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计算机语言发展史

2023-10-08 11:43:23
共3条回复
大鱼炖火锅

一般来说,计算机语言分为三类: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而这三种语言恰恰是计算机语言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AC诞生了,使用最原始的穿孔卡片。这张卡片上使用的语言是只有专家才能理解的语言,与人类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语言被称为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第一代计算机语言。这种语言本质上是计算机唯一能识别的语言,人类很难理解。未来的语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简化的。虽然后来发展出来的语言可以直接被人类理解,但最终送到计算机的还是这种机器语言。计算机语言发展到第二代,出现了汇编语言。汇编语言用助记符代替操作码,用地址符号或标号代替地址码。这就用符号代替了机器语言的二进制代码。汇编语言也叫符号语言。与机器语言相比,汇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在使用中仍然很复杂,容易出错,但在计算机语言发展史上,它是机器语言向更高级语言进化的桥梁。

wio

最初是机器语言,也就是0和1组成的代码,然后是汇编语言,相对于机器语言加了一些助记符,再就是比较初级的语言像c语言,然后就是过度的c++再就是比较高级的.net和java等等

皮皮

计算机语言发展史是计算机发展史的一段

相关推荐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都可以写什么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可以写的内容如下:1、张博.从离身心智到具身心智: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向[D].吉林大学,2018.2、张楚.萨特整体化辩证法思想探究[D].吉林大学,2018.李笑.西方哲学史主题转向的科学技术社会解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8.3、丁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思想及价值研究[D].贵州大学,2018.张琴芳.当代西方唯物的发展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4、刘继汉.《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5、李闫秋煜.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云南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2023-09-13 05:21:021

北航自然辩证法论文

北航自然辩证法论文   现如今,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北航自然辩证法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原理,指出了自然通风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论证了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实现自然通风,提出自然通风这项传统的技术要与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并辅以实例分析了自然通风与地域气候的完美结合。旨在引起在地域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传统适宜技术的重视。   [关键词]   自然通风;原理;优势;地域建筑;设计   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能主动的控制室内环境,创造前所未有的室内舒适气候要求,从而使人们逐渐淡化对自然通风这种气候适宜性技术的应用。然而,在今天全球能源紧张、节能压力增大、空气品质(IAO)恶化以及建筑综合征(SBS)等发生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从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的气候适宜性技术,自然通风这种古老而有效的技术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二、自然通风技术的优势   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新风),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三、自然通风系统设计中的限制性条件   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种免费的技术,它的应用必然受到环境的限制。对于室外环境温、湿度比较温和的地区(如英国),该技术的应用非常成熟,下面基于他们的应用经验,介绍有关自然通风技术应用的限制性条件。   (一)室内得热量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很显然,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通风降温的效果越好。对于一般的依靠空调系统降温的建筑而言,应用自然通风系统可以在适当时间降低空调运行负荷,典型的如空调系统在过渡季节的全新风运行。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热量越大,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其室内的得热量最好不要超过40W/m2。   (二)建筑环境的要求   应用自然通风降温措施后,建筑室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室外环境进行调节,除了空气的温、湿度参数外,室内的空气品质和噪音控制也将被室外环境所破坏。根据目前的一些标准要求,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其建筑外的噪音不应该超过70dB;尤其在窗户开启的时候,应该保证室内周边地带的噪音不超过55dB。同时,自然通风进风口的室外空气质量应该满足有关卫生要求。   (三)建筑条件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应该参考以上两点要求,充分发挥自然通风的优势。   1、建筑位置   周围是否有交通干道、铁路等一般认为,建筑的立面应该离开交通干道20米,以避免进风空气的污染或噪音干扰;或者,在设计通风系统时,将靠近交通干道的地方作为通风的排风侧。地区的主导风向与风速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风速确定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特别注意建筑是否处于周围污染空气的下游。周围环境由于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不同,对建筑通风系统的影响也不同,特别是建筑周围的其它建筑或障碍物将影响建筑周围的风向和风速、采光和噪音等。   2、建筑形状   形状建筑的宽度直接影响自然通风的形式和效果。建筑宽度不超过10米的建筑可以使用单侧通风方法;宽度不超过15米的建筑可以使用双侧通风方法;否则,将需要其它辅助措施,例如烟囱结构或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的混合模式等。建筑朝向为了充分利用风压作用,系统的进风口应该面对建筑周围的主导风向。同时建筑的朝向还涉及减少得热措施的选择。开窗面积系统进风侧外墙的窗墙比应该兼顾自然采光和日射得热的控制,一般为30%—50%。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结构可以是轻型、中型或重型结构。对于中型或重型结构,由于其热惰性比较大,可以结合晚间通风等技术措施改善自然通风系统的运行效果。   3、建筑内部设计   层高比较大的层高有助于利用室内热负荷形成的热压,加强自然通风。室内分隔的形式直接影响通风气流的组织和通风量。建筑内竖直通道或风管可以利用竖直通道产生的烟囱效应有效组织自然通风   4、室内人员   室内人员密度和设备、照明得热的影响对于建筑得热超过40W/m2的建筑,可以根据建筑内热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在适当的区域分别设置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制冷系统。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将影响其它辅助技术的选择(如晚间通风系统)。   (四)室外空气湿度的影响   应用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效果甚微。因此,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   四、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考虑因素   自然通风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采取相适应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自然通风达到良好的生态效能。自然通风在考虑普通的诸如气候、建筑朝向、室外绿化、通风构造细部等要素的影响外,越来越多的考虑以下两点要素:   ①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建筑构件主要有屋面太阳能烟囱、Trombe墙以及与建筑一体化安装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为了在夏季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通常将这些作法与其他建筑构件复合成一个有组织的自然通风系统;   ②计算机模拟自然通风。计算机模拟技术,特别是计算立体力学(CFD)对自通通风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利用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控制方程对空气动力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可视化的直观效果,对建筑师设计出合理的建筑风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模拟对自然通风的设计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种与气候相适宜的生态技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太阳能、建筑材料、自然采光、地下蓄冷蓄热、自动控制等技术,并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定量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自然通风这种廉价、健康的通风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利用。 ;
2023-09-13 05:21:311

【高分】求一篇《自然辩证法》的论文,主题是“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或者“生态环境”相关,字数越多越好!

文章《科技的利与弊论文》正文开始>>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0.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07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1.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税约1.3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2023-09-13 05:21:561

急求 自然辩证法的论文

  浅论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先对化学给出了它的哲学定义,再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定义了化学自然辩证法,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化学哲学、化学自然辩证法、学习应用  一、引言  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科 学的整体化发展既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及相互影响,同时也表现在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响。这种整体性更深层次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 域的彼此静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科学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基础部门扩展为八个,同时,着力加强对辩证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借以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化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作为八大基础部门之一,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联系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化学史上的最高理论概括,对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学习研究教学之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从这点来说,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学教育者乃至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责。  二、自然辩证法与化学  1自然辩证法  (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认识论;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观。其中,自然观部分集中论述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认识论部分则主要探讨了自然科学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并论述了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假说、演绎、归纳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它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  2化学哲学  (1)研究对象。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化学哲学研究和探讨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化学与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而且又反过来对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哲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  (2)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显然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务。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化学哲学是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学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化学哲学这一桥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3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3.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锟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问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  3.2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 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  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1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自然辩证法有关,反之,自然辩证法也渗透于化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学哲学。如果我们能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将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1)化学本体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①物质的组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物质所决定了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正如列宁所说:“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②物质的结构。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物质世界。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绝对性和个性、相对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许多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但我们可以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  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这样,只要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就可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  (3)物质的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具体过程可归纳为: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完结(转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  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  (4)物质的合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  四、结束语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马列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辩证法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参考文献  [1] 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 唐敖庆.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学、人类、社会和化学教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 何法信,卢常源,等.化学史纲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5]阮慎康.现代化学的哲学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7】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9】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2023-09-13 05:22:071

求一篇自然辩证法的论文,只要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就可以,字数要求为5000字。

  自然辩证法——技术时代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  --从“松花江污染事件”说起  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许,地处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为确保哈尔滨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区供水管网临时停止供水,哈尔滨因此全市停水四天。随着污染带的移动,沿岸所有城市无不严阵以待,高度戒备。由于污染带将留入俄罗斯,此事甚至使得外交部官员约见俄罗斯驻华大使,希望不会因此影响中俄关系。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事情还在继续发展。  谁也不曾预料到,在2005年的岁末会出现这么一件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如此关注的大事。它的出现,再一次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身处于技术时代,人类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发展?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  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20世纪40年代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论”引出的发展观。20世纪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它的核心观点是:①工业化是经济活动的中心;②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标志;③GDP是发展的首要标尺;④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自然,即“增长极限论”表达的发展观。20世纪60-70年代,由罗马俱乐部未来学派提出“增长极限论”,警告人类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它的主要观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具有几何级数增长的性质,极限为一百年。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增长极限论较之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来说是一种进步,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即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这种观点,一是揭示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二是提出了代际公平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三是提出了代内公平发展,满足本地需要而不能削弱别地的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下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第四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即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一次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作为“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但仅仅强调当代与下一代的关系——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而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文化、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而且包括人的发展。综合发展观强调了各种协调,但没有考虑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  第五阶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综合发展观的结合。以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标志,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  综观国际上发展观经历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个“人”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要逐步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人存在。三种形态意味着三种需要,作为“类存在”,要有满足生存和延续后代的需要;作为“社会存在”,要有满足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作为“个人存在”,要有满足作为独立的人的个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据、发展的目的。把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发展的水平。  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思路,改革发展体制。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解决的是发展价值主体是谁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面”——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说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是人的文明的全面发展。  “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协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经济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协调”是一种状态,一种“和谐”的状态,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健康,才能持续。“协调”也是一种行为,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只有不断地“协调”,经济发展才不会大起大落。  “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发展观。吸收这一重要观点作为自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必须的。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主导和保障,鼓励经济持续增长,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层面,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主张建立和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其公平性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包括横向代内公平和纵向代际公平;其持续性,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其共同性要求全球共同面对和配合行动,履行优化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共同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机论自然观、系统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现代有机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遵循人与自然和揩和环境公正的伦理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片面追求高GDP,忽视环境影响,忽视人类本身,只会使得类似哈尔滨停水四天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当记者问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您是如何看待这次松花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省长答:“我想,这一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其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如果不彻底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这种污染的现象不会是最后一次。”  笔者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2023-09-13 05:22:181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2023-09-13 05:22:371

结合自然辩证法写一篇科技创新的论文!要求1500字!求大神写一下了!或者提点建议了!

要是会写他们还会在这里玩百度知道回答问题,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就算知道也是在百度里查的
2023-09-13 05:22:482

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的自然辩证法的论文

  你的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的自然辩证法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第一章 选题一、选题的原则(一)有价值(有品位,内行)(二)有可行性(或操作性,大小适中,难易恰当)(三)有浓厚兴趣(兴趣是动力,必须是自己喜欢的。)《论语·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什么都不喜欢,那就更好办:让辅导老师给你一个题目就行。(四)专业对口(专业专长)二、 选题的 方法(一)亟待解决的课题(二)填补空白的课题(三)有争议的课题(四)有矛盾的课题(五)可综述的课题第二章 搜集资料学术研究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因此,搜集相关文献信息,非常重要。要求能快 速、准确地搜集到所需的资料信息。一、直接材料的搜集第 一手材料二、间接材料的搜集从文献及网络查取的材料(二手材料一定要注意核对。)图书、期刊,纸本索引及网络检索GOOGL、百度网等,关键词检索。三、材料的分析让材料自然分类,类聚法。第三章 写提纲提纲尽可能详尽,条理清晰,条块分明。(镶玻璃法: 把内容分成几块,一块块往上填内容就行了。)一般分为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形式,纵深式(递进式),平列式,综合式。第四章 写论文一、格式及要求:前置部分及主体部分前置部分:标题、署名、指导教师、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标题:对论文重点的直接呈现。准确得体,通俗易懂,简短精练(不能 简短,可加副标题),符合规范。(二)署名,在题下。(三)指导教师:xxx(四)摘要(可复制文中关键句子,稍作修 饰、连缀即可)(五)关键 词,一般3—5个即可,以重要程度为序。(六)目录主体部分: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一)前言(引言,序论,导言,绪言)(二)正文(本论,主体)(三)结论(四)注释(五)参考文献(文献名,作者,出版社,版次)二、具体方法与规 范(一)写作的顺序1按照提纲自首至尾2先写思考成熟的部分,最后焊接起来。(若不知从何写起,就这样写)写此不管彼,只求一意法。(二)引用材料的方法1直接引用法引证。推论,尊重,显示自己并非标新立异,不乏同道。(拉赞助)2先斩后奏法先概述观点,然后指出某人某文已详言之(加注参见)3映带法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研究韩愈,不妨提及东坡;研究明清诗,也可上溯到汉魏。4戒剽窃。学会运用,而不是照抄。(三)论文的整体要求准确,概括、简练,严谨客观,平实,文采。不可以孤立的看问题,要注意上下影响。(四)段落、标点规范(五)语体的要求要简约典雅。第五章 修改、定稿文不厌改,要改得死去活来。一、自己反复阅读, (1)改正错误的字、词、句(笔下误)。(2)逻辑错误(3)修正完善观点(4)论据错误(5)调整结构布局(完美,圆满,面团原理,增删 材料)(6)修饰词句。面团原理:你如果原打算写五个部分,最后只写成三个部分;那你就说你本来就打算写三个部分,现在如期完成了,很“圆满”。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原计划,也 没有人想知道,所以没必要告诉他人。二、他人审校(吸收他人意见;自己的错误往往看不出)。互相审阅,互相挑毛病。第六章 答辩虚心点就行。自己写的,也不用心虚。
2023-09-13 05:23:071

自然辩证法

别人答得那么长,我怎么答?
2023-09-13 05:23:205

谁能提供几个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论文选题?最好与生物或者教育有关

1.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2.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3. 基督教与科学4. 新技术研发及应用之伦理考量5. 现场技术研发的若干问题6. 论科学精神7. 论技术异化8. 论科学迷信9. 科技发展与当代人的心理问题10. 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11. 阴阳五行学说与希腊原子论12. 李约瑟难题及其他13. 数学、逻辑方法与人类的认识14. 中西知识及人才观比较15. 论当代不可知论如果满意请选为满意回答
2023-09-13 05:23:401

《自然辩证法》课写关于爱因斯坦的论文

谢老师 那你发给我啊 我QQ邮箱:515043183@qq.com。谢了啊~~
2023-09-13 05:23:4911

自然辩证法这门课要写一篇“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的论文,要原创,谁能提供一些思路?

