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从鲁迅小说中看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提出了丰富、深刻、全面的现实主义理论。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这些理论观点,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迅正是用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方式,武装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让他们为着救中国与黑暗之中的目标而奋斗。 以批判现实主义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批判现实是对旧社会制度变革方向的一种指引,鲁迅的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批判而达到一种高度,而这种高度是鲁迅小说美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读《呐喊》,还是读《彷徨》,抑或是读《故事新编》,每一次看过之后,心里总会多出一丝一毫的敬佩。在那样黑暗的社会,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上海的时候,鲁迅仍能以犀利的笔触将现实社会批判的淋漓尽致,而这犀利的笔触里也不仅蕴含着现实,也体现着一种美。有人评价鲁迅的小说“在骂人中也不忘言语妥当,在批评中也不忘文学幽默。”鲁迅就是这样,以他的文学之美构筑了一道抵抗黑暗现实的长城;以他的现实之美书写了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华丽篇章。看过《狂人日记》之后,有些人或许认为,一篇小说写得如此荒唐可笑,怎么能算是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作呢?不过我们要看到,鲁迅的小说虽然看上去有些荒唐,但是就其对现实社会黑暗的揭露,以及对下层人民不敢反抗的愤恨而言,它显得就不是那么荒唐了,一种别样的文学表达方式,正是这样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让鲁迅成为了近代史上最出色的批判旧社会的作家,也无愧与“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样的称号。 以虚构喻现实是鲁迅小说中的常用手法,以虚构讽刺现实更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而虚构同样来源于现实。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沦落于社会的底层的落魄的读书人形象,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穷书生被万恶的封建社会深深压制,直至双腿被打断,按着蒲包去喝酒,在这个没有同情心的黑暗社会中这样的人注定无法生存,于是,孔乙己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有缘的吞噬掉了。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是着眼于怎样才能将历史的现实一面呈现给读者,并且藉此来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深深的融入了社会,构成了一种以文学为基础、以笔墨为武器、以批判为手段、以挽救社会为目的的批判现实主义,这种不是单纯在描写方面的有多么漂亮,也不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有多么的委婉,而是通过对旧社会的批判以一种不一样的写法实现对下层群众的呐喊。 以批判现实主义呼唤中国民众觉醒。 孩童时代的纯真是一个旧社会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对于旧中国来说,孩子的天真永远是鲁迅现实文学的一个表达方面。无论是在《明天》、《长明灯》还是在《肥皂》、《社戏》总是少不了孩子的身影,有人说鲁迅在批判现实的时候仍有小孩子似的习性,但事实上,更多的是展现旧社会对孩子的摧残,当然,《社戏》除外,因为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真正对童年怀有留恋的小说,或许这也可以称得上是鲁迅的另外一种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在《呐喊》,在《彷徨》中我们也能看到孩子的身影,譬如《幸福的家庭》,鲁迅通过对一家三口生活侧面的描写,以及孩子在这个家庭中的种种表现,展示出了社会生活中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鲁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唤醒民众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以及对社会中处于压迫的老百姓同情。这就是鲁迅文章中特有的现实主义,鲁迅以这种主义来批判社会,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鲁迅说:“青年一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青年一代最终必将取代老一代。”这是鲁迅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之后产生的新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中的变革力量来自于青年一代,所以鲁迅在小说中倾注了大量的对孩子的期待,正因为如此,形成了鲁迅小说特色,无论是《呐喊》还是《彷徨》,尽管二者创作间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个转型期,但对孩子的期望始终贯穿于整个创作始终,看看第一篇《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与最后一篇《伤逝》里孩子的表情都可以看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现实,而这种批判现实主义在更多的体现在孩子身上。 以批判现实主义控诉社会发展怪像。 如果《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前期针对封建的有力批判,那么《故事新编》就是鲁迅晚年对麻木人民思想的解放,这正是鲁迅现实美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个人认为鲁迅在《故事新编》的诸篇文章里,《铸剑》写的最有现实味道,从故事情节上讲,《铸剑》以眉尺剑的复仇经历为主线,一黑衣人的行为为故事主线的支线,以王和眉尺剑的纠葛与矛盾发展为中心,刻画出一个充满奇幻与侠义的小说情节。鲁迅不仅在王身边的旁系人物的行为上为文章主题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也着重在黑衣人与眉尺剑两人在不相识的情况下,一起反对专制的王,反映了专制制度在反抗封建压迫中必将灭亡的现实。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这样一篇看起来并不现实的文章来表现一种超现实的思想,让读者看后能将自身融入其中,并将隐讳的思想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鲁迅文学作品中一种突出的批判现实主义。 尽管说,神话故事的套用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来源的一大不足,不过引用神话故事是鲁迅晚年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自己思想的以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纵观《故事新编》全集,无论是《补天》,还是《奔月》,亦或是《采薇》,没有一篇不是一老百姓口熟能详的传统故事,鲁迅正是以这些故事为蓝本,以一个更新的角度对原有的故事进行改编,使其在思想上渗入自己的思想要素,让读者在能接受故事的同时,不但让他们看到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性,更让他们看到了作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批判思想,以一种批判现实美来感化麻木的中国民众。《奔月》中,奔月以嫦娥与后羿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嫦娥最后服药飞向月宫,将后羿抛在家中的结果为结局,构造了后羿这位英雄的柔情一面。小说的中心在于对嫦娥邻居逢蒙奸诈狡猾拆散幸福美满家庭的批判,展现恶势力的猖獗王道,以一种冷幽默的方式提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映射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对社会实施破坏的人,鲁迅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以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来阐述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也对有志青年进行思想教育,进而实现社会的制度变革的推动。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时时刻刻可以看到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体现在鲁迅的文字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思想上。鲁迅小说是鲁迅文学作品中最具批判性的作品,有些文章的批判性甚至要甚于他的杂文集《且介亭文集》、《华盖集》和《坟》中的一些文章,虽然鲁迅的文章并不以他的文学性著称于世,但在批判现实这一方面来说,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了。 虽然近些年总有一种质疑鲁迅的文章,甚至中小学的教材课本都选择了放弃以鲁迅先生的文章为课文,但是这也正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时代在发展进步,社会背景也在不断变化,或许鲁迅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已经不再适合于这个社会,但是,他的思想仍是这个社会的一个警醒,告诉我们居安而不能思危。

鲁迅小说有哪些?

