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两化融合再造新辽阳|两化融合

  辽阳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它拥有183.4万人口,总面积4743平方公里,是辽宁省14个直辖市之一,下辖1个县、1个县级市、5个区。      从沈阳仙桃国际机场一出来,取道沈大高速公路,行驶60公里后就到了辽阳市。这也是辽阳人自豪的地方,整个辽宁省都在距它3小时交通、经济、生活圈内。沈阳、鞍山、本溪、抚顺都在距离辽阳的一小时经济圈内。阜新、丹东、盘锦、营口、铁岭则在两小时经济圈内。3小时经济圈不仅能到达辽宁西部的朝阳、葫芦岛,北部甚至可覆盖到内蒙、吉林的城市。   据中共辽阳市委常委、辽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碧涌介绍,辽阳是一个私营经济活跃、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初步形成了化工化纤塑料、冶金和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矿业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五个支柱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趋势,也在辽阳颇具优势的化工业和矿业建材业得到了体现。      数字化矿山      辽阳弓长岭铁矿隶属于鞍钢集团公司,是鞍钢集团重要的原料主产地。从2006年开始,三维虚拟露天采矿系统、三维虚拟井下采矿系统、设备智能点检系统、GPS等系统先后在弓长岭矿业公司(以下简称“弓矿”)进行了部署实施,弓矿开始全面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生产计划、人员安全、环境监察和管理决策等功能。   相关负责人表示,“矿石开采过程中的难题,就在于采矿人员的安全如何保证?设备的运行是否稳定?矿石资源如何合理平安地运出矿山?我们上马各个信息化项目,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弓长岭矿采用的采矿系统实现了真正的三维矿体建模。系统中的矿体呈现出不同颜色,每种颜色都代表着矿石不同的品位。假如计划开采某个部位的矿区,只需点击鼠标圈定计划开采部位,这个部位的岩石数量与矿石数量、地质品位、贫化率、矿岩运距等数据就会自动生成,这些数据有助于管理层准确地制定生产计划,比如穿孔、岩石生产、矿石生产、质量、汽运周转量计划等。   操作人员还可以利用“数码刀”技术,实现对矿体的任意旋转、剖切,直观地展示出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各种地质数据信息。系统通过自动采集矿区内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数据,可以确定矿体的平面轨迹,最终利用矿体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矿体建模。每个点背后都是一个数据库在支撑,这些数据都是工作人员通过航拍、GPS定位、生产点描绘数据的录入得到的,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越全面,系统所展示出来的情况就越接近真实。   弓长岭矿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实际工作中的操作,他们感受到三维虚拟采矿系统具有高效、智能的特点,只要点击相应的对话框,系统就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自动生成以机台、班组、车间、全矿为单位,以小时、日、月、季、年为时段的各种生产报表。车间、全矿矿石生产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报表,车间、全矿的矿石日、月、年实际产量与质量分析等报表也可以快速生成。   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矿产开采业的重要难题。这与矿山作业环境复杂、井上井下通信联络沟通不畅有很大的关系。弓矿目前共有职工2200人,长期在井下作业的人员就有1800人,实行三班倒工作制。井下作业现场地理位置十分复杂,分中央采区、西北采区,共12个作业水平面,开采巷道东西长达1500米,最深处为地下340米,今后最深开采还会达到地下700米的深度。弓矿“数字矿山”建设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对员工的安全管理。记者一行前往弓长岭矿时,恰逢矿井进行今年最大的一次采矿爆破,共有46吨TNT**爆炸。记者从矿区内会议室撤出5分钟后,感觉到了地面的瞬间震动。当时,矿区内所有人员都已撤离到地面上,而帮助管理部门确认所有人员均已撤出的,就是人员定位系统。   据了解,弓长矿每个工人安全帽上都有一个信号发射器,工人从进入地下开始,就在系统中体现为一个红点。地面操作人员可以在三维实体模型上实时查看人员的位置和设备的工作状态,工人的下井、在巷道中的走动都体现为红点的移动。地面人员可以查询到每一个红点所代表的工人信息,包括姓名、工号、下井时间、行走路线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地面人员还能够通过手机及时通知人员撤离。   地下还能打手机?11月6日,辽阳移动在弓矿投资建设的井下铁矿移动信号深层覆盖工程顺利完成,目前GSM移动通信信号覆盖范围为地上157米,地下340米,极大地方便了地面人员与地下人员的联系。   “以前,每个水平作业面只有一部内部固定电话可以与外界联络,我们想找一个井下人员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一旦发生什么事故,工人跑到固定电话处就需要很长时间。”弓长岭矿业公司副总经理周凤飞介绍说。“如今,移动信号深层覆盖实现后,通过一键通业务,矿上可以与各层井下办公室、矿工之间进行一对多的通话、调度联系,实时联系也成为现实。”      软件促节能      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简称辽化公司)是我国特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位于辽阳市东南部,占地16平方公里,现有职工3万人。   通过采用辽阳运河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所开发的班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辽化公司走出了一条利用信息化节能降耗的成本控制之路。   运和软件现任总经理任跃新就是从辽化公司出来创业的,1989年到2000年,他在辽化公司设计院电算室从事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作,2000年8月创建了辽阳运和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在辽化工作期间,他发现班组是企业效益的直接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能源的直接消耗者,但是一般的管理软件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却没有把基层生产单位的班组管理起来,信息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于是,从2003年开始,运和软件开始了班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的研发。辽化公司尼龙厂醇酮一车间技术副主任李秀杰从2000年就开始从事成本管理工作,她对班组成本核算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很深。