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

阅读 / 问答 / 标签

2015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真题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   A、主体 B、理论   C、客体 D、实践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德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A、实事求是 B、科学严谨   C、唯物主义 D、与时俱进   4.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属于( )   A、本体论问题 B、价值论问题   C、认识论问题 D、方法论问题   5.列宁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肯定了物质的( )   A、客观实在性 B、主体依赖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6.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是( )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   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主观的 B、实践的   C、精神的 D、机械的   8.认识的本质的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基于客体的主观创造 D、主体的内心体验   9.认识的主体是( )   A、—切具有能动性的存在物 B、自我意识   C、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主体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   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之间的对立,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提出了( )   A、发展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2.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而无法达到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这种观点在认识论上属于(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机械反映论 D、旧唯物主义   13.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句话表明(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14.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多元决定论 D、庸俗进化论   15.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心理 B、思想体系   C、意识形态 D、群体意识   16.科学属于生产力系统中的( )   A、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渗透性因素   17.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质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1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 )   A、领袖观点 B、群众观点   C、民族观点 D、革命观点   19.使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 )   A、交换属性 B、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20.英国自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建立 B、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相对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生产相对不足 D、生产绝对不足   2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 )   A、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B、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23.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 )   A、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帝国主义阶段 D、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25.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在( )   A、生产力方面的新变化 B、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   C、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变化 D、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   2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诸种新变化属于(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质变   D、资本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7.垄断利润本质上来自于( )   A、垄断组织创造的价值 B、海外企业的利润   C、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D、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28.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C、共产主义的政权形式 D、所有社会成员当家作主   29.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除两极分化 D、消灭剥削   30.卖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   A、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B、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C、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   B、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C、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D、是否得到当前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可   32.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联系,这种联系是( )   A、偶然的 B、本质的   C、必然的 D、稳定的   33.真理的属性包括( )   A、客观性 B、多元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34.以下选项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自由和理性是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35.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   A、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B、形成商品的价值   C、形成商品的价格 D、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36.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包括( )   A、物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B、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   C、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D、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价值   37.20世纪上半期比较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 )   A、辛迪加 B、托拉斯   C、卡特尔 D、康采恩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有( )   A、财政政策 B、行政法规   C、货币政策 D、—定程度的国民经济计划化   39.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在于( )   A、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B、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具体国情不同   C、时代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40.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共同的基本特征包括( )   A、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B、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C、都要消灭剥削制度   D、都必须遵从市场经济规律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3.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44.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阐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试述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1、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成长于不同的家庭,出于很多原因,或溺爱,或贫穷,或忙碌,很多人到了大学的时候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可能是少有偏颇,深入的思考自己的三观并对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三观,可以对我们有指导意义。2、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说白了,这就是说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你的行为就是什么样的,所谓相由心生。3、过程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当我们面临痛苦,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痛苦不仅会产生和发展,也终将会消亡或转化,所以不要走极端。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一定要多实践,多去做,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在毕业之后,面临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坚持住利用好这一点尤其重要。5、意识不能决定物质,但是可以创造物质。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应用,就是体现在我们的梦想上,只有我们先有梦想这种意识,成功之后便有了相应的物质。6、认识事物的矛盾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一点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和重要的。很多事情发生了,我们往往希望他只是好的,当时往往福祸相依,从容或许是最好的面对方式。

马克思主义原理所涉及到的方法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4、树立全局观念,同时也要发挥局部作用;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6、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7、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   8、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4、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15、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我觉得公平和爱。但这样的路还有多远,只有他老人家知道了,我们是无从得知了。

马克思主义原理 真理的本质是?