以下是鲁迅小说集及简介:1.《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均收录在这个小说集中。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苦难和忧愁,揭示了封建文化的荒谬和愚昧,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冲击。2.《彷徨》:《故乡》、《药》、《祝福》等作品被收录在这个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比《呐喊》更加压抑和暗沉,揭示了战争、贫穷、疾病等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刻批判和拷问。3.《华盖集》:《坟》、《风波》、《伤逝》等作品被收录在这个小说集中,这些作品展示了鲁迅对文化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小说和散文中呈现出的对于时代和命运的悲壮感,呼吁人们不要停滞不前,不要放弃前行,同时也让读者进一步领会到鲁迅思想的深邃与严谨。4.《野草》:《一件小事》、《自序》、《野草》等作品被收录在这里。这些作品呈现出作者“博闻多识”的一面,强调了他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同时,这个小说集中的文学批评文章也为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思考。5.《散文集》:《看花》、《旅游札记》、《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被收录在这个小说集中。这个小说集表现了鲁迅的多样化创作风格,不同于小说的批判,鲁迅在散文中表现出了更多的人性关怀和理想主义色彩。同时,这个小说集也增加了鲁迅作为一位文化评论家的地位,进一步体现了他对于文化价值的重视。

鲁迅小说集有哪些?

《呐喊》《仿徨》《朝花夕拾》《故乡》

鲁迅小说《故乡》的原文!!!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这祭祀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得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九二一年一月。扩展资料: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乡

鲁迅小说《故乡》原文

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   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   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   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   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   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   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   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   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   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   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   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   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   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   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   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   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   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   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   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   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   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   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   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   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   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   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   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鲁迅小说《故乡》原文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是的。”“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弓京〕捉小鸟雀的。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贼么?”“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电里出卖罢了。“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我们坐火车去么?”“我们坐火车去。”“船呢?”“先坐船,……”“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我愕然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⑻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的过了三四天。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九二一年一月

鲁迅小说《故乡》的原文!!!

你要的小说我有 邮箱给我 邮箱的数字一定要分开写如1 23456@数字之间留空挡或者数字大写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格式 并标注是什么邮箱 收到后请采纳

鲁迅小说故乡里的“蓬隙”是什么意思

就是指船篷的缝隙。出自鲁迅的《故乡》: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从呐喊自序中看出鲁迅是什么样的人,鲁迅小说:呐喊自序

1.鲁迅去日本留学刚开始学的是医学,目的在于拯救像他父亲那样为庸医所误的病人,二来在于改良民种。 2.后来在日本看到一部日本人杀中国人的电影,好多中国人体格健壮,却只是在那冷冷地观看,他心里很受震动。 3.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4.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鲁迅便开始办杂志,然而第一资金不足,第二人员涣散不齐。 5.最终失败。 6.鲁迅体会到: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7. 回国之后又处处受排挤,要知道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要想进行稍微一点的革新都特别难。 8.于是鲁迅开始渐渐地失望,失去了当初的热情。 9.终日钞古碑打发时间,甚至想就这样过一辈子。 10.后来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夕,钱玄同先生请鲁迅出山,鲁迅和其进行一番对话引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铁屋子理论。

鲁迅小说集有哪三本?

鲁迅小说集的三本主要选集是:1. 《鲁迅全集》:该全集共分16卷,其中第4至7卷为小说集,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华盖集》等鲁迅的代表作品。2. 《集外集》:该书收录了早期鲁迅写作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包括《二十四小时序》、《伤逝》、《野草集序》等。3. 《中华鲁迅》:这是一本选集,共收录鲁迅的45篇小说,包括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经典作品。以上三本选集都是经典的鲁迅小说集,也是鲁迅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

