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iers / 阅读 / 详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教学过程

2023-08-28 17:31:06
共1条回复
豆豆staR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相关推荐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⑤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关注学科的课程价值取向转变为关注人的课程价值取向,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着眼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2)回归生活,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样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3)自主学习,提升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品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4)民主开放,走向国际理解 民主开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又一基本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课程的民主化,使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分享课程管理和决策的权力,同时突破和超越了过去狭隘封闭的课程观,确立了开放的大课程观。
2023-08-26 22:51:33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规定有(  )。

【答案】:A,B,C,D《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规定有:(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2023-08-26 22:51:411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

【答案】:C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6月7目发布。
2023-08-26 22:51:531

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注释怎么写

注明引用文献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文中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用括号说明文献的出处;脚注:正文中只在引用地方写一个脚注标号,在当页最下方以脚注方式按标号顺序说明文献出处;文末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标号(一般以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放在右上角,如[1],[3-5]),然后在全文末单设“参考文献”一节,按标号顺序一一说明文献出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以及改革覆盖的范围。 第二部分:就是全文的九个方面。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要求、政策。共用了20个条款进行阐述。
2023-08-26 22:52:022

(  )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答案】: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23-08-26 22:52:211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 )。

【答案】:B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计划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2)设置了综合课程。(3)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jin
2023-08-26 22:52:4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2023-08-26 22:52:511

下列表述不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是(  )

【答案】:B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023-08-26 22:53:0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3-08-26 22:53:16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什么 有标准的统一答案吗 如有 请给出权威的出处 谢谢

参考   78.其实高考的压力是完全的经济压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诉你你爹妈都死了,但是居然卖烧饼的爹妈有几个亿的遗产,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参加考试,并且在碰到一个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两词除了笔画不一样多以外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题目的时候高呼一声:爷不考了!
2023-08-26 22:54:042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确答案) D.《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23-08-26 22:54:121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

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23-08-26 22:54:201

如何从客观依据和价值取向两个层面,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立

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u2022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现行课程体系的上述特征,都反映了这么一种教育理念或关于人的发展观:国家和社会发展集中地体现为经济的发展,因此,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学校课程体系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它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全部内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显然,如果不根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存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推行.  7.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 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 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8.为了保证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观念?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一、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 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二、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知识观  从前面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2023-08-26 22:54:311

初中语文新课标究竟是什么?要最原始的文件

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当然不一样,你或许是位老师或教授,我很尊重你们的行业,我虽然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但希望以后能帮助你。
2023-08-26 22:54:433

结合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体会,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治标不冶本
2023-08-26 22:54:552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是哪年提出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   本报讯(记者 李建平)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近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的颁布与实施,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产生重要、积极的作用。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宏观指导和统筹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组织制定了《纲要》,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并对课程改革有关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性意见。 《纲要》历经4年多的反复酝酿、讨论,在对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趋势和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思想渗透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政策中。 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教育部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好《纲要》,深刻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本次课程改革在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而努力。 《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1版
2023-08-26 22:55:501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大家都知道:全部文的东西,都是人类自己彼此忽悠的、嘴上和文字的东西。字典摆在那里,能多识字、多背词语、分清好话坏话而巧妙的用于面对者,也就全有了。而数理化类的科学知识,则是支撑社会实际变化的真知识。人类能上天入地的用遥控化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靠的是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绝不是文的说词。若把文的教学量,砍掉三分之二给科学知识,让孩子门学会干真事、实事的知识和本领,就是改革教育的宗旨和大方向。至于个人对文的方面之爱好,完全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会、从事而玩之。中国历史的落后、屈辱,源于泡在文海里人玩人、人吃人。而进步、崛起,所依赖的科学知识、动手能力,才是我们“活着所依赖的条件”源泉。所以,当前和未来,是国人的着眼点和智慧,纳入科技知识的摄取之时了。教育,作为往孩子这张白纸上书写的统称,看着“人对人以外所依靠的条件”来想,孩子们出了校门到社会上,才能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才不至于把好好的孩子,培养成只会摇唇鼓舌、编撰已逝的嘴子。基础课程的改革,是瞄准:“从会做什么的一向,来看其学与说”的仔细选择,是国之大事。
2023-08-26 22:56:153

教师资格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023-08-26 22:56:571

课程设置上改良是什么意思啊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课程改革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改革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目标和内容。、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更不要忘记,中国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时 课程改革,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记得在1998年的一次省级高中教学研讨会上,我向与会的数十位一线教师介绍了自己的“一节课只讲授22.5分钟以内”的观点,一位老教师在会上提出这样的质疑:“请问本书林老师,我每节课45分钟拚命地讲,都无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书,不知你是怎样用这么少的时间教完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学"完它。”虽然这里的‘教"与‘学"仅一字之差,却能从中折射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   我认为,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的。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老师就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上课不听老师讲呢?”该学生答道:“我听不懂,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地指责道:“你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然后向讲台方向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了一句:“简直不可思议。”是的,在这位老师的心中,书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会懂,学生自己如果能够看懂,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所谓转变方式,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转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借鉴了美国自19世纪末就开始的,现正被其大、中、小学大力提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成功经验,引入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仅如此,本次课程改革还希望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乃至生存环境,把中国中小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时空,让他们快乐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界、看社会、看生活。   所谓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这里所说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等。不过,我认为制度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是文明,就只能继承与发展,提“重建”有点过于激进,有可能被执行者错误地理解造成严重的后果。比较恰当的提法应当是“改革制度”。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有意识地设计能够形成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这学习互动,至于具体的体现方法,在本书以后章节中将给予详细介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较动听,但如果把它理解为“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当我听到这类话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难道要把一个自然人转变化社会人的教育,却能够把受教育者最美好的青春封锁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的校长抓课堂,缺乏经验的校长抓门房。我认为,工落实这六大目标,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关键是要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6项具体目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程功能的改革  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课程结构的改革  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同时,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课程内容的改革  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实施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  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  强调了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   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当代课程改革1.课程管理  (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基本模式是:   ——国家课程。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   ——地方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等。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虽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各不相同,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权力主体共同完成的。   (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并不是走向完全的绝对的多样化,以多样化取代统一性,而是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应这样来理解教材多样化:其一,不同学科的教材,要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实现多样化。其二,多样化不等于地方化。其三,多样化不等于数量化。本质在于特点、在于层次、在于质量、在于选择、在于效益。   (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2.课程结构  (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   (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3.课程内容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教育是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和有限的,不能任意扩大、拔高。基础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   (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   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或者制度化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则指“任何在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为人口中特定类型的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活动。前七次课程改革简述第一次  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第二次  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次  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第四次  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第五次  1977-1985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第七次  1992-2000   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2023-08-26 22:58:261

结合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体会,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所以就条件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2001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推进课程改革的内容有九个方面。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一、关于改革课程结构。“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1.突出研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2.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3.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师不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4.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  关于选修课。目前少数重点学校在数理学科、艺术体育方面为少数学生提供了特长培训的机会,而多数学校包括重点校的多数学生却是千人一面地接受统一的课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类型的智能组合和特长。而开设选修课,正是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去适应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1.对不同年龄段的所有学生都应分类开设选修课,而不只是针对少数学生。2.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菜单。3.进一步精简国家统一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并降低难度,以腾出课时开设选修课。  二、关于改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验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体验严重不足。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下原则:1.情境性。应利用图表、资料、卡片、实验设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或师生的人物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必要时让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操作,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2.平等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说话,而且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不仅体现师生共识,而且体现差异,甚至对立和交锋;不仅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改变,而且教师及教学过程也在学生的影响下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和程序可以预设,但必须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时调整。3.交流合作。课堂应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合作,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4.三维目标。由于学习过程不仅受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应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以利于学生进行综合的体验,促进建构的进行。5.个性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改革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这里仅就如何通过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结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谈谈看法。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而评价(包括考试)恰恰最能有力推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评价和考试改革的取向,应促进学校进一步“精选双基”,从而减少统一学科教学的课时,腾出时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应促使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重视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就学校的常规管理评价而言,1.要建立目标体系,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在数量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纳入考核。2.要建立标准体系,对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以及课堂教学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过程的实施和产生的结果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3.要建立经费保障和奖惩机制。为开设综合实验活动课、选修课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奖惩提供经费保障。4.要建立展示平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的典型课展示、观摩以及艺术节、科技活动月、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让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展示出来。  就考试改革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改革高考。虽然早已明确了“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方向,但到具体的方案设置上仍争论不休。我的看法是,1.严肃会考,简化高考。会考应真正精选双基、降低要求,以统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各学科全面发展,经过努力绝大多数都能达到的标准。会考应严密组织,确保结果可信。会考分应以适当的比例记入高考总分,以防止中小学在课程安排上偏科。在会考基础上,高考应分类要求,对多数学生总体而言应降低学科“双基”要求,而对个性特长、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应加强考核。2.分类设科,分类组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属于不同的智能类型,所以文理分科的设置应坚持。对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实行全国少数重点大学和其他大学的重点专业联考,科目设置可采用“3+小综合+1”模式。因为这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设置的考试,所以要求既相对全面又体现特长。其他本科大学由各省统考,内容深度比前一类降低,科目按“3+1”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少统考的科目并降低难度,让学校平时更注重会考和活动课、选修课。3.特殊录取,对于有特殊成果和才能的学生,大学有权力不经高考(但要会考成绩)直接录取。4.扩大面试,为了鼓励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大学的专业要求应扩大面试,面试的内容应是实际应用方面的,并且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最后,高考录取应以综合素质测评为重要内容。综合素质测评应依赖于成长记录档案,而该档案应对学生参加活动课、选修课的数量提出明确要求。课程评价和高考改革如果能按这样的方式进行,相信能有力地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
2023-08-26 22:58:381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实践课程被定为必修课,从几年级开始设置

