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中国微生物学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于1952年12月18日。早在1928年,由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谢和平和林宗扬等发起,即在北京成立过中国微生物学会。1937年改称中国病理学微生物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移会址于上海,有会员50多人,并举行过学术讨论会。1945年在广州开过大会,到会者百余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中华医学会首都大会上成立过中华微生物学会。这是中国微生物学会于1952年正式成立前的孕育阶段。1952年正式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理事长为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成立之初全国有19个省级分会,会员189名。现在学会成立五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微生物学的学术组织,目前已有会员近1.5万人,成立了18个专业委员会和5个工作委员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事业迅猛发展,国力增强的缩影。中国微生物学会1958年前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协前身)的团体会员,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改组为中国科协,中国微生物学会即转为中国科协的团体会员,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几十年来,本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领导下,依靠会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性刊物,是几代学会会员始终坚持的工作,从学会成立之初只主办《微生物学报》一种刊物,现在主办的刊物则已达7种之多。中国是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y Society,简称IUMS)的发起国之一,1947年汤飞凡教授曾代表中国微生物学界参加过国际细菌学会联合会 [IUBS,后改名为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UMS)]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会议,并当选为执行委员。1980年经上级批准,中国微生物学会正式加入了该组织、1999年9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IUMS会议上,我会曾毅院士当选为执行委员,2000年并参加在法国举办的IUMS执委会议,带去了介绍中国微生物学会的资料,为巩固我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打下了基础,之后与IUMS的交流更加密切。2002年,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IUMS)副主席Luciano Polonelli教授及夫人等一行7人,应中国微生物学会的邀请访问了北京、上海两地。2005年10月,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新当选的主席Karl Heinz Schleifer教授全权委托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肖昌松先生代表IUMS参加在苏州举行的国际科联第28次全体大会。2006年6月,IUMS主席Karl Heinz Schleifer教授接受中国微生物学会邀请,访问了北京、上海。

中国微生物学会的学术刊物

《微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病毒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病毒学》、《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

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哪个好呢?

微生物学报水平很高的。能投这个期刊的。不如写成英文,投SCI。。但是话说回来了。能向国内同行发出你的研究信息

植物保护学报和微生物学报哪个比较好?

这个是要看自己喜欢哪一类呢 每个有每个的特点的

微生物学报的格式是什么呢?请教高手

直接看几篇前人发表的格式就好了这里是他们报社的要求行文格式(2010年1月修订)写作内容:关于稿件中的内容,作者可以在本刊网站下载PDF文件或每期发行的期刊,直接看到本刊论文的写作内容。写作格式和排版要求:作者投稿时,应采用通栏排版、不要双栏,图、表要放到文中随文排版应按照阅读顺序,详细要求请请见“投稿要求”。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英文脚注正文计量单位数字的使用统计学符号正体与斜体参考文献1. 文题要求简短、醒目、准确反映主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一致。2. 作者文章署名人应对文章全部或部分内容作出主要贡献,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名字的写法是:王小红, Xiaohong Wang。3. 作者单位作者单位加圆括号排在作者署名下方,单位应写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外国作者单位应注明国名。不同单位的作者应标注清楚。4. 摘要每篇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都应附中、英文摘要,具体写法请详见“投稿要求”。5.关键词每篇文章选取3~8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6.中英文脚注(如有些项目没有,可缺项。2006年有所变动!)(1)中文脚注:(正文首页下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通讯作者。Tel: +86- ;Fax: +86- ;E-mail: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及研究方向。E-mail:(注:指的是第一作者)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时间写为:年-月-日)(2)英文脚注:(英文摘要下方)Supported by the ……(项目编号)*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6- ;Fax: +86- ;E-mail:Received : /Revised: (时间写为:日 月份全拼 年,之间不用标点符号)7.正文(1)各级标题:①引言部分只叙述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②正文部分一级标题一般为“1 材料和方法”、“2 结果”、“3 讨论”,左顶格顺序编排。③二级标题,如:“1.1 菌株和质粒”,左顶格排。一、二级标题后的内容另起行排。④三级标题,如:“1.1.1质粒的提取”,左顶格排。与后面的内容用冒号隔开,内容接排。(2)图和表:文中图、表力求精简,避免图、表的内容重复。在文中的位置应是,先见文后见图和表。请将图表直接随正文排版,不要单独排在文后。①图:在正文中插图位置的下方写图题(中英文)及图注(英文);照片要清晰,线图要精绘。②表:随正文排。表序及表题(中英文)置表上方,表注(英文)置于表下。表的内容全部用英文表述。一般使用三线表。(3)致谢:放文末,与正文空 一行,左顶格。8.计量单位(1)单位符号均用英文小写、正体,不允许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常用的计量单位如下: ①时间:日(天)用d ;小时用h;分钟用min ;秒用s 等。 ②溶液浓度:用mol/L 表示,而不用M 或 N。 ③旋转速度:单位符号为 r /min,而不用rpm 。 ④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蛋白质用 kDa,Da;核酸用 bp或 kb。 ⑤光密度:用OD表示。 ⑥灭菌压力:用Pa或kPa表示,而不用磅或kg/cm2 。(2)图表中数值的量和单位:用量和单位的比值表示数值,即物理量符号(斜体)与单位(正体)之间用斜线隔开,如:t /h (时间,单位是小时)。(3)有些数值带的计量单位不能省略,如:30cm X 0.5cm,不能写成30 X 0.5cm;15%~20%不可写成15~20% 等。9. 数字的使用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①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②计数和计量的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③不是表示科学计量和有统计意义数字的一位数可以用汉字,例如:一本书、两种产品等。④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不再采用三位分节法,要连续排。10. 统计学符号一般统计学符号用斜体。本刊常用统计学符号如下:样本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t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F;卡方检验用x2;相关系数用r;样本数用n;概率用P。11. 正体与斜体(1)物种的学名:菌株的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2)限制性内切酶: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体,后面的字母和编码正体平排,如:BamHⅠ、HindⅢ、Sau3AⅠ等。(3)氨基酸和碱基的缩写:氨基酸缩写用3个字母表示时,仅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全部正体。碱基缩写为大 写、正体。12. 参考文献(1)要求:①文献必须是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②未正式发表的文献(如会议论文集、私人通讯等,毕业论文除外)一般不作为文献引用,必要时可作为脚注处理。③文献应以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论文一般不超过20篇,综述不超过25篇。(2)格式:请严格按照下列格式整理文献。① 列出参考文献中的全部作者。【2010年开始实行】② 姓名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姓写全称,名缩写(不加缩写点,双名间不空格)。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不用“和”字或“and”。③ 外国期刊名应用全拼、不可缩写【2009年开始实行】,西文刊名采用斜体。④ 非英文的期刊,以尊重原始文字为主,在原文刊名的后面注明“标准的西文刊名”,如:微生物学报(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3)具体模式:① 期刊:[序号] 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② 图书:[序号] 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文章作者.文章题目//书的作者.书名. 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③ 译著:[序号] 外国作者的原姓名. 中文书名. 译者的中国人名,等译. 版次.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④ 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日期.⑤ 论文:[序号] 作者.论文题目.“单位”的“学位论文”,年.⑥ 互联网:写明网址

诸位《微生物学报》是SCI么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别开天地,又是一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微生物学报修改后还可以再修改一次吗

可以。《微生物学》报修改后没有达到评审的要求,是可以再次修改的,只需要按照审评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即可。微生物学是近代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微生物学报的期刊地位

《微生物学报》在我国生物类期刊中的地位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排生物类核心期刊第4~6位(1992、1996、2000、2004年的4个版本)2004年最新版中,位居第6位。在“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 2001年中国主要生物学期刊15名排行表中,总被引频次为470,排在第9位;影响因子为0.443,排在第13位;基金论文比为81%排在第9名。入选前100 名。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排出的前500名核心期刊中,本刊居第63位。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众多,其中有较为通用的也有与具体产品相关联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总的知识,欢迎阅读。   1GB类   GB 4789.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9-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空肠弯曲菌检验   GB 4789.1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u03b2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 4789.1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产气荚膜梭菌检验   GB 4789.1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   GB 4789.1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78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   GB 4789.28-201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 4789.3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GB 478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肠杆菌科噬菌体诊断检验   GB 4789.3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双歧杆菌的鉴定   GB 4789.35-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   GB 4789.3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计数   GB 4789.3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粪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0-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阪崎肠杆菌检验   2GBT类   GBT 22429-2008 食品中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筛选检验 酶联免疫法   GBT 27635-2011 斑点叉尾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测操作方法   GBT 4789.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GBT 4789.8-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   GBT 4789.12-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   GBT 4789.16-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GBT 4789.29-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   GBT 4789.32-200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   GBT 4789.36-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检验   2SBT类   SBT 10315-1999 孢子数测定法   SBT 10316-1999 孢子发芽率测定法   3SN类   SN 017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检验方法   SNT 0040-1992 出口食品沙门氏菌属(包括亚利桑那菌)计数检验方法   SNT 0168-2015 进出口食品中菌落总数计数方法   SNT 0169-2010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   SNT 0173-2010 进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   SNT 0174-2011 出口食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方法   SNT 0175-2010 进出口食品中弯曲菌的检测方法   SNT 0176-2013 出口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测方法   SNT 0177-2011 出口食品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计数方法   SNT 0178-2011 出口食品嗜热菌芽胞(需氧芽胞总数、平酸芽胞和厌氧芽胞)计数方法   SNT 0184.3-2008 进出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0184.4-2010 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检测 第4部分:胶体金法   SNT 0330-2012 出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通则   SNT 0475-1995 出口商品中粪链球菌群检验方法   SNT 0477-1995 出口食品中B群链球菌检验方法   SNT 0738-1997 出口食品中肠杆菌科检验方法   SNT 075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   SNT 0865-2000 进出口食品中肉毒梭菌及其肉毒毒素检验方法   SNT 1022-2010 进出口食品中霍乱弧菌检验方法   SNT 1035-2011 进出口食品中产毒青霉属、曲霉属及其毒素的检测方法   SNT 1059.1-2002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 滤膜筛选法   SNT 1059.4-2005 进出口食品中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谷氨酸脱羧酶法   SNT 1059.5-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大肠杆菌O157的检测方法 免疫磁珠法   SNT 1059.6-2008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属检测方法 垂直膜过滤法   SNT 1059.7-2010 进出口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   SNT 1071-2014 出口食品中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梭状芽孢杆菌检测方法   SNT 1538.1-2005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1部分 实验室培养基制备质量保证通则   SNT 1538.2-2007 培养基制备指南 第2部分 培养基性能测试实用指南   SNT 1615-2005 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嗜冷微生物计数方法   SNT 1748-2006 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   SNT 1800-2006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30℃菌落计数方法   SNT 1827-2006 进出口食品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检验方法   SNT 1869-2007 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PCR法   SNT 1870-2007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 实时PCR法   SNT 1895-2007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6-2007 食品中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快速计数法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SNT 1897-2007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33.1-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平板计数法和最近似值测定法   SNT 1933.2-2007 食品和水中肠球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滤膜法   SNT 1941.1-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1部分 分离与计数方法   SNT 1941.2-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2部分 PetrifilmTM测试片法   SNT 1941.3-2007 进出口食品中乳酸菌检验方法 第3部分 乳酸杆菌的PCR法   SNT 1962-2007 食品中克雷伯氏菌检测方法   SNT 2098-2008 食品和化妆品中的菌落计数检测方法 螺旋平板法   SNT 2099-2008 进出口食品中绿脓杆菌检测方法   SNT 2416-2010 进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检测方法 电泳和免疫印迹法   SNT 2522.1-2010 进出口辐照食品检测方法 微生物学筛选法   SNT 2524.1-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1部分 定性检测方法   SNT 2524.2-2010 进出口食品中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第2部分 MPN法   SNT 2525-2010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   SNT 2562-2010 食品中霍乱弧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5-2010 食品中志贺氏菌分群检测 MPCR-DHPLC法   SNT 2566-2010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Petrifilm 测试片法   SNT 2567-2010 食品及包装品无菌检验   SNT 2582-2010 产黄曲霉毒素真菌PCR检测方法   SNT 2632-2010 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   SNT 2641-2010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测 PCR-DHPLC法   SNT 2660-2010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菌种保藏方法   SNT 2754.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   SNT 2754.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O157   SNT 2754.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志贺氏菌   SNT 2754.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SNT 2754.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   SNT 2754.6-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SNT 2754.7-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空肠弯曲菌   SNT 2754.8-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肺炎克雷伯氏菌   SNT 2754.9-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血性链球菌   SNT 2754.10-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   SNT 2754.11-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产霍乱毒素的霍乱弧菌   SNT 2754.12-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溶藻弧菌   SNT 2754.13-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创伤弧菌   SNT 2754.14-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SNT 2754.15-2011 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阪琦肠杆菌   SNT 2775-2011 商品化食品检测试剂盒评价方法   SNT 2797-2011 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MPCR-DHPLC法   SNT 3063.1-2011 航空食品 第1部分:冷加工车间环境微生物检验方法   SNT 3141-2012 出口食品包装物微生物检测指南   SNT 3152-2012 出口食品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方法 基因芯片法   SNT 3263-2012 出口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SNT 3266-2012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确认技术规范   SNT 3306.5-2013 国境口岸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 第5部分 布鲁氏菌   SNT 3384-2012 出口食品中空肠弯曲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微量稀释法   SNT 3567.1-2013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 第1部分 通用技术规程   SNT 3724-2013 进出口食品中幽门螺杆菌的检验方法 ;

微生物学检验中的常用标记技术是什么

放射性元素跟踪标记法;荧光蛋白。

怎样才能学好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我正在学习微生物学检

说学这些都是虚的 只有动手才是王道

微生物学检验的图书目录

第一篇 微生物学检验基础绪论第一节 微生物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的分类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二节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一、微生物学概念及研究范围二、微生物学发展三、微生物学检验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二、细菌的基本结构三、细菌的特殊结构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一、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二、细菌的生长繁殖三、细菌的新陈代谢第三节 细菌与环境一、细菌的分布二、细菌的控制第四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二、细菌的遗传物质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四、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第二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单细胞真菌二、多细胞真菌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一、真菌的繁殖方式二、真菌的培养第三节 真菌与环境一、真菌的抵抗力与控制二、真菌的变异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一、病毒的增殖与培养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第三节 病毒与环境一、病毒的抵抗力与控制二、病毒的变异与基因工程第四章 微生物与感染第一节 微生物的致病性……第二篇 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第五章 细菌检验技术第六章 真菌检验技术第七章 病毒检验技术第八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第九章 动物实验技术第三篇 常见微生物鉴定技术第十章 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第十一章 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第十二章 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和诺卡菌属第十四章 厌氧菌第十五章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第十六章 常见真菌第十七章 常见病毒第四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第十八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第十九章 医院感染第二十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二十一章 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和微型化第二十二章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

智慧树知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的核质,没有核膜和核仁,无完整细胞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但胞浆内无完整的细胞器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和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学科。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条件致病菌是指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菌群平衡失调,能引起外源性感染。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病原微生物是指少数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如: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侧重于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又称诊断微生物学。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按照大小、结构、组成可将微生物分成几大类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3 8、下列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支原体 C:真菌 D:立克次体 正确答案: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 9、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存在于自然界中 B:结构简单 C:形体微小 D:肉眼也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正确答案:肉眼也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10、非细胞型微生物有 A:病毒 B:支原体 C:真菌 D:立克次体 正确答案:病毒 第一章 1、细菌检验是利用细菌学基本知识和技术,结合临床实际,对患者标本进行检验。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细菌经染色后镜检,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麦康凯,伊红美蓝及SS培养中的鉴别用糖为 A:葡萄糖 B:麦芽糖 C:乳糖 D:蔗糖 正确答案:乳糖 4、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不同主要是因为 A:形态不同 B:营养需要不同 C:生理功能不同 D:细菌细胞壁结构不同 正确答案:细菌细胞壁结构不同 5、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A:多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B:变形杆菌属为阳性 C:摩根菌属为阳性 D:沙门菌属为阳性 正确答案:沙门菌属为阳性 6、有关硫化氢试验说法正确的有 A:培养基变黑为阳性 B:培养基变绿为阳性 C:沙门菌属为阳性

微生物学研究生就业前景

微生物学研究生就业前景挺好的。一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对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研究生可以选择在医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或博士后学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微生物的学生还可以从事针对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做研究的工作。这些工作通常都是医学相关,也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研究经费,但是这样的工作也是需要一个比较高的文凭和研究实力做支撑的。人类很早就把微生物产生的现象运用在生活方面,比如在温度低的环境里保存食物,酿酒等。但那时的人们只能利用这些肉眼可见的现象和作用,并不知道这些现象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无法看到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专业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2、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科基础,具有计算机及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3、掌握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学不同层次的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4、具有从事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初步能力。5、熟悉生物学及其发展规划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国内外的生物学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7、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深造的潜能,以及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什么是发酵什么是呼吸二者的区别微生物学课后答案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叫做发酵

考研时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专业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就业和发展前景怎样?

