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卡尔纳普的“语言框架说”怎样看待本体论问题

究竟什么是本体论?众所周知,ontology这个词中的"on"在古希腊文中写作"ov",在英文中则写作being.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在英文中,to be是系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做各种不同的解释.从哲学上看,它的最基本的用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是",如He is a student(他是一个学生);二是"存在",如He is(他存在).to be的动名词being解释"存在者",指以个别的方式存在着的人和事物;而当being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以Being的方式出现时,则解释"存在".按照传统的哲学见解.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总和,作为最高的种概念,它在逻辑上是无法定义的.? 关于存在问题的探索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对这个问题引起普遍重视的却是近代西方哲学.黑格尔在回顾哲学的发展时,曾经这样写道:"这种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一种最抽象的对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和解.从这时起,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3)黑格尔在这里说的"这时"就是指近代.在另一处,他以更明确的口吻指出:"近代哲学并不是淳朴的,也就是说,它意识到了存在与思维的对立.必须通过思维去克服这一对立,这就意味着把握住统一."(4)黑格尔从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存在问题.在他看来,既然存在是一个抽象的范畴,所以它本身就是思维的形式,质言之,就是思维,因而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是不言而喻的.与黑格尔不同,恩格斯则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肯定了存在与思维关系的重要性.他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在他看来,思维也就是精神,存在也就是自然界或物质世界.按照这种见解,存在就是存在者的总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 在对存在、本体论及对近代西方哲学关于存在问题的见解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之后,现在我们有条件来探讨当代话语框架中的存在问题了.? 一、本体论研究复兴的原因 既然近代哲学已对存在问题获得一定的认识,那么,从20世纪初以来,存在问题为什么会再度成为困扰当代哲学家的核心问题呢?或者换一种说法,本体论的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复兴呢?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其一,传统形而上学陷入了危机之中.传统形而上学常常陷入这样的错觉之中,即认为自己在思索"存在",实际上思索的却是"存在者".亚里士多德强调,哲学的任务就是"考察存在者之为存在者"(to examine being qua being)(6),但,"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并不就是存在,这种考察仍然在存在者中兜圈子.它拘执于现成在手的存在者,却遗忘了存在本身.正如海德格尔所批评的:"自其发端乃至其完成阶段,形而上学的陈述都以某种奇怪的方式活动于一种对存在者与存在的普遍混淆之中."(7)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所表达的那种"无家可归的"状态正是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忘记存在的真理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而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则是传统形而上学终结的一个重要信号.然而,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等于一切形而上学的终结.在海德格尔看来,既然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所以人一定会继续形而上学的思考,但这种新的思考却必须以对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作为起点.事实上,他所倡导的"基础存在论"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思考的.? 其二,与传统形而上学密切相关的、传统自然科学在描述存在者世界时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观念,如存在、实体、确定性、因果决定论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把一种演化的观念带入到一切其他的实证科学对存在者世界的重新审视中.19世纪下半叶的克劳修斯提出的熵增加原理揭示了存在者世界在演化中的不可逆性.创立于20世纪初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理论大大改变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的传统观念.在经典力学的视野里,存在先于演化.但当物理学对存在者世界的考察深入到基本粒子的层面时,科学家们发现,一切都颠倒过来了,演化先于存在,因为时间是一个矢量.这一新的观念在20世纪后半叶的大爆炸宇宙学和耗散结构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由于演化构成了存在的本质,在传统物理学中作为不变的对象加以考察的实体也被现代物理学中的关系和功能所取代了,犹如印象派把古代绘画中的实体解构为光点一样.如果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还传承了经典力学对确定性观念的信赖的话,那么在后来科学的发展中,连这种确定性的观念也完全被超越了.