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初探,对此你怎么看?

2024-04-27 17:07:43
共4条回复
snjk

体育课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起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构成刚强不屈的体育肉体的作用,在一定水平上可以协助学生的身心安康生长。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关于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有着关键的作用,可以预防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呈现运动损伤的问题,关于学生的生理机能这方面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进而提升身体素质,停止准备活动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点。

中学为体

1. 提起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注重

应该提起中小学体育教师关于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师可以对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使教师的观念改动,从思想醒悟上进步体育教师关于课前准备活动的注重水平。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该提起学生关于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注重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关于课前准备活动的认识,激起学生关于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兴味并养成良好的热身习气。

中学为体

2. 创新体育课前准备活动形式

在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内容设置上,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生理和心理的相分离,到达两者的相统一。体育教师能够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使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的锻炼气氛,激起学生的兴味度,充沛调动学生停止热身活动,发挥出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作用。

3. 体育教员本身的职业程度进步

多数体育教师由于本身的专业学问以及教学经历的欠缺,招致实践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度层次不齐。因而,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停止必要的专业学问储藏,借助网络平台与其他教师停止教学经历交流,补充本人在体育教学中缺乏的中央,丰厚教学经历。

阿啵呲嘚

这样的活动可以保证体育方面的发展,还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做好体育方面的准备,也可以开展体育教学,还可以引起体育方面的重要性。

tt白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是比较好的,能够提起体育教师对课前准备的注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上课,能够让孩子的精神更加集中。

max笔记

我认为是不错的想法,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们,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进行参加进行运动。

相关推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怎么理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们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将中国传统学问与西方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关概述如下:1、中学为体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学问的精髓和价值。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学问的不足之处,并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现代科技来弥补这些不足。2、他们也意识到,仅仅引进西方科技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因此,“中学为体”就是强调中国传统学问的精髓和价值,认为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学问,才能更好地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3、西学为用则强调的是西方现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技术垄断和压迫,国家贫弱、民不聊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知识分子们开始引进西方现代科技,试图通过技术革新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他们也意识到,仅仅引进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其具有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因此,“西学为用”就是强调西方现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认为只有将技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将中国传统学问与西方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既强调中国传统学问的精髓和价值,又强调西方现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理念的看法如下: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试图在保持中国传统学问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现代科技,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们对于民族危机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和探索。2、这种教育理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首先,它过于强调中国传统学问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西方现代科技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偏重于传统学问的教育理念可能会限制学生对于现代科技和知识的掌握和应用。3、这种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将中西学问简单对立和割裂的问题。实际上,中西学问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推动中西学问的融合和发展。4、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理念应该更加注重全面性和综合性。我们应该在保持中国传统学问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现代科技和知识,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024-04-27 02:14:181

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体:主体、本质;2、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3、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4、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5、“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6、“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科技来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2024-04-27 02:15:101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2024-04-27 02:15:191

如何理解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语,这里的“中学”,一般是指“纲常名教”、“四书五经”、“历朝典故”等一整套封建文化思想、道德观念。“西学”最早是指“西艺”,即造船制炮及其他技术;尔后开始超出应用科技,推广到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等;再进一步涉及到西政、西史、转向社会制度等方面。最早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是洋务政论家冯桂芬,对这个思想表述的最为全面的则是孙家鼐,他详尽地说明了“中学”和“西学”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国正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洋务论者一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兴西学的第一步,兴办同文馆和各种洋务学堂,较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学书籍,充分表现出“西学为用”的革新意义。他们提出“中学为体”,主要也是用以应付顽固派对所谓“用夷变夏”的攻击,因为“中学”作为古代东方文化的核心,有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优越感,在伴随侵略者的炮舰和商船而来的西方文明面前,具有一种顽强的排他性,所以洋务派“中学为主体”的说法可减少来自顽固派方面的阻力和抵制,以保障“采用西学”的顺利进行。
2024-04-27 02:15:41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意思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2024-04-27 02:16:08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意思?

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2024-04-27 02:16:171

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提出者属于什么派

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提出者属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2024-04-27 02:16:431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2024-04-27 02:17:111

怎样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观点?

楼上的,是我国执政党的传统史观观点,然而就文明的发展来看,这句话没有什么阶级观念,是使中国文明正常发展的正确论断。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2024-04-27 02:17:323

为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正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并无错。它其实讲究的就是对于中学基于人性,西学为用是告诉我们学会去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的物质生活丰富。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人继承华夏的文化,薪火相传已五千年,在这个国度五千年来争斗从未停止,阴谋诡计层出中国人始终存在,中华文化经历一次次的外来的文化冲击,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中华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准确的意义上来讲是中华的人性。荀子曾言,慎子屏蔽于法而不知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兴盛,一味强调适者生存,似乎并不能长久,就像厚黑学里面也曾言,适者生存看似有作用于人类,但它恰恰忽略人性。泥石流的父母托举起身边的孩子,难道孩子比父母更是适者吗!这就是人性。人性我赞成王守仁的心学,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正因为人性,生存就是一种人性,贪欲,性欲也是人性;母爱是人性,忠孝礼义信也是人性,人性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很大一部分。那么不难理解,中国的实用主义是从什么目的出发。形象的举个例子,敌人来了,为了你的父母不被人敌人杀死,你必须先杀死敌人守护父母。你杀的敌人存在孩子,为了避免他的孩子存在复仇威胁到你的孩子,你不得不杀了他,为了守护不就是人性吗!身后的家乡有你的父老乡亲,你难道置之不理吗!或者有人杀汝父母,给予你10w让你原谅他,你会吗?又如父母老迈,然而你不去赡养他们,你内心依然能够心安理得吗!这就是人性,中华文化的追求,这也是中学为体的基本思想,倘若把中学为体片面的理解成实用主义,为了用而去生活,那么看似无错,但是倘若以虎毒而食子的人类现状发生,那么人还能称之为人吗,更何况虎毒不食子,难道人连个禽兽都不如吗?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难理解,以人性为出发,爱护家庭,爱护亲人,爱护朋友,守诚信等,实用主义只不过是通过使用达到自身信仰的目的。提高改造自然的状况,使我们的人能够薪火相传。王守仁曾言: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中真意个人可自己去领悟。
2024-04-27 02:17:542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到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中体西

你说的这两者矛盾吗
2024-04-27 02:18:0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

(1)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局限性: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或没有挣脱传统制度的束缚)。(4分)(2)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道德;西学重平等和近代法治。(4分)(3)态度:否定。(2分)原因:“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任意2点4分)(4)认识: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意一点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对传统文化和西学关系的态度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故其局限性是仍要继续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2)依据材料中“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可以看出严复认为中学重三纲和孝,西学重平等和民主法治。依据所学知识,三纲和孝,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3)依据材料中“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是彻底否定,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即“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4)材料反映了从洋务运动到维新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言之有理即可。
2024-04-27 02:18:101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的?

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为根本,辅以西方科技,达到自强求富。因为张之洞是封建地主阶级,所以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2024-04-27 02:18:394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解释如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1.保留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学为体"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础和文化根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内涵。通过中学为体,学生可以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如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佛教哲学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2.融合西方知识和学科:"西学为用"突出了西方知识和学科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西方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经济、法律、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中学为体,学生可以学习西方知识和学科,了解西方科学方法和研究思维的特点,掌握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综合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强调了综合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中学为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为用将学生置于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这样的综合发展可以让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中更好地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与不同文化的人建立联系和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和互鉴。综上所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保留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合西方知识和学科、综合发展与国际交流。在现代教育中,以中学为体,培养学生。
2024-04-27 02:19:00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解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解释如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1.保留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学为体"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础和文化根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内涵。通过中学为体,学生可以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如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佛教哲学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2.融合西方知识和学科:"西学为用"突出了西方知识和学科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西方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经济、法律、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中学为体,学生可以学习西方知识和学科,了解西方科学方法和研究思维的特点,掌握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综合发展与国际交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强调了综合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中学为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为用将学生置于国际化的背景下,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这样的综合发展可以让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中更好地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与不同文化的人建立联系和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和互鉴。综上所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保留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合西方知识和学科、综合发展与国际交流。在现代教育中,以中学为体,培养学生。
2024-04-27 02:19:26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词解释

  1、“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2、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2024-04-27 02:20:071

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的礼仪道德为本“体”,以西方的科技为实“用”
2024-04-27 02:20:166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哪个学制?

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因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形成背景由于主持“壬寅学制”的张百熙素以偏护新学遭谤议,同时也由于壬寅学制制定仓促,存在诸多不足公布后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其中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于1903年6月以“学堂为当今第一要务,张之洞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奏请派张之洞会同商办学务,上谕照准。1904年1月13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是中国近代史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此为“癸卯学制”的形成背景。
2024-04-27 02:20:321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中体西用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背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根本上是中国人寻求变革的的一种方式,思想。主要内容及作用:“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根本上是中国人寻求变革的的一种方式,思想。 它在洋务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的、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实事也证明,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起了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兴的文化观念体系。而这也恰恰表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一种既符合时代进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观念的时代命题,已经提上了中国近代发展的日程。
2024-04-27 02:21:021

“国学”何以“为体” “西学”如何“为用”——浅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定位与创新

