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企业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课程报告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课程报告如下:1、改进有色金属工业“三废”污染的治理技术近十年来,有色金属工业虽然开发和引进了一批新技术,但这仅限于少数企业,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仍比较低。2、改善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品结构我国是有色金属生产大国,但初级产品比重大,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特别是高新技术需要的品种,产量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

寿险公司可持续发展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国保险业持续25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的取得,缘起于中国多年以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中国保险界人士对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保险市场的潜心培育。西方国家保险业提供的一条重要且可资借鉴的经验,是惟有将保险业立足于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才能实现其稳步的前进。人寿保险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一般工商业乃至传统金融业。它注重长期性的经营,注重谨慎稳妥的发展,可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寿险业发展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那么,在各种挑战面前,中国寿险业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奠定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由于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失信现象严重,寿险领域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信用贫困已成为制约中国寿险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寿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法律调整、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及业外信用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打造保险信用的完整体系,为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寿险业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客户、个人代理人和寿险公司都处于一种俱荣俱损的“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依法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寿险业和个人代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险主体信用制度的主体,寿险公司还应加强合约管理、营销预警、财务管理、理赔管理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保险主体信用行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个人代理人展业的状况,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有效化解由于个人代理人的不合规行为所产生的保险纠纷。严格内控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及时向公众披露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使寿险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透明化。防范增量风险,构筑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增量风险是与存量风险相对而言的,意即在寿险经营中由于险种结构、保费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使寿险业产生的新的风险。不良资产和利差损是中国寿险业以前形成的存量风险,从寿险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和寿险产品结构看,已不太可能再产生新的、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和利差损。同时,我国寿险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化解存量风险的有利时机,如果能够在防范增量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存量风险就可以被逐渐稀释和化解。所以,寿险公司目前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防范增量风险上,因为如果增量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寿险公司应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防范和化解当前寿险业的增量风险。首先,在经营机制方面,寿险公司要通过完善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追求经济效益、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市场主体。其次,在技术方面,寿险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对经营中产生的增量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加强行业创新,提高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寿险业要在保持和发扬经营管理中好的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不合时宜的、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制度,用机制活力和政策导向,推动寿险业发展进步。要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新险种,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要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探索网上销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司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打造管理、销售、技术、服务四支专业队伍,实行不同岗位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配置,让发展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长期发展并形成持续的领先优势。为此,寿险业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高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强”,最理想的状态是“边大边强”,使“大”与“强”成正比。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把握好几点:首先,公司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而不是靠急速膨胀来实现高速发展。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获得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再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公司持续领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共同培育市场,营造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尽管我国寿险市场资源很丰富,但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寿险资源。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但这种竞争不应是“你死我活”,而应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消费是分不同层次的,每家寿险公司都有其市场空间,绝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违规经营,不计成本,不顾质量和风险,要与竞争对手共存共荣,在长期的竞争中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更进一步讲,寿险从业者追求的不仅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共同培育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已成为现代竞争的主流。对寿险业来说,振兴民族寿险业,不是靠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寿险公司整体合作。只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推动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医药企业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市场上成功地销售了一个产品之后,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第二个或第三个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导入。对于竞争激烈、产品成活率相对较低的大众快速消费品和医药保健品行业,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尤为迫切和更具挑战性。很多人都在说,保健品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三五年后,再大的企业也要完蛋,还经常举沈阳飞龙、三株、太阳神等企业为例。如果一个企业,它的销售收入主要依赖于一个产品,这是非常危险的。前面提到的几个企业都过度依赖于单一产品,当该产品销售下滑时(而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它所支撑的企业也难以为继了。虽然姜伟总结了他的二十大失误,或许有人说太阳神的失败是因为它的产品线延伸失误,但归根到底是它的“第二个产品”没做起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史玉柱的第二个产品黄金搭档两三年内在市场上不能领风骚,即使他再有本领,上海健特也难以再领风骚。在国内,某个产品的热销常常使得一度寂寂无名的企业刹时名声鹊起,直赚得盆满钵翻。这样奇迹似的骄人业绩,对企业决策者的心态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和破坏,于是老板们或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心肝宝贝,死守着不放;或者在推广新产品时,也是一副普天之下,我最牛逼的心态,认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干不成的”,经验主义至上,缺乏创业之初的虚心和勤奋。我们一个做保健品经销商的朋友,他刚刚从别的行业转过来时,极其虚心好学,成功地运作了一个产品,两年赚了一千多万,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钱就去找别的产品,然后按照自己的经验,还是用老一套方法去做,结果两年来,产品做了三四个,赚的一千万又赔了进去。在这方面,哈慈的老板郭立文做的相对要好一些,在成功推广了哈慈杯、哈慈五行针后,能放手让公司的营销高手像做第一个产品时一样,整合所有资源,去策划V26减肥沙淇和驱虫消食片,并取得了成功。企业的成功是某个产品的成功,企业的失败是第一个产品已经死掉了却还没有找到“第二个产品”。或者说,曾经找到过“第二个产品”却没有上市运作成功。快升和速灭成了令人悲观的行业特征,使更多的“聪明人”进行掠夺式经营,这个现象在保健品行业尤为盛行,并已漫延到医药行业,其它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上市公司中,把融资后的资金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对“第二个产品”的打造和推广,然而,血本无归的不在少数。如何使企业在产品开发上推陈出新,并连续不断的获得市场上的成功,这是所有的企业都在面临着、关心着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哪些主体参与?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种主体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政府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法规和制度,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鼓励企业和个人实施可持续发展方案,并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等。政府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推广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企业需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中。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推广“三废”处理、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改善产品和生产过程等。企业还可以加强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等。社会组织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监督企业和政府的环保行为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个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个人需要加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垃圾分类和回收等。综上所述,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电子商务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只有极少数的电子商务企业最后能够成为成功、可盈利的大企业。这样的现实,是基于电子商务产业这二十几年的发展和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的生存周期的基础上的。中国的电子商务始于1990年。而其真正发展壮大,花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到2000年这三年算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期,现今很多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人士,都是在那个时候加入电子商务创业大军的。在过去的这21年里,每一波的电子商务浪潮都伴随着企业的沉浮。而一直坚持下来,走到今天的企业并不多。阶段不同 挑战不同电子商务的概念是IBM公司在1995年率先提出的。回顾过去16年,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展初期的两到三年,是确定市场定位的阶段。往往这时候需要大量的投入,投入有差异化的产品服务来抢占市场地位。这时,网络的流量、注册用户数等都会成为很多电子商务企业争夺的重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们的团队此时也是以营销和运营为主。但经过两三年确定市场地位以后,这些企业便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扩大其在电子商务市场上的地位,从而成为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处于这个阶段的典型就是京东和凡客。它们如今都十分注重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和客服体系的完善。实际上这就是第二个阶段的主题:快速复制与扩张。经过六到七年发展之后,一个成功电子商务企业就会发展到“商业模式的再造创新”阶段。这时候企业会发现一直坚持的商业模式出现了瓶颈。这时就需要这些企业对商业模式进行再思考,进行再造、创新。在中国,有八年以上历史的电子商务企业都在做这个事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它推出了Q+。其实,这三个阶段可以简单概括为从生存到优秀再到卓越。电子商务的历史验证了这一成长曲线。实际上,一个电子商务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所面临的挑战和运营难题也不同。对于处于第一个阶段的企业,最主要目的就是生存。这时候大部分的企业管理体系都会追求一个快速、灵活、多变的发展。但当这些企业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快速复制和扩张后,很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遇到困难。首先,它们发现对核心优势、技术的复制出现了困难。今天你是做母婴行业的,如果想转去做个人护理的话,可以发现原本拥有的很多优势都难以被复制过去。其次,遇到的困难是人才的缺乏和领导力的缺失。自己的人才被别的公司挖走,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不断下降。我们常说,执行力的下降关键在于领导力的缺乏。这往往是第二个阶段里,大部分企业都会出现的情况。除了领导力,执行力的下降也与企业规模大了以后,整个运营效率的下降有关。当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遇到瓶颈、被竞争对手赶超的时候,就需要企业商业模式的再造和创新。这时企业的困难在于,它所形成的新的商业模式可能得不到原有管理体系的支撑。很多做搜索、传媒抑或是新媒体的企业去做电子商务,走得都很艰难。艰难的原因就在于此:它们的方向是对的,但内在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架构却很难对新的模式形成支撑。这就是瓶颈的根源发展到第三个阶段,问题的焦点就会集中在如何形成与商业配套的管理体系,如何形成整合的效应,如今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也呈现出了动态加速的新趋势。虽然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复制,第三个阶段是商业模式的刨新,但今天所看到的电子商务企业,这两个阶段往住是混合在一起的。很多B2C的企业既在做产品的扩张,同时也在做商业模式的变化。所以可以看到凡客诚品做的凡客达人,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创新。中国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下动态的发展,必须要把扩张和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成功。这是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生存之道。主动转型 势在必行电子商务企业在成长曲线的三个阶段里有两个拐点。企业从生存阶段进入到扩张阶段时遇到的挑战是规模化的挑战:如何快速地复制,如何应对规模化的挑战?而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也就是从优秀的企业到卓越的企业,其间会遇到持续不断的挑战。遇到瓶颈,如果不主动转型,这个瓶颈可能会制约你的发展,导致整个企业被人并购,甚至失败。今天的转型不是被动的,不是等瓶颈出现、现金流不够、投资钱用光后的转型。我们需要的转型是主动的转型。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持续转型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关注。首先是创新的成长战略。今天在电子商务中谈创新,谈的不再是电子技术的创新,更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创新绝对不是某一个人的灵感、某一个领导者的直觉,它应该成为一个组织的能力、一个团队的能力,应该有科学的方法来掌握和控制。电子商务的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对自由产品的服务层面,对企业边界的层面,对整个产业价值链定位的层面。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面,亚马逊作为一个在线零售商,就有很多的创新业务,其中与IBM做的云服务就是典型。亚马逊为很多企业提供了云服务,这其实就是对产品服务的创新。而团购的崛起和发展,实际上改变了企业的边界,也改变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可以说,团购是电子商务产业至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其次,电子商务产业有了创新以后还不够,支撑这个创新战略的是我们的运营体系。电子商务转型过程中,从一个快速的体系变成一个灵活、规范的体系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努力。简单说来就是:面向客户的前台要简单、体验好;中台,就是供应链,要灵活可拓展;后台,也就是知识体系,要标准可复制。这个就是构筑电子商务既灵活又规范的运营体系的关键,也是支撑我们创新战略的关键。最后,说到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的转型,必然会提到商品的供应链。这是很复杂的问题,但可以粗略地概括成端对端的商品管理和采购、面向客户的订单交付和逆向物流。在业界有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卖鞋的会给客户送三双鞋,如果买了其中一双,另外两双可以免费退货。看似很简单的退货,却对供应链管理体系有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支撑创新战略的,必须是一个既灵活又规范的体系。现今有很多时尚产业方向的电子商务企业,它们对供应链体系的时间要求很高。它们会与大型的服装企业合作,把供应链变成“3+12”的模式,就是产品的设计、制造、上架变成两条主线:流行款和时尚款。“3”称之为流行款,按照春季、夏季、秋冬季来发布。“12”就是时尚款,每个月都会发布。支撑这个理念的就是一整套灵活且又规范的商品规划、采购和供应链体系。支撑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除了硬性的战略运营,还需要看到往往被忽视的软性因素,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有时候聘请的高管人员很难融入企业,这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文化有关。如何转变企业的文化?早期以创业为核心的文化怎样才能变成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这是所有企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领导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 核心能力今天,不管是战略,还是运营,或者是企业的文化,支撑它们的都是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来支撑它们、固化它们,企业才能够形成核心力量。所以,这些电子商务企业的IT部门,压力非常大。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业务进行持续创新和提供差异化支持。它们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业务,同时还需要对整个已有的系统进行运维(指对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好的网络软硬件的维护,其中也包含了对应用软件的维护)。这个运维是低风险的。同时企业的首席信息官还需面临整个IT团队的建设。据统计,电子商务企业当中80%的IT员工平均工龄不到两年。与此相对应的是,传统企业中,IT部门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企业信息化的职能。而这对IT团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时,这些企业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协同问题;二是系统架构怎样才能兼顾灵活性和扩展性;三是IT运维管理体系如何规范化。总而言之,电子商务的成长需要可持续的发展。

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公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1)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网络资料

如何发展独角兽企业 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

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掀开了商业变革。过去可以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打造出的商业巨头,在现在依托互联网可能只需要几年的时间。独角兽企业原本是美国风投界的术语。用来描述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这些企业最初通常是以软件为主,但现在渐渐包括了其他领域的行业。到2015年8月止,在独角兽企业名单上排行在前的企业有交通、电子消费品、住宿、大数据和社交媒体。成为了独角兽企业一定利用核心技术的优势去占领市场,也就是将产品推向整个目标市场,并获得主要的市场份额。因为大多数科技公司瞄准的市场都是倾向于赢者通吃的,只有获得了主要市场份额,公司才能真正获得回报,也才有更多的资源去制造新产品,创造新价值。然后进入下一代产品的开发。每一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现在的技术在飞速发展,每一个产品都可能过时,并且过时速度比以前更快。如果你只是把产品推到市场,却没有不断创新去满足新需求,那么很快就可能被更好的产品取代。第三是除了产品和销售之外的所有事情,这些事是建立公司的基础,包括财务、人力资源、法务、市场、公关、投资者关系等等。多数独角兽企业将人才、品牌和企业文化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优先战略。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而言,努力通过这三大方面的建设与员工和客户建立并维持信任非常重要。这种信任与人才和技术一样,将成为关键的优势。独角兽们更希望通过战略合作最大化应用新兴技术,海外拓展、并购等有助业务领域多样化的战略都非他们的优先,说明独角兽更乐于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开放思维、合作理念和专注精神是独角兽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一家企业要想获得成功,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技术过硬;第二是这家企业的产品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在未来中国的独角兽企业也会越来越多,愈发壮大。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有何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现代世代的需求,而又不会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积极影响。首先,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相互影响。企业需要采取可持续的经营策略和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保护员工和社会受益者的权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承担起社会责任,这包括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良好工作条件、遵守法律法规,支持社区发展,以及关注和回应社会的关切和问题等。这些行为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建立创新、透明和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提高竞争力,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也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相连。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购买环保、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如果能够积极回应消费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在经营中遵循社会责任的原则,将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认可。知识扩展:- 目前有许多国际标准和准则指导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报告倡议(GRI)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员工权益保障、反腐败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和具体内容。例如,对于农业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可能意味着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实践;而对于能源行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可能涉及到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等。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如何理解"资本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资本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本结构(这里主要指股权结构)所决定的企业控制权影响着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 模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但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与控制权博弈过程,企业的 资本结构总会发生变动。如何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怎样才有利于使企业各利 益相关者间的合作持久并使资源配置不断向着有效的方向发展呢?这些是促使资本结构的 长期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案例1】预计负债与主观判断 1.预计负债计提的影响 公司年度内预计负债计提金额有所增加。增加的部分会引起企业的负债增加、费用增 加,并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 8 2.质量保证费用的估计应该考虑的因素 质量保证费用的估计主要应该考虑企业产品自身质量的状况、企业在质量保证方面的 历史经验以及企业的营销策略等因素。 3.与其他企业比较需注意的问题 与其他企业比较,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企业之间的营销策略、产品质量差异以及 业务结构差异等因素。

企业发表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利弊

中国经济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在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背景下,我们在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之间所作的一种理智权衡与果断抉择。 而可持续发展,是考虑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平衡发展的模式。 有利的一方面是它符合我们转型的要求,而最终也能达到我们要求的目的。 不利的一方面是它目前是基于发达国家而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来说势必意味着高投资,高成本,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温饱都是问题,那就更无法谈论可持续发展了。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没有任何的企业,可以脱离可具体的社会氛围而独立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关系学》里规定了既往全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这一定义的原因。

为什么企业比政府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来维持公司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保证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增长。1.企业的核心能力对公司的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更难复制、更好地服务的特殊能力。从本质上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主要体现在:持续的创新能力,独特的企业文化,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核心能力的企业,在竞争中不容易失败,不容易被社会所淘汰,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创新与控制相结合,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创新力是指在面临多种市场竞争和机遇的情况下,对内部、外部和外部的生产经营要素进行适当的再整和,以达到最优的状态,并使其增值。控制力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能够将影响其存在和发展的有关要素有序地保持在预期的状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会产生短期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创新与控制相结合。3.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领域每个公司都有其主要的经营领域。在这一领域,公司将继续扩大生产,增加利润,以适应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会因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有所改变。这些改变将会使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受到负面的影响,使其利润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企业要提前预测各种不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积极拓展新的市场,以确保公司整体的利润水平稳定增长,从而确保公司的持续发展。4.要使企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改善、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只有在充分关注社会效益的情况下,企业的品牌价值才能得以提升,无形资产也会随之增加。

如何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让企业做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做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建设的八个方面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诚信缺失正在破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营,由于企业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随时可见,消费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损失每年在2500―2700亿元,占GDP比重的3-3.5%。很多企业因商品造假的干扰和打假难度过大,导致企业难以为继,岌岌可危。为了维护市场的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企业必须承担起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社会责任。科学发展企业的任务是发展和赢利,并担负着增加税收和国家发展的使命。企业必须承担起发展的责任,搞好经济发展,要以发展为中心,以发展为前提,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扩大纳税份额,完成纳税任务,为国家发展做出大贡献。但是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任何企业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也不能只顾局部,不顾全局,更不能只顾自身,而不顾友邻。所以无论哪个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在“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特别紧缺的国家,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节约资源相适应。企业不能顾此失彼,不顾全局。作为企业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节约资源。并要下决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保证经济的运行安全。这样,我们的发展才能持续,再翻两番的目标才能实现。保护环境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危机,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企业一定要担当起保护环境维护自然和谐的重任。文化建设医疗卫生,公共教育与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特别是公共教育,对一个国家的脱除贫困、走向富强就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医疗卫生工作不仅影响全民族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社会劳力资源的供应保障。文化建设则可以通过休闲娱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的国家,由于前一个时期对这些方面投入较少,欠债较多、存在问题比较严重。而公共产品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固然是国家的责任,但在国家对这些方面的扶植困难、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分出一些财力和精力担当起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责任。发展慈善事业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还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农村的困难就更为繁重,更有一些穷人需要扶贫济困。这些责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但也需要企业为国分忧,参于社会的扶贫济困。为了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们的广大企业,更应该重视扶贫济困,更好承担起扶贫济困的责任。保护职工健康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保障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和确保职工的工作与收入待遇,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为了应对国际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也为了使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和确保护工待遇的责任。作为企业要坚决作好尊纪守法,爱护企业的员工,搞好劳动保护,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和保证按时发放。企业要多与员工沟通,多为员工着想。发展科技当前,就总的情况看,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较差的,资源投入产出率也十分低。为解决效益低下问题,必须要重视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煤、电、油、运的消耗,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尽快改变技术落后状况,实行了拿来主义,使经济发展走了捷径。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引进风依然越刮越大,越刮越严重,很多工厂几乎都成了外国生产线的博览会,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确没有引起注意。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发,加大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努力做到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社会责任范围(1)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在现代社会,政府越来越演变为社会的服务机构,扮演着为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和实施社会公正的角色。在这种制度框架下,要求企业扮演好社会公民的角色,自觉按照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经营、照章纳税,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和义务,并接受政府的监督和依法干预。(2)企业对股东的责任。现代社会,股东队伍越来越庞大,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与股东的关系逐渐具有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的性质,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也具有了社会性。首先,企业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责,力争给股东以丰厚的投资回报。其次,企业有责任向股东提供真实、可靠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不得欺骗投资者。(3)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与消费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要借助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实现。作为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的组织,提供物美价廉、安全、舒适、耐用的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企业的天职,也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对提供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承担责任,履行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不得欺诈消费者和谋取暴利,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自觉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4)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属于内部利益相关者问题。企业必须以相当大的注意力来考虑雇员的地位、待遇和满足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者的权利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及各社会团体的普遍重视。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牛仔裤制造商Levi-Strauss在类似监狱一般的工作条件下使用年轻女工的事实被曝光后,为了挽救其形象,推出了第一份公司社会责任守则,随之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应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也纷纷效仿。1997年,长期从事社会与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委员会(CEP)成立认可委员会(CE2PA),2001年更名为社会责任国际(SAI),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制定了全球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即SA8000标准及其认证体系(2001年修订)。(5)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实践证明,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的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环境革命改变了企业对待环境的态度——从矢口否认对环境的破坏转为承担起不再危害环境的责任,进而希望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影响。然而,环境日渐好转的情况仅仅发生在发达国家,整个人类并未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新兴国家人口和经济的飞速增长。虽然这些政治和社会问题超出了任何一个企业的管辖和能力范围,但是集资源、技术、全球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动机于一身的组织又只有企业,所以企业应当承担起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经济这个重任,进而利用这个历史性转型实现自身的发展。(6)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区的组成部分,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企业对社区的责任就是回馈社区,比如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为社区的公益事业提供慈善捐助,向社区公开企业经营的有关信息等等。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意识到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报给所在社区是其应尽的义务。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孔茨和韦里克认为,企业必须同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加者。

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目的

公司的目的就是盈利,否则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可能,开展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公司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利息最大化。

什么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现代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本质在于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是需要培育自身核心竞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和可持续的发展。反之,一个企业没有核心的价值取向,没有顺应社会发展的经营理念,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例如,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的知名电器企业——黄河电器厂,该厂生产的黄河彩电曾经一度畅销,但是由于管理落后,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注重创新,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销声匿迹。 21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如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都将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企业文化也要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同仁堂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同仁堂一贯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建立起了其文化质量观,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198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同仁堂的企业精神就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已任,恪守诚实敬业的品德,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始终坚持童叟无欺,一视同仁。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面对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他们不断进取和创新。  如今的同仁堂,继承了历史上讲人和的好传统,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新内容,从多方面创造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公司以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为原则;以“人和”为特色;以关心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内容,营造日益改善的生活环境;以塑造企业形象为重点,形成良好的物质环境;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形成特色突出的文化环境。  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改革用人机制,制定和完善以人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待遇,优先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解决住房问题,为学有所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同仁堂从最初的作坊店发展到今天的集团公司,从民间验方、宫廷秘方到高科技含量的中药产品,从丸散膏丹到片剂、口服液、胶囊剂等多种剂型,330多年的历史无不渗透着同仁堂文化的创新发展观。  在企业发展上同仁堂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同仁堂海内外营销网络建设,立足本市,扩展全国,进军海外,建连锁店;积极进行符合同仁堂发展需要的新技术项目的落实与探索;积极借助国际互联网络的优势,探索符合同仁堂特色的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尝试建立符合同仁堂药品质量要求的药材种植基地;积极探索海外融资渠道,做大做强上市公司。21世纪的同仁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透过同仁堂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不难理解究竟是什么使同仁堂跨越三个世纪仍保持青春。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把优势的文化传承下来,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使优秀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  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长期坚持和培育。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

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有哪些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一是“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其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以及提高社会的平等性,确保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求得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既要重视数量增加,又要重视质量提高,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把数量增加建立在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二是“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与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同于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强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三是“目的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综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寻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人口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的,但是,环境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小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保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中小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学

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企业发展的产品、项目必须要长远,不能图一时之利,就放弃长久的项目;2、企业的制度,要做到狼性管理和人性管理相结合;3、企业的创新意识,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4、企业要有宏观的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占得先机。

如何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如何建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管理,企业文化,薪酬体制,生涯规划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采取什么等方式提供可持续发展的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繁荣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中小企业在战略意识、人才、融资、技术以及营销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进步最具活力的源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繁荣市场,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及多样化需求;配合协助大企业生产,增加出口;创造就业机会、活跃市场以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追求的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注重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适度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日益突出的中小企业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中小企业也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促使中小企业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施加了约束力。从国际上看,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所涉及的领域日趋广泛,且多与国际贸易挂钩,这使得贸易壁垒从关税壁垒转向绿色壁垒;从国内形势看,《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提出,已经为国内企业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而1996年以来实施的与国际接轨的ISO14000、ISO19000系列标准更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因此,中小企业要主动实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次,面对资源、能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资源是“自由取用产品”的观念已经被摈弃,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应当将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资源型经济”转变为以“低投入、高效能”为主要特征的“节约型、循环型经济”,企业必须把“可持续性”作为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来规划实施。  最后,市场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中小企业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绿色产品”。在这种绿色消费趋势的影响下,中小企业为了保持生产和效益的持续性,就必须摈弃以往高污染产品的生产而代之以“绿色产品”消费为主,在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生态环保效应的同时,保持乃至增加了市场份额,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无论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中小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  二、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除了具有规模小,业务单一;灵活性高,造应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等特征外,在市场竞争中还面临缺乏战略意识、决策随意性大、缺乏人才、融资困难、信息闭塞、技术落后、营销能力弱等问题。  (一)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战略意识。在战略上的幼稚和不成熟,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生长环境有直接关系。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造成中小企业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者战略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是凭借创业者对个人价值,事业和冒险精神而快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成功思维摸式”,致使经营者长期以来不重视企业的全局、长远、基本问题,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规划,往往注重眼前市场,不能面向未来,为了寻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  (二)中小企业的决策随意性强,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家族经营制,企业家个人对企业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过程过于简单,在信息收集和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对于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缺乏科学的决策和约束机制。这种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相对稳定的,处于上升通道的市场环境下,在创业初期和经营相对单日一时,尚可以发挥决策高效率的作用。但随着企业多元化进程的发展,在不确定的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决策的随意性往往造成经营的盲目发展。给企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和严重的后果。  (三)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充裕的资金。市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工作待遇偏低,缺乏合理的激励和培训机制,因而很难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使它们很难形成自已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即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和持续创造先进经营手段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规模小,积累少,经营风险大,信用担保能力弱,较难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和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导致融资困难,生产资金短缺。  (四)缺乏有效的竞争约束机制。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均是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为主,他们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往往采取竞相压价,甚至偷工减料的措施,以获得短期的经济上的效益,使市场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之中。这种做法在短期来讲可能有较好的成效,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革除掉这一恶习,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此外,我国大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一种科学理念支撑。体现在缺乏合理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对员工缺乏信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缺少凝聚力,都是因为缺乏这种科学理念支撑造成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其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日趋严峻,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树立战略思维、提高管理者素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设企业文化、培养企业核心能力等,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战略思维。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下作决策的基础,是指导企业长远发展的航标。树立战略思维对每一个企业都很重要,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所面对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而且它们能够控制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改变环境很难,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应环境。环境的剧烈变迁使中小企业经营者们凭借过去的成功经验不足以应付未来的挑战,只有立足企业长远发展,在客观把握环境、自身资源的基础上,确立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战略意图,积极进行战略变革,以拓宽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提高员工素质。通过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为企业决策和制定战略规划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吸引高素质人才为中小企业服务。首先要更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的观念,确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其次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只要企业能够真正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使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第三,致力于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想方设法激发人才的最大能动性。总之,中小企业只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改变观念,吸引高素质人才为中小企业服务,提高员工素质,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三)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要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中小企业就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治理结构,完善权力制衡机制,规范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真正建立起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从基础规划到日常性的维护程序、从员工操作水平到完整的工艺、质量体系的建立等制度的制定到操作、考核过程有待于细化、量化。工作中要杜绝有赖于估计和模糊概念、各自为政的作风;需要积极培养我们组织架构中,适应要求的、善于协作的、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提高管理水平,科学的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四)建设企业文化。众所周知,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靠企业文化的渗透。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观念的总和。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企业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将优秀的企业精神长期融入到企业组织结构、组织系统和程序、企业标识等方方面面、使企业的文化理念成为每个成员自觉的行为,成为社会各界认知企业的窗口,成为消费者信赖企业的源泉,如企业的形象,企业制度等。  (五)构建合作的企业联盟。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单个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应实施合作竞争战略,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增强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缓和内部竞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集群规模优势,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强化学习能力与创造性并重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小企业必须“活化”组织结构层次与激发组织创新,将业务运营系统与变革思想融为一个整体,从而为业务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撑动力。

企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几个要素?

