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

阅读 / 问答 / 标签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报告定义“可持续发展”为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任何经济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或对相关问题有所侧重,或强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属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类:(一)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二)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生存战略》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括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持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发展”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介绍如下:“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目标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其核心思想包括1、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4、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5、可持续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利因素扩展资料可持续发展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较早的时候,持续性这一概念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旨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不仅发展而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代表,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看了不少英文材料。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含有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四者构成椅子的四条腿);英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有186个指标。2015年9月通过、2016年实施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含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延续了201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的认识,将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包括消除极端贫困放在第一位。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指 自然 、经济、 社会 协调统一的社会发展。发展过程中,在不 牺牲 后代 人需求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词语分解 发展的解释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生产 发育,进展从 蓓蕾 发展为花朵 ∶ 组织 规模等扩大发展组织详细解释.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孽海花》第二八回:“他们兄弟

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爱德华-B ·巴比尔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 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斯帕思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处理好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观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 可持续发展内涵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1989 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 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 要有一种 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 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4) 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国情、人口,环境等压力,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当凭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2)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2、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3、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2、可持续发展有着原则:首先是公平性原则。所谓的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其次是可持续性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3、再次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原则。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请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哪些?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包括:消除贫困;消除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廉价和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缩小差距;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贫困不仅是缺乏收入和资源导致难以维持生计,还表现为饥饿和营养不良、无法充分获得教育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受社会歧视和排斥以及无法参与决策。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包容性,才能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并促进公平。扩展资料: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17个新发展目标,在2000-2015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即将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将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指导2015年至2030年的全球发展政策和资金使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历史性的承诺:首要目标是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永远消除贫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很多,如下:1: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3:让不同年龄段的所有的人过上健康的生活,促进他们的安康4: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孩的权利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7:每个人都能获得价廉、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8: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促进人人有体面工作9:建造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12: 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4: 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6:创建和平和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17:加强执行手段,恢复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活力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也必须成为消除极端贫困的第一代人,携手反对不平等,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我们的计划叫“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什么?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发展。 2、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述是什么,以及自己是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

定义和理论性概述应该网上找得到的。对此理解我觉得核心问题是全局把握和系统优化。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可持续发展要求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故A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即可答题。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涵义有哪些?

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我们今年研究生的政治考这个了,还考原则了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资源保护。 2、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3、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呢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2、可持续发展有着原则:首先是公平性原则。所谓的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其次是可持续性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3、再次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原则。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下面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仅供参考。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 三.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定义

1、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发展。2、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基本要素有:1.人2.资源3.环境4.经济社会发展5.技术意义关系: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定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2]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新华网北京7月24日电 新华社24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科技部、外交部、教育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制订的这个纲要,分为四部分,共计13000多字。   纲要总结了10年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规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   纲要指出,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纲要提出了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方面,纲要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及能力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纲要最后指出,面对新世纪的国际国内环境,为了实现纲要中提出的各项目标,必须采取行政、经济、科技、法律等手段,从加强部门协调、拓宽融资渠道、依靠科技支撑、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完) 我国将在六大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印发了原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同时也是对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积极响应。《纲要》提出我国将在六个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   社会发展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资源保护方面,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   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   为了落实上述任务,《纲要》提出了六项保障措施。一是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三是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运用法律手段,提高全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五是运用示范手段,做好重点区域和领域的试点示范工作,六是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哪些?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包括:消除贫困;消除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廉价和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缩小差距;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贫困不仅是缺乏收入和资源导致难以维持生计,还表现为饥饿和营养不良、无法充分获得教育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受社会歧视和排斥以及无法参与决策。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包容性,才能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并促进公平。扩展资料: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17个新发展目标,在2000-2015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即将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将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指导2015年至2030年的全球发展政策和资金使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历史性的承诺:首要目标是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永远消除贫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很多,如下:1: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3:让不同年龄段的所有的人过上健康的生活,促进他们的安康4: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孩的权利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7:每个人都能获得价廉、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8: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促进人人有体面工作9:建造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12: 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4: 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6:创建和平和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17:加强执行手段,恢复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活力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也必须成为消除极端贫困的第一代人,携手反对不平等,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我们的计划叫“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

选C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含义介绍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其次,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再次,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什么