人人平等

马克思主义原理

给这么大一个问题,却一个悬赏分都不给,没几个人高兴回答的。我就解决你第一个问题:由于,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惹起的,并能惹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必然性中,因果关系明白,肯定的缘由总能得到肯定的结果。 必然性中,因果关系不明白,一个结果,可能是预料之外的缘由惹起的。 固然在必然性中,因果关系不明白,但总会是一定的缘由惹起的结果产生,因此,无论在必然性还是在必然性中,因果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

求助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道题

1、反映了关于事物发展的哲学问题,第一个材料肯定了事物发展在形式上的周期性,但否定了内在本质的不同;第二个材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原有事物的否定;第三个材料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2、(先把课本上量变质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的定义写上)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在形式上呈现周期的相似性,在第一个材料中,虽然“晒太阳”的形式是相似的,但两种状态下的生活质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渔夫却忽略了这一点。根据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诞生的过程,即对旧事物的否定,在第二个材料中,这句诗表达了人生意义升华的发展过程,由生命到爱情,再到自由,是一个不断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根据量变质变原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相对稳定的时期,而质变是事物飞跃的阶段。在第三个材料中,对梵高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一个缓慢量变的过程,以至于在梵高死后,这种认识才发生质变,使他的艺术成就被世界所认可。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念为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精髓,是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所谓的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马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政审工作严格,甚至查三代体现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原理

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政审工作严格,甚至查三代体现了集中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为什么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

因为;1.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细观当下社会,随着网络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而这些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而这些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原理的原因,马克思原理作为当今社会先进的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大学生去学习。所谓的大学生就是学习了很多先进知识的一类人,而马克思主义就是用来教育我们的一种原理,防止我们走歪路。2.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更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对其加以灵活的运用。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马克思主义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3.对于生活来说,则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力性,刻苦去学习,拥抱远大的理想。在学习生活中,当我们遇见一些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分析事物发生的原因与结果,,抓住最本质的问题,从而灵活的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4.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在肯定马克思根本思想的正确性的同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去不断的发现其中的不足,去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也正是马克思中国化原因所在。5.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学说,而不是我们想要发财的学说,往小了说,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的真心健康,往大了说,马克思主义可以用来改变世界。6.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结合实际行动去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更要在时代发展的发展中完善马克思主义。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脚踏实地,心怀梦想梦想,勇敢前行!

