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路的产生有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用百度去搜索啊,看想关的书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论述题。

持续"一词(sustain)来自于拉丁语sustenere,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针对资源与环境,则应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一个涉及经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专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这些定义的大体方向是一致的。一个较普遍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我国的几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 阅读:5051 次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所要达到的客观效果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于调节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的活动限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要达到客观效果是:  不仅能使当代人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使将来的子孙后代也能够发展。拓展: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做到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措施

法律分析:(1)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2)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两手抓,继续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同时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使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3)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4)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5)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的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时间

你好,1992年17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是哪些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从评分标准来讲,只要能答到“当前,我国人口过多、资源短缺、环 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一要点就可以了(答这一句话就行了)。(另外,mouse学姐讲的也很对。) (2)“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答:总:关键是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a、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 b、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两手抓,继续实行计划生育 这一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同时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使沉重 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c、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 展环保产业。 d、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e、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的关键要靠科技创新。 学习政治和做政治题目是也是有规律和方法的,每一个专题,你都可以把它切割成三大快,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每一个专题首先应该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是什么”通常包括它的含义和特点等,刚才讲到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则纳入“为什么”的范畴,而在做到“怎么做”的一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角度,通常分为党、国家的角度和个人角度,有时还包括社会和学校的角度,本题中的“主要措施”指代已经很明确,是指国家的角度。 当然,如果从准备考试的角度来说的话,只准备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你更应该关注一下我国正在创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法律分析: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2、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九条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最明智选择。我国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人民不够富裕,发展任务及其繁重的情况下,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没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拥有的环境容量,也没有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多,人口多又要发展,因此,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就显得十分突出。这一问题对我国比对其它国家来说要严峻得多和现实得多。现在大家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识,这种共识是以前从来没有的,这是我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怪圈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长期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世界各国对比中完善自己的必然结论。我国面临着比其它国家更加严峻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我国人类活动强度过大,人口数量负担过重,资源承载能力过高,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必要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必要性: (1)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将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将会成为泡影。 (2)人口形势严峻,环境压力增大。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负担。 (3)有限的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地大物博是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但从人均角度来看,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各类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又有极大的不均衡性。有限的资源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精打细算。 主要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监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加大执法力度。环境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严格控制水污染物超标准排放,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排放。 2、加强市区、工业区等环境管理。市区要把严格控制机动车辆乱鸣笛作为控制市区噪音的主要任务。工矿企业要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国家环境噪音标准,新、改、扩建项目,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3、要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从组织、人员、物资等方面提高防御应变能力。满意请采纳。

结合实际,论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措施

比较乱呵,有用的话你摘一些好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三,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第四,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第五,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第六,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中国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行动与成就 (1)人口、卫生与社会保障。中国政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2年的11.60‰。下降到2000年的6.9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妇女与儿童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从1992年到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27.6%提高到36.1%。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3)区域发展与消除贫困。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8000万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4)农业与农村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5)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加强了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到2000年底,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1/3。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1995—2000年,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6)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予以实施。全国已建成了20个国家级园林城市、10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大规模开展防治沙漠化工作,确定了20个重点县、建立了9个试验区和22个试验示范基地。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制定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与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使一些濒危物种得到人工或自然繁育。建立了农作物品种资源保存库,加快建立遗传资源库。(7)能源开发与利用。重视节约能源,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降到2000年的2.77吨标准煤(1990年价格水平)。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0年的68%。推广洁净煤、煤炭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了清洁能源和清洁汽车行动计划。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8)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对河流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产业,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展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使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在国家扶持下,贫困地区加强了小水电和农村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9)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全国83%左右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1997年到2000年,全国通过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164万公顷,高于同期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实现了占补平衡。推行荒山、荒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确立和完善土地管理社会监督机制。实施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大力推进农业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技术,保护和改善农田环境质量。(10)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与消除贫困行动,促进贫困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定了草原法等法规,加强了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编制了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全国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500万公顷,每年新增约200万公顷。(12)海洋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和完善了海洋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到2000年底,已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69个,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进行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以及近海和大陆架的资源环境调查,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与海洋环境信息、预报服务系统得到加强。 (13)固体废物管理。1991至2000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69.2%,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5.1%。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认真履行《巴塞尔公约》,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14)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通过加大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汞、砷和铬盐等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清除有毒化学品生产和储运中的隐患。认真履行和积极参与化学品国际公约的活动。(15)大气保护。划定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在区域内实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通过推广洁净煤和清洁燃烧、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得到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和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认真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16)防灾减灾。开展防洪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防治等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了灾害监测和预报水平。开展了灾害保险,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减灾援救活动,灾害损失明显减少。(17)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政府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8)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公用电信网。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促进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快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进程,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19)地方21世纪议程实施。全国25个省(区、市)成立了地方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事机构,半数以上的省(区、市)制定了地方21世纪议程和行动计划。在16个省市开展了实施《中国2l世纪议程》地方试点,还建立了100多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20)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全面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270多所高等院校新设置了环境保护院、系、学科。全国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广大农村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中国各类社会团体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积极拥护的态度,妇女、科技界、少数民族、青少年、农民、工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式注册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已超过2000个。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例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含义: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自觉担当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大因素:(1)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2)我国的资源现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小,开发难度大。(3)我国的环境形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1)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仍然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2)实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要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3]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横向并购,是指生产或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  (2) 文化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面对纷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是靠企业文化的主导。  (3) 制度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企业制度。  (4) 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区别于企业而具有本企业特性的相对竞争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5) 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认为企业发展取决于以下几种要素:人力、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下:1、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2、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控制人口两手抓,继续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同时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使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3、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4、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5、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的关键要靠科技创新。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要求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采取哪些措施

关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采取哪些措施分享如下: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共同挑战的背景下,我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领域,我国应该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标准和认证的管理和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环保不达标的行为。在社会领域,我国应该重视人口与发展、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生态与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坚持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法制、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保事业。此外,我国应强化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环境领域,我国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加强环境管理,完善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及时警示和处理污染企业;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建立低碳、循环、共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四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总的来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不仅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还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等多种方式实现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长期坚持和多方合作,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应该共同努力,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稳定的长期发展而不懈努力。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一个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被中共中央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正式提出,并付诸实施。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被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全世界共同关注。1992年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3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出本国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的国家。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江泽民在会上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根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上升为国家意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_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我们生存的家园”的深切关怀,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战略性举措,是中华民族对于全球未来的积极贡献。 来源:科学导报