2015年9月,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召开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该目标为后2015发展议程的目标,旨在为下一个15年世界发展提出目标。该目标共含17项,接下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1.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 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 3.让不同年龄段的所有的人过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福祉 4.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5.实现性别平等,保障所有妇女和女孩的权利 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 7.每个人都能获得价廉、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 8.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促进人人有体面工作 9.建造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社区 12.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4.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提高生物多样性 16.创建和平和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 17.加强执行手段,恢复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活力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1)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 (2)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4)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5)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环发大会的《里约宣言》的定义 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求,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有关“发展”概念 传统的狭义的发展,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现代发展模式:既要经济繁荣,又要社会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贫困和落后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只有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要与自然相和谐 保护资源持续利用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 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展要保证公平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资源保护。2、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3、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技术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2、可持续发展有着原则:首先是公平性原则。所谓的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其次是可持续性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3、再次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原则。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广泛的定义: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2、科学性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1)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4)科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综合性定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知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既要是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保持协调和谐关系。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23年高考作文题目我个人觉得北京得出得最好,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写:续航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从行业专业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维度来解读续航,探索如何在各个领域实现持续发展。汽车行业是续航的最典型应用,不仅是汽车自身的续航里程,更是汽车行业发展的续航能力。汽车续航里程是衡量一款车的性能的重要指标,是用户选择车型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汽车行业的续航能力,则需要在新能源、无人驾驶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提升行业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需要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金融业也是一个需要追求续航的领域。金融行业作为资本流动和市场运作的重要平台,续航能力意味着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融资能力。金融业需要关注市场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多个维度,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提升续航能力,与经济实体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业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设施,需要不断追求建筑的续航能力。建筑业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在设计、施工、维护、拆除等多个环节中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实现建筑的续航目标。教育行业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需要关注学校的续航能力。学校需要关注教师的培养、课程的更新、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方面,通过建立优秀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农业、医疗、环保、能源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追求续航的精神,实现各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农业需要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医疗需要关注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环保需要关注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能源需要关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等等。综上所述,追求续航的精神不仅是一种理念和意识,更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实际的行动和创新。通过科技、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实现一个更加美好和持久的未来。

请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分类: 教育/科学 >> 职业教育 >> 职业培训 问题描述: 能否举例说明一下...谢谢 解析: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 *** 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剥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 *** 的含义。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⑵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⑶加强治理污染,保持生态环境。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①经济②生态③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42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使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够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指的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赖互为加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1991年,中国发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世界首脑会议上,中国政府庄严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为了支持《议程》的实施,同时还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这一伟大实践。满意请采纳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1978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一份著名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中指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应当而且能够协调进行,强调“人类有能力做到可持续发展,即在不损害人类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就是最著名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其特点是:经济发展要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将二者分离或对立起来。在“可持续发展”一词提出三十多年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名词大量出现,如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热点。但这一概念也存在着在实际应用中过于笼统的缺陷,例如,如何衡量和判断是否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2、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3、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应关注一下方面。 一.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二.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三.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六.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七.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关键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指哪些方面啊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等。 可持续能力的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市场价格因素等社会经济效益。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几个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包括:消除贫困;消除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廉价和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缩小差距;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贫困不仅是缺乏收入和资源导致难以维持生计,还表现为饥饿和营养不良、无法充分获得教育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受社会歧视和排斥以及无法参与决策。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包容性,才能提供可持续的就业并促进公平。扩展资料: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17个新发展目标,在2000-2015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即将在纽约总部召开,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将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指导2015年至2030年的全球发展政策和资金使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历史性的承诺:首要目标是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永远消除贫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很多,如下:1: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2: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3:让不同年龄段的所有的人过上健康的生活,促进他们的安康4: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孩的权利6: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7:每个人都能获得价廉、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8: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促进人人有体面工作9:建造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基础设施、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 10: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12: 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13: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4: 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15: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6:创建和平和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17:加强执行手段,恢复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活力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也必须成为消除极端贫困的第一代人,携手反对不平等,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我们的计划叫“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指 自然 、经济、 社会 协调统一的社会发展。发展过程中,在不 牺牲 后代 人需求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词语分解 发展的解释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生产 发育,进展从 蓓蕾 发展为花朵 ∶ 组织 规模等扩大发展组织详细解释.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孽海花》第二八回:“他们兄弟

