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主要任务有哪些

《纲要》主要有七大任务,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有力保障。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三、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六、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七、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  )。

【答案】: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故选B。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 作为教育工作基本要求

我是路过的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答案】: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2020年)》第一部分第一章提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视(  )教育。

【答案】:A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什么时候提出的?他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有何区别?

2010年7月29日发布教育规划纲要是关于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近十年的改革和发展规划,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对各个方面的优化和改革提出可实施性方案,如大学去行政化、加强西部教育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而人才规划纲要是关于高级人才和国家紧需人才的培养、引进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涉及面比教育规划纲要窄……如果还不明白,你可以对比中央政府网或百度百科的详细内容,学习其详细异同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答案】: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资格考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规划”第七章高等教育(XVIII)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的,以培养高级专家,科学的发展,技术和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发展高等教育,建设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力量,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提升,建成了一批国际知名的,独特的,高层次的高校,一些大学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着力培养信念,毅力,良好的品德,知识,过硬的本领和高品质的专业知识和拔尖创新人才。增加教育投资。教学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教授,教低年级学生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和完善信用体系,实施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建一个新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高校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为,养成良好的学风。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领导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导师责任制和指导项目的资助体系,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研究生教育创新方案,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尤其是质量。(XX),以提高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作出贡献。大力开展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和资源的共享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并促进跨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互动,以促进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的研究和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重点提高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杂志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深入实施。 (21)增强社会服务。高校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主动开展的各项服务。如促进研究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的发展。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与人文素质的质量。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充分发挥智囊团,智囊团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的功能。适应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和整合。专注于以应用为导向的复合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地区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振兴规划。新的招生计划是在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东部院校和大学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短缺倾斜,加大支持力度的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鼓励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 促进高校特点。建立一所大学的分类系统,分类管理。发挥的作用的政策指导和资源分配和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特点,追求卓越。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基于建设,继续实施“985工程”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鼓励学校的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建立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基地外。加快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层次的大学,以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产生一些领先的国际和原始的成就的步伐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家实力。 (三十六)提高了系统的考试和招生。深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并专注于研究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的测试数据库,以确保国家考试的科学,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考试一年几次,探索实行社会考试。 高考院校分类的逐步实施。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中央政府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中央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能力考查创新的发挥和规范导师招生中的作用。 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录取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公平的机会,多选择有利于人才录取机制。本科招生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组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专业显著前进,在与学校文化需要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招生的基础;高中的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就业,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谁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职位的做法,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员,建立了一个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项目改革,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东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的一些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实施基础学科的学生发展测试计划和优秀的工程师,医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的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亮点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将达95%“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近年来,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实现哪些目标?《教育规划纲要》首先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具体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以制度保证中小学生减负孩子的书包为何这么沉?面对家长日益高涨的减负呼声,规划纲要将通过“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方式,为中小学生减负。在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具体操作上,《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 )。

【答案】: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故该纲要提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应是促进公平,即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答案】: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说来,在教师方面就是关心教师的职业成长,在学生方面就是以学生为本。故选D。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

【答案】:B《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纲要: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超95%

