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有谁知道在印度梵文传入中国之前, "梵 "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印度文brahma译成"

2023-06-07 09:20:35
TAG: hma brahma
共4条回复
小菜G

其实,“梵”本来读作“凡”,本义是林木繁茂无边的意思,也就是“森”,后来引申为草木茂盛、像森林一样宁静、宁静清洁等义。比如“梵梵”就是极其丰茂。梵的这个意思也同“芃”相似。元朝以后的字典都搞错了“芃”字,错读作通假字“蓬”音。实际上“芃”本音就是“凡”,本义是草卉丰茂无边,引申为草木茂盛。由于“芃”(凡)与“蓬”同意义而被用作通假字,才又读作“蓬”。因蓬、茂等字常用,芃(凡)本字本音逐渐被遗忘。但是从《唐韵》《说文》及文字学原理。还能考证其本为“梵”之音义。

由于印度地处热带与亚热带,林木繁茂,加上印度需要Brahmā一词最初我们读作“婆罗诃摩”,本义是宁静清洁,为了从华文意上翻译此义,就用意译加音译的方法来翻译这个词,即以印度林木繁茂的特征及产生宁静环境的“梵”来翻译前半部,用“摩”来翻译后半部分,翻译成为“梵摩”。为了区别华文含义与印度含义翻译,又改读为“饭”音。后来凡是涉及印度的,我们都用“梵”(饭)来表达。后来佛教流行,梵字的印度含义用途频繁,其本音本义反而被遗忘了。实际上,梵及芃一样都是繁茂本义。现代字典应当修改这两个华字,以免误导华人以为是印度传入的。

北有云溪

(形声。从林,凡声。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同本义 [lush] 梵,即芃之俗体。—— 清 · 钮树玉 《说文新附考》 梵语Brahmā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 [quiet] 净修梵行。——《妙法莲花经》 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佛事) 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 [Buddhist]。如:梵言(佛经);梵境(佛的境界);梵楼(佛教的楼阁);梵磬(佛寺之磬);梵学(佛学) 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华有别 [Sanskrit]。如:梵本(梵文书写的佛经原本);梵表(梵方。指印度);梵志(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指婆罗门);梵俗(印度风俗) 【词性变化】 梵 fàn 〈动〉 诵经 [patter]。如:梵响(梵声,念佛诵经之声);梵诵(佛教诵经);梵呗(梵音,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梵 fàn 〈名〉 诵经声 [patter] 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 宋 · 王安石 《游钟山四首》 姓 【常用词组】 梵刹 fànchà [Buddhist temple] 佛寺;寺院 梵教 fànjiào [Brahmoism]梵社的教义和实践 梵语,梵文 Fànyǔ,Fànwén [Sanskrit] 一种古印度语言,正如印度语法家(如帕尼尼Panini)所描述的,是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语言

康康map

印度教属于多神教,也以“阿特曼”(Atman,又译“梵”)这个单一的原则主宰着无数的神灵、人类以及生物和物质世界,阿特曼(也就是“梵”)指的是整个宇宙,每个人或每个现象永恒的本质和灵魂。——摘自《人类简史》第十二章p201,我的理解是,梵就是印度教认为宇宙的神的代称,所以梵我如一,就是我和宇宙本为一体,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这是我的理解,如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广大网友轻喷

ardim

茂盛的树林

相关推荐

atman是什么手机

  atman是创星手机,创星牌手机主要产品包括备用卡片机、老人手机、学生手机,产品型号包括创星R11、创星F9、创星s1、创星v6、创星s9、创星c1、创星V3C、创星R9C、创星s10、创星x5,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购产品。   手机使用技巧:1、创星R11无法使用按键,可能是按键触摸区域有灰尘,可以清理干净再使用。   2、创星R11声音小,可以使用小刷子清理扬声器灰尘,可能是扬声器损坏,可以联系售后维修。   3、创星R11无法联网,可能是手机停机导致,需要充值后再使用。   4、创星R11无法充电,可能是手机充电器损坏,可以尝试更换充电器,可能是手机充电口进灰,可以清灰后再充电;可能是电源插座没有通电,可以更换电源插座。   5、创星R11无法使用,可能是误触电源键关机,可以重新启动。   资料拓展:老人手机是指老人群体使用的一类手机,子女可以远程进行手机上的任何一个操作,包括系统设置和软件设置,手机界面设计简单,内置使用教学软件
2023-06-07 04:17:111

ATMN是什么品牌

atman是创星手机。atman是关于手机的一款品牌,基于android系统。这款手机品牌是国产的,价格便宜实惠。
2023-06-07 04:17:171

如果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或者战争来临,如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面临着崩塌与失去,我的房子、车子、存款、title、朋友圈、亲密关系都离我而去,剩下的“我”是谁?剩下的“我”,还拥有什么? 我,还有我的身体。我的四肢和躯干,我的眼耳鼻舌,我的五脏六肺。 外在的身体和身材会老去,但我依然还有我的大脑,储存着我的认知和技能,让我有着沟通和学习的能力。可是,似乎连大脑也要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老去。 我,还拥有体验与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体验到身边的一草一木、细雨微风。通过味觉和嗅觉,体验到食物的美味与花朵的芬芳。通过内心,体验到身体的感受,体验到情绪的波澜。 尽管身边的人与事来了又去,努力紧紧抓住,但也可能终究抵不过命运。我的身体也已从出生这一刻开始,朝着衰老和死亡的轮回迈进。 但是,我永远不会被夺走的部分,就是我的体验。就是我此刻每一瞬间的体验。 我可以在黎明时感受日出之光渐渐洒在大自然之中的神圣与美好,我可以在瑟瑟发抖的阴雨之夜看到孩子带上帽子在雨中愉快的奔跑,闻到雨水洒在植物上的清香。我,可以感受到快乐,可以感受到忧伤。 也许,这才是最真实的状态。“我”,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存在着,并且感受与体验着。 我的感受与体验的信息输入端,来自我的感官;“我”在通常情况下对于自己的认知,也是来自于感官带来的对外部事物的反馈。而我对于这些信息的解读方式,却取决于我的内在,也许与我的过去经历的事物有关,也许与我的认知和判断有关。因此, “我”作为一个体验者在这一端,而真实的世界,在另一端。中间的感官是中性的,它们只有摄取信息的能力,而最终,内在,才是决定我的生活品质、幸福指数的最重要因子。 而 瑜伽,就是帮助我们找到作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的状态 ,并给予我们方法(例如调息、冥想、体式练习等),扫清“内在”这个空间中的障碍,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世界,也让我们看到,所有的体验,其实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们只不过是一种体验而已。
2023-06-07 04:17:241

atman是什么品牌轮胎

其轮圈尺寸标配的是18英寸的铝合金轮圈,轮胎方面则是采用倍耐力P ZERO的高性能轮胎,前后轮的规格都为235/60 R18、265/45 R20。并且Macan配备了非全尺寸的备胎,备胎是可以充气的可折叠备胎,虽然空间上是节省了很多,可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anttna是小安轮胎,是一个国产的轮胎品牌。品牌隶属于新力橡胶轮胎有限公司,是一个外商独资的公司,其专注半钢子午线轮胎的研发及销售及进出口业务,产品主要销售欧洲美、东南亚等各地。
2023-06-07 04:17:321

Atman是什么牌子

atman什么手机
2023-06-07 04:17:413

atman手机怎么装卡

atman就是创星牌的,不错的过滤桶品牌,静音效果好,做工也很不错,值得入手。
2023-06-07 04:18:012

batman轮胎是什么牌子

atman是阿特拉斯轮胎的越野系列。阿特拉斯轮胎源于美国,曾被美国最大的轮胎公司TBA收购后与固特异合作生产销售阿特斯拉轮胎。2009年被玲珑轮胎收购,作为旗下的高端品牌,目前在国内的知名度比较低。阿特拉斯轮胎采用全新的技术,钢丝环绕技术,可以让轮胎在使用的过程不会发生变形,据了解该技术只有米其林及阿特拉斯具备。而且其轮胎花纹还是根据车型而设计的,它具有独特的“胎侧装甲”,可以大大降低轮胎的鼓包率,使得轮胎更为安全,使用寿命更长。阿特拉斯轮胎Batman系列的各种型号:1、Batman Sharp—沙地、泥地、SUV无往不胜的恶劣路况越野轮胎。采用攻击性花纹块设计,具备出色的排泥、排沙性能;高强度胎体,提供更优异的耐久性和耐切割性,白字线设计,轮胎更美观。2、Batman A51—舒适、静音、抓地、SUV舒适的驾乘感受;出色的高速稳定性;卓越的湿地抓地力;更安全、更静音、更省油。3、Batman A2—操控、排水、SUV驾控自如,淋漓尽致,豪华SUV专享针对欧美系高性能SUV专属设计;具有超强操控性,外观美观大气,全部使用无毛胶设计。
2023-06-07 04:18:451