求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的重点?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九:资本积累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十二:经济危机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第五章一:垄断⑴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⑵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五:经济全球化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⑵ 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一:无产阶级革命⑴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⑵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七章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二: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一个社会现象 论文1500字以上大神们帮帮忙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市场经济机制确立以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发展过程,它给我国带来的活力、生机、社会进步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惟利是图、商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人们虽然都知道商业要有诚信,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诚信的美德和诚信的传统以及一些基本的诚信原则,并且都知道诚信的价值和没有诚信的严重后果,但由于利益的巨大诱惑以及没有商业诚信的有效控制机制,诚信原则得不到落实,商业中仍然存在大量假冒伪劣、合同违约、行贿受贿、虚假披露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败坏了商业信誉,造成了商业市场秩序的紊乱,商业诚信缺失的危机已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经济运行,影响大众的生活质量,引起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种情况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正是基于此种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国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质量万里行”活动,针对商业部门进行了“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并提出了进行商业诚信建设的一些方案。 对以上问题各方面学者、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但从总体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诚信原则的探讨、对诚信及诚信机制价值的认定、对市场秩序的关怀等方面,多数是从社会教育和道德的角度予以关注,但考虑如何从机制上克服市场“缺少诚信”的研究就比较少见,有关诚信机制的构建、运行的研究成果较少,而直接涉及商业诚信机制研究的内容就更少,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很好地阐释现代商业诚信机制的有关机理,也未能很好地研究出现代商业诚信机制建设的完整方案。 而事实上,只有认真研究现代商业诚信机制的有关机理,迅速推出商业诚信机制建设的可行方案,从机制上入手,从根源上入手,保证商业诚信的实行,才是唯一科学的办法。而这也正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保障社会广大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但商业作为经济流通的枢纽,是社会交流最大的窗口,涉及到生产、消费的各个方面,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因此,商业诚信机制的建立不是商业部门单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商业部门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联系社会各部门,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解决,这意味着健全我国商业诚信机制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投入巨大的努力。 法律方面的建设 要在我国社会培养和建立完善有效的诚信体系,必须跳出道德化诚信的传统框架,向制度化诚信迈进。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机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良心谴责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客观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体系和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各种非诚信行为要有明确的法律规范、限制和惩处措施,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司法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当社会成员普遍感受到任何不守诚信的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时候,竭诚守信才会成为一种风尚,诚信原则才会逐渐深入人心,诚信机制才具有其基本功能。必须强化法律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最重要的是物权法与债权法、合同法与侵权法、企业破产法与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要制定一部完善的侵权法,以便在确定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损害赔偿与损失赔偿、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等方面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对失信和侵权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商业信用的有关法律机制。完善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把信用体系建设纳入立法规划,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修改完善与信用管理有关的《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严惩中介机构的失信行为。应制定更明晰的法律细则,简化有关法律程序,使商业诚信问题的解决能在法律上找到依据,并找到解决的途径。加快对有关投诉、案件的处理,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政府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诚信机制建立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的诚信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其次,政府是经济组织诚信工程的最有力的倡导者或推动者,政府是公众的机构,也只有政府更适合于作为诚信结果公正性的主要监督者;再者,政府及其相关执法、管理机关具有对假冒伪劣商品交易和欺诈性的交易行为及结果进行约束与惩罚的职能,对社会诚信的维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本身还存在各种职能不清的问题,因此未能很好地发挥在诚信机制建设方面的应有作用。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还存在政企不分、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信息数据开放度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本身不健全,缺乏失信处罚机制等。 因此,首先要分清和履行政府应尽的各项职能。要尽快地使政企分离,政府不能插手、干预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为商业提供服务上,把力量集中于市场环境的管理上,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起好诚信的示范作用。