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卖炭翁的注释译文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韩愈《顺宗实录》: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时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史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宫市者,乃贞元末年最为病民之政,宜乐天《新乐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为乐天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致也。……更有可论者,此篇径直铺叙,与史文所载者不殊,而篇末不著己身之议论,微与其他者篇有异,然其感慨亦自见也。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白居易这首诗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划上有独到之处,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就把人物写活了。诗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卖炭翁的原文是什么?

《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一、原文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二、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他卖炭得来的钱都用来干什么呢?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罢了。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那日天公作美,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在拂晓时分,他就赶着车沿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去。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他们只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将整车的炭给拉走了。《卖炭翁》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麦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诗集经典的代表作。也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富含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下面大学高考网整理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麦炭翁 白居易赏析 :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以上这篇是卖炭翁 原文翻译及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白居易诗歌尽在: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朗读

唐·白居易的《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帝王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卖炭翁》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翻译?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爸爸十指黑。“翻译: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翻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翻译: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翻译: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翻译: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翻译: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翻译: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翻译: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卖炭翁的原文及意思是什么?

《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一、原文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二、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他卖炭得来的钱都用来干什么呢?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罢了。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那日天公作美,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在拂晓时分,他就赶着车沿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去。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他们只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将整车的炭给拉走了。《卖炭翁》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音

卖炭翁唐代·白居易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炭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注音:mài tàn wēng , fá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sè , 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mài tàn dé qián hé suǒ yíng ? shēn shàng yī cháng kǒu zhōng shí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kě lián shēn shàng yī zhèng dān , xīn yōu tàn jiàn yuàn tiān hán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yè lái chéng wài yī chǐ xuě , xiǎo jià tàn chē niǎn bīng zhé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niú kùn rén jī rì yǐ gāo , shì nán mén wài ní zhōng xiē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piān piān liǎng jì lái shì shuí ? huáng yī shǐ zhě bái shān ér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shǒu bǎ wén shū kǒu chēng chì , huí chē chì niú qiān xiàng běi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yī chē tàn , qiān yú jīn , gōng shǐ qū jiāng xī bù dé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bàn pǐ hóng xiāo yī zhàng líng , xì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那么《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1、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2、 卖炭翁原文。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纱一作:红绡) 3、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以上的就是关于《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卖炭翁,代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赏析 卖炭翁的原文及翻译

1、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卖炭翁翻译

译文如下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他卖炭得来的钱都用来干什么呢?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罢了。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那日天公作美,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在拂晓时分,他就赶着车沿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去。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他们只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将整车的炭给拉走了。扩展资料《卖炭翁》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关于卖炭翁的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买炭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中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中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卖炭翁译文及注释

《卖炭翁》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卖炭翁》注释:1、卖炭翁:此篇是组《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2、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4、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6、可怜:使人怜悯。7、愿:希望。8、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9、困:困倦,疲乏。10、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11、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13、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14、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16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18、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白居易诗选 卖炭翁》(白居易)全文翻译鉴赏

白居易诗选 卖炭翁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卖炭翁1 【原文】 卖炭翁,伐2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3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4?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5冰辙。牛困6人饥日已高,市7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8?黄衣使者白衫儿9。手把文书口称敕十,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十敕(chi):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绡(xiāo):生丝。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直:同「值」,价值。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著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做炭的价钱。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 *** 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 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鲜活地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著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著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著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著肚子、牵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拼音版原文及翻译

卖炭翁拼音版原文如下:卖炭翁,mài tàn wēng ,伐薪烧炭南山中。 fá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满面尘灰烟火色, 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sè ,两鬓苍苍十指黑。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卖炭得钱何所营?mài tàn dé qián hé suǒ yíng ?身上衣裳口中食。 shēn shàng yī shang kǒu zhōng shí可怜身上衣正单,kě lián shēn shàng yī zhèng dān ,心忧炭贱愿天寒。 xīn yōu tàn jiàn yuàn tiān hán 。夜来城外一尺雪,yè lái chéng wài yī chǐ xuě ,晓驾炭车辗冰辙。 xiǎo jià tàn chē niǎn bīng 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niú kùn rén jī rì yǐ gāo ,市南门外泥中歇。 shì nán mén wài ní zhōng xiē 。翩翩两骑来是谁? piān piān liǎng qí lái shì shuí ?黄衣使者白衫儿。 huáng yī shǐ zhě bái shān ér 。手把文书口称敕,shǒu bǎ wén shū kǒu chēng chì ,回车叱牛牵向北。 huí chē chì niú qiān xiàng běi 。一车炭,千余斤, yī chē tàn ,qiān yú jīn ,宫使驱将惜不得。gōng shǐ qū jiāng xī bú dé 。半匹红绡一丈绫,bàn pǐ hóng xiāo yī zhàng líng ,系向牛头充炭直。xì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卖炭翁翻译及原文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羽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二、翻译: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压着冰冻的车撤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卖炭翁翻译,越简短越好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卖炭翁》是白居易所作,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市场的残酷和黑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卖炭翁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卖炭翁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如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卖炭翁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卖炭翁 翻译

