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吉林省2009年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工作规定

一、 报名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的省内公民,可以申请报名: 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⑵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 ⑶符合普通高校招生对考生身体健康要求; ⑷非随父母户口迁入我省三年以上者(2005年12月31日前迁入)。 2.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⑴普通高中在校生和应届、往届毕业生(卫生定向专科班除外); ⑵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的在校生和应届、往届毕业生; ⑶因触犯刑律而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的; ⑷非随父母户口迁入我省不到三年以上者(2005年12月31日后迁入)。 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填写诚信考试书 1.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看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考生由其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考核评语填在《吉林省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报名志愿卡》的考生评语栏内。对犯过错误的考生,要提供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意见、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表现等翔实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 ⑴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言行或参加邪教组织的; ⑵道德品质恶劣,经教育仍不思悔改的; ⑶没有自愿填写《诚信考试书》和不遵守《考生守则》的。 3.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填写《诚信考试书》与报名同时进行。《诚信考试书》由考生自愿签订后,必须由本人签字。考生填写的《诚信考试书》一式两份,其中一份由考生保存,一份由考生所在县(市、区)招生办保存。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或没填写《诚信考试书》的考生不准参加考试。 三、报名、体检 1.凡符合报名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均可报考。应届毕业生由学校组织,统一到学校所在地的县(市、区)招生办报名。往届毕业生持《毕业证书》到家庭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招生办报名。   各市、州所在地的城区可由市、州招生办确定集中报名地点。报名时间为4月5日一4月10日,逾期不再办理报名手续。   凡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报名时必须持本人常住《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 2.考生体检时间为4月5日一4月15日,体检要求、收费标准与普通高考相同。 四、填报志愿 1.对口招生填报志愿和报名同时进行,考生可根据吉林省招生办公室公布的对口招生院校招生计划填报志愿。   考生报名时需填涂《吉林省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报名志愿卡》。 2.报考本科的考生可填报三个本科院校志愿,所报志愿按顺序分别填涂在《吉林省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报名志愿卡》本科录取院校志愿栏内。   报考专科和兼报专科的考生可填报三个专科院校志愿,所报志愿按顺序分别填涂在《吉林省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报名志愿卡》专科录取院校志愿栏内。   每批次所报志愿未被录取,是否同意调剂由考生自行确定,应将“服从分配调剂栏”涂黑,否则视为不同意调剂。 3.考生所填报的二、三志愿专业以及本科兼报专科学校的专业必须与第一志愿专业的考试类别相同。 五、考点设置及考试 l.考点安排   考点设在各市、州政府所在地,由各市、州招生办负责组织安排。各专业考生报名人数和考生报名信息由市、州招生办统计复查后,于4月17日通过网络传送至省招生办信息管理科。 2.考试   考试分文化基础和专业综合两类。   文化基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限英、日语),满分各为150分;专业综合满分为300分。总分为750分。   艺术类专业考试科目为专业综合和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满分为100分;专业技能满分为200分。专业技能采取实际操作方式进行考核。总分为750分。   报考艺术类的考生,专业技能考试将于报名后,由指定的招生学校组织实施,考试时间、地点见有关招生院校的《招生简章》。   文化基础、专业综合和专业技能考试的命题范围按省教育厅颁发的《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纲要》(2008年版)执行,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按《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调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部分专业和考试科目的通知》(吉教职成字[2008]11号)执行。   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朝鲜族考生,语文科既考汉语文,也考朝语文,各按50%计入总分,其中汉语文达到及格方能录取。数学、外语科翻译成朝鲜族文字,考生应用朝文答卷,但同一试卷不允许用朝、汉两种文字作答。专业综合卷和专业技能卷,不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用汉文答卷。   用朝文答卷的考生(除延边州考生外)发给数学、外语汉文对照卷。 3.文化基础考试科目语文(含汉语文、朝语文)、数学、外语实行无纸化网上阅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专业综合仍然实行常规阅卷方式,各科不实行主、客观分卷,均在一张试卷上作答。 4.考试时间   2009年对口招生统一考试6月7日开始举行,各科考试的具体时间以考生《准考证》为准。   考生一律凭《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参加由省招生办组织的对口招生统一考试。 六、录取   对口招生录取工作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由省招生办统一组织、继续实行网上远程录取。录取时需要照顾的对象、条件以及政策规定,参照普通高校招生规定执行。对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竞赛的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可参照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的加分标准给予照顾。卫生定向专科班按分地区定向指标录取。   对口招生工作是为了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逐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与沟通,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教育、劳动行政部门、招生部门要高度重视,落实到位;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接到本方案后要尽快将内容传达到全体师生,并认真做好宣传和生源组织工作,严肃招生纪律,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干扰。对于招生工作中出现的违纪问题,一经发现,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探讨论文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探讨论文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是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衔接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高端技能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薄弱。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正确看待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尤其是现有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致使“产销不对口”,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培养。   2、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教师讲的内容。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不利于逆向思维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陈旧并缺乏弹性,一旦执行,往往很难修改,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的高水平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二、加强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措施。   1、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在扩大教育规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立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社会和行业欢迎的毕业生。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行业和岗位需求、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突出适度超前性和保险性原则,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招生计划、课程设计等。   2、面向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市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让课程的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和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查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运用探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与自制课件、讲授、网络课堂、实训课、参考教材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3、面向市场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教师给学生布置项目后,要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运用辩论法、操作指导法和演练法等方法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互相启迪,划分模块、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创建,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第二,通过人才引进、聘用兼职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聘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再者,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以便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把社会和企业最新技术和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信息带进课堂,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信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能力强、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创建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市场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   [3]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09(7)   [4]武新胜。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文