日前,教育部召开“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从现场获悉,五年里,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学生就近入学比例提升,其中,公办小学达97.9%,公办初中达95.4%,随迁子女就读公办校比例提升至80%。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重点做好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实现免试就近入学的全覆盖。 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25.40万所,在校生有1.38亿。在就近入学方面,《纲要》对重点大城市及其他部分地区提出不同要求,数据显示,19个重点大城市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逐步提升。2010年至2014年,小学毛入学率保持在103.8%至104.6%之间,升学率保持在98.0%至98.7%之间;初中毛入学率由100.1%上升至103.5%,升学率由87.5%上升至95.1%,义务教育普及成效显著。 据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组、西南大学评估组数据显示,2013和2014年全国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13年全国26个省份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问题;2014年全国28个省份启动实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改革。 西南大学选择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为代表,针对全国14省、区、市的10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 2010至2014年,每周课时数超过30节的小学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天在校时间超过6小时的小学比例由54.53%下降到43.91%,每天家庭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强烈需求等,都给义务教育带来一系列机遇与挑战,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仍然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是2008年8月29日。200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扩展资料:会议充分肯定制定《纲要》采取问计于民、开放式的有益经验。《纲要》制定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三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在我国制定规划的历史上是少见的,达到了广聚民意民智、凝聚共识的目的。会议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决定了下一步工作。路甬祥、陈奎元、徐匡迪和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答案】:AA[解析]该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征稿内容专题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订《规划纲要》的需要,确定对以下十个重大专题、三十六个子课题进行深入调研。第一专题: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1.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和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我国教育政策的演变;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表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预测;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木原则;2012年与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总体目标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2012年与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思路与对策。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对我国教育体系历史发展与现状的分析与评价;对国外教育体系的比较与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政策和措施。4. 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国际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教育发展道路与模式分析;各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与案例研究;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第二专题:推进素质教育研究5. 素质教育基本目标和实施途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2012年与2020年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经验分析;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理念与整体思路;国际社会德育理念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德育;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和机制建设;重视实践经历的德育评价;体现育人特色的现代学校管理与制度体系;以德育专业化为目标的教师队伍建设。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初中、高中、大学招生和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治标与治本之策;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拨尖人才。8. 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用人制度与劳动工资制度适应和促进素质教育;建立便于学习者选择和沟通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实施体制;政府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贵任及其绩效考核。第三专题: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9. 义务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2012年与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生源变化和布局调整。10.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普通高中发展任务和目标;普通高中发展途径和发展机制;普通高中教育区域发展战略;普通高中教育有关政策研究。11. 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2012午与2020年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府责任;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管理。(在会议上听说要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会放在此部分,可能还会有所调整)12. 特殊教育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特殊教育发展目标、途径;特殊教育政策、制度;特殊教育课程改革。13.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农民工子女特点与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中考、高考问题;大中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现有承载力及需求变化趋势;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战略选择。第四专题: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4. 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大力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促进劳动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进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政策建议和解决措施。15.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广职业教育两个“三段式”办学模式;加快公办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专题: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6.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与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层次、科类、布局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的基本思路、具体举措;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各类型“强校”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问题。17. 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特别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念、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政辈、质量保障与评估体制、机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与措施。18.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目标;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及运行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式与政策建议。19.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现状、问题;提高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思路、政策、举措;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问题、思路、举措。第六专题: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 继续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终身学习背景下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继续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包括供给状况,规模、结构、模式、效益等;当前继续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21. 继续教育国际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国际上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及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重点包括国外继续教育自制度和法制、“立交桥”建设、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以及投入机制等。22. 教育发展目标与制度政策保障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12年和2020年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推进继续教育改草发展的重大项目和政策举措,包括完善体系与构建“立交桥”、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教育模式、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继续教育资源平台与促进资源整合等。第七专题: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23. 教育公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进展与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思路、阶段性目标及重大举措。24. 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贪困地区倾斜的制度建设与专项举措。25.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专项举措;民族地区办学特色与双语教学;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培养;民族教育与文化保护和国家安全;民族院校建设。第八专题: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26. 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中央和地方管理教育的责任权利与教育管理体制政草;政府和市场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与办学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研究。27. 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特别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与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28. 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促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政策建议;民办教育的规范与自我约束机制。29. 教育法制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法律法规修订和制订规划;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研究;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制度建设;学校与师生权益保护问题;教育督导与评估机制研究。30. 教育对外开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政府间、国际组织教育交流与合作;高等学校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问题;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问题;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问题;提高汉语国际推广水平问题。第九专题:教师队伍建设研究31.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未来12年教育事业发展对各类师资的需求;到2020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重大政策举措;义务教育教师公务员制度研究;教师培养、培训与终身学习制度;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研究;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改草;推进和推广特岗计划,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和职务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待遇的重大政策举措;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举措;中小学班主任的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中小学校长能力建设研究。32.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高校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33. 教育家办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家成长规律;培养造就教育家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教育家办学的政策措施。第十专题: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34. 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祈;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2012年和202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方针、指导建设、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建议。35. 教育投入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国家中长期公共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和完善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制度措施,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加强管理,提高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教育事业发展。36.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主渠遣作用;繁荣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校园安全文明程度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信科系的 你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高等教育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规划》中的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项目改革方面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部内容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21633528798724&infoid=128044653909083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改革任务?