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爱德华-B ·巴比尔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 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斯帕思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人们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深刻,内容丰富,但它的最基本要点是:(1)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当凭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2)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它有2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特别是穷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的思想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3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可持续经济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做到了可持续经济,就能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降低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达到可持续生态。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换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类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要人类放弃高科技和现代化,再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中去。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总之,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ue652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谢谢!ue652 解析: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是在1987年 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 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 当代人特别是穷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 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的思想 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 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 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 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 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 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 的全面性战略。 可持续经济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 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做到了可持续经济,就能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 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降低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 出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达到可持续生态。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 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 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换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 活质量管理,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类平等、自由、教 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要人类放弃高科技和现代化 ,再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中去。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可持续社会。 总之,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 ,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呢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2、可持续发展有着原则:首先是公平性原则。所谓的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其次是可持续性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3、再次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原则。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到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广泛的定义: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2、科学性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1)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4)科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综合性定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知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既要是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保持协调和谐关系。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解析: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 *** 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扩展资料: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而在三大目标的实现中,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首。可持续发展内涵(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社会书上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1]  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 2003可持续发展报告  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2、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3、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保险商业不可持续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85%。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占比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保险尚未涉及。自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就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最近这些年,我国的保险业蓬勃发展,农业保险发展的不平衡即日渐凸显。1992-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8.17亿元下降到3.96亿元,到2004年,人均保费还不足0.5元。1985-2004年农业保险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综合赔付率高达120%,远远高于保险业界公认的盈利临界点70%。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央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强调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重要性。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形势严峻,已经到了非加快发展不可的地步。二、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有关政策因素和地方政府、保险企业的态度及农民对此的认识程度。(一)农民收入低,缺乏参保的积极性。过去几年中,由于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以农为主的纯农户的收入增长尤其困难。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2003-2009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在这种收入低水平的情况下,每个农户扣除必须要缴的各类税费、生活必须开销、子女教育费用、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必需品的支付外,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再要支付一笔农业保险费,显然这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同时,由于农业保险规模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估价时双方意见往往分歧较大,一些本想参保的农民往往因此最终选择了放弃。另外,20世纪80年代,农民在社保站交养老金,但是最终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这也使得部分农民对保险缺乏信心,因而参保积极性不高。(二)保险公司实力不足,传统农业险难以为继。农业保险是一种靠天吃饭的险种,往往是一个灾年就能吃掉以往数年的基金积累。中国农业受灾的比例每年大约在40%以上,天下论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10%-20%。近几年来,中国农业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约为125亿元,而全世界平均每年也只有500亿元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占了1/4的比例。农业保险是一种收费低、风险大、赔付率高的险种,盈亏平衡点是65%~70%保本。自然灾害、疫病突发的大面积、不可预期性,使保险公司从技术上无法回避风险,所收取的保费不足以维持赔付。因此,经营农业险的风险远大于目前其他财险产品。如果保险公司实力不足,则很难操作农业险,所以开发农业险的保险公司屈指可数。目前只有人保财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开办农业险,而由于常年亏损,它们的这项业务也在急剧萎缩。(三)国家财政给予的支持不够。农业保险不同于民政部门的灾难救济,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它不仅涉及到农村的收入再分配,还要求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吻合。目前,政府对农业保险仅予以免营业税的优惠,这显然是不够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提高财政补贴,让各保险公司真正看见其中的利益所在。只有商业保险公司看到了农业保险的利益,它们才可能自发地去开发其中的市场,而目前的农业保险市场是无利可图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较高的政府补贴,财产保险公司是不会自愿进入的,已经进入的也会逐渐产生抛弃这部分业务的想法。农业保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其基础应是政府行为。中国农业保险已经发展到了很“尴尬”的地步。商业保险被证明并不适合中国比较分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方式,因而国家必须“兜底”。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否则,发展农业保险就只能停留在“呼吁和呐喊”的阶段。(四)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较大。