中观哲学的基本立场之一──无我

(节选自《中观思想讲录》万金川著) 《中论·观法品》──龙树对佛教基本教理的见解 观法品第十八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第一颂)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第二颂)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第三颂)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第四颂)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第五颂)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第六颂)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盘(第七颂)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第八颂)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第九颂)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第十颂)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第十一颂)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远离生(第十二颂) 在这十二首诗颂里,龙树讨论了佛教义理里的一些重大问题,此中第一到第四颂是论述佛教的根本真理──「无我」,而第五、七、九颂则谈到了空性、法性与实相的问题,第六与第八两颂则以「四句」的形式讨论了佛陀说法的权实问题,第十与第十一两颂表明了他的缘起观,而第十二颂则流露了他对真理永恒性的肯定。 佛教论述的核心──「无我」 从阿含以降而至于阿毘达磨时代,「无我」的问题都是佛教论述的核心,在第一至第四颂里,龙树提出了中观学派相当独特的无我论。这种无我论的特殊之处何在?这便需要比对一下从阿含而至阿毘达磨时代的无我论,在了解了他们无我论的形态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见到中观学派无我论的特色。 【阿含经── 透过五蕴消解「自我」】 阿含经里最常看到的无我论形式是透过五蕴来消解「自我」,这也就是所谓的「五蕴无我说」,在这种说法之下,认为人的存在是由五种成素所构成的,而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对这个成素聚合体的一种称呼罢了,其实在这些成素之中,并没有任何一个够资格称得上是具有「常、一、自在、主宰」之义的「自我」。 色蕴若是「自我」,则「自我」当该不会令自身罹病而受苦,但事实上,色会衰而人会老,我们根本无从支配自己色身的变化。而识蕴也不可能是「自我」,因为每天的念头起伏不定,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判断有时往往是天渊之别,此中何来「常」之可言,又何有「主宰」之义可说?而其他的受、想、行蕴亦复如是。以上便是阿含时代里最为常见的无我论形式。 【阿毘达磨佛教──「五位七十五法」中无「自我」】 到了阿毘达磨时代,这种「五蕴无我说」有了更为精致的发展,他们对「存在」(法)展开了更为细密的范畴化分类,而建立了所谓「五位七十五法」的存在范畴表。 像原初的色蕴此时便被归为色法一类,而细分为十一种成素,如此一来,由「色法」而至「无为法」的五大范畴总合起来一共有七十五种成素,而它们便是组构具有刹那灭性的世间万法的基本成素。虽然世间万法是如幻一般的「假名有」,但是这些基本成素却是「三世实有,法体恒存」的,可是在这些真实存在的七十五种成素里,并没有「自我」这个名目,由于「自我」在存在范畴表里被剔除了,他们便由是而证成了所谓的「诸法无我」。 从阿含经里常见的「五蕴无我说」而到「五位七十五法」的无我说,这两种形式的「无我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从「法」的分析着手来建立「无我」。 在阿毘达磨佛教里,当他们把所有存在的事物加以分析之后,「存在」便被区分为「胜义有」与「世俗有」两大类,七十五个常一不变而具有自性的基本成素乃是「胜义有」,也就是第一义的存在,而由这些成素组构成的东西,便不具第一义的存在性格,只能归为「世俗有」一类。因此,所谓「自我」,由于乃是色、心等要素聚合而成的存在,所以这个聚合体并不具备第一义的存在性,而只能称为「世俗有」。 我们要知道,说一切有部之所以建立「五位七十五法」的存在范畴表,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基于存有论上的兴趣,而是为了要论证「自我」的不存在。虽然在表面上他们达到了「诸法无我」的结论,但在此同时,他们却认可了色、心等五大范畴的七十五种「法」的存在,有部的哲学经常被称为是一种「多元的实在论」,其原因即在于此。 「法」的分析从阿含以来便已经开始着手了,及至阿毘达磨佛教时代,这种分析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繁琐的地步,那已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进入的了,它已经成为了一套极其繁琐的经院哲学,而只有优秀的学问僧才能够从容其间,如此一来,无形之中,便使得一般人难以亲近佛陀的「无我」之教,而对「无我」的理解就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龙树──「一切法空」彰显佛陀「无我」之教】 随着波澜壮阔的大乘运动的展开,般若经所标榜的「一切法空」的哲学,逐渐取代了阿毘达磨式的诸法无我论,而成为新思潮风起云涌的法幢。 受到此一新思潮洗礼的龙树,一方面便以「一切法空」的经教为中心,而结合了佛陀的「缘起」思想,并且从对阿毘达磨教学里的「法有」思想的批判着手,而开展出了他独树一帜的「缘起性空」的哲学。在「无我」的论证方面,龙树不再如其阿毘达磨的前辈一般,只是专注于存有论的分析来证立「无我」,他采取了包括「无我」的实践面在内的其他方式来讲论「无我」,从而一扫阿毘达磨学究式的繁琐学风,干净利落地彰显了佛陀的「无我」之教。 在阿含经里,「无我」的讲论大部分都是透过「五蕴无我」而立说的,这种方式日后为阿毘达磨论者所发扬光大。然而,佛陀的「无我」之教也不尽然都是采取这种理论上的分解路数,有时在「无我」的实践,也就是所谓「无我行」的方面,佛陀也有一些深具启发性的说法在经中不断出现,例如在汉译《中阿含经》里著名的〈有贤善一夜偈〉: 慎莫念过去 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 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 慧者觉如是 若学圣人行 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 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 昼夜无懈怠 便描绘出了「无我行」的具体景象,若能了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切法皆不可得,而时时精进,便能解脱自在而不受任何烦恼的系缚,这即是「无我」的亲证。 可惜后继的阿毘达磨论者,往往轻忽了这些含有深意的佛陀话语,未能就此而深入世尊的「无我」之教,而但在析「法」上用功。然而龙树却并未从析「法」入手来证成「无我」,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于析「法」式的无我论,在阿毘达磨时代已达至其理论极限而窘态难掩;另一方面则或有可能是受到了般若经里「无我行」的菩萨道思想影响,而使他能从「无我」的实践面来论究佛陀的「无我」之义。 第一颂──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我」的定义是「常住不灭、单一、具有主宰或支配的能力」】 第一颂: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颂文里「我」之一词的梵文原语是 atman,关于此语的词源,学者之间的见解并不一致,而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它是派生自表「呼吸」之意的词根 an,或许是基于呼吸乃是生命最为具体的表征,而使得 atman 一词获有「生气」或「灵魂」的意思。 此处所谓「灵魂」,是指那个成为我们个体存在之中的根本核心,它被认为是一种不会随着我们个体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精神体。由于在语法学上,atman 一词的单数形可作为反身代名词来使用,而相当于 self 的意思,所以在汉译佛典里,这个语词经常被译为「我」。 然而单看这个译名,我们是很难在它的字面意思上,窥见这个语词所代表的概念内容,佛典里对这个近似灵魂的概念,往往是透过了诸如「常住不灭、单一、具有主宰或支配的能力」等等意思来定义它。佛陀的「无我」之教就是不承认在人的个体生命之中,有着这一类具有「常、一、主宰」等性质的「自我」存在。 到底在人的个体生命里有没有这种具有「常、一、主宰」之义的「自我」或「灵魂」存在呢?在阿含经里,佛陀往往交叉地运用了「依因待缘而生起的东西,是处于变动不居的无常状态」,以及「个体生命乃是五蕴和合而成的聚合体」这两种观点,来说明他对个体生命的存有论基础所作的省察,此一省察的结果就是否定了在我们个体生命之中,可以有任何具有「常、一、主宰」之义的东西存在。 在第一颂里,龙树并没有采取剥蕉式的分析手法,来进行个体生命存有论基础的考察,而是采取了假言命题的方式,来逼使那些主张「自我」(atman)乃是个体生命的存有论基础的对论者,陷于逻辑上的两难。 【具「常、一、主宰」之义的「我」不可能存在】 龙树在第一颂里的思考是这样子的:「自我」这个概念,是以「常、一、主宰」之义为其内容,这个概念所指涉的「存在」,在体性上与个体生命之间有何关系?龙树以为其间的关系不外乎是「同一」与「别异」,也就是说,它要不就是在体性上和个体生命完全相同──「即蕴是我」;不然就是与个体生命在体性上截然有别,毫无相同之处──「离蕴有我」。接着龙树便以两个假言命题,来考察这两种可能性。 首先是假定二者具有同一的关系,然而,如此一来,「自我」便应当与个体生命(亦即五蕴的聚合体)具有相同的体性,可是这个由五蕴复合而成的个体生命,在体性上是处于无常的状态,它会因变化而出现生灭的现象,因此除非论敌愿意接受这种复合性而具有生灭现象的个体生命为「自我」,而这便表示论敌必须放弃「自我是恒常不变、非复合性的单一体」的主张,否则便必须承认「自我」一词所指涉的对象,绝对不可能是五蕴复合而成的个体生命。 既然「自我」一词所指涉的对象与五蕴复合而成的个体生命,在存有论上绝对不可能是相同的东西,因而把具有生灭现象的五蕴复合体,视为拥有「常、一、主宰」等特质的「自我」,这样的想法不但胡涂,而且这种错误其实便是「我执」的根本来源。那么,如果说「自我」在体性上是与五蕴复合体截然不同的「存在」,如此一来,它自然就不会具有生灭的特质,而可以维持其所谓「常、一、主宰」的意思。 然而,问题是具有这种特质的「存在」,我们如何确知其有?在我们认识所及的范围里,所有的「存在」都具有生灭变化的特质,而「自我」由于具有所谓「常、一、主宰」等等的性质,但这些性质却都是我们在认识所及的范围里认识不到的,既然「自我」的特征属性无法被认识到,我们又如何知道有「自我」的存在?况且把一个其存在与否尚在未定之天的东西,当成是一个可以左右现实个体生命的支配者,并且还认为它是恒常不灭的,这种想法就好比科幻小说里的智慧机器人,总认为自己双亲健在,只是找不到他们而已。 第二颂──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我所」存在,故「我」存在?】 龙树在第一颂里,便是如此干净利落地藉由逻辑上的两个假言命题,来证成「即蕴是我」在存有论上的不可能性,以及「离蕴有我」在认识论上的不可知性。 接着在第二颂里龙树设想论敌可能会藉由「我所」的存在来证明「我」的存在,这也就是说如果由五蕴复合而成的个体生命是存在的,而它即是「我所」(亦即为「自我」所有),那么这个所有物应当有个主人,而这个主人即是「自我」。 针对论敌这种论证,龙树回答说── 在「即蕴无我」与「离蕴无我」的情况下,又何来「我所」的存在呢?因为若是无法证明「自我」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又将如何知道它能够拥有些什么呢? 在阿含经里说「五蕴无我」,经常以否定如下的这些命题来进行着: 以识为我,色、受、想、行为我所;以色为我,受、想、行、识为我所。 此中,所谓「我所」即是指「属于我的东西」,或「可被我来支配的东西」。见山中有烟而推知山中有火,这种比量之知是建立在「有火处有烟」的现量之知上的,因此由「我所」的存在而推知有「我」的存在,也必须建立在亲睹「我」的存在,并见及「它之所有」的现量之知上的,但是何曾有人有过如此的现量经验呢? 【悟入「我」与「我所」的不存在,而证得「无我智」】 第二诗颂的后半: 灭我我所故 名得无我智 鸠摩罗什所译的这后半诗颂以及接下来的第三诗颂与梵文原典之间,在意思上有相当的出入。「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说当观行者悟入「我」与「我所」不可得时,「无我智」便实时生起,而第三诗颂的前半: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则表示「无我智」乃是观照实相的智慧,若能彻悟「我」与「我所」不可得,便可证得「无我智」而观见实相。 此外,在第三诗颂的后半: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若依汉地的注释传统来看,也是说能够得到这种观照实相的无我智慧,这种人其实并不多见。 从这几处梵文原典的语脉来看,「无我智」一语当是什公揉译自nirahamkara 与 nirmama 这两个语词而来。这两个梵文语词在形构上,都附加了表示「离开」或「没有」之意的否定性词头 nir,而 aham 是第一人称代名词的主格形,此语之后再加上表示「行为」或「作者」之意的 kara 而成为 ahamkara ,因而这个语词可有「表现出我的姿态」的意思,这个意思多少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谓的「自我意识」的意思。至于 mama 一词,则是第一人称代名词的属格形,亦即「我的」或「为我所有的」(此处或许是受限于诗律的关系而未以 mamakara 的语形出现)。从对应的藏文译本来看,此中,前者被译为「我执」,而后者则被译为「我所执」。 因此,从梵文原诗颂的用语来看,「我」(atman)与「我所」(atmiyaor atmanina)这一对概念,和「我执」(ahamkara)与「我所执」(mama)这一对概念,所欲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严格说来,「我」与「我所」这一对概念是存有论的概念,而「我执」与「我所执」这一对概念则属于意识哲学的概念。这也就是说,前者是指存在界的事物,而后者则属于意识层面上的东西,什公把「离开了我执」与「离开了我所执」揉译为「无我智」,就中「智」之一词的使用,多少表示出了译者本人意识到了此间的分际。 「我」与「我所」,以及「我执」与「我所执」这两对概念,是分属不同层面的概念。由于「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方才可有其立基之处,这好比在看到一条牛时,我们脑海便浮现出一条牛的形象,而这形象的出现是基于外面真实有一条牛存在。 「自我意识」是属于意识层面上的东西,这个意识层面上的东西应当在存在界里有个「存在」和它相对应,就好比看到牛的存在而在脑海里浮现出牛的形相,所以我们的「自我意识」若非虚构,便应该建立在真实的「自我」上,若是「自我」根本就不存在,那么我们的「自我意识」便纯然是主观的虚构。 所以从第一诗颂而至第二诗颂的前半,龙树透过逻辑手法对「我」与「我所」展开了存有论与认识论两方面的考察,而断定「我」与「我所」并不存在;进而他便转向意识层面来考察「我执」与「我所执」,而认为一旦我们澈见「我」与「我所」全无存在的可能,而停止了对「我」与「我所」的执取,此时我们便当在意识上处于离开「我执」与「我所执」的状态。 然而,龙树在第三诗颂里认为观行者一旦心中存有此念,而自认已然在意识上处于离开「我执」与「我所执」的状态,那么他还是未能脱开「我执」,而仍陷于有「我」的窠臼之中。 第三颂──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离开「我」、「我所」,由谁澈见「无我」?】 鸠摩罗什对第三诗颂的译解如下: 得无我智者 是则名实观 得无我智者 是人为希有 我们若是从字面上来看这首汉译的诗颂,则可以有如下的诠释:一旦观行者在意识上离开了「我执」与「我所执」,在此当下,「无我智」(般若)便自意识主体油然而生,而观见诸法实相,亦即主体上般若朗现的同时,诸法实相便当下朗现,但是能够这样证得无我智的人,在世间里是极其少有的。 「是人为希有」,吉藏与印顺法师都认为这句话乃是论主对「得无我智者」的一种赞叹之辞,其实从梵文原诗颂的语脉来看,这句话是论主用来斥责那些仍未根除「我见」而试图建立解脱主体的人。 在第二诗颂的后半里,龙树说:由于「我」与「我所」在存有论的基础上无其立身之地而被铲除,故而观行者在意识上便摆脱了「我执」与「我所执」。然而,根深蒂固的「微细我执」,又岂是如此轻易便可以祛除殆尽,因此龙树在第三诗颂里便预想着或许有人会认为:不论是离开了「我执」或「我所执」,这个意识状态总该有其系属之处,否则由谁来澈见「无我」?这种基础主义的走向,其实正是我们根本无明的所在之处,《金刚经》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维摩经》也说「从无住本而立一切法」,这都是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来阻断基础主义的走向,从而不让根本无明有其可乘之机。 【解消一切建立主体的意向而澈见无我】 深受般若经洗礼的龙树当然熟知其中道理,所以在第三诗颂里便说:在意识上摆脱了「我执」与「我所执」的观行者将一无所见(na vidyate),认为见到自身摆脱了「我执」与「我所执」的观行者,其实他并没有彻底瓦解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澈见「无我」。 如果我们在研读鸠摩罗什的译本之际,能够拿其他译自梵文或藏文的译本来加以对读,便可以发现鸠摩罗什此处的译文是有些问题的,然而吉藏与印顺法师也在什公这样子的译文之下,作出了一套相当特殊的诠释,虽然他们的一些解释多少有点望文生义之嫌,但是他们的诠释基本上并没有违背中观的义理,这里我们先无须争论那一种解释才符合龙树颂文的正义,而不妨去留意那一种诠释更有其涵盖性,或更能深化龙树的思想。其实我们在研读《中观论颂》之类的著作时,往往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诠释系统,此时我们所要留意的,并不是这些诠释系统之间或真或假的问题(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假问题),而是这些诠释系统是在何种处境之下被作出来的,这个问题才是值得我们多加关心的问题。 在第三诗颂里,我们见到了龙树心目中所谓的「澈见无我」之义,那是彻底的根除寻觅主体的意图,是「主、客」或「能、所」对列格局的消弭。吉藏在他的《中观论疏》里,便认为唯有悟得无能观之人与所观之法,这种悟入才是真正的悟入。虽然在鸠摩罗什的译文里,我们难以见出吉藏所表达的这层意思,但他所掌握到这层意思,仍然相当适切地表出了此中的义理。 第四颂──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受」即是执着】 第四颂: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身灭 此处所谓的「受」,其实并不是「受、想、行、识」里的「受」,而是「取」的同语异译,也就是十二支缘生里「爱缘取,取缘有」的「取」,亦即心理层面上「执着」的意思,这类执着在阿毘达磨时代便被类分为四种:欲取(对感官欲望的执着)、见取(对错误见解的执着)、我语取(对「自我」的执着)、戒禁取(对不当戒律的执着),而这四者之中最为根本的是「我语取」,亦即对「自我」的执着。 颂文里的「受」应该是指「我语取」来说的(什公「诸受」之译,可有两解:其一为统称这四种执着,其二是「诸」字但为用来补足五言之句的衬字。就梵文原诗颂来说,后者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为原诗颂里的「受」用的是单数形),从第一诗颂而至第二诗颂,龙树不断地从存有论与认识论的观点来论说「我」与「我所」的不可得,并且在第三诗颂里更从意识哲学的层面,来破除我们对那种绝对主体性的执着,这些线索都可以让我们见出,前三诗颂对「我」与「我所」以及「我执」与「我所执」的批判,其实都是为了指出我们根源性的执着,而唯有这根源性的执着被消除,我们方可澈见「无我」而得解脱,这便是第四诗颂的主题。 【受灭则身灭,由澈见「无我」而得解脱】 「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外在的「我」与「我所」是存有论意义的「我」与「我所」,而内在的「我」与「我所」是指意识哲学上的「我执」与「我所执」,由于对一切色、心诸法皆不爱着而执为「我」或「我所」,则「我语取」便不会生起。 至于「受灭则身灭」一句,是指随着意识上根本执着的消失,则生命将不会再受轮回之苦而获得解脱。因此,这一诗颂也可以看成是逆观十二支缘生的简明版,亦即由断贪爱而断执取,由断执取而断后有或再生。
2023-06-07 04:19:021

Atman医学翻译软件怎么用

点击软件进去,登陆自己的账号就可以使用了。Transgod可为用户在线定制机器翻译引擎,帮助用户低成本获得自动持续迭代升级的专属机器翻译引擎,保持长久的业务核心竞争力。
2023-06-07 04:19:091

怎么活出自我? 自我是什么?

思考一下再决定怎么发问
2023-06-07 04:19:303

Atman至尊过滤桶EF4怎么安装

Atman至尊过滤桶EF4安装方法:1、先把桶内的过滤层安装好。桶内3层格子,最下面一层放一包碳,3层放入过滤棉,1、2层都放入陶瓷环。2、按照水族箱的结构图,把输入管和输出管接上,然后把密封和外壳都套上,螺丝拧紧,就完成了安装。产品说明:1、本过滤桶根据鱼类,水草生化系统设计,运用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去过滤鱼缸的水。电机座内免维修的水泵可以确保一个永久水循环。水从鱼缸内抽进过滤器,流经滤材,能迅速培育生化菌并利用生化菌进行过滤,在被过滤器水泵抽出流回鱼缸。2、排气式设计,利用空气压缩原理,不用直接灌水入桶内,操作简单,方便,快捷。3、循环式水流设计,有效过滤缸内杂质,使水质更清,更纯。4、适用于淡水缸,海水缸,过滤效果好,安全省电。5、桶内空间大,可根据需要分层安放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过滤器材(如活性炭,过滤棉,生物球,陶瓷环)。
2023-06-07 04:19:581

悉达多一书中阿特曼是什么

在《悉达多》一书中,“阿特曼”是印度佛教中“自我”的意思。“阿特曼”来自古印度梵文,灵魂的意思。可以指称个别的灵魂体,也可以是众多的、集合体的灵魂体组合;也有人把此观念用以形容世界灵魂,宇宙灵魂,类似心理学里“集体潜意识”的说法。“阿特曼”,汉语解释为“自我”和“我”,是印度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指人本身的永恒核心,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它是“梵”(brahman)的总体的一部分,可以同这一总体相通甚或融合;而“梵”在印度哲学里则是最高存在的意思,是永恒的、无限的和无所不在的。“阿特曼”的简介德国作家黑尔曼·黑塞在著名小说《悉达多》里面将Atman作为核心概念,作为自我追求的最高目标。他写道:“除了惟一的阿特曼,人们还应当向其他的什么人献祭、向谁表示尊崇。”然而,阿特曼又在何方,那永恒的脉搏到底在何处跳动?难道不是存在于自我之中吗?然而这自我,这最深处,这终极永恒又在何处?有没有另外值得追寻的道路通向自我、通向阿特曼?没有人能指明这道路,没有人知道。”
2023-06-07 04:20:131

atman手机无服务是什么原因

出现这个问题有5种可能: 1,换个手机试试,说不定是手机设置错了,不排除你手机的某些设置被人动过了,如果经常这样那就该去看下“医生”了。 2,卡烧了,拿着有效证件,到当地营业厅补办一张卡 3,可能是你的手机卡SIM卡的地方松了,你把卡拿下来,重新装上试试看。 4,有可能是手机卡氧化过度,用橡皮擦擦在试试! 5,有可能是在软件首选服务里面错误的选择移动运营商,移动的选成联通,联通的选成移动 6,手机信号的问题!!手机自动对网络的信号进行检测,如果手机接受不到网络信号,就提示无服务,这时候无论是接、打电话,还是收以短信都是不可以的!检测到信号后,则自动恢复正常!! 7,不是听筒就是天线坏了 需要修理,价格在40元以内算合适,高的话就有点贵
2023-06-07 04:20:281

ATMAN老人机如何将英文转换回中文?