个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两点:1、不断健全制度,依据制度说话,持续按照制度执行。2、人才储备,岗位替换制度,每个岗位上的人突然消失可以迅速找到替代者,平时做好人才培养。做到这两点基本上就半自动运转了。

什么样的企业才可持续发展?!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来就是体现在特定的能力上。而这种能力本身又可以视为多种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其具体体现形式分析,可大体分解为十个内容。我们姑且称之为十大竞争力。    (1)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尸。决策竞争力与企业决策力是一种同一关系。决策频频失误的企业,肯定没有决策竞争力。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企业决策力薄弱。    (2)组织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最终得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也只有当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事事有人做,并且知道做好的标准时,才能保证由决策竞争力所形成的优势不落空。并且,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必须以它为基础的。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明确而恰当地界定企业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没有恰当的人承担并完成,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从何而来?   (3)员工竞争力。   企业组织的大小事务,必须有人来承担。也只有当员工的能力充分强,做好工作的意愿充分高,并且具有耐心和牺牲精神时,才能保证事事都做到位。否则,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的空话。保障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证活动的主体——员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意愿、耐心和牺牲精神。   (4)流程竞争力。   流程就是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的总和。它直接制约着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没有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的运行,也就不会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的做事方式没有效率,也就企业组织运行没有效率和效益,这直接是企业没有执行力。    (5)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就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一种整合力,它直接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个法则,之所以能够成为蒙牛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就在于这二十五个法则都变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于它。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统一,并且腐朽落后,决策就不免频频不失误,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竞争力。   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但仅有质量却不能构成品牌。它是强势企业文化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折射体现。因而它也直接构成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一种能力。没有品牌竞争力,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都不认同企业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结果,企业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更谈不上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种资源。因而它是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7)渠道竞争力。   企业要赚钱、赢利、发展,就必须有充分多的客户接受他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宽阔有效的渠道,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客户隔离,也就必然会惨败无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种资源,渠道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8)价格竞争力。   便宜是客户寻求的八大价值之一,没有不关注价格的客户。在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等的情况下,价格优势就是竞争力。没有价格优势,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淘汰。因而这一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9)伙伴竞争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万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为过去,要为客户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务和价值满足,也就必须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合作伙伴的支持,也就无法适应客户价值满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它的增强,也就直接是企业支持力和和执行力的提升。    (10)创新竞争力。   一招先,吃遍天,这是市场竞争中的不二法门。要一招先就必须有不断的创新。谁能不断地创造出这一招先来,谁就能在这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它既是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十大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就体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十个方面的竞争力,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会直接导致这种能力的下降,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降低。但这十种竞争力又各自相对独立。任何一个企业,拥有了这其中任何一种竞争力,也都是市场竞争一个制高点的占领。

如何认识海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对海尔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简单来说 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螺旋式上升的特性。

如何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1)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3]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横向并购,是指生产或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   (2)文化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面对纷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是靠企业文化的主导。   (3)制度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企业制度。   (4)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区别于企业而具有本企业特性的相对竞争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5)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认为企业发展取决于以下几种要素:人力、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

什么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企业管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需制定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并制定详细计划予以实施。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除了存量收益保持,更需要创造增量收益,而增量收益的获得,离不开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创造增量的能力,因此,企业拥有创新驱动战略、文化及机制,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企业发展中应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何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1、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3]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横向并购,是指生产或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2、文化持续发展战略:所谓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面对纷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是靠企业文化的主导。3、制度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企业制度。4、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区别于企业而具有本企业特性的相对竞争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5、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认为企业发展取决于以下几种要素:人力、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应答时间:2021-04-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根据企业的需求,适时的调整人才引进工作。要加大铁路、市政、港口等外系统的人才引进力度,及时调整毕业生招聘专业分布,弥补各系列人员队伍发展不均衡问题。除了招收传统专业毕业生以外,还应逐步扩大其它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实现企业人才结构的均衡发展。 (2)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多数项目的领导班子还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任命,而作为上层领导,不可能对下面的每一个职工的工作能力都能了解。这就需要我们项目的领导要及时发现人才,推荐人才。这对于项目领导来说,是件两难的事。如果把优秀人才推荐到领导岗位,怕提拔以后,会调入别的项目,自己本项目少了一个能干活的人,不推荐的话,又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但作为一个好的项目领导,要有大局意识,就应该大胆的起用人才,把优秀的人才及时向公司推荐,使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即使推荐的人提拔后调入别的项目,使自己的项目损少一员干将,但对于项目上其它的技术人员,就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总会听到一些技术干部在抱怨,不愿意在这个项目干,甚至不少人因此而跳槽,这其中有个人的原因,但我们的项目领导在人才使用方面,是不是能抛却私心,给每个技术人员一个公平的机会?反之我们有些项目,为公司培养了大批的年轻技术干部,在这些干部提拔后,调入别的项目,我们这些项目同样把项目做得特别的好。

简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 企业可持续成长分析与财务成长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1  摘 要 企业可持续成长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与财务成长管理相互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阐释了可持续成长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对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中,财务成长管理所起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可持续成长 财务成长管理 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企业发展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与环境同步建设的一种科学发展方式,适应了当下经济的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注重实现短期经济效益,而是从企业长期效益的实现出发,对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和意义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成长是指企业在发展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资源、人口以及环境等因素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的连续增长,同时,实现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并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需要遵循的、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同时同步做好保护工作,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不过度使用和浪费资源,合理开发,有序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意义   1.利于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增强竞争力   可持续成长是一种基于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一种发展模式,利于企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可持续成长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不断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完善企业发展模式的,是一种发展与成长并行的发展方式,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这种成长模式下,由于企业的整体实力得以不断壮大,且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力量,因而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2.利于企业财务成长策略的制定   财务要想实现较快、较好增长,必须从企业发展中与资源和环境关系的处理情况,来推断企业的发展潜力,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速度作出预测,并以此制定出相适应的财务成长策略。如果一个企业并不能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行,则很容易出现企业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矛盾的情况,即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社会效益,造成企业内部资源无法实现配套,最终引发财务危机,此种情况下,财务成长策略也就失去了制定的参照系。   二、企业可持续成长与财务成长管理   企业可持续成长与财务成长管理有着密切关系。科学的财务成长管理战略,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为此,财务成长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财务环境   应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环境,即处理好财务与企业资源、企业发展能力等的关系,了解企业内部潜力,并据此制定适应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成长策略。另外,对外应与企业的各项具体发展计划以及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相适应,只有使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均能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协调,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用。   (二)制定合理的财务成长策略   根据企业的成长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成长战略,以使财务的成长切实能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分别制定长期和短期财务成长目标,不仅对企业当下的经济发展效益目标做出具体要求,切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企业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制定好财务目标。其次,应将短、长期目标分别予以细化,将财务成长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成长项目中,并落实相关的责任,保证每一个财务预期成长目标的实现。再次,为确保财务成长目标的实现,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应制定相应财务成长监控方案,对财务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适时进行监控。财务成长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一脉相承,将会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做好企财务成长管理的评价工作   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财务成长情况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度相互对照,并进行认真研究,找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所形成的一种比例,从而找到财务成长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最佳作用的管理力度,以使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通过财务成长予以不断推动。   三、财务成长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财务成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为此,财务成长同样需要走一条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在此,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始终坚持可持续成长与协调成长的核心位置   财务的成长状况必须通过将企业的经济状况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进行衡量,短期的财务成长并不能说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长期的、持续稳定的财务成长,才能反映企业良好的发展状况,并说明企业具备可持续成长的潜力,由此,应将可持续成长放在财务成长的核心位置。另外,企业的财务成长只有协调好盈利成长与销售成长的关系、外部市场发展环境与企业内部自身资源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实现较长远的成长效果,为此,还必须将协调成长放在财务成长的核心位置。   (二)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   财务成长最终由企业的盈利额度反映出来,因此,不应只追求企业 “做大”,片面扩大企业的销售规模,而应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额度,即保证企业同步“做强”。只有实现“做大”与“做强”并行发展的态势,才能实现财务的真正成长,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结语: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是顺应当今国内外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科学的成长模式,鉴于每个企业均是以盈利为发展目的的,企业可持续成长与企业财务成长管理又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可持续成长对企业财务成长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财务成长管理又不断推动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步伐。当前企业应通过不断加强对财务成长的管理,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维灿.基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财务战略思路探讨.商业会计.2010(18).   [2]张建军.企业可持续发展下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经济师.2009(03).   [3]郭清章.浅谈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财务战略制定.时代金融.2009(06).

[平衡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五项策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了。随便翻开一本主流商业或IT杂志,至少可以发现一篇与减少碳排放或绿色IT相关的文章。   今年早些时候,Gartner公布了可能影响企业2008年及以后决策的10项预测,其中3项是:   到2009年,将会有超过1/3的IT组织在其前6项IT商品采购标准中至少有一项是环保标准;   到2010年,75%的组织将会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源耗和碳足迹作为强制性的硬件采购标准;   到2011年,大型全球性企业的供应商将要通过经审计的流程来证明其绿色实践,以保持其作为优先供应商的地位。   这些预测将在未来几年对大多数企业和政府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和组织该如何来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呢?我们认为,企业可以采用以下5项策略。      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始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估。   首先,企业应该就碳排放量、耗电量或用水量对公司活动进行度量。在这些环境影响因素得到评估后,就可以制定切实的目标来予以修正。接着,企业应该选择一种可信赖的绿色会计方法论。   一些具有生态意识的组织已经开始成立专门的治理机构或可持续发展理事会来指导绿色投资。这一跨部门的组织负责协调各部门的行动策略,以保证公司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思科公司就是一个大力加强生态意识和碳意识的典型代表。思科的技术和通信负责人将其环保战略作为2007年公司的首要任务之一,并成立了跨部门的思科生态委员会来制订相关策略,以减少公司的碳足迹,提供环保型产品。目前,思科正在推动三个领域的环保计划:客户解决方案、责任运营和产品监管。这三个领域的运行情况都由一个负责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仪表盘来评估和监测。      管理高层应关注环保      企业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会反映在其战略计划上。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应当包括对环境风险和机遇的评估。   管理高层应当设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传达给组织中的每个人。领导者应当定期汇报进度,并通过将环保成果融入业务规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企业可以考虑采用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如由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制定的适用于全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来制作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将可持续发展的更新信息纳入企业年度报告中。   挪威康菲石油公司就是时刻不忘环保的一个组织。在有潜在危害的环境中工作时,如天然气处理装置,如果周围条件发生改变,对人员和资产面临的风险可能在瞬间增加。康菲石油公司的作业成本高昂,而且能源价格的波动很大,如何遏制成本,又不危及人员健康和带来安全问题,成为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已经应用SAS解决方案数十年的康菲石油公司如今部署了SAS Strateg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解决方案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此外,康菲石油公司还应用SAP软件来实现废金属循环利用的目标。      引导利益相关方参与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户顾问委员会、非政府组织和供应商小组提供的直接反馈,可以帮助企业积蓄市场力量,并提高绿色计划的透明度。   利益相关方可促使企业兑现自己的承诺,还能为企业形成新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带来灵感。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责任战略计划中将供应商作为利益相关方非常重要――他们的产品和工艺流程直接影响企业的碳足迹。当所有供应商都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时, 就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近,美国杜邦公司与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组织了一个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团体,以建立负责任的纳米级材料开发流程。虽然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良好,但是要确保在纳米产品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健康和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而产生的纳米风险框架是一个奠基性的工具,它将为寻找纳米材料的公司创造一个安全、公平的竞争平台。      加强技术投资      如何才能利用现有的商业智能软件和资源来帮助企业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呢?如果组织已经投资了一种技术基础设施,它能够让企业查看和管理整个组织的绩效指标,那么企业应该立即将绿色指标添加到现有的指标行列中去。   企业应打破信息孤岛,并学会利用商业智能平台来集成和管理与环保计划有关的信息资产,企业可以使用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来评估企业的碳足迹,了解并满足碳排放披露项目组织报告中所提出的标准。   企业还应努力了解数据的相关性,以便识别哪些度量指标对于改进可持续发展、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提高内部和外部透明度最为重要。   除了保护能源和水资源之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企业组织还应该积极寻找减少浪费的途径。Waitrose是英国最著名的食品供应商之一,承诺要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新鲜水果和蔬菜到包装食品,再到卓越的客户服务。Waitrose拥有190多个分店和15500条产品线(其中每年有30%的产品线在更新),需要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并及时准确地向各个商店提供产品。合理采购以减少库存占用,并最大化地销售库存产品,对Waitrose的业务发展非常重要。   现在,在SAS需求预测解决方案的帮助下,以及SAS合作伙伴的支持下,Waitrose正在实现更加准确的商店补货业务,以满足重要客户的需求。自该系统部署以后,分店的存货量至少降低了8%,减少了4%的浪费。Waitrose分店订购发展部经理Gail Richmond表示:“SAS需求预测解决方案的应用,使得我们190多个分店的生产力、效率和财务收益都有所增加。我们原先估计可减少浪费2%,实际结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专注创新      生态意识、领导、技术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对企业的绿色计划的落实都很重要。但是,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企业必须着手变革既有模式,创建全新的解决方案和前所未有的客户协作方式。   企业精神是将人才和资本吸引到企业的根本。如果企业领导层能够领导实施创新的环保计划,企业就可以更好地留住现有客户,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Novozymes是一家在生物创新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丹麦公司。目前,Novozymes研究人员的目标之一是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生产更具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生物酶,以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生物燃料。   来自SAS的JMP统计发现软件是Novozymes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它在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以及将数据的结果提供给大学和客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ovozymes最后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使用生物酶,利用玉米和纤维质生物生产生物燃料的成本有了大幅的降低。在设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时,不要过于保守。企业不妨参考Novozymes来确定企业的绿色计划该如何制定才能对企业的整体战略产生最大的影响。      绿色到永远      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否只是一阵风呢?我们认为不是。随着能源和劳动力变得越来越紧张,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绩效的根本,也是保证消费者对企业越来越忠诚的保证。   以上提出的5个策略可以合为一个,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计划。如果企业刚刚启动绿色工作,可以从中挑选一项作为工作重点,接着再陆续采用其他几项。企业在这些策略上的投资和努力,将会给客户和利益相关方,以及子孙后代带来非常重大的价值。

如何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呢?

近来,有关“过劳死”的意外事件频频发生,我作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应该如何为员工打造一份完整的保险福利计划,既能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又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呢? 如今,“过劳死”以及其他意外事件,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风险。在非企业原因造成事故或者企业没有能力进行赔偿的情况下,员工出现意外后将会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而如果企业制定了员工福利保障计划,部分的赔偿责任则由保险公司来承担,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转嫁了企业的风险。 补充保险作为员工的福利组成部分,不但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更是员工在发生身故、残疾时可以获得的合理保障。因此,一份完整且充足的团体补充保险保障,会成为企业人性化管理和提升员工价值的助力器。 呼和浩特平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员工补充医疗保险费支出其实仅占到企业人力成本的1%左右,在保障内容不变和高品质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即使支出有所上升,对企业整体的人力成本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恰恰是这占比很小的人力成本支出,会起到远远大于相同薪资成本所带来的留住人才的作用。 在规划员工福利计划的过程中,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了解员工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对商业团体保险的内容和服务会有全面的了解。首先,考虑员工的工作性质,如果大部分员工是在户外工作或者经常出差,在制定计划时应将意外险包括在内;其次,根据员工的年龄性别比例,约定医疗险赔付内容;最后,还要考虑到高管计划是否能为企业的关键人物提供良好和便利的医疗保障。 如今,业内许多保险公司竞相推出了面向企业高管的高端医疗保险。其高端医疗计划在国内率先推出可以为企业高管提供网络医院医疗直付的服务,并和全球知名救援公司合作,减轻了高级管理人员高压工作的后顾之忧。一些企业还为员工选择了商业补充年金计划,对增加核心人才服务的企业安全感及稳定性很有帮助。 很多人认为保险好买索赔难,但找一家服务专业、理赔快捷的供应商是员工保险福利计划的关键点。应该说,制定福利计划只是第一步,如何与供应商共同向员工做好及时快速的理赔工作,是员工福利工作的重点内容,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享有的福利计划并合理利用更为重要,必要时可以在团体保险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进行个人保障规划。石家庄平安保险

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企业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有目标/有规划/分步骤/分阶段/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

浅析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浅析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摘要】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制度环境、企业能力、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企业所处外部环境5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企业能力 企业生命周期   Abstract listed compani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is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zed from the environment, enterprise capabilities, enterprise life cycl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exter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five aspects of enterprise system,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enterprise life cycle   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眼前的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发展观。   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企业在现有条件下生存能力的,二是影响企业长期保持并加强生存能力的发展能力的。而企业将发展潜力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方式和能力又是由企业战略决策和管理能力决定的,因此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管理能力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具有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其战略决策与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强。实际上,公司的治理状况和领导层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战略管理规范化的一个柔性指标,它直接决定了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力和决策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制,又非国际上标准的股份公司的股东所有制,而是股份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的员工所有制,这就出现了“一股独大,一人独裁”的现象,给上市公司带来极大的系统风险。我国上市公司中50%以上的股权属于国家股,国家股就与普通国有资产一样徒有虚名,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假大股东”,“大股东”所依附的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才是真正的大股东。由于上市公司的员工并未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因而理论上大股东危害小股东权益的现象在我国已演变为员工危害股东权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建立起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和危害股东权益的行为,也才有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度环境。目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问题,真正落实人员、财务、资产“三分开”,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业绩的可靠性。   二、企业能力   众所周知,运用企业能力理论揭示企业发展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时至今日,战略管理专家们仍然把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能力理论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解释企业产生长期收益的机制,也就是说,阐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存在及存在的原因就是解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一个企业如果不具备核心能力,即使在某一时期取得了高速发展,这种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这就是企业缺乏抵御竞争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考察企业是否拥有核心能力主要看企业是否树立了战略管理理念。   战略专家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选择问题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问题。企业成功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的冲击下,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变革越来越快,如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和产业结构知识化等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能否从容应对产业方面的大变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企业生命周期   周期有周而复始的含义,就如同一年的春夏秋冬,然而通过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这种周而复始就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从一个周期的终点回归到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的起点的持续发展。   首先定位企业所在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即所在行业是成长中的新兴产业还是已经成熟的产业或是走向衰退的产业。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所在行业是新兴产业,那么企业本身也相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所在行业是已经成熟了的产业,那么关注企业在该行业中是否处于领先地位;如果企业主营业务所在行业是走向衰退的产业,那么再关注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否能长期保持,或者是考虑创新转型。其次,结合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分析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优势是上市公司竞争优势中最突出的优势,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公司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企业管理经验,才能在行业中保持龙头地位并突出品牌优势。企业文化是管理优势形成的基础,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它是一个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它可以使企业产生凝聚力并且提供竞争优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拥有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即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及创造和谐有效的工作氛围。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作风、人际关系等现象在良好的习惯和氛围中被熏陶和改善,能够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内增聚力,外树形象,是企业潜在的生产力,是员工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力量。通过营造良好的习惯氛围,让企业文化深深扎根于员工心灵深处,变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和永恒的动力源泉。例如,海尔的文化理念是“集众愿为大公”,把员工发展的欲望转化成推动公司发展的动力,通过满足市场的外需推动员工内需的实现,再用满意的员工去赢得更多满意的客户,是靠“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运行的具体模式是“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代表理念与价值观的典型人物与事件;在理念与价值观指导下,制定保证这种人物与事件不断涌现的制度与机制”。正是最后形成的制度与机制,保证了员工对“理念与价值观”广泛接受并认同,一度成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的典范。   时代在发展,企业文化的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完善更新。企业追求的高境界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热心公益、共享双赢、科学发展的文化,这种文化超越企业狭隘的利益观,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肩负社会责任,谋求与社会和谐共进。   五、企业所处外部环境   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在受到挑战,这些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对商业企业来讲都是需要关注的,企业需要和不同的人、不同的利害相关方做充分的沟通,使得其商业决策能够既兼顾眼前利益,又看到长远影响。例如评价一家国际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重分析该公司在不同的国家实施业务时,是否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对当地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保证资源的来源、使用能够公平地分配下去。这些都是社会环境对一些国际企业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既要在商业上成功,同时也要在运营过程中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周水银、陈荣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6).   [2] 苏冬蔚、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   [3] 黄速建、卢晟: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经济管理,2002(3).   [4] 黄永红: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2(12).   [5] 张红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及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0(4). ;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都有什么,谢谢,详细点