我国农业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经营比较分散,而且较易发生道德风险。因此,农业保险的承保手续也比较复杂,调查、索赔成本较高。保险公司在赔偿入保农户损失前,调查程序繁琐,耗费的人力与财力相对较大。保险公司稍有疏忽,有的入保农户就可能虚报损失,获取额外利益。(五)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分散。保险公司独自经营、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保险合作社经办等现行农业保险组织构成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是分散的,无法充分调动政府、保险人、被保险人三者的积极性。同时,政策性的保险机构不健全,使得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这些都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六)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保险涉及农业经济管理、商业保险、农业财政预算、农业气象、农田水利、畜牧兽医等多个学科,涵盖面较广,需要多方面协作。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保险教育,又由于农险业务分散,查勘定额、赔付兑现工作量都较其他险种大,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工作环境差,很多保险从业人员对农险都是敬而远之。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核保、理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七)保险险种少,研发能力弱。虽然农业保险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保险产品的结构还不合理,产品数量少、质量低,更新速度慢,缺乏针对性。真正根据农民收入水平、风险状况量身定做的产品少之又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与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保险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直接相关。三、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一)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农业保险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更有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给予支持。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对农业保险的立法,并制定实施细则,以确保农业保险体系顺利、健康运行,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尽快对农业保险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的目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费率厘定、赔付标准、实施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应该逐步建立农业保险补偿机制。(二)成立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保障作用,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应当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再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一并考虑在内,成立政策性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逐步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这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政策,而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政府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免交营业税,其他方面与商业性保险一样。要发展农业保险,仅靠保险公司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世界其他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表明,政府积极的政策性运作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政策性保险就是由政府来主导农业保险的供给,政府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特殊的准公共物品给予经营性补贴和其他扶植,并负责提供或指定机构经营。经营机构以对农业生产的风险损失提供经济补偿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针对中国农村范围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应对保险公司开发的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保险产品给予政策倾斜,如优先给予申报这类产品的企业以开设保险公司的牌照。同时,对保险业为“三农”服务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譬如经济发展速度慢的地方,就要优先开发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防灾防损产品。(四)设定农业法定险种。根据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保险参与率越高,稳定系数越大,越趋于合理,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各地保户的参保能力差距较大。针对地区差异,可设定部分法定农业保险,就如车险中的第三者责任险一样。这将有助于提高保户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公司的资金积累,稳定农业保险的经营。法定保险的保险费在初期可由财政提供,或从扶贫款中拨付,也可以如捐赠“希望小学”一样发动社会捐助。(五)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农业保险属于高风险险种。农业保险要能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有完善的再保险机制支持。中央政府应该强力推行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林、牧、渔等产品的生产,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内具有再保险经验的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进行分保,分散农业保险风险,降低农业保险的风险责任。(六)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风险差异性较大。现阶段,要设立一家全国性(政策性或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可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立足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七)加强保险人才培养。我国目前保险人才缺乏。据统计,全国每年需要增加的保险人才上万名。因此,要发展农业保险,还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应加大保险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同时加强保险从业资格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险职业培训,为我国的农业保险的顺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总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最关键又是最困难的时期。随着各项支持“三农”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落实,我们相信,我国农业保险必将打破“坚冰”,出现新的局面。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项目工程的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工程的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导语: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WB)在1984年就首次要求“社会性评估”应成为世行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在项目评价阶段,与经济、技术和机构评价共同进行[3]。1985年出版的《把人放在首位》,介绍了社会分析在农业、农村发展项目设计中的应用[4]。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加勒比海发展银行(CDB)、泛美开发银行(IDB)、亚洲发展银行(ADB)等在各自组织建立了社会发展部门。世界银行于1997年成立社会发展部门,强化了项目社会评价(Socialassessment,SA)的作用。[5]项目评价已从单一的经济评价,发展到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但仍以经济、技术评价为基础。而世界大坝委员会(WCD)项目决策考虑次序为:社会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与财务评价、管理评价、技术评价[6]。这就体现了一种发展趋势,社会评价将在项目评价体系与决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评价已经成为与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7]。随着社会发展观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一样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它与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是以各种各样的发展项目为载体的,可持续发展是项目的目标之一。项目为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社会评价是以人为中心,研究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项目的持续性,为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一、社会评价定义及其开展的必要性   1、社会评价的定义与内涵   项目的社会评价是指由于项目建设、实施与运营,对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自然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与影响分析[8]。社会评价主要应用社会学、人类学、项目评估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地调查、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尽量减少或避免项目负面社会影响的建议和措施,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使项目效果持续发挥[9]。社会评价是项目设计中用以分析社会问题和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框架的一种评价方法。社会评价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将社会问题分析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结合到项目设计中。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一样,也是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项目社会评价着重研究项目的社会可持续性,即项目与社会协调的问题,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研究项目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是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不能解决的。社会评价试图解决不可“货币化”的问题,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项目评价方法。经国家计委组织专家审定,2001年底国家计委正式向全国发文,推荐使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首次将社会评价作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荐在全国推广使用。社会评价已经国内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亚洲发展银行贷款项目中得以运用。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有相当大的差异。