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方法。而人文精神则是强调人的道德品质的方面。科学精神可以使人能够更好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一些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人文精神则是要我们能够做好自己以及自己在社会活动所应遵循的一些方法。人文精神是基本,他就像一座房子的地基。而科学精神就相应于房子的设计图,而人生就是一座正在不断建设和美化的房子。
2023-09-13 05:24:151

结合语文教学谈谈自然辩证法

看了这篇论文你会知道,在这种教育下,冒出诺贝尔奖那才怪。  题目《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中学毕业论文)  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对温总理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他还说,“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可见钱老先生着重审视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当我们迫切地渴求“杰出人才”时,人们在各方面找原因,众说纷纭,却很少有人看一看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反思一下这样的学习能否成就杰出人才。  有时听到学生感叹:“以前我很喜欢自然科学,牛顿简直是我心中无人能比的偶像,但自从学了牛顿定律以后,就对他产生了恨意。”这句话说得有点夸张和滑稽,但的是学生的忧郁和困惑。有人说,思考是人生最大乐趣,可这种被动的学习没能使学生感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能引起他的思考,少年爱因斯坦思索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最终给出了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丁肇中中学时对牛顿第二定律思考了许多天,试着领会其中的美妙。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刻苦地“学习”?那是很自然的一种本性,是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种“热情”是创新的原动力,是搞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多数科学成就,就是兴趣吸引着人们去发现的。有成功者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王小波作品中且写到“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我们一向强调的“创新能力”也是以兴趣为基础的,对一方面没有兴趣,没有那乐于其中的热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现。  对于我们学生,我们或许没有如此浓郁的兴趣,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老师说,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放弃,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我们每天都要背英语、读课文,一连学习几门功课,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一分钟都要按套路做事,每一道题都要按套路思考,否则,你就要落伍。高考竞争如此紧张,哪有时间思考那些非考试范围之内的问题?  落地的苹果给了牛顿激情和灵感,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呢?倘若学生有机会看到了苹果落地,他们的思绪一旦碰到“F=am”之类的东西,就会立马转移思考,因为他们对那些知识已经没有了原始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想到它们时就产生负重感。看看这种“思维逃避”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学生们为了达到所谓的“熟练程度”,每天都要一遍遍一本本地做习题,恐怕他们看教材的时间远远不如做练习题的时间多。就连第一次思考,也是在老师的“牵引”下理解的。然后是一遍遍被动无味地做题,甚至每天挣扎在永远做不完的题海当中,哪有时间体会其中的“美妙与和谐”?牛顿定律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用来解题的一个等式,知识变得麻木、僵硬,甚至成为累赘。“F=am”已经勾不起学生对它激情的思考,失去了那起初的激情和兴趣,就难以用敏锐的思维对知识深刻地思考。在“忙碌又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脑中怎能容下丁肇中连续几天对“F=am”的思考?天才与常人在这里拉开了差距。即使是那些理科状元,“F=am”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什么呢?  身在学校之中,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人确实需要学习,可是考试就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吗?最终目的偏移,事情就不可避免地变质,这是真理,更是事实。  老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语文老师直接又含蓄的说;“我不是培养文学家,我只是教你们怎样在规范的层面上答卷。”当然,数学老师并不是培养下一个华罗庚,物理老师并不是培养未来的丁肇中。学生们接受了“规范”,殊不知失去了,而失去的那些很难再补救。有的人说中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一心学习积累知识,到了大学才能谈创新谈个性的发展。其实,知识的不足可以补救,而创新思维的缺失确实很难补救。为了发展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学校为我们推荐的一些课外探究课题(这本来就是一项补救工作),我从中选出了“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一课题,争取组长的同意,可组长刚一听到这一课题,脸上轻松自在的笑容立刻不知去了哪里,有点为难的说;“这个课上都学腻了,换个别的吧。”这也是“思维逃避”现象的表现。原本十分美妙的东西却成了“思维的阴影”,这种思维定式一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创造。缺失的东西在大学里能够补救回来吗?  现在考试题目的大量化,更是让学生们重复地、寻规踏矩地、按部就班地做习题,以达到“不用动脑”就能把题目很快答完的熟练程度,他们没有时间和兴致去质疑或向其它方向思考。这可能还不如《卖油翁》中的射技有点炫耀的资本,他们还有些实用的价值,这只不过是“手熟尔”。在当今的考试选人制度下,应试教育的现状很难改变。应试的海洋里,哪能泛起创新的浪花?  很多地方的高中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比如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乃至列入了考纲。多学些知识是好,但这也让人担忧。如果“应试”让这些美妙的知识同样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成为了“思维的阴影”,那还不如不去学,让学生保留最初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空闲的时间里,找来几本关于相对论或量子物理的书,怀着那种激情,让独立的思维自由地进展,或许才能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这要比在课堂上学来的更有意义。爱因斯坦说:“把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我们理解,被动的接受永远不如主动的寻求。  学生的课外发展也越来越被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学奥数、上特长班、参加艺考,有的二三年级的小学生也有好几门特长班。发展特长很好,但多数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去学,而是出于家长的要求或强求,很多比学校里的学习还被动。学习艺术原本的目的很自然,就是体会其中的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同时给他人社会带来好处。而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这种学习就完全变质了,这不仅是对个人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损失。  我认为上面提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的本质应该是:人们的学习和创造本性受到人为的干扰。人的学习和创造本性是很自然的东西,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下任其发展,才能发挥出它的光彩和力量。这种“人为的干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可以用经济利益诱导其发展,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物质利益的诱导和外加压力的方式只能适得其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们的学习竞争还不是很激烈,学生还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有一个较为自由自主的学习和创造环境。这也是那个时期欧洲的科学和艺术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前一段时间有这么一短消息,温总理就我国人才培养的问题亲自询问了几名国内大学教授和教育专家,他们中有的说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有的说人才培养需要做好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不知道那些专家教授为什么要这样说,虽然不能说教师完全没有责任,但可以说在这种体制下,只是加要求与教师和学校确实是强人所难,是不会有成效的。这些我们早已经看到。人们即使认识到素质教育意义之深远,又能怎么做呢?我们不提倡应试,可把数十年锤炼得来的应试手段抛弃掉,高考成绩不下滑那才怪。提高高考成绩肯定比培养一个天才来得更容易。改革原本就是一种付出,不是获取什么功利,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社会几乎到处都是金钱的影子,社会环境让金钱更有吸引力。人们生存在当今,要大消费,就要增大收入,是金钱的魅力让人们努力劳作。如今大学的各专业中,“贸易”“金融”成了热门专业,而那些富有文化深蕴的“文学”“自然科学”却被人冷落。在生活的压力、金钱的诱惑之下,即使刚刚写完“一切于我是浮云”的手,也会左右摇摆不定吧。谁都想有个较好的家庭,谁也不愿让孩子给同学说我爸爸没钱。  这种社会现状应该是“经济领导人”的用心设计,可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依旧还是建国初的计划经济的话,现在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会更大吧,社会主义的地位用什么来维护?我们早就相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挥金钱的作用在解放生产力中是很有效的,但是,人类文明的主流或人类前沿文明的发展,并不是靠这种利益来驱使的。在基础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开拓性的发展并不能够很快地转变成生产力,人们重视科学技术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搞经济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后面的“技术”两个字。日本的“技术”就相当好,虽然起步也晚,也没见出过几个大科学家,但他那“非基础性”的科学的确是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力。中国肯定在向日本学习这一点吧。对于个人来说,搞这东西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利益。整天为赚钱着想的人不可能成为大家。这个社会也不是不要伟人大家,只是还有更迫切的需要。  姐姐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工作了,我对她说:“你不只是失去了一个机会,也得到了一个机会,你也可以自学嘛,那很自由。”  直到现在来看,我当时的话的已成了安慰。做到“自学”也很难,尤其是一般人。那些不上学的青年,找工作,赚钱,找对象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如果还整天抱着书本“装学问”,肯定会被看为没责任心没上进心的人。看看那些社会上的青少年,大多沉浸于灯红酒绿,迷恋于网吧歌厅,追星族者成群,看名牌者一片。在路上走着撞到电线杆上的也有,只不过不是因为他在思考大学问,而是因为戴着耳机、眼睛瞅着别人是否在欣赏他的名牌!如今,我们还能否看到有谁一只手料理着生意,一只手看着孩子,还有一只手研究着世界上最美妙的智慧?还能否看到有谁一边卖着菜,一边拿着书本研究数学问题?直到相对论发表之前,爱因斯坦曾被人们视为“疯子”。当今社会,那80后90后,那虚荣浮躁的心,还能否做这种“异类”?还能否坚持自己的立场,体会高级趣味?  走在上学的道路上,“现实”使我不得不埋头苦读圣贤书,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离开学校,处身于尘泥喧嚣之中,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又难以独守立场,追求真美。  我有所迷惑,但无暇忧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的兴与亡,要看高考。  作者:海泽
2023-09-13 05:24:381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如何用自然辩证法来看待一个问题?举例最好。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它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用自然辩证法来看待一个问题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自然辨证法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的结合,具有时代特色,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是中国新时代的国计民生的新型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这两个方面中都不涉及历史唯物论的内容。哲学系统具有系统层次性。依据对客观规律进行一般抽象认识程度的程度,区分了哲学的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科学,即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由此可见,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并列的哲学科学,不能混为一谈。
2023-09-13 05:25:021

结合自然辩证法分析科学发展动力因素

说明:题目的答案,来自,《自然辩证法概论(2006年版)》以及网站和知网论文。由于有些题目,没有找到相应的答案,只罗列了部分的内容。只供参考!一 名词解释1 科学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科学,应该是七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作为人类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科学对话2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识的范畴。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其客观内容是科研主体关于研究对象的未知内容的欲知部分。其主观形式是用疑问句为主,有时用陈述句,祈使句等来表述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界定科学问题。 3 全球问题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著名学者尹希成先生认为:全球问题就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只有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那些迫切问题。 全球问题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逐渐暴露出来,到70、80年代则日趋尖锐,发展到今天,这些问题已是举世瞩目,而且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全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核弹威胁、粮食匮乏、南北差距、信仰危机、价值观念混乱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 (1)自然问题:主要是以自然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典型表现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逐渐枯竭。(2)社会问题:主要是以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多极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自身的愚昧所引起的。(3)精神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自身就是全球问题的重要构成,而且也是其他全球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它主要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包括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堕落,并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模式在青年中扩展。三类全球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日益表现出以下特点: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严重性。3 灵感灵感是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4 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的规定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假说具有猜测、假设的性质,还不属于被实践所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二是科学假说又不同于毫无根据的主观随意臆断,而是以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并在多种科学知识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想象等方法,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立足于既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设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不具备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有关陈述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假说。5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利用可能的赢利条件,为了获得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推出新的产品、设计新的工艺、提出新的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技术创新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创新性,社会实践性,历史阶段性6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四、简述题1、举例分析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我们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失去整个社会的环境,最终是得不偿失!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坚持整体观点,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其次,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最后,二者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系统的涵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 1)结构性, 就是组成系统的诸要素或部分的相互结合的方式。任何系统都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优化结构,以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 ( 2 )层次性, 指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系统的区分是具有相对性的。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重视其动态有序性,以保持结构的相当稳定性。 ( 3)开放性, 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重视并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整体性, 是指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2、自组织的条件,并举例分析其中之一?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构建自组织系统需要的条件;协同论方法研究了自组织的发展动力问题;突变论研究了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路径问题;超循环理论提供了自组织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方法;分形理论则从空间结构研究了系统的演化;混沌理论从时间上描述了事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以耗散结构为例来进行说说明。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一理论用效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闭值时,经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状态必须不断地消耗能量才能维持和保持稳定。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这在孤立系统(指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中,其发生的任何过程都必然是熵增。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只要有负熵的输入,系统就有可能维持它的有序结构,避免熵的增加。3、辩证思维方式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思维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它不是封闭、静止的,它将随着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未、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结果,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这场革命彻底地改变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基础即牛顿力学。之后,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具有根本性变革的新学科、新理论。这些新的自然科学发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方式内容。4、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工程创新的理解和体会?(1)工程活动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工程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技术要素、人力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等多种要素的选择、综合和集成,工程创新的基本特点是集成性创新;那种仅仅把工程活动解释为单纯的“科学的应用”或“技术的应用”的观点是对工程本性的严重误解。(2)工程活动是一个过程复杂、意义重大、不可一蹴而就的创新过程,人们不但必须重视突破性的创新活动而且需要更加重视渐进性、积累性的创新活动。3)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工程,创新的特点和表现会有所不同。4)工程活动和工程创新是价值导向的过程,必须统筹考虑多方的关系和利益。工程活动不仅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不考虑环境和社会效应,不充分考虑一项工程直接和间接触及的多方利益,不仅工程本身是不合理的,而且有可能因为遭遇各种阻力(例如公众的强烈反对)而导致工程失败。工程活动必须合理地统筹和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已经有人提倡工程活动中要有公众参与,认为应该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对公众的尊重和民主原则,促进多种价值观的交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公众通过参与而增加对工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5、各个时代(古代、近代、现代)自然观的主要思想和特点?(1)古代朴素自然现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在古代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罗马等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自发、朴素、直观认识的结果.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理论认识。它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宗旨,是粗浅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2)近代哲学上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所谓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牛顿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也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部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已;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认为天不变,地不变,物种不变。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放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3)现代自然辩证法。18世纪后期起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有力地冲击了近代前期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思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结束了旧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实现了人类自然观上的一次革命。其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中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五、论述题 1、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结合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评价“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提法?以及我们应确立怎样的正确自然观?答:恩格斯的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说法是片面的,只从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战胜自然。假如人类对自然不加限制的索取,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最终,也会被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们应该树立自然辩证唯物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学自然观,三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认为,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的事物,并且产生一系列连锁作用。在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存在物之间都会互相竞争,互相依存,共同维持自然大系统的有序运动,进而实现物种的不断进化。生态自然观强调入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更强调人的社会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辨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全而协调发展。它强调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但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举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治理?治理与发展什么关系、如何处理?环境问题的原因,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治理方法: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先进技术,节约能源;治理与发展,从长远来看,治理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在短期,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处理方法:摒弃片面的经济增长观, 树立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观。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努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道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己编的,找不到答案)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结合所学专业或实际工作说明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两种形式和手段。科学的实质在于认识自然,揭示自然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获得关于认识客体的信息,掌握客体运动的规律性;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技术的实质在于主体把已经获得的关于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运用于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实现人的目的和愿望;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科学和技术经常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相互渗透。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达到不可分割的程度,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被人们及时地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科学通过技术对生产进行理论指导。现代社会,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技术性的,总是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技术活动、生产活动都要在科学理性的规范下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生产活动、技术活动就不可能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目标。在现代社会,只是出于研究的目的.人们才把科学、技术、生产分开.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三者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生产趋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大系统,三者的目标相互关联,总目标一致。4、试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理解为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或者说,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自维持的能力。资源的再生和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持续循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自然资源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消耗自然资源的时候能够使其再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首先由于中国我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约资源。此外由于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和机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并且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总之,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从企业、行业、区域3个层次上,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5、如何正确理解“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技术社会评价的正确态度怎样?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 ,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技术的悲观主义认为 ,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对地球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对周遭环境的严重污染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是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在对待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 ,无论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都可以归之为“技术决定论“。都把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淡化其他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淡化社会改革及社会革命的意义。就方法论而言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一样 ,都陷入“一元线性历史观”的窠臼。我们应该辩证地、系统地分析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复杂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虽然它是“第一生产力”,但它不能担负人类社会进步的全部责任。技术不仅体现使用它的主体———人的意志 ,而且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想使技术向着为人类谋福利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就必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即研究技术问题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使技术与人类的目标融为一体。上课笔记科学发展之条件:惊异,闲暇,自由。中国古代的农书《夏小正》,《汜胜之书》,《陈敷农书》,《王贞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扁鹊,华陀,张仲景。工业革命的起点:纺织工具机的变革
2023-09-13 05:25:121

杨永福的论文与论著

独撰或者作为第一作者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软科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持撰写三十余份有关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政府咨询报告、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和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独著《规则的分析与建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1出版。
2023-09-13 05:25:191

许强的主要发表论文

(1)母子公司管理度剖析-基于情境的知识转移研究视角, 科学学研究,2006(2):273-278.(2)基于能力的知识工作者职业发展理论新范式,科学学研究,2006(5):751-757.(3)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4)技术追赶型国家(地区)的研发联合体(平台)的形成和演变—以台湾和中国大陆为例,科学学研究,2010(2).(5)母子公司组织协同、知识协同和协同创新的关系研究:一个概念模型(6)Comparing R&D consortia in Taiwan and Chinese Mainland.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09,21(5):481-497.(7)The emerging public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in China: comparing with R&D consortia in Japan and 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ystems research. 2010,Vol.4, Nos.5/6(8)在购并与战略联盟之间选择:企业外部成长战略的分析框架与决策模型,科研管理,2003(2):92-97.(9) 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1-56.(10)基于网络结构的母子公司关系,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3):35-39.(11)母子公司控制机制选择:知识转移的视角,科学学研究(增刊),2007(6):388-393.(12)母子公司的知识转移关系和管理权分配模型,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96-98.(13)从知识结构观点看母子公司关系,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5):92-94.(14)企业理论与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21-25.(15)智力资本及其测度研究,科研管理,2002(4):89-95.(16)行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虚拟组织运行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9-51.(17) 基于知识的企业集团组织创新,商业研究,2006(7)(18)The relationship study of industrial elements input and cluster-benefit,2011 Asia-Pacifi 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EI收录)(19)Pattern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organizational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e parent-subsidiary corpor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第九届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暨世界工业与技术研究组织协会论坛2007(ISTP收录).(20)Knowledge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side Parent-subsidiary Corporations, ICIM07, 第四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2007(ICIM07)(ISTP收录).(21) The Study on the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of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2007国际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会议(ISTP收录),杭州浙江大学。等等。
2023-09-13 05:25:321

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

①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023-09-13 05:25:473

写大论文的一些注意事项(续):我是如何找到创新点的?