卖炭翁翻译如下:从前有一位卖炭的老人,他以在终南山砍柴烧炭来维持生活。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柴烧炭,使他过早的衰老了,头发白白的,十指黑黑的,满头满脸沾满了黑灰色的烟灰。一连几天,烧的碳都没能卖掉。灶台冷冰冰,土炕冰冰凉,肚子饿的咕咕叫。老人蹒跚地走到灶台前,揭开锅盖,目光呆滞地看着锅里,什么也没有。老人缩卷在墙角,身上只有一件满是补丁的单衣,被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仍舍不得烧一点炭来取取暖。老人抬头仰望着夜空,祈祷着上苍,再冷点吧!再冷点吧!好让我尽快地把炭卖出去,卖一个好价钱呀!可怜的老人真可谓是身无过冬衣,家无隔夜粮。清晨,老人醒来,看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的雪,他万分惊喜,双手放在胸前,感谢上苍的恩惠。他连忙备好炭车,轧着冻了冰的车辙,走在了卖炭的路上。由于路上积雪太厚,很难行进,到了正午,才赶到集市。牛也乏了,人也饿了,只好在市场门外泥泞的路旁歇歇脚。过度的寒冷、饥饿、劳累,老人倚在牛背上取取暖,不知不觉,渐渐地进入了梦乡。老人梦见自己很快把炭卖了,并且卖了一个好价钱,他赶紧买了一件过冬的棉衣,买了一包金黄的玉米面,哼着山歌,赶着牛,轻快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正在这时,老人隐约听见了一阵由远而进的马蹄声,他猛地惊醒了,看到站在眼前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带着爪牙,嚷到,"老头,起来,起来!"太监手中拿着文书,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叫老人把炭运向皇宫。可怜的`老人怒视着宫使,万般无耐地调转车头,吆喝着劳累的牛,拖着疲惫和饥饿的身子走向皇宫。这满满的一车碳,足有千余斤,宫使们硬是从老人手中抢走了。老人的心如刀割,老人在无声的哭泣却又无能为力。宫使把陈旧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算是买炭钱了。宫使们把老人赶出了宫门,他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就这样被掠夺走了。老人牵着牛,还有那连炭渣一粒不剩的炭车,含着泪,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回了终南山。

卖炭翁的翻译

dsdsd

卖炭翁的原文及翻译

买炭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中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中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卖炭翁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卖炭翁的全文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求卖炭翁的翻译及赏析?