  内容提要 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长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鲁迅小说艺术形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总结了许多的特点。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那便是鲁迅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分明地带着浓郁的黑白木刻的神韵。读鲁迅的小说,眼前会显现黑白对比分明,线条清晰有力,注重勾勒而淡于敷彩的造型简括的形象,如同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最后形象时所说的———仿佛是木刻似的。黑白木刻似的造型效果构成着鲁迅所塑造的小说形象系列的显著特色,形成着鲁迅小说形象特有的风格。   在赞誉鲁迅艺术手法高明时,人们常断言他是高明的画家,这是不错的。鲁迅原本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术鉴赏家、收藏家、理论家,而且自己也能画几笔。问题是这个高明的画家在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时具备什么特点呢?换句话说,他是以什么画种,什么方式来塑造形象的呢?我们只要对绘画稍加了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是一位黑白木刻大师,那些入木三分的小说形象就是大师以犀利的文笔为雕刀刻画出来的黑白木刻作品。   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但是黑白木刻版画的色彩与线条的运用比起一般的绘画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色彩方面,它抛开一切有彩色,只选择最单纯的黑白二色,利用黑与白强烈的明暗对比衬托或黑与白的协调过渡来暗示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在线条的运用方面,它以刀为笔刻出的富有金石之味的各种粗线、细线、直线、曲线来勾勒形象,建构既抽象又具有表现力的空间。这种表现方式使黑白木刻不以模拟周围世界为能事,而将表现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思考为己任,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启迪人们无穷的回味与想象。正是在这些特点上,鲁迅的小说形象与黑白木刻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刻画”二字用来解说鲁迅对小说形象的塑造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有学者在分析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艺术特色时候,提出了“色彩美”,认为鲁迅在艺术创作中以色彩铺陈弥补白描技法的局限,并认为鲁迅的艺术追求是用特定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造成人们的美感愉悦,并列举了一些例子。的确,鲁迅小说中有时会出现某些特定的色彩词,像《故乡》、《社戏》等作品的局部还以重彩敷衍出了色彩斑斓的场景。但是,统观鲁迅全部小说却只得到这样的印象:作为艺术大师,鲁迅利用颜色塑造形象时,最擅长而且最成功的是对黑与白的调度和运用,他那摄入魂魄的艺术世界是由自然界最单纯却又蕴着最丰富内涵的黑与白对比调和而成。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风波》、《伤逝》、《孤独者》、《药》、《铸剑》等作品最为人称道,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艺术形象以及他们活动的背景,几乎全由黑白二色构成。《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重轻。小说通过“狂人”的独特感知描绘出一幅“吃人”社会的时代画面,阴冷的世界溢出如磐的黑暗与邪恶。小说正文的一开头便突兀地来了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是令人叫绝的一笔,现实世界的一切在很好的月光笼罩之下消褪了原有的色彩,变成了黑、白以及黑白调和而成的灰。作者借助月光抢先渲染了一种惨淡诡秘的氛围,这是狂人特有的视觉心理感受,也是作者基于自己对那个世界深切的感知和理解而作的色彩归纳。整篇小说就沉浸在这样一种色调之中:基调是黑,“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活动于其中的人物的脸色也一概是青的、铁青的,真的是黑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片漆黑的基调之上又醒目地跳着白,除了有使黑暗更加阴晦凄厉的惨淡月光,还有“白厉厉地排着”的“吃人”的家伙的牙齿,“白而且硬”的黄鱼的眼睛。漆黑的背景上,这些白的面积极小,却因对比强烈而特别的 *** ,令人触目惊心。黑白对比产生的强烈的表情性,使小说在对黑暗社会的吃人特质的深刻揭示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与《狂人日记》相比,小说《药》涉及的色彩较丰富一些。有兵卒号衣上镶边的暗红,丁字街头破匾上的金,荷叶的碧绿,人血馒头的鲜红,破灯笼的红红白白以及人物绰号“红眼睛”的红等等。这些色彩词的出现,有的是叙述的需要,有的是小点缀,有的则是画龙时所点之睛。你看,黑暗中“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描写,有多么强的视觉震撼力,如同重音敲击人们的心灵,让人在颤栗中深思。但是,多种色彩词的出现并没有使《药》成为重彩画,《药》的整个色调仍是黑与白。小说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这样黑沉沉的情景开始,在一个分外寒冷,天明未久的清明时节昏暗的墓地中结束,建构了天地昏暗,黑得令人窒息的时空框架,各色人物就如鬼魅似的活动在这阴森森的背景中,有如在活的地狱里。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鲁迅的小说的色彩基调是黑与白,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子君、魏连殳、眉间尺等,都是从黑白背景中凸现出的黑白分明的艺术形象。子君在涓生的回忆里永远是“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那个魏连殳,“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尽管死后被装裹了带着金闪闪肩章,嵌着很宽红条的的黄军衣,然而,骨瘦如柴灰黑的脸衬在白色的孝帷之中是那样的阴沉,是一个永远的阴影似的孤独者。   黑白木刻版画除了对黑白关系精心构思调度,对线的运用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那刻出的各种线才可能实现强烈的黑白效果,才有充满意味的形象。木刻的线,有着其它绘画作品所不具备的力度。用雕刀在木料上刻出的线没有以毛笔画出的线条的流畅却有顿挫转折的金石之味,所构造之形洗练简括,形式感和表现性极强,具有与一般绘画不同的张力。鲁迅深谙黑白木刻之三昧,在刻画人物时他运笔如刀,放刀直干,充分张扬线的造型能力,所造形象简洁明了,颇具黑白木刻运线之力之美。   鲁迅谈及小说创作时认为应该用“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运线造型。鲁迅很懂得线的艺术魅力。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鲜明地显现着对线的表现力的把握与运用。他笔下的形象都如同是简笔勾勒出来后又用刀刻出来的,勾勒准确传神,刀法凝重老到。大名鼎鼎的阿Q,其形貌只用了极少的几笔,“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还有常常被人揪住的“黄辫子”,就是这么寥寥几笔,阿Q的基本轮廓就地凸现了出来,随着作者给他的各种“行、状”,这一轮廓有了生命,活动了起来,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表现阿Q的“行、状”时,鲁迅也充分调动了线的表现力。阿Q“中兴”回到未庄,“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甸甸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条弧线将阿Q的洋洋得意之态跃然纸上。其实,单单就鲁迅先生给阿Q起的名字已足以令人叫绝了,一个椭圆形与一条小曲线构成的Q,不正是人物最传神的写照吗?   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鲁迅是多花了些笔墨的,但形象的基本特点仍是几笔勾勒而成。“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就是这样一个青白脸色又穿着脏乎乎的长衫的高个子,偏站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台外边喝酒。当这个高个子“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变得柜台里的小伙计要站起来往外望才能看到的矮了半截的人时,他那复杂的性格,他那悲惨的一生,就在这曲尺形柜台前一高一低的线条变化中得到了显示,令人过目不忘。鲁迅小说人物几乎都是这样像刀刻线构成。满脸皱纹的老年润土;双脚分开如一瘦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忧愁地坐在门槛上吸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七斤等等,都是概括性强,轮廓鲜明的线刻人物。尤其是生命行将结束的祥林嫂,那花白的头发,瘦削不堪的黄中带黑的脸,手中的竹篮破碗,下端开裂的高于她的长竿,特别是眼珠间或一轮活画了她的神态。这不分明是一幅只有高明的黑白木刻家才能刻画出的人物肖像吗?人物一生的悲惨际遇,人物的期望与绝望全都凝缩定格———仿佛是木刻似的。   人物形象是如此,鲁迅小说的场景描绘也散发着浓浓的线刻意味。《药》的最后,阴森森的墓地的中间有一条歪歪斜斜的细路,宛如高明而又大胆的画家在画面中心划了一条曲线将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层层迭迭馒头似的丛冢形成圆弧充满画面;枯草如铜丝支支直立;一株没有叶的树枝干笔直,上面铁铸一般站着一只乌鸦。就在这直线与曲线构成的背景里,两位母亲来祭奠各自的儿子,在路的左右两边。瑜的坟上,突兀的出现了一个圆圆的有红白花的一圈,成为夺人视线的画面中心。多么道地的一幅黑白木刻版画!精心的构图和娴熟的刀法将线条与黑白的魅力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小说所要揭示的意蕴和所欲渲染的气氛在这生动的刻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当然,文学作品与黑白木刻版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说鲁迅的小说形象是黑白木刻带有修辞色彩。但是,如果你有欣赏黑白木刻版画的审美经验是不难体味到那些文学形象散发着的浓郁黑白木刻意味的。