最近看到许多同学为了找到大论文中的创新点是殚精竭虑,每天在教研室是如坐针毡,非常的痛苦。我个人觉得,创新点就像是机遇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李开复老师曾经说过,创新是需要积累的。在找到创新点之前,我们需要大量地阅读相关的论文或书籍,并反复地比较相关理论或模型的异同。如此这般,才能有创新的火花在我们的大脑中迸发出来!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将看过的论文都记录下来,以备以后查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已经阅读了中文小论文106篇,英文小论文35篇,中文大论文(优秀硕士或博士论文)27篇。在写小论文或大论文的时候,我就将看过的论文记录拿出来再阅读几遍,发现彼此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对于有可能会产生创新点的论文,我会反复阅读,直至彻底理解为止。我写的小论文和大论文中的某些创新点,几乎都是通过比较相关论文的创新点中算法的相似性而得出的。因此,科学思维中的联想、类比等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是很有用的。我就和同学开玩笑说,我一定要将《自然辩证法》多看几遍! 结合自身的经验,我认为找到创新点有以下途径:途径一将论文A的X理论应用于论文B的研究中 这种方法可以称作“移花接木”。例如,我在写大论文的过程中,要涉及到对P2P网络中的搭便车者数目进行预测,而我在另外的一篇论文中了解到用灰色系统理论可以预测人口的多少。我一想,搭便车者不就是人吗?预测人口数量也就类似于预测搭便车者的数量,那么我就可以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我写的大论文中,这样一个创新点就产生了,剩下的就是进行大量的实验仿真来证明我的结论是否正确。 将不同领域中的算法互用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网络中的经典算法— 迪杰斯特拉算法 就是一例。这个算法本来是数学领域中的,网络研究者们将之应用在路由算法中。途径二参照A论文的X算法改进B论文的相关算法 这不是算法的应用,而是对现成算法的改进。例如,我在写小论文《一种基于云的加权信任模型》的时候,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当时,我读到了一篇小论文《基于云模型的信任评估研究》,里面就有两个算法,而其中一个算法与我读到另一篇论文《基于云模型的主观信任评估》中的算法很像,只是少了一个权值。我立马想到如果在此算法中也加入权值,那结果会怎样呢?于是,一个创新点就这样产生了,一篇论文也就写出来了。 大部分论文的创新点都是对算法的改进,因此,途径二用得最多。途径三将A论文的X模型与B论文的Y模型合并为C论文的Z模型 这种方法没有对算法进行改进,而是将两种模型合并为一种新的模型。在我写大论文的另一个创新点的时候,我已经建立了P2P网络的模型(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就差用一种算法来遍历网络中的各结点。这时,我阅读了一些算法的书籍和论文,其中有提到用模拟退火算法可以遍历整个网络。于是,我将P2P网络模型与模拟退火算法模型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遍历网络的新算法,并且用仿真实验证明该模型切实可行。 该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在应用之前需要弄清楚两种模型是否可以结合,并且一定要有实验的论证。 以上三种方法是我个人在写小论文和大论文的过程中所采用过的方法,觉得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并且也的确能够将创新点找到。对于硕士生来说,要发明新的方法或理论是很困难的,在我阅读过的论文中,没有一篇做到了。但是,对算法进行改进、应用或组合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要找到创新点,积累是关键,也就是我们要多多阅读、多多总结,并且保持一颗好奇和善于发现问题的心。 如果把找到创新点当作“黎明”,那么现在就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候”。只要你坚持下去,相信胜利就在眼前!
2023-09-13 05:26:001

刘承华的论文

2012年《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机制——兼及艺术的文化学阐释路径》艺术百家  2012年《古代唱论的历时性展开——由<师乙篇>引发出的声乐美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交响   2010年《音乐文化中自体守护与异体欣赏的统一如何可能?——从“多元”与“一元”的互含关系所作的论证》乐府新声   2010年《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几个问题》交响   2009 年《古琴演奏中的“技”与“道”——从庄子“庖丁解牛”谈起》艺术百家  2009年《对音乐内在张力的精心营构——马友德教授二胡教学与演奏理论浅识》音乐与表演  2009年《20世纪艺术美学理论的维度转换——从主客间性与主体间性所作的考察》艺术百家   2009 年《嵇康“声无哀乐”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中国音乐  2008年《“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找回艺术学的真正“自我”——从艺术学的独特对象所作的学科定位》艺术学研究  2008年《中国艺术表现中的“含蓄”辨微》美与时代  2008年《探寻历史上的金陵琴派》乐府新声  2007年《走向主体间性的音乐美学——兼及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文化学维度》艺术学研究  2007年《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形态——从内涵逻辑解读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中国音乐  2007年《中国音乐美学的主体间性——中国传统音乐中人与对象的关系》中国音乐  2007年《我们如何对待传统?》音乐与表演  2007年《文化对音乐意义的限定——“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三》乐府新声  2006年《文化在音乐中的复制——“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二》乐府新声  2006年《从艺术与文学的关系谈艺术学门类学科的设置》美术与设计  2006年《文化对音乐的功能预设——“文化影响音乐的机制”研究之一》乐府新声  2005年《文人琴与艺人琴关系的历史演变——对古琴两大传统及其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音乐  2005年《对江南丝竹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诠释》中国音乐  2005年《古琴造型与装饰之美》美与时代  2005年《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合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年《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取向》(合作) 社会科学战线  2004年《<溪山琴况>结构新论》音乐与表演  2004年《南宋浙派对后世琴派的影响及其脉络》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音乐文化学学科化的理由与意义》乐府新声  2004年《音乐“意境”的空间营造》中华艺术论丛  2004年《古琴年代的鉴别》(9-12期连载) 乐器  2003年《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乐府新声  2003年《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  2003年《古琴的含蓄美及其人格内涵》艺术探索  2003年《文人琴与艺人琴的不同旨趣及其走向》东方丛刊  2003年《从学科结构看当前的音乐文化研究》音乐与表演  2003年《不丽而妙者,韵也——中国艺术的审美品格》教育文汇  2003年《古琴音乐的发展手法及其特点》音乐研究  2003年《古琴神秘性探源》中国音乐  2002年《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学  2001年《古琴发展问题剔微》中国音乐  2001年《走向阐释学的音乐美学》黄钟、音乐舞蹈研究  2001年《古琴美学的历时性架构》黄钟  2001年《也谈音乐与文化——答胡自强先生》乐府新声  2001年《化“中西”为“多元”——从音乐发展战略看音乐的中西关系》人民音乐  2001年《园林城市的文化定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1年《庄子哲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从“庄子阐释”课引发的思考》教育与现代化  2000年《文体变迁的背后──从生命本体看中国文学的文体变迁》东方丛刊  2000年《古琴演奏之道》音乐与表演  2000年《古琴表现力抉微》中国音乐学  2000年《人文素质课的教学特性》教育与现代化  1999年《艺术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层面》教育与现代化  1999年《古琴的文化审美内涵》黄钟  1999年《古琴韵味辨微》中国音乐  1999年《古琴的审美意蕴》七弦琴音乐艺术  1999年《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中国园林  1999年《以文化激活音乐──音乐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层面》人民音乐、音乐舞蹈研究  1998年《潇洒与飘逸的极致──对绝句艺术的美学分析》东方丛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8年《韵:中国艺术的灵性所在》文史杂志  1998年《中国人的“乐”——中国哲人对“快乐”的理解》绿色美学的崛起  1998年《人类如何才是“主体”?——传统主体观批判》绿色美学的崛起  1998年《绿的文化意蕴》绿色美学的崛起  1998年《“道中庸”而“致中和”──对郭因美学思想的理论轴心的诠释》安徽大学学报  1997年《素质与知识的关系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教育与现代化  1997年《原典阅读:培养原创力的重要途径──从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谈起》教育与现代化  1997年《远:审美空间的时间化》文史杂志  1997年《哲学是一种胸襟》哲学大视野  1997年《趋于意义状态与趋于生命状态──中西艺术本体状态比较》东方丛刊  1997年《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学术界、美学  1997年《中西音乐形式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黄钟、音乐舞蹈研究  1997年《中国艺术之韵的时间表现形态》文艺研究  1997年《对现代人“身不由己”状态的揭示——钱钟书〈围城〉意蕴之辨析》文学研究  1996年《审美的感官化与文化原初功能的消解》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1996年《乐器神韵与历史氛围——对中国乐器的演进轨迹及其机制的考察》乐府新声、音乐舞蹈研究  1996年《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乐器  1996年《向心灵深处的开掘——对现代主义演变轨迹的一次尝试性描述》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1996年《中国艺术的“月神”精神与“玩味”思维》哲学大视野、文史杂志  1996年《在文化、历史与生命的律动中阐释美——中国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路》黄钟  1996年《从与意、味、气之关系看中国艺术中的韵》文艺研究  1995年《宋明道学对人生三大和谐的综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95年《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黄钟  1994年《谈闻一多对〈也许〉诗的修改》青年诗人  1994年《中国弹拨乐器的历史氛围散论》中国音乐  1994年《中西音乐美感特征的比较》中国音乐、音乐舞蹈研究  1994年《中国古代乐器发展漫谈》(上、下)文史知识  1994年《唐宋诗词中“愁”的内涵及其演变》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试论三大和谐的全息效应》安徽大学学报、自然辩证法研究、新华文摘  1993年《从“完形”看艺术审美与科学创造的深层联系》美育新论  1990年《从本体论到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的新架构》西部学坛  1989年《从“味”到“趣”——元散曲的审美特征》文史知识  1987年《美的形态与形式化审美机制——表现论美学大纲》西部学坛、美学
2023-09-13 05:26:30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

1964年7月28日,学校决定筹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并对外公开发行,每半年出版一期,全年两期。同年8月27日,获中央宣传部批准出版。12月11日,郭沫若校长亲自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题写刊名,并撰写长篇发刊词,寄语学报能保持“三严”(严密、严格、严肃)态度、培养“三敢”(敢想、敢说、敢做)独创精神。1965年2月,郭沫若、华罗庚、严济慈和钱志道等一大批老科学家于北京亲手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学校组成了以华罗庚为主编、严济慈和钱志道为副主编以及吴文俊、赵九章、钱临照、郭永怀等45人为编委的高水平编辑委员会。头两卷发表的论文水平都相当高,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科大的科研成果,华罗庚在前两卷每卷都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1967年,学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停刊。1973年科大迁址合肥,学报复刊。此后,学报虽不时受到干扰,有时一年仅出版一期,但从未间断过编辑出版工作。1976年开始,学报所刊载的论文质量明显回升,除刊有少量自然辩证法方面的论文外,已基本恢复到以自然科学论文为主。1980年,学校成立了以杨承宗为主编,阮图南、马兴孝、沈凤麟、陶懋颀为副主编,王水、石钟慈、钱临照、龚升等22人为委员的第2届编辑委员会,学报改半年刊为季刊,在“征稿启示”中明确定位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同时开始编排英文目录,尝试出版专辑,还在当年多次对封面进行了设计。1981年开始接收英文稿件,编排中英文摘要,成为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出版的“双语”刊物,并且聘请了孙瑞禾教授担任英文顾问。1982年开始出增刊。1984年对封面重新进行了设计,经多次调整底色之后于年底又换回原封面。1991年再次设计封面,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改季刊为双月刊。2001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朱清时院士为主任、王水院士为主编、范维澄院士等21人为编委的第6届编委会。第6届编委会2002年度会议明确了要把学报办成“精品”、“一流期刊”的目标。2006年学报期开始大幅改版。包括下述四方面:一、将增加“特约评述”、“专家论坛”、 “研究突破”栏目,约请科学大家发表论文,开辟“专家论坛”栏目;二、经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改双月刊为月刊,并设立优先发表机制,校内重要论文经批准将进入绿色通道,优先尽快发表。三、采用国际开本,进一步提升印制、用纸档次四、尝试专题化出版,重视显示学校的主流科研成果五、积极贯彻国家标准,向国际规范靠拢,并准备聘请海外学者担任国际编委,加快《学报》国际化进程。
2023-09-13 05:26:431

易江的基本情况

易江,男,1955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醴陵人,著名经济学家、教授、香港亚洲商学院佛山教学中心特邀教授,南华工商学院院长、广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校长。1985—1987于中国人民大学攻读逻辑学研究生;1987—1990于武汉大学攻读西方哲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担任南华工商学院院长。1985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1999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高职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库成员;广东省企业文化协会副会长。易江教授是中国第一位行动理论研究者,为行为经济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对行为经济学有开创性的研究。并从事职工非稳定性意向研究以及第一线职工劳动状况研究。对职工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独到的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98年第7期的论文:亨普尔的“行动归入”说明理论述评;日本《劳动经济情报》02年秋季版的《中国劳动组合的使命》论文;在广西大学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论文:行动理论的哲学传统;在南方经济02年第6期论文:平等、公平、效率及其他。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产生影响。曾出访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并受邀在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牛津大学讲学,受到好评。同时为广州市政府撰写94、95年度广州市企业评价报告。并带领企业家到国外观摩和讲评。长期从事《经济运行与发展》、《经济行为分析》的教学和研究,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2023-09-13 05:26:571

为什么化学改变了世界小论文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和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2023-09-13 05:27:371