我们学校根本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23-08-26 22:58:519

新课标具体内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307463.html?wtp=tt、这是新课标额解释http://www.xkb1.com/yuwen/sinianjishiti/index.html、新课标第一网、上面有许多教案、课件和试卷
2023-08-26 23:00:083

求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2023-08-26 23:00:192

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答案】:C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明确的表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即改革评价方式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发展性取向。##jinkaodianstyle="margin-left:20px">
2023-08-26 23:00:391

小学最新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

小学最新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如下:一、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二、实施背景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中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的校本课程。2、学校办学目标的需要我校明确指出“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素质的人,有爱心,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学生长大后不一定成才但必须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三、实施目标:以课改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转向“科研型”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四、开发的原则1、人本性原则。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2、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力求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兴趣特长搭建平台,促进学生成长。
2023-08-26 23:00:481

2001年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2001年新课程改革相关问题History思白生历史领域广泛涉猎,包括但不限于古代社会史与近代社会史年代:2001年主要活动: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生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既是新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1)背景知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途径(四个层面):1)教师层面2)学生层面3)学校层面4)社会层面(2)为什么学生是开发者?1)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相互交流也变得频繁,学生本身成为了特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2)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中,相互之间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综合以上两点简单理解,学生成为开发者的原因都是因为交流中的互相学习。前者是课外交流,后者是课内交流。2. 新课改的时代要求(1)新的知识观:不只学习知识,还学会学习方法和正确价值观。(包括批判看待课本内容,自主汲取并更新知识)一句话:探究本位、学生中心。(2)新的学习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3)新的教师观:学生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4)新的教学观:教育者中心——>学习者中心、授之以鱼——>授之以渔、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5)新的评价观:重发展、综合评价、质性评价、参与和互动、重过程。3. 课程设计是专家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实施者?答案肯定是不对的。新课改以来,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课程设计的取向多元化;教师授课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过程,要因材施教;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是一个顺序实施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参与。
2023-08-26 23:01:141

2018新课程改革历史教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音乐教材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教材建设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1年6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草案、《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等纲领性的文件,从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对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音乐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也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划。本文就我国学校音乐教材编写中的许多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学校音乐教材的改革也成为焦点,几套新的音乐教材相继问世。从这些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来看,许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去中学音乐教育实习时,发现学生们仍在唱那首《唱脸谱》,音乐欣赏课的主角还是那几首中外乐曲,学生们对乐谱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阿拉伯数字的边缘……这边高唱着音乐教学改革的调子,那边却无动于衷地老调重弹,好不让人伤心。传统的、经典的作品固然要保留,但十几年来社会的发展为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新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不断涌现,为什么就不能体现在学校音乐教材里呢?难怪现在的学生产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此外,每一阶段的音乐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衔接上,还是难易程度的选择上,都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虽有历史原因,但教材编写者的观念与历次教材编写遗留下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观念改革,就是要更新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观察音乐教育问题。具体到音乐教材的编写,则编写者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具体地说,教材编写者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应体现音乐教材的时代特点。   (一)突出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   所谓音乐教材的主体性,是指教材编写者在观念上始终并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材观提倡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所谓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指除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将一些引导中小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音乐的知识内容引入教材,例如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的基本原理,最终使他们通过学习音乐获得其它学科不能涉及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①这就要求音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二)强化教材的可操作性,遵循音乐实践性原则。   传统的音乐教材由于其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也涵盖了多方面的信息,但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刻板。新教材观主张的学习方法应是一种合作性、探究性的,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可操作性,通过简单的音乐创作、即兴表演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容,使音乐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三)注重音乐与其它学科联系,拓展多样性的教材载体。   在编写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应考虑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的联系,同时也要考虑综合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与沟通。“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②这是《纲要》对基础教育教材开发的要求,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基础教材。此外,传统的音乐教材只有课本,许多教师为了更直观、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具,并在有限的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教材编写者要给教材配备一定的简单教具,如音响、音像、谱例、课件等,使学生在课外通过聆听和欣赏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影像、动画、声音整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获得知识。   (四)宏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多元音乐。   我国具有八千年可考的音乐历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来传播、传承我国的优秀音乐传统,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因此,音乐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的选择上除吸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民族音乐,还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同时,也要将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音乐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增强音乐教材的通俗性,注重音乐教育的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③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内容编写上也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和最终目的。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几项政策都将美育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以及人们对美育重要作用的逐渐认识,为课程改革、音乐教材改革开拓了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应该成为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④,而且也应该成为包括音乐教材在内的所有艺术课程教材的一种全新编写理念。要使音乐教材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让学生去鉴赏,去品味,去喜爱它,从而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充分获得美的享受。      二、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就业趋向大多数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肩负着基础音乐教育重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这项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素质高下优劣的重要性。但是,多年以来,很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大学里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后有些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关的知识却没有学到,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个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基础音乐教育不能够同步发展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何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专门教育不同,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非定向的、非专门的教育。”⑤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传授的知识、技能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培养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文化素养和具有相当音乐知识、技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高师院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上,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一)重视音乐欣赏课程,系统编写高师音乐欣赏教材。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步伐,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确立音乐欣赏的主干课程地位。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该课程的综合性,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音乐史或作品分析。由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因而对音乐教师自身的文化及专业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欣赏课和教材来说,除了包含大量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感之外,还要让他们获得教授音乐欣赏的理论和方法,为胜任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高师音乐欣赏教学所要达到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高师音乐教材的理论性,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高师音乐课程中有许多像钢琴、声乐、器乐这样技术性很强的课,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这些相对直观的技能课。而目前高师院校的音乐技能课却仅仅停留在技术的提高这一层面,所使用的钢琴、声乐教材也只是曲目和作品的荟萃,极少有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参照现有的相关资料,就是介绍自己演奏、演唱的经验和体会,这就造成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误导”。因此,在编写高师院校音乐技能课教材时,除了吸收大量中外优秀作品外,还应注入适当的技术理论知识。既要突出以传授应用性知识为主的学科特色,也应包含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还可以为教材中的练习曲和作品编写一些演奏、演唱的提示,如表演练习时的注意问题、风格分析、重点难点的解决、情感的处理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以适应将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三、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材的编写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德国学者埃里希u30fb多弗莱因在《欧洲音乐教材概要》中谈到了音乐教材内容的普及问题。在欧洲,即便是专业性较强的器乐教程,它的普及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他们往往采用改编的手法将原本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降低难度,使业余爱好者也能很好地驾御许多高层次的优秀作品,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从日本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特色来看,尽管中国与日本音乐文化具有许多相似性,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材编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日本的音乐教材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首先运用的是音乐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他们认为创造性的学习应该是愉快的,这不只局限于作曲等创作作品的学习,更多的是演唱演奏的表现过程和音乐鉴赏的过程,了解音乐艺术和其他相关艺术、相关知识的讨论思考研究的过程同样具有创造性。在教材编写上,他们主张不只局限在一套教材上,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这对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总之,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音乐教材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立足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音乐课程、教材改革,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音乐教材编写经验,就能够将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①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页。   ③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页。   ④郭声健、喻秋兰《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⑤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杨和平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宋 莉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宁)
2023-08-26 23:01:221