生物化学侧重点是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种类,结构(即结构生物化学,王镜岩生化上册),和重要的代谢过程,即代谢生物化学(王书下册)。而分子生物学则可以看做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关于就业和发展前景的问题,我感觉肯定是生物化学好些,他的面更宽!

什么是中国微生物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由汤飞凡、谢少文、方心芳等人发起,于1952年12月成立,第一届理事长为汤飞凡。1987年10月举行第五届理事会,选举焦瑞身为理事长。该会设有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真菌学、病毒学、兽医微生物学、人兽共患疾病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普通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9个专业委员会和酿造分会。出版物有季刊4种:《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病毒学报》;双月刊两种:《微生物通报》,《中国酿造》。该会于1982年加入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联合会下属的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个分部,均有中国代表。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址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植物学会下属的分会,前身为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分会。真菌分会成立于198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代表大会,王云章教授当选为第一任理事长;1986年在武汉举行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裘维蕃教授为理事长;1990年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余永年教授为理事长。1993年5月,在北京举行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选出魏江春教授为中国菌物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理事会下设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科普委员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及食用药用菌、虫生真菌两个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1500多人。出版的学术刊物为《真菌学报》(季刊)。中国菌物学会会址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微生物学报怎么样

问题一:微生物学通报初审有不需要修搞的吗 各位: 写了篇文章,想投稿微生物学通报,想问一下这个期刊是不是核心期刊?一般的版面费是多少?审稿需要多长时间?一般什么时候能得到录用通知?这个期刊的水平怎么样?急求!谢谢 举报删除此信息 ellieyin (站内联系TA) 我学姐投过 说一个月审稿 euteamo (站内联系TA) 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杂志,很规范,要求也较严格,建议回复提问时注明引用,是货真价实的核心期刊,不过没微生物学报级别高,如果感觉不错的话,改投后者更佳,我五年前投了一稿,审稿2个月左右, gl19860312 (站内联系TA) 微生物学通报,是核心期刊 一般的版面费是200 或者250 期刊主页上面有 审稿国内一般要30天左右 收到录用通知 从投稿到接受一般2 3个月 这个期刊的水平 很不错 核心期刊 awvc (站内联系TA) journals.im.ac/wswxtb/ch/index.aspx 五、发表费和稿费 论文一经录用,将在发表前根据版面收取一定的发表 费(200 元/面,彩图另加500 元,不计数量),并酌付稿酬 (50 元/面)。期刊出版后给每篇文章的作者寄送2 本样刊。 编辑部会及时开据发票、并以挂号信邮寄给作者。 编辑部会留有发票的复印件、并保留3 个月,逾期编辑 部将不再负责提供任何收据。 六、联系方式 地址: (100101)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 号中科院微 生物所内 awvc (站内联系TA) 投稿方式 我刊现已启用远程投稿系统,投稿时请登陆我刊新网址journals.im.ac/wswxtb,首次远程投稿需要先注册,然后按照您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点击稿件管理―投稿,按照提示提交您的稿件,作者必须在网站投.doc格式的电子稿,添加行号,图与文字编好页码、图号后合成一个文件上传。凡不符合要求〈书写要求〉的文稿,本刊恕不受理。 本刊所有通知会同时发给投稿作者和通讯作者(能对稿件负责的人,导师或课题负责人),所以注册和投稿时请务必正确填写其E-mail邮箱;必要时编辑会通过电话联系作者,所以投稿作者或第一作者最好填写手机号以确保及时联系。 我们收到贵稿后一般会在当日或次日(节假日除外)给您发去“收稿回执”;通过编辑部内审后您将收到“审理费通知单”,请您根据要求补寄150元审理费。 作者网上注册流程: 首先登录我刊网址journals.im.ac/wswxtb,点击页面左上方作者稿件查询下的〔注册〕,在出现的页面中逐一填写个人信息,标有*输入项为必填项,输入完成后点击页面下方的〔注册〕,系统会提示:“注册成功! 点此登录本系统!” 注册和投稿时若出现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部(Tel: 010-648075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我们会在第一时......>> 问题二:微生物学报和微生物学通报哪个好? 在国内来说都挺牛的,都是中科院主办的。个人认为微生物学报更好一些 问题三:微生物就业前景怎么样?就业方向如何 基础微生物主要包括基础微生物和应用微生物。 学基础微生物的,基本就是去研究所和大学,但是这个要坚持念完博士,不然还是要和应用微生物的竞争。 学应用的就业包括,发酵工程相关的行业(啤酒、酸奶等),防疫检测部门,生物制药等等,不一而足,还是很广阔的。 问题四:微生物学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微生物专业的毕业生,可对口的工作类型有:酿造、发酵、制药、质检、作物改良、食品生产、生物技术公司、科研单位等,应该说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问题五:微生物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学前景 一、微生物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 人所共知,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多种危机,诸如粮食危机、能源匮乏、资源紧缺、生态恶化和人 *** 炸等。人类进入21世纪后,将遇到从利用有限的矿物资源时代过渡到利用无限的生物资源时代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于微生物细胞不仅是一个比面值(specificsurface)大、生化转化能力强、能进行快速自我复制的生命系统,而且它们还具有物种、遗传、代谢和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它们能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现分述如下。 (一)微生物与粮食 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二)微生物与能源 当前,化石能源日益枯竭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点:①把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转化成乙醇。据估计,我国年产植物秸秆多达5~6亿吨,如将其中的10%进行水解和发酵,就可生产燃料酒精700~800万吨,余下的糟粕仍可作饲料和肥料,以保证土壤中钾、磷元素的正常供应。目前已发现有高温厌氧菌例如Closiridiumthermocellum(热纤梭菌)等能直接分解纤维素产生乙醇。②利用产甲烷菌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生物量”(biomass)转化成甲烷。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生态、利子孙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措施。③利用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类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氢气。④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⑤研究微生物电池并使之实用化。 (三)微生物与资源 微生物能将地球上永无枯竭之虞的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这些产品除了传统的乙醇、丙酮、丁醇、乙酸、甘油、异丙醇、甲乙酮、柠檬酸、乳酸、苹果酸、反丁烯二酸和甲叉丁二酸等外,还可生产水杨酸、乌头酸、丙烯酸、己二酸、丙烯酰胺、癸二酸、长链脂肪酸、长链二元醇、2,3-丁二醇、γ-亚麻酸油和聚羟基丁酸酯(PHB),等等。由于发酵工程具有代谢产物种类多、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故必将逐步取代目前需高温、高压、能耗大和“三废”严重的化学工业。 微生物在金属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独特的作用。第九章中已述及的细菌沥滤技术,就可把长期以来废弃的低品位矿石、尾矿、矿渣中所含的铜、镍、铀等十余种金属不断溶解和提取出来,变成新的重要资源。 (四)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的地方甚多:①利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②利用微生物生产的PHB制造易降解的医用塑料制品以减少环境污染;③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④利用微生物技术来监察环境的污染度,例如用艾姆氏法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利用EMB培养基来检查饮水中的肠道病原菌等。 (五)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各种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疾病,而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又是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自从遗传工程开创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范围和品种,使昔日只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高效药物纷纷转向由“工程菌”来生产。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也早已从化工生产方式转向微生物生物转化......>> 问题六:微生物菌种怎么选择啊? 市面上有很多微生物制剂的菌种,多种多样,造成在选择上产生很大困惑,下边是选择菌种的方法: 1、微生物菌种选择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不同动物种类对菌种的要求不同,同一菌株用于不同动物,产生的效果差异也较大。使用时一定要掌握菌种的特性和功效,选择不当起不到应有效果,反而会破坏原有菌群,甚至引发疾病 2、微生物菌种应用时间 微生物制剂应用要从子畜开始使用,以保证有益菌优先定植。因为制剂进入体内后要有一段时间进行微生物菌群调整才能定植下来。 一般认为,乳酸菌类在各种动物的各阶段添加均较好,芽孢杆菌类在生长期添加较好,在幼龄期可以添加;曲霉菌类在幼龄期,水产动物全期不必添加;酵母菌类在生长期不必添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以改善水质为目的时,可将微生物制剂或光合细菌直接洒于水中。 3、微生物菌种添加方式 一般粉状饲料添加微生物制剂效果较好,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可造成10%~30%的芽孢杆菌,90%以上的肠球菌以及99%以上的酵母失活,而乳酸杆菌几乎全部被杀灭。因此,在颗粒饲料中要使用耐热,耐挤压的芽孢杆菌制剂。乳酸菌不耐高温,应采用冻干后包被或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制成的乳酸菌制剂。使用时最好采用饮水方式,以利于乳酸菌优先粘附于肠壁。 4、微生物菌种剂量与浓度 微生物制剂中必须含有相当数量的活菌才能达到效果。当进入动物肠道食糜中外源菌数大于1000万个每克时,都会对肠道内原有菌群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微生物制剂在产品中活菌数含量为10亿~20亿每克时效果最佳。 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微生物制剂中规定每克芽孢杆菌含量要多于5亿个。以酵母菌产品为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活菌数从每克几亿到200亿不等,在选择是要认真鉴别。 5、微生物菌种抗生素的影响 细菌类的微生物制剂对抗生素敏感,不宜与抗生素同时使用,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前后二天应停止使用抗生素。最好先用抗菌药物清理肠道,为益生菌的定植和繁殖扫除障碍,然后再饲喂微生物制剂,可提高使用效果。酵母菌类属于真核生物,生物学活性与细菌完全不同,对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一些抗菌剂有天然抗性,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6、微生物菌种保存条件和期限 微生物制剂均为活菌制剂,由于大多数菌种在饲料加工、运输中容易失活,应用中要注意保存期限。通常微生物制剂应密封保存于阴凉避光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有效期一般为一年左右,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活菌数量不断减少。厌氧菌类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死亡,有的产品对其进行了包被或真空包装处理,应在打开包装后规定的时间内用完。酵母类属于兼性厌氧菌,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芽孢杆菌类有效期比其他类型长,可达2年左右。 问题七:学哥,学姐们请问江南大学微生物学怎么样,难考吗 楼主,您好,江南大学的微生物学专业在比南大的知名度高,所以相对来说肯定考江南大学的,以后毕业就业相对也好一点。

微生物学论述题 淀粉与纤维素的水解过程是什么?详细的,谢谢

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纤维素以稀酸为催化剂,在加热的条件下可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如果水解不完全有可能是多元糖、寡糖等。淀粉(C6H10O5)n,它是由很多葡萄糖分子"联合"而成的,然后通过水解酶的作用,把淀粉转化为多糖也就是上面说的糊精,理解起来就是那个分子式的n变小了,然后继续水解的化会形成麦芽糖,就是两分子葡萄糖的聚合物,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二糖。为淀粉经β淀粉酶作用下得到的产物。然后再通过麦芽糖酶的作用最终水解成两分子的葡萄糖。由于断裂糖苷键的时候需要由水分子加入形成羟基,所以是水解。纤维素的话情况差不多,只是需要的酶不同而已,具体每一步的酶需要去生化书上查一下,我记不清楚了也就不跟你说了。明白过程就好。

急求:临床本科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学习策略!

预习、听课、复习、考试,ok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病毒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直接进入血循环。  垂直传播指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常见的导致垂直传播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HIV和单纯疱疹病毒十余种。可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性畸形。

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微生物学有什么区别

分子生物学是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的研究。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对细胞中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调控的。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学科。微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和简单的真核生物。目前,微生物学的最主要工作是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法完成的。由于很多病原(像是造成植物病害的四大病原:病毒、真菌、线虫、细菌)都可以算是广义的微生物[1],微生物学也和病理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微生物学家对生物学和医学做出过基础性贡献,尤其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

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微生物学有什么区别

分子生物学与分子微生物学区别为: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主次不同。一、学科不同1、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2、分子微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二、研究领域不同1、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 (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2、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等。三、主次不同1、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2、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是分子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子生物学百度百科——分子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中的溶血实验在临床诊断上有什么

临床诊断意义本试验主要用于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溶血异常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明显增高,并可用葡萄糖和ATP纠正,2,其他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也可增高,并分别可被葡萄糖或ATP纠正,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性溶血等加葡萄糖不能纠正,加ATP能纠正。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溶血实验在临床诊断上有什么意义?

临床诊断意义本试验主要用于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溶血异常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明显增高,并可用葡萄糖和ATP纠正,2,其他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也可增高,并分别可被葡萄糖或ATP纠正,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性溶血等加葡萄糖不能纠正,加ATP能纠正。

进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应遵循哪些规则

进入实验室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进实验室时必须穿白大衣﹒离室时脱下反折,白大衣要经常清洗消毒。2、每次实验后均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时用消毒药水泡手。3、书包、衣物等勿带入实验室,必要的文具、实验指导、笔记等带入后,放在指定的地方。4、每次实验后均用消毒药水擦洗工作台面,并用紫外线灯照射过夜。5、在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和吸烟,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嘴中,也不要用手抚摸头面等部位。6、进入实验室要保持安静,禁止高声谈话,不准打闹嘻笑。7、必须按照指定的方法,小心地处理传染性材料、培养物和污染的物质,要正确地使用存放污染器材的各种消毒容器。8、接种环使用前后必须进行烧灼灭菌。9、必须小心地避免任何有菌材料的溅出,若不慎污染了工作台、手、眼、衣服和地面等处,应立即报告老师,以便及时作适当处理。10、培养物和传染性材料须放在工作台的安全部位,尽可能保持台面的清洁整齐。11、爱护公物,合理使用实验材料和器材,如不慎损坏了某些器具,应及时报告老师,听候处理。12、实验完毕后清理台面,将需培养的标本及时故入培养箱。关闭水、电、煤-气和门窗后离开实验室。实验室意外的紧急处理办法:1、皮肤破损∶先除去异物,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洗净后,涂2%红汞或2%碘酒。2、烧伤﹔局部涂凡士林、5%鞣酸或2%苦-味酸。3、化学药品腐蚀伤∶若为强酸,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以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中和,强碱腐蚀伤时先以大量清水冲洗后,再用5%醋酸或5%硼-酸溶液洗涤中和。若受伤处是眼部,经过上述步骤处理后,再滴入橄榄油或液体石蜡1~2滴。4、菌液误入口中∶应立即吐入消毒容器内,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并根据菌种不同,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5、菌液流洒桌面∶将适量2%~3%来苏尔或0.1%新洁儿灭倒于污染面,浸泡半小时后抹去。若手上有活菌,亦应浸泡于上述消毒液3分钟后,再用肥皂和水清洗。6、火警∶如发生火警疫情时须沉着处理,切勿慌张,应立即关闭电闸和煤-气阀门。如酒精、乙-醚、汽-油等有机溶液起火,切忌用水扑救,可用沙土等扑灭火苗。

微生物工程 微生物学

微生物工程是工学,是将微生物学的成果进行产业化,可能涉及化工原理及发酵工程的内容。 但微生物学是属于理学,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手段对微生物生物学特性进行修饰,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考核

BC……要考试?

