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二元”是什么意思?

2023-05-20 02:10:58
共1条回复
陶小凡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妥协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议会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二元”即世袭君主与议会 ,他们都有权掌管法律.

君主专制的国王是在法律之上的.

相关推荐

二元什么意思

如果是方程的话就是这个方程里有2个未知数 如果是钱的话就是2元人民币 如果是经济的话就是“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前者当然是落后的,后者是发达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就学术来说,二元光学是基于光波衍射理论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光学分支 还有二元制冷系统 这个词比较广泛,不清楚你到底问哪个方面的,我就简单说了上面几个一般人比较常问的问题,如果不是的话那就自己去查
2023-01-13 22:12:561

二元与多元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348天。2021.02.03      这几天讨论关于二元与多元的差异,各自的优劣。其实对人影响较深的是二元,至少是我周围熟悉的人都是,从小接受的教育,家庭环境的熏陶,社会互动的感染,无时无刻不对我们的观念、认知、思维产生非常深的影响。比如凡事总要讲个是非对错、好坏、黑白、正反……这样看似简单明晰,实则一不小心就会钻牛角尖,自我否定,认知狭窄,眼界受限。说的再透点,就是常常会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自责、悔恨、懊恼);要么拿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陷入焦灼、无助、纠结之中耗竭自己,折腾他人。所以现在人们在多元视角下,就如站在山顶,上下左右前后一览无余的同时还可以内观自己的世界,这样事情的整体、全貌、优劣、前景一目了然,正视问题,积极发展优势长处,充分展示“独一无二”的自己。多元越来越被接纳、被允许、被认可,那些非主流的、小众的,甚至有点“另类”、“异样”的人和事,便有了更多的空间,他们的人生也因此更加自然、敞开。世界因多元而更加多样。二元与多元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对立,而是完全可以“和平共处”的兼容状态。如果用一个数轴来呈现,左边是对、好、白、正的,右面是错、坏、黑、反的,中点是两者的分界线,如果给两端标上数值,左端10代表最好、完美、极致和标准,右端10与之正好相反,中点0,既是分界线也是连接线,由此可以看出,只要不在10的位置,几乎所有人事物都是处于既好非好,既错非错的状态。比如左边的9.5,与10绝对的好差0.5,这0.5就意味着不完美,有缺陷,有问题,但综合地整体地系统地来看是以好为主。反之亦然。用阴阳太极图呈现,就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在阳之内,而非阳之对。       我在想,自从学习了SFBT,在生活中从慢慢地尝试多元视角看自己、看他人、看事情,发现原来任何人、任何事远远没有看到的那么糟糕、那么难、那么不尽人意。当你能够有意识地用多元视角看人、问题和事时,不仅悦纳自己,更多是接纳、理解、看到后人性的柔软和弹性的光芒。多元视角下的“重新建构”,让原本支离破碎的生活重现希望,就如《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给贾瑞的宝镜,既可治病,也可要命。正面看似悦己,反面看似恐惧,然恰恰是正面送了性命。所以古人云:祸福相依 ,福兮祸兮;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现代人说:危机,危险中的生机,危难中的转机;“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只要心怀希望,光便穿过千山万水越过时空来照亮希望。      
2023-01-13 22:12:591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二元”是什么意思?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妥协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议会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二元”即世袭君主与议会 ,他们都有权掌管法律. 君主专制的国王是在法律之上的.
2023-01-13 22:13:031

法身无相无不相远离二元。二元是啥意思?

就是二元对立1 第二类错误的知见叫边见,边见的意思就是相对的观念。我的对面是人,大的对面是小,长的对面是短,这是错误观念。我们想想,六道众生哪个不是生活在相对的观念里面?想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那就太难了。2 相对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门,二就不是佛法。佛讲,二是错误的观念,二不是正确的观念,我们分人我、分是非、分彼此,都落在二里头。这个问题,在大乘经里面要深入细细去研究体会,你真的要懂得不二法门了,那就很值得庆幸,懂得是解悟,就看破了。3 看破之后,要真正把二放下,就是二边要放下;二边放下之后,你就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一真法界。只要有二,你决定是在六道、在十法界,你不能入一真法界。4 真正修行人,心是清净的,清净心是一;二,心就不清净。有人我、有是非,心怎么可能清净?怎么可能平等?我们讲真修行,功夫在这里见。
2023-01-13 22:13:192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二元制是指什么?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二元”,指的是有两个权力中心,君主和议会。君主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或叫内阁)对君主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
2023-01-13 22:13:222

旅游者二元行为理论中的二元是指

旅游者二元行为理论中的二元是指常居地情境和异地情境。旅游者二元行为理论认为,旅游者的行为(包括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是具有二元性的,二元指的是二元空间情境,即常居地情境和异地情境。
2023-01-13 22:13:321

什么叫二元杂交?有何特点?

二元杂交又叫两品种杂交或单杂交,是养猪生产中以经济利用为目的,最简单、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杂交方式。它是选用两个不同品种猪分别作为杂交的父母本,只进行一次杂交,专门利用第一代杂种的杂种优势来生产商品肉猪。其特点是杂种一代,无论公母猪全部不作种用,不再继续配种繁殖,而全部作为经济利用。这种杂交方式简单易行,只需进行一次配合力测定即可,对提高肉猪的产肉力有显著效果。
2023-01-13 22:13:551

二元反应是什么

二元反应是二元酸与二元胺反应生成的含酰胺基的聚合物称为聚酰胺。二元酸和二元胺反应方程式是nh2n(ch2)xnh2+hooc(ch2)x-2cooh→[nh(ch2)xnhco(ch2)x-2co]n+2nh2o。二元酸与二元胺反应生成的含酰胺基的聚合物称为聚酰胺。反应方程式为:聚酰胺胶粘剂所用二元酸多为二聚脂肪酸。
2023-01-13 22:13:571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内在心灵与外在关系,互为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一样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从关系的基本形态来看,可以把关系分为三种: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一个人内在心灵的心理发展水平。 我们的家庭结构也是一样,父母与孩子构成了最基本的三元关系。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心灵与外在关系,都可以回溯到这个基本的家庭结构中。 一元关系,即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在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 一元关系的境界,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例如,恋爱中的女人会容易想:我不说,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么,否则就是不爱我。这是恋爱中退行到共生期了,而渴望自己和恋人合而为一。 在与先生相处中,好像有这样的模式,我希望他能懂我,在生活中,他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做事情的时候,我会觉得不被爱,原来是退行到了一元关系。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同时,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和意志,我们是独立的两个人。 二元关系,即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当一个人“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才能更好的发展他的个性化,真正能享受孤独的人,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他心里不虚。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 二元关系张力太大,满以容纳二元关系中的坏,所以,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这样就去一个三元世界里消化。 在我的成长中,总是感觉父母爱弟弟,我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感觉父母保护不了我,当遇到先生的时候,他对我好,我把他当做那个可以呵护我一生的人,我害怕失去。当他和其他女性聊天的时候,我会嫉妒,会难过。 我要面对的是自我的成长,我们是独立的两个人,爱不是占有与控制,而是付出,让自己和对方都越来越好,我的改进措施,更多的关注自己,爱自己,当有情绪时,去看见它接纳它,让自己的内在更加的充盈。活出那个喜悦平和的自己。 三元关系,即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的,而要分享。 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父亲对邻居家的孩子好,我还生父亲气来着,你对他好,你就认他当儿子好了,没有给我爸爸好脸色看。 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和我一起回老家,与我的另外一位闺蜜吃饭,我介绍的时候说这是我的闺蜜,她后来对我说,她有些吃醋,因为觉得与我的关系中还有闺蜜,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总希望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是最好的,如果不是,会有失落感。 关系,在一个人一生中何其重要,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拥有丰盛、饱满人际关系的人,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 今年春节,和闺蜜一起烧烤;和儿子干妈一起小聚;好朋友来我家里看我;一位朋友送来礼物,这些关系让我感到开心。 回应是光,任何关系都是如此,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建立更多滋养性的关系。 三元关系的稳定程度高于二元关系,在三元关系中,有一个缓冲的第三方,起到再平衡的作用。健康的三元关系是平等的,能适时再平衡,因为平等,其中任何一方都能缓冲其他两方之间的情绪张力。
2023-01-13 22:14:031

