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法律权威的意义是什么?

2023-10-09 08:56:09
共2条回复
小教板

1、要求我们学法知法,培养法治思维,锤炼规则意识;

2、要求我们遵规守法,身体力行实践法制规范;

3、要求我们懂法善用,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让我们争当厉行法治的公民表率,用实际行动为鲜明导向,引领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不负“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青年之名。

法律权威

扩展资料

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二、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权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依法治国与青年使命”全国法学院校学生研讨会举

北境漫步

1、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4、以法安天下则天下安,依法治天下则天下治,这也是千古不易的经验之谈。

5、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6、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7、扩展资料:法律有无权威取决的四个要素 法律权威体现的是法律的不可违抗性,包括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性。

8、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

10、在一定意义上,法律的权威就是执政党的权威、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人民政权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11、 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相关推荐

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的区别

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是否生效,生效的法律具有法律效力,包括法律文书如判决书。法律的权威是指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如宪法在法律中的地位最高,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二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效力是相对于生效的法律,而法律权威是在适用法律时法律之间产生矛盾应根据法律地位来决定;联系是法律权威越高法律效力也越大。
2023-09-14 01:07:121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的什么性

法律权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是指在社会规范之中法律具有应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任何人无论地位如何、职务多高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023-09-14 01:07:211

宪法法律权威体现在什么

法律主观:我国宪法第二章规定,公民享有下列基本权利:(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 剥夺政治权利 的人除外;(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4)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5)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6)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7)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10)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废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1)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 国家工作人员 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在我国,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4)劳动的义务;(5)受教育的义务;(6)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7)依法纳税;(8)夫妻双方有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父母。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023-09-14 01:07:281

法律的权威在于什么

法律分析:法律权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是指在社会规范之中法律具有应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任何人无论地位如何、职务多高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和谐社会的实现,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9-14 01:07:441

什么以法律为最高权威

我国法律中具有最高地位和最高权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用:1、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3、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023-09-14 01:07:541

如何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谁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要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3、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另外,要大力宣传普法教育知识,让每个公民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如果人人都能从自己做起,首先自己能学法、用法,遵守法律,进而再去要求他人,那就会形成大家都来学法用法,大家都遵纪守法的大好局面,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有越来越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违法犯罪活动就会大大减少,人民群众就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逐步成为健康、文明、法治的国家,这不正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吗?像法国的泰·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说的那样:“这些神圣的法律,已被铭记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在我们的神经里,灌注在我们的血液中,并同我们共呼吸;它们是我们的生存,特别是我们的幸福所必需的。”
2023-09-14 01:08:161

法律权威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分析:法律权威是指在社会规范之中法律具有应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任何人无论地位如何、职务多高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权威的基本含义,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3-09-14 01:08:241

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哪四个基本要素?

法律分析: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十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法律依据:《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9-14 01:08:371

法律权威是指什么

不可违抗行
2023-09-14 01:08:524

法律权威来源于

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的权威不简单等同于国家的强制力,也不单纯意味着法律的正当性,真正的法律权威应该是在有效的强制力保障下人民对法律的信仰和服从:1、法律的力量或者法律强制力,既是保证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也是法律权威的外在体现。法律内容的正当性是法律权威的内在来源;2、单有强制力而没有正当性的法律只有威胁而没有权威,只有正当性而没有强制力的法律只是软弱无力的说教,对于游离于善恶边沿的人类也没有威信可言;3、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4、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政府依法管理,社会依法运行,公民依法办事;5、法治的音量的响亮,仰赖于社会中每一个对法治确信的回音;6、信仰法治,是对良法善治的尊崇不违,更是确信福祸与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9-14 01:09:351

法律权威的4个特征

法律的至高无上性、普遍实施性、本源性、崇高威望性。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法律实施监督的力度加大,司法、执法水平逐步提高,冤假错案逐渐减少;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严格依法定程序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被严格控制在法制范围,维护了政治稳定的大局和团定团结的建设环境,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法律及相关制度正逐步显现出其巨大的力量和崇高的权威。法律权威作为一种实践性权威,要求人们在权衡各种因素之后最终接受法律权威的指引。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法律监督是实现宪法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推动执法司法机关树立、养成共同的执法司法理念。推进新时代法律监督全面发展,使强项更优、把弱项补强。坚持以办案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现监督与办案有机统一。落实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加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3-09-14 01:09:531

