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评价指标体系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绩效考核最终目的工具。所谓绩效考评,就是依据预先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被评价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实施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两阶段吗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两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多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其中包括两阶段的设计和实施方法。第一阶段是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制定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等步骤。在此阶段,需要充分了解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需求,结合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目标和指标体系。此阶段的结果是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指标计算、结果分析等步骤。在此阶段,需要根据设计阶段的指标体系框架,收集相关的数据,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解释。此阶段的结果是一份完整的评价报告。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两阶段。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三类八大指标是什么

我只根据我的财务分析课本知识给你解释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三类体系: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八大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资产周转情况指标总资产周转情况指标固定资产周转情况指标发展能力指标杜邦体系财务分析指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指标

简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现状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执行,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客观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和潜力,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审计活动。然而,目前我国审计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没有可用的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评价缺乏成熟、明确的专业指南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统一,甚至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别。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时,评价标准单一、多重视定量评价等情况,造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不全面、准确性差。(二)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与客观性评价标准是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能否深入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件,其功能在于为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可观性提供指导。没有科学可行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就不能科学地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审计人员就无法作出经济效益高低、优劣的结论,无法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也无法监督评价活动中存在的损失浪费现象和只顾本单位微观效益,而忽视国家宏观效益的情况的发生。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确定原则要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审计结果较为客观、全面和准确,就须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构建中遵循一系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必须确定其具有综合的衡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即指标的设计既能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又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既反映当期微观经济效益,又考虑评价长期宏观经济效益的需要,并且尽可能满足各部门、多方位、各阶段的需要。因此,审计评价既要有财务指标,又要有非财务指标;既要有静态指标,又要有动态指标。这样才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才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地考核和评价。(二)先进合理性原则评价经济效益的审计标准应先进与合理,即在技术上先进,在经济上合理。技术指标要先进但不应高不可攀,要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经济指标要合理,但这种合理并不排斥先进性,关键是要切合实际,这样才可起到发挥动员群众,激励积极性,挖掘潜力的作用。(三)促进性原则确定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审计标准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具有促进作用,即选用比被审计单位已经达到的水平更高的指标,只要选用比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稍高的指标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这样也有利于鞭策落后的审计标准予以改进提高。(四)可比性原则在制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中,要考虑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有的还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尤其是同类企业能够相互评比,起到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促使其共同提高,这样有利于横向比较;同时,选择、确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时,要便于本单位的有关标准在不同时期互相比较,从而也有利于纵向比较。(五)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均应力求简单,易于使用。三、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指标。(一)反映管理水平与能力的指标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可从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如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进行判断,也可以将其分为各种要素,并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评价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二)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根据负债期限的长短,分别设置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结合企业现金流动情况进行运作,具体设置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及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经营水平效果的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高低情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现金比率是指现金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它是用来衡量可以直接偿债的资产的偿债能力,该比率反映企业实际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实际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就越强。