此时此刻,我们重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似乎老得掉牙、土得掉渣的旧题目,显然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不合时宜之举。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去除先入为主的成见,平心静气地重新审视及思考这个题目,即不难发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所提出的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学术问题,经过百余年的学术争论及思想斗争,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切实的答案,而且仍然是造成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诸多深层结构性困难的根本原因。此一无法回避的历史问题在今天全球化大潮日益泛滥的紧迫形势之下显得更为尖锐,并已经成为亟须得到根本性解决的时代问题。关于此一问题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学界早有详尽的考证和研究。然而,我们首先认为,“西学”之“体”并非什么民主自由政制和法律教育体系,而是决定西方文明面貌及走向的西方哲学;同样,“中学”之“体”亦并非什么儒家道统及君主政制,而是维系中国文明及社会数千年于一统的中国哲学。在这里,笔者尝试重返自严复至梁漱溟的传统研究视界,径直从中西之“学”这两者的思想及哲学内核的相互比照着手,进而重新阐述“中学”必须“为体”,“西学”应该“为用”的论题。当然,此一论题实在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涉及广泛的学术题目,没有数十万字以上的专著根本不可能全面地说清道明。因此,笔者这篇小文章肯定会挂一漏万,错失谬误所在多有,尚祈读者诸君抱持宽大为怀之念一览,更望有以教之。a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因当前,人类所身处的这个以“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为表征的全球化时代,并非偶然地在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中外学者指出,始于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运动拉开了“全球化”的历史帷幕。在此一运动之前,由于分隔着广袤的陆地及浩瀚的海洋,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各个人类古文明无法进行有组织的直接交往,基本上是处于不相闻问、各自发展的独立状态。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之间由于巨大的地理障碍及科技水平的局限,始终无法展开连续的、全面的直接交流。而于中世纪时期兴起的阿拉伯文明由于地处欧亚非大陆的交汇点,通过经贸来往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设了一条狭窄的“海桥”,并打开了一扇小窗口。但发生于十二、十三世纪史无前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多次“蒙古西征”却在无意之中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流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陆桥”,由此传入西方的中国古文明成果更对以后的世界历史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哥伦布在追求“东方财富”的利欲驱动下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刺激着后来者终于实现了环球航行,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开端。新大陆的发现与环球航行的成功及其所带来的丰厚成果又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思想文化本身早已潜藏着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本质,因此,以“恢复”古希腊文明为号召的“文艺复兴”运动应运而生。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物质基础之上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强烈地冲击着封建贵族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推动着西方科技不断地向前发展。进入十八、十九世纪的殖民帝国主义时期,西方文明已经充满自信地以“世界主人”自居(如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然而进入复杂多变的二十世纪后,人类历史的发展却意外地呈现出混乱而又矛盾的面貌。一方面,自黑格尔身后,西方哲学便不再产生能够建立形而上学经典体系的世界级大师。随着尼采“上帝已死”的哀鸣,尤其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思想界突然发现自己的终极信仰彻底破产,只好龟缩在分析哲学的“象牙塔”以及存在主义的“小贝壳”里自慰度日。而同样出自西方哲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本来颇有成为人类思想指导原则的发展前景,可惜的是同样无法突破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方面的先天局限,由于其自身形上理论的阙如和意识形态的硬伤,使得西方人自己都无法全盘接受,反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以外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就,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原则。另一方面,西方科技却仍然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轨迹一往无前地突飞猛进,推动着西方工业在短短一百年里连续跨越了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并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在科学基础理论方面,西方各国大师辈出,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普郎克首倡的量子力学再到高能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粒子学说,无一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压倒性的领先地位。同时,在政治经济领域,则推动着西方社会从自由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转向政府与财团主导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冷战结束后,更促使美国进入追求及维护单极全球霸权的帝国资本主义阶段。至此,所谓“全球化”进入了高潮的一幕。二、西方文明无法突破时代困局的深层原因两相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思想与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现状竟然出现了侏儒和巨人同处一室的有趣场面。西方国家凭借其“巨人”般的科技基础建立了“令人生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意图以此主宰世界;但其“侏儒”般的思想理论却又每每无法调和世界范围之内的各种矛盾,甚至令其一再在世人面前出乖露丑。当前,已经取得全球霸权地位的美国自然毋庸置疑地成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因此她本应利用自身庞大的国家实力秉持其一贯提倡的“平等博爱,民主自由”的立国原则,推己及人地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以及人类发展规划,则不仅事事得心应手,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仰,更能为美国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万世不易的坚实根基。然而美国的统治阶层不但意不及此,反而继续奉行等而下之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意图藉此建立“绝对安全”的绝对霸权。换言之,美国将自我吹捧为普世原则的,并依仗强大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行的美式“民主自由”,其实质不过是推行其全球霸权的政治工具而已。此一行径连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都尚未达到,更遑论超越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美国身上,恰恰集中地体现了西方文明的巨大优点及其致命缺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文明内部存在如此鲜明的优缺点兼具的特征呢?我们认为,西方文明至今仍然无法突破自二次大战以来的发展“困局”,其深层根源不在于科技的高度发达,亦不在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本质”,而是渊源于西方哲学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核。众所周知,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蓬勃发展的西方古典哲学并非建立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之上,而是远奉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为祖。因此,成中英教授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一书里精辟地指出,“西方哲学可说是从一开始就有知识的取向,希腊人素来就对知识理性执著地追求。知识理性与方法意识密切相连,于是就从求知导致对方法的寻求”。“从总体来看,西方哲学方法的核心是‘理性"的建构方法。理性本身是求分的,经常‘援理以释性",往往知分而不知合”(1)。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前期,哲学家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研究“世界本原”方面。但到了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著名观点后,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便产生了方向性的转变。柏拉图继而提出了将追求心灵内在原则与德性的一般定义客观化的“理念论”,首次确立了西方哲学的唯心世界观;又提出了注重“知性分析”的“辩证法”以及“至善的造物主创造世界”的“宇宙原型说”。而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推动者”的概念,并首次将“哲学”确立为一门研究“实体”(亦即‘世界的本质")的独立学科,更建立了物理学、天文学、动物学等实证学科门类,为西方哲学打上了深刻的“科学”印记。可以说,古希腊哲学基本上决定了西方哲学既注重知识理性又固守唯心理念的发展路向和思想面貌,其实质就是从“人”自身的视角及立场观察和研究整个世界(自人观天)。注重“知识理性”的结果必然推动着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亦潜藏了诱导实用主义及个人主义的深层因素;固守“唯心理念”以及将“本体(神)”人格化的结果则必然导致宗教盛行及破坏自然(天人对立)。故此,从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后的笛卡儿(心物二元)、康德(知识架构)、黑格尔(精神本质)这些能够自成系统的西方哲学家基本上都沿袭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方向,并构成了西方古典哲学的主要内容。但他们并未能突破及超越古希腊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的先天局限,反而是在充实发展古希腊哲学理论体系的同时又大为加强了西方哲学的这种先天局限,以致今天的西方哲学后继者陷于此一困局而无法自拔。质言之,“西学”之“体”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而“用”则得到了正确的发展。正是在西方哲学注重知识理性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科学技术戳破了西方哲学的唯心世界观,导致了西方思想终极信仰的破产,并至今难以修复。因此,西方文明“体”“用”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今天西方科技高度发达而西方哲学却“萎靡不振”的时代特色。同时,盛行于西方社会里将“个性解放”推到极致的极端利己个人主义,其实质是放纵了人性的负面因素,大大加深了西方文明当前所遭遇到的时代危机。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定位与西方文明主动追求“全球化”截然相反的是,中国文化是被动地卷入“全球化”的。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表明,历史的幸运女神其实是首先眷顾中国人的。可惜,谨守从“地大物博”之中孕育出来的中华道统的“天朝上国”极其“大方”地将这个历史机遇拱手让给了西方。“由于中国哲学在早期往往过分强调整体经验,乃往往陷于知合而不知分之弊,更由此疏于掌握部分,分析条理;并以为,只要抓住了整体,在整体的基础上不变不动,就可以求得安稳平衡。这显然就是一偏之见了”(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采取强制手段意图将中国完全纳入由西方主导的“经济一体化”体制之内,导致中国社会遭逢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的种种生存危机,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地为中国文明寻找历史的出路。这种努力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其一,从龚自珍、林则徐开始,到魏源写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再到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被写进光绪帝的“诏定国是”之中,而张之洞的《劝学篇》则标志着传统的“中体西用”思想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其二,写出《天演论》的严复首倡“全盘西化”的先声,指出中国文化必须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成果,后继的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更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明确号召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引入西方的 “民主”与“科学”;与此同时,辜鸿铭、梁漱溟两位“文化异人”却反“新文化”之道而行,认为应该是“唯器”的西方文化向“全道”的中国文化学习,加上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所提出的“科学万能破产论”以及后来的“十教授书”派,此类学说均被冠以“民粹主义”或“文化保守派”的帽子饱受各方批判。其三,走过一段因战争及政治运动而造成的学术空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又提出了“西体中用”论,主张“把‘西体"‘用"到中国”,虽然其观点及理论仍然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和游移不定,但亦可算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新思路。我们认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提出的上述思想主张,目的都是要为中国文明及社会的存亡接续探求一条合理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检验,我们的反思不能再仅仅追循这些主张或争论本身的思路来进行,而应该重返“中”、“西”、“体”、“用”这几个基本概念,首先确认什么是“中学”的“体”和“用”?什么又是“西学”的“体”和“用”?传统的“中体西用”论所要维护的“体”显然是指儒家纲常伦理及君主专制政体。张之洞所著的《劝学篇》有云,“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因此,传统的“中体西用”论显然不能适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以及满足中国现代化的要求。“全盘西化”论以及“新文化运动”虽然适时地切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启蒙需要,亦对其后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其自身难以避免的时代局限及强烈的“矫枉过正”的文学功用,以致不仅无法为“中学”确定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体”,反而无意中将中国现代化发展引到了一个错误的历史路向。也许是有意修正并接续“全盘西化”论,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将“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日常生活、现代科技、政治体制、观念文化”等等全部塞进其所主张的“体”之中。如此一来,通过上述各个领域的简单类比,普罗大众当然是认为“中”不如“西”,因此,顺理成章地就可得出必须以“西学”为“体”而以“中学”为“用”的结论。笔者认为,李泽厚鱼目混珠地“以末充本”的“西体中用”论是以更为无理和野蛮的伪学术手段来推行“全盘西化”,尤其可悲的是,近十余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却基本上是对此一理论的实践。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检验,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被打成是“逆天下潮流而动”的“腐儒之说”在今天看来竟有如“先知的预言”。精通九种外语的辜鸿铭在英国小说家毛姆面前指斥,“你们喜欢机关枪,你们也将被机关枪判决”;“故诸君(指西方人)当弃其错误之世界观,而采用中国之世界观”;他更以流畅明达的外文向西方国家译介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欧洲各国赢得了崇高的学术声誉,被视作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而早年学佛的梁漱溟却一折入儒,敏锐地从文化哲学角度指出了西方现代社会因物质生活导致精神异化所带来的困惑、苦恼、失落等情感问题,在国内学界一片打倒传统及拥抱西方的呐喊声中,振聋发聩地发出了“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3)的呼声。然而,辜、梁等人虽然指出了“中学”高于“西学”的事实,但因其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将儒家学说定为“中学”之“体”则是错误的。质言之,同样由于时代局限的原因,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既未能正确地认识到“西学”之“体”,亦未能正确地探寻到“中学”之“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说才是“中学”之“体”呢?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则是道儒墨三家思想与易经哲学的有机综合,而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就是一个字——“道”!换言之,道家思想正是“中学”之“体”。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建构首先声明一点,将道家思想确立为高于“西学”的“中学”之“体”,绝非出于“狭隘民族感情”以及“文化本位意识”,而是笔者通过自身对中西哲学长期的学习、研究与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其次,不论古今中外,任何完备的哲学体系均以宇宙论及本体论为思想基础和核心理论,任何缺乏形而上学的哲学大厦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必然会产生倾斜甚至倒塌。而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惟有道家哲学具备最早的、也是最完善的宇宙论及本体论,这早已是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事实。此外,以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主干”的观点,早有古代及现代学者提倡此一学说,当代学者则以原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的陈鼓应先生鼓吹最力。关于“道”作为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外学术界早有大量的研究及阐述,在这里,笔者只想简明扼要地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在《道德经》里对“道”作为宇宙本体的经典表述。过去,囿于科技水平所限,人类对宇宙及自然的哲学探索除了通过最基本的感性观察外,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来进行或完成。因此,所有涉及宇宙本体及物质存在的“玄思”往往只能归于“各持己见”的结果,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令人信服的科学实证检验(当然,人们还是会根据一般经验选择那些最为大众所接受的理论作为指导原则)。然而,到了现当代,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西方科技在高能物理学以及高能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大拓展了人类在宏观及微观两个世界里的视野。即使仅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惊奇地发现,当代最先进、最尖端的科学所遵循的原理及揭示的结果竟然是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相通及互证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系统论专家卡普拉(F·Capra)在1976年出版的《物理学之“道”》一书里指出,“在最近的阶段上,西方科学终于开始克服这种观念(指与东方哲学对立的传统观念)而返回早期希腊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上来。然而,这一次它已不仅依靠直觉,而且还依靠高度精确和复杂的实验,以及严格而一致的数学表达方式”。据刘笑敢的研究所得,老庄的“道”作为“宇宙本根”的“客观的实在”,是产生天地万物,并决定其存在及发展的世界“总根源”、“总根据”和“总规律”,因此具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无差别性”及“无目的性”(4)。而在现代高能物理学及高能天文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海森堡测不准定理、哈勃红移、大爆炸宇宙模型理论、宇宙背景射线等等都无一例外地证明,在古今中外众多的宇宙本体及起源学说里,所有人格化的大小神祗、宗教化的造物主以及理念化的主客观“实体”都毋庸置疑地被否决,惟有早就超越宗教意识及人类意志的、最接近世界本原状态的“道体”学说,才最大限度地符合上述科学原理及科技成果的实证检验(关于此一观点的详细论证,因本文体裁所限而无法展开,笔者将另行撰文专述)。《易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当前的人类文明成果表明,近百年来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器”、“用”)验证及扩充了二千多年前高度发达的中国哲学(“道”、“体”)。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哲学在形而上学方面的缺陷导致西方文明偏重科学及知识的研究与应用,并促使西方科技发展到了今天的高度;而由于中国哲学里高度发达的“道体”学说使得中国文化偏重形而上学而压抑了方法论的研究和应用(道儒两家均不提倡“智术”),导致两千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发展,以致后继学人无从依循有效途径去了解“道”的真义而不得不承袭原已得到极高成就的旧说。质言之,历史上的各家中国哲学流派囿于历史条件所限,故而一直无法正确理解中国哲学核心理论的真正面目以及功用;今天我们只有借助西方科技成果(“用”)才能有效地理解“道”(“体”)的本义(一个具有绝对整体性、无限包容性及自我创生能力的“道”),亦即只有“天人合一”的“道”才能包容、利用自命“人定胜天”的“器”(以道制器)。尤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当今人类社会在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重大领域均遭遇到深重的发展危机。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危机,则必须利用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及现代哲学的理论工具建立一整套全新理念的宇宙论及本体论;而放眼全部人类文明体系,能够贯通中西文化、融会哲学科学的理论母体只能是——“道”。有言至此,相信读者亦能基本了解笔者所持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来龙去脉了。我们认为,应该在道家宇宙论、本体论及认识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出适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家人生观及方法论;亦应大力开展对蕴含丰富“对立与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儒家中庸思想的研究与应用,并将之提升至与孔孟仁学相齐的高度;墨家思想自秦末至今已中绝两千余年,自清朝毕沅及孙诒让相继为之作注始,后经梁启超、胡适两人的大力研究和呼吁,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墨学才在中国思想史上得到了应有的地位,但对其学说理论的研究及应用远未达到与其学术思想价值相等的高度。而易经哲学的情况则较为特殊,《易经》经文的形成比道儒墨诸家学说都要早得多,其思想理论实质正是中华民族远祖先人与自然相处相争的生活、经验、价值和智慧的总结,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此后的道儒两家均对其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及应用(正因为如此才无法将易经哲学简单化地归并进道儒任何一家),甚至还以此发展出中国最具影响的本土宗教——道教。因此,笔者主张将易经哲学及其繁衍思想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思想)单列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以榷清中国哲学思想源流。当然,确立了新式“中体西用”论的认识,我们仍未能认为就此可以完成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当年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正是在大量研究、掌握及借鉴西方工业革命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对西方古典哲学作出历史的总结,并于此一基础上进而创造了推动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哲学及文化有必要在“中学为体”的认识基础上再进行一番“西学为用”的重建与创新。质言之,“以西方哲学来分析和批评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是使中国哲学也能够去分析和批评西方哲学;使中国哲学能够接受西方哲学的挑战而作出反省和回应。这种转化不仅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再生和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的哲学理性的再生和发展,并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现实的问题(不论个人的、社会的、乃至全世界的;在文化上或科学上,价值上或知识上)都产生新的突破,同时,也使哲学在人类文化活动中扮演积极而重要的角色”(5)。经过如此一番解构及创建,中国哲学及文化即能以充满自信的、焕然一新的面貌与世界各国及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展开全面而广泛的交流,并于此一基础上创建一个能够对人类史上第一次建立的全球化秩序作出较大贡献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结 语李慎之先生曾经提出,“以全球化的普遍规律为‘体",以中国特色为‘用"”。我们认为,只有在确立“中学为体”的认识基础上,中国才能真正地掌握及驾御“全球化的普遍规律”以为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服务。衡诸中国现代的历史发展及当今实际,现代中国哲学不是饱受战乱及政治因素的阻碍就是深受盲目崇洋的困扰,而始终难以独立地、客观地进行思想以及理论建设。故此,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仍未完成,而且极有必要继续持久地、深入地开展下去。最后,我们仍以李慎之先生的一句话作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原则上相信,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的中国哲学,能够给当今中国的文化危机和全球的文化危机开出一最好的解救的道路来”
2024-04-27 02:21:161