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作品插图或者根据其作品改编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多数采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这绝非偶然,那些文学形象与黑白木刻形象在造型上有一脉相通之处。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浓郁的黑白木刻韵味,会令人自然地联想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留学日本时为实现疗救国人精神疾病的理想,他弃学医而治文学与美术,在美术上下了不亚于文学的工夫,尤其对新潮的西方各种美术流派有着较深入的涉猎和了解。回国后任当时教育部主管图书、博物和美术的官员,更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他一生不倦地收集画册,收藏了大量各画种、各流派的作品。鲁迅对美术可谓知之甚深。在所有的美术作品里,他最青睐版画,特别是对黑白木刻版画倍加偏爱。他收藏的美术作品以版画为最多,整理出版了的和准备出版的美术作品也以版画、黑白木刻为主。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公认的导师。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提倡、扶持、培养新兴的木刻艺术和年轻的木刻艺术家是他于文学之外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鲁迅为何如此钟爱版画,尤其是黑白木刻版画呢?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中木刻艺术反映生活、表现人民抗争的便捷性和易于复制流传的普及性因而大力提倡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不应成为问题全部的解释。鲁迅对黑白木刻的钟爱有其更深层次的属于他所特有的原因,是这一缘由使他对黑白木刻倍加青睐,也使他创作的文学形象具有黑白木刻的造型效果。   童年接受的艺术滋养对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与他早年受到的美术熏陶有渊源的关系。像所有的儿童一样,儿时的鲁迅喜欢看画也喜欢画画。只不过,他似乎要比一般的孩子对画儿更为敏感,更为着迷。最早进入这个敏感的孩子的视野的绘画作品是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给了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成年以后他还清晰地记着约6岁时窗前贴着的“花纸”上的内容。后来,木版书籍的插图又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当保姆为他寻找到让他心里痒痒了好久的绘图本《山海经》时他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①。黑白木刻版画给童年鲁迅的审美 *** 竟然如此强烈。在强烈的震动中鲁迅开始了他一生再也未曾中断的画册收藏活动。除了欣赏和收集,童年以至少年时的鲁迅还十分投入地动手描摹一些书籍中的绣像插图。他描了很多,集了厚厚的几大本。同时,鲁迅还经常到绍兴城里的木刻作坊、印纸作坊去观看木刻作品雕版刻印的工艺过程,加深对木刻版画的了解。就这样,传统的木刻版画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少年鲁迅的心田,给了他最初的也是最深入的美术教育,赐予了他对黑白木刻版画的感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那黑与白的对比与调和,那线的律动和韵味,都深深地印在了少年鲁迅的心里,成为他终生不渝的黑白木刻情结。   一种真正的艺术上的审美趣味实质上是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体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基于他童年时形成的爱好,更是他全部人生感悟和气质精神的必然的选择。在木刻作品中,鲁迅最为欣赏的是珂勒惠支②等人的新兴创作木刻。他珍藏着梅斐尔德为小说《士敏土》所作的十幅木刻版画插图的原拓,他收藏的珂勒惠支的版画在远东堪称第一。他为当时的木刻青年们提供的艺术参考也主要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这些版画以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和率直有力的刀法制造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精神的冲击力,如同在困境中不甘灭亡的猛兽高声呐喊一样,将生活于充满矛盾、混乱的社会,遭受着战争阴影威胁的人民的苦难、绝望、彷徨与抗争 *** 裸地展示在人们眼前。这里没有绚丽的色彩粉饰,没有娇柔造作的姿态,有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愤怒之情的淋漓宣泄。画面上充满着凛冽的气质、批判的精神,也流露着一种无奈的悲凉。这些恰恰与鲁迅的精神气质相通。鲁迅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的冷峻率真的人,他生存于其中的那个时间与空间弥漫着无际涯的黑暗。许多人都感到了这种黑暗,但是鲁迅对黑暗的感受要比别的人来得更加强烈和深刻。他自小遭家庭变故,在从小康到困顿的衰落中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敏感而倔强的心灵从此蒙上终生难以除却的悲凉与孤寂的阴影。他一生求索奋斗,却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明枪暗箭的打击,险恶的环境使他运交华盖,四处碰壁。他痛感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没有窗子的铁屋子,暗无天日;像一个黑色的大染缸,什么东西放进去都黑了。“风雨如磐暗故园”,“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如磐夜气压重楼”,“万家墨面没蒿莱”,这是何等样凝重、悲苦的感觉。令人窒息的黑暗,有的人习惯了,麻木了,甚或融入其中且欣欣然,却促使着鲁迅对黑暗社会本质的深切思考,激发着他决不屈服、绝不宽容的彻底反抗精神。他说:“我常常觉得惟有‘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偏要向这些绝望作战,所以有许多偏激的声音。”③于是,他拿起如椽的笔与那黑暗抗争。他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选取创作题材,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他一边大声呐喊,一边又排遣不掉心中那团上下求索而不得的孤独与彷徨。如此的人生体验,如此的心境,恰与在地球另一面的珂勒惠支等现代木刻家们共鸣共振。这是些同样真诚敏感,同样关心人类命运,同样热爱人民的艺术家。他们心中郁积着相同的心理能量———对黑暗势力的痛恨,对人民不幸的同情。显然,这样的心理场中是难以开放出色彩缤纷,千娇百媚的艺术花朵,只能产生由粗砺、直硬、扭曲的线条构成的黑白色调的粗犷、悲怆、凄冷的艺术形象。所以虽然鲁迅与珂勒惠支等版画家艺术创作的手段不同,但是,因着一种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再由于鲁迅早年就形成的对黑白木刻的倾心喜爱,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有着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可以这样认为,鲁迅先生特别喜欢黑白创作木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同声相求。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同构,使得鲁迅的小说形象与珂勒惠支等人的创作木刻形象同形。他们的异曲同工是由于他们在同一个大的时代层面上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与审美选择。   鲁迅是一位艺术家,他对黑白创作木刻的钟爱也是他在艺术上取舍追求的必然。鲁迅与当时许多文艺家一样,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深谙中华艺术的精髓,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在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主张。他看重简洁、明快、刚健、质朴的文风,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将意思传给别人宁可什么也没有。他追求极概括极俭省极传神地表现对象而不去逼真到摹写对象。黑白木刻正是具有鲁迅所欣赏的艺术品格的一种艺术。黑白木刻最为简洁含蓄,它只有黑白二色,单纯之极,简洁之极,却决不单调,它把一个原本色彩绚丽的世界抽象、升华,以黑白变化去暗示那无限丰富的色彩,并由此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黑与白以比彩色更强的表现力演示出更深邃的艺术空间。而造成黑白的各种线更具有明快概括的表现力。曲直、粗细、长短、刚柔等各具韵律的线条,既勾勒着物象,又直接抒 *** 感,具有艺术表现的高度自由。看似单纯的艺术以最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表现着无限丰富的人类生活。这些独特的表现方法使黑白木刻能很好地贴近生活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表象,创造出容量更大,精神力量更强的艺术世界。黑白木刻具有的这些艺术特色与鲁迅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比照,不是如出自一辙吗?应该说,黑白木刻艺术的造型特点非常符合鲁迅的艺术主张,鲁迅偏爱它们是很自然的事情。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是一种源于个人爱好之上的富有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体现着他的个性气质和艺术追求,也辉映着时代的要求。这是我们理解鲁迅先生何以对黑白木刻特别钟情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的小说中艺术形象造型富有鲜明的黑白木刻特征的原因。这对于认识和理解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有着重要意义。      〔注〕  ①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②珂勒惠支(1867~1954),德国女版画家、雕塑家。毕生为人类进步事业斗争,全力关注穷苦无告的人们的问题和遭遇。版画作品吸收了表现派艺术的技巧,充分发挥黑白、线条和构图的作用,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艺术性。版画作品最早由鲁迅介绍到中国。  ③鲁迅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的信。(责任编辑 翟得尧)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

