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酶的探索历程!!超高分悬赏!来啊!

2023-06-13 13:50:32
共7条回复
余辉

简介

酶(enzyme)由生物体内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如哺乳动物的细胞就含有几千种酶。它们或是溶解于细胞液中,或是与各种膜结构结合在一起,或是位于细胞内其他结构的特定位置上。这些酶统称胞内酶;另外,还有一些在细胞内合成后再分泌至细胞外的酶——胞外酶。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叫酶活力(或称酶活性)。酶活力可受多种因素的调节控制,从而使生物体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没有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生命活动就根本无法维持。例如食物必须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过肠壁,被组织吸收和利用。在胃里有胃蛋白酶,在肠里有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又如食物的氧化是动物能量的来源,其氧化过程也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酶催化作用实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

1、相同点: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几乎不被消耗;2)只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3)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时间,但不改变平衡点;4)降低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5)都会出现中毒现象。

2、不同点:即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更高,使得反应速率更快;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3、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大约有4000多种;4、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到40摄氏度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摄氏度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差别较大,有得酶最适温度可高达70摄氏度。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酶的这些性质使细胞内错综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物质代谢与正常的生理机能互相适应.若因遗传缺陷造成某个酶缺损,或其它原因造成酶的活性减弱,均可导致该酶催化的反应异常,使物质代谢紊乱,甚至发生疾病.因此酶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编辑本段]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清楚。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编辑本段]酶的活力

酶活力单位(U,active unit):

酶活力单位的量度。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oC,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μmol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5o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

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将1mol反应底物中所有分子由其态转化为过度态所需要的能量。

活性部位(active energy):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部分。活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进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

酶活测定

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酶促反应最初阶段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这一阶段产物的浓度非常低,其逆反应可以忽略不计。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t equation):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υ=υmax[s]/(Km+[s])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异至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0)达到最大反应速度(υ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催化常数(catalytic number)(Kcat):也称为转换数。是一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处于饱和状态下一个酶(或一个酶活性部位)催化一个反应有多快的测量。

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υmax/[E]total)。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物的量(摩[尔])。

双倒数作图(double-reciprocal plot):那称为Lineweaver_Burk作图。一个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倒数(1/V)对底物度的倒数(1/LSF)的作图。x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代表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的倒数。

酶活调节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υ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不变。

很大一类复杂的蛋白质物质 [enzyme;ferment],在促进可逆反应(如水解和氧化)方面起着像催化剂一样的作用。在许多工业过程中是有用的(如发酵、皮革鞣制及干酪生产)

酶是一种有机的胶状物质,由蛋白质组成,对于生物的化学变化起催化作用,发酵就是靠它的作用:~原。

[编辑本段]酶的催化

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质子转移加速反应的催化作用。

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然后被转移给第二个底物。许多酶催化的基团转移反应都是通过共价方式进行的。

催化机理

酶的催化机理和一般化学催化剂基本相同,也是先和反应物(酶的底物)结合成络合物,通过降低反应的能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在恒定温度下,化学反应体系中每个反应物分子所含的能量虽然差别较大,但其平均值较低,这是反应的初态。

S(底物)→P(产物)这个反应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有相当部分的S分子已被激活成为活化(过渡态)分子,活化分子越多,反应速度越快。在特定温度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使1摩尔物质的全部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千卡)。

酶(E)的作用是:与S暂时结合形成一个新化合物ES,ES的活化状态(过渡态)比无催化剂的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活化分子含有的能量低得多。ES再反应产生P,同时释放E。E可与另外的S分子结合,再重复这个循环。降低整个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分子进行反应,反应速度得以加快。如没有催化剂存在时,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的反应(2H2O2→2H2O+O2)需要的活化能为每摩尔18千卡(1千卡=4.187焦耳),用过氧化氢酶催化此反应时,只需要活化能每摩尔2千卡,反应速度约增加10^11倍。

酶作用的分子基础

一、酶的化学组成

按照酶的化学组成可将酶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大类。单纯酶分子中只有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结合酶分子中则除了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还有非蛋白成分,如金属离子、铁卟啉或含B族维生素的小分子有机物。结合酶的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apoenzyme),非蛋白质部分统称为辅助因子 (cofactor),两者一起组成全酶(holoenzyme);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如果两者分开则酶活力消失。非蛋白质部分如铁卟啉或含B族维生素的化合物若与酶蛋白以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基(prosthetic group),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不能使它们与酶蛋白分开;反之两者以非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酶(coenzyme),可用上述方法把两者分开。表4-1为以金属离子作结合酶辅助因子的一些例子。表4-2列出含B族维生素的几种辅酶(基)及其参与的反应。

结合酶中的金属离子有多方面功能,它们可能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有的可能在稳定酶分子的构象上起作用;有的可能作为桥梁使酶与底物相连接。辅酶与辅基在催化反应中作为氢(H+和e)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起传递氢或化学基团的作用。体内酶的种类很多,但酶的辅助因子种类并不多,从表4—1中已见到几种酶均用某种相同的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的例子,同样的情况亦见于辅酶与辅基,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均以NAD+作为辅酶。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决定于酶蛋白部分,而辅酶与辅基的作用是参与具体的反应过程中氢(H+和e)及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运载。

二、酶的活性中心

酶属生物大分子,分子质量至少在1万以上,大的可达百万。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若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可导致酶活性丧失。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酶所催化的反应物即底物(substrate),却大多为小分物质它们的分子质量比酶要小几个数量级。

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只是酶分子中的很小部分,酶蛋白的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并不与底物接触。组成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存在不同的功能基团,如-NH2、-COOH、-SH、-OH和咪唑基等,它们来自酶分子多肽链的不同部位。有的基团在与底物结合时起结合基团(binding group)的作用,有的在催化反应中起催化基团(catalytic group)的作用。但有的基团既在结合中起作用,又在催化中起作用,所以常将活性部位的功能基团统称为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它们通过多肽链的盘曲折叠,组成一个在酶分子表面、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孔穴或裂隙,以容纳进入的底物与之结合(图4-1)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这个区域即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而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功能集团则在形成并维持酶的空间构象上也是必需的,故称为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对需要辅助因子的酶来说,辅助因子也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实际上决定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催化基团及其空间结构。

三、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酶的分子结构的基础是其氨基酸的序列,它决定着酶的空间结构和活性中心的形成以及酶催化的专一性。如哺乳动物中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几乎完全相同,说明相同的一级结构是酶催化同一反应的基础。又如消化道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都能水解食物蛋白质的肽键,但三者水解的肽键有各自的特异性,糜蛋白酶水解含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胰蛋白酶水解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而弹性蛋白酶水解侧链较小且不带电荷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这三种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40%左右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都以丝氨酸残基作为酶的活性中心基团,三种酶在丝氨酸残基周围都有G1y-Asp-Ser-Gly-Pro序列,X线衍射研究提示这三种酶有相似的空间结构,这是它们都能水解肽键的基础。而它们水解肽键时的特异性则来自酶的底物结合部位上氨基酸组成上有微小的差别所致。

图说明这三个酶的底物结合部位均有一个袋形结构,糜蛋白酶该处能容纳芳香基或非极性基;胰蛋白酶袋子底部稍有不同其中一个氨基酸残基为天冬氨酸取代,使该处负电荷增强,故该处对带正电荷的赖氨酸或精酸残基结合有利;弹性蛋白酶口袋二侧为缬氨酸和苏氨酸残基所取代,因此该处只能结合较小侧链和不带电荷的基团.说明酶的催化特异性与酶分子结构的紧密关系。

四、酶原与酶原激活(zymogen andactivation of zymogen)

有些酶如消化系统中的各种蛋白酶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合成和分泌,然后,输送到特定的部位,当体内需要时,经特异性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酶而发挥作用。这些不具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zymogen)。如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和胰凝乳蛋白酶原(chymotrypsinogen)等。某种物质作用于酶原使之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物质称为活化素。活化素对于酶原的激活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例如胰腺细胞合成的糜蛋白酶原为2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肽链,分子内部有5对二硫键相连,该酶原的激活过程如图4-3所示.首先由胰蛋白酶水解15位精氨酸和16位异亮氨酸残基间的肽键,激活成有完全催化活性的p-糜蛋白酶,但此时酶分子尚未稳定,经p-糜蛋白酶自身催化,去除二分子二肽成为有催化活性井具稳定结构的α—糜蛋白酶。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大多数凝血因子基本上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当组织或血管内膜受损后,无活性的酶原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酶,从而触发一系列的级联式酶促反应,最终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网罗血小板等形成血凝块。

酶原激活的本质是切断酶原分子中特异肽键或去除部分肽段后有利于酶活性中心的形成酶原激活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方面它保证合成酶的细胞本身不受蛋白酶的消化破坏,另一方面使它们在特定的生理条件和规定的部位受到激活并发挥其生理作用。如组织或血管内膜受损后激活凝血因子;胃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和胰腺细胞分泌的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等分别在胃和小肠激活成相应的活性酶,促进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就是明显的例证。特定肽键的断裂所导致的酶原激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的调控酶活性的方式。如果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异常,将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出血性胰腺炎的发生就是由于蛋白酶原在未进小肠时就被激活,激活的蛋白酶水解自身的胰腺细胞,导致胰腺出血、肿胀。

四、同工酶(isoenzyme)

同工酶的概念:即同工酶是一类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各不相同的一类酶。 它们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种族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甚至在同一组织、同一细胞的不同细胞器中。至今已知的同工酶已不下几十种,如己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其中以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研究得最为清楚。人和脊柱动物组织中,有五种分子形式,它们催化下列相同的化学反应:

五种同工酶均由四个亚基组成。LDH的亚基有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之分,两型亚基的氨基酸组成不同,由两种亚基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四聚体,存在五种LDH形式.即H4(LDHl)、H3M1(LDH2)、H2M2 (LDH3)、H1M3(LDH4)和M4 (LDH5)。

M、H亚基的氨基酸组成不同,这是由基因不同所决定。五种LDH中的M、H亚基比例各异,决定了它们理化性质的差别.通常用电冰法可把五种LDH分开,LDH1向正极泳动速度最快,而LDH5泳动最慢,其它几种介于两者之间,依次为LDH2、LDH3和LDH4(图4-5) 图4-5还说明了不同组织中各种LDH所含的量不同,心肌中以LDHl及LDH2的量较多,而骨骼肌及肝中LDH5和LDH4为主.不同组织中LDH同工酶谱的差异与组织利用乳酸的生理过程有关.LDH1和LDH2对乳酸的亲和力大,使乳酸脱氢氧化成丙酮酸,有利于心肌从乳酸氧化中取得能量。LDH5和LDH4对丙酮酸的亲和力大,有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作用,这与肌肉在无氧酵解中取得能量的生理过程相适应(详见糖代谢章).在组织病变时这些同工酶释放入血,由于同工酶在组织器官中分布差异,因此血清同工酶谱就有了变化。故临床常用血清同工酶谱分析来诊断疾病(图4-5)。

五、 别构酶

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往往是具有四级结构的多亚基的寡聚酶,酶分子中除有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也称催化位点(catalytic site)外;还有别构位点(allosteric site).后者是结合别构剂(allesteric effector)的位置,当它与别构剂结合时,酶的分子构象就会发生轻微变化,影响到催化位点对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若别构剂结合使酶与底物亲和力或催化效率增高的称为别构激活剂(allostericactivator),反之使酶底物的r亲和力或催化效率降低的称为别构抑制剂(allostericinhibitor)。酶活性受别构剂调节的作用称为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作用.别构酶的催化位点与别构位点可共处一个亚基的不同部位,但更多的是分别处于不同亚基上.在后一种情况下具催化位点的亚基称催化亚基,而具别构位点的称调节亚基。多数别构酶处于代谢途径的开端,而别构酶的别构剂往往是一些生理性小分子及该酶作用的底物或该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故别构酶的催化活性受细胞内底物浓度、代谢中间物或终产物浓度的调节。终产物抑制该途径中的别构酶称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说明一旦细胞内终产物增多,它作为别构抑制剂抑制处于代谢途径起始的酶,及时调整该代谢途径的速度,以适应细胞生理机能的需要。别构酶在细胞物质代谢上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别构酶又称调节酶。(regulatory enzyme)

六、修饰酶

体内有些酶需在其它酶作用下,对酶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后才具催化活性,这类酶称为修饰酶(modification enzyme)。其中以共价修饰为多见,如酶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的功能基团-OH可被磷酸化,这时伴有共价键的修饰变化生成,故称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由于这种修饰导致酶活力改变称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 regulation)。体内最常见的共价修饰是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此外还有酶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尿苷酸化与去尿苷酸化、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由于共价修饰反应迅速,具有级联式放大效应所以亦是体内调节物质代谢的重要方式。如催化糖原分解第一步反应的糖原磷酸化酶存在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有活性的称为磷酸化酶a,无活性的称为磷酸化酶b,这两种形式的互变就是通过酶分子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过程(详见糖代谢章)

七、多酶复合体与多酶体系

体内有些酶彼此聚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物理的结合体,此结合体称为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若把多酶复合体解体,则各酶的催化活性消失。参与组成多酶复合体的酶有多有少,如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丙酮酸脱氢酶多酶复合体由三种酶组成,而在线粒体中催化脂肪酸β-氧化的多酶复合体由四种酶组成。多酶复合体第一个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成为第二个酶作用的底物,如此连续进行,直至终产物生成.