“中西学体”问题是什么问题?“体”在这里又指什么?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根本上是中国人寻求变革的的一种方式,思想。它在洋务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的、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实事也证明,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起了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兴的文化观念体系。而这也恰恰表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一种既符合时代进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观念的时代命题,已经提上了中国近代发展的日程。
2024-04-27 02:22:184

张之洞《复儿子书》全文翻译

张之洞孙女开国大将
2024-04-27 02:22:2810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张之洞劝学篇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个出色的教育家,其在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本人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清朝末年,封建社会迎来末端,在这个清末乱世时期,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之洞,他在这个关键时期做出了一些列的举措,使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今天要讲的是张之洞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张之洞颁布了“癸卯学制”,也就是近代学制中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的发布彻底的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宣告着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结束了,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教育机制。一、中体西用张之洞的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技能项,来弥补其不足,相辅相成。二、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改革旧科举,旧私塾,创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幼儿园,普通学校,师范,实业类学校,通过不同的分类将学校的优点突出。就如现在的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深造,一样的概念。三、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学校学校不单一,内容更加细分化,有关农工商的学校,有兵校,有铁路学堂可谓是分的更加细致。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好基础再学技术,稳打稳扎,这种形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张之洞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张之洞劝学篇历史上有两部《劝学篇》,一部是荀子的名作,另外一部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部思想作品。张之洞出生于1837年,是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其后期一直在为洋务运动与教育所努力。张之洞与曾国藩等人并称为晚晴四大名臣,名声显赫。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一部作品,这本作品是一部宣传册,主要论述了传授传统经史之学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全书灌输了张之洞的教育理念,认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历来传统又经典的经史之学,只有学好这些基础,才能开始其他的学问研究,所以在教育的优先上面强调应该率先学习传统经史之学,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其他的有用知识,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在张之洞劝学篇中将中学内容划分为4大块,包括经、史、子、集,其中特别强调明纲,因为张之洞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这也提出了张之洞的观点,他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在西学内容则将其概括为三部分:西史、西艺、西政。张之洞一直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封建君主制。张之洞的这一主张有着明显的保守型与反动性。张之洞劝学篇提出的教育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张之洞劝学篇给后人带来的价值所在。
2024-04-27 02:22:521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谁提出的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冯桂芬提出的。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用的意思是功用,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中学和西学之争没有停止,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几乎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历史意义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2024-04-27 02:22:591

张之洞的“”和黄仁宇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中国传统根本不可变
2024-04-27 02:23:363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改革与1901-1906的改革有什么相似之处?