法律的权威特征包括哪些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中国在民主建设进程的初期,由于法制不完备,曾一度存在着政策至上的观念,主张依政策治国。权威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政治权威较弱,由于缺乏权威,统治者较多地运用强制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权力更替往往带来动荡。 第二,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手中,而不是政党手中;政党常常统治者个人的工具。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 第三,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由此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法律行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或一个方面。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应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动方式的选择。
2023-09-14 01:10:021

法律权威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3.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4.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023-09-14 01:10:272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在法律实践层面上,中国已基本实现了法律运行的正常化,法律与制度的权威已逐步树立起来。总体来说,像“文化大革命”中那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公然践踏宪法和法律、破坏法律权威、无法无天的无政府状况基本上被严禁和杜绝,各级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依法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经济权利,依法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我国法律保护和实现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本质上讲,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具体实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实践。扩展资料:公民的守法、用法、护法意识增强,并逐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付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法律实施监督的力度加大,司法、执法水平逐步提高,冤假错案逐渐减少;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严格依法定程序制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被严格控制在法制范围,维护了政治稳定的大局和团定团结的建设环境,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法律及相关制度正逐步显现出其巨大的力量和崇高的权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律权威
2023-09-14 01:10:451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 )。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如下这些: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起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2、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3、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4、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在一定意义上,法律的权威就是执政党的权威、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人民政权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正信仰。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有如下这些:1、信仰法律。2、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处理问题、作出决定时,要先问问在法律上“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3、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
2023-09-14 01:11:081

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信仰法律。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2)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3)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
2023-09-14 01:11:392

法律的权威源自( )

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2023-09-14 01:11:503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维护法律权威?

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二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政府依法管理;社会依法运行;公民依法办事。和谐社会的实现,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扩展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加之全球化浪潮的洗礼,社会自身对法治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党和国家从前主要依靠政策及人治化手段管理社会的做法将由依法办事所取代。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领袖个人权威的无限寄托将由对法律与制度权威的依赖所取代,法治将取代人治。这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些趋势是邓小平关于法律与制度权威的思想中已经孕育和预示了的。并且,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是联结中国社会法治化的现实与未来的桥梁,中国人民将借助这座丰碑与桥梁,以中国法制建设已取得的成就作为基础,去构筑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大厦,从而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
2023-09-14 01:12:051

说明什么是法律权威以及为什么要尊重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其次,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它不但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要求执政党的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而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要自觉地认同和崇尚法律,并外化为积极主动的实际行为。2、重大意义(1)法律权威是实施法治的基本要素。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从表层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指的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而从实质意义上来讲,它则是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法只有树立起极大的权威,才会为社会成员所尊重、信赖和崇尚,并体现于他们的行为之中,从而实现由“应然”法治到“实然”法治的跨越。如果法失去权威,就如同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随意地蔑视、嘲笑和践踏,甚至被一些工具主义者玩弄于股掌之上。由立法机关制定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就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代替,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也就只能是空想。(2)只有树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至上权威,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伯尔曼曾说:“在任何一个社会,法律本身都促成对其自身神圣性的信念。它以各种方式要求人们的服从,不但付诸他们物质的、客观的、有限的、合理的利益,而且还向他们对超越社会功利的真理、正义和信仰进行呼吁。也就是说以一种不同于流行的现世主义和工具主义理论的方式确立法的神圣性。3、确立法律权威的途径(1)法律本身应当是值得崇尚的良好的法律。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基础要件。西方古代法治先驱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法治的要素之一就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法律呢?良好的法律必须能够充分表达民意。伯尔曼认为:“除非人们觉得,那是他们的法律。否则,他们就不会尊重法律。”只有当法律充分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意志,社会成员才会对法律产生高度的认同,认识到法律并不是约束自己行为的羁绊,而是保护公民各种权利的手段,是自己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必需物。正因为法律是自己的,社会公众才会从内心尊重法律,法律也才真正具有权威性。(2)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观念。良法为树立法律权威奠定了基础,而公众的法律观念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支撑力。因为真正的法律权威只能来自于人们自觉自愿的认同和推崇。当公众将法律规则和制度内化为一种内心的观念时,公众对法的认识就注入了理性的角色和力量,积极肯定法的意义,自觉认同和尊重法律的权威。这就促使公众自主意识的觉醒,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法治事业。法治也只有在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才可能真正实现。可见,公众法治观念对于法治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公正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公正执法是树立法律权威观念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做到:依法行政。从我国历史传统看,行政机关往往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权压法,以权废法。从我国现实看,行政机关是一个权力最高,与公民民主权利关系最为密切的机构。因此,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是树立法律权威的一重要因素。司法公正。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有力的保障手段。公正的司法判决会使公众信赖和尊崇法律。总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一重要因素。 或者根据树立法律权威的途径论述----(感觉这样没有理论深度):1、维护法律权威,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2、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3、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4、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2023-09-14 01:12:351