Tanweng 白很同情人民的苦难,这只是“Tanweng”作为证据。 南山伐薪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炭得钱通过出售业务,谁的衣服口中的食物。 服装谁正单,心忧炭贱穷人愿天寒。 脚下的积雪在夜幕降临的城市,黎明驾驶汽车的碳车辙碾冰。 困人饥日牛一直居高不下,南门城破外面的泥。 凉气谁轻轻地来,黄衣使者白衫儿。 处理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将不幸的是没有被如此的迫切。 半马红纱10英尺绫,直线牛头充炭。 “Tanweng”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五十诗歌中的一首歌曲。它描述了一个老人的生活烧炭困境,露出了唐代“新宫”邪恶的。 ? ?这给我们带来了诗的开头是靠近首都长安的终南名山之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木炭居住生活非常贫困。 ? “Tanweng,伐薪南山的木炭。”木炭的人也不是土地,甚至一英寸,其上所有的生物,只有一斧一挂大车,再加上十根手指被烟花熏黑。他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一个孤独的人在南山伐薪,炭,取得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辛勤劳动可想而知。这木炭老人的生活并没有问太多,“卖炭得钱营?他的衣服口中的食物,”他只想吃有穿,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即使这样的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这是值得人们取暖,老人辛辛苦苦砍柴,烧炭,带来温暖别人,但他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希望温暖的天气总的,对不对?不,恰恰相反,是老年人的生命的力量“解读炭贱愿天寒”,他宁愿忍受寒冷,为了卖得比木炭赚钱多一点一倍。这种矛盾的心情,为Tanweng悲惨局面深刻的示范。 ? “夜来雪一尺之外,黎明开车碎冰碳辙”,真正寒冷的天气来了。一大早,他就穿上了车,踏着冰冻的路面,但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在路上他想要做什么?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想象一下在外面,他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的汽车碳未来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感觉更接近老了,我们不能等待,知道这是什么车能卖木炭,不能卖一个公平的价格。但诗人并没有马上把结果告诉我们,他让Tanweng歇下来,呼吸,并且让读者一点点平静。 然后接着写:? “谁跳舞凉气黄衣使者白衫儿?”。一个是穿着黄色太监的人,一个是穿着白衬衫太监奴才。他们假装是皇帝的命令的命令列所购商品,无论Tanweng的同意不同意,到北地赶上碳车辆。皇帝北住,赶车的是宫中太监,一个老头卖木炭有什么办法对付它! “一车炭,千余斤,宫将不幸的是没有被如此的迫切。”一千磅的木炭,才知道几千斤柴油燃烧殆尽,而这些极其沉重的木头砍了不知道多少天才来了!把柴火到木炭,其中老人和孤独的尘埃,在接下来的烟花多少折磨!但究竟是把所有的一切是它的变化? “半匹红纱10英尺绫,头系在碳值充电。”但即使纱带绫在一起三丈,这是多少天老可以值得艰苦的工作呢?这座宫殿是如此的在哪里买东西,他们只是强盗。他们采取了不只是一辆车的碳,但老人把生命的希望,剥夺了他的生命。这是一种读者惹众怒!读这首诗后,我们不禁要问:Tanweng的两鬓苍苍,这一点对他来说,能够生存在寒冷的冬天还没有值钱的奖励? ?白居易每首诗下面有“新乐府”,这首诗的主题的描述,标题序列。 “Tanweng”的顺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造成城市宫殿的人的痛苦。 “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产最无赖的方式。本来法院需要生活必需品,去私人采购官员,到镇远王朝,而不是宫廷太监做直接购买。宫里经常派出数百人的长安和流行的邻里事城市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说是“城市宫殿”,拿走了,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2英尺穿绢纱,计算奖励;有时不但不给任何报酬,但失去你的“门户钱”和“脚价钱。”因此,每家做出来,即使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店不敢做生意。

《卖炭翁》原文和翻译

《卖炭翁》原文如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如下: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早上驾着炭车碾过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两位得意洋洋的骑士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差使和穿白衣服的差役。他们手拿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驱赶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使差役们硬是要赶走。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紧紧系在牛头上充作炭的价钱。

卖炭翁翻译简短 卖炭翁的原文以及翻译

1、《卖炭翁》的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翻译:卖炭的老翁,整日在终南山上,辛辛苦苦地砍柴烧炭。高大的炭窑喷 射出火光,热浪灼人;随着滚滚的浓烟,飞散的烟灰落满了老人的身上, 日子久了,就呈现出烟熏火灼的肤色。他灰白的鬓发散乱着,反衬出黝 (yǒu)黑的手指,引人注目。卖炭得来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全家穿 衣、吃饭都指望着它啊! 老人穿的衣裳又破又薄,根本抵挡不住冬日凛 冽的寒风;可是因为担心天气转暖,木炭卖不出好价钱,可怜的老人却情 愿天气冷一些,再冷一些!终于,一夜的鹅毛大雪使城里城外积雪盈尺。抱着满怀的希望,天 刚蒙蒙亮,老人便驾着满载木炭的牛车,在冰雪上辗出车辙,匆匆地赶往 长安城。经过长途跋涉,日头已高,拉车的老牛、驾车的老翁都已疲惫不 堪,便随意歇息在南门外集市的泥泞中。忽然,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传 来,商贩们慌慌张张地四散奔逃,热闹的集市顿时一片混乱。“那两个得 意洋洋、骑着高头大马的家伙是谁啊?”老人正在疑惑地想着,只见马背 上穿着黄衣的太监带着穿着白衫的随从们,已耀武扬威地拿着文书,来 到了老人的面前。他们口中宣称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一面厉声吆喝着 老牛,命令老人将炭车赶往北边的皇宫中去。满载的一车炭,估摸有一 千多斤吧?太监们驱赶着牛车毫不可惜。老人实在心疼,却不敢不照 办。最后,半匹薄红纱,一丈粗绫罗,不值多少铜钱,被系在牛角上,充当 “收购”那车炭的价钱。今年的衣食怎么办啊?老人绝望地踯躅(zhízhú) 在寒冷的街市上……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朗读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朗读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赏析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文言文中蕴含了古时人们的思想与哲理,值得我们理解与赏析。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   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系(x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赏析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卖炭翁翻译及原文注音