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方针? 《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推进的基本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基本方针表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推进工作不会采取行政命令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先在小范围进行实验,积累经验,再逐步扩大实验范围,采用滚动试点、辐射发展、分步到位的方式推进新课程,以确保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根据教育部目前的实验推进规划,2001—2003年,国家和地方将有选择性地选择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各类实验区进行实验,实验和验证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并不断扩大实验范围,修订、完善的课程标准将全面在全国推广使用。2004—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1~9年级分年段逐步推广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之所以坚持这样的推进方针,主要是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课程改革必须十分谨慎,要在多方面进行充分准备,积累、推广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尽管新的课程方案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纲要》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等经过了多次修改,征求了多方意见,但为确保课程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仍然需要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实验验证,再逐步向全国推广。因此,“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针。这一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在推进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2023-08-26 23:01:29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对数学教学提出哪些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对数学教学提出哪些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资讯科技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资讯科技,要注意资讯科技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资讯科技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设计思路 (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物件的有关特征;根据物件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物件。理解:描述物件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物件与相关物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络。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物件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用已掌握的物件,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物件的特征,获得经验():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物件的特征及其与相关物件的区别和联络,获得理性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属书籍吗 鼓励音乐创造 第七、理解多元文化 第十第一、提倡学科综合 第八、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第二、重视音乐实践 第六、兴趣爱好为动力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注重个性发展 第五、弘扬民族音乐 第九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什么? 第一部分 前 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巨集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资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资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络、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络,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资讯科技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3.《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其中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等要素,这些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4.“内容标准”中的科学内容分别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为一级主题,对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在每个一级主题下划分了若干二级主题,在每个二级主题下又列出了若干三级主题。每个三级主题都是对全体学生的具体要求,这些三级主题灵活地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5. 为进一步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内容标准”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主要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 l 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l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在实践中有提高效率的意识; l 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能产生兴奋感及成功感,能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养成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l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分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认识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家的事迹与成果,了解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物理实验及其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资料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资讯,能通过实验收集资料,有初步的资讯收集能力; 3.经历资讯处理过程,有对资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学习从收集的资讯中分析、归纳规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资料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资讯交流能力及不断改进的意识; ,成通过学习物理知识,逐步发展利用不同渠道收集资讯,能通过实验探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 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资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展续质的形态及其的哪些提高、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和“情感、“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充套件,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例项。 一、科学探究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科书和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数的意识; ●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设计探究步骤; ●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资讯资源收集证据;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资料;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分析与论证 ●能对收集的资讯进行适当整理; ●能进行简单分析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了解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科学性的意识; ●有评估探究结果合理性的意识; ●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表达与交流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了解表达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二、科学内容 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内容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主题式的呈现形式不代表教科书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科书编写者可以根据《标准》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一级主题 二 级 主 题 1.物 质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2 物质的属性 1.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4 新材料及其应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2 机械运动和力 2.3 声和光 2.4 电和磁 3.能 量 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2 机械能 3.3 内能 3.4 电磁能 3.5 能量守恒 3.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1. 物 质 各种物体、粒子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相联络。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而且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络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络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内容标准: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例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例3.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1.1.4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回圈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例4 调查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提出治理水污染的建议。 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写出探究报告。 3.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4.调查本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1.2 物质的属性 内容标准: 1.2.1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例1.通过实验,了解金属或塑料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项。 例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导电效能的不同。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的一些物品,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4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5.从学校资料库或网际网路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研究的资讯。 活动建议: 1、利用一块磁铁和几根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并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或牛奶等日用品的密度。 3.调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了解它们应用了物质的哪些物理属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有什么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就音乐教革的精神和定位做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就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事实建议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审美性、互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和人文性,同时也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做了明确的定位、首先音乐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其次,音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音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哪年颁布的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是哪个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确定 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是在哪一年 教育部于2011年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属什么文献 一)基本理念的修订: 1. 关于数学的诠释。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哪些教学建议 十二义务教育指高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内推行十二义务教育已经别区试行措施主要集沿海等发达区没范围普及政协委员提议要全普及十二义务教育社各意见者认机尚熟者认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关于全普及十二义务教育提案进步论证 建议查下资料 感觉问题主意不是很清晰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什么时候的? 07年
2023-08-26 23:01:401

如何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改革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据统计,我国共有2亿多中小学生,其中7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就读,这些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涉及1千多万教师、上亿个家庭和各级政府。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使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能否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农村课程改革举足轻重,不容忽视。因此,研究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并寻求其对策,便显得意义尤其深远了。  一、课程改革不能以降低知识学习的地位为代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明确规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要求和规定十分明确。现行课程在功能方面存在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更新不够及时、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等现象,知识传授往往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真正发挥知识的教育价值。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传授的全部教育价值。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降低知识地位、轻视知识的理由。在当今知识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知识经济时代,难道知识的地位反而下降了?众所周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掌握知识为基础的,也只有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是情感态度的前提,价值观更是知识内化上升为信念的结果。很难想象一个科学、社会、历史全然不知或知不多的人,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结,强调关注学生的经验。但是,在宣传和提倡重视学生的经验和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时候,要提防片面夸大学生直接经验的作用、简单地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的倾向。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  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对美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不必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主张代之以经验、生活常识、活动技能,使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美国人惊醒自己的教育落后了。从此以后,改革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已成为全美的共识。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1982年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教育咨文;1989年,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主持了第一次教育高峰会议,提出六项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指标;1996年,在纽约IBM总部召开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和41位州长应邀出席,会议通过了“高标准,严要求”决议;2001年,小布什总统提出了一项教育法案,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从而推动了以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为标志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兴起。  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3S”(科学science、故事story、精神spirit)模式,到课程哲学提出的“51”(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直觉intuition、智慧intelligence)(2)构想,都说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强调兴趣,提倡轻松学习、愉快学习,但谁也不能改变学习是一件艰苦劳动的现实。  在日本,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学校推行“宽松教育”以来,学生的算术成绩连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1982年、1994年、2002年12月,以相同的实体进行测试,成绩分别为69%、65%、58%,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最严重。负责此次调查的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数学教育专家泽田利夫教授面对日本推行的“宽松教育”的改革,认为“这种做法是危险的”。由此可见,知识学习是基础教育的“根基”,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的“天职”。课程改革不能以牺牲知识的学习为代价。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流于形式  1、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基本流于形式。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区分对象、不考虑条件,而只是将其形式化地实施,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等情况,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其原因是教师只模仿新学习方式的形式,而忽视其内涵,结果出现活动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泛化,使学习方式的转变陷入一种只重“形似”而不重“神似”的形式化的困境。此外,公开课和平时上课用两种方案、两种教学法,甚至有的时候为了公开课的成功不惜从其他班级借用“好学生”来冒名顶替,这样的公开课极具迷惑性,使人们无法了解真实状况,造成人们的盲目乐观,这是极其有害的。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调控技巧,课堂教学只是表面热闹。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制和教师素质的现状,往往导致教学过程气氛活跃,缺乏秩序,学生乐此不疲却茫然无所获。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他们的现状与此还有较大差距。对教师而言,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教教材,即把书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那么传,统意义上的好课就不难实现。而新课改下的教师,其角色应是指导者和促进者,能对课程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更加娴熟的课堂控制技巧以及课程开发能力。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这种角色扮演还只是停留在角色期待的水平,远未达到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的水平。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一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另一方面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仲裁者;更有甚者将自主变成了自流,成了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此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教学技术,形成“技术化”的局面,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技术性演示。这很可能导致教学技术化的危险倾向,也表明教师专业素质的缺乏。  3、教师迷失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不少教师对学习方式转变理论的了理解过于粗糙,认为学习方式主要分为接受型与发现型两种,并将它们简单地对立,认为它们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现转变就是要由接受型向发现型转变,认定“发现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实际上,正如奥苏伯尔所讲,根据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则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等同于意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适用的情况,发现学习适合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材料,速度慢不成系统,但记得牢、易迁移,适合小组学习或个别教学接受学习适合已定论的材料,掌握速度快、系统性强,适合集体教学。  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两种学习方式恰当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当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能靠政府的一声令下就立竿见影,也不可能凭着教师的一腔热情说转就转,其转变有一系列的制约因素;教师素质、教学情境、教育条件、教育内容、学生特点等。同时,评价机制和社会文化的变革是转变的外部条件。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学习方式转变首先应该注意切实增强学生接受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机械型接受学习为有意义型接受学习,然后进一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发现学习,最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科知识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开展真正的研究性学习。  教育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是人类经验的延续与发展,而不是个体经验的积累、改造和组合。从全球范围来看,注重基础学习的提高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美国和苏联的课程改革表现出惊人的相似;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因此,两国教育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第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新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基础课程改革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运动或以此事件,实事求是地讲教育改革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只能根据其它各因素的适应而逐步地转变。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解决这两个普遍的问题非常重要。
2023-08-26 23:01:531

高校游泳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别是什么?