良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哪些要求

司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标准的设置 对一个以工程施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其管理的主要环节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对项 目经理部的管理、对项目工作人员的管理、对公司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也主 要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和建立。 (一)项目经理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头戏,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项目 经理部是公司为保障一个承包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而组建成立的项目管理组织, 对项目经理 部的考核是施工企业绩效考核的重点。 对项目经理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技术经济方面的数量指标和进行管理 工作方面的管理指标,可按履行承包合同所涉及的生产技术指标、安全生产指标、财务管理 指标、 廉政及明建设指标、 综合管理指标五大项绩效指标来设置。 公司战略规划目标和指标、 年度经营计划指标、企业化建设和其他总体要求,基本体现在五大指标之中。另外可辅助设 置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两个单独调查的子指标,如果设置细些,还可包括信息管理、风 险管理、沟通管理、品牌管理等。但从抓主要管理的角度考虑,这五大指标已具体涵盖了其 他方面的管理内容。 1 生产技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公路施工项目生产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产组织管理指标、 进度管理指标、 质量 管理指标、工程结算计量指标、技术基础管理指标等。 生产组织管理指标绩效标准, 主要包括按施工承包合同及项目业主要求, 建立健全 项目管理机构、制定生产组织计划、组织管理程序措施完善、计划任务落实到位、人力、物 资、机械、技术等保障措施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准备充分等。 进度管理指标绩效标准, 主要包括进度管理计划周密完善、 进度计划目标任务分解 落实、总体和分项工程开工手续符合规定要求、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符合、项目整体进度 满足项目业主要求等。 质量管理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按 S9000 标准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目 标任务分解落实、 合同设定的质量标准和公司创优目标能够实现、 施工质量水平和顾客满意 度达到要求、进行了质量管理方面的自检考评、无发生严重不合格和质量事故、无严重质量 缺陷等。 工程结算计量指标绩效标准, 主要用于工程成本管理控制, 包括项目成本结算体系 已建立、项目收入和施工成本支出的结算计价体系完善、验工计价、设计变更、工程洽商、 施工索赔等报批确认及时准确、对劳务队伍的计量结算方式及单价在劳务合同中明确签订、 结算及时准确、机械、材料及其它服务的分供合同签订明确、结算计价准确、项目总体无发 生超计量结算现象和亏损现象等。 技术基础管理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各种技术资料记录齐全、项目所用原材料、 成品、半成品的出厂及检验合格证齐全、各种检测、试验资料齐全、各种检验报告及时报监 理工程师签认、隐蔽工程验收及时、积极进行了科技创新、推广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并节约了成本等。 2 安全生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 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健全、 安全责任分解到人、 制定了安全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对劳务队伍的安全教 育培训到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遵守安全生产规程、无“三违”现象、特种设备作业人 员持证上岗、高危作业安全保护保障措施到位、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分析和自查自纠活动、无 重大安全隐患、一般隐患题整改及时、无重特大安全事故等。 3 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工作指标、资产管理指标、财务内 控指标。 会计基础工作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 严格遵守了财经纪律、 会计核算工作达到了 标准化规化标准、资金管理使用规、报销审批程序完善、会计账务处理合规、照章纳税、按 财务档案的要求标准对财务基础资料进行装订整理归档等。 资产管理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 项目所用资产管理完好、 固定资产购置按规定报 批、账物账实相符、无丢失、损毁财物情况、材料收发管理严格、工器具领用使用规等。 财务内控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 建立了项目综合预算体系、 成本费用支出与预算 计划及工程进度配比、无超预算支出现象、管理费用支出合理、成本归集及时、对外经济往 来明确签署了合同协议、并严格按合同支付、严格遵守了不计量不结算、不结算不支付的工 作程序、无超支付现象等。 4 廉政及明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廉政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廉政建设组织机构健全、廉政制度严格落实、建立了 公示公开制度、工程结算支付合规、大宗材料通过招标采购、工程资金专户专款专用、无挪 用、截留、挤占建设资金、无私设“小金库” 、项目管理人员及重要的财务、技术人员无贪 污、腐败、渎职、失职现象、群众信处理及时、无拖欠农民工工资及重大矛盾纠纷隐患等。 明建设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 工地明施工情况良好、 积极开展了各种劳动竞赛及 明创建活动、职工体娱乐活动开展良好、开展了宣传报道和企业化建设活动、施工驻地干净 整洁、规有序等。 