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诺贝尔奖得主:延缓衰老的秘密是精神活动,“正念”使人保持年轻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Elizabeth Blackburn),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一篇论文开头这样说道: “人保持年轻的秘诀不是哀悼、担忧,或预期麻烦,而是明智认真地活在当下。”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博士从小开始就对生命如何运作着迷。生于1948年,她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一个海边的偏远小镇长大。在那里,她从花园里收集蚂蚁,从海滩上把水母带回家。当开始科学研究生涯时,她转向在分子水平分析生命系统。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 在上世界70年代,布莱克本博士在耶鲁大学发现在染色体顶端存在一种重复DNA结构,这种结构像一个保护帽,在细胞进行分裂,DNA复制时保护染色体的顶端。这种结构称为 端粒 (telomere)。 端粒 (telomere) 是保护染色体的“帽子”,简单比喻,我们身体里的端粒就像一具“生命时钟”,它的缩短就是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记。 在上世纪80年代,布莱克本博士与她的研究生Carol Greider女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现了 端粒酶 , 这种酶能够保护和重建端粒。 端粒酶可以比喻成“生命时钟”的维修工,它负责维修并增加它的寿命。你看到的没错,衰老这一过程也是可逆、可逆、可逆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博士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练习正念就能做到这一点 。布莱克本博士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让她在 2009年 获得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布莱克本博士正是通过端粒 / 端粒酶的途径,将正念冥想与抗衰老结合在一起,并得出延缓衰老结论的。 比如说,布莱克本博士团队,招募志愿者,然后让这些志愿者去北科罗拉州的香巴拉山静修,那些完成了为期3个月静修的志愿者,他们的端粒酶水平远比正在等待静修人群高出了30%。 一次偶然的开启 在2000年,一次意想不到的会面改变了她研究的方向。前来造访她的是Elissa Epel博士,当时是UCSF心理学系的博士后。 心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 通常没有很多共同语言,但是Epel博士对长期精神压力对身体的损伤非常感兴趣,而且她有一个非常前卫的提议。 (Elissa Epel博士和布莱克本博士) Epel博士如今是UCSF衰老、代谢和感情中心主任。她一直对意识与机体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对她影响很深的学者包括整体健康大师Deepak Chopra先生和生物学先驱Hans Selye博士。 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描述 长期精神压力可以在大鼠身上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 任何压力都会留下一个无法磨灭的疤痕,生物体经受压力环境付出的代价是它们会变得老一些 。”Selye博士说。 在2000年的时候,Epel博士想要发现那个“疤痕”。“我对这个想法非常有兴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细胞,我们可能可以测量每天经受的压力给细胞带来的磨损。”她说。在阅读了布莱克本博士关于衰老的研究之后,她觉得端粒可能符合这些条件。 怀着面对著名资深科学家的忐忑,当年的博士后向布莱克本寻求帮助进行一项实验。这项实验的对象是照顾患有慢性病儿童的母亲,她们可能经历着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日子。 Epel博士的设想是检测这些妇女感受到的精神压力的程度,然后看看她们的精神状态和端粒的状态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她在犹他大学的合作者可以测量端粒的长度,而布莱克本的团队将检测端粒酶的水平。 到那时为止,布莱克本博士的研究都是在实验中精密控制的优雅实验。而Epel的研究对象,则是现实中复杂的人,拥有现实而复杂的人生。“对于我来说,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布莱克本博士说。最初,她很怀疑精神压力和端粒之间会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联系。基因本认为是最可能决定端粒长度的因素。测量环境因素,而且还是个心理因素对端粒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有争议的。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布莱克本博士被那些受到精神压力折磨的母亲的困境所吸引,她说:“你无法不心生怜悯。” Epel和布莱克本博士花了 4年 时间,终于做好准备从58名母亲那里获得血样。这是一个小型的试点研究,想要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妇女需要尽量相似。她们有类似的年龄、生活习惯和背景。Epel在选择实验对象方面可谓费尽苦心。然而,布莱克本说,她一直觉得这个实验不过是个可行性研究,直到有一天Epel博士打电话来,告诉她“你肯定不敢相信!” 结果非常清晰明了—— 母亲汇报经受的压力越大,她们的端粒越短,而且她们的端粒酶水平越低。 研究结果及延展 数据结果在这项研究中 压力最大的妇女 与 压力最轻的妇女 相比 , 端粒长度上的表现就 好像她们衰老了10年 , 而且 端粒酶的水平也减半 。“我激动极了。”布莱克本博士说。她和Epel将现实生活的经历与细胞内的分子机制连接在了一起。 这是第一次证据表明 精神压力不但损害我们的健康,它实实在在地让我们衰老。 意外的发现很自然地引起别人的怀疑。布莱克本和Epel博士最初很难找到一家杂志愿意发布她们的跨界论文。当这篇论文最终在 2004年12月 在《PNAS》发表后,它激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称赞。 斯坦福大学压力研究先驱Robert Sapolsky博士将这项合作描述为“飞跃广阔的跨学科峡谷”。 这项研究触发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大爆发:研究人员们随后发现感受到的精神压力与健康女性中更短的端粒长度相对应。照顾阿兹海默病的亲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及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身上的端粒都会变短。“ 10年过去了,现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说环境对端粒长度会有一定影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端粒疾病的临床医生兼遗传学家Mary Armanios博士说。 关于机制的研究也出现了进展。实验研究表明, 应激激素皮质醇能够降低端粒酶的活性,而氧化应激和炎症这两种心理压力的生理后果,则能够直接侵蚀端粒。 这似乎对我们的健康有着灾难性的后果。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阿兹海默病和中风,都被发现与更短的端粒有关。 研究人员现在面对的问题是:端粒只是与年龄相关损伤的一个无害标志物(比如白头发),还是本身对造成这些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在编码端粒酶的基因上携带突变的人群中,他们的端粒长度比正常值更低,而这些人会患上衰老加速综合征,他们的器官会逐渐衰竭。但是Armanios博士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因为经受压力而导致端粒长度的小幅度减少是否和健康相关,尤其是在端粒长度本身非常多样的情况下。 布莱克本博士指出,有些基因突变影响端粒的维持,它们虽然对端粒的影响不如Armanois博士研究的综合征那么严重,但是还是会增加在生命晚期出现慢性疾病的风险。有些研究表明我们的端粒能够预测未来的健康水平。 例如, 一项研究表明,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端粒长度减短的老年男性,在未来9年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那些在同样时间里端粒长度没有变化或变长的男性的3倍。 布莱克本博士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包括与北加州的Kaiser Permanente医疗系统合作,检测100,000人的端粒。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将志愿者的端粒长度数据与他们的基因组数据和电子病例结合在一起,从而发现端粒长度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以及影响端粒长度的基因突变。这项研究已经揭示了端粒长度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布莱克本博士说。 通常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平均端粒长度会变短,但是,当年龄增长到75-80岁时,平均端粒长度反而上升,这是因为端粒长度短的老人们都去世了。 这意味着那些拥有更长端粒的老人确实活得更长。 在布莱克本和Epel发表最初研究后的10年里,精神压力通过端粒让我们加速衰老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之中。除了获得很多科学奖项以外,布莱克本在2007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新问题:如何保护端粒 随着端粒缩短导致机体损伤的证据越来越多,她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保护端粒。 世界上有上百种内观的方法,而来自东方 佛教的一种正念修习方式让人们关注于当下的感受 。端坐在垫子或椅子上,只是简单地觉察到不同思绪的发生和消退,不去评价它们或者对它们做出反应,只是全然的体验当下所发生的内在外在的一切。对练习者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让不重要的思绪、感受、情绪消退,他们希望能够更接近现实的真正面目。 布莱克本同样对现实的本质非常感兴趣,不过将整个职业生涯用来关注能够测量和量化的事物之后,正念最初既不能引起她的个人兴趣,也不能激发她的职业兴趣。“ 10年前,如果你这样告诉我,我会说我们之间有一个人脑子有问题。 ”在2007年她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候这样说。然而,她对端粒的研究将她带到了正念。自从与Epel合作的最初研究问世之后,这两位科学家与世界各地多达50-60个研究团队进行了合作。其中很多团队聚焦于寻找保护端粒不受压力影响的方法。 大量不同的试验表明,身体锻炼,健康饮食和社会支持都有帮助。但是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是正念冥想,它不但能够减缓端粒的磨损,甚至可能增加端粒的长度。 目前大多数研究规模都比较小,但是它们的结果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例如,布莱克本博士和她的合作者让志愿者去北科罗拉州的香巴拉山静修。 那些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静修课程的志愿者的端粒酶水平比等待静修的人群高30%。 在2013年,UCLA的Irwin博士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实践 一种古老的名为Kirtan Kriya的冥想的志愿者,与听放松音乐的志愿者相比,端粒酶水平显著升高。 在最新的研究中,Epel和布莱克本博士在对180名母亲进行随访。她们中间有一半人的孩子有自闭症。这项试验会在两年中检测这些妇女的精神压力程度和端粒长度,然后检测一种短期正念培训的效果。 在一项包含239名健康女性的研究中,那些思绪游走更少的女性(正念冥想的主要目的)的端粒长度显著长于那些思绪乱飞的女性。“虽然我们报道的只是相关性,然而有可能正念的思想状态可以促进健康生化环境的产生,从而促进细胞寿命的延长。”研究人员表示。 关于正念如何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水平的假说有不少种,但是大多将原因归咎于精神压力的减轻。 正念(mindfulness)通过一种以不评判的方式,对当下所发生的内在、外在身心体验保持觉察的方法,如对呼吸的觉察、对身体的扫描练习等,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体,让我们从战斗或逃跑的自动化反应中解脱出来。它可能同时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让我们可以后退一步,发现那些负面或者让我们感到有压力的念头并不见得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是短暂并且终将过去的事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珍惜当下,而不是为过去而懊悔,或者为未来而担忧。 “ 能够专注于当下的活动是非常宝贵的 ,”Epel博士说:“我认为我们的社会普遍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尤其是当人们精神压力很大,并且没有资源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当下。” 一位诺奖获得主将正念作为研究课题无疑会带来不少非议。有些布莱克本博士的怀疑者虽然对正念练习的健康效果有怀疑,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当然也不乏有学者觉得这些早期研究的结果被过分宣扬和解读。 “人们对mindfulness的概念非常不舒服。”布莱克本博士说。她把这归结于对正念的不了解和正念与宗教实践的联系。“我们从来都是尽可能的谨慎,一直说‘ 这是初步结果,这是一个试点试验。 "但是人们都不去读这些话,他们只是看到了头条标题,然后就慌了。” 不过现在情况正在改变,得益于NIH的资助,研究人员可以开发与宗教无关的基于正念的降压疗法,并且发现它们可以提供一系列健康益处,包括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反应,和预防抑郁症。过去几年中, 多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暂的正念也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 “现在大脑数据和这些临床数据的发布,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正念,”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Sara Lazar博士说:“但是总会有一些人不会相信它有任何好处。” 布莱克本博士对正念的观点是: 它是一个可以被研究的课题 ,只要研究方法足够强大。所以当她的研究结果指向这个方向时,她并没有因为这些研究可能对她的名声不好而退缩。 而且,她自己尝试了正念练习,加入了在圣巴巴拉的一个为期6天的集训。“我很喜欢。”她说。她仍然会抽空进行短暂的冥想,她说这会帮助她让思维更为清晰,避免忙碌和分散的思维状态。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论科学是否走到如今这个阶段,在东方传统智慧文化中,佛教、道教都认为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人员获取健康和长寿,甚至帮助人们进一步的发现生命的真相和奥秘,而布莱克本博士和她的同事们的研究只是再一次验证古老智慧的正确性。 你身边有练习正念的人吗?尝试去问一问,去观察一下,甚至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文:源自“药明康德”,一心正念适当删减、调整 图:来自网络参考资料: [1] Can meditation really slow ageing?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mosaicscience.com/story/can-meditation-really-slow-ageing/ [2] Elizabeth Blackburn on the telomere effect: ‘It"s about keeping healthier for longer".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7/jan/29/telomere-effect-elizabeth-blackburn-nobel-prize-medicine-chromosomes [3] The Telomere effect.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grandcentralpublishing.com/titles/dr-elizabeth-blackburn/the-telomere-effect/9781455587971/ [4] The science of cells that never get old.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elizabeth_blackburn_the_science_of_cells_that_never_get_old/transcript

既然诺贝尔奖评选是在瑞典举办的,那么瑞典政府会不会暗箱操作?

按理说瑞典政府是不能暗箱操作。

福克纳诺贝尔奖致辞(William Faulkner: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到美国文学,人们都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等等。 福克纳从小生长在美国南方,年轻时曾在当地邮政局做过一阵不太负责任的局长,后因玩忽职守而被辞退。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但最终依然回到美国南方,并且所有的作品都以南方为背景。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片演讲的内容,是福克纳在一九四九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时所作的答辞。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演讲词。然而,由于福克纳本人对语言运用的独特性和精深性。对初学者来说,这篇美文也许颇有些难度。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我感觉,这个奖不是授予我这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它是对我呕心沥血、毕生从事的人类精神探索的工作的肯定。我的这项工作不为名,更不图利,而是要从人类精神的原始素材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演讲全文: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 William Faulkner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men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 day stand here where I am standin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 a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i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old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passion and sacrifice. Until he does so he labors under a curse. He writes not of love but of lust of defeats in which nobody loses anything of value of victories without hope and worst of all without pity or passion. His griefs grieve on no universal bones leaving no scars. He writes not of the heart but of the glands. Until he relearn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 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n. I decline to accept the end of man. It is easy enough 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l simply because he will endure: that when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has clanged an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ss rock hanging tideles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still be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inexhau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I refuse to accept this.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du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es has an inexhau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durance.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 be the record 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dure and prevail.