一是目标的多元性,经济评价目标单一,主要是财务赢利与经济增长,而社会评价涉及社会和环境因素复杂,没有共同度量标准;二是周期长,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社会发展目标,持续时间长;三是定量难,以定性为主,难以定量分析;四是行业定向,项目定向,行业、项目差异性大,没有通用方法;五是间接效益与间接影响多,进行社会评价更有利于对强调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公益型项目、基础性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此类项目的可行性。社会评价是经济评价、环境评价的有益补充,   2、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开展项目社会评价,有利于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保证项目与所处社会环境相协调,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完善项目评价理论,对项目全面进行评价,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并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有利于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利于吸引外资(世行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贷款项目要求进行社会评价);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有必要对现行项目评价和决策原则(以经济评价为主)进行拓展,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原则,而社会评价(SA)正是对现行项目评价的有益补充。   3、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一样可以用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评价的指标侧重难以量化的非物质指标,社会评价指标强调民族、社会性别、弱势群体(贫困、非自愿移民、老年人、儿童等)的敏感性(disaggregated),其指标体系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社会公平指标:包括利益相关者收入提高程度及差异程度、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公众参与度、就业率(如妇女就业率)、社会保障率、民族、性别公平程度、贫困人口数等;   (2)社会公正指标:包括信息公开(policy-disclosure)程度、教育机会、资源获得、就业权、性别公正等;   (3)可持续性指标:人力资源建设、机构能力建设、科技贡献率、创新能力指数、信息化水平指数、社会成本等。   社会评价主要是项目取向的,特定项目应根据项目所在行业,识别主要社会影响,选择有关社会因素,设计行业指标,进行社会评价和社会设计。   二、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1、社会评价: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项目评价方法   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视为不同经济类型(发达、发展、转型)和不同层面的干预(全面、部门、项目)公共政策和决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在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包括发展过程中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为实现全人类更高生活质量的多方面工作。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部分[10]。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该大力推进项目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有助于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把发展项目向满足地方要求的方向发展,确保社会目标被很好地确定,并保证实现它们的方法是合适的[11]。   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目标被逐进认可已经促进了人们对特定干预在可持续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导致了影响评价一体化的出现,即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指标为基础,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评价[12]。成本收益分析(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已经实践很多年,至少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方法论方面在项目层面上得到很好的发展。经济评价在战略层面得到很大发展;环境评价得到一定发展;而社会评价在三种战略评价中发展最少[13]。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又不止于经济发展,它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评价应该是多视角评价,而不只限于单一视角,应该是多视角的综合评价,这样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项目对利益相关者的一些影响往往是复杂而不可预见的,它们很难在经济上进行度量、预见、估价,而社会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一种形式,是经济、财务、技术、环境分析的补充[14],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有助于对发展项目在社会可持续方面进行评价,正如经济评价、环境评价是分别对发展项目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进行评价,这三方面评价同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评价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框架,既体现了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又有利于实现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目标是伴随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而变化的,当今社会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评价正是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考察项目存在对社会带来的贡献与影响,世行社会评价的演进历程也验证了社会评价是以社会发展目标为定向的,所以社会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项目评价方法。   2、社会评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你可以把金融包合在一起,但如果你不考虑社会方面影响,你将得不到任何东西。而如果我们恰恰考虑对人的每一影响,我们将是一个更加有效的组织”[15]。由此可见,发展的“社会性评价”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有效工具为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所运用和推广[16]。   开展社会评价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社会评价正是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人口的爆炸、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在发达国家兴起的。对我国来说,开展社会评价,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节约有限资源,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造福人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评价从社会可持续角度进行评价,与环境评价一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社会评价(SA)可以实现两个层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应充分考虑到项目对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和间接、短期和远期、有形和无形、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建设总要占用或耗费社会、自然资源,为体现“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   对世界银行资助的57个项目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会评价与项目的高回报很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增强社会文化的适应性的确与经济回报有关系。30个与当地社会经济相协调的项目平均收益率为18.3%,是27个被认为不具有社会协调性的项目的收益率8.6%的两倍以上[17]。项目的社会评价对发展项目达到发展目标起重要作用,不进行项目的社会评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我国年代前建设的水库工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移民遗留问题,造成次生贫困,至今仍然在处理遗留问题[18]。由此可见,只做经济评价,不做社会评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由此可见社会评价与经济评价、环境评价一样不只是有用,而且可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收益率,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我国一些大型工程进行了社会评价,如南水北调工程社会评价研究,从南水北调工程效益与社会影响分析、项目利益相关群体及其利益分析、项目与社会适应性、公众参与和工程风险分析及其识别等五个方面进行社会分析[19],分析论证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为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社会评价强调机构分析(Institution)、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协商(Consultation)、参与(Participation),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四个资本的可持续,即经济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20]。项目社会评价有助于实现这四个资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世行所推行的项目社会评价增强了贷款国社会评价能力的建设和公众参与的能力,有利于贷款方人力资源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项目是处于特定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因此项目社会评价要进行项目与所在地(社区)的影响、互适性分析,项目与社区是紧密相连的,社区也是构成社会的单元,所以考虑社会评价指标必须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社会评价的指标属于社会福祉指标,是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互联系。社区福祉指标可能是处理某城市或行政区重要难题及事务时一个有价值的工具,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觉悟,鼓励亲身参与,并能带来变革[21]。社区福祉指标与社会评价指标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评价也可以纳入社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如使用社会评价的方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评价。   三、结论与建议   社会评价成果采用是评价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评价主要是为了改进项目,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好的项目中去,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评价使项目决策、资源利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延续变得更加有利于人的发展。社会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项目评价方法,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我国已经在一些大型工程中进行了社会评价,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它使得项目评价更为系统全面,但社会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