2015考研复习:微生物学笔记(八)?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遗传性:亲代具有把他所有的形状给子代的特性。变异性:子代具有改变亲代遗传性状的特征。遗传型(genotype),表型(phenotype),变异(varition),饰变(modification)。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个典型实验: 转化试验:1928 年,F. Griffith,肺炎双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1944 年,O.T.Avery DNA RNA 蛋白质多糖DNA+DNA 酶RⅡ RⅡ RⅡ RⅡ RⅡ 少量SⅢ - - - ___ 噬菌体感染试验:1952 年,A. D. Hershey(侯喜) M. Chase(蔡斯) 病毒的重建试验: 1956 年,H. Fraenkel-Conrat (弗朗克-康勒脱) 噬菌体感染试验和病毒的重建试验的说明图见下页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的物质基础?prpsc,蛋白质折叠。DNA 的结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糖(戊糖)+碱基+磷酸。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 胞嘧啶(C)。单链上的碱基不受配对的限制,决定了遗传的多样性。半保留的自我复制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相对稳定。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20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突变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突变的类型: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菌株:野生型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能力,从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变异菌株。抗性突变型 (resistant mutant)菌株:野生型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产生抗性的菌株。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无法生长。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在个体形态或菌落形态上发生突变的菌株。抗原突变型(antigenic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在细胞抗原结构上发生变异的菌株。产量突变型(metabolite quantitative mutant)菌株:菌株发生基因突变,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正变株(plus-mutant);负变株(minus- mutant)。突变率(mutation rate):一个细胞每一世代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群体中每一世代(分裂一次)产生突变的个数。突变率:10-8 基因突变的特点: 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自发性(10-6~10-9);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性; 可逆性:回复突变(reverse(back)mutation)。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 变量试验(fluctuation test):波动试验、彷徨试验;1943 年;S. E. Luria& M. Delbruck。涂布试验:1949 年,H.B.Newcombe 影印平板培养法(replica plating):1952 年,J. Lederberg 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途径: 基因突变而产生抗药性; 抗药性质粒的获得(R 因子); 生理上的适应。基因突变及其机制: 右图为突变的类型。诱变(induced mutation): 碱基的置换(substitution),转换(transition),颠换(transversion)。两个例子:亚硝酸;5-溴尿嘧啶(碱基类似 物base analog)。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phase-shift mutation)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 转座(transposition):DNA 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从染色体某一部位转移到同一染色体的另一部位或其它染色体上的某一部位。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具有转座作用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 转座噬菌体(transposable phage)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由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引起;由DNA 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错误引起;由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引起。遗传密码改变的表型效应:紫外线对DNA 的损伤及其修复紫外线(ultraviolet ray)对DNA 的损伤;嘧啶二聚体; 光复活作用(photo reactivation,photo restoration)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突变与育种自发突变与育种( Breeding by spontaneous mutation) 从生产中育种;定向培育优良菌株。自然选育的目的:维持原有的产物的合成水平(稳产);诱变后的菌株群体中表现出各种生理特性需要纯化。诱变育种 (breeding by induced mutation) 诱变育种的几个方向:提高产量;改进产品质量;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左图所示) 出发菌株→诱变→初筛→复筛→放大→获得优良变异株。诱变育种两个主要的环节:诱变(induced mutation);筛选(screening)。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诱变剂的选择:简便有效; 诱变剂的种类: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拟辐射物质(radiomemetic chemical); 诱变剂量的选择:存活率或死亡率曲线,剂量-诱变率曲线; 出发菌株(original strain)的选择:处理细胞所处的状态,一般为单孢子悬液; 表型延迟(phenotype lag):遗传型虽已突变,但表型却要经染色体复制、分离和细胞的分裂后才表现出来。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synergism);利用和创造形态、生 理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指标;设计高效的筛选方法:推理选育。突变株的筛选:产量突变株的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野生型菌株(wide type strain);原养型(prototroph); 回复突变株(back mutant, reverse mutant);基本培养基(minimum medium,MM);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ed medium,SM);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CM)。前体1→A→B→C→D→前体2 途径α β γ 酶↑ ↑ ↑ a b c 基因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四个环节: 诱变;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检出缺陷型(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法,逐个检出法,影印平板法);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维生素的生长谱营 养缺陷型菌株的应用:赖氨酸,研究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长谱研究代谢途径: 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 瓜氨酸- + + 鸟氨酸- - + 突变株Ⅰ 突变株Ⅱ 突变株Ⅲ 精氨酸+ + + 前体→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 艾姆氏试验(Ames test):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凡对微生物有效的诱变剂对高等动物同样有效;化学药剂对细菌的诱变率与其对动物的致癌率成正比;凡致癌物质都是诱变 剂,但并非所有的诱变剂都能致癌;95%的致癌剂有诱变作用, 约90%的非致癌剂就没有诱变剂的作用。材料: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老鼠肝脏抽提液。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医学微生物学的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 (一)细菌:主要叙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变异、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以及理化、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二)免疫学基础:主要阐明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叙述非传染性免疫的有关理论。(三)细菌各论:阐述医学上重要的各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和特异性防治。(四)其他微生物:分别列述与医学有关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掌握传染病及与微生物有关的其他疾病的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的基本原则,以能运用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 ⒈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⒉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列文虎克(1632~1723) 发现微生物的第一人;巴 斯 德(1822~1895) 开创了微生物的生理学时代,发现发酵与腐败均由微生物引起;李斯特(1827~1912)创建了外科无菌手术;郭 霍(1843~1910)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菌方面做出卓越贡献;① 发明固体培养基,可做细菌纯培养;② 建立染色方法;③ 动物实验;均有利于鉴别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确定新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标准—郭霍法则:① 从感染部位取材,分离培养出可疑病原微生物;② 将该微生物接种健康动物,可引起相同症状;③ 从感染动物体内分离出同样的病原微生物.伊凡诺夫斯基(1864~1920)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⒊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⒈新的病原微生物相继被发现,造成新现传染病;⒉原流行的病原体因变异,耐药等原因重新流行,导致再现传染病;⒊至今还有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仍未发现;⒋某些病原体的致病和免疫机制有待阐明;⒌不少疾病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⒈加强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为及时诊治疾病提供病原学依据.⒉深入开展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的研究,为开发新药提供理论基础.⒊研制开发免疫原性好,副作用小的新型疫苗.⒋研制特异,灵敏,简便,快速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及技术.

病原微生物学免疫诊断技术综述

摘要: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 J。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1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1.1 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1.2 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 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自动化培养和鉴定系统不断产生,传统鉴定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大大加快了检验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同时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验500多个菌种。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常规培养阳性率低。雍刚 等将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淀粉、生长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剂加入到巧克力培养基中制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率。苏盛通等在营养琼脂中加人了中药红枣、赤小豆培养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生长指数明显高于血平板。1.3 组织细胞培养 活组织细胞培养适于专营活组织细胞内生存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敏感的组织细胞是不一样的,将活细胞从病原体敏感的动物组织中取出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或用病原体敏感细胞系进行传代培养,再将病原体接种于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后,病原体可在其中繁殖增长,引起特异性的细胞病变效应。也可以将病原体直接接种于敏感动物体内,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特异的病理学改变。往往可以根据这些特异的病变对病原体进行鉴定。2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从而对病原体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简化了鉴定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术、乳胶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可检测样本中病原体抗原,也可检测机体的抗体成分。幽门螺奸菌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50% ~8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唾液中抗HP抗体来诊断HP感染,其结果满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极高,ELISA应用于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学诊断的效果最为明显。临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出目标菌是关键。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一种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特定病原体的单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联到磁珠微球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磁珠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在外部磁场磁力的作用下,将目标病原体分离出来。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磁珠,如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军团菌等,广泛应用到各级科研和实验室 。经IMBS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4 h。IM—Bs还可以和其它检测技术联合来检测病原菌,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目标菌可继续用于分离培养使大肠埃希菌0157最低检测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结合聚合酶链反应(IMBS—PCR)可对培养条件比较特殊的细菌如苛养菌、厌氧菌进行快速检测,肉类中的产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经IMBS.PCR检测,检测时间缩短到10 h,最低检测限可达10cfu·g~,有研究者利用IMBS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IMBS—RT—PCR)成功检测出了水中的轮状病毒和草莓的诺如病毒,检测时间大大缩短;Leon—Velarde等利用IMB8结合酶联检测,大大提高了沙门菌的检测效率。3 基因检测随着科技水平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日新月异,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对普通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等的一般检验上,而是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核酸水平。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即基因片段都是特异的,有别于其他种或属,检测其特有的基因片段序列可用来鉴别病原微生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逐渐代替其它检测技术,成为临床检验科和基础实验室对病原体的主流检测技术。3.1 核酸杂交技术具有一定互补序列的核苷酸单链在液相或固相中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缔成异质双链的过程叫核酸杂交,其杂交双方是所使用探针和要检测的核酸。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核酸分子杂交主要包括膜上印迹杂交和核酸原位杂交两种。膜上印迹杂交是指将核酸从微生物细胞中分离出来,纯化后在体外结合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上,与存在于液相中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核酸原位杂交是指标记的核酸探针直接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探针还可以用荧光标记,在荧光显微镜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即可鉴别病原体还可显示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技术与其它方法相比显著地优点是简便、敏感、快速、特异。Wong 等用荧光标记2个不同的寡核苷酸探针从血液标本中检测出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细菌,最低检测限为10 cfu·mL~,特异度为100% ,检测时间不到2 h。寡核苷酸探针是针对病原体特异基因序列设计的,可以将待检测的病原体定位在不同的分类等级,如科、属、种、亚种“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3.2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DNA chip)又称为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或DNA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 j,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发展延伸而来的。通过微加工技术,将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基因探针即DNA片段有规律地排列成二维DNA探针阵列,固定到硅片、玻片等固态支持物上,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核酸杂交,用于基因检测工作。其测序原理与核酸杂交一样,但解决了传统核酸杂交技术操作繁杂、检测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缺点。基因芯片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上的应用,大大缩短了确诊所需要的时间,而且能检测出病原体是否耐药、对那些抗生素耐药、对那些抗生素敏感。Naas 等设计的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鲍氏菌属中各型B一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蔡挺等设计的基因芯片检测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对l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Batchelor 等开发的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出编码耐超广谱8.内酰胺酶、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等47个耐药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基因芯片技术同样还有些问题有待解决,如提高芯片的特异性和检测信号的敏感性,降低芯片的制作成本等,而且多数芯片都需要昂贵的检测仪器,这些问题使得基因芯片到目前主要局限于实验室研究而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3.3 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在体外是用已知寡核苷酸引物引导未知片段中微量待测基因片段并进行扩增的技术。由于PCR可以对待测基因进行扩增,特别适用于病原体感染早期的诊断,但是如果引物特异性不强,可能会造成假阳性的出现。PCR技术在近20年里发展迅速,从基因扩增到基因的克隆和改造以及遗传分析,可靠性逐步提高。Jbara 用PCR和传统法直接检测75例样本中的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与传统方法相比,PCR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7.3% 和100% 。1988年Chamberian等提出了多重PCR的概念,同一PCR反应体系里加上二对以上引物,可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适合大量样本的分析与鉴定。多重PCR具有:(1)高效性,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可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对同一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型别进行分型;(2)系统性,多重PCR很适宜于成组病原体的检测,如几种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淋球菌、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等多重性病病原体的感染;需特殊培养的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战伤感染细菌感染;(3)经济简便性,多种病原体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被检出,节省试剂、节约费用、节省时间,为临床提供更快更多更准确的诊断信息。Reyes等 用多重PCR从90例发热但培养阴性的儿童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样本中检测出了脑膜炎奈瑟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特异度100% ,敏感度89%。实时荧光定量PCR,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具有高度灵敏、高度特异、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性病病原体早期确诊、窗口期筛查、疗效检测、基因变异分析和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价值,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帮助 J。王娉等 建立了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同一体系能同时快速检测出耐甲氧西林和产肠毒素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基团标记的特异性引物可准确反映病原体感染和药物疗效,特别适用于不可人工培养和难以培养的病原体如病毒、衣原体等感染的诊断。基因芯片技术与多重PCR结合可以通过PCR对目的基因进行放大,通过基因芯片的荧光探针增加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两种检测技术的优势互补,已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将病原体特异性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出引物与探针,进行多重PCR扩增,制备出寡核苷酸芯片,再对待测样本靶基因进行多重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病原菌多重PCR基因芯片检测体系杂交,可根据杂交信号直观地判读样品中所含病原体的种类、型别、毒力、侵袭力,从而对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3.4 其它基因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的基因检测手段不断出现。Notomi等于2000年开发出一种新的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1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DNA,简称LAMP),针对靶基因序列上6或8个特异区域设计出4或6条引物,在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环状结构和链置换对目标DNA大量扩增。短短几年LAMP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生物安全等各方面心 ]。李蒙等 运用LAMP法60 min检测了16例开放性伤口深部伤口感染分泌物中的破伤风芽孢梭菌,其中阳性为4例,最低检测限为4 x 10 。有研究报道l2 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了200例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远远高于培养法和染色法。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n—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是一种根据病原体基因组中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的特征来对病原体基因分型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炭疽芽胞杆菌等的基因分型与鉴定 u22ef。4 小结与展望对病原体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首要问题。随着生物学研究由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的发展,病原体检测方法也从组织形态学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检测技术样本需要量少、快速省时、无污染、诊断结果精确、自动化程度高,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和深入,这些高通量诊断技术和方法必将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分析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多种检测技术的联合和综合更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请问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是什么??

http://www.bbioo.com/blife/2005/3684.htm去看看吧

微生物学试题。今天看到一句话,能否在麦康凯上生长是鉴别非发酵菌的依据。请问,非发酵菌能在上边生长,

非发酵菌主要是指一群不发酵或不分解糖类的革兰阴性无芽胞需氧杆菌。目前,非发酵菌包括13个属。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菌属、黄杆菌属等。这些细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 对于非发酵菌的鉴定,必须首先进行种属间的鉴别,然后进行种间的鉴定。一般实验室只需用几项试验,如氧化酶、O-F试验、动力及鞭毛、菌落色素、硝酸盐还原试验以及在麦康凯琼脂上的生长情况等即可对90%~95%分离的菌株作出初步鉴定。 1.培养温度 多数非发酵菌适宜生存于自然界,培养温度以30℃为宜。有的更适宜生长于室温(18~22℃)。故常规标本应先培养于35~37℃,再培养于30℃或室温。 2.动力与鞭毛 在非发酵菌的鉴定中,细菌是否具有鞭毛及鞭毛的特点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由于非发酵菌大部分为专性需氧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动力不明显,因细菌在琼脂表面生长,底层穿刺生长不良或不生长,故观察非发酵菌的动力以30℃或室温l2~24h培养物悬滴法为准。有时需借助鞭毛染色予以鉴定。 3.氧化酶试验 该试验是鉴定非发酵菌的重要试验,非发酵菌中除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个别假单胞菌外,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 4.氧化一发酵(O-F)试验 本试验是确定非发酵菌与发酵菌以及测定非发酵菌是否利用糖的基本试验。非发酵菌对葡萄糖的代谢特点是氧化型产生微量酸。Hugh-Leif—son设计的O-F培养基只含0.2%蛋白胨,1%的糖和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检测时接种细菌于2管O:F培养基,在第一管培养基的表面加盖一层无菌液体石蜡或无菌溶解凡士林(称闭管),另一管则不加(称开管)。经培养后,开管产酸,闭管不变,表示细菌氧化利用糖类;如开管和闭管都产酸,表示细菌都发酵分解糖类;若两管都无变化,表示细菌不能利用糖类。根据细菌在此培养基中生长情况与结果,可区别细菌为氧化型或发酵型。 5.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情况 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生长,而莫拉菌属和艾肯菌属等不生长。非发酵菌几种主要菌属的基本特征见表5-25—1。

下列哪一项不是近现代微生物学时期的成就?

