术! 纳米药丸,2022你进入临床。 纳米机器人,2023年进入临床! 到那时可以用纳米机器人治疗癌症!治疗心血管病!
2023-09-13 02:44:511

2016年中国科技十大新闻是哪些?

NO.1 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新纪录,u200bNO.2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u200bNO.3 中国首次实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NO.4 中国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NO.5 中国首个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问世,NO.6 中国地球模拟装置启用u200b,NO.7 海斗一号取得世界级成果,NO.8 深海一号能源站正式投产,9,大飞机项目,10,航母,11,高铁。
2023-09-13 02:44:591

近几天的新闻

yes
2023-09-13 02:45:085

中国科技网是做什么的?

中国科技网是一家以科技新闻和信息传播为主业的综合性网络媒体,致力于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全面进步为己任,同步报道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科学探索的最新发现,迅速传递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追踪报道科技领域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介绍各地科技工作的新鲜经验。更多同行分析,上企知道了解
2023-09-13 02:4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