二元二次方程基本公式

一般式为:ax^2+bxy+cy^2+dx+ey+f=0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二的整式方程,叫二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式为,ax2+bxy+cy2+dx+ey+f=0。(a、b、c、d、e、f都是常数,且a、b、c中至少有一个不是零;当b为零时,a与d以及c与e分别不全为零;当a=0时,c、e至少一项不等于零,当c=0时,a、d至少一项不为零)二元二次方程组求解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即通过“降次”、“消元”,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于这类方程组形式庞杂,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因而在解这类方程组时,要认真分析题中各个方程的结构特征,选择较恰当的方法。(1)有两组相等的实数解。(2)有两组不相等的实数解;(3)没有实数解。解:将②代入①,整理得二次方程③的判别式(4)当a<2时,方程③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原方程有不同的两组实数解。(5)当a=2时,方程③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原方程有相同的两组实数解。(6)当a>2时,方程③没有实数根,因而原方程没有实数解。
2023-01-13 22:14:071

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概括)

      从我听到自己的初恋故事那一刻起 我开始寻找你,对于这有多盲目 一无所知。 爱人们并不最终在某处相见。 他们始终与彼此为伴。                                               鲁米       心灵,是内在的事;关系,是外在的事。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一样也是互为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回应,就是光。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 “ 我 ” 、 “ 你 ” 和 “ 他 ” 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一个人进入二元关系的重要条件:有人没有听从你的意愿,于是直接让你明白,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二元关系的世界,是建立在世界有两个“好”东西的基础之上。在二元关系中去处理“坏”是有难度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去构建一个三元关系,去化解关系里的张力。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这就是一元关系;当你觉得,你和另外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二元关系;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这就是三元关系。这样听起来,我们一直是在说关系中的好,但同时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各种挑拨离间,或者复杂的三元关系争斗,也是因此而生,它是因为人的心灵不够强大所致。人的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是互为镜子的。
2023-01-13 22:14:181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从关系的基本形态看,可以把关系分为三种: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这三种形态,分别对应着一个人内在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对应到早年的心灵发展阶段,一元关系的阶段是六个月前的共生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甚至和整个世界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一体的。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处于一元关系中的人,会忍不住去“剥削”、“掠夺”别人,就像婴儿“剥削”妈妈的乳汁一样。因为婴儿既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一体,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关系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亲角色上,这就是“圣母情结”。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二元关系的阶段是6-36个月。孩子开始和妈妈分离,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此阶段实现两个里程碑: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 “ 控制 ” ,孩子和母亲在争夺,我的事谁说了算。妈妈很爱孩子,但觉得你什么都不会,得听我的。而孩子就要不断去闹事,争夺独立控制权,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强大,还是很需要妈妈。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无论在一元关系的“共生剥削”中,还是在二元关系的“控制忠诚”中,父亲都是一个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会觉得父亲是一个敌人。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干脆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这里有一个隐喻:家庭和心灵内部,是孩子与母亲关系的象征;而家庭和心灵外部,是孩子与父亲关系的象征。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关系,就必须和父亲修好关系。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说爱父母中的一个,恨父母中的另一个,可又发现,父母都是生养自己的人,所以不能完全“爱”或者完全“恨”,而要学习爱中有恨,恨中有爱。 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二元关系的那种彼此连在一起的忠诚感也消失了,会发现谁的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而是要分享了。 一个人如果缺乏情感回应,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回应,就是光。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只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一元关系。当“坏”的、敌意的体验太多时,最初的婴儿就会使用一个极端的分裂来保护自己:我是“好”的,而我之外的世界都是“坏”的,他会拼命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以满足自己为先,不允许妈妈独立成为一个中心,因为会威胁到自己的中心地位。 当“好”的、善意的体验够多,婴儿就感知到,世界是满意的,自己也是“好”的。就愿意接受另外一个中心,承认妈妈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有时候不满足自己会让自己很受伤,但也可以消化这份不好的体验,因为总体还是好的。 二元关系的世界,是建立在世界有两个“好”东西的基础之上。 当然,二元关系也总是存在着严重的分裂,无论妈妈照顾得多好,小孩子都会有受伤的时候。这时,孩子就会出现一个矛盾:妈妈有两个,一个是好妈妈,一个是坏妈妈;孩子也有两个,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 正常情形下,孩子倾向于只意识到好妈妈和好孩子的存在,而忽略坏妈妈和坏孩子的存在。当好妈妈和好孩子比较多,而坏妈妈和坏孩子比较少时,孩子就能完整地意识到好妈妈和坏妈妈是一回事,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一回事,妈妈和自己一样,都是有好有坏的。 这意味着整合,意味着关系中的两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完整存在,也能呈现自己的完整存在,是很好的二元关系的境界。 在二元关系中去处理“坏”是有难度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去构建一个三元关系,去化解关系里的张力。 具体的表现就是,孩子为了和妈妈维持好的关系,会把妈妈看成是比她本人更好的存在,自己也对妈妈好,而把“坏妈妈”,和“坏孩子”的关系投射到第三者身上,比如父亲。 如果父亲一味通过他的力量和权势,强行成为家庭的权力中心,孩子只会将他视为敌人,而不会把父亲纳入到自己内心。 这时父亲要秉持的原则,应该是先向孩子传递善意,向孩子证明自己是好的,然后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独立意志的。更重要的,父亲要牵着孩子的手,带孩子走向外部世界。需要记住的是,作为父亲,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外部世界。当父亲和孩子关系中的“好”足够多了,孩子对父亲的观感就变了。关系中的“好”越多,孩子就越是能整合,看到父亲有好有坏,自己也是有好有坏。当孩子能看到,在自己和父母的这个三元关系中,自己、母亲和父亲,都是有好有坏,但基本是善意的,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这就意味着,孩子真正进入到了三元关系的世界。 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如果是一个人的世界,缺乏外界的回应,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坏的,虽然会努力维持自我的自恋,但终究会觉得自己也是坏的,所以不被这个世界接纳,其内在心灵容易演变得如魔鬼般可怕。所以,人需要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世界,需要爱与被爱,去建立一个好的关系,转换一个人心中的“坏”,走出孤独的一元世界。 在二元关系中,有好也有坏,通常还需要找一个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如果我们能在三元世界中不断去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我和你面对面站着,距离很近,我向你表达了一个不满。这个不满就是我们关系中的“坏”,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你还不能躲闪,那你必须要具备超高的本领,才能接住这把利剑。然后,你面临的问题就会是,是该把这把利剑还给我,还是你用高超的爱的能力把它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东西。 二元关系的张力,常常就是这么大。所以,人们需要第三者,需要“我”、“你”和“他”。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了,可以迂回绕弯了,可以分散力量了,张力就变得好处理了很多。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或站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三角化”。 三角化中,最常见的一个游戏是“卡普曼戏剧三角”,也就是心理游戏中的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卡普曼说,所有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都藏着这个戏剧三角,大家也都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互换位置。 卡普曼认为,从这个戏剧三角中跳出来的方法是:具备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为三角化游戏其实只是在借助三元关系,来消化二元关系乃至一元关系处理不了的坏。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以及和你们相关的第三方都是好的,自然就从三角化游戏中脱离了出来。 冲突时,得有这样的原则:一,强者让着弱者,因为强者有更多的资源和心力去处理关系中的“坏”;二,作为第三者,要起调停的作用,去化解另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减轻他们关系中的“坏”,而不是火上浇油。所谓的“好人”,容易本能地去表示自己是好人,而不是去化解关系里的“坏”。 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我们大多数人会想活得简单、单纯一些,但你没办法一辈子都保持着单纯,你势必会发现,那些极力想单纯的人,都可能会遭遇各种伤害,而最终进入到复杂,真正的关键是在这份复杂中,你能否回归单纯。如果不能,那么可以说复杂没有淬炼你,而是吞没了你。
2023-01-13 22:14:211