一、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协调发展,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5.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6.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7.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三、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8.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9.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推动各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设,优化专业的布局、类型和层次结构。10.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11.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12.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1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办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14.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16.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和督促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组织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17.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四、加强保障,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18.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统筹规划管理。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9.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加快制定和落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实现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按编制足额拨付经费。对举办有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其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增教育经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基本形成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健全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合力。20.重视分类指导,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切实加强三年基本学制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充实办学资源,加强规范管理;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优选招生专业,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探索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对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全面提高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加强课程整体设计。大力发展各类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切实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申请适当延长或缩短基本修业年限,毕业证书应对生源、学制、学习渠道、培养地点等给予写实性描述。21.推进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学习提供渠道;职业学校要为本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方便。结合地区实际,鼓励中小学加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为其提供教师、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课程衔接、教师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2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协调发展环境。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督查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质量为主,加强督政、督学,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积极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吸收企业等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读后感

一、16号文指的是什么?16号文是教育部发布的教高[2006]16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二、16号文的实施意味着什么?16号文的实施意味着国家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三、16号文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四、16号文的核心是什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16号文提出哪九条意见?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5.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8.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持续健康发展。六、16号文的内容包括有什么?一个重点: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两个性: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四个加强: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模式改革。五个重视:重视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实践总结、重视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重视内涵建设提高质量、重视从严治校规范管理、重视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七、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八、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九、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十、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什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十一、党的新时期教育方针是什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路是什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十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十四、高等职业院校需提高学生哪四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十五、高等职业教育的四种能力中哪种是关键?实践能力。十六、在德育教育方面应注意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十七、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什么?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十八、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求是什么?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十九、“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获取率为多少?80%以上。二十、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课程建设与改革。二十一、课程建设与改革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是什么?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二十二、教材建设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是什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二十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二十四、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什么?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十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二十六、教学过程中实践性体现出高职教育什么特点?技术、技能、技巧、技艺。二十七、教学过程中开放性反映出高职办学什么特点?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二十八、教学过程中职业性体现高职就业什么定位?岗位(群)明确、标准清晰。二十九、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是什么?实验、实训、实习。三十、高等职业教育对在校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要求多长?至少半年时间。三十一、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三十二、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推行什么样的培养方式?订单培养。三十三、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十四、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是什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三十五、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三十六、什么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三十七、如何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三十八、评估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重要的考核指标?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三十九、学校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是什么?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国培计划在哪个网查

  国培计划网上学习的网址是http://www.teacher.com.cn/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2010年起实施的高校一共有9所,即2+7高校。2指两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大学,7指七所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 教师[201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高度重视“国培计划”实施工作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师培训属地方事权,应以地方为主实施。中央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各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国培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将“国培计划”纳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并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分类、分层、分岗、分科大规模组织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有多少个

我公司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产品,已经有了6年的历史,在近200所高职、中职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得到了应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职业院校网络学习体系建设的核心,能够用来进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共享,以及开展网络教学服务、自主学习服务、实践学习管理、虚拟实践学习、企业培训服务、社会培训服务等各项教学及社会化服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启动了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校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基于《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20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等文件的精神,该“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始全面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校级“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