华木咨询认为觉得战略无论是对于何种组织,哪个阶段的组织都是最一等一重要的事情。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企业,特别是我们在细分赛道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企业,或者说在已经度过了生存期的企业,在战略生成阶段,企业家碰到的问题其实有挺多方法去解决,即便没有特别成体系的方法和工具,也可以已依赖创始人团队和公司内外专家对行业现状的洞察和对外来的预见制定出方向大致正确的战略。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变大,客户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竞争的加剧,以及外部环境的风云突变,大部分公司在战略落地方面一般都还有较大的挖潜空间。华木咨询有了一个假设:在企业经营上,存在一个特别简单的东西,可能是某些工具或者是方法。它可以应对我们企业所面对的那些很多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尝试着去找这些东西,这个过程有我们从过往自己经历中积累的东西,也有在我们10来年里面跟我们的一些又有的客户学习和共创。我们希望大家一起把那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可以去应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的东西”找出来,然后把它做成产品,可以分享更多的人,所以这是我做华木战略落地咨询的的一个初衷!经多年的咨询实践和研究,华木战略咨询总结的关于企业持续成功的“华木战略等式”我们认为战略落地与四个要素相关:战略本身、组织、人才和文化。首先是战略落地。众所周知,有机的生物把活下去和繁衍后代当作自己第一诉求,同样的我们也认为,大多数的企业也是本质上也是要追求“活着,强大和永续经营”,所以我们把企业成功定义成“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成是基业长青,至少也要向着百年老店努力,不经过4-5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不依靠自己的力量穿越几次周期,算不上长期健康发展,在这种意义上很多现在看上去如日中天的企业也只是个baby,最多也只算是个年轻人。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家,应该追求的是要成为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的伟大组织,这个世界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不同,会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所以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企业的基业长青与战略的洞察、生成、拆解、执行和复盘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一个关键节点正确的选择,是战略落地至关重要的成功要素,不仅包含战略制定,也包含战役的部署乃至战斗的执行,战斗是每场战役乃至战争最小的作战单元,无论多伟大的战略意图,最终都需要战斗来实现,为将者不可不察。很多公司明明赛道不错,方向正确,决策有力,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据我观察大多是战略落地的部署和执行不力造成的。其次是文化。在这里我之所以会把文化放在战略之前?是因为文化包含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需要走在战略前面的内容,也包含了一个组织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组织最根本的类似于DNA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会说 "文化是战略的战略"。 文化包含但不限于"组织共同认可的假设、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根本原则和用人观"等。这里面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其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等式中的战略、组织和人才。所以我们说如果一个公司只有战略、组织和人才,它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他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成功,是不是持续的成功,这个要画一个问号。这也是我们把文化放在这个位置主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有一种情况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不断破圈突破自己原来设定的客户/客户价值和企业使命,华为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原来代理销售交换机,到自主研发,再从ToB业务发展ToC的移动终端,再到电动汽车,同样还有驰名全球的亚马逊,从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书店”到“成为最大的综合网络零售商” 再到成为“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战略与使命相互牵引,不断成长为全球最优秀的企业之一。接下来就是战略、组织和人才,三者如果简单描述的话,战略就等于我们要选择正确的事儿,然后组织是我们要把架构、流程和机制设计好让大家可以正确的做事,人才就是对人才的选育用留,确保合适的人能发挥所长,做合适的事情。先说战略。我们把战略定义为“以客户能接受的方式有节奏地实现客户价值”,公司战略按照时间顺序包含了,战略洞察、战略生成、战略共识、战略拆解、战略执行和战略复盘等六步。整个战略的循环都在解释如何根据客户的变化、自身的变化以及外界化境的变化,因变而变,找到正确的事情,并坚持做下去,最终实现客户价值。再说组织。组织就会相对复杂一点。一旦我们确认了要努力的正确的方向,识别出为实现客户价值必须要完成的正确事情,就需要相应的组织来确保这些正确的事情被正确的人以正确方式完美的完成。这里的组织包含但不限于"客户价值流、组织结构、角色分工、责权利、子工作流程及决策、沟通和奖惩等各种机制,也包含因此而形成的实现战略意图所需要的各种组织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华为的“把能力建到组织上”,阿里也曾经有流传一句话叫做“每个人都很重要,少了谁都可以”也完美的诠释把能力建在组织。最后的核心是人才。这里的人才,主要是指一些关键人才,包含管理人才,也包含专业人才,他们的能力或者是素质模型以及这些人才的选、育、用、留。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饰演的犯罪团伙首领“黎叔”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要我说应该是“21世纪以来什么最贵?在常识可预测的未来什么最贵?都是人才!”。公司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至少是人通过技术或工具实现的。除非有一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真正超越它背后的设计者,但是即使如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非科学”类的工作,比如管理、关系、决策等需要人脑处理的关键事务。所以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员工和管理人员个体的意愿、技能、知识、领导力、情绪管理能力、学习迭代能力以及相互的信任和高水平的沟通协作等等。综上所述,战略确保我们做正确的事;组织是确保我们拥有高效的达成战略意图所有配称和能力;人才设计这一切,并把一切变为现实。文化确保我们方向正确,以及在使命实现的过程中方式正确且高效合理;战略、组织、人才和文化四者的有机结合和同频共振,就能使得我们的公司得以健康的发展,并一步步走向成功。

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从中小企业的概念和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目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研究相关的改进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融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企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管理创新、制度改革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 中小企业的概念   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清楚,通常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按照中小企业通用的划分标准,中小企业应科学定义为: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2.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 生产规模小。由于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相对困难,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在花色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程度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 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1999年我国有中小企业3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2000年中国有中小企业398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6%。另外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方面,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竞争性领域无所不在。   (3) 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中小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宽和经营项目丰富,经营体制灵活。当经济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反映优势。   (4) 竞争力弱,寿命短,停业破产率较高。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是优势,但真正要在经营中取得有利地位,还需“船大好冲浪”的大型企业。我国每年有60万家中小企业注册,但其中30万家只能经营一年半,能维持经营10年的不到一成。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成为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顽症。虽然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但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看,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银行是企业化经营,更多的考虑的是效益,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另外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易受经营环境影响,加之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不可避免地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是核心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并且其创新结果又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中小企业资金并不充裕,难以独立完成;其次知识产权保护虽有显著改进,但尚未形成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自觉行为,创新维权成本过高,导致创新投入与创新收益严重不对称,极大地挫伤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是创新人才的供求严重失衡。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客观需求严重脱节。   3. 运作体制落后,管理制度不规范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这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的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经营上也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因此,在企业创建时期,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在资本筹集、管理效率、信息搜集和监督成本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家族制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极大地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管理能力不足,企业文化精神模糊   中小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小农思想严重,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单一,具有盲目冲动的倾向,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些源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实行家长制管理。此外企业中人情风盛行,拉帮结派,是非不明,企业精神模糊,企业目标单一,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成本;大促销;低价格;广布点;勤融资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那么,对于企业这个小系统,其中又有什么具体规律?那就是: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产品是载体。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首先,经营是龙头,经营包容一切,因为经营代表市场,市场是企业的领导。经营是经济在市场上追求最大投入产出比的运行。经营包容开发、销售、生产、后勤、管理。经营决定了企业的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效益。其次,管理是基础,这是永恒的真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秩序;没有管理就没有纪律;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率;没有管理就没有积极性,是一盘散沙。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无法实现这一目的。第三,技术是工具。经营要前进,离不开技术,管理要前进,也离不开技术。比如,现在要发展新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要开展电子商务,虽然仅仅起步,但这是必然趋势。要搞好电子商务,离开技术行吗?进入21世纪,人类的需求不断上升,如何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就只有增加技术的含量。同样,搞电子商务还需以信息管理为基础,而信息管理又不可能离开技术。最后,产品是企业的载体。企业在市场上如何运营,凭的就是产品。企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企业要前进,经营必须走出第一步,研究市场该干什么。之后,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往前进之后,就要求管理继续提高水平。所以,企业发展的进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就象人的左脚与右脚。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行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前进不了。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同样也不能成为非常优秀的管理。所以,系统工程就是经营、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企业的规律,管好企业是项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原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搞企业必须讲全面、讲整体、讲结构、讲动态,这是系统工程的基本要求。只抓一点搞不好企业。当前,只抓一点的论调,经常见诸报端。 一种观点认为:先进的企业,管理都非常先进(比如杭钢,它的优势就在于成本管理、成本倒闭),亏损企业,管理普遍严重滑坡。根据这种现象,就得出结论:管理是当前企业的主要问题,抓好了管理就能赢。所以,有的地方就提出了“今年一定要抓好严格管理”的口号。对此我表示反对。持这种观点的人就错在不懂系统工程,撇开市场讲管理,撇开经营讲管理。我也到过很多亏损企业,它们的管理确实严重滑坡,但我也发现许多亏损的大中型企业,虽然如今它的管理极端混乱,但是办公室里却挂满了诸如“管理达标”、“管理先进”、“管理优秀”等等的奖状、奖牌、锦旗。难道能说它们不懂管理吗?不是。其实原因很简单,兵败如山倒。市场上打了败仗,溃不成军,管理自然大滑坡。所以说管理滑坡不是现象,而是结果。这些企业日子不好过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没有适销对路产品;有的是产品没竞争力;有的是经营决策严重失误,一下子背上了好几千万、好几亿的经济包袱,员工们便没有了信心,丧失了凝聚力,管理自然就大滑坡。经营问题没有解决,大家连工资都发不出,你如何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所以,只有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两手抓才能赢。 所以一个企业要想长久不衰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企业主要以诚信为本 抓产品质量关 系统的管理体制,树立品牌形象 建设良性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以企业为荣,以企业为家,是企业的主人翁 搭建优质的销售渠道 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内建系统管理体制,外建品牌形象。

如何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WRQW RQ4TQTQ4TFSDFASDF

医药企业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市场上成功地销售了一个产品之后,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第二个或第三个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导入。对于竞争激烈、产品成活率相对较低的大众快速消费品和医药保健品行业,这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尤为迫切和更具挑战性。很多人都在说,保健品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三五年后,再大的企业也要完蛋,还经常举沈阳飞龙、三株、太阳神等企业为例。如果一个企业,它的销售收入主要依赖于一个产品,这是非常危险的。前面提到的几个企业都过度依赖于单一产品,当该产品销售下滑时(而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它所支撑的企业也难以为继了。虽然姜伟总结了他的二十大失误,或许有人说太阳神的失败是因为它的产品线延伸失误,但归根到底是它的“第二个产品”没做起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史玉柱的第二个产品黄金搭档两三年内在市场上不能领风骚,即使他再有本领,上海健特也难以再领风骚。在国内,某个产品的热销常常使得一度寂寂无名的企业刹时名声鹊起,直赚得盆满钵翻。这样奇迹似的骄人业绩,对企业决策者的心态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和破坏,于是老板们或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心肝宝贝,死守着不放;或者在推广新产品时,也是一副普天之下,我最牛逼的心态,认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干不成的”,经验主义至上,缺乏创业之初的虚心和勤奋。我们一个做保健品经销商的朋友,他刚刚从别的行业转过来时,极其虚心好学,成功地运作了一个产品,两年赚了一千多万,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钱就去找别的产品,然后按照自己的经验,还是用老一套方法去做,结果两年来,产品做了三四个,赚的一千万又赔了进去。在这方面,哈慈的老板郭立文做的相对要好一些,在成功推广了哈慈杯、哈慈五行针后,能放手让公司的营销高手像做第一个产品时一样,整合所有资源,去策划V26减肥沙淇和驱虫消食片,并取得了成功。企业的成功是某个产品的成功,企业的失败是第一个产品已经死掉了却还没有找到“第二个产品”。或者说,曾经找到过“第二个产品”却没有上市运作成功。快升和速灭成了令人悲观的行业特征,使更多的“聪明人”进行掠夺式经营,这个现象在保健品行业尤为盛行,并已漫延到医药行业,其它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上市公司中,把融资后的资金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对“第二个产品”的打造和推广,然而,血本无归的不在少数。如何使企业在产品开发上推陈出新,并连续不断的获得市场上的成功,这是所有的企业都在面临着、关心着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进行企业创新来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企业如何进行创新一、提高人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而又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造就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科技管理专家人才队伍;要造就一支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的营销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对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二、要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创造条件吸收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以抓好前沿性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性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对引进技术应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因此,企业既要舍得资金购买他人成果,更要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创新。 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把创新成果批量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科技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创造名牌产品必须利用人类文明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在总体上提高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 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单纯地拼价格和单靠品牌效应来支撑。而是依靠品牌的技术含量、个性特征、质量的优劣、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和诚信程度等综合因素的较量企业如何进行创新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寻找创新机会、管理创新过程,是每一位有成就的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核心工作。创新的战略 与所有的企业战略一样,创新的战略也是从下述问题开始的??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 一般企业的首要目标,是使已存在的或正在建立中的事物最优化。而创新型组织的基本战略则要求创造“新的和不同的”事物,其关注的焦点是目前的产品线和服务、市场和销售渠道、技术和生产程序能否继续下去。 创新战略的基础,是有计划和有系统地淘汰陈旧、正在死亡的事物。只有系统地抛弃过去,才能解放新工作上所需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最稀缺的资源??能干的人员。现有大企业在创新上的最大障碍,可能就是不愿抛弃过去。新事物,特别是尚未诞生的新事物,即未来的创新,同正在经营中业务的巨大规模、收入相比,总是显得无足轻重。因此,现有企业如果要创造未来的话,有系统地抛弃过去就更为重要了。 创新战略的第二要点,就是要树立高目标。对现有工作的改进,例如增加一种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等,成功率约为50%。而创新型工作必须假设大部分不可能取得成功,90%的“卓越想法”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创新战略的目标必须是创建一项新事业,而不是在已有产品线中增加一种新产品;是创造出一种新的取得成就的能力,而不是改进现有能力;是创造出有关价值的新概念,而不是使现有价值得到少许改进。 伯纳德?巴鲁克曾经作为新兴事业的投资者而积聚了大量钱财。他投资的原则是,80%的项目将是失败的,但只要有20%是成功的,他的收获就会大于对已有企业进行投资的最精明的投资者。 一项创新工作并不是按直线发展的。在很长时间内,有时甚至是在多年内,只是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果;即使最初获得成果,往往也很微小;甚至对其社会价值的估计也是错误的。例如,1950年前后,市场上的领先厂商就错误地估计了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更为困难的,是对创新工作成功速度的预计。但是,在经过长期、充满挫折的等待以后,成功的创新项目就会像流星般升起来,并在很短的几年内,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从而带来重要的产品线和市场。衡量和预算 创新战略要求企业有自己独特的衡量方法、预算和预算控制手段。目前,有一套独立的衡量系统,主要指标是决定创新战略的三项因素:最终机会、失败风险、所需要的努力和费用。 就创新工作来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是恰当的机会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应该问一下,“在这一阶段,我们最大限度能投入多少优秀人员和关键资源来进行生产性工作?”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制药厂以很高的科学独创性来生产多种广谱抗生素。但在当时,合成一种较市场上已有抗生素要好得多的新抗生素,失败的风险很大,因为前者已为医师所熟悉,并知道如何使用。即使是一种科学上的突破,也很可能只是生产出一种“差不多”的产品。可是,在一个已被人作过彻底研究的领域进行这种创新,需要的费用和努力却急剧增加了。那种传统的市场观点,即仅凭市场的大小就推断如果推出一种“更好”的新产品就会取得很大成功的想法,非常容易将企业导入歧途。 对成功的创新最有害的,莫过于树立一个每年“利润增长5%”的目标。在创新的头3年或头5年(甚至更长时间),利润根本没有增长;而在以后的5~10年期间,利润的增长率可能接近于每年40%。在这方面,创新企业的杰出代表??美国杜邦??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做法。在上世纪20年代,杜邦要求各个事业单位以投资回报率为中心,但并不包括创新工作。只要有一个事业单位、一条产品线或一种生产程序尚处于创新阶段,它在创新上的投资就不包含在该事业单位必须提供增益的资本基数之内,其费用也不包含在该事业单位的预算之内。只有等到新产品线投入市场两年或两年以上,才归并到该创新事业部的预算中进行衡量和控制。 杜邦的这项措施,避免了某些事业部总经理因为担心创新威胁到收益记录和绩效而加以抵制的可能性,也保证了创新工作所需的费用和投资能够得到严格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的预算和创新工作的预算不但应该分开,而且应该予以不同的处理。 同时,创新战略要求创新者有很高程度的自我控制。他必须在没有通常的预算和会计手段的情况下来经营,把工作进展和投资的当前成果反馈回来。创新中经常存在的误区是,没有任何成果,却不断地投入人员和资金。杜邦公司在尼龙发明应用上的研究花费了10年时间,但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只是支持科学家卡罗瑟斯及其少量助手的费用。其中的奥秘是,研究工作负责人??科学家卡罗瑟斯博士从一开始就系统地画出了一张进程图,标明期望得到的发现和成果以及进程。随着成果的陆续获得,这张进程图每隔2到3年就加以修改,但始终重新画出以后各阶段的进程。在获得聚合纤维后,杜邦才开始大量投资,从事大规模的发展。失败的风险 项创新的战略必须明确地建立在接受失败风险的基础之上。而更为危险的是“近于成功”的风险。在适当的时候决定放弃一项创新,与知道应开始哪一项创新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成功的实验室主任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放弃一项未能获得预期成果的研究项目。而实际上,研究人员很容易受“科学挑战”、“明年会有突破”等语言和诺言的迷惑而不能适时取舍。 但是,相当数量创新工作的结果,却是一种“近于成功”,而不是成功或失败。这种情形可能比失败更为危险。有很多例子:原来期望创新出来的产品或生产程序,会使该行业“革命化”,结果却只不过是在现有产品线中作了一些小改动。有些创新项目,开始时看起来很“激动人心”,结果却在酝酿期间被其他更具有创新性的生产程序、产品或服务所超过。还有些创新项目,原来想要成为“人人都买”的产品,结果仍只是“专门”的产品:有些顾客愿意买,但不愿出大价钱。 因此,在对创新进行管理时,特别重要的是仔细考虑并写下自己的期望。然后,在进展过程中把自己的期望同实际情况相比较。如果实际情况大大低于期望,就不要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金钱。或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撤退呢?以及如何撤退?” 70年前就有人问伯纳特?巴鲁克,是不是有些创新项目的投资既不是大的成功,又不是大的失败?他回答说:“当然有。但是,我尽早地把这种项目卖给我所能找到的任何一个人。”然后他又补充说:“我在早年把我全部的时间都花在这类事业上了。我总认为可以把它变得像原来预期的那样成功,但我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而且,我发现失去了真正的机会,误把金钱投入"健全的投资事业,而没有投入未来的大好机会。”。

怎样才能维持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的管理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合理,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为管理的混乱状态,可能导致企业的死亡。所以,管理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管理者的组成、管理者间的关系、管理者的精神状况等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被重视,管理学科界提出了众多的管理模式,如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糊管理、人才管理、柔性管理等等不胜枚举。  然而,一个企业要取得管理的成功,只注意到管理者的行为、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研究管理者与企业组织,企业组织与企业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可以说,企业也需要解放思想,将管理者队伍推向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只有这样,在新老交替、经验与科学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下,保证强有力的管理层、决策层,才能使企业稳定地发展,并在发展中进一步的稳定。  2、人力资源的利用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加强,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已比固定资产投资更为重要,竞争录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方针。但在传统的计划工作中,仍主要依重于固定资产作为发展经济的动力。正是由于渐渐地突出以人为本地发展趋势,招聘、培训、开发、劳动报酬等便成为人力资源地基本内容。而对于人才地理解也已不仅是局限于“只要有文凭就是人才”时代的人才观,而是要在专业技术上有过硬的一技之长,在实践中又敢于创新的人才。  那么,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呢?并且如何使培养开发出的这种人才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呢?这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首先,培养人才有几种途径,一是从第一线的生产骨干之中发掘他们的潜力,进一步加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另一是在已经具有了较高理论水平的科技管理人员中,加强实践掌握技术的运用能力。另外,还要敢于提拔和重用这些人才,在劳动报酬的表现方式上也要有激励形式,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使这些综合素质的人才互相交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人力的真实作用。特别是年青的高文化、高科技人才的运用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3、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理所当然的,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当更好的做到再回收、再利用,并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使其最大程度的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不仅要做到节约能源,杜绝“跑、冒、滴、漏”,发现新资源和技术进步也是影响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消费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与环境保护工作相遇,特别是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影响的企业。在环境与发展问题成为全世界主题的今天,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4、质量意识的可持续作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素质的标志。优质的质量信誉不仅是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价格竞争中的有力保障。所以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贯彻质量方针,并且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思想中扎下质量意识的根。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且有必要加强质量监督检查职能部门的检查力度,并且在售后服务方面也保持一种产品的质量精神,从而使客户信任你的产品,信任你的企业,信任你的这一种精神,达到获得竞争胜利和获取长期利益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和质量管理的发展,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7年发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这一套质量体系标准对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它的实施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企业文化  创立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运行提供能量,使其发展,对企业行为的发生和企业活力的增强起着“兴奋剂”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表现为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它的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潜力。企业文化的风行体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由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的大趋势,它标志着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兴起。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力”也正是如此,形成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并且在经营战略、经营宗旨、人才观念、指导思想、质量意识、质量方针、人际关系、职工教育等各方面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企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企业的一种生产活动,它的产品就是广大员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和提高员工的劳动热情,并通过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比以前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最终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6、其他  另外,保证安全第一的正常生产,周到体贴的后勤服务,员工间的和谐为贵的统一思想,都是为企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应该发挥其积极的联系作用,让每个员工深切的体会到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的全体员工汇聚在一起的智慧的力量所创造的。而且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人为本,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依靠严格的管理,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团结一心,使企业在稳定和发展的同时,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雄势,立于胜者之列。这样,企业就有了一个辉煌的今天,有又个更美好的明天,真正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 要:文章论述了低碳经济的特点及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04-01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的特点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节能减排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节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总之,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建立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   2.孙秀梅,周敏.集群对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创导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官地选煤厂生产科 山西太原 030000)(责编:李雪)

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人才,足以!