写作文的四种方法

1. 4种描写方法和3种表达方式的作文 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 *** 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u0625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达方式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其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 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欲扬先抑等,数量不限 详细解释: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表达技巧也可以分为一般。 2. 写作文的方法 写人的文章,要先确定这个人的特点,你想写他的哪个方面。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想写你的一个好朋友。 写他这个人很热心,爱帮助人,那就先构思一些例子,比如如何帮助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如何帮助你还有你班上的同学,如何帮助马路上遇上的正要过马路的老人等等。记住!举例子是个好方法,既会让你的文章饱满丰富,又不会给人空洞的感觉,还能在瞬间使字数增加。 写的时候要有详有略,详细的写一件事情,然后再略写几件事,一笔代过。采用最讨巧的结构——总分总,就可以了。 总体把握小学生写作文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 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 学习掌握大量字词。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 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 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 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 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 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训练。篇是由段组成的。 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五)、生活现场训练。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作文。 通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如“确定中心讨论会”、“选材讨论会”、“作文会诊会”、“小诸葛审题会”、“妙用词语比赛会”,从活动中生动具体地学到作文知识与写作文的方法。另外,还可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类、背书比赛,从而学会如何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学会如何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讲演会,学会如何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如何写参观访问记、游记。 学习观察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事件,“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现场生活作文,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 从而学会 *** 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 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先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 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 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 “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 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 3. 作文开头有哪四种方法 ●1.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2.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 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 ●3.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 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4.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 ——《同桌》 ●5.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同桌》 ●6.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7.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 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8.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 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9.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10.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11.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12.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 ——《攀比风,可休矣》 ●13.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1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 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 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15.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16.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色彩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抵御“诱惑”》 ●17.抒 *** 感,以情动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 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 ——《琐忆》 ●18.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 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 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琐忆》 ●19.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 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20.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愿采纳,Thanks.。 4. 作文开头有哪四种方法 写事文章的开头没有固定的格式,一个好的开头,不仅要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风格来选择恰当、合适的形式,还要切合主题,不落俗套。 开头的方法千变万化,常用的开头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落笔就直接点题。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开头:“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二、用设问吸引读者。 如作文《我班二三事》的开头:“一个闻名全校的乱班,真的变成了文明班?是的…… 三、描写景物。 如小学语文课文《少年闰土》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用描写景物开头,必须使所描写的景物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较密切的关系。《少年闰土》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为了介绍少年闰土夜间在海边的沙地瓜田看西瓜,这与后面写闰土向“我”介绍在月亮光下用胡*刺猹也有关。 四、介绍环境。 如《大雪山》一文的开头:“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开头介绍大雪山的环境,目的是为下文记叙红军“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战”埋下了伏笔,以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五、介绍情况,交代背景。 如《火烧赤壁》一文的开头:“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个开头,使读者看了以后,对两军相对峙的形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即将发生的事一目了然。 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 如《捉鱼》一文的开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小辰拿着小盆,拎着小桶来到一条小溪边围坝捉鱼。”这个开头,只用一句话就把很多内容交代清楚了,很简练。 七、概括地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作文《春花朵朵》一文的开头:“五讲文明的春风吹开了学校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的朵朵春花。让我们从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摘取几朵,领略一下那满园春色吧!”这种开头如同全文的“总起”,下文则围绕着它进行“分述”。全文因此而比较有条理。 开头的方法很多。上面介绍的方法都适用于写事的文章,但适用于写事文章的开头不仅仅只有这些。开头用哪一种方法好,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也不要老是用某一种方法。 5. 写作文的方法有哪些方法 一、首先对作文要有兴趣。兴趣是从其他美文来,兴趣也由你的成就感来,当你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听到别人的肯定时,你就有了兴趣,写出更多的好的作文来。 二,积累材料。这点非常重要。人从生下来,就没有语言积累,而是从“啊、呀。。。。。。”慢慢学会说话,再慢慢学会看书。所以人的说话和写作是后天学会的!在学的过程中,渐渐地积累语言,再把学到的语言反馈出来。写作文也是语言反馈的一种形式。所以你感觉写作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就是因为你积累的语言还不多,积累的写作技巧哈不多。在写的时候还是没有什么语言能反馈出来,没有更多的语言能表达你的意思。在写作的时候,还是感到语言匮乏。所以我建议你:看更多的书、美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运用语言的,是怎么写作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在看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积累语言的运用方法。 积累可以从:生活中,你经历的,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书籍上,可以从看到的。 电视上,可以看到的。 网络上,可以是看到的。 你可以把你积累的材料(事情,好的词、句、段、篇)用一个日记本记下来,以备写作是运用。 三、多读别人的美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比如别人是怎样使用语言的,怎样运用写作技巧的。 四、你可以先仿写,再自己练着自己写。写好后请别人修改和点评。知道自己好的和不足的。 五、要有坚韧的意志写作,这次不行,再写。相信你会成功的! 好的,就说这么多,祝你写出好的作文来。等着拜读。 6. 写作文的方法有哪些 明:以下技巧是考虑到我国的应试教育方式,所以,仅把考试能用到的方法写出来,其他题材写作技巧还很多,个人观点不用考虑,以免浪费时间、精力了。 一,如何写作文? 首先能够清楚地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然后把最好的文字表现在你这篇作文中,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或者说新颖的表达形式,可以适当使用。不能一味地去猎奇。 章写的时候,应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自己的观点。提倡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只有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出来才有真情实感。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以后才是一个经过思考、经过经历得来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才是生活当中很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也才会赢得读者。 二,各种作文写作技巧: A,记叙文----四段式加强描述法 一、「择要深入」:仔细描写人、事、物,而不是提一下而已;与草草的提一大堆事物,不如精细的描写几样就好。例如说别人胖,就别提他头发很长这些不相关的事。 二、「善用比喻」:把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嘴巴所吃到的、皮肤所接触到的、心所感觉到的,用「……好像什麽……」的方式,来取代呆板的直述。例如,「他很高。」不改成「他那过人的身高,几乎要摩擦天花板,再长的床都不够大,简直是个人形高塔。」 三、「成语俗话」:可以丰富文章。适时的加入成语或者俗话,有画龙点睛之效,当然切记不要太过火,整篇引用个没完没了,而能在文中加入成语的方法无它,就是勤背成语、俗话、名人语录、静思语、诗词等等。 四、「善用举例」:说明了一大堆,不如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例如:形容完小明是多麽多麽会吃之后,马上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和小明吃完晚餐后,一起去逛夜市,不料他竟又吃了三盘臭豆腐、一碗猪血汤、一杯绿豆沙、一包鸡蛋糕……。天啊!回到他家,他妈妈问要不要吃消夜,他竟然点点头说:『好好好……,我又饿了!』」 这样一来,文章肯定生动有趣多了! B,议论文----说明型三段论 一、说明型的论说文的特徵,就是在说明题目是什麽,以「我的烦恼」为例,就是说明自己的烦恼是什麽。 二、说明型文章可以分成三大段:解题、说明、总结期望。 三、首段为解题,就是把题目概括性解释、举出例证、四方联想一下。以此题为例,就要说明一下什麽是「烦恼」、不同的人有什麽不同的烦恼、有了烦恼会有什麽影响等等。 四、次段为说明,要根据自己的想法、看法、经验、解决方法来深入说明,可以根据个人所见,分成几个项目来条列说明。以此题目为例,不妨细分几个小段来细说,细说之后,别忘了加入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例如: 「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弹钢琴了,每次练习的时候……,我想为了克服这个「音障」,我想只好……。(第一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其次是算数学的应用题,对我来说……。老师建议我……。(第二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最后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就是我的身高太矮了,已经是六年级的我,居然……。看了几次医生后,我决定……。(第三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五、最后一段,说说自己的想法、感觉,以及心中的期望。 C,论说文----实践型四段论 一、有关於孝顺的论说文,是中国小孩一定充满了又爱又恨的情绪,爱的是:这是我们中国人独特於世界的一种社会制度,它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开端,也是社会分工的最佳示范;而恨的是:这种论说文是最容易流而千篇一律,最没有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种很多人写到『臭酸』的题目,却没有多少人可以写得很好。 二、论说文最大的忌讳就是『言不由衷』,说一些自己都不一定认为对的话,拼拼凑凑出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而是要动头脑思考,真的以自己的角度去构思。 三、实践四段论: (一)解题: 这个题目是什麽意思?需要我多做说明吗?古今中外的说法如何?有些什麽成语、俗话、典故? (二)反省: 这个题目一般人的现况如何,我自己的现况如何?有什麽古今中外比较好的例子吗? (三)策略: 这个题目要如何去实践它?我能做得到吗?能做些什麽? (四)期许: 这个题目我有什麽期望?有什麽感想?有什麽心底的话要说?可以引用谁的话来勉励自己,成为座右铭继续努力下去吗? 四、这种四段论法的文章,结构稳定而丰富,在大段与大段的连接上,如果加点巧思,就让人感觉侃侃而谈,再加上些历史上或典故的例子就更具可看性,但是临门一脚是什麽呢?就是要有『真心、真话、真情感』在背后支持著。
2023-09-13 05:28:031

国内为什么只有科技哲学研究生而没有科学哲学研究生

把哲学分割成这样,你还在这里说什么,赶快找一门实用的科目逃命吧
2023-09-13 05:28:222

求一些自然辩证法答案

说明:题目的答案,来自,《自然辩证法概论(2006年版)》以及网站和知网论文。由于有些题目,没有找到相应的答案,只罗列了部分的内容。只供参考!一 名词解释1 科学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科学,应该是七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作为人类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科学对话2 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识的范畴。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其客观内容是科研主体关于研究对象的未知内容的欲知部分。其主观形式是用疑问句为主,有时用陈述句,祈使句等来表述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界定科学问题。3 全球问题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著名学者尹希成先生认为:全球问题就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只有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那些迫切问题。 全球问题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逐渐暴露出来,到70、80年代则日趋尖锐,发展到今天,这些问题已是举世瞩目,而且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全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核弹威胁、粮食匮乏、南北差距、信仰危机、价值观念混乱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 (1)自然问题:主要是以自然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典型表现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逐渐枯竭。(2)社会问题:主要是以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多极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自身的愚昧所引起的。(3)精神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自身就是全球问题的重要构成,而且也是其他全球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它主要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包括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堕落,并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模式在青年中扩展。三类全球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日益表现出以下特点: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严重性。3 灵感灵感是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4 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的规定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假说具有猜测、假设的性质,还不属于被实践所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二是科学假说又不同于毫无根据的主观随意臆断,而是以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并在多种科学知识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想象等方法,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立足于既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设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不具备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有关陈述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假说。5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利用可能的赢利条件,为了获得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推出新的产品、设计新的工艺、提出新的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的过程。技术创新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创新性,社会实践性,历史阶段性6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四、简述题1、举例分析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我们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失去整个社会的环境,最终是得不偿失!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坚持整体观点,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其次,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最后,二者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系统的涵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 1)结构性, 就是组成系统的诸要素或部分的相互结合的方式。任何系统都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优化结构,以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 ( 2 )层次性, 指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系统的区分是具有相对性的。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重视其动态有序性,以保持结构的相当稳定性。 ( 3)开放性, 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重视并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整体性, 是指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2、自组织的条件,并举例分析其中之一?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构建自组织系统需要的条件;协同论方法研究了自组织的发展动力问题;突变论研究了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路径问题;超循环理论提供了自组织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方法;分形理论则从空间结构研究了系统的演化;混沌理论从时间上描述了事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以耗散结构为例来进行说说明。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一理论用效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闭值时,经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状态必须不断地消耗能量才能维持和保持稳定。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这在孤立系统(指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中,其发生的任何过程都必然是熵增。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只要有负熵的输入,系统就有可能维持它的有序结构,避免熵的增加。3、辩证思维方式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思维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它不是封闭、静止的,它将随着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未、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结果,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这场革命彻底地改变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基础即牛顿力学。之后,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具有根本性变革的新学科、新理论。这些新的自然科学发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方式内容。4、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工程创新的理解和体会?(1)工程活动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工程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技术要素、人力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等多种要素的选择、综合和集成,工程创新的基本特点是集成性创新;那种仅仅把工程活动解释为单纯的“科学的应用”或“技术的应用”的观点是对工程本性的严重误解。(2)工程活动是一个过程复杂、意义重大、不可一蹴而就的创新过程,人们不但必须重视突破性的创新活动而且需要更加重视渐进性、积累性的创新活动。3)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工程,创新的特点和表现会有所不同。4)工程活动和工程创新是价值导向的过程,必须统筹考虑多方的关系和利益。工程活动不仅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不考虑环境和社会效应,不充分考虑一项工程直接和间接触及的多方利益,不仅工程本身是不合理的,而且有可能因为遭遇各种阻力(例如公众的强烈反对)而导致工程失败。工程活动必须合理地统筹和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已经有人提倡工程活动中要有公众参与,认为应该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对公众的尊重和民主原则,促进多种价值观的交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公众通过参与而增加对工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5、各个时代(古代、近代、现代)自然观的主要思想和特点?(1)古代朴素自然现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在古代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罗马等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自发、朴素、直观认识的结果.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理论认识。它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宗旨,是粗浅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2)近代哲学上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所谓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牛顿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也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部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已;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认为天不变,地不变,物种不变。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放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3)现代自然辩证法。18世纪后期起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有力地冲击了近代前期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思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结束了旧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实现了人类自然观上的一次革命。其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中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五、论述题 1、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结合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评价“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提法?以及我们应确立怎样的正确自然观?答:恩格斯的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说法是片面的,只从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战胜自然。假如人类对自然不加限制的索取,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最终,也会被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们应该树立自然辩证唯物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学自然观,三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认为,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的事物,并且产生一系列连锁作用。在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存在物之间都会互相竞争,互相依存,共同维持自然大系统的有序运动,进而实现物种的不断进化。生态自然观强调入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更强调人的社会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辨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全而协调发展。它强调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但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举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治理?治理与发展什么关系、如何处理?环境问题的原因,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治理方法: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先进技术,节约能源;治理与发展,从长远来看,治理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在短期,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处理方法:摒弃片面的经济增长观, 树立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观。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努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道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己编的,找不到答案)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结合所学专业或实际工作说明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两种形式和手段。科学的实质在于认识自然,揭示自然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主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获得关于认识客体的信息,掌握客体运动的规律性;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技术的实质在于主体把已经获得的关于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运用于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实现人的目的和愿望;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科学和技术经常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相互渗透。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达到不可分割的程度,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被人们及时地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科学通过技术对生产进行理论指导。现代社会,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技术性的,总是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技术活动、生产活动都要在科学理性的规范下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生产活动、技术活动就不可能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目标。在现代社会,只是出于研究的目的.人们才把科学、技术、生产分开.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三者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生产趋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大系统,三者的目标相互关联,总目标一致。4、试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理解为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或者说,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自维持的能力。资源的再生和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持续循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自然资源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消耗自然资源的时候能够使其再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首先由于中国我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约资源。此外由于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和机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并且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总之,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从企业、行业、区域3个层次上,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5、如何正确理解“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技术社会评价的正确态度怎样?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 ,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技术的悲观主义认为 ,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对地球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对周遭环境的严重污染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是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在对待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 ,无论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都可以归之为“技术决定论“。都把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淡化其他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淡化社会改革及社会革命的意义。就方法论而言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一样 ,都陷入“一元线性历史观”的窠臼。我们应该辩证地、系统地分析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复杂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虽然它是“第一生产力”,但它不能担负人类社会进步的全部责任。技术不仅体现使用它的主体———人的意志 ,而且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想使技术向着为人类谋福利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就必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即研究技术问题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使技术与人类的目标融为一体。上课笔记科学发展之条件:惊异,闲暇,自由。中国古代的农书《夏小正》,《汜胜之书》,《陈敷农书》,《王贞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扁鹊,华陀,张仲景。工业革命的起点:纺织工具机的变革
2023-09-13 05:28:561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彼得·伽里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275OLIX3pyZpm7R-tEjcg 提取码: wft3书名:实验是如何终结的?作者:彼得·伽里森译者:董丽丽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12-30页数:413内容简介: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作者聚焦于“理论如何从现代物理实验室产生”这一问题,通过对20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的微观物理学实验的刻画,勾勒出物理学实验中理论、仪器与实验三种文化之间相互交织的复杂关联,展现了物理学实验由工作台逐步发展为耗资不菲的大型加速器的物质文化史。本书兼具历史及哲学的分析视角,适合具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从业者,以及对历史、哲学和实验室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作者简介:彼得·伽里森,美国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新生代的领军人物,哈佛大学科学史系、物理系教授,哈佛大学荣誉约瑟夫?佩雷戈里诺教授席位获得者。其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微观物理学史,同时关注艺术史、建筑史等相关领域,著有《实验是如何终结的?》《形象与逻辑》等4部著作,编有《大科学》《科学的非统一性》等20余部作品,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1997),科学技术史学会普菲策尔奖(1998),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奖(1999)。董丽丽,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至今在北京社科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著有《图像与交易区的双重变奏——彼得·伽里森科学编史学研究》《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绩效评价》,先后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报纸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等20余篇。
2023-09-13 05:29:041

