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的普遍性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根据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光团

请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意义。求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3分) (2)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地球不堪重负,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且要依靠一定的资源。而环境恶化,资源的滥用乃至枯竭,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分) (3)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就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三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仅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3分)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什么特点?

特点1、客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的内部不同的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我们要掌握联系的四个特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之中将这些观点应用于实际,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目的。扩展资料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体现事物本身的根本性质,决定事物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科学的任务最重要的是揭示事物的规律;而要揭示和把握规律,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各种运动变化,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

什么是联系的普遍性?

物心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物心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心辩证法的总特征。依照物心辩证法,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与此同时,物心辩证法还肯定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也具有普遍性,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从时态的角度来看,事物发展的前后过程、阶段之间,即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也始终存在着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以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世界上的事物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相对的界限,那么,它们将是一团混沌,也就没有任何联系可言了。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决不能否认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否认它们的相互过渡和转化。如果说,只承认事物的相互区别和界限不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转化是形而上学,那么,只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转化而不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则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事物、现象的相互联系具有复杂多样的形式。例如,有些联系是直接的,不需要经过中介而发生的,有些联系则是间接的,需要一个或多个中介才能发生;有些联系是在事物内部发生的,可以叫做内部联系,有些联系则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的,可以叫做外部联系(当然,内外事物的区分具有相对性)。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意义上把事物的联系分为因果联系和非因果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可能的联系和现实的联系等等。所有这些分类,对于我们全面的把握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或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在很多情况下,两者还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稳定的、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则是指事物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偶然性联系。我们把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叫做必然性,把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趋势叫做偶然性。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叫做本质,把事物的表面特征和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叫做现象。所有这些划分都说明了事物或现象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事物、现象的普遍联系,总是与人类的实际活动分不开的。物心主义哲学在谈论联系的时候,既不象唯心主义那样只是讲精神、概念的相互联系,也不象唯物主义那样从直观的意义上、客观和自然方面讲客观事物的联系,或简单的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它与世界的各种联系,而是从实际出发来理解、说明整个世界的。 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各种关系或联系,现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多样。从现在的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普遍联系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一个不可缺少的观念。 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可以看出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所谓条件,是指与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生产、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由于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因此,它们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此意义上,唯心辩证法的普遍联系也就是一种普遍条件论。物心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与具体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方面,物心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寻求事物、现象间真实联系的努力,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在不断的证实物心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具体科学在于揭示事物、现象之间所固有的联系,我们把平常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真实联系,往往就会引起一场科学的革命。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跨科学性和综合化,人们不断的在两门或多学科的交叉处建立中间学科或综合性学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等,就是这样一些研究事物共同属性或普遍联系的新型学科。系统论是专门研究事物普遍联系的整体性科学,认为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的有序性和开放性等一系列重要特征。系统论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系统整体的属性和功能不能简单还原为各构成要素的属性和功能。系统论的创立进一步发现和揭示了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新的联系方式,更加证明了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领域,还是在这三大领域之间,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都是普遍存在的。 物心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是与它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出发肯定事物的发展的。在它看来,相互联系就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三个概念都表达了事物动态的存在。事物的发展具有运动和变化所不具有的更深刻的含义,也就是说,虽然发展总是包含意味着事物的运动或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称得上发展。运动、变化具有不同的方向性,既可以指事物的上升、前进也可以指事物的衰落、倒退,而发展仅指事物的上升、前进这种方向的运动或变化。它往往意味着事物的进化、进步,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如我们常说的新陈代谢。 我们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不仅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处在深刻的发展之中。人类通过不断的生产劳动,人、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都在发生一体化的转变。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是一个普遍的、永不可抗拒的规律,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而旧事物背离了客观规律、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由于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那些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了旧事物某些合理的、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东西,比旧事物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形式和生命力。新事物之所以成为新事物,是因为它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它是不可抗拒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事物之所以战胜旧事物,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与所有事物的形成一样,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对于我们在实际的活动中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立足于物心主义这一新事物必然战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一切旧事物这一基础上的,一切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旧事物都注定要灭亡。    二、事物发展中的质变和量变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质变,而这种质变往往是与事物的量变分不开的。要理解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质变和量变这两种基本状态有一个了解。  简单的说,质变即事物质的变化,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深刻的了解质变和量变,我们不得不了解质、量、度这三个概念。质是事物成为其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固有的规律性,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存在的规模、范围和发展的速度、程度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律性,是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同样也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说到底,所谓质变,就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这种转变是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所谓量变,就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数量上的变化。 