什么是二元关系请通俗一点

设S是一个非空集合,R是关于S的元素的一个条件。如果对S中任意一个有序元素对(a,b),我们总能确定a与b是否满足条件R,就称R是S的一个关系(relation).如果a与b满足条件R,则称a与b满足条件R,则称a与b有关系R,记做aRb;否则称a与b无关系R。关系R也成为二元关系。
2023-01-13 22:14:241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1.什么是“元”?西方语境中“元”这个概念类似于中国老子提出的“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由于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中国人或中国佛教徒常用“虚”、“无”或“空”来表达,就像说整个宇宙有96%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黑暗物质,虽然我们无法观测到可我们依然不能否定它是一个意思。而这个“道”之后的“一、二、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元”,“元”指的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元关系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三元关系是加上孩子后的家庭关系。而我这两天说的“一元关系”则特指“出生前的孩子和母体的共生关系”。        2.人为什么要从“一元”进入“二元”和“三元”?19世纪德国唯心论哲学大师“黑格尔”,在他完美的辩证法架构中,对一个“个体”在关系中的存在条件与状态做了清晰阐述,第一个层次是“逻辑”,即: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则,每一个人都有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绝对者(精神)的化身——“在己”;第二个层次是“自然哲学”,就是每一个人为了回归自己回归宇宙绝对者,他必须走出去幻化成人形并去寻找关系,这是绝对者的——“为己”;第三个层次是“精神哲学”,每一个人作为宇宙绝对者的化身他最终就必须回到自己身上——“在己又为己”。“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的重要性在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的认识,必须以别人对他的自我的察觉作为条件,如果一个人只活在自我的一元世界中,他是不可能认识他的自我,那他也是很难再次回归到宇宙绝对者中的。         3.人为什么最终还要回到“一元”中?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当然是最重要的了,里面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绝对精神,因为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是有理性的,只有人类可以思考,所以人就要以自己作为有限精神来配合整个宇宙绝对者,到最后回归于它的绝对精神中。人类一切的教化活动包括宗教、哲学等,都要设法去发现这个宇宙绝对者的绝对精神,达成这个目标就是教化的最高意义所在,因为人只有回归到这个“一元”的母体——宇宙绝对者的绝对精神之中,人才能获得无穷的能量并获得永生和永恒。
2023-01-13 22:14:271

一元二次方程的二元是什么意思?

1.二元的意思存在的未知量为两个三次的意思是方程的最高次项为3例如x^3+y=1、x^2*y=1均为二元三次方程2.x^3-z^3.x^3-z^3=x^3-x^2z+x^2z-xz^2+xz^2-z^3=x^2(x-z)+xz(x-z)+z^2(x-z)=(x-z)(x^2+xz+z^2)这就是立方差公式3.x^2=12x-18即:x^-12x+18=0用万能公式解:x1=(12+√12^2-18*4)/2=6+3√2x2=6-3√24..3*a^2*b^3+2*a*b^2=6即:a*b^2(3ab+2)=6条件有点不足
2023-01-13 22:14:301

二元一次方程中的元怎么理解

元:即方程中的未知数参考:二元一次方程 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则一般有一个解,有时没有解,有时有无数个解。如一次函数中的平行,。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0其中a、b不为零。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组定义:两个结合在一起的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组。希望楼主好好学数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I hope my answer can help you.希望能帮到你。
2023-01-13 22:14:376

什么是二元化合物?

二元化合物:包含两种不同元素的化合物
2023-01-13 22:14:422

什么是二元经济体制?

二元经济,实质就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不能融合而形成的经济结构。表现的是一种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它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经济表示只有家庭与厂商的理想经济模式没有政府的税收与公共支出也没有国际贸易于是就有了三元经济和四元经济
2023-01-13 22:14:451

什么是二元制?

二元制群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 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有否决权。 从明治维新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其政体形式是典型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即立宪君主制。
2023-01-13 22:14:491

二元结构是什么

二元结构是河流沉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沉积物上,形成 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沉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2023-01-13 22:14:521

什么叫二元化社会?希望仔细回答 谢谢

,简单说就是城市和农村差距,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明显和城乡分隔刚性,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更加明显化和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既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又有利于当前中国农业面貌的改变、工业效益的提高、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心理的平衡和城乡环境的改善;走出二元社会结构应该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创建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和新机制
2023-01-13 22:14:551

什么叫二元经济

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更简单的说,实质就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不能融合而形成的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Dual Economies)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二元经济是在物物交换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引入货币经济,其发展取决于货币经济的扩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二元结构,但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有其特性,所以经济一元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
2023-01-13 22:14:581

请教什么是“二元经济现象”

我看发展经济学常有提到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指的就是中国的经济是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发展形势!城市是快速的,现代化的发展,而农村是缓慢的,还偏传统的经济,所以中国呈现出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2023-01-13 22:15:013

什么叫二元二次方程式

有两个未知数,且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开平方根的方程称为二元二次方程组。
2023-01-13 22:15:053

什么是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它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经济。
2023-01-13 22:15:084

什么叫二元二次方程

二元二次方程是指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二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
2023-01-13 22:15:171

“二元化”是什么意思?

二元化合物:包含两种不同元素的化合物
2023-01-13 22:15:202

二元文化是什么意思

人类文化的二元结构是基于人类自身生物特性而形成的两种文化路向。(在此,“文化”的定义应该理解为梁漱溟先生关于“文化”定义,即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罢了”。就象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人类生存的样法也是多样的,最明显的是他看似对立的二元性。就象生物从无性繁殖到两性繁殖一个进步,人类的文化也是从单元结构走向二元结构,这是人类自然演化的进步。
2023-01-13 22:15:291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是什么意思?是只有两个元素吗?

我记得是就是对于两个元素的关系吧两年前学的,应该是这样没错
2023-01-13 22:15:323

什么是二元分割

这是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又可称为城乡差别/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障、婚姻、征兵等10余种制度,成为判断农民与市民阶层的依据。”(据2004年2月26日《法制日报》刘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立法建议》)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后有的差距就明显缩小,如粮食、副食品供应纳入市场调节,其城乡鸿沟并不大。但局部鸿沟的弥合并不等于总体鸿沟的消失。以户籍属地为先决条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但没有消失,局部的差距甚至制度化了。如征兵,城市兵可以安排就业,农村兵几乎很少安排;如社会保障,城市阶层大多数可以享有,但农村大多数人不享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框架并不十分科学,它掩盖了其他深刻的差距,如行政建制的差距,什么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县的区分就意味着国民的“地域宿命”和成长空间的等级身份差别;还有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等差别都暗示了国民的“宿命”,都被城乡二元结构这个词简单化了。在简单化的情况下,以市民“天生”的一等公民优越感与农民“天生”的二等公民低落感简单地区分了中国人:市民和农民,哪怕后者是某个市的农民,也只能叫农民,如上海农民。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是中国人的精神似乎也可以简单地用市民意识和农民意识来划分,导致(某些)城里人鄙视农民工,而农民工嫉恨城里人;当然也会造成某些北京人、上海人之辈看不起外省人,因为前者认为他们才是真正“城里人”,有一种国际大都市的精神优越感,后者不管怎样都是“乡下人”,哪怕你是长沙人。所以有人指出:“户口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 说白了,就是由“户籍制度”人为划分出城镇与乡村,然后在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百姓,由于户籍把他们固定死了,就只能享受户口所在地的各种福利待遇。
2023-01-13 22:15:361

什么是二元对立?

