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评估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体系研究] 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摘 要: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是通过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和科研优势,对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实施多视角、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中山大学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初步建立了一套能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高的本科教学质量长效保障体系。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型大学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高校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应用在教学质量生成的关键控制点,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体系,综合运用制度、程序、规范、文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管理、持续改进与提高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国内针对研究型大学成长特点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研究的视野较狭窄、研究方法较单一。为此,我校尝试用多学科的观点,从现代教育哲学观、教育生态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与管理、系统控制论、信息论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长效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行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      哲学价值观是关系到质量保障活动走向与生命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应采用何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才有利于建设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呢?我们认为,对于转型期的研究型大学而言,本科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课题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利用自身优势资源,通过质量意识的重新定位运行更长效的管理机制,增强人才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基于当前形势,较好的选择是将质量保障的发展功能与监控、认证功能相结合,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特色的“双轨”价值取向。这具体包含了两方面的理念:一是将监控、认证功能作为质量保障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输入一过程一输出”流程中通过严谨、科学的组织机制确保教学质量达到或超过预定的基准。二是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宽松、和谐的管理文化实现自我激励、评价与自我诊断、调整,培养认知、技能、态度,智力与人格全面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拔尖人才。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构成和功能模块      为提高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效力,我们依据教育生态学观点,在传统的教学决策与指挥、宣传教育与支持、条件保证、信息收集与处理、评价与诊断、信息反馈、审核与仲裁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强调发展功能的交流与激励系统。改革重点是转变管理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在巩固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基础上促进师生、管理者等各类保障主体的互动和参与,实施“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兼备,以“和谐校园”为主导思想的“绿色”质量保障。   在质量保障的功能运作方面,我们借鉴ISO管理思想梳理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点,应用系统流程、动态监控等观点和“因素群”指标设计法建立相关功能模块(见表1)。强化质量保障要素的科学制定,出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策划和涉及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教学评估等环节的程序性文件,注重把握好教学管理规范性与学科多样性的关系,为塑造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及其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们着重从教学目标(绩效)、条件指标、过程因素三个层面的建设入手,以质量观的更新带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推进研究型的师资建设、创新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为突破口,健全教学质量 长效保障体系,营造全新的人才孵育氛围。      1.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立足精英型人才培养   首先,根据研究型大学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设置办学定位与思路,提出“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形成科学的观念保障。   其次,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制定符合研究型大学定位的教学质量准则,变学习能力的一维评价为兼顾创新、实践能力的多维评价,设立有力的标准和制度保障。   同时,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着重凸显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制定整体优化的立体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优质的专业与课程保障:   (1)重视基础平台建设,运行弹性化的专业培养机制   以拓宽基础与专业教学的纵、横面,加强前后期课程的衔接和连贯性为原则,建立全校性、跨学科、跨专业的三层次基础课教学平台,前期按一级学科门类设置主干课、核心课和特色课;后期实施灵活的专业教育管理模式,在扩大自主选课范围的基础上逐步构成以立体交叉式的跨专业、复合类专业培养为特色的个性化教育。   (2)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搭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专业教学的互补性;深入挖掘富含中外优秀文化底蕴的课程内容,设置以自然科学与现代科技、社会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精品课系列,提供多元知识的学习氛围。   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与紧凑性,在增强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同时,不断优化各类课程的比例,加快课程的现代化建设,增设高品质的研究性课程,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例,我校设置的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以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为突破口,提升条件保障的效能   鉴于教师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条件保障系统中最具潜力的能动因素之一,我们将系统、分层的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发展计划作为实施教学输入端的质量控制工作来抓。   