多酶复合体由于有物理结合,在空间构象上有利于这种流水作业的快速进行,是生物体提高酶催化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

体内物质代谢的各条途径往往有许多酶共同参与,依次完成反应过程,这些酶不同于多酶复合体,在结构上无彼此关联。故称为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如参与糖酵解的11个酶均存在于胞液,组成一个多酶体系。

八、多功能酶

近年来发现有些酶分子存在多种催化活性,例如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是一条分子质量为109kDa的多肽链,具有催化DNA链的合成、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用蛋白水解酶轻度水解得两个肽段,一个含5"-3"核酸外切酶活性,另一个含另两种酶的活性,表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分子中含多个活性中心。哺乳动物的脂肪酸合成酶由两条多肽链组成,每一条多肽链均含脂肪酸合成所需的七种酶的催化活性。这种酶分子中存在多种催化活性部位的酶称为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tandem enzyme)。多功能酶在分子结构上比多酶复合体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在一个酶分子上进行,比多酶复合体更有效,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编辑本段]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米契里斯(Michaelis)和门坦(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酶促反应速度方程式,即米-门公式(具体参考《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由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也受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从米门公式和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图解可以看出:酶促反应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酶分子越多,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但事实上,当酶浓度很高时,并不保持这种关系,曲线逐渐趋向平缓。根据分析,这可能是高浓度的底物夹带夹带有许多的抑制剂所致。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生化反应中,若酶的浓度为定值,底物的起始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即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所有的酶与底物结合生成中间产物后,即使在增加底物浓度,中间产物浓度也不会增加,酶促反应速度也不增加。

还可以得出,在底物浓度相同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的初始浓度成正比。酶的初始浓度大,其酶促反应速度就大。

在实际测定中,即使酶浓度足够高,随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并没有因此增加,甚至受到抑制。其原因是:高浓度底物降低了水的有效浓度,降低了分子扩散性,从而降低了酶促反应速度。过量的底物聚集在酶分子上,生成无活性的中间产物,不能释放出酶分子,从而也会降低反应速度。

(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可见,一些芽孢杆菌的酶的热稳定性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

(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在最适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大于或小于最适pH,都会降低酶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②过高或过低的pH都会影响酶的稳定性,进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坏。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激活酶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激活剂种类很多,有①无机阳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铜离子、钙离子等;②无机阴离子,如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硫酸盐离子磷酸盐离子等;③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C、半胱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许多酶只有当某一种适当的激活剂存在时,才表现出催化活性或强化其催化活性,这称为对酶的激活作用。而有些酶被合成后呈现无活性状态,这种酶称为酶原。它必须经过适当的激活剂激活后才具活性。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减弱、抑制甚至破坏酶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它可降低酶促反应速度。酶的抑制剂有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硫化氢、氢氰酸、氟化物、碘化乙酸、生物碱、染料、对-氯汞苯甲酸、二异丙基氟磷酸、乙二胺四乙酸、表面活性剂等。

对酶促反应的抑制可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与底物结构类似的物质争先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降低酶促反应速度,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是可逆性抑制,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最终可解除抑制,恢复酶的活性。与底物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后,底物仍可与酶活性中心结合,但酶不显示活性,这种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是不可逆的,增加底物浓度并不能解除对酶活性的抑制。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的抑制剂,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有的物质既可作为一种酶的抑制剂,又可作为另一种酶的激活剂。

meira

酶的发现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清楚。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编辑本段]酶的活力

酶活力单位(U,active unit):

酶活力单位的量度。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oC,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μmol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5o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

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将1mol反应底物中所有分子由其态转化为过度态所需要的能量。

活性部位(active energy):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部分。活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进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

酶活测定

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酶促反应最初阶段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这一阶段产物的浓度非常低,其逆反应可以忽略不计。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t equation):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υ=υmax[s]/(Km+[s])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异至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0)达到最大反应速度(υ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催化常数(catalytic number)(Kcat):也称为转换数。是一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处于饱和状态下一个酶(或一个酶活性部位)催化一个反应有多快的测量。

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υmax/[E]total)。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物的量(摩[尔])。

双倒数作图(double-reciprocal plot):那称为Lineweaver_Burk作图。一个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倒数(1/V)对底物度的倒数(1/LSF)的作图。x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代表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的倒数。

酶活调节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υ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不变。

很大一类复杂的蛋白质物质 [enzyme;ferment],在促进可逆反应(如水解和氧化)方面起着像催化剂一样的作用。在许多工业过程中是有用的(如发酵、皮革鞣制及干酪生产)

酶是一种有机的胶状物质,由蛋白质组成,对于生物的化学变化起催化作用,发酵就是靠它的作用:~原。

[编辑本段]酶的催化

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质子转移加速反应的催化作用。

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然后被转移给第二个底物。许多酶催化的基团转移反应都是通过共价方式进行的。

催化机理

酶的催化机理和一般化学催化剂基本相同,也是先和反应物(酶的底物)结合成络合物,通过降低反应的能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在恒定温度下,化学反应体系中每个反应物分子所含的能量虽然差别较大,但其平均值较低,这是反应的初态。

S(底物)→P(产物)这个反应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有相当部分的S分子已被激活成为活化(过渡态)分子,活化分子越多,反应速度越快。在特定温度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使1摩尔物质的全部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千卡)。

酶(E)的作用是:与S暂时结合形成一个新化合物ES,ES的活化状态(过渡态)比无催化剂的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活化分子含有的能量低得多。ES再反应产生P,同时释放E。E可与另外的S分子结合,再重复这个循环。降低整个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分子进行反应,反应速度得以加快。如没有催化剂存在时,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的反应(2H2O2→2H2O+O2)需要的活化能为每摩尔18千卡(1千卡=4.187焦耳),用过氧化氢酶催化此反应时,只需要活化能每摩尔2千卡,反应速度约增加10^11倍。

酶作用的分子基础

一、酶的化学组成

按照酶的化学组成可将酶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大类。单纯酶分子中只有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结合酶分子中则除了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还有非蛋白成分,如金属离子、铁卟啉或含B族维生素的小分子有机物。结合酶的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apoenzyme),非蛋白质部分统称为辅助因子 (cofactor),两者一起组成全酶(holoenzyme);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如果两者分开则酶活力消失。非蛋白质部分如铁卟啉或含B族维生素的化合物若与酶蛋白以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基(prosthetic group),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不能使它们与酶蛋白分开;反之两者以非共价键相连的称为辅酶(coenzyme),可用上述方法把两者分开。表4-1为以金属离子作结合酶辅助因子的一些例子。表4-2列出含B族维生素的几种辅酶(基)及其参与的反应。

结合酶中的金属离子有多方面功能,它们可能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成分;有的可能在稳定酶分子的构象上起作用;有的可能作为桥梁使酶与底物相连接。辅酶与辅基在催化反应中作为氢(H+和e)或某些化学基团的载体,起传递氢或化学基团的作用。体内酶的种类很多,但酶的辅助因子种类并不多,从表4—1中已见到几种酶均用某种相同的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的例子,同样的情况亦见于辅酶与辅基,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均以NAD+作为辅酶。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决定于酶蛋白部分,而辅酶与辅基的作用是参与具体的反应过程中氢(H+和e)及一些特殊化学基团的运载。

二、酶的活性中心

酶属生物大分子,分子质量至少在1万以上,大的可达百万。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若酶分子变性或亚基解聚均可导致酶活性丧失。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酶所催化的反应物即底物(substrate),却大多为小分物质它们的分子质量比酶要小几个数量级。

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只是酶分子中的很小部分,酶蛋白的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并不与底物接触。组成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存在不同的功能基团,如-NH2、-COOH、-SH、-OH和咪唑基等,它们来自酶分子多肽链的不同部位。有的基团在与底物结合时起结合基团(binding group)的作用,有的在催化反应中起催化基团(catalytic group)的作用。但有的基团既在结合中起作用,又在催化中起作用,所以常将活性部位的功能基团统称为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它们通过多肽链的盘曲折叠,组成一个在酶分子表面、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孔穴或裂隙,以容纳进入的底物与之结合(图4-1)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这个区域即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而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功能集团则在形成并维持酶的空间构象上也是必需的,故称为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对需要辅助因子的酶来说,辅助因子也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实际上决定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基团、催化基团及其空间结构。

三、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酶的分子结构的基础是其氨基酸的序列,它决定着酶的空间结构和活性中心的形成以及酶催化的专一性。如哺乳动物中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几乎完全相同,说明相同的一级结构是酶催化同一反应的基础。又如消化道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都能水解食物蛋白质的肽键,但三者水解的肽键有各自的特异性,糜蛋白酶水解含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胰蛋白酶水解赖氨酸等碱性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而弹性蛋白酶水解侧链较小且不带电荷氨基酸残基提供羧基的肽键.这三种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40%左右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都以丝氨酸残基作为酶的活性中心基团,三种酶在丝氨酸残基周围都有G1y-Asp-Ser-Gly-Pro序列,X线衍射研究提示这三种酶有相似的空间结构,这是它们都能水解肽键的基础。而它们水解肽键时的特异性则来自酶的底物结合部位上氨基酸组成上有微小的差别所致。

图说明这三个酶的底物结合部位均有一个袋形结构,糜蛋白酶该处能容纳芳香基或非极性基;胰蛋白酶袋子底部稍有不同其中一个氨基酸残基为天冬氨酸取代,使该处负电荷增强,故该处对带正电荷的赖氨酸或精酸残基结合有利;弹性蛋白酶口袋二侧为缬氨酸和苏氨酸残基所取代,因此该处只能结合较小侧链和不带电荷的基团.说明酶的催化特异性与酶分子结构的紧密关系。

四、酶原与酶原激活(zymogen andactivation of zymogen)

有些酶如消化系统中的各种蛋白酶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合成和分泌,然后,输送到特定的部位,当体内需要时,经特异性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酶而发挥作用。这些不具催化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zymogen)。如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和胰凝乳蛋白酶原(chymotrypsinogen)等。某种物质作用于酶原使之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物质称为活化素。活化素对于酶原的激活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例如胰腺细胞合成的糜蛋白酶原为2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肽链,分子内部有5对二硫键相连,该酶原的激活过程如图4-3所示.首先由胰蛋白酶水解15位精氨酸和16位异亮氨酸残基间的肽键,激活成有完全催化活性的p-糜蛋白酶,但此时酶分子尚未稳定,经p-糜蛋白酶自身催化,去除二分子二肽成为有催化活性井具稳定结构的α—糜蛋白酶。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大多数凝血因子基本上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当组织或血管内膜受损后,无活性的酶原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酶,从而触发一系列的级联式酶促反应,最终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网罗血小板等形成血凝块。

酶原激活的本质是切断酶原分子中特异肽键或去除部分肽段后有利于酶活性中心的形成酶原激活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方面它保证合成酶的细胞本身不受蛋白酶的消化破坏,另一方面使它们在特定的生理条件和规定的部位受到激活并发挥其生理作用。如组织或血管内膜受损后激活凝血因子;胃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和胰腺细胞分泌的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等分别在胃和小肠激活成相应的活性酶,促进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就是明显的例证。特定肽键的断裂所导致的酶原激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的调控酶活性的方式。如果酶原的激活过程发生异常,将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出血性胰腺炎的发生就是由于蛋白酶原在未进小肠时就被激活,激活的蛋白酶水解自身的胰腺细胞,导致胰腺出血、肿胀。

四、同工酶(isoenzyme)

同工酶的概念:即同工酶是一类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各不相同的一类酶。 它们存在于生物的同一种族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甚至在同一组织、同一细胞的不同细胞器中。至今已知的同工酶已不下几十种,如己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其中以乳酸脱氢酶(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LDH)研究得最为清楚。人和脊柱动物组织中,有五种分子形式,它们催化下列相同的化学反应:

五种同工酶均由四个亚基组成。LDH的亚基有骨骼肌型(M型)和心肌型(H型)之分,两型亚基的氨基酸组成不同,由两种亚基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四聚体,存在五种LDH形式.即H4(LDHl)、H3M1(LDH2)、H2M2 (LDH3)、H1M3(LDH4)和M4 (LDH5)。

M、H亚基的氨基酸组成不同,这是由基因不同所决定。五种LDH中的M、H亚基比例各异,决定了它们理化性质的差别.通常用电冰法可把五种LDH分开,LDH1向正极泳动速度最快,而LDH5泳动最慢,其它几种介于两者之间,依次为LDH2、LDH3和LDH4(图4-5) 图4-5还说明了不同组织中各种LDH所含的量不同,心肌中以LDHl及LDH2的量较多,而骨骼肌及肝中LDH5和LDH4为主.不同组织中LDH同工酶谱的差异与组织利用乳酸的生理过程有关.LDH1和LDH2对乳酸的亲和力大,使乳酸脱氢氧化成丙酮酸,有利于心肌从乳酸氧化中取得能量。LDH5和LDH4对丙酮酸的亲和力大,有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作用,这与肌肉在无氧酵解中取得能量的生理过程相适应(详见糖代谢章).在组织病变时这些同工酶释放入血,由于同工酶在组织器官中分布差异,因此血清同工酶谱就有了变化。故临床常用血清同工酶谱分析来诊断疾病(图4-5)。