打开手机主界面,找到“settings”设置图标。在设置中找到“advanced settings”高级设置选项。找到“language&input”语言和输入法选项进入。在“language&region”选项,将“English”改为“简体中文”,
2023-06-07 04:20:361

atman老年机怎么插卡

具体步骤:1、把老年人手机和手机卡拿出来。2、把老年手机背面的手机壳拆下来。3、再把电池也拆下来。4、手机卡的铜芯朝下。5、后插进去。6、在把电池和手机壳都装回去,即可。
2023-06-07 04:20:431

ATMan手机密码是多少

据某位热心网友说,是12345我试了是可以,楼主可以试试
2023-06-07 04:20:522

创星ATMAN卡片手机忘记开机密码怎么办?急!在线等。

忘记手机的锁屏密码的话只能通过强制复位才可以解除锁屏密码,不过需要楼主注意的是会删除个人资料及应用,首先按住电源键,其次当手机有震动提示时松开电源键,然后按下音量键下,直到屏幕上出现一个感叹号,再松开音量键下,最后再按顺序按下下列的按键组合,音量键上,音量键下,电源键,音量键下,之后就可以完成手机的格式化,楼主手机的锁屏密码也可以解除了。
2023-06-07 04:21:011

atman水泵 不进水也不出水是怎么回事

旋转方向反了,倒一下电源线.看看电机是否卡死了
2023-06-07 04:21:093

盘古开天辟地,华夏民族的这个创世神话,真的发源于印度吗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盘古 华夏民族的传统哲学观可以总结为三个字: 一、二、三 ,所谓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一者,道也。道生阴阳两极,阴阳化育天地人三才,而盘古则被称为 “三才首君” ,他随“道”一同生于混沌之中。 然而,作为华夏民族 历史 记忆中的创世大神,盘古第一次出现在我们中原地区的文字记忆里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痕迹证明我们的祖先对他有所记忆。 作为创世大神的盘古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从文字记载来看,盘古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中原汉民族的视线里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在此之前,“ 世界是如何起源的 ”这个问题在汉民族的文字资料中一直是存而未解。 自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编写的《三五历记》开始,到南北朝时任昉的《述异记》为止 ,盘古创世大神的形象才渐渐地丰满了起来,盘古的传说也就是在这个时段的文字记载中时兴起来。 盘古形象事迹的主要因素陈列如下: 从此,我们华夏先民看到的最初的世界就形成了,这个世界数十万年以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但是,上述这些关于盘古的故事在战国末期尚不为汉民族所知,屈原《天问》开篇便写道: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如果屈原知道盘古的故事当不会有此问。 时间推移到汉朝,东汉的学者还是一塌糊涂,王充在《论衡》中说: 可见东汉时期,盘古的传说还没有传到中原大地上。 对于三皇五帝以前的事情,在东汉以前往往是存而不论,所谓“经不载而师不说”也。三国以后开始捕捉整理、考究附会,明清以后学者又开始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近现代 历史 学者渐渐地开始重视对于上古史的研究,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学界几乎一致认为盘古是外来的产物。从哪里来的呢?结合盘古形象事迹和出现的时代,很多学者自然地想到了一个国家——印度。 盘古的传说在华夏中原地区发端于汉末,传说的发展一直延伸到晋末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段时间跟我国 历史 上另一件大事十分吻合,那就是印度佛教的东传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但真正得以传播则是在汉末,魏晋时期进入快速发展期,至南北朝时达到了 历史 上的第一个巅峰。这两个时间高度重合的 历史 现象,很容易让人相互关联。 巧的是,在印度 历史 上也有一个创世神话和创世神—— 梵天(Brahma) ,在古婆罗门教圣书《摩奴法典》中,记载了一个世界起源和梵天化育万物的故事,主要的情节因素陈列于下: 两个传说相比较,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梵天(Brahma)的本音音译跟“盘古”发音十分接近。明朝人马欢《瀛涯胜览》中写“锡兰国”时记道: 阿聃与梵天的别名Atman发音很近,很有可能说的是同一个人。种种迹象表明,华夏大地上盘古传说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印度的创世神梵天,在汉末时期随着佛教东来一起传到了中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盘古的传说是由南向北传播的。 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很多学者坚定不移地认为,盘古的传说是由印度的梵天演化而来的。 “印度说”是学界目前主流的一个观点之一,但是这个观点也存在着很多争议。 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都有创世的神话传说,而 “尸身化生万物” 的传说也俯拾皆是,不只是印度,北美、欧洲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这样的故事。 为什么全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相同的创世记忆,这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我国《山海经》中记载的烛龙的故事, “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身长千里” ,《山海经》成书的时间下限为战国时期,彼 时尚 没有与印度交通,可见此类观点是我们中国传统所自有。 而且,盘古和梵天创世的传说虽有相近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之处又怎么解释呢? 其次,从情理上来讲,在我国的闽粤、湖广地区,流传着很多以盘古为祖先的传说,至今很多地方还有盘古的痕迹,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中国人自古就是很重视祖宗的,如果这真的只是外来的一个传说,我们的先民为什么会轻易地认祖归宗? 基督教传到中国这么多年了,你见有几个人认耶稣大舅为祖宗的。 再次,从 历史 著述的角度来讲,持“印度说”的学者,经常会说盘古传说是徐整根据梵天的故事虚构出来的。 首先,我不认为一个 历史 学者会刻意的虚构 历史 ,其次,说这个话的人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据,最后,一个虚构的 历史 故事会引起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深度传播吗? 所以,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很多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近代上古史研究学者的一个通病,就是试图把所有上古传说用已知的资料来串联解释,比如,用槃瓠、梵天解释盘古、用伏羲解释天皇氏等等。 上古久远,其事闇昧,很多传说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解释不清了,所以是 “经不载而师不说” ,古代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存而不论,只是就已有材料做基本的分析,而不去做过多的考究。 清代崔述发疑古之开端,尚然不敢做过多的附会解释,民国时期的大师如茅盾者对上古史也只敢点到为止,而现在的很多上古史研究者,从老一辈的顾颉刚、屠孝实、夏曾佑、吕思勉等人开始,对上古史的研究是天马行空、勾连附会,得出了很多丝毫标新立异却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结论。 我们是在研究 历史 ,不是在创造 历史 ,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必须承认有很多 历史 事实确实是被时间淹没了,总有一些事实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复原的。 相关阅读: 盘古,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是怎样变成华夏民族创世神的 文|王玄陵
2023-06-07 04:21:271

新药中美双报咨询?

5月18-20日,由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举办的新药中美双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近300家药企和新药研发及投资机构的500位嘉宾出席活动。爱特曼 Atman 获邀出席大会,带来 AI 智能翻译解决方案,为新药中美双报铺平语言道路。图:参会人员在咨询 Atman 的解决方案图:Atman 工作人员为客户解答问题近年来,NMPA 的法规在快速和 ICH 接轨,技术指南越来越与 FDA 的法规靠拢,但仍有不同之处。新药研发做中美双报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这样既可以利用国内的临床资源又能够进入美国市场,是中国药企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Atman 深知翻译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都对药品注册申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一直坚持竭尽所能,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合规的翻译文本,帮助客户规避翻译风险、缩短注册时限,助力药品上市,从而造福人类!限时优惠Atman 医学专业翻译,100元/千中文字符!扫码下单▼▼▼Atman 可提供两种 AI 智能翻译解决方案:① 创新 AI + 专业人工翻译高效的中、英双向翻译服务方案高效精准:拥有自研的 AI 技术,提高3倍的翻译效率,保证项目快速高品质交付。经验丰富:译员多在医学领域有丰富的翻译经验,能满足不同项目特点和客户要求。质量保证:通过 ISO9001、ISO17100 和 ISO27001 认证,遵循翻译的最高质量标准。术语管理:拥有专业的术语库,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降低药企的翻译成本。图:翻译时间对比Atman 的 AI 翻译技术帮助翻译人员统一了专业词汇和翻译风格,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定制训练引擎,内置了 MedDRA、ICH、NMPA 等机构认证的词汇表,译员只需要把握准确性就能快速完成医学翻译工作,多人协同也不会出现翻译风格迥异、词汇不统一等现象。而且 Atman 不断探索最新的技术成果并运用到医学翻译中,从而提高医学翻译质量和效率。② Transgod 医学机器翻译系统领先的 AI 翻译系统定制化解决方案高度定制化:基于 Atman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引擎,结合药企数据,打造用户专属翻译引擎。全面的数据安全:拥有领先的数据安全保障技术,保证药企语言和业务运行数据不会被泄露。人性化设计:结合药企自身特点,可与药企内部已有的 CAT 以及翻译项目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一套完善的售前支持和售后服务体系,保证药企稳定流畅地使用产品。图:机器翻译引擎定制超预期的投资回报率——爱特曼机器翻译部署成本仅相当于雇佣 2 名员工可完成相当于 20 名员工的工作量可节省 60% 翻译外包费用支出24 小时 365 天无休,没有额外成本结语Atman 的愿景是“解放产能,加速创新”,希望每位客户都能从日常繁杂重复的工作中抽离出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更有价值、更具有创造力的事情上。正如推出的 AI 智能翻译解决方案,Atman 希望通过新技术的加持,以高质量的译文为客户保驾护航,并且探究人工智能与翻译结合的新模式,为促进翻译行业发展探索新方向!
2023-06-07 04:21:341

Atman DF-1000水族箱鱼缸外置过滤器不工作问题?

这样的问题很好解决,但是首先您要有耐心。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个过滤桶工作的时候,里面是有水压的。你在清洗完之后,里面一定要装满水再启动。灌水就是往桶里灌,灌完再盖盖子。两个管子中间那个不是洞,那个是压力头,可以向下按的,向下按就是给桶里注入水压了,注意,里面有水才能按,没水就不要按了。向下按以后可以给里面增加水压,排除多余的空气,这样就可以运转正常了。因为你仅仅是往里面加满水,里面还是会又一部分的空气,这样在接通电源以后,会有吱吱的响声,需要排除水中的空气,需要按压那个按钮。
2023-06-07 04:21:431