内容提要 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长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鲁迅小说艺术形象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总结了许多的特点。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那便是鲁迅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分明地带着浓郁的黑白木刻的神韵。读鲁迅的小说,眼前会显现黑白对比分明,线条清晰有力,注重勾勒而淡于敷彩的造型简括的形象,如同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最后形象时所说的———仿佛是木刻似的。黑白木刻似的造型效果构成着鲁迅所塑造的小说形象系列的显著特色,形成着鲁迅小说形象特有的风格。 在赞誉鲁迅艺术手法高明时,人们常断言他是高明的画家,这是不错的。鲁迅原本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术鉴赏家、收藏家、理论家,而且自己也能画几笔。问题是这个高明的画家在以文字为笔墨描绘形象时具备什么特点呢?换句话说,他是以什么画种,什么方式来塑造形象的呢?我们只要对绘画稍加了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是一位黑白木刻大师,那些入木三分的小说形象就是大师以犀利的文笔为雕刀刻画出来的黑白木刻作品。 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但是黑白木刻版画的色彩与线条的运用比起一般的绘画具有显著的特点。在色彩方面,它抛开一切有彩色,只选择最单纯的黑白二色,利用黑与白强烈的明暗对比衬托或黑与白的协调过渡来暗示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在线条的运用方面,它以刀为笔刻出的富有金石之味的各种粗线、细线、直线、曲线来勾勒形象,建构既抽象又具有表现力的空间。这种表现方式使黑白木刻不以模拟周围世界为能事,而将表现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思考为己任,以简洁、概括、富有张力的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启迪人们无穷的回味与想象。正是在这些特点上,鲁迅的小说形象与黑白木刻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刻画”二字用来解说鲁迅对小说形象的塑造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有学者在分析鲁迅塑造的文学形象的艺术特色时候,提出了“色彩美”,认为鲁迅在艺术创作中以色彩铺陈弥补白描技法的局限,并认为鲁迅的艺术追求是用特定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造成人们的美感愉悦,并列举了一些例子。的确,鲁迅小说中有时会出现某些特定的色彩词,像《故乡》、《社戏》等作品的局部还以重彩敷衍出了色彩斑斓的场景。但是,统观鲁迅全部小说却只得到这样的印象:作为艺术大师,鲁迅利用颜色塑造形象时,最擅长而且最成功的是对黑与白的调度和运用,他那摄入魂魄的艺术世界是由自然界最单纯却又蕴着最丰富内涵的黑与白对比调和而成。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风波》、《伤逝》、《孤独者》、《药》、《铸剑》等作品最为人称道,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艺术形象以及他们活动的背景,几乎全由黑白二色构成。《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重轻。小说通过“狂人”的独特感知描绘出一幅“吃人”社会的时代画面,阴冷的世界溢出如磐的黑暗与邪恶。小说正文的一开头便突兀地来了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是令人叫绝的一笔,现实世界的一切在很好的月光笼罩之下消褪了原有的色彩,变成了黑、白以及黑白调和而成的灰。作者借助月光抢先渲染了一种惨淡诡秘的氛围,这是狂人特有的视觉心理感受,也是作者基于自己对那个世界深切的感知和理解而作的色彩归纳。整篇小说就沉浸在这样一种色调之中:基调是黑,“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活动于其中的人物的脸色也一概是青的、铁青的,真的是黑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片漆黑的基调之上又醒目地跳着白,除了有使黑暗更加阴晦凄厉的惨淡月光,还有“白厉厉地排着”的“吃人”的家伙的牙齿,“白而且硬”的黄鱼的眼睛。漆黑的背景上,这些白的面积极小,却因对比强烈而特别的刺激,令人触目惊心。黑白对比产生的强烈的表情性,使小说在对黑暗社会的吃人特质的深刻揭示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与《狂人日记》相比,小说《药》涉及的色彩较丰富一些。有兵卒号衣上镶边的暗红,丁字街头破匾上的金,荷叶的碧绿,人血馒头的鲜红,破灯笼的红红白白以及人物绰号“红眼睛”的红等等。这些色彩词的出现,有的是叙述的需要,有的是小点缀,有的则是画龙时所点之睛。你看,黑暗中“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的描写,有多么强的视觉震撼力,如同重音敲击人们的心灵,让人在颤栗中深思。但是,多种色彩词的出现并没有使《药》成为重彩画,《药》的整个色调仍是黑与白。小说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这样黑沉沉的情景开始,在一个分外寒冷,天明未久的清明时节昏暗的墓地中结束,建构了天地昏暗,黑得令人窒息的时空框架,各色人物就如鬼魅似的活动在这阴森森的背景中,有如在活的地狱里。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鲁迅的小说的色彩基调是黑与白,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子君、魏连殳、眉间尺等,都是从黑白背景中凸现出的黑白分明的艺术形象。子君在涓生的回忆里永远是“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那个魏连殳,“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尽管死后被装裹了带着金闪闪肩章,嵌着很宽红条的的黄军衣,然而,骨瘦如柴灰黑的脸衬在白色的孝帷之中是那样的阴沉,是一个永远的阴影似的孤独者。 黑白木刻版画除了对黑白关系精心构思调度,对线的运用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那刻出的各种线才可能实现强烈的黑白效果,才有充满意味的形象。木刻的线,有着其它绘画作品所不具备的力度。用雕刀在木料上刻出的线没有以毛笔画出的线条的流畅却有顿挫转折的金石之味,所构造之形洗练简括,形式感和表现性极强,具有与一般绘画不同的张力。鲁迅深谙黑白木刻之三昧,在刻画人物时他运笔如刀,放刀直干,充分张扬线的造型能力,所造形象简洁明了,颇具黑白木刻运线之力之美。鲁迅谈及小说创作时认为应该用“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运线造型。鲁迅很懂得线的艺术魅力。在他的小说创作中鲜明地显现着对线的表现力的把握与运用。