“2003年以前,我们的成本核算就是手工核算,当班人员根本没办法知道本班的生产成本。直到2005年1月开始使用成本核算信息系统后,我们才进入了信息化应用阶段,数据录入直观方便,数据查询灵活快捷,能够自动生成汇总表,还可以进行动态核算,及时找到成本升降点。”   该系统不仅核算了成本,工作人员还通过成本变化的动态分析,及时发现了设备隐患。2007年10月21日,化工丙班下夜班进行成本分析时发现,环己烷装置的单耗高,而醇酮装置的单耗却很低。检查后发现,U82设备的耗苯量正常,U83设备的醇酮产量也正常,看来问题是出在环己烷上。经过分析查找,发现是阀门老化造成了环己烷收料和出料两罐之间的窜料,一个安全隐患就这样被发现了。   2008年,辽化公司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上线,运和软件公司又开发了与MES之间的数据采集接口,实现了班组核算数据的自动采集,使得动态成本核算变得更加简单。利用动态核算功能,班组可以随时输入不同时间的运行数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动态核算和成本分析,班组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生产运行问题、仪表问题以及各项能动指标的微小变化,避免事故的发生。   2008年5月17日夜班,辽化公司的U83设备经过碱洗后开车,化工丁班在进行动态核算时发现PW水连续消耗,正常情况下,该装置的PW水只有停车时才会消耗。工作人员现场检查发现,进水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经设备人员检查,原来是阀陀坏了,及时进行了修理。“PW水的耗量是12吨/小时,价格是10元/吨,假如等到白班才发现并处理,至少将白白浪费80吨贵重PW水。”李秀杰说。      打造三维数字城市      弓长岭区是辽阳第一个进行“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区。2007年9月,弓长岭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开始了“数字城市”的打造。承担该项目的聚进科技考察了北京、上海、苏州、扬州等地的数字城市建设经验,发现之前的数字城市都是二维的,难以精确描述出复杂的三维形态,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建模,所生成的数据与实际应用拟合程度不高。基于这些情况,聚进科技将“三维建模”作为弓长岭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   这套还在建设中的系统包括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20多个子系统,按照规划,建成后将和当地各政府部门的数据库相连接。该系统以三维建模技术为依托,结合GIS、RS、GPS、计算机网络及虚拟仿真技术,再现全市的各种资源分布状态,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并通过政府的组织,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   记者看到,虽然系统还在建设中,但是未来数字城市的雏形已经显现。整个弓长岭区都浓缩在了一个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里,点击弓长岭区“安平乡”这条交通主干道,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道旁边每个店铺的名字,如“小王诊所”、“安平美食”等。工作人员说:“这些店铺就是安平乡街道上的真实店铺,我们通过航拍、实地测量等手段获得了这些真实的位置数据”。   在这个数字化城区里,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子都是依照真实数据三维建模得到的。鼠标滑过一幢楼房时,能看到鼠标所在位置的具体楼层、门牌号码,如果是商业住房,则能够看到该单位的名称; 如果是个人住户,将来还可以看到居住在此的居民姓名、身份证号码等。   参照北京市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弓长岭也提出了相类似的思路。假如城市某个下水道的井盖丢失,城管可以用无线采集器对事发地点进行拍照,登录城管无线采集系统后,将照片、事件等信息传递给监控中心,后者将信息立案,并传送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则根据不同事件的对口单位,将任务分解给相关部门。有关部门处理完成后,填写一张任务反馈单给指挥中心。   不过,弓长岭与北京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最大的差别就是三维建模。比如一栋楼房,不仅可以将其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查看,还可以对这个楼房进行任意角度的切割,如侧切、横切、竖切等多种操作。切割后,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楼房的内部结构,如楼梯、消防通道、水电线路都在什么位置,楼内的房间布局是怎样的等。   “这个系统中的每个点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比如公安部的人口数据库等,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城市管理的可能性。比如,火灾发生后,有关人员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楼房内部结构,并有效地组织疏散。”弓长岭区“数字域市”的负责人说。   谈到数字城市的美好前景,张碧涌很兴奋,“弓长岭区实现数字城市后,这个模式还会向辽阳的其他地区扩展,并最终将整个辽阳市连成一张数字化的大网,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城市交通的智能管理与控制、城市资源的检测与可持续利用、城市灾害的防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城市通信的建设与管理、虚拟仿真城市、国土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数字化矿山、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建议

数字矿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矿山自动化与信息化,矿山自动化与信息化只是数字矿山的其中几个部分而已。

工信部两化融合数据哪查

可以在百度搜索工信部网站,打开工信部网站后,填写登录信息。点击查询两化融合数据即可查询。

电力行业两化融合 电力行业与新技术融合之路