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史前时期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 主要成就:在 17 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ok )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2、微生物形态学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17 世纪 80 年代,吕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显微镜观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种有机质的浸出液,发现到了许多可以活动的 “ 活的小动物 ” ,并发表了这一 “ 自然界的秘密 ” .3 、微生物生理学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巴斯德研究了酒变酸的微生物原理、探索了蚕病、牛羊炭疽病、鸡霍乱和人狂犬病等传染病的病因、有机质腐败和酿酒失败的起因,否定了生命起源的 “ 自然发生说 ” ,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柯赫在继巴斯德之后,改进了固体培养基的配方,发明了倾皿法进行纯种分离,建立了细菌细胞的染色技术,显微摄影技术和悬滴培养法,寻找并确证了炭疽病、结核病和霍乱病等一系列严重传染疾病的病原体等.这些成就奠定了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他们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在这一时期,英国学者布赫纳( E.Buchner )在 1897 年研究了磨碎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把酵母菌的生命活动和酶化学相联系起来,推动了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同时,其他学者例如俄国学者伊万诺夫斯基 (Ivanovski) 首先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扩大了微生物的类群范围.4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在上一时期的基础上,本世纪初至 40 年代末微生物学开始进入了酶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时期,许多酶、辅酶、抗生素以及许多反应的生物化学和生物遗传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现和创立的,并在 40 年代末形成了一门研究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 —— 普通微生物学.50 年代初,随着电镜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出现,对微生物的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1953 年华特生( J.D.Watson )和克里克( F.H.Crick )发现了细菌基因体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的双螺旋构造.1961 年加古勃( F.Jacab )和莫诺德( J.Monod )提出了操纵子学说,指出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和其局部变化与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即阐明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大家都上什么课

第1讲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第2讲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3讲 细菌的增殖与代谢第4讲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5讲 细菌感染及其致病性第6讲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第7讲 病毒复制第8讲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第9讲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第10讲 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第11讲 微生物感染的控制措施第12讲 病原性球菌第13讲 肠道杆菌第14讲 分枝杆菌第15讲 需氧杆菌第16讲 鼠疫耶尔森氏菌第17讲 厌氧芽孢梭菌第18讲 霍乱弧菌第19讲 其他致病性细菌第20讲 螺旋体第21讲 枝原体第22讲 立克次氏体第23讲 衣原体第24讲 致病性真菌第25讲 呼吸道病毒第26讲 肠道病毒第27讲 肝炎病毒27-01 甲型肝炎病毒27-02 乙型肝炎病毒27-03 丙型肝炎病毒27-04 丁型肝炎病毒27-05 戊型肝炎病毒27-06 肝炎病毒总结27-07 肝炎病毒PBL案例第28讲 逆转录病毒28-0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8-02 HIV PBL案例第29讲 黄病毒第30讲 汉坦病毒第31讲 疱疹病毒第32讲 人乳头瘤病毒第33讲 狂犬病病毒第34讲 朊粒第35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35-01 病原微生物实验规则和基本实验技术35-02 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观察35-03 病原性球菌的分离鉴定35-04 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35-05 病原与免疫综合实验

简述微生物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 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 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 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 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 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 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 开始运用“实践― 理论― 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 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 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1897 一1953 年),e .btlchner ,① 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 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 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 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 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 一至今)j .WatSOn 和f .crick ,① 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 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 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 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 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分为几个时期代表人是谁?主要成就有哪些各时期的特点如何?

史前期(约8000年前一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一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一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一1953年),e.btl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一至今)j.WatSOn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如何利用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来诊断细菌性病毒

细菌性病毒是什么鬼?

医学微生物学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1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4.2 实验微生物时期 4.2.1 细菌的发现 4.2.2 发酵与微生物作用 4.2.3 微生物是传染病因子的确立 4.2.4 病毒的发现 4.2.5 免疫学的兴起 4.2.6 化学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 4.3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 拼音 yī xué wēi shēng wù xué 2 英文参考 medical microbiology 3 定义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特性、感染与免疫机制及其特异性诊断和防治。 4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4.1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保存食物方法;自古以来有将水煮沸后饮用的习惯;人痘预防天花等。 4.2 实验微生物时期 4.2.1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放大266倍原始显微镜观察了污水、齿垢、粪便等材料,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并正确描述了这些微生物的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为微生物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4.2.2 (2)发酵与微生物作用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证明了酒类的变质是由于污染了酵母菌以外的另一些杂菌繁殖的结果,创用了加热60℃作用30分钟的巴氏消毒法,防止了酒类及牛乳的变质。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用具,创建了无菌外科手术。 4.2.3 (3)微生物是传染病因子的确立 德国学者郭霍创用固体培养基,成功地从环境或患者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细菌的纯培养物。相继发现了炭疽杆菌(1876)、结核分枝杆菌(1882)和霍乱弧菌(1883)。在研究炭疽病时,郭霍提出了著名的原则:①从患者的机体能分离出纯种细菌;②将此细菌接种于易感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同疾病;③能从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出同一种细菌;④在同样的特殊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郭霍原则证实了微生物的致病系统。 4.2.4 (4)病毒的发现 在细菌滤器创制和应用以后,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证明了烟草花叶病的烟草叶通过滤器后的滤液仍有传染性,在叶汁中存在着一种比细菌更小的滤过性病原体即病毒。 4.2.5 (5)免疫学的兴起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创用了牛痘预防天花成为近代免疫学的开端。以后巴斯德发明的炭疽、狂犬病、鸡霍乱疫苗为自动免疫预防感染病开辟了前景。1958年澳大利亚学者Bur以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基础,提出了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机制、抗原识别、免疫记忆形成、自身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发生等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 4.2.6 (6)化学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 德国艾利希于1910年合成的梅毒治疗剂砷凡纳明和稍后合成的新砷凡纳明,开创了微生物感染的化学疗剂治疗的新时代。1929年弗莱明发现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青霉素,1935年Domagk发现的磺胺药物百浪多息,1940年的弗洛里的青零素结晶纯品,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控制和治愈。 4.3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学的简史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主要成就?

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史前时期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 主要成就:在 17 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ok )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 2、微生物形态学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17 世纪 80 年代,吕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显微镜观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种有机质的浸出液,发现到了许多可以活动的 “ 活的小动物 ” ,并发表了这一 “ 自然界的秘密 ” 。3 、微生物生理学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 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巴斯德研究了酒变酸的微生物原理、探索了蚕病、牛羊炭疽病、鸡霍乱和人狂犬病等传染病的病因、有机质腐败和酿酒失败的起因,否定了生命起源的 “ 自然发生说 ” ,建立了巴氏消毒法等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柯赫在继巴斯德之后,改进了固体培养基的配方,发明了倾皿法进行纯种分离,建立了细菌细胞的染色技术,显微摄影技术和悬滴培养法,寻找并确证了炭疽病、结核病和霍乱病等一系列严重传染疾病的病原体等。这些成就奠定了微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他们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在这一时期,英国学者布赫纳( E. Buchner )在 1897 年研究了磨碎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把酵母菌的生命活动和酶化学相联系起来,推动了微生物生理学的发展。同时,其他学者例如俄国学者伊万诺夫斯基 (Ivanovski) 首先发现了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 , TMV) ,扩大了微生物的类群范围。4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在上一时期的基础上,本世纪初至 40 年代末微生物学开始进入了酶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时期,许多酶、辅酶、抗生素以及许多反应的生物化学和生物遗传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现和创立的,并在 40 年代末形成了一门研究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 —— 普通微生物学。 50 年代初,随着电镜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出现,对微生物的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 1953 年华特生( J. D. Watson )和克里克( F. H. Crick )发现了细菌基因体脱氧核糖核酸长链的双螺旋构造。 1961 年加古勃( F. Jacab )和莫诺德( J. Monod )提出了操纵子学说,指出了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和其局部变化与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即阐明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关系。

关于遗传微生物学

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不能自己合成某种氨基酸或蛋白质,这样就不在培养基里加入这种氨基酸或蛋白质,菌株则不能生长,就算培养基里有这种营养物质,菌株生长也比正常菌株缓慢,孢子颜色灰白。依靠此原理可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同位素标记噬菌体实验、不详

以下不是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的是

【答案】:D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可将实验动物分为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清洁动物及常规动物。

按照微生物学等级和寄生虫学等级,将我国实验动物划分为哪些等级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 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 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 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 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 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 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微生物学有哪些知识?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学科影响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也是高 等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及农林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对现代与未来人类的 生产活动及生活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2、吸收多、转化快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大小以u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插入表),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举例:乳酸杆菌:120,000;鸡蛋:1.5;人(200磅):0.3 2、吸收多、转化快 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举例:3克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1克闪绿蜂鸟每天消耗两倍于体重的粮食;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000倍于体重的糖;发酵乳糖的细菌在1小时内就可以分解相当于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生乳酸;1公斤酵母菌体,在一天内可发酵几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3、生长旺、繁殖快 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钟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时2.2×1043菌数增加,营养消耗,代谢积累,限制生长速度。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 举例:Escherichiacoli(大肠杆菌)在最适的生长条件下,每12.5~20分钟细胞就能分裂一次;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为108~109个/ml;谷氨酸短杆菌:摇瓶种子→50吨发酵罐:52小时内细胞数目可增加32亿倍。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就可以实现发酵工业的短周期、高效率生产。例如生产鲜酵母时,几乎12小时就可以收获一次,每年可以收获数百次。 表 若干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微生物名称 代时 每日分裂次数 温度 每日增殖率 乳酸菌 38分 38 25 2.7×1011 大肠杆菌 18分 80 37 1.2×1024 根瘤菌 110分 13 25 8.2×103 枯草杆菌 31分 46 30 7.0×1013 光合细菌 144分 10 30 1.0×103 酿酒酵母 120分 12 30 4.1×103 小球藻 7小时 3.4 25 10.6 念珠藻* 23小时 1.04 25 2.1 硅藻 17小时 1.4 20 2.64 草履虫 10.4小时 2.3 26 4.92 *为念珠蓝菌属(Nostoc)的旧称,与细菌同属原核生物。 4、适应强、易变异 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遗传物质易变异。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 举例:万米深海、85公里高空、地层下128米和427米沉积岩中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的种数,据1972年: 类型 低限 倾向种数 高限 病毒与立克次氏体 1217 1217 1217 支原体 42 42 42 细菌与放线菌 >1000 1500 1500 蓝细菌 1227 1500 1500 藻类 15051 23100 23100 真菌 37175 47300 68939 原生动物 24068 24068 30000 总数 79780 98727 127298 5、分布广、种类多 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种数多。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 青霉素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 举例:青霉素生产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产黄青霉)的产量1943年为每毫升发酵液中含20单位青霉素,40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积累,加上发酵条件的改进,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发酵水平每毫升已超过5万单位,甚至接近10万单位。微生物的数量性状变异和育种使产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动植物育种工作中绝对不可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微生物发酵工厂都十分重视菌种选育工作。 微生物作用: 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 2、空气与水净化,污水处理 3、工农业生产:菌体,代谢产物,代谢活动 4、对生命科学的贡献编辑本段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 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 界(Kindom):真菌界 门(Phyllum):真菌门 纲(Class):子囊菌纲 目(Order):内孢霉目 科(Family):内孢霉科 属(Genus):酵母属 种(Species):啤酒酵母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①菌株(strain)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EscherichiacoliB和EscherichiacoliK12 菌株的表示法:如果说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那末菌株实际上是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 ②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 例如:E.coli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k12的亚种。 ③型(form):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例如:按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学名两种。如: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学名—是微生物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有关微生物分类国际委员会拟定的法则命名的。学名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①双名法: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 属名:拉丁文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首字母大写,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由微生物构造,形状或由科学家命名。种名:拉丁文形容词,字首小写,为微生物次要特征, 如微生物色素、形状、来源或科学家姓名等。 例:大肠埃希氏杆菌 Escherichiacoli(Migula)CastellanietChalmers1919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Rosenbach1884 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 例如:Saccharomycessp.表示酵母菌属中的一个种。 菌株名称:在种名后面自行加上数字、地名或符号等 例如:BacillussubtilisAS1.389AS=AcademiaSinica BacillussubtilisBF7658BF=北纺 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ATCC824丙酮丁醇梭菌 微生物的定义 现代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三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编辑本段类群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 、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质 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 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font]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水和无机盐 2 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根据碳源和能源分类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微生物的作用编辑本段贡献 现代生物学的若干基础性的重大发现与理论,是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或以微生物为实验材料与工具取得的。这些理论包括:证明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三大经典实验: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组实验)。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双螺旋的每一条子链分别、都是复制模板)。遗传密码子的解读(64个密码子各对应20种氨基酸及终止信号的哪一种)。基因的转录调节(operon, promoter, operator, repressor, activator的概念与调节方式)。信使RNA的翻译调节(terminator)等等……。 现在,很多常用、通用的生物学研究技术依赖于微生物,比如:分子克隆重组蛋白在细菌或酵母中的表达。很多医学技术也依赖于微生物,比如:以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编辑本段微生物在整个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生物经吞食一个古菌,并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组而产生真核生物。 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综述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 微生物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 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亿个细菌。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因为微生物很小,构造又简单,所以人们充分认识它,并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起来,还是很晚的。尽管如此,人们已经在广泛的应用微生物了。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也是最早应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据考古学推测,我国在8000年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了,4000多年前我国酿酒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埃及人也已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果酒。 2500年前中国人民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疗消化道疾病。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在农业上,虽然还不知道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但已经在利用豆科植物轮作提高土壤肥力。这些事实说明,尽管人们还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是已经在同微生物打交道了,在应用有益微生物的同时,还对有害微生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为防止食物变质,采用盐渍、糖渍、干燥、酸化等方法。在我国隆庆年间就开始用人痘预防天花。人痘预防天花是我国对世界医学上的一大贡献,这种方法先后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及英国,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Jenner)提出用牛痘预防天花。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有显微镜开始的,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态学时期、生理学时期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形态学时期 微生物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理学时期 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微生物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编辑本段世界地位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生物经吞食一个古菌,并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组而产生真核生物。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有利有害!!

有关微生物学的一些问题?