五、 别构酶

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往往是具有四级结构的多亚基的寡聚酶,酶分子中除有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也称催化位点(catalytic site)外;还有别构位点(allosteric site).后者是结合别构剂(allesteric effector)的位置,当它与别构剂结合时,酶的分子构象就会发生轻微变化,影响到催化位点对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若别构剂结合使酶与底物亲和力或催化效率增高的称为别构激活剂(allostericactivator),反之使酶底物的r亲和力或催化效率降低的称为别构抑制剂(allostericinhibitor)。酶活性受别构剂调节的作用称为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作用.别构酶的催化位点与别构位点可共处一个亚基的不同部位,但更多的是分别处于不同亚基上.在后一种情况下具催化位点的亚基称催化亚基,而具别构位点的称调节亚基。多数别构酶处于代谢途径的开端,而别构酶的别构剂往往是一些生理性小分子及该酶作用的底物或该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故别构酶的催化活性受细胞内底物浓度、代谢中间物或终产物浓度的调节。终产物抑制该途径中的别构酶称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说明一旦细胞内终产物增多,它作为别构抑制剂抑制处于代谢途径起始的酶,及时调整该代谢途径的速度,以适应细胞生理机能的需要。别构酶在细胞物质代谢上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别构酶又称调节酶。(regulatory enzyme)

六、修饰酶

体内有些酶需在其它酶作用下,对酶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后才具催化活性,这类酶称为修饰酶(modification enzyme)。其中以共价修饰为多见,如酶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的功能基团-OH可被磷酸化,这时伴有共价键的修饰变化生成,故称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由于这种修饰导致酶活力改变称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 regulation)。体内最常见的共价修饰是酶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此外还有酶的乙酰化与去乙酰化、尿苷酸化与去尿苷酸化、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由于共价修饰反应迅速,具有级联式放大效应所以亦是体内调节物质代谢的重要方式。如催化糖原分解第一步反应的糖原磷酸化酶存在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有活性的称为磷酸化酶a,无活性的称为磷酸化酶b,这两种形式的互变就是通过酶分子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过程(详见糖代谢章)

七、多酶复合体与多酶体系

体内有些酶彼此聚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物理的结合体,此结合体称为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若把多酶复合体解体,则各酶的催化活性消失。参与组成多酶复合体的酶有多有少,如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丙酮酸脱氢酶多酶复合体由三种酶组成,而在线粒体中催化脂肪酸β-氧化的多酶复合体由四种酶组成。多酶复合体第一个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成为第二个酶作用的底物,如此连续进行,直至终产物生成.

多酶复合体由于有物理结合,在空间构象上有利于这种流水作业的快速进行,是生物体提高酶催化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

体内物质代谢的各条途径往往有许多酶共同参与,依次完成反应过程,这些酶不同于多酶复合体,在结构上无彼此关联。故称为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如参与糖酵解的11个酶均存在于胞液,组成一个多酶体系。

八、多功能酶

近年来发现有些酶分子存在多种催化活性,例如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是一条分子质量为109kDa的多肽链,具有催化DNA链的合成、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活性,用蛋白水解酶轻度水解得两个肽段,一个含5"-3"核酸外切酶活性,另一个含另两种酶的活性,表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分子中含多个活性中心。哺乳动物的脂肪酸合成酶由两条多肽链组成,每一条多肽链均含脂肪酸合成所需的七种酶的催化活性。这种酶分子中存在多种催化活性部位的酶称为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或串联酶(tandem enzyme)。多功能酶在分子结构上比多酶复合体更具有优越性,因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在一个酶分子上进行,比多酶复合体更有效,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编辑本段]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米契里斯(Michaelis)和门坦(Me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酶促反应速度方程式,即米-门公式(具体参考《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由米门公式可知:酶促反应速度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也受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从米门公式和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图解可以看出:酶促反应速度与酶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当底物分子浓度足够时,酶分子越多,底物转化的速度越快。但事实上,当酶浓度很高时,并不保持这种关系,曲线逐渐趋向平缓。根据分析,这可能是高浓度的底物夹带夹带有许多的抑制剂所致。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生化反应中,若酶的浓度为定值,底物的起始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即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所有的酶与底物结合生成中间产物后,即使在增加底物浓度,中间产物浓度也不会增加,酶促反应速度也不增加。

还可以得出,在底物浓度相同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与酶的初始浓度成正比。酶的初始浓度大,其酶促反应速度就大。

在实际测定中,即使酶浓度足够高,随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并没有因此增加,甚至受到抑制。其原因是:高浓度底物降低了水的有效浓度,降低了分子扩散性,从而降低了酶促反应速度。过量的底物聚集在酶分子上,生成无活性的中间产物,不能释放出酶分子,从而也会降低反应速度。

(3)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可见,一些芽孢杆菌的酶的热稳定性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

(4)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在最适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大于或小于最适pH,都会降低酶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底物分子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酶和底物的结合;②过高或过低的pH都会影响酶的稳定性,进而使酶遭受不可逆破坏。

(5)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激活酶的物质称为酶的激活剂。激活剂种类很多,有①无机阳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铜离子、钙离子等;②无机阴离子,如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硫酸盐离子磷酸盐离子等;③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C、半胱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许多酶只有当某一种适当的激活剂存在时,才表现出催化活性或强化其催化活性,这称为对酶的激活作用。而有些酶被合成后呈现无活性状态,这种酶称为酶原。它必须经过适当的激活剂激活后才具活性。

(6)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能减弱、抑制甚至破坏酶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它可降低酶促反应速度。酶的抑制剂有重金属离子、一氧化碳、硫化氢、氢氰酸、氟化物、碘化乙酸、生物碱、染料、对-氯汞苯甲酸、二异丙基氟磷酸、乙二胺四乙酸、表面活性剂等。

对酶促反应的抑制可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与底物结构类似的物质争先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从而降低酶促反应速度,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是可逆性抑制,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最终可解除抑制,恢复酶的活性。与底物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后,底物仍可与酶活性中心结合,但酶不显示活性,这种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是不可逆的,增加底物浓度并不能解除对酶活性的抑制。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的抑制剂,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有的物质既可作为一种酶的抑制剂,又可作为另一种酶的激活剂。

[编辑本段]酶的分类

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性质的不同,将酶分成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

促进底物的氧化或还原。

2.转移酶类(transferases)

促进不同物质分子间某种化学基团的交换或转移。

3.水解酶类(hydrolases )

促进水解反应。

4.裂解酶类(lyases)

催化从底物分子双键上加基团或脱基团反应,即促进一种化合物分裂为两种化合物,或由两种化合物合成一种化合物。

5.异构酶类(isomerases)

促进同分异构体互相转化,即催化底物分子内部的重排反应。

6.合成酶类(ligase)

促进两分子化合物互相结合,同时ATP分子(或其它三磷酸核苷)中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即催化分子间缔合反应。

按照国际生化协会公布的酶的统一分类原则,在上述六大类基础上,在每一大类酶中又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分为若干亚类;为了更精确地表明底物或反应物的性质,每一个亚类再分为几个组(亚亚类);每个组中直接包含若干个酶。

可乐
酶,又称为酵素,是指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1]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效率。与其他非生物催化剂相似,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用Ea或ΔGu2021表示)来加快反应速率,大多数的酶可以将其催化的反应之速率提高上百万倍;同样,酶作为催化剂,本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也不影响反应的化学平衡。与其他非生物催化剂不同的是,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只催化特定的反应或产生特定的构型。目前已知的可以被酶催化的反应有约4000种。[2]

虽然酶是蛋白质,但并非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分子都是蛋白质,有一些被称为核酶的RNA分子同样具有催化功能。[3]此外,通过人工合成所谓人工酶也具有与酶类似的催化活性。[4]有人认为酶应定义为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即生物催化剂,则该定义中酶包含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和核酶。[5]

酶的催化活性可以受其他分子影响:抑制剂是可以降低酶活性的分子;激活剂则是可以增加酶活性的分子。有许多药物和毒药就是酶的抑制剂。酶的活性还可以被温度、化学环境(如pH值)、底物浓度以及电磁波(如微波[6])等许多因素所影响。

酶在工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药厂用特定的合成酶来合成抗生素;加酶洗衣粉通过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帮助除去衣物上的污渍和油渍。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8/Purine_Nucleoside_Phosphorylase.jpg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三维结构的飘带图示,不同的氨基酸残基用不同颜色显示

酶的发现来源于人们对发酵机理的逐渐了解。早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人们就认识到食物在胃中被消化,[7]用植物的提取液可以将淀粉转化为糖,但对于其对应的机理则并不了解。[8]

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对蔗糖转化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酵母细胞中存在一种活力物质,命名为“酵素”(ferment)。他提出发酵是这种活力物质催化的结果,并认为活力物质只存在于生命体中,细胞破裂就会失去发酵作用。[9]

1878年,德国生理学家威廉·屈内首次提出了酶(enzyme)这一概念。随后,酶被用于专指胃蛋白酶等一类非活体物质,而酵素(ferment)则被用于指由活体细胞产生的催化活性。

德国科学家爱德华·比希纳这种对酶的错误认识很快得到纠正。1897年,德国科学家爱德华·比希纳开始对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进行发酵研究,通过在柏林洪堡大学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最终证明发酵过程并不需要完整的活细胞存在。[10]他将其中能够发挥发酵作用的酶命名为发酵酶(zymase)。[11]这一贡献打开了通向现代酶学与现代生物化学的大门,其本人也因“发现无细胞发酵及相应的生化研究”而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此之后,酶和酵素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并依据比希纳的命名方法,酶的发现者们根据其所催化的反应将它们命名。通常酶的英文名称是在催化底物或者反应类型的名字最后加上-ase的后缀,而对应中文命名也采用类似方法,即在名字最后加上“酶”。例如,乳糖酶(lactase)是能够剪切乳糖(lactose)的酶;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能够催化DNA聚合反应。

人们在认识到酶是一类不依赖于活体细胞的物质后,下一步工作就是鉴定其生化组成成分。许多早期研究者指出,一些蛋白质与酶的催化活性相关;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在内的部分科学家认为酶不是蛋白质,他们辩称那些蛋白质只是酶分子的携带者,蛋白质本身并不具有催化活性。192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詹姆斯·萨姆纳完成了一个决定性的实验。他首次从刀豆得到尿素酶结晶,并证明了尿素酶的蛋白质本质。其后,萨姆纳在1931年在过氧化氢酶的研究中再次证实了酶为蛋白质。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和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通过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等消化性蛋白酶的研究,最终确认蛋白质可以是酶。以后陆续发现的两千余种酶均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以上三位科学家因此获得194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2]

由于蛋白质可以结晶,通过X射线晶体学就可以对酶的三维结构进行研究。第一个获得结构解析的酶分子是溶菌酶,一种在眼泪、唾液和蛋清中含量丰富的酶,其功能是溶解细菌外壳。溶菌酶结构由大卫·菲利浦(David Phillips)所领导的研究组解析,并于1965年发表。[13]这一成果的发表标志着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开始,高分辨率的酶三维结构使得对于酶在分子水平上的工作机制的了解成为可能。

1980年代,托马斯·切赫(Thomas Cech)和悉尼·奥尔特曼分别从四膜虫的rRNA前体的加工研究和细菌的核糖核酸酶P复合物的研究中都发现RNA本身具有自我催化作用,并提出了核酶的概念。这是第一次发现蛋白质以外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分子。 1989年,其二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e/Louis_Pasteur%2C_foto_av_F%C3%A9lix_Nadar.jpg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2/Eduardbuchner.jpg
德国科学家爱德华·比希纳

生物学功能

磷酸葡糖异构酶(糖酵解途径中的第二个酶)的三维结构图。在生物体内,酶发挥着非常广泛的功能。信号转导和细胞活动的调控都离不开酶,特别是激酶和磷酸酶的参与。[15]酶也能产生运动,通过催化肌球蛋白上ATP的水解产生肌肉收缩,并且能够作为细胞骨架的一部分参与运送胞内物质。[16]一些位于细胞膜上的ATP酶作为离子泵参与主动运输。一些生物体中比较奇特的功能也有酶的参与,例如荧光素酶可以为萤火虫发光。[17]病毒中也含有酶,或参与侵染细胞(如HIV整合酶和逆转录酶),或参与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的释放(如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

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参与在动物消化系统的工作。以淀粉酶和蛋白酶为代表的一些酶可以将进入消化道的大分子(淀粉和蛋白质)降解为小分子,以便于肠道吸收。淀粉不能被肠道直接吸收,而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更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等肠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不同的酶分解不同的食物底物。在草食性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存在一些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的细菌,纤维素酶可以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从而提供可被吸收的养料。

