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距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仍

①财政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4分)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4分)③财政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4分)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如何体现类题型,这一题型是高考中常见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 就本题来讲需要财政的作用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点评: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应减掉农村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减半。扩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党和国家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①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②有利于保证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③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权的实现;④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⑤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⑥有利于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⑦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⑧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等。

教育部称教师工资水平依然偏低 城乡差距大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本次报告的主题是关注义务教育教师,报告中指出,教师基本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   报告介绍,上世纪90年代,全国曾出现过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中央政府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入手,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确保了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教职工人均工资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58.2%,普通中学增长了63.2%。   报告称,由于教师津贴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   报告表明,部分地区教师收入水平偏低。2006年,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其中河南、陕西、山东尤为突出,小学教职工人均月工资收入低于1000元的县占本省县数的比例分别为34.1%、21.2%和18.2%;初中分别为25%、20.7%和18%。   报告显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13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小学、初中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另外对7省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城市教师工资收入的校际差距也较大。   报告最后指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

美国教育是否存在城乡差距?请简单描述一下并最好说一下原因。谢谢!!!!

美国教育也存在城乡差距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政府拨款、学费外,社会捐赠、学校服务社会的收入也占有很大比例。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国家,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教育的责任多在州与地方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负有直接而重要的责任。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体是地方学区美国的农村指乡镇。美国对教育按学区进行独立管理,学区是各州内为管理、监督、检查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划分的特别专区,州政府授权学区委员会管理学区内的学校教育。学区的设置在城市大体与市相当,在农村大体与乡镇相当,不过两者的界限不一定完全相符。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为教育而划分的区域被统称为学区,并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在美国,教育是各州的保留权力。中小学教育行政权属于各州而不是联邦。而在美国的实际教育制度中,州又将中小学运行的管理权交给地方学区。因此,在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管理责任和投资主体在基层地方政府即学区。学区拥有独立征税权,财产税一度成为学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也较大。州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最大财源二战后,在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相互作用下,美国农村以学区投资为主、过于分散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趋势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加大了对地方学区财政拨款的力度。1979年以后,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州政府对学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开始超过学区征收的财产税,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最大财源。义务教育地区差异较大综观美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现状,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联邦与各州之间在控制和反控制方面诸多的矛盾和戒备,影响了在教育投入方面许多问题的解决,包括投入的规模和特别扶持政策等。第二,由于各州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义务教育的投入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第三,由于义务教育的投资渠道是多方面的,投资水平与程度是不标准的、起伏不定的,这给地方乃至学校的预算决算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第四,由于美国义务教育经费很大比例是由学区承担的,而学区教育经费来源又主要是依靠本地区居民的财产税,因地区贫富不平衡而出现的资金差异和民众负担成为实际的困难和问题。