五个方面分析「无我」的含义

佛教的经典和论著浩瀚如海,其数量更是数不胜数。随着古德对经典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体悟的修持方法和理论也千差万别,故而在印度有二十部之争,中国有八宗之别;在地域上又分南传和北传。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其目的都是为了脱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而要了生死,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修行。所谓修行,修是修改,行是行为和习气;修改我们不好的行为和不良的习气就是修行的字面含义,在诸多行为习气中,最大和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我执」。 记得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在《人性弱点》一书中提到,美国电信部门对用户的调查之中,在电话里用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我。人人皆以「我」为尊,我的一切最重要,他人皆在其次。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大都基于众生我执而展开的,因此许多经典都可以看到破「我」的文句和内容。如《金刚经》里,佛陀一而再地教诲菩萨度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心经》说:「五蕴皆空。」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种因素,空就是生灭无常,刹那变化,这句话也就是无我义。《涅槃经.邪正品》:「善男子,若有说言,如来不为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无常变异,以得空法,宣说无我,不顺世间,如是经律,名魔所说。」如果说言,如来宣说的无我义理,不顺世间,这样的经律就是魔所说,绝非佛法,是故「诸法无我」成为三法印之一。 谈无我,首先必须对我的含义要有所了解。佛教说的「无」往往和「空」相近,是针对「有」而立的否定概念名词,是治我们的执病,并非一无所有的断见;是要人们以「无」去对治「我」的执迷,以及因「我」而产生的各种梦想颠倒,造业受报,轮回六道。「有」正如数学的0,从正数讲是最小的,从负数来说却是无穷大,如果认为0是一无所有,那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准,对数学一无所知;同样对「无」如此理解,可以说也是对佛法一无所知。 我,梵语Atman,音译阿特曼,原意为「呼吸」,引申为自我、自己、本质、第一、主宰等义。无我,简要的解释是:无论我们的身心或是外在的世界,都在不停地运动,新陈代谢,本质无有恒常不变的自我,同时也是无法和无能力主宰的。 我们再从中国人的心态和象形文字来解释「我」字的含义。我字拆开,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手里拿着一把戈就是「我」。戈本身是古兵器名,后引申为战争。有人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从某方面来讲,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少人提到「战争史」的起因,其实就是左手右戈的「我」。 我字在日文中是:「私は「,直接指出「我」就是自私的等号。因而极端自私的人,也是以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一切从自身出发,时时想到自己的利益,置自己于亲情、友爱及国家民族之上,他所信仰的唯一宗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先己后人,益我者昌,损我者亡。这种人在世时往往被讥为是以生命作装饰的无生物,人神共愤,甚至部分人还遗臭万年,手中的这把戈,刺伤他人的同时也就刺伤了自己,此即所谓的──害人终害己,益人益自己。 世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认为有一个能吵能闹,能哭能笑,能说能道,活生生的我;佛教却说我是假有的,是无我的,并说人之所以造业受报,无不是因为思想当中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我」在作祟,在「唯我独尊」主义下,造作种种杀盗婬及五逆十恶等业。「我」是罪魁祸首,我们概念中的「我」,其实只是累生无明习气对自己布下的一个大骗局,让你上钩轮回生死。现在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无我」的含义,这些是人们最易认为是「我」的所在处。 一、身无我 多数人把自己的身体认为是「我」。譬如小孩在外面跟人打架,回家后父母问他:「你怎么和同学打架?」「他先打我嘛!」小孩多半都这么说。这个「我」就是指身体而言。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从时间上看,这个身体从生至死,中间要经过幼、少、青、壮、晚、老等阶段,而每一分每 秒都在新陈代谢,一生当中,人体细胞不知要换过多少次?所以经历几十年风霜,少年光滑美丽的脸蛋,变成鸡皮鹤发的老人,如果山河相阻,无缘见面,偶然机会来临,即是同处一室也不敢相认了。由此可知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非明日之我;少年之我非青年之我,壮年之我非晚年之我……,身体时刻生灭变化,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佛教是以般若观察一切事物,以智慧探讨人生,以全面来透视宇宙。如: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人正朝着你的方向走来,旁人问:「你看到前面那个人没有?」你会毫不犹豫地答:「看到了。」可是以佛教的哲理认为,你所看的只是那个人的一部分而已。你看到前面就没看到背面,若看上面就未必看到下面;即使上下、左右、前后都让你看到,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你能同时看到吗?所以身体只是「我的」,是「我」的一部分,怎么可以说就是「我」呢?那岂不是以偏概全!我们总不会因为某人一生只做一件好事,就认为他是好人,或某人一生只做一件坏事,我们就认定他是坏人吧! 二、心无我 人是由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构成的。作为四大和合而成的物质,身体离开「心」的精神就成了植物人,反过来作为精神的「心」离开了身体也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本来知身无我就不必谈心无我,为了进一步释疑,不妨再简要一谈。若言肉团心是我,肉团心像倒挂的莲花蕊,无有思虑分别,属身体的一部分,身我已破,肉团心无我可明。若言识青黄、辨好坏、知苦乐之心为我,此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我在何处寻呢?正如慧可断臂求法的公案,心了不可得。若言相续不断的心念为我,心念刹那生灭,前念灭后念生,那么究竟哪一念是我呢?若言前念是我,前念已过去,我也随之消逝;若言当前一念为我,当前一念马上就要由后念接任;再者离开前后念也不存在当前之念;若言后念是我,后念尚未现前,我还没有出生,何我之有?正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再说人一天之中起心动念不下百万次,一生之中更是无以计数,如此一来这个「我」不是成了天文数字之多,岂不犯了无穷过乎? 三、命无我 生命无常,一呼吸不来便成后世。命是伴着从生至死整个人生旅程。命大概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命运的命,例如:「我的命好苦啊!」一个是生命的「命」如:「今天出车祸差点要了我的命。」由这两句话看来,无论是生命或命运都不能独自存在,而是附属于我——我的。既然说我,就可以说无我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思想中的「我」只有一个,而生活中的「我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假使把「我」和「我的」划等号,除了以上所讲的过错外还会犯三重过: 1.多我过:人的身上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称为我的。如:我的心、我的身体、我的手、我的口…,无一不是「我的」,「我的」是「我」的话,一毛一皮、一屎一尿无不是我了,我何其多哉? 2.一体过:若说我的是我,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无不可以称为「我的」;一切鸡鸭鸟兽等也无不可以称为「我的」,扩而展之,国家乃至世界无不可以称为「我的」,这样岂不成了众人乃至众生一体,只有一人有我,他人及其他动物都不存在了吗? 3.无情过:人们所认为的「我」是活生生的有情生命体。如果说「我的」是「我」的话,衣服裤子、房子、车子……无一不是我的,「我」岂不成了无生命的无情物?命既然不能独立于我之外,所以命无我明矣。 四、灵魂无我 经常听人说:「昨夜我做梦,我的灵魂游到某处,见到某人等」,又讲:「行善的人死后灵魂上天堂,为恶者下地狱。」从未听过,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灵魂和大家一起劳动,灵魂和大家一起吃饭、喝茶等。似乎这灵魂只限于梦时或死后才有,这样,如果说灵魂就是我,在不做梦时、在未死之日,岂不就是无我了?我只是梦者与死人的代名词了!再说古人关于灵魂有「三魂七魄」之说,三魂七魄全离身体才是死,有一、二存者尚可请有道术者招魂等法救其复活;人,灵魂中有三魂、七魄之分,请问:三魂七魄当中,到底哪一个才是实我呢? 五、名字无我 名字只是一种符号,是为了人类群居生活方便而立的代号;人是超级的怪物,明知名字是随便可取、随时可换的,一旦冠在某人头上,一定认为这个代号就等于「我」。你对这代号加以赞叹时,他就洋洋得意,飘飘亦仙;如果诽谤他,就可能上法庭或吃官司,赔偿名誉损失费。有一点智慧的人都可以理解,名字之中是找不到「我」的,因为名字随时可以更换,而「我」是不可更换的!人不可以、也不可能说:「今天这个我不要了,明天再换另外一个我。」人可以有好几个代号,而人只有一个「我」,我又是常一不变义,这和可以多个及可更换的名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名字也是无我的。 佛讲「无我」是希望众生超三界了生死的。「我」是成佛做祖、成就法身慧命的绊脚石,「我」与「无我」是生死涅槃的分水岭,是轮回与解脱的国界线。要当自了汉必须破人我,要想当名符其实的菩萨,必须人法二无。罗汉要断见思二惑烦恼,如果存有我执,贪等烦恼绳尚无法挣脱,如何能脱八十一品等诸惑网?菩萨如果存有我执,必有分别人我、贵贱、美丑、好坏之心,对贵美者而好之,对贱丑者而恶之;如何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如何运用同体大悲和无缘大慈?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纵观历史,横看世界,能载入史册、万世流芳者,无不对人类有所奉献。把人类幸福放在自己幸福之上、把民族命运放在自己命运之上、把国家事业放在自己事业之上、把别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范仲淹之所以是名臣,因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之所以是民族英雄,因为有「还我河山」。他们虽没证到佛教无我的境界,是一种忘我的精神,但也难能可贵,值得世人共赞。 佛法不离世间法,让我们一起放下手中之戈,持起智慧之剑,从生活与实践出发,多牺牲一点小我,多献出一片爱心,为建设一个温暖、和平、安祥的大家庭献出一份光和热,最终与众生携手共登涅槃城!
2023-06-07 04:21:501

柏拉图.身心二元论

柏拉图说到灵魂离不开身体了吗?在灵魂的回忆说里他指明灵魂是一种理念(虽然是一种不纯粹的理念),但是却和身体结合在一起,附着于肉体作为暂居之所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也就是指: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柏拉图的确并未向后来的身心二元论者那样否认灵魂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他的理由是:按照不可见的理念统摄可见的有形物的原则,灵魂统摄身体。
2023-06-07 04:22:113

吠陀经的历史

  《吠陀经》(梵语:u0935u0947u0926,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下面是我分享的吠陀经的 历史 ,一起来看看吧。   吠陀经的历史   吠陀经(梵语;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韦达(四吠陀)”,分别是: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 ,i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论 ,Yajurveda),及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   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吠陀之经书。如“Samhita”“梵书(Brāhm吠陀经的历史)”、“森林书(ārayaka)”[1]、“奥义书(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时代,居住在印度河两岸雅利安人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   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 文化 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 历史学 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 经验 ,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 吠陀经》原本是部极长的,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索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 医学 、音乐 舞蹈 、 军事 、建筑等科学论著,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等十八部著名的往世书等等。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 瑜伽 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 注意事项 ,以及素食佳肴的;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 装修 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 《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吠陀经》中的108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 灵感 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献典籍。   《奥义书》即“密传经书”,此辞意指: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 命令 ,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 呼吸 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也即“”。   《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实。“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同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从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其中以和的文学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包括于与《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 自然 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专长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 传说 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达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 民俗 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印度神话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 礼仪 、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 天龙八部 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三大主神还没有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主、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庙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吠陀经》与大洪水   我们目前还无法得知是否真的有一场滔天大洪水冲毁了人类的史前文明,但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传说,传说都相似的指出:许多拥有高度文明的大国在一夕之间被洪水淹没消失在海底。不管怎样,这些越来越多的新发现也许将推翻我们过去已知的人类历史,重新编纂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纪录。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不仅仅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更因为只有更完整地了解过去,才能缔造更美好的未来.六、关于印度的洪水传说   其实在印度,同样流传着沉入海底的文明的 故事 。位于古吉拉特半岛的古城杜瓦尔卡恢弘的古庙之中,供奉着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奎师那。传说“在奎师那离开大地的同一天,杜瓦尔卡也沉入了海底。”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奎师那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   印度大洪水传说的承载者除了杜瓦尔卡以外,还有苦行僧摩奴。和《圣经》中的诺亚一样,摩奴建造了一艘大船,把种子放在船上,然后在水面漂泊,最后停留在一座山顶。摩奴被描述为印度教的圣贤,而且是一位瑜珈大师。他的使命就是在大洪水之后重新点燃文明的火种。这个传说有事实依据吗?印度是否真的遭遇过滔天大水?   关于这点,考古学家在喜玛拉雅山的山麓小丘中发现了更为古老的遗址,那是一些简单的农耕聚居地,距离大海几百英里。印度西北部发生大洪水的时间刚好和这些聚居地建立的年代一致,这里很可能就是大洪水幸存者的天然避难所。在关于摩奴的传说中,一场大水毁灭了以前的文明,幸存者逃到山顶,重新繁衍生息。这些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作为这次洪水关键人物的摩奴在《吠陀经》中被描述为一个长发的精神领袖,而且是一位瑜珈大师。作为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集,《吠陀经》被印度人世代相传了三千年时间,已经成为了现代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如果一部口传经文能被传承三千年,为什么不能是六千年或者九千年?据说六千年前,有一位圣人把所有的瑜珈姿势集中整理成了一个体系。这说明瑜珈的历史远远超过六千年。人们甚至有证据把《吠陀经》出现的时间提早到一万一千年前。地质专家认为,《吠陀经》中某些诗句所描述的就是冰河时代末期冰川融化的景象。   《吠陀经》描述了撒拉斯瓦提河全盛时期的情况,根据《吠陀经》里的说法,印度现在的文明是由史前文明幸存者在大洪水之后重建的。现在,地质学家找到了这条已经消失的河流的河道,这说明《吠陀经》有可能是由亲眼目睹过冰河时代末期情况的人编写的。   如今,卡奇沼泽是世界上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之一。但在冰河时代末期,流经这里的一条大河却使这里富饶而美丽。那条河就是古代文献中一再提及的撒拉斯瓦提。   撒拉斯瓦提河起源于喜玛拉雅山脉之中,顺着这条河道流动。虽然这条河道已经干涸,但还是能被辨认出来。运用最新卫星技术,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条河的行踪,它从冰川一直流向大海,和传说一模一样。它本来是和印度河平行的,但后来却转向南方,最后流入了卡奇沼泽。   根据《吠陀经》的描述,它是当时最大的河流。距今一万年前它就在那儿,一直到六千年前才消失。而有专家也证明在六千年前这条河流就消失了,因此《吠陀经》至少有一部分是在六千年前完成的!   另外一座印度古城马杜拉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居住区,这里最神圣的地方就是马杜拉神庙。根据泰米尔人的传说,它是由大洪水的幸存者修建的。   传说表明,一万年前,这些幸存者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这个文明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了一所伟大的学会 “桑甘”。“桑甘”的意思是 收集 。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著作。后来海水泛滥,把整块土地都淹没了。   “桑甘”的洪水传说暗示,一个失落的、一万年前的文明遗迹正躺在印度南部的海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实际上,它的确切年代是在一万一千六百年前,这正是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岛在另一个海洋中沉没的时间。对冰河时代的研究也已经证明,在“桑甘”所处的年代,印度海岸的陆地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 猜你感 兴趣 : 1. 古印度的历史 2. 印度神话的历史渊源 3. 印度瑜伽的发展历史 4. 瑜伽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5. 印度阿育吠陀是什么 6. 古印度神话的渊源历史
2023-06-07 04:22:181

鱼缸品牌十大排名有哪些?

1.森森SUNSUN 。森森SUNSUN 这个品牌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以水族休闲和中压气泵以及渔业养殖和工业配套等产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发源地浙江省舟山市公司产品包括水族箱和渔机设备以及水族器材等产品。2.博宇BOYU 。博宇BOYU 这个鱼缸品牌属于广东博宇集团有限公司,是广东一家专业研发和生产销售各种水族器材的高新及时企业,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产品远销到世界各大洲。3.闽江水族MINJIANG。这个品牌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种大小型水族箱和水族器材的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大型企业。公司产品包括水族箱和宠物用品以及水族器材等,公司旗下拥有3个生产基地。4.日生Resun 。日生Resun 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专业研发和生产销售水族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知名度很高有良好的品牌形象。5.海利Hailea 。海利Hailea 这个品牌创立于1989年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水族水产养殖增氧气泵以及水族器材、电子茶具等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的大型企业,在中国十大鱼缸品牌排名中这个品牌发源地广东省潮州市。6.海纳利尔Hinale。海纳利尔Hinale品牌发源地河北省廊坊市。在中国十大鱼缸品牌排名中是国内生态家居高档定制品牌,是以及专业从事高端水族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销售的综合型企业。7.佳宝JEBO 。佳宝JEBO 这个鱼缸品牌来自于广东省中山市,公司成立于1983年。是一家专业开发小型潜水泵和水族器材产品的大型企业,公司拥有较大的生产基地是中国水族行业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8.亮点水族LIDIA 。亮点水族LIDIA 属于保定市亮点水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鱼缸品牌,这个品牌成立于2003年发源地河北省保定市。是国内大型的生态鱼缸生产基地,专业研发和制造销售水族装饰业的大型企业。9.可丽爱Cleair 。这个鱼缸品牌成立于1995年是一个高端水族箱品牌,专业从事玻璃鱼缸和亚克力鱼缸的生产和销售的大型企业,产品远销到全球各地,赢得很多人的喜爱和好评。10.创星ATMAN 。创星ATMAN 是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比较著名的鱼缸品牌,成立于1990年。发展多年公司旗下有Atman及ViaAqua两大品牌,其中水族产品包括鱼缸和水族照明以及加热温控等多个品种,款式很多很齐全。
2023-06-07 04:22:271

请问"本我,自我,超我“的英文分别是什么?

me.ego.supergo
2023-06-07 04:22:423

什么是Nirguna和Satyam?