首先高校的领导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积极的预防游泳过程之间的安全隐患,完善游泳器材设施,专业的老师进行帮助,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克服学生恐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分层次的教学。
2023-08-26 22:53:354

清明节出生的历史伟人是谁?

一、清明节出生的历史伟人郭永怀:1、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2、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3、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二、科研成就:1、空气动力学:(1)在读博士期间,郭永怀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2)在1946年至1956年间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3)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2、人造卫星:(1)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2)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3、航天工程:(1)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2)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4、两弹事业(1)郭永怀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2)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3)为了发展中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更是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4)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5)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6)在郭永怀的努力下,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郭永怀
2023-08-26 22:53:351

如何学党史

ns and will fulfill necess
2023-08-26 22:53:373

丁海东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丁海东:论儿童教育的人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1期。丁海东:当前中国幼儿园课程编制的主导原则、教材架构及其实施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丁海东:儿童精神的人文品性及其教育诉求,《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当前中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0年第8期。丁海东:动漫文化与儿童精神,《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7/8期。丁海东:儿童动漫:幼年精神之旅的魅与劫,《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儿童游戏权的价值及其在中国的现实困境,《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丁海东:为幼儿教师明确身份提高待遇,《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8日(第4版)。丁海东:儿童游戏权面临重重困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8日(第9版)。丁海东:中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及出路,《中国教师》2010年第8期。另: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丁海东:对幼儿园“有效教学”的误读及其错误倾向的预防,《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丁海东:儿童精神特质的人文解读,《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丁海东:论学前教育的规律,《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丁海东,魏洪鑫:研究是一种习惯,课程是一种过程,《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第6期。丁海东:观照儿童精神:儿童教育的根本职责,《中国教师》2009年第11期。丁海东: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教育教学的灵魂,《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年第10期。丁海东:儿童精神的基本特质及其教育启示,《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丁海东:儿童游戏与人文追求的自由,《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丁海东,韩云龙:论游戏与教学的融合,《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丁海东: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学前教育》2007年第10期。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丁海东,李春芳: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北京)2006年第6期。丁海东:游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教新视野》2006年第3期。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潜意识化,《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丁海东:幼儿区域活动的教育指导策略,《当代学前教育》2006年第1期。丁海东:教育的人文化:两种文化及两种教育走向融合的必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8期。丁海东:当代学前教育的人文性缺失,《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丁海东:论儿童生活与教育,《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丁海东:幼儿区域活动中指导策略的运用,《教育导刊.幼教版》2005年第11期。丁海东,宋承祥: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丁海东: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育导刊.幼教版》2004年第5期。丁海东:游戏:给予儿童有灵性的生活,《教育导刊.幼教版》2004年2/3期。丁海东:制造恐惧的教养:儿童成长的精神藩篱,《家庭健康》2003年第8期。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发生,《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丁海东:恐惧:儿童精神成长的樊篱,《早期教育》2003年第3期。丁海东:童心如玉,《教育导刊.幼教版》2002年第7期。丁海东,朱德琴: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认知水平,《教育导刊.幼教版》2002年第10期。丁海东:角色游戏过程中的两种指导方式,《幼儿教育》2001年第7期。丁海东:幼儿特长教育的三个误区,《幼教博览》2001年第8期。丁海东: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山东)2001年第4期。丁海东: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5期。丁海东:试论永恒主义的教育理念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导刊》2000年第8.9期。丁海东:幼儿角色游戏的两种现场指导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丁海东,:当前择校收费问题的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年第1期。学术著作丁海东著:《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参编:《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丁海东,杜传坤著:《儿童教育的人文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参著:《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丁海东主编:《学前游戏论》,辽宁师大出版社2003年。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丁海东参编:《家长必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主编教材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幼儿用书》(上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教师用书》(上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幼儿用书》(下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山东省幼儿园教材-学前班教师用书》(下册),明天出版社2008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小班-上),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中班-上),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大班-上),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教师指导》(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教师指导》(下),明天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小班-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中班-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大班-上),明天出版社2009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小班-下),明天出版社20010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中班-下),明天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第二):《好孩子好习惯》(大班-下),明天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小班-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中班-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好习惯我真棒》(大班-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托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中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大班教师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托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中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丁海东主编:《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大班幼儿用书》(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23-08-26 22:53:371

图书档案学属于什么大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图书档案学类 图书馆学 档案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科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公共管理类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2023-08-26 22:53:382