诺贝尔有哪些专利

为的是的

请列出所有与激光有关的诺贝尔奖Nobel Prize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能量级的发现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实验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电子的波动性 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核子结构和穆斯堡尔效应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原子核理论和对称性原理 以上的是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 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共振态的发现 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全息术的发明 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激光光谱学与电子能谱学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诺贝尔生物学奖简介

诺贝尔生物学奖发展历史1.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根据19世纪末,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得·诺贝尔(1833~1896)生前的遗愿,以其经营炸药生产和油田所得的巨大财产作为基金而设置的,于1901年开始颁奖,每年一次。诺贝尔奖在最初设立时共分为5个奖项,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三个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另设两个奖项是文学奖、和平事业奖)。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都把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视为在科技成就上的最高荣誉,而且还往往把一个国家获得这三个奖的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这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1968年又增设了一项经济学奖,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奖金,于1969年第一次颁奖。 2.生物学发展 追溯生物学的发展,可知它也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2.1萌芽期 萌芽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4000年前),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些都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古代生物学 2.2.1国外古代生物学 但真正标志生物学开始,则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著有《动物志》、《动物发生论》等,集当时动物知识之成,为后人尊称“动物学之父”。古希腊人提阿弗拉斯特(公元前371~287年),著有《植物史》等,后人尊称为“植物学之父”。 古罗马人盖仑(公元129~199年)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知识体系,在解剖、生理、胚胎、病理、医疗、药物等领域均有新发现著作颇多,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利出版《人体的构造》,创立了现代人体解剖学。1553年,西班牙人塞尔维特发现非循环途径。1665年,英国人虎克首次提出细胞概念。 2.2.2中国古代生物学 中国人华佗(约145~208年)创用麻沸散,创“五禽戏”疗法。中国人贾思勰(约480~550年)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 中国人沈括(1031~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该书中有关生物学的条目近百条,记载了生物的形态、分布等有关资料;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石油这一名词。1578年,中国明代医生李时珍完成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1688年,中国清代学者陈昊在《花镜》一书中记载了植物嫁接法。 2.3近代生物学 1838~1839年,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植物和动物均由细胞组成,每个细胞能独立起作用;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现代进化论的基础。在这段时期内,生物学的研究是以描述为主,因而又可称为“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866年,奥地利人孟德尔总结八年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发表了著名的《植物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因子学说和遗传学的显性律、分离率律和自由组合律。但没有受到当时科学界的重视;直到1900年,孟德尔的这些遗传定律才被重新提出,使生物学研究逐渐集中到分析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上来,生物学的发展进入“实验生物学阶段”。 3.生物学的发展与诺贝尔奖 自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生物学的发展便与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诺贝尔化学奖颁奖的94次中,最多的是有关生物化学(即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而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每次颁奖更是作为当时生物学发展的标志。1953年,美国华特生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英国人维尔金斯、克里克及美国人沃森,探明DNA的三维分子结构,这一成就被誉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以此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使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 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生化、免疫、揭开生命的奥秘、遗传基因、疑难疾病与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而这些恰恰又代表了生物学发展的方向和热点。 当然,如今的生物学发展,他已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微观方面主要以生物工程(包含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代表,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宏观方面主要以生态学为代表,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不管生物学如何发展,他都是在研究全人类(包含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研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正是要授予那些为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2010年中国最畅销的十大油漆品牌最权威排名如下: 1 诺贝尔漆nobel(世界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一线品牌/牌子,

2010年中国最畅销的十大油漆品牌官方排名:1、 立邦漆Nippon (中国驰名商标,世界品牌,一线品牌/牌子,油漆十大品牌) 2、 华润Huarun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一线品牌/牌子,十大油漆品牌) 3、 嘉宝莉Carpoly (中国驰名商标,广东名牌,油漆品牌/牌子,油漆十大品牌) 4、 三棵树Skshu (中国驰名商标,福建名牌,油漆品牌/牌子,十大油漆品牌) 5、 紫荆花Bauhinia (上海名牌,十大品牌油漆涂料,于1999年的香港) 6、 凌志漆lingzhipaint(中国驰名商标,涂料十大品牌)7、 大宝漆Taiho (十大品牌油漆涂料,广东名牌,亚洲知名品牌) 8、 长颈鹿Giraffe (中华制漆旗下品牌,十大品牌油漆,广东省名牌) 9、 美涂士Maydos (广东美涂士化工集团,十大品牌油漆,广东省著名商标)10、多乐士漆 (中国十大油漆品牌,行业名牌)

诺贝尔奖几年颁发一次

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priset,挪威语:Nobelprisen,英语:NobelPrize),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于1901年开始每年颁发的5个奖项,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设立了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有声望的奖项。诺贝尔奖的由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语:AlfredNobel,1833年10月22日-1896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典化学家,同时也是发明家。19世纪末期,欧洲大陆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诺贝尔持续改进炸药使得炸弹更有破坏力,吸引军火商的青睐,他的改良硅藻土炸药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设立许多工厂生产,大量的军火被运送到战场上,靠军工制造累积了巨大财富。诺贝尔终生未婚,亦无子嗣。在其逝世前,亲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于诺贝尔终生主张和平主义,也因此他对于自己改良的炸药作为破坏及战争的用途始终感到痛心。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分别奖励5个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

诺贝尔怎样发明了炸药?

你想做炸药??汗的 高中课本里就有自己找去吧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诺贝尔奖有五大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五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是怎么死的

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http://nobelprizes.com/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诺贝尔奖有哪些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priset,英语:Nobel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2020年9月24日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拉尔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诺贝尔奖奖金将增加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

诺贝尔是哪个国家的

瑞典吧!

关于诺贝尔的资料

发明了炸药

瑞士诺贝尔手表是进口的吗

**瑞士诺贝尔手表不是进口的**。瑞士诺贝尔手表是瑞士著名的钟表品牌,创始人西朗·诺贝尔。

什么是诺贝尔?

诺贝尔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瑞士诺贝尔手表,这个牌子到底是什么定位,为什么在中国不那么多见,一块石英表一般多少钱?请懂这个牌子

诺贝尔18k金表的价格是多少钱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的简介

太厉害11(u0e07 u2022u0300_u2022u0301)u0e07

一个大学实验室产生了三个诺贝尔奖?

在物理中,如果没有高速带电粒子,我们甚至连原子的结构是什么都不清楚——自1909年开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速度为2 10 7 m/s的高速α粒子束轰击金属箔(α粒子散射实验),人类才逐渐揭开了原子的面纱。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卢瑟福先后发现了原子核和质子,并且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粒子加速器能够产生很强的电磁场,通过电场力和磁场力,为其内部的带电粒子加速,产生高速、高能带电粒子。位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专门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建造和高速粒子的相关研究。这座实验室自建造以来,取得了包括三项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在内的累累硕果! 夸克在这里被发现! 1911年和1918年,卢瑟福分别发现了原子核和质子。1932年,卢瑟福的弟子——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至此,人类认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指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最重要的粒子。但真的没有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的粒子了吗?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粒子加速器放大了人们的疑问——高速粒子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人类未知的粒子,这些粒子居然比质子和中子还小,而且它们的种类超过了100种,科学家们把它们与质子、中子一起称为强子。但是,这么多的粒子不可能都是基本粒子。 有科学家表示强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默里·盖尔曼就提出了夸克理论,认为质子和中子分别由3个夸克构成。夸克一共有3种,包括上夸克(u)、下夸克(d)和奇夸克(s)。但如何验证夸克的存在?很明显,我们需要将强子撞得粉碎,才能暴露出其最小的组成单位。这就需要建造更大的加速器。 于是,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应运而生。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简称SLAC)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校园内,是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实验室,由斯坦福大学负责运行管理。它始建于1962年,一开始它的名称是“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同样简称SLAC) ,因为当时实验室打算建造一个超级巨大的直线加速器。直线加速器,顾名思义,它提供给带电粒子前进并加速的轨道是直线型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回旋加速器,回旋加速器里面供带电粒子前进并加速的轨道是呈圆环状的,粒子绕圆心做圆周运动。 历经四年,一个长达3.2千米的世界上最大的直线加速器于1966 年建成,被称为 “世界上最直的物体”。SLAC的直线加速器能将电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9%(光速是物体在空间运动的极限速度),能量达到50 GeV。具有如此高能量的电子能直接将质子和中子撞个粉碎,并且将夸克完全暴露出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弗里德曼·肯德尔、理查德·泰勒和亨利·肯德尔利用SLAC的直线加速器做了电子碰撞质子和中子的大量实验,通过对碰撞的结果分析,以及长时间的探讨,最终在实验上证明了上(u)、下(d)、奇(s)三种夸克的存在,他们三位也因此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盖尔曼的夸克理论是不完善的。虽然中子和质子确实是由3个夸克组成,但夸克可不止3种,而是一共有6种——上(u)、下(d)、奇(s)、粲(c)、底(b)及顶(t)。第4种粲夸克,很快也将在SLAC内被发现。而这个夸克的发现,也诞生了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J粒子和τ粒子! 即使不知道J粒子是什么,很多中国人也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因为该粒子是我们所熟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发现并命名的。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几乎在丁肇中发现J粒子的同一时间,美国物理学家伯顿·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他称为ψ粒子。该粒子最终被命名为J/ψ粒子。作为J/ψ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和伯顿·里希特共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令我们骄傲的是,丁肇中先生的获奖感言是用中文发表的,使得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第一次出现了“华夏之声”! 为什么J粒子如此重要?因为J粒子由1个粲(c)夸克和1个反粲(c)夸克组成。由J粒子,人们发现了第4种夸克——粲(c)夸克!后面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底(b)夸克及顶(t)夸克,夸克理论体系被逐渐完善。 里希特发现J/ψ粒子的地方,就是在SLAC内。不过他依靠的不是直线加速器,而是利用了一台于1970年起建,1972年建成并开始运行的名为“SPEAR”的正负电子加速环。正负电子加速环也叫电子环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的一种),电子环加速器能产生正、负电子并将它们加速,然后碰撞,并产生许多怪异的结果。1974年,里希特领导的实验小组在SPEAR上开展物质与反物质(正电子就是反物质)的对撞研究。当正、负电子对撞时,它们在微小的爆炸中消失。在这一过程中,里希特小组利用复杂的探测器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基本粒子,这就是轰动全球科学界的J/ψ粒子。 然而,SPEAR的能耐可不只是这一个诺贝尔奖,它还产生了另外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1975年,马丁·佩尔利用SPEAR做物理实验,发现正、负电子对撞后产生了一种被称为τ子的新粒子,为此他荣获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τ子属于第三代轻子,第一代轻子是1897年发现的电子,第二代轻子是1937年发现的μ介子。τ子是唯一可以衰变成强子的轻子,τ子的发现使得人类对轻子的研究又进了一步。而轻子和夸克,正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粒子。可以说,SLAC在寻找基本粒子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化的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 带电粒子在接近光速的高速状态下沿弧形轨道运动时会发出电磁辐射,被称为同步辐射。很长时间以来,同步辐射一直不受科学家的欢迎,因为它消耗了加速器中的粒子的能量,影响了加速效果。但人们很快便了解到同步辐射是一种非常好的脉冲光源,它包含了从远红外到X光范围内的连续光谱,具有高强度、高度准直、高度极化、特性可精确控制等优异性能。同步辐射可以被用来开展其它光源无法实现的科学研究——例如测定蛋白质的三维机构、测定材料中原子的电磁结构参数、动态观测分子水平上的生命活动等。 1973年,以SPEAR为基础,SLAC开始建造同步辐射光源。该同步辐射光源被命名为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简称SSRL。1977年,SSRL竣工并投入使用。在此之前,SLAC一直以粒子物理实验为主,此后,同步辐射实验成为SLAC的重要工作内容。如果说SLAC的直线加速器和电子环加速器只是供极其高端的科学研究使用的话,SSRL则非常的“亲民”,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性,它有偿开放给民间的各种研究机构、研究部门使用。SSRL一年内约有9个月为用户运行,它里面有32个实验站供来自大学、工业部门、政府实验室和国外研究机构的用户进行实验。目前,已经接近有100家美国公司使用过SSRL,并且每年用户的数量还在增加。 当然,不止直线加速器、SPEAR和SSRL,SLAC还有很多非常先进的加速器,例如电子对撞机、直线对撞机等,这些都显示了SLAC非常强大的科研实力。

求一篇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介绍

After inventing dynamite,Nobel became a very rich man.However,he prefered not to be remember as the inventor,so he created the fund to be used for awarding prizes to people who had made worthwhile contributions to mankind.The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awards,which are given to the people who make gaint contribution on literature.The first person who obtained the award is a French poet named Sully Prudhomme.it is rare that a person have won two prizes.Our great writer Tagore also did not catch two awards.