5 综合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综合管理指标绩效标准主要包括: 加强了对职工及劳务队伍的学习教育管理、 无违 法违纪及“黄赌毒”现象、企业职工纪律严明、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项目后勤管理规 有序、职工生活有效保障等。 (二)项目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项目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是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评价, 是 对个人绩效的考核。 项目经理部的整体工作体现在每个个人的工作当中, 对个人考核绩效标 准的设置应在项目经理部绩效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分解,使其个性化、具体化,一般分为定量 指标和定性指标。 1 定量考核指标 定量指标也称客观指标,是指可以数量化的、客观衡量的指标,是项目经理部根据 项目施工任务要求下达给工作人员的具体数量指标任务。主要包括进度指标、质量指标、安 全指标、工程计量指标等。 进度指标是指根据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头的进度目标。 质量指标是指个人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 如合格率、 优良品率的实际 完成情况,是否有不合格项目发生,有无返工浪费现象等。 安全指标是指个人在生产作业及管理工作中的安全保障程度, 安全事故率是否突破 了指标要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发生了安全损失。 工作计量指标是指经确认的个人当月完成的工作数量, 是否超额完成或未完成计划 任务。 2 定性考核指标 定性指标也称主观指标, 其评判主要依赖于考核者个人的判断。 主要包括学习及思 想表现、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出工出勤、沟通协调、廉洁自律、内务管理、临时性工作完成 情况等内容。 (三)公司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机关是企业组织的指挥中枢,在公司正常运转中担负决策、指挥、宏观指导、组织 协调、 对外沟通的重责。 对公司经理层的考核一般由公司董事会或其上级管理机构组织进行, 这里只涉及公司机关除高层管理者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的考核。 由于机关工作主要是宏观经 营管理,很多工作不能具体量化,考核指标的设置应以定性指标为主,可参照公务员的考核 标准,以德、能、勤、绩、廉为主要内容。 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表现; 能,是指履职能力和专业能力; 勤,是指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表现; 绩,是指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和贡献; 廉,是指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内涵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下水对居民生活、工业、农业、环境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支撑程度。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越高,地下水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因地下水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高;反之,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越低,地下水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小,因地下水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不明显。地下水资源支撑度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寡没有直接联系,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不一定高。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随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经济社会用水效率的提高而变化。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包含两个基本属性:依存度和可持续度。依存度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依存程度,依存度越高,说明经济社会更多地依赖于地下水,而更少地依赖于地表水。可持续度是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兼顾后代发展的需要,把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制在其承载力限度内,减少不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消耗,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科学设置评价地下水资源支撑度的指标体系,是客观反映地下水资源在经济社会中所起作用的重要依据。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评价指标既要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又要考虑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地区的可比性,避免指标的重叠。(2)可操作性。所需要的数据易于获得,资料齐全,计算简便;所选指标在现阶段具有稳定性、通用性和可比性;指标体系结构合理、指标数量较少,可综合反映地下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3)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是一个动态变量,不同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程度不同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也不相同。