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相关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1、资源方面: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3、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保的名义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既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又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意味着人类的发展被控制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保障人民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如果没有发展,社会就会停滞。但是这种发展的内容不但应包含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和公正性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议程》总体战略的基础。这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是相一致的。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先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如果没有高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人类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要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样,保护与改善环境也要有经济力量的支持,如治理污染、治理沙漠、改造盐碱地、防治土壤侵蚀,以及垃圾处理厂的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发展经济就需要资源,但在我们的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需要经济实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也需要有经济实力,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可持续发展决不是指单纯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不是指单纯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是四者相互协调的问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要以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必要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因此它是和社会发展分不开的。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资源与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必须实现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历史告诉我们,工业革命之后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是生产和消费模式已难以为继。这种模式虽然使一些地方富裕和发达起来,却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贫困和落后;虽然提高了人的生产能力,却过度地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短期需要,却牺牲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21世纪议程》要求世界经济从单纯追求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体现为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目标的“大量消耗资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过程。这种生产过程是不完全的。原始时代地广人稀,人类还能像“牧童”面对广阔草原一样,每破坏一地则迁移到另一地,可是现在已无地可迁。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之果的同时也饱尝了环境污染的痛苦。现在,人类应该对其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全面反省。从经济学角度讲,资源的稀缺可以通过价格和技术发展等因素调整;从物质和能量角度讲,其流通环节不畅和转换过程受阻需要外力来疏导、搭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必须投入人力、物力来加强环境再生产的质和量。所以,人类困境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经济增长改造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其关键需要制度创新。改变视环境保护为公益性事业的看法,走出环保只是属于政府、法规管理范畴的误区,把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领域。环境市场可由环境资源市场、环境产品市场和环境服务市场三部分组成。随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仅仅通过环境市场使环境成本内在化而被动地保护环境是不够的,人类还必须主动地去建设环境,以加强环境生产,提高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环境建设本身不应该仅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或义务劳动。在世界运行的基本层面上,我们不但要调和三种生产中每一种生产的内部运行环节的内容和机制,以保证三个生产本身的生机勃勃,而且还需要调和三个生产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目标,以确保世界系统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使已本末倒置的三种生产运行关系从不和谐变为和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人的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产品——劳动力和物力部分投入到环境生产中,在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环境生产力,从而保持、改善环境质量,增大环境承载力。从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表述为: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作为生产过程投入的环境质量和资源基本上是无价或低价的;但其生产的产品却是高价。其物质、能量单向流动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把传统经济增长改造为可持续经济发展:首先强调的是要以真实成本使用环境和资源投入,其产品也要以真实价格出售;并强调清洁生产过程,从而使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最小。在进行物质和人的再生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战略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1) 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创新。[3]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有效益,有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横向并购,是指生产或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间的并购。(2) 文化持续发展战略所谓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面对纷繁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是靠企业文化的主导。(3) 制度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源于企业制度。(4) 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区别于企业而具有本企业特性的相对竞争能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5) 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认为企业发展取决于以下几种要素:人力、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接受和认同。即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国家内和国际间的公平,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此外,可持续发展表明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以上论述,包括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可持续性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的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资源”。同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进一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他们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此外,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的另一种代表是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sustainable living)。其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进而提出了可持续生存的9条基本原则。这9条基本原则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报告还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报告认为,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自的发展目标。但是,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这类定义均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看成是经济发展。当然,这里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在《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作者巴比尔(Edward B. Barbier)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普朗克(Pronk)和哈克(Hag)在1992年为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是:“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在1993年合著的《世界末日》一书中,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而经济学家科斯坦萨(Costanza)等人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而不会降低包括各种“自然资本”存量(量和质)在内的整个资本存量的消费数量。他们还进一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人类经济系统与更为动态的,但在正常条件下变动却很缓慢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人类的生存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人类个体能够处于全盛状态,人类文化能够发展,但这种关系也意味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持在某些限度之内,以免破坏生态学上的生存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基本功能。”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这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他们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现。他们主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缩短技术差距,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产能力。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从而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于经济过程。(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而适得其反。(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中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有:(一)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要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公平的资源使用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理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责任。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二)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这一基础和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换言之,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而不是盲目地、过度地生产、消费。(三)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尽管不同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各有差异,但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则是一致的。并且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写的“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这就是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如何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不仅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能永远老是依赖物质要素的投入,而是要把它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创新上来。二、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还是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都要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三、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叫代内平等,它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平等、人的基本权利,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围绕以民生为重点来加强社会建设,来推进公平、正义和平等。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很多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科技的突破、科技的创新。五、要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样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的责任制,保障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二、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意义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加强我国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化问题、人口老龄化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资源利用的科技创新和环保能力建设。 2. 制定城市化和区域发展规划,引导人口流动和就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 采取措施鼓励家庭生育,稳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改善人口结构。 4.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这些措施将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新的动力和发展空间,促进中国走向更为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时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多重挑战,也拥有诸多机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核心是“可持续”,必须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标本兼顾。下面我带大家详细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战略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战略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战略目的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要素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 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 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是哪些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三,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第四,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第五,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第六,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什么 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其次,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再次,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

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包括:1.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 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3.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4. 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集中;少数民族人口多;地理位置独特;战略地位重要。

什么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3、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什么?

一,持续健康发展。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软实力显著增强。四、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什么法律分析: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1 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设立省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推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招聘活动,积极动员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增加人才储备,同时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重视不可言喻,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2 防止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这几年我国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在某些投资领域,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1%。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尤其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经不起物价上涨的冲击。所以我们一定要设法来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前普遍国民感叹物价天天涨,手中工资不涨反跌。物价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使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此很多人反映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提高存款利率。此外,信贷投资过多、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从长期看,要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第二,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以稳定物价。违法占地,既违背国家的土地政策,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第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的防灾抗灾复产政策,增加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每逢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价格急剧飙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这样既保证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供应,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第五,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3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可谓老生常谈,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机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不难发现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方面,我国更多还得依赖外国进口,自身掌握的核心专利少,调查发现,我国近半数高端技术专利发明申请来自国外,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10%。为此,我们要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其次,继续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引导,更好地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实施自主创新的统筹部署,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规范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和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的首购政策和定购制度。依托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与制造,定期发布禁止和限制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目录,防止盲目重复引进。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知识产权的产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支持以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4 发展循环经济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此,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增强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三重三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制定符合资源节约、环节友好、有利于发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建立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具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运作流程和阶段目标;有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各级考核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从以上四个方面谈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从如何保障民生、社会稳定、政府廉洁等方面进行研究。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人才强国用英语怎么说

科学发展观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以人为本 People-oriented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才强国 talent strategy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景德镇应重点发展哪些支柱产业?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景德镇应重点发展以下支柱产业:陶瓷制造和创新产业: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都,拥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和技术传承。因此,将陶瓷制造及其创新产业作为景德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环保措施、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景德镇的自然风光和陶瓷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可以增强景德镇的服务业活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农业与农村的综合发展:景德镇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景德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上所述,景德镇应该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什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实现项目预期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政府投资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田建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安排资金对农田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活动。本办法所称农田建设项目,是指为开展农田建设而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类型。 第三条农田建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评价、上图入库。 第四条农业农村部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农田建设工作,制定农田建设政策、规章制度,牵头组织编制农田建设规划,建立全国农田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库,统筹安排农田建设任务,管理农田建设项目,对各地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进行监督评价。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地区农田建设工作,牵头拟订本地区农田建设政策和规划,组织完成中央下达的建设任务,提出本地区农田建设年度任务方案,建立省级农田建设项目评审专家库,审批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和监督检查,确定本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职责,对本地区农田建设项目进行管理。 地(市、州、盟)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地区农田建设工作,承担省级下放或委托的项目初步设计审批、竣工验收等职责,对本地区农田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和统计汇总等。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农田建设工作,制定县域农田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申报项目,组织开展项目实施和初步验收,落实监管责任,开展日常监管。 第五条农田建设项目遵循规划编制、前期准备、申报审批、计划管理、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监督评价等管理程序。 第二章 规划编制 第六条农田建设项目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应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明确农田建设区域布局,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把“两区”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第七条农业农村部负责牵头组织制定全国农田建设规划,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农田建设规划,研究编制本省农田建设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并报农业农村部备案。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接省级农田建设规划任务,牵头组织编制本级农田建设规划,并与当地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规划衔接。 县级农田建设规划要根据区域水土资源条件,按流域或连片区域规划项目,落实到地块,形成规划项目布局图和项目库(单个项目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县级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并报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汇总县级项目库,形成省级农田建设项目库。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农田建设项目实行常态化申报,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在征求项目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意见后,在完成项目区实地测绘和勘察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 第十一条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包括初步设计报告、设计图、概算书等材料。 第十二条初步设计文件应由具有相应勘察、设计资质的机构进行编制,并达到规定的深度。 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据规划任务、工作实际等情况,将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报送上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地方法规要求,确定项目审批主体。 第十四条省、受托的地(市、州、盟)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初步设计文件评审工作。评审专家从评审专家库中抽取。评审可行的项目要向社会公示(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公示期一般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项目要适时批复。 第十五条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据本省农田建设规划以及前期工作情况,以县为单元向农业农村部申报年度建设任务。农业农村部根据全国农田建设规划并结合省级监督评价等情况,下达年度农田建设任务。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经批复的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汇总农田建设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批复本地区农田建设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并报农业农村部备案。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农田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文件和年度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按期完工,并达到项目设计目标。建设期一般为1—2年。 第十八条农田建设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具备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组织实施的农田建设项目,可简化操作程序,以先建后补等方式实施,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选定工程监理单位监督实施。 第十九条组织开展农田建设应坚持农民自愿、民主方式,调动农民主动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管护等积极性。鼓励在项目建设中开展耕地小块并大块的宜机化整理。 第二十条参与项目建设的工程施工、监理、审计及专业化管理等单位或机构应具有相应资质。 第二十一条项目实施应当严格按照年度实施计划和初步设计批复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确需进行调整或终止的,按照“谁审批、谁调整”的原则,依据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复。项目调整应确保批复的建设任务不减少,建设标准不降低。 终止项目和省级部门批复调整的项目应当报农业农村部备案。 第二十二条农田建设项目执行定期调度和统计调查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汇总上报建设进度,定期报送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完成情况。 第五章 竣工验收 第二十三条农田建设项目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由审批项目初步设计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第二十四条申请竣工验收的项目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完成批复的初步设计文件中各项建设内容; (二)技术文件材料分类立卷,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齐全、完整; (三)主要设备及配套设施运行正常,达到项目设计目标; (四)各单项工程已经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等四方验收; (五)编制竣工决算,并经有资质的机构审计。 第二十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依照竣工验收条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并附初验意见、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等。 第二十六条项目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在收到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由地(市、州、盟)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项目,验收结果应报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备案。省级每年应对不低于10%的当年竣工验收项目进行抽查。 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由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竣工验收合格证书。 第二十七条农田建设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后,要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项目年度、建设区域、投资规模以及管护主体等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八条项目竣工验收后,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拟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第二十九条项目竣工验收后,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组卷、存档。 第三十条加强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核定工作,并按相关要求将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公开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对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田建设项目的监督评价。农业农村部结合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各省农田建设项目开展监督评价和检查。 第三十四条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终止项目,协助有关部门追回项目财政资金,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在信息平台上填报农田建设项目的任务下达、初步设计审批、实施管理、竣工验收等工作信息。 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对项目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并与规划图衔接。