(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改革(这里称前期):(2)20世纪初的改革(这里称末期):侧重点不同:前期的改革主要放在两条口号上得已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句话就是学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不改变国家的政体、教育、立宪)。末期的改革放在了新政、预备立宪、教育改革方向上努力。(因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宣告“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不再适用。)并取的了部分成效,比如“废科举,兴新学”。相同点:都是在封建官僚阶级主导下的改革,决定无法彻底进行改革。都在被迫无路之后做出的让步改革。从“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政、预备立宪、教育改革”。3.统治阶级的本质都不想改革,因为改革必定会触及损坏利益,只想墨守陈规。
2024-04-27 02:23:441

根据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本质上没有撼动封建基础,只有像辛亥革命那样彻底推翻皇权,才是正路。
2024-04-27 02:23:523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024-04-27 02:24:013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什么意思

万世之巧 圣人不能尽泄 万世之变 圣人不能豫知 然则西政西学 果其有益于中国 无损于圣教者 虽于古无征 为之固亦不嫌 今恶西法者 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 不察其是非损益 而概屏之 如诋洋操为非 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 诋铁舰为费 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 是自塞也 自塞者 令人固蔽傲慢 自陷危亡 略知西法者 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 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 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 而不习算学 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 而不讲制造枪炮 是自欺也。自欺者 令人空言争胜 不求实事 溺于西法者 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 以为中西无别 如谓《春秋》即是公法 孔教合于耶稣 是自扰也 自扰者 令人眩惑狂易 丧其所守。综此三蔽 皆由不观其通 不通之害 口说纷呶 务言而不务行 论未定而兵渡江矣 然则如之何? 曰: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不必尽索之于经文 而必无悖于经义 如其心圣人之心 行圣人之行 以孝弟忠信为德 以尊主庇民为政 虽朝运汽机 夕驰铁路 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惰无志 空言无用 孤陋不通 傲很不改 坐使国家颠阝齐 圣教灭绝 则虽弟佗其冠 衶禫其辞 手注疏而口性理 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 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 张之洞的劝学篇
2024-04-27 02:24:531

中体西用的思想对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

中体西用的思想对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1、促进作用“中体西用”思想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比较切实地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中体西用”在承认中学和西学之区别的基础上,表达了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在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上,不是以中学来排斥西学,也不是西学来取代中学,而是在守护中学的基础上别置新物西学,可以说是布新而不除旧,是以新卫旧。布新而不除旧是“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2、阻碍作用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碍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清末师范教育上的应用:1、思想把控清末兴办师范教育,对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乃至国家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对师范教育方向的把握颇为重视,因为它涉及所培养的教员为谁服务的问题。首先强调师范课程要以“中学为体”,注重课程体系的伦理道德和经学课程,在坚持这个的前提下而引入西学。2、不足之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高师课程中引入西学的意图如同它在其他领域一样,是布新不除旧,是以新卫旧,培养具有西学之才但又忠于封建王朝的教员和教育管理员。然而这一设想却注定了要落空,虽然师范教育及其课程设计者试图用“中体”来限制和引导“西用”,但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背景下的西学,其本身就是与封建专制相对立的,它为学人所打开和呈现的世界,不可能不冲击和侵犯“中体”。
2024-04-27 02:25:021

哪些文化派别的主张可以理解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早期形态

文化保守主义的早期形态派别的有:清朝末年的国粹派,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康有为晚年的孔教运动。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指保护一国文化或不受国家疆界划定的共享文化之遗产。其他种类的文化保守主义是指某一特定语言的文化。文化保守主义,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某些外来的文化 ,创造中国新的文化。这一主张,大体上延续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促使欧洲思想界掀起批判和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潮。国粹派简介:国粹主义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什么是孔教运动:孔教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传统的用法,与老、释并称三教,与儒教、周孔之教同义;二是近代的用法,是指近代以来康有为、谭嗣同、陈焕章等以西方文化尤其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参照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所形成的新的儒学形态或曰孔学的宗教化形态,也可称为新孔教。
2024-04-27 02:25:211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什么意思?该如何解释?谢谢

前面回答挺好的.
2024-04-27 02:25:504

我国的学制类型是

学制的类型及在我国现代学制发展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考点之一,主要出题方式是单项选择题。学制,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学中,我们主要研究狭义的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它的定义也是单项选择题的。在世界历史上,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学制类型:(1)双轨制最早出现在西欧,以英国为典型代表国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规制主要考查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即西欧,以哪个国家为典型代表?即英国。出题方式为单项选择题。(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这是一种有利于教育普及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单项选择题的方式问,单轨制以哪个国家为代表?(3)分支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1949年以前,我们在学制方面学习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学制方面师从苏联。所以我国的现行学制也是分支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主要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分支学制的代表国家有哪些?即前苏联和中国。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这个知识点历来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常考知识点,出题形式涉及单项选择题。我国现代学制在发展上按时间顺序大致出现过五种主要的学制类型。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是1902年,由晚清重臣张百熙参考日本学制制定的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施。这个学制的考点是第一个颁布,但没有正式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是1904年,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这个学制的考点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时间是1912—1913年,由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除去自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均为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各类。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这个学制的考点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允许男女同校的学制。壬戌学制,颁布时间是1922年,由北洋政府制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个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又名“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实际上指的都是同一个学制。这个学制的考点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还有它的别称,以及壬戌学制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时间是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现国务院)制定,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建国以后,我国教育有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统一学制。1951年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新学制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小学、初等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学校、研究生部)以及各种政治学校、训练班等。1951年学制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但从性质上说它属于一个过渡性质的学制。这个学制的考点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相信通过以上梳理,大家对常见学制的类型以及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和了解。
2024-04-27 02:25:582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的校史(只有3小时)

分类: 地区 >> 广东 >> 广州市 问题描述: 帮忙拉...帮忙拉... 解析: 教忠中学史略 ·陈觉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鉴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把兴学育才作为当务之急。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长、吴道镕,举人汪兆铨等绅士,筹建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面向广府各县招生的新式学堂。办学经费以广府学宫明伦堂管辖的惠济义仓每年捐拨白银9600两为主,辅以各县明伦堂或册金局等绅民社团的集捐,采用捐款与学额挂钩的办法,共筹得开办费19297两。1902年,在广府学宫孝弟祠(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创办了中学规制的教忠学堂,翰墨池(今莲塘)南边的明伦堂也可随时借作讲堂。与康有为创办的、至今仍受到高度评价的万木草堂旧址--仰高祠相距很近。(万木草堂1893年冬由卫边街迁此,1898年停办,约在今文德路华师大接待站一带。)光绪二十八年二月,“教忠”在贡院(今省博物馆)招考,一时官绅毕集,总督陶模、巡抚德寿、学政(后改称提学使)文治等“会同招考”以表重视,由学政亲定甲乙以示公正。第一期考取54名,“皆一时之选”,朱执信(大符)榜上有名。七月开学,连同其他学额约有百余名学生。由丁仁长为监督(相当于校长),经督、抚等向朝廷奏请立案。这是广东较早兴办的学堂之一。ue004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东兴学热潮日趋高涨,但欠缺师资,经学政同意改办初级师范,称教忠师范学堂。以孝弟祠为校务处,在翰圃的空地上建讲堂和宿舍。分四种学额:一是通额,由惠济义仓每年捐款项下招考60名,免收学费,全省士子均可投考。二是公额,各县明伦堂、册金局等每捐银100两可占该县学额两名,免收学费,多者类推。三是义额,凡士绅捐银500两以上者,永给学额一名,免费入学。四是附额,因额满未录取,每年缴费24两可作“附学”生。当时风气初开,各县多未设学堂,都乐于捐助。ue004 课程有经学、史学、外语、算学、理化、体操等科目。教学仪器向日本购买,图书则靠捐赠与购买。丁仁长能“事必躬亲,诱掖后进,视学生如弟子,规模宏远”,甚获好评。1901~1904年是科举考试与学堂并存时期,许多“教忠”学生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取秀才的为数不少,其中梁鸣皋、梁鸣治兄弟同时考中举人。这无疑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怪现象,在“教忠”尤为突出,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教忠”学生旧学根底深厚,文笔优长。宣统年间,学部规定“毕业考试复试法”,各府、县学堂毕业生要由省的学使复试;因“教忠”直辖于提学使,毕业考试时,派员监考,可免复试。例如,1909年,教忠师范生毕业考试,被梁启超誉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的丘逢甲,当时就以广东学务公所议绅的身分“会同考试”。据仁长记载,从1902~1911年,共有五期毕业生,共2000人,其中师范生1200人,中小学生各400人。那时“教忠”的师范毕业生,各县学堂争相延聘。ue004 辛亥(1911)革命后,丁仁长自动离职,由汪兆铨继任。学堂改称学校,曾一度被改称“广东公立师范学校”,后经汪兆铨等上书省民政厅长并转呈教育部,认为一向是“民捐民办”,属私立性质,最后同意复称教忠师范学校。但“教忠”两字并没有因帝制的推翻而更改,学堂的创办者的确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忠君卫道”,但“忠”的含义较广泛,如《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者谓之忠”,《说文解字》“忠,敬也”,所以“教忠”沿用了50年。ue004 民国建立的头10年,时局不稳,“校款样舍,屡感飘摇”(金曾澄语),学校没有什么发展。据官方的史料记载,1913年,在校生只有134名,教师9名;1921年6月,在校生是185名,教师20名,毕业生则有341名。1923年改办初级中学,1928年8月,增办高中师范科。1931年分为高初中男子部和女子部及附属小学,继续办高中师范科。1932年12月,教育部颁《师范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不得办师范学校,“教忠”在次年改为“私立教忠中学”的可能性较大。据1934年统计,学校的建筑面积约40000方尺(旧制,下同),其中有教室、办公室、实验室30多间,还有学生宿舍(当时有寄宿生140人)、礼堂(约3000方尺)、图书馆(约1000方尺,图书8000册);空地面积约28080方尺,其中有操场(约20000方尺)、园艺实习场(约1000方尺)。仪器标本约值2500元。1935年办高初中完全中学,是“教忠”全盛时期。高初中和附小共有67个班,学生达3000余人。ue004 民国年代对学校影响较大的事情是1919年广州的马路建设。市政公所要把府学东街开辟成文德路,要把“教忠”紧靠府学东街的教室、宿舍、操场拆建成马路。幸好在市政公所当“坐办”、主管广州拆城筑路的曹汝英,曾在教忠学堂当过数学教师,经汪兆铨校长多方斡旋,市政公所给“教忠”开创了“赔偿补建”的先例,在原广府学宫的贯道门(今学校的西北部)补建教室、宿舍,在番山(又称龟岗)右旁补建操场。原设在名宦祠(介于翰墨池与仰高祠之间)的附属小学也因拆平筑路,亦在贯道门附近的“深柳书室”旧址补建附小教室。学校师生原由崇圣殿(今中山图书馆南边)后、番山旁进出,不太方便,于1926年在文德路增辟侧门。ue004 日本侵华战火扩大,广州的学校纷纷外迁,但“教忠”的负责人却没有外迁的打算,曾发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豪言壮语。但现实是残酷的,广州沦陷前几天被迫停课,使数十年来购置的图书仪器等教具在日伪统治时期损失殆尽。广州沦陷后,金曾澄等在澳门筹设分校,艰苦备尝,有条件的“教忠”学生都陆续到了澳门复课,又招收当地的学生,一年后中小学生已达1000余人。澳校校长由学校董事长金曾澄暂兼。1942年初,金曾澄回内地任新职,校董会举朱葆勤继任。教务主任沈芷芳也由澳门转入内地,在郁南连滩镇另设一分校以收集内地学生。抗战期间,两分校同时存在。ue004 日本投降后,校董会立即派员返广州筹备复校事宜。校舍大半被敌伪毁坏,图书仪器校具荡然无存。经过惨淡经营,于1946年春,教忠中学终于复校,仍由金曾澄兼任校长,复校三年才将校舍修复。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了,教忠中学和全国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朱葆勤语)。据1950年11月的官方史料记载,教忠中学有11个班,学生407名,教职员25名,其中教师17名。1952年9月与力行中学合并,1953年7月又与万川中学合并。10月,校董会与全体师生热烈请求改归公立,市 *** 接管“教忠”,并更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老校从而迈进了一个新时代。ue004 50年来,“教忠”是一所享有较佳声誉的学校。万千学子在此接受基础教育,他们“或升大学以期深造,或谋职业以展所长,士各有志,不必尽同”(金曾澄语)。校友朱执信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这位举国知名的校友是“教忠”的莫大光荣。能有像丁仁长、金曾澄这两位广东近代最为资深、颇负时名的教育家当“教忠”一始一终的校长,也是很值得称道的。ue004 从人文地理而言,“教忠”这块“风水宝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秦置古县番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料说,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有的认为番禺是一座山。持二山说的,普遍认为位于广州市第十三中学与孙中山文献馆之间的高地就是昔日番山的遗迹。1990年市第十三中学兴建新校舍时,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红土层与红砂岩,说明学校是番山的主体部分。五代十国时,南汉皇帝刘ue000NF024ue002凿平番山,积石为朝元洞(后更名为清虚洞)。在番山,北宋绍圣三年(1096)官府就设学课士,南宗淳ue3d7四年(1244)已建有番山书院,元朝则改创为“庙学及东西斋”,到明清两代更扩建成规模宏大的广府学宫,清末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以及丁仁长的教忠学堂,现代的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文德路小学、孙中山文献馆,它们的面积、规模、功能,历代虽有大小不同之分,但作为文化教育的“圣域”却长达900年,历久不变,教泽绵长,人才荟萃,这在广东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看亦属罕见。
2024-04-27 02:26:071

