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黄河源头在哪里

黄河的源头在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相传,早在尧舜时,黄河就是一条有名的河流。卡日曲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为4830米。它的源头是5条从山坡切沟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过是一条宽约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这条溪流从平坦而又狭长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东北而流,沿途接纳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逐步汇成一条宽约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卡日曲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两岸有无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子”,河水穿过100多公里的峡谷,在巴颜禾欠山与约古宗列会合,注入玛曲河。扩展资料:星宿海在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东西长约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离较短,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另外,扎陵湖和东边与它相距不远的鄂陵湖,是河源地区最大的两个湖。

黄河源头是哪里 黄河的简单介绍

1、黄河的发源地为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海拔在4600~4800米之间,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黄河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原因。 2、黄河简单介绍 (1)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 ,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3)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4)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5)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是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它包括生物性的生态因子和非生物性的生态因子,如植被、河流、湖泊、土地、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生态环境的质量除了直接用生物量描述外,可以通过生物与环境综合作用的后果(输出函数)反映(夏军,1999)。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和评定(胡汉民等,1999)。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关键问题是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量化描述。目前使用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层次法等。其中指数法简单扼要,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影响评价思路,既可用于生态因子的单因子质量评价,又可用于多因子评价,因此,本书主要采用了这种方法。1.建立表征各生态因子特征的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评价体系的原则,在此原则下,再确定评价因子(指标)。(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a.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因子集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子集。b.应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最主要的方面及特点。c.既能作单项分析又便于作综合分析。d.有反映变化特点的指标。e.数据便于获得,概念比较直观,易操作。(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黄河源区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陈佐思等,2000)。其中所有的生物(草场植被、动物、人)都直接与水资源的供给和气候地理环境联系。其生态系统质量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综合作用的后果(输出)反映出来的。目前黄河源区反映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a.草地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产量。b.河流流量降低或减少、湖泊干涸或湖面缩小。c.草场退化。d.沙漠化加剧。e.水土流失。这些问题是生态系统输出的结果。所以,可以作为衡量生态系统质量的说明与判别。造成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必有其内在的原因。例如,自然原因有地理与气候条件、水文水资源供给状况等。人为的原因有人类活动耗水量的增加、城镇工业开发、排污量的增加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关系如图4-6所示。图4-6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指标关系示意图Fig.4-6 Interrela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of ecosystem尽管生物量变化因子集与后果变量因子集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实际工作中人们习惯把它们合在一起,视为表述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因子集。因此,本书根据图4-6系统关系思路出发,采用主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与生产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并参考《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4-7)(夏军,1999)建立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8)。表4-7 生态环境等级综合判别指标 Table4-6 Synthetic diagnostic indica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grades续表(据夏军,1999)2.确定评价标准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对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依据表4-7所述作出判别。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可根据本书建立的判别指标进行判断(表4-8)。表4-8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等级标准 Table4-8 Evaluation index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quality graded standards注:载畜量单位为亩/羊;1亩=0.06667hm2。3.各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选取评价因子。这些评价因子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再将这些评价因子分两次在专家因子数据库中根据专家预设的区域特点(trait表)对已设定的评价因子进行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植被、畜牧、水资源、鼠害、地质环境、经济、土壤等因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些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4-9)。表4-9 生态因子相关性表 Table4-9 Ecological factor dependence4.建立评价函数曲线系统利用专家库中的standard(标准)表及在该数据库中存放区域特点的trait表及存放单因子评价方法的single method表一起对存放在区域生态数据库黄河源区子数据库及RS数据库中的因子数据进行因子评价。将评价的生态因子状况值转换为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标准,用1~0表示优劣(“1”表示最佳的、原始的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环境状态,“0”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几乎非生物性的生态环境状况,如沙漠)。本书将生态因子状态分为5档。依次为1、0.75、0.5、0.25、0。生态因子评价结果见表4-10。表4-10 生态因子评价表 Table4-10 Ecological factor evaluation5.对生态因子权重进行专家打分打分是以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及各生态因子的状况为基础。将评价的生态因子权重的总值定为1。生态因子权重设定结果见表4-11。表4-11 生态因子权重表 Table4-11 Weight values of ecological factors6.计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值对黄河源区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是采用影响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比较大的草场植被等级因子进行评价;二是利用综合因子进行评价。其具体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价值如下计算。(1)利用草场植被等级因子进行评价EQ=Σ(草场等级质量数×占面积(%))应用该方法评价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见表4-12。表4-12 研究区生态环境按草场质量定量评价表 Table4-12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grassland grades in the investigating region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全区按草场质量评价黄河区生态环境质量按5 级分类标准处于2.175(0.435×5)级,即处于Ⅲ级。对照表4-7,可以看出该区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现,生态灾害时有发生。这与《玛多县志》记载的生态环境特点非常吻合,玛多县自然灾害比较频繁,主要有雪、干旱、冰雹、风和地震等5种,藏族牧民中流传这样一顺口溜:“十年一大灾,五年两头灾,隔年有小灾。”(2)利用综合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价采用经验法或者层次分析法或模糊数学等方法,按照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对各因子进行权重评价和分级打分,然后进行线性相加,得到如下环境质量评价模型:EINDEX=CO+∑(Fi×Wi)式中:CO为常数;Fi为因子数;Wi为因子权重;EINDEX为环境质量指数。其中CO取0.01,代入各项数据则可以得到:EINDEX等于0.3698。系统分析出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全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Ⅲ级,这与采用植被等级的评价结果一致。