他笔下的形象都如同是简笔勾勒出来后又用刀刻出来的,勾勒准确传神,刀法凝重老到。大名鼎鼎的阿Q,其形貌只用了极少的几笔,“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还有常常被人揪住的“黄辫子”,就是这么寥寥几笔,阿Q的基本轮廓就地凸现了出来,随着作者给他的各种“行、状”,这一轮廓有了生命,活动了起来,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表现阿Q的“行、状”时,鲁迅也充分调动了线的表现力。阿Q“中兴”回到未庄,“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甸甸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条弧线将阿Q的洋洋得意之态跃然纸上。其实,单单就鲁迅先生给阿Q起的名字已足以令人叫绝了,一个椭圆形与一条小曲线构成的Q,不正是人物最传神的写照吗? 孔乙己的形象刻画鲁迅是多花了些笔墨的,但形象的基本特点仍是几笔勾勒而成。“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就是这样一个青白脸色又穿着脏乎乎的长衫的高个子,偏站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台外边喝酒。当这个高个子“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变得柜台里的小伙计要站起来往外望才能看到的矮了半截的人时,他那复杂的性格,他那悲惨的一生,就在这曲尺形柜台前一高一低的线条变化中得到了显示,令人过目不忘。鲁迅小说人物几乎都是这样像刀刻线构成。满脸皱纹的老年润土;双脚分开如一瘦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忧愁地坐在门槛上吸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七斤等等,都是概括性强,轮廓鲜明的线刻人物。尤其是生命行将结束的祥林嫂,那花白的头发,瘦削不堪的黄中带黑的脸,手中的竹篮破碗,下端开裂的高于她的长竿,特别是眼珠间或一轮活画了她的神态。这不分明是一幅只有高明的黑白木刻家才能刻画出的人物肖像吗?人物一生的悲惨际遇,人物的期望与绝望全都凝缩定格———仿佛是木刻似的。 人物形象是如此,鲁迅小说的场景描绘也散发着浓浓的线刻意味。《药》的最后,阴森森的墓地的中间有一条歪歪斜斜的细路,宛如高明而又大胆的画家在画面中心划了一条曲线将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层层迭迭馒头似的丛冢形成圆弧充满画面;枯草如铜丝支支直立;一株没有叶的树枝干笔直,上面铁铸一般站着一只乌鸦。就在这直线与曲线构成的背景里,两位母亲来祭奠各自的儿子,在路的左右两边。瑜的坟上,突兀的出现了一个圆圆的有红白花的一圈,成为夺人视线的画面中心。多么道地的一幅黑白木刻版画!精心的构图和娴熟的刀法将线条与黑白的魅力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小说所要揭示的意蕴和所欲渲染的气氛在这生动的刻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当然,文学作品与黑白木刻版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说鲁迅的小说形象是黑白木刻带有修辞色彩。但是,如果你有欣赏黑白木刻版画的审美经验是不难体味到那些文学形象散发着的浓郁黑白木刻意味的。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作品插图或者根据其作品改编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多数采用黑白木刻的形式,这绝非偶然,那些文学形象与黑白木刻形象在造型上有一脉相通之处。 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浓郁的黑白木刻韵味,会令人自然地联想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 鲁迅自幼热爱美术。留学日本时为实现疗救国人精神疾病的理想,他弃学医而治文学与美术,在美术上下了不亚于文学的工夫,尤其对新潮的西方各种美术流派有着较深入的涉猎和了解。回国后任当时教育部主管图书、博物和美术的官员,更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他一生不倦地收集画册,收藏了大量各画种、各流派的作品。鲁迅对美术可谓知之甚深。在所有的美术作品里,他最青睐版画,特别是对黑白木刻版画倍加偏爱。他收藏的美术作品以版画为最多,整理出版了的和准备出版的美术作品也以版画、黑白木刻为主。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公认的导师。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提倡、扶持、培养新兴的木刻艺术和年轻的木刻艺术家是他于文学之外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鲁迅为何如此钟爱版画,尤其是黑白木刻版画呢?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中木刻艺术反映生活、表现人民抗争的便捷性和易于复制流传的普及性因而大力提倡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不应成为问题全部的解释。鲁迅对黑白木刻的钟爱有其更深层次的属于他所特有的原因,是这一缘由使他对黑白木刻倍加青睐,也使他创作的文学形象具有黑白木刻的造型效果。 童年接受的艺术滋养对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与他早年受到的美术熏陶有渊源的关系。像所有的儿童一样,儿时的鲁迅喜欢看画也喜欢画画。只不过,他似乎要比一般的孩子对画儿更为敏感,更为着迷。最早进入这个敏感的孩子的视野的绘画作品是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给了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成年以后他还清晰地记着约6岁时窗前贴着的“花纸”上的内容。后来,木版书籍的插图又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当保姆为他寻找到让他心里痒痒了好久的绘图本《山海经》时他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①。黑白木刻版画给童年鲁迅的审美刺激竟然如此强烈。在强烈的震动中鲁迅开始了他一生再也未曾中断的画册收藏活动。除了欣赏和收集,童年以至少年时的鲁迅还十分投入地动手描摹一些书籍中的绣像插图。他描了很多,集了厚厚的几大本。同时,鲁迅还经常到绍兴城里的木刻作坊、印纸作坊去观看木刻作品雕版刻印的工艺过程,加深对木刻版画的了解。就这样,传统的木刻版画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少年鲁迅的心田,给了他最初的也是最深入的美术教育,赐予了他对黑白木刻版画的感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那黑与白的对比与调和,那线的律动和韵味,都深深地印在了少年鲁迅的心里,成为他终生不渝的黑白木刻情结。 一种真正的艺术上的审美趣味实质上是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体现,鲁迅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喜爱基于他童年时形成的爱好,更是他全部人生感悟和气质精神的必然的选择。