  电网主辅分离加大了电力行业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竞争力,缓解了“电荒”。实际上,在缓解“电荒”以及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央企的竞争力方面――信息化大有可为。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2012年,信息技术又将如何帮助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   信息化继续发展   “与电力相关的央企信息化建设正在高速推进。以国家电网为例,国家电网每年在信息化建设上持续投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接下来将建立‘大集中"系统部署,包括技术和管理上的大集中。而在发电端,相关企业正在起步,已经制订了发展规划,如国电集团GD193工程,重点都是强化集团化管理。”远光软件副董事长、公司总裁黄建元对现阶段的电力信息化如此评价。   作为电力行业主流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软件服务商,远光软件的服务对象几乎囊括了所有电力企业,更是国家电网“十一五”重要信息化项目“SG186工程”与“十二五”后续信息化项目SG-ERP的重要参与者。   黄建元认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这将推动电网体系变革。电力企业将继续朝着集团化运作,加强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这势必会加大对信息化的持续投入,也会给管理软件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为了适应转型,电力行业将把“业务横向贯通,管理纵向集约,资源集中配置”当作长期的管理目标。为此,远光软件也将通过提供“软件+咨询+集成”的全面服务能力,帮助电力客户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型。   “远光软件的基建管控产品已完成国资委在国电集团的试点。同时,远光近期专门设立ECP平台,以提升产品的运作效率。”黄建元透露,近几年,远光软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包括在武汉光谷设立研发中心,高端研发人员规模超过百人,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包括基建管控、物资管控等新产品。   而在企业自身,黄建元更希望远光软件历经几年的规模扩展之后,从2012年开始执行稳健的经营策略,由规模扩张转变为效率扩张和投资扩张,在保持人员规模稳定扩充的情况下,提高效率和扩大投资,保持业绩稳健增长。   新技术应用广泛   这一两年,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应用前景广阔。但在行业的应用中,还需要再摸索,在电力行业中尤为如此。   “新技术可整合成解决方案,有效地解决目前及未来电力系统在计算和信息处理方面所遇到的重要挑战。”黄建元谈及新技术与电力行业的关联关系时说,随着电力系统互联程度的提高和电力系统“智能化”趋势的加强,电力海量数据流的存储与分析将对电力信息系统数据处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必然要用新技术应对。   云计算融入到系统中之后,可为电力企业提供新的灵活性优势。例如针对电力集团管理业态多、管理链条长的特点,系统可实现多级数据中心的部署模式,改变传统的系统架构,并通过合理定制业务功能,形成各个业务功能模块的云服务,同时部署到“云计算”平台中,如财务服务、售电服务等。企业只要按需从资源池中获取计算资源,就能形成一套可伸缩、高效的企业级私有云,有效解决超大型业务系统的海量信息数据引起的存储及性能问题。   “在物联网应用中,我们通过RFID、GPS等技术,为燃料、资产设备、供应链业务领域的企业推出资产移动盘点解决方案,能够将数据信息更加快捷地采集、处理和运转,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降低客户的维护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黄建元说。   企业更注重服务   在黄建元看来,远光软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电力行业技术、业务、管理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系列满足电力行业管理需求及其不断变化的软件产品。   基于此,远光软件今年的产品研发将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为重点,加大GRIS产品升级和新产品研发投入,在技术上引入云技术、内存运算、移动接入等,在业务上推出基建管控、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与内控管理、成本管理等升级产品,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出覆盖电网企业核心业务、发电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升级产品。   而在业务上,远光软件将向电力行业上下游扩张,既注重财务向业务的延伸,推广新产品,更注重向辅业、多经集体企业、农电、地方电力的市场拓展。   黄建元表示,针对行业“软件业即服务业”的趋势,远光软件下一步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产品,除了咨询、培训、实施、运维外,还将包括如业务服务、安全服务、信息集成服务等等。   据悉,去年,远光软件的营收超过6.4亿元。今年,远光软件将会更加注重管理咨询业务,通过加大专业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建立高素质咨询顾问服务团队,为电力行业的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支持,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两化融合是什么意思_工业控制:两化融合的加速器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灵魂是工业自动化,而工业自动化的核心就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工控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重要作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将这一重大战略方针落地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工业自动化,而工业自动化是高新技术与工业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性体现,其核心就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   工业控制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在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方面大有可为。同样,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工业控制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1月25日召开的2008年全国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年会暨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论坛上,学术界专家与工业界代表齐聚首,就工控机领域的最新发展及产业化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也得以窥工控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斑。      工控关系国计民生      已近古稀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是自动控制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从参加工作开始,保持着每年都亲自到工厂调研的习惯,至今如此。