请问汉斯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期刊吗?急求

这个期刊是属于武汉大学版本RCCSE核心体系的,看你们学校是不是认可这个核心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1963年生于山东莱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1999),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1),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十五”国家863计划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杰出岗位一级人才。长期从事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旱作农业与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重点开展农作物水分、生理生态、农田SPAC土壤水分函数与水分生产潜力层析分析、农田边界层中的湍流扩散理论与冠气关系、土壤水热运动计算方法等的科学试验与创新研究。截止到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专题2项,子专题2项,农业部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战略研究课题4项,其中“主要类型旱农地区农田水分状况及调控技术”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效益及其开发利用”1995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林牧综合发展优化模式”1998、1999年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节水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产地环境安全)等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十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计划课题“北方旱区高效农业结合发展模式与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区域生态农业技术规范与保障体系研究”;863计划课题“农田节水标准化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和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究”;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973”计划前期研究课题“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突变机制研究”;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建设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项;农业部专项课题“我国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开发战略研究”等。 1956年9月出生,1973年1月入伍,1976年11月入党,长期从事党务与人事管理工作。2007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1977年3月分配到中国农业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社长办公室副处长、处长(主任)职务。2000年任中国农业出版社社长助理,副编审。2003年7月任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 副所长,中共党员,山西文水人,学士学位,研究员。1963年2月10日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学士学位。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肥料研究工作。1991年6月调到院科技管理局工作,先后担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综合处处长等职务。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和宏观政策与资源环境研究工作,截止到2011年,主持和参加研究课题10多项,主要有“21世纪前期中国农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任务研究” 、“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发展研究”、“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方旱区农业综合研究开发与示范工程”等。获得国家和省部奖5项,其中:“北方旱农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2001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公开发表论文39篇,参加编写著作9部,主编2部。 副所长,女, 1964年9月出生, 河北省新乐县人,博士, 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200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环境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畜牧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总工程师(兼职),农业部畜牧业科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委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会员,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兼职教授。曾先后赴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日本畜产草地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近5年应邀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18次。“十五”期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863“优质猪肉、鸡肉生产营养与环境调控技术”,成果转化资金“规模畜禽场通风、降尘、除臭技术”, UNDP/GEF项目“中国国家通讯研究: 动物CH4/N2O排放”,美国农业部资助的合作项目“动物废弃物处理方式评估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UNFCCC SECRETARIAT)“未来国家清单编制修订方法学”农业领域方法学起草人,“世界银行中国肉牛项目”的环境部分中方负责人。 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2月出生,福建霞浦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农科院药物微生物学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1984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微生物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8月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农业微生物专业,获硕士学位。自1997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和环发所研究室主任。从事农用抗生素类和真菌类生物农药的创制与开发,从微生物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作用机理和制剂新剂型加工等方面创新和提高微生物农药。截止到2011年,申请专利20件,授权11件;发表文章85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60余篇;获得67个绿色和无公害认证证书,培养硕、博学生30名。“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及重要产品规模应用”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宣传标语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宣传 标语 : ●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 计划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控制人口增长,加速经济发展。 ● 实行计划生育,改善生态环境。 ● 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 ● 创造良好人口大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 ● 抓经济不忘计划生育 庆丰收应有人均观念。 ● 创造良好的人口大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 ●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多一口人多消耗一份资源。 ● 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 搞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温馨富裕优美绿色家园。

可持续发展定义英文翻译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life at no expense of the interest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 To be more specifically, it requires the coordinate growth of economy,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making it an inseparable system,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eserv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uman survival, such as fresh water, air, land and forest, so that the later generation can live in a more sustainable and happy way.