因此,评价指标中既要有静态指标,又要有动态指标。(4)整体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地下水对经济社会支撑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全面反映地下水对包括居民生活、工业、农业、环境在内的经济社会系统的总体支撑程度。(三)指标体系框架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准则层包括两个子目标———地下水资源依存度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度,指标层包括8个指标,其构成如图2-3所示。(1)水资源中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水资源系统中地下水资源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这里的水资源总量为当地水资源总量,不包括跨区域河流流入的过境水量。该指标反映了地下水在整个水资源系统中的比重,也反映了地下水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2)农业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农业用水中来自于地下水的水量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农业发展对地下水的依存程度。(3)工业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工业用水中来自于地下水的水量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工业发展对地下水的依存程度。图2-3 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指标体系图(4)生活用水地下水比例。指一个地区生活用水中来自于地下水的水量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居民生活对地下水的依存程度。(5)人均地下水资源量。指一个地区每年人均可更新地下水资源量,它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指标之一。一个地区可更新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寡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状况等因素。(6)亩均地下水资源量。指一个地区每年单位面积耕地所占有的可更新地下水资源量,它反映了可用于农业灌溉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寡。(7)地下水开采程度。指一个地区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程度。地下水开采程度越高,表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程度越高,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就越少。如果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100%,就表明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8)劣质地下水分布率。我国将地下水质量分为四级:Ⅰ级———可供直接饮用的地下水;Ⅱ级———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的地下水;Ⅲ级———不可饮用,但可供工农业直接利用的地下水;Ⅳ级———不可直接利用的地下水。Ⅲ、Ⅳ级分别为中度、重度污染的地下水。劣质地下水分布率指一个地区Ⅲ级和Ⅳ级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地下水分布总面积的百分比。(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按下式计算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式中:GK———K地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其数值越大,地下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就越高;Wi———主体评价指标的权重;wj———群体指标的权重;xjK———各群体的指标标准值;n———主体评价指标的个数;m———群体评价指标的个数。群体的指标标准值根据指标实际值计算得到。对于越大越优型指标(如人均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公式如下: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对于越小越优型指标(如地下水开采程度),计算公式为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式中:XjK,Xjmax和Xjmin分别为K地区j指标实际值、所有地区中j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于逆向物流的复杂性,因此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必须进行多角度、多透视点的评价,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立足于企业的角度,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的评价分析可以从管理水平、信息监控、车辆情况、网络覆盖、同行经验和费用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下面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解释: 管理水平,包括企业运作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人员素质、员工的素质以及对员工的培训、考核等因素; 信息监控能力,包括定单管理、配送调度、信息发布、安全性、信息系统功能及标准性、GPS、在途跟踪、事故处理等因素; 运输能力,包括车辆情况(吨位、外型等)、车队数量等、货物的安全性(运输途中的破损及污染的可能性)、时间的准确性、适用性(是否适合各类型货物运输)、网络性(和其他运输工具的衔接,是否符合多式或一贯制运输的需要); 网络覆盖,主要指企业的业务覆盖范围; 同行业的经验,主要指企业以前的业绩和一些相关的历史数据; 费用的确定及其标准,考察费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的成本要求。