很多人就会说,Nirguna指无属性,可以仅仅是指没有物质自然三属性,但是却有灵性属性和灵性形体。 你甚至可以说Nirguna只是指无属性,而不包括nirakara无形象啦。 所以我们就需要直接来自至尊主的师徒传系(Vedci-guru-parampara)为我们解答这些不是直接在经典当中有一对一对应这个具体问题的答案。答案就是,Brahman,也就是“真我”(Atman)是Nirguna,也意味了是nirakara。 除了无形无相无属性的不二的Brahman,没有任何一切。 金和戒子,戒子其实是金,金是Satyam,戒子是mityam,这是parinama例子对Brahman和世界的比喻,但是这个比喻的缺陷在于,金是有形相的,所以可以弄成戒子,戒子是金的一个形相。但是Brahman是无形象无属性,就不能弄成宇宙。还有另一个常用的例子,一条绳子被误以为是蛇;蛇是mityam,绳子是satyam。同理其实Nirguna的Brahman才是唯一的Satyam,只有一Brahman,Brahman是真理,智慧,极乐的不二自我,而宇宙只是mityam。但这个例子的缺席也是:宇宙是saguna的,但是Brahman是Nirguna的。 因此,最好的例子就是“梦”,Brahman就是 Satyam,是Sat,而整个Saguna的宇宙和扩展她的至尊主则是像梦和梦里事物一般仅仅是“出现”了,但是,当然不是指Brahman做梦了,因为Brahman什么都不做,不做见证,也没有任何倾向,没有功能,是完全无属性无形象无形体的,是Nirguna。例子是有缺陷的,否则就不是例子。真正的Satyam是Brahman。
2023-06-07 04:23:001

密教简介

密教是佛陀(称为释迦牟尼佛,公元前 563 年 - 公元前 483 年)建立的信仰体系的神秘解释和实践。它有几个名字,其特点是与引导人们开悟的精神指南或神灵有个人关系。 入门者必须首先向一位大师学习,他的著作、教义和知识并不广为人知,通常被称为“秘密”。学生掌握各种冥想技巧并研究密宗,通常理解为密宗文本中表达的“连续统”。这个连续统是诸佛的超自然实体(释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在整个时间里向人类展示的普爱与慈悲的模式。 密教的信徒与其中一位佛祖建立关系,然后由实体(或本尊)在精神上引导走上菩提心。金刚乘佛教(也称为藏传佛教)被认为是大乘佛教和密教的一种形式,因为它结合了两者的元素,而大多数宗派,如禅宗,都遵循同样的模式,从其他宗派中汲取最有效的东西来补充基础教义。 密教的信仰体系只对那些感到被召唤追随它并愿意服从大师指导的人开放。 密教的信仰和实践不像流行的大乘佛教那样广为人知或广为人知,因为它们不应该如此。信仰体系只对那些感到被召唤追随它并愿意服从大师指导的人开放。信仰体系可能是对公元 8 世纪印度教复兴的反应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复兴受到哲学家商卡拉的工作启发(尽管这种说法受到了挑战),它强调了信仰和知识的许多相同方面,后来被密教所拥护,包括基础知识、服从大师的教导,以及个人启示的重要性。早期宗教改革 在印度的吠陀时期(公元前 15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被称为萨那坦佛法(“永恒秩序”)的信仰体系,更为人所知的印度教,是从早期的信仰通过被称为吠陀经的书面作品发展而来的,这些著作保存了一个更古老的口头传统。印度教在这个时候被高度仪式化。该吠陀(“知识”)中分别由梵文,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并解释文本所需的牧师,这被认为解释宇宙,人类的生活,以及如何应该最好住吧。 吠陀经坚持有一个神圣的存在,婆罗门,他既创造了宇宙,又是宇宙。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神圣的火花(atman),生命的目的是唤醒这个火花并有道德地生活,这样在死后,自己的神圣之光将与婆罗门融为一体,永恒统一,一个人将获得自由从生死轮回(称为轮回),这与痛苦有关。 公元前 600 年左右,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印度,质疑正统的印度教。不同的思想流派在这个时候被称为开发astika(“存在”),它支持关于存在的印度教要求阿特曼和nastika(“不存在”),驳回了这种说法,以及几乎所有的印度教的愿景。 当时最著名的nastika学校是Charvaka、耆那教和佛教。第一个是完全唯物主义的,否认灵魂的存在。后两者,同时也否认印度教的阿特曼,承认一个与宇宙没有区别的自我,它在幻觉下受苦,它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既远离它的源头,也远离世界上的其他自我。 佛教:建立与发展 根据传统,佛陀是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印度王子,他放弃了地位和财富,寻求精神启蒙。他意识到痛苦来自于对生命和生命本身的短暂性的执着,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无法保持、保持或控制,但人们坚持应该持久。人们因不断坚持不可能的永久性而受苦。通过认识到这一点,并遵循不执着的道路,一个人可以在死亡时证得涅槃(“解脱”),将自己从轮回和随之而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成立于接受他的系统四谛和八正道,并教导他的门徒精神的学科,由此它们可以达到只因为他有个人的启示。临终前,他要求不选精神领袖接替他,让每个弟子继续走自己的路。然而,在他死后,选出了一位领袖,制定了规则,并将佛陀的教义制度化。 新信仰在公元前 383 年因教义分歧而分裂,许多佛教学校包括 Sthaviravada 和Mahasanghika,这将进一步鼓励。此时的佛教正在与建立更牢固的印度教和耆那教等宗教争夺信徒,并且在被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大帝(公元前 268-232 年)所接受之前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他不仅帮助建立了这一体系印度但将其传播到斯里兰卡、韩国、泰国、中国和日本。 商卡拉与印度教复兴 佛教在这些其他国家受到热烈欢迎,但在印度继续努力争取和保持追随者。印度教提供了更多种类的仪式和盛况,同时也提出了每个人都拥有神圣的火花,实际上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和宇宙的一部分的概念,这与佛教的空性和简单的教义形成鲜明对比的遵守。 商伽罗抨击佛教思想否认阿特曼,但他对解脱的理解与佛教的涅槃观念相似。 公元 8 世纪和 9 世纪的印度教复兴进一步阻碍了佛教的皈依努力(至少根据传统)受到圣人商卡拉的鼓励,他提倡Advaita Vedānta(“非二元性”)教义,强调终极现实婆罗门,阿特曼的存在,以及其他一切的虚幻本质。只有婆罗门和人类存在,通过阿特曼,作为婆罗门的一部分。商卡拉抨击佛教思想否认阿特曼,但他对通过阿特曼与婆罗门合一而解脱的理解与佛教通过不执着而获得涅槃的概念相似。 商卡拉的教义依赖于信徒接受基于终极现实启示的计划。该计划有四个同等重要的方面: u015aāstra – 经文 Yukti – 原因 Anubhava – 通过经验获得知识 业力——与精神相关的行动 一名学生服从一位帮助他们理解经文的老师,将推理和经验应用于解释经文,并根据该解释正确行事。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范式直接影响了密教。根据其他观点,密教的基本原理,尤其是与神灵的个人关系,在商卡拉出现时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卡拉可能影响了公元 8 世纪的密教形式,但他的教义并没有启发或告知基本的信仰和实践。 印度的密教 密宗也被称为密乘 (Mantrayana)(“密咒车”)、Guhyamantrayana(“密咒车”)、Tantrayana(“密续车”)和金刚乘(“金刚乘”)。前三个名称与通过书面作品启示的重要性有关 - 咒语和密续 - 而最后一个名称与经验的价值有关,这些经验会导致像钻石一样宝贵且牢不可破的真理。根据一些传统,这四个中的每一个都曾经是/是一个独特的学校,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理解,并且或多或少是相同的信仰体系。 一个口头禅(字面意思是“拼”或“魅力”)的记载明确,保护头脑错觉。它可能是一个词甚至一个音节(如 Om,神圣的音节)、一个句子或一系列声音。一个密宗(“连续”)是一本手册,就如何在精神上进步的手册。学者 Robert E. Buswell, Jr. 和 Donald S. Lopez, Jr. 评论: 在佛教中,“密续”一词通常是指包含深奥教义的文本,通常归因于释迦牟尼或其他佛陀。[密续可能包括]咒语、曼荼罗、手印、abhiseka(灌顶)、homa(火祭)和Ganacakra(盛宴),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世俗和出世间的siddhi(力量)。世俗力量传统上被列举为涉及四种活动:平息困难(santika)、增加财富(paustika)、控制负面力量(vasikarana)和消灭敌人(abhicara)。出世间的力量是开悟(菩提)。公元七世纪末和八世纪初,称为密续的文本开始出现在印度,通常用非标准梵文写成。(894) 密续的日期对应于被称为大成就者的巡回瑜伽士的活动。成就者是精神上的苦行者,大成就者是“伟大的”或“完美的”成就者。众所周知,这些瑜伽士经常出现在墓地(地上墓地,尸体在那里作为太平间仪式的一部分被分解),并将自己与生命和来世之间的过渡领域联系起来。他们声称能够与强大的神灵互动,如娜迦、夜叉和空行母以及死者的神灵。 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以主流佛教过于仪式化,偏离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为由挑战了主流佛教。成就者声称他们拥有佛陀的真正教义,这些教义是在佛陀死前秘密传授给少数人的。他们,他们声称,被告知通过超自然的力量,包括女菩萨塔拉,救世主人物谁从危险保护的追随者,是神圣慈悲的表现。成就者对佛教的解释受到了卡玛鲁巴王国(公元 900-1100 年)的帕拉王朝的欢迎,他们鼓励佛教的发展,直到两种有时难以区分的佛教形式都在孟加拉蓬勃发展。学者约翰·基伊评论: 在印度东部,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因为它们都支持咒语(重复的公式)、yantra(神秘的设计)手印(手指姿势)以及与密宗相关的许多其他实践……所涉及的仪式和纪律是复杂而秘密的。有些人模仿了神话中的性意象,涉及神与他的shakti或女性对应物的结合。打破种姓、饮食、着装和性忠诚的禁忌,从业者可能会享受到解放性的放荡和更高的声誉,即使他们无法获得魔力。(194) 成就者和他们的追随者喝酒,从事各种性行为,拒绝承认种姓或社会地位,并声称他们从社会规范中获得自由是由一直存在的超自然实体授予和批准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成为觉醒的菩萨,认识到社会规范只是一个陷阱,将人们束缚在幻想和痛苦的世界中。他们没有放弃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练习不执着,而是沉迷于生活的所有方面,相信随着他们追求开悟,这些尘世的乐趣将不再引起他们的兴趣,无论如何,根据后来的著作,他们似乎已经是正确的。 中世纪成就者的主张最终演变成或被金刚乘佛教的追随者吸收密宗佛教。信徒必须服从老师的纪律,老师通过传播秘密知识来鼓励转化和赋权。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商卡拉 8 世纪的 CE 计划非常相似,因为经典被用作建立精神体验、锻炼理性和执行与精神相关的行动的基础,使人更接近成为能够成为菩萨的菩萨。然后帮助其他人走同样的道路。 中国和日本的密教 密教于公元 7 世纪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为唐朝(公元 618-907 年)所接受。随着阿育王的传教努力,佛教在几个世纪前就被引入,因此中国人已经熟悉了基本教义和整体信息。然而,密宗佛教声称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精神启蒙体验,并且比主流版本更受欢迎。伟大的佛教大师前往中国帮助发展学习和翻译文本的中心,中国学者定期前往印度寻找并带回更多的副本和翻译。 印度被公认为佛教的发源地,学者们专门前往那里寻找、翻译和带回他们能找到的一切。其中有著名的玄奘(公元 602-644 年在位),他在公元 627 年违抗中国皇帝 太宗(公元 626-649 年在位)的敕令,禁止外国旅行前往印度。他是众所周知的翻译心经 从智慧的完善,这仍然是最流行的,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经常受到佛教徒记载。 印度佛教学者应邀来华传授和翻译,在他们的指导下,中国的佛典藏书不断壮大。正如学者 Forrest E. Baird 和 Raeburne S. Heimbeck 所指出的那样,翻译文本经常试图尽可能地模仿原文: 不可否认,[这些作品的] 文本展示了印度佛教文本的一些特征,包括许多梵文技术术语和印度起源的教义。在中国佛教徒向印度寻求正宗佛教的时代,给中国作品贴上梵文贴面会使其对绝对信仰的表现更加可信。(435) 这种信仰体系从中国传到日本,在那里受到了著名的圣德太子(公元 594-622 年在位)的鼓励,他帮助在全国建立了它。密教由空海(也称为弘法大师,公元 774-835 年,公元 774-835 年)提炼、系统化和进一步传播,空海是一位在日本创立真言宗的学者和诗人。真言宗(“真言”)佛教坚持佛教的宇宙观,它是一套永恒的戒律,佛陀清楚地阐明但他没有想到,他也不是第一个佛陀,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佛陀。真言宗与金刚乘佛教一样,声称一个人可以在一生中获得完全的证悟,并且只有服从一位有德的老师的戒律。 结论 在承认四圣谛之后,主流佛教强调坚持八正道,这导致人们在死亡时从轮回中获得证悟和自由。密教提供了相同的基本平台,但声称当一个人在精神上更加成熟时,通过拥抱然后放下生活的执着,可以更快地获得结果。因此,人们不应放弃幻象世界,而应承认它的价值,因为没有它就不能积累精神功德,如果没有通过远离那个世界的修行而获得的精神功德,一个人就无法走向证悟。 Buswell 和 Lopez 指出密教的名称之一是密咒,以及背诵个人咒语在坚持追求更高价值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进一步评论: 根据一种流行的说法,咒语这个词的意思是“护心者”,特别是在保护心智不受世俗现象影响的意义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密咒并不仅仅指念诵咒语,而是指旨在将普通修行者转变成本尊,将他的凡夫世界转变成曼荼罗的整个修行范围。(530) 与任何佛教学校一样,密教的最终目标是开悟和慈悲的生活。密宗佛教学校的信徒声称拥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殊知识,能够更好地推进他们的精神目标,但同时也认识到他们的学校只是Ekayana(“一乘”或“一条道路”)的一个方面所有佛教学校都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不是选择属于哪个学校,而是如何选择以最好的方式生活普世慈悲和证悟超然的佛教原则。
2023-06-07 04:23:071

象头神简介

Ganesha(也叫Ganesa 或Ganapati)是印度教中最重要的神之一。他的象头和人体极具辨识度,代表灵魂(atman)和肉体(maya)。同时也是作家、旅行者、学生和商业的赞助人,他消除了阻碍新项目的障碍,喜欢甜食,对他的身材略有损害。 象头神在耆那教和佛教中也被视为主要神灵。对于伽纳帕提亚印度教教派来说,象头神是最重要的神灵。 早期生活 Ganesha是Shiva和Parvati的儿子,他是Karthikeya(或Subrahmanya),战争之神的兄弟。他是他的母亲用泥土创造的,她把泥土塑造成男孩的形状。当湿婆离开他的冥想游荡时,帕尔瓦蒂在洗澡时让她的新儿子当守卫。出乎意料的是,湿婆回到家后,找到了男孩,对他自称是帕尔瓦蒂的儿子的厚颜 *** 感到愤怒,湿婆呼唤了他的恶魔团伙布塔加纳斯,他们与男孩进行了凶猛的战斗。然而,这个年轻人在面对如此可怕的对手和毗湿奴时,轻而易举地坚持了下来。被迫以玛雅的形式进行干预,当男孩被她的美丽分散注意力时,恶魔或湿婆本人砍下了他的头。在骚动中,帕尔瓦蒂从她的浴缸里跑出来,并为湿婆如此草率地杀死他们的儿子而 *** 。悔改后,湿婆下令为这个男孩找到一个新的头,因为第一个可用的动物是大象,所以甘尼萨获得了一个新的象头,成为印度教众神中最独特的。作为对他与恶魔战斗的巨大勇气的奖励,湿婆让甘尼萨成为布达加纳的领袖,因此得名。 象头神与智慧、写作、旅行和商业有关。甘尼萨的冒险 一个解释上帝与智慧和智慧联系的故事是他与卡蒂克亚竞争成为第一个结婚的人。他们设立了一个挑战,谁能先环绕地球,谁也能先找到新娘。卡西克亚一秒也没有浪费,飞快地骑上他的蓝孔雀,立即飞向了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甘尼萨漫不经心地走到父母家,拥抱他们并引用神圣吠陀经中的一句话:“七次拥抱父母(pradakshinas)的人获得七次环绕世界的功德”。宣布获胜者后,象头神很快就娶了 Prajapati 的两个女儿:Buddhi(智慧)和 Siddhi(成功),并与他们生了两个儿子:Kshema 和 Laabha。 尽管是印度教的神灵,甘尼萨也有贪婪的名声。一天,在吃了过多的modakas(祭祀蛋糕)后,Ganesha 决定骑在他的巨型老鼠 Kroncha 上以帮助他消化。然而,当老鼠遇到一条大蛇时,它感到很惊讶,吓得往后一跳,扔掉了坐骑。甘尼萨满肚子着地,撞在地上爆裂开来。他肚子里的蛋糕向左、向右和向中间滚动,但甘尼萨却安然无恙,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起来,把它们全部塞回他的肚子里,然后把蛇缠在他的腹部上以保持腹部闭合。作为甘尼萨克服所有障碍的能力的象征,蛇是事故的首要原因,因此为它造成的损害提供了补救措施。 继续他的夜骑,伽内什突然听到天上响起了雷鸣般的声音。这是月亮和他的妻子,二十七个星座,看到甘尼萨被蛇包裹时无法自拔的笑声。甘尼萨怒不可遏,折断了他的一根象牙的末端,将它扔向笑着的月亮,月亮被打得满脸黑线。没有了月光,黑夜变成了小偷和恶棍的出没之地,直到诚实的人受够了,恳求神灵恢复银光。众神请求象头神原谅月亮,但只得到了部分的原谅。因此,只有在一个晚上,月亮才会周期性地发光,然后他会慢慢消退。 对象头神断牙的另一种解释是,克里希纳在他挡住了他父母湿婆和帕尔瓦蒂的私人公寓的入口后,向甘尼萨扔了斧头。甘尼萨允许斧头击碎他的象牙,这样就没有人可以说这把实际上是他父亲的斧头并不是一件可怕的武器。关于象头神断牙的另一个但不太如画的解释是,他将它折断是为了转录史诗《摩诃婆罗多》,这是由希望永远保存这个故事的圣人维亚萨口述的。这个版本解释了象头神与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联系。 艺术表现 在印度教艺术中,甘尼萨根据特定的文化(印度、柬埔寨、爪哇等)被描绘成不同的形象,但他最常被描绘成大象的头部和相当肥胖的人体。在他的手中,他经常拿着断掉的象牙、斧头、钢包、绞索、念珠和一盘或一碗糖果。他有时也会挥舞大象刺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Ganesha 经常被描绘成骑着他的巨鼠 Kroncha,Kroncha 以其敏捷而闻名,也象征着神绕过障碍的能力。
2023-06-07 04:23:141