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0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教高司函[2010]129号

一、建设目标。选择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与国家产业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二、建设方式。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由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牵头组建开发团队,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在集成该专业全国优质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整体顶层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的方式进行建设。三、建设计划。2010年度启动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会计、护理、眼视光技术等1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其中,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于2010年12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并开展应用推广工作;其余8个专业于2011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四、评审立项。立项工作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实施工作办公室)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详见附件一),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行政复议、审批立项的程序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扩大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辐射效应和服务全国高职战线的有效途径。有关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根据自身条件和《申报指南》要求,认真组织,科学论证,撰写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填写《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申报书》(详见附件二),于2010年6月15日前报至实施工作办公室。本通知可登录教育部网站和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栏”下载。附件: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申报指南》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申报书》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代章)二○一○年五月三十日附件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有多少个

我公司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产品,已经有了6年的历史,在近200所高职、中职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得到了应用。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职业院校网络学习体系建设的核心,能够用来进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共享,以及开展网络教学服务、自主学习服务、实践学习管理、虚拟实践学习、企业培训服务、社会培训服务等各项教学及社会化服务。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启动了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校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基于《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20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等文件的精神,该“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始全面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校级“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是什么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二、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三、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四、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五、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六、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因而需要探索新的模式。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意义深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管理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有的职业学校由于基本沿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习实训很少,学生见识少,动手能力差,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了也不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自然用人单位不会满意,这显然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许多学校由于规模有限或资金困难,教学实训设备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而工厂企业是生产单位,设备、技术等资源是充分具备的。所以校企合作教育使学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和环境,使这一矛盾迎刃而解。校企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也就意味着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的员工都将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的获利。一方面,教师自我素质得以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将专业课的教师选派至实际工作中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服务等活动,有利于教师把生产与教育紧密结合,提升其实践与科研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实践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内化了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培养的职业素养。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中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说得再生动,也不如在生产实践中的身体力行,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得以巩固,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也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企业的员工的职后培训得以保障。校企合作得益的不仅是学校方面,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员工参加学校的职业培训,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企业员工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不仅自身得益,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下面随小编详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知识。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知识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1.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种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2.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一是职业针对性,这是其本质属性;二是大众性;三是产业性;四是社会性。3.职业教育之本是什么?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4.以服务为宗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5.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与难点,重点是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6.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是什么?“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7.要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应如何转变观念?(1)转变人才观念,把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来对待;(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3)树立先进典型,大力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视劳动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8.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是什么?“三个转变”是转变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机制和转变办学模式;“两个加强”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9.如何认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11.高职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12.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3.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_,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4.高等职业院校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15.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_有什么要求?专业设_要有行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要调查预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要求。16.高等职业院校要如何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1)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_专业;(2)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_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17.“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如何加快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1)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2)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3)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4)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18.高等职业院校应如何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1)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9.“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如何加快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1)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3)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4)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20.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1)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2)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3)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4)加大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21.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将重点支持建设多少所示范性院校?100所。22.如何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1)要转变观念,做好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2)研究、探索高职教育规律、市场规律并按其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设计;(3)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确定改革的主攻目标;(4)总结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向各专业辐射。23.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核心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式是产业界与教育界或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合作。(1)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2)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3)要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4.“双师素质”、“双师型”、“双师结构”是什么含义?“双师素质”、“双师型”一般是就教师个体而言,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双师结构”指专业课教师中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结构,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独立承担某一门课程或实践教学任务的行业、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25.什么是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_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相互衔接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海淀校区的招生专业