长见识了

简述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

微生物学的发展一、微生物学及其分科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随着微生物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分为许多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和应用微生物基础微生物: 按生物种类分: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菌物学、藻类学、原生动物学。按过程或功能分:遗传学、生态学、微生物生理学、分子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 按与疾病的关系分:医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应用微生物:按生态环境分: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按技术与工艺分:分析微生物学、发酵微生物、遗传工程。按应用范围分: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微生物的发展、灭菌技术的运用和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微生物学的逐步发展,微生物的发展史是各国学者不 断研究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微生物发展可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5个时期,其发展过程如表0-3。在此期间,荷兰人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是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人,法国人巴斯德否定彻底“自生说”,德国人柯赫建立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和方法:如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自生说” 有机物是否能自然产生微生物,即是发酵产生微生物,还是微生物产生发酵。三、微生物学的发展展望1、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将全面展开。基因组学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学科领域。包括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功能分析和比较分析,是结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交织的学科。21世纪微生物基因组学将不断进步与完善,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个常规的研究方法,帮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将带动分子微生物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2、微生物的研究将全面深入。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细胞微生物等将在基因信息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征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和功能,那么微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是今后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最理想的材料,如生命起源与进化,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的研究,新的微生物资源、能源、粮食的开发利用等。4、与其他学科广泛的渗透、交叉,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微生物学将进一步向地质、海洋、大气、太空渗透,使更多的边缘学科得

临床检验技士《微生物学检验》巩固训练题(2)

  23.细菌酶测定的阳性组合不正确的是   A 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 B 卵磷脂酶----产气荚膜梭菌   C 触酶----草绿色链球菌 D 氧化酶----铜绿假单胞菌   E 耐热DNA酶----中间型葡萄球菌   24.关于Optochin抑菌试验不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肺炎链球菌 B 与胆盐溶菌试验意义相同   C 是一种药物抑菌试验 D 抑菌环直径>14mm为敏感   E 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25.用于检测血浆凝固酶的细菌为   A 肺炎链球菌 B 表皮葡萄球菌   C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 金黄色葡萄球菌   26.CAMP试验阳性结果的溶血特点为   A 箭头状 B 线状   C 月牙状 D 环状   E S状   27.链球菌—与葡萄球菌的属间鉴别,可作初步确定的是   A DNA酶试验 B 触酶试验   C 氧化酶试验 D 葡萄糖发酵试验   E 过氧化氢酶抑制试验   28.可以拉丝的菌落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肺炎克雷伯菌   C 链球菌 D 军团菌   E 大肠杆菌   29. 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是   A 抗“O”试验 B 肥达试验   C 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 D 病毒血凝试验   E 锡克试验   30.测定病人血清中反应素常用的抗原是   A 钩体类属抗原 B 梅毒特异性抗原   C 半抗原 D 异嗜性抗原   E 表面抗原   31.肠杆菌科细菌与O特异型抗血清反应常不出现凝集是因为   A 细菌表面抗原的存在 B 细菌O抗原发生变异   C 细菌鞭毛抗原的存在 D 反应条件不当   E 其他原因   32.荚膜肿胀试验可用来鉴定   A 痢疾志贺菌 B 伤寒沙门菌   C 肺炎克雷伯菌 D 大肠埃希菌   E 变形杆菌   33.关于协同凝集试验不正确的是   A 原理类似于反向间接血凝 B 载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用于检测未知抗原 D 出现明显的`凝集线   E 目前用于流脑等的早期诊断   34.肺炎球菌在体外多次传代后会失去荚膜,使其恢复的常用方法是   A 在血清肉汤中连续传代3次   B 在鸡蛋斜面培养基上连续传代3次   C 小白鼠腹腔接种   D 小白鼠脑内接种   E 营养培养基接种   35. 目前广泛用于麻风分枝杆菌研究的动物模型是   A 大白鼠 B 小白鼠   C 恒河猴 D 犰狳   E 豚鼠   36.细菌培养常用的血琼脂平板,其血液采自哪一动物   A 绵羊 B 家兔   C 豚鼠 D 小鼠   E 鸡   37. 检测肉毒毒素常用   A SPA快速诊断 B ELISA   C Northern blot D Southern blot   E 动物实验   38.病毒血凝试验所用红细胞,一般采自   A 人 B 鸡   C 豚鼠 D 家兔   E 绵羊   39. 通过动物试验测定白喉棒状杆菌毒力,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常用动物为豚鼠 B 一般选用两只,一只试验.另一只对照   C 腹腔注射白喉抗毒素 D 皮内注射待检菌培养液   E 试验后动物不致死   40.关于破伤风梭菌毒力试验,错误的是   A 常用动物为小白鼠   B 接种方法为肌肉注射   C 毒力试验阳性者,出现无力、麻痹、甚至死亡   D 保护性试验作为毒力试验的对照   E 保护性试验阳性,证明注射液中破伤风毒素的存在   41.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共同特点是   A 噬菌体分型 B SPA   C 人群带菌率高 D 耐热核酸酶   E 溶血素   42.菊糖发酵试验可用来鉴别   A 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沙门菌 B 布鲁菌与霍乱弧菌   C 炭疽芽胞杆菌与枯草芽胞杆菌 D 百日咳鲍特菌与流感嗜血杆菌   E 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包括哪几个阶段?巴斯德和柯赫有什么贡献?

五个发展阶段 史前期 初创期 奠基期 发展期 成熟期巴斯德消毒法科赫法则

按照微生物学等级和寄生虫学等级将我国实验动物划分为哪些等级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 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 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 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 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 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 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促进微生物学诞生的实验技术是无菌操作技术和什么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2、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4、铺无菌盘: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5、打开无菌容器盖,必须把盖的无菌面(内面)向上,放在稳妥处,夹取所需物品放入无菌盘内后立即盖严。6、倒无菌溶液,仔细检查核对溶液后,面对瓶签两拇指将橡皮塞向上翻转,再用一拇、食指将橡皮塞拉出,用食、中指套住橡皮塞,另一手(或同一只手)握住瓶签倒出少许溶液冲净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套上瓶塞并消毒翻转部分与瓶颈(从非污染处到污染处)后立即盖好,并注明开瓶时间。7、打开无菌盘上层无菌巾一部分,核对无菌手套袋上所注明的手套号码、灭菌日期和消毒指示胶带,然后将手套袋摊开,取出滑石粉包,将粉擦于手掌、手背和指间,以一手掀起手套内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使手套的两拇指相对,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再以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部分,依法戴好另一手套,将反折部分翻转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揭开无菌盘进行无菌操作。8、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不可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9、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它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10、操作完毕,从手套口翻转向下脱去手套,整理用物。

微生物学常用的接种技术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微生物学常用的接种技术有,平板画线法、稀释涂布法。

试述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微生物学诊断

诊断微生物学检查  (1)病料采集:取病畜禽的组织,肝,肺,脾等体液、分泌物及局部病灶的渗出液。   (2)镜检:对原始病料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可见清晰的荚膜。   (3)培养:同时接种鲜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菌落特征、溶血性,并染色镜检。   (4)生化试验:多杀性巴氏杆菌在48h内可分解葡萄糖、果糖、单奶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发酵乳糖、鼠李糖、菊糖、水杨苷和肌醇。可产生硫化氢,能形成靛基质,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接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溶血性巴氏杆菌不产生靛基质,能发酵乳糖产酸。能发酵葡萄糖、糖元、肌醇、麦芽糖、淀粉;不发酵侧金盏花醇、菊糖和赤藓醇。动物试验  常用的试验动物有小鼠和家兔。实验动物死亡后立即剖检,并取心血和实质脏器分离和涂片染色镜检,见大量两极浓染的细菌即可确诊。血清型或生物型鉴定  可用被动血凝试验、凝集试验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群和血清型。用间接血凝试验测溶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根据生化反应鉴定该菌的生物型。(以上内容是我查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分支学科

一、微生物学的主要任务: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空气和水净化、污水处理。3、工农业生产:细菌、代谢产物、代谢活性。4、对生命科学的贡献。二、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1)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称普通微生物学,分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2)根据微生物研究对象,如细菌学、真菌学(菌物学)、病毒学、原核生物学、自养生物学和厌氧生物学。(3)根据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如土壤微生物学、微生态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和宇宙微生物学。(4)按微生物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食品微生物学等一般学科,称为应用微生物学。(5)根据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工程、微生物化学分类学、微生物数值分类学、微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6)根据实验方法和技术,如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研究方法等。扩展资料:微生物学的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微生物学被牢固地建立起来。它的主要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染病与免疫学的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学疗法的疗效;另一方面是和遗传学的结合。从历史上看,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和低谷时期。近20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pcr技术、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等理化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微生物学已经走出低谷,进入第三个黄金时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生物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生物

一个微生物学中的培养基问题(希望提供数据)

一般的培养基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在115度下灭20分钟就足够了,培养基总是尽量在低温和短时间内完成灭菌最好,因为即使在115度下如果保压太久也会造成有机物如糖类的炭化,你发现灭菌之后的培养基发黑那就是炭化了,有些东西不能高温灭菌的,但你说的营养成分可能是指蛋白或糖类等吧,这些东西只要灭菌条件正确,一般不会变质,121度也没事,15-20分钟足够. 还有你的补充问题没太看懂,温度和压力是相关的,只有压力上去了,水的沸点才会升到100度以上,所以灭菌锅上的压力表也是温度表,高温高压下杀死所有的细菌,真菌,和芽孢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控制可分为几类?

不超过4类

医学微生物学格兰染色实验报告怎么写?

革兰染色法【步骤】:制片、染色、镜检1、制片涂片 :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接种环取生理盐水2环,置于玻片上,接种环灭菌后,取细菌培养物少许与盐水混匀,并涂成均匀薄膜涂片。如用液体材料,如痰、尿液、脓汁等可直接涂片,不必加生理盐水。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间断地在弱火高处烘干,但切勿紧靠火焰将涂膜烤枯。固定:涂片干燥后,将标本片在酒精灯上快速的来回通过三次,共约2s~3s,注意温度不可太高,以涂片涂膜的反面触及皮肤觉轻微烫觉即可。固定目的:①杀死细菌;②使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在染色时不致被染液和水冲掉;③菌体蛋白变性易着色。2、染色结晶紫初染 1 min → 卢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 95%酒精脱色 30sec~1 min → 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1 min,油镜观察【原理】:①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渗入;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②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较高,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③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的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结果观察】: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影响因素】①操作因素:涂片太薄或太厚,固定时菌体过分受热,以及脱色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染色结果②染液因素:所有染液应防止染液蒸发而改变浓度,特别是卢戈碘液久存或受光作用后易失去媒染作用;涂片积水过多会改变染液浓度,影响染色效果【意义】:①鉴定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紫色)和革兰阴性菌(红色),②观察致病性:大多数G+菌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而G- 菌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两者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③参考选择抗菌药物:大多数G+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敏感;大多数G- 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敏感。【用途】:一般细菌学检查或鉴定我这个比较简单概括,你最好详细化,比如染色步骤

可以发一下沈萍微生物学第八版吗?

微生物学实验(高教材)(第三版)(沈萍 等主编.pdf_微盘下载通过新浪微盘下载 微生物学实验(高教材)(第三版)(沈萍 等主编.pdf, 微盘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网盘,提供超大免费云存储空间,支持电脑、手机 等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质量控制的程度或根据微生物净化程度可分为哪几类?

按微生物学质量控制的程度或根据微生物净化程度分类,可分为五类:(1)普通动物(conventionalanimals):亦称一级动物,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它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因价格低,故教学实验中常用之。(2)清洁动物(cleananimals):亦称二级动物,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3)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pathogenfreeanimals):亦称三级动物,是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类动物应排除一、二级动物所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研实验干扰大的病原。(4)无菌动物(germfreeanimals):是指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都检不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这类动物系在无菌条件下剖宫产出,又饲养在无菌、恒温、恒湿的条件下,食品饮料等全部无菌。(5)悉生动物(gnotobiotesanimals):是指机体内带着已知微生物的动物。此种动物原是无菌动物,系人为将指定微生物丛投给其体内,例如使大肠杆菌定居在无菌小鼠体内,在进行微生物检查时仅能检出大肠杆菌。依据GB149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划分的实验动物等级,并与寄生虫学等级对应,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三个级别,普通级的实验小鼠和大鼠原则上不再使用;豚鼠、地鼠和兔分为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和无菌级四个级别。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二个级别。…………更多内容参见onhttp://doc.bio1000.com/list-16.html微生物学技术,病毒分离,病毒图片,真菌培养,真菌繁殖,酵母培养,培养基配制方法

在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深化了哪些理论课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

1.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研作风.综合性实验由几个不同的小试验组成,将所有要求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病原菌的检测和分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具体操作由学生单独完成,并且基本实验技术反复应用.因此,大大增强了学生动手机会,加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综合性实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环节)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实验结果。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要求学生务必注意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规范,取样准确,观察仔细,记录及时,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实验的成败,学生们都将悟出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的重要性.整个实验是每2人一组,需要相互配合,共同观察、分析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科研协作的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让大学生早日接触科研是智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性实验展示了一个科研的基本过程,包括问题提出、查阅文献、写出设计、正式实验、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和宣读论文,实际上是临床微生物学科研工作的一种模拟。我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研论文格式,即题目(自拟)、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写出实验论文,而不是沿用传统的做法写几个实验报告,这对锻炼学生的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由于我们强调对有独到见解的论文给予高分,因此,学生都能实事求是地报告和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尤其是对不理想的结果加以讨论,从而得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3.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主要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学生不需要预习、看书,照样可以出预期结果,完全处于被动式学习.我们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4个特点:(1)既包括传统的基本实验方法,又反映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并和教研室开展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2)要求学生解决病原菌检测和分型这一实际问题,目的十分明确.(3)模拟脓汁和粪便标本中混有的病原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各组并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探索性,从而迫使学生认真去查阅书本或文献,写出可行的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实验内容、方法与原理,运用所学知识纵横联系,去预测、记录、分析、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正常或异常结果,最终引出合乎逻辑的结论。(4)实验完毕,对实验论文给出分数,并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报告能力等加以考核,准备几个实验,采用抽签方式,抽到什么考什么。学生们认为:“实验考试有利于促进重视实验课,并去努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受益匪浅。”

微生物学检查主要包括哪三样

微生物学检查的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检测特异性抗原或病原体成分、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药敏试验等。 (一)直接镜检 标本经涂片染色或制备湿片镜检,有些标本如尿液、脑脊液等经过离心浓缩后镜检出其初步结果对有些病人标本有诊断参考价值。直接镜检对于确定进一步检出步骤及鉴定方法也很有帮助。另外,直接镜检还可评价标本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二)快速诊断 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主要是指特异性抗原和核酸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技术、胶乳凝集试验、酶免疫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探针杂交、PCR技术。其他快速检测法还有气-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测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阵列芯片技术等。 (三)直接药敏试验 直接药敏试验即在分离培养病原体的同时,直接将临床标本接种于平板,用抗生素纸片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在18~24h内可获得结果。但因其在试验时接种量难以标准化,且对混有杂菌和混合感染的标本不易明确其结果,故分离出纯培养物后应再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四)常规检验 1.分离培养: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若原始培养为阴性,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需氧或厌氧培养基来培养。 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对于某些感染标本中发现的细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检出大肠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临床意义的确定有赖于定量培养法。即取一定量的标本如液体标本用液体培养基作一系列稀释;组织标本称量后制成悬液,并稀释成l0-1,10-2,10-3等,分别取0.1ml涂布于血琼脂平板或倾注培养,35℃24h后计算每克标本所含细菌数。 2.鉴定: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等鉴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鉴定系统,其鉴定快速、简便,值得推广。如用于鉴定肠杆菌科的20E,鉴定非发酵菌的20NE及鉴定厌氧菌的20A等。 3.体外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试验、杀菌试验、联合药敏试验和检测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等。 (五)报告 直接镜检要求2h报告,说明标本是否合格,发现微生物情况和特点;初步鉴定和直接药敏结果于24h或次晨报告,报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药敏结果;最后鉴定和细菌药敏结果一般不超过3天,还规定除血培养外,所有送检标本必须在24h内预报。