阅读流畅的机器翻译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篇英文的长篇专业文章摆在面前,想了解里面说了啥你的通常做法是什么?谷歌,还是百度?翻译出来的文字可能依然会面临“相见不相识”的尴尬,依然需要耗费时力才能清楚了解文章的意思。 得益于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已能模仿人脑“理解语言,生成译文”。准确度、流畅度都得到大幅提高,甚至达到“译文流畅,符合语法规范,易于理解”的状态。 北极光投资的Atman(爱特曼)作为国内少有关注机器翻译并追求自动化的创业公司,就一直致力于此并在机器翻译的专业指标上已经遥遥领先。说的好不如做的到,本着求真精神,适逢我们投资的另外一家AI领域的公司(Drive.AI)的创始人近日在MIT Technology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有关自动驾驶深度学习的文章“Deep Driving”, 我们通过Atman在短短数秒内将文章翻译如下,全文未经人工修饰,机器“裸翻”,分享给各位,欢迎欣赏、评论、吐槽。我们也相信:阅读,在未来,可以变的更享受。Deep Driving A revolutionary AI technique is about to transform the self-driving car.一种革命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将要改变自动驾驶车。October 18, 20162016 年 10 月 18 日 When the Google self-driving-car project began about a decade ago, the company made a strategic decision to build its technology on expensive lidar and detailed mapping. Even today, Google"s self-02driving technology still relies on those two pillars. While that approach is great up to a point—we have good algorithms for using lidar and camera data to localize a car on the map—it"s still not good enough. Driving on complicated, ever-changing streets involves perception and decision-making skills that are inherently uncertain (see “Your Driverless Ride Is Arriving”).在 10 年前谷歌开始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时 ,该公司做出了一项战略决定 ,将在昂贵的激光雷达和详细绘图方面建立起它的技术。即便是今天,谷歌的自动驾驶技术仍依赖于这两个支柱 。虽然这种方法很好,但我们有好的算法来使用激光雷达和照相机数据将汽车定位在地图上。 但它仍然不够好。在复杂 、 不断变化的街道上驾驶,涉及到一种内在不确定的观念和决策技能 。 Now an artificial-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alled deep learning is being us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using the old method of hand-coded algorithms, we can now use systems that program themselves by learning from examples of how a system ought to behave in response to an input. Deep learning is now the best approach to most perception tasks, as well as to many low-level control tasks.现在,正在利用一种称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可以使用程序本身,而不是使用旧的手工编码算法,从一些例子中学习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对输入作出反应。现在,深度学习是感知任务的最佳做法,也是许多低层级控制任务的最佳途径。 A self-driving car needs a perception system to sense things that are moving (cars, people) as well as things that aren"t (lampposts, curbs). Self-driving vehicles detect dynamic objects using sensors such as cameras, laser scanners, and radar. Of these three, cameras are the cheapest, but they"re also used the least because it"s hard to translate images into detected objects. Using deep learning, we"re seeing dramatic improvements in the car"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make use of such images.一个自动驾驶的汽车需要一种感知系统,让人们感觉到正在移动的物体以及那些没有改变的物体。自动驾驶车辆使用照相机、激光扫描仪和雷达等传感器来检测动态物体。在这三种中,摄像机是最便宜的,但也被最少使用,因为很难将图像转换为检测对象。利用深度学习,我们看到汽车理解和使用这种图像的能力有了显著改善。 We"re also seeing significant gains from something called “multitask deep learning,” in which a system trained simultaneously to detect lane markings, cars, and pedestrians does better than three separate systems trained in isolation—since the single network can share information among the separate tasks.我们还看到了从所谓的多任务深度学习中获得的可观收益,在该学习中,一个同步训练的 系统检测车道标志、汽车和行人。由于单一网络可以在不同的任务中共享信息,所以会比单独训练的三个独立系统要好。 Instead of relying entirely on a pre-computed map, the car can use the map as one of many data streams, combining it with sensor inputs to help it make decisions. (A neural network that knows from map data where crosswalks are, for example, can more accurately detect pedestrians trying to cross than one that relies solely on images.)汽车可以用地图作为许多数据流的一个, 而不是完全依靠一个预先计算的地图,从而将该地图与传感器的输入结合起来,以帮助它做出决定。例如,从地图数据中知道人行道的一个神经网络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到试图穿越的行人,而不是仅仅依靠图像。 Deep learning can also alleviate one of the biggest issues identified by many who have ridden in a self-driving car—a “jerky” feel to the driving style, which sometimes leads to motion sickness. But a car trained using examples of humans driving can offer a ride that feels more natural.深入学习也能缓解那些在自动驾驶汽车上乘坐的许多人发现的最大问题之一 ——颠簸的驾驶感觉,有时会导致晕车。但是,受过人工驾驶数据训练的汽车会让人们感觉更自然。 It"s still early. But just as deep learning did with image search and voice recognition, it is likely to forever change the course of self-driving cars.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正如深度学习在图像搜索和语音识别上所做的那样,它有可能永远改变自动驾驶汽车的过程。
2023-06-07 04:23:291

关于灵魂

买本圣经,有空时在家阅读
2023-06-07 04:23:3710

什么是无我

要知道什么是佛教中所说的“无我”,就要先知道“无我”中“我”指的是什么。“我”是从梵文atman(阿特曼)翻译过来的,在释迦佛成道前后在古印度诸派哲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多关于“我”的论述。他们大都认为宇宙有真常独一的主宰者大梵、自在天,人身中有真常不死的主宰者---神我。由此可见:“我”是“主宰者、有自在力、不变易”的意思;释迦佛成道后向世人开示:“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五蕴组成的一堆东西里并没有一个主宰者的存在,这一堆东西概括为:身、心,这身、心时刻随着因缘在无常变化着;把这身、心随俗称为我,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我的存在”!《杂阿含》第12经 「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杂阿含》第33经 「色非是我,若是我者,不应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大智度论》第22卷 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是主宰者,有自在力等意思;如果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真有这么一个“我”存在的话,我们在痛苦的时候只需要对自己说一句:“我要开心”,就会马上开心了;我们快死的时候只需要对自己说一句:“我要长生不老”,就永生了;因为我们有对自己的身心世界有自在力,有绝对的主宰权,所以这些事情我们自然应该能办到。然后事实却是,当痛苦到来时我们只能承受,当忿怒到来时我们不能自己;我们日复一日地老去,最后终将迈向死亡,我们无法在这有为的身心世界里长生不老;这个有绝对主宰权的“我”在哪里呢?思辩出来的“无我”不是真的“无我”,平静下来去观察你的身、心世界,翻越那涌动流淌着的四大,穿越那因缘而起的思潮,终有一天你会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无我”,那是一种感受不是一种推理思辨。
2023-06-07 04:24:001