要加强对个人特别是对公务员的信用教育,尽快建设出良好的信用政府形象。 国有银行应真正实现企业化,实现大中小银行并轨,完善国家信用体制和民间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商业机制与国际接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管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自然人,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分配自己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否则失信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信用管理方面,政府应该有更多的介入,要尽快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制定诚信机制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企业信用记录制度、信用监督制度、信用警示制度、信用激励制度等,要建立信用等级制度,让信用成为企业的通行证,如果等级不好就等于自杀,淘汰出局。要让有不良信用的企业自觉的弥补信用。从而把信用销售作为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形式加以推广和普及,引导企业树立"信用是品牌、信用是财富、信用是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缩短我国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有关部门应出台科学的管理办法,对商业市场进行科学的价格管理。如规定商家必须明码标价,标明主要产品的厂家或批发商、地址、电话等,以便进行价格查询。同时,政府应与各行业联系,对各类商店的价格进行监督检查。要监督推行理赔制度,各商店要有明确合理的理赔规章,对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或进行价格欺诈要有严格的理赔措施。要让商家自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果商家没有这种措施或不采用这种措施,管理部门就应该采取取缔其营业资格之类的强硬措施,以便确保市场秩序。如果消费者发现这种情况,就可以对商家或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投诉,法律部门可以对他们绳之以法。如果这样,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肯定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价格欺诈也不会再有市场,谁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呢。当然,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是非常艰巨的,需要调动政府各部门来完成工作,因此,要有一个政府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这类有关问题,以保证市场的和谐有序。 商业行业方面的自律 要健全、完善商业自律的组织运行机制。要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打击不道德者的恶行,维护商业秩序,建设高度文明的商业环境,从建立、完善商业行业自律机构着手是很重要的,行业对自己的事情是最清楚的,也最有发言权,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行业内部解决。我们的行业自律机构应建立业内资信系统,设立职业从业记录、经营档案,对业内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提出警示或进行有关处理,并及时跟踪备案,这样在业内形成权威,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要让有德者得到荣誉,要让不道德者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让他们在商业行业没有容身之地。 就商业企业方面而言,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都还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因此,要加强企业内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进行商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充分认识诚信资源的价值,正确选择竞争方式,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管理与监督,提升自身素质。要使商业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职责,自觉建立商业企业的诚信自控机制,做到自觉地诚信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 社会方面监督管理 目前,在社会方面,一个总的形势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淡漠,因此,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诚信意识也是商业诚信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商业诚信是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并加强全社会的监督管理是必然的举措。各银行、社会中介机构应建立、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对商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把握、控制,预防问题的发生。新闻媒介、消费者都应该加入到这个监督管理的行列中来,以完善商业诚信机制的运行。全社会对商业诚信的宣传引导应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也将使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好转。 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良好的诚信环境,主要应该归功于西方国家长期形成的制度规范的作用。有过西方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经济活动中,信用与每一个人须臾不能分离。申请家用电话、管道煤气、电、水、租房等,都需要个人信用。公司贷款、贸易资金往来,更要资信担保。而且,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底下。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是,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却是从一而终的。一旦发现作假或欺骗,个人信用便会遭受怀疑,出现信用危机。到那时,个人的前途将会处处受阻,举步维艰。这就是说,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维护诚信、建设诚信,才是商业诚信机制成功运行的关键。 诚信机制是个应用型的东西,关键是实际操作,而要使诚信机制具有实际价值,具有可操作性,并非某方面努力就可实现,而要靠多方合作,因此,我们说诚信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商业诚信机制的运行需要一种联动机制,它需要有关法律机制、政府管理机制、行业自律机制、企业自控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的共同作用、配合运行,才能真正有效。针对我国目前的商业诚信机制缺失情况,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要在深入调查我国目前的商业信用状况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出目前商业诚信机制缺失的症结所在,然后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存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体系和社会道德状况等,根据商业诚信机制运行的内在规律,提出相应对策,并着手构思商业诚信运行机制的模式,以使这种机制规范化运转,使之既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又具有实效、具有真正的可操作性和社会实用价值。本研究是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进行的,希望为我国现代商业诚信机制的建设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意见,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对我国现代商业的繁荣发展产生有利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我的影响论文1500字