人与命运的二元对立 命运因素常常出现在古希腊悲剧中,常常指的是一种暗示性的神谕或神的出场。所以 ,在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中,命运常常成功地指引着人的命运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索福克 勒斯塑造的俄底蒲斯王就是这样一个受命运控制的典型,一道神谕就这样主宰了他的命运 ,所有的抗争成为徒劳。《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命运悲剧,一个个 幸或不幸的巧合导致一对恋人的死亡,体现出"命运弄人"的残酷性,也抒写了主人公的个 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但本剧又不同于以往的命运悲剧,在剧中命运是个不出面却处处让 人感觉到它的存在的关键性角色,人似乎总是同人在斗争,可实际上是同自己的命运抗争 。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恋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也就是命运的安排。两人在爱情途中苦苦 挣扎,死里求爱,但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小事出了差错,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就如罗 密欧在参加蒙太古的宴会之前所说的那句话:"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 们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他的恐怖统治,我这可憎恨的生命,将要遭遇惨酷的夭折而告一结 束。"(第62页)这只是作者借罗密欧之口来生发出人与命运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斗争 。罗密欧在剧中大呼"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第62页)也是一种对命运存在于人的生 命之中的注脚。 命运让仇敌的子女相爱,这本身是一种残酷。但爱情让恋人们开始抗争。但一系列非 人所能抵御的力量挫败了他们的斗争和决心。尽管劳伦斯神父精心安排了朱丽叶的假死, 并让约翰神父到曼多亚给罗密欧报信,但只是送信这一环失败,仍陷入了命运精心设计的 陷阱,也许命运早就狞笑着等在陷阱旁了。人与命运的二元对立便是如此--"谋事在人,成 事在天"。在这里是不是最好也是最残酷的注脚?! 《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指头的虽然是两大家族对纯真爱情的扼杀,但其中蕴藏着更深 更广的内涵。它表达的不仅仅是一对恋人生死不渝的爱情,还超越性地表达出对人生的另 一层反思:人与命运一开始便处于对立。要维护人生命自由,必然要与其反对因素相对抗 ,不管这种反对力量是如何的强大。这种反对力量便是命运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本 剧算得上是一部命运悲剧了。便我们透过这纷繁的人生表象背后可以看到:人已经从蒙昧 中逐渐苏醒了,不再听任命运的摆布了。纵使人在抗争中死去了,但他们所坚持的爱情的 价值并未被命运所摧毁,反而显得更加美好了。在人与命运的对立中,命运似乎永远是最 终的胜利者。因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我们都无法与命运抗衡,有限永远不可能 超越无限。这种无可选择的挫败便是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的最震憾人心的原因了。但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未完全失败,开场诗中这样写道:"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 交恶的双亲。"(第5页)尽管他们的结局仍然是死亡,但封建贵族之间的长期隔阂却因此 消除,他们死前未得到的爱情变得如此灿烂辉煌,爱情理想终于在合葬中得到实现。这种 实现是对不合理现实的否定,也是对命运的超越。 纵观全文,人与命运的二元对立面从一开始就融化在各种二元对立中,只要是存在冲 突的地方,命运必然要起到作用。如果失去命运的参与,这个悲剧只会是一个没有任何感 情的木偶戏,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在各种二元对立中,注入了命运因素,更能突显悲剧 主题: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爱情理想得到升华,使人由蒙昧到文明又进了一步:突破了封建 教会的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使个人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爱情理想得到张扬。从这个意义上 说,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命运实际上是个失败者。 在这场人文主义者为了爱情理想而同封建蒙昧同命运进行的割据战中,莎士比亚巧妙利 用种种冲突,有意识在引导观众把同情给予处于受压迫地位的青年一代,并取得了极好的 效果。莎士比亚对戏剧情节结构、重大事件、人物冲突的处理都是如此合情合理,无怪乎 恩格斯认为未来戏剧的发展,应该是"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⑤大体上说,本剧仍沿袭了传统的 的悲剧精神,但有所突破,而且冲破了"三一律"的束缚,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更广阔的发挥 天地。从细节上的二元对立、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重大事件上的二元对立、情节结构 上的二元对立的序列上看,该剧的整体结构是严谨完美的,体现出一种诗化的建筑美。这 种整一的结构再配以经典的语言,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处处是青春与春天"的爱 情悲剧具有了不朽的魅力。 同时,经过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分析比较,也能看出:同其它文学批评相比较,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更注重对作品本文内在结构的分析,即找出作品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虽然立足于内在的形式研究,但 并不是那种热衷于对作品本身逐字逐句剖析的琐细的形式批评。它把目光集中在作品构成 规律的整体把握上。正如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所说:"人们把文学看作是无规则的信息 的时间够长了,现在有必要把它当作是无信息的规则来看了。"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力图超 越具体作家作品的时代,以探求支配和制约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普遍规律。从这些角度 来观察作品,十分有利于抓住作品的本质及意义的。以上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二元 对立的初步分析,大体上能证实这一点。
2023-01-13 22:15:454

二元对立什么意思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 概念 二元论(dualism)自古希腊就存在,提出者是柏拉图. 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 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 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 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 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事实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别. 哲学史上还有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二元论的因素.如17世纪荷兰的B-斯宾诺莎认为,“神”即自然,是世界的唯一实体,它有无限多的属性,其中可以为人类所知的只有广袤(物质性)和思维(意识性)两种,二者绝对独立,不能相互影响. [补充] 二元论中的“意识”不是人类出现后的“意识”,而是指自然法则.在人类出现以前的物质和意识就是指物质和自然法则,譬如数学就是一种自然法则,数学并不是因为人类出现才有的“意识”. 编辑本段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分歧 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意识,两者中之一,二元论认为精神也是世界本原之一.到底谁对谁错,弄清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也就澄清了. 物质和精神是哲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传统哲学中的一些不实之词必须予以彻底纠正或清除.否则,哲学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下面谨就这两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略陈一二以供参考. 在当代人看来,所谓物质,就是构成事物本体的诸要素的统称.各种事物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所谓精神,就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运动及其产物(即认识)的总和. 在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时,必须限定所讨论的物质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人类世界的物质.为使讨论严谨起见,首先必须对“自然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概念加以限定.在当代科学看来,所谓自然界,就是指其运动演变不受人类实践制约的那个物质世界.所谓人类世界,就是指其运动演变受人类实践制约的那个物质世界.可见,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是不同的两个物质世界. 辨析 【这里对“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概念设定并不科学,这两个世界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这里指的所谓“人类世界”只是人类活动涉及到的世界而已,它是物质世界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它将与“自然界”没有区别,因此这里对“人类世界”和“自然界”的界定根本上是以人类是否接触到来区别的,而据此说“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是不同的两个物质世界”是明显的不科学,因为人类可以不用前往另一个世界,在同一个世界里就能轻易地把“自然界”的某一部分转化成“人类世界”.所以说,“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是同一个物质世界的两部分,把它们按照这种概念区分开只是一种单纯的实际操作性区分,不能反映本质性的道理.】 显然,自然界的物质与人类的精神互不相干.只有处于人类实践领域里的,已经成为人类实践直接或间接的实践对象的物质,即人类世界的物质才和人类精神有关.因此,只有在人类实践领域来讨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才有意义.那么,两者有什么关系呢?由于人类实践有认识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两种,因而又要看所讨论的物质是处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领域呢,还是处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领域. 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和限定,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中,是物质通过人类实践决定了人类的精神.这也就是传统哲学所说的认识源于实践.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则是人类的精神通过人类实践决定了物质——因为人类世界的事物都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的产物.各种产品都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各种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变革都是人类社会革命和改革实践的产物,无一例外.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社会革命,都是在人类精神的支配和制约下进行的.人类总是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然后再运用这些认识来指导自己改造世界的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 由上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有在人类实践中才能发生.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强调唯物主义也是极其错误的.要想科学地改造世界,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 二元论逻辑理论 所谓二元论(Dualism),在哲学上可分两方面说:第一是形上学的(Metaphysical)二元论;第二是知识论上的(Epistemological)二元论.前者是说,在任何既有的领域之内,都有两个独立而不可相互还元的实体(Substance).换言之,宇宙最根本的实在是二而非一.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他划分感性世界和睿智世界(The Sensible World and Intelligible World)之同,我们不能把前者还元成后者,或把后者还元成前者.近代的笛卡儿及其学派(Cartesian)的二元论是说,根本的实在有二:一为思惟性的(Thinking)实体,一为具有扩延性的(Extended)实体,即通常所谓的精神与物质之二分.笛氏之后的理性论大师莱布尼兹(Leibnizn)及其学派也有其特殊的二元论,他们把世界分成现实的和可能的,但认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当中最好的一个世界.至於近代最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他的二元论是说,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Phenomenal),即经验及可能经验的事物,而物自体(ThingInItself)或本体(TheNoumenal)不可知.其次,所谓知识论上的二元论是说,而人的认识对象(被知觉或记忆的事物)和内容(呈现在认识主体心中的感觉与料、记忆或概念等)是截然不同的.
2023-01-13 22:15:481

什么是二元分析法?