一汽-大众:油电共存战略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车市在2023年进入了“油电正面竞争”的实质阶段。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乘用车销量2356.3万辆,同比增长9.5%。这其中,新能源市场销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全年销售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新能源市场的加速发展,正在分走一部分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原本竞争激烈的传统车企们,未来将面临来自新能源车的正面交锋。是坚持燃油车,还是彻底转型电动化,还是保持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共同发展?或许后者更符合车市发展的需求。渐变的格局下,燃油车仍是市场主流受到疫情频发、供应链短缺、整体消费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国内车市呈现出持续低迷的走势。2022年国内新能源市场销量占比历史性地突破25%,提前三年达成行业主管协会制定的目标,加之今年一季度超过40家车企开展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补贴降价促销活动,让部分人认为燃油车市场在做“最后的挣扎”,似乎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车将会取代燃油车。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新能源市场增速明显,背后的很大因素来源于政策利导,当补贴退坡,才能看到相对真实的市场状况,从现实状况来看,燃油车在当前仍是中国车市的消费主流。格局生变,但油电长期共存更为现实中国车市的发展,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竞争与共存是必然的趋势。当前,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都在各种技术创新中不断进步。比如,燃油车在节油、减排、提高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而新能源车则是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充电设施等方面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两者的各自优点,也实现了相互的优势互补。比如:在高原、偏远山区或是充电网络不够完善的地区,燃油车是更便捷的出行工具。而在拥堵严重的地区,新能源车则发挥了低耗减排的积极作用。因此,未来油电共存的格局更为现实,而汽车企业则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长期稳健发展。始终满足用户需求的一汽-大众在消费者眼中,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只要符合出行需求就值得选择。因此,尊重用户选择,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的车企,才有机会赢得未来。作为中国市场的主流汽车制造商之一,一汽-大众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该品牌通过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汽车产品和相关服务,保持了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了长期稳健的发展。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累计销售1041077辆,同比增长5.3%,持续引领了合资市场的发展。而油电产品同台竞争的当下,一汽-大众正在加速两个赛道共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在燃油时代,一汽-大众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以及主流细分市场完善的产品布局,实现了持续领跑合资市场。除本身的产品、技术和品牌优势外,更重要的是该品牌深度洞察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不断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如今,一汽-大众仍在通过持续革新燃油技术,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为用户打造更好的体验,如搭载在全新探歌上的1.5T发动机,就凭借可变截面涡轮增加技术,相比1.4T发动机提升了50%的响应速度,并提升了7.3%的最大功率,其在米勒循环、等离子(APS)涂层技术及电子调节水泵等助力下,实现了6.1L/百公里的最低油耗;而在新能源层面,一汽-大众推出的纯电家族,以远超国标的品质标准,细致入微的用户生态,以及不断完善的产品矩阵,赢得了市场认可。一汽-大众还创新地成立了ID. 运营中心,通过打造ID. 体验生态,以差异化方式满足电动车用户的需求。渠道布局方面,一汽-大众通过开创品牌与用户间的线下沟通触点——ID. HUB,方便用户感受“纯电生活”、获取纯电信息服务;而在补能方面,一汽-大众为用户提供360°全场景充电解决方案,打造行业领先的充电体验,包括CAMS品牌超充布局、公共充电、家庭充电、以及一键加电应急保障等多种服务。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了解ID. 品牌,一汽-大众针对ID. 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层级的用户运营,在品牌用户运营活动基础上开发ID. 用户专属的差异化营销活动,如在18座城市策划ID. DAY活动,吸引了8000+用户线上互动。此外,ID. CROZZ家族还在合资电动车企中首创了首任车主可终身免流量费的品牌体验。正因为全面围绕用户开展运营,一汽-大众纯电家族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022年11月初,上市仅20个月的ID. CROZZ家族收获了10万用户,成为首家新能源销量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合资品牌,而新势力品牌达成首个10万台销量则用了近4年。未来,一汽-大众将以开放姿态加速电动化转型,如在上海车展上亮相,并将在年内上市的ID. Aero。据了解,基于模块化电驱动平台(MEB)打造的大众首款纯电三厢轿车ID. Aero,采用全新设计语言,拥有B级车的身材和C级车的空间,全系升级辅助驾驶功能,同时搭载了全新升级的智能座舱,将带给用户全维贴心便捷体验。随着ID. Aero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一汽-大众ID. 产品矩阵,并使一汽-大众纯电家族扩展到中高端量产车领域。写在最后:油电共存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而油电共存的发展模式则可以帮助车企在市场上占据更多份额,作为中国合资市场的领跑者,一汽-大众在燃油车方面积攒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线,在电动车领域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油电共同发展,将让一汽-大众持续受到用户关注,并助力品牌赢在未来。(本文由文武车道新媒体工作室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武车道,本文作者:和风)【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文武车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公司在战略决策采用 道德普遍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由?跪求!!!急用啊!

 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张社会、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相对主义立场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提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赞成没有一个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观点相对,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实践。同时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义(moral naturalism)相区别。    相对主义与动机说   卡尔·马克思   一些人将卡尔·马克思(1818 – 1883)作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典型。他宣称每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完全是其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的产物。他相信统治阶级的利益将成为社会的占优势的道德体系。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道德是二元论概念带给人们、又由教会继续维持的一个错误思想。他一生的任务,就是重新评估所有价值,把人类思想从这些错误拯救出来。他预想未来个体将自然地行动,充分利用他们的天赋潜力或权利欲(der Wille zur Macht)。他相信人类只有通过开始自然地、本能地、根据每个个人的愿望和动力行动,才会前进,实现这潜力。übermensch将呈现强壮、有力、自 然和快乐的结果。快乐(“力量增长、阻力被克服的感觉”)将自然出现。尼采希望通过人类动力“再自然化”来准备人类成长的土壤。他相信,一旦人们摆脱道德 (以及协会、宗教),下一代人将会不受污染地、自由地、强壮地成长。    道德相对主义不可避免地反对几乎世界所有宗教所教导的绝对道德。          道德普遍主义(moral universalism)    是一种一元伦理学立场,认为存在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不论其文化、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性取向或其他不同特征。例如,人性有共同的弱点,各种文化中普遍的理智要求,或神的命令。它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相对主义相反。    范围广泛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家都支持道德普遍主义的某一种形式,从古代的柏拉图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到现代的康德哲学、客观主义、天赋权利、人权和功利主义思想家。《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付诸实施的一个例证。  

利兹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商业专业硕士与悉尼大学经济学硕士怎么选?

看个人喜好不一样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翻译成英文是什么?

roundly coordin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有什么要求?

 持续"一词(sustain)来自于拉丁语sustenere,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针对资源与环境,则应理解为保持或延长资源的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意味着使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不至于因其耗竭而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一个涉及经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专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这些定义的大体方向是一致的。一个较普遍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91年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我国的几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同保护环境与资源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了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观念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是在( )。

【答案】:D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可持续的发展”的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立论阐述。

有关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的英语作文,100多字就好了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world.How to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big problem facing our planet.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worrying.First,natural resources are becoming less than before.Second,as some people are not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problems with it remain extremely serious to some degree.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s the tendency to become wider and wider. To our great joy,many countries have taken action.On one hand,they have mad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ut large amounts of money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One the other hand,popularized education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As for myself,I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devote myself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ur future and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 and our grandchildren will be in danger. 你看看合不合适

“可持续发展”用英语怎么说

陈赫不会读呢

用英文简单解释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kind of progres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is generation, but also to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

“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 二个词谁能翻译成英语???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经济效益: Economic Benefits

“可持续发展”一词,由哪国人首先提出的?