从养老保险的角度如何缩小城乡差距

根据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项目被分割成五个独立运行的养老保险项目: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城镇企业职工、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在这几个项目中,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之外,国家对哪类人群给予力度最大的补助呢?本文将以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为基础,以净现值法为工具,通过比较微观个体(城镇企业职工、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民)的养老保险终身财政补贴额,确定政府补贴社保资金的主要流向和最大受益群体,探讨其中的公平性问题,并提出完善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政策建议。注:由于我国多数城市尚未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计划,所以城镇无业居民一般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项目。一、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下文简称“《意见》”),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根据这一文件,现行的养老金计发公式如下: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1)中央政府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我们在此假设国家根据通货膨胀率g上调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2)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构成。我们假设个人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最低缴费标准)、集体不补助(国家没有强制集体组织缴费)、地方政府每年补助30元(最低补助标准)。我们假设每年个人缴费和地方政府补助标准均按通货膨胀率g进行上调。(3)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计发月数的标准是根据城镇人口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的,由国务院统一确定。当前计发月数为13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其中,P为基本养老金,即退休领取第一个月领取的养老金,i为名义利率,g为通货膨胀率,n为缴费年限。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区别一是保障对象不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下文简称“城保”)主要面向城镇企业职工、没有雇主的灵活就业人员以及部分农村被征地人员;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面向缴费能力较低的成年农民。二是实施力度不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依据国家社保相关法规实施强制参保的,雇主和雇员都必须按照规定缴费;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强调的是自愿原则,由政府加以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三是筹资结构不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供款方主要是雇主(个人的缴费部分全部纳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不参加贫富再分配)。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供款方是政府,政府在个人参保缴费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养老金给付时支付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及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兜底。四是缴费和待遇的标准不同。养老保险的待遇享受和费用缴纳是直接挂钩的,多缴纳多享受是基本原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采用“高缴费、高保障”的模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遵循“低缴费、低待遇”的原则。以福建厦门市为例,2010年该市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缴费金额为4812元~24060元不等,厦门市的职工月平均退休金在1800元左右,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年最低缴费金额为100元,月平均退休金在200元左右。从这一角度看,两种养老保险项目是各有特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针对收入较高的人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针对收入较低的人群,并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三、新农保制度的合理性分析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对新农保制度的分析:一是合理性,新农保制度能否给农民带来足够的养老金?二是公平性,相对于其他养老保险项目,国家对新农保项目的补助力度如何?本节将讨论第一个问题,下一节讨论第二个问题。下面,我们假设:(1)领取养老金的初始年龄是60岁。根据《意见》,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2)缴费年限为15年。根据《意见》,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本文根据最低缴费年限15年进行计算。(3)通货膨胀率g等于名义利息率i,此时实际利率为零。(4)新农保目前设有五个年缴费标准(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本文假设第一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额为100元/人,政府补贴30元,共计130元。以后各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额以及政府补贴额根据通货膨胀率g进行上调。四、养老保险项目的公平性分析我们将一位农民、一位城镇居民、一位城镇低收入的企业职工进行比较:农民参加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所以研究城镇低收入企业职工,是因为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收入最低的职工在领取养老金时获得最多的补贴(来自于人际间的转移支付和政府的财政补贴)。需要指出的是,城镇企业职工、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民在参保时都建立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考虑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可继承的特点,我们认为这部分资金不会发生贫富再分配,因此不纳入本节研究范围,即本节仅研究基本养老金中的基础养老金。(一)假设条件1、缴费规定。如表2所示,农民、居民和低收入企业职工的缴费率、缴费基数都有所不同。其中,低收入企业职工是指收入低于或等于缴费基数下限(上年当地社平工资的60%)的职工必须按照缴费基数缴费。假设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时,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为3000元/月,那么城镇居民的缴费基数为3000元/月(缴费率为12%),低收入企业职工的缴费基数为1800元/月(缴费率为20%)。假设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5%;由政府出资并支付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的年上涨幅度为同期工资增长率的50%。2、养老金计发办法。如表3所示,农民、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有所不同。(二)模型测算根据上述假设,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各年三类人群的年缴费额和养老金领取额,如表4所示。注:(1)缴费阶段表现为资金的给付,视为投资成本,所以用负数表示。(2)从领取养老金的第二年起,养老金逐年上调,上调幅度为工资增长率的50%(这一假设符合我国养老金调整的实际情况)。根据表4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净现值法判断国家对三类人群的补助力度。如果我们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看作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话,缴费就相当于长期投资中的投资阶段,而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则为长期投资中获得收益的阶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参加养老保险项目的净现值为:(1)其中,Bt是t年的养老金数额,Ct是t年的缴费成本金额,n为参保人从参加养老保险到去世的全部年限(可为分两个阶段,一是在职时的缴费阶段,二是退休后的养老金领取阶段),r为贴现率。上述几项均为已知数,据此我们可以求出参保的净现值(NPV)。(三)测算结果根据公式(1)和表4,我们可以计算出在不同贴现率下三类人群的参保净现值(见图1)。从图1中可以发现:(1)当贴现率低于5.5%时,净现值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城镇居民、低收入企业职工和农民。(2)当贴现率高于5.5%且低于7%时,净现值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城镇居民、农民和低收入企业职工。(3)当贴现率高于7%时,净现值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农民、城镇居民和低收入企业职工。对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第一,城镇居民的净现值始终高于低收入企业职工的净现值,这就意味着政府对城镇居民给予了较大的政策优惠力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考虑到参保的城镇居民大都是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人员,政府给予这些人群较大的政策优惠,一方面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激励,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更多的人通过灵活就业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免去他们的养老之忧。从操作层面来讲,由于城镇居民参保是自愿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也无法吸引这部分人群参保。第二,大多数情况下,农民的净现值都是最低的,意味着农民受财政补贴的力度是最小的。此外,在上述模型计算中我们假设三类人群的预期寿命均为80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5.21岁,而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9.55岁。如果考虑到农民的预期寿命低于城镇居民,那么农民的净现值与居民的差异就更大了。五、主要结论如前所述,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割裂的,各个项目之间不发生财富转移,没有贫富再分配的功能。这种制度客观上造成了城镇保险转制成本和基金缺口由城镇职工自行承担,即城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城镇在岗职工负担,农民不承担改革成本,对农民是有利的。当然,目前新农保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1、地方财政负担过重。(1)基础养老金部分。目前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为55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基础养老金的标准由省级财政根据当地财力确定。这就造成财政紧张的地区连最低养老金都无法保证,而财政宽裕的地区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标准(见表4),加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2)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作为个人账户缴费的配套补助,地方政府每年需要至少补贴每位农民30元。这部分资金常常由省与县级财政共同承担,造成县级财政负担较重。以江西省为例,补贴资金由省财政负担24元,县(市、区)财政负担6元。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由省、县(市、区)政府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100元,代缴资金省财政负担80%,县(市、区)财政负担20%。由于农民缴费金额越高,地方政府的补助额也越高,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推动农民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不高。2、地方财政负担苦乐不均,有失公平。与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参保人在户籍地参保。由于全国各省的农业人口比重差异非常大,2009年底我国农业人口比重为53.41%,然而,落后省份(例如西藏、贵州、甘肃、云南)的这一指标均在65%以上,而上海和北京等发达省市的农业人口比重仅有15%。一些农业大省将由于农业人口众多而付出较大的财政代价,一些直辖市或工业大省则因农业人口较少而只支付较低的财政资金。3、补助力度太低。如前所述,每位农民每年可领取基本养老金828元,夫妻双方每年可领取1656元。与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977元)相比,夫妻双方的养老金收入仅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仅为23.74%,远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养老金标准险(不低于在职人员年平均收入的40%)。虽然这一做法符合新农保“低水平、广覆盖”的实施原则。但从长期看,统筹城乡发展,真正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使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仍应该切实逐步提高替代水平。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为60%左右,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了3.33﹕l,即便考虑农民还有土地保障等传统保障因素,新农保制度逐步完善后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替代率也不应低于50%。如果考虑社会保障特有的调节收入分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以及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筹资和待遇水平的差距,农村社会养老替代率还应有进一步的提高。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中首次采用并介绍了“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世界银行最近的一次更新是在2008年的3月,即依据2005年的价格将国际贫困线提高到1天1.25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对13个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指标分析中,所使用的国家贫困线的均值是1天1.35美元。我们认为养老金的最低水平不应低于国际公认的贫困线水平。如果我们取1.5美元/天的标准,那么最低月养老金标准应该至少在300元以上。4、一些制度规定有失公平。第一,现行模式按照“量额补助”的方式,容易造成马太效应。目前新农保的缴费标准设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5个档次,个人多缴费,地方政府多补助(见图2)。我们认为每个农民的经济状况不同,“多缴费、多补助”的规则将造成农民之间的马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第二,养老金没有与参保年限挂钩,容易造成道德风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农民可自愿参保,没有强制性,因此大多数农民可能选择在缴费满15年以后就不再缴费,这必将导致今后的养老金给付水平过低,难以维持晚年生活开支。目前一些省市社保部门已经看到这个问题,并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2010年2月出台的《杭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其中缴费年限养老金月标准根据长缴多得的原则,按缴费年限分段计发。我们认为这一做法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5、人群间不公平。第一,对农民的补助力度较小。如前所述,政府对城镇居民、农民和低收入企业职工都有一定的财政补助,但对农民的补助额最低。收入最低的农民得到的社保补助最少,有违基本的财政公平原则。第二,部分城市居民成为“夹心层”,成为被社保“遗忘的角落”。从本文的计算中可以看到,政府对城市居民参保实施了较大的政策倾斜力度,优惠程度甚至超过了农民。但部分城市居民仍然未能享受到,究其原因在于缴费金额过高。对于许多大龄失业人员来讲,每年4000元以上的缴费额是很高的门槛。对于这部分人员来讲,“低缴费、低享受”的新农保制度也许是最合适的,但宥于其城镇户籍身份,无法参加新农保,成了“夹心层”。6、按人群设立养老保险制度将造成新的不公平。当前,我国养老保险项目被割裂成几个独立运行的养老保险项目。然而,人的身份是会变化的,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在各项养老保险制度间进行转换,对社会来说这增加了管理成本,对个人来说也增加了人员流动的风险和成本,反过来又会约束人员在不同社会角色间的正常流动,这对社会来讲也是利少弊多。我们认为不需要为农民、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分别建立三套养老保险制度,而应将其统一为一个完整的制度。因为归根到底,农民和城镇居民只不过是收入较低的群体而已。此外,制度割裂就难免会出现制度覆盖的“盲点”。目前60岁以上的城镇老年居民中有许多人既不能被城保覆盖,也无法被新农保覆盖。以昆明市为例,截至2009年底,昆明市18周岁以上的常住城镇居民有191.27万人,其中,141万人已有各种社会养老保障,近50万尚未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人,这些人多为年轻时无业或缴费年限达不到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资格的城镇居民,他们面临老无所养的窘境。7、制度衔接尚不明确。目前,农民工流动频繁,他们可能在城市安家成为市民,也可能回到农村。他们如果在企业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且享受城保待遇,那就不用参加“新农保”了;如果没达到享受城保待遇的要求,比如累计缴费不满15年,他们可以按有关规定,把城保的缴费积累转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规定领取养老金。当农民工由城保转入新农保以后,领取新农保养老金,那么原来他们在城市打工期间雇主缴费部分就被忽略了。换一句话讲就是,如果缴费年限相同的话,在城里打工多年的农民工与在终身农村的农民的基础养老金是完全相同。这显然对于在外打工多年的农民工而言是不平等的。总之,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来,并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但是,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公平性、合理性等方面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的原因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还有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