  二元分析法就是在一元分析法的基础之上加入对资金流向的分析,帮助投资者能够更好的认清市场面貌,提高炒股成功率。
2023-01-13 22:15:511

什么是二元关系

设S是一个非空集合,R是关于S的元素的一个条件。如果对S中任意一个有序元素对(a,b),我们总能确定a与b是否满足条件R,就称R是S的一个关系(relation).如果a与b满足条件R,则称a与b满足条件R,则称a与b有关系R,记做aRb;否则称a与b无关系R。关系R也成为二元关系。
2023-01-13 22:16:041

二元线是什么

二元线性方程的知识点二元线性方程的知识点二元线性方程是指含有两个未知数(如X和Y)的方程,每个未知数的度数为1。以下是边肖编写的二元线性方程组的知识点,仅供参考。让我们来看看。首先,二元线性方程1.二元线性方程: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这样的积分方程叫做二元线性方程。
2023-01-13 22:16:071

二元性是什么

二元性,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单纯的,事物只是事物本身,但是人对所知的事物加上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就有了好坏,高矮,黑白,美丑,是非,善恶等等的相对性。这相对性就是二元性。所以这相对的二元性只因为人们生心分别而有。
2023-01-13 22:16:101

二元一次方程怎么计算?

消元法“消元”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所谓“消元”就是减少未知数的个数,使多元方程最终转化为一元多次方程再解出未知数。这种将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解法,叫做消元解法。[1]消元方法一般分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常用)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常用)顺序消元法,(这种方法不常用)整体代入法.(不常用)以下是消元方法的举例:解:{x-y=3①{3x-8y=4②由①得x=y+3③把③代入②得3(y+3)-8y=43y+9-8y=4-5y=-55y=5y=1把y=1代入(1)得x-y=3x-1=3x=4原方程组的解为{x=4{y=1实用方法解{13x+14y=41①{14x+13y=40②27x+27y=81y-x=127y=54y=2x=1y=2把y=2代入(3)得即x=1所以:x=1,y=2最后x=1,y=2,解出来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代入法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另一种解法,就是说把一个方程用其他未知数表示,再带入另一个方程中.如:x+y=590y+20=90%x代入后就是:x+90%x-20=590例2:(x+5)+(y-4)=8(x+5)-(y-4)=4令x+5=m,y-4=n原方程可写为m+n=8m-n=4解得m=6,n=2所以x+5=6,y-4=2所以x=1,y=6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如题中的x+5,y-4之类,换元后可简化方程[2]也是主要原因。
2023-01-13 22:16:143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方程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次数都为1次,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4匿名用户 2018-07-26
2023-01-13 22:16:174

中国的“二元经济”是指的哪二元?

二元经济是指城乡经济二元
2023-01-13 22:16:234

二元对立与二元论的区别是什么?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也是根本对立的.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因此,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 一元论和二元论:所谓一元论和二元论是指在处理身与心关系问题上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元论主张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东西,但统一的主体是什么,则是有不同,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是物质,唯心主义则主张是精神.二元论则把这两者当作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或者把它们看作是各不相干,或者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说明两者的相互作用.一元论和二元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也都存在自己的困难.唯心一元论的在于所谓的灵魂是否就是心,如果不是,岂不自相矛盾 如果是,灵魂离开肉体干什么去了 唯物一元论观点看起来更明显符合常识,但因为完全否定心的存在,也有一些问题:物质本身又是如何知觉自己呢,人怎样才能把他们意识到的原子多其他原子中区别出来呢 二元论的主要困难在于,心与身既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么它们是怎样被联结起来的 身与心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回答者:酸菜粉儿 - 九门提督 十四级 5-4 19:46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呵呵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100% (2) 不好0% (0) 其他回答 共 4 条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也是根本对立的.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因此,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
2023-01-13 22:16:262

什么是二元域

有两个变元的域。例如:(0,1)域。0+0=0,0+1=1;1+0=1;1+1=1等等。
2023-01-13 22:16:292

2元 和 2块的念法

2元 和 2块的念法按照人们的习惯,2元 和 2块的念法有所不同。2元可以念èr yuán 也可以念liǎng yuán但是 2块一般都念liǎng kuài
2023-01-13 22:16:351

什么是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Dual Economies)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二元经济是在物物交换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引入货币经济,其发展取决于货币经济的扩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二元结构,但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有其特性,所以经济一元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
2023-01-13 22:16:381

二元制国家什么意思?

君主立宪制就是将以前的以国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权、行政权过渡到以宪法为中心的国会中但国家仍然保留君主。君主立宪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现在世界上大都为后者,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从政府结构来讲君主交出了立法权但保留部分行政权,首相只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宪法和其它法律由议会制订,从体制上看就是议会制订宪法和法律限制君主,君主在制订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治理国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权利(有些国家的纪年由君主指定),首相是国家的主要行政人,立法和实君一样,重体制上来看宪法和法律不是限制君主而是用来限制首相,首相只能在宪法和法律内治理国家。其缺点在于国家内任存在着特权阶级,优点是不用战争就可实现宪政。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有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一段时间的日本。在现代,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只有个别国家实行。英国的《权力法案》就属于典型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则仍为现代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瑞典、泰国、日本等。是在君主立宪的基础上随着近代政党的形成和议会作用的加强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在这种制度下,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君主的实际权力减弱,其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民主共和制可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主要有两种: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这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议会制共和制的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等权力,议会制共和制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总统制共和制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三军。实行议会制共和制国家有: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等。(可简称为“德意芬、新奥印”)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可简称为“印尼、阿根和巴西,埃美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中,凡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国家首脑称为首相或总理;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首脑称为总统。 一党制就是一个执政党,如我们中国。二党制就是两个政党轮流执政如美国。二元制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和政府处于并立地位、分掌政权的政治制度。采用二元制的国家,政府由国家元首直接控制,不对议会负责。国家元首是君主的,为二元制君主国;国家元首是总统的,为二元制共和国。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2023-01-13 22:16:411