如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分析: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2、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3、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3-09-14 01:12:451

对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权威是指在社会规范之中法律具有应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任何人无论地位如何、职务多高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二意义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 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与国际接轨 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时代进步的象征
2023-09-14 01:12:551

怎样理解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第一,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检验法律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法律的权威首先取决于法律是否科学合理。任何法律,如果条文内容不科学、不合理,必然不会成为有权威的法律,或者说不会获得法律的权威。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法律是为人民服务的,法律意志最终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所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是检验法律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而法律是否呼应人民诉求、是否反映人民利益、是否体现人民意志、是否满足人民需要,则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对法律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概言之,法律是否科学合理,人民群众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应把反映人民需求、符合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意志作为实现法律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和要求。如果法律脱离实际、脱离人民需要、远离甚至背离人民愿望,肯定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满意,这样的法律就不会是科学合理的法律。因此,取得人民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就要求法律必须反映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反映人民诉求,反映人民意志。做不到这些,法律就不会得到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就不会具有权威。维护法律权威,使法律得到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增强法律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才能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第二,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法律的权威还取决于法律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实施,能否真正发生作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任何法律,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不能真正发生作用,必然不会成为有权威的法律,或者说不会获得法律的权威。而法律要真正有效实施和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正如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法治信仰,是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依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地、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如果法律得不到人民的尊崇和遵守,必将沦为一纸空文。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靠上访、信访,要靠找门路、托关系,甚至要采取聚众闹事等极端行为,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法律必然没有权威。所以,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是法律获得权威的重要力量。如果法律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然不会获得权威。我们必须加强严格执法和公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法律对他们有用,法律能够真正维护他们的权益,使他们从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从根本上树立法律的权威。
2023-09-14 01:13:061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解答?

什么是法律权威?为什么要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必须依法治国
2023-09-14 01:13:153

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答: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2、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3、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2023-09-14 01:13:341

维护法律权威性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1)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2)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3)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4)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2023-09-14 01:13:431

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哪四个基本要素必须要写只有吗?

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一、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二、矫正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矫正。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四、最终作用1、法律的最终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利益。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为。3、法的评价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评价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对他人的行为的评价,这是区别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为)和评价作用(涉他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4、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这里的人们应作广义的理解,即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5、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强制作用只能针对违法犯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么法的强制作用就不能显现。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教育作用针对的是一般人的行为,例如,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法律制裁不仅对违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对一般人产生了教育性影响。
2023-09-14 01:13:553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什么

法律分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9-14 01:14:161

法律的威严和权威区别

法律的威严在于执行,在于立刀见影,在于严厉的惩罚措施。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
2023-09-14 01:15:491

什么是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取决于什么?

法律分析:法律权威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是指在社会规范之中法律具有应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任何人无论地位如何、职务多高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和谐社会的实现,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3-09-14 01:16:201

如何树立法律权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青少年应该做到:1、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2、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3、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勇于同破坏法治中国建设或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言行作斗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应当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依法治国,更不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作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的意志具有最高性,而作为人民意志集中体现的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自然也具有至上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具体来看,法律权威主要体现在法律至上与法律信仰两个方面,前者可视为法律权威的外在权威要素或外在影响力,后者则为法律权威的内在权威要素或内在影响力。
2023-09-14 01:16:281

法律的权威包括哪些要素?