诺贝尔奖的英文介绍

The Nobel Prize Every year since 1901 the Nobel Prize has been awarded for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The Nobel Prize is an international award administered by the Nobel Foundation in Stockholm, Sweden. In 1968, Sveriges Riksbank established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under of the Nobel Prize. Each prize consists of a medal, personal diploma, and a cash award.

求一篇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英语介绍

不用这么麻烦,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诺贝尔奖的英文介绍

The Nobel Prize Every year since 1901 the Nobel Prize has been awarded for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The Nobel Prize is an international award administered by the Nobel Foundation in Stockholm, Sweden. In 1968, Sveriges Riksbank established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under of the Nobel Prize. Each prize consists of a medal, personal diploma, and a cash award.

诺贝尔文学奖、《飞鸟集》、“诗圣”、印度诗人

泰戈尔

美国有哪些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

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有哪些?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创建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10~191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创建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创建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现 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63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因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倡议创立国际联盟获诺贝尔和平奖。1920~192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科学家纪尧姆因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布尔茨瓦因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布兰延、挪威人兰格因倡导国际和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丹麦科学家玻尔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人南森因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线光谱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 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定《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1930~193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亚当斯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美国人巴特勒因促进国际相互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因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安吉尔因证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荒谬性获诺贝尔和平奖。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亨德森因热心裁减军备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历届诺贝尔奖生物学获得者和研究课题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籍德国作家黑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狄尔斯、阿尔德因发现并发展了双稀合成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因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玻恩因对粒子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德国科学家博特因发明符合计数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医生福斯曼、美国医生理查兹、库南德因发明心导管插入术和循环的变化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1年12月10日第六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霍夫斯塔特因确定原子核的形状与大小、德国科学家穆斯堡尔因发现穆斯堡尔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3年12月10日第六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詹森、美国科学家梅耶因创立原子核结构的壳模型理论、美国科学家维格纳因发现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力的对称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12月10日第六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艾根、英国科学家波特因发明快速测定化学反应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1年12月10日第七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总理(前西德)勃兰特因“缓和二次大战后欧洲紧张局势”获诺贝尔和平奖。 1972年12月10日第七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作家伯尔因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12月10日第七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费舍尔、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森因有机金属化学的广泛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9年12月10日第七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朗因、德国科学家维蒂希因在有机物合成中引入硼和磷而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5年12月10日第八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冯克利津因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12月10日第八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鲁斯卡、比尼格、瑞士科学家罗勒因研制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赫希巴赫、美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因发现交叉分子束方法、德国科学家波拉尼因发明红外线化学研究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12月10日第八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米勒、德国科学家柏诺兹因发现新型超导材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8年12月10日第八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因第一次阐明由膜束的蛋白质形成的全部细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9年12月10日第八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拉姆齐因发明观测原子辐射和计量原子辐射频率的精确方法、美国科学家德默尔特因创造冷却捕集电子的方法、德国科学家保罗因在50年代发明的“保罗捕集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1年12月10日第九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内尔、扎克曼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5年12月10日第九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克鲁岑、美国科学家莫利纳、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刘易斯、维绍斯、德国科学家福尔哈德因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并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9年12月10日第九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因《铁皮鼓》、《我的世纪》等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克特勒、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评委会为屠呦呦写的颁奖词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诺贝尔奖的英语简介并且有汉语翻译

Nobel Prize refers to the five award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Nobel"s will in 1895, including physics prize, chemistry prize, peace prize, physiology or medicine prize and literature prize.To commend those who have "mad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mankind" in physics, chemistry, peace,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nd literature; And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established by the Swedish central bank in 1968 to recognize people who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The Nobel Prize was first awarded in 1901, including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the Nobel Peace Priz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n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In 1968, the Swedish central bank added the "Swedish central bank commemorating the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which was first awarded in 1969. It is customary to call this additional award the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诺贝尔奖英文历史

The Nobel PrizeEvery year since 1901 the Nobel Prize has been awarded for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for peace. The Nobel Prize is an international award administered by the Nobel Foundation in Stockholm, Sweden. In 1968, Sveriges Riksbank established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under of the Nobel Prize. Each prize consists of a medal, personal diploma, and a cash award.

马可尼、毕升、张衡、西门子、贝尔、蔡伦、诺贝尔、爱迪生、富尔顿、莫尔斯发明了什么?

马可尼、毕升、张衡、西门子、贝尔、蔡伦、诺贝尔、爱迪生、富尔顿和莫尔斯他们发明了什么东西?

富尔顿发明了什么

马可尼、毕升、张衡、西门子、贝尔、蔡伦、诺贝尔、爱迪生、富尔顿、莫尔斯各发明了什么?

马可尼(1874~1937)Marconi,Guglielmo意大利发明家。无线电通信的奠基人。毕升(?—约1051)北宋布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张衡(78-139),别名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全国第一架地动仪,张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维尔纳·冯·西门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德国电气工程学家、企业家、电动机、发电机、有轨电车、指南针式电报机的发明人, 改进过海底电缆,提出平炉炼钢法,革新了炼钢工艺,西门子公司创始人。亚历山大·贝尔是一位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的专利权(发明者为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AT&T公司的前身)。其被世界誉为“电话之父”。蔡伦(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进者)诺贝尔(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文名: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1931年),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企业家,拥有众多知名重要的发明专利超过2000项,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 爱迪生拥有超过2000项发明,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钨丝灯泡等。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而他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地的专利数累计超过1500项。  爱迪生是技术历史中著名的天才之一,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摄影机等1093项发明专利权。其中爱迪生的四大发明:留声机、电灯、电力系统和有声电影,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文明生活。富尔顿是美国著名工程师,他制造的第一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长21.35米,1803年在法国的塞纳河试航成功,但当晚为暴风雨所毁。莫尔斯(Morse,1791年4月27日-1872年4月2日),出生于 马萨诸塞州查尔斯顿, 耶鲁大学毕业, 发明家、艺术家,他成功发明了 莫尔斯密码。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英语翻译?急求!

维罗生态砖诺贝尔瓷砖的品质

·诺贝尔是磁砖领域的先导,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1280℃SITI、SACMI意大利宽体辊道炉窑,意大利SACMI高能压机,意大利ROTOCOLOR、ROLLFEED、Kerajet数喷印,意大利CMF、LB填粉系统,意大利FERRARI储胚系统,美国FLOW水切割机。依据完善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ISO10012.1计量检测体系,对磁砖进行多达45道检测,从而保证了每一片诺贝尔磁砖的品质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和欧共体标准。·旗舰级的诺贝尔产品,已相继获得的“中国名牌建材同行业第一品牌”“国家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产品”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学会评定的“无毒害(绿色)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百安居BQ最佳服务奖”、“中国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十大网友喜爱的家居品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消费者最信赖的首选品牌”、“中国同行业最具价值品牌”、“中国瓷砖市场品质信誉消费者最满意首选品牌”等多项荣誉。·新颖、丰富、不断创新的诺贝尔产品,更是成为中央军委大楼、国家质监总局办公大楼、人民大会堂、国家信访局、奥运会篮球馆、上海奥林匹克花园、天津大泛华国际中心、浙江世贸中心、广州白云机场、南极考察中山站、上海世博会场馆等众多知名建筑的首选品牌。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谁?研究的啥?为啥颁奖给他仨?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这次表彰的是帮助人类认识宇宙的卓越贡献者。其中一半授予来自美国的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他发现了构成恒星、行星以及我们的这些常规物质只占宇宙能量的5%,剩下95%的宇宙能量都是未知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暗物质表现为不知来源的巨大引力,暗能量表现为导致宇宙膨胀的无形力量。皮布尔斯的工作为人类认知宇宙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开创了“物理宇宙学理论”。另一半授予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他们于1995年10月首次发现了一颗名为飞马座51b(绰号“伯洛尔芬”)的系外行星,它绕着银河系中的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转。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热木星”。麦耶和奎洛兹掀起了天文学界的一场革命,开启了人类探索系外行星的新征程。诺贝尔奖的反应迟钝是众所周知的,但这也体现了科学领域的严谨,这份奖项的含金量也远超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97万元)的奖金。皮布尔斯阐明的宇宙结构与历史,为过去50年的宇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工作为现代宇宙学开创了一门新的内功,对人类而言是一座巨大的“金矿”,而麦耶和奎洛兹的工作激励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热情,如同一门精彩绝伦的外功,对系外行星的发现开启了人类探寻新世界的“淘金”热潮。要具体阐述皮布尔斯的工作可能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与数学知识,一时半会无法说透,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说说麦耶和奎洛兹的工作,我们是如何探测系外行星的?探索系外行星,第一个被发现的并非飞马座51b其实在麦耶和奎洛兹的工作之前,1992年人们就发现了一颗围绕脉冲星转动的系外行星PSR 1257+12B,不过它的发现纯属意外,而1995年发现的飞马座51b才是传统意义上围绕恒星公转的系外行星。麦耶和奎洛兹目前都是日内瓦大学的教授,而麦耶是奎洛兹就读博士期间的导师。他们于1995年10月发现了第一颗围绕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这颗行星正是飞马座51b。其质量接近或超过木星,与其宿主恒星距离只有0.5至0.015个天文单位(地日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大约为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8至金星到太阳的距离范围,称为“热木星”。飞马座51b距离地球约50光年,质量只有木星的一半,但体积却是木星的两倍,一年只有4天,表面温度在1000 °C ,并且它被潮汐锁定永远以同一面朝向恒星。飞马座51b的发现引发了天文学界的一场革命。之前主流理论一直认为行星的形成需要冷却的构造块,而这些构造块只可能在远离恒星的地方才能形成。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行星系统的形成原因,也掀起了系外行星探索热潮。此后,银河系有4000多颗系外行星被发现。在此之前,发现系外行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因为行星反射光线比恒星的光线弱得多,要在一颗恒星璀璨的光芒里发现它,谈何如意。对于跨星系的我们来说,遥远恒星的耀眼光芒将淹没周围的一切,要找到伴随它们身边的行星,这就如同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里,找到一根小小的针。而有时我们连这片湖都无法找到,更不用说湖中的针了。而随着科学探索手段的发展,遵循事物的因果关系,后来我们发现了许多新的探测技术,大大加速了对系外行星的探测。而第一个成功的探测技术就是径向速度法。径向速度法要搞清楚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但需要更深刻地理解一下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一般都认为行星围绕恒星公转,而恒星静止不动。但实际上,行星的公转是由于恒星的引力造成的,然而力是相互的,在恒星拽着行星转圈时,行星也拽着恒星轻微的左右晃动,且行星的质量越大,晃动就越明显。比如,太阳系里的木星大哥,就能拽着太阳左摇右晃。而恒星作为一个光源,它的位移就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具有波性质的一切信息源,在移动过程中会导致发出的波被拉伸或压缩。信息源远离目标运动,波长就会变大;信息源靠近目标运动,波长就会变小。这就好比我们日常听见的警笛声,从远处传来时,声音还很柔和,但随着警车靠拢,警笛声的波长被压缩,会感觉声音立即尖锐了起来。当警车远去时,声音又变得舒缓了。多普勒效应在声波上,表现为音调的升降,而在光波上,则表现为颜色的变化,光源远离我们就会变得更红,称之为“红移”;光源靠近我们就变得更蓝,称之为“蓝移”。知道了这一原理,天文学家就可以使用光谱仪先得到目标恒星的吸收光谱线,这个光谱线就好比这个恒星的指纹一样。但如果它身边有一颗行星在围绕它公转的过程中,使它在朝我们的方向上前后摇动,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颗恒星的吸收光谱线不断地来回移动。因为光谱线的灵敏度相当高,所以径向速度法能检测到几百万光年外,恒星每秒1米的细微移动。不仅可以用来发现系外行星,还可以计算它的质量。飞马座51b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被发现的。虽然径向速度法十分精准,但一颗行星想要牵引恒星晃动,并产生足够探测的多普勒效应,需要行星对恒星有足够大的重心引力。这就意味着,径向速度法最适合探测离恒星近的类似木星的大质量行星,这也是“热木星”名字的由来。对于像地球这样质量不够,无法拖动恒星晃动的行星,可能就有点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天文学家们又想到了另外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寻找系外行星。凌星法“凌星法”的原理也很简单,当一颗系外行星刚好从它的恒星与我们之间经过时,恒星的光芒被其所挡,短时间内会变得暗淡一点,行星离开后又恢复如初,这一过程就称为“凌星事件”。当然造成恒星变暗,除了被行星所挡,还会有多种原因。比如,突然爆发一大团太阳黑子(温度低的区域),或食变双星(双恒星系统相互交叉挡住对方的光芒)都可能引起混淆。为此天文学家设定了两道“门槛”:一个确认,一个验证。确认有足够多的数据来确定天体的质量。验证就是仔细检查一遍数据去除可能干扰因素,这些都是极其繁琐的工作。验证这些数据至少要满足观察到一个恒星的凌星间隔时间总是相同。凌星间隔时间即为行星公转周期,周期越长,它和恒星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远,根据距离和恒星的光谱,我们还能确定这颗行星是否在其宜居带内。而恒星在此期间变得越暗,说明被挡住的光越多,而这颗行星就越大。自从2009年发射升空,NASA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前4年就一直盯着天鹅座和天琴座那一片星空,在15万颗恒星里,寻找着它们的凌星事件。截止2017年4月为止,它已为我们辨别了9500个可能的系外行星,其中还有不少刚好位于宜居带。当然这些大量的数据还需要天文学家们慢慢的挖掘与确认。凌星法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观测的行星必须要从它的恒星与我们之间经过才行。这种苛刻的要求,使得我们能发现的系外行星注定只占少数。不管是径向速度法,还是凌星法,都是天文学发展的智慧闪光。而当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之后,你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简直是凤毛菱角。但对于浩瀚的星空,无穷的宇宙,我们心中却永远回荡着一个无声的心愿: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地球。为何我们热切地想探寻系外行星?对于真正向往星空的人,永远不会认为我们就是宇宙的唯一。正是这股热诚,毅然决然地将他们几十年的目光投向最深邃的夜空,思考行星起源背后的物理过程。对于今天来说,一个崭新的宇宙探寻才刚刚开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地球,还等待我们去发现。麦耶和奎洛兹的卓越贡献掀起的系外行星寻找热潮,只是为探索宇宙开了一个头,最终我们还是会去解答那个永恒的问题:地球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生命?这份对宇宙最深层的思考,还需要更多年轻的科学家传承下去,带着热诚,带着严谨,带着信仰,去探索宇宙的未知,发现全新的世界。如皮布尔斯说:“希望年轻人们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踏入这一领域,即便奖项很诱人,但那不是你入行的原因,你应该被科学本身深深吸引。”最后,再次祝贺那些为人类科学发展而投入极大热情“仰望星尘,伸手摘星”的科学家们。