中国

HDS:存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_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给存储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造就了一批以提供存储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作为日立公司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的茁壮枝干,日立数据系统公司(HDS)秉承日立的创新理念,在存储市场中以其独有的优势快速发展。   存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帮助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IT公司如何度过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寒冬?近日,借HDS中国用户大会召开之机,本报总编辑孙定与HDS全球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Randy DeMont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倡导服务导向型存储      提高存储设备利用率、降低数据的存储成本,这是当今企业不得不面对、又颇为棘手的问题,而能否为企业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正是体现存储供应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孙定: 存储业近几年发展很快,尤其在整个IT业中,存储业的表现非常突出。作为一家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HDS今年的发展状况如何?   Randy DeMont: 今年前3个季度,HDS一直连续保持着高收益增长。上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在全球任何地方的主要市场中,我们的增长都是竞争对手的两倍,这使得我们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又上涨了两个百分点。   HDS是日立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89年,目前公司的业务覆盖到全球170个国家,全年的收入达到30亿美元。日立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达45亿美元,其中有40%投入到信息技术的研发上。正是这种对研发的高投入,促使日立公司和HDS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孙定: 我们知道HDS在技术上有很多独特之处,这同时也形成了HDS的竞争优势。那么,跟主要竞争对手相比,HDS在技术上最主要的优势有哪些呢?   Randy DeMont: 首先要强调的是存储的虚拟化,在这方面HDS领先于业界。我们一直是基于存储控制单元的虚拟化(Unit Virtualisation of Storage)的坚定倡导者,并先后发布了USP(Universal Storage Platform)和USP V/VM产品,这些产品在面世后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业界的好评,目前全球装机量已经超过9000套。同时,我认为,HDS采用的基于存储控制单元的虚拟化是目前能够增加现有存储阵列价值的惟一的存储虚拟化方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存储虚拟化可以通过先进的存储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存储投资。采用HDS的存储虚拟化,能够将存储的利用率从20%提高到50%~70%,同时能让客户把存储的价值提高3倍。HDS的存储虚拟化能够跨异构存储设备提供通用存储服务,这一点尤其能满足用户不同平台数据迁移的需求,用户可以方便地将数据从一个平台迁移到另外一个平台。因此,虚拟化是HDS非常关键的竞争优势。   另外一个优势是我们的解决方案特别强调可靠性,这也是我们与竞争对手的主要差别之一。在中国有一些关于可靠性的评比,HDS每次都是排在第一位,我们从来没有使用户数据丢失的记录。这主要来自于HDS背后日立公司强大的技术和开发实力。   基于HDS成功的控制器虚拟化技术和SOA理念,我们去年首次推出了服务导向型存储解决方案(Services Oriented Storage Solutions,SOSS),并在业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服务导向型存储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了存储架构,满足用户当前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的需求。我们把确保对IT需求各异的不同企业能通过使用HDS高性能、高可扩展性的存储解决方案,提高异构存储资产的利用率,更高效地管理关键业务运营和降低存储管理成本,作为我们的使命。   孙定: HP最近收购了EDS,从而加强了HP的服务业务。目前有很多传统的IT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服务市场,那么,HDS在服务业务方面的战略计划是什么?   Randy DeMont: 我们把惠普收购EDS看成是HDS的一个很大的机会,因为大型企业的高端存储是他们服务业务的重要部分,而HP又是我们重要的OEM伙伴,HP收购EDS之后,会有很多这种大型企业存储平台的需求,这对HDS是一个机会。   目前,来自HDS的软件的利润占整个利润的20%,加上服务,大约是50%,占了我们整个利润的一半。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评估,探讨如何加强服务业务,有可能通过并购等。我们会从组织结构或内部加强服务平台这块业务。         担起环保责任      “节能降耗”不是 口号 ,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理应向用户提供“绿色”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孙定: 当前,中国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跟环境友好,即节能降耗。像HDS生产的存储系统大多用在大的数据中心里,而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那么,HDS如何看待节能降耗问题?在这方面,HDS有哪些技术或解决方案提供给中国的用户?   Randy DeMont: 当前,环境问题正成为 IT 预算讨论中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它对数据中心的设计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整个日立公司集团来说,我们从1972年就开始致力于环保、节能方面的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日立公司期望通过综合利用日立ITSG(信息与技术系统集团)公司的诸多产品创新,包括业界领先的存储系统、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打造出绿色的数据中心。目前,日立在其数据中心设计与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全新的突破,在日本横滨建成了拥有全新技术的数据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环保节能的数据中心。依照绿色网格联盟(The Green Grid)的标准衡量,这一全新数据中心的 PUE(电力使用效率)可以达到 1.6,从而创下了同级别数据中心中最低的电力使用指数。这一完善的体系结构设计用于实现最高的能效等级,并将碳排放量减少了20%,同时有效地降低 IT 管理成本。该环保数据中心由日立和谐绿色计划(Harmonious Green Plan)和 CoolCenter50 企业计划项目共同创立,致力于从现在到2012年的5年间,实现减少33万吨碳排放,并将数据中心的能耗降低30%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立要将其贯穿到整个 IT 解决方案组合的产品开发流程之中,其中就包括HDS的SOSS解决方案。正是我们在节能、环保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贡献,我们多次获得美国EPA(美国环保局)颁发的奖项。   孙定: 存储系统中的大量磁盘和CPU所用的电力能耗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降低能耗便成为关键。目前一些存储厂商开始采用固态盘(SSD),并发布了类似的产品。固态盘相比传统的磁盘更节能、省电,HDS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   Randy DeMont: 日立公司做这种固态磁盘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当然我们是为大型主机做的。至于在存储设备中采用固态盘,由于固态盘目前的价格高昂,我们看到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并不太。我们会密切关注固态盘的发展,待时机成熟时,我们会推出相应的产品。   孙定: 除了绿色环保外,我们现在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紧缩开支。对用户来说,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第二,降低维护成本; 第三,降低采购成本。我认为,前两点更重要。那么,HDS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降低维护成本方面能给用户提供哪些解决方案呢?   Randy DeMont: 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存储的经济性”,我们一直强调怎么能够帮助客户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比如我们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了分层存储,减少了能耗,从而可以降低维护成本; 同时,通过虚拟化,可以将一些闲置的存储设备,当然可能并不是HDS的产品,重新利用起来; 通过动态预配置技术(Thin Provisioning),我们可以提高现有存储容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的运营成本。另外,在我们刚刚发布的AMS 2000系列产品中,我们又增加了降速功能,就是当一些硬盘没有应用程序访问时,就将它们的速度降下来或关闭,从而实现能耗的降低。   再有,我们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端企业的存储系统,这些系统增加了许多过去只有高端系统才具有的功能,这样,用户就可以只花中端系统的成本而使用高端的性能,从而降低成本。      金融危机影响不大      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大潮来临时,紧缩开支或裁员减人是企业最常见的做法,但有多少企业能同时看到其中蕴藏的机会呢?   孙定: 我们现在都感知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那么,这一次金融危机对HDS未来的业务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HDS在中国的业务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Randy DeMont: 今年第四季度HDS全球的情况,可能是我们历史上业绩最好的时期。明年,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客户在做IT预算时会相对谨慎,但整体来说,市场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机会。客户在对他们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也期待更快地得到投资回报。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包括人的成本。他们会寻求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管理模式,因此会需要更多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对于HDS和整个日立公司来说,我们会在我们最核心的领域,也就是目前增长较快的领域加大投资,而把那些非核心的、增长不快的领域的成本降下来,用于投入到我们增长快的领域去。比如虚拟化方面,我们就会加强投入,同时也期待着得到高回报,以提高我们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在过去的12个月里,我们已经把销售的组织机构扩大了20%。   对于中国市场,我们认为,目前的经济状况对一些出口企业影响比较大,像制造业等,但中国存储市场最主要的行业是金融、电信等,而中国要维持国内GDP的增长,经济仍会保持增长的趋势,因此,对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影响就不会太大,当然对存储行业的影响也就不会太大。对于HDS来说,以出口为主的那些企业在我们的市场份额中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在中国市场,我们的影响不会太大。   孙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HDS会不会加大在中国业务的比重,比如投资,或希望中国业务的进一步提升?   Randy DeMont: 我们会在那些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小的地区增加投入,包括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由于我们在全球的覆盖面很广,所以我们可以针对受影响较小的市场,调动我们的资源,加大投入。   我们现在正在更新3年前所做的计划,我们准备制定两套计划,一个是比较保守的,另一个是积极进取的。同时,HDS中国的团队会制定本地的计划。   在危机发生之前,HDS在中国的增长一直是最快的,今后我们仍然期待中国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我们在中国的目标是希望做成亚太区最大的明星企业,并且超过HDS其他地区。因为中国经济现在是最稳定的,存储市场空间非常大。      采访手记   “后台”强硬   日立数据系统公司(HDS)是一家美国公司,但它又是著名的日立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年收入1122亿美元的日立公司可谓是HDS强大的“后台”。如果说这个“后台”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HDS就是这棵大树上的一个重要枝干,倒不是那树下的乘凉者。   在日立公司,包括HDS在内的信息系统和电信业务的收入大约占整个公司的22%,但在日立每年的研发投入中,却有40%的资金投入到了信息系统的研发上,这部分资金高达20亿美元。由此不难看出,HDS为什么屡屡推出创新性的产品?为什么能够使其在高端企业级磁盘市场的份额从2000年的16%成长为今天的45%?   对此,Randy DeMont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日立公司是HDS的后盾,是HDS创新的源泉。日立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使HDS得以在存储市场中与竞争对手抗争。Randy DeMont目前担任HDS全球执行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全球的销售、服务和支持工作。多年来在HDS工作的经验,使Randy DeMont对HDS了如指掌; 同时,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使他带领下的HDS对中国市场更加重视,他认为这对HDS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HDS中国是HDS全球五大分支机构之一,对日立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HDS在中国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与服务团队,并将持续增加在中国的投入,HDS的技术优势与解决方案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 Randy DeMont强调说。(文/郭平)      总裁感悟   危机面前的从容   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打碎了很多企业的梦想,为无数的企业带来了麻烦和困扰。不过,从不同企业在危机面前的不同表现,也可以引出一些思考。   当被问及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时,Randy DeMont的对策,可谓从容而且清晰。首先,他分析了这场危机对HDS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影响,并清楚地认识到,HDS在中国市场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而中国相对稳定的经济形势和存在的市场潜力都是值得HDS倾心的地方。其次,他清楚地了解HDS的增长领域和增长区域,无疑,他要采取的策略当然是加大增长领域和增长区域的投资,减少增长缓慢的领域和地区的投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Randy DeMont看到了这场危机后面蕴藏的机会。   “想想看,客户要削减IT预算,主要是必须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维护成本,而在这方面正是HDS存储解决方案的强项,HDS的多项技术和解决方案也许正能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这不是更大的机会吗?”Randy DeMont说。