1.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督促各地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加大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施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加强艺术、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招生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课标制定、教材使用与考试评价的衔接。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落实试点学院改革指导意见,加大支持力度,深入推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开展地方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组织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4.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体系、制度、政策和机制建设。制定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改革试点;选择示范性职业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职业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5.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研究提出加强开放大学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化开放大学改革。统筹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建立多种形式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双基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双基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安排

·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在全国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和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运用社会主义的本质、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等知识,分析国家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自己喝彩作文提纲要几个不同的提纲,开

刘翔跨栏第一,我们为他喝彩;姚明篮球在中国第一,我们也为他喝彩。而我为自己喝彩。我们总看到别人的优点,然后拿自己的缺点和他们的优点比较。以前我也是这样,现在我改变了,我为自己喝彩。记得那次,我们考试。第一次考及格了,觉得这样就可以了,便沾沾自喜。可到了第二次考试,当卷子发来时我惊住了,全部都是诗词句子,这时无论怎么向大脑发信号,总是不给我发答案,最后成绩单发下来,我以失败告终,唉,没及格。不过,我仍旧为自己喝彩,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得到了教训。这比分数更为重要,所以我为自己喝彩。以前,我总是不自信,是老师鼓励了我。记得七年级。语文老师是我们新班主任。我们是第一次接触、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打交道。没想到他却提议让我当纪律委员,这时的我简直就是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当老师宣布时,心里像有个兔子跳着一样。其实我明白,我的能力是难以胜任的,但是又想试试看,所以我答应了。班里有四十多个人,男生都像孙悟空一样调皮,女生出于朋友也都不敢管。这时我的救星来了,她身材丰满,嗓门高一看就有说服力,自然同学们都很听她的话了,而我就成了名义上的“纪律委员”。也许老师看出来了,便叫出来问我班里为什么这么乱,问我干什么去了。我低着头没吭声,其实我也想管啊,心里像五味瓶,什么味道都有,可是我没吭,因为是我失职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你是管纪律的,你有权利管他们,只要他们不听话,你完全可以用一切办法管柱他们,你为什么不做呢。老师:“我……”。我还没说完老师就说:“我相信你。”天哪!老师说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从今以后,我便像脱胎换骨一样拿起了我的权利,每天自习课我都像警察一样把他们管的服服帖帖,慢慢的我胆大了许多。不仅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我也都懂得了迈出第一步,我懂得了迈出第一步对一个人的重要。我为自己迈出的这一步而喝彩。为自己喝彩,不管成败与否,迈出第一步我就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喝彩,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做我的事,走自己的路;为自己喝彩,最起码努力奋斗了。同学们为自己喝彩吧!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1)科教兴国战略(2)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生活奠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渡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它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什么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时间

法律分析:2009年1月7号颁布《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法律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当前乃至以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谋发展   《纲要》的工作方针是20个字:“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工作任务是24个字: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纲要》明确了落实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提高质量、增强体质、均衡发展、减轻负担。怎样贯彻《纲要》精神,谋求学校发展,也就比较清晰了。结合我们学校工作实际,我认为我们西牡丹小学在落实纲要谋发展上,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尤其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体育课和体育兴趣课有机结合。从今年开始,我们除了正常上体育课之外,还成立了5个体育社团:篮球社团、排球社团、竞赛社团、韵律操社团、飞绳社团。让运动融入兴趣,实现快乐运动的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综合素质不残缺。我们成立了“鸽韵合鸣——合唱艺术社团”、“五彩墨韵——国画艺术社团”、“立字立人——书法艺术社团”、“书香浸润——阅读书社”让艺术和人文素养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第二,坚持能力为重。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学校现在成立了“巧手益智——手工社团”,让学生会动脑,能动手,在“动”中实现创造品质的形成。   第三,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二、深入践行《教育规划纲要》勇创新   《纲要》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形成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   创办特色学校首先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是办学思想的特殊表达,也是学校精神的“内核”。这个“内核”是生成办学特色的精神引领。   我觉得,学校的办学理念无论是怎样归纳出来的,都要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来,要和学校实际相符合。是只属于它自己的独有的东西。   像上海清水路小学“清水文化”、普通小学“智慧育人”、新城路小学“蔷薇文化”、南京凤游寺小学“凤凰台文化”、御道街小学的“做中学”都属于自己独有的办学风格。   我们西牡丹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双主体”教育特色,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启每个孩子的心灵,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能力范畴内的“最佳的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实现“双主体”办学特色的四条措施:   (1)构建“以爱育爱,立德润行”德育教育模式   (2)构建“以学论教,尊重差异”学科教学模式。   (3)构建“立字立人——软硬书法艺术”全员校本课程。   (4) 构建“扬长提智——艺韵传情”多元系列校本课程。   总之,《纲要》的学习,给我带来诸多思考,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也找到了答案与发展的意想,今后我将领会《纲要》精神,积极发挥《纲要》对谋划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抓住机遇,精心谋划,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1、 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请你谈谈在这