无论是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还是玻尔的"互补原理";无论是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还是扎德的模糊数学;无论是莫诺的生物学理论,还是曼德勃罗的"非线性科学",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确定性的观念.正如普利高津所说:"人类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正处于一种新理性的开端.在这种新理性中,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8)数学和自然科学观念上的变化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使当代哲学家们从新的眼光出发,重新审视存在者世界,特别是以本体论为切入点,对存在问题做出新的说明.从孔德、马赫的实证论到逻辑实证主义思潮,从狄尔泰、齐美尔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从摩尔、亚历山大到怀特海的实在主义思潮,从罗素、维特根斯坦到奎恩的分析哲学理论,从波普尔、库恩到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理论等等,无不贯穿着当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新思索.? 其三,从近代社会向现、当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生活世界的巨大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存在问题的重新思索:? 首先,在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出生活世界的巨大的裂口,使西方学者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疑虑.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名噪一时的著作《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中这样写道:"西方的没落,乍看起来,好象跟相应的古典文化的没落一样,是一种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有限度的现象;但是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它的全部重大意义来理解,它本身就包含了有关存在(Being)的每一个重大问题."(9)在斯宾格勒看来,西方世界所面临的深刻危机并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内在于精神世界的,是西方人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的结果.只有以尼采式的眼光重新审察并理解这个世界,西方文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境.一战以后,欧洲人,特别是德国人并未从精神和文化的危机中超拔出来.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1931)中写道:"…今天的人失去了家园,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他们生存在一个只不过是由历史决定的、变化着的状况之中.存在的基础仿佛已被打碎."(10)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中也显露出同样的忧虑.后来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的兴衰进一步加剧了西方文化精神的危机和哲学家们对存在问题的反思.? 其次,在20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引起了物的主体化和人的物化与异化.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探索了"物化"和"物化意识"的问题,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32年的首次面世给西方思想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异化劳动"成了最富前沿性的理论研究课题之一.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1950)中指出,现代技术已经不再是中性的东西,它作为"座架"(Gestell)控制和支配着现代人的整个生活.马尔库塞则在《单向度的人》(1964)中强调,技术的合理性已经转化为政治的合理性,"技术拜物教"已经到处蔓延,"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了."(11)面对日益更新着的现代技术,人如何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如何阐述存在的意义,成了哲学家们最关心的课题.? 再次,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理论被普遍接受后,也对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如宾克莱所说:"他(指弗洛伊德--引者)提出的关于精神生活的无意识各方面左右人的力量的学说,对改变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这个旧观念起了重大作用."(12)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的学说不仅影响了心理学、哲学、艺术、宗教、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现实生活中的"性政治"、"性革命"和"性解放"运动,以致于有人惊呼:人类文明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弗洛伊德式的;另一种是弗洛伊德式的.? 综上所述,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包括精神世界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促使哲学家们重新去反思传统哲学,特别是作为传统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的本体论,于是,以"追问存在"为标志的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就成了当代哲学中的一种时尚。