微生物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分支学科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其他微生物之间,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外界环境理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生产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等等。实际上,微生物学除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外,还包括了有别于动植物研究的微生物学研究技术,是一门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又可根据研究的侧重面和层次不同而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按研究对象分,可分为细菌学,放线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原生动物学,藻类学等。按过程与功能分,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细胞微生物学等。按生态环境分,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域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等。按技术与工艺分,可分为发酵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遗传工程学,微生物技术学等。按应用范围分,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等;按与人类疾病关系分,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随着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正在不断形成和建立。细胞微生物学 (cellular microbiology)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和后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生命本质的分支学科和新型研究领域的出现,表明微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与微生物学的理论课相匹配的实验课程。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微生物学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微生物学知识点:细菌学总论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 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   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   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   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16、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7、菌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   18、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灭菌-杀死所有微生物。   19、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有:热力、紫外线、辐射、超声波、滤过、干燥、低温等。   20、关于噬菌体的知识:   ①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②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③根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可分为两种类型: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   21、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   22、质粒生物学性状的对应关系:F质粒-生殖;R质粒-耐药性;Vi质粒-毒力;细菌素质粒-细菌素;代谢质粒-代谢酶。   23、质粒DNA的五大特点:①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②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④转移性⑤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24、细菌基因工程:   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溶原性转换-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25、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26、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27、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毒素有内毒素和外毒素之分。外毒素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29、二重感染的概念:机体因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杀死,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这是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即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较严重后果,系一种菌群失调症。   微生物学知识点:关于奈瑟菌属   1.脑膜炎奈瑟菌:G-,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巧克力(色)培养基,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是流脑的病原菌。想一想流脑和乙脑各属于哪一种炎症类型?   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首先,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在牲畜(如幼猪、马、牛等)中传播,而后再传播给人。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是由带菌者或病人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流脑流行每于冬末开始,春节盛行,到初夏就明显下降,季节性不如乙脑严格。两种病发病开始都有发热、头疼、恶心呕吐,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但乙脑病人没有菌血症期,不会出现皮肤淤点,也少有很快出现休克者。重症的病人都会发生颅内压增高的种种危险症状,但乙脑病程进展不象流脑那么迅速。   流脑一般病程为7~10天左右,恢复期常在口、鼻周围起疱疹,而乙脑病程约经2周方进入恢复期,甚至在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两者的脑脊液化验结果也有很多不同。流脑在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时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脑脊液浑浊如米汤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明显增高,而糖和氯化物减少;乙脑的脑脊液呈澄清或微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仅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最后,流脑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控制感染,而乙脑因是病毒感染,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法。   2.淋病奈瑟菌:了解外膜蛋白PI、II、III的功能。   微生物学知识点:弧菌属   1.霍乱弧菌根据O抗原不同,分为好多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会引起霍乱。   2.霍乱弧菌O1群血清型有三种: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每一个血清型还可以分为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E1 Tor生物型。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又分为A1和A2两个肽链,两者依靠二硫链连接。A亚单位为毒性单位,其中A1肽链具有酶活性,A2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参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的转位作用。B亚单位为结合单位,能特异地识别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1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多聚体。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肠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由神经节苷脂GM1组成),其B亚单位与受体结合,使毒素分子变构,A精致单位进入细胞,A1肽链活化,进而激活腺苷环化酶(AC),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导致肠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大为亢进,使大量体液和电解质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吐泻,由于大量脱水和失盐,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血循环衰竭,甚至休克或死亡。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对于微生物学的进步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以及食品保存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2009u2022锦州)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1)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巴斯德巴斯德.(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中并大量繁殖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中并大量繁殖.(3)根据“鹅颈瓶实验”,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高温加热高温加热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物部分的分解者分解者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考点:生物学史;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食品的腐败原因;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相关内容,据此作答.解答:解:(1)、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2)、将“鹅颈”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则空气中的细菌就进入肉汤,并大量繁殖之后,使肉汤腐败.(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可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高温则能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从而利于食品的保存.据此可知,如果家里没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高温加热的方法将剩饭剩菜短时间保存而不会腐败变质.(4)、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等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可见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故答案为:(1)巴斯德 (2)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中并大量繁殖 (3)高温加热 (4)分解者

临床检验技士考试《微生物学检验》模拟题(2)

  21.关于E试验叙述错误的是   A 采用内含干化、稳定、浓度由高至低呈指数梯度分布的抗菌药物的塑料试条   B 90mm平板通常能放2、3根试条   C 可直接定量测出药物的.MIC   D 孵育后可围绕试条形成椭圆形抑菌圈   E 20mm平板内可放6根试条   22. 药敏试验筛选耐甲氧西林青霉素葡萄球菌(MRS),其筛选率最高的方法:   A 试管稀释法 B 微量稀释法   C 琼脂稀释法 D 纸片扩散法   E 肉汤稀释法   23.配制完成的培养基pH应与规定的PH相差   A +0.1 B +0.2   C +0.3 D +0.4   E ±0.5   24.不能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的菌种   A 肠杆菌科细菌 B 葡萄球菌属细菌   C 不动杆菌 D 厌氧菌   E 假单胞菌属   25.环氧乙烷消毒器应使用何种菌种作为生物指示剂   A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 B蜡样芽胞杆菌   C脆弱类杆菌 D 诺维梭菌   E 枯草芽胞杆菌   26.下列哪项属于医院感染   A 住院一周后发病的麻疹   B 住院三天后发病的伤寒   C 住院三天后发病的乙型肝炎   D 医院输血后的丙型肝炎   E 住院一周后发病的甲型肝炎   27.下列哪组病人易发生医院感染   A 恶性肿瘤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婴儿   B 恶性肿瘤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青年患者   C 恶性肿瘤患者、大叶性肺炎、青年患者   D 恶性肿瘤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叶性肺炎   E 慢性肾者、大叶性肺炎、高龄患者   28.内源性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   A 医院 B 患者体内   C 其他患者 D 医护人员   E 医疗器械   29.内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是   A 病人免疫功能低下   B 病人接触了带菌的污染物   C 诊断、治疗时使正常抗感染的防御屏障受到损伤   D A+C   E A+B+C   30.关于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A 前者为外源性,后者为内源性   B 二者的病原体均为多重耐药   C 二者的易感者相同   D 前者的病原体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后者为典型致病菌   E 前者较易治疗,后者较难治疗   31.医院感染检测的内容包括   A 病原体 B 易感人群   C 媒介因素 D 环境   E 以上都是   32.一般情况下,利用平皿沉降法进行空气中细菌含量监测时,常采用的平皿数为   A 3 B 4   C 5 D 6   E 7   33.BACTEC 900、BACTEC9240和BACTEC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的区别在于   A 检测原理不同   B 检测手段不同   C 软件功能不同   D 系统的容量规格不同   E 培养瓶营养成分不同   34.血培养瓶中加SPS,除作为抗凝剂外, 还可用于拮抗下列哪种抗生素   A 大环内酯类 B 头孢菌素   C 四环素 D 氨基糖苷类   E 氯霉素   35.男,60岁,主诉:食入肉类制品后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恶心呕吐。粪便标本厌氧培养,见血琼脂平板上出现双层溶血环,卵磷脂酶和Nagler试验阳性,该患者感染的病原体首先考虑的是   A 痢疾杆菌 B 伤寒沙门菌   C 产气荚膜梭菌 D 霍乱弧菌   E 病毒   36.女,55岁,拔牙数日后伤口脓肿,且有恶臭味。在伤口部位取材,做厌氧培养,48小时后,在厌氧血琼脂平板上有圆形,面包屑样菌落生长;镜检该菌纤细、有尖末端。引起病人感染的细菌考虑为   A 大肠埃希菌 B 铜绿假单胞菌   C 具核梭杆菌 D 优杆菌   E 丙酸杆菌   37.男,45岁,牧区工作,不慎右臂划伤,经一天左右局部出现小痂,继而形成水疱、脓痂,最后中心形成灰色坏死焦痂,此种临床类型的炭疽应考虑为   A 骨炭疽 B 皮肤炭疽   C 肺炭疽 D 肠炭疽   E 炭疽性脑膜炎   38. 男,2岁,因呼吸困难就诊。查体发现:口腔粘膜上散在白色斑点及白色假膜样物。经细菌学检查发现,感染细菌经Albert染色,有明显的异染颗粒。此病人应考虑为   A 流感 B 口腔病毒感染   C 白喉 D 气管炎   E 肺炎   39.女,25岁,有肺结核病史。主诉:发热的同时有乏力、纳差、消瘦、腹痛、   腹胀和腹泻等症状,腹壁柔软。腹部超声波检查发现不规则的液平,胃肠   钡餐x线检查及腹部平面有肠梗阻、肠粘连、散在钙化点等征象。腹腔液实验室检查发现抗酸杆菌。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 细菌性腹膜炎 B 结核性腹膜炎   C 阑尾炎 D 肠伤寒   E 肠道肿瘤   40.男,59岁,Ⅲ度烧伤,创面分泌物呈黄绿色,有甜腥味,在焦痂创面上出现虫咬样斑点,应考虑引起创面感染的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表皮葡萄球菌   C 铜绿假单胞菌 D 不动杆菌   E 脑膜炎黄杆菌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学检验》模拟题及答案

2017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学检验》模拟题及答案   模拟题一:   1.常用普通离心机为每分钟多少转   A、1000-9000万转/分钟   B、2万转/分钟   C、3万转/分钟   D、5万转/分钟   E、10万转/分钟   正确答案:A   2.离心机根据转数不同可分为几种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E、5种   正确答案:C   3.哪一种天平用砝码   A、差热天平   B、电子天平   C、架盘天平   D、光学分析天平   E、托盘扭力天平   正确答案:C   4.如何使用砝码   A、徒手   B、专用镊子   C、垫纸   D、带手套   E、普通镊子   正确答案:B   5.生物安全柜主要原理   A、干燥   B、空气经滤膜除菌后定向流动   C、防潮   D、通风   E、空气定向流动   正确答案:B   6.微生物实验室无菌间应该配备   A、 灭火器   B、 喷雾器   C、 生物安全柜   D、电扇   E、 排风扇   正确答案:C   7.下列霍乱弧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属于强选择性的有   A、碱性琼脂   B、碱性胆盐琼脂   C、SS琼脂   D、4号琼脂   E、麦康凯琼脂   正确答案:D   8.可用作霍乱弧菌的运输保存培养基为   A、碱性蛋白胨水   B、P.V平板   C、SS琼脂   D、EC肉汤   E、GN增菌液   正确答案:A   9.在三糖铁培养基上,哪两种细菌表现相似   A、伤寒杆菌与痢疾杆菌   B、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   C、大肠杆菌与伤寒杆菌   D、副溶血弧菌与痢疾杆菌   E、副溶血弧菌与伤寒杆菌   正确答案:A   10.副溶血弧菌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污染食品来自   A、家畜肉类   B、海产品   C、奶制品   D、禽肉   E、蛋类   正确答案:B   11.高压灭菌最佳条件选择   A、0.02MPa 1小时   B、0.02MPa 1小时   C、0.05MPa 1小时   D、0.11MPa 20分钟   E、0.15MPa 20分钟   正确答案:D   12.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热灭菌最佳条件选择   A、56℃ 3小时   B、100℃ 2小时   C、160℃ 2小时   D、180℃ 2小时   E、200℃ 1小时   正确答案:C   13.高速离心机为每分钟多少转   A、1000-9000转/分钟   B、1-4万转/分钟   C、5万转/分钟   D、8万转/分钟   E、10万转/分钟   正确答案:B   14.除菌用陶瓷布氏漏斗为哪种   A、G3   B、G4   C、G5   D、G6   E、G7   正确答案:D   15.除菌用微孔滤摸孔径为那种   A、0.8μ   B、0.7μ   C、0.6μ   D、0.5μ   E、0.45μ   正确答案:E   16.等电聚焦凝胶电泳用途   A、盐的分离   B、核酸的分离   C、抗原定量测定   D、蛋白质的分离   E、水的净化   正确答案:D   17.巴氏消毒法,方法之一是   A、加热60℃30分钟   B、62℃30分钟   C、50℃40分钟   D、70℃10分钟   E、72℃5分钟   正确答案:B   18.对于诊断血清不正确的叙述是   A、多价诊断血清,又称混合诊断血清   B、单价诊断血清是仅含一个群(型)细菌和相应抗体   C、因子诊断血清,吸收了其中的共同抗体,仅保留了一种所需的特异抗体   D、抗O诊断血清是细菌表面抗原(O抗原)免疫动物获得的.血清   E、Vi诊断血清是由表面抗原制备的诊断血清   正确答案:D   19.在一个大气压下煮沸水温为100℃,一般杀死细菌繁殖体最短需多长时间   A、1分钟   B、2分钟   C、4分钟   D、5分钟   E、10分钟   正确答案:D   20.杀死具有一般抵抗力的有芽胞的细菌煮沸最短时间是   A、30-60分钟   B、1-2小时   C、2-3小时   D、3-4小时   E、4-5小时   正确答案:B   模拟题二:   1.下列哪种仪器能做微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   A、蛋白测序仪   B、DNA扩增仪   C、液相色谱仪   D、酶标仪   E、分光光度计   正确答案:C   2.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分子量标准蛋白用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蛋白分子量Mark   A、测算电泳条带分子量   B、解离蛋白质   C、加快电泳   D、混合均匀   E、催化聚合   正确答案:A   3.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常用的蛋白染料   A、考马斯亮兰   B、溴酚兰   C、美兰   D、台酚兰   E、麝香草酚兰   正确答案:A   4.琼脂糖凝胶电泳中,EcorⅠ酶切λDNA的用途   A、测算DNA电泳条带分子量   B、测算蛋白电泳条带分子量   C、加快电泳   D、控制琼脂糖凝胶孔径   E、调整琼脂糖凝胶分离DNA的片段范围   正确答案:A   5.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丙烯酰胺浓度越大,线性分离范围   A、适中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B、不变   C、越大   D、越小   E、影响不大   正确答案:D   6.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丙烯酰胺浓度越小,线性分离范围   A、适中   B、不变   C、越大   D、越小   E、影响不大   正确答案:C   7.为了达到无菌操作微生物实验室无菌间应该配备   A、灭火器   B、喷雾器   C、紫外灯   D、电扇   E、排风扇   答案:C   8.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测定核酸浓度的仪器名称   A、分光光度计   B、DNA扩增仪   C、酶标仪   D、蛋白测序仪   E、紫外分光光度计   答案:E   9.该仪器测核酸使用光波波长   A、240nm   B、260nm   C、300nm   D、400nm   E、450nm   答案:B   10.有关志贺菌属的细菌,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无荚膜   B、无鞭毛   C、无菌毛   D、无芽孢   E、可引起菌痢   答案:C   11.实验室常用的做分子生物学微量试验的设备   A、注射器   B、微量可调移液器   C、微量注射器   D、电导仪   E、移液管   正确答案:B   1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条带,上边的带为   A、中等分子量   B、大分子量   C、小分子量   D、大小分子量混合   E、中小分子量混合   正确答案:B   1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条带,上边的带为   A、中等分子量   B、大分子量   C、小分子量   D、大小分子量混合   E、中小分子量混合   正确答案:B   1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条带,下边为   A、中等分子量   B、大分子量   C、小分子量   D、大小分子量混合   E、中小分子量混合   正确答案:C   15.使用丙烯酰胺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因为   A、丙烯酰胺挥发   B、丙烯酰胺易然   C、丙烯酰胺致癌   D、丙烯酰胺具神经毒   E、丙烯酰胺易爆炸   正确答案:D   16.使用溴化乙锭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因为   A、溴化乙锭挥发   B、溴化乙锭易然   C、溴化乙锭致癌   D、溴化乙锭神经毒   E、溴化乙锭易爆炸   正确答案:C   1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NA的染色可用   A、硝酸银   B、溴酚兰   C、美兰   D、台盘兰   E、麝香草酚兰   正确答案:A   14.脉冲电场凝胶电泳DNA的染色可用   A、溴化乙锭   B、溴酚兰   C、美兰   D、台酚兰   E、麝香草酚兰   正确答案: A   15.用那一种物质制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介质   A、琼脂糖   B、淀粉   C、丙烯酰胺   D、氯化钠   E、甘氨酸   正确答案:A   20.脉冲场凝胶电泳用途   A、盐的分离   B、核酸的分离   C、抗原定量测定   D、蛋白质的分离   E、水的净化   正确答案: B ;