项目后评价的目标评价和可持续发展分析

(三)项目后评价的目标评价和可持续发展分析 1.目标评价 (1)目标评价的层次 包括宏观项目目标分析和直接建设目标分析两个层次。 ①宏观目标层次,即对国家、地区、行业产生的影响,或对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内容: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或当地经济发展对项目产生的产品或服务的需要;项目能推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现有类似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增加对外出口产品的国民经济效益;增加人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职工生产安全程度,扶持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 ②直接的建设目标(直接目的),即项目产生的直接作用和效果。 通常评价的内容包含: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改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结构,扩大企业规模;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成本,为企业降低产品或服务价格创造条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改善售后服务,创立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等;获得较高财务或经济收益,满足资源投入的回报要求,合理配置资源。 (2)目标评价的内容 ①分析项目实施中或实施后是否达到在项目前评估中预定的目标,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与预定目标产生偏离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②在项目实施或运行中,有哪些变化,应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以保证达到或接近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目的。 ③必要时对项目的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其合理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调整或修改目标和目的的意见和建议。 表4-6 项目预定目标和目的的达到程度分析表 目标/目的 内容名称 预定值 建设可能 达到值 目标/目的的 实现程度(%) 偏离的 原因分析 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3)目标评价的方法 目标评价的常用分析方法包括目标树法、层次分析法和逻辑框架法等,国际上常采用逻辑框架法。 表4-7 项目后评价的逻辑框架 目标层次 验证对比指标 原因分析 可持续性 (风险) 项目原 定指标 实际实现指标 差别或变化 主要内部原因 主要外部条件 宏观目标(影响) 项目目的(作用) 项目产出(实施结果) 项目投入(建设条件) (4)项目目标适应性分析 项目目标适应性是指项目原定目标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全局和宏观利益,是否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否符合项目的性质,是否符合项目当地的条件等。 2.项目的持续性分析 (1)项目的持续性 ①概念 指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完成后,项目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项目是否可以继续发展下去,接受投资的项目业主是否愿意并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下去实现既定目标。 ②要素 技术、财务、环保、管理、政策等。 [2006年真题] 项目后评价中,项目可持续性分析的要素包括( )等。 A.财务 B.污染控制 C.技术水平 D.社会就业 E.政策调整 [答案] ACE (2)可持续性分析 ①进行制约因素分析。列出制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原因; ②进行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根据上一步的因素分析,分析主要条件,区分内外部条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要求; ③提出必要措施和建议。根据制约因素解决方案,提出完善项目的具体的、详细的措施建议,使之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议包括内部措施实施和外部条件创造的具体意见,重点是项目业主无法控制的外部条件,例如工艺技术创新、设备改进、价格、收费、扩建、政策性补助、立法等。 3.项目成功度评价 (1)项目成功度的标准。可以将成功度分为五个等级: ①完全成功:全面实现或超越项目的预定目标,相对成本而言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和影响。 ②基本成功:大部分预定目标得以实现,相对成本而言,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益和影响。 ③部分成功:部分目标得以实现,相对成本而言,项目只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和影响。 ④不成功:项目的目标实现非常有限,相对于成本而言,项目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效益和影响。 ⑤失败:目标是不现实的,无法实现,相对成本而言,项目不得不终止。 (2)项目成功度的测评 评价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将指标分为“重要”“次重要”“不重要”三类,不重要的指标可以不用测评,而“重要”和“次重要”的指标需要测定,一般情况下测定10个左右指标。 测定各项指标时采用五级或十级打分制,即项目后评价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对各项指标的感受程度,分别填入相应的分值,经必要的数据处理,形成评价组的成功度结论,再把结论写入评价报告。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的项目库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的重要举措。   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项目库的构筑,其目的在于把城市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计划宏观指导下创造性的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资(渠道多元化)。   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骨干和保证作用以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逐步壮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以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哈尔滨市在历发展壮大,重点工程建设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仅如已成为国际四大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冰雪节为例,其在城市发展中产生了全方位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速了冰雪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冰雪文化的发展;活跃了哈尔滨冬季文化生活,改变了市民冬季生活习俗,培养了审美情趣,锻炼了勇敢精神;促进了社会秩序好转,提高了精神文明程度;改变了哈尔滨形象,增加了哈尔滨知名度;发展了旅游业,促进了文化流;增加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开放搞活③。哈尔滨未来的发展更需要类似哈尔滨冰雪节这样高质量、品种优、效益好的系统工程,各领域中均需要类似的发动型生长极,以牵动、促进、保证哈尔滨走上持续发展,永续繁荣之路,向国际性都市目标迈进。   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经济、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系统建设,与以往的建设工程相比,有着工程浩大,标准高并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综合哈尔滨市社会、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现状特点及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的战略需求,哈尔滨寒地国际性城市应重点建设以下十二大工程:寒地高新技术产业系列工程、哈尔滨寒地国际金融贸易CBD工程,世界冰雪文化乐园工程、国际音乐文化艺术街区、世界啤酒文化公园、世界寒地文化中心、冬季奥运会体育中心、马家沟治理综合治理工程、寒地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哈尔滨综合交通网工程、哈尔滨水资源供给工程体系、哈尔滨国际通信网工程。   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哈尔滨市只有找准自己的方位,以高标准发展和建设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