《卖炭翁》翻译及原文注音如下:伐薪烧炭南山中。fáxīnshāotànnánshānzhōng。满面尘灰烟火色,mǎnmiànchénhuīyānhuǒsè,两鬓苍苍十指黑。liǎngbìncāngcāngshízhǐhēi。卖炭得钱何所营?màitàndéqiánhésuǒyíng?身上衣裳口中食。shēnshàngyīshangkǒuzhōngshí可怜身上衣正单,kěliánshēnshàngyīzhèngdān,心忧炭贱愿天寒。xīnyōutànjiànyuàntiānhán。夜来城外一尺雪,yèláichéngwàiyìchǐxuě,晓驾炭车辗冰辙。xiǎojiàtànchēniǎnbīngzhé。牛困人饥日已高,niúkùnrénjīrìyǐgāo,市南门外泥中歇。shìnánménwàinízhōngxiē。翩翩两骑来是谁?piānpiānliǎngjìláishìshuí?黄衣使者白衫儿。huángyīshǐzhěbáishānér。手把文书口称敕,shǒubǎwénshūkǒuchēngchì,回车叱牛牵向北。huíchēchìniúqiānxiàngběi。一车炭,千余斤, yìchētàn,qiānyújīn,宫使驱将惜不得。gōngshǐqūjiāngxībúdé。半匹红绡一丈绫,bànpǐhóngxiāoyízhàng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jìxiàngniútóuchōngtànzhí。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卖炭翁》简介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其题下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韩愈《顺宗实录》云: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时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史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卖炭翁》

卖炭翁原文注音及翻译

卖炭翁原文注音是:mài tàn wēng , fá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sè , 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mài tàn dé qián hé suǒ yíng ? shēn shàng yīchángkǒu zhōng shí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kě lián shēn shàng yī zhèng dān , xīn yōu tàn jiàn yuàn tiān hán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yè lái chéng wài yī chǐ xuě , xiǎo jià tàn chēniǎnbīng zhé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niú kùn rén jī rì yǐ gāo , shì nán mén wài ní zhōng xiē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piān piān liǎng jì lái shì shuí ? huáng yī shǐ zhě bái shān ér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shǒu bǎ wén shū kǒu chēng chì , huí chē chì niú qiān xiàng běi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yī chē tàn , qiān yú jīn , gōng shǐ qū jiāng xī bù dé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bàn pǐ hóng xiāo yī zhàng líng , xì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如下: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满脸的灰尘都是被烟烧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黢黑。卖炭得钱很少,还不够买身上的衣服和粮食。可怜卖炭翁身上穿的单薄,却一直希望天气能更冷一些,担心自己的炭卖不出好价钱。夜晚城外的积雪已经达到一尺厚,炭车经过时压出了一道道辙。人和牛都已经很疲倦了,在市场南门外的泥地上休息。有两位翩翩公子驾着高头大马过来,他们是谁?是皇上身边的宦官。手中拿着文书说是皇帝的诏书,拉着牛带着炭就向北走。一车炭有几千斤,宫人一点也不珍惜,半匹红绡一丈绫,就将炭买走了。

卖炭翁原文及注释

卖炭的人 卖炭的人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是怎样的?

卖炭翁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他卖炭得来的钱都用来干什么呢?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罢了。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那日天公作美,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在拂晓时分,他就赶着车沿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去。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他们只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将整车的炭给拉走了。

卖炭翁翻译

卖炭翁Sell carbon Weng。望采纳!

卖炭翁的翻译

《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一、原文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二、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他卖炭得来的钱都用来干什么呢?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罢了。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那日天公作美,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在拂晓时分,他就赶着车沿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去。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他们只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将整车的炭给拉走了。《卖炭翁》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卖炭翁卖油翁,二翁合办大公报,下联