在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牛心肌的心脂质作

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一)检查螺旋体 采取初期及二期梅毒硬性下疳、梅毒疹的渗出物等,用暗视野或墨汁显影,如查见有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即可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是用正常牛心肌的心类脂(Cardiolipin)作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国际上常用性病研究实验室(UDRL)的玻片试验法;该法是一种简单的玻片沉淀试验,试剂及对照已标准化。另外,还可用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其抗原是U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和特异性与UDRL相似。反应素在第一期梅毒病变出现后1~2周就可测出,第二期阳性率几乎达100,第三期阳性率较低。本试验所用抗原是非特异的,检测的抗体时应排除假阳性反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多次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螺旋体抗原试验:抗原为梅毒旋体,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该试验特异性高,目前常用下述两种方法。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为间接荧光抗体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常用于梅毒的早期诊断。 (2)梅毒螺旋体制运试验(TPI):用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螺旋体活动的特异性抗体。用活梅毒螺旋体(Nichol株)加病人新鲜血清,35℃培养16小时,同法作正常血清对照,然后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活动的螺旋体数目,如试验标本活动的螺旋体数目小于或等于对照血清标本内的40%,即为阳性。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主要是辨别细菌的一种方法,和检验细菌在培养过程中,结构功能是否发生改变。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信仰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实验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斯德是一位科学家,但是他却说自己不懂科学,还说自己相信神创论,当然,这与巴斯德信仰基督教有关。他相信神,不能说他迷信,也并不影响他的研究,反而这种信仰一直促使他不断进行探索。 曾经有一段时期,有些派别的知识分子主张“自然生万物”,而巴斯德认为这是谬论,他勇敢地站起来反对,所以那时的他并不受许多科学家们的认可,还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但是他直到去世也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 巴斯德晚年的时候到母校演讲,他传给学生的观念依然与他的信仰有关,相信神的存在,神创造一切,巴斯德所理解的神和盲目的迷信是不一样的,在他的心里,神就像一种信念,一条绳索,只有顺着他走,才能看到结果。并且在他看来,他的所有成功都源于神,在神的指引下,他发现了自然界吸引他的地方,然后他开始研究,最后得知神创造自然的奥妙,并利用发现造福人类,他常提的观点就是:当自己对自然研究更深刻,就更接近神。 他说他找不到证据来证明神与科学有矛盾之处,说到这里,还有一则小故事:巴斯德在一次火车旅途中遇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看到巴斯德手握念珠便开始跟他讲科学,劝他不要迷信,巴斯德耐心地听年轻人讲完,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年轻人才知道,原来是巴斯德。 由此可以看出巴斯德信仰始终不变,科学与神也不并冲突,只在于个人怎么理解。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实验的结论是 巴斯德实验是巴斯德为了推翻“自然发生说”而设计的实验之一。这个实验比其他实验更加准确,所以流传至今。在当时,随着众多科学家的深入研究,“自然发生说”开始受到质疑。巴斯德为此开始了长时间的实验和研究,巴斯德设计了多种实验来论证“自然发生说”的错误之处。 巴斯德实验是在巴斯德的教授指引下想出来的,他使用了曲颈瓶阻止微生物的进入,但空气却可以进去。历经四年瓶内物质都没有腐败,打破瓶子后却很快腐败。巴斯德实验的结论是微生物本就存在于空气中,它不是自然发生的,这刚好于“自然发生说”相反。巴斯德向许多人宣告了巴斯德实验的成果。后来,他又当着公众的面做了一次大规模实验,他改变了一些外界环境的变量,但巴斯德实验的结果依旧未曾改变。巴斯德实验的结论是微生物本就存在于空气中,巴斯德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实验并且推翻“自然发生说”,接连爬上一座座高峰做更严密的实验。 尽管巴斯德实验的结果如此精密,还是遭到了许多固守陈规的人反对,他们甚至用相同的方法去测试巴斯德实验是否正确。巴斯德坚持与他们力争到底,取得了学术界的一次真理的胜利。巴斯德的曲颈瓶因为瓶口弯曲的原因,并不会落入微生物和细菌,排除了外界进入这一途径。 巴斯德实验是巴斯德对待科学态度的真实写照,他不容许有差错出现。高温消毒是一可行途径,不仅增加了准确性,也向反对派提供了无法否定的事实。巴斯德实验扫清了科学路上的一大障碍。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疫苗中的贡献 巴斯德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拯救他们于苦难之中的救世主。巴斯德研制的狂犬疫苗把很多人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巴斯德在疫苗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之前人们在治疗天花时,主要以接种牛痘为主,在这种方法出现之前,人们对天花病毒素手无策。但这种方法风险依旧很大,因为难以控制,而且容易感染。巴斯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断研究改善手中的疫苗,争取发现治疗天花的更好更有效的方法。 巴斯德在疫苗中的贡献不止是完善疫苗成分。巴斯德的发现是免疫法的重生。巴斯德的免疫理论基础坚实,适合面对广大群众推广并广泛使用。巴斯德还研究了多种病毒,比如鸡霍乱,炭疽病等等。巴斯德的贡献无疑给了饲养业的人们希望。 巴斯德研制出的疫苗中当属狂犬病疫苗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更广。巴斯德看到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对狂犬病抱着绝望的态度,他决心改变这一切。巴斯德在研究疫苗的过程中对病原体进行了观察和深入了解。经过他多日的研究,新的疫苗被用在一个病人身上并起了作用。 巴斯德在疫苗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的方法更适用于临床治疗。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控制疫苗的剂量,使药剂发挥最大的效果,更小的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巴斯德在疫苗中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并在此领域中发展自己的事业。在他之后,还有许多科学家为免疫学做出了贡献。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座右铭 巴斯德的座右铭是“意志、工作、等待,是成功的金字塔的基石”。巴斯德的一生都谨遵他的座右铭生活,他的意志力坚韧异常。在对狂犬病疫苗的研究中,他重复了上百次实验,不折不挠的态度让他最终探索到了病毒的解决方法。他凭借过人的意志力成为第一个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的人,结束了人们的痛苦挣扎。 巴斯德终生都在工作,以他的座右铭为真理。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专心投入使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巴斯德取得的无数成就离不开他专心工作,一心想要解开疑惑的态度。巴斯德为了探求真理,设计了多种实验,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推翻了“自然发生说”。同时巴斯德引导了科学探索的进程。 巴斯德的座右铭是他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和催化。巴斯德等待的耐心让他从未放弃过每一次实验,他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没有失去耐心,也没有放弃研究。等待就像蛰伏在暗处的猎人,等待研究成果也就是猎物的出现。巴斯德的等待没有被白费。 巴斯德以成功金字塔的基石为对自己基础的要求。巴斯德对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改变了众人的研究方向,引导了众多科学家们的思想。巴斯德不是语言上的巨人,他踏实的行动在无声昭示着巴斯德是行动上的巨人。他的成就斐然也说明了这一点,巴斯德的座右铭是带领他走向成功的引导者。巴斯德的座右铭足以被当代人信服。 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简介 巴斯德一生取得很多辉煌成就,巴斯德简介这样介绍巴斯德。 巴斯德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小时候接受着普通的教育,喜欢问各种怪异的问题,但成绩却不是特别好,所以老师不是很喜欢他,但这样的性格凸显出他的创新思维,他从小就喜欢研究自然,为后面的成功做了铺垫。 中学毕业后他做了一名教师,但由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他没有满足于此,继续考大学,后来如愿以偿上了法国最好的师范大学,继续研究,毕业后争取到实验室去搞研究。庆幸的是,有人发现了他的天赋,留下了他,从此便开始了他正式的科研之路。 巴斯德最先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他发现了酒石酸的同分异构现象,但他不满足,之后转入生物学研究。第一个研究项目便是酒变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他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对食品的影响,总结出温度、环境和发酵成分与酒质量的的关系。从此以后,他就主要研究微生物,相继发现酵母菌、研究出鸡霍乱疫苗、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还解决了令工业生产者头疼的蚕病,还有创造了延续至今的“巴士消毒法”,在巴斯德简介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斯德不仅科学上有很大成功,还是个很有气节的爱国者,在法国受到侵略的时候,他拒绝了侵略国颁发的荣誉。他的成功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可,连总统都亲自搀扶他,并以国家的名义感谢他,巴斯德享年73岁,在学生和许多国家高层人物的陪伴中沉睡。巴斯德简介也到此结束。 巴斯德疫苗介绍 巴斯德的一生进行过很多的研究,主要成果表现在微生物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要数疫苗了。巴斯德疫苗解决了当时社会很多的问题,减轻了无数人痛苦,挽救了生命,引起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早在巴斯德之前就有人提出病菌这一存在,但并未取得重大成果,巴斯德通过研究实验,证明了这一存在,让世人信服,这也为之后他研究疫苗做了铺垫,并在之后的研究中,提出杀死某些病菌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案。 巴斯德疫苗有很多种,最先研究出来鸡霍乱病原菌和炭疽疫苗,降低了当时法国这方面的死亡率,之后又研究出狂犬病疫苗。说到狂犬病疫苗,这里不得不提到研究它的起因,狂犬病来源于病毒感染,可当时无人得知,巴斯德从前面的研究发现:经反复传代和干燥的物质可减少其毒性,注射入体内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当时就有一个被疯狗咬伤的男孩去请求巴斯德的帮助,巴斯德抱着一试的心态,最后利用新研究的成果救治了男孩,不过真正的狂犬病疫苗在1889年才问世,从那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人类这一大公敌造成的威胁了。 他为了研究疫苗,常常冒着被传染的危险采集标本,实验过程不管多么艰辛,不管失败多少次,他总是不得到想要的结果决不放弃。 巴斯德疫苗解决的都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大问题,直至今日,疫苗仍然在用,巴斯德研究疫苗的思考方式更是被人称颂!

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的目录

第一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与方法第一章 显微镜第一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第二节 暗视野显微镜第三节 荧光显微镜第四节 相差显微镜第五节 倒置显微镜第六节 电子显微镜第二章 临床细菌检验技术与方法第一节 形态学检查第二节 细菌分离培养第三节 细菌鉴定第三章 临床真菌学检验基本技术第一节 形态学检查第二节 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第四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与方法第一节 支原体和脲原体检验第二节 衣原体检验第三节 螺旋体检验第四节 立克次体检验第五章 微生物商品手工和自动化检验系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商品手工检验系统第三节 自动化检验系统第六章 临床微生物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常用临床微生物分型基本技术第七章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试剂与培养基第一节 常用试剂与配制方法第二节 常用培养基第八章 消毒与灭菌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第三节 化学消毒与灭菌第四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和相关物品的消毒与灭菌第二篇 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第九章 临床常见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与处理原则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第三节 泌尿生殖道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第四节 粪便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第五节 呼吸道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第六节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第七节 穿刺液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第八节 真菌感染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第十章 临床标本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检验流程第一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常见的病原菌及检验流程第二节 泌尿生殖道标本常见的病原菌及检验流程第三节 粪便标本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检验流程第四节 痰及下呼吸道标本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及检验流程第五节 穿刺液标本常见的病原菌及检验流程第六节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中常见的病原菌及检验流程第七节 眼、耳、鼻、喉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及检验流程第三篇 临床细菌学检验第十一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一节 细菌分类学概述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系统第十二章 需氧革兰阳性球菌第一节 需氧革兰阳性球菌鉴定法则与初步分群第二节 葡萄球菌属第三节 微球菌属与相关菌第四节 链球菌属第五节 肠球菌属第六节 气球菌属第七节 乏养球菌属和颗粒链菌属第八节 乳球菌属第九节 孪生球菌属第十节 无色藻菌属第十一节 片球菌属第十三章 需氧革兰阴性球菌第一节 奈瑟菌属第二节 卡他莫拉菌第十四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第一节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鉴定概述第二节 革兰阳性棒杆菌第三节 李斯特菌属第四节 丹毒丝菌属第五节 隐秘杆菌属第六节 加德纳菌属第七节 分枝杆菌属第八节 诺卡菌属第九节 红球菌属第十节 链霉菌属与马杜拉放线菌属第十一节 库特菌属第十二节 戈登菌属第十三节 需氧芽胞杆菌属第十五章 肠杆菌科第一节 肠杆菌科概述与初步分群第二节 埃希菌属第三节 志贺菌属第四节 沙门菌属第五节 克雷伯茵属第六节 肠杆菌属第七节 枸橼酸杆菌属第八节 沙雷菌属第九节 变形杆菌属第十节 普罗威登斯菌属第十一节 摩根菌属第十二节 克吕沃菌属第十三节 泛菌属第十四节 耶尔森菌属第十五节 爱德华菌属第十六节 肥杆菌属第十七节 布拉格菌属第十八节 莱克勒菌属第十九节 光杆菌属第二十节 约克纳菌属第二十一节 布丘杆菌属第二十二节 爱文菌属第二十三节 拉恩菌属第二十四节 西地西菌属第二十五节 布特维西菌属第二十六节 塔特姆菌属第二十七节 特布尔西菌属第二十八节 致病杆菌属第二十九节 默勒菌属第三十节 勒米诺菌属第三十一节 邻单胞菌属第三十二节 哈夫尼亚菌属第三十三节 拉乌尔菌属第十六章 弧菌属与气单胞菌属第二节 弧菌属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第十七章 非发酵菌及少见革兰阴性杆菌第一节 非发酵菌的初步分群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第四节 窄食单胞菌属第五节 伯克霍尔德菌属第六节 莫拉菌属第七节 产碱杆菌属第八节 无色杆菌属第九节 金黄杆菌属第十节 苍白杆菌属第十一节 根瘤菌属第十二节 丛毛单胞菌属第十三节 食酸菌属第十四节 甲基杆菌属第十五节 玫瑰单胞菌属第十六节 黄单胞菌属第十七节 鞘氨醇单胞菌属第十八节 色杆菌属第十九节 军团菌属第二十节 黄杆菌属第二十一节 金色单胞菌属第二十二节 鞘氨醇杆菌属第二十三节 黄色单胞菌属第二十四节 希瓦菌属第二十五节 巴尔通体属第二十六节 代夫特菌属第二十七节 威克斯菌属第二十八节 伯杰菌属第二十九节 罗尔斯顿菌属第三十节 短波单胞菌属第三十一节 寡源菌属第三十二节 稳杆菌属第三十三节 伊丽莎白菌属第十八章 苛养性细菌概述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第二节 博德特菌属第三节 艾肯菌属第四节 金氏杆菌属第五节 心杆菌属第六节 萨顿菌属第七节 放线杆菌属第八节 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第九节 链杆菌属第十节 相关细菌第十一节 未命名革兰阴性苛养细菌第十九章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第一节 布鲁菌属第二节 巴斯德菌属第三节 弗朗西斯菌属第四节 阿菲波菌属第二十章 专性厌氧菌第一节 消化链球菌属第二节 消化球菌属第三节 韦荣球菌属第四节 氨基酸球菌属第五节 巨球形菌属第六节 丙酸杆菌属第七节 放线菌属第八节 双歧杆菌属第九节 真杆菌属第十节 乳杆菌属第十一节 蛛网菌属第十二节 动弯杆菌属第十三节 拟杆菌属第十四节 普雷沃菌属第十五节 卟啉单胞菌属第十六节 梭杆菌属第十七节 纤毛菌属第十八节 沃廉菌属第十九节 梭菌属第二十一章 弯曲和螺旋形革兰阴性杆菌第一节 弯曲菌属第二节 螺杆菌属第三节 弓形菌属第二十二章 螺旋体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第二节 疏螺旋体属第三节 密螺旋体属第二十三章 支原体和相关细胞内寄生菌第一节 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第二节 衣原体属第三节 立克次体属第四节 埃立克体属第五节 无形体属第六节 新立克次体属第七节 沃尔巴克体属第八节 埃及小体属第九节 柯克斯体属第十节 养障体属第十一节 东方体属第四篇 临床真菌学检验第二十四章 临床真菌学概述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学特性第二十五章 深部感染真菌第一节 念珠菌属第二节 隐球菌属第三节 酵母属第四节 红酵母属第五节 组织胞浆菌属第六节 芽生菌属第七节 球孢子菌属第八节 副球孢子菌属第九节 马尔尼菲青霉菌第十节 申克孢子丝菌第二十六章 浅部感染真菌第一节 毛癣菌属第二节 表皮癣菌属第三节 小孢子菌属第二十七章条件致病真菌第一节 曲霉属第二节 青霉菌属第三节 毛霉菌属第四节 根霉菌属第五节 犁头霉属第六节 根毛霉属第七节 小克银汉霉属第八节 共头霉属第九节 帚霉属第十节 黏帚霉属第十一节 单端孢属第十二节 金孢霉属第十三节 白僵菌属第十四节 赛多孢属第十五节 枝顶孢属第十六节 镰刀菌属第十七节 着色霉属第十八节 瓶霉属第十九节 外瓶霉属第二十节 枝孢霉属与枝孢瓶霉属第二十一节 弯孢霉属第二十二节 毛壳菌属第二十三节 赭霉属第二十四节 链格孢属第二十五节 茎点霉属第二十六节 毛孢子菌属第二十七节 马拉色菌属第二十八节 地丝菌属第二十九节 肺孢子菌属第五篇 临床病毒学检验第二十八章 临床病毒学概述第一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第二节 病毒的一般特征第二十九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第一节 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与处理第二节 病毒的检测及鉴定法则第三节 病毒颗粒或病毒抗原直接检测第四节 病毒的分离培养第五节 病毒感染血清学诊断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第七节 病毒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解释第三十章 临床常见病毒的基本特性及实验室诊断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第二节 消化道病毒第三节 肝炎病毒第四节 逆转录病毒第五节 疱疹病毒第六节 虫媒病毒第七节 其他病毒第八节 亚病毒第九节 新出现传染病相关病毒第六篇 人体寄生虫感染的检验第三十一章 人体寄生虫感染概述第一节 人体寄生虫分类与命名第二节 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及流行概况第三十二章 人体寄生虫感染实验室检验方法第一节 病原学检验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检验第三十三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检验第一节 医学原虫感染的检验第二节 医学蠕虫感染的检验第三节 医学节 肢动物感染的检验第七篇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测第三十四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非苛养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第三节 苛养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第四节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第五节 厌氧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第三十五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与监测第一节 细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第二节 细菌耐药基因检测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第三十六章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第一节 抗真菌药物及作用机制第二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第三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质量控制第八篇 医院感染与监测第三十七章 医院感染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第二节 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变迁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第三十八章 医院感染的监测第一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第二节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第三节 环境监测的卫生标准第九篇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质量保证第三十九章 实验室管理第一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与职责第二节 实验室分区及基本要求第三节 工作人员和设备的管理与要求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管理第五节 生物安全管理第六节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第七节 实验室的基本制度第四十章 质量保证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保证第二节 分析中质量保证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保证附录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英文对照、缩写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素引