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每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中始终包含了质变,只不过有时不明显罢了。由于质变是对事物原有的度的突破,而量变是事物原有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因此,它们往往表现出极不相同的特点:质变往往表现为显著的突变,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的中断;量变则表现为不显著的渐变,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面貌;而我们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属于量变的状态。 如果事物的变化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那么原有事物的度就永远不能被突破,新旧事物的相互取代和交替就绝不能发生,这样,量变本身最终也会受旧质的局限而陷于停止。质变的发生使事物原先进行的量变的成果,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并且为量变在更高和层次上的进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而我们往往把明显作为质变的度或标准去进行衡量,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比如,水在加热时变为气态,并不是只有到了100℃才开始的。它随着加热升温在不断地变做蒸气,只不过到了100℃时变得更为明显罢了。另外,我们不能把质变只理解为一种形态,比如水在0℃以下开始结冰,这可谓是一种明显的质变(变作了固体的形态),但在它未成固体之前,随着温度的降低在不断地变冷,这冷难道不也是一种质变的形态吗?固态的质变因其明显而易于为人的视觉所把握,同时也使人产生了迷惑:认为这才是(由液态到固态)所谓质变,而冷却往往被人忽视了。冰是固态的质,冷是温态的质,我们不能只注意显态而忘却火候。 再如一个人从小到大,在整个量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质变。这个质变不能简单化的理解为只是到了某一阶段(例如具备了较完全的知识并且变得成熟了)才算是质变;在他的每一个生长发展的瞬间,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起着变化,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细胞在不断的分裂和扩大着、增加着,机能也在不断完善着,就是知识也在不断地充实着,这难道不是质变?一斤水与两斤水是量的不同,同时也是质的不同,虽然它们在化学分子式上的质并没有变化,但数的质变了,并且由此还可以造成种种的变化:如水压的增大或减少,作用的扩展或降低,价值的增高或减少等等。这难道不是质变?总之,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或尺度去衡量质变的多层次内涵。其实,即便所谓明显的变化本身其实也不一定明显。比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这种激烈的变化似乎是明显的(即所谓突变、飞跃等),但统治者们往往也是换汤不换药,上台后依然是欺压百姓作威作福,与他们上一代的统治者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角度而言,又有何显著的质变可言?所谓明显与不明显的情况也是辩证的。我们看问题不能表面化与单一化。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同样,没有质量变就没有量变,二者是互涵互决的,也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我们不能认为是量变引起了质变,以及量变是质变的准备等等。任何量变都意味着质变,任何质变也都意味着量变,量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质变的过程。它们等值而不等同。掌握此一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就注意到它两个方面的变化。所谓“防微杜渐”,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量变的同时也注意到它的质变,就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减少失误和避免弄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总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和质变到新的量变和质变,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不断交替的互变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状态或形式,对于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三、事物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物心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具有质变和量变两种不同的形式,而且还深刻的说明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它看来,事物的发展,就方向来说始终是前进和上升的,但就道路而言却是非常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道路之所以是曲折的,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生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弱小,难免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而旧事物则往往显得比较强大,显得合乎常规。人类社会在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引起旧事物和代表旧事物的人们的拼命抵制和反抗,从而使得新的正确的东西在一开始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承认,只能才斗争中曲折的发展。  物心辩证法还进一步运用否定和肯定的规律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任何事物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或否定到肯定,再由肯定到否定或否定到肯定这样周期性的运动过程。肯定是事物维持自身存在的方面,而否定是事物促使自身灭亡、解体的方面。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正是由于事物同时包含了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才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否定和肯定的过程。当事物中否定的方面战胜了肯定的方面,事物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新旧事物的相互交替和取代也就发生了,而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只是相对的,它始终包含着相反的一方,是包含着肯定在内的否定或包含着否定在内的肯定。  事物包含肯定在内的自我否定,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的运动。就事物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一个周期而言,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是对肯定的否定,第二次否定是对否定的再否定;第一个阶段是肯定,第二个阶段是否定,第三个阶段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并不是只经历这样一个周期就会停止,这个周期结束后往往又会重新开始下一个周期的运动。包含否定在内的自我肯定亦然。正是通过由肯定到否定或由否定到肯定这样一种连续不断的周期性运动,事物才不断的取得新的形式和性质,新旧事物的交替才得以不断进行。  事物自我否定或肯定、自我发展的这种周期性,非常典型的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一个周期结束之后,事物便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这种推进不是停止的,它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什么是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要求是什么?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按照事物的客观联系观察处理问题,反对主观臆造事物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联系形式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扩展资料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之物还是人为之物,它们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这一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等。这一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如下: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

联系普遍性原理: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意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联系的基本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4)联系具有具体性、条件性。联系总是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的联系都要依赖于特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将发生变化。2.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①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②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表现:自在事物:人为事物:③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4)事物的联系具有可变性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会陷入机械论.(5)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①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③意义: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④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两者相互依赖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②两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意义: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是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是2019年高考政治知识点。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一、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两者相互依赖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②两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三、意义: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如下: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

一、基本原理   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二、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人们要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今中国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真题再现   联系普遍性这一考点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在2014年的34题的第一问,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考查的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如何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因果联系原理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2、哲学原理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3、普遍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客观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5、关系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6、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什么是联系的普遍性?