公司分析报告

  导语:分析报告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文体。有市场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社会问题分析报告等等。    【篇一:分析报告模板】   前言   原理与思路:   市场研究与市场推广是市场营销的两个步骤,二者相互关联,不可或缺。前者通过详尽的市场调查,采集相关市场数据,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宏观市场及区域市场的供需状况,深入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科学的预测市场走向、竞争对手及竞争形式,最终确定准确合理的市场定位;而后者则根据前者的研究成果——市场定位——解决市场推广中的具体措施,如价格策略,销售策略,广告宣传策略,促销手段的组合策略等。   简言之,前者是基础,后者为前者逻辑结论。   体系与方法:   市场调研报告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方面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向导,房地产项目开发、销售情况,产品自身与市场营销的所处阶段与具体特征;微观方面包括: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及人文状况,区域市场的供应及需求分析。   第一部分宏观区域分析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区域概况(网上资料或统计局)   (1)地理位置(位置、所辖区域、面积、市区面积)   (2)城市性质及地位(城市的历史、文化、所占的重要地位)   (3)城市规模(城市用地规模、人口规模)   (4)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格局、所含区、规划方向、突出特色)   2、区域经济发展概况(数据来源统计局)   二、区位分析   1、项目区域位置与自然概况   (1)项目所在区域概况(项目所在区域是大区域的什么地带、占有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附:项目地块位置图   (2)区域位置(项目具体位置、占地及位置优势)   (3)区域景观条件(项目所在区域景观)   2、项目与城市主要商业区及就业区的联系分析   (1)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情况(项目周边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项目周边的公交线路;项目到达市中心的乘车路线及时间)   (2)主要商业区、就业区的分布及与项目的关系   A、CBD(中央商务区)(所处位置与项目距离、时间)   B、CRD(中心商业区)(所处位置与项目距离、时间)   C、CID(科技商务中心区)(所处位置与项目距离、时间)   D、分析项目与上述区域的关系   3、城市规划对项目开发的影响   (1)区域整体规划概况   (2)项目周围规划概况   (3)规划对项目的影响   三、区域分析结论   1、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及支出消费   2、项目的区位优劣势   3、项目的交通优劣势   4、大规划与项目周边的`小规划对项目的影响分析   第二部分区域房地产的市场分析   一、区域住宅(商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1、区域住宅(商业)市场的发展回顾及概况   (1)起步兴起期(时间、首批代表作、产品特征)   (2)平稳发展期(时间、代表作、产品特征、需求状况)   (3)整合提升期(时间、代表大盘、产品及战略理念、需求状况)   2、近年来区域住宅(商业)市场供求分析   (1)市场供应方面(近几年来的施工面积及增长)(数据来源:房地产开发办)   (2)市场需求方面(近几年来的销售面积及增长,销售总额)(数据来源:房地产开发办)   (3)价格变化(各类房产项目的价格及涨幅:经济适用房、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别墅、高档公寓、写字楼、商业用房)(数据来源:统计局)   3、区域住宅(商业)市场的发展特点   (1)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调控力强(相关房地产政策及区域房产政策的出台及作用)   (2)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主要包括出现多层次的供应房及二手房的发展)   (3)市场热点向规模化的转移(大盘的出现、配套的完善,社区的规划及设计)   (4)房地产企业的汰弱留强进程加快(外地开发商的进入和现有开发商的状况及分析)   (5)其他   4、区域住宅(商业)市场格局(根据市场状况将城市划分为几个区域版快,再根据版快进行分析)   例:东部版快(发展背景:区域状况、交通、配套、规划;楼盘特点:该板块内的楼盘共性;销售情况:价格、交房、档次、销售率)   二、项目所在区域的房地产特性   前面板块分析中应涉及到该部分内容,再将该区域目前销售的具体代表项目进行分析,为本项目提供依据。   1、项目所在区域住宅(商业)项目概况   第三部分项目条件分析   一、项目地块自身条件分析   1、地理位置(现场)   2、地质状况(发展商提供勘察报告、风水情况)   3、土地面积及其东线图(发展商提供)   4、七通一平现状(现场、与发展商交流)   二、项目周边环境分析   1、地块各方面的环境(建筑物、污染状况、近景、远景及视野遮盖情况)   2、地块适当半径内历史人文景观列示(标明距离项目地块车距)   3、项目用地居住情况:周边小区居住情况   4、项目周边居民状况   5、项目外围情况   三、地块交通状况   1、周达市政路网纵横图   2、周边公交系统起始状况、频次及远景规划   3、直入地块的道路交通状况   四、项目附近公建配套设施分析   1、购物中心(商场、超市、菜市场)   2、文化教育(幼托、小学、中学、大学图书馆及质量)   3、医疗(各级医院、药店及质量)   4、金融(各种银行)   5、邮政局、所   6、娱乐餐饮(体育健身、歌舞餐饮)   五、周边已成社区状况   1、附近小区列图   2、各楼盘及小区的居民阶层   3、小区规划、价格等   六、项目条件分析结论   第四部分市场研究结论   一、从区域市场的发展来看   1、房地产的发展趋势   2、供需关系   3、区域开发实力   4、市场产品主要竞争点及产品趋势   二、从项目所在区域的市场分析来看   1、从项目开发的规模来看   2、区域项目类型、主力户型   3、从项目所在区域的销售情况来看:期房销售率、现房销售率、售价   4、从客户情况来看,主要客户群体   5、从项目的营销推广来看,综合评估   三、从对区域市场的调查分析来看   1、选择在本区域购房的客户,其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区域、从业   2、潜在客户对区域房价的接受能力   3、从潜在客户对户型面积的选择上看    【篇二:财务分析报告模板】   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公司实收资本为万元,其中:万元,占93、43%;万元,占5、75%;万元,占0、82%。   2、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情况我公司主要承担等业务。上半年产品产量:   3、公司的组织结构(1)、公司本部的组织架构根据企业实际,公司按照精简、高效,保证信息畅通、传递及时,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的原则,现企业机构设置组织结构如下图:   4、财务部职能及各岗位职责   (1)、财务部职能(略)   (2)、财务部的人员及分工情况财务部共有X人,副总兼财务部部长X人、财务处处长X人、财务处副处长X人、成本价格处副处长X人、会计员X人。   (3)、财务部各岗位职责(略)   二、主要会计政策、税收政策   1、主要会计政策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会计年度1月1日—12月31日,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本公司业务。坏账准备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0、5%计提;存货按永续盘存制;长期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借款费用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费用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成本结转采用先进先出法。   2、主要税收政策   (1)、主要税种、税率主要税种、税率:增值税17%、企业所得税33%、房产税1、2%、土地使用税X元/每平方米、城建税按应交增值税的X%。   (2)、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车桥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   三、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   (一)财务管理制度(略)   (二)内部控制制度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   3、物资管理制度   4、产成品管理制度   5、关于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的若干规定   四、资产负债表分析   1、资产项目分析   (1)、银行存款”分析银行存款期末XX7万元,其中保证金X万元,基本账户开户行:;账号:   (2)、“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余额:年初X万元,期末X万元,余额构成:一年以下X万元、一年以上两年以下X万元、两年以上三年以下X万元、三年以上X万元。预计回收额X万元。   (3)、“其他应收款”分析其他应收款余额:年初X万元,期末X万元。余额构成:一年以下X万元、一年以上两年以下X万元、三年以上X万元。预计回收额X万元。   (4)、“预付账款”(无)   (5)、“存货”分析期末构成:原材料X万元、低值易耗品X万元、在制品X万元、库存商品X万元,年初构成:原材料万元、低值易耗品X万元、在制品X万元、库存商品X万元。原材料增加X万元,低值易耗品减少X万元,在制品增加X万元,库存商品减少X万元。   (6)、“长期债权投资”(无)   (7)、“长期股权投资”分析对XXXX有限公司投资,账面余额X万元。    【篇三:测试分析报告模板】   1)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这份测试分析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阅读范围。   1、2背景   说明:   a。被测试软件系统的名称;   b。该软件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及安装此软件的计算中心,指出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问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如:   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2)测试概要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每一项测试的标识符及其测试内容,并指明实际进行的测试工作内容与测试计划中预先设计的内容之间的差别,说明作出这种改变的原因。   3)测试结果及发现   3、1测试1(标识符)   把本项测试中实际得到的动态输出(包括内部生成数据输出)结果同对于动态输出的要求进行比较,陈述其中的各项发现。   3、2测试2(标识符)   用类似本报告L。3、1条的方式给出第2项及其后各项测试内容的测试结果和发现。   4)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4、1功能1(标识符)   4、1、1能力   简述该项功能,说明为满足此项功能而设计的软件能力以及经过一项或多项测试已证实的能力。   4、1、2限制   说明测试数据值的范围(包括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列出就这项功能而言,测试期间在该软件中查出的缺陷、局限性。   4、2功能2(标识符)   用类似本报告4、l的方式给出第2项及其后各项功能的测试结论。   5)分析摘要   5、1能力   陈述经测试证实了的本软件的能力。如果所进行的测试是为了验证一项或几项特定性能要求的实现,应提供这方面的测试结果与要求之间的比较,并确定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对能力的测试所带来的影响。   5、2缺陷和限制   陈述经测试证实的软件缺陷和限制,说明每项缺陷和限制对软件性能的影响,并说明全部测得的性能缺陷的累积影响和总影响。   5、3建议   对每项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如:   a。各项修改可采用的修改方法;   b。各项修改的紧迫程度;   c。各项修改预计的工作量;   d。各项修改的负责人。   5、4评价   说明该项软件的开发是否已达到预定目标,能否交付使用。   6)测试资源消耗   总结测试工作的资源消耗数据,如工作人员的水平级别数量、机时消耗等
2023-08-26 22:53:381

在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内部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方法常见的有:a.问卷调查;b.不记名意见箱(可以是实物的信箱,也可以是电子邮件信箱);c.面谈访问。对外部顾客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较常用的方法是:1.可以与一个被访者面谈,也可以与几个被访者集体面谈。调查可以比较深入,但人力成本高,面不够广,且易受调查人员的素质水平影响,客观性不强。2.邮寄问卷调查。范围较广,但回收率低,且时间拖得很长。3.电话调查比较直接、快捷,但受时间限制,调查不太能深入。4.电子邮件调查。把问卷以附件的形式发送给用户,让客户在电脑上填写回复邮件,或打印出来,填写后传真回来。5.Internet网上调查。在公司主页上放置调查问卷,访问者直接填写,提交就可以。如Sony公司的主页上就放置了一份调查问卷。其它还有留置问卷调查(即上门访问,留下问卷,过一段时间再回收)、秘密顾客调查等。还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的信息、各种媒体的报道、行业协会的研究结果、定单编号分析等方法来实施调查。
2023-08-26 22:53:381

