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关于竹林的诗句孟浩然

2023-10-09 05:33:58
共1条回复
tt白

1. 关于竹林的诗句

关于竹林的诗句 1. 描写竹林的古诗句

1、宋代杨万里的《夏夜追凉》: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2、唐代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3、唐代李峤的《风》: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4、南北朝吴均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5、唐代王维的《山居即事》: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译文: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6、唐代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译文: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2. 求描写竹林和小溪,意境清幽的古诗句,谢谢~越多越好

一、题竹林寺唐代:朱放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译文:岁月蹉跎于人间,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因为爱这番烟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后能否再来欣赏这美景了。

二、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三、新竹清代: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四、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五、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3. 关于竹林的古诗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4. 赞美“竹林”的诗词

赞美“竹林”的诗词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等诗词。

古往今来,竹林因其清幽的意境与其清高的气节受到许多文人志士的喜爱,也因此赞美‘"竹林‘"的诗词有很多,世代相传。 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李峤《风》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吴均《山中杂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高骈《对雪》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 卓文君《白头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郑燮《新竹》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白居易《夜雪》夜深风竹敲秋韵。

——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 柳宗元《渔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 李商隐《瑶池》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王维《山居即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 郑谷《鹧鸪》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 曹组《卜算子·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王维《竹里馆》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乱蝉衰草小池塘。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 杜甫《咏春笋》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 符曾《上元竹枝词》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 戎昱《桂州腊夜》井灶有遗处,桑竹残圬株。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 李白《长歌行》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 李颀《望秦川》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 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 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 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翠葆参差竹径成。

—— 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5. 描写竹林的古诗句

1、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佳气氤氲,飞云缥缈。

竹林更着清江绕-----宋 徐俯《踏莎行·素景将阑》3、昨夜竹林那得见,朝来干鹊是空回-----宋刘辰翁《浣溪沙》4、三十六策醉特奇,竹林诸公端可师-----宋 陆游《醉歌》5、一声婆饼焦,啼在竹林里-----宋释如净《偈颂十八首》6、向竹林苔径,时来教鹤,山泉石鼎,自为烹茶-----元许有壬《沁园春·老子当年》7、竹林千户封,甘橘万头奴-----南北朝庾信《拟咏怀诗 十六》8、柴扉昼掩竹林幽,坐使炎天变素秋-----宋陆游。9、暗澹青枫树,萧疏斑竹林-----元李齐贤《巫山一段云 潇湘夜雨》10、我羡竹林得阮,中夜沸欢声-----宋无名氏《水调歌头·燕分炳箕宿》。

6. 描写“竹林”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竹林”的诗句如下:

《竹林》

珍重人家爱竹林,织篱辛苦护寒青。

那知竹性元薄相,须要穿来篱外生。

《竹林》

寺篱斜夹千梢翠,山径深穿万箨乾。

却忆贵家厅馆里,粉墙时画数茎看。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满庭芳·碧水惊秋》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白头吟》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夏日南亭怀辛大》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7. 描写竹林的诗句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咏竹 (齐.谢眺)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赋得阶前嫩竹 (陈 . 张正见)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咏竹 (唐.李峤)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 令狐楚)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 . 许浑)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咏竹 (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竹风 (唐.唐彦谦)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咏竹 (唐.张必)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霜筠亭 (宋.苏轼)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新竹 (宋.杨万里)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野竹 (元.吴镇)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新笋歌 (明.岳岱)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清)康有为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竹诗词自序周芳纯1991年元旦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相关推荐

《送灵澈》(刘长卿)全诗翻译赏析

送灵澈 刘长卿 系列: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 ue771ue771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2023-09-13 21:44:521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下面是我整理的《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023-09-13 21:45:481

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山水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023-09-13 21:45:571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原文及翻译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系列:古代送别诗大全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e)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5荷(he)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像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2023-09-13 21:46:141

送灵澈上人的意思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注释】①杳杳:深远处。②荷笠:斗笠挂在背上。荷:负。此写行僧形象。【译文】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全诗即景写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纯朴秀美,意境闲淡。
2023-09-13 21:46:231

送灵澈上人 的全诗注解

  原诗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  刘长卿 (701-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宝末年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尉,仕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体诗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著有《刘随州集》。  今译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赏析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末二句从送友人上船,到船儿远去,帆影模糊,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处,眼前惟剩一江春水,流淌不息。暗示的手法,也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非常细腻生动,刘诗似对其有所借鉴,但又写得更为浓缩,全用白描(试比较作者的另一首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是简单的沿袭。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评刘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背景回放]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诗文赏析]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特色品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尤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象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显然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名句研析]  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  句中“荷笠”两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是非常恰当的。“斜阳”,是指晚景无限美好。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带斜阳”,造语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来,景物却跃然纸上,诗情画意,耐人寻思。
2023-09-13 21:46:391

送灵澈上人的注释是什么?