在代谢途径中,多个酶以特定的顺序发挥功能:前一个酶的产物是后一个酶的底物;每个酶催化反应后,产物被传递到另一个酶。有些情况下,不同的酶可以平行地催化同一个反应,从而允许进行更为复杂的调控:比如一个酶可以以较低的活性持续地催化该反应,而另一个酶在被诱导后可以较高的活性进行催化。酶的存在确定了整个代谢按正确的途径进行;而一旦没有酶的存在,代谢既不能按所需步骤进行,也无法以足够的速度完成合成以满足细胞的需要。实际上如果没有酶,代谢途径,如糖酵解,无法独立进行。例如,葡萄糖可以直接与ATP反应使得其一个或多个碳原子被磷酸化;在没有酶的催化时,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以致可以忽略;而一旦加入六碳糖激酶,在6位上的碳原子的磷酸化反应获得极大加速,虽然其他碳原子的磷酸化反应也在缓慢进行,但在一段时间后检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产物为葡萄糖-6-磷酸。于是每个细胞就可以通过这样一套功能性酶来完成代谢途径的整个反应网络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5/Phosphoglucose_Isomerase.png
磷酸葡糖异构酶(糖酵解途径中的第二个酶)的三维结构图

结构与催化机理
作为蛋白质,不同种酶之间的大小差别非常大,从62个氨基酸残基的4-草酰巴豆酯互变异构酶(4-oxalocrotonate tautomerase)[18]到超过2500个残基的动物脂肪酸合成酶[19]。酶的三维结构决定了它们的催化活性和机理。[20]大多数的酶都要比它们的催化底物大得多,并且酶分子中只有一小部分(3-4个残基)直接参与催化反应。[21]这些参与催化残基加上参与结合底物的残基共同形成了发生催化反应的区域,这一区域就被称为“活性中心”或“活性位点”。有许多酶含有能够结合其催化反应所必需的辅因子的结合区域。此外,还有一些酶能够结合催化反应的直接或间接产物或者底物;这种结合能够增加或降低酶活,是一种反馈调节手段。

[编辑] 结构
与其他非酶蛋白相似,酶能够折叠形成多种三维结构类型。有一部分酶是由多个亚基所组成的复合物酶。除了嗜热菌中的酶以外,大多数酶在高温情况下会发生去折叠,其三维结构和酶活性被破坏;对于不同的酶,这种去折叠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c/TPI1_structure.png
丙糖磷酸异构酶(TIM)三维结构的飘带图和半透明的蛋白表面图显示。丙糖磷酸异构酶是典型的TIM桶折叠,图中用不同颜色来表示该酶中所含有的两个TIM桶折叠结构域

专一性

三种酶催化机制模式图:A. “锁-钥匙”模式;B. 诱导契合模式; C. 群体移动模式。通常情况下,酶对于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底物种类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酶的活性位点和底物,它们的形状、表面电荷、亲疏水性都会影响专一性。酶的催化可以具有很高的立体专一性、区域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chemoselectivity)。[22] 具体来说,酶只对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某种或某类底物起作用。例如,麦芽糖酶只能使α-葡萄糖苷键断裂而对β-葡萄糖苷键无影响。此外,酶具有对底物对映异构体的识别能力,只能于一种对映体作用,而对另一对映体不起作用。例如,胰蛋白酶只能水解由L-氨基酸形成的肽键,而不能作用于D-氨基酸形成的肽键;酵母中的酶只能对D-构型糖(如D-葡萄糖)发酵,而对L-构型无效。

不同酶之间的专一性差别很大。一些酶能够参与需要有极高准确度的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中,这些酶都具有“校对”机制。以DNA聚合酶为例,它能够先完成催化反应,然后再检测产物是否正确。[23]这样一种带有校对的合成机制,使得具有高保真度的哺乳动物聚合酶的平均出错几率低于一百万分之一,即完成一百万个反应,出现产物错误的反应不到一个。[24]在RNA聚合酶[25]、胺酰tRNA合成酶[26] 和核糖体[27]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校对机制。而对于另一些参与合成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的酶,它们能够与相对较广的不同底物作用。有人认为这种低专一性可能对于新的生物合成途径的进化十分重要。[28]

为了解释酶的专一性,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可能的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式(后两种模式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倾向):

[编辑] “锁-钥匙”模式(“Lock and key”)
该模式由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于1894年提出,基于的理论是酶和底物都有一定的外形,当且仅当两者之间的外形能够精确互补时,催化反应才可以发生。[29]这一模式通常被形象地称为“锁-钥匙”模式。虽然这一模式能够解释酶的专一性,但却无法说明为什么酶能够稳定反应的过渡态。

[编辑] 诱导契合模式(Induced fit)

诱导契合模式详解图
六碳糖激酶在结合葡萄糖分子前后所发生的结构变化。左边为结合葡萄糖分子前,箭头所指为活性位点;右边为结合后。该模式由丹尼尔·科什兰(Daniel Koshland)通过修改“锁-钥匙”模式,于1958年提出。基于的理论是,既然酶作为蛋白质,其结构是具有一定柔性的,因此活性位点在结合底物的过程中,通过与底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不断发生微小的形变。[30]在这一模式中,底物不是简单地结合到刚性的活性位点上,活性位点上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可以摆动到正确的位置,使得酶能够进行催化反应。在结合过程中,活性位点不断地发生变化,直到底物完全结合,此时活性位点的形状和带电情况才会最终确定下来。[31]在一些情况下,底物在进入活性中心时也是会发生微小形变的,如糖苷酶的催化反应。[32]

[编辑] 群体移动模式(Population shift)
这一模式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式,[33]试图解释在一些酶中所发现的底物结合前后,酶的构象有较大变化,而这是用诱导契合模式无法解释的。其基于的假设是,酶在溶液中同时存在不同构象,一种构象(构象A)为适合底物结合的构象,而另一种(构象B)则不适合,这两种构象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在没有底物存在的情况下,构象B占主导地位;当加入底物后,随着底物不断与构象A结合,溶液中构象A含量下降,两种构象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构象B不断地转化为构象A。
机理
酶催化机理多种多样,殊途同归的是最终都能够降低反应的ΔGu2021:[34]

创造稳定过渡态的微环境。例如,通过与反应的过渡态分子更高的亲和力(与底物分子相比),提高其稳定性;或扭曲底物分子,以使得底物更趋向于转化为过渡态。
提供不同的反应途径。例如,暂时性地激活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的中间态。
将反应中不同底物分子结合到一起,并固定其方位至反应能够正确发生的位置,从而降低反应的“门槛”。如果只考虑反应的焓变(ΔHu2021),则此作用会被忽略。有趣的是,这一作用同时也会降低反应基态的稳定性,[35]因此对于催化的贡献较小。[36]

[编辑] 过渡态的稳定
对比同一反应在不受催化和受酶催化的情况,可以了解酶是如何稳定过渡态的。最有效的稳定方式是电荷相互作用,酶可以为过渡态分子上的电荷提供固定的相反电荷,[37]而这是在水溶液非催化反应体系中不存在的。

[编辑] 动态作用
最近的一些研究揭示了酶内部的动态作用与其催化机制之间的联系。[38][39]酶内部的动态作用可以描述为其内部组成元件(小的如一个氨基酸、一组氨基酸;大的如一段环区域、一个α螺旋或相邻的β链;或者可以是整个结构域)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发生在从飞秒(10-15秒)到秒的不同时间尺度。通过这种动态作用,整个酶分子结构中的氨基酸残基就都可以对酶催化作用施加影响。[40][41][42][43]蛋白质动态作用在许多酶中都起到关键作用,而是小的快速运动还是大的相对较慢的运动起作用更多是依赖于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对于动态作用的这些新发现,对于了解别构作用、设计人工酶和开发新药都有重要意义。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时间依赖的动态进程不大可能帮助提高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因为这种运动是随机发生的,并且速率常数取决于到达中间态的几率(P)(P = exp {ΔGu2021/RT})。[44]而且,降低ΔGu2021需要相对较小的运动(与在溶液反应中的相应运动相比)以达到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过渡态。因此,这种运动或者说动态作用对于催化反应有何贡献还不清楚。

[编辑] 别构调节
主条目:别构调节
在结合效应子的情况下,别构酶能够改变自身结构,从而达到调节酶活性的效应。这种调节作用可以是直接的,即效应子结合到别构酶上;也可以是间接的,即效应子通过结合其它能够与别构酶相互作用的蛋白来发挥调节作用。

[编辑] 失活
一般情况下,酶在常温、常压和中性水溶液条件下可以正常发挥催化活性。在极端条件下,包括高温、过高或过低pH条件等,酶会失去催化活性,这被称为酶的失活。但也有一些酶则偏好在非常条件下发挥催化功能,如嗜热菌中的酶在高温条件下反而具有较高活性,嗜酸菌中的酶又偏好低pH条件。

[编辑] 辅因子与辅酶
主条目:辅酶和辅因子

[编辑] 辅因子

过氧化氢酶分子三维结构。其中,在血红素中的铁原子(辅因子)显示为绿色。并非所有的酶自身就可以催化反应,有一些酶需要结合一些非蛋白小分子后才可以发挥或提高催化活性。[45]这些小分子被称为辅因子,它们既可以是无机分子或离子(如金属离子、铁硫簇),也可以是有机化合物(如黄素、血红素)。有机辅因子通常是辅基,可以与其对应的酶非常牢固地结合。这种牢固结合的辅因子与辅酶(如NADH)不同的是,在整个催化反应过程中,它们一直结合在酶活性位点上而不脱落。

以含有辅因子的碳酸酐酶为例:其辅因子锌牢固地结合在活性中心,参与催化反应。[46]黄素或血红素等辅因子可以参与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往往结合于催化此类反应的酶中。

需要辅因子结合以进行催化的酶,在不结合辅因子的情况下,被称为脱辅基酶蛋白(apoenzyme);而在结合了辅因子后,被称为全酶(holoenzyme)。大多数全酶中,辅因子都是以非共价连接方式与酶结合;也有一些有机辅因子可以与酶共价结合(如丙酮酸脱氢酶中的焦磷酸硫胺素)。

[编辑] 辅酶

辅酶NADH的空间填充式结构模型辅酶是一类可以将化学基团从一个酶转移到另一个酶上的有机小分子,与酶较为松散地结合,对于特定酶的活性发挥是必要的。[45]有许多维他命及其衍生物,如核黄素、硫胺素和叶酸,都属于辅酶。[47]这些化合物无法由人体合成,必须通过饮食补充。不同的辅酶能够携带的化学基团也不同:NAD或NADP+携带氢离子,辅酶A携带乙酰基,叶酸携带甲酰基,S-腺苷基蛋氨酸也可携带甲酰基。[48]

由于辅酶在酶催化反应中其化学组分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辅酶是一种特殊的底物或者称为“第二底物”。这种所谓的第二底物可以被许多酶所利用。例如,目前已知有约七百种酶可以利用辅酶NADH进行催化。[49]

在细胞内,反应后的辅酶可以被再生,以维持其胞内浓度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例如,NADPH可以通过磷酸戊糖途径和甲硫氨酸腺苷基转移酶作用下的S-腺苷基蛋氨酸来再生。由于辅酶的再生对于维持酶反应体系的稳定是必要的,因此,辅酶再生系统获得了大量的实验室以及工业应用
酶动力学是研究酶结合底物能力和催化反应速率的科学。研究者通过酶反应分析法(enzyme assay)来获得用于酶动力学分析的反应速率数据。

1902年,维克多·亨利提出了酶动力学的定量理论;[52]随后该理论得到他人证实并扩展为米氏方程。[53]亨利最大贡献在于其首次提出酶催化反应由两步组成:首先,底物可逆地结合到酶上,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酶完成对对应化学反应的催化,并释放生成的产物(见左图)。

酶初始反应速率(表示为“V”)与底物浓度(表示为“[S]”)的关系曲线。随着底物浓度不断提高,酶的反应速率也趋向于最大反应速率(表示为“Vmax”)。酶可以在一秒钟内催化数百万个反应。例如,乳清酸核苷5"-磷酸脱羧酶所催化的反应在无酶情况下,需要七千八百万年才能将一半的底物转化为产物;而同样的反应过程,如果加入这种脱羧酶,则需要的时间只有25毫秒。[54]酶催化速率依赖于反应条件和底物浓度。如果反应条件中存在能够将蛋白解链的因素,如高温、极端的pH和高的盐浓度,都会破坏酶的活性;而提高反应体系中的底物浓度则会增加酶的活性。在酶浓度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不断升高,酶催化的反应速率也不断加快并趋向于最大反应速率(Vmax)(见右图的饱和曲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升高,越来越多自由状态下的酶分子结合底物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当所有酶分子的活性位点都被底物饱和结合,即所有酶分子形成酶-底物复合物时,催化的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当然,Vmax并不是酶唯一的动力学常数,要达到一定反应速率所需的底物浓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学指标。这一动力学指标即米氏常数(Km),指的是达到Vmax值一半的反应速率所需的底物浓度(见右图)。对于特定的底物,每一种酶都有其特征Km值,表示底物与酶之间的结合强度(Km值越低,结合越牢固,亲和力越高)。另一个重要的动力学指标是kcat,定义为一个酶活性位点在一秒钟内催化底物的数量,用于表示酶催化特定底物的能力。