每次调研都深深触动着这位科学家,“今年我在柳州调研,这家工厂刺鼻的二氧化硫味道让人难以忍受,而农民工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工作,他们的工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吴院士认为,工业自动化既是工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必然需求,工业自动化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障我国国家安全。“中国今天已经具备了自动化条件,特别是危险工种、环境恶劣、耗电耗资源大户的工程首先要搞自动化,以解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问题,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成本并减少污染。”   如今,我国的工业控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机械与运载(航天、航空)、石油、化工、制药、发酵、冶金以及家用电器自动化等领域成为工控方面的实践先锋,更多行业也将加入到工控应用的行列中来。自动化发展一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即自动化后是否会影响就业?“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反对发展自动化的委员会声称,无节制发展自动化到1970年,美国将失去700万个就业机会。但事实是,美国工业自动化发展到1970年增加了几百万就业机会。连撒切尔夫人都感慨,日本机器人最多,失业率却最低。” 吴院士认为,发展自动化反倒会提高就业率,增加企业利润,红河卷烟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实现了生产线全过程控制,从进料制造到产品检验、打包进库及出厂,全部都无人值守,自动完成,但红河却是全国有名的利税大户,工人福利也非常丰厚。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工控产品开始进入市场,中国的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历史也从此开篇。北京康拓科技就是我国工控事业发展的缩影,这个成立于1988年的小企业如今已发展为年总产值近10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它见证了中国工控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推动着工控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据康拓科技总裁陈兆根介绍,康拓科技的产品也由早期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扩展到了工业控制、航天器控制、铁路控制等多个领域。康拓科技发展的旺盛生命力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也预示着我国工业控制的应用浪潮正在兴起,工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也势必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推力。      技术进阶顺势而为      发展工业控制用途的计算机是工业控制界的重要发展阶段,工控机的真正普及是从PC机开始的。VME、Multi-Bus复杂的多机系统为工控机的普及增加了很多障碍,缺乏软件支撑,或者说支撑软件成本过高是核心问题之一。而工业PC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工业计算机的发展也伴随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商机:如嵌入式芯片与软件让计算机更加普适、千亿智能设备将进入联网时代、用户关注结合智能软件的整合方案以及专属计算机全面进入行业应用等。   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孙柏林教授认为,未来嵌入式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由8位处理向32位过渡、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向网络化功能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呈多元化趋势,以及MCU(微控制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RM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齐头并进发展。   “多核处理器的出现降低了功耗,并较大幅度地改善了性能;基于FPGA的系统则提高了人们对可重配置计算的兴趣,采用较低的功耗设计,支持片上串行交换机结构的FPGA现在能以优良的性价比实现可重配置计算。”孙柏林说,这将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增添发展的前进动力。同时,嵌入式设备实现网络互联和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也使这些设备能够执行更多功能,发挥更大作用。伴随更多技术进步,比如新的VPX背板架构逐步取代长期以来流行的VMEbus架构,未来工业控制计算机将实现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性能更高、坚固性更好,这样就更易于部署,并且可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软件也是链条关键      硬件设计固然重要,但软件却是串起工控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华认为,支撑软件对提高工控机产业链的价值至关重要,比如弱化用户及市场对硬件产品降价的心理预期,提高裸机工业计算机的附加值等。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大多为嵌入式软件,植入嵌入式系统之后,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地控制、监测、管理设备的目的。其体系具有偏底层化特点,基本功能需求也容易总结,因而软件的普适性强,如果使用简便、符合用户习惯,很容易得到推广。   用户对工控软件的要求很明确:基本功能不需用户使用高级语言编程;提供标准的数据通信接口;提供可扩展的运算接口,便于用户使用高级语言实现特殊、高级功能;满足数据加密要求,以适应军工、金融等行业。马国华向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工控软件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标准化,即插即用难度大,不同厂家产品的互联成本高,即使同一厂家的产品也很难做到即插即用地互操作,而对于一个巨大的通用产品市场而言,软件必须具备对各种标准足够的支持能力;二是网络化,数据从采集、处理到存储、检索以及传送的过程要实现网络共享的需求已经是用户的必选项;三是有限度开放,提供通用外部数据接口,同时提供特殊数据接口,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即开放但不完全免费。   标准化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马国华认为,标准在变化和进步,它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降低全行业的互联、生产制造成本,节省用户的成本。“虽然标准化会导致技术同质化,但是当你抢先一步、身临其中时,会发现标准化是产业达到足够规模时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早些加入这个阵营获得先机,就会掌握更多主导权。”      链接:工业PC发展的新机遇   u30fb 操作系统实时多任务性能的加强,尤其是Linux在工控中普遍使用;   u30fb CPU运算速度提高;集群计算及负载平衡技术的应用;   u30fb 各种软件开发工具逐渐丰富;网络互联软件开发成本降低;   u30fb DCS、PLC操作站软件开始偏向使用PC,工业PC得到充分认同;   u30fb 嵌入式系统大行其道;现场总线的发展;   u30fb 实时应用变得普及,实时应用不再是军事、工业的专有领域。