通过教育改革,促进教育新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使我国在经济上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要2020—203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不要2020—2030年。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全国( )的纲领性文件。

【答案】: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今后十年重要的教育政策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主题是什么

科教兴国。建立人才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明确的六项任务是什么?

【答案】:①改革人才培养体制;②改革考试招生制度;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④改革办学体制;⑤改革管理体制;⑥扩大教育开放。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在中小学设置什么教师职务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在中小学设置什么教师职务:正高级。文件内容: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纲要解读:根据纲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在2012年达到4%。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同时,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这是针对我国近年来不断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提出的重要举措。针对许多学校没有安保的情况,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

如何引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答案】:C促进公平是基本政策,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

【答案】: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是什么

一)指导思想。 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而这一战略,并给予优先发展教育和良好的人感到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丰富。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培训和身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的工作。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 2。育人 3。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4。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和战略主题是什么

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以及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10个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体制改革有哪些新要求?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拓宽渠道和领域,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答案】: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_______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其基本要求

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讲哪几个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而这一战略,并给予优先发展教育和良好的人感到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丰富。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培训和身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的工作。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 2。育人 3。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4。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是什么?

新的教育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在哪一年发布的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在2010年发布的。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工作从2008年8月启动后,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的发展动力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的发展动力是()。 A.优先发展B.育人为本C.提高质量D.改革创新正确答案:改革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纲要解读

根据纲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在2012年达到4%。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同时,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纲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这是针对我国近年来不断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提出的重要举措。针对许多学校没有安保的情况,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认为,教改纲要专门提及校园安全,很必要也很及时。前一段时间发生了几起校园突发事件后,学校安全已上升到国家高度。但学校安全管理应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措施。据王大伟了解,目前边远地区学校的保安和警察在减少。王大伟认为,目前校园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校安全应由一个相对固定的、权威的部门负责。其次,尽快组织编写全国统一的校园安全教材,将校园安全纳入教育学研究领域。不过,最重要的是,使学校安全预案真正发挥效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是什么????

现阶段的教育的弊端吧

初二政治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改革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要着力提高学生服

·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在全国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和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运用社会主义的本质、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等知识,分析国家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和意义。

下列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BB【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请问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的全部内容是什么?

1.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2.《教育规划纲要》是怎样产生的? 3.怎样理解“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意义? 4.为什么强国必先强教? 5.怎样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要坚持“优先发展”? 7.为什么要坚持“育人为本”? 8.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创新”? 9.为什么要坚持“促进公平”? 10.为什么要坚持“提高质量”? 11.怎样理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2.怎样理解“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13.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14.如何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15.如何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16.如何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17.如何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18.怎样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19.如何坚持德育为先? 20.如何坚持能力为重? 21.如何坚持全面发展? 22.怎样理解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3.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要履行哪些职责? 24.如何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5.如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26.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27.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8.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9.如何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30.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1.如何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32.如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3.如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34.如何办好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 35.如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36.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7.怎样理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8.如何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39.如何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 40.如何增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41.如何促进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42.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3.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44.如何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 45.如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46.为什么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47.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48.如何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49.如何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50.如何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51.如何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52.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3.如何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54.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55.为什么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56.如何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57.如何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58.如何加强考试招生的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59.如何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60.如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61.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62.如何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63.为什么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64.如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65.如何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66.为什么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67.如何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68.如何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69.如何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70.如何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71.如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72.如何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73.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74.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75.如何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76.如何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77.如何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78.如何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79.如何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80.如何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流动机制? 81.为什么要倡导教育家办学? 82.如何加大教育投入? 83.如何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84.如何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85.如何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科学管理? 86.如何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87.如何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 88.如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89.如何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90.如何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91.如何推进教育依法行政? 92.如何推进依法治校? 93.如何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94.如何完善督导问责机制? 95.如何实施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 96.如何组织开展教育改革试点? 97.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决策科学化中的作用? 98.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99.如何确保校园安全? 100.如何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哪些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如下: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如何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主要包括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改善、推进幼小衔接、促进学前教育与社区发展的融合。1、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改善: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高普及率和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质量。2、推进幼小衔接:加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衔接,提高小学入学率和适龄儿童入园率。3、促进学前教育与社区发展的融合:发挥学前教育的社会化功能,鼓励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学前教育,推动学前教育和社区发展相互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