简述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已经成为政府、投资者和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我国目前在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作为外部评价主体,即出资人对被投资企业的绩效评价,对企业的内部绩效评价、符合战略的绩效评价体系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是协调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客观需要。通过绩效评价目标和各层面的指标,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组织内更明确,便于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及企业内部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使管理层及员工目标一致地集中精力改进企业的绩效,便于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检验、确认和修正。另外,企业绩效评价也是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基础,企业所有者可以藉此来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起着一种导向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而这种导向性和保障性作用的良好发挥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本文拟通过剖析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与缺位,在总结国内外绩效评价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深入分析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逻...

一、什么是评价指标体系,它有什么作用?

指标体系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育价值的细化一、综合指标体系分:核心指标和特殊指标两部分二、核心指标共分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即具体指标项;1、 一级指标:a.教育特性;b.技术特性;c.媒体特性;d.支持材料;2、 二级指标:(1)、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b.教学内容适用性;c.教学目标;d.教学过程(2)、技术特性:a.运行可靠性;b.技术易用性;c.操作方便性;(3)、媒体特性:a.版面设计;b.信息呈现;(4)、支持材料:a.完备性;b.规范性3、 三级子表:(1) 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a)内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b)语言、文字和符号规范,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c)内容的表述符合统一的标准;(d)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b.教学内容适用性(a)内容适用于使用者;(b)内容的深度、广度合理;(c)教学资料典型;(e)内容的表述充分、易于理解;c.教学目标(a)教学目标明确;d.教学过程(a)内容组织结构合理;(b)内容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c)教学帮助信息清楚明白,易于理解(d)软件的内容能够方便地检索和查询;(e)能够方便地将许可内容打印输出。(2) 技术特性a. 运行可靠性(a)软件运行可靠、稳定;(b 对运行环境要求合理(c 软件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b. 技术易用性(a)易于安装和装卸;(b)易启动,响应速度快;(c)软件运行无其它技术上的特殊要求c. 操作方便性(a) 操作简便,不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多的计算机技能;(b) 操作在整个软件中具有规范性和一致性;(c) 可随时调用帮助信息且不影响系统的工作;(d) 能够随机进入与退出相关界面;(e) 提示或出错信息友好、清晰、完整、易于理解;(3) 媒体特性a. 版面设计(a)版面设计简洁、美观;(b 整体风格协调、统一;(c颜色搭配观感舒适。a.信息呈现(a) 内容重点突出,文字易于阅读,字型适当;(b) 具有清晰的导航策略;(c) 信息组织结构符合人的联想;(d) 不滥用图形图象及动画。(4)支持材料a. 完备性(a) 提供使用说明、操作指南;(b)提供了安装、运行软件的详细说明(c) 说明了软件适用对象及所需能力水平b. 规范性(a)材料文字表述易于理解且有效(b) 印刷材料清晰可读(c) 印刷文字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财产险和人身险建立两套定量指标。定量指标选取范围,主要涉及保险消费者能够直接感受和体验的服务触点,涵盖各关键服务环节。在指标选择上,兼顾数据客观准确性原则,选取目前保险行业主体普遍适用的可系统提取、人为影响因素可控的指标。  财产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承保、咨询、理赔、投诉五大环节。其中,为敦促保险公司及时响应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切实提升消费者体验,在销售、承保与咨询环节分别设置了电话呼入接通率、客服代表满意率及承保理赔查询异议处理率3项指标,权重均为10%;为突出对理赔难的治理,在理赔环节设置了立案结案率、案均报案支付周期以及理赔获赔率3项指标,权重合计为45%;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  人身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也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咨询、回访、理赔、保全、投诉六大服务环节。为提升销售环节服务质量和效率,设置保单送达率1项指标,权重为15%;为突出回访工作在防范销售误导的重要作用,设置电话呼入接通率、电话回访成功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15%;为提升保险公司理赔服务效率和消费者获赔比率,设置理赔服务时效、理赔获赔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35%;为提高保险公司保全服务效率,降低消费者在保全服务环境的等待时间,设置保全时效1项指标,权重为10%;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  对于保险总公司将根据服务评价得分高低进行评级,对分公司只评分不评级。保险总公司服务评级设定为A、B、C、D四大类,具体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10级。A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优秀的公司,B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良好的公司,C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较差的公司,D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差的公司。

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大纲、教材、教学目标要求来确定,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来确定。(2)科学性原则。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实践。科学性原则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则和教学原则,同时评价指标的权值分配要科学并切合实际,评价的手段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结论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且具有可比性。(3)整体性原则。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质量效果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如果过分地强调某一因素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失去平衡,这是不公平的。(4)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用一致的标准。坚持一致性原则是由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有利于构造素质教育运行机制。(5)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建立指标体系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这些目标要求重点突出,标准适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6)指导性原则。要求对评价对象的行为做出判定,从而使被评价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是什么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育不仅仅是教书。而是 德 智 体 美 劳 全面的素质教育。。。但遗憾的是中国现在离这个目标愈来愈远。。。所以要想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指标。。还是要从这些入手。。需要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案中对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过程中对上述目标的体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价值判断。(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由书面文字加工后,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导”的形式的创造性的教育行为。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处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布局,知识系统的构建与施教,学科思想、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及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①知识传授准确,基础知识落实。教师传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准确无错误,分析、推导、解题严谨规范,内容体系完整无缺陷、遗漏,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良好。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符合环境质量评价的目标内涵,应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评价目标与指标必须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对环境系统和孕灾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要保证环境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的科学性,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明确,分析、统计和计算方法要规范。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简易性与复杂性的统一,过于简单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内涵,对结果的精度产生影响,过于复杂则不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指标体系要难易适中,有利于应用。主导性原则:环境评价指标必须要有代表性,选择对环境起主导作用的指标,剔除次要指标,保证指标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业绩与人员情况、管理情况、失信与处理处罚情况。2、项目的产出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