1、要求我们学法知法,培养法治思维,锤炼规则意识;2、要求我们遵规守法,身体力行实践法制规范;3、要求我们懂法善用,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让我们争当厉行法治的公民表率,用实际行动为鲜明导向,引领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不负“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青年之名。扩展资料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二、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权威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依法治国与青年使命”全国法学院校学生研讨会举
2023-09-14 01:16:361

怎样做才能维护法律权威呢?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1)信仰法律。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2)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3)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扩展资料1、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2、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3、如,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甚至见死不救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其实,帮扶弱者、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体现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以及不少地方制定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这对践行法律、弘扬正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要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2023-09-14 01:16:491

法律权威的特征,是什么

法律的权威是硬性的、至高无上的、不可更改的,它不像伦理规范或者其他社会规范那样具有弹性,而是违法必受惩罚
2023-09-14 01:17:102

法律权威的定义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中国在民主建设进程的初期,...
2023-09-14 01:17:214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什么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决定的:1、宪法的权威性:我国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性。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2、立法程序的合法性:我国立法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这些程序确保了法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3、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我国法律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是确保其权威性的重要基础;4、法律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法律必须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其权威性。相关机关和人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宪法的特征如下:1、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宪法所规定的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2、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3、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的特殊性。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复杂。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1、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意思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2、基本人权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3、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4、法治原则,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建立秩序,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有法外特权。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一切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总源头,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023-09-14 01:17:491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什么

法律分析: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甄小英表示,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就是要全民守法,全会对全民守法的强调就是要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杜绝选择性守法。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023-09-14 01:18:081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什么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遵守。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被普遍视为正义的化身,是维护社会和谐、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石。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阐述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历史性、客观性、约束力、公正性、稳定性等。一、历史性:法律具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和社会根源,通常是由某一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传统所导致。法律的历史性使法律有着源远流长的底蕴,也体现了法律不断发展和适应时代变革的特点。二、客观性:法律是客观存在的规则和准则,其制定和执行是根据客观事实和社会需要来进行的。这种客观性表现了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了法律能够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三、约束力:法律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可以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法律的约束力体现了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执行的能力,对于纠正和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四、公正性:法律是公正的准则,能够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平等。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司法公正原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五、稳定性:法律必须稳定、一贯和可预测,不能随意更改或滥用。这种稳定性使法律得以保持长期效力、具有可信度和可靠性。同时也使人们更加尊重和信赖法律,加强了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综上所述,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其被广泛认可和遵守。法律的历史沉淀、客观性、约束力、公正性和稳定性是法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也使法律成为人们依靠的正义支撑。只有不断推动法治建设,加强法律的实践运用和完善,才能真正巩固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023-09-14 01:18:161

法律有无权威不取决于什么要素

尊重和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有: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前提条件;2、尊重法律权威极为重要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以法安天下则天下安依法治天下则天下治这也是千古不易的经验之谈;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法律有无权威取决的四个要素 法律权威体现的是法律的不可违抗性,包括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性。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1、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3、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4、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在一定意义上,法律的权威就是执政党的权威,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人民政权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九百九十条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第九百九十四条 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第九百九十五条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2023-09-14 01:18:501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

法律分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实施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施行法律、运用法律的活动。法律实施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施行法律、运用法律的活动。法律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包括法律适用和法律执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 第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执行、不配合实施反制措施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3-09-14 01:18:581