高中班级励志标语

1.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2.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3.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4.乘风破浪勇立潮头,沧海横流方显本色、 5.当你懈怠的时候,请想一下你父母期待的眼神。 6.父母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 7.过去的是远了淡了的暮霭,未来的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8.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9.和谐竞争,拼搏超越 10.积极人生, 全力以赴 11.今朝勤学苦,明日跃龙门。 12.今日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13.今天拼搏努力,他日谁与争锋。 14.开拓创新,争优进取 15.刻苦勤奋,严格自律 16.刻苦求学,踏实做人 17.昆仑纵有千丈雪,我亦誓把昆仑截。 18.乐学苦思,敏锐创新 19.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 20.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 21.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22.强班强校,校荣我荣 23.勤奋学习,顽强拼搏 24.勤学乐思,奋发向上 25.勤学守纪,踏实严谨 26.深思乐学,团结进取 27.十年磨剑为一搏,六月试锋现真我、 28.书山登峰 今日冲刺 秣马厉兵 竞相折桂夺魁。 29.同心合力,创造辉煌 30.文明勤奋,竞争超越 31.文明友爱,求学拼搏 32.我能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33.因为有悔,所以披星戴月;因为有梦,所以奋不顾身。 34.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35.勇于进取,敢于创新 36.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37.自信沉着 勇者无畏 厚积薄发 笑看今朝 高中班级励志名言 高中班级励志名言 1、以爱心感染学生,以勤奋创造成绩,以行动放飞梦想! 2、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3、也许我们不是最出色的,但我们永远是最努力的! 4、要成功就没有借口,要借口就不可能会成功。 5、在适当的时候去做事,可节省时间;背道而行往往徒劳无功 6、责任重于泰山,态度决定一切! 7、张扬是我们的个性,自信是我们的动力,拼搏是我们的精神,成功是我们的目标,永不言弃是我们的信念,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共创辉煌的明天! 8、真理易于从谬误中产生,难于从混乱中产生。 9、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 10、志存高远,从小事做起,顽强拼搏,共同进步,创造华彩人生! 11、纵然路途曲折坎坷,我们也会勇往直前;即使蜀道荆棘丛生,我们也会直挂云帆! 12、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13、成功的人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14、比学习,勤问近思博学笃志;比纪律,以德为备严于律己;比卫生,窗明桌净一尘不染;比出操,整齐划一气势如虹。 15、不好的书告诉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 16、不求做到第一,但求做到最好! 17、不是不可能,只是还没有找到方法。 18、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废话 19、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 20、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 21、成功跟借口是不会在同一个屋檐下的。 22、成功来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 23、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2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25、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章律人以志激人。 26、点燃希望,燃烧激情,书写未来,走向辉煌! 27、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 28、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9、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30、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携手奋进;未来的时光里,我们勇往直前;心底的火热激情在潜滋暗长;青春的阳光韵律在于我们共同谱写! 31、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32、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即将得到更好的。 33、联通九州,鸣响未来;二十在线,志在一搏! 34、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始,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35、紧密团结是无敌的勇士;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缔造最后的赢家。我们一定要精神饱满,全情投入,努力为班级争得荣誉,努力使团队光芒四射! 36、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37、记住你的梦想,然后把这些梦想变成目标,再把这些目标变成任务,之后,把这些任务变成实施的步骤! 38、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挑战自我勇创佳绩 39、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40、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41、汗水承载希望,梦想筑就伟大,行动塑造成绩。 42、青春没有失败,努力就在今朝! 43、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们疲惫但不后悔;四季的风吹雨飞,让我们心碎但不憔悴;多少误解向宽容求罪,多少挫折与自信牵手。 44、勤者创造机遇强者创造力量勇者创造希望智者创造奇迹;希望于机遇并行,力量让奇迹成长。 45、努力了,拼搏了,我们必将收获!认真了,付出了,我们必将成功! 46、年轻,意味着活力;年轻,意味着拼搏;年轻,意味着希望! 47、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它燃烧。 48、我们处于阳光的青少年时代,我们要把握现在,顽强拼搏,取鹰之志而凌云,奋发向上,用实力证明我们无伦比! 49、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明天的命运。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共同进步。用汗水诠释青春,用拼搏创造奇迹。青春无悔,生命无怨! 50、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问个为什么。 51、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52、人必须要在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 53、青春由汗水诠释,奇迹由拼搏创造。 54、青春无畏,逐梦扬威,自强不息,永不言弃 55、奋发图强,梦想飞扬。 56、我们很平凡,但我们永不平庸,我们要作永远的进步者,我们会用行动证明一切,只要有蓝天的呼吸,我们就不能放弃奋飞的翅膀! 57、我们的成绩因为习惯而优秀,我们的梦想因为努力而精彩! 58、我们不仅会像星光一样闪烁于今夜,更会像阳光一样灿烂于明朝! 59、未来无定论,命运在手中,今天的努力必将铸造明天的辉煌! 60、团结之队,精英之冠,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61、团结互助和谐共勉严谨求真拼搏奋进! 62、我们刻苦勤奋,用汗水浇灌智慧的花朵; 我们自强不息,用毅力和豪情,创造辉煌人生! 63、天才在于创新,智者源于探索。面对困难,我们勇往直前;面对失败,我们永不言弃。团结奋斗,不断拼搏,是我们的不竭动力;不断进取,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64、我们是骏马,有驰骋万里草原的豪情;我们是无与伦比的九班,让我们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让我们用顽强拼搏,共同进步,度过青春无悔的高中! 65、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 66、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 67、我信我拼,壮志在心;我想我做,成功在握! 68、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69、我们选择顽强拼搏刻苦锻炼,我们选择在前进中接受挑战 70、我们团结友爱,用爱心和友情奏出和谐的旋律;我们博学笃志,用信念和勇气成全执着的脚步;我们乘风破浪,用激情和汗水创造辉煌的人生! 71、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栋梁。 72、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73、私底下的每一分的努力都会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 7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75、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7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77、非博学无以致远,非笃行无以明志。 78、飞的高,因为我们自信;飞的远,因为我们坚持! 79、多少悔,无需诉;多少耻,尚未雪;猛回头,奋发起!要自律,肯努力;要自信,不放弃;挥汗雨,永前进! 80、学海踏平千重浪,书山攀上万韧峰 81、修素养塑形象完善自我;多思考勤动手厚积薄发。 82、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阳光总在风雨后 83、心承厚德博学,志载自强不息,给别人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个希望;在挫折中前进,在软弱中寻找自信和力量! 84、想要受到别人尊敬,必须学会尊敬别人。 85、相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86、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 87、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青春不言悔,爱拼才会赢;云程有路志为梯,平凡也会创奇迹;31朵铿锵玫瑰,50个血性男儿;时刻准备:超越梦想,铸就辉煌! 88、细处着手,大处育人;严字当道,爱心贯通;和谐共处,携手奋进! 89、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90、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91、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92、我要我就能。 --高三班级励志名言 93、学习并不等于模仿某种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 94、养浩然正气,成经纬之才,我们用勤奋用智慧书写我们的壮丽人生。 95、在青春的路上,我们要留下坚实的脚印!我们愿与晨露迎接朝霞;我们愿与烈日挥洒汗水;我们愿与星星静心思考。即使波涛汹涌,也毅然前行,即使道路荆棘,也誓不回头! 96、用今天辛勤的汗水换明天丰硕的成果 97、用汗水改写人生,让勤奋铸就辉煌! 98、迎着朝阳想想今天该做什么,踏着余辉想想今天收获了什么! 99、以知识的火炬,点燃求知的薪柴;以严谨细致的思维,教给处世的方法;以亲切温和的笑容,关怀的衣食住行。 100、以勤奋锤炼自己,用挫折萃取智慧。知天文晓地理通文史,只待他日激扬文字;专数哲擅经济精外语,时刻准备着,纵横天地。 高中班级口号 1、先做该做的事,再做喜欢的事。 2、耕耘今天,收获明天。 3、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4、勤奋铸就辉煌。 5、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 6、千淘万漉虽辛苦,千锤百炼始成金。 7、播种劳动,收获成功。 8、短暂辛苦,终身幸福。 9、竞争不是比谁努力,而是比谁更努力。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1、行胜于言,超越自我,知识启迪智慧。 12、汗水浇灌希望,奋斗决定命运。 13、但求日积月累,收获于细微;不要左顾右盼,专注于自我。 14、鲲鹏展翅自兹始。 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6、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远志领航。 17、十年寒窗寂寞伴,一朝成名幸福随。 18、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日 19、十年寒窗无人闻,一朝成名天下知。 20、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1、文学来自勤奋,高分源自拼搏。 22、天道酬勤,宁静致远。 23、十年铸剑,只为炉火纯青;一朝出鞘,定当倚天长鸣。 24、每一次努力都是最优的亲近,每一滴汗水都是机遇的滋润。 25、勤奋求学,熬墨蓄势。 26、知识改变命运。 27、一生之苦今日吃,三年之乐来日享。 28、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应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29、最美的年龄为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 3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月,万事成蹉跎。 3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32、分数铸就辉煌,汗水凝聚实力。 33、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34、锲而不舍,存义精思。 35、学在苦中求,勤中练;不怕学问浅,怕志短。 36、莫为失败找借口,多为成功找理由。 37、没有播种,何来收获。 38、耕耘分秒,勤奋造就天才;积蒿力量,实力铸就辉煌。 39、含泪播种,含笑收获。 40、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隋寸功。 4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2、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43、做一个有实力的人,不要让今天的懒惰成为明天的痛。 44、烈火铸就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4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玺。 46、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47、播种生活,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48、生无所息,斗无所止。 49、今天的努力,明天的实力。 50、知识就是力量。 51、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52、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5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5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考试高分来。 55、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56、为了梦想,我们不懈努力。 57、懦夫把困难当作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 58、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59、弱者等待时机,强者争取时机,智者创造时机。 60、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英才。 高中班级横幅标语 1.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英才。 2.把握现在,决战今天 3.班级兴亡,我的责任 4.班荣我容,班耻我耻 5.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考试高分来。 6.成功垂青奋斗之人 7.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8.和谐 竞争 拼搏 超越 9.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0.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1.教室前面:三思而后行。 12.竞争,互助,共同进步。 13.良心无愧信心无畏,恒心无敌青春无悔 14.烈火铸就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15.拼搏创造奇迹,奋斗书写辉煌 16.认真做事, 坦荡为人 17.十年寒窗寂寞伴,一朝成名幸福随。 18.探索智慧, 启迪人生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团结上向,刻苦学习,争创第一。 21.团结守纪,刻苦学习,力争成材,为祖国作贡献。 22.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23.团结协作,永争第一。 24.我努力,我进步,我自信,我成功 25.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26.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27.信心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28.一生之苦今日吃,三年之乐来日享。 29.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 30.用线条和色彩,绘人生最辉煌 31.战胜自我不服输,高考场上显身手 32.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结果 33.自信自律,求实创新 34.自尊,自强,自爱,自主。
2023-08-26 22:53:401