道德本体论是什么

问题一:道德本体论的名词解释 你好 你是北京工业大学耿恭学院的学生吗? 我是这学校老师 我们也是考这个题目 希望你能独立完成考试内容。 哈哈~ 问题二:何所谓精神本体论和道德本体论?跪求~~~~~~~ 孔子:精神本体论:提倡做人要有爱心与同情心,重视人的内在精神和为人之道。老子:道德本体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问题三:孟子的本体论是什么 孟子的本体论围绕“仁”,仁之本体不能从经验界获得确证,通过给予恻隐之心以道德的规定,将其从自然存在中超 *** ,赋予其形上意义,同时又将自然天道加以道德化,就使仁体提升为天命,在天道的大化流行中立定了仁的本体根基。 问题四:什么是本体论? 想必大凡刚刚接触这个概念的人都是一头雾水,有的甚至几年时间都弄不明白它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鄙人不才就是这样的愚人。 哲学上的概念本来就够烦人的了,抽象拗口、晦涩难懂,一副不把你搞晕誓不罢休的样子,但就这还都是其次,更让人恼火的是,这些不明不白的东西竟然延伸到了科学技术领域,比如,本体论这头怪物就已经开始在人工智能、图书馆学、知识工程等领域中大行其道了。为了搞清人工智能中的本体论究竟是怎么回事,前年我特意买了一本专门讲本体论的书,结果是看得云里雾里,分不清东南西北。原本对本体论的认识是一盆糊糊,看完这本书后糊糊变成了浆糊,最终还是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本体论。我敢对天发誓,这次绝对不是由于本人天生愚钝,而是书的作者本身就没有搞懂什么是本体论,东拼西凑,弄了一大堆资料,一二三四五倒是罗列了不少,可就是没有一句话能够解释清楚本体论究竟是什么。 大凡对本体论的解释都是这样的:首先是一段辞源探讨,诸如,本体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尾巴英文的头、西方的哲学东方的道,等等、等等,前五百年后五百年详详细细罗列一番,结果,罗列完了也就算是解释完了。避实就虚,说了一大堆,就是没有一句能够涉及问题核心的,到了也没有给你交代出本体论究竟指的是什么。用爱智论坛上的一个网友的话说,那就是:“你们分得真细,佩服!!!!! 但我对答案还挺朦胧的。” 闲话少叙,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本体论吧。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本体论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只是最近这些年,它被引用到一些科学技术领域,成了一个带有哲学色彩的科学技术概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本体论在哲学上是怎样解释的。 哲学上的本体论 要想弄清楚什么是本体论,我们就得先弄明白什么是本体。对于什么是本体,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我选出两种我认为比较准确的说法供大家参考。 1、 新华字典上的解释: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2、 百度百科上的两种解释:“1.事物的本身。 2.哲学名词。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 。详细解释: 事物的原样或自身。” 应该说,新华字典和百度百科对本体的解释还是比较到位的,只是新华字典上说本体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一点似乎有些问题,因为本体论远在康德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另外,我们要对百度百科上的“事物的本身”这一解释也要注意,这一解释应该说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哲学概念了,因为“事物”这一概念是包含各种现象和关系在内的,而哲学上的本体是不包含关系和现象的,哲学上的本体似乎更应该解释为“物体或者物质本身(见《什么是物质?》一文)”。所以说,哲学上的本体应该就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或者“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这个意思,“自在之物”与“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应该就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物体或者物质本身”。 这听起来怎么这么绕呢?事实上,理解上面解释的字面意思很容易,但是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却并不是很多,让我们以“羊”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通常,我们理解“一只羊本身”的时候,可能想到的是:羊有两只坚硬的角、四个蹄子、白色的或者黑色的、皮毛是柔软的光滑的、有一种羊膻味、能够发出咩咩的叫声等等。其实这种理解并不是哲学上所说的本体。在哲学上,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都只是一种现象,颜色不是羊本身的东西,它是光线带给我们的一种视觉效果,同样,气味、声音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坚硬、光滑等等,也都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是我们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被我们叫做羊的那个东西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一切认识却都只是现象,那个被我们叫做羊的东西本身是不可认识的,那......>> 问题五:谁具有道德本体的意味 孔子:精神本体论:提倡做人要有爱心与同情心,重视人的内在精神和为人之道。