物心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物心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肯定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心辩证法的总特征.依照物心辩证法,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与此同时,物心辩证法还肯定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联系也具有普遍性,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从时态的角度来看,事物发展的前后过程、阶段之间,即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也始终存在着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以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世界上的事物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相对的界限,那么,它们将是一团混沌,也就没有任何联系可言了.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决不能否认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否认它们的相互过渡和转化.如果说,只承认事物的相互区别和界限不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转化是形而上学,那么,只承认事物的联系和转化而不承认事物相互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则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事物、现象的相互联系具有复杂多样的形式.例如,有些联系是直接的,不需要经过中介而发生的,有些联系则是间接的,需要一个或多个中介才能发生;有些联系是在事物内部发生的,可以叫做内部联系,有些联系则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的,可以叫做外部联系(当然,内外事物的区分具有相对性).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意义上把事物的联系分为因果联系和非因果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可能的联系和现实的联系等等.所有这些分类,对于我们全面的把握事物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或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在很多情况下,两者还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稳定的、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则是指事物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偶然性联系.我们把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叫做必然性,把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趋势叫做偶然性.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叫做本质,把事物的表面特征和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叫做现象.所有这些划分都说明了事物或现象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事物、现象的普遍联系,总是与人类的实际活动分不开的.物心主义哲学在谈论联系的时候,既不象唯心主义那样只是讲精神、概念的相互联系,也不象唯物主义那样从直观的意义上、客观和自然方面讲客观事物的联系,或简单的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它与世界的各种联系,而是从实际出发来理解、说明整个世界的. 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各种关系或联系,现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多样.从现在的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普遍联系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一个不可缺少的观念. 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可以看出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所谓条件,是指与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生产、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由于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因此,它们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此意义上,唯心辩证法的普遍联系也就是一种普遍条件论.物心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与具体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方面,物心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寻求事物、现象间真实联系的努力,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在不断的证实物心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具体科学在于揭示事物、现象之间所固有的联系,我们把平常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发现其中的真实联系,往往就会引起一场科学的革命.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跨科学性和综合化,人们不断的在两门或多学科的交叉处建立中间学科或综合性学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等,就是这样一些研究事物共同属性或普遍联系的新型学科.系统论是专门研究事物普遍联系的整体性科学,认为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的有序性和开放性等一系列重要特征.系统论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系统整体的属性和功能不能简单还原为各构成要素的属性和功能.系统论的创立进一步发现和揭示了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新的联系方式,更加证明了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领域,还是在这三大领域之间,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都是普遍存在的. 物心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是与它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出发肯定事物的发展的.在它看来,相互联系就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变化和发展这三个概念都表达了事物动态的存在.事物的发展具有运动和变化所不具有的更深刻的含义,也就是说,虽然发展总是包含意味着事物的运动或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称得上发展.运动、变化具有不同的方向性,既可以指事物的上升、前进也可以指事物的衰落、倒退,而发展仅指事物的上升、前进这种方向的运动或变化.它往往意味着事物的进化、进步,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如我们常说的新陈代谢. 我们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不仅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处在深刻的发展之中.人类通过不断的生产劳动,人、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都在发生一体化的转变.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是一个普遍的、永不可抗拒的规律,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和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而旧事物背离了客观规律、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由于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那些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了旧事物某些合理的、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东西,比旧事物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形式和生命力.新事物之所以成为新事物,是因为它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它是不可抗拒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事物之所以战胜旧事物,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与所有事物的形成一样,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对于我们在实际的活动中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立足于物心主义这一新事物必然战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一切旧事物这一基础上的,一切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旧事物都注定要灭亡.    二、事物发展中的质变和量变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质变,而这种质变往往是与事物的量变分不开的.要理解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对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质变和量变这两种基本状态有一个了解.   简单的说,质变即事物质的变化,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深刻的了解质变和量变,我们不得不了解质、量、度这三个概念.