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内隐学习的内隐学习的运用和实践

(一)语言类学习的不知不觉。自然生活中,语言是重要而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包括大量的词汇,由复杂的语法规则构成,而且能够排列为有丰富意义的语言流。它既不同于实验室创造的人工语法,也区别于人为安排的序列顺序。可以说,语言是内隐学习在自然生活中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母语的自然获得还是第二语言的内隐学习,都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在真实世界中,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一出生人们就浸润在母语的氛围中,因此可以说人们在多年的浸润中,对单词的拼写规则已进行了内隐学习,因为实验证明语言的拼写规则几乎是不可能外显传授的。在Cleeremans(2001)的一项研究中,选取母语为法语的一至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用对非词的判断任务调查他们对正确语法规则的内隐学习。为了避免每个被试对单词的敏感性不同,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是非词。实验一、二均使用是非判断;实验三、四则进行填空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对于非词的偏好完全遵循母语单词的拼写规则,他们对拼写规则非常敏感,且敏感性从低到高依次为:双辅音字母的频率规则;元音从不双写的规则;双辅音的位置规则。由此可见,迁移现象不仅仅出现于实验室的抽象规则知识,而且能够在自然情境中发生。在长达5至8年的母语学习中,潜在的规则已经不知不觉地迁移到了非词中。侯伟康和秦启庚(1996)对国内中学生进行了汉字特征的分类研究。他们在汉字特征识别范围内探讨了学生汉字的内隐学习特点,实验采用特征分类方法测量内隐、外显学习,这些特征包括显著性特征—笔划维度,非显著性特征—汉字偏好维度。结果发现:(1)在汉字偏好特征的学习上,外显学习难以获得底层规则,操作仅处于随机水平,而内隐组被试则表现出更强的底层规则的迁移特性,而且,这种底层规则的顺利迁移过程无需有意识的控制加工就能完成。(2)汉字的偏好特征还表现出高潜力的内隐知识。外显组同时使用了两种维度进行分类,而内隐组仅使用笔划维度进行分类,但内隐组选择力却丝毫不逊外显组。由此可见,法语、汉语母语被试均表现出极强的内隐学习特点,这表明母语规则不仅能够内隐获得,而且母语的内隐学习是强有力的。而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内隐学习的作用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充分肯定。只是在外显学习和与内隐学习何者对语言学习更具贡献的问题上,研究者尚存在争议。例如Bialystok(1979)运用法语语法判断任务考察了规范的外显知识和直觉的缄默知识之间的不同作用,结果发现:内隐与外显学习各有优势。在判断句子语法是否正确时,缄默知识非常有利;病句的进一步分析则需要语言外显知识的介入。而Michas和Berry(1994)对希腊语学习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尽管内隐学习也能够掌握规则知识,但是其成绩却比外显学习的差。鉴于此,一些内隐学习论者提出,第二语言的学习应当遵循母语(第一语言)的获得方式,将个体置身于纯粹外语环境生活中就可以产生充分的内隐学习,从而掌握第二语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外显知识是缄默知识的必备先导,应重视规则的教授。暂且不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何者唱主角,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内隐学习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感的培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感是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在内的综合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人们获得语感的过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为中准确地使用它们;语感获得后人们就能够对语言规则进行迁移,从而在以后的言语活动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人们对语感的认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可以说,语感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涵泳”、“吟诵”等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为它们符合内隐学习的规律。相信我们每一位上过学念过书的人都明白背诵对语感培养的意义。如今的笔下生辉和妙语连珠离不开儿时不厌其烦的背诵;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在这一代又一代学童的摇头晃脑中涌现出来的。按照内隐学习的理论,也就是说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孜孜以恒的背诵带来了某种惊人的能力──语感。而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最大频次、最多形式(例如听、读、写)地与词汇进行接触;在教授复杂的语法结构时,更应该让学生反复实践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法规则。当然仅仅靠内隐学习也是不够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外显与内隐学习应当双管齐下。例如既要精读也要泛读,既要精听也要泛听。(二)运动类学习的不知不觉。近些年来,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除了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外,在运动领域也放射出光彩,人们渐渐对这种普遍而强大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人注目的研究更是不断涌现。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研究最初由健忘症病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虽然不能回忆起刚刚发生的事,但却能够进行正常的动作技能学习。例如在操作镜画(mirror drawing)任务中,病人的学习曲线与正常人无异;在转子追踪(Pursuit rotor)、双手跟踪(bimanual track)等其它学习和测验任务中,病人也表现正常的学习能力。健忘症病人在意识明显受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学习动作技能,这意味着动作技能学习可以内隐地获得。Ammons等人(1958)发现,通过内隐策略习得的技能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策略获得的技能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这个发现对于运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尽量使用内隐学习方式,而不是外显学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Magill(1997)采用Pew的轨迹追踪任务,对不同重复概率和学习方式(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与外显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样可以提高被试的操作技能。但在5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外显学习组。这表明在模糊的规则条件下,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有优势。Masters(1992)对应激条件下的内隐学习进行了研究。他的实验被试包括外显组和内隐组,两组被试分别使用外显策略和内隐策略练习高尔夫球的击球任务。实验结果显示,在应激条件下,外显学习组被试的技术动作不连贯或有中断现象,而内隐学习组被试的操作绩效仍能持续进步。据此Masters提出:在把生手训练成行家的过程中,把外显学习降低到最低效限度,练习者就会较少地出现压力情境下的技术中断情况。这是因为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抗干扰能力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运动技能不仅可以内隐获得,而且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领域还表现出外显学习无法比拟的优势:内隐学习不仅能使运动技能保持时间更长,而且还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条件的适应。受此启发,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挥内隐学习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应该在儿童早期进行多项或单项的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因为这对促进学生对以后体育项目的喜爱,和提高单项技能有很大好处。另外,除了进行体育课堂教育外,学校应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持久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橱窗、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意识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熏陶。也就是说,对学生或运动员某一技能的训练,应该让练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练习,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学习中。也提出,如果学习者能够内隐地获得环境规则知识,我们就没必要在他们练习时去问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向学习者提供一些简单明了的语言线索,指明环境中重要信息“在哪里”,而不是“是什么”,让学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下练习。(三)书法学习的不知不觉。除了语言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以外,书法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内隐学习。从儿时父母手把手的指导到学龄期间的不断练习,从横竖不分、歪歪扭扭到行若流水、独具一格,我们的确无意之间领悟到了许多有关写字的规则,但是我们却无法道明这其中的奥妙──下一笔的起始位置到底在哪里。现实生活中的书法属于知觉—运动领域的技能,书法中内隐加工表现形式为知觉预期,即人们能够根据当前的笔画预测下一笔的起始位置,对于英语来说则是根据当前字母的特点对即将出现的字母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是内隐的,迅速的,自动化的。Kandel等人(2000)对书法运动的知觉预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能够从当前字母的规则中预测出下一个字母;而且字母呈现的速度越接近真实生活中的书法,被试的预测越准确,但被试并未意识到字母的外显特点。这就证明真实的书法活动中也存在内隐学习。概括地说,知觉预期正是通过内隐运动知识进行的。鉴于书法学习的不知不觉性,书法练习应当尽量利用内隐学习的效果。例如在书法教授和书法练习中,应当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内隐学习,并恰当地将内隐训练和外显训练结合起来。