酶的催化效率可以用kcat/Km来衡量。这一表示式又被称为特异性常数,其包含了催化反应中所有步骤的反应常数。由于特异性常数同时反映了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能力,因此可以用于比较不同酶对于特定底物的 催化效率或同一种酶对于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特异性常数的理论最大值,又称为扩散极限,约为108至109 M-1s-1;此时,酶与底物的每一次碰撞都会导致底物被催化,因此产物的生成速率不再为反应速率所主导,而分子的扩散速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酶的这种特性被称为“催化完美性”或“动力学完美性”。相关的酶的例子有磷酸甘油醛异构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过氧化氢酶、延胡索酸酶、β-内酰胺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米氏方程是基于质量作用定律而确立的,而该定律则基于自由扩散和热动力学驱动的碰撞这些假定。然而,由于酶/底物/产物的高浓度和相分离或者一维/二维分子运动,许多生化或细胞进程明显偏离质量作用定律的假定。[55]在这些情况下,可以应用分形米氏方程。[56][57][58][59]

存在一些酶,它们的催化产物动力学速率甚至高于分子扩散速率,这种现象无法用目前公认的理论来解释。有多种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这类现象。其中,部分情况可以用酶对底物的附加效应来解释,即一些酶被认为可以通过双偶极电场来捕捉底物以及将底物以正确方位摆放到催化活性位点。另一种理论模型引入了基于量子理论的穿隧效应,即质子或电子可以穿过激活能垒(就如同穿过隧道一般),但关于穿隧效应还有较多争议。[60][61]有报道发现色胺中质子存在量子穿隧效应。[62]因此,有研究者相信在酶催化中也存在着穿隧效应,可以直接穿过反应能垒,而不是像传统理论模型的方式通过降低能垒达到催化效果。有相关的实验报道提出在一种醇脱氢酶的催化反应中存在穿隧效应,[63]但穿隧效应是否在酶催化反应中普遍存在并未有定论
http://www.vega.org.uk/video/programme/19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Enzymes?uselang=zh
蓓蓓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什么,他不清楚。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钠(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Chen

1773年意大利 斯帕兰札尼通过把中有肉的金属笼放入鹰胃肉被消化说明胃有化学消化性 1836德国施旺从胃液提取出胃蛋白酶 1926美国萨姆纳从刀豆种子提取脲酶并证明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黑桃云

我感觉你看看王镜岩的生物化学就行了

真可

百度网页搜索下

相关推荐

效应器由什么组成

1、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可由突触方向辨别。2、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2023-06-12 21:53:592

功放机后面的EFFECTOR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左右连着?不连接会怎么样?

EFFECTOR是效果器。左右连着是音频经过效果器前级输出到后级功放板的输入端。不连接的话,音频信号就无法传输到功放。这个设计是方便一些不用本机前级的玩家,用外接前级或直驳后级功放使用。有些音响发烧友就喜欢原汁原味的音乐,不喜欢用前级加效果、均衡器调高低音等、直接功放后级。
2023-06-12 21:54:151

感受器、效应器实质分_是什么

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它能接受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由感觉纤维传入中枢引起感觉,并进一步出现随意或不随意运动。一种感受器只能感受某种特定的刺激(如冷或热),所以感受器的构造是多种多样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扩展资料感受器的分类:反射弧的第一个环节,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梢装置,来自外界或机体内部并为感受器所感受的刺激,在其中转变为生命过程。根据感受器的分布和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即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和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又分为两种:感受触、压、痛、温觉的,称为一般外感受器;接受声、光、体位改变的,称为特殊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是接受肌、腱、关节、韧带、筋膜的刺激,产生体位和运动感觉。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感觉都来自躯体,有时通称为躯体感觉。内感受器接受内脏、血管的各种(机械、化学、渗透等)刺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接受内脏、血管一般感觉的一般内脏感受器;另一种是接受嗅觉和味觉的特殊内脏感受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受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效应器
2023-06-12 21:54:221

分子效应是什么意思

效应分子(effector)是2018年公布的生物物理学名词。信号跨膜转导通路中与信号转导蛋白相互作用的下游分子(酶或蛋白质)。如偶联G蛋白信号通路中激活型G蛋白(Gs)激活其下游的效应分子腺苷酸环化酶的水解作用产生第二信使cAMP。
2023-06-12 21:54:291

T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分别

具免疫效应效应T细胞是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能和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物质
2023-06-12 21:54:374

变构调节名词解释

变构调节(也叫别构调节)是指小分子化合物与酶蛋白分子活性位点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变构调节:是指某些调节物能与酶的调节部位结合使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有些酶除了活性中心外,还有一个或几个部位,当特异性分子非共价地结合到这些部位时,可改变酶的构象,进而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作用称为变构调节,受变构调节的酶称变构酶),这些特异性分子称为效应剂(effector)。变构酶分子组成:一般是多亚基的,分子中凡与底物分子相结合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凡与效应剂相结合的部位称为调节部位(regulatory site),这二部位可以在不同的亚基上,或者位于同一亚基。变构调节的机理:一般变构酶分子上有二个以上的底物结合位点。当底物与一个亚基上的活性中心结合后,通过构象的改变,可增强其他亚基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结合,出现正协同效应(positivecooperative effect)。使其底物浓度曲线呈S形。底物浓度低时,酶活性的增加较慢,底物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后,酶活性显著加强,最终达到最大值Vmax.多数情况下,底物对其变构酶的作用都表现正协同效应,但有时,一个底物与一个亚基的活性中心结合后,可降低其他亚基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的结合,表现负协同效应(negative cooperative effect)。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对NAD+的结合为负协同效应。
2023-06-12 21:54:441

依据罗伊适应理论环境中引起个体反应的直接原因是

依据罗伊适应理论环境中引起个体反应的直接原因是主要刺激刺激(stimuli):罗伊认为刺激是能激发个体反应的任何信息、物质或能量单位。刺激可来自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外界刺激根据其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以下三种:主要刺激(focal stimuli):当即面对的,需要立即应对的刺激;相关刺激(contextual stimuli):诱因性刺激,可观察,可测量到的;固有刺激:有一定关系,但不易观察到、测量到的。适应水平(adaptive level):一个人面对刺激时,能否输出适应反应,取决于其适应水平。个体所能承受或应对的刺激的范围和强度构成个体的适应水平。如刺激在人的适应区内,则适应系统将输出适应性反应;如刺激在人的适应区外,则输出无效反应。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应对机制是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面对刺激时的内部控制过程。罗伊认为某些应对机制是先天的,也有的为后天学习获得。人的内在应对机制包括:生理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渠道 的调节来发挥作用;认知调节:主要通过认知-情感渠道的 调节来发挥作用。适应方式(adaptive mode):适应方式是个体对刺激通过调节者和认知者进行控制的结果,是机体应对机制的具体适应活动和表现形式,又称为效应器(effector),分表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相互依赖功能。
2023-06-12 21:55:491

效果器是什么

  1所谓效果器,顾名思义,给音色施加effect(效果、影响),不仅是电吉他,许多乐器、合唱等都使用它,当您听到的音乐,基本上都是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而不经过加工的音乐(no,effector)就给人一种美中不足的感觉。可以说效果器在音乐的构成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此,就电吉他所使用的代表性的效果器作一解说。作为有效地使用效果器的入门指南,希望在制造出优质音响的同时,能把这作为研究效果器在其他乐器中的使用方法,在构成音乐全体中效果器的理想状态等方面问题的第一步。  吉他演奏如果只能弹奏的话,是不能称为合格的。弹奏曲子、乐句时,必须能迅速定出与弹奏本人的个性相适合的音色来。如果音色、音量错了,好好的乐句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又破坏了它的协调性(统一性)。  2踏板就是效果器的一部分,踩一下发出特殊的效果音。  3就是哇啦哇啦一样的音效。失真器(Distortion)  俗称沙声器。早期的法鼓器(F。一演变而来。是一种将电吉他声音故意造成严重失真,使声音变成沙哑的装置。电吉他声音通过失真 器的调变之后,可产生柔软的沙哑声或清脆刺耳的沙声。持续音很长以延长音符时值。有“电的萨克斯”之称,是摇滚乐用得最多的一种效果器,常在歌曲的前奏、问麦、结尾、华彩独奏中加入,也用于摹仿初、响弦小鼓灯节奏,发“查,查”声,演奏手法多变,不—一列举。近年来,这一效果器又有了新的发展,名堂甚多。例仅超反馈失真、重金属失真、涡轮失真、管爆失真、强烈亮度失真,其主流是音色趋向尖、硬、亮、强、嚎方向发展;以增强刺激。  4合唱(Chorus)  又称和声器,是利用 BBD电路,使声波产生延迟后与正常声波混和,通主、右两个声道输出,从而使电吉他的声音左右游移回荡、柔美宽广像混声大合唱的效果。如果只用一个输出端则立体大合唱效果较差。合唱效果器常用于弹奏分解和弦或和弦伴奏。它那轻柔飘逸,缥缈回荡的声音给人以抒情的感受。
2023-06-12 21:56:321

什么是病原物的致病因子?

病原物的侵染破坏了寄主植物细胞和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病原物是通过其寄生能力、机械压力和产生致病代谢产物等一系列手段,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手段都被称作病原物的致病因子(pathogenicityfactor)、毒性因子(virulencefactor)或效应子(effector)。病原物侵染致病,是多种致病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3-06-12 21:56:401

maya 自动绑骨之后 这个控制骨骼的effector动不了,怎么办??

可以复制的,绑了蒙皮之后会自动把模型移动旋转缩放等锁定,导致无法移动而误以为不能复制. 当你ctrl+D复制出来后在通道栏上将其解锁再移动即可 如果还是行就加骨架刷权重做表情,注意添加新的影响是注意锁定权重 不然会白刷 还有问题请追问
2023-06-12 21:56:471

效应T细胞的来源是什么???

骨髓中形成,然后转到胸腺中完成发育,遇到抗原刺激形成效应T细胞
2023-06-12 21:56:562

反馈抑制器,均衡,效果器之间是怎样辨认的,有什么英文表示吗

反馈抑制器——Feedback suppressor;均衡器——Equalizer(EQ);效果器——Effector(EFF)。
2023-06-12 21:57:051

反射弧各个部分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所在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传入神经具有从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相当于所有的感觉神经。同时,传入神经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其直接接触到灰质的后角。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最大区别是传入神经有一个“α”形的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传出神经传出神经(centrifugalnerve)是指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到各个器官或外围部分的神经。包括植物神经及运动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2023-06-12 21:57:131

雅顿ta-700es功放机各旋钮和插孔的功能

合并功放机,BGM,DVD,VCR,TAPE是音乐信号输入端口,平时使用就插BGM端口即可。第5个端口是直通功放板的信号端口,很少使用。下面的小旋钮是调节音乐信号大小的,上面旋钮是调节话筒信号大小。REMOTE是外接遥控头的插口。EFFector是连接混响的两个接口。MIC4.5当然就是插话筒的了。功放其作用主要是将音源器材输入的较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后,产生足够大的电流去推动扬声器进行声音的重放。由于考虑功率、阻抗、失真、动态以及不同的使用范围和控制调节功能,不同的功放在内部的信号处理、线路设计和生产工艺上也各不相同。扩展资料:雅顿对加盟合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及督导,包括店址的选择,店面装修形象设计,店员招募,店员行为规范培训、产品知识、售后服务、心态调整和团队精神培养。在功放的信号处理部分采用频率切割技术,将理论上人耳听不到的超低频信号(20HZ以下)删除,因为这部分频段所消耗的功率最多,再将这一部分频段的功率集中起来放大20HZ以上频段,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功放的有效功率,在20HZ以上频段的实际功率相当于普通功放的1.5倍,使中频饱满有力,低频动态感强,效果还原更加真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顿音响
2023-06-12 21:57:221