第一个层次是开展青年教师及首次开课教师培训。围绕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特点,每年度对新教师和首次开课教师实施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全方位培训。为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需求,共设置了教授讲座、考察指导、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与综合评价多个环节,并全程贯穿交流机制与发展性教师培训模式,帮助教师累积教学实践经验与智慧;营造新老教师的研讨氛围,培养青年教师的自我完善能力,使其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第二个层次是进一步发挥专家型教师的作用。为建设高水准的教师团队,我们试行教授牵头的课程教学项目负责制;对热心本科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教学研究、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激励专家型教师(尤其是名教授)开设本科课程,或以讲座等形式参与本科教学,提高教育起点。      3.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研究性、国际化教学体系   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及全球意识的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优势因素之一。在育人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三方面措施搭建人才培养新体系。   第一项措施是营造研究性的学习环境,探索科研与教学深度结合的本科教学机制。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 域的进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设立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开放式、综合性实验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利用优质的研究资源促进本科生的探索性学习。[5]启动全校性、多学科的本科生研究培训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lan),以立项的形式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组织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技竞赛,允许学生以科研成果申请学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二项措施是建立创新教学试验基地,培养拔尖的研究型后备人才。我校依托各类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优生优培,在教学内容和模式上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发挥高水平产学研基地的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全程导学甚至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等试点,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茁壮成长。   第三项措施是稳步推进教学国际化,塑造有较强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迄今已与国内外的十多所名校开展多项交换生培养及短期学习计划,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及管理体系,树立专业教学国际品牌,使学生在多校园的学习经历中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全球意识。      4.推动质量监控的科学化与制度化,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注重现代化大学的质量管理改革,初步建立了“管理者、教师、学生多边交流与互动”、过程与目标管理结合的质量控制模式,通过“4A”环节,即Appraise(评价)、Approve(审核)、Arbitrate(仲裁)、Adjust(调控)构成立体的质量监控网。[6]根据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生态特点,该体系正向开放、集约与智能化方向转变。      5.实施全员参与的动态式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通过制度化的教学检查提高各级领导对本科教学的参与和重视度;健全学校、院(系)“督导链”,强调发展性督导,“督”与“导”兼顾,以“导”为主,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组建信息员队伍,充分调动本科生“参教”、“议教”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见表2)。   (1)建立对教师、学生、课程及专业的多层次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突出良性的竞争和发展机制。评价内容上注重涵盖科研与教学结合、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和技术的运用情况。评价方式上采用了模糊量化评价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两种工具,丰富评价信息含量;尝试“合作型主体构建”模式,在专家评价中由评价双方共同探讨,促进被评教师反思。[8]评价手段上启动基于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多校区“网上评教”系统;加强对评价者的心理调控,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学生评价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在课程考试改革中体现知识和能力检验、智力与非智力培养并举的评价文化,通过综合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三者结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技能。建立科学的命题审核和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形成内容覆盖广、难度与区分度合理的优质试题库。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调研与实验、科研写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多维能力为宗旨,强化毕业论文各环节的形成性评价。   课程与专业的校内评价与滚动建设紧密联系。以精品课程评建为杠杆,引导各学科课程在建设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特色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强对各专业(尤其是新专业)办学水平的校内跟踪评价,以“抓两头、促中间”策略提高整体教学实力。      (2)畅通教学信息的反馈与前馈渠道,实现高效率、综合性的质量调控   实施基于校园网的“教学信息报送制度”,建设基层教学工作状态信息库,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的动态发布制度,形成教学质量信息“评价一改进一再评价”的“质量环”管理模式和以“预防性控制一实时监控一反馈性调控”为特征的教学质量综合调控机制。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形成了一批较具优势的课程、专业群和师资队伍。“十一五”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我们将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强化一流意识、发挥现代教育管理对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作用,进一步完善创新性教学的评价机制,并利用校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有力支持,促进本科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更优化状态。      [责任编辑:张冬梅]      陈 慧,中山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张晓珠,中山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小梅,中山大学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教授;刘济科,中山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教授。