瑞士的天文学家Michel Mayor只是发现了一颗行星,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你会觉得人家只是发现了一个新生,在事业上你不也想下有几个人能发现一颗行星,你觉得你抬头看你天上都是星星,可是你能发现他们哪个是哪个吗?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英文演讲稿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英文演讲稿   以下这篇演讲稿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瑞典学院发表的领奖演讲《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莫言在这次演讲中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用笔来讲故事的人的过程。莫言表示,自己今后还要继续讲自己的故事。   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Swedish Academy, Ladies and Gentlemen:Through the mediums of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 I imagine that everyone here has at least a nodding acquaintance with far-off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 You may have seen my ninety-year-old father, as well as my brothers, my sister, my wife and my daughter, even my granddaughter, now a year and four months old. But the person who is most on my mind at this moment, my mother, is someone you will never see. Many people have shared in the honor of winning this prize, everyone but her.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My mother was born in 1922 and died in 1994. We buried her in a peach orchard east of the village. Last year we were forced to move her grave farther away from the villa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a proposed rail line. When we dug up the grave, we saw that the coffin had rotted away and that her body had merged with the damp earth around it. So we dug up some of that soil, a symbolic act, and took it to the new gravesite. That was when I grasped the knowledge that my mother had become part of the earth, and that when I spoke to mother earth, I was really speaking to my mother.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I was my mother"s youngest child. My earliest memory was of taking our only vacuum bottle to the public canteen for drinking water. Weakened by hunger, I dropped the bottle and broke it. Scared witless, I hid all that day in a haystack. Toward evening, I heard my mother calling my childhood name, so I crawled out of my hiding place, prepared to receive a beating or a scolding. But Mother didn"t hit me, didn"t even scold me. She just rubbed my head and heaved a sigh.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My most painful memory involved going out in the collective"s field with Mother to glean ears of wheat. The gleaners scattered when they spotted the watchman. But Mother, who had bound feet, could not run; she was caught and slapped so hard by the watchman, a hulk of a man, that she fell to the ground. The watchman confiscated the wheat we"d gleaned and walked off whistling. As she sat on the ground, her lip bleeding, Mother wore a look of hopelessness I"ll never forget. Years later, when I encountered the watchman, now a gray-haired old man, in the marketplace, Mother had to stop me from going up to avenge her. "Son," she said evenly, "the man who hit me and this man are not the same person."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My clearest memory is of a Moon Festival day, at noontime, one of those rare occasions when we ate jiaozi at home, one bowl apiece. An aging beggar came to our door while we were at the table, and when I tried to send him away with half a bowlful of dried sweet potatoes, he reacted angrily: "I"m an old man," he said. "You people are eating jiaozi, but want to feed me sweet potatoes. How heartless can you be?" I reacted just as angrily: "We"re lucky if we eat jiaozi a couple of times a year, one small bowlful apiece, barely enough to get a taste! You should be thankful we"re giving you sweet potatoes, and if you don"t want them, you can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After (dressing me down) reprimanding me, Mother dumped her half bowlful of jiaozi into the old man"s bowl.My most remorseful memory involves helping Mother sell cabbages at market, and me overcharging an old villager one jiao u2013 intentionally or not, I can"t recall u2013 before heading off to school. When I came home that afternoon, I saw that Mother was crying, something she rarely did. Instead of scolding me, she merely said softly, "Son, you embarrassed your mother today."

有人可以帮我完美诠释这5句诺贝尔的名言吗 需要翻译成英语的

4.My vision is for mankind to lead a happier life and to play its role.

林毅夫有多大可能获诺贝尔奖

不太可能吧。经济学诺贝尔奖不好拿。林毅夫主要作品有:《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巴普洛夫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是对是错

是不是俄国的巴甫洛夫? 如果是巴甫洛夫的话,上述结论是对的. 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1.心脏的神经功能究成果 2.消化腺的生理机制(获诺贝尔奖) 3.条件反射研究(影响了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派)

诺贝尔获奖者巴甫洛夫简介

诺贝尔获奖者巴甫洛夫简介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语录】 【鸟翅膀反射科学的未来】 【伊凡彼得诺维奇巴甫洛夫】 ivanpetrovichpavlov(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一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甫洛夫学派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奠基人。 1849年出生于旧俄国,是当地乡村牧师的儿子,曾在神学院受教育,后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后成为于俄国圣彼得堡皇家医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1884-1886出国深造,在德国与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国以后,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苏联十月革命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巴甫洛夫划时代的伟大功绩,就是根据他研究消化腺时观察到的心理分泌这一现象,深入探讨,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曾获得俄国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皇家医师学院荣誉院士等科学界的荣誉称号。 《巴普洛夫看生命》制天用之 我们的生命就是一种不断的斗争,是我们的基本倾向、愿望和嗜好与一般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之间的一种冲突。 广义的生理学与其他实证科学一道,逐渐地使人成为强壮的实体。这一实体不仅日益征服大地上的自然力,使其有效服务于人类,而且也慢慢地掌握了他本身的自然力,使其愈加坚强,愈来愈能摆脱开那种盲目偶然性的命运。 人是不断地从事思考的,这就是对于被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所包围着的人来说最有利的东西吗?人力求把整个世界囊括在他的视线以内,而不是只局限于世界的一个角落。这是理智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关于物的最正确的概念。生活的琐事是怎样地在打击着、折磨着一个鼠目寸光的人,但它们以及世界性的问题又是怎样无力烦扰那些具有广阔视野的人们!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里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洛林医学院确定。 【1901年至2005年有184人】 获此奖项;1901年至2000年获奖者年龄总平均为56.5岁;最年轻的为32岁,最年长的为87岁。 【巴甫洛夫语录】 什么都可以收藏:生活品这是讲求实际的人收集的;完备的法律治国之才所为;有教养的人收集知识;学者收集科学发明;心灵美的人收集美德。 一个人终生为能够达到的部分,而又永远无法完全达到的目标奋斗不息时,他的生活才是无限美好,生气勃勃的。 人的幸福在自由和法律之间。 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可能飞到高空。 不要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应该同意的时候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 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要有热情。请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就算是你们每个人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来说还是不够的。 鸟儿的翅膀如果换成黄金,它一定不能再飞上高高的蓝天。 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 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 从婴儿降生的第3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情绪和无条件反射相联系,而情感主要和条件反射联系着。 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 暗示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珍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观察,观察,再观察。 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应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 我要知道人是怎样构造的,帮助人成为健康、聪明、幸福的人。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简介 巴甫洛夫简介 【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很忙】 【简介】巴甫洛夫,1849年9月14日生在俄国中部梁赞镇的一个牧师家庭,1870年考入圣彼得堡大学物理系生物科学部,后就读于军事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巴甫洛夫博学多才,终生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对生理学的研究,结束了在他之前整个人类从未对生理过程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历史,开辟了实验研究生理过程的新纪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生理学家。1935年8月,86岁高龄的巴甫洛夫主持了第十五届国际大会,并荣获全世界生理学元老称号。 巴甫洛夫在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集中于三大领域,即血液循环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巴甫洛夫从事科学研究60余年,全部时间都是在生理实验室度过的,即使在十月革命成功初期,无电、无水,实验的狗全部饿死,他也没停止过研究。即使在逝世前最后一刻,他还在草拟一份日后的工作计划。这位可敬的老人,为科学、为人民真正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的一分钟。 【名言名句】 当你工作和研究的时候,必须具有强烈的激情。 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要想一下子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 在人类机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更有力量。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人物小传】 巴甫洛夫对于科学研究的热情从来不曾减退过,他说过:当你工作和研究的时候,必须具有强烈的热情。他本人正是如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而且是彻彻底底的奉献。 科学史上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巴甫洛夫很忙!这句话不是别人说的,是巴甫洛夫对别人说的。 巴甫洛夫很忙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的,当时有人敲门,想进来看看他。 巴甫洛夫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忙什么呢?忙着写遗嘱、分财产、交代后事吗?忙着向万能的主祈祷吗?忙着过电影一样回顾一生中那些精彩的瞬间吗? 忙着哀求医生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吗? 都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巴甫洛夫一直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情况,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他要为一生至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对于人们的关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绝: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来人被拒之门外,只好心情复杂地走了。 巴甫洛夫在生与死的较量濒临高潮时所表现出来的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无畏,令人深深折服。对一切生命有机体来说,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在巴甫洛夫的眼里,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一句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不是诗篇,胜似诗篇。 巴甫洛夫曾给青少年朋友写过一封信,他说: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的热情的。劝告所有的年轻朋友要有激情和热情。我们可以将这封信看做是这位伟人对所有青少年的忠告。信的原文如下:什么是我对于我们祖国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呢? 第一是循序渐进。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不心情激动地谈到这种卓著成效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 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应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如未掌握前面的东西,就永远不要着手做后面的东西。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哪怕是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会掩饰呢。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以外,是会毫无所得的。 要养成谨严和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的。如果没有事实,那你们的理论就会成了虚枉的挣扎。 但是在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的表面上。切勿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洞悉事实发生的底蕴。要坚持不懈地寻求那些支配事实的规律。 第二是谦虚。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切勿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了客观的标准。 在我领导的这个集体内,是互助气氛解决一切。我们大家都被联系到一件共同的事业上,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来推进这件共同事业。我们往往是不分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然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共同事业才能赢得胜利。 第三是热情。切记,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假定你们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不够的。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的热情的。在你们的工作和探讨中要热情澎湃。 我们的祖国给科学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应该公道地说,在我国正把科学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简直达到了最广泛的程度。 关于我国青年科学家的地位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要知道这方面情形是非常明显的。对你们供给的多,但向你们要求的也多。不论就青年们说,或是就我们说,都要对得起我们祖国寄予科学的厚望,这乃是有关荣誉的问题。 【启迪】 巴甫洛夫逝世了,但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一直在造福着人类,他献身科学的精神更将永远鼓舞后来者。 当我们在纪念这位生理学之父的时候,要牢记他生前对立志献身科学的青年们提出的希望,满怀热情地工作学习。 疑惑、畏惧、消极使人衰老,自信、希望、热情使人年轻。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点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和责任,让人充满魅力和力量。热情就是这种使命和责任的体现,它召唤着希望和成功的到来。 富有热情的人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他们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不因外界的干扰和一时的挫折而气馁放弃;富有热情的人是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除了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甚至勇于去承担更大的使命,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高度,最终会让人们惊诧不已。 热情是一种精神气质,它来自自身的潜质,是一种心理内在固有的基因,是我们自身品质、精神状态和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 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会,当热情袭来时,我们情绪高涨,干劲十足,信心百倍,觉得自己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对于当代的青年来讲,热情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是一种昂贵的精神品质。它产生一种强大的趋力,让我们以强烈的感觉和高昂的情绪,在高度自觉的状况下,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完成我们内心渴望完成的工作。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热情是成就人生的基石,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成功。 巴甫洛夫名言 巴甫洛夫名言 1、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 巴甫洛夫 2、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3、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 巴甫洛夫 4、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 巴甫洛夫 5、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 巴甫洛夫 6、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 巴甫洛夫 7、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 巴甫洛夫 8、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原则。 巴甫洛夫 9、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双重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来说还是不够的。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10、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 巴甫洛夫 11、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巴甫洛夫 12、要谦虚。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学识。。 巴甫洛夫 13、无论鸟的翅膀是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巴甫洛夫 14、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巴甫洛夫 布朗宁名言约里奥居里名言松下幸之助名人名言 诺贝尔奖获得者名言 1、生活的理想需要广博的哲理。泰戈尔(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在大事业面前,没有大志的人畏缩了。怀特(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4、为了伟大的目标,必须使用伟大的力量。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5、人可以缺少金钱,但不能缺少志气。科赫(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6、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7、满足是追求吃食和睡觉者的温暖猪圈。尤金奥尼尔(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8、追求一个梦想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和快乐。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9、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摩尔根(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0、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目标。摩尔根(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1、为了高尚的目标,多大的代价我也愿付出。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2、要成大事,就得既有梦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13、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4、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真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5、不停顿地走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巴甫洛夫(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6、人们在幻想的追求之中才能赋予生活以应有的意义。尤金奥尼尔(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7、我们想要看到的是孩子追求知识,而不是知识追求孩子。萧伯纳(1925年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8、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理想,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辛格莱刘易斯(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20、我饮的是抱负酒,服的是幻想药,所以我会永远朝气蓬勃。高尔斯华绥(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1、选择之果尤其是称心如意的选择仅仅生长在理想之树上。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2、想达到的目标和实现它的决心是亲兄妹俩,它们栖息在同一颗心里。拉克司奈斯(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3、我一直生活在对梦想的追求之中,这种追求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4、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5、这种投入到研究或学业当中的生活是与许多其他值得称赞的目标一致的。享利陶布(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6、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刻。罗斯福(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27、目标不妨设得近些,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标标中的,志必大成。摩尔根(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8、理想的琴键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的乐章。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9、没有志向的青年,就像断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最后必然丧失前程。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0、耐心追求目标,不断进步,在获取无限的过程中,表现了人类惊人的伟大性。鲁道夫奥伊肯(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1、要教育男孩子认识三个问题:努力学习的必要性;作风粗野的危害性;他将来有何种打算。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2、自古能成功成名的无一不是靠着理想和抱负,没有一个庸才能靠人事关系而名垂青史。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3、有些理想曾为我引过道,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以欣然面对人生,那些理想就是真、善、美。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34、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身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5、当人在追求不可企及的东西时,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在斗争和追求的过程中。尤金奥尼尔(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6、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知道他航向何处吗?他的目标只是前进。他自己就是目标,逼着他向前走。纪德(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7、时刻盯着比你的能力还高的目标,不要在意你是否比你的同代人或你的前辈优秀。试着做得比你自己好。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8、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9、不断地让自己有新理想、新计划、使自己有新的发挥,生活才不至于平淡无聊,生命的价值也才能充分地显现。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0、我们要追求那些真实的功业,要追求对宇宙人生更深远的了解,要追求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1、生命被用来实现一种你自己认为伟大的目的;生命在你被抛进垃圾堆之前,已经消耗殆尽了: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欢乐。萧伯纳(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2、他应该解放自己去追求人生的真谛,而不应当让自己的生命分崩离析,因为在分崩离析之中,他永远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3、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之中,有许多新的领域等待着年轻科学工作者去开拓。只要正确选择自己的专业目标,就一定是前途无量的。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44、始终一贯的目标并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是幸福生活的一个几乎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始终一贯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工作之中。伯特兰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5、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你非常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得到的,所以当我通过努力达到某种目标时,我就对自己非常满意。亨利陶布(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46、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7、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48、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49、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你就应该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只要你愿意付出代价,只要你不懈地向着你的目标努力,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50、我认为,我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寻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们骄傲的情况下,这种理想主义可把我们的希望和幻想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居里夫人(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51、最伟大的成就和名望皆来自于自律者,他们一心追求自己选定的的目标,而将大部分其他娱乐弃之一旁牺牲许多人类的其他价值,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在其一生最富创造力的阶段,皆不得不如此。哈耶克(1974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 52、一个人的工作职位不怕低,只要你不放弃你的理想,拿目前的工作做一个踏脚石,一方面维持生活,一方面找时间充实自己,认准一个确定的方向去努力。慢慢的,你总会发现,你的努力没有白费。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约翰尼斯·延森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漫长的旅程 >六部曲