请问:现在城乡差距是大了,还是缩小了?

大了

浙江为什么成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城市

各经济发展都非常好。浙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和浙江的人文地理和指导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很多人都希望去的地方。浙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生活环境,这使得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 人均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浙江能成为城乡差距最小的地方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的同时,也与人均收入有很大关系,只有人均收入提高了以后,才能让经济变得更好,因此浙江的人均收入也是不断提高的。 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在浙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发展得很好,很多设施都非常齐全,因此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是很小的,很多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非常幸福。 经济管理得非常好。浙江能让经济维持得很好,这和经济管理是脱不了关系的,没有好的管理和政策是很难能维持一个地区的发展的,因此浙江能实现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原因还在于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政策。 人口发展也非常稳定。无论是到浙江的人还是从浙江到其他地方打工的人,整体的人流量变动是非常稳定的,这也是减少城乡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控制好人流也是很关键的。 特别提示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高三政治 如何解决城乡差距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5)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宏观控制相结合。(6)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城乡差距?

1、我国前30年实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策,压低农副产品价格支援工业,导致城乡差距,现在投资农业是为前30年的政策还账。2、国家曾提出全民奔小康的口号,农民不富就不能算全民小康,所以要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3、农民太苦,农村太落后,只有加大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别,才能让全民享受到社会发展和进步。4、只有农民过好了,保证他们种粮的积极性,我国13亿人才有粮食吃,国家政局才能稳定。5、从国外发达国家看,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几,而我国却悬殊过大,因此要缩小差距。鉴于以上原因,所以要采取各种措施,向农村倾斜,尽快缩缩小城乡差别,走全民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浙江城乡差距