胡潇的个人简历

胡潇,二级教授、博导,198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研究员,先后在湖南省委《新湘评论》、理论研究室、湖南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1984年起,相继任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二处处长、湖南省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现象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省市课题10项,国家课题“媒介认识论研究”获优秀结题评价。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生产方式的辩证法研究,文化现象的认识论研究,农村改革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思想问题的意识论研究,民间艺术的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的发生学、结构学和认识论研究,马克思基本理论的解释学研究,媒介现象的认识论研究,精神文化的逻辑学研究,社会空间现象的唯物史观研究,出版《理想与现实的沉思》、《文化现象学》、《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文化的形上之思》、《唯物史观第一原理》、《缘道》、《意识的起源与结构》、《马克思的解释》、《守望精神家园》、《媒介认识论》、《文化的意识与逻辑》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文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刊发论文4篇次(有一篇为中、英文版),其他学术理论刊物发表论文150来篇。长期担任学科建设负责人,主持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省优秀专业、省重点学科、省精品课程、市名牌专业建设。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先后主持全国学术会议3次,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发言3次。科研业绩得到学界好评,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自1984年以来,先后担任湖南省哲学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全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理世界》编委、《哲学年鉴》特邀编辑,全国马哲史学会、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特聘社外审稿专家,广东省哲学学科组成员,中山大学、湖南师大博导等学术职务;1992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6年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2009年分别获广州市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术专著题录1、《理想与现实的沉思》——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文化现象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5、《思想哲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文化的形上之思》——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7、《唯物史观第一原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意识的起源与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缘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马克思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守望精神家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媒介认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3、《文化的意识与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学术论文题目选录2014年:1、《第三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李捷;孙经先;胡振平;胡潇;鉴传今;吴波), 《 现代哲学》 2014/01。2、《文化逻辑的研究策略》,《 哲学动态》2014/04。2013年:1、《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01。2、《早期马克思道德批判的元哲学叙事》,《伦理学研究》2013/02。 3、《从解释学的“前见”看意识形态》,《 现代哲学》2013/04。 4、《论网络文化对哲学思维的解构》,《学术研究》2013/10。 2012年1、《空间的“生产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多维释义之一》,《哲学动态》2012/09。 2、《意识形态虚幻性的认识论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与研究》 2012/08。 3、《“第三媒介”对言语行为的变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1。 4、《论资本逻辑给电视文化带来的病相》,《江汉论坛》2012/03。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英文)》,《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2/01。2011年1、《人性觉醒的资本逻辑探源》,《现代哲学》2011/06。2、《媒介研究的认识论呼唤》,《哲学动态》2011/12。2010年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0/04。2、《幻象背后的生活真实》,《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5。3、《意识形态幻象思维的主体性解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5。4、《语言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建构机理的认识论分析》,《哲学动态》2010/11。2009年1、《“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文化学理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4。2、《语符“能”、“所”关系中的认识论意蕴》,《现代哲学》2009/0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哲学研究》2009/09。4、《论当代媒介研究的哲学偏差》,《哲学动态》2009/07。5、《语言文字的认识论揭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生活化》,《教育评论》2009/03。2008年1、《关于主体性的实践唯物论解释》,《哲学研究》2008/12。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思考》(胡潇;黄禧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3。3、《浅议非线性系统理论对矛盾辩证法的补正》,《 学术研究》2008/12。4、《辩证法研究亟待加强》,《学习时报》2008/01。2007年1、《论哲学的真理性执著》,《求索》2007/01。2、《哲学教学中的讲理》,《教育评论》2007/06。3、《辩证法范畴体系建构论的回顾与断想》,《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5。2006年1、《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研究》2006/08。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定位》,《思想理论教育》2006/02。3、《哲学的反思与超验》,《现代哲学》2006/04。4、《论哲学的文化品格——也谈“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2。5、《“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马克思解释学思想片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8。6、《论哲学的逻辑缜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1。2004年1、《生产方式辩证法元理论的审视》,《教学与研究》2004/11。2、《论道德意识的认知特征》,《伦理学研究》2004/05。3、《法律思想的认识论分析》,《学术研究》2004/11。4、《论思想模式及其涵化机理》,《 湖南社会科学》2004/05。5、《生产力自组织的技术观照》,《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6、《毛泽东之生产方式辩证法思想的理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02。2003年1、《言语的诠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5。2、《媒介与认知论纲》,《学术研究》2003/02。3、《论文学中的典型》,《湖南社会科学》2003/04。2002年1、《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2/11。2、《论电子文化对哲学思维的逻辑消解》,《哲学动态》2002/09。3、《论电子文化言说图式对哲学思维的解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9。4、《论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的逻辑图式》,《求索》2002/02。5、《媒体文化与思维方式——论印刷文本与电视图象的逻辑特质》,《湖南社会科学》2002/01。6、《论印刷文化的逻辑构型——关于文本思维的语言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2/05。7、《论自思的形成及其对理性智慧的发生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2001年1、《论个体无意识的非个体性》,《开放时代》2001/04。2、《论先验自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6。3、《论意识的自觉》,《学术研究》2001/03。4、《由知其在知到知其所知》,《现代哲学》 2001/01。5、《论自我意识的动力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01/01。6、《论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求索》2001/05。2000年1、《努力保持一股强劲的进力》,《广东社会科学》2000/03。2、《日常意识的超越——论自我反思的理性功能》,《广东社会科学》2000/01。1999年1、《集体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的互融性》,《开放时代》1999/06。2、《论现代观察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论设定》,《学术研究》1999/11。3、《简论阐释中的主体性真实》,《现代哲学》1999/04。4、《空间“雕塑”的心理学观照》,《南方建筑》1999/04。5、《论阐释中的个性与共性》,《求索》1999/04。6、《论思想认识中的非逻辑机制》,《武汉大学学报》1999/02。7、《论阐释中的实践理念》,《湖湘论坛》1999/05。1998年1、《理性自我在观察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1998/06。1997年1、《论工具活动与思维起源》,《求索》1997/03。2、《陈白沙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年鉴》1997年。1996年1、《论思想二元构成的意识特质》,《江西社会科学》1996/03。2、《论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开放时代》1996/04。3、《论思维与想象的互生成机制》,《求索》1996/05。4、《论思维与想象的互整合机制》,《广东社会科学》1996/04。1995年1、《荧屏引出的文化忧思》,《开放时代》1995/04。2、《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广东社会科学》1995/03。3、《意识新论》,《求索》1995/06。1994年1、《历史辩证法的辉煌》,《广东社会科学》1994/01。2、《论民间象征艺术的思维张力》,《求索》1994/05。1993年1、《农村改革的文化变迁》,《江汉论坛》1993/02。2、《民间象征艺术寻因》,《求索》1993/05。1992年1、《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社会学研究》1992/03。2、《论科学的文化品格》,《现代哲学》1992/04。3、《民间艺术的哲学寻绎》,《求索》1992/06。1991年1、《论行为文化的无意识机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07。2、《宗教信仰的文化心理》,《湖南社会科学》1991/02。3、《乡土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1991/05。4、《论“实践精神”掌握世界》,《求索》1991/02。1990年1、《论雅文化与俗文化》,《求索》1990/02。2、《论直觉》,《海南大学学报》1990/03。3、《文化是意识的唯一表演》,《湖南社会科学》1990/03。1989年1、《民族的文化觉醒——中国八十代年文化热片论》,《湖南社会科学》1989/02。1987年1、《试论新技术革命的成因和动力》,《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7/02。1986年1、《生产力决定作用相对性的系统分析》,《求索》1986/04。1985年1、《论生产关系接受生产力作用的内在机制》,《求索》1985/01。2、《论机构改革的经济机制》,《经济日报》1985/12。1984年1、《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质量对应运动》,《求索》1984/01。2、《从质和量的对应考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中国社会科学》1984/04。1983年1、《试论生产力的定性定量分析》,《湖南师院学报》1983/03。1982年1、《论精神文明中两类知识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求索》1982/04。2、《旧生产关系质的改变对于新生产力量的扩张有决定作用》,《湘潭大学学报》1982/04。3、《生产力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新湘评论》1982/02。1977年1、《反革命的政治骗局》,《中山大学学报》1977/05。1976年1、《形而上学猖獗 意在篡党夺权》,《广州日报(头条)》1976/12。1975年1、《奴隶阶级哲学初探》,《光明日报》1975/04。2、《林彪“二合而一”哲学批判》,《中山大学学报》1975/03。论文资料搜集来自于百度、中国知网等网站。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一代复一代的学人,秉承历史使命,张扬时代精神,求真向善审美,传道授业解惑,领引莘莘学子,修身修业,成人成才,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卓砺奋发,创造未来。“光荣属于人民教师” !—— 胡潇  教师的椅子由四条腿支撑着:人格,学识,辛勤,奉献,这远胜于君王的御座。—— 胡潇  教师不是用力量说话,而以真知善意躬行育人。他为人指路,所指的方向是你的,也是自己的。—— 胡潇 胡潇,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省学位办哲学学科组成员,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学会副理事长。自2004年到广州大学以来,创办一个新学院,全力推动本科教学评估和建设,狠抓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奋发图强,全力拼搏,业绩突出,为大家公认。2005年被广州市教育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三次考评为优秀,2007年被广州市委、市政府定为市管优秀专家。(一)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认真教书育人  胡潇同志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与湖南师大联合培养研究生时,三年内共指导博士2人,硕士6人。硕士生中1人提前毕业考上浙江大学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论文写作、成果发表等方面继续得到胡潇教授指导、帮助,现在复旦大学任教;4人以优秀论文毕业,当上了大学教师。为了对学生精心施教,他不远千里,不厌其烦,每年都要自费三、四次去湖南指导学生,从开列书目、确定论文选题到难点突破、论文定稿,总是严格要求,精心施教。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多篇获得优秀评级,有2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有3篇论文公开发表,1篇发在核心刊物上。2005年,胡潇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谢伟强的毕业论文《曹操人才观片论》,难度大,且用半文半白的文言文写成,胡老师先后与该生讨论了17次,除了指导学生完善论点、论证外,还字斟句酌地为其训诂,最后该生以优秀论文通过学位答辩,并考上华师的研究生。平时,学生有困难,胡老师总是关心备至。他上2004级本科生的课,发现一学生经济拮据,立即倾囊相助;他在该班还出资支持学生为身患绝症的教师捐款,让学生充满爱心;2008年底一学生住院手术,经费困难,他带头捐资千元,并动员其他方面相助为其解难。近几年他多次资助经济紧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渡过难关、继续学业,总金额近5000元。每次上完课,总有一些学生要围上来询问各种问题,他不厌其烦,细细解答,全然不顾还要赶车回城。他的教学很能感染学生,深受学生欢迎,一些已上完哲学课但未听他讲课的高年级学生,又跟着重修一遍;2005年,当他为思政专业2005级学生授完最后一堂课时,学生以全班名义,送他一件印有青年人大头像的青春衫“班服”作为留念;当他上完全校的美学公选课时,一学生竟拿着一个苹果塞给他,深情地说:“胡老师,九点多了,你还没吃晚饭,先充一下饥吧!” 2007年,当他授完思政专业2006级2班的哲学原理课之后,全班学生每人签名留念送他一本纪念册,给他以盛情赞扬,非常认同他的学识、教学方式和他对教学高度负责的精神,并当场集体合影留念,众口-词:“真希望还有机会听胡老师的课” !其教学效果亦年年获得“优秀”评价,各门课程平均达93分以上。  来广州大学以后,在研究生的教学与指导方面,胡潇同志亦是倾注心血,从严要求,悉心栽培。他所指导的学生学习上进,表现诸隹,学业成绩突出。2008年毕业的两名硕士生,学习中都遇到男友分手、失恋痛苦的问题,一度心灰意冷。胡潇同志耐心细致反复做她们的疏导工作,并约她们与他指导的己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生集会交流,利用同辈人的经历化解人生的迷失,重新振作学习精神。之后两学生放下包袱,潜心学业,各方面进步明显,成绩居前,两人共发表论文12篇,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评价,毕业后分别在大学和重点高中任教,受到单位好评。诸如此类,当学生半个家长的事还很多,研究生们大事小情总是把他作为最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有力地调动和保护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茁壮成长。学生们的突出表现让其他同学甚至老师都很羡慕,殊不知背后是亲切的关怀与辛勤的劳动。  (二)潜心学术,努力探索,科研成果丰硕  2004年以来,胡潇同志曾主持4项省级课题,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市教育局重点课题,均已结题。争取到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一项市级后期资助项目。据统计近五年间他发表论文29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8篇;出版著作4部,再版个人专著1部,其中独立撰写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3部,主编专著1部;另外还有主编待出版的哲学原理教材1部,个人已发表的成果共130万字。此外,他还分别与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三个单位签订了三本书的出版合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他治学严谨,科研成果质量高、社会评价好。近几年,他获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这在有9个哲学博士点、1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高水平学者强手如林的广东,广州大学的教师荣获这些奖励实为不易。在一些前沿领域,胡潇同志的学术探索有鲜明的创造性,他在全国率先肯定并研究了马克思元哲学的解释学思想,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文摘》转载;他率先提出、论证了哲学教学生话化的理念,并设计具体实操模式;他首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念9种解释视域,在国内外开风气之先,引起强烈反应。鉴于对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的认可,他曾被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邀请担任广东省“十一五哲学规划”组的副组长,执笔起草了“广东十一五哲学发展规划”;多次任省基金课题评委、组长、优秀百篇论文评委、社科成果评奖委员,担任省学位办哲学评议组成员。2005至2008学年度,胡潇同志每年的科研积分,相当于专职研究人员2人/年左右的工作量。这对于既要教书又要抓管理的他来说,业绩的完成只有一个办法:少休息,多加班。他常常是深夜睡觉,五点起床。对此,同事们说他是“六十岁的年龄,三十几岁人的精神和拼劲。”  (三)全力推动学科建设,学院发展大见成效  2004年7月,胡潇同志作为院长,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广州市第一家公共管理学院,创办了第一个社会学系。他求贤似渴,四处招揽人才,先后联络、接待近60位“双高”人才,有时一年上百次地跑学校人事处办理引进人才的各项事宜,先后共引进8位教授,16位博士,其中有3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和1名归国博士。目前,学院已有14名教授、20名博士,根本改变了原来学院人才结构门类不全,学位、职称偏低的落后状态。他大力扶持年轻教师,积极动员并切实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除4人获得学位以外现在还有14名青年教师读博士;悉心指导年轻教师立项申报课题,策划并资助出版著作18部,资助发表在权威刊物的学术论文10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教学论文11篇。其中经他亲自修改过的论文、课题书就多25件。他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在他的大力帮助下,一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晋升为教授,一举突破了原法学院五年无人评正高的闷局。随之,由他直接指导的黄禧祯副教授又晋升为教授,并评为学校首批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他倡导并推行“苦练内功,广借外力,高搭平台,快速发展” 的建院方针和有效措施,2006年学院获得1项国家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市级课题;2007年学院两位青年教师又获两项国家基金课题。至2008年底,学院50个专任教师共获103项课题,课题数为全校第一,科研经费数倍剧增。近几年全院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28部,2007年仅思想政治教育系就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9篇,科研实力显著提高。作为学术带头人,胡潇同志全力倾注学科建设。他千方百计筹措40多万元经费资助论著出版、发表;他全力拼搏,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团队力量,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授予权,作为方向带头人参与两个硕士点和一个省级重点人文科学研究基地的申报,这使目前学院的研究生布点数量在全校文科位居第一。同时,他还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重点扶持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市名牌专业,主办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参加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一次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引起热烈反响。这为学院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快速发展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认同,几年来国务院学科组成员、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重点大学博士点带头人先后来院讲学的就有23人次;在2008年国家学位办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研究教育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在参评的69所大学中列35位,超过一些重点大学和同类专业的博士点单位,人们称赞公共管理学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迅速崛起。  (四)狠抓教学改革和建设,创名牌,出精品  承接学院原有的精品课程建设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在全校率先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后,胡潇同志积极介入课程建设,帮助优化队伍,争取课题,出版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增厚课程建设持续发展力量。同时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寻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的差距,强化整改措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一个新专业占四分之三的新建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胡潇同志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优选和凝练其特色,明确进取方向,强化建设措施,使学院拥有三门市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近期胡潇同志按学校要求牵头组织哲学优秀教学团队,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新一轮上水平的建设。他多方采取有效措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生活化” 为主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教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11篇教研论文;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改革和建设方案,优化教案和课件,重建试题库,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哲学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已有成果和工作基础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之后,胡潇同志牵头分别申报了省、市教学成果奖,获二等奖评价。现在,又拟定了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组织发表一批教研论文,系统地展开了评教评学,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进网络教学平台,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全面审视、优化和完善制约与体现课程质量的各个要件和元素,准备以全新而完备的样态冲击国家精品课程。胡潇简历胡潇,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学科带头人,兼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生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基金课题1项、省市课题16项,独立出版《文化现象学》、《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意识的起源与结构》、《缘道》、《马克思的解释》等学术专著11部,主编和参与撰写著作8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高校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摘50余篇;论著成果480余万字。获各种奖励15项,其中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8项,市级一等奖2项。信守的学术理念是:求真问是,精骛八极;会通至道,心游万仞。
2023-09-13 05:29:171