以“假如你获得 了诺贝尔奖,你想对观众说什么”为话题,用英语写的感言?

hardly could i see something that i may express what i am feeling now.all the theory human being dedicate in can not be applied in any of the circumstance , which means that we are moving nearer to the truth but far from the real one. some said that time would test all.i do think so.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thank you all.自己编的。我是经济学专业的。当然不可能获奖。仅做遐想。

罗素到底是因为哪本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他以敏锐而健全的判断力,清晰的风格,以及严肃中的机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只有精英作家才有的特点。时间甚至不允许对他在这方面的作品进行最简短的调查,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也很迷人。提到《西方哲学史》(1946年)、《人类知识》(1948年)、《怀疑论集》(1948年)和《我的心智发展》(在1951年发表的伯特兰·罗素哲学中)等书籍就足够了;但除此之外,还应增加大量关于当今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问题的同等重要的书籍。(颁奖词相关内容,摘自诺贝尔讲座,文学1901-1967,编辑霍斯特·弗兰兹,爱思唯尔出版公司,阿姆斯特丹,1969)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英语怎么翻译?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获得诺贝尔奖”用英语怎么说

TheNobelPrize

哪些人得过诺贝尔奖?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17],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16],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

康婷瑞倪维儿pd因子套盒是否获得诺贝尔奖

pd因子中的成分PDGF获得了诺贝尔奖

奥巴马 诺贝尔颁奖词 英文版

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has decided that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2009 is to be awarded to President Barack Obama for his extraordinary effort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s. The Committee has attached special importance to Obama"s vision of and work for a 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Obama has as President created a new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tic multilateral diplomacy has regained a central position, with emphasis on the role tha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play. Dialogue and negotiations are preferred as instruments for resolving even the most difficult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The vision of a world free from nuclear arms has powerfully stimulated disarmament and arms control negotiations. Thanks to Obama"s initiative, the United States is now playing a more constructive role in meeting the great climatic challenges the world is confronting.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are to be strengthened.Only very rarely has a person to the same extent as Obama captured the world"s attention and given its people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His diplomacy is founded in the concept that those who are to lead the world must do so on the basis of values and attitudes that are shar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For 108 years, 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has sought to stimulate precisely that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those attitudes for which Obama is now the world"s leading spokesman. The Committee endorses Obama"s appeal that "Now is the time for all of us to take our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for a global response to global challenges."

英语作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Tu Youyou was born in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in 1930. She became a researcher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1960s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drug to treat malaria. As a result of her research, Tu discovered Artemisinin and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2015.Tu"s contributions to medicine and her dedica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not only helped to save millions of lives, but they have also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orldwide.Tu"s achievement has not only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but it has also brought about a renewed appreciation for Chinese culture. Her work highlights th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n make to global health issues.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Nobel Prize winner"s name has been gaining popularity in recent years, inspiring renewed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is not only an honor for Tu Youyou, but it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and appreciate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Chinese culture.In conclusion, Tu Youyou"s accomplishment has not only brought honor to herself and her country, but it has also created an opportunity for greater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u"s contribution to medicine and culture is truly admirable, and her legacy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generations to come. 屠呦呦于1930年出生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她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传统医学的研究员,为治疗疟疾开发了一种新药,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她的研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并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屠氏对医学的贡献和对传统中药研究的奉献不仅帮助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也向全球呼吁重视中医药的重要性。她的成就不仅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使中国文化得到了新的认可。她的工作突显了中国传统药物对全球卫生问题的有价值贡献。最近年来,屠呦呦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中文翻译名字越来越受欢迎,激发了对传统中药的新兴兴趣。这不仅是对屠氏的荣誉,也是一个促进和欣赏中国多样性和丰富文化的机会。总之,屠呦呦的成就不仅给她本人和她所在国家带来了荣誉,也为更好地欣赏和了解传统中药研究和中国文化创造了机会。屠氏对医学和文化的贡献真正值得称赞,她的遗产将继续激励后代。

1991年,南非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作家的简介

e

天目Tech+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一半授予了气象学家

北京时间17时45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聚焦复杂系统。 奖项一半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气象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教授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另一半授予罗马大学教授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以表彰他们“对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其中,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在开发气候模型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乔治·帕里西则对无序和随机现象理论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看起来不相及,其实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存在于世界上的“复杂的系统”,而对“复杂系统”的认知,可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世界、预测未来。 来,我们一个一个说。 过去两百年 科学家们都在研究气候这个复杂系统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复杂系统,地球的气候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它。 两百年前,法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傅里叶(Joseph Fourier)就研究了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之间的能量平衡,认为大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傅里叶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理论,认为在地球表面,入射的太阳辐射会被转化为向外辐射(即所谓的“暗热量”),被大气吸收,从而对大气起到加温作用。 不过,真实的大气辐射过程要复杂得多。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多位气候科学家贡献了细节,尤其是研究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 他们发现,最强大的温室气体其实是水蒸气,我们无法控制大气中水蒸气的浓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则是可以控制的。 不过,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度依赖于温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温度越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就越高,从而增加温室效应,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水平下降,部分水蒸气会凝结,温度也随之下降。 其中,19世纪末,瑞典科研人员Svante Arrhenius理解了造成温室效应背后的物理原理——向外辐射与辐射体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辐射源越热,射线的波长越短。太阳的表面温度为6000 C,主要发射可见光谱中的射线。地球表面温度仅为15 C,会再次辐射看不见的红外辐射。如果大气不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温度几乎不会超过–18 C。 由于其杰出贡献,Svante Arrhenius曾在1903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60年前建立三维气候模型 证实温度变化由二氧化碳水平上升导致 接下来,我们的主角登场了。 真锅淑郎原来是日本大气物理学家,20 世纪 50 年代前往美国继续职业生涯。 他的研究目的和Svante Arrhenius一样,都是为了理解二氧化碳增加如何导致气温上升。 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了一项物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将对流引起的气团垂直输送以及水蒸气的潜热纳入模型之中。 为了使计算变得简单,他将模型简化为一维——即一根垂直的圆柱,直达大气层40公里。 在该模型中,他发现,氧和氮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二氧化碳对温度却有明显的影响:当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翻倍时,全球温度升高2 C以上。超过该阈值,气候变化风险将变得不可接受。 这一数值后来被国际 社会 普遍接受,并由《巴黎协定》明确为全球温度上升的控制目标——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保持在相对工业化前水平高2 的范围内。 真锅淑郎的研究证实了温度的变化是由二氧化碳水平上升导致的。他在 1975 年发表了一个三维气候模型,成为揭开气候系统奥秘道路上的里程碑之一。 60年前,计算机的速度比现在慢了几十万倍,因此真锅淑郎的模型相对简单。即便如此,在研究中,团队也花费了数百个小时来测试模型。 当下,针对气候变化,科学家已经开发了更加复杂和更加精准的模型,能更加精确地分析和利用科学数据。今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最新的气候评估报告,气候评估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世界各国开发的气候模式。作为IPCC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曹龙认为,Manabe在60多年前建立的气候模式,为当今气候模式的发展和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把天气和气候联系起来 开创“指纹识别法”判定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在真锅淑郎研发出模型十年之后,克劳斯·哈塞尔曼将天气和气候联系了起来。 要知道,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理上和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地球上的天气总是瞬息万变。对人类而言,要精准预测未来十天以上的天气,都一直是一大挑战。 1980年左右,克劳斯·哈塞尔曼提出了将不断变化的混沌天气现象描述为快速变化的噪音,为进行长期气候预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诺奖官方将他用充满噪音的天气数据建立气候模型比喻为遛狗: 狗有时会挣脱牵引绳,有时会跑在你前面、或者跑在你后面,有时会与你并肩前行。你能从狗的运动轨迹中看出你是在走路还是站立不动吗?或者在快步行走还是小步慢走吗?狗的运动轨迹就像天气变化,人的行动轨迹则像气候,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的答案。 不过,影响气候的因素会随时间剧烈变动——它们可能很快,如风力或气温,也可能很慢,如冰盖融化和海洋变暖。 对此,克劳斯·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随机气候模型,将这些变化的可能性都整合进了模型中。 此后,他还提出了区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气候变化方法。他发现,在模型中,太阳辐射、火山颗粒或温室气体等因素变化都会留下独特的信号,即“指纹”,而且这些信号可以被分离出来——这种识别指纹的方法就可以应用于判定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在随机气候动力学和指纹识别法研究气候变化成因,就是在检测气候变化的归因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曹龙说。 在复杂系统中寻找规律 帮助人类理解各种无序的材料和现象 围绕复杂系统,第三位科学家乔治·帕里西的研究则更为基础。 乔治·帕里西是意大利科学家,出生于1948年,毕业于罗马大学。获得获奖之前,他已经是物理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量子场论、统计物理等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是表彰他在在无序的复杂材料中发现了隐藏的模式。 这里的无序材料主要指自旋玻璃,是磁性金属合金亚稳定状态。我们要从微观层面去了解它,这种物质中,某种金属原子(如铁原子),会被随机混合到铜原子的网格中。 即使混入其中的只有几个铁原子,它们也会以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彻底改变材料的磁性。 每个铁原子的行为 ,或者称为“自旋”,都表现得就像一个小磁铁,会受其附近其他铁原子的影响。在普通的磁体中,所有铁原子的“自旋”都指向同一方向,但在自旋玻璃中,一些自旋会指向相同的方向,另一些则会指向相反的方向。 乔治·帕里西在关于旋转玻璃的著作的序言中写道,研究自旋玻璃就像观看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类悲剧。如果你想同时和两个人交朋友,但他们互相讨厌对方,结果就可能令人沮丧。 1979年,乔治·帕里西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他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利用“副本方法”(一种研究无序态体系时所用的数学技巧,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处理系统的许多副本)来解释自旋玻璃问题。他在副本中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结构,找到了一种描述它的数学方法,并用了很多年去证明,在数学上是正确的。 研究自旋玻璃模型有什么用呢?借用物理学科普博主傅渥成的回答: 自旋玻璃模是个高度抽象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无序材料(胶体、颗粒态等),也可以被用来描述各种不同尺度的包含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例如大脑、网络、市场、复杂网络上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更抽象地来看,自旋玻璃模型也可以被看成是个概率图模型,在机器学习和组合优化问题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蛋白质折叠问题就可以用自旋玻璃模型来解释。

美国作家海明威,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获得过

海明威于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还有“罗马假日”,“永别了,武器”等都有电影,都是根据海明威的小说改编的,其中“老人与海”名气最大。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及成就和原理是什么?

vrsg

丁肇中小时候在战乱中的中国长大,是怎样的家族教育能让他能有诺贝尔奖的成就?