北京十四中学是北京重点高中吗?

区重点
2024-04-27 02:26:179

如何理解维新派:“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有,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中体和西体只能并立,不能合并,否则两个都会消亡。当时著名的西学传播者严复,即撰文批驳“中体西用”论在逻辑上和实践上的谬误,并论述了中西学各自“体”“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不可随意嫁接的道理,从而强调指出,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学之体,否则就是一种“牛体马用”的谬想。他引用当时一位名叫裘可桴孝廉的话说: “善夫金匮裘可桴孝廉之言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2024-04-27 02:26:411

什么是国学?国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最简单地说,国学就是现代中国人研究古代中国的学问。 关于“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也就是说,在周代“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一种“贵族子弟学校”。 以后几千年来伴随着王朝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但不管怎么变,“国学”长期以来实际上指的是学校。 满清后期,随着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警醒。不少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于是“西风渐进”,研究西学的人渐渐增多,翻译的西方书籍也越来越多,从哲学、伦理到政治、文学乃至科学技术。由于这些玩意儿区别于旧有的学术,所以出现了“新学”一词。这么一来,原来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就叫做“旧学”了。当然谁也不喜欢“旧学”这么个名称,于是有人发行杂志,名之曰《国粹学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词。后来章太炎又在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至此,“国学”一词在中国也完成了由“国家设立的学校”向“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意义的转变。 但是自从1840年海禁被打破以后,有关“国学”究竟是否有用的争论始终就没停止过,一直争到今天,甚至今后还得继续争下去。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磨合!在近代史上,顽固排外的自有一批人,他们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稍微开明点的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白了就是应该考虑咱们中国的“特色”,咱们的制度是好的,这叫“中学为体”,但不妨学点西方的方法用用。当然最激进的就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了,他们把中国的落后和屈辱一股脑都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呼吁要把传统文化来个连根清除,甚至取消汉字,使用拼音文字。但是,在这些争论中,大部分人还是有这么一个共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不能完全抛弃。于是不少人渐渐开始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来整理、记录和研究老祖宗的东西。这就是国学的由来。所以,就研究对象而言,广义地说,国学就是关于古代中国社会所有方面的研究学问;狭义地说,国学是现代的中国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吸取其中比较有现实进步意义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带有很强的功用色彩,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它与纯粹的历史学、哲学、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不一样,它有着追求现实进步意义的色彩,有“善”和“美”的成分。而纯学术研究,从其研究的目的上,是追求“真”的。另一方面,与此同时,西方人也开始大规模研究古代中国,这种学问被称作汉学。什么是国学的体、相、用 按佛学原理来说,万物只有三个理则——体、相、用。如茶杯,玻璃为“体”,“相”就是它的形状,“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体的东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样。譬如《论语》,以孔子的思想为“体”,二十篇《论语》就是它的“相”,我们用它来研究、解释。“用”是了解孔子以后,该怎样去弘扬中国文化。到了近代,有人提出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这是很可笑的。有体必有相有用,有用也必有体有相。又怎么能够只取其体或只取其用呢?这种说法就象以茶杯为体,以讲台为用一样荒谬。这里还有一个因素是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重人而轻物,西方文化重物而轻人。中国自有文字记载,就一直以人为本的学术研究,强调人际关系,所有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不分,统统是人的科学;而西方直到十九世纪才出现叔本华、尼采等意志论的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研究人际关系的直到二十世纪的美国卡耐基才弄出一套什么《人性的弱点》之类的小儿科玩艺。西方直重视的是实物,因此看重实利实力,重科学重分类,什么都分得细细的,因此科学就比较发达,奇技淫巧也特多。按中国人的观念来说,中国人重视的是君子之学(研究治人),西方人重视的小人之学(研究治物)。 因此,我们不是要以“中学为体”,而应该在“中学”这个“体”中直接注入西方科技文化的活力,使“中学”这个“体”更加丰满而且健壮。使中国有志于小人之学的人也成为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而使中国有志于治人之道的人才走上君子之路,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 http://www.123guoxue.com/thread-846-1-1.html
2024-04-27 02:27:022