老子:道德本体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问题六:求解西方古典本体论的详细阐述?? 摘自“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李勇 “本体论”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人高克兰纽斯于1636年提出,后由沃尔夫和鲍姆加登把它确定下来的。是指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学说。 一、古代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历程 虽然本体论概念提出较晚,但关于本体的研究从哲学产生就开始了。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学说和他所开创的米利都学派所致力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亦即世界万物是由什么基本物质构成以及怎样构成的问题。泰勒斯所开创的这种哲学研究范式,深深地影响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在苏格拉底以前,这种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一直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虽然这种本体论的形式非常素朴,但它所显示出来的从总体上考察宇宙世界的理论勇气却十分巨大。对于本体论为什么最初在古希腊产生,卢卡奇认为主要是因为“古希腊没有僧侣权力又没有教条式的义务式的神学,所以它能够成为产生本体论的古典国度”。而在当时与古希腊具有同等文明水平,有的甚至还超过古希腊文明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没有出现这种哲学本体论。虽然它们也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但毫不例外,它们把它归功于神的创造。这种宗教本体论已经与哲学本体论相去甚远了。 在苏格拉底之后,由于城邦危机,这种对宇宙本源问题的探讨已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道德问题成了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道德哲学关注人以及人的实践是否正确的问题。柏拉图是古希腊的第一位道德哲学家,他“是第一位回答了在正在解体的城邦中‘做什么"的问题的哲学家”。为了使他所提出的道德假设获得一种必然的保证,柏拉图提出了一种本体论。这种本体论与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宇宙一元论已大不相同。它是一种二元论的本体论。柏拉图将宇宙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理念王国,另一个是现象世界。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王国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虚幻的投影罢了。这种彼岸与此岸的分别,已开始与宗教的神学本体论同流了。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本体”概念,并作了专门的考察。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大不相同,但他仍然继承了柏拉图哲学的这种二元论性质。亚里士多德不满意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四因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在解释具体事物时,亚里士多德往往把目的因和动力因归结为形式因。于是,具体事物就被归结成了形式与质料的统一,其中形式是积极能动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发展就是由质料向形式转化的过程。在这种转化的过程当中,万事万物被排成了一个等级阶梯系统。在这个阶梯最底层是完全没有形式的“纯质料”,其最高层则是不含有任何质料的“纯形式”其实也就是上帝。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他从前门赶出去的柏拉图的理念又从后门迎了进来。只有伊壁鸠鲁的哲学同这种二元论本体论实行了决裂,伊壁鸠鲁的“无情的批判性的唯物主义粉碎了所有两个世界的本体论”。伊壁鸠鲁把人的生活的意义、道德问题作为他的哲学的主题,但与其他道德哲学家不同,伊壁鸠鲁认为只有死亡以及如何死亡才是哲学的唯一课题,除此之外的一切对人来说都毫无意义。伊壁鸠鲁的这种建立在人的生物性存在(肉体存在)基础之上的道德哲学,彻底否定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某种最终的远离尘世的彼岸精神实体的观点,提出了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人的世俗生活、人的肉体生活之中。但伊壁鸠鲁的哲学并没有撼动二元论本体论在哲学上的统治地位。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兴起,这种二元论本体论发展到了极致。 ......>> 问题七:什么多次论述诚认为诚是道德本体 正确 诚信是道德的基本 一个遵守道德的人 必然会信守诚信 问题八:萨特的本体论是什么? 去看这本书吧:《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 问题九:什么是“使用Telnet方式注册帐号”? 现在很多高校的BBS一般都是通过Telnet注触新账号,如复旦的日月光华 Telnet是Windows自带的工具,在运行中输入Telnet即可启动,在打开的窗口提示符下输入o 地址,如:o bbs.fudan.edu,即可登陆,然后按提示操作就可以了。 现在也有很多专门的上Telnet的软件,操作会方便一点