党员干部如何践行“为民务实清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做好为“为民务实清廉,密切联系群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江西省吉安县纪委组织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查研究。 从调研情况看,群众普遍认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吉安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通过开展万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活动,保持了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工作作风,表现出了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调研同时发现,我县党员干部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办事效率,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亟待改进。 一、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抓党员干部队伍学习培训力度不够。有的单位极少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党员干部自身也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导致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跟不上形势。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干部领导经济发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不强,服务“三农”意识欠缺。三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不到位。近年来,吉安县在干部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行了公开选拔、公开选调、竞争上岗、票决制等,但是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步子不够快。民主选拔干部的程度还不够,群众参与面还比较小,选人用人的范围还不够宽。尤其是对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任用的力度不大,影响了领导班子整体更新速度,造成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慢。四是对党员干部队伍监督不到位。缺乏进行日常监督和评价的机制,对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和制约力度不足。 2.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管理难度较大。一是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农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求学毕业回来的很少,致使现任、后备衔接不上。一些村多年没有发展新党员,没有培养新生力量,导致后备干部不足。二是政策水平较低。一些村干部执行政策不力,搞土政策,甚至歪曲党的政策,损害群众利益。如少数村干部无视中央政策,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中变相买卖集体土地,侵占集体土地所得资金。三是对村支书监督不够。少数村务不公开,财务不清,群众意见大。有的村支书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遇事不与其他村干部商量。四是廉洁自律意识差。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违纪违法。有的村支书在批地建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等工作中搞亲亲疏疏,吃拿卡要,勒索群众,中饱私囊。 3.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少。一是违纪违法占用耕地。农村违纪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较严重,削弱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没有经济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如乡镇70、80年代所建造的山塘水库多为病险水库,无资金维修。三是“三乱”现象仍存。变相收费、强制收费等不正之风仍存,党员干部在行政执法中仍有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办事不公、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以罚代收”、违规处罚,借年检验照之机“搭车收费”等行为。四是对水利工程安全、小型水利工程维养、灌溉保障、水环境污染、饮水安全、水源质量等问题反映比较突出。五是房价高,物价高,看病贵,就业困难。 4.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较多。一是学习风气不浓。有的领导干部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坚持学习,导致理论水平不高,工作效果不佳。二是思想僵化保守。有的干部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思进取,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三是工作作风不实。工作作风漂浮,缺乏实干精神,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不深入基层调查和解决问题,工作浮在面上,没有实效。四是生活作风不正。有的领导干部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用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极少数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滑坡,贪图享乐,生活情趣不健康,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利益”的诱惑,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五是纪律观念淡化。有的上班迟到早退、玩游戏、办私事,单位规定和制度形同虚设。六是公仆意识不强。有的干部“牛气”十足,对群众态度蛮横,语言生硬,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或要求办理的事项置之不理,能推就推,能避就避,群众观念淡薄,严重伤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七是民主意识欠缺。一些领导干部把单位作为自家的“自留地”、“后花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不进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习惯于“一言堂”,独断专行。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学习不够深入。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学习,只会照搬照套书本上的经验做法,业务上靠吃老本,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导致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 2.宗旨意识淡化。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上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坚定,甚至产生了动摇和怀疑。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党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衰退,享乐主义恶性膨胀。 3.群众观念淡薄。不少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非常淡薄,想问题时没有把群众放在心里,干事情时没有把群众放在眼里,导致决策不合民意,做出损民利已的事情来。 4.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党员干部法制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违纪违法,不依法办事,不按政策办事。有的执法人员甚至执法违法,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或不按法律程序行使权力,损害群众利益。 5.制度建设不完善。一是有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制度对不执行制度或违反制度怎么办,缺乏具体强制性的约束机制。二是有的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单位也制订了关于怎样处理问题的制度,但是没有及时进行查处或处理得不到位。三是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没有从根本上建立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长效工作机制。 6.管理监督不到位。对干部管理监督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注重使用,轻视管理,“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运行过程没有得到有效监督。 三、治理对策 1.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教育实践活动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结合,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将“为人民谋利益”贯彻到各项工作中,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基础工作。 2.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鼓励创业者,启用开拓者。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在干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对一些较长时间安心在艰苦或边远地区工作并作出成绩的领导干部要予以提拔重用,对一些工作浮夸、群众反映较差的领导干部要及时予以调整,直至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作风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出重拳、下大力,促作风大转变,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深入治理“三乱”行为。集中力量重点整治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危害大、影响坏的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老虎”、“苍蝇”一起打。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搞好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实践证明,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巩固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5.强化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土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财政性资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水利改革和发展改革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政令畅通。 开展“为民务实清廉,密切联系群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同推进吉安县“中心城区融入工程、科学发展示范工程和吉泰走廊崛起工程”三大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凝聚群众、发动群众,以新姿态、新作为,为吉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市领先、全省争先、全面创先”做出新贡献。(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纪委)
2023-08-26 22:53:411

作者写了时传祥那些事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时传祥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这篇通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感人事迹,他坚持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文章突出了他敬业、实在、正直、本分的性格特点,号召人们学习时传祥勤奋劳动、正直为人的精神,学习时传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告诉人们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做人永远不会变。课文通过讲述已故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平凡事迹,赞颂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时传祥精神。
2023-08-26 22:53:441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融资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公司根据自身的一些情况,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  一、 直接融资  1.概念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金融行为。在直接融资中,金融媒介的作用是帮助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媒介并不因此与资金供给者或者资金需求者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融资的工具:商业票据和直接借贷凭证,股票和债券。  2.特点  (1)直接性。  在直接融资中,资金的需求者直接从资金的供应者手中获得资金,并在资金的供应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2)分散性。  直接融资是在无数个企业相互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融资活动分散于各种场合,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3)信誉上的差异性较大。  由于直接融资是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而不同的企业或者个人,其信誉好坏有较大的差异,债权人往往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债务人的信誉状况,从而带来融资信誉的较大差异和风险性。  (4)部分不可逆性。  例如,在直接融资中,通过发行股票所取得的资金,是不需要返燃槐还的。投资者无权中途要求退回股金,而只能到市场上去出售股票,股票只能够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互相转让。
2023-08-26 22:53:321