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2023-09-13 21:47:042

《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

  【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苍苍山林 中,传来竹林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 诗僧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 辉,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走愈远。“独归远”使人想象出诗人伫立 目送友人独自远去,依依不舍的心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如 画的.描绘,刻画出诗人淡泊的胸襟,创造出幽雅的意境,反映出诗人虽 仕途不遇,而心境豁达恬淡。小诗构思精湛、巧妙。语言朴索、优美。    【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全诗鉴赏】   自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到唐 代宗大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吴中,前后大约十年光景,刘长卿一直 失意待官,四处漂泊,心情郁闷。   正当刘长卿闲游润州之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灵澈僧。灵 澈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 门寺。源澄为人秉性耿直,忤权贵,遭贬斥,乃弃官归隐云门寺,与刘长卿 相友善,两人一直情谊深挚。好友多年未见,本该举杯把盏话家常、促膝 长谈抒胸臆,然而,灵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灵澈此次云 游挂单之所),相见就要离别,无奈刘长卿只能与其惜时小聚,短暂话别。   当是时,一个是宦途失意客,一个是方外归隐僧,他们同有不遇的体 验、失意的感受,理该苦诉衷肠、吁嗟长叹,道尽世间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两人却在几杯清茶间闲适相谈,淡泊相待,坦然相对。苦饮人生波 折多舛,笑谈幽寺依山傍水。此时,刘长卿不禁向源澄所谈的寺院望去, 只见远处一片苍翠的山林,云树苍茫,烟霞缭绕,却不见寺院。诗人便笑 问源澄:这竹林寺藏于何处?源澄笑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闻此 答,刘长卿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几个时辰悄然过去,远处传来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声声 暮钟催人愁。刘长卿挥手别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聚,望源澄兄日后 保重。看着灵澈挂负斗笠,披戴着满身斜阳的余晖,向青山深处独自缓缓 地走去,诗人不禁面露怅然若失之态,失落之感徘徊心头。刘长卿久久伫 立凝望,依依惜别,目送灵澈一步一步前行,直至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青 山夕照之中,   此次送别对刘长卿而言,可谓是闲淡释然,却记忆深刻,久久难忘。
2023-09-13 21:47:121

送灵澈上人全文拼音

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拼音: cānɡ cānɡ zhú lín sì , yǎo yǎo zhōnɡ shēnɡ wǎn 。 苍 苍 竹 林 寺 , 杳 杳 钟 声 晚 。 hé lì dài xī yánɡ , qīnɡ shān dú ɡuī yuǎn 。 荷 笠 带 夕 阳 , 青 山 独 归 远 。
2023-09-13 21:47:2115

送灵澈上人诗意是什么

从远处观看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大老远就传来了报时的钟响声。你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一人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赏析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灵澈辞别归去情景,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突出了作者的寂寞心情。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在傍晚时分,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所见所感而作的。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2023-09-13 21:47:451

送灵澈上人的意思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注释】①杳杳:深远处。②荷笠:斗笠挂在背上。荷:负。此写行僧形象。 【译文】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全诗即景写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纯朴秀美,意境闲淡。
2023-09-13 21:48:183

送灵澈上人解释!急!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2023-09-13 21:48:343

我要讲《送灵澈上人》这首诗...赏析 教案...

买参考书
2023-09-13 21:48:447

送灵澈上人翻译

  1、《送灵澈上人》翻译: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2、《送灵澈上人》原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作者是刘长卿,唐河间(现属河北)人,一说宣城(现属安徽)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2023-09-13 21:49:141

《送灵澈上人》“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的意思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2023-09-13 21:49:233

送灵澈上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2、原文《送灵澈上人》唐代: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3、译文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2023-09-13 21:49:331

送灵澈上人的注释译文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2023-09-13 21:49:431

送灵澈上人的典故怎么理解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2023-09-13 21:49:572

送灵澈上人的主旨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2023-09-13 21:50:111

《山中杂诗》与《送灵澈上人》所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啊?