名词解释1,史学概论;2、历史本体论;3、历史认识论;4、历史方法论;

1. 是一本书,本书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本书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2.历史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3.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4.覃正爱撰著的《历史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注重理论而忽视方法的倾向,结合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方法的讨论,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从而使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该书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包括四种方法即研究评价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社会改造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各种方法既具有历史理论根据,又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其中研究评价方法是基础,科学预测方法是核心,社会改造方法是关键,理论建构方法是体系建设的需要。该书作为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专著,具有相当的创意和深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有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实践观点是马哲的本体论和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石之上的。有了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唯物、辩证、发展的种种理论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诸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等种种革命变革,都导源于实践的观点,导源于对实践的科学理解。因此,从强调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地位的这一意义上,我们确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实践辩证法哲学、实践史观哲学,也可以一言概之曰是实践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斯大林模式把实践仅仅理解为认识论范畴,在根本上不符合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精神实质。马克思的这个提纲并不只是认识论的提纲,而是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理论领域的提纲。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这种地位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此,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相互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交换,主客体双方都发生着变化,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这就是说,实践既具有客体性又具有主体性。从实践是主体的目的、利益的实现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过程这个角度看,实践具有主体性;从实践是主体的物质力量同客体的物质力量的3 相互作用过程、具有主体必须认识和加以利用的客观规律这个角度来看,实践具有客体性。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就不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实践。实践过程既不应该是主体无视客体性、规律性而盲目地行动的过程,也不应该是主体在客体的客观性、规律性面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过程。客体对于主体的客观存在的特性决定了实践的对象性、客体性、客观性,否定客体的客观性必然会否定实践活动的客观对象指向性。把实践理解为无客观对象指向性的活动无异于把生产活动理解为舞台上的“兄妹开荒”活动。客观对象能不能成为客体,依赖于主体是不是从自己的认识和改造的需要出发把它从客观世界联系中“提取”出来,但客观事物成为客体的这种对于主体的依赖性决不能理解为它失去了具有自身规律而存在的客观性。人化自然、人为事物由于凝结了人的目的、知识,是物化的知识,具有属于人的性质,但当它们再次成为主体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的时候,它们仍具有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客观规律,它们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实践的形成而形成的,也随着劳动实践而发展,最集中地表现着不同于自然界的人性、主体性,但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决不能把实践理解为无客观对象性的封闭的主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行动的循环过程,实践决不是阻碍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柏林墙”,而是联结、沟通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的桥梁。针对把人仅仅视为客体的体制和思潮,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践过程应该成为主体性和客体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过程。深入分析实践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发生着三种关系、作用和过程:一是认识被认识的过程、信息交换过程,回答着客体是什么的问题,或者主体关于客体的认识是否符合客体本性的问题,解决着认识论上的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二是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回答着客体、主体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的问题,或者主体关于客体的要求、目的能否实现的问题,解决着价值论上的肯定性价值还是否定性价值、有益还是有害、善还是恶的问题;三是作用和反作用的过程,是主体根据关于客体认识和对客体的价值要求,利用一定的方法、工具、手段改造客体的行动过程,要解决主体怎样使客体变化的问题,这其中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可行不可行、方法是优是劣的问题。如果主体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有众多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社会,那么在方法论上除了要解决怎样改造客体的问题还要解决怎样把个体组织为整体的问题,这会涉及到个体之间的功能结构、利益结构、权力结构等等的问题,即马克思讲的交往和交往形式的问题。由此可见,实践过程不仅发生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还发生着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不仅仅发生着认识世界的问题,还发生着改造世界的问题,发生着主体自身的组织管理的问题;实践过程是要把主体的认识、价值、目的、方法对象化、物化并使客体改造得能为主体服务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所以,对实践的分析必然引发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上的种种问题,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就可以树立正确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世界观是主体认识世界的结果,有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也就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我以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它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它在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发展。离开实践的哲学是繁琐哲学,对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是毫无意义的。讲唯物论也好,讲辩证法也好,讲认识论也好,讲历史唯物论也好,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一切哲学观点的阐述归根到底都应围绕实践去加以阐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线索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始终的主要线索。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看。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第一个文件自始至终贯穿一个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于它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它指明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从而也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以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为起点,按照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阐述也就应当以科学实践观的阐述为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就没有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什么是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

辨证论:事物相互联系,矛盾发展,等等,马克思主义里面详细介绍方法论:感觉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而已认识论:感觉像怎么去认识一个东西,好的认识,坏的认识都是认识.唯心里面说的是人主动认识,唯物里面说的认识是能动的反映.本体论:事物的本来面目吧在网吧上网,随便按照以前的理解打的,本人也是初学

从本体论上建构生与死的同等地位用英语怎么说

从本体论上建构生与死的同等地位_有道翻译翻译结果:From the ontology to construct the equal status of life and deathdeath英 [deθ]美 [du025bθ]n. 死;死亡;死神;毁灭n. (Death)人名;(英)迪阿思Death 死神,死亡,死亡brain death 脑死亡,脑死,脑死Black Death 黑死病,黑暗死亡,鼠疫

为什么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