2004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 2005年03月02日 16:35 2005-03-02 15:36 聚源数据库 2004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59元,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636元的43.8%,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为2.283:1(以农村居民为1,下同),比2003年扩大了1.7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包含购建房支出,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不包括,如果按同口径比较,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为2.679: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的41.9%。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生活消费水平,对于弥补城乡市场消费断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2004年浙江城乡消费差距拉大(2005-02-13 07:32:38) 都市快报讯来自浙江省城调队的最新信息,2004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59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3.8%。2004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636元,浙江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达到了2.283∶1(以农村居民为1,下同),比2003年扩大了1.7个百分点。更严重的情况是,在统计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包含了购建房支出,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不包括。因此,如果按照同口径的比较,2004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为2.679∶1。浙江省城调队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的41.9%。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弥补城乡市场消费断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浙江省城调队有关部门还专门调查了浙江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居民新增加的每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份额,这是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根据城市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525,即居民每增加100元的可支配收入,有52.5元用于消费。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表明,收入水平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即消费的欲望越低。20%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60,60%中间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61,20%高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23。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居民为改善生活,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因此,有关专家表示,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对扩大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城乡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即便如此,城乡之间也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浙江的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收入差距。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但这两个指标在目前的统计中是按现价计算的,是名义收入,其可比性不强。因此,需要按不变价格计算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31元,若按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城乡居民的实际人均收入分别是3262元和1641元,城镇居民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高出1621元,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的比值是1.99,而该比值在1985年是1.65。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1986—2003年的18年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是7.3%,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是6.3%,两者相差1个百分点。必须指出的是,上面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并不是城乡居民间全面、确切的收入差距。若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实物收入和补贴,以及对农村居民收入的高估因素(据专家估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有30%-40%需用于生产性投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应更大。 (二)生活水平差距。首先,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按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3年浙江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是2893元,农村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是1409元,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只是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48.7%。1985年,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比值是1.82,而2003年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比值扩大到2.05,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在逐步扩大。其次,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距。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是居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反映。2003年,浙江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中,洗衣机、冰箱、彩电、照相机、空调、移动电话等的拥有量分别为:92.69台、98.6台、159.39台、50.70架、105.23台和130.64部,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上述耐用消费品分别为43.11台、53.11台、109.67台、7.93架、20.37台和73.48部。城乡居民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品牌、质量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再次,恩格尔系数差异。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反映生活水平高低的总体指标。2003年,浙江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6%和38.2%。单从恩格尔系数这个指标来看,浙江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已进入“富裕”阶段,但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是明显低于农村居民,这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较农村居民更为富裕。(三)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保障差距。城乡差距并不局限于可测量的收入和消费等方面,在养老、医疗卫生、住房、教育等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也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社会保障,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都不能享受。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不仅项目少,即使已有的项目,如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也普遍存在供给水平低于城镇的现实。(四)财产差距。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粗略的分析。首先,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2002年,浙江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56.43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277.30亿元。虽然城乡居民在总人口中各占约50%,但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只有城镇居民的32.3%;其次,从财产性收入来看,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02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92元。二、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滞后,大量人口滞留农村是造成城乡差距的直接原因。2003年,浙江人均GDP已达到2400美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也已调整为7.7:52.6:39.7,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3%左右,即使是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口径,将流动进城并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统计为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也只有53%,城市化进程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这不仅扭曲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源分配结构,扭曲了劳动力在部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供求关系,造成了农村部门劳动力严重过剩,从而压低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加重了农村的人口资源矛盾,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农民过多是导致农民相对贫困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直接原因。(二)资源配置的城市偏向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长期以来各种要素资源和公共产品的配置,都是以保证城市需求为优先目标的,农村的相关需求通常难以满足,资源配置的城市偏向非常明显。首先,从资金要素来看:一是城乡经济贡献与资金占用失衡。2003年,浙江农村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包括农业和乡镇企业)占全省GDP的56.2%,但它们所获得的贷款只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14.3%,其余85.7%的金融机构贷款都投向了城市部门,而城市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只占全省GDP的43.8%。二是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流动本是正常现象。但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并不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不一视同仁,对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设置了更高贷款门槛,通过这种差别对待的方法,金融机构每年以多存少贷甚至只存不贷的形式,将大量的农村资金转投到城市使用。截至2002年底,浙江的农村部门获得的贷款余额为1258.27亿元,而同期仅农村居民的存款余额就有1277.30亿元。其次,从土地要素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以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形式被强制征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与此同时,为了降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或是更多地获取土地出让收益,政府征用农民的土地所给予的补偿却严重偏低。据统计,1998年以来,浙江的各类征地给村里的补偿费平均为每亩12164元,安置补偿费为每人2377元,经过村集体留存,实际发到农民手上的土地补偿费平均每亩只有7958元,安置补偿费平均每人只有2078元,青苗补偿费平均每亩是198元。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还对农民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这种严重偏低的补偿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被征地农民今后生活困难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土地资源。(三)二元社会经济体制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市场制度本可以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但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浙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居于全国前列,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向城市的转移,却都没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整个国家分成农村和城市两个截然分开的部分,分别进行单独管理、分配资金和资源,政府也控制着这两个部门之间资金和资源的流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分权政策以及市场化压缩了政府的权力,增加了市场力量在整个社会的重要性。然而,早已形成的二元结构的制度性框架仍然存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难以缩小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由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财政税收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投资制度等等所构成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形成了城市偏向的城乡交易制度,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分配以及政治权利的安排等一系列关系都被扭曲了。农村非农产业虽然发展了,但城市偏向的城乡交易制度,影响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使城市居民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他们的收入就自然要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快;部分农村居民虽然进了城,但较低的文化素质,却使他们并不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竞争能力。而造成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正是现实的农村教育制度。这种由二元社会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城乡差距,是一种制度性差距,只要这种二元体制继续延续,城乡差距就很难缩小。三、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要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逐步打破导致差距的制度性基础——二元社会经济体制。这就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要求,逐步纠正由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城乡不平等关系,将被二元社会经济体制所剥夺和削弱了的公平竞争机会和能力,重新赋予农村居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根据这种思路,在今后一段时间,浙江应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城市化水平,减少农村人口。农村人口过多是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多的农村人口又是由于二元体制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今天,我们应以改革户籍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彻底取消对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种种限制,给予农村居民进城谋生的平等机会,加快城市化步伐。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制度,赋予农村居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同时,对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也应进行配套改革,使进城农民能融入城市社会,真正落实进城农民的永久城市居住权。政府除了取消限制之外,还应为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目前,浙江已实施了以帮助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目标的“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今后可以结合城市化的需要,将这项工程引向深入,开展以就业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和培训,提高进程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培育竞争优势型产业和品牌产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产加销”为序的资源主导型向“贸工农”为序的市场主导型转变。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浙江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二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更多的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为此要积极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由“公司+农户”的初级形式,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高级形式转变。三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乡镇企业作为浙江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逐步成熟,乡镇企业固有的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研发能力弱等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特、优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济效益。(三)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直接为农业和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和服务项目,已成了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要采取股份制的办法,广泛吸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等参股,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并采取免税或低税率的政策,在保证农村信用社获得不低于一般商业银行同等赢利水平的条件下,鼓励农村信用社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给农民发放贷款。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收购资金贷款的单一功能,切实用好用足WTO的“黄箱”政策,充分体现国家对弱势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支持,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并利用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的网络,发展委托业务。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要切实改变农业保险无人问津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四)调整资源分配关系,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应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加快财政与税收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为主,向以政府提供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在财政支出方面,一要加大对农村的基本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和推广、农产品流通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和交通条件,以期达到扩大市场、促进生产流通之目的。二要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是决定一个人能够在社会阶梯上爬到多高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最显著的个人差异,就是前者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后者。为此,必须改革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义务教育经费应一样地由县及县以上政府财政承担,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教育供给体制。三要改革补贴方式,加大财政对农业和种田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在财政收入方面,应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浙江可以在2004年停征种粮油农民的农业税的基础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收。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改现行对土地征税为对进入商品市场的农产品征收商品税,对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所得征收所得税,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 (作者:李炯为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李涛为经济学教研部讲师)浙江城乡差距出现“首次缩小” 象征意义更大www.zjol.com.cn 2005年1月2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披露,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2003年的2.43∶1缩小到2.39∶1。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总统计师王杰说,这是从1997年起的8年以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缩小。(新华社1月22日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8年来首次缩小”,这个变化既令人欣喜万分,更让人百感交集。无独有偶,前一天江西省统计局也发布数据,2004年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出现1997年以来首次缩小,由2003年的2.8∶1缩小到2.6∶1。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这两条消息有着值得特别关注的价值和内涵。 5年前以“我向总理说实话”闻名的原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曾经含着热泪向人们诉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从1997年到2003年,我国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4%,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去年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5年前李昌平沉痛的诉说言犹在耳,现在终于看到城乡收入差距首次缩小的新闻,怎不令人欣喜和感慨。 分析浙江和江西出现“8年来头一次”的原因,毫无疑问与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有关。自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支农政策,目前已有22个省份宣布全面免征农业税,与此同时农副产品则出现了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缩小,就是通过这一“减”一“加”而实现的,其意义应该得到高度评价。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盲目乐观。浙江和江西城乡收入差距虽然都开始缩小,但缩小的幅度并不大。我们更应该看到,两省都是用了8年时间,才艰难地迈出了这一小步。而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据1月22日《新京报》报道,目前北京地区农村在收入等方面落后城市8年,不仅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享受到的共同服务也有差距。 要真正、全面、持续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现在才开了个头。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要在教育、服务、精神消费、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方面大幅度改善农村现状,缩小这些方面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共同发展。希望这些对你有用~~~~~~~~