记忆里的马克思,是挂在墙上的严肃画像,和恩格斯并列着;记忆里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小到大政治课本里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记忆里身边的马克思主义,是天天在耳边回响的“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从来不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己有任何实质的相关,更无法理解其会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那时的马克思主义,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进入大学,学新闻.于是,我始料不及,却又是急不可待的冲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推开新闻学的大门,是一个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交汇杂糅的世界.无论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角度,或者人类思想史的传衍变迁——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任何一个视角,任何一条通往现代文明的道路上,马克思及其理论都是必经之所.同时,作为新闻学学科本身而言,和马克思及其理论的关系只可用四个字形容——“密不可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而且还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家、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伟大的实践者.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活动,始终伴随着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报刊活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战斗岁月中,他们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有十余家,先后为近百家各国报刊撰写稿件.在长期的报刊活动实践中,他们通过撰写的大量文章、文件和信件,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职能以及工作原则、规律等等阐发过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时间,可是其中的许多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这种方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就是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放在当时所处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和分析它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实际意义及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神实质及理论内涵.同样,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要从我国的国情,从我国当前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中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我国当前新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形成,本身是实践的结果,它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服务.因此,不应该把它看作纯粹“概念性”、“理论性”的东西,更不应该把它视为“空头理论”,否定它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来指导当前的新闻实践,规范自身的新闻传播行为.在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一些文章后,我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犀利、富有魅力的文笔和极富战斗力的写作风格所折服.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既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又能够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我回想起本科时第一堂新闻专业课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介经营和管理体系,在保证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非空话.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总体上就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具体说,它是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特点、分析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基础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即本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19实际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代表人是西门,傅立叶,欧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生读几年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生读3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读年限为3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为2年,好的学校是3年,有特殊情况的存在。不同学校对研究生的要求不同,目前有两年、两年半、三年这三种,可申请提前或推后毕业,所以毕业时间并不是固定的,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哪个好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都会傻傻分不清楚,尤其是刚准备考研的人儿。确实它们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下面来说说它们有哪些区别吧!从根本上说,马哲属于01哲学门类,马理论则属于03法学门类。马哲是哲学一级学科之下八大二级学科之一;马原理则是马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之一,而马理论底下还有马中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二级学科(如下图所示)。那到底哪个比较好考呢?这个其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学校的情况都有所出入,很难给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那么,从大多数高校的初试情况来看,马哲的考试内容基本与其他二级学科相同,也就是中西哲学史与马哲(不同学校专业课考试内容略有区别,这只是举例子说明)。马哲的话,考查马哲原理(即唯物论、辩证法那些)的高校占多数,还有一部分学校考查马哲史。中哲或西哲史一般很难避开。马原理的话,除了思政的考试科目会有所差别外,基本上也其他几个二级学科的考试内容都是相同的,不仅会考察马哲原理的相关内容,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都会涉及到。所以,如果单纯只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对西方和中国哲学了解很少、没啥哲学基础的话,报考马理论更加适合。从国家线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跟法学门类的国家线走的,近三年的分数线在320~325之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跟哲学门类的线,近三年分数线在295~300间。相较而言,马哲的国家线比马理论要低了25分左右。单从分数要求来说,马理论会比哲学要难一些。近三年国家线情况(哲学、法学)学科门类 2019年 2020年 2021年哲学 295 300 299法学 320 325 321从招生人数上看,马原理的招生人数自然比马哲要多上不少的。上至清北人复,下到双非学院,开设马理论的学校那是多如繁星。举个例子,所有的211,985高校都有马理论专业,绝大部分我们听说过的一本高校也都有开设马理论专业。但开设哲学系的高校就比较少了,而且一般只有实力不错的高校才有哲学硕士点,有部分即使招哲学专业也不一定有马哲的位置。当然,前者的竞争比后者要激烈不少,尤其是这两年真是卷得不要不要的……我是 @哲学考研UP君 ,专注于哲学考研的搬运工,欢迎关注编辑于 2021-04-16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49评论更多回答考研日迹考研日迹考研咨询V:YGGanan(备注知乎)编辑于 2021-10-08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0评论泷泷学长泷泷学长哲学&马理论考研择校找我!u2795V记得标明知乎号如果题主是说哲学和法学大类下的二级学科,那么我只能如实的告诉答主,看学校具体情况来定,学校不框定这事没法讨论23333憋打俺憋打俺俺还有话要说好吧,其实还是有结论的,如果从报名录取情况来看,马基原理专业的招生人数普遍要比马哲专业多一些,不过哲马不分家,在马院师资强劲的地方,一般是两个专业招的人都多,比如吉大,中南财。但是在师资相对有限的学校里,一般会在二者之中做个取舍,有的学校只招马哲,比如苏州科技大学;有的学校只招马原理,比如中央财经大学。除了看心仪学校的报名录取情况,还可以通过接触两个专业的专业课来决定是跨考马哲还是马原理,很多人都说马哲的专业课比马原理难,这里不简单附和大众看法,个人观点还是:看人。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动脑子,喜欢研究书上内容前因后果,不整清楚背不进书的人,西哲史和马哲原理这两个马哲专业的常见科目更适合你。如果你显然不想动这个脑子,更倾向于全盘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马基原理欢迎你,背就完事了。当然了还有一批人,非常喜欢马哲,但是看到西哲就头大的同学。个人建议是先弄清楚自己到底喜欢马哲的什么,是不是真的对马哲的哲学部分真爱,再考虑要不要转马原理专业的问题。如果是真的喜欢逻辑思辨的过程,那么西哲就算考研通过择校逃过一时,上岸之后也逃不过,迟早要学,可能只是你现在不得法,这个倒是可以问问过来人,比如我233以上。