追求什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才发展等。其中追求人才发展、技术创新、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且也是企业在市场立足的重要基础。

化工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化工企业具有行业的独特性:那就是能源消耗大、废弃物多、技术创新快、发展潜力大。一方面化工行业生产能力和产量基数较大,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市场潜力大,具有市场本地化的优势;另一方面化工行业生产技术较落后,生产规模小而分散,资金实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弱,营销网络还未完全建立。如果要想得到持续性发展必须完善以上的不足之处,节能减排,资产整合,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等。。。。。

什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什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介绍如下: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企业文化如何去创新地发展,适应一个个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呢,简单讲有下面几个步骤: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识先行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的思想去支撑,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式方法去创新企业文化。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讲,要创新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认识到位,然后才能措施到位。2、要对固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在继承其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洗澡水和孩子一块倒掉”。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应该分别对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客观评估。明确哪些是优秀的文化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哪些是过时的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起阻碍作用。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有效地创新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要着力深刻分析并解决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国情下,特别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文化发展的不适应问题。

企业管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九个步骤告诉你

你要向高管层提交报告或建议书,让他们相信可持续发展对利润有利。只提出“感觉不错”的论点,指出实施环保举措是“正确的事”是无法切中要害的。你必须举出商业理由,要用具体的资金数额作为论据。 从各个部门中,选出致力于通过节约资源、防治污染为公司省钱的管理者,组建一个团队。即使是团队中的环保怀疑论者(这些人对全球变暖持怀疑态度,认为循环利用资源纯粹是浪费时间)也能看出,浪费就等于低效,低效会耗费资金,而浪费的资金则意味着加薪和升职机会都要大打折扣。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守两条原则:1)它是否可以更新?2)是否会产生污染? 要求团队将可持续发展宣言正式列入公司战略地图。这样,综合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各个层级协调一致的工作重点,你也将因此而获得每个人的支持。员工要知道可持续发展对公司至关重要,自己为之付出时间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要重点关注消耗、制造和浪费的领域,为每个领域开列一张机会清单。浪费等于低效。只要能消除低效现象,你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利润,减少对地球的影响。问一问:是否可以改乘小型车或放弃乘车,从而降低交通成本?是否可以通过循环利用,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是否可以选择包装材料较少的运输方式?是否有可能利用我们的核心能力发明新产品,但同时对资源的影响较小?是否能在工厂附近采购原材料以节省成本?当每个人都用心关注消耗、制造和浪费的领域时,创造利润、保护地球的好点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及时度量。要度量重点关注的领域。如有可能,对所有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性自动度量。即使是精明强干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也有出错的可能。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他们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浪费的水资源或垃圾清理量。因此,必须及时收集数据。 设定目标。有了数据后,你就要为可持续发展设定目标。目标要具体、可度量,而且一定要体现出对公司利润的战略价值。 执行。现在,去实现你的目标吧。每天向目标迈出一小步。要不断问自己:“我如何才能再取得些许的进步?” 如实向利益相关人通报进展。人们会感激你为可持续发展付出的努力。要如实向他们通报结果。知道你的前进方向正确无误,他们才会愿意为你提供相应的支持。 实行年度总结。让团队对当年的进步加以总结。在一个领域行之有效的理念有可能会推动其他领域的改进。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地球和公司利润都是有益无害的。

如何理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广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企业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要兼顾企业职工、债权人等相关者的利益。狭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与企业资源相适应的一种平衡增长。

企业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最近,中信出版社有一本新书叫《创始人精神》,是全球知名咨询管理公司贝恩公司的三位资深合伙人克里斯·祖克、詹姆斯·艾伦和韩徽文,到世界各地访问了上千名商业领袖和管理者,收集并分析了大量业绩数据,最终完成的。很有价值,给你说说。 在这本书里,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说,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时间长短,它们能够保持可持续增长,是因为贯彻了公司创始人在公司创立初期的正确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创始人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种”创始人精神”呢?书里主要总结了三个特点: 第一,新生势力具有的使命感。 创始人心态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种新生势力所具有的使命感。意思是,创业者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业规则,还要创造全新的市场。通常来说,新生势力所具有的使命感来自公司创始人,但在许多企业里,它最终被公司各个层级的人所掌握,并且能比创始人本身在公司存在得更久。比如说书里提到永辉超市的例子。 永辉超市就是带着一种新生势力所具有的使命感来运营公司的,他们代表了那些没有得到好服务的客户,然后发动起一场行业变革。它们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说,其他连锁超市都是从经销商那购买生鲜农产品,再卖出去赚取利润,而永辉直接从农民那购买,省掉了中间环节,可以赚得两倍的利润。还能和当地农民变成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为客户带来更新鲜的产品。他们也愿意向农民支付现金,而其他大供应商就不愿意这么做。他们收购当地农民的所有产品,在收成不好的年月里,还给他们提供最低补偿保障,所以许多农民只愿意和他们合作,所以后来他们在中国甚至可以和沃尔玛抗衡。 第二点,重视一线业务。 大多数创始人都是他们公司的第一个销售员或产品设计师,或者两者兼有。这些创始人对顾客体验的每一个细节和企业的每项事务,都全身心投入。重视一线业务是“创始人精神”最根本的。 书里分析了全球顶级连锁酒店欧贝罗伊。这家酒店重视一线业务到什么程度呢?在任何一家欧贝罗伊酒店,每一个员工都单独对客户负责。所有欧贝罗伊的客户在下榻酒店期间和酒店员工平均会有42次单独接触;每一个员工都有权做他认为合适的决定;他们甚至能做到,给探望生病朋友的客人送一条围巾的程度;为了保持和客人的良好个人关系,员工每天晚上都会查看第二天到店的客户名单,回顾每位新客人的经历和偏好;它们的雇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情商培训,以便能全情投入地聆听和理解每位客人独一无二的需求。 通过这种做法,欧贝罗伊建立了一种全体员工共享的公司文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创始人去世十几年后,欧贝罗伊仍然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酒店之一。 第三点,主人翁精神。 比起行业内大公司,小公司拥有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那就是在企业的每一个层面上,小公司的雇员做决定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时都能被主人翁精神所推动。他们对公司的事儿十分投入,而大型企业的员工很少能做到这点。调查显示,在大公司里,只有13%的雇员感到自己与公司有情感上的联系和契约。 而当员工感觉与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并被赋予了权力以后,他们就有了主人翁精神,会主动解决问题,并且提出创新观点的数量是别人的5倍之多。 书里以世界上最赚钱的啤酒公司百威英博为例。在百威英博公司总部,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即使是首席执行官也一样,因为领导团队相信封闭的办公室会导致隐藏和分层的企业文化;每个小组的目标,不同层级直到首席执行官的目标,都被展示在中央办公区域的大屏幕上,每个人都可以看见别人在做什么。百威英博公司信奉的就是“我们公司的所有人都是主人翁,主人翁会对业务亲力亲为。” 作者提醒我们说,“创始人精神”是一种精神,既然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就不会轻易随着创始人退休或去世而消亡,这种精神是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训而得以延续的,因此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以上就是《创始人精神》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供你参考。

企业管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九个步骤告诉你

1、争取得到高层的支持 2、让所有团队成员积极参与 3、将可持续发展计划纳入公司地图 4、消耗、制造与浪费 5、及时度量 6、设定目标 7、执行 8、如实向利益相关人通报进展 9、实行年度总结

如何认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简单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螺旋式上升的特性

如何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把握市场,积极进取,拓展经营,统筹兼顾。全面了解经营运作意义后,要执着于目标,以高明而智慧的手段去把握、占领市场。要靠信誉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的美好未来才会指日可待。 2、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一定的体制带来一定的管理,一定的管理推动一定的体制,一定的管理又推动科技的创新等,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中。 3、政治思想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着一定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一定的政治条件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4、认清形势,适应市场。在这信息巨变的年代,要有驾驭复杂环境、挑战新经济时代的能力,要放弃渐进式变革。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步骤研究

1、首先,中国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2、其次,中国企业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责任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责任政策、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审计、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沟通等。3、此外,中国企业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报告、环境保护审计、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沟通等。4、最后,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创新意识,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创新政策、创新报告、创新审计、创新投资、创新沟通等。以上就是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步骤研究的相关内容,中国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和创新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问题一:怎样才能维持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的管理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管理是否合理,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为管理的混乱状态,可能导致企业的死亡。所以,管理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管理者的组成、管理者间的关系、管理者的精神状况等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被重视,管理学科界提出了众多的管理模式,如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糊管理、人才管理、柔性管理等等不胜枚举。 然而,一个企业要取得管理的成功,只注意到管理者的行为、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研究管理者与企业组织,企业组织与企业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可以说,企业也需要解放思想,将管理者队伍推向年轻化、知识化和现代化。只有这样,在新老交替、经验与科学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下,保证强有力的管理层、决策层,才能使企业稳定地发展,并在发展中进一步的稳定。 2、人力资源的利用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加强,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已比固定资产投资更为重要,竞争录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已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方针。但在传统的计划工作中,仍主要依重于固定资产作为发展经济的动力。正是由于渐渐地突出以人为本地发展趋势,招聘、培训、开发、劳动报酬等便成为人力资源地基本内容。而对于人才地理解也已不仅是局限于“只要有文凭就是人才”时代的人才观,而是要在专业技术上有过硬的一技之长,在实践中又敢于创新的人才。 那么,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呢?并且如何使培养开发出的这种人才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呢?这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首先,培养人才有几种途径,一是从第一线的生产骨干之中发掘他们的潜力,进一步加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另一是在已经具有了较高理论水平的科技管理人员中,加强实践掌握技术的运用能力。另外,还要敢于提拔和重用这些人才,在劳动报酬的表现方式上也要有激励形式,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使这些综合素质的人才互相交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人力的真实作用。特别是年青的高文化、高科技人才的运用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3、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理所当然的,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当更好的做到再回收、再利用,并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使其最大程度的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不仅要做到节约能源,杜绝“跑、冒、滴、漏”,发现新资源和技术进步也是影响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消费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在企业生产消费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与环境保护工作相遇,特别是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影响的企业。在环境与发展问题成为全世界主题的今天,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4、质量意识的可持续作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素质的标志。优质的质量信誉不仅是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价格竞争中的有力保障。所以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贯彻质量方针,并且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思想中扎下质量意识的根。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且有必要加强质量监督检查职能部门的检查力度,并且在售后服务方面也保持一种产品的质量精神,从而使客户信任你的产品,信任你的企业,信任你的这一种精神,达到获得竞争胜利和获取长期利益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和质量管理的发展,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7年发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这一套质量体系标准对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它的实施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企业文化 创立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运行提供能量......>> 问题二:如何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要把握市场,积极进取,拓展经营,统筹兼顾。全面了解经营运作意义后,要执着于目标,以高明而智慧的手段去把握、占领市场。要靠信誉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的美好未来才会指日可待;未雨绸缪,统筹兼顾,全盘考量,科学预测,做有心人,克服生产中薄弱环节,把不利因素消弥于萌芽状态,完善好一个个链条,安全、质量、工期、信誉才能有所保证,才能把市场纵横拓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一定的体制带来一定的管理,一定的管理推动一定的体制,一定的科技更新一定的体制、带来相应的管理,一定的管理又推动科技的创新等,如此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中。当前,一些企业还存在着管理与体制的矛盾,科技与管理的滞后,就是没有认清市场规律,没有及时有效地跟上思潮,做出合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和手段。虽然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能为企业导向好的方面。要让一定的管理,一定的体制,一定的科技不断地吻合需求,并在深入中赋于新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战略的眼光正视现实,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果敢前进,才能改变颓势,取得佳绩。 三、政治思想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着一定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一定的政治条件就成了无源之水了。企业文化要体现出党的宗旨和政策精髓,从而在阳光照耀下构建起符合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既提倡“五讲四美”还要弘扬知恩图报、荣辱观等文明意识。企业文化建设,要切合实际,符合企业定位,不搞 *** ,必须制定务实有效的企业文化内容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企业文化体系,从而潜移默化、构筑一定的核心价值观。有了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才能对员工形成感召力,从而在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上和企业定位保持一致。要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让员工明确企业新目标、新思路、新任务,引导他们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懂得安全、优质、高效、重信的意义,形成大干快上、投入生产、确保安全、出精品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要为实现各项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让它在建设强企征途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总之,开明的政治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交融一起,国家才能昌盛,企业才能发展,员工才能富裕。 四、认清形势,适应市场。在这信息巨变的年代,要有驾驭复杂环境、挑战新经济时代的能力,要放弃渐进式变革,以饱满的热情迎头赶上,在紧迫的形势面前千方百计地适应市场,以高度的战略洞察和敏锐的思维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发现生存真谛。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严格的管理、一定的人才储备和必要的物资设备等,还要积极开拓市场,把触角延伸国外去,以一定的质量体系与品牌意识与国际接轨。认清形势,适应市场,要全方位把握,多元化预演,才能不留遗憾,不当罪人。适应市场不能情绪化,要在悟性中进取,稳打中求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适应市场,还要搞好和业主的关系,以一定的情商和方向性让业主青睐自己,让精品呈献在业主面前,推动他们事业的发展,不伤害我们的朋友,不损害我们的形象,从而做到“现场创市场、干就达标准、建就成精品”;适应市场,除了要端正态度、调适好心态,还要进一步搞好市场营销,经营运作等。只要我们牢树品牌意识,内聚合力,外塑形象,以缜密的思维,创新的思路面对机遇和挑战,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问题三: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近来,有关“过劳死”的意外事件频频发生,我作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应该如何为员工打造一份完整的保险福利计划,既能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又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呢? 如今,“过劳死”以及其他意外事件,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风险。在非企业原因造成事故或者企业没有能力进行赔偿的情况下,员工出现意外后将会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而如果企业制定了员工福利保障计划,部分的赔偿责任则由保险公司来承担,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转嫁了企业的风险。 补充保险作为员工的福利组成部分,不但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更是员工在发生身故、残疾时可以获得的合理保障。因此,一份完整且充足的团体补充保险保障,会成为企业人性化管理和提升员工价值的助力器。 呼和浩特平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员工补充医疗保险费支出其实仅占到企业人力成本的1%左右,在保障内容不变和高品质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即使支出有所上升,对企业整体的人力成本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恰恰是这占比很小的人力成本支出,会起到远远大于相同薪资成本所带来的留住人才的作用。 在规划员工福利计划的过程中,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了解员工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对商业团体保险的内容和服务会有全面的了解。首先,考虑员工的工作性质,如果大部分员工是在户外工作或者经常出差,在制定计划时应将意外险包括在内;其次,根据员工的年龄性别比例,约定医疗险赔付内容;最后,还要考虑到高管计划是否能为企业的关键人物提供良好和便利的医疗保障。 如今,业内许多保险公司竞相推出了面向企业高管的高端医疗保险。其高端医疗计划在国内率先推出可以为企业高管提供网络医院医疗直付的服务,并和全球知名救援公司合作,减轻了高级管理人员高压工作的后顾之忧。一些企业还为员工选择了商业补充年金计划,对增加核心人才服务的企业安全感及稳定性很有帮助。 很多人认为保险好买索赔难,但找一家服务专业、理赔快捷的供应商是员工保险福利计划的关键点。应该说,制定福利计划只是第一步,如何与供应商共同向员工做好及时快速的理赔工作,是员工福利工作的重点内容,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享有的福利计划并合理利用更为重要,必要时可以在团体保险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进行个人保障规划。石家庄平安保险 问题四:如何认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简单来说 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螺旋式上升的特性 问题五: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那么,对于企业这个小系统,其中又有什么具体规律?那就是: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产品是载体。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首先,经营是龙头,经营包容一切,因为经营代表市场,市场是企业的领导。经营是经济在市场上追求最大投入产出比的运行。经营包容开发、销售、生产、后勤、管理。经营决定了企业的方向。决定了企业的效益。其次,管理是基础,这是永恒的真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秩序;没有管理就没有纪律;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率;没有管理就没有积极性,是一盘散沙。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无法实现这一目的。第三,技术是工具。经营要前进,离不开技术,管理要前进,也离不开技术。比如,现在要发展新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要开展电子商务,虽然仅仅起步,但这是必然趋势。要搞好电子商务,离开技术行吗?进入21世纪,人类的需求不断上升,如何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就只有增加技术的含量。同样,搞电子商务还需以信息管理为基础,而信息管理又不可能离开技术。最后,产品是企业的载体。企业在市场上如何运营,凭的就是产品。企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企业要前进,经营必须走出第一步,研究市场该干什么。之后,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往前进之后,就要求管理继续提高水平。所以,企业发展的进程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就象人的左脚与右脚。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行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前进不了。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同样也不能成为非常优秀的管理。所以,系统工程就是经营、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企业的规律,管好企业是项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原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搞企业必须讲全面、讲整体、讲结构、讲动态,这是系统工程的基本要求。只抓一点搞不好企业。当前,只抓一点的论调,经常见诸报端。一种观点认为:先进的企业,管理都非常先进(比如杭钢,它的优势就在于成本管理、成本倒闭),亏损企业,管理普遍严重滑坡。根据这种现象,就得出结论:管理是当前企业的主要问题,抓好了管理就能赢。所以,有的地方就提出了“今年一定要抓好严格管理”的口号。对此我表示反对。持这种观点的人就错在不懂系统工程,撇开市场讲管理,撇开经营讲管理。我也到过很多亏损企业,它们的管理确实严重滑坡,但我也发现许多亏损的大中型企业,虽然如今它的管理极端混乱,但是办公室里却挂满了诸如“管理达标”、“管理先进”、“管理优秀”等等的奖状、奖牌、锦旗。难道能说它们不懂管理吗?不是。其实原因很简单,兵败如山倒。市场上打了败仗,溃不成军,管理自然大滑坡。所以说管理滑坡不是现象,而是结果。这些企业日子不好过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没有适销对路产品;有的是产品没竞争力;有的是经营决策严重失误,一下子背上了好几千万、好几亿的经济包袱,员工们便没有了信心,丧失了凝聚力,管理自然就大滑坡。经营问题没有解决,大家连工资都发不出,你如何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所以,只有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前进,两手抓才能赢。所以一个企业要想长久不衰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企业主要以诚信为本抓产品质量关系统的管理体制,树立品牌形象建设良性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以企业为荣,以企业为家,是企业的主人翁搭建优质的销售渠道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内建系统管理体制,外建品牌形象。 问题六:如何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要把握市场,积极进取,拓展经营,统筹兼顾。全面了解经营运作意义后,要执着于目标,以高明而智慧的手段去把握、占领市场。要靠信誉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的美好未来才会指日可待;未雨绸缪,统筹兼顾,全盘考量,科学预测,做有心人,克服生产中薄弱环节,把不利因素消弥于萌芽状态,完善好一个个链条,安全、质量、工期、信誉才能有所保证,才能把市场纵横拓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一定的体制带来一定的管理,一定的管理推动一定的体制,一定的科技更新一定的体制、带来相应的管理,一定的管理又推动科技的创新等,如此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使企业处于良性循环中。当前,一些企业还存在着管理与体制的矛盾,科技与管理的滞后,就是没有认清市场规律,没有及时有效地跟上思潮,做出合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和手段。虽然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能为企业导向好的方面。要让一定的管理,一定的体制,一定的科技不断地吻合需求,并在深入中赋于新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战略的眼光正视现实,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果敢前进,才能改变颓势,取得佳绩。 三、政治思想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着一定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一定的政治条件就成了无源之水了。企业文化要体现出党的宗旨和政策精髓,从而在阳光照耀下构建起符合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既提倡“五讲四美”还要弘扬知恩图报、荣辱观等文明意识。企业文化建设,要切合实际,符合企业定位,不搞 *** ,必须制定务实有效的企业文化内容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企业文化体系,从而潜移默化、构筑一定的核心价值观。有了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才能对员工形成感召力,从而在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上和企业定位保持一致。要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深化,从而让员工明确企业新目标、新思路、新任务,引导他们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懂得安全、优质、高效、重信的意义,形成大干快上、投入生产、确保安全、出精品的良好氛围。企业文化要为实现各项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让它在建设强企征途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总之,开明的政治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交融一起,国家才能昌盛,企业才能发展,员工才能富裕。 四、认清形势,适应市场。在这信息巨变的年代,要有驾驭复杂环境、挑战新经济时代的能力,要放弃渐进式变革,以饱满的热情迎头赶上,在紧迫的形势面前千方百计地适应市场,以高度的战略洞察和敏锐的思维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发现生存真谛。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严格的管理、一定的人才储备和必要的物资设备等,还要积极开拓市场,把触角延伸国外去,以一定的质量体系与品牌意识与国际接轨。认清形势,适应市场,要全方位把握,多元化预演,才能不留遗憾,不当罪人。适应市场不能情绪化,要在悟性中进取,稳打中求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适应市场,还要搞好和业主的关系,以一定的情商和方向性让业主青睐自己,让精品呈献在业主面前,推动他们事业的发展,不伤害我们的朋友,不损害我们的形象,从而做到“现场创市场、干就达标准、建就成精品”;适应市场,除了要端正态度、调适好心态,还要进一步搞好市场营销,经营运作等。只要我们牢树品牌意识,内聚合力,外塑形象,以缜密的思维,创新的思路面对机遇和挑战,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 问题七: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相应资质的企业承包,而判断企业能否承包工程的重要标准,就是企业的建筑施工资质,国家在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对企业是否具备施工的能力的一个简单观察就是检查施工企业的资质,因此建筑资质办理成为了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筑资质代办找南京润利,效率高,服务好。 问题八:企业怎么做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来就是体现在特定的能力上。而这种能力本身又可以视为多种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其具体体现形式分析,可大体分解为十个内容。我们姑且称之为十大竞争力。 (1)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不具有这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尸。决策竞争力与企业决策力是一种同一关系。决策频频失误的企业,肯定没有决策竞争力。没有决策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企业决策力薄弱。 (2)组织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最终得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也只有当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事事有人做,并且知道做好的标准时,才能保证由决策竞争力所形成的优势不落空。并且,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必须以它为基础的。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明确而恰当地界定企业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没有恰当的人承担并完成,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从何而来? (3)员工竞争力。 企业组织的大小事务,必须有人来承担。也只有当员工的能力充分强,做好工作的意愿充分高,并且具有耐心和牺牲精神时,才能保证事事都做到位。否则,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的空话。保障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证活动的主体――员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意愿、耐心和牺牲精神。 (4)流程竞争力。 流程就是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的总和。它直接制约着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各个机构和岗位角色个人做事方式,没有效率和效益,企业组织的运行,也就不会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的做事方式没有效率,也就企业组织运行没有效率和效益,这直接是企业没有执行力。 (5)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就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构成的一种整合力,它直接起着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个法则,之所以能够成为蒙牛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就在于这二十五个法则都变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于它。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统一,并且腐朽落后,决策就不免频频不失误,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竞争力。 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但仅有质量却不能构成品牌。它是强势企业文化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折射体现。因而它也直接构成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的一种能力。没有品牌竞争力,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都不认同企业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结果,企业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力,更谈不上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种资源。因而它是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7)渠道竞争力。 企业要赚钱、赢利、发展,就必须有充分多的客户接受他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宽阔有效的渠道,沟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客户隔离,也就必然会惨败无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种资源,渠道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8)价格竞争力。 便宜是客户寻求的八大价值之一,没有不关注价格的客户。在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等的情况下,价格优势就是竞争力。没有价格优势,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淘汰。因而这一竞争力也就直接构成企业支持力的一个内容。 (9)伙伴竞争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万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为过去,要为客户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务和价值满足,也就必......>> 问题九:如何打造我国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在系统深入研究国内外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我 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约因素及对策,力求揭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出现的一般问题和规律;结合我国... 问题十:怎样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储备人才。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什么?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除了存量收益保持,更需要创造增量收益,而增量收益的获得,离不开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技术研发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创造增量的能力,因此,企业拥有创新驱动战略、文化及机制,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可持续发展农业有哪些事例?