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答中国城乡差距的现状,城市的生活很好,乡下的的生活很艰苦,生活很苦的。

教育存在的城乡差距,可以在成人之后弥补吗?

我认为很难弥补,因为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在成人之后再弥补已经没有可能。

四大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还有什么差距?

教育资源差距,官民差距

城乡差距显示在哪些方面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 收入差距二是 教育差距三是 医疗差距四是 消费差距五是 就业差距六是 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城乡差距指的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城乡差距是指收入,也应该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

城乡差距主要是哪些?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2、城乡教育差距。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3、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4、城乡消费差距。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5、就业差距。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 6、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如何解决城乡差距 方法 多谢

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公共设施医疗卫生。1.1收入差距国际社会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仅为1.5—2:1。但是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36:1,2003年上升为3.23:1,之后此数据依然在增长。此数据也高于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1.2 消费差距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家庭年消费能力十分薄弱。如此巨大的消费差距正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1.3 教育水平伴随着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十分悬殊。教育差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经济差距,成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城市的学校基本是是高质量的楼群,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用危房做校舍的现象。师资力量更是悬殊,城市里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水平,中学考试务必要有本科学历,而农村很多老师仅有成人自考学历而已。教学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农村孩子仍不具备与城市学生竞争的实力。1.4公共设施医疗卫生现在城市基本上都配备公园健身器材,残疾人专用通道,厕所等基本设施,但是农村一些基本设施配备不全。而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更是领先农村不知道多少倍。至目前为止,很多农村仍然不能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农村的医疗设施差,并且没有分级的服务网络。

协调发展就是消除城乡差距说法正确吗

正确。根据查询城乡差距消息得知,协调发展就是消除城乡差距说法正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差距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扩大,但农村的贫穷并不是穷在没肉吃、没衣穿、没房住的层面,而是存在看不起大病、孩子上不起大学等问题。在农村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这种差距应该是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所以,现阶段当务之急,是两只手都快速行动起来,一方面通过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和提高农民工待遇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可以说,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给农民增收的最好方式。

社会学概论中关于我国城乡差距形成的原因及路径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  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  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  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进一步探索。