主体的二元性是什么

1、最简单理解 凭直觉就可以知道,或,我们不得不相信,任何一个事情本身是复杂的,但我们却不得不相对简单地去理解它,因为如果一个理解不是足够简单的,那么,这个理解恐怕就是难以理解的。当然也可以说,事情本来无所谓复杂或简单,假如复杂地去理解,事情就变得复杂;假如简单地去理解,事情就变得简单。但不管怎么说,只有简单的理解才是可以理解的,尽管简单的理解总是不准确的——所以令人不满。按照幻想,假如能够非常复杂地去理解事情,就能够真正地理解事情,但这只是幻想,混沌地理解混沌没有意义,因为那只是一片茫茫的存在而没有被理解为事物(things)和事实(facts),那样的存在只不过是“非物”(nothing)。 除了理性的理解,我们还有感性的理会。毫无疑问,感性的理会是细腻复杂的,感性能够理会细节、不可分析的过程和整体,但是,感性只能理会个别特殊事情的整体复杂性,却不能产生思想所需要的可共度的、关于各种事情的一致的理解,而缺乏普遍性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理性生活所需要的标准、规则和制度。因此,感性的理会虽然是一种理解,但它不能构成思想,感性的理会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它也是理解的对象,当然,对于理性来说,感性生活同样是不能准确理解的,否则我们就能够准确地理解存在了。 最简单的理解是二元性的——二元性与二元论虽然有关系,但它们非常不同,二元性是最简单的理解形式,但二元论却不是最简单的理论模式,显然一元论是最简单的。但不管什么“论”,在思考问题时都要使用二元或二元以上的理解形式——二元性的理解形式显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我们的思维长期以来都和“真假”、“善恶”、“主观客观”、“心物”和“现象本质”之类大名鼎鼎的或臭名昭著的二元格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说,即使反对某些可能导致粗劣理解的二元格式,我们仍然被迫在各处或明或暗地使用这些令人生厌的概念,因为如果不让使用所有这些概念,我们可能不知道应该使用什么概念才好。也许二元格式真的有许多坏处,例如很容易导致思想的过分简单化,不过,也许有某些二元格式是思想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思想中最基本的操作方式。 我有一个不可能有实证证据的猜想(所以不能当真,只能参考):人类语言所以能够从动物的信号系统发展出来成为一种思维形式,虽然肯定有许多成因,但其临界变化形式是原始人终于说出了“不”(逻辑意义是“Ø”),这一点使得语言开始有了逻辑性,或者说开始生产出它的“逻辑语法”(大概包括可以由现代逻辑所能够描述的各种逻辑规定和规则),有了逻辑语法,语言才真正成为思维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法是用来形成语词间关系的“表达的语法”,它虽然对思维有某些影响,但不是形成命题间关系的思维结构)。 思维从出发点上说是理性地去选择。当然,思维并非仅仅是理性选择,但理性选择是最基本的,恰恰是由于有了理性选择而后才进一步产生了涉及欲望、情感、兴趣、直观等等复杂因素的那种完整的、丰富的思维,所谓非理性的思考也是理性的产物,只有在理性的帮助下,才可能产生那些“有意识的”或有意图的感性活动,因为只有理性才能给感性打开比本能更广阔的新的感觉空间,才使得感性有了丰富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如果没有理性对现实和未来的拓植(colonisation,借用A ·Giddens的用词,参见《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感性本来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选择和需要选择,感性就大概只能按照本能去选择本能所能够选择的非常少量的事情,见果子就吃,见猛兽就跑,大概如此。所以说,如果没有理性的开拓,感性本身没有太多选择,理性选择是人的思维中最基本的选择。最简单的选择形式就是肯定和否定。只有当人类懂得否定,思维才有了自由,才可能产生自我意识,而有了自由的思维能力,才具有界定、规定和划分各类事情的可能性。 事情可能是这样的:假如动物的信号系统算作语言的话,那么这种语言中的词汇(也许动物信号不分词汇和句子)很可能是一个一个“单子式地”指涉着相关对象,而这些词汇并没有互相说明的关系。这可能是与人类成熟语言的一个根本区别,人类语言能够以自身为对象,能够分析、理解、讨论自身。如果一个信号系统不能自我分析就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按照我的猜想,语言的自我分析是以“否定”的发现为开始的,这里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但“否定”看起来特别典型地具有反思色彩(在逻辑中,Ø和某个命题联结词如Ú或®的组合就可以定义其它基本联结词,不知道这一点是否也多少说明Ø在思想功能上是最基本的)。当否定着某个陈述,语言才开始对语言自己说话,语言把自己对象化了。我想象自己是一只狼,长声表达猎物,短音表示危险,诸如此类,这种语句与本能反应直接挂钩,我没有必要反思语言。只有当语言丰富到需要对语言自身的活动进行分析和讨论时,就需要否定某些东西,同时也就是建设性思维的开始。也可以说,当语言能够对自身做出某种否定,语言就成为自己的对手,语言就成了生活。 语言对自己说话暗示着语言有着一个先验的二元结构,它是一个对话结构,即抽象的对话双方位置,这两个位置可以说是“我性”(I-ness)和“他性”(the otherness)的纯粹先验位置。就像一盘棋,不管有没有人下,或者谁下,都先验地具有对抗的逻辑位置,语言也一样,不管跟谁说话,还是自言自语,都预定了对话的先验位置。这种先验位置从根本上说是基于“不”的发明的,它使得语言生成了否定某种话语的可能,这就造成了能够否定对方话语的语言位置。语言蕴涵了歧异思想和对话的可能性,这一点是关于“他人心灵”的先验证明。 2、严格意义上的二元性 二元性虽然是思维的基本判断方式,但并非所有看上去好象是二元格式的概念都是真正的二元结构。其中有一些显然是为了修辞学效果才对比地使用的,例如我们喜欢说的“轻重缓急”之类。首先,什么算轻,什么算重,尽管可以硬性划分,但就其本身而言是不明确的、相对的;其次,轻重之间有着过渡,它们是连续性的,中间的区间就算是不轻不重或者从不太轻到不太重的无数个量。诸如“大小”、“黑白”、“远近”等等都是如此。这种两极与它们之间其它点一样都只不过是同一个连续性上的某个量级。不过我们更喜欢说到这种连续性的两极是有些道理的,当能够谈论两极,就等于把它们中间的区间在某种程度上规定清楚了,于是我们就或多或少地有了理解。这类修辞性的二元结构并不是真正的二元性,它不是理论原则问题。 但是有另一些二元格式的概念诸如“现象和本质”、“心物”、“主体和客体”、“独裁和民主”、“理性和非理性”、“科学和人文”等等则不断惹是生非,这些概念都涉及重大理论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这些角度去看问题,并且试图定义什么是现象和本质或理性和非理性,还争论应该强调哪一方。 不过现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应该强调二元论原则还是一元论原则,而是一个作为“元提问”的后现代怀疑论问题:这些二元格式的理解方式是否有意义?后现代并不是对“又一个新时代”的预谋和规划,尽管后现代是对现代各种雄心勃勃的观念和思想模式的怀疑和解构,但这种怀疑和解构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后现代怀疑是一种茫然眺望没有图景的前途的现代性自我批评,也正是因为还没有完整成熟的新观念可以信任,所以后现代批评特别地表现为以不尊重的态度对现代各种观念进行“糟改”,它使各种现代观念以一种非常可笑的面目表现出来。值得注意,后现代并没有超越现代,它所试图糟改的东西同时就是它所能够利用的资源,或者说,它只不过是现代性在糟改自己,于是,这种糟改有一点自我解嘲的味道。不过,作为现代的自我批评,后现代的怀疑也并非没有力量,显然,如果一种观念能够被糟改,这种观念一定至少在某个方面是可笑的。这就像是,对某个大人物比如说总统的屁股踢一脚,虽然这是不合法地消解了总统的尊严,但它毕竟也说明了那种尊严有着某种程度的矫柔造作和虚假。对于二元论理解模式的后现代怀疑表明,我们总有理由糟改它,但总忍不住使用它,我们不可能知道它是非常合理的还是很不合理的,既然我们不可能知道事情本身是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或者是多个方面,也就不知道是否必须把它看成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或者是多个方面。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看问题是真正恰当的。 二元论是关于对象的叙事方式,不是针对观念的判断方式。二元论其实是试图形成某种对比以便更加简单鲜明地产生理解,且不管这种对比是否合适(显然有时候合适有时候不合适),这种对比的意义在于双方是互为背景的,而且由于这种互为背景而各自显现出来,所谓相反相成的关系。这种二元是“论”而不是“值”,所以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元性思维形式。 作为叙事方式出现的二元对比只能表明我们喜欢或者习惯如此这般去对比,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对比有什么必然性。