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科学合理地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优先发展初、中等教育。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根据国外发展教育的历史经验,加强基础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分配是与该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应以发展义务教育(一般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转向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现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的投入必将十分有限,国家应该将这有限的教育经费重点向义务教育倾斜,提高义务教育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从而达到普及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目的,巩固义务教育成果,进而为发展后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前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确定工作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今后十年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思路和重大任务,也是教育系统今后十年工作的共同遵循和指南。工作方针是五句话,20个字: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发展纲要基本内容

法律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8月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并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纲要。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订《规划纲要》的需要,确定对以下十个重大专题、三十六个子课题进行深入调研。第一专题: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第二专题:推进素质教育研究;第三专题: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第四专题: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第五专题: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第六专题: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第七专题: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第八专题: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第九专题: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第十专题: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第三条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第四条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内容

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内容如下:1、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关键期,实施规划教育。要体现国家战略要求全面实施和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发展经济改革创新、思想文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稳定、全面深化改革、精准脱贫和外交等有关精神,立足于国家发展大局,把握、谋划、统筹、实施十四五规划教育,切实做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和使命。2、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增加,在校生达4031万人。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目标:1、走中小学师资队伍和教育水平均衡发展之路。要紧紧围绕把建设义务教育公平、优质、高效的教育目标,推进职业学校建设,实施十四五规划教育,把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调动起来,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贡献机制。2、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既中央又地方的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有效抓好学生成长和发展。3、走素质教育深入发展之路。要以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并对质量负责的现代教育制度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学校。

大学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心得

对《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学习心得《高等教育法》是继我国教育根本大法《教育法》之后颁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规,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促进和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理工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自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培养目标:有学校特色因材施教 培养目标即是指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关于高校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对高校培养目标的总体界定。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 二、专业设置:面向市场、学生、未来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严重老化,相当多的专业延自于上个世纪中期,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二是专业严重类同,从研究型大学到教学型大学很多专业都是一样的;三是专业划分过细,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四是专业设置不灵活,学校设置新专业的自主权不够,学生选择专业的灵活度也不够。改变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局面,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解决好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问题。专业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之一,因而专业设置首先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大学同时负有引领社会的职能,因而大学必须研究并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超前性;专业设置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使专业设置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大学专业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第二,把握好专业设置的技术性问题。一是要把握好专业口径的宽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口径过窄,现在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宽专业,厚基础”,方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好像一拓宽专业口径就什么都要学,科学的专业口径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宽窄平衡。三、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培养多种能力 课程就是知识,课程体系建设就是知识体系建设。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划分过细、内容陈旧并过于求同、脱离社会需求、缺少实践性、课程结构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差等缺陷。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全新的课程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不仅要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学生不仅要去适应社会,而且要去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关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既有知识和未来知识的关系。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条件下,高校课程体系在让学生掌握既有知识的同时,要有助于学生探求和掌握新知识。二是处理好“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关系。信息时代,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难以学好专业知识,高校要努力开发专业综合和学科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力。四、是要处理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大学生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非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比如一定的社会知识、经济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高校课程体系只有做到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有机配置,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五、实践教学:明确要求 全社会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组成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实践教学系统不完整,设施不到位,指导教师不匹配,管理不严格,更缺乏支撑高校实践教学的社会条件,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 改变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现状,一是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实践教学,要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国家要根据高校的类别制定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内容、基本设施、指导教师、课时和学分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先进性;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核心问题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以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要创造全社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只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而高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的真实工作环境,只能依靠社会,社会作为高等教育成果的享有者,也完全有义务支持高校的教育教学。 国家可以作出政策规定或立法,一切合法单位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支持,国家则为这些单位提供税收减免或奖金,对学生实践活动中有可能造成的设备损坏或其他损失,国家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赔偿措施,而对一些无故拒绝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单位,则应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只有全社会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支持,高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好。 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第三,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共同奋斗。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么做