城乡差距怎么来的?1岁半留守男童被拴床头,城里同龄娃教育超前

也有网友觉得,"鸡娃"的 育儿 方式更适合于中产阶级的父母,尤其是致力将孩子培养成优秀苗子的家庭。普通人不必感到忧心,可20年后,无论是被"鸡娃"的孩子,还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都将成为未来 社会 的主力军,智力的发展、彼此成长的差异,会进一步拉大阶层的差距。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曾分享过一个华池留守儿童的故事。一个18个月大的男童因为父母分居离异,只能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为了防止孩子因贪玩摔倒,祖父母只好将他拴在床头,而他的活动范围,只有一根绳子的半径,大小不过两平米。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尤其是中国的贫困县,像位于贵州、重庆、湖南三地交界处的古丈。据悉,这里因多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导致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孩子也成为留守儿童,只能跟着老人一起生活。 为弥补这里的教育空白,2018年6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湖南古丈启动了"小山村早教计划",以0-3岁的农村儿童为服务对象,聘请当地的农村妇女担任育婴辅导员,为这些低龄的留守儿童提供科学指导和营养养育指导。 其中,35岁的罗治兰作为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在担任家访员的2年过程中,每周末就要家访11个孩子,目前已有8个孩子从她这里"毕业"。不过,在家访过程中,她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监护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动辄打骂孩子,甚至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拒绝家访,哪怕一次家访只有30块元的咨询费,他们也舍不得掏。 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比较内向、不敢表达和交流。在学习上,他们更是落后于城市里的同龄人,再加上农村教育资源的有限,他们也无法接触到外面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 不过,像卢迈提到的那个1岁半的孩子,经过家访的干预,他的语言功能、表达能力都在进步,到3岁多的时候,智力水平已超同龄人。这证明家访的确有效,可许多乡村的孩子,又有多少人能得到这种干预,缩小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呢? 2018年,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为了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来的竞争力,也出现了像"慧育中国"这样的项目,这种项目仅在中国贫困县启动。不过,中国的贫困县有822个,光0—6岁的农村儿童就有大约1600万,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就很难吸引人才,导致项目也只能搁浅。 再加上不少贫困地区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又是和老人一起生活,就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儿童早期发育迟缓,甚至在电子产品的诱导下无心学习。2020年4月2日到4月11日,短短9天的时间,湖北利川一位9岁的留守儿童,就因为上网课打 游戏 花光了爷爷一万五千多的养老金。 反之,城里的孩子,特别是"鸡娃"家庭。孩子的父母通常会以超前培养为目标,突出孩子的特长,最后让孩子挤进名校。就拿被称为"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北京市海淀区来说,这里的父母,为了让自家的孩子更加优秀,就不断地给孩子安排时间学习并做好规划: 1岁,要学会开口说话;3岁,要独立看懂英文绘本,会背上百首古诗;5岁,要进行奥数学习和思维训练等。总之,孩子的人生已被提前规划好,父母也会全程陪伴和监督。 父母教育的目标如此明确,也让很多网友感慨:"城里的孩子被家人伤害,被鸡娃的孩子学这学那,可农村的留守儿童呢?不仅没人疼,没人爱,还会将阶层的差距越拉越大。" 的确,被"鸡娃"的孩子更加优秀,他们在收获技能的同时,也快速地适应了 社会 的发展变化,从而在20年后获得高薪职位。而这些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人,则容易被各种压力和变化吞噬。 可是,没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出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增加对孩子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安全感。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如果通过早期的教育干预——类似家访人员上门教授监护人养育知识的方式——提升早期的智力水平,和同龄人相比,他们同样具有竞争力。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为 社会 输送新鲜的血液。许多人都说阶层固化了,普通人就算努力一辈子,也很难过上满意的生活。但就像12年以来带领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学的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在家访中所说的那样:"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家访及时了解并妥善解决的。" 要想加大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干预,家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项目的扶持。还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在互联网时代,也有很多的 育儿 理念被共享,如果能学习其中的方法,即便没有家访的干预,自己也能早点开始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能在未来竞争和选择的人。

你是从哪些方面意识到城乡差距很大的?

随着二十一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党和社会、人民的努力下,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话是这样说,虽然城乡差距是在不断缩小,但是缩小的这些差距却改变不了很多实质性的东西,譬如,观念。我的女儿考上了市里面的重点高中,有一次我去女儿的学校开家长会,走到班级的门口,见到了很多跟我一样来开家长会的家长。我走到座位坐下来,好奇心作祟,我一直都在留意在我面前走过的家长的穿着很模样,有一位坐在我前面的家长,衣着破旧,我就估计他应该是农民。过不了一会,他从袋子里拿出一包烟猛抽,把我们周围的家长呛得直掉眼泪,完了还把烟头丢在地上,用脚碾熄,这个过程我看着就不舒服。对于这种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感受的行为,我本人感到非常鄙视。虽然很多人都说城里人阴险狡诈,可即便如此,可是总体素质还是放在那里的,所以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烦,不知道怎么去说出我此刻的无奈。城镇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差距无论是多努力去缩短也一样还是会存在,也可以说农村的教育很难跟得上城镇的教育,这些差距,在个人的素质上便很好地体现了出来。我说这些话不是想批评谁,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一个人努力就可以变好的事情。为了后代着想的话,我也希望现代化教育可以越来越普及,让我们的后代可以免去这些烦恼。

我国在缩小城乡差距采取来哪些措施

拆房,占地,撵人

消除城乡差距这句话对吗?

稻米用自己的生命养育了农民的生命。农民离不开稻米,离不开梯田,如今许多乡亲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步伐是那样的执著。哪怕是年迈的父母在乡下联着他们的根;哪怕是已过着习以为常的散漫的没有约束力田园生活;哪怕是面对着城市残酷的生存挑战。因为如今城乡差距愈来愈大,当城市一天比一天繁华时,农村却在一天天败落。乡村不复是过去的乡村,乡村甚至无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乡村早已完全的沦落了,它被骤然而至的现代生活流程所抛弃。杨大侠(HeroYang)

城乡差距扩大有什么不利影响?

不利于生产力协调发展,在国际贸易环境下,地区城乡差距大将导致农产品进口和本地农业低水平徘徊,农民消费水平低也将制约城市生产发展,城市产品找不到市场,农村人民无钱消费。不利于充分就业,由于城乡差距导致的区域教育资源及就业岗位不平等,导致农村人口学历及业务素质低于城市水平,只能选择低端加工就业,没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差距将导致户籍制度更为紧张,区域的道路通行状况、资金及财税政策、各类资源无法惠及所有民众。

【标准答案】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差距大。A公共服务B吃饭穿衣C人均寿命D

习题: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 )差距大。A 公共服务B 吃饭穿衣C 人均寿命D 基础设施本站收集整理了大量习题及答案,请使用站内查询查找标准答案:AD