下联:车前草炙甘草,两草共煎去湿汤

《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卖炭翁的全诗

《卖炭翁》的全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白居易 卖炭翁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6、苍苍:苍白。 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9、辗(niǎn):同碾,碾压。 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j):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9、回:调转。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 26、直:通值,价格。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白居易 白云泉 《白云泉》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翻译: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 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 何要奔冲山下去, 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赏析: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 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古诗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评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声色狗马外,其馀一无知。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7、《杂曲歌辞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8、《杂曲歌辞离别难》 绿杨陌上送行人,马去车回一望尘。 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沾巾。 9、《杂曲歌辞乐世》 管急丝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 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 10、《杂曲歌辞何满子》 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11、《杂曲歌辞竹枝》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12、《杂曲歌辞杨柳枝》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3、《杂曲歌辞小曲新词》 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 圣明千岁乐,岁岁似今年。 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 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 14、《贺雨》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 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 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 元年诛刘辟,一举靖巴邛。 二年戮李锜,不战安江东。 顾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 或者天降沴,无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 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 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 宥死降五刑,责己宽三农。 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 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 欢呼相告报,感泣涕沾胸。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 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 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 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皇天与后土,所感无不通。 冠佩何锵锵,将相及王公。 蹈舞呼万岁,列贺明庭中。 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 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15、《哭孔戡》 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 我是知戡者,闻之涕泫然。 戡佐山东军,非义不可干。 拂衣向西来,其道直如弦。 从事得如此,人人以为难。 人言明明代,合置在朝端。 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 惜哉两不谐,没齿为闲官。 竟不得一日,謇謇立君前。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 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贤者为生民,生死悬在天。 谓天不爱人,胡为生其贤。 谓天果爱民,胡为夺其年。 茫茫元化中,谁执如此权。 16、《羸骏》 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17、《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18、《答友问》 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19、《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馀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20、《赠樊着作》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着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着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卖炭翁 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外貌,内心活动和遭遇等方面加以分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一般叙事诗往往失之语言的臃肿和拖沓。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又准确。“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系”和“充”两个字意味特别深长,卖炭翁拒绝收受“纱”和“绫”,蛮不讲理的宫使硬把它“系向牛头”,“纱”和“绫”本不是“炭直”,巧取豪夺的坏蛋却把这在宫中无用的烂绸之类拿来充数抵价。揭露宫使暴行的另外两句诗中,诗人连用了五个动词,“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宫使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使卖炭翁没有回话的余地,从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中,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同时,在对比之下,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也更加突出了。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3428.htm

卖炭翁故事复述60字

同学,你们语文老师知道你这么干么?考试的时候可以问百度知道么?

卖炭翁拼音版

mai tan weng。。。。。。。。。。

卖炭翁赏析是什么?

《卖炭翁》赏析如下:作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对此做了形象的反映和揭露,体现了对宫市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这首叙事诗在艺术上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特色:叙事简洁,矛盾突出,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层次清晰。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卖炭翁》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卖炭翁人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的主要人物是卖炭翁,其次还刻画了宫中太监的形象。卖炭翁,是一个靠伐薪烧炭为生的老人。他靠的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保障。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也难以实现。他穿着单薄的衣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宫中太监的形象。“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个骑马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表现了他们专横跋扈、狐假虎威的性格特点。“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就是强盗。卖炭翁

白居易的《卖炭翁》的意思

kojjkkjlkjlkjlk;l;;jkl

卖炭翁文言文翻译注释

1. 古文《卖炭翁》的全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净水听音 【原文】卖炭翁⑴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 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 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 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 半匹红绡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词句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⑻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⒀把:拿。 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 2. 《卖炭翁》译文 第一种 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虽然)衣服十分单薄,心里担忧木炭的价钱太便宜,(却)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天刚亮,(老人)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往长安)。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人(才赶到)集市南门外,(累得)就在泥泞里歇息(喘口气)。 潇洒轻快而神气的两个骑马前来的人是谁?(原来是)(穿)黄衣服的出使宫市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年青的侍从。(他们)手里拿着(官府)公文,嘴里高声说着皇帝的命令,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赶走了,(老人)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宫市使者)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绸,往牛头一挂就充抵了(一车)炭的价钱。 第二种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3. 急需《卖炭翁》译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ai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有位卖炭du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zhi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dao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回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答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4. 文言文卖炭翁原文与白话文 【原文】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5. 《卖炭翁》译文 第一种 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虽然)衣服十分单薄,心里担忧木炭的价钱太便宜,(却)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天刚亮,(老人)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往长安)。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人(才赶到)集市南门外,(累得)就在泥泞里歇息(喘口气)。 潇洒轻快而神气的两个骑马前来的人是谁?(原来是)(穿)黄衣服的出使宫市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年青的侍从。(他们)手里拿着(官府)公文,嘴里高声说着皇帝的命令,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赶走了,(老人)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宫市使者)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绸,往牛头一挂就充抵了(一车)炭的价钱。 第二种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6. 卖炭翁原文及注释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7. 卖炭翁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8. 卖炭翁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来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源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bai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du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 手把zhi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dao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 谁有白居易< >的译文,如能提供,将感激不尽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 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 “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 10. 卖炭翁翻译以及原文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 *** 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卖炭翁》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诗人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塑造出了宦官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蛮不讲理的形象,与生活在基层的卖炭老翁形成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扩展资料整首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将卖炭老翁与宦官爪牙的形象塑造的尤为生动,引人深思。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整首诗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当时宦官专权的强烈不满。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不愧是白居易,现如今捧书品读《卖炭翁》,仍能为之动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卖炭翁

卖炭翁赏析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卖炭翁原文及译文

《卖炭翁》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卖炭翁古诗原文、翻译、赏析作者白居易是谁?