民办财经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估是啥意思?过了之后是不是有希望升公办院校?

一、对学院教学质量评估是很正常的事情。分为例行检查的评估和有目的的评估。二、例行教学评估,是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监督、指导,是业务工作的一部分。三、也可能是对学院升级、扩招、融资等,进行的评估、考核。但不会是由民办,转为公办。祝你顺利。

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要求

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要求如下:1、学校定位。观测点“学校定位与规划”基本要求调整为: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注重应用型办学特色培育。学校的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2、领导作用。观测点“领导能力”基本要求调整为: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确立自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3、人才培养模式。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基本要求调整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明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4、教育教学水平。观测点“教育教学水平”基本要求调整为:建立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的机制;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5、教师队。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各专业的老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合理的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老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专任老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 质量评估   〔论文摘要〕搞好高校教学质蚤评估对提高教学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评话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目的认识不明确、评估工作缺乏教学一线教师的参与,各评估参与者(专家、同行、教师、学生等)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评估的结果,从而寻致评估的局限性,缺乏准确性与说服力、文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其中心环节是搞好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评估目的不明确,导致评估工作的局限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日是为r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而导致评估的失败.第一,目前的评估往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只重视对理论课的评估,而忽视对实践技能课的评估,有头评估的科学性其形式为以评“一堂课”为主,目往往重视讲课技巧的运用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川结果造成评估者为评估而评估,被评者为求好的评估结果,往往改变平时的做法,重视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造成评优课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更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前要求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做准备,课堂成了一种演尔二些公开课、参加评比的课往往如此izi第二,评枯中大多只针对该门课程的课论课,把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评估,而对它与有关课程内容的重复、相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都不涉及,造成教学评估的局限性第三,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评估。   对此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效果而不是往重讲课技巧,将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结合起来,将评估贯穿到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只凭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过早地下结论。以美、英、德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是强调评估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重点考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重视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评估,对教师从背景、学历,知识、技能、反馈、交流及自学等多方面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他们建立了一种全面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估办法(TeacherPortfolioAssessment)。评估内容包括教师个人背景简历、笔试(包括全国教师考试、州教师执照考试等)、教师对教育理念与目标理解,在改进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与成绩、课堂教学、教学文书、教学研究成果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外,还应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估,这可以弥补一部分因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带来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较客观的评估。   2教学一线教师缺乏参与热情,影响评估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广大教师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对于教学评估工作,组织者、评估者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教师却处于被动状态,采取消极甚至抵触态度,使得教学评估有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甚至对评估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那是教务部门的.事,而评估是针对自己的,个别教师产生一定抵触情绪这导致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及少数教师参与评估工作其制定的指标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对评估的不认同,也影响评枯工作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为此应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首先应加强教育,使全体教师,端正思想,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有相应政策,提高教学在晋升、考评中的份量,提高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评估工作,从而使评估体系科学全面,促进评估工作同时评估者也应从被评估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分析他们的处境和角色地位,站在被评者的立场对评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提高评估的有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各评估参与者存在的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目前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即学生评估1领导(专家)评估、同行评议、教师自评等几种方法但各校对各评估主体评分所占的比例则千差万别:有的重视领导评估而忽视其他方法,甚至没有教师自评;有的过分强调学生评枯的作用。但各评估参与者均存在影响评枯结果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与说服力。 3.1影响学生评估结果的因素及对策   学生在参与评估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结果有效性的问题。一是态度不严肃,不认真对待评估活动有的学生在拿到评估表后,随便划一下,或是给所有教师同样的分数。尽管在统计结果时采取了一些矫正措施,但还是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心理定势,晕轮效应、评估者个性心理特征、消极应付心理、防卫心理等对评估结果有可能有一定影响如感情因素评估者与被评者之间如果存在某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或不融洽关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评估客体高于或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估三是受其自身学识、经验和判断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评分波动性大,例如同一教师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的评估结果差异较大因此如果将学生的评估结论作为评估的最主要依据有失公允此外学生对要求严格的教师打分时相对比较苛刻,过分强调以学生的结论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颠倒师生关系,导致个别教师迁就学生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四是评估的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负责人是否认真,学生填写是否准确,评估的样本量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更科学地设计评估表,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填写,另一方面要加强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填写评估表,同时选择合适的样本量。   3,2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评估工作需要教师理解并积极参与评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彭。一是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心理因素对此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二是影响评估信息的质量。首先是在自评中因产生疑惧心理而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或是被审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自评马虎草率,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其次是在评估过程中产生迎合心理,对评估者表现出不正常的积极主动,并且不真实地提供有关信息,以其获得评估者好感;或是因产生应付心理而干扰评估工作,使其草草收场而不能发现问题这不但影响了评估信息的正确获得,还影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3.4影响评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有的对评估过分敏感,斤斤计较分数,成绩好的沾沾自喜,成绩不好就怨天尤人,而大多数则认为评估结果只对个别先进和后进有影响,对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从而使评估对教学质量的促进失去意义因此教师的心理因素对评估的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的认识讲清评估的目的和积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评估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要借评估来整人。同时应公开评估指标和方法,避免因对评估的茫然而出现被审心理。其次是控制评估过程中的负效应,评估者也要端正态度,避免被评估者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对评估结果要灵活反馈避免评估成绩高的产生骄傲情绪,成绩低的产生受挫感,引起心理冲突。从而使所有被评估者都能总结成绩,改进缺点提高教学质量。   3.5领导(专家)、同行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均公认专家评估是评估有效的、主要的形式,如英美等国家,评估由学术机构担任,如全国和各州的教师协会及督学组织等,通过组织教师考试、听取各方评估和上级教师听课等,从而实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拈。口本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是在日本大学审议会的指导下由各校进行,一般由本校同专业高年资教师进行评估我国高校主要由各校自行评估,也是将领导(专家)评估作为主要形式,一般采用督导组评估的形式。领导(专家)和同行虽然评估能力较强,但由于种种因素,也可能对评估产生负面的影响。   首先是他们听课时数有限,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了解不全面,同时督导组的教师毕竟受其专业学科领域的限制,不可能对所评估的每门课都熟悉,不可能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知识的前沿性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而且他们有可能对符合自己教学风格、思维模式的教师给予高于实际值的评估;其次,情感因素也影响评估的真实成绩,可能使结果产生偏差。再次,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的心理因素影响评佑,如功利主义的评估观,使得评估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评估者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裁判员,甚至是法官的角色,评估者似乎有决定被评估者命运的权力,若评估者再滥用这种权力,就会人为地加剧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严重影响评估的效果,干扰教学工作因此在评估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控,首先是评估者应该转等”评估本着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态度,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公正地进行评估.其次,必要时应当有本校或校外的同行专家参与评估,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困难,尤其是校外专家的评估成本较高,但这不失为一种补充。 ;