中学化学的英文术语

地址:http://jpkc.njau.edu.cn/biochemistry/file/2-8.doc供学生使用的《生物化学》重要术语中英语对照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单糖(monosaccharide)寡糖(oligosaccharide)多糖(polysaccharide)醛糖(aldose)酮糖(ketose)蔗糖(sucrose)乳糖(lactose)麦芽糖(maltose)纤维二糖(cellobiose)多糖(polysaccharides)淀粉(starch)直链淀粉(amylose)支链淀粉(amylopectin)纤维素(cellulose)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糖原(glycogen)几丁质(chitin)糖胺聚糖(glycosaminolgycan)脂类(lipids)脂肪酸(fatty acid)甘油三酯(glycerol triester)亲水脂类(amphipathic lipids)蜡(wax)磷酸甘油脂(phosphoglyceride)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丝氨酸(phoshatidylser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肌醇三磷酸(inositol-1,4,5-trisphosphate,IP3)二脂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溶血磷脂(1ysophospholipid)鞘磷脂(sphingomyelin)神经酰胺(ceramide)类固醇(steroids)萜类(terpenes)胆固醇(cholesterol)麦角固醇(ergosterol)蛋白质 protein 简单蛋白质 simple protein氨基酸 amino acid 结合蛋白质 conjugated protein多肽 polypeptide肽 peptide肽键 peptide bond 介电常数 dielectric constant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层析法 chromatography吸附层析法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分配系数 partition or distribution confficient活性肽 active peptide二硫键 disulfide bond兼性离子 zwitterion 一级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疏水效应 hydrophobic effect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trophoresis, CE)离子交换层析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同源蛋白 homologous protein 构象 conformation构象角 conformatiomal angle 糖脂(glycolipid)糖基甘油酯(glycosylglyceride)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脑苷脂(cerebroside)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硫酸脑苷脂(cerebroside sulfate)糖蛋白(glycoproteins)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生物膜(biomembrane)膜脂(membrane lipids)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脂质双层分子(lipid bilayers)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外源性(extrinsic protein)内在蛋白(integral protein)内源性蛋白(intrinsic protein)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s)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介导性运输(mediated transport)非介导性运输(nonmediated transport)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离子通道(ionic channel)离子载体(ionophore)内吞作用(endocytosis)胞饮作用”(pinocytosis)外排作用(exocytosis)基团转移(group translocation)脂蛋白(lipoprotein)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质(chromatin)组蛋白(histone)核小体(nucleosome)病毒(virus)噬菌体(bacteriophage或简称phage)变性 denaturation 沉降系数(S)Svedberg(S)抗体 antibody 亲和层析法 affinity chromatography盐溶 salting in 盐析 salting out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 a-螺旋 a-helix 超二级结构 super-secondaery structure结构域 structure domain 氢键 hydrogen bend 疏水相互作用 hydrophoblic interaction 肌红蛋白 myoglobin 寡聚蛋白质 oligomeric protein 无规则卷曲 randon coil 复性 renaturation 镰刀状细胞贫血病 sickle-cell anermia 酶(enzyme)酶的专一性(specificity)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多酶复合体系(multienzyme system)酶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of enzyme)催化基团(catalytic site)酶原(zymogen or proenzyme)诱导契合(induced-fit theory)抗体酶(abzyme)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激活剂(activator)抑制剂(inhibitor)可逆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调节酶(modulator)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同配位效应(isosteric effect)变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变构激活(allosteric activation )正协同效应(positive cooperative effect)负协同效应(negative cooperative effect)效应物(effector)维生素(vitamin)维生素缺少症(avitaminosis)调节中心(regulatory center)催化亚基(catalytic subunit)调节亚基(regulatory subunit)诱导酶(induced enzyme)结构酶(structural enzyme)核酶(ribozyme)辅酶(coenzyme)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纯度(purity of enzyme)酶活力(enzyme activity)a-淀粉酶(a-amylase)b-淀粉酶(b-amylase)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淀粉的磷酸化酶(amylophosphorylase)糖酵解(glycolysis)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烟酰胺脱氢酶类(nicotinamide dehydrogenase)黄素脱氢酶类(flavin dehydrogenase)铁硫蛋白类(iron-sulfur protein)泛醌(ubiquinone)细胞色素类(cytochromes)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oxidase)鱼藤酮(rotenone)安密妥(amytal)杀粉蝶菌素(piericidine)抗霉素A(antimycin A)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化学偶联假说(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构象偶联假说(conformational coupling hypothesis)甘油-磷酸穿梭途径(glycerophosphate shuttle)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malate- aspartate shuttle)异柠檬酸穿梭途径(isocitrate shuttle)能荷(energy charge)肉碱(肉毒碱,carnitine)乙醛酸体(乙醛酸循环体,glyoxysome)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酮体(ketone bodies)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de novo synthesis)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DH) 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转氨酶(transaminase) 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GPT或 alanine transaminase,ALT) 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或 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lutamyl systeine synthetase,γ-ECS)谷胱甘肽(glutathione) 谷胱甘肽合成酶(glutathione synthetase) 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固氮酶(nitrogenase)自身固氮微生物(diazatrophs) 共生固氮微生物(symbiotic microorganism)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 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谷氨酸合酶(glutamate: oxo-glutarate aminotransferase,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腺苷-5"-磷酸硫酸酐(adenosine-5"-phosphosulfate,APS)3"-磷酸腺酐-5"-磷酰硫酸(3"-phosphoadenosine-5"-phosphosulfate,PAPS)5-磷酸核糖焦磷酸(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et,PRPP)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spartate trsnscarbamoy lase)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denine phosphoribosyl fransferase,APRT)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 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谷氧还蛋白还原酶(glutaredoxin reductase) 胸腺嘧啶核苷酸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DNA复制(DNA replication)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冈崎片段(Okazaki fragement)前导链(leading strand) 滞后链(lagging strand)引物(primer)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 半保留式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模板(template)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转换(transition) 颠换(transversion)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转座子(transposon)启动子(promoter)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修饰(modification) 单链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ed binding proteins, SSB)遗传密码(genetic code)读码框架(reading frame)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简并性(degeneracy)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起始密码子(initiatlon codon)终止密码子(termination codon)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同功受体tRNA(isoaccepting tRNA)反密码子(anticodon)多核糖体(polyribisome)氨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hine –Dalgarno序列(Shine –Dalgarno sequence)起始因子(initiation factor)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释放因子(release factor)转肽(transpeptidation)移位(translocation)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ones)共翻译转移(co-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翻译后转移(post-translational translocation)信号肽(signal sequence)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PR)代谢 (metabolism)代谢调节 (metabolic regulation)共价修饰 (covalent modification)反馈抑制 (feedback inhibition)操纵子模型 (operon model)衰减作用 (attenuation)级联放大作用 (amplification cascade)变(别)构效应 (allosteric effect)诱导和阻遏 (induction and repression)蛋白激酶 C (protein kinase C,PKC)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受体 (receptor)G 蛋白 (guanosine triphosphate-binding protein)信号转导 (signal transduction)钙调素 (calmodulin,CaM) 磷酯酶 (phospholipase C,PLC)
2023-06-12 21:57:421

反射弧有哪些部分组成,试述其个部分特点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023-06-12 21:58:012

骨骼肌运动神经末梢是肌梭吗?

我记得好像是
2023-06-12 21:58:172

细胞凋亡的过程书上说是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这个自动结束生命是什么意思,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不是吞噬

就是自杀,细胞会自动启动基因中的凋亡基因,一般通过溶酶体,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发育阶段,比如蝌蚪变青蛙,尾巴不见了,就是靠细胞凋亡
2023-06-12 21:58:285

罗伊护理评估系统的一、二级评估是什么?

在罗伊适应模式中,一级评估是行为评估。二级评估是刺激评估。一级评估是指收集与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种适应方式有关的行为,又称为行为评估(assess of behaviour)。护士要判断个体输出的行为是否为适应性反应,是否有助于促进健康;识别个体出现的无效反应和需要护士帮助才能达到的适应反应。一级评估的内容包括:1、生理功能。包括氧气、营养、排泄、活动及休息、防御、感觉、水、电解质平衡、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其中无效反应的生理活动表现为:缺氧、营养不良、腹泻、便秘、尿失禁、失眠、发热、疼痛、压疮、水肿、电解质紊乱、血糖过高、血压过高等。2、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和人本自我方面的功能表现。其中无效反应的生理活动表现为自卑、自责、自我形象紊乱、无能为力感等。3、角色功能。包括个体在家庭、单位、社会等各种角色的功能情况。其中无效反应可表现为角色不一致、角色冲突等。4、相互依赖。包括个体与其重要关系人、支持系统的互动状态方面的输出性行为。其中无效反应的表现如孤独、分离性焦虑等。二级评估是对影响服务对象行为的3种刺激类型的评估,又称刺激评估。在该阶段,护士要对可能影响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刺激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识别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拓展资料:罗伊适应模式罗伊适应模式由美国护理理论家罗伊提出,是罗伊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约翰逊的行为系统模式、赫尔森的适应理论、席尔的压力与应激理论、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以及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形成。罗伊适应模式深入探讨了人的适应机制、适应方式和适应过程。罗伊认为人是一个整体适应系统,人的生命过程是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不断适应的过程;护理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适应性发应和提高人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罗伊理论的核心是“人是一个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整体性适应系统”,即人为了适应环境所进行整体运作的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可分为5部分:输入(Input)、控制过程/应对机制(Process)、适应方式/效应器(effector)、输出(Output)和反馈(Feedback)。其中输入部分由刺激和个体的适应水平组成;控制过程也就是个日所采用的应对机制,包括两个亚系统,即调节者和认知者,这两个亚系统形成四种适应方式,即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系统的输入部分是人通过对刺激的调节与控制所最终产生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适应系统的输出,分为适应性反应和无效反应;这两种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输入该系统。自罗伊适应模式发展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护理管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等各领域。在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罗伊将适应模式与一般的护理程序相结合,以指导护士更全面地收集服务对象的健康资料,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护理,促进其健康和完整性。
2023-06-12 21:58:441

适应模式的提出者

适应模式的提出者是Roy。适应模式由美国护理理论家罗伊提出,是罗伊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约翰逊的行为系统模式、赫尔森的适应理论、席尔的压力与应激理论、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以及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形成。罗伊适应模式深入探讨了人的适应机制、适应方式和适应过程。罗伊认为人是一个整体适应系统,人的生命过程是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不断适应的过程;护理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适应性反应和提高人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卡利斯塔·罗伊(Callista Roy)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1939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大家庭。1963年毕业于洛杉矶圣玛丽学院,取得了 护理学士学位。1966年取得了加利福利亚大学的护理学硕 士学位。分别于1973年及1977取得了加利福利亚大 学的社会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64年至1966年之间形成了罗伊适应模式。罗伊理论的核心是“人是一个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整体性适应系统”,即人为了适应环境所进行整体运作的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可分为5部分:输入(Input)、控制过程/应对机制(Process)、适应方式/效应器(effector)、输出(Output)和反馈(Feedback)。其中输入部分由刺激和个体的适应水平组成。控制过程也就是个日所采用的应对机制,包括两个亚系统,即调节者和认知者,这两个亚系统形成四种适应方式,即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系统的输入部分是人通过对刺激的调节与控制所最终产生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适应系统的输出,分为适应性反应和无效反应;这两种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输入该系统。
2023-06-12 21:58:521

光是电磁波,为什么闭上眼还能感受到.

人的眼皮很薄,波长较长的红光能穿透,加上红血球对红光的散射,所以闭上眼睛能感受到红光。
2023-06-12 21:59:168

细胞凋亡的3种途径是什么?

按照起始caspase的不同,可将哺乳细胞的凋亡分为三种基本的途径。一种称为外在途径(extrinsic pathway),由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如Fas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引发;另一种称为内在途径(intrinsic pathway)或线粒体途径(mitochondrial pathway),由许多应激条件、化学治疗试剂和药物所起始(Nicholson, 1999;Denault和Salvesen,2003);第三种途径是内质网应激所导致的caspase-12的活化,从而导致凋亡。
2023-06-12 21:59:322

什么是过敏性坏死反应?

各种病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该范围以外的植物具有非寄主抗病性。非寄主抗病性是由于缺乏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基础亲和性(basiccompatibility),亦即病原物没有必需的致病因子,不能克服植物的非专化性基础抗病机制。一旦病原物进化产生了必需的致病因子,与植物建立了基础亲和性,病原菌就得以侵染和繁殖,植物就变成了寄主。生存的植物进一步演化出专化性的防卫机制,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与病原物之间建立了选择不亲和性(selectedincompatibility),植物重新抗病,抵抗具有专化致病性的病原物小种。这种抗病性就是品种抗病性,这类抗病性的产生使双方的互作关系发展到品种—小种之间特异性识别的水平(Heath,1981,1991,2000)。<p>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上述抗病性的进化(Jones等,2006;Boller等,2009)。植物也具有先天免疫系统(innateimmunesystem),用来侦测和杜绝病原菌。病原菌和其他微生物都具有一类保守的分子类型,称为病原菌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PAMP)或微生物模式分子(microb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MAMP),此种分子可以被植物细胞表面的模式分子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PRR)所识别,启动第一层次的防卫反应,即非专化性的PAMP激发免疫性(PTI),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后来病原菌产生了多种新类型的致病因子,通称为效应子(effector),可以成功克服植物第一层次的防卫反应。植物又进化产生了专化性受体,来识别病原菌的效应子,启动第二层次的防卫反应,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这就是效应子激发免疫性(effector-triggeredimmunity,ETI)。<p>过敏性坏死反应类型的主动抗病性,迄今仍是抗病育种中所利用的主要抗病类型。这种抗病性是由主效抗病基因(R基因)所控制的定性抗病性,抗病效能很高,又易于鉴定和选择。但这种抗病性是小种专化的,仅对病原菌群体中特定的小种有效,可因小种更替而失效,寿命较短。抗病新品种的不断释放和病原菌小种的频繁变化,构成了“军备竞赛”式的恶性循环。为了解决品种抗病性失效这一世界性难题,就需要研究和利用持久抗病性(durableresistance),育成持久抗病性品种,或采用合理的策略延长抗病性的持久度。诱导抗病性和转基因抗病性的研究,也为植物抗病性利用开辟了新领域。
2023-06-12 21:59:451

电吉他的效果器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

改变音色 制造不同的音乐效果的 效果器种类 不同的效果器用法都不太一样 一般都是有一个脚踩开关 用脚一踩即可 电吉他不用效果器当然也可以谈 不过这样弹就很单调了好像没有谁是弹电吉他不用效果器的 应为那样就跟木吉他没生区别就是声大点
2023-06-12 22:00:082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纽厄尔(Alan Newell,1927)和美国科学家、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的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等。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有: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制激物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式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4、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
2023-06-12 22:01:141

什么是细菌的Ⅲ型泌出系统?