中国政府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翻译成英文

China government emphasized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什么是浙江省围绕八八战略主线扎实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狠抓

浙江省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省会杭州。 浙江现设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地级市,37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3个县(其中一个自治县),618个镇、258个乡、488个街道。 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540万人。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英文翻译

Eco-tourism is a rapidly developing new forms of tourism and also a hot topic in tourism industry.The year 1999 is the Eco-tour Year stipulated by 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Eco-tourism,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practice forms, is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inevitable choice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which has been universal important and rapidly developed and will be the mainstream in the 21st centrury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us, the real meaning of eco-tourism must be studied in light of China"s actual develop eco-tourism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ourists and eco-tourism has become a maj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order to protect our nat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heritage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industry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崔彬1 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的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经济体制的转换,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重压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紧迫问题。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基本情况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1996年我国共有建制市666座,其中资源型城市126座。矿业城市是资源型城市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矿业城市是指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以矿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其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矿业向国家提供矿产品和矿产加工制品,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国民生产发展发挥过关键性的作用。据最新研究统计,目前我国有矿业城市(镇)426座,矿业城市人口达31084万人。矿业城市(镇)在我国较集中且分布不平衡,数量较多的省区依次是:河北、河南、贵州、山西、新疆、陕西、四川、江西、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山东和辽宁、安徽、内蒙古也有数量不等的矿业城市(镇)。全国426座矿业城市中,地(盟)级市86座,占20.2%;县级市有125座,占29.3%;镇级有215座,占50.5%。1.2 矿业城市的分类在区分资源型城市数量的界定标准上,许多学者意见纷纭,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1.2.1 成因型分类(1)无依托矿城。指在原先没有城市的地方,因矿业开发活动而形成的矿城,如玉门、克拉玛依、大庆、东营等。(2)有依托矿城。指的是原先已有城市,后因附近地区发现和开发矿产,因而使早先的普通城市具有矿城的功能。如邯郸、濮阳、徐州等。(3)历史矿城。指的是原以矿业开发为特点,后因替代产业发展,矿业在产业结构中已不居主导地位的城市。如景德镇、盐城及美国旧金山等。(4)矿名矿城。以矿而得名或以矿而著称的城市。如四川的石棉(石棉)、浙江缙云(膨润土)等。1.2.2 工业经济型分类(1)石油城市(大庆、东营、盘锦等);(2)煤炭城市(大同、平顶山、阳泉、唐山等);(3)有色金属城市(金昌、白银、个旧、铜陵等);(4)钢铁城市(鞍山、邯郸、包头等);(5)化学化工城市(格尔木、云浮、自贡、钟祥等);(6)陶瓷建材城市(宜兴、景德镇、佛山等);(7)旅游疗养城市(五大连池、从化等);(8)综合性城市(邯郸、唐山、淄博等)。1.3 矿业城市的重要作用1.3.1 矿业城市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矿物能源和原材料我国形成了能源与原材料的强大供应系统,已成为体系完整、矿种齐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矿业大国;我国煤炭、钢铁、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0种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矿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全国生产的矿产总量中有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是由矿业城市提供的。1.3.2 矿业城市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矿业城市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9年,全国矿业城市(镇)国内生产总值达30417亿元,占全国的37.3%;人均GDP为9817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1.5倍。矿业城市以占全国24.7%的人口提供37.3%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矿业总产值2895亿元,占全国当年矿业总产值3573亿的81%,占当年全国GDP的3.5%。由于矿业的巨大后续效应,矿业产值及矿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则约占全国GDP的30%;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产品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矿业城市向国家交纳了大量利税,为国家财力增强做出重要贡献。目前,矿业城市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37%,人均GDP为全国人均值的1.5倍。1.3.3 矿业城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矿业城市多建于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矿业城市是区域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高度聚集的场所,是区域人财物的聚集中心,它所固有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如攀枝花,从1965年开始,经过35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最大的钒钛生产基地,周围辐射20万km2、2000万人口,成为川滇交界地区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中心。矿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001年,西部地区矿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18.47%,青海、新疆的矿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1.3.4 矿业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矿业城市的兴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仅矿业城市中的矿业职工就约有827万。矿业的发展带动与促进了矿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扩大整个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矿业城市里聚集着全国80%的矿业职工,全国25%的人口。这对于安排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矿业城市已吸纳人口达3.1亿人。1.3.5 矿业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国家,1949年城市化率仅有10.6%。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查开发的成功,先后建起了400多座矿业城镇,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1999年的城市化率已达31%,县以上矿业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9.8%上升至2001年的33%左右。矿业企业的发展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9.4%,1996年占29.4%,2000年达31%左右。在这一进程中,矿业城市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矿业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比重稳步提高,1980年占9.8%,1987年占18%,1991年占20%,1997年占25%。我国矿业城镇中生活着3.1亿人口,矿业城市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3.1亿人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问题;矿业城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持续供应问题。在50余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矿业城市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生产资料,缴纳了巨额利税,并在带动区域和全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新兴矿业型城市的白银市,也首当其冲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国生产的矿产总量中有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和其他一些矿物原材料由矿业城市提供的,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目前矿业城市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37%,人均GDP为全国的1.5倍;矿业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4 矿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据分析,全国现有的426座矿业城市(镇)中,处于成长期的有84个,占19.7%;鼎盛期的291个,占68.3%;进入衰退期的51个,占12%。当前,矿业城市共同面临着:(1)支柱产业单一,长期以来,矿业城市(镇)以矿业极其相关产业为支柱产业,城市的主旋律是以矿为本。(2)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有700多座矿山即将闭坑或面临闭坑的威胁,将直接影响到300多万矿工和上千万职工家属的工作和生活。(3)企业负担过重,矿业作为第二产业,承担了过高的税费,缺少与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力。(4)环境压力很大。全国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中85%以上来自矿山开采,现有固体废矿渣积存高达60亿~70亿吨。矿山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和废气,仅煤矿排放的废水每年达26亿吨,废气达1700亿m3。(5)城矿关系不顺,矿业城市(镇)由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给城市管理上带来很多不顺。(6)竞争能力不强,矿业城市(镇)由于产业的单一,人力资源的单一,环境的污染,在进入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总之,资源型城市的这些问题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是隐性的,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逐步显现出来,其主要原因有:(1)资源型城市与综合性城市相比,前者以矿为本,后者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差异和理念差异;(2)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型城市市场经济因素先天不足,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头培育市场经济;(3)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暴露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自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4)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模式:资源开发-产品-三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的低下。1.5 资源型城市经济运行模式长期以来,矿业城市的基本经济运行模式是:矿产资源开发-矿产品-尾矿的线形经济运行模式,其结果是高消耗、低产出、强污染。今天,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一经济运行的恶果。因此,在矿业城市亟待转型的今天,改变矿业城市旧的经济运行模式,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 可持续发展2.1 定义布伦兰特夫人领导下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Fairness)公平性原则包括三重含义:一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二是代际间的公平;三是全球分配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Our Common Future》)。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就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Common)2.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1)资源的承载力:通常被称为“基础支持系统”。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的资源占有量以及它对于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如果可能满足(当代与后代),则具备了持续发展条件;如果不能满足,则须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挖掘替代资源,务求“基础支持系统”保持在区域人口需求(当代与后代)的范围之中。(2)生产能力:通常被称为“动力支持系统”或“福利支持系统”。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的总体水平上,可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所能提供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此种生产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与人的需求同步增长。(3)环境的缓冲能力(环境容量承载能力):通常被称为“容量支持系统”。人对区域的开发、人才资源的利用、人对生产的发展、人对废弃的处理等均应保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否则,发展将不可能持续地进行。(4)进程的稳定能力:通常被称为“过程支持系统”。在整个发展的轨道上,要尽可能避免与防止出现由于自然波动(特大自然灾害与不可抗拒的外力干扰等)与经济社会波动(因战争或重大决策失误所引起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里有两条途径可选择:其一,培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或经济波动、震荡所引起的不稳定与经济失衡的能力;其二,增加系统的弹性,即受到干扰时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亦即有迅速的系统重建能力。(5)管理的调节能力:通常被称为“智力支持系统”。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行动能力、人的决策能力与人的调整能力应适应总体发展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与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上述五个要素全部被满足之后,便可被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作出判断,并可全面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潜力。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延续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总结了洛林模式、九州模式、休斯敦模式、威尔士模式、鲁尔模式等五种资源型城市产业延续的成功模式:法国洛林模式的成功做法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日本九州模式是以财政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美国休斯敦模式则是以拓展产业链条来带动城市的持续发展,英国威尔士模式是以大项目引进带动城市产业调整的,德国鲁尔模式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资源产业转型的。总之,国外资源城市的基本经验是:以引入高新技术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换,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分工细化为路径推动产业链条延伸,营造中小企业的生长平台;以政府财政为杠杆和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推动衰退产业区域振兴,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4 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双重约束:其一是资源枯竭带来的城市发展困境;其二是资源型国有企业的“体制瓶颈”约束。这双重约束交织在一起,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困难重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资源基础,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产业,建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体系;节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建立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体系;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等。朱训将矿业城市发展的战略具体总结为:(1)多元发展战略;(2)适度开发战略;(3)集约经营战略;(4)绿色矿城战略;(5)科教兴城战略;(6)筑巢引凤战略;(7)城矿互利战略;(8)城矿扶持战略。5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各国际组织,各个国家、地区从不同角度相继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框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问题上,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RCSD=f(Q1,Q2,Q3,Q4,S,T)式中,RCSD-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Q1-经济系统;Q2-社会系统;Q3-资源系统;Q4-环境系统;S-空间变量,即处于不同空间的城市;T-时间变量,即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个子系统又由多个指标进一步体现:Qi=f(Qi1,Qi2,…,Qin) i=1,2,3,4参考文献于立.2004.资源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王信领等著.2000.可持续发展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刘江主编.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曾珍香,顾培亮.2001.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滕藤.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孔繁德等.2004.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李仁柱等编著.2003.工业兴市战略初探.北京:当代杂志出版社齐建珍.2004.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凌亢.2000.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朱训.2003.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1)朱训.2004.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资源·产业,(5)崔彬.2004.矿业城市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业,(5)崔彬.2005.矿业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业,(6)张耀军,成生魁,闵庆文.2002.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3)宋冬林.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理论认识[J].求是学刊,(4)1991.Government of Canada Prosperity through Competitiveness,Minister of Supply and Service,Ottawa,Canada1990.MICHAEL PO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 NYGrabher G.1991.Rebuilding Cathedrals in the Desert:New Pattern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Large and Small Firms in the Coal,Iron,and Steel Complex of the German Ruhr Area.In Bergman,E.M,.Maier G.and Todtling F.(eds):Regions Reconsidered:Economic Networks,Innovation,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New York:MansellConrad Jon M.1999.Resource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Dornberg John.1999.The Ruhr:Germany"s Rustbelt Bounces Back With High Technology and Tourism.German Life.August/SeptemberBarber.1997.‘The client therapist relationship: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British Gestalt Journal,6,1Cockman P et al..1992.Client-centred Consulting,McGrawHill,Maidenhead Greenson,R(1967)The Technique and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Markam C.1991.Practical Management Consultancy,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LondonRigby D K.1997.Management Tools and Techniques:An executive"s guide Bain and Co,BostonMarkham C.1991.Practical Management Consultancy,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LondonBlanchard K H,O"Connor,M,and Ballard.1995.J.Managing by Values,Berrett-Koehler,San FranciscoHersey P Blanchard K H and Johnson D E.1997.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3rd edition),Prentice-Hall,London