哈尔滨美加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特色

哈美加外校以外语和科技创新为特色。张韬校长对哈美加外校两大办学特色做了如下阐述:外语和科技创新是新时代的呼唤。一、关于特色课程哈美加外校已开出特色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1、 外语特色课程(1)口语与听力(2)双语历史 (3)双语地理 (4)双语生物(5)双语文化 (6)科技英语初步 (7)俄语 (8)牛津英语 (9)雅思2、科技特色课程(1)小论文 (2)小制作 (3)小发明 (4)小创造 (5)电脑机器人(6)网页制作 7)奥数 (8)奥物 (9)奥化 (10)科技创新(11)航模 (12)舰模 (13)车模 (14)单片机 (15)阳光测向(16)物理自主实验 (17)化学自主实验 (18)生物自主实验(19)科技史 (20)自然辩证法初步二、关于外语特色哈美加外校外语特色的标准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外语成绩名列本地区前茅;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外语成绩名列本地区前茅;语音、语调标准、纯正,人人都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英式英语;出国学生质量、数量名列本地区前茅。哈美加外校创办外语特色拟采取的措施有:本学校学生除学习世界通用外语——英语外,每个学生都要选修第二外语——俄语;除使用全国共用的教材外,引入1—2种其它版本的教材或原版教材;增加适度的外语学时;实行分层次教学,每班20人以下;课堂上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2/3以上);课堂教学灵活运用情景化、母语化的教学方法;坚持经常开展英语活动,包括背诵、早读、听音、师生对话、阅读、英语角、英语演讲、手抄报、英语竞赛等;利用多种机会参加外事活动,直接与洋人打交道;师生入门都要经过严格的语音、口语与听力的检测;借鉴“苏国外”的国际教育经验,办好与加拿大、美国等官方合作的中加、中美等项目和澳大利亚官方认可的海外学校。三、关于科技创新特色为改变中国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为孩子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基,哈美加外校推出科技创新特色课程。哈美加科技创新特色的标准是:省级科技创新校早日挂牌;科技论文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质量、数量在本地区中、小学中名列前茅;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级别、人数在本地区中、小学中名列前茅;荣获科技发明专利级别、人数在本地区中、小学中名列前茅。我校创办科技创新特色拟采取的措施有:本校学生都要选修1—2门科技创新特色课程;每个学生每年确保一篇质量较高的科技论文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论文;全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科技——艺术节;建设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多媒体、电子白板班班通;建设一流的动漫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三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开展天文、气象观测、生物园等科技活动;建立科技成果展览室;开展科技专家进校园活动,开展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防震减灾、安全避险等科普活动;建立科技创新传统项目——电脑机器人与生物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的先进的科技创新校园。“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在80000M的哈美加外校的校园里一定会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一定会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哈美加外校董事会提出:“一定要把哈尔滨美加外国语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学校和国内英语顶尖特色学校,干部、教师、员工有尊严的幸福健康学校。”校长张韬先生说:“有一流的团队、一流的学生群体、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办学使命,董事会提出的办学目标一定会按期或提前实现!”哈美加外校校长张韬先生热烈地欢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加盟!
2023-09-13 05:29:321

怎样让逻辑思维能力强,如何改变?

将A4纸横放,每张纸写一个主题,1页写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一张纸控制在2分钟之内,每天写10页。换句说,就是每天用10-20分钟时间手写笔记。作用和效果:在做的过程中头脑和情感会得到快速的整理,理清头绪。一旦坚持做3个星期到1个月时间的笔记,脑海中的语言就会层出不穷,甚至在做笔记之前,就已经想到该怎么表达了。1个月前还很朦胧不知道该如何叙述的事项,现在已经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想法也会不断涌现,最后动笔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大脑的运转速度了。再坚持几个月,就能做到瞬间从宏观上看待问题,逐渐接近“零秒思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能瞬间抓住问题的关键,并进行整理。
2023-09-13 05:29:502

科学家的故事500字以内,要不著名的科学家,十个以上!!!!!!!!!!!!!!!!!!!!!!!!!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2023-09-13 05:30:003

何祚庥的儿子国籍

何祚庥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男,汉族,1927年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两弹研制参与者之一。 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近年来,对伪科学、邪教的口诛笔伐以及对经济、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得出的结论使之近来成为“曝光率”颇高的新闻人物。由于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被称为“两栖院士”。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1980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五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4年起在北京大学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4年起在北京大学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他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是建国后中国科学方法论研究事业的早期开拓者之一,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近年来积极站在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的第一线,并做出重要贡献。 何祚庥还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专家,在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先后发表约300多篇科学论文。 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何祚庥从事中微子质量问题、中微子震荡问题及双β衰变理论的研究等。 何何祚庥长期以来从事粒子物理及各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其重要工作有层子模型的研究,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弱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等,先后发表约250 篇科学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多种奖励。他还曾从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近十几年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曾就科技政策、教育政策、文艺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若干理论问题,以及当代经济建设所应关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发表文章,如倡导磁悬浮列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等。近年来积极参加捍卫科学尊严,揭露和反对伪科学等活动,并做出重要贡献。最近又关注克隆人研究问题,有较大社会影响。  
2023-09-13 05:30:081

求:元素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不同时期不同的方法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先背熟元素周期表,然后就会慢慢找出各族元素的规律,以后见到没有学过的元素只要是同一族的都会知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化学性质,那就不是可以举一反三了 横着看叫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上某一横列元素最外层电子从1到8的一个周期循环 竖着看叫族,是指某一竖列元素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表现出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主族元素是只有最外层电子没有排满的,但是副族有能级的跃迁,次外层电子也没排满。去找本高一的化学课本都有啊! 第一周期:氢氦----侵害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鲤皮捧碳蛋养福奶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那美女桂林留绿牙(那美女鬼 流露绿牙)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嫁改康太反革命铁钴镍铜锌镓锗----铁姑捏痛新嫁者砷硒溴氪----生气休克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如此一告你钼锝钌----不得了铑钯银镉铟锡锑----老把银哥印西堤碲碘氙----地点仙第六周期:铯钡镧铪----(彩)色贝(壳)蓝(色)河钽钨铼锇 ---- 但(见)乌(鸦)(引)来鹅铱铂金汞砣铅----一白巾供它牵 铋钋砹氡 ---- 必不爱冬(天)第七周期:钫 镭 锕 ---- 很简单了~就是---- 防雷啊! 用谐音狂想记忆法较好记:轻(氢)孩(氦)离(锂)皮(铍),朋(硼)叹(碳)淡(氮)养(氧),佛(氟)奶(氖)那(钠)没(镁),屡(铝)归(硅)临(磷)留(硫),滤(氯)牙(氩)加(钾)钙。 意思是说:瘦弱体重很轻的小孩皮肤脱皮,朋友慨叹说你应该粗放型地养他。我们家老佛爷也就是孩子的奶奶说:那样没法子养。屡次回老家讨偏方,临走时还给人家留下钱,人家屡次说,你应该给他的牙加补一些钙。 这是我上初中时学化学时自己编的,你瞧都二十年了还记得很清楚。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这个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生产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化学也同其它科学一样,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门捷列夫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诞生到人间。门捷列夫从小就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他认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们得到快乐、美满的生活;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变得聪明。 门捷列夫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学教师,经常给他们讲课。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当时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始创的新原子论。由于道尔顿新原于学说的问世,促进了化学的发展速度,一个一个的新元素被发现了。化学这一门科学正激动着人们的心。这位教师的讲授,使门捷列夫的思想更加开阔了,决心为化学这门科学献出一生。 门捷列夫在大学学习期间,表现出了坚韧、忘我的超人精神。疾病折磨着门捷列夫,由于丧失了无数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苍白了。可是,在他贫血的手里总是握着一本化学教科书。那里面当时有很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缠绕着他的头脑,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价,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着。他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俄国名字的光荣。”——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门捷列夫并没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来了。最后,才知道是医生诊断的错误,而他得的不过是气管出血症罢了。 由于门捷列夫学习刻苦和在学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这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写出了《论比容》的论文。文中指出了根据比容进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组的途径。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副教授,当时年仅二十三岁。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了苦头。当他担任化学副教授以后,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近五十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虽然有些化学家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但由于他们没有把所有元素作为整体来概括,所以没有找到元素的正确分类原则。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走出实验室,开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资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国海德尔堡进行科学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扎实了。 一八六二年,他对巴库油田进行了考察,对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测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对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八六七年,他借应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工业展览俄罗斯陈列馆工作的机会,参观和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许多化工厂、实验室,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他认识自然的才干,而且对他发现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门捷列夫又返回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纸卡。他把重新测定过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他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紧紧抓住元素的原子量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停地研究着。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而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终于发现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说明:简单物体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质,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门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过程中,又大胆指出,当时一些公认的原子量不准确。如那时金的原子量公认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的前面,因为它们被公认的原子量分别为198.6、6.7、196.7,而门捷列夫坚定地认为金应排列在这三种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应重新测定。大家重测的结果,锇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而金是197.2。实践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论断,也证明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门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象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人们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并不是完整无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气体氛的发现,对周期律是一次考验和补充。一九一三年,英国物理学家莫塞莱在研究各种元素的伦琴射线波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后,证实原子序数在数量上等于原子核所带的阳电荷,进而明确作为周期律的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数。在周期律指导下产生的原于结构学说,不仅赋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说明,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周期律的本质,把周期律这一自然法则放在更严格更科学的基础上。元素周期律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门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这个勋业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等。由于他总是日以继夜地顽强地劳动着,在他研究过的这些领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一九0七年二月二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科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了。但他给世界留下的宝贵财产,永远存留在人类的史册上。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789年,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这张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组规则。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上述各位科学家以及他们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一个前期的准备,但是这些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而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德国化学家迈尔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这一正确的规律的发现非但没有被当时的科学界接受,反而使它的发现者纽兰兹受尽了非难和侮辱。直到后来,当人人已信服了门氏元素周期之后才警醒了,英国皇家学会对以往对纽兰兹不公正的态度进行了纠正。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的发现中可谓是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他在研究工作中亦接受了包括自己的老师在内的各个方面的不理解和压力。 门捷列夫生于1834年,10岁之前居住于西伯利亚,在一个政治流放者的指导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1847年,失去父亲的门捷列夫随母亲来到披得堡。1850年,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曾担任中学教师,后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 1867年,担任教授的门捷列夫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中,正在着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在著书过程中,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 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经过几次并不满意的开头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门捷列夫准备了许多类似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门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最初,他试图像德贝莱纳那样,将元素分分为三个一组,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他又将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分别摆在一起,使其分成两行,仍然未能成功。他用各种方法摆弄这些卡片,都未能实现最佳的分类。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 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事实上,德国化学家迈尔早在1864年就已发明了“六元素表”,此表已具备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早几个月,迈尔又对“六元素表”进行了递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该图解比门氏的第一张化学元素表定量化程度要强,因而比较精确。但是,迈尔未能对该图解进行系统说明,而该图解侧重于化学元素物理性质的体现。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 客观上来说,迈尔和门捷列夫都曾独自发现了元素的周期律,但是由于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最为彻底,故而在化学界通常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
2023-09-13 05:30:192

问个关于相对论的问题!!