质是事物成为其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固有的规律性,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存在的规模、范围和发展的速度、程度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律性,是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同样也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说到底,所谓质变,就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这种转变是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所谓量变,就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数量上的变化. 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每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中始终包含了质变,只不过有时不明显罢了.由于质变是对事物原有的度的突破,而量变是事物原有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因此,它们往往表现出极不相同的特点:质变往往表现为显著的突变,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的中断;量变则表现为不显著的渐变,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面貌;而我们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属于量变的状态. 如果事物的变化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那么原有事物的度就永远不能被突破,新旧事物的相互取代和交替就绝不能发生,这样,量变本身最终也会受旧质的局限而陷于停止.质变的发生使事物原先进行的量变的成果,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并且为量变在更高和层次上的进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而我们往往把明显作为质变的度或标准去进行衡量,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比如,水在加热时变为气态,并不是只有到了100℃才开始的.它随着加热升温在不断地变做蒸气,只不过到了100℃时变得更为明显罢了.另外,我们不能把质变只理解为一种形态,比如水在0℃以下开始结冰,这可谓是一种明显的质变(变作了固体的形态),但在它未成固体之前,随着温度的降低在不断地变冷,这冷难道不也是一种质变的形态吗?固态的质变因其明显而易于为人的视觉所把握,同时也使人产生了迷惑:认为这才是(由液态到固态)所谓质变,而冷却往往被人忽视了.冰是固态的质,冷是温态的质,我们不能只注意显态而忘却火候. 再如一个人从小到大,在整个量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质变.这个质变不能简单化的理解为只是到了某一阶段(例如具备了较完全的知识并且变得成熟了)才算是质变;在他的每一个生长发展的瞬间,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起着变化,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细胞在不断的分裂和扩大着、增加着,机能也在不断完善着,就是知识也在不断地充实着,这难道不是质变?一斤水与两斤水是量的不同,同时也是质的不同,虽然它们在化学分子式上的质并没有变化,但数的质变了,并且由此还可以造成种种的变化:如水压的增大或减少,作用的扩展或降低,价值的增高或减少等等.这难道不是质变?总之,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或尺度去衡量质变的多层次内涵.其实,即便所谓明显的变化本身其实也不一定明显.比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这种激烈的变化似乎是明显的(即所谓突变、飞跃等),但统治者们往往也是换汤不换药,上台后依然是欺压百姓作威作福,与他们上一代的统治者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角度而言,又有何显著的质变可言?所谓明显与不明显的情况也是辩证的.我们看问题不能表面化与单一化.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同样,没有质量变就没有量变,二者是互涵互决的,也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我们不能认为是量变引起了质变,以及量变是质变的准备等等.任何量变都意味着质变,任何质变也都意味着量变,量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质变的过程.它们等值而不等同.掌握此一辩证法就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就注意到它两个方面的变化.所谓“防微杜渐”,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量变的同时也注意到它的质变,就能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减少失误和避免弄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总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和质变到新的量变和质变,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不断交替的互变规律.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状态或形式,对于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三、事物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物心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具有质变和量变两种不同的形式,而且还深刻的说明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它看来,事物的发展,就方向来说始终是前进和上升的,但就道路而言却是非常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道路之所以是曲折的,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生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弱小,难免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而旧事物则往往显得比较强大,显得合乎常规.人类社会在新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引起旧事物和代表旧事物的人们的拼命抵制和反抗,从而使得新的正确的东西在一开始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承认,只能才斗争中曲折的发展.   物心辩证法还进一步运用否定和肯定的规律来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任何事物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或否定到肯定,再由肯定到否定或否定到肯定这样周期性的运动过程.肯定是事物维持自身存在的方面,而否定是事物促使自身灭亡、解体的方面.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正是由于事物同时包含了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才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否定和肯定的过程.当事物中否定的方面战胜了肯定的方面,事物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新旧事物的相互交替和取代也就发生了,而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只是相对的,它始终包含着相反的一方,是包含着肯定在内的否定或包含着否定在内的肯定.   事物包含肯定在内的自我否定,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的运动.就事物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一个周期而言,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第一次否定是对肯定的否定,第二次否定是对否定的再否定;第一个阶段是肯定,第二个阶段是否定,第三个阶段是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并不是只经历这样一个周期就会停止,这个周期结束后往往又会重新开始下一个周期的运动.包含否定在内的自我肯定亦然.正是通过由肯定到否定或由否定到肯定这样一种连续不断的周期性运动,事物才不断的取得新的形式和性质,新旧事物的交替才得以不断进行.   事物自我否定或肯定、自我发展的这种周期性,非常典型的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一个周期结束之后,事物便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这种推进不是停止的,它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哲学中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怎样理解联系的观点?坚持客观联系的普遍性的意义何在

的说法是否士大夫

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这一哲学原理要求我们怎么做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把事物放到具体的联系中去分析其联系,在实践中要关注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要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官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怎样的?

联系的普遍性主要是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联系的客观性主要是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联系普遍性原理: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意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联系的基本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4)联系具有具体性、条件性。联系总是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的联系都要依赖于特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将发生变化。2.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如下: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 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拓展:一、此外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如下: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二、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如下: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 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