如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 企业人员绩效考评的评价对象是企业中各个层次、各种岗位的人员的工作成果。既可以是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也应该包括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评价目的是评判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后ue006运用评价的结果,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得企业人员继续为企业做出贡献。对于管理人员来讲ue006其业绩多半体现在所管辖的组织的整体业绩。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则体现在所经营的企业所取得效益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处理状况。从评价结果来决定经营者的年薪、荣誉或承担损失。二、 拟定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1、 收集企业内部或与企业相关的资料,进行体系轮廓设计。按层次结构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经营业绩。 一级指标 A1=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A2=市场地位 A3=对公众顾客关系 A4=同国家的关系 A5=员工关系及能力发展 A6=股东关系 二级指标 B11=生产要素的利用 B12=优质产品率 B13=商品销售率 B14=资金利税率 B15=成本利税率 B21=市场占有率 B22=增长率 A31=环境污染状况 A32=产品对消费者的满足性质 B30=对公益事业的贡献 B31=污染状况 B32=产品满足性质 B33=服务 B34=对公益事业贡献 B41=税收 B42=国有资产的保值 B51=员工的报酬水平 B52=员工的发展 B61=股东的报酬率 B62=股票的走势 B63=资本金的利润率 三级指标 对应于 B11 C111=全员劳动生产率 C112=原材料利用率 C113=生产能力利用率 C114=成本费用利润率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如下:以上指标中,既有财务数据为基础的硬指标,又有一些主观判定或市场调查的资料为基础的软指标,从而全方位的对经营效益做出评价。 2、 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系统。统计指标系统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而设计的,是为评价指标体系服务的。它将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所需要的统计数据清晰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表示出来。统计指标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辅助系统。

一、什么是评价指标体系,它有什么作用?

指标体系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育价值的细化一、综合指标体系分:核心指标和特殊指标两部分二、核心指标共分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即具体指标项;1、 一级指标:a.教育特性;b.技术特性;c.媒体...

评价指标体系

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定量分析,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区域地下水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与指标体系相应的分级标准,将各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识别区域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一)确定原则建立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原则:1)科学性。指标体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地下水资源的主体特征、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2)独立性。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多个指标来描述,但是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交叉,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识别与剥离,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较强的指标参与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3)层次性。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包括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可以用众多的指标进行标度,最终合成一个指标体系描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状态。4)动态性。时间维上的持续性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且地下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必须选择相应的指标来标度系统的动态,将时间显性或隐性地包含在体系之中,使评价模型具有“活性”。5)可操作性。指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的获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尽可能利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成果数据;指标的设置尽可能简洁,避免繁杂。(二)指标体系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性取决于地下水系统资源水平、社会经济系统需求和生态环境系统约束等方面,可概括为3个层次(表3-7)。表3-7 区域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表最高层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水平。第二层次为系统层,分解为地下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分别反映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平、社会经济系统对地下水系统的干扰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对地下水系统资源开发的响应水平。第三层为指标层,是对第二层次3个子系统的进一步分解和描述,是进行评价时的具体指标。各指标都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分述如下:1)地下水补给资源模数(万m3/km2·a):区域单位面积上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2)地下水可采资源模数(万m3/km2·a):区域单位面积上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资源量。3)地下水质量状况综合指数:根据国家地下水水质标准,采用综合指数法所求得的地下水质量综合指数,可直接利用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成果。4)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区域平均工业重复用水量/工业总用水量。6)区域地均地下水利用率(%):区域亩均地下水开采量/亩均地下水可开采量。7)区域人均地下水利用率(%):区域人均地下水开采量/人均地下水可开采量。8)地下水污染综合指数:地下水污染综合指数可按下式计算: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式中:f为污染综合指数;Ci为第i个因子的实测浓度(mg/L);Ci0为第i个因子的标准规定浓度(mg/L);n为统计的污染因子总数。9)地面沉降速率(mm/a):年均地面沉降量。10)海水入侵程度(%):海水入侵面积/区域总面积。11)区域湿地减少率(%):计算公式为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12)区域土地沙化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13)区域土地盐渍化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三)指标体系的分级标准根据我国北方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各指标划分为5级,其划分标准见表3-8。表3-8 区域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分级标准值表

一、什么是评价指标体系,它有什么作用?