我们在思想中使用的那些二元叙事方式往往显得郑重其事,因此看不出其中的不严肃,其实,它们和“苦和甜”这样的对比是同一类型的。事实上,苦自有苦的理由,甜自有甜的理由,这些理由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就其本身而言,苦或者甜都是各种事情中的某一种,本来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二元性,只是我们制造了这种对比。假如我们产生了另一种比较欲望,就完全可能把“咸和甜”作为二元对比。 这并不是说不能使用这种二元叙事去理解事情,只是说,这样去理解事情并没有必然的道理,在这种对比中产生的问题很可能不像通常想象的那么严肃和鲜明,例如“中西”比较,这种二元对比预先就暗示我们去寻找恰好对立的或者恰好一样的东西,这两种情况事实上当然有,但是并非只有这两种情况,而且,真正重要的东西很可能并不是那两种情况,比如说,西方有着非常出色的理性思考,我们就好象只能想象中国没有理性思考,同时又进一步好象暗示着只能假设西方缺乏感性深度,这是一串无理的观念,对于那些不想做这种故意的对立比较的人来说,西方和中国显然是理性地思考了不同的问题,也当然有着不同的但都很有深度的情感方式。这种“不同”意味着A和B的关系,而不一定是A和非A的关系。 在语言上的故意对比中,很容易产生不正确比较的暗示,如歌里唱道“我很丑但很温柔”,人人都知道美和温柔不是一回事,但这里的暗示却引向美和温柔往往不在一起的感觉,好象丑更加经常地和温柔结合在一起。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这种故意对比毕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尽管我们喜欢无理地对比,但也无所谓地、含糊地对待那些对比。我们在理论上则容易过于斩钉截铁地把某种故意对比强化为二元论,这有时候碰巧说得通,但许多时候会导致严重的思想障碍。例如to be 和ougth to be这一格式,它的主要难题还不在于这两者的截然分离是可疑的,更严重的危害是它暗中把伦理学限制在伦理规范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就好象伦理学问题都只是一个“应该”的问题,事实上假如不把问题扩大到整个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各种价值的问题上去思考的话,我们将不可能思考关于规范的问题,因为就其本身而言规范是没有道德意义的。假如不让一个人to be,他就恐怕会拒绝ougth to be。 只有当一种二元格式的逻辑意义不是“A和B”而是“A或者非A”时,才是严格的二元性结构。这种严格的二元性结构不是叙事方式而是判断形式,不是把各种事情描写成某两类东西,即“这种样子”或“另一种样子”,而是发现我们能够想到两种相反的可能性,即“是这样”或者“不是这样”。考虑它们的微妙区别:不严格的二元格式说的是,或者是个真实世界,或者是个神话世界,诸如此类;严格的二元结构则是说,存在这个世界,或者不存在,诸如此类。显然,一种叙事方式永远只是某种叙事方式,并非只能有这一种叙事方式,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二元论(或者一元论或者多元论)都只是关于事情的一种偶然的描述,是否有意义只能历史地评价,而二元判断形式却是思维中必然需要的形式,假如没有二元判断,我们根本不可能思维。或者说,用善恶、美丑、现象本质、主观客观之类去谈论事情,这相当于语言中的文学风格;用是非去谈论事情,这相当于语言的语法。思维的语法就是逻辑。“是非”(或曰真假)二元取值是逻辑的必然要求。如果不是要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下去做出选择,就不需要这种严格的二元格式。 尽管二元格式在叙事方式或理解方式中可能是最基本的或最简单的,不过最简单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这要看情况。例如二进制对于电脑是最好的,因为它的演算规则最少,但对于人来说,二进制显然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顺便一说,十进制却是很坏的,假如由数学家来决定,强调实用方便的数学家会选择因数比较多的12;强调清楚明白的数学家会选择质数7或11,无论如何10是不会被考虑的(参见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人们历史地选择了十进制,它虽然不好,但历史是不讲道理的。其实对于我们现在不喜欢的许多叙事和理解方式也是一样,它们是历史中形成的习惯,我们往往不得不利用那些传统的理解方式。 3、关于排中律 二元判断在思维上的必要性是一个涉及逻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是一个关于逻辑的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逻辑内部的逻辑问题。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而引起某些逻辑学者的误解,他们以为我试图用逻辑学之外的讨论方式去干涉逻辑学,但事实上我所讨论的只是哲学问题,所以讨论方式是哲学的。逻辑中有一些基本假设——往往只是暗中承诺而没有明说出来——是哲学性的,也就是说,这些假设不可能有属于逻辑学的“逻辑的”解释,它们和其他学科的基本假设一样都是哲学性的,都几乎是一些思想直观,这样一些思想直观一方面直接构成了我们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构成思想的基本困难,因为这些直观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这些通常被盲目承认的思想直观或假设恰恰就是没有解决的哲学问题。在这里我要讨论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如上所述,我们通常使用的二元结构有两个类型,一个属于叙事方式,或者说理解—解释方式,它要求从两个角度、观点或方面去看事情:另一个是判断方式,它要求的其实是用来明确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某个条件,这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元性,关键在于它只需要使用给定的一个条件,而这个条件制造了两种并且仅仅两种可能性。我相信,“一个条件,两种相反可能性”这个模式是一切逻辑判断的基本原则,其实这也就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共同联合所描述的情况。直觉主义数学指出,我们不能无条件地滥用排中律,或者说,排中律并非在任何情况下有效。这说得很对,在我看来,排中律只有在矛盾律有效的情况下有效。这一点《墨经》早就意识到了:“彼,不两可两不可也”,“辩,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这里至少指出了两点:(1)一个逻辑判断针对的是观念而不是事物;并且(2)只有当两个观念是对立相反的,排中律才有效。因此,排中律不能单独被理解,它必须和矛盾律一起被理解。如果意识到矛盾律是排中律的有效条件,就能够理解二元取值是逻辑思维唯一有意义的取值方式,如果不是需要在相反的可能性中分辨出结果的话,就不需要逻辑地判定。当只是去叙事、去理解、去解释,就根本不存在“你死我活”的要求,自然而然是多元的。 有一些逻辑学家反对通常意义上被接受的排中律,进而反对二元取值(真假二值),声称真假值只不过是极端状态,其间至少存在着第三值甚至无穷多值。由此产生“三值逻辑”和“多值逻辑”。当然,设计一个在逻辑语言上没有问题的多值逻辑系统没有困难,但是这种想法却是一个哲学错误。 多值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三值逻辑,它企图在真(T)假(F)二值之间加入一个“真假不定”或“不真不假”的中间值M,由此可推广出多值模式:换个说法,假是0,真是1,则0—1的区间有无数个值。现在问题是,在真假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空隙足够容纳至少另一个值。 多值的设想一开始就有一个小小的问题(结果是致命的)。由于“比真还真”或“比假还假”绝对是胡说,另一个值便似乎只能在T,F之间。这里隐藏的哲学问题是,不管根据的是什么条件,我们都是在某一种条件上知道命题p的真假的,即如果p满足条件c则为真,如果不满足条件c则是假。显然,条件c生产了两种可能性,或者说,根据c,我们仅仅知道两种可能性。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知道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呢?c并没有生产第三种可能性,因此,假如我们的思想需要其它可能性的话,就需要引入另一种条件d,而不能超出c的生产能力在c的范围内加入第三种可能性。由于逻辑仅仅考虑到抽象的真假,而没有考虑真假的实际语义,就很容易忽视特定条件c的局限性。想想看,如果考虑到别的可能性,就把它说成中间值,是什么意思呢?这好象是说,有个人宁愿以“方”和“圆”为值域来衡量事物,有一天他又想增加一个中间值,根据逻辑,这个中间值应该是“方的圆”。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某些事情,这种“不知道”是的确什么都不知道,决不能因为不知道它是真还是假,因此就以为知道它“不真不假”——这一点恰恰也是不知道的。不管什么样的中间值,都是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冒充知道点什么。