我也喜欢这个问题,以我理解着两个星球的时间没有交集,各按各的。除非你去他们星球。
2023-09-13 05:30:3016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的硕博士点

森林培育博士点森林培育博士点于2003年申报成功,于2004年开始招生。研究方向:1. 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 本方向长期以来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发育生物学、生态生理学特性的关系,开展了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群体结构和混交林种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集约栽培条件下工业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开展了困难造林地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揭示了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和人工重建机理。本方向是林学学科传统的研究领域。下设2个领域(1)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2)困难造林地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2. 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 本方向形成了以林木良种选育、快速繁殖、技术推广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科研模式。运用树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收集了国内外杨树、银杏、刺槐等树种种质资源350余份,建立了固定的种质资源基因库;经过区域化试验,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了主要树种种子后熟生理和苗木活力。3. 经济林栽培理论与技术方向: 以华北地区主要经济树种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林丰产、优质、高效栽培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了主要经济树种的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性,揭示了集约栽培条件下经济林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增长进程和质量形成机制,掌握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林地环境调控、土壤培肥、节水灌溉和树体管理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华北农区林业发展和经济林开发技术模式。导师队伍: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 王华田、张光灿 教授。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 邢世岩、孙明高 教授。经济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方向 牟志美、陈学森、侯立群教授。森林培育硕士点森林培育硕士点于1981年开始招生,目前(至2002年)共培养硕士50人。研究方向:1. 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 本方向注重分析造林地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发育生物学、生态生理学特性的关系,开展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群体结构和混交林种间关系的研究,开展困难造林地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揭示植被自然恢复规律和人工重建机理。本方向是林学学科传统的研究领域。下设2个方向(1)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2)困难造林地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2. 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 本方向以林木良种选育、快速繁殖、技术推广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科研模式。运用树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收集了国内外树种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经过区域化试验,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主要树种种子后熟生理和苗木活力。3. 经济林栽培理论与技术方向: 以华北地区主要经济树种为研究对象,以经济林丰产、优质、高效栽培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主要经济树种的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性,揭示集约栽培条件下经济林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增长进程和质量形成机制,掌握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林地环境调控、土壤培肥、节水灌溉和树体管理技术。导师队伍:人工林培育与植被重建方向 王华田、林全业 教授。林木良种壮苗繁育理论与技术方向 邢世岩、孙明高 教授、曹帮华 副教授。经济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方向 陈学森、侯立群 教授、李 键 副教授。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于2003年申报成功,于2004年开始招生。研究方向:1. 经济林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与利用方向: 本研究方向将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资源评价与遗传育种相结合、常规有性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研究相结合选育新品种。2. 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以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以创建丰产、优质、多抗木本植物新种质为目标,运用植物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基因工程技术,对木本植物目标基因进行了定位、分离、克隆和转化。导师队伍:经济林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 邢世岩、陈学森、冯殿齐。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张克强、丰 震。林木良种选育 孙明高 、王长宪。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点山东农业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硕士点,挂靠在林学院蚕学系,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1997年正式招生,已招生7届,共34人,另外招收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生16人,已毕业研究生4届,11人,其中有7人考取了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本学科点现有正式导师8人,其中博导2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5人。他们是:牟志美 教授(博导)、崔为正 教授(博导)、刘训理 教授(博导)、刘庆信 教授(博导)、王洪利 副教授、李卫国 副教授、王彦文 副教授、邹风竹 副教授、周垂钦 研究员。另外,从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等单位聘请客座教授和兼职导师1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方向:蚕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家蚕生理生化与饲养技术、家蚕病理与蚕病防治、蚕桑生物技术、丝茧学与蚕丝化学、生物资源工程。学位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高级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级蚕桑学、动物生化实验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创建于1990年,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两届)15人。本学科现有山东农业大学水土综合治理研究所、生态环境工程实验室。研究方向:流域管理与信息技术: 本方向密切结合中国目前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北方土石山区为重点,以山东省石质山地为核心,以3S技术为基础,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经济开发理论与技术研究。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目前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研究北方石质山区、山东省黄河故道风沙区以及工矿区废弃地等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沙地治理与经济开发: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目前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以山东省的沿海风沙化土地与内陆风沙化土地为主体,研究各种类型沙地的综合治理与经济开发理论与技术。导师队伍:本学科现有导师组成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4人。分别是:张光灿 杨吉华 张良成 马树升 刘福胜李传荣 刘 霞 倪深海 张庆华 李天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山东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挂靠在林学院,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正式招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生理;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造景应用导师队伍:本学科点现有导师8人,其中博导2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3人。他们是:赵兰勇 教授(博导)、张志国 教授(博导)、臧德奎教授、丰震 副教授、樊金会 副教授、邢黎峰 副教授、陈东田 副教授、于东明 副教授。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学位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高级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品种分类学、园林植物造景与应用。出现骗子:09级园林专业王勇,网上诈骗钱财,尚未解决
2023-09-13 05:31:091

朱剑峰的出版物

《赢在起跑线上:当代中国城市优生的现代化研究》(博士论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年出版。“Seeking Pleasure and Health: Space, Consumption and Two Motherhoodsin Post-Mao China”,《复旦大学学报人文与社科版》,2009年第2期。“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奶粉"事件辨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9年4期全文转载。
2023-09-13 05:31:231

朱丽君的人物介绍

苏州吴中区小石湖公园命案朱江涛的前女友,她和朱江涛发生了婚外情,两人合谋杀害了朱江涛的妻子张岚。
2023-09-13 05:31:384

怎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笔者认为,所谓人文素养,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那么,哪些人是最渴望而且最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呢?我想毫无疑问是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通过历年的各种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让社会失望的事情在不断发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而究其根本,是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上面。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多数的高校录取只看分数而忽视面试,从而导致大学生只有数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提高。笔者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来换取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忽视了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思想修养。思想修养必不可少,但思想修养虽然是必修课,却也成了大学生的必逃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大学的教育也只是为了就业率,思想修养课的教师所受管束和要求最低,而大学生与高中生的教育目标基本都围绕了学校的核心目标。
2023-09-13 05:32:192

华南师大哲学系各导师具体情况

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专业的师资队伍那里可以看到哲学系老师的情况,包括中国、外国哲学、科技哲学等,还有一个哲学是在政治与行政学院,你也可以去学院的网站看看。哲学所建于1978年,现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即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科学技术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史(该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轮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哲学所全日制在校学生111人,其中博士生12人、硕士生99人。总体师资情况: 哲学所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广东“千百十工程”省级人选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硕士学位者2人,有海外学成归来者1人,多位教师曾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地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经历。教授:(按姓氏笔画为序) 于奇智 陈晓平 范冬萍 黄世瑞 黄作 颜泽贤 副教授:(按姓氏笔画为序) 许雪涛 陈开先 余慧元 胡浩 讲师:(按姓氏笔画为序) 勾文增 刘钰森 李宜静 宋志润 梁咏新 http://portal.scnu.edu.cn/wps/PA_1_F1T9CTE00GTD902NJJBU972000/upload/publicAdmin/SubMenu/XueYuanGaiKuang/CombineStaticPage.jsp?portalID=publicAdmin#his
2023-09-13 05:32:302

本科生可以直接读博士吗?

本科生直接读博士的情况是考大学的分数够录取学校的硕博连读分数线,这样就可以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了。也可以本科毕业考研时报考硕博连读,直接到博士。一般的情况下本科生是先考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再考博士的。
2023-09-13 05:32:4215

何兵的主要论文

1. 何兵:《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重建》(8500字),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双月刊);2. 何兵:《资本支配下的技术控制:时空重构》(7500字),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9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3. 何兵 徐小钦:《托马斯·库恩:不情愿的革命者》(8000字),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双月刊);4. 何兵:《科学与人的此在——从库恩和海德格尔看科学观变革》(7000字),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0期,CSSCI;5. 何兵:《库恩究竟是革命家还是改良派》(7500字),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0期,CSSCI;6. 何兵:《谈谈范式的认知功能——从基于规则的推理到基于范例的推理》(7000字),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1期(双月刊),CSSCI;7. 何兵 刘俐:《库恩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分歧》(6500字),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双月刊),CSSCI;8. 何兵:《真理、信念与知识进化——库恩的进化知识观》(11000字),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2期(双月刊),CSSCI;9. 何兵 王青青:《从表象知识观到实践知识观——库恩哲学革命的意义》(7000字),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双月刊),CSSCI;10. 何兵:《库恩语言转向的认知根源》(11000字),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3期(双月刊),CSSCI;11. 何兵 殷维:《意义、指称与实在》(8000字),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第4期(双月刊),CSSCI;
2023-09-13 05:33:241

哲学理论类论文论述生态哲学有何价值

一,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解读的一个范本面对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提出的巨大挑战,很多人主张应该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伦理,把生态系统纳入道德思考的范围,各种生态主义哲学应运而生.生态主义哲学共同的特点是,质疑人类中心论的合法性,主张应该把人的道德义务扩展到人之外的整个生态系统,以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性.生态主义哲学成为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一个响亮的名字,环境伦理学,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等各种哲学在西方世界颇负盛名,其中环境伦理学最具代表性.环境伦理学的代表人物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坚信,依靠人性自我规范的道德进步才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迷误的伦理误区.因此,他的环境伦理学旨在建立一种自然生态价值论的内在价值论,以此来阐明: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所负有的义务.他认为,"原野就产生生命的根源而论,其本身是有内在价值的.当原野使参观者获得现实体验时,原野携带着价值,而且它已经把历史和生态学方面的价值传递给了参观者."〔1〕从而主张价值走向原野;传统伦理学的观念"大自然不具有任何内在价值"是值得检讨的;我们应该把"伦理关注普遍化,承认生物生态圈中的每一物类都有其内在价值";〔2〕强调生态系统整体的" 善"大于人类自身的善.他认为,"大自然是一个进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一个后来加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人类出现之前早就各就其位.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人只不过利用和花费了自然所给与的价值而已."〔3〕罗尔斯顿列举了大自然所承载的种种价值,意在说明自然带给人类的"善",因此, 人类对自然负有义务.罗尔斯顿给日益激增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出的化解的"良方"乃是遵循大自然.他提出在四种相对意义上的遵循自然:在自动平衡意义上的遵循自然,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来增进人的福祉;在道德效仿意义上的遵循自然,相信自然中可能存在某些我们应当遵从的"善";在价值论意义上遵循自然,要把自然看作有自然价值而非仅有一些自然事实的领域,不是去干涉它,让它以自己的方式运行;在接受自然指导意义上遵循自然,是指自然能给我们一种教育,"引导我们走出来,懂得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我们的秉性如何".〔4〕总之,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不干涉自然的运行,听从自然的教导,以此来达到人类自身的发展.罗尔斯顿谦逊地提出,这种遵循是相对意义上的遵循.在人为的意义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5〕因而人只能在相对意义上遵循自然.这四种遵循自然的可能形式,包含着明显的道德诉求.不可否认,罗尔斯顿在纠正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倾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他要求人类要遵循自然的训导是否可行的确是值得探讨的.人类的活动本来就是一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活动.罗氏对商业中的伦理也进行过讨论,企图规劝企业为环境负责,罗尔斯顿远不是资本家,跨国公司的"教父".但是这种道德劝说究竟在多大意义上能够改变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还要取决于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行为,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6〕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解读与资本的逻辑马克思在150多年前就预见到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与自然关系所带来的危机和对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环境纳入到他的思考范围而且把人与社会也纳入到他的思考范围,从而形成了人化自然观理论.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已经幻化为一种能够控制一切的权利,自然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而是人们征服的对象,是攫取经济利益的对象.马克思直言道:"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剥削劳动,资本剥夺自然的剥削关系.无论当代社会的发展是多么快速,多么惊人,都没有脱离这种生产关系,都是以这种社会关系为背景的.这种生产关系是以资本家剥削工人为基础的,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种关系在当今世界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关系."已有的发展伦理,发展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框架,现实条件".〔8〕问题在于,从全球角度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伦理,发展关系并不具有同步性,而是具有对抗性的.发达国家掌握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身的利益,往往利用自己各种优势,把严重污染环境的制造业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自己只从事高附加值的技术方面的研发,只用少量的资金去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宝贵资源和廉价的劳动.这是现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处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展伦理的具体性,特殊的个性.因此,看似简单的人与自然关系在进入具体的社会之后又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问题,使发展问题的本质具有了剥削和反剥削的政治性质.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资本逻辑和伦理已经对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进行全面的渗透.资本成为社会伦理价值的轴心,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围绕资本进行运作的一架庞大的机器:以资本的增殖为动力,不断地从自然界攫取经济利益,以满足资本家无穷的贪欲,以实现人类社会所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必然成为资本的附属物,成为资本实现增殖的工具.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与资本家的无度的贪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必然是以剥夺自然界为首要前提的,只要资本继续统治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危机就会继续存在下去.马尔库塞曾经说过,"对自然界的损害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达到了多大程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生态学的政治功能很容易被中立化,很容易被用于为美化现存的权力机构服务."〔9〕三,环境伦理学的问题固然,环境伦理学对纠正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激行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范本,"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伦理觉悟",〔10〕是生态理性的有益反思.但是面对资本的伦理和资本的逻辑的强势话语,环境伦理的存在何以可能,它有何可能与资本的伦理相抗衡它的理论基点是把自然看作抽象的自然,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特别是资本逻辑在人与自然中的控制力量.它从人的道德层面出发去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把握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第一,抽象性.罗尔斯顿视野中的自然界显然是抽象的自然界.罗尔斯顿并没有涉及处在社会现实中的自然界,他只字不提处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界,一味去宣扬荒野自然的价值.而他所描绘的自然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批判过的抽象的自然.这种自然只是撇开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的,孤立的自然环境.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然,孤立的,与人脱离生活关系的自然界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意义的.正如我们看到的,罗尔斯顿遵循自然的道德劝说在资本的强势面前也是苍白无力的.它只是一种生态的觉悟,其解决方式只是理想化的,抽象化的.对于化解现实中的人与自然的日益激增的矛盾还是很遥远的.其次,罗尔斯顿并没有打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要害.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典型表现是资本伦理,资本的逻辑,罗尔斯顿恰恰没有看到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资本逻辑的控制.他企图通过道德规劝来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这种规劝在资本的强势控制面前是失效的.因此,罗尔斯顿的解决方式是浅层化的,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寄希望于抽象的人性道德,企图用道德自律来阻止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其实际效果可想而之.第三,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脱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生产方式,在人性内部去寻找人与自然矛盾的道德的解决只能是乌托邦式的梦呓.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背后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只是事情的一种表象,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与人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以人类的有用物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发展,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剥削,压迫的紧张关系.资本为了实现增值,必然会剥夺人,剥夺自然.在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就是总资本家,它以资本为工具,通过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的工业肆无忌惮地盘剥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的对象,使自然沦落为资本的奴隶,成为资本家攫取经济利益的对象,从而使自然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甚至危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四,简短的结论从哲学的角度看当今世界,资本的逻辑仍然是主导全球性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身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批判地看待这种资本逻辑及由这种资本逻辑导致的发展模式,限制资本的控制,实现人对资本的控制.我们应该明白,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资本的逻辑并不具有永恒性.随着资本和劳动的矛盾达到极限,资本主义将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将随着资本的覆灭而失去依存的条件,人与自然,人与人最终会达到和解.因此,改变发展模式,限制资本的控制权力,才能更好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参考文献:[1]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王晓明,霍锋,李立南等译.价值走向原野[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1).[2][4]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9):20-21.[3][5]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等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4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8]陈忠.走向资本批判的深层发展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10.[9]马尔库塞.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46.[10]田海平.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J].天津社会科学,2008(5).[作者简介]贾志钦(1967-),女,河南南乐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责任编辑:烨 子简论哲学对科学的"授义"活动及本真精神□殷华成(河南大学 马列部,河南 开封 475001)摘要:哲学对科学的重要意义表现为其对科学的"授义"活动.哲学对科学的"授义"活动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是在哲学所开辟的视界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的预设,研究活动以及进步离不开哲学沉思;科学后果及科学家和当代人的责任也离不开哲学的监护.它们彰显了哲学对科学有批判,督察之责的本真精神.关键词:哲学;科学;授义活动近代以来,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判断却大多数还停留在旧的水平上.怎样看待科学时代哲学对科学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哲学对科学的重要意义表现为其确定或发现科学命题意义的"授义"活动.正如逻辑经验主义者石里克所言,"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的工作不在于提出命题,而在于最后的授义……确定意义的哲学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1〕只有从三个方面认识到了哲学对科学的这种" 授义"活动的奠基和先导作用,才能进一步澄清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本真精神.一,科学是在哲学所开辟的视界内产生和发展的古希腊时期,科学属于哲学的一部分.当柏拉图把早期希腊思想家讨论的自然哲学问题转换为理念问题时,科学就已经内含于其中了.古代科学的主要资料也在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流传至今.近代以来,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时,哲学为具体的科学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的奠基作用已经完成.
2023-09-13 05:33:413