在木刻作品中,鲁迅最为欣赏的是珂勒惠支②等人的新兴创作木刻。他珍藏着梅斐尔德为小说《士敏土》所作的十幅木刻版画插图的原拓,他收藏的珂勒惠支的版画在远东堪称第一。他为当时的木刻青年们提供的艺术参考也主要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这些版画以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和率直有力的刀法制造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精神的冲击力,如同在困境中不甘灭亡的猛兽高声呐喊一样,将生活于充满矛盾、混乱的社会,遭受着战争阴影威胁的人民的苦难、绝望、彷徨与抗争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眼前。这里没有绚丽的色彩粉饰,没有娇柔造作的姿态,有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愤怒之情的淋漓宣泄。画面上充满着凛冽的气质、批判的精神,也流露着一种无奈的悲凉。这些恰恰与鲁迅的精神气质相通。鲁迅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的冷峻率真的人,他生存于其中的那个时间与空间弥漫着无际涯的黑暗。许多人都感到了这种黑暗,但是鲁迅对黑暗的感受要比别的人来得更加强烈和深刻。他自小遭家庭变故,在从小康到困顿的衰落中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敏感而倔强的心灵从此蒙上终生难以除却的悲凉与孤寂的阴影。他一生求索奋斗,却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明枪暗箭的打击,险恶的环境使他运交华盖,四处碰壁。他痛感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没有窗子的铁屋子,暗无天日;像一个黑色的大染缸,什么东西放进去都黑了。“风雨如磐暗故园”,“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如磐夜气压重楼”,“万家墨面没蒿莱”,这是何等样凝重、悲苦的感觉。令人窒息的黑暗,有的人习惯了,麻木了,甚或融入其中且欣欣然,却促使着鲁迅对黑暗社会本质的深切思考,激发着他决不屈服、绝不宽容的彻底反抗精神。他说:“我常常觉得惟有‘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偏要向这些绝望作战,所以有许多偏激的声音。”③于是,他拿起如椽的笔与那黑暗抗争。他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选取创作题材,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他一边大声呐喊,一边又排遣不掉心中那团上下求索而不得的孤独与彷徨。如此的人生体验,如此的心境,恰与在地球另一面的珂勒惠支等现代木刻家们共鸣共振。这是些同样真诚敏感,同样关心人类命运,同样热爱人民的艺术家。他们心中郁积着相同的心理能量———对黑暗势力的痛恨,对人民不幸的同情。显然,这样的心理场中是难以开放出色彩缤纷,千娇百媚的艺术花朵,只能产生由粗砺、直硬、扭曲的线条构成的黑白色调的粗犷、悲怆、凄冷的艺术形象。所以虽然鲁迅与珂勒惠支等版画家艺术创作的手段不同,但是,因着一种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再由于鲁迅早年就形成的对黑白木刻的倾心喜爱,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有着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可以这样认为,鲁迅先生特别喜欢黑白创作木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精神气质上的同声相求。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同构,使得鲁迅的小说形象与珂勒惠支等人的创作木刻形象同形。他们的异曲同工是由于他们在同一个大的时代层面上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与审美选择。 鲁迅是一位艺术家,他对黑白创作木刻的钟爱也是他在艺术上取舍追求的必然。鲁迅与当时许多文艺家一样,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深谙中华艺术的精髓,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在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主张。他看重简洁、明快、刚健、质朴的文风,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将意思传给别人宁可什么也没有。他追求极概括极俭省极传神地表现对象而不去逼真到摹写对象。黑白木刻正是具有鲁迅所欣赏的艺术品格的一种艺术。黑白木刻最为简洁含蓄,它只有黑白二色,单纯之极,简洁之极,却决不单调,它把一个原本色彩绚丽的世界抽象、升华,以黑白变化去暗示那无限丰富的色彩,并由此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黑与白以比彩色更强的表现力演示出更深邃的艺术空间。而造成黑白的各种线更具有明快概括的表现力。曲直、粗细、长短、刚柔等各具韵律的线条,既勾勒着物象,又直接抒发情感,具有艺术表现的高度自由。看似单纯的艺术以最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表现着无限丰富的人类生活。这些独特的表现方法使黑白木刻能很好地贴近生活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表象,创造出容量更大,精神力量更强的艺术世界。黑白木刻具有的这些艺术特色与鲁迅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比照,不是如出自一辙吗?应该说,黑白木刻艺术的造型特点非常符合鲁迅的艺术主张,鲁迅偏爱它们是很自然的事情。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对黑白木刻的喜爱是一种源于个人爱好之上的富有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体现着他的个性气质和艺术追求,也辉映着时代的要求。这是我们理解鲁迅先生何以对黑白木刻特别钟情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他的小说中艺术形象造型富有鲜明的黑白木刻特征的原因。这对于认识和理解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有着重要意义。〔注〕 ①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②珂勒惠支(1867~1954),德国女版画家、雕塑家。毕生为人类进步事业斗争,全力关注穷苦无告的人们的问题和遭遇。版画作品吸收了表现派艺术的技巧,充分发挥黑白、线条和构图的作用,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艺术性。版画作品最早由鲁迅介绍到中国。 ③鲁迅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的信。(责任编辑 翟得尧)