严复的卓越的贡献是什么

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卓越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处于我国近代社会制度急剧转折和中西文化交汇与冲突的时代。严复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23岁被派赴英国留学,又熟悉了西方文化。与变法维新的其他代表人物相比,严复的优势和特点是:熟谙西方语言文字,能直接考察西方社会文化,可以直接阅读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并熟练地进行翻译和评介。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等一系列西方社会科学名著。这不但宣传、引进了西方的重要新思潮,而且更有利于他本人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和评论。从戊戌政变到辛亥革命的十三年里,严复全力倾注的实际事业,并不是政治变革,而是教育和翻译。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首先是政治活动家,那么,严复则首先是教育家,这是他在维新派中独树一帜的特点。他的指导思想始终是进化论、唯物论的经验论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这条主线基本设有变化和转折,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形势和体制下,他的思想和主张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而已。对于严复的认识和评价,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作用与贡献。一、严复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卓越贡献1.开创近代“教育救国”的道路正是在1895年(光绪21年),中国近代史上签订马关条约这个屈辱性的转折年头,严复深受列强欺凌的刺痛,愤懑而深思,诉诸笔端,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论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激烈地批判了专制主义的政治与文化,阐述了他的救亡图存和民主主义思想。这也正是他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他信奉达尔文和赫胥黎的进化论,称赞斯宾塞将进化论原理应用于社会,推崇斯宾塞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判断民族之高下。他以此考察中国之现状,指出清王朝的腐败不堪、行将灭亡,因而极力主张变法图强。但是,他的变法主张,在方向上与康、梁大体一致,而在手段上有所不同。他并不主张从政治体制改革做起,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国内“民质”、“民智”条件尚未成熟,因而主张走逐步改良、稳步前进的道路。他既有民族自强的决心,又认为不可操之过急。他的典型言论便是引证斯宾塞的话:“民之可化,至于无穷,惟不可期之以骤”,必须“相其宜,动其机,培其本根,卫其成长,则其效乃不期而自立。”这种“培其本根、助其成长”的途径和方式,便是教育,他主张从教育做起。在严复看来,变法维新,救亡图强,首先必须改变国民素质,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入手,通过教育“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达到“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力之强”、“德行仁义之强”的目标。从理论到行动,他一直坚守教育岗位,努力从事思想启蒙、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民主政制,做改变和提升“民质”的工作。在戊戌政变期间,他并未实际参加维新派的政治活动,而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这正是政治活动家与教育家的区别。严复的救亡图强的主张,与他的教育救国的理念是溶为一体的。他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道路的重要开创者,这条道路不仅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而且与今日“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也不无一致或相近之处。2.突破“中体西用”的文化模式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上,严复当时面临的基本格局是“中体西用”。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1895年沈毓桂在《万国公报》上已明确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术语。梁启超在所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可见不论是早期改良派或洋务派,“中体西用”已是流行的思维模式或惯用术语。这种模式不但为当权的洋务派所倡导,也得到清末朝廷的认可,已成官方模式和教育原则。“中体西用”的原则虽在打破闭关锁国和专制文化统治上起过某些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主张“中西兼学”,实际上是要维护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纲常名教,藉口学习西方的某些科学技术和政策措施,拒绝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理论,企图挽救满清王朝的衰落。在严复看来,“中体西用”,就是治“标”不治“本”。他发起了批评和挑战。甲午战争的残酷现实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动摇了“中体西用”的原则,从而为严复理论思维的突破提供了契机。严复从进化论和实验科学的根据出发,分别对中学和西学作了认真的审视,并加以比较。他认为,从科学验证和中国救亡图存的切实需要看,中学中的科举、八股、宋学、汉学,以及词章小道等,属于“无用”、“无实”之类,应当束之高阁。他指出“陆王心学”貌似研究外物,实际只作“强物就我”的冥思苦想,“其为祸也、始于学术、终于国家。”与中学的这种弊端相反,他认为西学是面向社会和现实的,通过实践,讲究实验,因而使西方国家得以富强。他大力提倡的西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种应用科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等。他甚至把“救亡之道”归结为“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严复的这种思想锋芒,直指传统与潮流,使他在一般政界和学界不免处于孤立地位,但他坚持全面学习西方,视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变法图强的正确道路。在维新变法时期,“中体西用”原则不但没有转变,反而有强化的趋势。到1902年,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这封著名书信中提出体用一致原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做了批判。他指出中国近代的学堂教育,“总其大经,则不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西政为本而西艺为末"也。”(5)这种模式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危害甚大。其错误就在于割裂了体、用关系。“体”与“用”本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个方面。“体”属于事物的内在、本体的方面;“用”则属于事物的表现、功用的方面。二者不可分离。他引用江苏一举人的话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中体西用”论者则将中学与西学各自的体用分开,又企图将中学的“体”与西学的“用”相合,这是不可能的,只会使二者消亡。至于“政本艺末”之说,更是“颠倒错乱。”因为所谓“艺”即“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应是西学的基本内容,正是西方政治和教育的基础。中国的政治之所以“日形见绌”,不足以与之竞争,就因不以科学为本,而与社会的通理公则相违背。若“艺”指科学,则“西艺”应是“西政”之本;若“艺”不指科学,则政、艺二者都出于科学,如左右手一般,谈不上本末关系。中国学习西方之所以无效,往往由于当政者对科学一无所通,抓不住根本。这里他不但批判了“政本艺末”的观点,而且强调了科学在社会与政治中的关键作用,表明他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方向。这种理论分析,动摇了“中体西用”的模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贯穿着体用一致的原则。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要求“择其所善者而存之,”但新的教育原则应当“求其所本无,非以急其所旧有。中国本无者,西学也,则西学为当务之急明矣。”实际上他是要通过教育改革,建立以学习西方科学为重心的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新文化,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这就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根本转变“中体西用”模式,启动中国社会从前现代向现代化转型准备了思想条件。3.制定“德、智、体”全面育人的方针严复把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的目标转向并落实到教育的层面,便是全面改革和提升国民的素质。他认为,若不改变我国国民的贫、弱、愚的状况,要实现民主政治、救亡图强,是不可能的。他主张竭尽全力,从教育入手,并且接受和发挥了斯宾塞的“德、智、体”三育学说,从三个方面改变和提升国民的素质,最早实施教育目标的全面育人。我国传统教育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是“帝王之师”,因而倡导“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制选拔适合做官的人才。这种“官本位”的教育,是以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偏重于旧的伦理道德,而忽视智力与体质。当然,更加忽视人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严复在激烈批判旧的封建政治和教育制度时,便酝酿新的培养目标。他之所以不主张立即实行民主政治的理由是:“民主弗能自治者,才未逮,力未长,德未和也。”他已看到,要增进国民的自治能力,教育应从才、力、德三方面入手,进行德、智、体三方面素质的培养。这种视角直接来源于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其教育名著《教育论》,即《教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明确提出了三育结合的概念。严复从1845年发表《原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引进斯宾塞的“三育论”,指出其“教人之术”是“以睿智慧、练体力、厉德行三者为之纲。”并且说:“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他得出结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这便是他改变和提升民质的三纲目,也标志着他的新教育体系的基本建立。三者之中,以开民智为“最急”,占据核心地位,以新民德为“最难”。但他认为“三者皆今日至切之务。”他的这种立足于学习西方科学,以智育为核心的德、智、体三育相互联系的新教育观,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出使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它对梁启超的“新民”教育学说有重要影响。梁启超虽在“三民说”的具体内容上有较多的发挥,但基本沿袭了严复的提法,却是以德育为核心,有着更强的伦理色彩。严复以进化论和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正是克服了中国传统教育偏重伦理的局限,包含较多的科学与进步的成分。“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育相结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培育完善的人格,与其他方面相联系,形成了一个融合中西教育思想,体现真、善、美相统一的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体系,显然受到严复的影响,吸取了严复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蔡元培在北大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辉煌成就与贡献,和前有严复创造条件,后有蒋梦麟、胡适、傅斯年等人的协助、继承与发扬密切相关。一个孤零零的蔡元培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二、严复是北京大学的重要功臣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严复对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十分关注与热心。1902年应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之聘,严复出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直至1904年。他的许多种翻译名著和著名教育论文《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都完成于这项任职内。1912年2月袁世凯委任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4月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旋即向袁世凯建议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并推荐严复为校长。5月3日,严复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校长。他任校长为时不过半年多,但他对北京大学的重大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1、为北大生存出过大力。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校,是北大从封建官僚型大学向现代型大学的一次重要转折,遭遇曲折和阻挠是难免的。1912至1913年期间,中国的这所最高学府经费奇缺,曾两次面临被停办的危险。首任校长严复多方设法,筹措经费,并与师生一道反复申辩,奋力抗争,才使北大度过难关,延续生存。首先是办学经费的困难。辛亥革命后,学部不再给京师大学堂划拨经费,原存银行的存款也不能提取。严复四处奔波,为维持校务而筹款、借款。历经波折,最后总算向银行借到一笔款项,使北大能维持办学。接着又遇教职员减薪问题。民国初年因财政困难,北京政府曾通令各政府官员和学校教职员,凡薪水在60元以上者,“一律暂支60元”。严复为此给教育部专写条陈,认为“学校性质与官署不同”,教职员薪水本按课时和任务轻重而判定高低,若一律拉平,使之“放弃职任”,则表面节省,贻误实多。严复本人主动减薪至60元,而为全校教职员据理力争,使他们得以维持原薪。这样基本克服经费困难,保持教师的公平待遇,从而保证了北大坚持办学、培育人才的基本条件。对此,严复的重要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更大的威胁还在于教育部停办北大之议。正当严复在校内一面调整教师队伍,一面使学校工作步入正轨,让北大在国内外发生影响时,北京政府教育部在7月初,却以所谓“程度不高,管理不善,经费困难”为由,提出了停办北京大学之议。这种议论引起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文科、法科、工科、农科等先后发出各种说帖或请愿书,反对教育部的意图。在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影响下,严复专向教育部发了《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的说帖,针对各种议论,从北大校史、教育现状、大学地位、与国外比较等方面充分阐明了北京大学不可停办的理由。这份说帖条分缕析,笔锋犀利,可谓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的确是直接关系北大命运的一份重要文献。教育部接到说帖后,不得不声明“解散之事,全属子虚。”但又于7月7日下达《北京大学结束办法九条》,要求学生一律提前毕业,给予文凭,不给学位,并规定“本年下学期各分科大学一律不招新生。”实际上仍要停办北京大学。这更使全校师生强烈不满,各科学生纷纷草拟说帖,表示抗议,要求研究学问,反对半途而废。由于严复校长与全校师生的奋力抗争,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教育部不得不取消北京大学停办之议与“结束办法”。虽然严复因多次违抗部命,造成积怨,在外部压力下,被迫于1912年10月7日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但在北大存亡关头,首任校长严复带领广大师生排除艰险,使北大转危为安,不仅对北大往后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现代教育、文化、科学的发展,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2.为学科改革奠定了基础严复还向教育部呈送一份《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提出了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改革方案。(1)、高度重视大学的学术地位和师资培养严复在《说帖》中提出,“所聘教习,如非万不得已,总以本国人才为主。”择师条件,应是“本国学博与欧美游学生,”“沈浸学问无所外慕之人。”“优给薪水”使之“一面教授,”“一面自行研究”,“如此则历年以后,吾国学业可期独立,有进行发达之机。”大学将成为“一国学业之中心点。”可见他十分重视大学的师资培养,学术独立和学术水平的提高。(2)改造文科的方针: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他建议将经科与文科合并,特别指出:“既为大学文科,则东西方哲学,中外之历史、舆地、文学,理宜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这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思想显然一致。此外,对于法科,他主张以国文教授本国法律和现行法律为主课,而以外国和历代法律为参考借鉴;对于理工科与农科,他建议选派学生,赴欧美或日本留学深造,并整顿实验室,清理图书、仪器和药品,等等。这个改革方案,说明他研究有素,区别对待,富于远见并且体现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设想。对蔡元培往后在北大的改革,作了很好的开端和准备。
2024-04-27 02:27:112

“学习西方”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分别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栋。19世纪60年代,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满清贵族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因财力不足19世纪70年代起打着“求富”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与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与湖北织布局,70年代中期筹划海防,10年之间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并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甲午中日战争中,军力虽大伤但主力仍在,李鸿章保船避战不出海迎敌,错失战机北洋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2024-04-27 02:27:242

洋务运动的肯定观点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2024-04-27 02:27:332

中学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自我发展的机会?