如果说逻辑混乱,思想就不清楚,那么也应该说,如果哲学假设有问题,逻辑也会有问题。想象真假之间有空隙,这是个错误的知识论假设。 二元取值所以经久不衰,有两个基本的直观证明(类似于直觉主义数学关于自然数的直观证明):(1)行为证明。我们在任一时间t′只能选择做某种事情,或者不做某种事情,而不可能做又不做某种事情;(2)存在论证明。任一东西,在特定时间t′,或者存在,或者不存在,而不可能存在又不存在。可以说,(存在;不存在)是任何严格二元判断形式的样板。所谓“真”,只不过是“存在”的另一个表达,例如一个数学命题p是真的,指的是,某个系统S有一种方法把p在有限步骤内构造出来,即有限步骤使得p存在。于是,可以这样理解:(存在;不存在)是基本的二元形式,针对不同事情和不同附加条件,可以演变出一系列表达方式。 现在来重新解释所谓“不真不假”的现象。考虑有模式(T,F),显然,我们是在规定了某个成真条件c的情况下才知道这里的(T,F)的完整语义,这个特定的c定义了这个(T,F)的有效空间,这个空间可命名为c空间,而c定义的真假则可记为(T,F)c。例如,如果以牛顿力学原理为标准,那么所要讨论的某个命题p是否为真就是指在牛顿空间中是否为真。现在出现某些现象在c标准下不能解释,就可能想到了需要另一个值U,毫无疑问,U不是c条件下被解释的T或F。假如根据这一点就推理出“U在T和F之间并且排中律失效”则是错误的,正确的推论应该是“U在(T,F)c之外”。为什么?因为由c所定义了的(T,F)空间是一个特定的、由c所规定了的封闭空间,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开放的空间——这一点特别需要注意,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以为(T,F)是随便一个空间或者是一个普遍有效的空间,根本不是。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由于我们在谈论逻辑,而又知道逻辑命题的真是所谓“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为真”,不过应该看到,只有像p®(pÚq)或(pÚq)®(qÚp)诸如此类的命题才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为真的逻辑命题,如果单就简单命题p而言,它并不是逻辑命题而是指某个命题,可能是个经验命题,也可能是个哲学命题,或者别的什么命题,虽然在逻辑地谈论某个命题时可以不去谈论它的内容,但是不能忘记它是有内容的,它的内容虽然不是逻辑的,但却暗中限制着逻辑谈论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理解真假,即使有时不用说出真假的实际意义,也不能忘记它有实际上的意义。 既然U在(T,F)c之外,就是说,U在c空间之外,这意味着“某些现象在c空间中不能判定”。请注意,这本身恰恰就是一个判断。因此,所谓另一个值实际上只能是另一个层次的二元判断中的一个值,这个新出现的二元模式是(在c空间中可判定;在c空间中不可判定)。通常所说的第三值被消解了,它只不过是另一个更大规模的二元模式中的其中一个值。换一个说法,第三值不可能是一个中间值,不可能是分别与T和F同水平并列的另一个值,而是与(T,F)c这个整体单位并列的值,就是说,(在c空间中可判定;在c空间中不可判定)这个模式相当于[(T,F)c;(U)c]。这样的二元模式根据不同条件和情况可以有各种变化形式,所以永远不可能有无法还原为某种二值形式中的某个值的第三值。 由此可以重新解释那些据说是需要第三值的现象: (1)未来事件问题。考虑命题“明天有足球赛”和“明天没有足球赛”。据说在此排中律失效,因为明天的可能性比足球赛多得多,也许是战争也许是股市大乱。可是这些情况已经超出原来规定的判断空间,它的真实要求其实不是第三值而是另一种判断空间。 (2)数学问题。例如,假定π在展开中的k位置上连续出现7777(Bruower反对排中律的例子),这种情况是不可判定的,因为不能构造地证明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有第三值,而是意味着需要大概是[(可构造地判定);(不可构造地判定)]这样的二元模式。多少有些奇怪的是,Bruower等人从直觉主义数学要求发现了我们实际上无法判定超出构造性条件的命题,却没有因此顺理成章地想到那是另一个层次。可见假如在哲学上没有仔细的考虑就可能会在逻辑上过于“平面地”看问题。 (3)物理问题。量子力学实验有这样的现象:密封箱以隔板分为两个部分,隔板有原子足以通过的孔,按照排中律的想象,原子在左边或在右边,可是事实上原子同时在两边。实验当然没错,可是谁说能够这样使用排中律?难道我们指望逻辑和物理学一样吗?原子当然在两边,这是事实而不是逻辑的结果,逻辑管不了事实,只能管命题。把观念和事实混为一谈,或者说,以为观念都表达着事实的规律,这种想象是人们的一种习惯。逻辑仅仅是针对观念的,我们不能要求逻辑的规律在事物上也有效,因为事物并不按照逻辑来生成。逻辑与事物如果总是一致的,那倒是新鲜事情。 顺便可以谈谈哥德尔定理,也许对理解上述的讨论有所帮助。哥德尔定理是以一个数学问题为背景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数学系统中,根据公理并且按照推论规则能够证明的命题当然是真的,能够否证的命题当然是假的,但是因此还不能就有把握反过来说,在这个系统中的所有真命题都是可证明的,或所有假命题都是可否证的。这就是所谓完备性问题。我们知道,哥德尔证明了,在一个足够丰富的系统中总会有至少一个(也许有许多个)真命题对于这个系统而言是不可证明的,更准确一些说,如果一个形式系统理论T足以容纳数论而且是无矛盾的,则理论T必定是不完备的,因为其中至少有一个属于T的有意义的命题p是真的,但却在理论T中不能判定,这就是所谓不可判定的命题(也称哥德尔命题)。哥德尔指出了不可判定命题的确实存在意味着思维不可能完全被“算法地”描述,而且,在我看来,这还进一步意味着,一个足够丰富的系统所需要的真理概念不止一个。我们必须注意到,表达一个形式系统中根据公理和推论规则来证明的那些真命题的真理概念完全不同于表达那些不可判定的真命题的真理概念,它们根本不是同一个真理概念,那些可证明的真命题的真理概念就是这个系统的证明方法,而那些不可判定命题的真理概念则肯定是另一个概念,应该怎样表达它,倒是一个难题,也许与理性直观有一些关系,更可能与语义性质有关(因为哥德尔命题具有与说谎者悖论类似的自相关形式:“这个属于T的命题在T中不可证”)。无论如何,它们是两个真理概念。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真理概念在真实情况上总是非常具体的,像哥德尔命题这样的不可判定命题,它的“在T中的不可判定性”与“在T中的可证明性”构成了二值判断结构,而这种不可判定的命题非常可能在某些由别的条件规定的逻辑空间里被判断为真的或假的(一个例子:费马大定理被认为可能是哥德尔命题的一个实例,现已被Wiles通过把原来的问题转换为别的数学领域中的问题而证明了)。显然我们不能用(真,不可判定,假)这样的平行的三值结构去理解哥德尔命题,否则会导致混乱甚至矛盾。 我并不是想否定多值逻辑的思想价值,而只是说,如果理解到我们真实的思维所使用的二值判断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是有着许多层次的,或者说,如果理解了我们实际上有着足够丰富的二值模式,那么就可以承认二值判断在逻辑上是足够的,而多值逻辑则是多余的,它可以还原为多种相关的二值逻辑。“多值”的现象是有的,只不过属于关于对象的叙事方式,却不属于针对命题的判定方式,可以说,对象是多值的,命题是二值的,这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当然,假如把二值模式简单地理解为只有一种模式,那二值逻辑就显得不够了。由此看来,人们对逻辑难免有些担心,因为逻辑有时候为了逻辑自身的简练漂亮而可能把逻辑发展成与人们真实思维非常不同的另一种思维,如果将来把逻辑搞成那样的话,我们就恐怕无法再指望逻辑成为对真实思维的有效解释。 4、说出什么样的logos 希腊人好辩,对事情总是要求说出logos(说法),人们能够说出各种各样的logos,显然,如果只是要求给个说法,总是能够找到说法的,
2023-01-13 22:16:441

什么是二元二次方程

二元是指有两个未知数 二次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是二次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方程组
2023-01-13 22:16:472

什么叫做二元二次方程?

是整式方程有二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
2023-01-13 22:16:503

什么是二元数列

就是数列含2个变元, 常见的数列,都只有1个变量。推广到二维,就是二元数列
2023-01-13 22:16:531

现在2元的纸币可以值多少钱

一般不多
2023-01-13 22:17:009

二元一次和二元二次的区别(不说清楚不给分)

1,二元二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二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 2 ,二元一次方程: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
2023-01-13 22: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