已知动物和植物的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有5种类型的蛋白质泌出系统。革兰氏阴性的植物病原细菌利用Ⅲ型蛋白质泌出系统(TypeⅢproteinsecretionsystems,TTSS),主动将细菌的效应蛋白质输入寄主细胞,干扰或调节细胞正常生理过程,使之有利于病原细菌的侵染和发病(Galan等,1999;Kjemtrup等,2000;Jin等,2001,2003)。由TTSS输送的主要在植物细胞内发挥功能的蛋白质,被称为Ⅲ型泌出系统效应蛋白质(TTSSeffectorproteins),简称效应子(effector)。TTSS缺陷突变菌株即使接种感病寄主,也不能生长和引起发病。这表明,完整的TTSS对病害发生非常重要(Lindgren等,1986)。植物病原细菌有多数III型蛋白质泌出系统效应子,它们共同起作用,单个效应子的突变,并不能显著影响其致病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效应子通过抑制寄主防卫反应而增强病原细菌的致病性。例如,丁香假单胞菌的AvrRpt2,AvrPphC和VirPphA等可阻止寄主植物识别具有特定毒性基因的菌系,从而抑制了病原菌侵染诱导的防卫反应。另外,也有些效应子可以调节植物的激素生理,使之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和发病,甚至有些效应子还有促进病原菌在寄主组织中形成菌落、产生坏死病斑和协助病原菌传播等功能。
2023-06-12 22:01:321

效应细胞的概念是什么

中文名称:效应细胞 英文名称:effector cell 定义1:一般指在免疫应答中参与清除异物抗原和行使效应功能的免疫细胞。 如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等。 定义2: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由免疫信号活化并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等。 杀细胞病毒?这个...没听过培养物?是培养出来的东东 还是培养基?
2023-06-12 22:01:431

效应器和连通器一样吗

不一样。1、效应器(Effector)指的是音响设备中的一种电子效果器,可以通过特定的电路对音乐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使其产生各种音效。例如,失真效应器、合唱效应器、延迟效应器等等。效应器在音乐演奏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被用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2、连通器(Connector)则是指连接器材或设备的一种接口组件,负责传递数据或信号。例如,USB连通器、HDMI连通器、网线连通器等等。连通器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的设备或系统,以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
2023-06-12 22:02:001

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什么

效应T细胞 补充: ①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机体的二次应答是针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而不是针对其他初次进入机体的抗原;②有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 对初次抗原刺激的信息可留下记忆。在再次与进入机体的相同抗原相遇时,会产生迅速而强烈的 免疫应答 ;③有正反应和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和) 致敏淋巴细胞 以发挥免疫功能的称为正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对再次抗原刺激不再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这是特异性的一种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称为负反应,又称免疫耐受性;④有多种细胞参与:针对抗原刺激的应答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但在完成 特异性免疫 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一些细胞( 巨噬细胞 、 粒细胞 等)的参与;⑤有个体的特征: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出生后,经抗原的反复刺激而在 非特异性免疫 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保护个体的功能,这种功能有质和量的差别,不同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效应B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2023-06-12 22:02:143

辅助t细胞和杀手t细胞的区别

辅助T细胞不直接对抗原产生效应,但辅助其他的淋巴细胞实现对抗原的免疫学效应,如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即B细胞单独存在不能产生抗体,只有靠辅助T细胞的帮助才能产生抗体 杀伤性T细胞能直接杀伤带抗原的靶细胞,如移植细胞、肿瘤细胞、以及受微生物感染的细胞等
2023-06-12 22:02:354

细胞毒性T细胞是不是就是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是T淋巴细胞的一种.T细胞是相当复杂的不均一体、又不断在体内更新、在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功能的亚群,但分类原则和命名比较混乱,尚未统一.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一致公认的有: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s,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Td),有参与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处女或天然T细胞(Virgin or Natural T cells),他们和抗原接触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T细胞(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2023-06-12 22:03:011

如何做好一个DJ

感觉好的
2023-06-12 22:03:185

效应器由什么组成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可由突触方向辨别。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神经中枢的活动经神经纤维传导而最终产生作用的部位,如肌肉、分泌腺等。
2023-06-12 22:03:561

条件反射的效应器是什么?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按神经末梢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组成运动终板.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上皮细胞等处.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末梢分支呈丛状;末端膨大成小结或扣环,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
2023-06-12 22:05:151

T细胞和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增殖分化来的,主要作用是攻击受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2023-06-12 22:05:253

反射的效应器是

D 效应器与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按神经末梢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组成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上皮细胞等处.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末梢分支呈丛状;末端膨大成小结或扣环,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  神经末梢向肌纤维传递冲动,是由于神经纤维轴突终端膨大部分释放化学介质(乙酰胆硷),经过裂隙,作用于肌膜,使肌膜产生膜电位来完成的.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叫做效应器.效应器是反射弧的一部分.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五个部分.
2023-06-12 22:05:321

cause和effect该怎么区分?

Cause和Effect是两个连续的动作,cause之后就会有effect。Cause指原因、动机,它的英文解释是:Causeisanythingwhichmakesaneventoranotherthingtohappen.Cause通常会搭配问句“whyitoccurred”或“howdiditmanifest”。而Effect指后果、结果,它的英文解释是:Effectistheaftereffectoroutcomeofthecauses.没有原因cause就不会有结果effect,它通常是“whathappen”这一类问题的答案。Cause和Effect的区别:想要知道一件事的”cause”,我们通常会用“why”和“how”来提问;而“effect”只能搭配问题“whathappen”。典型例子:whytheskyisblue?Itisduetotheairmoleculesthatspreadsbluelightmorethanredlightfromthesun.前者theskyisblue是effect(结果),而后者是cause(原因).而遇到灾祸时,人们通常考虑的是cause而不是effect。总结:1.Cause先发生,effect后发生,二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Effect是cause的结果。2.Cause是问题“howithappens”和“whyithappens”的答案;而Effect是问题“whathappen”的答案。
2023-06-12 22:05:401

效果器起的是什么作用?

可以这么说,效果器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吉他的效果,效果器也分很多种类,例如混声,合成,哇音...《真的爱你》属于轻摇滚,开效果器时失真度也不应太高,主音吉他的音量控制在中低就可以,奏SOLO时音量应大点,至于节奏吉他音量控制到一个能听到的临界值就可以《生日礼物》电吉他伴奏属于重金属,失真度相对较高,基本跟《真的爱你》相反,但不管什么,自己喜欢就好,不知道我的答案你是否满意啊?
2023-06-12 22:05:493

效应器由什么组成?

m是效应器看缺口
2023-06-12 22:06:243

变构剂调节的机理是?

与调节亚基或调节部位结合在反馈抑制中是终产物抑制第一个酶的活性,终产物的分子机构显然不同于酶的底物。所以,反馈抑制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竞争性抑制作用中,抑制物和酶的活性中心相结合。而在反馈抑制中,抑制物和酶的另一部位结合,导致酶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降低乃至丧失催化活性。有些酶除了活性中心外,还有一个或几个部位,当特异性分子非共价地结合到这些部位时,可改变酶的构象,进而改变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作用称为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受变构调节的酶称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这些特异性分子称为效应剂(effector)。变构酶分子组成,一般是多亚基的,分子中凡与底物分子相结合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凡与效应剂相结合的部位称为调节部位(regulatory site),这二部位可以在不同的亚基上,或者位于同一亚基。
2023-06-12 22:06:391

分子生物学词汇(e)

E rosette test|E(玫瑰)花结试验   EA rossette|EA(玫瑰)花结[E表示红细胞erythrocyte,A表示抗体antibody]   EAC rossette|EAC(玫瑰)花结[E表示红细胞erythrocyte,A表示抗体antibody,C表示补体   complement]   Eadie plot|Eadie图   Eadie plotting|Eadie作图法[用于酶促反应动力学]   early gene|早期基因[可特指病毒]   early hypersensitivity|早发型超敏反应   early phage|早期[有时特指病毒复制的早期]   early promoter|早期启动子[有时特指病毒]   early protein|早期蛋白[有时特指病毒]   early transcription|早期转录[有时特指病毒]   eburicoic acid|齿孔酸   ecdysis|蜕皮   ecdyson|蜕皮激素[见于昆虫等节肢动物]   ecdyson response element|蜕皮激素效应元件   ecdysteroid hormone|蜕皮类固醇激素[见于血吸虫]   echinomycin|棘霉素   echinonectin|海胆粘连蛋白   echiststin|锯鳞(蝮蝰)血抑(环)肽[可抑制血小板凝集]   ECHO virus|ECHO病毒,艾柯病毒   eclipse period|[细胞生长的]隐蔽期   eclipsed conformation|重叠构象   eclosion hormone|蜕壳激素[见于昆虫]   ecological isolation|生态隔离   ecology|生态学   ecosphere|生态圈   ecotropic retrovirus|亲嗜性逆转录病毒[只能在原始宿主细胞引起产毒性感染]   ecotype|生态型   ecteinascidin|海鞘素   ectendomycorrhiza|内外生菌根   ectoderm|外胚层   ectodesma|胞外连丝   ectodesmata|(复)胞外连丝   ectodomain|胞外(结构)域   ectoenzyme|胞外酶   ectomycorrhiza|外生菌根   ectopic|异位的   ectopic amplification|异位扩增[引物与非目标序列结合而引导的PCR扩增]   ectopic expression|异位表达   ectopic hormone|异位激素[不是由原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   ectopic insertion|异位插入   ectoplasm|外质   ectoplast|外质体   ectosarc|外质   ectospore|外生孢子;(孢子)表壁   ectotoxin|外毒素   eddy diffusion|涡流扩散   edeine|伊短菌素   edema|水肿   edge effect|边缘效应   editing|我[如RNA我,核酸外切我等]   editosome|我体[进行RNA我的场所]   Edman chemistry|Edman化学(原理)   Edman degradation|Edman 降解(法)[连续测定蛋白质N端氨基酸序列的经典方法]   Edman stepwise degradation|Edman 分步降解(法)   EF hand|EF手[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钙结合基序,含E、F两段螺旋,并形成螺旋-环-螺旋   effective nuclear charge|有效核电荷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有效群体大小,有效种群大小   effective quantum number|有效量子数   effector|效应子,效应物,效应器,效应基因   effector cell|效应细胞   effector function|效应子功能   effector molecule|效应分子   effector site|效应物部位   effector T cell|效应(性)T细胞   efferent nerve|传出神经   efficiency of plating|成斑效率   efficient|高效的,有效的   efflorescence|风化   effluent|流出物,流出液   efflux|外向通量;流(出)量;流出   egg nucleus|卵核   eglin|水蛭(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等]   eicosane|二十碳烷   eicosanoic acid|二十(烷)酸   eicosanoid|类二十烷酸,类花生酸[指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凝血 烷等激素]   eicosanol|二十碳醇   eicosapentaenoic acid|十二碳五烯酸   elaidic acid|反油酸,反-9-十八碳单烯酸   elaioplast|油质体   elastase|弹性蛋白酶   elastatinal|弹性(蛋白)酶抑制剂   elastic fiber|弹性纤维   elastin|弹性蛋白   elastoma|高弹性   electric birefringence|电双折射   electric conductance|电导   electric conductivity|电导,电导率,电导性   electric coupling|电偶合   electric dehydration|电脱水(作用)   electric double layer|电双层   electric field|电场   electric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电场流分级(分离)   electric impluse|电脉冲   electric potential|电势,电位   electric tape|绝缘胶布,绝缘胶带   electrical stimulator|电刺激器   electrical synapse|电突触   electrical transmission|电传递   electrically facilitated flow|电易化流动,电促流动   electroblotting|电印迹   electroblotting device|电印迹仪,电印迹装置   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   electrocatalysis|电催化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电化学梯度   electrochemical proton gradient|质子电化学梯度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电化学反应   electrochemical sensor|电化学传感器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电化学发光   electrode|电极   electrode potential|电极电势   electrodeionization|电去离子,电脱离子   electrodialysis|电透析   electroeluate|电洗脱物   electroelution|电洗脱   electroencephalogram|脑电图   electroendoosmosis|电内渗
2023-06-12 22:06:471