佛陀的启示

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净饭王之子。释迦国王子。 苦行 解决人间苦恼 恒河流域行脚6年,遍访名师、修炼苦行 尼连禅河 佛陀伽耶 菩提树 证正觉 鹿野苑教化 八十岁逝于拘尸那罗 佛陀自称只是个单纯的人类,并不以神灵自居或称受了神灵感动。 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人应当自作皈依,还有谁可以作他的皈依呢?”“工作须你们去做,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我们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说,他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涅槃──的人而已。佛准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行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脱以为酬佣。疑是五盖﹝注九﹞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理没有盲信这一条。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可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难他教的人,当然是为了忠于自教,以为‘我将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严重地伤害了他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毋宁说是盲信──上的。但是在佛教里,重 点却在“见”、知与瞭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一般“相信”之所以产生,全在无“见”证入真理的人,“得净法眼”“他已见道、得道、知道,深入实相,尽祛疑惑,意志坚定,不复动摇。”“以正智慧如实知见。”“如人有信仰,而他说‘这是我的信仰",这样可说是护法了。渡人自渡 佛对于讨论不必要的形上学方面的问题不感兴趣。这些都是纯粹的臆想,只能制造莫须有的问题。他把它们形容为“戏论的原野”一、 苦谛 二、 集谛 三、 灭谛 四、 道谛 实观 第一圣谛的“苦”,显然含有通常的“苦难”意义在内,但是它还包含更深的意念,如“缺陷”、“无常”、“空”、“无实”等。佛说世间有苦难,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无常即是苦”“苦”的观念可从三方面去审察:(一)一般苦难的苦(苦苦) (二)由变易而生的苦(坏苦) (三)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行苦) 所谓“众生”、“个人”及“我”,只是经常在变动著的物质与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综合。这种组合可以分成五类,或称五蕴。佛说:“简言之,这五类能执著的组合体(五取蕴)就是苦。”第一是物质的组合之类----色蕴。 在这色蕴之中,包括有传统的四大种性,就是坚性(地)、湿性(水)、暖性(火)与动性(风),以及四大的衍生物。﹝注十﹞这些衍生物包括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以及在外境中与它们相应的对象(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等。尚有某种思想、意念或观念为我们精神活动的对象者(法尘)。﹝注十一﹞因此,色蕴包括了整个物质的领域,在内和在外的都算。第二是感觉组合之类----受蕴。 这一蕴包括我们身心器官与外界接触到的所有感觉: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又非不愉快----中性----的。这些感觉可分六种:由眼根与色尘相接而生的感觉;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身根与触尘、意根(佛教哲学中的第六识)与法尘(思想与意念)﹝注十二﹞等相接而生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包括在此蕴之中。第三是识别组合之类----想蕴。 与受蕴一样,想蕴也有六种,与在内的六根和在外的六尘相关联。它们也和受蕴一样,是由六根与外境相接而生起的。它的功能就在认识与辨别各种身心活动的对象。﹝注十三﹞第四是心所组合之类----行蕴。﹝注十四﹞ 这一类包括了所有善的与恶的意志活动。一般所谓的“业”,也属于这一蕴。和受、想二蕴一样,行蕴也有六种,内与六根、外与六尘相联接。﹝注十七﹞可是,受与想不是意志的活动,不能产生业果。只有意志的活动如作意、欲、胜解、信、定、慧、精进、贪、嗔、无明、慢、身见等,才能产生业果。在行蕴中,像这样的心志活动(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二种。 第五是知觉组合之类----识蕴。﹝注十八﹞ 知觉(识)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为基本,以及和它相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为对象而生的反应。例如,眼识即以眼根为基本,而以可见的形态为对象而生起。意识(末那)是以意根为基本,而以心所有法(即意念、思想等)为对象而生起。所以,识也与其它官能有关联。和受、想、行三蕴一样,识也分六种,与内六根和外六尘相攸关。﹝注十九﹞识并不能辨认事物,这点必须明白了解。它只是一种知觉,对于某一事物的存在的察觉。眼睛接触一种颜色,比方说蓝色的时候,眼识即行生起。但它只是察觉到有一种颜色存在,并不认识它是蓝色。一旦因缘消散,其识即时就地止息五蕴都是无常的、不停地变迁著的。“凡是无常的,即是苦。”“仅有苦难存在,却找不到受苦者。事迹是有的,却找不到行事之人。” 佛教最反对愁惨、苦恼、悔罪、郁闷等心理状态,认为这些都是体证真理的障碍。在另一方面,尤须记得“喜”是七觉支之一,为证见涅槃所必须培养的一种主要德性。 苦之生起或根源的真谛 “苦的根源,就是‘渴"。它造成‘来世"与‘后有";与强烈的贪欲相缠结,随地随处拾取新欢。这‘渴"有三:(一)感官享受的渴求(欲爱);(二)生与存的渴求(有爱);(三)不再存在的渴求(无有爱)。”﹝注一﹞“渴(爱)”并不是苦之生起的最初或唯一的原因,而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主要与最普遍的事实。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 众生所赖以继续生存的要件“因、缘”共有四种,叫做四食:(一)普通物质的食粮(段食);(二)感官(包括意根)与外境的接触(触食);(三)知觉(识食);(四)思或意志(思食)。﹝注七﹞“凡是有生的,亦必有灭。”人类可以从相续不断的苦得解脱、获解放、享自由。这圣谛名为苦灭圣谛,也就是涅槃。巴利文作Nibbana,但梵文的Nirvana更为人所广知。“涅槃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注三﹞“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槃。”﹝注四﹞ “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就叫做绝对。”﹝注五﹞ “罗陀啊!熄灭贪爱,就是涅槃。”﹝注六﹞ “比丘们啊!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注七﹞,根除执著,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槃。”﹝注八﹞“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槃。”﹝注十一﹞涅槃绝不是自我的销毁,因为根本无“我”可毁。只能说它(涅槃)所销毁的是“我”的幻觉、“我”的错误意念。把涅槃说成积极或消极,都是不对的。“消极”与“积极”本是相对的观念,只存在于“两立”的境界之内。这些形容词不能应用于涅槃(绝对真理)上,因为涅槃超越两立与相对的境界涅槃、解脱、绝对自在,是从一切恶得自在,从贪、嗔、痴得自在,从一切两立的相对时、空等得自在。涅槃即是绝对的真理人由六种元素组成:坚性、湿性、暖性、动性、空与识。佛将六者予以分析,结论是六者中没有一样是“我的”、“我”或“我自己”。心无所著,就成为一纯粹、平等的舍心。心无执取,则无所罣碍。无所罣碍故,心得澈底完全的平静(内心的寂灭)。真理的意义,很明确的就是代表涅槃。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凡所有法都是相对的、缘起的、无常不永恒的;而没有恒常不变、亘古永存的绝对的实体,诸如“自我”、“灵魂”或“神我”等,无论在身内或身外。这就是绝对的真理。涅槃既非因亦非果,他是超越因果的。真理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效应。它不是一种神秘的心灵或思想的状态常有人问:涅槃之后又如何?这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涅槃是最终的真理。它既是最终,它之后就不能再有别的。修习梵行即以涅槃为其最终目的,沈潜于绝对真理之中。﹝注二十一﹞能证涅槃的就是智慧(般若) 遵照第四圣谛的方法,去发展及培养智慧(般若)(见下章)时,即能澈见生命的奥秘,如实地见到事物的真相。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错综 (complex)”、迷执、忧、悲、苦恼等苛虐他人的心理状态所拘缚 涅槃是超越逻辑与理性的。第四圣谛就是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道。这道叫做中道,因为它是避免两个极端的。一个极端就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无价质而无益的”。 八正道 一、正见──正实的知见。二、正思──正确的思维。 三、正语──正直的言语。 四、正业──端正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勤──正好的努力。 七、正念──正净的忆念。 八、正定──正统的禅定。 视各人能力所及,尽可能同时修习八条途径的主要目的,在促进及完成佛教的基本训练:就是所谓的戒、定、慧的三学。戒学是建立在对一切众生普遍爱护、慈悲摄持的广大观念之上的。这也是佛教的基础。佛说法乃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的福祉,为了悲悯众生之故。”一个完人必须具备两种品性:悲与慧。正语的意思是:(一)不妄语,(二)不窃议、诽谤、及发表足以引起个人或团体间憎恨、敌意、倾轧、不和的言论,(三)不用苛刻、粗鲁、无礼、酷毒、及骂詈的言辞,(四)不作无意义、无利益而愚蠢之饶舌与空谈。这几种不正当而有害的言语既已戒绝,则发言自然真实,用词自然友善、愉快、温柔、充满意义与利益。凡人发言,不可不慎。说话必须顾到时地。如所言无益,则应保持“ 高贵的缄默 ”。正业的目的是提倡合乎道义、荣誉而和平的行为。它的戒条是不杀生、不偷盗、不作不诚实的交易,及非法的性交。而应当帮助别人过一种堂堂正正的、和平而光荣的生活。正命的意思,就是不从事于他人有害的职业,例如贩卖军火武器、醇酒鸩毒、屠宰、欺诈等。而应以光荣无咎,不危害他人之职业为生计。从这一条可见佛教是强烈反对任何战争的。因为它制定贩卖军火武器是邪恶而不正当的生计。正语、正业、正命构成合乎伦理的行为(戒学)其次就是心智的锻炼(定学)——正勤、正念(亦作正志)与正定正勤(亦作正精进)就是以坚强蓬勃的意志(一)以阻止邪恶不善的念头的生起,(二)以袪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的念头,(三)使得尚未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头得以生起,(四)使已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头充份发展而臻于至善之域。正念(或正志)(即所谓身、受、心、法之四念处──澄基注)就是对于(一)身体的活动,(二)情绪的感受,(三)心智的活动,(四)观念、思想、见解等法,精勤注意观照,忆念不懈。心智的锻炼中的第三项,也是最后一项,就是导致四禅的正定。修到初禅的时候,行者若干强烈的欲望以及不健全的思想如淫佚、嗔忿、贪睡、掉悔、疑法(五盖)等,一时尽除。心里常保持喜乐二支及某些心理活动。到二禅的境界时,所有思想的活动全部被抑制,从而产生内净支及一心支,同时保留喜支与乐支。三禅时,喜支因为是一至种动态的感受,也消失了。但是乐支仍在,另外还加了行舍的一支。到了四禅的境地,所有一切的感受,甚至乐、非乐、喜、忧悔都消失了,只余纯净的舍支与念支。其余两条道:正见与正思,就构成三学中的慧学正思所表诠的,是对一切众生爱护的思维、非暴力的思维、及舍己的离欲不执著的思维。关于四圣谛,我们有四桩事情要做:第一圣谛是苦谛──人生的实相。一切苦难、忧患、喜乐、缺陷、不如意、无常、无实,都是人生的实际。关于这点,我们要做的,清处而澈底地了知这苦的事实。 第二圣谛──苦的根源。这根源是贪欲、“渴(爱)”以及伴随著它们的种种染污不净法。仅仅瞭解这一事实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抛弃它、袪除它、消灭它、根绝它。 第三圣谛是灭谛──涅槃、绝对真理、最终实相。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是去亲身体证它。 第四圣谛──导向体证涅槃之路。但仅仅有了对这“道”的智识,不论多么澈底,都是没有用的。这方面我们的工作是依教奉行,锲而不舍。﹝注四﹞一般用到“灵魂”、“自我”、“个我”或梵文里的“神我”( Atman)(编者注: Atman其实只是“我”的意思,一般均译为“神我”佛教是独一无二不承认这灵魂、自我或神我的存在者。根据佛的教诫,我见是虚妄的邪信,与真实绝不相侔。邪见。 上帝与灵魂的概念,是虚妄不实的。无我论(或称灵魂非有论)是缘起论的推论,也是分析五蕴所得到的自然结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根据缘起法则,也根据众生为五蕴和合而成的这一分析,在人身内或身外,有一常住不变的实质,名为神我、我、灵魂、自我、个我,这一观念,只能被认为是一种邪信、一种心造的影像。这就是佛教的无我论或称灵魂非有论。佛教中的修习,正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的意思。它的目的,在涤荡淫欲、憎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骚乱不净,一方面又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性,以冀最后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后的真理、涅槃。修习有两种。 一种是发展注意力使能集中,所谓心一境性(亦称奢摩他、三摩地、止等)。经中有许多方法,修之可达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心造心生、缘成有法 另一种是毗婆舍那(观),深刻地察照万物的本性,以导致心灵的完全解脱,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槃。 不论修习什么方法,要紧的是念念分明,忆持不忘,并须注意观察。有一个最为人所熟知、喜好而又是最实用的修习法门,叫做“忆念出入息法(数息观)”用这一种的修习方法,你可以研究、思量、审度下列的五盖:(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法。 也可以修习七觉支,就是:(一)念觉支:无论在从事精神或肉体活动的时候,随时保持念念分明,如前文所述。 (二)择法觉支:钻研探究各种有关教义的问题。这包括一切宗教、伦理、以及哲学的学习、阅读、研究、讨论、交谈、和参考有关教义的专题演讲等。 (三)精进觉支:以坚定的决心,努力不懈,以底于成。 (四)喜觉支:与消极、忧郁、悲愁、适正相反的心里状态。 (五)轻安觉支:身心的松弛,勿令身心僵硬呆滞。 (六)定觉支:前文已论及。 (七)行舍觉支:以宁静安详、不惧不乱的心情,应付人生一切变故。 四无量心的修习。(一)慈心无量:将无限量的慈心,普爱一切众生,不分轩轾,犹如慈母钟爱独子,一般无二。(二)悲心无量:对一切在灾难痛苦中的众生,普遍以悲心护持被覆。(三)喜心无量:对他人的成功、福祉及快乐,寄以无限同情的喜悦。(四)舍心无量:对人生一切变迁泰然自若。第八章 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佛的教诫,不仅是为了寺院中的僧众而设,也是为了住在家庭中的普通男女。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是为了一切的人而设,没有任何分野。(无分野,为众生)佛教并非必须离世 佛教并不认为使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的的条件。但是这条件却是不可缺少的。佛并不将人生与它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剥离。他将它视为一个整体,顾到它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每一面。 佛对于政治、战争与和平,也同样的清楚。佛教提倡宣扬和平非暴,并以之为救世的福音。他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暴力与杀生。佛教里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正义之战”的东西。这只是一个制造出来的虚伪名目,再加以宣传,使成为憎恨、残酷、暴虐与大规模屠杀的藉口与理由而已。谁来决定正义与不正义?强大的胜利者就是正义,弱小的失败者就是不义。我们的战争永远是正义的,而你们的战争就永远是不义的了。佛教并不接受这样的论点。 十王法 佛教的目的在创造一个社会。这社会摒斥毁灭性的权力之争,远离胜负之见而为和平与安宁所盘踞。在这里,迫害无辜必受严谴;能够克己自律的人比以军事及经济力量征服成百万众的人更受尊敬;仇恨被仁慈所征服,恶被善所征服;人心清净,不为仇恨、嫉妒、不善、贪欲所感染;慈悲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一切众生,包括最微小的生命在内,都受到公平、体谅与慈爱的待遇。这社会里的生活平安而和谐,物质供应亦能令人满足。它最崇高最圣洁的目标是亲证最终的真理──涅槃。
2023-06-07 04:24:071

佛教是怎么定义“我”的

心就是你。生生世世永远不变。
2023-06-07 04:24:1515

鱼缸过滤器哪种品牌的好

市场上很多种我家用的这种效果还是挺好的
2023-06-07 04:24:447

灵魂翻译成梵语怎么读,音译怎么读?谢谢!

athman不严谨的话可写成atman。读音要告诉你很焦虑。。。安+th的音+门,安斯门,那个斯很轻,求采纳。不行可以使用谷歌翻译来学会读音。
2023-06-07 04:28:121

盘古开天辟地,华夏民族的这个创世神话,真的发源于印度吗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盘古 华夏民族的传统哲学观可以总结为三个字: 一、二、三 ,所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一者,道也。道生阴阳两极,阴阳化育天地人三才,而盘古则被称为“三才首君”,他随“道”一同生于混沌之中。 然而,作为华夏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创世大神,盘古第一次出现在我们中原地区的文字记忆里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痕迹证明我们的祖先对他有所记忆。 作为创世大神的盘古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从文字记载来看,盘古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中原汉民族的视线里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在此之前,“世界是如何起源的”这个问题在汉民族的文字资料中一直是存而未解。 自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编写的《三五历记》开始,到南北朝时任昉的《述异记》为止,盘古创世大神的形象才渐渐地丰满了起来,盘古的传说也就是在这个时段的文字记载中时兴起来。 盘古形象事迹的主要因素陈列如下: 天地未开时,整个世界像一个混沌不清的鸡蛋,盘古就孕育在这个鸡蛋当中; 一万八千年后天地开辟,混沌中的阳清之气上升变成天,阴浊之气下沉变成了地,盘古随天地而长,如此又是一万八千年才长成; 盘古快死的时候身体开始化育万物,呼吸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眼睛变成了日月,瞳孔变成了闪电,四肢五体变成了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精液变成了珠玉,汗水变成了雨泽,身上的诸虫变成了各种虻虫...... 从此,我们华夏先民看到的最初的世界就形成了,这个世界数十万年以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但是,上述这些关于盘古的故事在战国末期尚不为汉民族所知,屈原《天问》开篇便写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如果屈原知道盘古的故事当不会有此问。 时间推移到汉朝,东汉的学者还是一塌糊涂,王充在《论衡》中说: “五经以前,至于天地始开,帝王初立者,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 可见东汉时期,盘古的传说还没有传到中原大地上。 对于三皇五帝以前的事情,在东汉以前往往是存而不论,所谓“经不载而师不说”也。三国以后开始捕捉整理、考究附会,明清以后学者又开始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近现代历史学者渐渐地开始重视对于上古史的研究,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学界几乎一致认为盘古是外来的产物。从哪里来的呢?结合盘古形象事迹和出现的时代,很多学者自然地想到了一个国家——印度。 盘古的传说在华夏中原地区发端于汉末,传说的发展一直延伸到晋末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段时间跟我国历史上另一件大事十分吻合,那就是印度佛教的东传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但真正得以传播则是在汉末,魏晋时期进入快速发展期,至南北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巅峰。这两个时间高度重合的历史现象,很容易让人相互关联。 巧的是,在印度历史上也有一个创世神话和创世神——梵天(Brahma),在古婆罗门教圣书《摩奴法典》中,记载了一个世界起源和梵天化育万物的故事,主要的情节因素陈列于下: 宇宙沉浸在黑暗当中,如同陷入了睡眠状态,本体神(Atman)出现,他先是创造了水,后又在水中播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变成了一枚金色的鸡蛋; 本体神(Atman)化身为梵天(Brahma),梵天孕育在这金色的鸡蛋当中; 过了十二个梵月(约36万年)后,发下大智慧,将鸡蛋破分成两半,一半上升变成了天,一半下沉变成了地; 他创生了神性、人性、畜生性,五识、无根、五大元素,并将这一切混合起来创造了世间万物; 他创造了星辰大海、山岳大地、江河平原; 他创生了人类和各种虻虫。 两个传说相比较,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梵天(Brahma)的本音音译跟“盘古”发音十分接近。明朝人马欢《瀛涯胜览》中写“锡兰国”时记道: “王君之册有一大山侵云高耸。山顶有人脚迹一个,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人祖名阿聃圣人,即盘古之足迹。” 阿聃与梵天的别名Atman发音很近,很有可能说的是同一个人。种种迹象表明,华夏大地上盘古传说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印度的创世神梵天,在汉末时期随着佛教东来一起传到了中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盘古的传说是由南向北传播的。 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所以很多学者坚定不移地认为,盘古的传说是由印度的梵天演化而来的。 “印度说”是学界目前主流的一个观点之一,但是这个观点也存在着很多争议。 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都有创世的神话传说,而“尸身化生万物”的传说也俯拾皆是,不只是印度,北美、欧洲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这样的故事。 为什么全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相同的创世记忆,这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我国《山海经》中记载的烛龙的故事,“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身长千里”,《山海经》成书的时间下限为战国时期,彼时尚没有与印度交通,可见此类观点是我们中国传统所自有。 而且,盘古和梵天创世的传说虽有相近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之处又怎么解释呢? 其次,从情理上来讲,在我国的闽粤、湖广地区,流传着很多以盘古为祖先的传说,至今很多地方还有盘古的痕迹,“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人自古就是很重视祖宗的,如果这真的只是外来的一个传说,我们的先民为什么会轻易地认祖归宗? 基督教传到中国这么多年了,你见有几个人认耶稣大舅为祖宗的。 再次,从历史著述的角度来讲,持“印度说”的学者,经常会说盘古传说是徐整根据梵天的故事虚构出来的。 首先,我不认为一个历史学者会刻意的虚构历史,其次,说这个话的人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据,最后,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会引起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深度传播吗? 所以,对于这个说法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很多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近代上古史研究学者的一个通病,就是试图把所有上古传说用已知的资料来串联解释,比如,用槃瓠、梵天解释盘古、用伏羲解释天皇氏等等。 上古久远,其事闇昧,很多传说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解释不清了,所以是“经不载而师不说”,古代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存而不论,只是就已有材料做基本的分析,而不去做过多的考究。 清代崔述发疑古之开端,尚然不敢做过多的附会解释,民国时期的大师如茅盾者对上古史也只敢点到为止,而现在的很多上古史研究者,从老一辈的顾颉刚、屠孝实、夏曾佑、吕思勉等人开始,对上古史的研究是天马行空、勾连附会,得出了很多丝毫标新立异却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结论。 我们是在研究历史,不是在创造历史,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必须承认有很多历史事实确实是被时间淹没了,总有一些事实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复原的。 相关阅读: 盘古,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是怎样变成华夏民族创世神的 文|王玄陵 参考资料: 1.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 卷二》引徐整《三五历记》 2.马骕《绎史 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3.任昉《述异记》 4.王充《论衡》 5.何新《诸神的起源 第一卷》 6.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2023-06-07 04:28:191