《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一、原文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二、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他卖炭得来的钱都用来干什么呢?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罢了。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那日天公作美,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在拂晓时分,他就赶着车沿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去。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他们只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将整车的炭给拉走了。《卖炭翁》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出自卖炭翁的四字成语?

满面尘灰两鬓苍苍牛困人饥

卖炭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狂风卷着雪花呼呼地刮着,天色又阴又暗,寒冬来临了。一个卖炭的老翁拿着把又破又旧的斧头,吃力地砍着柴。终南山上积雪茫茫,并无人烟。只有这老人家还在辛勤地劳动,只见满面尘灰几乎遮盖住了他那苍苍的两鬓,十个被煤染黑了的手指在这冰雪天地却十分明显。要问这卖炭的老翁为何如此辛劳?不为别的,只为了吃饭穿衣。可怜他身上只穿了一件旧单衣,还为炭贱卖不出去而希望天更加寒冷。的确,老天终于开了眼,夜里暗暗降了场一尺深的雪。这老翁一大早便推着炭车进城卖炭,谁知厚厚的雪地里已经留下一道道车辙印了。狂风还是凶猛地吼着,像一只要吃人的野兽。走到中午,人和牛都又饥又饿,便在集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突然,有两个大汉骑马飞驰而来。只见他们人高马大,气势汹汹,原来是两个宫使大人。其中一个瞥了一眼那满车的炭,抖了抖身上的雪,道:“这天儿可真冷,这炭不错,赶快买了拿回宫去,我可不愿在这鬼天气中多待一会儿。”另一个手里拿着张公文的人冲着那卖炭老翁冷冷地说:“嘿,老头儿!我们可是宫里的,瞧这是公文,皇帝派我们来买你的炭,是不希望你在这大冷天等着。”说完,二汉吆喝着拉转牛头,急急把牛车拉走了。一车炭有千余斤,然而老翁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把炭拉走了,望着留下作炭价的那半匹红绡一丈绫子,老翁只苦笑几声。寒意仿佛更浓了。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唐诗吗?还是词?

是唐朝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

《卖炭翁》译文

分类: 艺术 问题描述: 我要译文,不要词语注解 解析: 第一种 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虽然)衣服十分单薄,心里担忧木炭的价钱太便宜,(却)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天刚亮,(老人)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往长安)。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人(才赶到)集市南门外,(累得)就在泥泞里歇息(喘口气)。 潇洒轻快而神气的两个骑马前来的人是谁?(原来是)(穿)黄衣服的出使宫市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年青的侍从。(他们)手里拿着(官府)公文,嘴里高声说着皇帝的命令,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赶走了,(老人)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宫市使者)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绸,往牛头一挂就充抵了(一车)炭的价钱。第二种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请问:卖炭翁这首诗主要描写什么?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简析: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一共五十首。这一组诗,绝大部分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他担任左拾遗时作的。《卖炭翁》是这组诗当中的一首。它通过一个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所谓“宫市”,就是官吏强买人民的货物。《卖炭翁》是通过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它和《轻肥》、《买花》两诗以一批权责为描写题材的稍有不同。作者对这老翁的刻画,先写他的外貌,次写他的思想活动,再次就写他赶车的行动及其不幸的遭遇。不管是对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或是环境的渲染,都颇见功夫。比如,“满面”二句,仅仅十四个字就把卖炭老翁的外貌特征勾画出来了,既体现了烧炭劳动的特点,又体现了人物的年龄、体质。“夜来”二句,写出了北方天寒地冻的景象,也体现了冰天雪地的赶车之苦。特别是对心理矛盾的刻画,更有其独到之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不愿而又不能不愿的心理矛盾有力地反衬出卖炭翁生活的极端困苦。借助于这一矛盾来揭露封建社会生活本质,既深刻,又显得新鲜动人,不落旧套。至于诗的结尾,也有别于其他诗篇,作者没有在诗末发议论,而是在叙述事实中结束,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这就显得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卖炭翁。伐新烧炭南山中。求全诗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隋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古诗翻译全文

《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一、原文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二、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都是灰尘,再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他卖炭得来的钱都用来干什么呢?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罢了。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那日天公作美,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在拂晓时分,他就赶着车沿着铺满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赶去。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有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车的炭就往皇宫走。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他们只用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将整车的炭给拉走了。《卖炭翁》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古诗《卖炭翁》的古诗背景,,疑问卖炭翁没家人孩子吗,,

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叙述了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白居易借诗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卖炭翁扩写