关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几个问题

1、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根据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我校对教师素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反省与计划性等,并制定出《教师素质评价标准》,每学期校领导都要按此标准对教师进行严肃认真的考核。2、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1)看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习。(2)看是否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风。(3)看“学困生”的转化情况。看“学困生”是否能积极地参与     学习,看教师是否善于发现和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4)看课业负担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高效。以上几项内容通过学校、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各项教学监控措施来评定。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模式探究 教学质量评估

  通过对高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我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通过网上评教、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多方面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使其评估方法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评估模式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相连、正规学校教育和短期培训教育两种模式并存、职前教育和在岗培训两个阶段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实用性人才的职业教育层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但是,与国外职业教育现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处于积极探索和有待完善的阶段,如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全面、公正、可信的实践教学评估系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指标的复杂评估过程。我们在分析现有教学评估体系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基本素质构成、实践教学评估的特征和影响实践教学评估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制定了一套合理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充分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新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方面主要调查了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组成、基本素质以及教师队伍稳定状况;实践教学设备设施方面主要调查了课堂教学设施、设备的应用及效果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方面则主要调查了教学管理制度及实施流程和教学管理文件的使用情况;实践教学过程方面主要调查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情况。   将调查整理所得的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41项因素,按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教学管理人员评教三个方面分别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共计18项,分为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教学态度”的二级指标为“师德”、“教师出勤”和“备课”,分三项进行评估;“教学方法”的二级指标为“启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分四项进行评估;“教学基本功”的二级指标为“教学态度”、“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和“教学气氛”,分四项进行评估;“教学内容”的二级指标为“教学目的”、“重难点突出”、“内容的逻辑性”和“作业”,也是分四项进行评估;“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三项进行评估。   专家评教共计16项评估指标,将实践教学质量的四个主要方面――“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作为评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其中“教学态度”又细分为“备课、讲解和辅导等教学环节”、“言传身教”、“教学改革”和“对学生的关注”四项二级评估指标,“教学内容”细分为“本学科发展趋势”、“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讲授内容充实”和“与学生实践结合”四项二级评估指标,“教学方法”细分为“教学语言的准确度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四项二级评估指标,“教学效果”细分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基本技能”、“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四项二级评估指标。。   同行教师评教共计7项指标,将“教学态度”、“教学纪律”、“成绩分析”三个方面作为一级评估指标,“教学态度”的二级指标为“对教学的投入”、“备课情况”和“作业”三项,“教学纪律”的二级指标为“到课情况”、“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纪律”三项,“成绩分析”从教学成绩分布情况进行综合测评。   二、新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   新的评估模式必然对应新的评估实施办法,在重新构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中,网上评估成为学生参与评估的新的评估方式。   1.网上评教,主要是学生评教,通过网上评估,学生可以随时对相应课程和教师进行打分评估,而且在评估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该课程或该教师的相关信息,使评估结果更趋合理,更加客观,更为准确。一改过去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发放评估表、回收统计评估数据、打分计算评估结果的方式,通过网上评估,数据统计和计算一并完成,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评估成本显著降低。   2.问卷调查,学生评教存在普遍一些问题,存在打高分、敷衍应付、甚至恶意诋毁现象,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造成评估结果有失公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予以纠正。主要是专家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通过随堂听课、查阅资料,座谈等方式实地考察,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表,收集评估数据,使评教结果更全面、更合理、更科学。专家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也即将采用网上评教方式,使评教更加便捷、高效。   3.其它调查,对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生产效益、业绩、异常表现等情况,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做出合理、有益的补充,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三、新的评估模式的价值   新的评估方法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通过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细化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类因素,使教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照检查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新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有效解决了以往评估模式局限性强、覆盖面小、主观因素多、评估过程透明度小、操作困难、结果抽象等导致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等现实问题,并为以后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引入了“模糊”概念,在Matlab平台上为评估系统构建了模糊数学模型,为用“严谨的定量的”工具研究解决“不确定的定性的”问题创造了条件,为“主观问题客观化”趟出了一条路子。较快的运算速度,可视化的运算结果,使评估结果对比和相关数据统计更为准确快捷,使新的评估模式操作更加简便、运行更加可靠、结果更加可信。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00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