别迷失自我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别迷失自我的翻译是:Do not lose yourself
2023-06-07 04:28:271

鱼缸品牌十大排名

鱼缸品牌十大排名有以下:1、森森SUNSUN。森森SUNSUN 这个品牌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以水族休闲和中压气泵以及渔业养殖和工业配套等产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发源地浙江省舟山市公司产品包括水族箱和渔机设备以及水族器材等产品。2、博宇BOYU。博宇BOYU 这个鱼缸品牌属于广东博宇集团有限公司,是广东一家专业研发和生产销售各种水族器材的高新及时企业,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产品远销到世界各大洲。3、闽江水族MINJIANG。这个品牌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种大小型水族箱和水族器材的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大型企业。公司产品包括水族箱和宠物用品以及水族器材等,公司旗下拥有3个生产基地。4、日生Resun。日生Resun 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专业研发和生产销售水族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远销到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知名度很高有良好的品牌形象。5、海利Hailea。海利Hailea 这个品牌创立于1989年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水族水产养殖增氧气泵以及水族器材、电子茶具等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的大型企业,在中国十大鱼缸品牌排名中这个品牌发源地广东省潮州市。6、海纳利尔Hinale。海纳利尔Hinale品牌发源地河北省廊坊市。在中国十大鱼缸品牌排名中是国内生态家居高档定制品牌,是以及专业从事高端水族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销售的综合型企业。7、佳宝JEBO。佳宝JEBO 这个鱼缸品牌来自于广东省中山市,公司成立于1983年。是一家专业开发小型潜水泵和水族器材产品的大型企业,公司拥有较大的生产基地是中国水族行业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8、亮点水族LIDIA。亮点水族LIDIA 属于保定市亮点水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鱼缸品牌,这个品牌成立于2003年发源地河北省保定市。是国内大型的生态鱼缸生产基地,专业研发和制造销售水族装饰业的大型企业。9、可丽爱Cleair。这个鱼缸品牌成立于1995年是一个高端水族箱品牌,专业从事玻璃鱼缸和亚克力鱼缸的生产和销售的大型企业,产品远销到全球各地,赢得很多人的喜爱和好评。10、创星ATMAN。创星ATMAN 是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比较著名的鱼缸品牌,成立于1990年。发展多年公司旗下有Atman及ViaAqua两大品牌,其中水族产品包括鱼缸和水族照明以及加热温控等多个品种,款式很多很齐全。
2023-06-07 04:28:361

什么atman has black boots?

应该是Look! The man has black boots.看,那个人穿黑色靴子。
2023-06-07 04:29:031

吠陀经的奥义书

《奥义书》是古印度一类哲学文献的总称,是广义的吠陀文献之一。奥义书(梵语:u0909u092au0928u093fu0937u0926u094d,意为“近坐”;引申为“秘密传授”)意为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命令,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呼吸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实。“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同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印欧人只敬拜上古诸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一如”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当然,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认识到奥义书极力宣扬的“梵我一如”。虽然奥义书由吠陀发展而来,因而经常被理解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经典,但奥义书并不都是由婆罗门阶层写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罗门教的观点。实际上,某些奥义书敌视婆罗门祭司。准确的说,奥义书是一种哲学论文或对话录,讨论哲学、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质。大多数奥义书成了研究神秘主义哲学的著作。关于奥义书的秘传性质,在它们的行文中常有所反映。歌者奥义书说,关于梵的知识只能传授给儿子或入室弟子,而决不能教给其他人。印度现存的奥义书多达两百多种,但其中与吠陀关系紧密且产生年代较早的并不多。有的奥义书写成时间晚至16世纪,甚至有宣传伊斯兰教思想而挂名奥义书者(如安拉奥义书)。有些研究者认为只有最早的五部奥义书(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可以称得上是严格的吠陀正典。中世纪的印度大哲学家商羯罗选出一些重要的奥义书作注,称它们为“主要奥义书”(Mukhya Upanishad)。主要奥义书的名单并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爱达罗氏奥义书(或译为他氏奥义书,属于梨俱吠陀)2.歌者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3.由谁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4.广林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5.自在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6.鹧鸪氏奥义书(或译为泰帝利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7.石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8.白骡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9.秃顶奥义书(或译为剃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10.蛙氏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11.疑问奥义书(或译为六问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现代研究者通常认为,与吠陀时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奥义书有13种,即上述奥义书再加上属于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奥义书(又名憍尸多基奥义书)和属于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奥义书(或译为弥勒奥义书)。德国东方学家保罗·多伊森根据语言学将这13种奥义书分为3类:第一类是用散文体写成的最古老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间,包括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海螺氏奥义书、爱达罗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第二类是用诗体写成的,产生时间在前500年至前1世纪之间,包括由谁奥义书、石氏奥义书、自在奥义书、白骡奥义书和秃顶奥义书。由谁奥义书兼有散文体和诗体,因此第一类与第二类都包括了它。第三类是用后期散文体写成的最晚近的奥义书,产生时间在公元前后,包括疑问奥义书、慈氏奥义书和蛙氏奥义书。其他学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纳德根据语言学和对书中思想发展的分析将上述13种分类为5组;拉达克利希南的分类与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认为广林奥义书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奥义书和白骡奥义书最晚,因为它们受到了数论和瑜伽的影响。一般都认为广林奥义书和歌者奥义书是现存最古老的奥义书,但二者谁更早的问题,尚无定论。除了上述13种在印度哲学史研究中有特殊意义的奥义书外,其它一些重要奥义书包括:1.金刚针奥义书(属于娑摩吠陀)2.离所缘奥义书(属于白夜柔吠陀)3.摩诃那罗延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4.胎藏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5.室建陀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6.普度斗争世奥义书(属于黑夜柔吠陀)7.自我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8.菁华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9.糍供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10.生气火祀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11.智顶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12.舍利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
2023-06-07 04:29:101

印度的四大吠陀经是哪几本经书

  吠陀经被称之为包含宇宙科学的佛经,这个盛誉在世界可都是鲜有耳闻,那吠陀经和佛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的经典四大吠陀经是哪几本经书,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四大吠陀经典介绍   吠陀经(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韦达(四吠陀)”,分别是: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 ,?i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论 ,Yajurveda),及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   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吠陀之经书。如“Samhita”“梵书(Brāhma?a)”、“森林书(āra?yaka)”[1]?、“奥义书(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时代,居住在印度河两岸雅利安人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   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 文化 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 历史 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 经验 ,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 吠陀经》原本是部极长的,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索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 医学 、音乐 舞蹈 、 军事 、建筑等科学论著,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等十八部著名的往世书等等。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 瑜伽 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 注意事项 ,以及素食佳肴的;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 装修 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 《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吠陀经》中的108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 灵感 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献典籍。   《奥义书》即“密传经书”,此辞意指: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 命令 ,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 呼吸 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也即“”。   《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实。“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同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从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其中以和的文学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包括于与《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 自然 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专长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 传说 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达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 民俗 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印度神话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 礼仪 、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 天龙八部 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三大主神还没有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主、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庙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吠陀经的简介   《吠陀经》又译为《韦达经》,它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它们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记载整个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献。它们被认定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口传,大约在四至六千年前,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 历史学 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尊主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焚天神,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毗湿奴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经》由四部书构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文学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前 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 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裟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来的诗集。   《耶柔吠陀》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的宗教仪式,它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散文上,由短小、简洁的 句子 组成,意味深长,抑扬顿挫。   《阿闼婆吠陀》最晚编著成书,《阿闼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语的部分发展出来,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吠陀经》中曾提到过一次大洪水:位于古吉拉特半岛的古城杜瓦尔卡恢弘的古庙之中,供奉着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奎师那。传说“在奎师那离开大地的同一天,杜瓦尔卡也沉入了海底。”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奎师那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无独有偶,在《 圣经》中也曾提到一次滔天的大洪水。这惊人的相似点似乎向世人昭示着什么...... 猜你感 兴趣 : 1. 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吠陀经的简介 2. 吠陀经与佛经 3. 吠陀经的成就有哪些 4. 古印度婆罗门的基本介绍 5. 婆罗门教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6. 吠陀经是如何看宇宙的
2023-06-07 04:29:221

核糖酶的简介

现在已经提纯并证明了几千种蛋白质具有酶活性。50多年来,人们认为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然而,近年来的实验指出:RNA分子也可以是高活性的酶!最使人震惊的例子是L19RNA。它是原生动物四膜虫26SrRNA前体经自身拼接所释放出的内含子的缩短的形式。1982年T.Cech发现四膜虫tetrahymena)的 26SrRNA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内含子(intron)的自我拼接。当时因为只发现它有这种自我催化的活性,所以并未把它与酶等同。随后,在1983年底S.Atman和Pace分别报导了把对于E.ColitRNA前体加工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RNaseP(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的蛋白质部分除去,并提高Mg2+浓度,则余留下来的RNA部分具有与全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是说明某些RNA具有酶活性的又一例证。
2023-06-07 04:29:311

灵魂 英文 拼写

soul
2023-06-07 04:29:458

atman老人机原始密码

如您是指手机服务密码,服务密码是识别您机主身份的有效凭证,是联通用户办理业务的重要凭证,2010年10月1日起刚激活的全国手机用户,服务密码为您手机号码的后六位数的初始服务密码,初始服务密码无法查询或办理业务,建议您可重置,您可以编辑短信“MMCZ#加6位新密码”发送到10010重新设置密码。 温馨提示:各地市业务政策存在差异,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哦。
2023-06-07 04:30:171

atman df 1300进水不出水怎么办

手机进水 了需 要进行一下操作:1.将整机全部拆开,准备好使用相应的螺丝刀。 2.拆除屏幕时, 轻轻将屏幕连接主板的小芯片与主板分离。 3.拆除金属屏蔽隔离 层前一定将入网证和入网证下的卡 槽贴纸撕掉。 4.拿吹风机干吹,不能对 着屏幕长时间 地吹,这样的 高温会 破坏屏幕5.将主板正反两面吹一吹,确保没有 水分残留,听筒处要尽量 将水分吹出。 6.将拆散了的手机,放在一个干噪的地方,最好大约放置两天左右,再装好。
2023-06-07 04:30:231

空性无明的意思是什么?

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
2023-06-07 04:30:311

什么是空性?

空=没有。性=心+生。什么意义呢?心生的正能量,让负能量,二者一中和,两个能量都没有了!明白了么?
2023-06-07 04:30:402

拿在手里像镜子,这款国产功能手机,小巧轻便当备用机刚刚好

随着安卓机器人系统的迅猛发展,将传统功能机市场压榨干净,让很多功能机难有出路。在系统难以竞争的情况下,更多功能机开始追求硬件和外形上的创新,比如本期,我与大家分享一款来自atman旗下的 r11直板机。该款手机拥有双镜面贴合玻璃的设计,精致小巧的造型,全感应式操控体验,搭配传统的非智能定制系统,很有几分寨厂产品的特色。外观上,r11使用的是金属加玻璃设计方案,并且简单粗暴使用了一加一加一的三明治构造。简单来说,就是机器的正反面用的一整块玻璃贴合,而在内部中框上是金属材质,这种公模设计既能很好利用材料,又摆脱了单独开模走线的麻烦。具体到r11上,它的正面布局分为屏幕和键盘,面积比例为三比一,键盘占大头,屏幕较小。由于正面贴合玻璃的使用,所以按键设计成了触控式,完全丝印到了玻璃里,通过感应操作,布局的五项导航键,左右软键,数字键等一应俱全。除了点触的手感,其他方面与实体按键手机并无差别。从下往上看,r11键盘缝隙之后是屏幕区域。同样因为玻璃贴合的缘故,使得r11的屏幕完全是铺在机身边缘,悬浮感强烈,观感通透。屏幕尺寸为2.0英寸,240*320分辨率,精度在167ppi左右,属于正常观感水平,大果粒感并不突出。熄屏状态下,屏幕和键盘完全一体,像是一面镜子。亮屏之后,屏幕内容显示出来,边框界限明显,调高亮度,屏幕黑边清晰可见。无论怎么设置,这样的造型比之很多年前安卓手机里盛行的id无边框效果不知道要好上多少。翻转到机身背面,r11机器的外壳与正面玻璃贴合如出一辙,无论通透性还是美观性一脉相承。从上往下看,首先出现在机器边缘的是摄像头,开孔到了玻璃外壳的下方,面积非常小。从这个外形看,它的素质就好不到哪里去,摄像头像素为30w,最大仅能拍摄640*360分辨率的照片,并且视频拍摄的尺寸更小,也没有光学防抖,运动视频的状态惨不忍睹。结合手机的售价、定位和综合硬件,能够猜出r11必然不是主打摄影的,它能够出现摄像头这个硬件,完全是凑数,拿来应付扫码罢了。当然,对于r11来说,它的颜值固然好看,其手感也不差,这还是和它本身的材料工艺分不开。用三明治构造出的r11,中框完全是一块“金属”,经过打磨和边角抛光,还有近乎十几度的微弧面,机加工艺妥妥出镜。综合之下,r11将厚度做到了6.5mm,重量做到了56克,在如此小的手机里,属于正常水准。单手握持裸机,双面玻璃非常顺滑,反光效果酷炫,就是不可避免粘指纹,需要反复擦拭,湿手情况更是如此,无解。开机进桌面,r11使用的是非智能系统,但界面非常熟悉,是十几年前国产手机常见的定制UI。简单来说,这套UI分为锁屏、桌面和三级菜单几层,每层之间通过单独的左右软键选择入口进入和返回,且只能一级一级进入返回,不支持多任务和后台,也没有下拉状态栏一说。锁屏界面有时间插件,固定状态栏,左右软键,通过组合按压软键解锁到主菜单;主菜单是标准九宫格布局,每个菜单一个按钮,但这个按钮,有的是独立功能,有的则是文件夹(下面还有关联菜单)。使用r11,没有智能系统,自然只能进行简单功能体验,最常用的是打电话。r11支持双卡双待单通,插上电话卡后,相关的拨号和短信菜单会自动出来。用r11打电话,信号超级稳定,通话音量洪亮清晰,尤其是免提状态下,没有丝毫破音。机器支持通话录音,高清语音通话,满电情况下通话时间可达300分钟。与通话关联的功能还有来电防火墙,开启自动屏蔽电话接入,且手机不会有任何提示,非常干净。机器同时支持自动开关机和开关机闹钟,很实用。
2023-06-07 04:30:471

佛教的思想很消极吗,为什么?

消极避世 积极出世相对的说法
2023-06-07 04:3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