五年级语文上《黄河源》教学反思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是关于五年级语文上《黄河源》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学情出发,在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其个性体验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激发学习欲望,扩大参与度并维持其学习兴趣。 整节课脉络清晰,各环节安排流畅紧凑,以“喜爱——热爱——自豪”为情感主线,安排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黄河源背后所蕴藏的古代文明和民族精神。 也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课文最后一段时都觉得一筹莫展,我也有同感。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处理得不够细致,但我有自己的想法。课文最后一段是这样描述的:“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我顺着小溪,向远处望去,好像看到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平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行程五千多米,流入大海。” 这一段的教学,可浅,可深。浅只需联系上文,无数细流汇聚一起,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让学生读这段话,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能把这段文字变成画面在脑海脑海中显现,然后把画面再还原成自己的文字就很不错了。深,却需要结合对黄河的了解,对黄河的感情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如果教师有这样的认识,她不会让她的孩子仅停留在浅的层次上读这段话,她会竭力让她的孩子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孩子是有震撼力的。但是如果一味让孩子自己去读——你还读出了什么?孩子们已经穷其所能“仿佛看到这条小溪,顺着要走的河道走,遇到险滩,一声吼叫,奔流而去”“无数条小溪全往一个位子流。”“无数条小溪汇在一起,变成一条河,奔流,绕过高山,流入大海。”“流入大海是不容易的,经过了重重阻碍,才冲向大海,把旁边的泥沙都带动了。”……这些体会确实很真实,也很有必要,是孩子们自己的体验。在这个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向更深的体验迈进。但是教师如果一味地让孩子们围绕“你还读出了什么”去猜老师要的答案,是不合适的。 孩子们会觉得无所适从,会觉得是在为老师读书,为老师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不是真切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既然要孩子们认识深刻一点,就大胆地给孩子们以帮助,他们对黄河认识有限,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孩子们读相关的资料,再来看文章中的句子,孩子们自然会有新的感悟,新的体会。一个人的视野不同,认识事物的深度和角度肯定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的思想逐渐深刻。孩子们对黄河的认识多了之后,自然就会把黄河和中华民族联系起来,他们看到的就不再仅仅是黄河,还有具有黄河精神的中华民族。 今天教学《黄河源》,就好像把学生带进了自然风光里,一同感受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课前,我让学生先做好预习,查一查有关资料,并交流自己查询的收获。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一定的感知。 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请同学们画出“有趣”的地方,说一说你的感受。同学们静静地读书,很快找到了“一股清泉越来越细……像摆在棋盘中的棋子。”那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那一句写出了作者的激动心情?学生很快找到了“我不禁跳下马来……搭起万里黄河‘第一桥"。”这一句。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也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抓重点句,谈体会。)来学习。这样把时间、空间都给孩子们,课堂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