~,?!。。,,?!?。。,。?!!?。。,。??。,。?。。?

为何科学家丁肇中发现J粒子后,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为发现粒子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在物理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高的成就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是怎样获得诺贝尔奖的?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获得诺奖的成就主要是:1、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2、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1986年与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4、丁肇中(美籍华人),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1936年出生于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因与芮契特教授几乎同时发现J粒子而共同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 学奖。他是第三位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

发现了J粒子,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

丁肇中

丁肇中是如何让中文书写的答词载入了诺贝尔奖史册的。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到1976年的76年间,丁肇中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他翻阅了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的获奖者答词中,竟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丁肇中决定用中文来书写他的答谢词,但这一举动却遭到多方面的反对。最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方面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因此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回应道:“不错,我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了美国公民,但我领奖的地点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因此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员无言以对,只得让步。美国官员劝说无效后,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一位人士又给丁肇中出了一个难题。他说,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书写,我都可以打印散发,但如果用中文书写就难以效劳了,因为我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丁肇中听了这个小小的刁难之后笑着说:“这很好办,没有中文打字机,我可以用手写,然后我请你代为复印。”丁肇中的执著终于感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份用中文书写的答词也就载入了诺贝尔奖的史册。

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一位人士给丁肇中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难题?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到1976年的76年间,丁肇中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他翻阅了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的获奖者答词中,竟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丁肇中决定用中文来书写他的答谢词,但这一举动却遭到多方面的反对。最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方面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因此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回应道:“不错,我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了美国公民,但我领奖的地点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因此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员无言以对,只得让步。美国官员劝说无效后,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一位人士又给丁肇中出了一个难题。他说,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书写,我都可以打印散发,但如果用中文书写就难以效劳了,因为我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丁肇中听了这个小小的刁难之后笑着说:“这很好办,没有中文打字机,我可以用手写,然后我请你代为复印。”丁肇中的执著终于感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份用中文书写的答词也就载入了诺贝尔奖的史册。发现J粒子以后,丁肇中并未满足,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不停的奋斗与拼搏才会有意义。1989年2月20日,香港有关报刊报道:力求突破有望再拿诺贝尔奖——丁肇中领导400名科学家寻找宇宙基本结构。目前,丁肇中正在日内瓦主持建造一个庞大的实验场,准备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实验。其目的是要揭开宇宙的构造之谜。实验名称为L3实验,这次会聚了美国、俄罗斯、中国内地和台湾省、印度、东西欧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位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据称,如果这项研究取得成功,丁肇中有望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诺贝尔获奖的发言词是什么?

丁肇中诺贝尔奖发言词: 国王、王后陛下,王族们,各位朋友: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 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更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主要成就学术成果发现反氘原子核。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及涛子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3. 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4. 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5. 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6. 发现胶子喷流。7.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PETRA上研究胶子的性质。8. 精确测量缈子的电荷不对称,验证标准模型。9. 在LEP对撞机研究Z与W粒子的性质,并精确测量中微子的种类。10. 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培养人才1983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在1989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600名物理学家参加。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接见丁肇中教授和丁苏珊博士在欧洲核子中心做的L3实验,这是用的是一个周长27公里的加速器,1000亿电子伏特正电子与1000亿负电子对撞。它瞬间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4000亿倍,也是宇宙诞生最初的1000亿分之一秒时的温度。实验仪器使用的磁铁是1万吨,探测器包括300吨铀,均来自苏联。这是首次由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中国政府非常支持L3实验,提供了很大帮助,包括一台非常先进的计算机,同时还在上海硅酸盐工厂生产BGO晶体。 L3实验共发表了约300篇文章,有约300人因这一研究工程而获博士学位。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2017年共授予了892位个人和24个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至2017年,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数量(教职工、校友及工作人员)最多的10所高校分别是:1. 美国哈佛大学(133位);2. 英国剑桥大学(97位);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6位);4.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94位) ;5. 美国芝加哥大学(92位);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88位);7. 美国斯坦福大学(67位);8(并列). 英国牛津大学(66位);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66位);10. 美国耶鲁大学(58位)。由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成立了。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诺贝尔遗嘱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这是我的一切遗嘱中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设置主要设置的奖项: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丁肇中在几几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凭借什么作品获得诺贝尔奖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3]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9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丁肇中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独立地发现一种称为ψ/J的新粒子,与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获得诺贝尔奖的简要理由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朱棣文于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父母是江苏太仓人,现已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40年代来到美国。他们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专业为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丁肇中获得什么诺贝尔奖

1976年,丁肇中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主要成就1.发现反氘原子核。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实验,测试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之正确性,证实了电子,缈子(muon),及涛子(tau)为直径不超过10厘米的点粒子。3. 精确测量矢量粒子之轻子衰变的相位及分支比,为夸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证据。4. 研究光子产生矢量介子之机制,并证实光子与矢量介子间的相似性。5. 在CERN的ISR研究双缈子事例,测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质及产生机制。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爱因斯坦

人类群星闪耀时得过诺贝尔奖吗?

人类群星闪耀时得过诺贝尔奖。无论是我们现代人已经不熟悉的“第一个从美洲大陆眺望太平洋”的不择手段的逃亡者巴尔沃亚,还是一手造就了拜占庭这样一个“千年帝国”的文明直接消逝的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他们的伟大壮举与闪耀人类历史的巅峰时刻,都被茨威格以自己独特的结合了历史、文学、哲学,乃至心理分析方式的笔法。将人类内心深处共有的生命力能迸发出的最深沉的感受激发出来,使得后人即使阅读到“失败的阴影”的桥段,也能为其中蕴含的英雄主义般的、对人类的未来满含乐观态度的情怀所打动。简单介绍:这本茨威格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已经几十年了,我们这次重新翻译、约请历史学者撰写背景资料再重新出版,更多的意义是想透过文字让读者认识到:一、茨威格眼中的英雄和决定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与我们脑海中的是多么多么不同。这也是东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二、就同一段历史,我们的版本和茨威格的版本也是如此不同。这真正应验了“历史没有唯一的版本,不同的人眼中的历史是不同的。”

以色列科学家Danici Shcchtman因发现准晶体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人们在自然界中也找到了组成为Al 63

C 试题分析:可以把此准晶体看作是金属的混合物。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只有Al、Fe能发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2Al+6HCl=2AlCl 3 + 3H 2 ↑;Fe+2HCl=FeCl 2 + H 2 ↑;在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时只有Al能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时:2Al+2NaOH+2H 2 O=2NaAlO 2 +3H 2 ↑;在与足量的稀硝酸混合时三种金属都可以发生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 Al+4HNO 3 (稀)=Al(NO 3 ) 3 +NO↑+2H 2 O; Fe+4HNO 3 (稀)= Fe(NO 3 ) 3 +NO↑ +2H 2 O; 3Cu+8HNO 3 (稀)=2Cu(NO 3 ) 2 +2NO↑+4H 2 O.然后把各种情况下能发生反应的金属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就可以确定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的相对多少。根据计算可确定将相同质量的此准晶体分别与足量的盐酸、烧碱和稀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关系为n(稀硝酸)<n(烧碱)<n(盐酸),因此选项为C。

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人物有多少个?请一一列出.(要求五个以上)(居里夫人除外)