什么是“强可持续发展”

Weak sustainability is interpreted in all kinds of naturalcapital can be used up since it could be substituted by manufactured capital ofequal value. On the contrary, strong sustainability is the idea that humanscannot duplicate some functions, such as fundamental services, ecosystemservices, that the natural performs.

拥抱绿色生活,追求可持续发展 英文翻译

live a green life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用embrace 老觉得别扭

可持续发展英文定义,希望有稍微详细一点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It contains within it two key concepts: the concept of "needs", in particular the essential needs of the world"s poor, to which overriding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and the idea of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state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n the environment"s ability to mee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needs

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概述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且较易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和计算的方法及模式,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模型(Hardi,1999)。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至今已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Costanza,1992)。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生态环境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空间,而且为区域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基础和废弃物吸纳空间,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的再生与替代能力、生命支持系统的循环与净化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李利锋,2002)。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不仅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并且计算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得到了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认可,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度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知人口(某一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安全的“底线”。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Odum E P讨论了在能量意义上被一个城市所要求的额外的“影子面积(shadow areas)”(Odum,1975),Jasson A M等分析了波罗的海哥特兰岛海岸渔业所要求的海洋生态系统面积(Jasson,1978)。在此基础之上,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 ees W E于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Rees,1992),之后在W ackernagel M的协助下将其完善和发展为生态足迹模型(Rees,1996)。生态足迹的概念1998年被引入国内,区域生态足迹研究的实践成果最早见于2000年,集中在对我国西部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张志强,2001;陈中景,2001)。目前对生态足迹的实例研究已较多,但对小尺度的全面研究尚不多见。(一)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量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为基础,将生态资源的消费折算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计算的数学模型如下(杨开忠,2002):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其中,EF为总生态足迹;EPi为生态生产力(全球平均);Ci为资源消费量;Pi为资源生产量,E 为资源出口量;Ⅰ为i资源进口量;i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设用地、水域;EQi为等量化因子,一般采用:化石能源地1.1,可耕地2.8,牧草地0.5,森林1.1,建设用地2.8,水域0.2。森林的等量化因子1.1,即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生产量为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物生产量的1.1倍,总生态足迹除以区域总人口,为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足迹相对应的是生态承载力(ecology capacity),或称生态足迹供给,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总和,计算方法是将区域内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乘以等量化因子及产量调整系数后,求和得到总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除以总人口数,即为人均生态承载力或人均生态供给。公式如下(杨开忠,2002):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其中,EC代表人均生态承载力,Ai代表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EQi等量化因子,含义同(1)式中EQ;iYi为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产量调整系数,用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比值表示,Yi> 1表示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大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反之亦然。N 代表区域人口总量。(二)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度量结果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模型,对比分析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Supply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和示范区县域内人口对生态足迹的需求(D em anding Ecological Footprint),定量测度示范区县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阐明县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是否处于本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判断区域生态系统是否安全。从表67可见,1990~200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示范区县域生态足迹的需求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7506hm2,增加至1995年的0.9523hm2,2000年的1.2547hm2和2002年1.3194hm2,12年期间生态足迹净增加了0.5688hm2,增幅达75.78%;示范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从1990的0.2546hm2增至2002年的0.3473hm2,净增加0.0927hm2,增幅为36.41%,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森林(果园)面积的增加(表68)。从生态赤字图32可见,示范区县域人均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趋势。12年来,人均生态赤字从0.496hm2增至0.9721hm2,县域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而且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逐年增加。表67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表68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的生态承载力图32 平果果化示范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2年生态赤字图要减缓区域生态赤字问题,除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外,还应当从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1)适度开发土地资源。适度开发可耕地资源和宜林宜牧的荒地,考虑到示范区县域自然资源状况,这部分潜在可利用资源的面积已很小,因此,对解决生态赤字问题的作用非常有限。(2)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平果县处于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均宜耕作,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潜力巨大。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建设人工草场改造中低产园、林地,提高各种生物土地产出效率,这些对减少县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赤字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哪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至关重要?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时间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作者是Gro Harlem Brundtland,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个定义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 *** 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 *** 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 *** 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科学定义 1. 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 ”(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 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WWF) 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 问题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准则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总的收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队里额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挺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来带动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问题三: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 在字面上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触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问题四:可持续发展理论什么时候开始提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问题五: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原则是什么 答: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阶跃性原则 问题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30分 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问题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等。可持续能力的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市场价格因素等社会经济效益。 问题八: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走下去。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问题九: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不依赖资源或者不严重依赖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项目。就称为可持续发展项目。 问题十: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环发大会的《里约宣言》的定义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求,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有关“发展”概念传统的狭义的发展,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现代发展模式:既要经济繁荣,又要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贫困和落后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只有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要与自然相和谐保护资源持续利用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展要保证公平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哪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至关重要?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科学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大致归纳如下: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斯帕思(JammGustareSpath)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扩展资料:世界未来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科尼什曾说过,就社会变革的角度而言,1800年—1850年可称为迅速变革的时期;从1950年开始,我们这个星球出现了一个彻底变革的时期;而70年代以来,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称作“痉挛性变革时期”。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确实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但是,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2007年斯洛文尼亚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是个什么级别的会议