在网上查一下

卖炭翁的意思

卖炭翁的解释 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卖炭翁辛苦烧炭却被太监强行贱价收购的 经过 ,揭露当时“宫市”的 黑暗 横暴, 抨击 统治者及其爪牙肆意掠夺的罪行。诗中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善用比衬手法。 词语分解 卖的解释 卖 (卖) à 拿 东西 换钱,与“买” 相对 :卖菜。卖身。 买卖 。卖方。卖狗皮 膏药 (喻说得好听, 实际上 是 骗人 )。 背叛祖国、亲友或自己的 良心 :卖友,卖国求荣。卖身 投靠 。 尽量 使出力气:卖力。卖命。卖劲儿。

《卖炭翁》的作者是谁,全诗是什么内容

卖炭翁白居易 (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卖炭翁”?拼音版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mài tàn wēng ,fá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sè ,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mài tàn dé qián hé suǒ yíng ?shēn shàng yī shang kǒu zhōng shí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kě lián shēn shàng yī zhèng dān ,xīn yōu tàn jiàn yuàn tiān hán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yè lái chéng wài yī chǐ xuě ,xiǎo jià tàn chē niǎn bīng 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niú kùn rén jī rì yǐ gāo ,shì nán mén wài ní zhōng xi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piān piān liǎng qí lái shì shuí ?huáng yī shǐ zhě bái shān ér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shǒu bǎ wén shū kǒu chēng chì ,huí chē chì niú qiān xiàng běi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yī chē tàn ,qiān yú jīn ,gōng shǐ qū jiāng xī bú dé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bàn pǐ hóng xiāo yī zhàng líng ,xì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赏析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百姓受剥削的社会现实,揭露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卖炭翁的意思

卖炭翁的意思:《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乐天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注释(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备注:也有网民称呼著名活性炭企业CEO王兆拓为“新时代的卖炭翁”)(2)伐:砍伐。(3)薪:柴。(4)南山:城南之山。(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6)苍苍:苍白。(7)得:得到。(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9)辗(niǎn):同“碾”,碾压。(10)愿:希望。(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12)困:困倦,疲乏。(13)市:集市。(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15)骑(jì):骑马的人。(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17)把:拿。(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19)回:调转。(20)叱:吆喝。(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22)驱将:赶着走。(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25)系:挂。(26)直:通“值”,价格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5)苍苍:苍白。  (6)得:得到。  (7)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8)辗(niǎn):同“碾”,轧。  (9)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0)困:困倦,疲乏。  (11)市:集市。   (12)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3)骑(jì):骑马的人。  (14)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5)把:拿。  (16)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7)回:调转。  (18)叱:吆喝。  (19)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20)驱将:赶着走。  (21)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22)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4)系:挂。  (25)直:同“值”,价格。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 《卖炭翁》诗意图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唯恐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堆满积雪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车轮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得意洋洋的正往这面走的骑马的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几千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作品中心是: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白居易卖炭翁写作背景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反差。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卖炭翁的意思

伐:砍伐。营:经营。贱:便宜。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卖炭翁赏析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卖炭翁是怎样的人

卖炭翁是一个凄楚悲苦,痛恨官吏残暴的老人

卖炭翁内容概括

一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上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呢?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卖炭翁古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⑵。满面尘灰烟火色⑶,两鬓苍苍十指黑⑷。卖炭得钱何所营⑸?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⑹,心忧炭贱愿天寒⑺。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⑻。牛困人饥日已高⑼,市南门外泥中歇⑽。翩翩两骑来是谁⑾?黄衣使者白衫儿⑿。手把文书口称敕⒀,回车叱牛牵向北⒁。一车炭,千余斤⒂,宫使驱将惜不得⒃。半匹红绡一丈绫⒄,系向牛头充炭直⒅。

卖炭翁的作者是谁?

白居易

卖炭翁人物形象

《卖炭翁》人物形象,详细介绍如下:一、《卖炭翁》形象分析:1、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2、“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3、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二、《卖炭翁》文章介绍:1、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2、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文言文卖炭翁原文与白话文