请简述为什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是绿色营销理论的基础

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与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的新的营销观,是生态文化兴起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要求人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企业来讲,就是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进行绿色营销。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的持续发展为基础、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社会可持续性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整体。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在最一般意义上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布伦特夫人所指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后人瞒住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涉及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综合的发展,它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人口、科技、资源、制度、环境等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人口、环境、资源、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入手,即通过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矿山循环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矿山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灵宝黄金”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发展矿山循环经济的建议和意见等方面进行阐述,仅供借鉴和参考。一、循环经济及其特征(一)循环经济的思想认识过程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的治理,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人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人们仅仅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非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才逐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概念的提法很多,在矿业领域,我们认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三)循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企业层面(小循环)、区域层面(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当前的矿产资源现状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和30%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源于矿产资源。总体上讲,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品种全,已发现的矿产171种,探明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于世界第3位。如果按人均计算,我国人均矿产资源的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53位。从资源的特点分析,主要是一般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大宗资助战略性矿产较为短缺。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大中型矿床少、小型矿床多。从资源的利用方面分析,据统计,我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平均在50%以上。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我国资源消耗大幅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保有资源储量下降,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全国近200个矿业城市中有47座资源枯竭,400多个大中型矿山中有一半以上为资源重度和中度危机矿山,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这些情况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广泛和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明确指出:“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台湾问题,最大的经济问题是资源问题,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总体上讲,目前的资源利用情况令人堪忧。如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继续沿用传统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必然对我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矿业开发必须尽快告别传统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三、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定位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建立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规范、相关制度、办事规则、操作规程十分必要。(一)矿业开发走循环经济之路,应构建五大体系1.理论创新体系方面要加强研究,构建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具有有限性和消耗不可逆性。因而,矿业开发应该对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及矿业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资源经济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矿业开发特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2.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建立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构建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矿业开发涉及勘查、开发、利用、消费等诸多方面,因而应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在矿业和循环经济立法方面的经验,建立矿业开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矿业开发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3.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构建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资源回收的技术装备水平。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动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4.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方面矿产资源的国家属性决定了政府对矿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责任和作用。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以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发展区域多元矿业经济为指导,建立专家建议、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企业响应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资源配置包括行业间的矿山资源配置,矿业开发所需的外部资源配置,优质矿山与优势企业配置等等。5.企业文化创新体系方面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矿业企业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要把体制、制度、管理和企业文化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创新体系。(二)矿业企业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1)科学合理的设备设计、生产设计,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为了推行循环经济,要以实行绿色设计作为起点,在生产设计中就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要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便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生产设计中,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2)推行清洁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要积极主动防治工业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以零排放为目标,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3)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有力举措。针对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尾矿再利用技术等课题进行相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四、“灵宝黄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所为(一)我国黄金行业的特点黄金行业在中国整个矿业中是一个小行业,受多年来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形成黄金资源严重分割,重复建设,小矿连片,缺乏规模经济格局。由于矿山规模小,技术和管理落后,效率低,效益差,在金价低迷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随着金价逐步走出低谷,目前在中国,仍旧保留了1000家以上的黄金企业,其中很多黄金矿山企业规模小、负债重、效益差、竞争力弱。而中国黄金企业全年的黄金产量,可能就是世界一家大的黄金公司一年的产量。从产业来看,有很多的小企业事实上仍旧挣扎在后续发展不足的境地。矿权和企业的地方分割,使得在同一产金基地,多家黄金企业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纠纷不断。(二)“灵宝黄金”的发展现状灵宝的黄金生产历史悠久。起于宋朝,盛于明朝,1964年国家在灵宝小秦岭地区开展大规模地质找矿工作,1975年开始工业开采,1976年地方黄金生产拉开序幕,1984年以来产金连续稳居全国产金县第2位。曾经一段时期,灵宝黄金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一度出现开采无序、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2002年,灵宝市委、市政府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整合了地方有较好效益的枪马金矿、崟鑫金矿和黄金冶炼厂,成立了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公司成立以后,积极学习其他领先的黄金企业,在做好内部整合的同时,放眼于全国有成矿前景的区域,积极考察有成矿条件的地区,收集矿权和黄金企业信息。通过几年的投资考察,在全国逐步建立了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基地。目前,已经在内蒙古、新疆、江西、甘肃等省(区)取得了1000多平方千米的探矿权,生产规模、公司资产、经济效益成倍增长,以较强的实力跻身全国五大黄金企业,为做大做强中国黄金事业进一步贡献力量奠定了基础。(三)“灵宝黄金”发展循环经济的尝试1.综合回收有价元素根据小秦岭金矿田的矿石特性,不断研究冶炼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了综合回收银、铜、硫、铅等多种元素。目前,日处理精粉700吨,今年即将达到900吨。形成了年冶炼黄金10吨、白银30吨、电解铜近1万吨、工业硫酸16万吨的生产能力。电解铜、硫酸、白银等副产品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接近30%。生产出的电解铜作为地方一家铜箔厂的主要原料,工业硫酸为地方及其周边地区化工企业提供了原料保障。2.降低矿山贫化率在采矿生产中相继探索、采用了岩爆防治技术、悬臂梁和前探梁相结合支护技术、缓倾斜薄矿脉开采等先进适用技术。枪马分公司针对倾角>50°的矿体,研究出一种新的采矿方法——垂直分幅式沟堑采矿法,它具有三大优点:采出矿速度快、采矿费用低、贫化率低,在101脉3号采场实验后,单采场比全面法可节约采矿费86.9万元。完成了《直接顶不稳定的缓倾斜极薄矿体采矿法》的研究报告,其优点是:大量废石不出坑,降低了采选成本;并能充填于采空区,对采空区进行了处理;采用分层爆破,大大降低了贫化率,提高了入选品位。3.提高矿山选矿回收率2004年,投资500万元对所属的枪马金矿分公司、崟鑫分公司的选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使选矿工艺流程由原来的汞选+浮选改为了重选+浮选工艺流程。改造后根除了环境污染;使规模由原来日处理800吨增加到1000吨,相当于新建一个日处理200吨选厂;选矿回收率也由原来的90%提高到92.3%。2005年,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崟鑫金矿分公司500吨/日选厂2号球磨机的更新改造,使设备运转率比过去提高2%,每处理1吨矿石维修成本下降0.5元,按年处理矿石22万吨计算,年节约费用11万元。4.开发低品位矿石在新疆,对一些老矿山遗留下来的低品位矿石及尾矿进行了堆浸实验,年堆浸矿石60万吨,取得的效果被自治区黄金局作为经验推广。在资源拓展上,全面启动低品位矿石开挖。在灵宝区域,组织力量对渣坡中有价值的废弃金矿石进行开发利用,对一些废弃老坑口进行回采和残采,仅2005年就开发低品位矿石5万多吨,成效明显。5.