两化融合调研报告

两化融合调研报告    篇一:两化融合调研报告   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两化深度融合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道路大有可为。   为做好河北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加速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一、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   当今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技术正全面应用、渗透、融合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   本质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过程。   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各要素中的应用、渗透、融合、变革和创新,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市场环境、   工业经济运行等各个层面应用、渗透与融合,形成全新业务形态和企业运营模式,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能力和工业素质的过程。   1、两化融合的目标   两化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领域相关要素的应用渗透、融合提升和变革创新,逐渐打造软硬一体化的工业装备,其最终目标是: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提升我国工业的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我国工业的竞争力。   2、两化融合是工业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突破了传统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迫切需要两化融合构建、形成全球产业链   骨干企业:需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构建支撑业务的能力平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形成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参与全球制造链的竞争,为全球产业链提供配套、支撑与服务。   3、两化融合是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   两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与传统工业领域所有要素融合、提升、变革、创新,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增强装备制造业,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工业能力和素质,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4、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科技含量高:将信息化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动力,变革生产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   经济效益好:通过两化融合促进工业活动方式的创新,建立新型业务处理模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二、两化深入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途径2、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艺生产转变   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途径3、安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举例:中石油建立了能耗统计表和能量平衡图,对每个企业建立能源运行模型,实现了利用强大的数据信息资源生成整个化工板块能源平衡图的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全面掌握化工板块的能耗情况,可以分析企业能源消耗结构、能源投入产出平衡,进行同类装置能耗的对比、分析,为化工装置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途径4、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途径5、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数字企业——集团企业信息化管控面向装备工业等产业振兴规划关注的大型制造集团企业,建立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决策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制造服务等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三、对推动两化融合的建议   1、进一步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   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十八大明确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明确深度融合重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装备类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产品的融合,增强装备产品的性能与功能;构建高端装备产品的研发创新平台,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催生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模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篇二:两化融合调查报告   ××镇亿元企业“两化融合”调查报告   ××县发改委:   根据发改委通知要求,我镇高度重视,迅速落实专人及时深入有关企业对我镇工业“两化融合”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重点了解了6家亿元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生产自动化与管理集成、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生产过程自动安全监控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等方面的情况。