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公共管理研究生哪个更适用

公共管理研究生考公务员很方便吧。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哪个好考?

我个人认为这两个专业研究的方向是差不多的,所以总体来说难度比较相近,但是我个人认为考研也没有绝对简单,或者是绝对难的学科,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考研是一门持久战,一定要坚持到底,加油!

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国考中属于什么专业

法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所属学科门类:法学。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其方向为:1、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研究;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发展研究1、马原考研时是属于法学类的,拿毕业证也是法学硕士,2、报考公务员时确实比较受限制,需要的单位很少,报考时一般都是报那种不限制专业。3、专业应该属于哲学类的,在招考简章中查询哪些专业要求相近或者类似,能挨上边的就行,报考面比较窄。4、看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需要这个专业的可以报,或者报不限专业的职位。追问 : 那这专业在其他方面就业怎么样?追答 : 除了公务员,主要就是当老师了,就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教师证... ps我不是前辈...我了解的学哥学姐的情况也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吧...追问 : 我本科学的是中文哈,教师资格证也是中文的哦,朋友哪个学校的?追答 : 呃...这种本硕跨专业有教师证的我就真的不太清楚了哈...马原一般教政治...河北师大的~追问 : 哦。感觉这专业就业面很窄啊,打算再考一年,但是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朋友能推荐几个吗?追答 : 其实个人觉得想当老师的话继续学中文也不错,其他专业就看你个人兴趣了...毕竟文科里面就业容易的专业也没什么...不管什么专业吧 自己争取强悍一点才是王道...

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必读书目

这个数目里面有很多大体的可以看一下,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你是搞这个专业的,那就必须得认真的读一下。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建议

这个东西,一定要有实际例子,你才能解出来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2000字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 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与全局,立足整体、总揽全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要坚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和谐社会系统观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还要下大力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都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是正确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工作地知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如何理解新冠肺炎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新冠肺炎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唯物主义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以及量变和质变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囊括马克思主义总论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和医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和医学对新冠肺炎该物质的理解,哲学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思考,而医学强调以实证法来探索新的知识,深度挖掘对于新冠肺炎的内在内涵,如传染源、传播途径、诊治方法等。医学强调单一领域如新冠肺炎等疾病,是局部观,而哲学是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是以方法论式的整体观。对于新冠肺炎的理解,医学较为深入,哲学相对笼统。医学为哲学提供素材,哲学依靠医学提供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可靠性。医学利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论的更好的深入研究,改善研究方法。可以说,哲学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与医学保持发展活力。下面就来谈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蕴含的马克思哲学原理: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1.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统一的基础归结为思维,此路径强化理性本身,会使得“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和无条件的前提”脱离意识而存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人类对于该新生事物了解不清楚,在忽视认识论的前提下,实践也是盲目的,也达不到疾病预防和诊治的效果。2.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统一基础归结为自然而然的存在,该路径认识新冠病毒肺炎会从客体的直观形式理解,忽视主观的作用,忽视社会实践即实践式的诊疗方案和管控措施,也可能会造成新冠肺炎的大爆发。只有将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实践才能有效的改造自然,正确的认识思维和存在的相互作用,才能有效管控新冠肺炎疫情。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联系观来看,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冠肺炎大爆发有其独有的原因,不良的饮食嗜好(蝙蝠和野生动物)、初期疾控管控效率、群众的自我防意识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结果,03的SARS到今年的新冠肺炎,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人类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病毒的结构和性质和种类也随之更新,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认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运动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新冠肺炎的控制情况主要看确诊患者增加人数和治愈人数之间的斗争中,最终达到新冠肺炎人数得到有效控制,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要注重增加和减少的对立关系。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新冠肺炎患者的增长最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几百人到现在的几万人,每一个量的变化达到的每一个阶段意味着每个阶段的量的变化,这为中国有效的制定是否封城举措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安徽省的分区域风险管控政策的制定就是该方案的体现。否定之否定: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新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在新冠肺炎管控时,旧有SARS的应急管控制度不太适合中国如今的新冠肺炎的有效管控,未来的发展可能对于旧有制度的批判性继承。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的中国CDC的地位太低,分级上报,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多方讨论后可能会做出相应修改,也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学科概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要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来建设,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科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 三、培养目标: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熟悉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