加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对小秦岭矿区采用原位清理、修建挡墙、削坡压实等治理措施对矿区废渣堆进行了治理,治理规模57.6万立方米;采用覆土造田措施对矿区现有尾矿库进行了治理,治理规模28.7万立方米。对平整后的土地种植了优质经济树种苹果树,既及时做好了植被的恢复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矿山的水土流失,又达到了绿化目的,还可在将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此外,对黄金冶炼分公司冶炼的废渣通过渣样化验,确定其中还存有进一步利用的价值,目前,选择了合适的位置按环保要求标准集中堆放。同时,对渣样通过不同实验进行再利用研究,待有了一定规模和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时候,再进行处理。(四)“灵宝黄金”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困难当然,经过几十年的开发,老矿山开采深度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数千米以下,由此而带来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条件恶化、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难题,已成为矿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深部及复杂矿体的安全、高效采矿综合技术已迫在眉睫。应通过科技攻关,解决难采矿床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立起难采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的综合技术体系。五、发展黄金行业循环经济的几点想法和建议(1)不利的资源禀赋与较重的矿业税费共存。我国企业整体税负在世界排名前列,企业负担较重。而黄金企业风险相对较大,矿业税费偏重。采掘业税赋(主要包括: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建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外的销售税金以及其他税费)高达销售收入的12%左右,而全国工业总体税负水平为7%左右。建议国家从扶持产业发展角度出发,要留给黄金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只有纳税主体不断地发展,国家税收收入才能进一步提高。(2)从产业的角度,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和制度安排,为提高黄金行业集中度提供宏观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黄金企业的市场化,打破地域分割,为提高行业的集中度破除障碍,为企业能够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问题,制定系统、长远的开发方案奠定基础。(3)此外,资源和矿山管理部门应在法律制度、经济政策、行政管理各层次,使公益性地质调查、商业性矿产勘查、矿产开发利用各环节体现循环经济理念,把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工作做实。恢复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率”监督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建立综合利用评价体系,落实激励政策,为黄金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7期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胡晓琳 高玉清 【摘 要】从二十世纪末我国开始着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点以来,循环经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认可,在实现可持续发 展战略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其 根本途径。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涵义出发,对循环经济的优势做出阐述与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 结合河北省当前经济发展现状论述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河北省全面开展的可行性,并针对目前河北省循本途径, 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分析;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201101320)”阶段性 成果。【作者单位】胡晓琳,高玉清;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是这个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不成正比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资源的日益减少也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必要性与紧迫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性,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进入关键的推广与普及阶段,对循环经济的充分认识与研究对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经济,由资源利用到支出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具有低利用、高排放的特点。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资源与能量得到科学持久的利用,最大化的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性经济,尊重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二、循环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 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这无论是第一种现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存在消耗高、产出低、污染大的现状,我国在正确面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模式较其他模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式与策略都更加具有优势,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耗高。循环经济从经济源头上考虑到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利用以及 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实现资源的回收即减量化、再以及再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遵从3R 原则,利用以及资源化,这三个原则针对生产中不同的三个阶段:减量化针对资源的开采阶段,以将资源的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鼓励将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为投入的主要组成;再利用针对生产过程,以将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回收实现资源与产品利用率的提高;资源化是再利用的延 续,通过对废弃物的再造,实现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并能减少废弃物的有害性。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减少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经济的发展以环境的污染为代价也体现出相关部门的关注, 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紧迫性,因为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提起高度重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技术结构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减轻环境负荷,在企业的管理中也采取了许多强制手段,但是与循环经济不同的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循环经济以物质资源节约以及循环利用为核心,对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从根本上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循环经济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以及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我国步入WTO 市,“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一词也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场以来 是指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一个环保约束,这个壁换而言之我国是绿垒的出现一直严重限制了我国扩大出口,色壁垒的最大受害国之一,但是我国也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不遗余力的搞好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循环经济无论是从农业还是工业上都能够通过减少环境破坏以及发展原生态产业来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出口产品能够逐渐符合国际的环保标准,从而实现我国出口的扩大化,实现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河北省普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优势,河北省开展循环经济的普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该是河北省在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循环经济的普及在河北省是可行的主要表现为 ·34·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2011. (10).7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铝制造和铝制品产业为例,和其他金属资源一样,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铝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保有一定量的铝是必须的。如果把经济社会看成一个盒子,它周边的环境看成地球的生态环境,之前的做法相对来说是比较持续不断从自然环境中把新开采的铝输入到这个盒子当中,再有一定量的铝(废弃物)从盒子中出来回到自然界。如果这么持续走下去,输入的那一端迟早有一天会消耗殆尽从而不能维持盒子里面(经济体)的高速运行,而输出的那一端也会因为累计金属污染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因此循环经济就是为了最小限度地控制这个盒子的输入和输出,尽最大可能减小铝的需要同时维持同样或者更高的经济水平,这需要技术的个性,以及加大回收利用的效率,从而实现单位铝创造的GDP的数量。简单地说就是尽量让这个经济系统封闭起来不依赖外界的输入以及对外界的输出。 这也是一个GDP质量的指标。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对发展认识深化的标志。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经济、人文、自然诸要素的整体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着生存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字,能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量的27%,水泥总量的40%,煤炭总量的31%,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世界的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一些地方已经远远超过了极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和今后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也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追求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应该包括哪些关键产业环节?

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经济模式。为了实现循环经济,需要考虑涉及到的各个关键产业环节。下面列举一些可能包括的关键产业环节: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将废弃物品和废弃材料进行分类和回收,以便再次被使用或转化为新的产品,在此过程中也有益于减少排放量。生产和设计环节:以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为重点,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考虑材料和能够合理利用、具备适应性和耐久性的要素等问题。消费与服役环节:倡导延长商品服役时间而非过早抵达废品站。新技术和创新:采用新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资源,并有能力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倡导节约意识:推广和普及可持续消费产业及环保文化,引导人们从心理上帮助构建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共同营造一个普及节约意识的社会。以上只是一部分关键产业环节的例子。要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也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推动等多方面的合作。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经济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S

【答案】: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科学发展 B.全面发展 C.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

【答案】:D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答案】:C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命题立意】考查对基本常识的掌握。【错因分析】知识储备不全面。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