医学微生物学格兰染色实验报告怎么写

革兰染色法【步骤】:制片、染色、镜检1、制片涂片 :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接种环取生理盐水2环,置于玻片上,接种环灭菌后,取细菌培养物少许与盐水混匀,并涂成均匀薄膜涂片。如用液体材料,如痰、尿液、脓汁等可直接涂片,不必加生理盐水。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间断地在弱火高处烘干,但切勿紧靠火焰将涂膜烤枯。固定:涂片干燥后,将标本片在酒精灯上快速的来回通过三次,共约2s~3s,注意温度不可太高,以涂片涂膜的反面触及皮肤觉轻微烫觉即可。固定目的:①杀死细菌;②使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在染色时不致被染液和水冲掉;③菌体蛋白变性易着色。2、染色结晶紫初染 1 min → 卢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 95%酒精脱色 30sec~1 min → 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1 min,油镜观察【原理】:①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渗入;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②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较高,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③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的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结果观察】: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影响因素】①操作因素:涂片太薄或太厚,固定时菌体过分受热,以及脱色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染色结果②染液因素:所有染液应防止染液蒸发而改变浓度,特别是卢戈碘液久存或受光作用后易失去媒染作用;涂片积水过多会改变染液浓度,影响染色效果【意义】:①鉴定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紫色)和革兰阴性菌(红色),②观察致病性:大多数G+菌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而G- 菌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两者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③参考选择抗菌药物:大多数G+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敏感;大多数G- 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敏感。【用途】:一般细菌学检查或鉴定我这个比较简单概括,你最好详细化,比如染色步骤

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的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九篇、四十章,主要内容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与方法,微生物手工和自动化检验系统介绍,临床微生物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试剂与培养基,临床常见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及检验流程,临床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检验,抗茵药物敏感性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测,医院感染与监测,以及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质量保证等。在细菌和真菌鉴定方面,主要描述细菌和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鉴定与鉴别、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和临床意义等。内容实用、条理清晰,体现了临床细菌和真菌的最新分类地位和鉴定思路。使专业读者能在短时间内更为方面快捷地掌握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知识。附录中介绍了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英文对照、缩写、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等。为了读者查阅方便,《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还编制了详细的索引。《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系统精选了作者数十年潜心积累的临床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培养、直接镜检和涂片染色镜检等图片2126幅,示意图6幅,操作流程图17幅。图片精美、视觉效果好,对在常规工作中识别和鉴定微生物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内容新颖实用、图文并茂,利于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供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医师和技师、感染控制技术人员,以及医学院校微生物检验专业教师、学生和专业研究人员等工作、学习中借鉴参考。

如何对实验动物进行微生物学控制

按微生物学质量控制的程度或根据微生物净化程度分类,可分为五类:(1)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亦称一级动物,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它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因价格低,故教学实验中常用之.(2)清洁动物(clean animals):亦称二级动物,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3)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亦称三级动物,是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类动物应排除一、二级动物所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研实验干扰大的病原.(4)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都检不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这类动物系在无菌条件下剖宫产出,又饲养在无菌、恒温、恒湿的条件下,食品饮料等全部无菌.(5)悉生动物 (gnotobiotes animals):是指机体内带着已知微生物的动物.此种动物原是无菌动物,系人为将指定微生物丛投给其体内,例如使大肠杆菌定居在无菌小鼠体内,在进行微生物检查时仅能检出大肠杆菌.依据GB149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划分的实验动物等级,并与寄生虫学等级对应,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三个级别,普通级的实验小鼠和大鼠原则上不再使用;豚鼠、地鼠和兔分为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和无菌级四个级别.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二个级别.…………更多内容参见on http://doc.bio1000.com/list-16.html 微生物学技术,病毒分离,病毒图片,真菌培养,真菌繁殖,酵母培养,培养基配制方法

在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深化了哪些理论课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

1.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研作风.综合性实验由几个不同的小试验组成,将所有要求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病原菌的检测和分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具体操作由学生单独完成,并且基本实验技术反复应用.因此,大大增强了学生动手机会,加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综合性实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环节)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实验结果。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要求学生务必注意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规范,取样准确,观察仔细,记录及时,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实验的成败,学生们都将悟出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的重要性.整个实验是每2人一组,需要相互配合,共同观察、分析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科研协作的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让大学生早日接触科研是智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性实验展示了一个科研的基本过程,包括问题提出、查阅文献、写出设计、正式实验、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和宣读论文,实际上是临床微生物学科研工作的一种模拟。我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研论文格式,即题目(自拟)、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写出实验论文,而不是沿用传统的做法写几个实验报告,这对锻炼学生的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由于我们强调对有独到见解的论文给予高分,因此,学生都能实事求是地报告和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尤其是对不理想的结果加以讨论,从而得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3.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主要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学生不需要预习、看书,照样可以出预期结果,完全处于被动式学习.我们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4个特点:(1)既包括传统的基本实验方法,又反映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并和教研室开展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2)要求学生解决病原菌检测和分型这一实际问题,目的十分明确.(3)模拟脓汁和粪便标本中混有的病原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各组并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探索性,从而迫使学生认真去查阅书本或文献,写出可行的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实验内容、方法与原理,运用所学知识纵横联系,去预测、记录、分析、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正常或异常结果,最终引出合乎逻辑的结论。(4)实验完毕,对实验论文给出分数,并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报告能力等加以考核,准备几个实验,采用抽签方式,抽到什么考什么。学生们认为:“实验考试有利于促进重视实验课,并去努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受益匪浅。”

微生物学的检查方法是有哪些?

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因鼠疫传染性极强,采集标本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根据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肿胀部位组织液、脓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动物尸体可取肝、脾、肺、病变淋巴结以及心血等。陈旧尸体取骨髓。将采集标本送至有严密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进行检查,禁止在一般实验室进行操作。直接涂片镜检除血液标本外,一般均需涂片或印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革兰染色或吕氏美兰染色,镜检。在不同材料中,菌体大小、形态有很大差异,除典型形态外,往往可见菌体呈多形态性,需加以注意。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液标本需先置肉汤中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培养一般选用血琼脂平板,28摄氏度24小时后,可见较小的露滴状菌落,继续培养则菌落增大至1~2毫米,中央厚而致密,周边逐渐变薄。取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凝集试验,特异荧光抗体染色等作出鉴订。血清学试验可用于检查鼠疫耶尔森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敏感而特异的试验方法有ELIS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A协同凝集试验等。检测核酸用DNA探针杂交方法或PCR技术检测鼠疫耶尔森菌核酸,有助于鼠疫的诊断。PCR敏感性极高,蚤体内有10个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即可用PCR技术检出。诊断检查诊断:取决于病人有接触史及肺部受累表现,病因诊断取决于痰、血或淋巴结吸出物革兰染色、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可作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可提供快速的病因诊断。

觉得临床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其中的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格守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宗旨,立足于教学为科研、临床服务的基本点,改进教学模式,加大实验课比例,更新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实验准备,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1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开展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首都医科大学顺义校区的医学检验专业大专班以为农村、基层、社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临床检验技师为目标,因此在教学上侧重以“技”为主、技医结合,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根据检验专业特点,重点对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基本技术和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重点培养。为此我们加大了实验课程在整个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的比例[lj。在讲述各种临床标本和每种微生物检验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实验室结合临床,既强调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更重视基础和常规技术的掌握,使学生在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发展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基层医院的需要。

微生物学检验 PYR试验的原理?

吡咯烷酮 (PYR)酶试验原理: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的吡咯烷酮芳香酯酶能水解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加入N,N-二甲氧基肉桂醛试剂后产生桃红色即为阳性.

兽医微生物学中空斑实验的名词解释在哪一章

左右空斑实验是一种常用于实验室中检测微生物活性的实验方法。它是将微生物悬浮液滴在指定的培养基上,并用固定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培养,检测微生物的活性。空斑实验的结果可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活动,从而检测微生物的活性。空斑实验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类型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可以用于检测微生物的毒力、抗药性和耐受性,以及检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空斑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1)准备样品;2)在培养基上滴加样品;3)在培养室中培养;4)观察空斑的形状和大小;5)记录结果。空斑实验的原理是:微生物悬浮液滴在培养基上,当滴加的微生物悬浮液被培养基吸收时,就会形成空斑;而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时,就会形成细菌斑。根据空斑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推断出微生物的活性。空斑实验在微生物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检测微生物的毒力、抗药性和耐受性,以及检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它也可以用于检测动物疾病的微生物活性,从而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关节积液的微生物学检验,需要做那些实验?

微生物学检查的方法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检测特异性抗原或病原体成分、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敏试验等。(一)直接镜检标本经涂片染色或制备湿片镜检,有些标本如尿液、脑脊液等经过离心浓缩后镜检出其初步结果对有些病人标本有诊断参考价值。直接镜检对于确定进一步检出步骤及鉴定方法也很有帮助。另外,直接镜检还可评价标本是否符合检验要求。(二)快速诊断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主要是指特异性抗原和核酸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技术、胶乳凝集试验、酶免疫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探针杂交、PCR技术。其他快速检测法还有气-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测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阵列芯片技术等。(三)直接敏试验直接敏试验即在分离培养病原体的同时,直接将临床标本接种于平板,用抗生素纸片作物敏感性试验,在18~24h内可获得结果。但因其在试验时接种量难以标准化,且对混有杂菌和混合感染的标本不易明确其结果,故分离出纯培养物后应再作体外物敏感试验。(四)常规检验1.分离培养: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若原始培养为阴性,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需氧或厌氧培养基来培养。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对于某些感染标本中发现的细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检出大肠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临床意义的确定有赖于定量培养法。即取一定量的标本如液体标本用液体培养基作一系列稀释;组织标本称量后制成悬液,并稀释成l0-1,10-2,10-3等,分别取0.1ml涂布于血琼脂平板或倾注培养,35℃24h后计算每克标本所含细菌数。2.鉴定:分离出的细菌一般应经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等鉴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鉴定系统,其鉴定快速、简便,值得推广。如用于鉴定肠杆菌科的20E,鉴定非发酵菌的20NE及鉴定厌氧菌的20A等。3.体外纯菌物敏感性试验: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试验、杀菌试验、联合敏试验和检测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等。(五)报告直接镜检要求2h报告,说明标本是否合格,发现微生物情况和特点;初步鉴定和直接敏结果于24h或次晨报告,报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敏结果;最后鉴定和细菌敏结果一般不超过3天,还规定除血培养外,所有送检标本必须在24h内预报。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灭菌1.干热灭菌法1.1灼烧与火焰灭菌:灼烧主要用于接种工具灭菌,在火焰上灼烧即可达灭菌目的,火焰灭菌通常用于无菌操作中试管口、玻璃瓶口、硅氟塑料塞等实验物品的灭菌,防止管口污染。1.2干烤灭菌:利用热辐射及干热空气进行灭菌.将待检灭菌的物品如金属、玻璃、陶瓷制品包装后,在烤箱内加热至160℃,保温2h可完全灭菌.但不宜超过170℃.此外降温过速,骤冷易引起玻璃器皿炸裂.干热灭菌时装入干烤箱内的物品切勿紧密,应有空隙,利于热空气流动,过密,致使温度不均,部分物品灭菌不彻底.2.湿热灭菌法通过加压提高蒸汽温度,用高压蒸汽灭菌,温度高,灭菌效果最好.注意事项:1.完全排除高压灭菌器内的冷空气.有冷空气存在时,在同一表压下所达到的温度值要低,而冷空气排出越少,温度就低得越多.在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保证达到规定的温度,必须将冷空气完全排除.否则,虽然压力达到,而温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灭菌就不彻底.3.紫外线 杀菌谱广,但穿透力弱,影响因素多,杀菌效能受到一定限制.紫外线消毒效果与紫外线强度、照射时间、温度与湿度等因素有关.紫外灯杀菌的温度以20~40℃,相对湿度40%~60%为宜.

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有哪些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实验二、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实验四 无菌接种操作技术全文http://wk.baidu.com/view/86f76dcada38376baf1fae9b?pcf=2#8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