指标体系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育价值的细化一、综合指标体系分:核心指标和特殊指标两部分二、核心指标共分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即具体指标项;1、 一级指标:a.教育特性;b.技术特性;c.媒体特性;d.支持材料;2、 二级指标:(1)、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b.教学内容适用性;c.教学目标;d.教学过程(2)、技术特性:a.运行可靠性;b.技术易用性;c.操作方便性;(3)、媒体特性:a.版面设计;b.信息呈现;(4)、支持材料:a.完备性;b.规范性3、 三级子表:(1) 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a)内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b)语言、文字和符号规范,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c)内容的表述符合统一的标准;(d)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b.教学内容适用性(a)内容适用于使用者;(b)内容的深度、广度合理;(c)教学资料典型;(e)内容的表述充分、易于理解;c.教学目标(a)教学目标明确;d.教学过程(a)内容组织结构合理;(b)内容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c)教学帮助信息清楚明白,易于理解(d)软件的内容能够方便地检索和查询;(e)能够方便地将许可内容打印输出。(2) 技术特性a. 运行可靠性(a)软件运行可靠、稳定;(b 对运行环境要求合理(c 软件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b. 技术易用性(a)易于安装和装卸;(b)易启动,响应速度快;(c)软件运行无其它技术上的特殊要求c. 操作方便性(a) 操作简便,不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多的计算机技能;(b) 操作在整个软件中具有规范性和一致性;(c) 可随时调用帮助信息且不影响系统的工作;(d) 能够随机进入与退出相关界面;(e) 提示或出错信息友好、清晰、完整、易于理解;(3) 媒体特性a. 版面设计(a)版面设计简洁、美观;(b 整体风格协调、统一;(c颜色搭配观感舒适。a.信息呈现(a) 内容重点突出,文字易于阅读,字型适当;(b) 具有清晰的导航策略;(c) 信息组织结构符合人的联想;(d) 不滥用图形图象及动画。(4)支持材料a. 完备性(a) 提供使用说明、操作指南;(b)提供了安装、运行软件的详细说明(c) 说明了软件适用对象及所需能力水平b. 规范性(a)材料文字表述易于理解且有效(b) 印刷材料清晰可读(c) 印刷文字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