  和平奖 弗雷德里克·帕西(Frédéric Passy 1822-1912) 法国 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  和平奖 琼·亨利·杜南(Jean Henry Dunant 1828-1910) 瑞士 创立国际红十字会  化学奖 范托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 1852-1911) 荷兰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生理学或医学奖 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 1854-1917) 德国 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  文学奖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 1839-1907) 法国 《孤独与深思》  物理学奖 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 1845-1923) 德国 发现X射线  1902年12月10日第2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埃利·迪科门(Elie Ducommun 1833-1906) 瑞士 宣传和平、反对战争  和平奖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Charles Albert Gobat 1843-1914) 瑞士 创建国际和平局  化学奖 费雪(Hermann Emil Fischer 1852-1919) 德国 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  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斯(Sir Ronald Ross 1857-1932) 美国 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  文学奖 塞道尔·蒙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 《罗马风云》  物理学奖 塞曼(Pieter Zeeman 1865-1943) 荷兰 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  物理学奖 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 荷兰 创立电子理论  1903年12月10日第3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William Randal Cremer 1828-1908) 英国 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  化学奖 阿伦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1859-1927) 瑞典 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  生理学或医学奖 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 1860-1904) 丹麦 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  文学奖 比昂松(Bj?rnstjerne Martinus Bj?rnson 1832-1910) 挪威 《挑战的手套》  物理学奖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1867-1934) 法国(原籍波兰) 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奖 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 1859-1906) 法国 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奖 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 1852-1908) 法国 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  1904年12月10日第4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国际法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组织 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  化学奖 拉姆赛(Sir William Ramsay 1852-1916) 英国 发现六种惰性气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 俄国 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文学奖 米斯特拉尔(Frederic Mistral 1830-1914) 法国 《金岛》  文学奖 埃切加赖·伊·埃伊萨吉雷(Jose Echegaray y Eizaguirre 1832-1916) 西班牙 《伟大的牵线人》  物理学奖 瑞利(Lord John William Strutt Rayleigh 1842-1919) 英国 发现氩  1905年12月10日第5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贝尔塔·弗赖茹劳·冯·苏特纳(Baroness Bertha Sophie Felicita von Suttner, née Countess Kinsky von Chinic und Tettau 1843-1914) 奥地利 积极促进世界和平  化学奖 拜耳(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 1835-1917) 德国 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  生理学获或医学奖 科赫(Robert Koch 1843-1910) 德国 对细菌学的发展  文学奖 显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 1846-1916) 波兰 《第三个女人》  物理学奖 勒纳(Philipp Eduard Anton von Lenard 1862-1947)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12月10日第6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 美国 成功调解日俄冲突  化学奖 穆瓦桑(Henri Moissan 1852-1907) 法国 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  生理学或医学奖 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 1852-1934) 西班牙 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生理学或医学奖 戈尔吉(Camillo Golgi 1843-1926) 意大利 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文学奖 卡杜齐(Giosuè Carducci 1835-1907) 意大利 《青春诗》  物理学奖 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 英国 研究气体的电导率  1907年12月10日第7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路易·勒诺(Louis Renault 1843-1918) 法国 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  和平奖 莫恩奈斯托·蒂奥多罗·莫内塔 (Ernesto Teodoro Moneta 1833-1918) 意大利 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  化学奖 毕希纳(Eduard Buchner 1860-1917) 德国 发现无细胞发酵  生理学或医学奖 查尔斯·路易斯·拉维伦(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1845-1922) 法国 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  文学奖 鲁德耶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 英国 《营房歌曲》《吉姆》  物理学奖 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 1852-1931) 美国 测量光速  1908年12月10日第8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巴耶弗雷德里克·贝耶(Fredrik Bajer 1837-1922) 丹麦 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  和平奖 阿诺德森(Klas Pontus Arnoldson 1844-1916) 瑞典 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  化学奖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 英国 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奖 梅奇尼科夫(Ilya Ilyich Mechnikov 1845-1916) 俄国 对免疫性的研究  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尔利希(Paul Ehrlich 1854-1915) 德国 发明“606”  文学奖 欧肯(Rudolf Christoph Eucken 1846-1926) 德国 《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  物理学奖 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 1845-1921) 法国 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  1909年12月10日第9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保罗·德康斯坦(Paul Henri Benjamin Balluet d"Estournelles de Constant, Baron de Constant de Rebecque 1852-1924) 法国 促进法美和解  和平奖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Auguste Marie Fran?ois Beernaert 1829-1912) 比利时 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  化学奖 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 1853-1932) 德国 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生理学或医学奖 柯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 1841-1917) 瑞士 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  文学奖 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f 1858-1940) 瑞典 《古斯泰·贝林的故事》  物理学奖 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 1850-1918) 德国 发明无线电报技术  物理学奖 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1874-1937)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报技术  1910年12月10日第10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国际和平局(Permanent International Peace Bureau) 国际组织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化学奖 瓦拉赫(Otto Wallach 1847-1931) 德国 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塞尔(Albrecht Kossel 1853-1927) 俄国 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  文学奖 海泽(Paul Johann Ludwig Heyse 1830-1914) 德国 《傲子女》《天地之爱》  物理学奖 范德瓦尔斯(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 1837-1923) 荷兰 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  1911年12月10日第11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Alfred Hermann Fried 1864-1921) 奥地利 在国际法与和平运动方面的所作出的贡献  和平奖 阿赛尔(Tobias Michael Carel Asser 1838-1913) 荷兰 在国际法与和平运动方面的所作出的贡献  化学奖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 Marie Curie 1867-1934) 法国 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  生理学或医学奖 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 1862-1930) 瑞典 研究眼的屈光学  文学奖 梅特林克(Count Maurice (Mooris) Polidore Marie Bernhard Maeterlinck 1862-1949) 比利时 《青鸟》《莫娜娃娜》  物理学奖 维恩(Wilhelm Wien 1864-1928) 德国 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12月10日第12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伊莱休·鲁特(Elihu Root 1845-1937) 美国 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  化学奖 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1854-1941) 法国 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  化学奖 格利雅(Francois Auguste Victor Grignard 1871-1935) 德国 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  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雷尔(Alexis Carrel 1873-1944) 法国 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  文学奖 霍普特曼(Gerhart Johann Robert Hauptmann 1862-1946) 德国 《织工们》  物理学奖 达伦(Nils Gustaf Dalén 1869-1937) 荷兰 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  1913年12月10日第13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亨利·拉方丹(Henri La Fontaine 1854-1943) 比利时 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  化学奖 韦尔纳(Alfred Werner 1866-1919) 瑞士 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  生理学或医学奖 里歇特(Charles Robert Richet 1850-1935) 法国 对过敏性的研究  文学奖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印度 《新月集》《吉檀迦利》  物理学奖 卡曼林欧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 1853-1926) 荷兰 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  1914年12月10日第14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未颁奖  化学奖 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 1868-1928) 美国 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  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拉尼(Robert Bárány 1876-1936) 奥地利 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  文学奖  未颁奖  物理学奖 劳厄(Max von Laue 1879-1960) 德国 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5年12月10日第15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未颁奖  化学奖 威尔泰特(Richard Martin Willst?tter 1872-1942) 德国 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  生理学或医学奖  未颁奖  文学奖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 法国 《约翰·克里斯朵夫》  物理学奖 威康·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90-1971) 英国 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物理学奖 威廉·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 英国 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1916年12月10日第16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未颁奖  化学奖  未颁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未颁奖  文学奖 海登斯坦(Carl Gustaf Verner von Heidenstam 1859-1940) 瑞典 《朝圣与漂泊的年代》  物理学奖  未颁奖  1917年12月10日第17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国际红十字委员会 (International Red Cross Committee) 国际组织 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  化学奖  未颁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未颁奖  文学奖 彭托皮丹(Henrik Pontoppidan 1857-1943) 丹麦 《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  文学奖 吉勒鲁普(Karl Adolph Gjellerup 1857-1919) 丹麦 《日耳曼人的徙工》  物理学奖 巴克拉(Charles Glover Barkla 1877-1944) 英国 发现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  1918年12月10日第18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未颁奖  化学奖 哈伯(Fritz Haber 1868-1934) 德国 氨的合成  生理学或医学奖  未颁奖  文学奖  未颁奖  物理学奖 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德国 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  1919年12月10日第19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 1856-1924) 美国 倡议创立国际联盟  化学奖  未颁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博尔德(Jules Bordet 1870-1961) 比利时 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  文学奖 斯皮特勒(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 1845-1924) 瑞士 《奥林匹亚的春天》  物理学奖 斯塔克(Johannes Stark 1874-1957) 德国 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年12月10日第20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莱昂·布尔茨瓦(Léon Victor Auguste Bourgeois 1851-1925) 法国 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  化学奖 能斯脱(Walther Hermann Nernst 1864-1941) 德国 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  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罗格(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 1874-1949) 丹麦 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  文学奖 汉姆生(Knut Pedersen Hamsun 1859-1952) 挪威 《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  物理学奖 纪尧姆(Charles Edouard Guillaume 1861-1938) 瑞士 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  1921年12月10日第21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克贝斯蒂安·路易斯·兰格(Christian Lous Lange 1869-1938) 挪威 倡导国际和平  和平奖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Karl Hjalmar Branting 1860-1925) 瑞典 倡导国际和平  化学奖 索迪(Frederick Soddy 1877-1956) 英国 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  生理学或医学奖  未颁奖  文学奖 法郎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 法国 《现代史话》  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美籍德裔 阐明光电效应原理  1922年12月10日第22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弗里特约夫·南森(Fridtjof Nansen 1861-1930) 挪威 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  化学奖 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 1877-1945) 英国 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  生理学或医学奖 迈尔霍夫(Otto Fritz Meyerhof 1884-1951) 德国 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  生理学或医学奖 希尔(Archibald Vivian Hill 1886-1977) 英国 发现肌肉生热  文学奖 贝纳文特·马丁内斯(Jacinto Benavente y Martínez 1866-1954) 西班牙 《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  物理学奖 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  1923年12月10日第23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未颁奖  化学奖 普雷格尔(Fritz Pregl 1869-1930) 奥地利 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  生理学或医学奖 麦克劳德(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 1876-1935) 英国 发现胰岛素  生理学或医学奖 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 1891-1941)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文学奖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爱尔兰 《胡里痕的凯瑟琳》  物理学奖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868-1953) 美国 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  1924年12月10日第24届诺贝尔奖颁发 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 1860-1927) 荷兰 发现心电图机制  文学奖 莱蒙特(Wladyslaw Stanislaw Reymont 1867-1925) 波兰 《农民》  物理学奖 西格班(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1886-1978) 瑞典 研究X射线光谱学  1925年12月10日第25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查理土·格茨·道威斯(Charles Gates Dawes 1865-1951) 美国 制定道威斯计划  和平奖 奥斯丁· 张伯伦(Sir Austen Chamberlain 1863-1937) 英国 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  化学奖 席格蒙迪(Richard Adolf Zsigmondy 1865-1929) 奥地利 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  生理学或医学奖  未颁奖  文学奖 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爱尔兰 《圣女贞德》  物理学奖 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 1887-1975) 德国 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  物理学奖 弗兰克(James Franck 1882-1964) 德国 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  1926年12月10日第26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古斯塔夫·施特莱斯曼(Gustav Stresemann 1878-1929) 德国 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  和平奖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 1862-1932) 法国 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  化学奖 斯韦德堡(Theodor Svedberg 1884-1971) 瑞典 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  生理学或医学奖 菲比格(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 1867-1928) 丹麦 对癌症的研究  文学奖 黛莱达(Grazia Deledda 1871-1936) 意大利 《离婚之后》《灰烬》《母亲》  物理学奖 佩林(Jean Baptiste Perrin 1870-1942) 法国 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  1927年12月10日第27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德维希·奎德(Ludwig Quidde 1858-1941) 德国 反对非法军事训练  和平奖 费迪南·爱德华·比松(Ferdinand Buisson 1841-1932) 法国 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  化学奖 维兰德(Heinrich Otto Wieland 1877-1957) 德国 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  生理学或医学奖 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 1857-1940) 奥地利 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  文学奖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 法国 《创造进化论》  物理学奖 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 1869-1959) 英国 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  物理学奖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1892-1962) 美国 发现散射X射线的波长变化  1928年12月10日第28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未颁奖  化学奖 温道斯(Adolf Otto Reinhold Windaus(1876-1959) 德国 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  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科尔(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 1866-1936) 法国 对斑疹伤寒的研究  文学奖 温塞特(Sigrid Undset 1882-1949) 挪威 《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  物理学奖 理查森(Owen Willans Richardson 1879-1959) 英国 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  1929年12月10日第29届诺贝尔奖颁发 和平奖 弗兰克·B·凯洛格(Frank Billings Kellogg 1856-1937) 美国 在签定《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  化学奖 奥伊勒歇尔平(Hans Karl August Simon von Euler-Chelpin 1873-1964) 瑞典 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  化学奖 哈登(Sir Arthur Harden 1865-1940) 英国 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  生理学或医学奖 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 1861-1947) 英国 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  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 1858-1930) 荷兰 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  文学奖 托马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 德国 《布登勃洛克一家》  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Prince Louis-Victor Pierre Raymond de Broglie 1892-1987) 法国 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

矛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哪个含金量高

答:诺贝尔文学奖

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有哪些?

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31024/101451.shtml

最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是谁?