引用了一个别人的文章,您看看,我觉得会有启示 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稻田养鱼为例 徐旺生 一、环境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也成为的主旋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石油武装起来的,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迅速获得巨大的效益.尽管因为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使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因为迅速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但是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却触目惊心,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动植物品种单一化和种质资源流失等等.增施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土壤环境和作物,最后富集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产生的合成物质,地球难以自净,土壤难以消化,特别是它超过了河流中水的自我修复阈值,使得污染无处不在.基因工程把外源基因引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作物体内,使其具有抗病虫害和杂草的能力,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但是无法预见它们在长期大规模推广以后,将会带来那些负作用?DDT残留的为害是普遍使用数十年后才发现,停止生产和使用几十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可持续问题尤其需要人们给予关注.   实际上,早在此前的1962年,美国人卡逊陈述了一个可怕现实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虽然卡逊指出的现象并非完全是由农业造成的,但是农业应该占住其主要成分.此后的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论断.   更早的是在美国,19世纪初由于严重的地力衰退问题,促使美国政府寻找解决办法.自18世纪初开始,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肆砍伐森林.独立后的美国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农业粗放式经营的特点,劳动力的匮乏和土地无限富裕的矛盾加剧了这种粗放经营.农民一味地耕种和收获,认为可开垦的土壤无边无际,不关心如何保持土壤的肥力.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说:“人们不愿施肥,因为买一英亩新地比为一英亩土地施肥还要便宜”[1].由于那时的人口基数低,农业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很突出.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间,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用地与养地不当造成的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们关注到中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可持续问题却没有那么严重.于是在1909年联邦政府派遣了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Franklin Hiram King)到中国寻找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金以一个农业土壤学家的锐利目光,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中国农业和农村进行了认真考察和研究.回国后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书中介绍了中国4000年来悠久的农业成就,独特的精耕细作、农作物轮作和水土保持的思想,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8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2].该著作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东方农业没有全面认识的背景下,引起了美国农业界和农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对包括英国霍华德和美国罗代尔在内的后来从事有机农业的学者产生了影响和启示[3].   然而该书的出版并未解决业已存在的环境问题.美国到1933年至少有5000万英亩土地成了不毛之地,12500万英亩因侵蚀而地力倍减.1934年一次灾难性的黑风暴圈走了3亿吨的土壤,使(小麦)当年冬小麦减产102亿斤[4].1935年大尘暴卷土而来,此后出现连续3年的大干旱.   20世纪美国情况确实不好.但是在中国,问题出现得更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类似的环境问题.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用和养平衡的办法是“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很合乎生态平衡的原理,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管子》,《荀子》,《淮南子》中都有较孟子更详细的论述和主张,这是局部地区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捉所受自然的报复以后,所得出的深刻教训.其中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过密的渔网)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区,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 (二)生态脆弱型   在环境依赖型的背后,同时还存在较严重的生态脆弱.这不仅表现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西南山区,同时也表现在经济重心的江南一带.   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就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于是西南山区大量被开垦,东南一带也出现了梯田,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宋元时期为了 缓解人口压力,还出现了柜田、葑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形式,都是利用各种可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国家经济赖以维持的江南地区,由于圩田在宋元时期不断扩大,与水争田的结果是破坏了水系,造成了水害,常常致灾.宋代农民不断有“复湖”和“废田”的呼吁,宋孝宗曾经说过:“浙西自有围田,即有水患.”南宋时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围田和复田为湖,但因为权贵所梗而不能行.清代魏源在《湖广水利书》中说,由于圩田和围田的不断扩张,结束了“历代以来有河(黄河)患而无江(长江)患”的历史,长江开始成灾.   更加直接的描述可从民谚中看到,说明程度和范围并不小.在前述的“湖广熟,天下足”流行的同时,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要收一年顶十年收”之谚流行.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一年要顶十年收”,但是这种经济类型非常脆弱,常常是“十年九不收.”因为大量围垦湿地,一旦洪水来临,无处行洪,成灾绝收.中国历史上灾荒严重,自宋代开始即有救灾著述问世,明清时期更多.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稻作的发展,相对于旱地的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引起水土流失.而南方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山地旱作所为,特别是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后,对西南山区环境的破坏.能够种水稻的地区,多是低湿地,本身水源较充分,生态恢复能力很强.所以稻作支撑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明的进步,并延续至今,它的高产养活了东南一带稠密的人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稻作文明支撑了中华帝国文明后期的发展.   在南方,生态脆弱性的体现与北方性质完全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山区由于旱作而不是稻作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其二是湖区对湿地的围垦,导致洪水时无法泄洪,引发灾害,主要表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因此,如果不是古代的人们发明了种植水稻,中国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将会是何种情形.   环境破坏是农业历史的主流,然而在人类破坏的主旋律之外,还有一些回旋,延缓主流的破坏程度,那就是从生态的角度出现了一些积极地应对,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的角度,有许多措施被发明和运用,其中著名的就有北方的间作套种,南方的“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这些是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解决了土地不足的矛盾,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 (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   关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代以来的“间作”“套种”   单一种植结构,局部地区的人口过剩,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在所必然.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了轮作复种,《管子 · 治国》有“四种五获”.《荀子 · 富国》上记有“一岁再获之.”这些在中国农学史上被视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创举.西汉时期稻麦一年二熟已经出现,间作套种也开始萌芽.[14]到了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开始盛行,与明清之际东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北方向南方移民已经无地可垦,人地关系紧张有关.当时有“稻豆间作套种”,“麦豆间套和混播”,“棉麦套种”,“粮肥套种”,“粮草混种”,“林、粮、豆、蔬、草的间作套种”,陕西兴平有“一岁数收”与“二年收十三料之法”.总之,在狭窄的土地上,当人口无法向外移民时,只有向空间寻求发展机会[15].   2、明代的“养鸭治蝗”   “养鸭治蝗”类似于“稻田养鱼”,初见于明代.明代陈经纶在他的《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曾经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由于甘薯较广的适应性,缓解了当时东南一带乃至全国很多地区食物缺乏的危机.据学者研究,养鸭治蝗是陈经纶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3、清代“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广东新语》,它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在珠江三角洲的养蚕区,布满着“桑基鱼塘”,这种生产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高明县志》(1894年)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也就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即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收到了“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物(如蚕屎饲鱼),实现了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上述措施不仅可以很好地缓和人地紧张关系,还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些措施的发明,既是中国自宋代以来经验科学领先于世界的继续,同时也是环境恶化后的一种有效应对.   4、西汉的“饭稻羹鱼”、东汉以来“稻田养鱼”稻鱼共生及稻鱼鸭共生   “稻田养鱼”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套种”,也就是稻和鱼的套种和套养,它也是江南地区因为人地关系紧张而节约土地的新发明.“稻田养鱼”可以远溯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楚越之地的“饭稻羹鱼”传统,向安强对有学者根据东汉的考古发现和魏武《四时食制》一书中有鱼“出稻田”,而认定东汉开始出现“稻田养鱼”的观点提出质疑.[16]但是我们认为,东南一带延续越人的“饭稻羹鱼”传统完全有可能,只是没有相应的文献佐证而已.游修龄先生指出:“浙江永嘉山区的老农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在贵州,侗、苗族也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正如游修龄所言,古代的山越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到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17].”“稻田养鱼”的存在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即良好的民风,如果养于稻田的鱼在主人没有收获之前,就有人偷走,那这种传统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空间上进行了立体的“套种”,是明清以来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在种植业之间套种之外的另一种套种形式,只是将前者作物中的一种换成了养鱼而已.稻鱼共生,种养结合,利用了空间,节约了土地,同时还减少了中耕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可谓一举多得.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劳动所得到多是一些植物性食物,食物结构单一,品质欠佳.而“稻田养鱼”则在收获水稻的同时,得到动物蛋白质,弥补了农耕民族食物中动物蛋白质不足的缺陷.   “稻田养鱼”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稻田养鱼的生态好处多多,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搅糊泥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田鱼吃了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叶蝉等害虫,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田鱼的排泄物等于给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动植物蛋白质齐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8].   可能是文化或者其它方面原因,大米从来都没有在欧洲吸引过西方的消费者,它只是日常食物的一种多功能和便宜的替代品或补足品.它主要被用于喂饱游民群体——士兵,孤儿,海员,监狱犯人,穷人等等,补缺或替换更合口的食物.大米还有其它用途,它常常被用来喂养动物,还具有多种工业用途,但大米从来没有被视为赖以生活的物品[19].   但是在中国,水稻则被视为细粮,至少不比小麦地位低其贡献无法计算的.水稻自大约一万年前被驯化种植以后,就是东方世界的主要食物,它不仅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农业必定破坏环境的定律,因为种植水稻并不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所以说,它支撑了南方稠密的人口,也支撑了明清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是因为水稻,这一唯一的高产的水生粮食作物,并利用了低湿地,才会使中华文明在隋唐以后的时代继续,不像有些文明那样因为生态的原因而中断.试想一下,如果东方的中国,没有种植水稻,情况会如何呢?小麦只能种植于旱地,小米的产量远不如大米,它们无法养活如此多的古代中国人,玉米、土豆、马铃薯只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引进,但都无法替代大米的作用.只有水稻,产量高,还能够保持水土,支撑中华文明后期发展的功臣主要是水稻.所以,我们要感谢上苍给中国人赐以水稻,高产的水稻支撑了庞大的人口,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全部.   利用水稻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贡献,而在稻田中养鱼,形成稻鱼共生系统,则是将稻作文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地.稻鱼共生,既收获了高产的水稻;同时也收获了高品质的动物蛋白质,弥补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单一种植业结构所形成的素食食物结构的缺陷;第三,它是一种空间上进行立体 “套种”形式,节约了土地,缓和了长期以来历史上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第四,由于稻鱼共生,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升了生活在水生环境中杂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它对于因为化学、石油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6、“稻田养鱼”及“稻田养鸭”及其现代意义   稻作农业尽管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并不存在加剧的作用,稻作,即使是梯田,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南方水田的开垦只是占住了洪水来临时的几何空间,使其无法渲泻洪水,造成水害.在化肥与农药没有大量使用时,它也不会造成水的污染.但是,在今天由于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稻田生态系统被破坏,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只是长期驻留其中,而在稻田水生环境下,则大量向河流中渗流,对整个环境造成大的污染,破坏性极大.   关于稻田养鱼与养鸭的生态效果,学者们做过较多的研究.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病害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病害导致全世界9.9%的水稻产量损失.纹枯病(Thanatephprus cucumeris)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稻田物种多样性增加可明显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肖筱成等报道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食用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和菌丝,从而减少了病菌浸染来源;同时纹枯病多从水稻基部叶鞘开始发病,鱼类争食带有病斑的易腐烂叶鞘,可及时清除病源,延缓病情的扩展;而鱼在田间窜行活动,不但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气状况,而且可增加水体的溶氧,促进稻株的根茎生长,增加抗病能力,养鱼田纹枯病病情指数比未养鱼田平均少1.87.稻田养鸭系统对纹枯病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刘小燕等报道,稻鸭复合系统中养鸭对纹枯病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鸭子可以啄食部分菌核,减少菌源;鸭子的跑动啄食可使大部分萌发的菌丝受到创伤,从而失去浸染能力;对已感病的植株,鸭子还能啄食禾苗下部入水的病叶,阻碍病情的蔓延.另外,鸭子还具有除草、清理病残叶片以及减少无效分蘖的功能,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使纹枯病菌丝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减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与非放鸭试验区相比,在中稻田和晚稻田中,放鸭区的病株率分别降低了27.29% (中稻)和8.21%(晚稻) .王成豹等 、杨治平等和章家恩等的研究也表明,稻田养鸭可延缓水稻纹枯病的发展,对病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减轻了50.0%左右.当然,也有不同的试验结果,禹盛苗等研究认为,稻田养鸭对纹枯病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此两个时期稻鸭试验区的纹枯病发病率比不养鸭区分别降低了67.1% 和52.5%.而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看,稻田养鸭纹枯病平均丛发病率比不养鸭高,其原因可能是鸭子的活动损伤了植株的茎叶,使纹枯病菌丝更易侵染植株;另一方面,鸭子还可能成为菌丝的载体,将菌丝带到不同的地方,使稻丛发病率升高[20]. 注释: [1] David Grig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West. Blackwell. 1992 P40. [2] F. H. King,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1911. [3] 刘晓霞:《美国有机农业发展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 李方正、李幼霞:《国外有机农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1. [5] 徐旺生:《从间作套种到稻田养鱼、养鸭——中国环境历史演变过程中两个不计成本下的生态应对》,《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6] 阎守诚:《自然进入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1期. [7] 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国农史》,1995年3期. [8] 钱林清:《黄土高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9]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 《宋史·食货志》. [11]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2] 谢丰斋:《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中国农史》,2001年3期. [13]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4]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104页. [15]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390~393页. [16] 向安强:《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质疑》,《中国农史》,1996年4期. [17]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8]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9] [美]彼得·考克莱尼斯:《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陈意新译,《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20] 王 寒、唐建军、谢 坚、陈 欣:《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控制》,《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5月 第18卷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 载《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4、生态、有机可持续农业至今被人们所忽视或敬而远之的原因:一是(

引用了一个别人的文章,您看看,我觉得会有启示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稻田养鱼为例徐旺生一、环境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也成为的主旋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石油武装起来的,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迅速获得巨大的效益.尽管因为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使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因为迅速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但是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却触目惊心,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动植物品种单一化和种质资源流失等等.增施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土壤环境和作物,最后富集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产生的合成物质,地球难以自净,土壤难以消化,特别是它超过了河流中水的自我修复阈值,使得污染无处不在.基因工程把外源基因引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作物体内,使其具有抗病虫害和杂草的能力,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但是无法预见它们在长期大规模推广以后,将会带来那些负作用?DDT残留的为害是普遍使用数十年后才发现,停止生产和使用几十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可持续问题尤其需要人们给予关注.   实际上,早在此前的1962年,美国人卡逊陈述了一个可怕现实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虽然卡逊指出的现象并非完全是由农业造成的,但是农业应该占住其主要成分.此后的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论断.   更早的是在美国,19世纪初由于严重的地力衰退问题,促使美国政府寻找解决办法.自18世纪初开始,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肆砍伐森林.独立后的美国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农业粗放式经营的特点,劳动力的匮乏和土地无限富裕的矛盾加剧了这种粗放经营.农民一味地耕种和收获,认为可开垦的土壤无边无际,不关心如何保持土壤的肥力.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说:“人们不愿施肥,因为买一英亩新地比为一英亩土地施肥还要便宜”[1].由于那时的人口基数低,农业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很突出.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间,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用地与养地不当造成的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们关注到中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可持续问题却没有那么严重.于是在1909年联邦政府派遣了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Franklin Hiram King)到中国寻找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金以一个农业土壤学家的锐利目光,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中国农业和农村进行了认真考察和研究.回国后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书中介绍了中国4000年来悠久的农业成就,独特的精耕细作、农作物轮作和水土保持的思想,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8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2].该著作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东方农业没有全面认识的背景下,引起了美国农业界和农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对包括英国霍华德和美国罗代尔在内的后来从事有机农业的学者产生了影响和启示[3].   然而该书的出版并未解决业已存在的环境问题.美国到1933年至少有5000万英亩土地成了不毛之地,12500万英亩因侵蚀而地力倍减.1934年一次灾难性的黑风暴圈走了3亿吨的土壤,使(小麦)当年冬小麦减产102亿斤[4].1935年大尘暴卷土而来,此后出现连续3年的大干旱.   20世纪美国情况确实不好.但是在中国,问题出现得更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类似的环境问题.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用和养平衡的办法是“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很合乎生态平衡的原理,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管子》,《荀子》,《淮南子》中都有较孟子更详细的论述和主张,这是局部地区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捉所受自然的报复以后,所得出的深刻教训.其中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过密的渔网)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区,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二)生态脆弱型  在环境依赖型的背后,同时还存在较严重的生态脆弱.这不仅表现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西南山区,同时也表现在经济重心的江南一带.   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就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于是西南山区大量被开垦,东南一带也出现了梯田,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宋元时期为了 缓解人口压力,还出现了柜田、葑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形式,都是利用各种可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国家经济赖以维持的江南地区,由于圩田在宋元时期不断扩大,与水争田的结果是破坏了水系,造成了水害,常常致灾.宋代农民不断有“复湖”和“废田”的呼吁,宋孝宗曾经说过:“浙西自有围田,即有水患.”南宋时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围田和复田为湖,但因为权贵所梗而不能行.清代魏源在《湖广水利书》中说,由于圩田和围田的不断扩张,结束了“历代以来有河(黄河)患而无江(长江)患”的历史,长江开始成灾.   更加直接的描述可从民谚中看到,说明程度和范围并不小.在前述的“湖广熟,天下足”流行的同时,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要收一年顶十年收”之谚流行.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一年要顶十年收”,但是这种经济类型非常脆弱,常常是“十年九不收.”因为大量围垦湿地,一旦洪水来临,无处行洪,成灾绝收.中国历史上灾荒严重,自宋代开始即有救灾著述问世,明清时期更多.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稻作的发展,相对于旱地的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引起水土流失.而南方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山地旱作所为,特别是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后,对西南山区环境的破坏.能够种水稻的地区,多是低湿地,本身水源较充分,生态恢复能力很强.所以稻作支撑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明的进步,并延续至今,它的高产养活了东南一带稠密的人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稻作文明支撑了中华帝国文明后期的发展.   在南方,生态脆弱性的体现与北方性质完全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山区由于旱作而不是稻作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其二是湖区对湿地的围垦,导致洪水时无法泄洪,引发灾害,主要表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因此,如果不是古代的人们发明了种植水稻,中国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将会是何种情形.   环境破坏是农业历史的主流,然而在人类破坏的主旋律之外,还有一些回旋,延缓主流的破坏程度,那就是从生态的角度出现了一些积极地应对,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的角度,有许多措施被发明和运用,其中著名的就有北方的间作套种,南方的“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这些是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解决了土地不足的矛盾,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 (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  关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代以来的“间作”“套种”   单一种植结构,局部地区的人口过剩,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在所必然.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了轮作复种,《管子 · 治国》有“四种五获”.《荀子 · 富国》上记有“一岁再获之.”这些在中国农学史上被视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创举.西汉时期稻麦一年二熟已经出现,间作套种也开始萌芽.[14]到了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开始盛行,与明清之际东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北方向南方移民已经无地可垦,人地关系紧张有关.当时有“稻豆间作套种”,“麦豆间套和混播”,“棉麦套种”,“粮肥套种”,“粮草混种”,“林、粮、豆、蔬、草的间作套种”,陕西兴平有“一岁数收”与“二年收十三料之法”.总之,在狭窄的土地上,当人口无法向外移民时,只有向空间寻求发展机会[15].   2、明代的“养鸭治蝗”   “养鸭治蝗”类似于“稻田养鱼”,初见于明代.明代陈经纶在他的《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曾经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由于甘薯较广的适应性,缓解了当时东南一带乃至全国很多地区食物缺乏的危机.据学者研究,养鸭治蝗是陈经纶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3、清代“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广东新语》,它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在珠江三角洲的养蚕区,布满着“桑基鱼塘”,这种生产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高明县志》(1894年)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也就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即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收到了“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物(如蚕屎饲鱼),实现了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上述措施不仅可以很好地缓和人地紧张关系,还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些措施的发明,既是中国自宋代以来经验科学领先于世界的继续,同时也是环境恶化后的一种有效应对.   4、西汉的“饭稻羹鱼”、东汉以来“稻田养鱼”稻鱼共生及稻鱼鸭共生  “稻田养鱼”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套种”,也就是稻和鱼的套种和套养,它也是江南地区因为人地关系紧张而节约土地的新发明.“稻田养鱼”可以远溯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楚越之地的“饭稻羹鱼”传统,向安强对有学者根据东汉的考古发现和魏武《四时食制》一书中有鱼“出稻田”,而认定东汉开始出现“稻田养鱼”的观点提出质疑.[16]但是我们认为,东南一带延续越人的“饭稻羹鱼”传统完全有可能,只是没有相应的文献佐证而已.游修龄先生指出:“浙江永嘉山区的老农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在贵州,侗、苗族也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正如游修龄所言,古代的山越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到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17].”“稻田养鱼”的存在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即良好的民风,如果养于稻田的鱼在主人没有收获之前,就有人偷走,那这种传统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空间上进行了立体的“套种”,是明清以来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在种植业之间套种之外的另一种套种形式,只是将前者作物中的一种换成了养鱼而已.稻鱼共生,种养结合,利用了空间,节约了土地,同时还减少了中耕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可谓一举多得.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劳动所得到多是一些植物性食物,食物结构单一,品质欠佳.而“稻田养鱼”则在收获水稻的同时,得到动物蛋白质,弥补了农耕民族食物中动物蛋白质不足的缺陷.   “稻田养鱼”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稻田养鱼的生态好处多多,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搅糊泥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田鱼吃了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叶蝉等害虫,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田鱼的排泄物等于给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动植物蛋白质齐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8].   可能是文化或者其它方面原因,大米从来都没有在欧洲吸引过西方的消费者,它只是日常食物的一种多功能和便宜的替代品或补足品.它主要被用于喂饱游民群体——士兵,孤儿,海员,监狱犯人,穷人等等,补缺或替换更合口的食物.大米还有其它用途,它常常被用来喂养动物,还具有多种工业用途,但大米从来没有被视为赖以生活的物品[19].   但是在中国,水稻则被视为细粮,至少不比小麦地位低其贡献无法计算的.水稻自大约一万年前被驯化种植以后,就是东方世界的主要食物,它不仅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农业必定破坏环境的定律,因为种植水稻并不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所以说,它支撑了南方稠密的人口,也支撑了明清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是因为水稻,这一唯一的高产的水生粮食作物,并利用了低湿地,才会使中华文明在隋唐以后的时代继续,不像有些文明那样因为生态的原因而中断.试想一下,如果东方的中国,没有种植水稻,情况会如何呢?小麦只能种植于旱地,小米的产量远不如大米,它们无法养活如此多的古代中国人,玉米、土豆、马铃薯只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引进,但都无法替代大米的作用.只有水稻,产量高,还能够保持水土,支撑中华文明后期发展的功臣主要是水稻.所以,我们要感谢上苍给中国人赐以水稻,高产的水稻支撑了庞大的人口,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全部.   利用水稻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贡献,而在稻田中养鱼,形成稻鱼共生系统,则是将稻作文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地.稻鱼共生,既收获了高产的水稻;同时也收获了高品质的动物蛋白质,弥补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单一种植业结构所形成的素食食物结构的缺陷;第三,它是一种空间上进行立体 “套种”形式,节约了土地,缓和了长期以来历史上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第四,由于稻鱼共生,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升了生活在水生环境中杂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它对于因为化学、石油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6、“稻田养鱼”及“稻田养鸭”及其现代意义  稻作农业尽管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并不存在加剧的作用,稻作,即使是梯田,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南方水田的开垦只是占住了洪水来临时的几何空间,使其无法渲泻洪水,造成水害.在化肥与农药没有大量使用时,它也不会造成水的污染.但是,在今天由于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稻田生态系统被破坏,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只是长期驻留其中,而在稻田水生环境下,则大量向河流中渗流,对整个环境造成大的污染,破坏性极大.   关于稻田养鱼与养鸭的生态效果,学者们做过较多的研究.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病害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病害导致全世界9.9%的水稻产量损失.纹枯病(Thanatephprus cucumeris)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稻田物种多样性增加可明显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肖筱成等报道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食用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和菌丝,从而减少了病菌浸染来源;同时纹枯病多从水稻基部叶鞘开始发病,鱼类争食带有病斑的易腐烂叶鞘,可及时清除病源,延缓病情的扩展;而鱼在田间窜行活动,不但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气状况,而且可增加水体的溶氧,促进稻株的根茎生长,增加抗病能力,养鱼田纹枯病病情指数比未养鱼田平均少1.87.稻田养鸭系统对纹枯病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刘小燕等报道,稻鸭复合系统中养鸭对纹枯病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鸭子可以啄食部分菌核,减少菌源;鸭子的跑动啄食可使大部分萌发的菌丝受到创伤,从而失去浸染能力;对已感病的植株,鸭子还能啄食禾苗下部入水的病叶,阻碍病情的蔓延.另外,鸭子还具有除草、清理病残叶片以及减少无效分蘖的功能,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使纹枯病菌丝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减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与非放鸭试验区相比,在中稻田和晚稻田中,放鸭区的病株率分别降低了27.29% (中稻)和8.21%(晚稻) .王成豹等 、杨治平等和章家恩等的研究也表明,稻田养鸭可延缓水稻纹枯病的发展,对病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减轻了50.0%左右.当然,也有不同的试验结果,禹盛苗等研究认为,稻田养鸭对纹枯病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此两个时期稻鸭试验区的纹枯病发病率比不养鸭区分别降低了67.1% 和52.5%.而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看,稻田养鸭纹枯病平均丛发病率比不养鸭高,其原因可能是鸭子的活动损伤了植株的茎叶,使纹枯病菌丝更易侵染植株;另一方面,鸭子还可能成为菌丝的载体,将菌丝带到不同的地方,使稻丛发病率升高[20]. 注释: [1] David Grig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West. Blackwell. 1992 P40. [2] F. H. King,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1911. [3] 刘晓霞:《美国有机农业发展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 李方正、李幼霞:《国外有机农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1. [5] 徐旺生:《从间作套种到稻田养鱼、养鸭——中国环境历史演变过程中两个不计成本下的生态应对》,《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6] 阎守诚:《自然进入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1期. [7] 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国农史》,1995年3期. [8] 钱林清:《黄土高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9]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 《宋史·食货志》. [11]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2] 谢丰斋:《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中国农史》,2001年3期. [13]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4]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104页. [15]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390~393页. [16] 向安强:《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质疑》,《中国农史》,1996年4期. [17]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8]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9] [美]彼得·考克莱尼斯:《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陈意新译,《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20] 王 寒、唐建军、谢 坚、陈 欣:《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控制》,《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5月 第18卷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载《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可持续发展农业有哪些事例?