山中杂诗 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山中杂诗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日缓缓的画卷。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诗文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全诗即景写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纯朴秀美,意境闲淡。
2023-09-13 21:50:201

送灵澈上人如何体现出“诗中有画”的?请略加分析

2023-09-13 21:50:282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是什么意思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2023-09-13 21:50:453

《送灵澈上人》是写景诗还是送别诗?

先景后别,景是侧面描写
2023-09-13 21:51:273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中的灵澈上人是谁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告诉人们此刻当时已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的是灵澈在夕阳晚照中辞别诗人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沐浴着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深,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别情甚深。
2023-09-13 21:51:491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解题】 此诗约作于代宗大历初。灵澈:越州(今浙江绍兴)云门寺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诗中所写竹林寺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城南六里,刘长卿大历初曾奉使至润州(今镇江),时灵澈即在此寺,故二人得往还,诗当作于此时。竹林寺离城不远,苍苍竹林可见,杳杳晚钟可闻,傍晚僧人荷笠独自归去,越走越远。未写分别语,却是满纸别情,意境含蓄深远。 【释】 1.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2.竹林寺:《清一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3.荷笠:背着斗笠 【译】 竹林寺在苍茫的暮色中隐现, 钟声的回音传得很远很远。 你头带着一顶斗笠,伴着一轮夕日, 孤独的背影,消失在高阔的青山。 【导读入境】 黄昏时分,我的好友灵澈就要离开我了。举目瞭望,只看见前面一片苍苍山林掩映下的竹林寺,那是你归去的地方吗? 正在这时,倏忽间,从竹林深处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朋友啊! 这钟声是在催促你吗? 你离开我独自走了,身后的斗笠带着落日的余晖,越走越远……。在青郁的远山间一个孤独的人在行走。 【赏 析1】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这首诗意境深遽,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初看是写郊野的向晚景色,实则寓含诗人对灵澈的深挚友谊。写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 其次是此诗炼字和炼意上的融会。诗中的`“带”字,可说是此诗的诗眼。不仅带出“夕阳”和“荷笠”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幅夕阳离人图,更是诗人感情的彩练把他和老友之间的深情紧紧联结起来的。朋友远去,落日情深。诗人送行,斜阳也送行。诗中离别的情感,全由这一“带”字来体现。另一个是“独”字,更是写出了诗人、友人,各自归去的孤独心情。这是何等的笔力,何等的含蓄,这炼字和炼意的高度融会,使这首离别诗传诵不衰。 【赏 析2】 这是一首寄景抒情、构思精巧、语言洗练、朴素秀美的山水名篇。读此诗宛若看一幅风景优美的风景画:苍茫山林中,古老的竹林寺,隐隐暮钟悠扬,一僧荷笠晚归于苍山翠宇……在如此精美景致勾画的同时,诗人在首二句点明了送灵澈的时间在黄昏,地点在苍林掩映的竹林寺;末二句以“荷笠带斜阳”点明灵澈离去,以“青山”回应“苍苍竹林寺”,又点寺在山林;用“独归远”写诗人依依别情,作结另出别意。 诗人构造的画面不仅山水美丽,人物动人,还含有诗人动人的思绪:听暮钟悠悠,看古寺斜阳,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已醉心山水;送高僧归隐,多么潇洒,何其悠闲,诗人不因离别而伤感,只缘同怀淡泊而情深;诗人默默沉思:自己仕途失意,屡遭贬谪,坎坷、曲折,虽僧儒殊途,但意趣相同,由此不难推出此诗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怀才不遇、由失意而甘淡泊的情怀。 【思考题】 诗人用怎样的感情描写灵澈山人的背影?
2023-09-13 21:52:181

山中送别 送灵澈上人 赠汪伦...古诗一问...