自然辩证法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1、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尤为重要。2、它是提高个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自觉接受辩证法的指导,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克服思想上的极端化和工作中的片面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待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理解问题,学会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观察问题,从而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构建个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也是增强个人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作用: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扩展资料在目前中国的学科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哲学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1990年之前,“科学技术哲学”的名字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界曾经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引领风气和时尚。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现在仍称此名。《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然辩证法
2023-09-13 05:33:481

数学中的哲学观之探微论文

数学中的哲学观之探微论文    [摘要] 本文从数学运算的对立统一、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理论发展过程的量变到质变、数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论述了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    [关键词] 数学 辩证法 对立统一 矛盾 相互联系   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世界,遵循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唯物辨证法是指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古今数学家都把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作为研究数学的指导思想,从而取得了一个个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数学运算的对立统一   数学中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指数与对数运算、三角与反三角运算、微分与积分运算等等,它们都是互逆的运算。互逆的运算是对立的双方,是现实世界中正与逆的矛盾在数学中的具体反映,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数学运算正与逆的存在与统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杠杆,因而对一个给定的运算是否存在逆运算,它是怎样形成的,始终是数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数学运算有高底之分,一般地,我们将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分别称为第一、二和三级运算。这里较高一级的运算与较低一级运算之间有一定联系,且能相互转化。例如,乘法是加数相同情况下的加法,乘方是因数相同情况下的乘法,多元函数的导数归结为求一元函数的导数,多元函数的积分归结为函数的微分,并且由“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将一元函数的微分与积分联系起来。    二、数学中充满着矛盾   常量与变量是数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常量是反映事物相对静止状态的量,变量是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状态的量,它们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又具有相对性、依存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又是统一的。   现实世界中的有限与无限,反映到数学中来成了量的有限与无限。数学中人们常常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无限一方面可以作为有限的总和而存在,作为一切有限的对立物而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作为描述量的变化过程而存在。有限与无限有着质的差异。例如,一个有限集和它的任何真子集之间都不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但在无限集中,就不完全是这样。比如,自然数集可以和它的真子集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有限的数集必有最大数与最小数,但是无限数集就不一定是这样。再如,对于数的有限和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但在无限和式中就不能任意运用这些定律,否则将导致谬误的结果。   直与曲是两种不同的形象,从几何角度说,前者曲率是零,后者曲率非零。从代数角度说,前者是线性方程,后者是非线性方程,因而直与曲的区别是极为明显的。恩格斯说:“几何学开始于下列的发展,直线与曲线是绝对的对立,直线完全不能用曲线表现,曲线也不能完全用直线来表现,两者是不能通约的,但是连圆的计算也只有用直线来表现它的圆周时才有可能,而在具有渐近线的曲线的情况下,直线完全化为曲线,曲线完全化为直线,平行的概念也同样趋于消失,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它们不断地相互接近,但永远不相交。”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直与曲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三、数学理论发展过程的量变到质变   量变质变规律指出了量变、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最基本状态,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引起新的量变的反复过程。数学理论中体现着量变质变规律。一方面,数学中每种概念的存在都有着特定的量的界限,如果量变超出了这个界限,就会发生质变,形成另一种概念,这种新概念又存在着自己特有的新的量变。例如,正多边形边数的变化范围是“大于或等于3的有限数”,如果边数的变化超出上述范围就不再是正多边形,变为线段或圆。(边数小于3时为线段;边数超出有限数范围,即趋于无穷时为圆。)不论线段还是圆,都有自己新的量变。另一方面,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近似到精确的过程。比如为了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先将该曲边梯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如果分割足够密,这些小曲边梯形可以近似地看成小矩形,然后利用求矩形面积的方法求出各个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其和就是原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因为所求的仅为近似值,所以上述过程是量变的过程,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如果分割无限加密,即各个小曲边梯形的最大宽度趋于零时,就得到原曲边梯形的精确面积,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正是定积分理论的基本思想。    四、数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着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并再由否定进到新的肯定——否定之否定。每一个数学理论的发展都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论最初形成时,该理论得到肯定;随着实践的需要和研究的深入,该理论的不完善、不精确之处逐渐暴露出来并被否定;进而数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使该理论更完善、更精确,最终得出新的结论,达到新的肯定。此外,数学的运算结果也体现着否定之否定规律,例如,正数取两次相反数(两次否定)仍是正数;命题逻辑中,一个命题的两次否定仍是原命题等。   总之,数学内部处处蕴涵着哲学思想,数学家在哲学的沧桑巨变中不断成熟,哲学观点在数学成果的推动下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 ;
2023-09-13 05:34:031

王岳森的发表论文

Ⅰ.第一作者代表性学术论文1. 《发动机曲轴动平衡的研究》《工程机械》1985.122. 《咨询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河北教研》1994.103. 《浅谈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1996.24. 《发动机曲轴动平衡研究》《工程机械维修研究文集》1997.55. 《消费信用、消费引导与产业结构升级》《石家庄日报》1997.5.296. 《思想教育为先导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98专辑7. 《高校发展呼唤进一步解放思想》《人民政协报》1999.12.288.《对小企业战略地位的再认识》《河北经济日报》1999.2.69.《浅议当前建筑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济与管理》1999.410.《腐败坏根基》《石家庄日报》2000.7.1511.《把高校建成先进文化传播中心》《石家庄日报》2000.6.312.《铁路工科院校九九级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结果分析》《健康心理学》2001年第9卷第3期13.《以德治国须以德教为先》《石家庄日报》2001.3.1114.《不同时期大学生群体人格特征比较研究》《跨世纪教育教学研究》15.《党员干部要代表人民掌好权,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石家庄日报》2001.8.2016.《现代企业家人力资本特征及其环境价值分析》《河北学刊》2002.317.《观念提升和体制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点》《经济论坛》2002.2018.《科学认识信息化建设》《河北日报》2002.8.2619.《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再认识》《经济论坛》2003.1020.《以实际行动体现立党为公》《河北日报》2003.10.3021.《高校非典防控工作的对策与思考》《河北日报》2003.5.2122. 《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势在必行》《中国监察》(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理论纵横.2004年第15期23.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forewarning on engineering based on failure science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iv) part b(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ober 25-28, 2004 shanghai china)24.《 辅导员:为学生思想教育站好第一班岗》《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05.1.2825.《知识经济时代的劳资关系及和谐社会建设》《河北日报》2006.1.826.《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第3卷,第1期27.《失败学原理在工程安全管理及危机预警中的应用》 《科研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重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6 vli.27. no4Ⅱ.著作1.《创造学教程》(著作)西南交大出版社2003.8版2.《通用创新软件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014408号3.《学生干部工作方法和艺术》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1版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指导》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5.《自然辩证法概论》 河北省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2023-09-13 05:34:171

奉公的论文著作

73、丁祺,奉公:对文化创意意蕴的新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2011(2)72、邹亚文,奉公:基因组考古学——从现存物种寻找祖先生活的遗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1):93~98。71、滕明雨,奉公:论国家级公共科技奖励重心的调整[J],学术交流,2010,(6):66~69。70、高雪莲,奉公:三制一体的构建与金融危机的解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40~43。69、高雪莲,奉公:日本农业技术引进的历程及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0,(2):104~109。68、李艳华,奉公:我国农业技术需求与采用现状:基于农户调研的分析 [J],农业经济,2010,(11):83~85。67、高雪莲,奉公:拟成果购买制与后期资助项目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7月,第42~48页。66、李艳华,骆江玲,奉公: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业技术需求比较分析——以山东寿光和河北蔚县两村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8月,第120~125页。65、骆江铃,杨明,奉公:印度农业技术引进及效果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6月37卷16期,第7731~7733页。64、骆江玲,杨明,奉公:布依族生计与耕牛文化的共变机制研究——以黔西南一个布依族村庄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0月,第99~102页。63、杨杰,奉公:拟成果购买制的互联网运作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Vol.26 No.8,2009年4月,第16~19页。62、奉公:科技创新网络与中部崛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Vol.26 No.5,2009(5),第35~40页。61、奉 公,余奇才:从威客的发展看拟成果购买制的实施[J]. 中国软科学,2008(1):69~77.60、雷大艳,奉公:论财政科技投入对象的多元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3期,第18~21页。59、彭光华、奉公、李建军:博士生公共理论课“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的创新功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第44~47页。58、高磊、奉公:论国家财政新型科技投入体系“三制一体”的互补性[J],科学管理研究,2007(2),第106~109页。57、谭凯、奉公:网络对科学交流与研究的影响探析[J],科技导报,2006(9),第63~65页。56、奉公、谭英、左停:2005年中国农村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情况[D],载《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169~181页。55、缑博、谭英、奉公:电视文化传播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农户的调查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第82~86页。54、鄂宏哲、杨国军、奉公:拟成果购买制下的风险投资与普通风险投资之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第5~7页。53、江树人、奉公: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2~14页。52、奉公、何洁、周莹莹、余奇才:国家公共财政新型科学技术投入体系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6年4月第2期,第191~196页。51、金烁、奉公:论公共财政资助的科研机会平等问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4期,第14~17页。50、薛晶天、奉公: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的后申报成果制与专利制度的比较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第34~37页。49、薛晶天、奉公: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的法律问题初探,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5期,第37~39页。48、杨国军、奉公、彭光华:公共产品类科研领域的拟成果购买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3期,第71~75页。47、杨国军、彭光华、奉公:科学研究分类及其对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科技导报,2006年第2期,第90~92页。46、孔伟强、奉公、杨国军:科研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与目标管理模式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1期,第33~35页。45、奉公、周莹莹、余奇才、何洁: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体系的信息库建设问题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1期,第22~26页。44、奉公:创建国家公共财政新型科技投入体制的建议,公共管理内参,2005年第2期,第15~23页。43、鄂宏哲、奉公:科技投入的拟成果购买制中的风险投资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2期,第19~22页。42、奉公、周莹莹、何洁、董炳艳:从农民的视角看中国农业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6~10页。41、奉公:面向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型教学初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0、奉公:21世纪本科人才的新素质体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二期。39、奉公:建议确立公共产品类科研成果购买制度,思想理论内参,2003年第19期,第10~19页。38、奉公:论公共产品类科研的资金投入的拟成果购买制,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254~258页。37、奉公:论基础研究资金投入的拟成果购买体制,载周光召主编《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36、奉公:论大学本科的“元才教育” ——超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三期。35、奉公、彭建华: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一作者。34、FENG Gong:Paradigm of the New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global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ession 2:Sustainable agriculture(1), p258~264,Edited by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mber 7-9,2001,Beijing,China。33、奉公、朱树标:创办国际奥林匹克艺术节的构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32、奉公: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范式初探,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1期。31、奉公、李建军: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几点思考,教学研究与实践,2001年第3-4期合刊。30、奉公:关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几点思考,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4期。29、奉公:21世纪初期的农业主导技术,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1期。28、奉公: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国科技月报,1999年第1期。27、奉公:“层次”概念的混乱与对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4期。26、奉公、彭光华: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2期。25、奉公:21世纪初期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初探,农业科技管理,1998年第6期。24、21世纪对高等农业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高等农业教育,1998年第12期,第一作者。23、奉公、高雪莲:精准农业——用信息技术改善资源利用(译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年第12期,第一译者。22、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农业人才,教学研究与实践,1998年第3-4期合刊,第一作者。21、奉公: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本科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农林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20、《跨世纪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参加编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郑积源主编。19、《学会学习》参加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18、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科技经济背景研究,载全国高等农林教育研究会编《高等农林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17、培养跨世纪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启示,高等农业教育,1998年第3期,第一作者(1/2)。16、农业教育的战略问题(译文),教学研究与实践,1998年第2期。15、奉公:论“教学创新”,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3-4期合刊,第一作者(1/3)。14、奉公、张法瑞、彭光华、郑五福、陆银初:自然辩证法课素质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1997年第2期。13、21世纪社会对中国农科本科人才素质的要求与培养对策,教学研究与实践,1997年第2期,第二作者(2/2)。12、《科技人才管理》第二副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11、人文、社科教育在培养高等理工科人才中的作用,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第2期,第二作者(2/2)。10、自然辩证法模块教学系统研究,载《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一作者(1/5)。9、改革演讲辩论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载《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二作者(2/2)。8、教育科研管理初探,载《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二作者(2/3)。7、论自然辩证法的创造教育功能,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6、发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创造教育功能 提高研究生的创造能力,教学研究与实践,1995年第2期。5、农业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增刊,第一作者(1/2)。4、河北省农业科研体系调研报告,载“七五”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结构调整的探讨”(农业科技体系结构的探讨专题组,1990年9月),第119-122页,第二作者(2/3)。3、天津市农业科研体系结构调研报告,载“七五”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结构调整的探讨”(农业科技体系结构的探讨专题组,1990年9月),第109-112页,第二作者(2/3)。2、国外农业科研体系改革简析,载“七五”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结构调整的探讨”(农业科技体系结构的探讨专题组,1990年9月),第160-164页,第三作者(3/3)。1、从进化论的进化看科学理论的发展,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增刊。
2023-09-13 05:34:30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自然辩证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研究自然界的存在、运动、变化的原因、机理和规律。 包括自然界即宇宙的形成、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研究逻辑思维的规律。 探究科学思维方法,如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工程概念,一体化思想自然辩证法是马哲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讨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则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与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简而言之,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就是哲学内容在自然观上(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的具体展开。
2023-09-13 05:35:002

自然辩证法是谁写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德语:Dialektik der Natur)是1883年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在这部作品中,恩格斯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了科学上,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该作品反映了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从没有发表过,在他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恩格斯原准备写成一部巨著,为此仔细研究了大量文献,写了十几篇论文和170多个札记。从1873年开始写作,1878年以前,他要写作《反杜林论》,因此只是为本书收集材料。1878年以后,他开始正式写作,写了大部分论文和片段,并拟订全书计划草案,写了导言。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全力于完成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校对工作,还承担起主要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责任,没有时间继续写作,虽然后来陆续还写到1886年,但再也没有能继续写,直到1895年他去世。目前出版的是基于恩格斯遗留下的四束材料,除去其中显然和《自然辩证法》无关的几篇札记,共包括十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共有181部分。其中包括辩证法、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对科学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等的见解。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2023-09-13 05:35:271

自然辨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①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③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有1984年人民出版社版。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从没有发表过,在他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恩格斯原准备写成一部巨著,为此仔细研究了大量文献,写了十几篇论文和170多个札记。从1873年开始写作,1878年以前,他要写作《反杜林论》,因此只是为本书收集材料。1878年以后,他开始正式写作,写了大部分论文和片段,并拟订全书计划草案,写了导言。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全力于完成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校对工作,还承担起主要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责任,没有时间继续写作,虽然后来陆续还写到1886年,但再没有能继续写,直到1895年他去世。  目前出版的是基于恩格斯遗留下的四束材料,除去其中显然和《自然辩证法》无关的几篇札记,共包括十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共有181部分。其中包括辩证法、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对科学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等的见解。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2023-09-13 05:35:411

自然辩证法的创始人是谁,研究意义是什么

目前中国的学科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哲学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1990年之前,“科学技术哲学”的名字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界曾经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引领风气和时尚。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现在仍称此名。《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来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I.康德于1755年和P.-S.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提出18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等著名论断。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有重要意义。
2023-09-13 05:3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