引用了一个别人的文章,您看看,我觉得会有启示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稻田养鱼为例徐旺生一、环境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也成为的主旋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石油武装起来的,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迅速获得巨大的效益。尽管因为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使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因为迅速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但是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却触目惊心,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动植物品种单一化和种质资源流失等等。增施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土壤环境和作物,最后富集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产生的合成物质,地球难以自净,土壤难以消化,特别是它超过了河流中水的自我修复阈值,使得污染无处不在。基因工程把外源基因引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作物体内,使其具有抗病虫害和杂草的能力,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但是无法预见它们在长期大规模推广以后,将会带来那些负作用?DDT残留的为害是普遍使用数十年后才发现,停止生产和使用几十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可持续问题尤其需要人们给予关注。  实际上,早在此前的1962年,美国人卡逊陈述了一个可怕现实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虽然卡逊指出的现象并非完全是由农业造成的,但是农业应该占住其主要成分。此后的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论断。  更早的是在美国,19世纪初由于严重的地力衰退问题,促使美国政府寻找解决办法。自18世纪初开始,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肆砍伐森林。独立后的美国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农业粗放式经营的特点,劳动力的匮乏和土地无限富裕的矛盾加剧了这种粗放经营。农民一味地耕种和收获,认为可开垦的土壤无边无际,不关心如何保持土壤的肥力。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说:“人们不愿施肥,因为买一英亩新地比为一英亩土地施肥还要便宜”[1]。由于那时的人口基数低,农业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很突出。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间,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用地与养地不当造成的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们关注到中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可持续问题却没有那么严重。于是在1909年联邦政府派遣了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Franklin Hiram King)到中国寻找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金以一个农业土壤学家的锐利目光,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中国农业和农村进行了认真考察和研究。回国后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书中介绍了中国4000年来悠久的农业成就,独特的精耕细作、农作物轮作和水土保持的思想,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8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2]。该著作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东方农业没有全面认识的背景下,引起了美国农业界和农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对包括英国霍华德和美国罗代尔在内的后来从事有机农业的学者产生了影响和启示[3]。  然而该书的出版并未解决业已存在的环境问题。美国到1933年至少有5000万英亩土地成了不毛之地,12500万英亩因侵蚀而地力倍减。1934年一次灾难性的黑风暴圈走了3亿吨的土壤,使(小麦)当年冬小麦减产102亿斤[4]。1935年大尘暴卷土而来,此后出现连续3年的大干旱。  20世纪美国情况确实不好。但是在中国,问题出现得更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类似的环境问题。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用和养平衡的办法是“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很合乎生态平衡的原理,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管子》,《荀子》,《淮南子》中都有较孟子更详细的论述和主张,这是局部地区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捉所受自然的报复以后,所得出的深刻教训。其中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过密的渔网)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区,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二)生态脆弱型  在环境依赖型的背后,同时还存在较严重的生态脆弱。这不仅表现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西南山区,同时也表现在经济重心的江南一带。  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就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于是西南山区大量被开垦,东南一带也出现了梯田,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宋元时期为了 缓解人口压力,还出现了柜田、葑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形式,都是利用各种可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国家经济赖以维持的江南地区,由于圩田在宋元时期不断扩大,与水争田的结果是破坏了水系,造成了水害,常常致灾。宋代农民不断有“复湖”和“废田”的呼吁,宋孝宗曾经说过:“浙西自有围田,即有水患。”南宋时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围田和复田为湖,但因为权贵所梗而不能行。清代魏源在《湖广水利书》中说,由于圩田和围田的不断扩张,结束了“历代以来有河(黄河)患而无江(长江)患”的历史,长江开始成灾。  更加直接的描述可从民谚中看到,说明程度和范围并不小。在前述的“湖广熟,天下足”流行的同时,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要收一年顶十年收”之谚流行。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一年要顶十年收”,但是这种经济类型非常脆弱,常常是“十年九不收。”因为大量围垦湿地,一旦洪水来临,无处行洪,成灾绝收。中国历史上灾荒严重,自宋代开始即有救灾著述问世,明清时期更多。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稻作的发展,相对于旱地的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引起水土流失。而南方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山地旱作所为,特别是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后,对西南山区环境的破坏。能够种水稻的地区,多是低湿地,本身水源较充分,生态恢复能力很强。所以稻作支撑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明的进步,并延续至今,它的高产养活了东南一带稠密的人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稻作文明支撑了中华帝国文明后期的发展。  在南方,生态脆弱性的体现与北方性质完全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山区由于旱作而不是稻作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其二是湖区对湿地的围垦,导致洪水时无法泄洪,引发灾害,主要表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因此,如果不是古代的人们发明了种植水稻,中国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将会是何种情形。  环境破坏是农业历史的主流,然而在人类破坏的主旋律之外,还有一些回旋,延缓主流的破坏程度,那就是从生态的角度出现了一些积极地应对,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的角度,有许多措施被发明和运用,其中著名的就有北方的间作套种,南方的“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这些是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解决了土地不足的矛盾,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  关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代以来的“间作”“套种”  单一种植结构,局部地区的人口过剩,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在所必然。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了轮作复种,《管子 · 治国》有“四种五获”。《荀子 · 富国》上记有“一岁再获之。”这些在中国农学史上被视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创举。西汉时期稻麦一年二熟已经出现,间作套种也开始萌芽。[14]到了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开始盛行,与明清之际东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北方向南方移民已经无地可垦,人地关系紧张有关。当时有“稻豆间作套种”,“麦豆间套和混播”,“棉麦套种”,“粮肥套种”,“粮草混种”,“林、粮、豆、蔬、草的间作套种”,陕西兴平有“一岁数收”与“二年收十三料之法”。总之,在狭窄的土地上,当人口无法向外移民时,只有向空间寻求发展机会[15]。  2、明代的“养鸭治蝗”  “养鸭治蝗”类似于“稻田养鱼”,初见于明代。明代陈经纶在他的《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曾经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由于甘薯较广的适应性,缓解了当时东南一带乃至全国很多地区食物缺乏的危机。据学者研究,养鸭治蝗是陈经纶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3、清代“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广东新语》,它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在珠江三角洲的养蚕区,布满着“桑基鱼塘”,这种生产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高明县志》(1894年)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也就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即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收到了“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物(如蚕屎饲鱼),实现了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上述措施不仅可以很好地缓和人地紧张关系,还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些措施的发明,既是中国自宋代以来经验科学领先于世界的继续,同时也是环境恶化后的一种有效应对。  4、西汉的“饭稻羹鱼”、东汉以来“稻田养鱼”稻鱼共生及稻鱼鸭共生  “稻田养鱼”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套种”,也就是稻和鱼的套种和套养,它也是江南地区因为人地关系紧张而节约土地的新发明。“稻田养鱼”可以远溯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楚越之地的“饭稻羹鱼”传统,向安强对有学者根据东汉的考古发现和魏武《四时食制》一书中有鱼“出稻田”,而认定东汉开始出现“稻田养鱼”的观点提出质疑。[16]但是我们认为,东南一带延续越人的“饭稻羹鱼”传统完全有可能,只是没有相应的文献佐证而已。游修龄先生指出:“浙江永嘉山区的老农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在贵州,侗、苗族也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正如游修龄所言,古代的山越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到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17]。”“稻田养鱼”的存在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即良好的民风,如果养于稻田的鱼在主人没有收获之前,就有人偷走,那这种传统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空间上进行了立体的“套种”,是明清以来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在种植业之间套种之外的另一种套种形式,只是将前者作物中的一种换成了养鱼而已。稻鱼共生,种养结合,利用了空间,节约了土地,同时还减少了中耕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可谓一举多得。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劳动所得到多是一些植物性食物,食物结构单一,品质欠佳。而“稻田养鱼”则在收获水稻的同时,得到动物蛋白质,弥补了农耕民族食物中动物蛋白质不足的缺陷。  “稻田养鱼”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稻田养鱼的生态好处多多,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搅糊泥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田鱼吃了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叶蝉等害虫,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田鱼的排泄物等于给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动植物蛋白质齐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8]。  可能是文化或者其它方面原因,大米从来都没有在欧洲吸引过西方的消费者,它只是日常食物的一种多功能和便宜的替代品或补足品。它主要被用于喂饱游民群体——士兵,孤儿,海员,监狱犯人,穷人等等,补缺或替换更合口的食物。大米还有其它用途,它常常被用来喂养动物,还具有多种工业用途,但大米从来没有被视为赖以生活的物品[19]。  但是在中国,水稻则被视为细粮,至少不比小麦地位低其贡献无法计算的。水稻自大约一万年前被驯化种植以后,就是东方世界的主要食物,它不仅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农业必定破坏环境的定律,因为种植水稻并不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所以说,它支撑了南方稠密的人口,也支撑了明清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是因为水稻,这一唯一的高产的水生粮食作物,并利用了低湿地,才会使中华文明在隋唐以后的时代继续,不像有些文明那样因为生态的原因而中断。试想一下,如果东方的中国,没有种植水稻,情况会如何呢?小麦只能种植于旱地,小米的产量远不如大米,它们无法养活如此多的古代中国人,玉米、土豆、马铃薯只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引进,但都无法替代大米的作用。只有水稻,产量高,还能够保持水土,支撑中华文明后期发展的功臣主要是水稻。所以,我们要感谢上苍给中国人赐以水稻,高产的水稻支撑了庞大的人口,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全部。  利用水稻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贡献,而在稻田中养鱼,形成稻鱼共生系统,则是将稻作文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地。稻鱼共生,既收获了高产的水稻;同时也收获了高品质的动物蛋白质,弥补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单一种植业结构所形成的素食食物结构的缺陷;第三,它是一种空间上进行立体 “套种”形式,节约了土地,缓和了长期以来历史上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第四,由于稻鱼共生,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升了生活在水生环境中杂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它对于因为化学、石油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6、“稻田养鱼”及“稻田养鸭”及其现代意义  稻作农业尽管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并不存在加剧的作用,稻作,即使是梯田,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南方水田的开垦只是占住了洪水来临时的几何空间,使其无法渲泻洪水,造成水害。在化肥与农药没有大量使用时,它也不会造成水的污染。但是,在今天由于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稻田生态系统被破坏,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只是长期驻留其中,而在稻田水生环境下,则大量向河流中渗流,对整个环境造成大的污染,破坏性极大。  关于稻田养鱼与养鸭的生态效果,学者们做过较多的研究。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病害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病害导致全世界9.9%的水稻产量损失。纹枯病(Thanatephprus cucumeris)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稻田物种多样性增加可明显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肖筱成等报道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食用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和菌丝,从而减少了病菌浸染来源;同时纹枯病多从水稻基部叶鞘开始发病,鱼类争食带有病斑的易腐烂叶鞘,可及时清除病源,延缓病情的扩展;而鱼在田间窜行活动,不但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气状况,而且可增加水体的溶氧,促进稻株的根茎生长,增加抗病能力,养鱼田纹枯病病情指数比未养鱼田平均少1.87。稻田养鸭系统对纹枯病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刘小燕等报道,稻鸭复合系统中养鸭对纹枯病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鸭子可以啄食部分菌核,减少菌源;鸭子的跑动啄食可使大部分萌发的菌丝受到创伤,从而失去浸染能力;对已感病的植株,鸭子还能啄食禾苗下部入水的病叶,阻碍病情的蔓延。另外,鸭子还具有除草、清理病残叶片以及减少无效分蘖的功能,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使纹枯病菌丝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减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与非放鸭试验区相比,在中稻田和晚稻田中,放鸭区的病株率分别降低了27.29% (中稻)和8.21%(晚稻) 。王成豹等 、杨治平等和章家恩等的研究也表明,稻田养鸭可延缓水稻纹枯病的发展,对病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减轻了50.0%左右.当然,也有不同的试验结果,禹盛苗等研究认为,稻田养鸭对纹枯病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此两个时期稻鸭试验区的纹枯病发病率比不养鸭区分别降低了67.1% 和52.5%。而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看,稻田养鸭纹枯病平均丛发病率比不养鸭高,其原因可能是鸭子的活动损伤了植株的茎叶,使纹枯病菌丝更易侵染植株;另一方面,鸭子还可能成为菌丝的载体,将菌丝带到不同的地方,使稻丛发病率升高[20]。注释:[1] David Grig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West. Blackwell. 1992 P40.[2] F. H. King,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1911.[3] 刘晓霞:《美国有机农业发展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 李方正、李幼霞:《国外有机农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1。[5] 徐旺生:《从间作套种到稻田养鱼、养鸭——中国环境历史演变过程中两个不计成本下的生态应对》,《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6] 阎守诚:《自然进入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1期。[7] 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国农史》,1995年3期。[8] 钱林清:《黄土高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9]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 《宋史·食货志》。[11]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12] 谢丰斋:《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中国农史》,2001年3期。[13]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14]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104页。[15]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390~393页。[16] 向安强:《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质疑》,《中国农史》,1996年4期。[17]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18]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19] [美]彼得·考克莱尼斯:《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陈意新译,《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20] 王 寒、唐建军、谢 坚、陈 欣:《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控制》,《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5月 第18卷第5期。(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载《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引用了一个别人的文章,您看看,我觉得会有启示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稻田养鱼为例徐旺生一、环境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也成为的主旋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石油武装起来的,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迅速获得巨大的效益.尽管因为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使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因为迅速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但是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却触目惊心,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动植物品种单一化和种质资源流失等等.增施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土壤环境和作物,最后富集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产生的合成物质,地球难以自净,土壤难以消化,特别是它超过了河流中水的自我修复阈值,使得污染无处不在.基因工程把外源基因引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作物体内,使其具有抗病虫害和杂草的能力,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但是无法预见它们在长期大规模推广以后,将会带来那些负作用?DDT残留的为害是普遍使用数十年后才发现,停止生产和使用几十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可持续问题尤其需要人们给予关注.   实际上,早在此前的1962年,美国人卡逊陈述了一个可怕现实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虽然卡逊指出的现象并非完全是由农业造成的,但是农业应该占住其主要成分.此后的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论断.   更早的是在美国,19世纪初由于严重的地力衰退问题,促使美国政府寻找解决办法.自18世纪初开始,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肆砍伐森林.独立后的美国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农业粗放式经营的特点,劳动力的匮乏和土地无限富裕的矛盾加剧了这种粗放经营.农民一味地耕种和收获,认为可开垦的土壤无边无际,不关心如何保持土壤的肥力.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说:“人们不愿施肥,因为买一英亩新地比为一英亩土地施肥还要便宜”[1].由于那时的人口基数低,农业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很突出.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间,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用地与养地不当造成的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们关注到中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可持续问题却没有那么严重.于是在1909年联邦政府派遣了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Franklin Hiram King)到中国寻找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金以一个农业土壤学家的锐利目光,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中国农业和农村进行了认真考察和研究.回国后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书中介绍了中国4000年来悠久的农业成就,独特的精耕细作、农作物轮作和水土保持的思想,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8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2].该著作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东方农业没有全面认识的背景下,引起了美国农业界和农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对包括英国霍华德和美国罗代尔在内的后来从事有机农业的学者产生了影响和启示[3].   然而该书的出版并未解决业已存在的环境问题.美国到1933年至少有5000万英亩土地成了不毛之地,12500万英亩因侵蚀而地力倍减.1934年一次灾难性的黑风暴圈走了3亿吨的土壤,使(小麦)当年冬小麦减产102亿斤[4].1935年大尘暴卷土而来,此后出现连续3年的大干旱.   20世纪美国情况确实不好.但是在中国,问题出现得更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类似的环境问题.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用和养平衡的办法是“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很合乎生态平衡的原理,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管子》,《荀子》,《淮南子》中都有较孟子更详细的论述和主张,这是局部地区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捉所受自然的报复以后,所得出的深刻教训.其中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过密的渔网)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区,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二)生态脆弱型  在环境依赖型的背后,同时还存在较严重的生态脆弱.这不仅表现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西南山区,同时也表现在经济重心的江南一带.   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就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于是西南山区大量被开垦,东南一带也出现了梯田,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宋元时期为了 缓解人口压力,还出现了柜田、葑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形式,都是利用各种可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国家经济赖以维持的江南地区,由于圩田在宋元时期不断扩大,与水争田的结果是破坏了水系,造成了水害,常常致灾.宋代农民不断有“复湖”和“废田”的呼吁,宋孝宗曾经说过:“浙西自有围田,即有水患.”南宋时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围田和复田为湖,但因为权贵所梗而不能行.清代魏源在《湖广水利书》中说,由于圩田和围田的不断扩张,结束了“历代以来有河(黄河)患而无江(长江)患”的历史,长江开始成灾.   更加直接的描述可从民谚中看到,说明程度和范围并不小.在前述的“湖广熟,天下足”流行的同时,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要收一年顶十年收”之谚流行.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一年要顶十年收”,但是这种经济类型非常脆弱,常常是“十年九不收.”因为大量围垦湿地,一旦洪水来临,无处行洪,成灾绝收.中国历史上灾荒严重,自宋代开始即有救灾著述问世,明清时期更多.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稻作的发展,相对于旱地的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引起水土流失.而南方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山地旱作所为,特别是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后,对西南山区环境的破坏.能够种水稻的地区,多是低湿地,本身水源较充分,生态恢复能力很强.所以稻作支撑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明的进步,并延续至今,它的高产养活了东南一带稠密的人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稻作文明支撑了中华帝国文明后期的发展.   在南方,生态脆弱性的体现与北方性质完全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山区由于旱作而不是稻作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其二是湖区对湿地的围垦,导致洪水时无法泄洪,引发灾害,主要表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因此,如果不是古代的人们发明了种植水稻,中国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将会是何种情形.   环境破坏是农业历史的主流,然而在人类破坏的主旋律之外,还有一些回旋,延缓主流的破坏程度,那就是从生态的角度出现了一些积极地应对,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的角度,有许多措施被发明和运用,其中著名的就有北方的间作套种,南方的“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这些是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解决了土地不足的矛盾,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 (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  关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代以来的“间作”“套种”   单一种植结构,局部地区的人口过剩,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在所必然.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了轮作复种,《管子 · 治国》有“四种五获”.《荀子 · 富国》上记有“一岁再获之.”这些在中国农学史上被视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创举.西汉时期稻麦一年二熟已经出现,间作套种也开始萌芽.[14]到了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开始盛行,与明清之际东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北方向南方移民已经无地可垦,人地关系紧张有关.当时有“稻豆间作套种”,“麦豆间套和混播”,“棉麦套种”,“粮肥套种”,“粮草混种”,“林、粮、豆、蔬、草的间作套种”,陕西兴平有“一岁数收”与“二年收十三料之法”.总之,在狭窄的土地上,当人口无法向外移民时,只有向空间寻求发展机会[15].   2、明代的“养鸭治蝗”   “养鸭治蝗”类似于“稻田养鱼”,初见于明代.明代陈经纶在他的《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曾经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由于甘薯较广的适应性,缓解了当时东南一带乃至全国很多地区食物缺乏的危机.据学者研究,养鸭治蝗是陈经纶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3、清代“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广东新语》,它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在珠江三角洲的养蚕区,布满着“桑基鱼塘”,这种生产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高明县志》(1894年)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也就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即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收到了“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物(如蚕屎饲鱼),实现了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上述措施不仅可以很好地缓和人地紧张关系,还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些措施的发明,既是中国自宋代以来经验科学领先于世界的继续,同时也是环境恶化后的一种有效应对.   4、西汉的“饭稻羹鱼”、东汉以来“稻田养鱼”稻鱼共生及稻鱼鸭共生  “稻田养鱼”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套种”,也就是稻和鱼的套种和套养,它也是江南地区因为人地关系紧张而节约土地的新发明.“稻田养鱼”可以远溯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楚越之地的“饭稻羹鱼”传统,向安强对有学者根据东汉的考古发现和魏武《四时食制》一书中有鱼“出稻田”,而认定东汉开始出现“稻田养鱼”的观点提出质疑.[16]但是我们认为,东南一带延续越人的“饭稻羹鱼”传统完全有可能,只是没有相应的文献佐证而已.游修龄先生指出:“浙江永嘉山区的老农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在贵州,侗、苗族也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正如游修龄所言,古代的山越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到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17].”“稻田养鱼”的存在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即良好的民风,如果养于稻田的鱼在主人没有收获之前,就有人偷走,那这种传统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空间上进行了立体的“套种”,是明清以来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在种植业之间套种之外的另一种套种形式,只是将前者作物中的一种换成了养鱼而已.稻鱼共生,种养结合,利用了空间,节约了土地,同时还减少了中耕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可谓一举多得.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劳动所得到多是一些植物性食物,食物结构单一,品质欠佳.而“稻田养鱼”则在收获水稻的同时,得到动物蛋白质,弥补了农耕民族食物中动物蛋白质不足的缺陷.   “稻田养鱼”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稻田养鱼的生态好处多多,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搅糊泥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田鱼吃了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叶蝉等害虫,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田鱼的排泄物等于给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动植物蛋白质齐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8].   可能是文化或者其它方面原因,大米从来都没有在欧洲吸引过西方的消费者,它只是日常食物的一种多功能和便宜的替代品或补足品.它主要被用于喂饱游民群体——士兵,孤儿,海员,监狱犯人,穷人等等,补缺或替换更合口的食物.大米还有其它用途,它常常被用来喂养动物,还具有多种工业用途,但大米从来没有被视为赖以生活的物品[19].   但是在中国,水稻则被视为细粮,至少不比小麦地位低其贡献无法计算的.水稻自大约一万年前被驯化种植以后,就是东方世界的主要食物,它不仅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农业必定破坏环境的定律,因为种植水稻并不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所以说,它支撑了南方稠密的人口,也支撑了明清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是因为水稻,这一唯一的高产的水生粮食作物,并利用了低湿地,才会使中华文明在隋唐以后的时代继续,不像有些文明那样因为生态的原因而中断.试想一下,如果东方的中国,没有种植水稻,情况会如何呢?小麦只能种植于旱地,小米的产量远不如大米,它们无法养活如此多的古代中国人,玉米、土豆、马铃薯只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引进,但都无法替代大米的作用.只有水稻,产量高,还能够保持水土,支撑中华文明后期发展的功臣主要是水稻.所以,我们要感谢上苍给中国人赐以水稻,高产的水稻支撑了庞大的人口,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全部.   利用水稻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贡献,而在稻田中养鱼,形成稻鱼共生系统,则是将稻作文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地.稻鱼共生,既收获了高产的水稻;同时也收获了高品质的动物蛋白质,弥补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单一种植业结构所形成的素食食物结构的缺陷;第三,它是一种空间上进行立体 “套种”形式,节约了土地,缓和了长期以来历史上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第四,由于稻鱼共生,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升了生活在水生环境中杂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它对于因为化学、石油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6、“稻田养鱼”及“稻田养鸭”及其现代意义  稻作农业尽管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并不存在加剧的作用,稻作,即使是梯田,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南方水田的开垦只是占住了洪水来临时的几何空间,使其无法渲泻洪水,造成水害.在化肥与农药没有大量使用时,它也不会造成水的污染.但是,在今天由于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稻田生态系统被破坏,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只是长期驻留其中,而在稻田水生环境下,则大量向河流中渗流,对整个环境造成大的污染,破坏性极大.   关于稻田养鱼与养鸭的生态效果,学者们做过较多的研究.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病害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病害导致全世界9.9%的水稻产量损失.纹枯病(Thanatephprus cucumeris)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稻田物种多样性增加可明显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肖筱成等报道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食用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和菌丝,从而减少了病菌浸染来源;同时纹枯病多从水稻基部叶鞘开始发病,鱼类争食带有病斑的易腐烂叶鞘,可及时清除病源,延缓病情的扩展;而鱼在田间窜行活动,不但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气状况,而且可增加水体的溶氧,促进稻株的根茎生长,增加抗病能力,养鱼田纹枯病病情指数比未养鱼田平均少1.87.稻田养鸭系统对纹枯病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刘小燕等报道,稻鸭复合系统中养鸭对纹枯病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鸭子可以啄食部分菌核,减少菌源;鸭子的跑动啄食可使大部分萌发的菌丝受到创伤,从而失去浸染能力;对已感病的植株,鸭子还能啄食禾苗下部入水的病叶,阻碍病情的蔓延.另外,鸭子还具有除草、清理病残叶片以及减少无效分蘖的功能,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使纹枯病菌丝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减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与非放鸭试验区相比,在中稻田和晚稻田中,放鸭区的病株率分别降低了27.29% (中稻)和8.21%(晚稻) .王成豹等 、杨治平等和章家恩等的研究也表明,稻田养鸭可延缓水稻纹枯病的发展,对病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减轻了50.0%左右.当然,也有不同的试验结果,禹盛苗等研究认为,稻田养鸭对纹枯病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此两个时期稻鸭试验区的纹枯病发病率比不养鸭区分别降低了67.1% 和52.5%.而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看,稻田养鸭纹枯病平均丛发病率比不养鸭高,其原因可能是鸭子的活动损伤了植株的茎叶,使纹枯病菌丝更易侵染植株;另一方面,鸭子还可能成为菌丝的载体,将菌丝带到不同的地方,使稻丛发病率升高[20]. 注释: [1] David Grig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West. Blackwell. 1992 P40. [2] F. H. King,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1911. [3] 刘晓霞:《美国有机农业发展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 李方正、李幼霞:《国外有机农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1. [5] 徐旺生:《从间作套种到稻田养鱼、养鸭——中国环境历史演变过程中两个不计成本下的生态应对》,《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6] 阎守诚:《自然进入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1期. [7] 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国农史》,1995年3期. [8] 钱林清:《黄土高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9]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 《宋史·食货志》. [11]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2] 谢丰斋:《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中国农史》,2001年3期. [13]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4]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104页. [15]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390~393页. [16] 向安强:《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质疑》,《中国农史》,1996年4期. [17]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8]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9] [美]彼得·考克莱尼斯:《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陈意新译,《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20] 王 寒、唐建军、谢 坚、陈 欣:《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控制》,《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5月 第18卷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载《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企业可持续发展标语