《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周密。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三、政校分开,高校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四、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人民满意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历程

200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出席会议。会议指出,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五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会议强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订这个规划纲要,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重大问题在社会公开讨论,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力争制订出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水平规划纲要。路甬祥、陈奎元、万钢、徐匡迪及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要求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纲要》。根据工作方案的安排,经请示国务院领导同志意见,《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近日起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广泛发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师生员工为《规划纲要》的制定建言献策,努力使《规划纲要》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要动员干部、师生员工通过座谈、书信、电话、网络特别是电子邮件和来函等方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组织干部、师生员工积极参加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主题征文活动。要发挥本地本校专家学者优势,采取举办专家座谈会、组织专家在媒体发表引导性文章等多种形式,动员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要围绕《规划纲要》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充分挖掘本地本校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采取的有力措施和积累的有益经验,为《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通知》进一步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按照上级宣传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做好制定《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宣传报道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切实抓好有关工作的落实。要主动与地方宣传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通气和会商机制,为《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强与当地媒体的联系,强调《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政治性、严肃性、广泛性、建设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通知》认为,制定《规划纲要》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社会关注度高。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充实力量,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有效有序。要引导干部、师生员工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通过正常渠道发表意见和建议,把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作为对师生开展国情、教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正面引导和释疑解惑工作。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校园网关于《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的引导工作。 2009年1月7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教育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开征求意见公告》。《公告》指出: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强调这是本届政府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要求在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的《规划纲要》。为此,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自即日起至2月底,向社会各界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公告》希望社会各界围绕下列问题积极建言献策:1、改革开放30年教育的成就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2、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对我们的启示;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5、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6、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8、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9、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10、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1、学前教育发展;12、特殊教育发展;13、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14、职业教育发展;15、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16、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17、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1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20、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1、发展继续教育; 22、继续教育的制度政策保障;23、促进教育公平;24、促进教育协调发展;25、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26、教育体制改革; 27、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28、民办教育发展;29、教育法制建设;30、教育对外开放;31、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32、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33、教育家办学与教师教育创新;34、教育投入保障机制;35、教育信息化建设;36、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4月15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出席会议。会议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形势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国民素质、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促进社会公平具有深远意义。会议指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纲要》制定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努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坚持突出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发展。会议指出,《纲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确定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6大发展任务,同时还部署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高考改革、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教师队伍建设、政府投入责任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有力可行的措施。《纲要》既系统设计、谋划长远,又突出重点、部署近期任务;既注重在理念和思路上进行阐述,又提出一些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又对全社会提出了要求,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会议充分肯定制定《纲要》采取问计于民、开放式的有益经验。《纲要》制定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三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在我国制定规划的历史上是少见的,达到了广聚民意民智、凝聚共识的目的。会议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决定了下一步工作。路甬祥、陈奎元、徐匡迪和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方面进行了改革,意义何在?