现汇报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企业对“两化融合”重视程度不够。   从信息化建设情况看,调查的6家企业中,有5家没有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和预算,只是在行政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配备了计算机操作人员。在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有2家企业一定的信息技术研发投入经费。少数企业对信息化概念不是很明确,认为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电脑,实现电脑上网,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财务管理就是信息化。有2家企业有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划。所有企业均未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二)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   被调查的企业计算机普及率都比较高,但企业信息化管理研发人员匮乏,仅有50%的企业配备了信息技术研发人员,但通过调查得知,并非所有研发人员均为专业或专职的研发人员,其中部分仅是兼职研发人员或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人员。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占比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   (三)网络运用率不高。   从本调查的30余户企业看,计算机均有较高的上网率,有3家企业已建立内部网,其余企业均未列入计划,只是接入宽带上网。有5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主要用于企业营销服务系统和企业邮件服务系统。多数企业建有自己的商务营销系统或网站,网上贸易额占比较小,仍有待提高。   (四)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   在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关注的信息化建设领域是市场与营销等零星业务,只有少数的企业关注生产与研发。使用最多的领域是财务管理,说明经过多年的财务软件推广,财务软件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此外,办公软件和进销存软件的使用比例也较高。但遗憾的是,企业使用生产制造软件的比例比较少,使用研发工艺系统也较少,仅有少数机械企业使用设计软件进行产品设计。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镇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基础薄弱。由于我镇工业企业多为传统行业,且大部分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资金紧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少。二是促进“两化”融合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地方机构改革推进缓慢,不同部门之间缺少资源信息化共享,尤其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与信息产业化主管部门缺少协调发展,地方政府缺乏促进“两化”   融合的系统政策。三是适应“两化”融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从本次调查的企业看,只有极少高中级职称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旬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型企业的不断入驻,更需要跨领域、跨学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通力合作,以实现片区工业“两化”融合。   三、对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意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宣传信息化重要性,组织企业走出去参观学习“两化融合”先进企业的经验;建立“两化融合”培训机制,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每年举办1-2期“两化融合”专题培训,对企业的负责人、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对“两化融合”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企业进行“两化融合”建设的积极性。   (二)全面建立健全信息化协调促进机制。切实加强领导,把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班子,落实目标责任。与移动、电信部门加强联络、协调,进一步整合资源,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和服务平台,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建设步伐。   (三)不断加大企业“两化融合”资金投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开拓“两化融合”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一是落实好上级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利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增加信息化投入,对信息化投入给与奖励和税收优惠。二是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   “两化融合”建设、软硬件开发、信息化服务的融资支持,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担保等服务。   (四)强化培训为“两化融合”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作支撑,目前信息化方面人才严重缺乏,要加快培养“两化”融合急需的创新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着力培育一批、引进一批、储备一批。在全镇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由于我镇企业大部分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规模小,管理相对落后,资金贫乏,“两化建设”基础薄弱。