吉他效果器"单块"与"合成"的区别

所谓效果器,顾名思义,给音色施加effect(效果、影响),不仅是电吉他,许多乐器、合唱等都使用它,当您听到的音乐,基本上都上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而不经过加工的音乐(no,effector)就给人一种美中不足的感觉。可以说效果器在音乐的构成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此,就电吉他所使用的代表性的效果器作一解说。作为有效地使用效果器的入门指南,希望能制出优质音响的同时,能把这作为研究效果器在其他乐器中的使用方法,在构成音乐全体中效果器的理想状态等方面问题的第一步。 吉他演奏如果只能弹奏的话,是不能称为合格的。弹奏曲子、乐句时,必须能迅速定出与弹奏本人的个性相适合的音色来。如果音色、音量错了,好好的乐句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又破坏了它的协调性(统一性)。 1.失真效果器(Distortion) 在许多的电器中,在“摇滚”的世界中,被许许多多的人所使用,使用度最多的就是失真器。在想与不失真的清晰的音作对比时,在音量某种程度被限制的情况下,想发出失真音时,失真器就成为相当便利的东西。 使输入的信号故意失真是失真器的基本构造。失真的操纵,通常是通过调节失真度的、使音色变化的TONE及对TONE情况进行调整的LEVEL这三个装置进行的。 失真器,即使通过吉他本身的音量调节,其失真方法还是有变化的。吉他的音量如果是10的话,是最失真的,慢慢地旋低音量失真就慢慢地小下去。而且,音量极度下降的同时就接近原音。因此,如果使用这个的话,就能够用一种把音箱置于最大音量位置进行演奏时一样的感觉来演奏。对于在重摇滚中,想使用象marshall似的音箱的人来说,我还是奉劝各位通过这种失真器来进吉他音量的控制。 2.Over Drive过载效果器 基本上是属于失真器系统的效果器,但其轻微的失真音是它的魅力所在,与原本的失真器还是有不同之处。有一个明显区别,它们只是通过音色上的差别来区分。失真器的音色倾向于重摇滚的较粗糙的失真法,而Over Drive则是比较前者来得细腻得多也悦耳的多的失真法。是为了再现使用电子管音箱时的自然失真音而制造的。 3.Phase移相效果器 由于是移动相位(phase),所以也叫做phade.shifter。 通过把原音和相对于原音而变化相位的混音合起来,产生一种有深度的回旋感,是为了能通过电气而产生一种回转扬声器的效果而制造出来的效果器。(又称回旋效果器) 4.Flanger 飘忽效果器 Flanger与chorus 一样,发出比原音稍微延迟一点的音,通进音调的上下摇晃而产生杂音感,使音色起伏的一种效果器。 所谓Flanger是从轻轻按录音机的Flange ,使故意产生的回转效果的音与原音混合的效果技巧中得名而来。 5.Equalizer(平衡器)均衡效果器 就如其名称一样,是进行平衡的效果器,与装在放大器上的tone.control(音色控制是一样的功能,能够控制更加细微的音质。由于演奏场所温度、湿度的不同,吉他的音色也会不同。这时,就要使用平衡器来调节音质,使其发出同平常一样的音。可以说是演播录音时绝对必要的东西。 a)Graphic.equallzer(图形均衡器) 通过增大、削除分布在几个周波数带中的调节器,使细微音质的调整成为可能。 b)Parametric.Equalizer(参数平衡器) 图形平衡器,其若干的周波数带是预先设定好的,但参数平衡器,则使其可变,并且由于其中心周波数幅也能变化,更加精密的调节控制就成为可能。 6.Digital.Reverb(数字混响效果器) 用来制造余音,虽然与附属吉他放大器的Reverb(混响器)相同,但它不是象用来Analogue Reverb(模拟混响器)那样产生物理性的振动,而是使输入的音迅速变成数字情报。通过程序控制结果产生出余音。 7.Exciter(激励效果器) 由于构造不同,可分为多种,但获得的基本效果是:使音延长、使轮廓显明,也就是说使将要逝支产音变得突了起来。 8.Pitch.Shifter(音调变化器) 如文字所表示的那样,是改变音调的效果器。把各种各样的间程混和起来,制造出热闹的和声,再加上音调变化的音,就能获取得很自然的chorus(合唱)感。 9.Noise gate(降噪效果器) 具有把一定水平以下的信号切断的功能的效果器。也就是说:弹奏的音开始减弱、弱到一定音量以下时开始发挥作用,使不必要发出的音不发出来。降到哪个位置的音量时可以切断。由threshold(界限)来决定。决定音的消除方法的是Release time. 10.Limiter(限幅器) 具有限制一定音量以上的峰值(peak)的功能的效果器。也就是说:消除音量的多余部分,防止由于过大输入而引起的失真,在不改变音色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很纯正的音质持续效果。 11.Chorus(合唱效果器) Chorus就是使原音稍微延长,使这音的音程稍微上下,再与原音混合,从而产生杂音感和自然的扩展。是震音系统的效果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不管种类如何:clear、distortion。不论哪种sound都与其组合,是非常便利的效果器。另外,有效地使用stereo.out(立体声)。就能够产生出相当广阔的音。 12.Delay(延迟效果器) 延时器如文字所述,通过延长原音,使音色扩展的效果器。 Delay time用msec来表示,除Delay time(DTIME)外,还有调节音反复几次的feed.back(F.RACK)、调整level的 effect.lever(E.LEVEL).总共3个旋钮来控制全部的延迟音。另外swich.off有使音持续反复的持续(hold)功能。 13.Compression(压缩效果器) 制造出接近原音的,没有失真的持续效果的效果器。Compression上通过较大的音压低其音量,对较小的音提高其音量,使音量平均化,从而获得sustain。另外,所谓没有失真,是指为使起奏音能变化而形成的与原音韵味不同的独特的Compression.sound。 14.Multiple.Effects(组合效果器) 不是破坏各个效果器的个性,而是把它归纳于一台之中,叫做Multiple.Effects。 迄今为止所说明的,Reverb Delay Flanging,Chourus,Pitch ,Shifter等效果器的效果都能获得,最近还产生出了吉他演奏家者用的加有Distortion等功能的价廉且多功能高音质的效果器。作为小型效果器,其轻便虽还不够,但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成为其身边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事实。 15.“Wah Wah(哇音踏板) 保持特定的周波数内峰值,通过踏板使其运动的效果器。音调的旋钮就是踏板,特定的音域比原音更加显明地被强调,其他的音域听起来就弱,这是其特征。 一般来说,向前踏,音就尖锐,返回来,音就变得圆滑 。通常有一边运动一边演奏的打击性的奏法,也有选择音色,稍微运动踏板的奏法。不论是浪漫曲,还是摇滚乐,都是应用范围相当广的效果器。 效果器又分单块和合成两种 单块即只有一种效果的效果器 合成则集成了多种效果甚至鼓机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流行的效果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以BOSS,DIGITECH为代表的传统单快效果器 以ZOOM,KORG,BOSS,DIGITECH等为代表的合成效果器 以POD,V-AMP等为代表的音箱模拟器。 在这些品牌中BOSS,DIGITECH,DOD等又分出了N多具体型号。 至于价格由于型号品牌太多,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如果你拥有好的吉他和音箱,在选效果器时,我建议你选择单快组合,这是非常传统的做法,立杆见影。因为单快效果器具有直观,调节方便,音色素质高等特点,所以一直没给人以落伍的感觉,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单快组合的做法。单快效果器比较忠实于原琴的音色,这是我喜欢的,它使你的吉他音色不走样,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 如果你有一把一般的吉他,选合成效果器是非常实用的。事实上我身边的朋友大部分使用合成效果器。这样的投资少,效果多。但调节比较麻烦。至使初学者头晕脑涨。 如果你的吉他比较差,那效果起的对吉他音色的改变就很重要了。这时你可以考虑音箱模拟器了,它有强大的模拟功能,会使你的吉他音色有根本的变化。对于好的吉他这不能算一件好事,但对于一把普通的吉他有重要的作用。
2023-06-12 22:06:561

老式功放后面各接口具体接功能。

MIC OUT(麦克风输出)RECORD OUT(录音输出)LINEOUT(线路输出)AUX1(辅助1)AUX2(辅助2)EFFECTOR OUT(混音输出) EFFECTOR IN(混音输入)
2023-06-12 22:07:201

反射弧各部分具体组成是什么

那就是神经纤维
2023-06-12 22:07:333

反馈抑制器,均衡,效果器之间是怎样辨认的,有什么英文表示吗

反馈抑制器——Feedback suppressor;均衡器——Equalizer(EQ);效果器——Effector(EFF)。
2023-06-12 22:07:431

advancedeffector是什么意思

advanced effector先进的效应.-----------------------------------如有疑问欢迎追问!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2023-06-12 22:07:521

生物高手速进!!关于反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呃。。。1、神经系统它是这样长的,传入神经从前角入,传出神经从后角出2、感应器(外围)-->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外围)。。。这条通路是这样子的。刺激中枢,没有反应,只能是传出有问题;刺激外围无反应,刺激中枢有反应,那就是传入的问题了。3、由脊髓伸出来的神经,由两部分构成。。。相当于两根线合并成了一根线。。。“>——”懂了吧~有一根是从前角出来的,叫前根;另一条由后角出来的,叫后根。
2023-06-12 22:08:012

细胞凋亡的3种途径是什么?

1、凋亡抑制物正常活细胞因为核酸酶处于无活性状态,而不出现DNA断裂,这是由于核酸酶和抑制物结合在一起,如果抑制物被破坏,核酸酶即可激活,引起DNA片段化(fragmentation)。现知caspase可以裂解这种抑制物而激活核酸酶,因而把这种酶称为Caspase激活的脱氧核糖核酸酶(caspase-activateddeoxyribonuleaseCAD),而把它的抑制物称为ICAD。因而,在正常情况下,CAD不显示活性是因为CAD-ICAD,以一种无活性的复合物形式存在。ICAD一旦被Caspase水解,即赋予CAD以核酸酶活性,DNA片段化即产生。有意义的是CAD只在ICAD存在时才能合成并显示活性,提示CAD-ICAD以一种其转录方式存在,因而ICAD对CAD的活化与抑制却是必需要的。2、破坏细胞结构Caspase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如裂解核纤层,核纤层(Lamina)是由核纤层蛋白通过聚合作用而连成头尾相接的多聚体,由此形成核膜的骨架结构,使染色质(chromatin)得以形成并进行正常的排列。在细胞发生凋亡时,核纤层蛋白作为底物被Caspase在一个近中部的固定部位所裂解,从而使核纤层蛋白崩解,导致细胞染色质的固缩。3、调节蛋白丧失功能Caspase可作用于几种与细胞骨架调节有关的酶或蛋白,改变细胞结构。其中包括凝胶原蛋白(gelsin)、聚合粘附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P21活化激酶α(PAKα)等。这些蛋白的裂解导致其活性下降。如Caspase可裂解凝胶原蛋白而产生片段,使之不能通过肌动蛋白(actin)纤维来调节细胞骨架。除此之外,Caspase还能灭活或下调与DNA修复有关的酶、mRNA剪切蛋白和DNA交联蛋白。由于DNA的作用,这些蛋白功能被抑制,使细胞的增殖与复制受阻并发生凋亡。所有这些都表明Caspase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破坏",它们切断细胞与周围的联系,拆散细胞骨架,阻断细胞DNA复制和修复,干扰mRNA剪切,损伤DNA与核结构,诱导细胞表达可被其他的细胞吞噬的信号,并进一步使之降解为凋亡小体。扩展资料凋亡的执行:尽管凋亡过程的详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已经确定Caspase即半胱天冬蛋白酶在凋亡过程中是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细胞凋亡的过程实际上是Caspase不可逆有限水解底物的级联放大反应过程。至少已有14种Caspase被发现,Caspase分子间的同源性很高,结构相似,都是半胱氨酸家族蛋白酶。根据功能可把Caspase基本分为二类:一类参与细胞的加工,如Pro-IL-1β和Pro-IL-1δ,形成有活性的IL-1β和IL-1δ;第二类参与细胞凋亡,包括caspase2,3,6,7,8,9.10。Caspase家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C端同源区存在半胱氨酸激活位点,此激活位点结构域为QACR/QG。2)通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29000-49000(29-49KD),在受到激活后其内部保守的天冬氨酸残基经水解形成大(P20)小(P10)两个亚单位,并进而形成两两组成的有活性的四聚体,其中,每个P20/P10异二聚体可来源于同一前体分子也可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前体分子。3)未端具有一个小的或大的原结构域。参与诱导凋亡的Caspase分成两大类:启动酶(inititaor)和效应酶(effector)它们分别在死亡信号转导的上游和下游发挥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凋亡
2023-06-12 22:08:101

罗依的适应模式中输入要素包括

罗依的适应模式中,输入要素包括人、护理目标、护理活动、健康、环境。(1)人:罗伊认为作为护理的接受者,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家庭、群体、社区或者社会。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有机整体,是一个适应系统。(2)护理目标:罗伊认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四个适应层面上的适应性反应。(3)护理活动:为了达到增进个体适应性反应的目标,护士可通过采取措施控制各种刺激,使刺激全部作用于个体的适应范围之内。同时也可以通过扩展人的适应范围,增强个体对刺激的耐受能力,来促进个体的适应性反应。(4)健康:罗伊认为健康是个体“成为一个完整和全面的人的状态和过程”。人的完整性表现为能力达到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健康也是人的功能处于对刺激的持续适应状态,若个体能不断适应各种改变"即能保持健康,故可认为健康是适应的一种反应。(5)环境:罗伊认为环境是“围绕并影响个人或群体发展与行为的所有情况、事件及因素”。环境中的刺激包括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罗依适应模式:适应模式由美国护理理论家罗伊提出,是罗伊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约翰逊的行为系统模式、赫尔森的适应理论、席尔的压力与应激理论、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以及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形成。罗伊适应模式深入探讨了人的适应机制、适应方式和适应过程。罗伊认为人是一个整体适应系统,人的生命过程是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不断适应的过程;护理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地适应性发应和提高人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罗伊理论的核心是“人是一个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整体性适应系统”,即人为了适应环境所进行整体运作的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可分为5部分:输入(Input)、控制过程/应对机制(Process)、适应方式/效应器(effector)、输出(Output)和反馈(Feedback)。
2023-06-12 22:08:171

细胞凋亡发生的过程

2023-06-12 22:08: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