原文: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谁知道 卖炭翁 的解释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谁知道《卖炭翁》的全诗?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验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简析: 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一共五十首。这一组诗,绝大部分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他担任左拾遗时作的。《卖炭翁》是这组诗当中的一首。它通过一个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所谓“宫市”,就是官吏强买人民的货物。 《卖炭翁》是通过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它和《轻肥》、《买花》两诗以一批权责为描写题材的稍有不同。作者对这老翁的刻画,先写他的外貌,次写他的思想活动,再次就写他赶车的行动及其不幸的遭遇。不管是对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或是环境的渲染,都颇见功夫。比如,“满面”二句,仅仅十四个字就把卖炭老翁的外貌特征勾画出来了,既体现了烧炭劳动的特点,又体现了人物的年龄、体质。“夜来”二句,写出了北方天寒地冻的景象,也体现了冰天雪地的赶车之苦。特别是对心理矛盾的刻画,更有其独到之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不愿而又不能不愿的心理矛盾有力地反衬出卖炭翁生活的极端困苦。借助于这一矛盾来揭露封建社会生活本质,既深刻,又显得新鲜动人,不落旧套。至于诗的结尾,也有别于其他诗篇,作者没有在诗末发议论,而是在叙述事实中结束,让事实本身来说话,这就显得更含蓄,更发人深思。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的全诗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作者:唐·白居易诗歌赏析此诗为唐代白居易《新乐府》第三十二首。作者在自序中说:“苦宫市也”。“宫市”是唐代最高统治者掠夺百姓财物的一种制度。原来,由官吏主管购买东西;贞元末年,由宦官专管此事。他们派几百“白望”去市场,看见卖的东西就以“宫市”名义拿走,只付很少代价;同时还要索取“门户”和“脚价”钱,致使有些卖主空手而回。本诗就控诉了“宫市”之苦。诗中写一个老头,为了生活在南山砍柴烧炭。他虽然衣服单薄,但为了炭多卖点钱还是希望天寒。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于是一早就赶上牛车把炭拉到市场。然而这时来了宦官派的“使者”,强令他把炭送进宫去,一千多斤炭才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作品通过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宫市”制度。《卖炭翁》古诗带拼音卖炭翁拼音版正版如下:卖炭翁,màitànwēng,伐薪烧炭南山中。fáxīnshāotànnánshānzhōng。满面尘灰烟火色,mǎnmiànchénhuīyānhuǒsè,两鬓苍苍十指黑。liǎngbìncāngcāngshízhǐhēi。卖炭得钱何所营?màitàndéqiánhésuǒyíng?身上衣裳口中食。shēnshàngyīshangkǒuzhōngshí可怜身上衣正单,kěliánshēnshàngyīzhèngdān,心忧炭贱愿天寒。xīnyōutànjiànyuàntiānhán。夜来城外一尺雪,yèláichéngwàiyìchǐxuě,晓驾炭车辗冰辙。xiǎojiàtànchēniǎnbīngzhé。牛困人饥日已高,niúkùnrénjīrìyǐgāo,市南门外泥中歇。shìnánménwàinízhōngxiē。翩翩两骑来是谁?piānpiānliǎngjìláishìshuí?黄衣使者白衫儿。huángyīshǐzhěbáishānér。手把文书口称敕,shǒubǎwénshūkǒuchēngchì,回车叱牛牵向北。huíchēchìniúqiānxiàngběi。一车炭,千余斤,yìchētàn,qiānyújīn,宫使驱将惜不得。gōngshǐqūjiāngxībúdé。半匹红绡一丈绫,bànpǐhóngxiāoyízhàng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jìxiàngniútóuchōngtànzhí。卖炭翁白居易拼音版卖炭翁拼音版正版如下:卖炭翁,màitànwēng,伐薪烧炭南山中。fáxīnshāotànnánshānzhōng。满面尘灰烟火色,mǎnmiànchénhuīyānhuǒsè,两鬓苍苍十指黑。liǎngbìncāngcāngshízhǐhēi。卖炭得钱何所营?màitàndéqiánhésuǒyíng?身上衣裳口中食。shēnshàngyīshangkǒuzhōngshí可怜身上衣正单,kěliánshēnshàngyīzhèngdān,心忧炭贱愿天寒。xīnyōutànjiànyuàntiānhán。夜来城外一尺雪,yèláichéngwàiyìchǐxuě,晓驾炭车辗冰辙。xiǎojiàtànchēniǎnbīngzhé。牛困人饥日已高,niúkùnrénjīrìyǐgāo,市南门外泥中歇。shìnánménwàinízhōngxiē。翩翩两骑来是谁?piānpiānliǎngjìláishìshuí?黄衣使者白衫儿。huángyīshǐzhěbáishānér。手把文书口称敕,shǒubǎwénshūkǒuchēngchì,回车叱牛牵向北。huíchēchìniúqiānxiàngběi。一车炭,千余斤,yìchētàn,qiānyújīn,宫使驱将惜不得。gōngshǐqūjiāngxībúdé。半匹红绡一丈绫,bànpǐhóngxiāoyízhàng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jìxiàngniútóuchōngtànzhí。卖炭翁原文全文全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扩展资料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卖炭翁

请问卖炭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卖炭翁的思想感情:通过卖炭翁的经历,深刻揭露了“宫廷市场”的腐败本质,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赏析: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描写卖炭翁的诗句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1、辙:(zhé)2、敕:(shì)3、系:(xì)[评析]《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