1、欲享资源用不竭,各种能源随手节。 2、选购电器有方法,节能标章真正好。 3、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4、购买电器要记牢,用电效率第一条。 5、若要冷气耗电少,温度适当设定好。 6、降低损耗齐关心,开源节流效益增。 7、随手做节能,创造好人生。 8、节约能源做得好,用水用电没烦恼。 9、节约能源做得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10、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迎接绿色奥运。 11、节约用水献份爱,绿色环保更美好。 12、珍惜能源,创造美好环境。 13、节约用电没诀窍,随手关灯为首要。 14、多一点资源,省一点能源。 15、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清水可耻。 16、动手做节能,环保又省钱。 17、节约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8、推动节约能源,落实优质环境。 19、人人节水,共抗缺水。 20、生命之源,应须节约。 21、若要电费缴得少,节约用电要做好。 22、省一点能源,多一点资源。 23、能源来自大自然,节能保护大自然。 24、资源很重要,样样不可少。 25、节能尽一份力,环保多一点心。 26、保护水资源,人人应尽责。 27、能源得来不易,节约共享便利。 28、节约大家做,能源大家享。 29、节约能源一起来,共创美好的未来。 30、珍惜现有能源,保有未来资源。 31、节能做的好,朝朝无烦恼。 32、能源有限,节约无限。 33、节能多尽力,未来多美丽。 34、节约资源,造福后代。 35、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36、节能出产品,节约出人品。 37、节约用水,珍爱生命。 38、节约能源不是口号,是一种行动力。 39、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40、节约每滴水,造福全人类。 41、有能源就是有资源,有资源就是有本钱。 42、只要举手小动作,成为省电大赢家。 43、节约能源保护资源,源源不绝。 44、节能保护大自然,能源来自大自然。 45、万般能源众家省,源远流长照世人。 46、节约水资源,责任人人有。 47、节约能源要做好,冷气效率要提高。 48、能源节约齐参加,珍惜使用莫乱花。 49、节能解危机,地球有转机。 50、请珍惜、爱护每一滴生命的源泉。 51、珍惜每滴清水,拥有美好明天。 52、节约能源有良方,充分利用自然光。 53、选购冷气有一套,eer值必需高。 54、勤于节能,功在千秋。 55、勤俭节约,点滴做起。 56、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 57、爱心请随意抛撒,能源请千万珍惜。 58、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成多省电力。 59、节能大作战,等你来挑战。 60、保护环境,造福后代。 61、淡水在减少,浪费可不好。 62、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 63、贯彻节约能源法,推进公共机构节能。 64、人人护水,拯救生命。 65、节约能源有诀窍,建筑节能很重要。 66、节约用水,珍惜生命。 67、节能多用心,大家都开心。 68、地球更健康,节能N次方。 69、环保多一点心,节能尽一份力。 70、人人省电,人人省钱。 71、照明品质要提高,省电灯具不可少。 72、节约能源,扶贫救济。 73、节约能源一起来,好山好水好将来。 74、节能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75、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 76、浪水费水之举不可有,节水俭水之心不可无。 77、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个地球。 78、省一分钟电,多一分钟电。 79、节约能源一起来,生活省电真方便。 80、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 81、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82、降废减损提质,节能降耗增效。 83、人人护水,保护环境。 84、如果不节约,后果可不小。 85、国之栋梁不可无,生命之水不可枯。 86、全体人民一齐来,节约能源做环保。 87、发展台湾科技岛,节约能源不可少。 88、节约能源,源源不绝。 89、水是生命之源,请君节约用水。 90、节约能源生活化,节能推动更落实。 91、随手关灯,随时有灯。 92、依法节能,全民行动。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很多地方都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等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为了保护环境

①大量燃烧煤,会严重污染空气,错误;②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节约资源,保护水源,正确.③生活污水任意排水污染水源,错误.④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正确.所以①③正确.故选A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3、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扩展资料: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基本原则: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联系实际论述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就业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论述了就业问题,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和方针。这表明我们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了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开经济学家座谈会的时候,我在会上首先提出了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好办法。因为增加就业就要增加投资,但那时国家又没有那么多钱。而采用股份制的办法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兴建企业,就可以容纳很多人就业。中央采纳了我的这个建议,所以1980年夏天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股份制问题就被提出来了。以后,我们一直把充分就业看作是政府应该实行的目标。今天,我们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因此,就业问题是最重要的,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做到机会均等,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我国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做到机会的均等,让大家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从就业问题就能联想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引起了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引起了生活不平等以及下一代的不平等。所以,就业问题实际上跟教育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另外,还要进一步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其中就包含了应该把就业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一种是“总量失业”(即经济中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一种是“结构性失业”(即人找事、事找人,两者并存。为什么这两种情况会并存呢?主要是结构上的问题,失业者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的要求,岗位上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是结构性的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生活中假定岗位不够,社会失业问题就会存在。“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靠职业培训、再就业训练,特别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包括民办学校。 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经济增长中。农村是我国多余劳动力的一个大蓄水池。我国农村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什么叫“隐蔽性失业”?就是表面上都是有工作的,但是实际上是人浮于事的。所以农村中的多余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是一个蓄水池,只要是城里容易找工作,出来的人就多,城里工作不好找,相对出来的人就少一些。如果能够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今后经济增长中,就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这也是在解决就业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纠正“减员增效”这个观念。在谈到我国就业问题时,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减员增效”。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因为“减员增效”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应该由企业来提出这个问题。政府就是一个任务,即实现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尽量解决就业问题。其实,“减员”从宏观上讲是不增效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减员之后人力资源的闲置,是宏观效率的损失,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宏观上讲它不增效。从微观上讲,减员能否增效,要依各企业的情况而定,企业认为条件成熟了,多余人员有安排了,有出路了,减员必然增效。假如多余人员没有出路,没有安排,减员就不一定增效,因为这会增加企业内部的矛盾,甚至是会引发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因而,“减员增效”应该是企业来考虑,宏观上政府应该把问题放在增加就业上,实现充分就业是第一目标。对于就业问题,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积极就业政策。所谓积极就业政策,就是我国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措施,比如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当前最重要的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什么叫“零就业家庭”?就是一个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就业,夫妇两个都下岗了,或者孩子又下岗了。这种情况就是“零就业家庭”。消除“零就业家庭”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比如一个企业能帮助解决一个“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解决一个岗位,家中有一个人就业,就给这个企业免税多少,或者给这个企业额外的补贴多少。用这种办法来鼓励企业更多地从“零就业家庭”招收所需要的人。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还要加大就业培训工作。因为就业培训既包括新就业的人,也应包括已经下岗的人,要就业就得再培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来能够大量吸收就业人员的是什么呢?是民营企业。根据2005年的调查,大概每年新增加就业人员当中,70%是由民营企业吸收的。最近我又看到一个材料,说已经达到了75%是民营企业吸收的。不管是70%也好,还是75%,反正可以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转变就业观念,要鼓励自行创业。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这表明中央对自主创业是非常鼓励的。解决就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今年上半年,我到辽宁阜新市考察,这是一个煤矿城市,可是开采这么多年,煤矿资源已经渐渐枯竭,所以那里的下岗,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下岗,而是一个矿全部下岗。怎么办?一个矿可能是好几百人或者是上千人全部下岗,所以阜新市就采取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阜新的土地资源还比较丰富,所以盖了很多塑料大棚,每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塑料大棚,有养花、种菜或者种蘑菇的,这样就安置下来了。我到那儿看的时候,过去的矿工看到我来了,说:你是经济学家,我们想问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呢?他们说:我们是工人吗?我说:过去你们是工人,但是现在你们不在矿上采煤了,也不在矿务局里拿工资了,所以你们现在不是工人。他们又问:是农民吗?我说:你们又不是农民。他们问: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你们没有宅基地,又不是农村户口,你们还没有土地承包权。他们又问:那是什么呢?我说:你们是新兴的农业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每一个塑料大棚实际上都是面对市场的一个个体农业种植户。在你们当中通过这种自行创业的方式,将来说不定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前途和发展,因为你们可以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就笑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就业观念要改变,就业观念的改变是我们当前让更多下岗的人能够找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自行创业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自行创业的、对于下岗职工的培训,国家税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来鼓励人们自行创业。 2.防止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某些投资领域出现了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涨6.5%。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特别是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来设法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最好的社会应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使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然,如果再低一些,不是更好嘛。但通货膨胀,尤其是急剧通货膨胀是要避免的。物价基本稳定除了能够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有保障之外,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好处,就是让社会保持在稳定的预期中。什么叫稳定的预期呢?就是对于前景基本上可以估计到,可以预料到。最好的社会就是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物价保持基本稳定,这就有利于社会的预期趋于基本稳定,这对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物价的稳定对于广大靠工资收入的家庭是有利的,因为工资的增长即使随物价同步增长,但毕竟也有一个滞后期,不是说现在物价在涨,你的工资也天天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工资的调整是滞后的。既然是这样,物价的基本稳定对于广大工资收入者生活的稳定,就是保障。 假定已经有物价上升的趋势,我们该怎么来解决呢?物价的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这是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于这一点,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都反映了这个问题,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过快、过猛。这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近来,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的存款利率也有提高,这表明货币要偏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是信贷投放过多。信贷投放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信贷。信贷要控制在一定的规模。此外,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 外汇储备额保持多少才合理?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已经占世界第一位了,去年年底超过了一万亿美元,我们要保持这个地位,不要自动放弃这个地位。老百姓不懂什么一国外汇储备合理额等于三个月进口额,加上外债到期本息偿还额。他们觉得,我国本来是世界第一位,现在怎么又降到世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这怎么行呢?他们会以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因此,既然已保持世界第一位就不要自动放弃。外汇储备再增加,怎么办?花掉,没有必要保留更多的外汇储备了。如进口设备以加快国内的技术创新,进口我们所短缺的原材料和能源,还有,走出去,鼓励企业对外进行投资。 从长期来说,怎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物价稳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保持物价的稳定,主要有几项重要的措施,一定要把它们落实。 首先,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这样,我们就能够把货币供应量保持在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水平上。 其次,对于物价稳定的重要措施,就是要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最原始的那一环,土地是不是经过了审批程序?违法占地,既违背了国家的土地政策,而且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另外,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能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 第三,增产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粮食、油、肉、菜等)的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比如说,人们生活好了,他们可能吃肉更多一些,吃蛋更多一些,喝牛奶更多一些。这些只有通过增加供给来解决,因为需求在增加,供给不相应增加怎么行?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应该加大。 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前面已指出,多余的就花掉,这样既能够保证我们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同时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 最后,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如说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应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这正是现在需要进行的改革。 3.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越来越重要。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正确认识自主创新问题,需要先来看一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对此,有的外国人说了,2008年奥运会开完之后中国的经济就会滑坡了;还有人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顶多几年,中国经济就增长不下去了。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是这样吗?对这个问题有必要认真加以分析。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按照经济学的解释,7%以上都是高速增长。那么7%以上的高速,我们还能维持多久?这要看中国目前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前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传统经济时代。这种情况下,农业占的比重很大,工业占的比重很小,服务业占的比重也很小。所以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不可能高速增长,因为农业是不可能连续高速增长的。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前期。在这个阶段当中,三个产业的比重情况是: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工业,只要有投资,有市场,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有投资,产品有市场,经济就可以高速增长。所以第二个阶段中,经济是可以高速增长的。但在这个阶段,第三产业占的比重仍然较低。第三个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在这个阶段,农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但趋于稳定,而第三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在第三阶段,即工业化后期,经济是可以高速发展的,因为依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两个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然后转到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就是工业化完成之后的阶段。这时农业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工业的比重占第二位,第三产业占第一位,但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阶段,经济是难以高速增长的,能维持中速增长都不容易,一般保持低速增长,能达到3%也不容易。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就是正在从第二阶段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持续20-30年。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什么?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更换设备,新建的工厂要购买新设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当时对环保的要求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当时对资源消耗率也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如果不更换设备,在竞争中就不利了,甚至会被淘汰出局,所以要更换设备。而我们自己的成套设备制造业还适应不了需求。从发展的阶段上看,既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还没有进入第三阶段,或者说,正在向它过渡,所以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后,也就是我们进入第四阶段,经济增长率自然会降低,但是也不会像西方国家下降得那么多,因为我们有广大的国内市场。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三大障碍。要注意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是环境承受能力。增长过程中不断有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承受不了怎么办?环境是我们与子孙后代共享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增长就会遇到障碍。第二个障碍,资源供给问题。因为我们的资源供给是不足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越来越紧张。除了土地资源,还有能源供应的问题。第三个障碍就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到10%,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出口量中57%来自外资企业。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是很落后的。现在我国很多生产都是贴牌生产,专利是外国的,钱他们赚了,污染留在了我们国内。所以,我国要想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靠贴牌生产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此对我们来说,第三个障碍,也就自主创新问题更有迫切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模式。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如何?先来看一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现在已经总结出一些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模式是以大带小。因为国有企业现在大部分是一些大的、特大型的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可以以大带小,即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按照产业链分工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技术创新。第二种模式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建立某一个行业的产业联盟。这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产业链,而这个是行业联盟,有共同的产品标准,跟这个行业的企业共同开发技术。第三种模式是在大型国有企业下建立子公司,子公司吸引其他企业参加,包括民营企业,包括其他的国有企业参加,这样的话,子公司共同开发技术。国有企业大体上有这三种创新模式。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相对来说有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表现在:其一,它是自己承担投资风险,敢于决策、敢于承担实验失败的责任。这个机制是国有企业没有的。其二,民营企业的机制比较灵活、决策比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够抓住机遇,而且它还有激励机制。在这方面,国有企业是不如它的。其三,民营企业能以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它可以去购买别人已经有的科技成果,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做实验,并且民营企业可以根据现在的技术发展情况,可以采取跟其他企业合作、合资等各种办法,它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民营企业虽然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相对优势,可是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民营企业不足之处是人才缺少。现在民营企业招人,虽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但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民营企业的调查时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人问:档案问题可以解决吗,不给我调档案,档案在哪里管?还有户口问题,福利问题,职称问题等等。另外,民营企业一般很少,或者比较少像国有企业一样搞产学研结合。国有企业有优势,可以跟高等学校实行产学结合,可以跟科学院、研究机构结合。但是,民营企业要走产学研的道路,困难比国有企业大得多。民营企业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表现在,民营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偷窃了,打官司麻烦;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不重视别人的知识产权。 因此,民营企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有的民营企业说了,我发展多快啊,决策马上就可以做,效率高。这当然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表现,是好的,但是凭创业者的经验,行吗?经验可能是财富,也有可能是包袱,是误导,是陷阱。现在的决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需要民主决策。但是如果没有制衡,决策快、效率高,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制衡机制,损失就会很大。而制衡即使降低了效率,也是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一定要有制衡。一个重大的投资决策要商量,大家来评这个决策对不对,因为如果错了,很多失败是因为重大决策的失误。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决策制度,这样就可以走到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是有利的。 总之,对于自主创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大力加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加强我国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比如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发展循环经济 十七大报告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并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抓住四个环节。增长中有障碍,比如说环保的障碍,就是环境承受能力有多大,资源方面有障碍,资源供给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是指什么呢?要节约资源;对共生的矿、伴生的矿,不能像过去一样,只采最主要的矿,其他的不要了,要综合利用,尽量利用资源;要延长产品的寿命;还有,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个环节,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都会有废水、废气、废渣,要减少它的排放。第三个环节,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比如说废水、废气、废渣中可以提炼、回收有用的东西,能利用的东西尽量利用。第四个环节,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废渣,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们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第一,要实行严格的技术标准,禁止环保不合格的项目开工,不能允许对人体有影响的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筷子,筷子是用木材制作的,一次性的筷子实际上是对资源的浪费。第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什么叫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呢?就是生产者你的责任,不是说你的产品出厂就行了,你的责任是会延伸的。比如说假定你出了不合格的产品,要负责回收回去。你的包装物的回收,所有这些,都是生产者的责任,不是产品出厂就了事了。第三,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就包含了生产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产品进口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你不能把国外有毒、有害的产品运到国内。第四,要实行严格的经济考核制度,包括资源的产出率,就是资源能够利用多少,废物的利用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还有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率,你把你所生产出来的废物利用完之后,最后是不是做了无害化的处理了。所有这些,都是制度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应该给予财政的支持。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专项的基金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该免税的免税,该减税的减税,要制订合理的定价制度,特别是资源定价方面。比如说水资源,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用电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等等。这对于限制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是有用的。 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还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里最要紧的是两个:一个是物资回收行业,物资回收行业越来越重要,包括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的回收,这是一个庞大的行业,这个行业要发展起来。另外要发展租赁业,既然要节约资源,有些产品是不用买的,可以租来用。 小结 发展经济学,归结起来实际上有四个基本原理。第一个原理,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了,他就有收入,花掉,别人会就业,别人有收入,花掉,更多的人就业了,所以就业靠就业扩大。第二个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带动的。同步富裕不现实,共同富裕是目标。但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就起了示范作用,起了带动作用,富裕就带动了富裕。第三个原理,繁荣是靠繁荣支撑的。就是说,经济要走向繁荣,内需要扩大,人民购买力要提高,这样,下一次繁荣就有支撑了,因为投资资金有了,消费也扩大了,整个经济就带动起来了,所以繁荣靠繁荣支撑。第四个原理,和谐是靠和谐积累的。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和谐、单位的和谐,城市的和谐,直到社会的和谐。和谐靠和谐积累。

怎样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大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006-04-06 江苏省信息中心采编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邬红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全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我们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在现实背景下,研究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这里的“节约”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1、确立节约资源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国家要加强在各个领域增长方式和全面节约管理。在组织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中,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应政策措施,完善法规标准,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并强化节约资源工作的强制约束力。要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规,制定资源高消耗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予以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尽快实现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形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转换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要尽快形成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农业体系,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和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从战略上构建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3、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如果说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以把自然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话,那么,循环经济通过物质的循环流动,可以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冲突。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铜产量的二分之一、纸产品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于循环利用。我国有色金属再生利用量仅占总产量的15%-20%,发达国家一般为30%-40%。如果其中的废玻璃、废塑料等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不仅会增加垃圾处理量,更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加强对废品回收利用的管理,促使其有序发展。 4、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之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 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5、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人们的消费方式对资源消耗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消费方式一定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消费环境出发,要考虑资源和生态可以承受的消费度。如果不顾国情,简单地模仿、攀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将会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甚至造成危害更大的污染灾害;反过来,只会降低消费质量。为此,应当选择如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一是应当讲究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在全社会推广节能型、节水型的低度消耗资源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费。二是注意食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结构上不宜不加区分地普遍提倡以动物型食品为主,膳食结构仍应以植物型食品为主或动植物并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宜提倡相对集中的居住方式,发展公园、公共娱乐场所,不宜提倡分散居住和大量建造私人别墅、花园等。 6、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节约资源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资源节约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推动资源节约科技开发,建立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突破资源节约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资源节约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发展和升级,从整体上全面提高资源节约技术水平。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粗放、低效率技术向集约、节约和高效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管理对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形成的效率潜力。 7、重视信息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交换平台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信息系统之上。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获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接、资源的整合、再生资源的相互转移开发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来实现。在今天市场中介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协助建立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废弃物的性质及来源、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技术等信息,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以电子政务、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与切入点,建立资源节约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循环经济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各企业间实现废弃物、能量等交换提供信息帮助。 8、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指标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本质就是提高经济资源的生态效率,在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协调机制。为了衡量评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实践,有必要建立一套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循环特征、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机的联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指标体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原理入手,从各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为:良好的政策相关性、可测定性和可比较性、易于分析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等。 9、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利用,改变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短缺,其中有些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基本上是不可贸易产品,其市场价格本应较高才能产生节约使用的效果,但由于这些资源的使用成本严重偏低,导致了资源的粗放使用。同时,一些对环境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企业,可以不支付它们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实现向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合理确定资源价格,使资源使用者付出应承担的社会成本,对自己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果承担经济责任,从而使节约使用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0、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常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常识的小册子,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做到以教育形式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长影响社会。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如下:1.以政府为主导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全方位和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及正确引导。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于社会投资的引领作用,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重点项目进行贷款支持。2.注重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循环经济不仅是一个新观念和新模式,而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涉及到生产与生活之中的所有领域,和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大行业与千家万户的重要事业,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尤其是需要社会公众进行积极参与。3.不断健全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及《矿产资源法》等相关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特殊规定。4.逐步建立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要让企业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资源消耗较低、环境污染较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因该怎么做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1 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设立省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推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招聘活动,积极动员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增加人才储备,同时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重视不可言喻,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2 防止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这几年我国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在某些投资领域,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1%。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尤其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经不起物价上涨的冲击。所以我们一定要设法来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前普遍国民感叹物价天天涨,手中工资不涨反跌。物价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使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此很多人反映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提高存款利率。此外,信贷投资过多、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从长期看,要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第二,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以稳定物价。违法占地,既违背国家的土地政策,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第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的防灾抗灾复产政策,增加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每逢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价格急剧飙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这样既保证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供应,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第五,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3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可谓老生常谈,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机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不难发现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方面,我国更多还得依赖外国进口,自身掌握的核心专利少,调查发现,我国近半数高端技术专利发明申请来自国外,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10%。为此,我们要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其次,继续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引导,更好地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实施自主创新的统筹部署,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规范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和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的首购政策和定购制度。依托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与制造,定期发布禁止和限制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目录,防止盲目重复引进。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知识产权的产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支持以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4 发展循环经济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此,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增强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三重三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制定符合资源节约、环节友好、有利于发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建立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具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运作流程和阶段目标;有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各级考核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从以上四个方面谈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从如何保障民生、社会稳定、政府廉洁等方面进行研究。

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必须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指从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统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但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从西周以来,诸多古代思想家都强调“民本”思想,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信仰.如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马克思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在著名的《论联合政府》中也明确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面对新世纪的发展,党中央科学总结人类社会的历程和自然、经济规律,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执政观念的重大转变,是我们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调控经济运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必须摒弃陈旧的发展观念,绝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化为增长是硬道理,绝不能只顾眼前不看将来;必须把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当作发展的目的,把人的需求当作发展的动力,把人的变化当作发展的标志,以人为中心开展经济与社会活动.  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一)新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新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新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以民为本是一条路线,所谓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民为本也是一个工作指导方针,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还是一种精神境界,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新发展观要求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的单项突破,更不单是指GDP的增长速度.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和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要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新发展观还意味着不能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在政策指向上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方面努力促进并保护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那些相对薄弱的地方和弱势的群体提供更多的扶助,使他们也能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三个统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与以往的发展观相比,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长、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GDP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当然,GDP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是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呢?因为后者的涵盖面更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天谈发展,不能不考虑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这不但涉及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所有人能否生存.这样的内涵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为广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提出发展战略,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政策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学习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自觉地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开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条件下,政府的工作重点要转向市场机制存在缺陷或失灵的领域,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加强公共服务.包括扩大劳动就业,改善教育和公共卫生条件,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增强社会安全感,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对于市场能够合理发挥调节作用的领域,政府不要过多干预.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间接调控为主上来,把经济调节的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和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减少对市场直接干预,加强对市场行为、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解决关系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减少对具体项目和事务的审批,把更多精力放到规划、政策和法规管理上来,认真做好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综合协调、监管服务等工作,严格依法行政.  (二)建立健全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按照财权和事权互相对称,公平、公正分享税源的原则,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逐步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逐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在更大范围统筹.深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鼓励按客观规律办事,制止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完善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提高重要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保障人民了解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政府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情、顺应民意,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实际利益.  (三)改变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把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引导生产,采取有力措施,使供给和需求做到大体平衡,遏制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改善能源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投资和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采取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等措施,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鼓励沿海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四)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开发,使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变为创造财富的能力.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鼓励居民扩大消费,扩大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国情、国策、国法的教育,切实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绿色产品发展,建设工业生态系统,节约使用水、土地、能源和各种原材料,全面建设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坚决制止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切实维护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如何进行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一是坚持将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根本基石。以林长制制度供给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林地与林木采伐管理等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编制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执行天然林保护管理政策,完善国家级公益林划定管理办法。二是坚持将“摸清森林等资源底数”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根本支撑。按年度开展并更新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数据,及时产出林草资源和生态状况数据,全面摸清我国林草湿等资源种类、数量、结构、分布、质量、功能、保护和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不断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森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森林主要就是以国有林为主,国有林就是指国家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申领管理违背了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出现了很严重的可采林资源危机和森工企业经济困难,要保护森林首先就要解决人口问题,以减轻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森林资源是重要的经济、生态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森林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区域经济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邓宁:责任为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邓宁克鲁格图