校园班级文明礼仪标语

1、播种文明的种子,绽放文明的花朵。 2、播种一个好习惯,收获一个新未来。 3、滴滴之水成海洋,丝丝文明变春风。 4、多一句文明用语,增一缕校园春风。 5、恶语伤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 6、躬耕树蕙六十载,文化摇篮有龙藏。 7、关注你我一言一行,创建你我美好校园。 8、弘百年闽商勤敏魂,扬千年中华自强气。 9、礼仪、礼节、礼貌、文明、文雅、文化。 10、礼仪规范你我遵守,文明校园大家共创。 11、礼仪体现的细节,细节展现的是素质。 12、礼仪之花开满校,大家出起礼仪报。 13、礼仪自千古传习,文明从现在做起。 14、绿色育枣职英才,和谐成高尚品质。 15、美的校园,美的生活,源于美的你。 16、你的一笔一划,字字烙痛我的心。 17、你丢下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 18、谦和为本秀新风,文明校园我先行。 19、潜蛟隐凤商务育,砥砺风雨薪火传。 20、请高抬贵脚,放“我”一条生路。 21、请节约用水,不要让水龙头伤心流泪。 22、诗琴湖畔有鸿儒,轻声细步方高雅。 23、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荫。 24、书卷之香飘校园,文明之魂留心中。 25、颂文明校园之风,歌美丽中国之梦。 26、提高自我文明意识,展现当代学子风采。 27、微笑是一抹清风,吹抚我们眉间的惆怅。 28、弯腰拾起小垃圾,创造美丽新校园。 29、文明校园师生共建,校园文明师生共享。 30、文明礼仪伴我行,和谐一生你我他。 31、文明礼仪伴我行,我们天天好心情。 32、文明礼仪都是宝,我们都要遵守好。 33、文明礼仪时时有,和谐校园代代传。 34、文明礼仪在身边,触手可及人人做。 35、文明是一盏灯,让这盏灯长驻人间。 36、文明校园新风尚,和谐全靠你我他。 37、文明用语人人讲,校园之内处处春。 38、文明在于细节处理,安全在于防范未然。 39、文明之花永远绽放,礼仪之邦千古传承。 40、言行代表个人品德,习惯代表个人修养。 41、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校园我爱护。 42、一份爱,献给你;一份情,送给你。 43、我为寝室保卫生,寝室为我创健康。 44、物华天宝地钟灵,湘江流水麓山青。 45、小草盈盈,清风迎迎,请君路过要小心。 46、校园文明起新潮,莘莘学子显美德。 47、阳光能够驱散阴暗,文明足以温暖人心。 48、阳光显我少年主调,文明现我少年风范。 49、行有礼,心有德,校园盛开文明花。 50、雄鹰因翅膀而翱翔,校园因文明而飞跃。 51、衣不求华要求洁,语不求丽但求净。 52、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53、安全意识天天有,校园生活乐悠悠。 54、安全与幸福携手,文明与美丽同行。 55、把美的记忆带走,把美的心灵留下。 56、百年商专,千亩书香,观五福八卦。 57、扁舟因狂风而杨帆,学校因文明而起航。 58、衣食住行不攀比,争做文明好学生。 59、衣食住行文明为先,勤俭自强美德为伴。 60、争做文明礼仪达人,秉承社会雷锋精神。 61、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优秀的自我。 62、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63、育商多显商专底蕴,善学尽溢学子朝气。 64、有一种语言叫微笑,有一种素质叫文明。 65、昼有日,日不虚度;夜有梦,梦想未来。
2023-08-26 22:53:301

如何写好作文的十大诀窍,容易

写作文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总起,分述,总结。写作文也有四大金刚: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写作文的时候也不能把两三个字漏了,不然就不完整了。作文至少要有三四段否则不是一个不完整的作文了。
2023-08-26 22:53:3014

电脑屏幕保护程序怎么设置

屏保设置的方法如果要更改屏幕保护程序,您可以通过桌面“属性”窗口来实现。在桌面的空白处点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打开“显示属性”窗口(这个窗口的打开也可以点击“开始→控制面板→显示”来完成)。在这个窗口中点击“屏幕保护程序”选项卡。点击其中“屏幕保护程序”下拉列表,您会看到可供选择的所有屏保程序。选择其中一个,您就可以在这个窗口上方的“显示器”中看到屏保的效果。如果您还觉得不过瘾的话,也可以点击右侧的“预览”按钮,真实体验一下效果。简单一点讲如下:Windows Xp/2003/Vista及以下版本:桌面上右击,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属性”;[2]选择“屏幕保护程序”选项卡;从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生效的屏幕保护程序,如选择“无”,则为关闭屏幕保护程序;在“密码保护”前的复选框上打上钩,然后点击“设置”,填入你的密码。Windows 7/Windows 8 及以后版本:桌面上点击右键,选择“个性化”;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屏幕保护程序”按钮;从“屏幕保护程序”下拉菜单中选择需要设置的屏幕保护程序;“在恢复时显示登录屏幕”复选框用于退出屏幕保护后进行密码认证后登录系统。另外,还可以:先直接将程序目录下的所有文件拷入系统目录下(如:C:WINDOWSSYSTEM32)。在控制面板里“显示”->“屏幕保护”中设置[3]安装须知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Windows 8/:*:windowssystem32Windows 2000及以下NT内核版本 : *:wintsystem32后缀名都为:.scr*为系统所在分区
2023-08-26 22:53:302

小东的母亲是一位掏粪工人,当别人问他妈妈工作时,他说他妈妈在财政局上班,是领导,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太伤感情了,
2023-08-26 22:53:294

教育类的学术刊物能找几个在第一批学术刊物里的吗?最好是月刊,国家级省级都可以!!

教育类核心期刊分类目录如下:G4综合教育1.教育研究 2.教育理论与实践 3. 比较教育研究 4.全球教育展望 5.教育评论 6.中国教育学刊 7.外国教育研究 8.人民教育 9.教学与管理 10.教育探索 11.教育与经济 12.教育科学 13.江西教育科研 14.辽宁教育研究 15.教育导刊 16.上海教育科研 17.山东教育科研(改名为:当代教育科学)18.教育研究与实验 1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G61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教育 3.学前教育 4.早期教育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中小学管理 3.语文教学通讯(分初中刊和高中刊)4.学科教育 5.外国中小学教育 6.历史教学 7.上海教育 8.中小学教师培训 9.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教学 12.天津教育 1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6.英语辅导(与疯狂英语合并为:英语辅导、疯狂英语)17.中小学外语教学 18.数学通报 19.中学物理.高中版 20.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G71/79 各类教育 1.中国成人教育 2.教育与职业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电化教育 5.中国远程教育 6.电化教育研究 7.成人教育 8.中国特殊教育9.北京成人教育(改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0.父母必读 11.继续教育
2023-08-26 22:53:231

如何组织“为民,务实,清廉”的教育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教育活动时间一年左右,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教育活动重点对象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批活动于2014年1月开始进行,预计于2014年10月结束,这次活动更为贴近基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3-08-26 22:53:221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直接融资是找股东赚了钱分红赔了钱一起赔间接融资是借钱不管赚钱赔钱都要还本付息
2023-08-26 22:53:212

员工满意度指数的员工满意度指数的测评意义

企业开展员工满意度指数测评,具有重大意义:1、可以计算出较精确的员工满意度值,使曾经是无形和无法定量的“企业在员工心目中地位”的答案数量化,企业由此可以比较准确地“二次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用人机制、管理体制、领导方式、组织结构等策略。2、可以确定影响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关键性指标,为企业理性经营、科学决策、良性发展和持续改进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3、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了解企业的实际表现等,为其改进和提高内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及外部竞争力提供依据和动力。4、可以有效监测员工满意或不满意的信息,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员工满意,培养员工忠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员工流失。5、可以更加全面、综合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业绩,并与本行业内竞争对手以及其他行业进行对比。6、有助于企业实施CS战略,最终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指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23-08-26 22:53:211

石河子大学好吗,适合读吗?

石河子大虚空蔽学是有认可度的。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石河子大学怎么样1.个人认为石河子大学在新疆是最好的大学,像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农林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都不错,法学考证的通过率是百分之八十多,是政法学院的重点专业。石河子大学是北大对口支援的,有很多北大的老师,学院每个系的学生都有机会到北大做交换生。还有外教,上足球课都是从阿根廷俱乐部请的教练,还有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的环境和藏书是新疆最好的。2.石河子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高校,个人感觉硬件设施极佳,容纳两万人的博学楼,新扩建的校图书馆,就上课、上自习来说条件非常优越。石河子大学有一批对口支援院
2023-08-26 22:53: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