hdu...百度首页第一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年2月23日实 施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序 言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第三章 学前教育第四章 义务教育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第六章 职业教育第七章 高等教育第八章 继续教育第九章 民族教育第十章 特殊教育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内容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 指导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公诸于众。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几乎都成为亮点,这些方面不仅理念有了突破,手段也有了力度;一些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和更大的工作力度才能统筹解决;对于文字工作已基 本到位的《规划纲要》,重点可能更多地要放到促进其落实的手段上。 亮点带来惊喜 《规划纲要》民意尽显,主要体现在其“迎着问题上”。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落实为育人为本,这种理念上的突破使教育的功能与国家的需要和大众的诉求统一起来,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反映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公平和质量为目标的改革创新是手段。必须长期、全面来看教育成效,如果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无所谓公平和质量。 理念上的突破与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一脉相承。《规划纲要》目前的内容已是面面俱到,仅从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的文本既为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给出了答案,又为解决这些问题准备了制度建设方案。这其中,“优先”、“公平”这两个关键词都落到了实处:《规划纲要》具体阐释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使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如何凸显、教育发展自身应首先追求什么有了明确答案。 以社会各界关心的对教育的投入为例。《规划纲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述教育怎么优先,不再像以往的规划一样笼统地提4%目标:“各项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已过万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6.3%,《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准确的时间目标,并将这种支出的重点领域具体化、项目化,在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花钱清单”。 又如,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有了公平是作为民生的教育发展之本的意思。而且在战略目标中明确“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种与百姓感受一致的目标更利于让社会各界理解和监督《规划纲要》。 总之,大家关心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理念和措施而成为亮点。尽管这些措施难以一蹴而就,但经年累月,教育事业一定会实现大家期待的发展。 难点仍待攻克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难点所在。因为多年形成的体制障碍,没有全局渐进的改革是难以攻克的,《规划纲要》见效也非一日、一部门之功。 以公平为例。“促进公平”与国家大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辅相成,公平要以均等化为基础,至少在硬件方面。尽管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大幅上升,但从教育公平角度考虑,不能不看到类似的投入比例却因为各地基数的差异而使实际的投入力度也存在相当差异。尽管《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强省级统筹,但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并不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好多少。从投入量而言,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基本够用,在欠发达地区却仍有许多基本条件仍无力达到,这就使“促进公平”落实起来必须有一项制度的完善作为保证——转移支付。 再如行政化管理倾向。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学校自主权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专门用“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叙述。但学校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在一部分领域确有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比如过多的行政性审批、过多的达标评比等等。但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突出的“放权过度、约束不足”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在基本建设、资产处置、收费和内部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事实上已经到了很难约束的地步,在其他相关领域,学校也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带来行为目标异化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事实上已经非常突出。因此,调整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模式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要立足教育目标和属性,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这又是此类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内部管理,目前学校本身的治理结构则有越来越强的照搬政府的倾向。中国高等学校经历过兼并、扩招这种外延拓展的努力,也经历过学科建设评估考核的尝试,还经历过人事改革、工资改革等绩效激励创新,有些大学还在招引人才、更新换代上费尽脑筋。这些机制使大学的资源和权力越来越集中,而集中就使管理部门、岗位和职位急剧升温,使这些部门、岗位和职位“寻租”机会大为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大学老师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出现数十名大学教授竞聘后勤处长的怪事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规划纲要》已经提出鼓励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帮助学校更好地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但这样的操作只能随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适合学校特点的制度和政策的健全来逐步推进。没有统筹的制度改革,没有力度更大的措施,难点可能依然难。 重点在于落实 《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是一个规划纲要,又要体现它是一个规划,它要作出很多对于目标、措施的具体安排,要从文字变为行动。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规划纲要》有“刚”性。工作部署要见实效,需要体现在工作目标、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上,明确的工作目标、倾斜的资源配置和刚性的绩效考核,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落实相关工作的合力。200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上有了突破——约束性指标及其关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通过约束性指标,使得“十五”期间若干不力的工作——如环境保护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十一五”成为我国“七五”以来首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五年计划)。所以,尽管《规划纲要》中的发展目标非常系统了,但需要加强刚性:落实为较大范围内利用现有统计体系可比较、可考核的目标甚至是约束性指标,并通过若干强制性制度来配合。而且,目前的《规划纲要》中,结果指标很清晰,对各类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口受教育年限都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真正推动事业改革、进行过程监控的抓手型指标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挂钩,这样的指标就难以起到改革发动机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及政策有哪些

目标: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2、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政策:1、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3、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4、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5、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6、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拓展资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工作自2008年8月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并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纲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制订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试点,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参考资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百度百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部官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及政策有哪些

我们广东省鹤山市托儿所,托管中心违规办学,招生严重,请问教育部门的不作为和渎职行为应该有谁问责呢?