请求县领导在今后的“两化融合”建设中,进一步加大对我镇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镇人民政府   二O××年四月十六日    篇三:两化融合发展实地调研报告   关于“两化融合”助推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助推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进程,充分了解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管理科组织了本次调研活动,在调研中,我们邀请了专家,并选取了2013年的两化融合省市示范企业和储备项目企业共计33家,在领导的支持中,在县区经信部门的全力协助下,深入企业厂房,听取企业汇报,耳听加眼见,另外还有专家给予的专业指导,让我对企业加深了解,并对调研情况形成了总结报告。   一、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本次调研的33家企业中,民营企业、私企占比较高,约为70%;其中,制造类企业为31%左右;企业经济规模主要集中在1.2亿-10亿;中型企业占比较高,企业人数集中在100-1000左右。   企业基本情况调研列表(单位:个)   (一)两化融合基本认识普遍提高,重视程度存在差异。随着两化融合的发展,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对其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二)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应用有待提高。调研表明,89%的企业都已经使用电脑,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企业网络覆盖率达到78.8%;企业内部主干网带宽主要集中在10M-20M;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有些企业信息化系统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列表(单位:个)   (三)新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   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四)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存在差异。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高、重视程度高、资金充足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调研中72%的企业都有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部门,但是部分企业缺少创新意识。   二、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   本次调研,走访了企业的生产线,了解了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并对调研情况分别进行了梳理,其中成功经验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高层重视。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主导、企业推动,更重要的是企业高层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公司长远和企业业务工作的推动作用,并付诸实施。   (二)因地制宜。信息化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切合企业实际,按照企业的业务需求和流程来实施,不能照搬照抄。   (三)适时升级。信息化项目实施后,需要不断推进项目的落实,并进行系统修正和升级,确保各项功能符合企业需求。   (四)团队意识。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需   要高层的重视,更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团队,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共同商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五)资源共享。企业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化手段,通过用数据说话,信息之间做到了的传递及共享,实时通信、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实现了整个企业的资源共享,为企业在成本及对外销售方面节省了一大笔资金,让企业真正尝到了两化融合的甜头。   三、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县区间、企业间的对比和交流,发现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处于停滞状态,在两化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缺少了方向和坚持。为解决这些不足,我们对本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对两化融合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规划。从我市两化融合建设情况看,调查的33家企业中,90%的企业已经采用了信息化手段来生产、管理,但是大多企业只是在财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应用了信息化系统,少数企业对两化融合概念不是很明确,认为企业拥有电脑、能上网,就是信息化,企业缺少两化融合方面的长远规划,信息化建设头痛医头,企业负责人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支持不足,企业信息化部门在企业中地位不高。   (二)企业两化融合应做到专人专责。在调研中发现,92%的企业都有信息化工作人员,但是信息化人员出现身兼   数职的情况,并且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占比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计算机专业人才,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信息化发展的延误,只停留在完成工作层面,缺少专研和创新,因此建议企业成立信息化部门,由专业人士负责信息化工作,加大企业两化融合推进力度。   (三)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网络营销能力较弱。从本次调研的33家企业看, 85%的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或商务营销系统,但是企业的网站更新不够及时,企业的网上贸易额占比较小,仍有待提高。办公自动化软件、资源管理系统、财务软件的使用比例较高,达到75%左右。但企业使用生产制造软件、产品创新设计软件的比例较低,为30%左右。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应用了一些信息化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收到很大的效果,因而制约了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