没有这个会议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扩展资料:广泛性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意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科学性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 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大致归纳如下: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科学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参考资料:http://blog.donews.com/wwcs/archive/2006/05/12/866053.aspx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维基百科定义: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human life on a finite planet. It posits a desirable future state for human societies in which living conditions and resource-use meet human needs without undermin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natural system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may also have their needs me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ies together concern for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systems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faced by humanity. As early as the 1970s, "sustainability" was employed to describe an economy "in equilibrium with basic ecological support systems."[1] Scientists in many fields have highlighted The Limits to Growth,[2] and economists have presented alternatives, for example a "steady state economy",[3] to address concerns over the impacts of exp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on the planet.The 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se to significance after it was used by the Brundtland Commission in its 1987 report Our Common Future. In the report, the commission coined what has become the most often-quoted defini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4][5]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in the past most often been broken out into three constituent domain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However, many other possible ways to delineate the concept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example, the Circles of Sustainability approach distinguishes the four domains of economic, ecolog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his accords with the 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specifying of culture as the fourth domain of sustainability.[6] Other important sources refer to the fourth domain as "institutional" [7] or as "good governance."In 1987,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leased the report Our Common Future, now commonly named the "Brundtland Report" after the commission"s chairperson, the then Prime Minister of Norway Gro Harlem Brundtland. The report included what is now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cognised defini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9] The Brundtland Report goes on to say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so contains within it two key concepts:The concept of "needs", in particular the essential needs of the world"s poor, to which overriding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The idea of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state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n the environment"s ability to meet present and future needs.[9]The United Nations 2005 World Summit Outcome Document refers to th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pilla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10] Based on this "triple bottom line", numerous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syste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 in the food industry.[11][12] Well-known standards include organic, Rainforest Alliance, fair trade, UTZ Certified, Bird Friendly, and The Common Code for the Coffee Community.The natural resource of wind powers these 5MW wind turbines on this wind farm 28 km off the coast of Belgium.Indigenous people have argued, through various international forum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Permanent Forum on Indigenous Issues and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that there are four pilla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ourth being cultural.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UNESCO, 2001) furth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by stating that "... cultural diversity is as necessary for humankind as biodiversity is for nature”; it becomes “one of the roots of development understood not simply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as a means to achieve a more satisfactory intellectual, emotional, moral and spiritual existence". In this vision, cultural diversity is the fourth policy ar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useful articulation of the values and principles of sustainability can be found in the Earth Charter. It offers an integrated vision and definition of strong sustainability. The document, an ethical framework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was developed over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Rio Earth Summit in 1992 and launched officially in 2000. The Charter derives its legitimacy from the participatory process in which it was drafted, which included contributions from hundreds of organizations and thousands of individuals, and from its use since 2000 by thousands of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at have been using the Earth Charter as an educational instrument and a policy tool.Economic Sustainability: Agenda 21 clearly identifie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s key building blocks to help countries achieve development that recognises these interdependent pillars. It emphasises tha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eryone is a user and provider of information. It stresses the need to change from old sector-centered ways of doing business to new approaches that involve cross-sectoral co-ordin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cerns into all development processes. Furthermore, Agenda 21 emphasises that broa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is a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3]According to Hasna Vancock, sustainability is a process which tells of a development of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affecting sustenance. It means resolv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various competing goals, and involves the simultaneous pursuit of economic prosper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ocial equity famously known as three dimensions (triple bottom line) with the resultant vector being technology, hence it is a continually evolving process; the "journey"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is of course vitally important, but only as a means of getting to the destination (the desired future state). However, the "destin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s not a fixed place in the normal sense that we understand destination. Instead, it is a set of wishful characteristics of a future system.[14]Important related concepts are "strong" and "weak" sustainability, deep ecology, and just sustainability. "Just sustainability" offers a socially just conception of sustainability. Just sustainability effectively addresses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equity deficit"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gyeman, 2005:44).[15] It is “the egalitarian concep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acobs, 1999:32).[16] It generates a more nuanced defini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ensure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for all, now and into the future, in a just and equitable manner, whilst living within the limits of supporting ecosystems” (Agyeman, et al., 2003:5).[17] This concep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cuses equally on four conditions: improving our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on meeting the needs of both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intra-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on justice and equity in terms of recognition (Schlosberg, 1999),[18] process, procedure and outcome and on the need for us to live within ecosystem limits (also called one planet living) (Agyeman, 2005:92).[19] Open-sourc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pproach for reaching ju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1]Green development is generally differentiated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at Green development prioritizes what its proponents consider to b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ver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Propon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gue that it provides a context in which to improve overall sustainability where cutting edge Green Development is unattainable. For example, a cutting edge treatment plant with extremely high maintenance costs may not be sustainable in regions of the world with fewer financial resources. An environmentally ideal plant that is shut down due to bankruptcy is obviously less sustainable than one that is maintainable by the community, even if it is somewhat less effective from an environmental standpoint. However, this view depends on whether one determines that it is the development (the plant) which needs to be sustainable, or whether it is the human-nature ecology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plant exists which should be sustainable. It follows, then, that an operational but heavily polluting plant may be judged as actually "less sustainable" than having no plant at all.Sustainability educator Michael Thomas Needham referr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needs."[22] There is an additional focus on the present generations"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the future generations" life by restoring the previous ecosystem damage and resisting to contribute to further ecosystem damage.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有什么要求吗?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用英文怎么说?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ainable形容词.(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可持续的助你进步!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他的基本内涵包括什么

  1.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涵义是: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的现实是,占全求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都占全球的80%.(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食物系统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 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 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 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

简练而准确的答案为一:可持续发展是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他的基本内涵包括什么

  1.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涵义是: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的现实是,占全求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都占全球的80%.(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英语翻译到底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还是substantial development

是前者在google的语言工具可以查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