请用经济学解释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对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行理性的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在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在1978年城乡之间名义收入比率高达2.56。当然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食物性补贴并没有计算在内。随后而至的农村经济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致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80年代出现了缩小的变化。到1988年,城乡之间名义收入比率降低到1.842。  从1990年开始,如表1所示,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出现了连续9年的不断扩大的过程,到1998年达到最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达到2.86。从1999年起,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几年下降,其根本原因是政府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1999年农产品的平均价格提高了20%,粮食平均价格提高了29%。相应地,城乡个人收入比率在1999年下降为 2.71,相对于1998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然而,在2002年当农产品价格收购价格开始下降时,随之而来的又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升。2002年的城乡个人收入比2001年升高了4个百分点(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标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而且前者往往容易被低估(比如,城镇居民至今还享有一些不计作收入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等),而后者则往往容易被高估(比如,一些自产自用的农副产品和不具备市场交易条件的产品也被作价计入了纯收入等),因此,如果将两者调整到可比状态(尤其重要的是将农民纯收入扣除生产经营性等支出后,调整为可支配收入),则差距更大。据粗略测算,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约为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扩大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增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下降,1995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部门就业收入的提高。在1988年只有4%的农民家庭收入来自于非农业收入,到 1995年非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增加到了31%,而到2002年这个比例则进一步增加到了 43%。如果不是非农业收入的巨大增加导致农民收入的增加,那么单纯由农业生产率的改进使农民收入提高的部分将是很小的。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存在,应该说大量的人口转移发生在农村内部,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乡镇企业在市场导向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饱和,不再有超常发展的空间;而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领域虽然广阔,却需要乡镇企业进行重大调整,不可能再以低技术和粗放经营的方式生存,况且,80%以上分布在村落的乡镇企业,由于缺乏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远离城市集中地带,难以摆脱“离土不离乡”的道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个调整期,这就不可能再以从前那样的超常速度增大。与此相联系,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于下降,从“七五”期间平均每年925万人降到“八五”期间平均每年719万人,再降到2002年的400万人,因此,随着乡镇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减少,必须寻找其他途径提供新的非农工作职位,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增长。  很明显,限制城乡人口迁移造成了城乡收入差异,这不单单是通过限制移民数量造成的;另一个影响来自于大多数农村移民居住的不确定性,他们进城后,很少有人获得永久居住权,最多是一个有限定的居住时间。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甚至是不合法的居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居住地位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必须从事工资相对较低的建筑、服务行业。即使获得了合法的居住地位,由于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转移到城市的农民不可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事实上的二元市场。  2.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农村人口所受的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将影响他们个人的生产能力,不管他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生产活动。其次,这将影响农村移民在城市所获得的工作的性质、工资。最后,所受的教育程度将影响一个农村移民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能力。  那么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别有多大呢?199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业部门26%为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行业只有7%;2002年人口普查表明,农业部门12%为文盲或半文盲,而其他行业仅为 3%;城乡之间人均受教育的年龄分别为9.5年和5.8年。其次,从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的差距。2000年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1497元,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516元,其中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714元和845元,城市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学生的2.9倍多。教育质量的差距使农民所掌握的人力资本比城市人少,即使其他方面相同,农民也会因人力资本方面的劣势而影响其产出能力并进而导致他们得到更少的收入。  3.城乡在投资分配及银行贷款上的差异。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84万亿元,其中对农业的投资为0.37万亿元,约占13%;从银行短期贷款来看,个体农户所获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7%,农村乡镇企业占9%,两者加在一起,不过16%,而他们的人口却占全国的70%。此外,农村很多投资建设 (例如道路的建设和农田灌溉系统)是由农村居民完成,但却不须对他们支付酬劳,国家只提供材料,比如水泥,而由当地居民提供劳动力。与之相比,城市居民却无须为城市的基础建设提供类似的劳动,这同时也表明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承担着更重的税。  三、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增加非农业人口比重,突破“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模式,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制度性壁垒,为农村劳动力公平竞争提供均等的机会。坚持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向,在市场导向、农民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拓展国际就业市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2.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就业和竞争能力。政府应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同时,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健全教育援助制度,如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基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制度,以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支持。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比如农村的电网改造、小型节水灌溉;金融部门应以支持“三农”为己任,加大信贷投入,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4.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1999年至2002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逐年下降,分别为104.2、95.5、92.0、87.8。2002年有所上升,为%.4,但仍低于100.0。而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逐年升高,分别为101.0、105.9、 106.3、110.8;2000年有所降低,为102.5,但仍超过 100.0。这不仅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相反会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消除农产晶国家订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异,提高农产晶的相对价格。目前,可考虑将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控制在80至90.0之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此外,随着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走向世界,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它应该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城乡差距有多大?

比较发达的农村,一二线城市的城中村,这些地方的农民,生下来都很有钱,因为房子和土地都很值钱,开销也就比较大了。生活在农村,往往都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不需要考虑租房或者是还房贷,生活在农村,每个月都需要正常的缴纳水电费,所以在水电费这一块儿,农村和城市的开销都差不多。说实在在农村里面的生活是比较节俭的,在农村甚至有时候每个月花个四五百块钱已经算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了。当然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一样,所以针对于这个情况来说,肯定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一样。在伙食费上,农村相比城市的优势就是在农村可以自己种菜,在农村三口之家,自己种菜的话,伙食费的开销应该也就是城市的一半,但是在农村生活,在日常的交通出行方面来说,农村的交通出行并不像城市那样便利,所以农村的出行成本远远要比城市高一些,而且城市要有更好的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配套。

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

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事项,都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乎亿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缩小城乡差距相关政策“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大“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群众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从规划、政策、投入、项目等各方面重视农村、倾向农民,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的典型,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从有向好转变。

城乡差距造就未来差别,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区别到底在哪?