什么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支撑?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律权威.  一是必须增强法律意识。法律是国家制定,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和共同利益,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当人们看到法律一词时,首先应当想到其神圣和庄严。在“五五”普法活动中,应当把普法的重点放在培养和增强法律意识上,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律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植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在广大民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头脑里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使法律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具有高度信仰和普遍认同,形成人人尊重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必须崇尚法律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经过思虑判断得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私人决策或公共决策过程中,与思维有关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思维、经济思维、法律思维和道德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思维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论。在法治社会中,要求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时,要首选法律思维方式,即以合法性标准作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当法律思维与政治、经济、道德思维发生矛盾时,应当以法律思维作为基准性思维,在合法性思维范围内尽可能地考虑政治、经济、道德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必须重视法律权威。树立法律权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党委政府主导和实施。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相关部门做好树立法律权威工作的责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树立法律权威工作中的作用。对树立法律权威工作,要做到有组织领导,有目标任务,有方法要求,有检验标准,有保障措施。要动员社会各层面和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树立法律权威的工作中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触动社会的每一个份子,使树立法律权威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尽早构建起来,为和谐社会建设打好法治基础。 四是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制度建设在量上有了惊人积累后,法律权威的缺失却构成了目前制约法治进展与水平的关键性问题。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发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动法治进步的一种内在的、隐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动力。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于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逐步养成的法治理念。树立法治理念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3、不断强化执法机关执法的公正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公正执行,公正执法是树立法律权威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做 到这样几点:一是要有法可依。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形势发展的需求,及时对法律进行立、改、废,满足社会对法律全面、切实与适时的要求。立法要立“良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反映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便民、快捷和效益,创造人人可用法、事事可依法、处处可见法的法律氛围;二是要有法必依。一方面要帮助公众自觉用法,依法解决纠纷,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同时强化执法者的法律操守,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服务和违法追究机制,既为有法必依提供便利的外部环境,又体现法律不放纵任何违法行为的威慑性,引导整个社会迈入有法必依的轨道;三是要执法必公。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制和执法督察制,使执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的权责和程序行使职权。四是要违法必究。要在全社会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理念和制度,消除“权大于法”、“法不责众”、“不知者无罪”等陈旧观念。
2023-09-14 01:19:06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理解

自己做的一切事都不能违反法律,要以法律为准绳
2023-09-14 01:19:153

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如何维护法律权威:1、遵纪守法,树立法律信仰。2、学习法律知识,正确认识法律与政府的关系。3、多参加普法宣传,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遵守法律。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摒弃网络弊端,发扬网络平台的广泛性。4、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树立尊重法律权威的意识。5、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6、对违法犯罪行为积极举报,或用于作证,配合公检法机关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公正执法是树立法律权威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做到这样几点:1、有法可依;2、有法必依;3、执法必公;4、违法必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023-09-14 01:19:241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

【法律分析】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在法律实践层面上,中国已基本实现了法律运行的正常化,法律与制度的权威已逐步树立起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3-09-14 01:19:331

如何树立法律权威?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1)信仰法律。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法律要发生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2)遵守法律。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3)服从法律。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维护法律。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扩展资料1、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2、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3、如,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甚至见死不救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却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其实,帮扶弱者、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也为我国法律所规定和保护,已经成为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体现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以及不少地方制定的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中,这对践行法律、弘扬正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要遵法守规、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护法使者。
2023-09-14 01:19:431

结合实例谈一谈大学生应如何维护法律的权威

将法律作为社会生活准则自觉守法自觉执行法院生效判决
2023-09-14 01:20:023

法律权威的特征包括

一、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中国在民主建设进程的初期,由于法制不完备,曾一度存在着政策至上的观念,主张依政策治国。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二、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中国在民主建设进程的初期,由于法制不完备,曾一度存在着政策至上的观念,主张依政策治国。权威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政治权威较弱,由于缺乏权威,统治者较多地运用强制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权力更替往往带来动荡。第二,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手中,而不是政党手中;政党常常统治者个人的工具。三。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第三,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第四,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
2023-09-14 01:20:231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我国宪法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2.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3.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4.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023-09-14 01:20:571

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法律分析: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023-09-14 01:21:341

法律有无权威主要取决于

法律有无权威主要取决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如下: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2、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3、法律在实践中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4、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法律简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统称,分别规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进行的事务和不可进行的事务。中国的法律可以划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特征法律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触犯法律,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对其教育,改良。
2023-09-14 01:21:421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 )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政府制定的,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在一定意义上,法律的权威就是执政党的权威、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人民政权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正信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2023-09-14 01:2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