  从商业角度来讲,我们要运营,要给投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企业责任可以为商业运营创造价值。但我们不仅仅是经营一个企业,要能够更长久地、可持续地运转,它必须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我们内部的员工、我们所在的社区、当地政府等,都要有很密切的互动沟通。   2012年3月,《财富》将安赛乐米塔尔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金属公司,在金属行业中与美铝公司名列第一。安赛乐米塔尔中国区总经理邓宁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最受尊敬公司”这一殊荣,对于安赛乐米塔尔来说,还意味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在未来,安赛乐米塔尔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我们的目标,致力于引领钢铁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邓宁,2008年5月加盟安赛乐米塔尔,2009年任安赛乐米塔尔中国区总经理,曾供职于GE中国公司,负责政府公共关系。之前,他曾经有长达9年在政府部门负责经济运行协调和产业政策研究的工作经历。丰富的政府和企业经验,让邓宁兼具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见解既宏观全面,又细致入微,用词严谨准确,态度低调谦逊。   邓宁说,做志愿服务,首先必须要有一种热情,他也希望借此能把让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说:“虽然很难说某一个项目能对我们的商业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但从长期来讲,企业责任是非常值得做的,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动力。”   因为负责任,所以受尊敬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安赛乐米塔尔能够被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金属公司的原因是什么?   邓宁: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获得《财富》(Fortune)全球最受尊敬的金属公司,这是对安赛乐米塔尔的极大肯定。在此次的评选中,我们获悉,安赛乐米塔尔总共获得6.95分,在人员管理、公司资产利用以及全球竞争力创新方面明显超越竞争对手。   “最受尊敬公司”这一殊荣,其实对于安赛乐米塔尔来说,还意味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在未来,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我们的目标,致力于引领钢铁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安赛乐米塔尔是一个全球化的钢铁企业,在四大洲都居领先地位,这首先得益于安赛乐米塔尔绝对领先的产品质量。质量是产品开发的核心。同时,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欧洲、北美和南美拥有14个研发中心以及1400多名全职的研究人员,总投资达到3000万美元。安赛乐米塔尔的研究机构拥有世界领先的工业研究资源,并致力于持续改进汽车、家电、建筑、土木工程和通用工业领域的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投巨资研发工艺,提高生产率、改进质量、开发更清洁的生产流程,通过降低排放和更有效的回收利用保护环境,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   安赛乐米塔尔作为一家全球企业,肩负着一项很明确的责任,那就是为所在社区的福祉做出贡献。足迹所到之处,我们都积极与当地机构合作,在教育、社会发展、卫生保健、体育运动等领域竭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WIO经济导刊》:您刚才提到,“受尊敬”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们了解到安赛乐米塔尔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责任理念,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CSR,安赛乐米塔尔的提法则是“企业责任”(CR)。为什么把中间的“社会”(S)去掉了?   邓宁:把社会(Society)拿掉,因为我们认为这些责任是企业本身应该去履行的。事实上,CSR也好,CR也好,强调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简单来说,企业责任就是关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去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强调企业责任,其主线就是可持续发展,“CR”更能充分体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在安赛乐米塔尔,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可持续发展、质量以及领导力,通过履行责任,提升这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我们企业的愿景和使命。   对此,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拉克什米·米塔尔有重要的承诺:“在安赛乐米塔尔,我们坚信,商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利益相关方长期价值的创造与我们员工和业务的创造,与我们员工和业务所在社区的福祉,以及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把它贯彻到我们公司的文化和经营的理念当中。   我们的想法是,从商业角度来讲,我们要运营,要给投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企业责任可以为商业运营创造价值。但我们不仅仅是经营一个企业,要能够更长久地、可持续地运转,它必须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我们内部的员工、我们所在的社区、当地政府等,都要有很密切的互动沟通。   责任可以为商业运营创造价值   (《WTO经济导刊》:您刚才的一句话很重要。“企业责任可以为商业运营创造价值”,这和我们杂志一向提倡的“企业责任竞争力”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请问这个价值通过什么来创造?   邓宁:首先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一直都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这要求企业从公司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国家政策,同时要很公开、很透明地去向外界披露公司发展的信息,以便让政府和公众加以监督。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在内部非常重视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因为员工的福祉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我们每一次全球CEO在开季度会议的时候,谈的第一个数据肯定是跟我们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有关系,因为我们在全球有26万多人,企业运转当中出现伤亡事故的几率,是对CEO考核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个是环境。环境问题跟企业的长期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要能够在自己的企业生产当中,达到对排放的控制和对环境的保护。关于这一点,我们很早就开始,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各个地方,都制定了比当地政策法规更加严苛的标准。同时,我们还要能够提供更环保和更优质的钢材,不仅要满足制造商和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引导他们进行绿色消费。这不仅仅是我们履行对社会的承诺,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是社区。作为一个生产企业,我们跟社区以及社区的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是商业合作关系和雇佣关系。我们积极地融入当地社区,对当地社区提供一些支持。同时,我们也把当地市场比较好的经验借鉴过来,彼此相互促进。这对于社区长期的稳定发展以及我们企业的长期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在南美,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比较少,大多数父母都到别的地方工作,这样就会产生留守孩子,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政府给予关怀并加强管理,与此同时,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也是想能够参与进去,对当地社区提供一些帮助。我们也可以把别的市场比较好的经验,借鉴过来,相互促进。

怎样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

  (1)城镇化,不可盲目乱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配套设施滞后,城镇功能缺失。“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中,一些弊端也显现出来。城镇化速度要不要那么快?  (2)城镇化,农民何去何从?农民进城后的保障怎么解决?目前不少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集中出现了农业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仅失地,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工作自然也难找,而城镇规模发展有限,经济结构单一,城镇功能欠缺,以至于无法形成对劳动力有效的吸引,这些问题怎样解决?   (3)城镇化,如何提升我们的管理?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难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是农民观念的城市化,尤其是地方行政部门管理的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应该怎样做?有什么好的措施?      姚林荣:   经济产业化应走在城镇化之前   陈伟鸿(央视主持人):我想问问姚林荣市长你所在的地区,现在的城镇化率是多少?   姚林荣:我们张家港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如今的城镇化率是63%。在城市化进程中,我感觉是苦中有甜,操作过程是苦,作为一个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非常难,但是如果得到老百姓认可、市民认可,比较甜。2011年张家港在全国列第三位人居城市。市民对于城市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全国25个城市中间位于第一,所以我感觉到特别欣慰,感觉到甜。   陈伟鸿:姚市长尝到了甜的滋味。您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姚林荣:现在应该说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地方城市化主要是随着劳动城镇化,所以就业是主要问题。他们两个都是有道理,十万人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最关键还是产业。一个地方必须把产业做上去,产业做的过程中间,交通各方面等城市配套都要跟上去,所以应该围绕产业。为什么我们讲经济,经济发展是中心,但是不是目的,经济发展就是搞产业。一个城市看它的人口结构,看它到底发展水平怎么样,主要是人口结构,包括产业结构。高端人才还是低端人才主要是产业。   陈伟鸿:当身份有改变,农民变成市民的时候,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吗?能够接纳他们融入这个社会吗?   姚林荣:我觉得我们的农民也是一代一代在变化,或者一个一个阶段在变化,早期为什么农民素质很低?就是因为进城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够,只能从事一些普通的工作。如今就不一样了,素质在逐渐提高,走向也逐渐渗透到全国各地,我们自己办大学,我们有科技大学、普通大学,主要培养技工。其他一些城市,整个城市化,引进高端人才,我们希望从依靠劳动力逐步转型升级,更多依靠人才,和大专院校合作非常多。下一步引进科技人才,提升我们的产业。   陈伟鸿:产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发展道路上,您遇到过的困难有哪些?能不能挑一个提出来跟大家一块解析解析?   姚林荣:我感觉在整个的推进过程中,实际上应该这样讲,过了几个重要阶段,从产业来谈,这一块问题是体制问题,因为我们最早全部是乡镇办或者县办,县市企业、乡镇企业,后来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出现了双轨制,这个事情没有办法,如果不改掉,不改制,企业就生存不下去,改制争议很大。这个层面上解决了所有体制问题,在2000年之前这段时间完成,之后主要进入民营化开放的发展时期,企业现在的发展,政府创造环境,提供条件,主要还是企业本身是主体,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这个企业家团队精神需要政府用心去营造。怎么样形成这样一种很好的氛围,这个过程是很难的。      何永慧:   解放农民生活方式投入新生产领域   何永慧:我是来自遥远的美食文化之都、创业之城的新疆昌吉市。在城镇化进程过程当中,新疆是61%。作为基层的执政者来讲,我们也走了很多曲折的道路,那么作为我们西北,我们西北人喜欢辣,我认为在城镇化发展当中是属于辣阶段。作为基层党委政府,思想准备工作做好,我们应对挑战。   陈伟鸿:应对挑战做什么方面的准备?   何永慧:城市扩张规划,医保、教育、城市就业。   陈伟鸿:这样一揽子工程,可能不能同时开展、上马,从这当中先挑选哪一项进行?   何永慧:城市公路设施辐射、配套。体现了人文,体现了生活为先导,生产跟随的特点。这是第一点。   陈伟鸿:何书记想法很好,考虑到百姓的需求,显然现实难题摆在面前,您觉得这些难题对您来说是一个难题吗?   何永慧:的确是难题,因为刚才讲的是先治坡,还是先治窝的问题,先治窝解决公共配套问题,先治坡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这两个问题本身不矛盾。   陈伟鸿:有没有人向您个人抱怨过这种不适应?   何永慧:过去有,随着这几年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通过我们新疆党委实施了定居富民工程和富民安居工程,解决我们弱势群体问题,劳动力转移和整个全体致富的问题。   陈伟鸿:提供一些居所,让百姓能够安定下来,改变原来游牧的生活习惯。   何永慧:观念的改变和创新,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缘于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提升,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这是我们地方政府或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点多面广,基础设施配套地区的使用问题。   陈伟鸿:那么多人要进城,那么多人从流动变成定居,建安居房绝对不是一栋、两栋的问题。   何永慧:从“十五”末到“十二五”,国家层面和自治区政府方面也在规划,整个需要搬迁的游牧民,按照5到10年合理安排、分布实施、稳步推进,对于国家项目和国家财政资金的转移和地方配套,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搬迁、富民工程,确实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的发展。   牧民定居以后,定得住,稳得下,富得起,解决了问题。定得住,对传统生活生产方式颠覆,由游牧生活到农区或者城区定下来,改变他的生产方式,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就是第三个问题,就是富得起的问题。这样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合理妥善、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牧民从遥远的山区搬到农区或者城区以后,他同时拥有两份生产资料,第一生产资料,原有的山区草房,第二份生产资料,他到城区或者农区来了以后,配置他和当地农民、城市、市民同等的生产资料。第三,帮助培训,集中教育,进行劳动力转移,既有固定的以前放牧的和游牧收入,同时又有一个新的打工收入,这样合理解决了刚才提到的问题。   陈伟鸿:什么样人扮演托牛所所长的角色?是政府吗?   何永慧:政府搭台,经济人唱戏,先富起来,制定固定资产,牛圈、羊圈、挤奶器、配送车,牛、羊、马通过托管方式,彻底从游牧民生活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新的生产领域,去打工赚钱,所以这种方式也解决了刚才讲的情况,因为农区没有可放牧的地方,所以这个托牛所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卢跃东:   城镇化应因地而异不要盲目照抄   卢跃东:我来自浙江嘉兴地区的桐乡市,我们的城镇化水平60%左右差不多。   陈伟鸿:你觉得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当中,会有什么难题等着呢?   卢跃东:首先考虑生计问题,怎么活下去,凭什么活下去,所以我觉得就业应该是民生之本,首先得考虑十万人应该到哪里,从事农业也好,还是从事工业,或者进入市场做生意也好,怎么创造条件,接纳他们,首先有活干,有钱赚,这是必要的考虑。   陈伟鸿:这么做有什么难题挑战?   卢跃东:会有挑战,原来一些规划需要改变,还有比如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政府来说毕竟产业有限,资金从哪里来,以后要建那么多人口就业城市,平时对于公共设施的维护等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陈伟鸿:怎么提升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卢跃东:中国每一个县城、每一个城镇特色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模式适应于哪个镇,我感觉到城镇化进程当中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而异,不要盲目照抄照搬。十多年以前,乌镇还是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古老的镇,十多年后的今天,乌镇在中国旅游业方面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乌镇的开发模式。原来这个镇一万左右人口,现在每年包括去年,我们乌镇接待的中外游客已经突破了600万人次,欧美国家三四十万人,业绩非常不俗。   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十多年前在讨论乌镇应该走哪条路子时,我们浙江许多地方,鼓励大量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许多乡镇都在办工业功能区、小的开发区,所以无论是乌镇干部群众也好,地方党委政府许多领导都感觉到乌镇也应发展工业化路子。当时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考虑到乌镇是一个古镇,有1300多年历史,乌镇处处能看到江南的景象,每个景象都有它的特点。在这个情况之下,审时度势,充分听取方方面面专家学者意见以后,当时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作出重要决策,不应该发展工业,而应该发展旅游,应该充分挖掘展示他的历史文化底蕴,果然短短的十年时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伟鸿:乌镇旅游胜地也有淡季、旺季之分,淡季来临,离开了土地,进城务工是不是感觉很慌张,土地没了,旅游淡季,生活又不行,城里生活怎么得到保证?   卢跃东:实际上,乌镇的情况跟主持人讲得不一样,其他地方旅游景点有很明显的季节性,而我们乌镇具有非常特殊的人文魅力,一年四季游客都不断,白天晚上、周一至周五到周日都是非常满,所以不存在淡季旺季之分。   陈伟鸿:据说卢书记有吸纳更多人更多有才人到乌镇工作的打算,那乌镇能承载了吗?   卢跃东:完全能承载。我们正在进行实质性的大项目,规模总量在两百亿元以上,我们要在原来基础上对乌镇进行转型升级,引进中国养生理念,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养生理念,中西融合,打造成一个中国的新型养生的目的地,所以两百亿的投资可以吸纳非常多的就业人员,所以欢迎喜欢乌镇的人以及愿意参与乌镇建设的就业者到乌镇。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的什么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与公平性,有利于保护流动劳动力的权益,方便劳动者在不同地区间的空间流动,促进劳动者在农业就业与非农业就业之间的职业流动,促进劳动者在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等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能够保护低收入者、流动性较大的劳动者的社会权益。在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多少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概况: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现医疗救助城乡统筹。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金,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加快发展以养老服务为主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推动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全覆盖,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衔接和共同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孤儿保障制度,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如何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人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而又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造就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科技管理专家人才队伍;要造就一支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的营销人才。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对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二、要提高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创造条件吸收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以抓好前沿性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性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对引进技术应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因此,企业既要舍得资金购买他人成果,更要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创新。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把创新成果批量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科技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创造名牌产品必须利用人类文明成果,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在总体上提高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

校园足球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

校园足球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 在学校中进行足球文化的构建,对学生的体质素质和综合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不仅可以达到国家阳光体育号召的要求,还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激情激发出来,推动校园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在校园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中,足球文化能够起到的作用,旨在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足球文化;校园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校园足球运动的过程中,足球知识的学习以及和足球比赛当中所形成的各个层面的财富总和就是校园足球文化。在校园中构建和发展校园足球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足球运动有更深层的了解,同时在最大程度上感受让学生感受足球的趣味,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兴趣投入到足球运动当中,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而使学校的足球运动发展更加快速、稳定,对我国足球运动社会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现状   校园足球文化主要是由足球知识、足球课程、足球竞技以及足球氛围组成的。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观念的限制和阻碍,校园足球课程得不到重视,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考核制度及内容不规范;足球竞技也得不到有质量有规律的开展。从而导致学生在足球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将自己的主体与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无法真正感受足球的乐趣,体会足球运动的魅力。1.没有有效的使用足球运动基础设施。从目前足球运动发展的情况来看,校园足球运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受校园足球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足球运动在世界比赛中的连连失利也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城市中,各类学校都拥有足球场地,但是真正利用足球场地开展足球竞赛的学校却很少,从而就可以知道学校的足球课程教学质量,严重的阻碍了足球文化的发展。2.校园没有良好的足球文化发展环境。在校园教学课程安排中,最基础课程包括足球课程,但是与其他专业学科的文化课程相比,足球课程明显处于弱势。这样就会导致足球运动活动开展的平台有限;其次,学生的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被专业文化课占用,这样就致使学生对足球的认识和了解没有更深的层次,进而对足球运动的参与兴趣就更少。    二、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1.使学生对足球知识更加了解,激发更多的参与热情。在学校中构建足球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校园各项运动中,足球运动是学生较为热爱的运动之一,加强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力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热情,还可以有效额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在操场上自由奔跑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绪,感受足球给身心所带来的极大的乐趣。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足球比赛的次数,来实现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同时还可以以足球为核心内容的各种演讲比赛或者文艺活动等,有效的将校园足球文化传播形式以及文化活动丰富起来,使更多的同学对足球知识和足球运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2.将校园足球文化的氛围更好的营造出来。学生是不仅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有效的构建校园足球文化可以激发更多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参加足球运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体质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来,对国家提倡的阳光体育的号召进行积极地响应,更好的促进学校足球运动的发展。3.大量培养足球人才,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是从体校足球专业或者是足球专业队或者当中进行对足球储备人员的选拔,但是这种选拔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校园中构建足球文化,可以加强更多学生对足球运动和足球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足球运动活动,使校园足球运动得到更多的发展,同时有效的解除半封闭式或全封闭式足球训练给学生所带来的较大的压力,让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足球运动,全身心的体会足球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所产生的精神压力可以有效的缓解,同时也可以扩大国家对足球运动储备人员的选拔范围,使我国竞技类的足球运动形成良性循环,有效促进我国足球运动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在校园中树立足球文化理念,有序的开展足球运动。在足球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落实,给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提高有效的保障。首先,学校对构建足球文化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足球运动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让足球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项规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足球有更好的了解,并对足球运动产生喜爱。其次,学校要加大对足球场地的建设力度,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场地进行足球运动,对更多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身体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在这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当中,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热爱足球,参与都足球运动当中。此外,学校要加大与其他学校联合组织并开展各种足球比赛活动的力度,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一方面对本校学生的足球技能水平进行有效的检验,另一方面还能对其他学校优秀的足球运动技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本校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的学校,使其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展现校园足球文化的价值,使学校足球运动得到更有效、更长久、更稳定的发展。2.积极组织校园足球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足球综合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学校要对国家提出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积极响应,并将本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足球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校园足球运动的思想要坚持正确的传输,并加强对学生足球知识的指导,促进每一位学生对足球知识以及足球运动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度足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的投身于足球运动活动当中,将校园足球文化的氛围营造的更加浓厚,对于学生足球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学校对足球文化活动可以定期举行,举行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足球竞技类的比赛,也可以是文艺类的活动。在足球文艺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举办科普足球知识的活动也可以举办足球知识抢答的活动。在宣传足球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如校园广播、多媒体等等。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大对足球知识的讲解力度,从而促进学生深层次、全面的了解认识足球知识,并对足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感受足球给身心所带来的极大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专业的足球教练聘请到学校,更加专业的指导学生的足球运动技巧,进一步将学生的足球运动技巧进行有效的提高并使其足球技能水平更加专业化。教练可以更多的挖掘对足球有强烈的兴趣和球商较好的学生,然后着重培养这些学生,使校园足球文化得到更好的构建,让校园各个角落都充满足球的气息,将更多学生的足球兴趣以及足球运动参与兴趣激发出来,使学校足球运动得到更有效、更长久、更稳定的发展。3.加强对足球外显文化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外显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思想文化的形成。因此,构建校园足球文化的时候,要注重对足球外显文化的设计,使学生对足球运动以及足球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对足球运动产生更多的兴趣以及参与热情,对足球运动活动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和参加足球运动比赛,在残疾比赛的时候各班都要想一个新颖的口号,从而加强足球运动活动的开展氛围。其次,在构建校园足球文化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国内外的足球名将的海报张贴在公示栏,如李韦峰、C罗纳尔多等等,然后在旁边贴上相关的足球知识,从而使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足球文化的气息,有效的促进校园足球运动以及社会化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校园足球文化对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足球观念,这样才能保障足球运动的顺利开展,促使足球文化在校园中充分展现,最终实现学生足球技能的提高。在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要加强外显文化的设计的力度,有效的营造学校的足球氛围,使我国社会化足球运动以及校园足球运动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吴晓楠.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7):254-255.   [2]肖锦山.浅谈足球文化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z2):197.   [3]刘忠.构建校园足球文化对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8):22-23.   [4]肖佳川.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165-166.   [5]李庶.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30.   [6]林朝威.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7):73,83. ;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首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与中长期经营目标,通过专业、科学的方法,分析并建立自身的中高级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或任职资格标准,确定企业未来所需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条件。必须强调,对于中高级管理岗位来说,管理或领导技能要比专业技术能力重要得多。其次,实施员工能力素质评估并分析培训、发展需求。人力资源部门要与企业高层及各职能部门经理共同确定在短期和中长期内可能需要接替补充的关键管理岗位,随后根据能力素质模型或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对员工实施全面的能力素质评估,找出并锁定那些具备足够的管理潜力的候选人员。为此,企业应该建立一整套评估、筛选高潜力候选人的系统制度、标准和程序,可以使用日事清的计划管理功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筛选或调整,以便根据变化的候选人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淘汰或补充。再次,实施高潜力员工能力发展计划。根据能力素质评估筛选出的富有高潜力的候选人的优势、弱势、领导技巧、差距以及长远目标等,企业应该为那些高潜力的候选人员,分别制定集中化与个性化要求相结合的培训与发展规划,并投入足够的资源加以全面培养。同时,企业应该为那些候选人员提供专业的、针对性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能类培训,包括领导力、团队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沟通与谈判能力等。此外,企业要经常性地安排候选人员参与一个个经营实践项目,接受全面的管理挑战。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现有中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过程中,现有中高层领导应在培养开发这些高潜能人才中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单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客观上无法承担起培养的重任,高层领导必须在这方面投入相当大的精力。

如何区别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和节能建筑

1、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生态建筑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uilding 定义: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3、节能建筑 英文名称:energy-saving building 定义: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 4、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有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简述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新疆矿业资源的丰富程度,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是绝对不够的。新疆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0%以上,居全国第二位。除了已经被世人所熟知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外,铜镍、稀有金属、铬铁矿、盐类、建材非金属矿、黄金、宝玉石等矿产,也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这些丰富的矿产牞在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静静地沉睡了千百万年。近年来,随着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这种寂静正在被打破。  地质找矿工作佳音频传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人类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新疆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为新疆自身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对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意义重大。  要进行矿产资源开发,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摸清家底。对新疆来说,这是一项并不轻松的工作。一则是因为新疆地域辽阔,条件艰苦,地质勘探任务很重,许多地方至今还是区域地质资源调查的空白区;二则是地质勘探对资金、技术要求都很高,对新疆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来说,凭借自身实力很难在短时期内取得大的突破。  因而长期以来,新疆多数矿业企业尚处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粗放,资源利用率低,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为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开放矿业开发市场,坚持“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和有偿转让的方针,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勘探队伍参与矿产资源勘探,以尽快摸清矿产资源储量,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基地,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变新疆矿业开发缓慢的状况。  这一举措立刻引起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的关注,法国英格瓷集团、南非安格鲁阿山帝黄金公司、中国黄金集团、神华、鲁能、徐矿等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落户新疆,投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煤化工、盐化工、金属及非金属加工等领域。  与此同时,国家对新疆的矿产资源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007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加大国土资源大调查基金、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和中央大型企业勘查资金等地质勘查资金对新疆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快煤炭、铁、铜、镍、铅、锌等重要资源潜力调查和评价”。  这一年,新疆共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30项次,投入地质调查资金1660万元,均为中央财政出资;共开展野外施工的矿产勘查项目443项次,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达1.2亿多元;正在进行的全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也得到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  随着地质勘探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新疆地质找矿工作佳音频传,不仅发现了世界级的钠硝石矿,煤、铁资源以及铍、铜等有色金属勘探也取得重大进展。  矿产资源开发的黄金期到来了  新疆丰富的矿产资源也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青睐。2007年10月12日,由新疆有色集团公司控股的新疆新鑫矿业股份在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总量达到了46.3亿港元,相当于之前13年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9家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总量合计84亿元的一半以上,创造了西部省区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市盈率、每股发行价、超额认购倍数以及国际投资者及股民追捧青睐的程度之最,荣膺当年香港“双料新股王”。  雄厚的资金保障使有色集团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董事长袁泽表示,他们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投入10亿元资金进行地质找矿工作,力争提供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型矿产地2至3处,提交新普查评价基地3至4处;计划投资10亿元资金对新疆境内有色金属资源有效收购、整合和规范有序的资本运作,把铜、镍、黄金、铅锌及稀有金属建设成大规模、新技术、环保型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新疆采矿业投资增长迅速,远远超过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2003年为192亿元;2004年为238亿元;2005年接近300亿元,年均增长24%;2006年大幅增长28%,达到375亿元;2007年突破400亿元,总量为449亿元。今年以来,全区矿产资源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1-4月采矿业投资81.5亿元,增长16.1%,其中非金属矿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开采业投资均增长1.7倍,煤炭开采业投资增长96.1%,有色金属矿开采业投资增长77.6%。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的黄金期到来了。“十一五”期间,新疆将继续以铜、铁、镍、黄金、硅、盐等矿产资源为重点,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开发,尽快形成一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加工项目,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引导稀有金属和非金属工业产品向超纯、超细、超微方向发展。建成罗布泊、吐哈、乌昌、石河子点击查看石河子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库拜五大盐化工基地。依法加强对矿业市场的管理监督,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罗布泊钾盐年产120万吨钾盐、有色集团新鑫矿业铜镍矿镍粗冶炼、中泰化学和天业氯碱等项目的实施进程,加速扩大现有的聚氯乙烯、有色、黑色金属产业规模。  可以预见,矿产资源大开发时代的到来,必将为新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