城市人相对于农村人更有素质,因为农村人现在大多是老人,他们接受的素质教育不够,然后城市人的工资水平会更高,他们拥有的学历更高。

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在中国农村真是惨啊,要不是能力有限,真想跳出农村。在城里坐办公室,收房租,村集体分红,拆扦收钱,高退休金,跳舞,旅游,享受生活。在农村呢,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可以修路,建房,进城打工,重体力劳动,收入赶不上城市退休人员,远离政策,远离经济中心买房难,买车难,找媳妇难,生活难,年老了几乎没有退休金。很多自己安乐死悲伤离世。

实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什么

共同富裕要求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容忍度,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走好城市帮扶乡村共同繁荣之路、东部助力西部共同发展之路、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奋斗之路。造成这三大差距的主要矛盾出在生产力的源头上:也就是说,是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以及要素配置、竞争政策等因素不到位、不匹配、不健全造成的。推进共同富裕,要按照五大理念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产力的源头上把东西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缩小,而不是在生产力环节上造成巨大差别后靠二次分配去调节,这样做才会事倍功半。所以,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从发展环节上探讨缩小这三大差距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以上内容参考光明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关键在于走好“共同”之路

中国城乡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全国来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采取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例如1991年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广东省高达21 %,贵州省为14%,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贵州14%的年增长率也是相当高的,但是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这样就得出一个判断,中国地区差异的扩大,是在各地区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而掉以轻心。中央多年来已采取了有力措施,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别之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正确的政策思路有两条:一是把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将传统产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现代产业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的速度不理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央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经对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先富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有多种,第一,占有资产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有所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多少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表现为工资收入的差别是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一个经济社会现象。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力资本投资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别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别表现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资收入多少。第三,体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  目前的就业体制、社保体制等不尽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体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体的收入低一些。 

城乡差距的定义?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不同和差异,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而产生的。其它内容找不到了。

城乡差距主要是哪些?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是城乡教育差距。3、是城乡医疗差距。4、是城乡消费差距。5、是就业差距。6、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社会福利差距,经济包括总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的差距,受教育情况的差距,当地社会竞争的差距,机遇多少的差距,生活稳定性的差距等等等等。综合调查显示,城里人的幸福指数不及农村人,而且越是发达的地区幸福指数越低。这是一个既奇怪又现实的现象。扩展资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率。2006我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1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50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为3.3:1,也就是说3.3个农民的收入才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超出合理的范围,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并非始于今日。至于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由于这种二元体制,无论国民收入分配,还是资源配置、工农业产品价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而最终的反映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当然,这个差别在不同时期是有大有小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乡差距

大卫李嘉图在哪本书中有谈到城乡差距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中有谈到城乡差距。因为城乡差距的论述最早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出现,并指出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农村在政治、文化上的落后难以避免。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1817年完成《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代表作品有《黄金的价格》等。

2017年12月英语六级作文:城乡差距

  考友们都准备好英语六级考试了吗?本文“2017年12月英语六级作文:城乡差距”,跟着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7年12月英语六级作文:城乡差距   Some findings have revealed that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growing large. Could you outline the possible causes and predict consequences?   概述:城市化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城市化(urbanization or urban sprawl)是指农村地区建立城镇,或者是城市不断地向农村扩展(expansive growth of a metropolitan area)。    题目解析:   城市化的原因:   u2022人口增加和移民(an unprecedented 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造成基础设备不足(devoid of basic amenities),导致原有的基础经费不足,城市条件恶化(urban decay),于是城市居民开 始迁居城外,导致城市的扩展;   u202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人的提高(strong economy and increasing household incomes),人们 开始喜欢低密度的住宅区(strong preference for lower-density housing);同时,由于人们可以 支付得起汽车等交通的费用(able to afford the automobile),这也使得人们更易迁居城外;   u2022城市规划不当(bad city planning)导致道路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扩建(construction of roads and the provision of infrastructure)与地区统筹发展不协调(unplanned development),最终使得城市 居民迁居城外。   城市化所造成的影响:   u2022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郊区的景观千篇一律(monotonous suburban landscapes);空 气污染,有害健康(ill-health due to air pollution generated by traffic);   u2022社会影响(social impact):城市人口流动增大(high mobility)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a surge in the crime rate),人们不会有社区的感觉(sense of community),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短暂 (abbreviated),社区的团结和价值不复存在(loss of community spirit and values);   u2022经济影响(economic impact):在郊区建设基础设施导致政府财政压力(adverse fiscal impacts),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不能够被满足(unmet demand on infrastructure);交通堵塞(traffic congestion )影响工作效率,延误商品和服务的输送(delay the delivery of goods and services)。    范文   Of those issues that have concerned the government, academics and the public throughout the world, urban sprawl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here are conflicting views toward this growing trend. While it has been taken as a positive development in many newly emerging cities, it is increasingly perceived as a threat to rural environment and considered as a trigger for numerous urban problems. The objective of this essay is to evaluate the forces behind this trend and its consequences.   Population growth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reason. The room in the city centre is so limited that it fails to provide enough housing to accommodate an ever-growing population. Another problem that has intensified in the inner city is infrastructure shortage and poor conditions of buildings. Lack amenities, such as water and electricity supply, waste disposal, swage treatment, to name but a few, has left no choice to urban dwellers but to resettle in the suburbs, where they have easier access to new facilities.   City dwellers are not always moving outward unwillingly. The continued increase in household incomes gives renewed impetus to urban development. People nowadays have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a growing appetite for lower-density housing with a larger open space. It is possibly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real estate market has its focus now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but not on the centre. In the meantime, the affordability and ubiquity of car ownership has made transport a less serious concern for those living in suburbs. They can commute daily between the place of work and the place of residence with ease.   The sustained expansion of cities will make a marked impact on the society in several dimensions. The high traffic volume between suburbs and urban areas would cause severe air pollution and reduce the lands suitable for farming. Urban sprawl requires large developments, causing areas to lose some of their unique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the relocation of a high population in suburbs will pose adverse fiscal impacts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those who used to live in suburbs, the inflow of new inhabitants would damage the community spirit and make relations between neighbours fragile.   Urban sprawl is, therefore, a trend which has a strong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 budgeting. When urban decay and citizens" desire for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 make this trend irreversible, th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plann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