鲁迅散文集_鲁迅小说要素散论

  一、鲁迅小说的环境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的,但人物的塑造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场所,任何人物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和生他养他的土地,亦即离不开环境。但环境应按什么标准来划分类别呢?一般是按它的社会和自然属性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实际上它还有其它的一些属性,像“清晰度”。根据“清晰度”这一属性,环境又可分为清晰环境和模糊环境。      1.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由人际关系构成的环境。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具体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谈社会环境主要指时代背景和风俗人情。   鲁迅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不复杂,他的白话小说均写的是“清末民初”的事,因而具有该时代的显著特征。即使是他的历史小说《世说新语》也有些许“清末民初”的色彩。例如《药》中对夏瑜劝牢头造反的语言描写“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以及对行刑士兵和待刑囚徒的服饰描写“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并且看见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就显示了明显的清末时代特征。《阿Q正传》中,确立阿Q的名字为阿Q,未庄群众对举人老爷来船的议论“……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以及对假洋鬼子,赵秀才之流混入革命党后的议论“未庄人都惊服,说这(党徽)是柿油党的顶子”,均可显示此时代特色。   鲁迅小说有许多风俗人情的描写。《孔乙己》中鲁镇人的酒店格局和喝酒习惯,《药》中由两位母亲华大妈和夏四奶奶所呈现的祭奠习俗,《社戏》中的未当家的女儿夏天要归省歇夏的习俗,《祝福》中的大年夜的祝福习俗等都是。这些描写也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和地方特色。   自然环境,主要指天气、风景、地域等非人工的因素,如风花雪月、山川大漠等。但自然有时总离不开人的开发创造,所以印有“人”的印迹,因此有些自然环境是“人造自然”,例如,房舍、花园等我们也算作自然环境。   鲁迅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继承了我国古小说写景的传统,写得非常简略。例如《故乡》中写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一句话就把江南农村萧条贫穷写了出来。此外“月下瓜地”的描写也极简洁。《社戏》中写“月夜河岸风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铺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后跑去了”,也只几句,就从嗅觉、触觉、视觉、静态和动态等各种侧面写出了景物特点。      2. 清晰环境与模糊环境   所谓清晰环境是指故事中的环境明确而清楚,历历在目,了然于心。最明显的表现是对人物活动场所的具体描绘,包括对场景的细节,乃至一些被人忽视的物件或位置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而使人们在想象中确立其空间位置。例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格局”,《祝福》中“雪景”,《故乡》中“月夜刺猹图”,《药》中“坟场”。   鲁迅小说的清晰环境描写不多,模糊环境描写居多。所谓模糊环境,指故事中环境含混、淡化。   首先鲁迅小说的模糊环境表现在社会背景的含糊上,年代不清、地域不明,读者无法了解故事发生在何年何地。我国古代作品中常出现背景不清的情况,那是因为古代为了避祸而假托某个遥远的年代的缘故。鲁迅小说有意不指明具体年代,目的是让读者获取一种普遍意义。因为鲁迅认为故事到底发生在那一年那一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大家明白在“清末民初”就行了。所以鲁迅的所有白话小说均未标明具体年代、时间。   其次,环境的模糊也会使作品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有助于表达故事的普遍意义。《一件小事》,只知故事发生在“北京一街市”,《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中屡次提取的“鲁镇”只知有浙东风貌但具体地点不明,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地方,《狂人日记》通篇由“狂人”的意识活动构成,确切的环境几乎无从显示,《药》中的环境也是隐隐约约。      二、鲁迅小说的线索特征      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脉络。有线索则故事层次清楚,浑然一体;无线索则故事结构混乱,难以卒读。所以每个故事均有一条或多条线索成为其内在的支撑筋骨。建构故事一般的线索是事、人或物,现代意识流小说还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流程为线。鲁迅小说主要是前三者。      1. 以事为线   有的小说通过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人,那么这个中心事件就是小说的线索。一般来说,传统的短篇小说喜欢设置单一的事件,通过写单一事件或其一两个波折,或解开矛盾的一两个扣子,便组成一个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的故事。鲁迅小说也有此特点。例如《一件小事》就是以“车夫救人”为线索,通过“我不屑救人”,“我发省”来演绎整个故事,揭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狭隘,歌颂劳动人民的朴实崇高伟大。《社戏》以“看戏”为线,写了几次看戏前后的经历,表达了对嘈杂难耐的城市生活的厌烦,以及对乡间淳朴清新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真挚友情的眷恋。   要注意的是以事为线,不一定就写一件事,实际上许多小说是围绕主要事件写了很多件事。《社戏》是这样,《故乡》也是。      2. 以人为线   就是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勾连小说的局部或全篇。以人为线的“人”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人一般谓之“针线人物”。   例如《孔乙己》中的“我” (小伙计),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阶段都出现,是故事中一连串笑声的目击者或参与者,起了串连孔乙己数次到店的作用,因此是“针线人物”。《祝福》中的“卫老婆子”,是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介绍人,也是祥林嫂婚姻悲喜剧的转述者,她甚至是抢卖祥林嫂丑剧的帮凶,当然也是祥林嫂成为乞丐并在大年夜死去的见证人。“卫老婆子”和整个故事相连,自然也是《祝福》的“针线人物”。      3. 以物为线   以物为线就是在小说的线索系统中强化“物”的地位,以其为故事情节转移的核心,勾连全篇。构成线索系统的物不是普遍的可有可无之物,更不是随意的附加品,而是线索系统的关键之物。它与人物的命运相关联,推动着小说的进程,并有提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促织》就是以“促织”勾连全篇的。莫泊桑的《项链》也是以“项链”为线的名篇。至于鲁迅的小说《药》,更是以“物”为线的绝例。因为一“药”(人血馒头)勾连明暗两线,讲述两个故事,表达双重主题,具有“一石二鸟”之妙。   小说大家安排“物”往往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有变化,或使物由贵变贱,或由贱变贵。“项链”是由贵变贱,“促织”是由贱变贵;“人血馒头”对明线而言是由贱变贵,对暗线而言是由贵变贱。      三、鲁迅小说的结构特色      小说的结构跟情节相关,主要表现为对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组成部分的安排。但现代小说除传统小说的线型结构外,还出现了非线型结构。线型结构分单线、双线,甚至多线;非线性分成片段式、环式、辐辏式、辐射式等等。鲁迅小说的结构有传统和现代特色兼具的特点,主要有三种结构类型:单线型、双线型和片段型。      1. 单线型   单线型指单一线索的情节结构类型。这一类型的小说,情节紧凑,人物有限,结构简单。它一般依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构思,就像一截长河,流水涌动,波浪翻滚,但河道有时也曲曲折折。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也是从看戏前写到看戏时和看戏后,按时间顺序自然组   织结构,浑然天成。      2. 复线型   复线型指有两条线索的情节结构类型。这一类型的小说可以以主副线出现,也可以以明暗线形式出现。主线,围绕主人公发生,并在故事中起支配作用;副线也贯穿整个作品,是关于次要人物的一系列事件。明线通过直接描写来展示故事,暗线通过间接描写来表达内容。如《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故乡》可认为有主、副两线,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      3. 片断型   鲁迅曾说:“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又说:“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他说的就是截取生活片断,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写法。这种片断式结构可以看作是单线型结构的一个变类。它的特点是不写一个完整故事,而是通过几个典型的事件(生活画面)来表现人物。它与单线结构的区别就在于情节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的。它分横向片断型和纵向片断型。   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按先后顺序写了孔乙己人生最后时刻几次到店的情景属纵向片断型结构;《阿Q正传》虽从总体看是纵向片断型结构,但其局部,例如从“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和“革命”等小标题看,是写阿Q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横向片断型特色。      段双全,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试分析韩少功<爸爸爸>和阿城<棋王>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分析它们与鲁迅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联系:总的来说,如果中国真的曾经出现过一阵真正的“寻根文学”的话,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开创了一种新文学体制,同样的,韩少功与啊城也打算学习。同样的,有知青经验的两人在生活的体会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区别:韩少功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更注重于作品内部的思想意境,更加的“性而上”,在这方面,和王小波有相似的地方。 阿城则是向文体的方向发展,看他的“三王”再去看他的短篇如树桩,就知道他已经开始了纯语言上的“寻根”。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鲁迅小说社戏和鲁迅写的社戏这篇课文有何区别

课文是从小说里节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