蛙泳教学纲要,1课程目标,2课程评价,3实施效果

一、说明 (一)《游泳》的课程性质:游泳课是根据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所开设的一门(专业任意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共有24学时,在大四第一学期末进行教学。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选用教材全国体育院校游泳普修教材《游泳》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北京。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全体学生。 (三)《游泳》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游泳》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占据基础地位,对于学生今后从事专项教学、就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运用所学的游泳技能增进健康。2.掌握蛙泳技术以及基本理论知识。3.掌握游泳教学与训练的一般原则、特点、常用的教学方法、练习形式和训练手段,达到四会要求(会练、会教、会讲、会写)。4.了解游泳比赛规则,提高观赏比赛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5.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游泳》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分类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理 论 部 分 1 游泳概述 2 2 游泳基本动作、注意事项与裁判法则 2 3 录像观摩 4 实践 部分 1 蛙泳蹬腿练习 2 2 蛙泳滑手练习 2 3 蛙泳蹬腿与滑手配合练习 2 4 蛙泳呼吸练习 2 5 蛙泳蹬腿与划手配合,滑手与呼吸配合练习 2 6 蛙泳蹬腿、滑手与呼吸配合练习 2 7 技术复习指导 2 8 技术考试(机动) 2 合计 24 (五) 教学建议:1.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详尽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和详细的教学进度,确保提高大纲教学效果。 2.注意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手段和方法,吸收最新技术动作,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纲只是目标,具体的施教环节可灵活运用,选择多样的教学手段,凸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精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教学重点。。 3.技术教学重点抓动作规范,使学生正确掌握蛙泳技术,并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4.在掌握好基本教材的基础上,课堂内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学、自练、及互学互练提高教学能力。 5.制定合理可行的量化评定指标,突出本大纲的育人优势。教师应严格考试制度,规范考试标准,积极总结考试结果,技术考核和理论考试及时撰写考核报告和试卷分析报告,以对大纲进行改进和修订。 (六) 考核要求:本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平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70%(只进行实践考试,不考理论)。期末考试内容为蛙泳游进距离。 1.达标(10分) 2.技评:(10分) A级9—10分 动作技术标准,规范,有力度,节奏感强;动作省力,蹬、划水效果好。 B级7—8分 动作技术比较标准,规范,有力度,有节奏感;动作比较省力,蹬、划水效果较好。 C级5—6分 动作技术是蛙泳,但不太标准,规范,动作有一定力度,有一定节奏感,但不太省力,蹬、划水效果一般。 D级4分以下 动作技术不是蛙泳,不标准,不规范,没有节奏感,蹬、划水效果不好,动作费力。 考试内容 蛙泳技术 蛙泳达标 平时成绩 合计 得分比例 35% 35% 30% 100% 蛙泳距离 男 25米 20米 15米 10米 女 15米 12米 9米 6米 得分(分) 10 8 7 6 3.平时成绩:(10分) 10分 热爱游泳,不缺课,学习努力、认真。 7—8分 正常上课,课上纪律良好,学习认真。 5—6分 偶尔请假,服从教练命令,练习认真。 4分以下 迟到,缺课,上课不认真。 二、教学内容 &理论部分纲要: 1、游泳比赛场地介绍 2、游泳运动的锻炼价值 3、游泳运动的竞赛规则 4、游泳运动的裁判法 5、游泳运动的技术分析 &技术部分教学: 1、 蛙泳蹬腿练习 2、 蛙泳滑手练习 3、 蛙泳蹬腿与滑手配合练习 4、 蛙泳呼吸练习 5、 蛙泳蹬腿与划手配合,滑手与呼吸配合练习 6、 蛙泳蹬腿、滑手与呼吸配合练习 三、理论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游泳》,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游泳教材小组编写,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1.6 2、游泳:蛙泳技术图解,温宇红,李文静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是哪年提出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   本报讯(记者 李建平)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近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的颁布与实施,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产生重要、积极的作用。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宏观指导和统筹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组织制定了《纲要》,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并对课程改革有关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性意见。 《纲要》历经4年多的反复酝酿、讨论,在对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趋势和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思想渗透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政策中。 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教育部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好《纲要》,深刻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本次课程改革在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而努力。 《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1版

如何从客观依据和价值取向两个层面,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立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u2022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 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 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8.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 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列表述不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是(  )

【答案】:B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注释怎么写

注明引用文献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文中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用括号说明文献的出处;脚注:正文中只在引用地方写一个脚注标号,在当页最下方以脚注方式按标号顺序说明文献出处;文末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标号(一般以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放在右上角,如[1],[3-5]),然后在全文末单设“参考文献”一节,按标号顺序一一说明文献出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以及改革覆盖的范围。 第二部分:就是全文的九个方面。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要求、政策。共用了20个条款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规定有(  )。

【答案】:A,B,C,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规定有:(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