1. 王维《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语译: 待到明年春草绿的时候,友人呀你还能不能回来呢? 1.2被送行者: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作者送别的友人。 送别的地方: 山中,从诗中的“山中相送罢”已得知。 友人前往的地方: 虽然诗中没有说明友人前往什么地方,但估计友人前往地方是闹市中,因为从诗中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从《楚辞u2022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点化而来。原辞意是慨叹春草虽又生,但游子却久去不归。王维在这首诗中引用并非直用原义,是说与友人分别的当天就担心友人是否能再返回。诗中人的离思,包含着内心的思想斗争,可能与友人在仕途所见有所争议,但因才能禀赋相似,又希望友人能于闹市中深悟,早日返回山林。 1.3送别的时分: 应该是白昼至黄昏这段时候,因为从诗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的一句,可知作者相送友人后,跳越了一段时间。作者在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夕阳西下的时份关闭柴门。所以送别的时分应该是白昼至黄昏这段时候。 1.4 每句字数: 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称为五言绝诗,简称「五绝」。 1.5对仗: 本人觉得没有对仗句子。其实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的。 2.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1 被送行者: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2. 人,后为云门诗僧。从诗歌名字上得知了。 2.2 送别的地方: 近竹林寺的苍翠山林中,则是现今的江苏镇江。从诗中的“苍苍竹林寺”得知。而且灵澈上人应该是因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需要返回寺中,所以作者才在苍翠山林中相送。 2.3 送别的时分: 黄昏,从诗中的“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得知。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再加上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更指明了送别的时分应是黄昏。 2.4 对仗句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而且对仗较为工整。 3.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1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语译: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3.2 送行者: 汪伦。从诗中“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得知。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由此可知汪伦是来送别李白。 3.3 被送行者: 李白,则是作者自己。从诗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得知。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由此可知李白是被送行的人。 3.4 送别的地方: 风光绮丽的桃花潭船边饯别。从 “李白乘舟将欲行……桃花潭水深千尺”知道,李白打算在风光绮丽的桃花潭乘船离去的时候,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汪伦边走边唱前来到桃花潭船边送行。 3.5 押韵: 《赠汪伦》的韵落在一、二、四行,韵是“ing”,韵脚是“行、声、情”。 参考: 网上+自己意见
2023-09-13 21:52:271

送灵澈上人读后感50字

发个方法广告费干活嘎嘎嘎
2023-09-13 21:52:373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里面的名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023-09-13 21:52:452

初一下册语文古诗十首(全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解说】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评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第三句中的青年, 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於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这是李白所特有浪漫的夸张手法,艺术的感人力量是强烈的,也是真切的。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评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评析】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评析】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说】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2023-09-13 21:53:062

儿童唐诗三百首:《送灵澈》

《送灵澈》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评析】: ue771ue771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 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 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 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2023-09-13 21:53:271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如下: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拓展知识如下: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此诗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当时灵澈上人游方歇宿润州竹林寺。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2023-09-13 21:53:351

《送灵澈》唐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023-09-13 21:54:291

送灵澈上人注释及译文

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2、苍苍:深青色。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5、荷(hè)笠:背着斗笠。6、荷:背着。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作品简介与赏析《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2023-09-13 21:54:421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023-09-13 21:54:582

送别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送别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023-09-13 21:55:061

《送灵澈》创作背景

  《送灵澈》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023-09-13 21:55:141

送灵澈上人的古诗

送灵澈上人[ 唐 ] 刘长卿原文 译文对照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作品鉴赏《送灵澈上人》意境图《送灵澈上人》意境图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023-09-13 21:55:221

送灵澈上人赏析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023-09-13 21:55:323

唐朝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的意思是什么?

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注意读音】 杳(yǎo)荷(hè)今译: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赏析 第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
2023-09-13 21:55:522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唐诗鉴赏

【原文】 送灵澈上人⑴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白话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2023-09-13 21:56:001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作者简介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2023-09-13 21:56:102

送灵澈上人译文

送灵澈上人译文如下: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2023-09-13 21:56:201

送灵澈上人原文_翻译及赏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唐代·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送别 , 即景抒情山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像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 一作: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唐代·韩愈《山石》 山石 唐代 : 韩愈 展开阅读全文∨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 一作: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 唐诗三百首 , 纪游 , 写景抒情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韩翃《寒食》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诗三百首 , 寒食节 , 典故 , 讽刺早教古诗100首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唐代·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唐诗三百首 , 年老生活
2023-09-13 21:56:571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古诗及翻译

  1、原文:《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翻译: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2023-09-13 21:57:131

送灵澈上人的意思

......
2023-09-13 21:57:239

送灵澈上人译文

送灵澈上人译文如下: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2023-09-13 21:57:481

送灵澈上人翻译

送灵澈上人翻译为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2023-09-13 21:58:271

送灵澈上人注释及译文怎么译?

译文: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注释:1、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3、杳杳:深远的样子。4、荷笠:背着斗笠。扩展资料: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2023-09-13 21:59:161

送灵澈上人拼音版

  送灵澈上人拼音版注音:  cāng cāng zhú lín sì , yǎo yǎo zhōng shēng wǎn 。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hè lì dài xié yáng , qīng shān dú guī yuǎn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023-09-13 21:59:311

送灵澈上人是几年级学的

七年级。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023-09-13 21:5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