内隐学习具有如下的特征(  )

【答案】:A、B、C、D从众多研究报告中,可以概括出内隐学习的以下特征:①自动性。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②抽象性。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③理解性。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即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④抗干扰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⑤三高特征。除了以上特征,我国学者杨治良等也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采用一种测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新方法,要求被试学会把相片按其组合特征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体现在内隐被试表现出更大且更显著的底层规则的迁移,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而高潜力特征的发现则来源于内隐学习仅使用显著特征分类,却达到了外显学习运用显著和非显著特征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内隐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具有高选择力的资源尚待开发。

什么是内隐学习?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指出难以言传的技能性知识根本不可能依靠一些简单的明言规则就传播开来,是因为关于技能的明确性规则对于某一技能的习得益处不多,学习者在面对明确规则时显得无从下手。技能性知识的这一特点导致某一种技能的扩展、传播只能通过师傅带领徒弟这一的亲身示范的方式。这一传播方式导致历史上各种独门绝技的传播范围宥限于极小的人群、种族中。波兰尼认为明言性规则之于技艺的无效,是因为就技能性知识而言,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只是这一技能的一些笼统规则或原则,而它的丰富的细节或者内容根本难以用语言表达。虽然技能的完成通常都得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但实施技能的人却并不知道其实施时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一个常被大家使用的例证是人类骑自行车的技能,这一技能中能用语言表达部分内容便是,骑行中如果自行车将要向右侧倾斜,那么骑行者需要向左转自行车车把,反之亦然。事实上这一规则的内在依据很容易便能找出:自行车骑行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只要保持平衡,便永远不会翻车。在骑行中转动车把,用于保持平衡的科学依据便是调整重心,使得人们的重心能够垂直于地平线。以自己学习自行车驾驶的经历作为例子,便可以发现,自行车骑行的规则对于初学者者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是因为在骑行自行车中,你需要用用大脑跟肢体协同保持平衡,而这样一种能力是需要通过练习而得来的,根本就不能通过听闻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就掌握这些东西。这种经历也说明,技能性知识可以通过练习提高。再次,已经掌握骑行自行车的人也不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规则,就指导一些初学者骑行自行车。这也证实了技能性知识不能够通过一些语言或者规则来传递,相反的,范例对于这种技能性知识的传递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在技艺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范例之于一般性的规则、指南更具有效性。 在共享、传播技艺知识的过程中,人们确实能够提炼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则、原则、去概括技能展示者所展示出的一些技巧、判断力或者理解力等内容。但是这一类一般性规则相对于技艺明显不自足。孟子也曾指出“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是因为技能性知识的本质是一种效能体,这种效能体直接引导人们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选择或者判断。在恰当时机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知识不能光靠学习规则获得。因为能技中所展示的判断的智慧和选择的智慧以及理解的智慧远非这些笼统规则和原则所能囊括,严格的说,技能性知识中所体现的这种实践智慧(效能体)拥有异常丰富的内容,根本不能简单的将其压缩为一些规则或者条条框框。因为纵使人们对这种规则或者条条框框烂熟于心,他们也不能因此而拥有优秀的鉴别力、理解力或者判断力。这一现象,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在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做过细致的讨论,他指出像幽默的能力,或者得体表达的能力等能力根本难以通过研习抽象知识或者概念命题是知识而获得。在以上能力的获得中,叔本华认为一种非概念命题式的知识显得更为有效。明述知识实际上是以默会知识的活动为支撑的,个体的行动也是在默会性知识的直接指引下展开的;默会知识作为链接理论与实践的一架桥梁,保证者人们行动的连贯和顺畅,每一个已被明言述说的事项或用明言语言引导的行动背后都省略了大量的未被述说的内容,而这些省略的内容通常都是靠靠交流双方所共知或假设对方已习得的知识——具身性情境知识来填补的,这种情境之知实际上就是双方没有意识到、或者只有在事后反思时下才能意识到的默会性知识

如何理解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体育心理学

解释: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2.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3.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5.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