富有挑战的课程,新奇的实验器材,丰富多彩的社团。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越来越有活力,能坚韧有韧劲,越来越坚强,会合作,能包容越来越上进,敢于表达,超越自我。
2024-04-27 02:28:272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屠杀了五千万以上的汉人,为什么还被捧为圣

翻翻历史教材,我们的D怎么写的,而且还要怎么考试,最悲哀的是教育西化后,很多学士硕士博士所谓的高素质人群都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更不用说流传读书人的风骨
2024-04-27 02:28:354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讲就是:做好人,做好事,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国家做贡献。
2024-04-27 02:28:453

英国的私立中学,为什么被称做“公学”?

英国私立学校共有2600多所,其中100多所因有着几百年历史,课程设置保持注重古典、人文、体育等精英式教育,大部分毕业生都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学府,学费昂贵且极少提供奖学金,因而被称为公学。全英70%的家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选择私立学校,但由于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只有7%的家庭有能力送孩子进入私立学校学习,目前英国只有私立学校能招收国际学生。 其中顶级的公学男校有伊顿公学、达利奇公学、汤布里奇公学、哈罗公学、贝德福德中学等,顶尖女校有威克姆阿贝女中、圣斯威辛女中、切尔滕纳姆女子学院、海丁顿女中、贝明顿女中等,顶尖合校有布莱顿中学、拉格比公学、国王学校、切特豪斯公学、蓝星中学等。
2024-04-27 02:28:012

温岭箬横镇中中考平均分

请参考温岭教育信息网 http://www.wledu.org/cms/09年中考成绩查询网 http://zkcj09.wledu.org/ 09年的成绩也没公布,分数线应该也不好公布吧参考下08年的分数线吧2008年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公布如下: 一、第一批: 1、温岭中学正取分数线 市三中695/113分;市四中693分;温中实验初中681/111分;市实验学校696/109分;少体校709分;敬业中学679分;温中双语学校683分;市五中685分;育才学校683/116分;市八中674分;市六中680分;市七中674分;市九中674分;城南中学684分;横山中学692分;岙环中学686分;石桥头中学674分;松门镇中学676分;淋川中学681分;育英中学695/117分;英才中学690分;泽国二中680分;泽国三中678分;泽国四中674分;联树中学680/113分;书生中学674分;石塘中学683分;箬横镇中学683/111分;东浦中学681分;贯庄中学691分;高龙中学674分;山前中学688分;新河镇中学682/113分;高桥中学684分;长屿中学688/111分;塘下中学679分;肖家桥中学674分;滨海中学691分;横河中学681分;大溪二中685/106分;大溪三中674分;大溪四中674分;照洋中学674分;新建中学674分;温西中学677分;江厦中学679分;坞根中学674/106分。 统配分数线:695/113 2、新河中学正取分数线 市三中652分;市四中665/105分;温中实验初中652分;市实验学校680/112分;少体校652分;敬业中学653分;温中双语学校657分;市五中673/114分;育才学校671分;市八中652分;市六中667分;市七中653/115分;市九中652分;城南中学673分;横山中学653分;岙环中学674分;石桥头中学662分;松门镇中学664分;淋川中学665/106分;育英中学685/114分;英才中学661分;泽国二中667/108分;泽国三中665分;泽国四中666/115分;联树中学666分;书生中学658分;石塘中学673分;箬横镇中学671/115分;东浦中学672分;贯庄中学679分;高龙中学672分;山前中学678分;新河镇中学674/114分;高桥中学675分;长屿中学676分;塘下中学658分;肖家桥中学652分;滨海中学678/116分;横河中学672分;大溪二中669/111分;大溪三中664分;大溪四中655/113分;照洋中学652分;新建中学662分;温西中学669分;江厦中学672/114分;坞根中学662分。 统配分数线:677/115 3、市二中正取分数线 市三中670分;市四中665分;温中实验初中645/105分;市实验学校671/113分;少体校633分;敬业中学648/109分;温中双语学校654分;市五中666/111分;育才学校665分;市八中647分;市六中665/117分;市七中650分;市九中633分;城南中学664分;横山中学650分;岙环中学661分;石桥头中学660分;松门镇中学654/107分;淋川中学660分;育英中学669分;英才中学644分;泽国二中660/116分;泽国三中661分;泽国四中656分;联树中学655分;书生中学633分;石塘中学668/113分;箬横镇中学660/109分;东浦中学667分;贯庄中学667分;高龙中学665/110分;山前中学655分;新河镇中学666/109分;高桥中学673分;长屿中学668分;塘下中学651分;肖家桥中学633分;滨海中学670分;横河中学659分;大溪二中661分;大溪三中659分;大溪四中646分;照洋中学633分;新建中学656分;温西中学663分;江厦中学666分;坞根中学658分。 二、第二批: 1、温岭中学择校分数线:666分 2、市二中择校分数线:649分 3、新河中学择校分数线:643/107分 三、第三批 1、之江高级中学公费生分数线:650分 2、箬横中学正取分数线:642/100分 3、松门中学正取分数线:627分 4、大溪中学正取分数线:622/110分 追问: 不需要2008的参考呀 谢谢了
2024-04-27 02:28:051

英国中学留学一年的费用是多少

英国高中留学一年费用注册费(申请费)学校收取50-200英镑不等。为不可退还的费用。学校押金学生通过测试及申请资料评估后,学校决定录取该生时,学校会发出预录取通知书,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支付学位押金。押金为可退还的费用。学生签不到证或已读完该校报读的课程,学校予以退还。语言学校则在学费中扣减。寄宿中学:押金通常为一学期学费:5,000-9,000英镑不等其它非寄宿类学院:1,000-3,000英镑不等语言学校:200-1,000英镑不等学费私立学校英国公立高中留学的学费和寄宿费用,一般为2.5-3.5万英镑/年,人民币约为25万-35万。公立学校英国私立高中留学的学费和寄宿费用,一般为1.5-2万英镑/年,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5-20万左右。生活费伦敦地区大约一年学费10万左右。如果想要享受高标准生活,花费在10万以上,依据个人情况而定。非伦敦地区一年差不多6万元左右,不同的地方消费水平也不同,但一般不超过6万。监护费16岁以下学生法定必须有英国公民作为监护人;16-18岁部分学校规定必须有监护人。费用组成:注册费:100-200镑(只收一次)定金:500镑左右(可退还的)每年监护服务费用:1,000-2,000镑预付金:1,000镑左右。学生的住宿、接送等费用从中扣除杂费考雅思费用:1550元人民币飞机票费用:5000-8000元人民币(根据目的区域,以及航空公司的调整变化,费用有一定的幅度变化)签证费用:一般去英国的签证费用为289英镑,约合人民币2700多元。
2024-04-27 02:28:112

潍坊高中排名前50名是哪些学校?

潍坊高中排名50强如下:潍坊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教育资源丰富,中学数量众多,有很多优秀的高中。下面将介绍潍坊市的50所中学排名。根据2022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数量和录取率等因素,综合推断潍坊市优秀高中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并按照成绩、师资力量、科技、校园文化和教学管理等因素进行评价,本文所给出的排名列表如下:1.潍坊二中;潍坊一中;潍城一中;寒亭一中;市南苑中学;安丘一中;诸城二中;滨海中学;青州市第一中学;格致中学;高密中学;滨城中学;昌乐县实验中学;河滨中学;临朐实验中学;奎屯一中;山东壮丰中学;奎屯二中;柳家庄中学;市一中;新历山一中。2.奎屯三中;金川中学;市十二中;东风路中学;滨州华夏中学;海阳党校附属中学;凤凰城中学;奎屯四中;潍坊三中;诸城一中;滨海实验中学;高密一中;乳山市实验中学;潍坊十一中;老城花园中学;奎屯五中;马鞍山中;潍坊五中;临朐一中。3.石河子一中;青州农科中学;乐陵市第一中学;文登一中;奎屯七中;玉田中学;潍坊二中实验学校;马站一中;泰安创新教育中心;杏坛一中。以上排名仅供参考,并非唯一的评价标准。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应该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验条件、文化氛围、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潍坊二中是山东省潍坊市最负盛名的高中之一,位于潍坊市奎文区南风街道魏都路99号。学校创建于1908年,前身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小学堂。1955年升格为完全中学,1961年更名为潍坊市第二中学,2004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中学,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17年更名为潍坊高级中学(潍坊二中),成为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中。
2024-04-27 02:28:161