警告:心理脆弱者请点击退出! 最水的?有啊!上世纪有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不光水,还非常不人道呢。有人说他堪称“五十年代一代人的噩梦”,他就是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慕尼斯。 慕尼斯凭借臭名昭著的“大脑额页切除术”使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得到了“治疗”,变得安静并不再具有攻击性。那个年代,在诺贝尔医学奖光环的加持下,全美国竟有至少20000人接受了这种“治疗”。 1848年,美国有个倒霉的建筑工人,名叫盖格。这老兄在工地干活时被一根高处掉落的大铁棍子干穿了脑袋。铁棍从他左边脑门竖直向下插入,穿过左侧大脑额页,又从左边下颌骨外侧穿了出去……但他竟然没有死。只是伤愈后,看望过他的朋友都表示这家伙受伤后完全变了一个人,性格木讷寡言,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受这一事件启发,神经外科医生慕尼斯开始研究用切除大脑额页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并且于1935年在一位女性患者身上进行了首次人体实验。他在病人脑门两边各钻了一个孔,然后往脑壳里灌酒精,破坏了前额叶和丘脑之间的神经联系。术后,原本狂躁偏激的患者变得安静了,除了时不时恶心之外没有发现其它不适。 后来慕尼斯用锋利的空心细管代替酒精,将脑额页捣烂了再吸出来……听着就哆嗦。经历手术的患者有70%会从此变得安静,当然,说变得麻木不仁更合适,剩下那30%则没什么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可没有医用X光机,手术是在完全不可见的情况下凭慕尼斯的“手感”完成的(竟然没有被捅死的,也算奇迹)。 因为让狂躁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变得不再危险,慕尼斯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夫里曼比慕尼斯更狠。都看过《本能》吧?片中莎姨用来行凶的冰锥还记得不?夫里曼医生就是拿这东西给精神病患者进行大脑额页切除术的。 夫里曼主要的“成绩”是把慕尼斯的手术大大简化了。这货直接用冰锥从病人的眼眶子里向斜上方刺入,对,贴着眼珠子往里捅。捅进颅内后,用冰锥在里面一顿乱搅和,反正也看不见,将那里的神经纤维彻底破坏掉,达到和慕尼斯的手术方法一样的效果。得,本来必须由专业神外医生进行的手术,被夫里曼“改进”得十分钟就能完成,甚至都不需要麻醉(大脑没有痛觉),几乎是个人就能做了。 但那些患者真的被“治好”了吗?并没有。人类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分为4个页,额页就在脑门儿里面,眼窝上方。发达的额页是人类的独有特征,它是负责逻辑思维和情绪管理等最高级大脑功能的。 失去额页,人虽然不会死,但会失去一切情绪反应,变得迟钝、麻木,智商也会退化得如幼儿一样。接受手术的精神病患者别说回归 社会 过正常人的生活了,连自理能力都很难保持,只是不会再有那么大攻击性了而已。 刘慈欣先生有篇科幻小说,《地火》,里面有一段未来人类对“古人”的评价:“以前的人真蠢,以前的人真累,为什么非得冒险受累把煤从地底下挖出来?直接气化抽出来不就得了吗?” 我们今天看慕尼斯和夫里曼的手术,会觉得那毫无人性,将疯子变成呆子,简直与残害无异。但在当时,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根本无药可治,患者本人和亲属都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这种情况下,慕尼斯和夫里曼的“治疗”就显得没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但诺贝尔奖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极不光彩!有了诺贝尔奖光环的加持,巨大的广告效应让慕尼斯和夫里曼的大脑额页切除术一度风靡全美。其“适应症”也开始增加,门槛儿一降再降。先从严重的暴力性精神疾病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精神障碍,再从精神障碍扩大到同性恋,后来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因为过于顽劣(据说还有仅仅因为不肯上床睡觉的)就被信任诺贝尔奖的父母带去实施了额页切除术,让他们浑浑噩噩地浪费了生命。截止1955年,仅在美国就有至少20000人被这种手术破坏了额页,只能像根木头一样活着了。 1970年,大脑额页切除术被彻底禁止。 作为科学界的最高学术荣誉,诺贝尔奖从诞生之初就广受科学家的追捧,能获得诺贝尔奖甚至获得提名绝对能成为一位科学工作者的至高荣誉,获奖者也定会饱受赞誉。诺贝尔奖从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除一战、二战期间停止颁发几次之外,至今已经将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授予了 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总计923授予人次、27次授予团体。 诺贝尔奖有着严格的提名审核机制,目的在于保证颁奖的公平公正、科学严谨。但是,早期的某些诺贝尔奖没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被证明害大于利,为诺贝尔奖留下了抹不掉的黑 历史 。 比如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穆勒,发现并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后被证明难以 降解、能生物富集以及 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和鱼类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造成诸多危害等。 如果说DDT是因为其环境危害大给诺贝尔奖抹黑的话,那么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则可以说是诺贝尔奖 历史 上最大的耻辱,这一点也不为过。 1949年,瑞典皇家医学院宣布:因 “发现前脑叶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 ,葡萄牙神经科医生埃加斯·莫尼兹(Egas Moniz)和瑞士科学家沃尔特·赫斯(Walter Hess)一同分享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给埃加斯医生带去诸多关注,其发明的额叶切除手术(脑白质切除术)让无数精神疾病患者在安静中度过余生,但同时,外界的质疑声音四起,人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额叶切除手术。 额叶切除术(lobotomy)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切除前额叶皮质的连接组织,主要于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来医治一些精神类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但后来,由于被过分宣传,夸大治疗效果,应有领域不断扩大,暴力、弱智的 社会 不良分子,调皮捣蛋、成绩不佳的日本学生,同性恋者等都成了额叶切除术的治疗对象,一时间,手拿一把锤子和锥子的医生成为不少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救命良药。 但现在对额叶切除术的评价一般都是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简陋条件下,对大脑所实施的手术精准度很低,对术后效果的评价也没有客观、可信的标准,而且手术对象在经过手术后往往丧失精神冲动,被认为侵害人权。 大脑,掌管着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机体的控制中心。李时珍曾说过: “脑为元神之府” 。一旦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出现问题,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时至今日,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然困扰着科学家和医生。 在19世纪末期,人们就开始尝试对大脑动手术尝试治疗精神疾病。1892年,一位名叫Gottlieb Burkhardt的医生 通过手术摘除大脑皮层的方法来治疗6位出现幻觉和躁动症状的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 术后,其中四位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但是有两人却不幸死亡,消息一经传出,便遭到了当局的强烈批评和反对。因此,在接下来的40多年里,没有出现类似的手术。手术对象除了人之外,还包括狗、灵长类动物等。 安东尼奥·莫尼斯 时间来到1935年,约翰·富尔顿和卡罗尔·雅克布森在伦敦举行的第二届神经精神学会上发表报告,提到他们对黑猩猩实行两侧前额叶皮层切断术后,黑猩猩的攻击性行为减少。 这一报告引起了葡萄牙神经医生安东尼奥·莫尼斯的注意,他推测给人类进行前额叶皮层切除兴许也能得到和黑猩猩类似的结果,因此他开始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治疗人类的 某些严重精神疾病。 脑白质切断器 他的第一次尝试是在病人颅骨上开一个口子,向 额叶注射酒精的方式摧毁神经纤维 ,但是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也会殃及到大脑的其他地方。于是他便发明设计出被称为 脑白质切断器 的手术仪器用来机械损毁前脑叶与其他脑区联系的神经纤维完成额叶的切除工作。 当实行这一手术时,医生需要在病人的颅骨两侧各钻一个小孔,然后将脑白质切断器从洞中伸入病患脑部,在每侧选择三个位置实施手术。这个仪器的外形就像是一把修长而精致的螺丝刀,不过它的头部侧面开了口而且没有尖端。然后医生需要拉动手柄,开口处的钢丝在拉动作用下便会凸起,切断神经纤维。 1935年,莫尼斯的助手阿尔梅达·利马在莫尼斯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例这种手术,并于术后第二年公布了治疗结果。也许是天作之合,也许是另有隐情,他们所治疗的 第一批20名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减轻 ,可以说是很成功的手术。 由于早年发明脑血管造影术,莫尼斯在国际脑科学领域享有盛名,因此当他于1936年将手术报告公开发表后,这一手术很快在其他国家也流行起来,美国、意大利等国家不断有医生循着莫尼斯的手术步骤开展临床治疗,并且也都奇迹般地取得了成功。 同莫尼斯一样,美国医生弗里曼也参加了1935年的那次伦敦会议。当他在第二年看到莫尼斯的报告之后,也尝试进行前额叶切除手术。起初,他使用的是同莫尼斯一样的手术方式,但是他发现这种手术方式繁杂,难以操作,很快他就发展出一种更加迅速便利的手术方式。在他的手术中,只需要一把锤子和锥子, 病人被施以电击以代替药物麻醉。 手术时,将锥子经由眼球上部从眼眶中插入脑室,然后搅动锥子以达到破坏神经纤维的目的。手术过程十分迅速,甚至不需要手术室就可以进行。由于弗里曼等人大肆鼓吹 “精神病药扼杀于摇篮”, 额叶切除手术在美国“广为流行”。 1936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之间, 美国大约实施了4万到5万例这样的手术,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也正是在弗里曼的推波助澜下,额叶切除术被滥用。1949年莫尼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坚定了额叶切除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以说诺贝尔奖助长了弗里曼等人的气势。 其实早在手术发明早期,关于额叶切除手术的负面报道已经展露苗头,但是在传媒并不发达的时代,加之商业运作及弗里曼等人的吹捧,额叶切除手术一直在人们心中保有一个成功有效的形象,并为不同阶层的人所接受。 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 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亲姐姐罗斯·玛丽·肯尼迪。 她患有智力障碍,1941年弗里曼为她进行了额叶切除手术,但她是不幸的,手术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以说非常糟糕。术后,罗斯的智力只有两岁儿童的水平,终生不能自理。 随着后来药物治疗的发展和脑外科手术的发展,前额叶切除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被抛弃。 时至今日,前额叶切除术在医学界一直被称作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并不能嘲笑莫尼斯、弗里曼等人的愚昧无知,因为在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时代背景下,这项技术给无数家庭带去了希望。 绝境中的人类总愿意相信一切可相信的事物,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之下,体面的自由比痴呆的苟活更有意义。 《飞跃疯人院》 回顾该手术的兴衰发展史,除了缺乏长期的观察和大量的数据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背后的利益驱动。科学没有错,诺贝尔奖也没有错,错的是人。 今天的我们站在 科技 的前沿,以更高的眼光去批判额叶切除术,去审视DDT的利与弊,去调侃诺贝尔奖的黑 历史 ,但是科学发展的脚步就是这样,认知的过程就是这样,有错才有对,有黑暗的过去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历史上有哪些诺贝尔奖得主的理论被后来证明是错误的?

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费米,因为费米通过中子辐照技术产生了新的放射性元素。但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费米在实验中产生的新元素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 事情是这样的:费米他们当时的设想是利用中子轰击铀-238,形成新的核素,新核素再通过β衰变衰变到93号元素,最后再对反应产物进行化学提纯,提取出93号元素。 由于当时人们还并不知道锕系元素的存在,所以费米顺着元素周期表一路查下去,最后认为93号元素应该属于ⅦB系,而93号元素的化学性质应该与同一竖排的75号元素铼的性质接近,即应该是一个准铼元素。他们对核反应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并成功的发现了一种与预期性质一样的新元素。 不过费米小组的成员还是有些困惑:按照他们的分析,反应中产生的新元素应该占较少的比例,但实际实验中生成的反应产物远远多于预期。虽然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各地的其它实验小组都重复了该试验并证明了他们的正确性,但是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些不安。 费米因为这项研究工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当费米带着家人逃离意大利去斯德哥尔摩领取奖金时,在德国,哈恩、斯塔拉斯曼和Meitner等人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当费米小组的成员们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错失了一次名垂青史的机会,那就是发现核裂变。 费米等人在实验中用中子轰击铀核,今天的我们知道这可能会导致核裂变的出现。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实验中铀核发生裂变,其中就包括了43号元素锝。由于当时人们尚未发现元素锝,费米他们就误把43号元素当成93号元素对待了,坦率的说这个错误是很难避免的,当时谁也没想到原子核会发生裂变。 费米在用中子轰击铀元素之前也轰击过其它元素,它们都没有发生裂变,所以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费米很难会往裂变方面去想。 ================================================================= 评论中有人在问为什么费米他们当时没有测量原子量,我找到了费米于1934年发表于上的文章:因为我不是学化学的所以很多地方没怎么看懂,不过大致能看出来费米他们使用的是排除法,他们把铀附近的元素都排除了(因为化学性质明显不同),最后推测可能是93号元素。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困难:这种新合成的元素寿命只有13分钟,它在反应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衰变产生新的元素,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分析的难度。 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授予了葡萄牙医师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以表彰他此前发明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获奖恐怕是诺贝尔奖 历史 上最大的错误,仅仅在获奖一年之后,莫尼斯的这项发明所遭受到的批评和抨击就超过赞誉,而且随之而来到是全世界学界和医学界都全面抵制这项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当然,现时代已经完全彻底地摒弃掉莫尼斯的这项发明,而且科学的发展也证伪了这项发明的学理基础。 这是项怎样的发明?又何以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并错的如此离谱? 这就要说到脑科学,人类迄今对人类大脑的 探索 和了解仍然极为有限。这么说吧,如果把大脑看作是一个黑匣子,当代的脑科学研究充其量将黑匣子的灰度从100降低为99.9,只取得些许寸进。 好了,莫尼斯的时代人类科学对大脑的了解就完全是0。当时的科学心理学是行为主义一统天下,而行为主义根本不关心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部过程,而这个内部过程对医学和生理学来说就是人类的脑机制。 莫尼斯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他在1935年受到耶鲁大学一项动物研究的启发,耶鲁大学对研究团队将黑猩猩的前脑叶以及与其它脑区的神经联系毁损,意外地发现黑猩猩变得温顺起来。黑猩猩的脑毁损研究使莫尼斯不禁想到,如果把人类的前脑叶也切除,是不是就能使那些危险的、桀骜不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癫痫患者得到治愈呢? 好了,又再说到精神病的治疗。即使到现在为止,人类科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病理以及治疗没有太好的办法,在莫尼斯的时代就更是束手无策。如果切除前脑叶白质部分能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治愈,那绝对是石破天惊的伟大发明。就这样,经过莫尼斯的研究 探索 ,他正式推出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接受实验治疗的病人确实变得温顺起来,而且怎么刺激都不再复发。 于是莫尼斯的发明就像给束手无策的精神病治疗界引入一股清流,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得到推广运用,许多难以控制的病人通过切除前脑叶白质部分,变得温和友好。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莫尼斯的发明能石破天惊地“治愈”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癫痫患者,诺委会以及学界形成共识将1949年的医学和生理学奖颁发给莫尼斯也就不奇怪了。那这项获奖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又错在哪里呢?这么打个比方吧,切除前脑叶白质治疗精神病,就好比切了丁丁治疗手淫,手淫倒是治好了,可是损害了患者生殖、性乐甚至排尿的功能,得不偿失。 例如,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史上最著名的脑损病人H.M,他对记忆研究功不可没。H.M原来是一名癫痫病人,接受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后,出现记忆功能受损,他彻底丧失了长时记忆能力,你与他握手自我介绍,他认识你了,一分钟后他就完全不知道你是谁。H.M后来成为了一个记忆研究团队的研究对象,这个团队跟踪研究了他几十年,从一开始的年轻实习生都变成白发苍苍的老者,H.M交道了几十年,他依然不认得他们,只有熟悉感,却是陌生人。 当然,H.M是一个特例,他在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时附带毁损了大脑的海马结构,导致记忆功能严重受损。更多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病人,他们的人格,特别是认知和决策能力都受到损害。 换言之,这是一项危险且不人道的发明,所谓的“治愈”也是建立在其它严重功能损害的基础上,它甚至成为权力机构通过“治疗”控制异议者的招数。

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学奖励系统,它代表了什么?

代表着你在这一行业被所有人认可

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偏向西方主义吗

是的。诺贝尔文学评审委员会常务秘书恩格道尔在诺奖公布之前,指出大部分得奖者是欧洲人绝非巧合。他说:“当然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有强大的文学,欧洲仍然是文学世界的中心,而非美国。”谈到对美国文学的普遍印象,他说:“美国太孤立,太思想狭窄。”殊不知,诺贝尔文学奖偏重欧洲国家,已是有历史传统了。所以一九八○年十月二十日,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在评论诺奖时,仍然采用“欧洲奖”的通栏标题。从上述资料可知,诺奖作家分布比例,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为数已不少了,当然其中不乏其它族裔的美籍人士。反而东方作家获奖的只有印度的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中文作家高行健(华裔法籍)四位,至于其它非欧洲作家,也很有限。目前只有尼日利亚的索因卡(Wole Soyinka)、埃及的马尔福兹(Naguib Mahfouz)、墨西哥的帕斯(Octavio Paz)、南非的戈迪默(Nadine Gordimer)、西印度群岛的瓦尔科特(Derek Walcott)、印度裔的奈保尔(V .S. Naipaul)等。

1986年的诺贝尔奖

物理:鲁斯卡(德国),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化学:赫希巴赫(美国人),李远哲(美籍华人),波拉尼(德国人)生理和医学:Stanley Cohen(美国),Rita Levi-Montalcini(意大利) 发现生长因子文学: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代表作:《雄狮与宝石》获奖理由: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和平:埃利·维瑟尔(Elie Wiesel)美国籍罗马尼亚作家,经济: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