1、 国际贸易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学生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的外语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能联系实际,精通国际贸易经营中的操作技巧。主要课程: 国际商务概论、国际贸易实物、国际贸易实物与案例、进出口业务、西方财务会计、商务英语、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学、商务公关、电子商务、国际商法、世界贸易组织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货运跟单、货币市场交易机制、外汇市场交易机制、资本市场交易机制线形代数 西方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 经贸知识选 外贸英语写作 世界贸易概论 财务会计涉外经济法 企业会计学2、 金融学(国际金融与投资、国际金融与理财)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综合素质优良,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身心健康,诚信守法,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金融应用人才。主要课程:国际金融、金融学概论、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保险学基础、市场营销学、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投资学、银行信贷管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税收管理、国际贸易投资计划、保险计划、税收计划、退休计划与职工福利、高级理财规划 投资银行学 国际金融3、 涉外会计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财务管理、会计、金融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并能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财务管理、会计等方面工作以及从事财务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初级会计学、审计原理与实物、审计实训、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EXCEL与财务管理、经济学、 高等数学、管理学、财务管理案例、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务与实训、 成本会计、会计原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报表分析、实用会计英语、税法、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实务、市场营销学4、 现代物流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际运输与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使学生掌握国际运输的基本理论框架、操作技能和先进物流系统管理技术,获取从事物流运输、物流产业经营和大型企业集团物流规划的专门技能。主要课程:现代物流概论、国际物流实物、国际物流与货代、运输管理实物、物流运输管理、物理案例与实训、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仓储管理实物、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英语、数据库应用物流市场分析、物流供需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5、 法律培养目标:培养全面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特别要掌握国际经济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并能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国内外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律人才。主要课程:经济法、管理学、管理学案例、网络营销实务管理信息技术、国际投资法 房地产法学 婚姻家庭法 环境资源法合同法 律师与公正 刑事法学 民事诉讼法 公司法 国际法学 刑法学 国际私法 民法学 财政学海商 国际知识产权6、 工商企业管理类(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管理、金融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具备从事跨国企业运作管理及其他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实用技术经济学、经济法、经济管理基础、管理学、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应用心理学、资产评估概论、 实用技术经济学 经济管理 市场营销实务、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沟通、 管理心理学、社会保障学7、 外贸英语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掌握宽广的国际商务基础理论 , 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了解中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相关法规;具有较高的汉语写作技能;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 懂得获取学术信息的科学方法;初步具备独立从事英语研究的能力,能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翻译和经济新闻报道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商贸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国文学选读、英语写作、体验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翻译、英语阅读、外贸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文秘英语、剑桥商务英语(经济贸易和商务活动的一般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从听、说、读、写)、商务英语口语高级英语 口译与翻译 商务英语 经贸导读企业伦理文化 英美文学选读 英语语法 英语词汇学8、 传媒设计(新闻传媒、广告设计)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政治文化素质高,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和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水平与速记本领及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新闻评论等业务能力;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计算机文字及图形处理技术,具有电脑绘图、动画设计制作等能力。主要课程:新闻学导论 计算机基础 新闻理论 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 新闻经营管理 中国新闻史 新闻写作 文学鉴赏 新闻评论 媒介管理 文艺作品 外国新闻事业 新闻评析 网络新闻编辑 办公自动化 新闻稿撰写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创意训练、广告理论与实物、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实用广告美学、广告概论、广告心理学、广告经营与管理、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世界广告经典案例9、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室内设计)培养目标:培养和造就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掌握和运用专业设计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独立从事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美术编辑-等视觉设计的应用型专门人,以及具备整合设计、传播、策划以及高层次视觉艺术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专业基础(素描、色彩、形态理解、形态构成)、设计基础(字体与标志、印刷材料与 工艺、版式设计、计算机设计应用软件)、专业设计(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包装设计、展示设计、CIS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设计管理学)。10、 行政管理类(涉外行政管理、经济事务管理、海关管理)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政府机关管理、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企业行政管理以及政策研究、管理咨询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英语 法学概论、行政管理案例、经济法概论、管理沟通 会计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社会保障学、办公自动化、劳动关系管理、管理经济学、公文写作与处理、绩效与薪酬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 公文写作与处理 领导科学与艺术 劳动关系管理11、 国际软件工程(JAVA软件、游戏设计开发)培养目标: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通信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行迁移到移动设备上,随着硬件集成水平的增长,移动设备和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计算机终端,其上的应用也将飞速发展。主要课程:Web开发技术、GUI编程、数据库基础、JDBC、软件测试、Struts、Spring、Hibernate、XML技术、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I/O、数字电子技术线形代数 计算机网络安全 网络工程 数据结构 语言程序设计、、C++编程基础、软件工程、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游戏引擎原理12、 信息网络工程(网页网站设计、3G开发技术、电子商务)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网页设计、Flash电影、动画及WEB图象设计三方面网页制作能力,增强网站的动态效果,成为网络方面复合型人才。三网融合”(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已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3G牌照也将在今年水落石出。未来几年内,我国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移动通信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长。主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企业网站建设与设计、Adobe Photoshop CS2、动画设计、网站策划、程序开发、网站测试、操作系统、软件工程 系统开发管理 软件开发工具 信息资源管理 运筹学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 操作系统 互联网及应用 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商法、网络经营与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