英国高中留学选择学校因素及院校推荐

【 #英国留学# 导语】英国作为传统的教育强国,每年申请的留学生都不在少数。下面是 分享的英国高中留学选择学校因素及院校推荐。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高中留学选择学校因素及院校推荐   一、选择学校因素   1、看国际生比例   国际生比例越小越好。英国高中的规模一般在几百人左右,如果国际生过多,学生很难融入纯正的英语环境。一般好的学校,国际生的比例都长期控制在10%以内。   2、看学校升学率   说到底,中国学生去英国读高中,是为了将来进知名大学,升学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实力。   3、看家庭经济实力   在学习费用上,“公”“私”相差巨大。据相关介绍,国外学生就读英国的公立高中,需要每年支付5000英镑左右的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大概要13万~15万元人民币。不管是英国学生还是海外学生,如果要进入私立学校就读,收费都在15000~30000英镑/年不等,算上生活费,一年总费用约30万~40万元人民币。   4、看孩子自律能力   如果孩子的自律能力、自理能力较弱,就读公立高中就会吃力一些;如果孩子比较自立成熟,那么在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两类学校都可以考虑。 二、英国中学介绍   1、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1440年在温莎的泰晤士河畔创立。作为世界上最的男校,伊顿公学目前已经培养了20位英国首相,以及众多的社会名人。这是一所学术氛围很浓且入学竞争十分激烈的学校;学生不仅需要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还要能够并且愿意在体育或艺术方面为学校做出贡献。伊顿公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卓越的学习精神,以及发展对个体的尊重,对团队合作的认识以及对社区做出贡献的习惯。课程遵循GCSE的课程设置,学生在9年级到11年级的时候,依据自己的能力修读这些课程,直到11年级结束。在sixth form的时候,学生通常会修读A-level或剑桥大学预科中的4门课程。在最后一年,学生会完成他们的大学申请,伊顿公学在学生申请世界方面在全世界保持着骄人的成绩。   2、哈罗公学   哈罗公学从西北俯瞰伦敦中央区,是一所创建于1572年的全寄宿制男校。与其他的寄宿制学校不同,哈罗公学要求学生一周七天能够用各种富多彩的活动来规划他们的时间。哈罗遵循IGCSE课程设施,在第11年级(入读sixth form之前一年)的时候,学生将修读10门IGCSE课程。在sixth form,学生将选择4门课程在A-level中学习。在学习考试科目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在秋季和春季各修读一门选修课程。秋季的选修课程将作为学生申请大学时的主修课。它将扩展授课的广度和深度,为大学面试以及以后的学习做到充分准备。   3、女王伊莎博格学校   学院地处约克市,近邻利兹和曼彻斯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建立于1912年,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全日制私立寄宿中学,实行男女同校教育。   4、罗素中学   英国西北部一流的寄宿学校(男女混校),曼彻斯特附近。成立于1844年,现有学生600多人,大多为英国人。A level课程的及格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几乎所有毕业生均可进入英国和其它地方的一流大学就读。   5、德明顿女子学校   BadmintonSchool巴德明顿女子学校,占地20英亩,坐落于英国大学城布里斯托。   目前在全英所有中学中排名第十二位,卫报将该校列为的女士中学。小班授课以确保教学质量。所有学生们进入在学学习,进入牛津和剑桥的学生也比率高。   学校希望通过艺术课的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和素质,重视艺术课程。   6、罗婷中学   RoedeanSchool罗婷中学建于1885年,位于伦敦南部的布莱顿市的东部海滨,气候宜人,是英国的女子中学之一。   许多皇室贵族,名商富豪的子女曾经或正在该校就读。在英国,罗婷中学是与伊顿中学齐名的女校。学校拥有一流的都学与运动设施,学校还设有小型剧场,琴房,舞蹈室,并拥有包括篮球馆,网球场等各种体育场地和设施。   多数学生都成功考取LSE、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杜伦大学等。   7、伊莎贝格女王学院   QueenEtheburga"s College伊莎贝格女王学院成立于1912年,坐落于英格兰东北部的历史名城约克郡。   对于迷恋于马术的学生来说,学校拥有巨大的、令人惊异的马术中心。每年有超过97%的学生成功申入大学。学校拥有:“寄宿条件和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是全欧洲私立学校中的”声誉。扩展阅读:英国留学面试注意事项   一、面试前准备   1充分的自我介绍   在面试的时候,校长或老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学校,但面试并不是学校单向询问学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双向的互动。你在适当的机会也需要向学校介绍自己,例如你的优势特长、性格、爱好、学习情况等,也给学校更多的机会了解你。你也可以事先准备你的简历、一些获奖的证书等。   2、相关的话题   面试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以互动的话题,但学校面试的问题大多都很随机,怎么办?大家不妨从学校入手,可以登录学校的了解学校的历史、新闻、学校的介绍、课程等等。一方面这些信息很容易成为你和学校交流的共同话题,另一方面你也可以从里面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学校提问。既能给学校留下你做足了功课并且对学校很感兴趣的印象,你也能从老师或者校长的回答中获取学校的信息,便于你判断这所学校是否适合你。   3、自己的留学计划   在向学校自我介绍的时候,也可以介绍自己的留学计划,不论是面试GCSE还是A-Levels阶段,留学计划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面试的是GCSE,可以简单介绍自己在国内学习的课程,以及去英国希望学习哪些课程。   如果面试的是A-Levels,除了可以谈及自己的选课之外,也可以简单介绍自己对将来上大学专业和职业的想法。   二、面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千万不要作弊   无论是电话面试还是视频面试,一旦被学校发现有作弊行为,结果肯定就是学生被拒。   2、好心态,放轻松   很多同学在面试时难免会紧张,同学们要调整好心态,以相对放松的心态去参加面试。如果面试过程中出现紧张并且影响到自己表达的情况,可以暂停一下,做几次深呼吸自我调整,尽量不让紧张的情绪掌控了你的面试。   3、不要不懂装懂   英国学校对学生的诚信度十分看重,同学们在面试中可能会碰到自己没听懂或者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向面试老师询问或者要求再重复一遍问题,如果确实碰到自己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情况,也切勿不懂装懂答非所问。扩展阅读:英国留学的衣食住行   一、穿衣   在英国有很多的大型商场,里面有很多的衣服,当然价格肯定是很贵的,不过质量确实杠杠的,英国人穿得也是比较随意的,比较经典大气。英国的衣服尺码要比国内的大,中国的学生在这里不太好买衣服,想要在这里买一件合身的衣服还需要做很多的功课。建议还是从家里多带些衣服去英国比较好。   二、饮食   英国人主要是吃面食和肉类,米饭也会吃,超市里面的食材也是非常新鲜的一价格也不是很贵,是比较合理的。英国的华人超市有很多国内的食物买,如果你会自己做饭的话是可以有充足的食材给到你的,电器、食材、调料各种中国的厨房用品你都是可以买到的。即使你不想做饭但又想吃中国菜,英国各个城市都是有中国餐厅的,不过在英国吃中国菜是比较昂贵的。英国人喜欢喝茶和咖啡,但是他们不太喜欢喝热水,喝水一般都是喝的凉水,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是这样。在英国的学校你也看不到有接热水的地方。   三、住宿   在英国学校的住宿环境是比较好的,平时上课也比较方便,如果你是喜欢独处的一个人你可以选单人床房间,如果你想交朋友你可以选2-4人房的,每个学生都有单独的衣柜。在校外找房子住是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当然房租也要比宿舍贵很多,每个城市的房租不同,看你选的学校是哪个城市的,伦敦肯定是比较贵的。还可以住在英国的当地人的家里面,他们会把你当成他们家庭中的一员,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参加家庭聚会,也是要交费用的。   四、出行   英国的车辆是靠左行驶的,这一点你一定要注意。平时去上课,住在学校的学生就不用担心了,走路几分钟就可以到教室,住在外面的学生住的比较远的还可能要坐公交或者地铁,你可以是办一张学生卡,是会优惠很多的。英国的交通还是很完善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交通工具,国内有的英国也都有。扩展阅读:英国留学要做到的事项   一、遵守法规   包括比较基础的法律条文,只要是和大家的留学以及生活有联系,就应该认真做功课,而且还需要注意专门为留学生制定的福利政策,如果自己符合要求,应该大胆的享受。   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主要还是交通等方面的规则,因为大家基本上每天都要出门,要特别注意英国实行的是靠左行驶,而且这里的红绿灯是需要自己按才会变色,不要傻傻等着。   二、了解社交   本地人的性格是比较直来直往的,所以大家在交谈的时候,不要太委婉,这样可能会引发别人的不满,认为你是在浪费时间;还要了解本地的幽默文化,在谈话中也要注意捧场。   如果大家要出门,看病或者拜访,一定要记得提前进行预约,这样才会让他们有所准备,而你的目的也能够很快达到,不会耽误其他的安排,能够很好地提高办事的效率。   三、摆正态度   想要融入本地的生活,需要将自己的态度摆正,既不要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化,也不要以大国自居,需要将彼此放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下进行交往。   针对文化中的差异和不同,大家作为外来者,应该提前做功课,多看看新闻和报纸,能够很好地帮助大家进行了解,这样在后学的社交中,也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   四、保管财物   虽然在英国有着齐全的法规法律保护,但是大家的警惕心依旧不能够放下,对自己的人身尤其是财产的安全,一定要特别的上心,保证自己远离有隐患的地方。   重要的证件,一定要妥善保管,并且要留下复印件进行备份;平时出门尽量带卡少带现金,也不要炫富;要检查自己的证件有效期,不要等到过期之后再续期。
2024-04-27 02:27:511

潍坊高中排名前50有哪些?

潍坊高中排名50强如下:潍坊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教育资源丰富,中学数量众多,有很多优秀的高中。下面将介绍潍坊市的50所中学排名。根据2022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数量和录取率等因素,综合推断潍坊市优秀高中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并按照成绩、师资力量、科技、校园文化和教学管理等因素进行评价,本文所给出的排名列表如下:1.潍坊二中;潍坊一中;潍城一中;寒亭一中;市南苑中学;安丘一中;诸城二中;滨海中学;青州市第一中学;格致中学;高密中学;滨城中学;昌乐县实验中学;河滨中学;临朐实验中学;奎屯一中;山东壮丰中学;奎屯二中;柳家庄中学;市一中;新历山一中。2.奎屯三中;金川中学;市十二中;东风路中学;滨州华夏中学;海阳党校附属中学;凤凰城中学;奎屯四中;潍坊三中;诸城一中;滨海实验中学;高密一中;乳山市实验中学;潍坊十一中;老城花园中学;奎屯五中;马鞍山中;潍坊五中;临朐一中。3.石河子一中;青州农科中学;乐陵市第一中学;文登一中;奎屯七中;玉田中学;潍坊二中实验学校;马站一中;泰安创新教育中心;杏坛一中。以上排名仅供参考,并非唯一的评价标准。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应该综合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验条件、文化氛围、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潍坊二中是山东省潍坊市最负盛名的高中之一,位于潍坊市奎文区南风街道魏都路99号。学校创建于1908年,前身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小学堂。1955年升格为完全中学,1961年更名为潍坊市第二中学,2004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中学,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2017年更名为潍坊高级中学(潍坊二中),成为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中。
2024-04-27 02:27:481

英国著名的私立中学有哪些,精品参考,留学畅

https://tieba.baidu.com/p/5544121581
2024-04-27 02:2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