(一)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评级指标应具有综合性,应该全面考虑研究区域各种地质环境因子,确定相应的评价层次,构成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能对研究区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分析。(2)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取一定要建立在客观性的原则上,要尊重研究区域地质条件的客观性,所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代表性,能客观反映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质量的特征,从而使评价结果能更客观、更真实。(3)易获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取一定要在现阶段较容易获取,需要通过现场观测或者是试验的方法来获得,指标要尽可能利用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真实、客观。(4)可表征性和可度量性地质环境质量指标一般可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来表示,因此对于定性指标而言,其优劣程度要具有可表征性,要能用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来表征,以便于进行分级;对于定量指标也要能用具体数值来进行分级。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6.4.1 土地生态安全自然系统6.4.1.1 土地自然资源数量(C1)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和人均土地后备资源分别表示区域内人均占有耕地(hm2/人)、水资源(m3/人)、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hm2/人)。该类数量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即人均耕地越大、人均水资源量越多、人均土地后备资源越大,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的压力越小。森林覆盖率以整个区域面积内森林覆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计量单位为%。该指标数量越小,抵御自然灾害的作用就越小,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越差,生态安全性越低。6.4.1.2 土地自然资源质量(C2)耕地质量指数以低产耕地的比重作为衡量耕地质量的指标,计量单位为%。该指标越大,耕地资源的质量就越差,土地生态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地表水质等级是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数值越大,水质越差,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1级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渔业用水标准;2级水:轻度污染,符合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可作渔业用水;3级水:较重污染,可作农业灌溉用水;4级水:重污染,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5级水:严重污染。农田旱涝保收率是表征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及配套完善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旱涝保收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表示,计量单位为%。该指标越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就越好,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最常见的灾害,是反映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其指标值用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计量单位为%。该指标越高,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就越差,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6.4.2 土地生态安全经济系统6.4.2.1 土地经济投入压力(C3)单位土地工业“三废”负荷以区域内1km2土地面积分别承载的废水、废气、废渣量来表示,废水和废渣的计量单位为t/km2,废气的单位为104m3/km2。由于计量单位的不一致,需要在计算当中按0.6,0.3,0.1的权重加权平均处理。该指标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耗费资源的产物,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单位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以1hm2土地面积所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来表示农业生产自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计量单位均为kg/hm2。在后面计算安全值中将根据各自的标准值,以0.5,0.3,0.2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的普遍使用,导致土地资源面源污染,从而影响土地生态安全。该数值越大,土地生态环境压力越大,指标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6.4.2.2 土地经济产出质量(C4)单位耕地粮食产量指区域内每一定数量耕地面积能生产的粮食数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粮食自给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以kg/hm2来计量。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以人均纯收入的高低来表示在生态安全建设中的产出能力。为了反映农民取得的收入与土地的联系,可以用单位土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示,用元/hm2来计量。该指标越高,产出能力越强,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6.4.3 土地生态安全社会系统6.4.3.1 土地承载数量指数(C5)人口密度以1km2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表示,计量单位为人/km2。人口密度越高,土地生态系统压力越大,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城镇化水平越低,人口的集聚度就越低,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就越大。本次研究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城镇化水平,计量单位为%。在一定范围内(低于90%),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是一定区域用地类型多少的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采用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GM指数)模型计算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越高,说明一定区域用地类型越多样,其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性就越好。6.4.3.2 土地整治能力指数(C6)工业“三废”处理率以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率表示,计量单位为%。处理率越高,区域土地环境科技能力就越高,土地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就越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就越小,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其权重可以分别按0.6、0.3和0.1来处理。环境污染治理强度以土地污染治理资金占GDP的比例来表示,计量单位为%。两个指标值越高,投入和治理的强度,以及全社会科技投入就越大,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评价指标构建方法6.3.1.1 代表性评价指标构建方法目前,国际上对于土地生态评价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2个,即压力-状态-响应评价体系和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1)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体系“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评价体系是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署、联合国环境署在1996年联合开展的土地质量指标研究项目中所提出的研究成果。该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了什么、我们如何做这3个问题。其中,压力指标用以表明那些造成妨碍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状态指标用以反映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明人类为促进持续发展进程所采取的对策。这种方法适合于选取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而对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指标不太适合。PSR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提供的是一种评价思路,它强调在分析应用过程中,必须把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结合起来考虑,而不能仅仅依赖某一项指标,孤立地考察一项指标往往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各国各地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通过补充、完善来灵活运用。(2)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M.Vieira等人提出的。在这个指标框架中,M.Vieira提出了定性和定量两种土地条件变化指标,其中定性变化指标要求直观、易于获取,如土壤颜色、地表形态等;定量指标应强调计算方法的规范与统一。具体应用指标的选择一定要立足于评价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变化指标的观测频率取决于指标本身的特征,在观测值的分析比较方法上,可采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假设比较等综合分析,并通过因果分析分辨出是自身内部因子还是外部因子。到目前为止,国外关于土地生态评价的系统、完整的一套指标体系尚未见报道。然而可以肯定,所有的这些工作都会为将来土地生态评价领域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6.3.1.2 本次研究采用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及拟选指标本次研究在借鉴相关学者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情况,依据上述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通过对影响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制约性因素或主导性因子的辨识,从中选取最能代表和反映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的具体指标,且以土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旨在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最终构建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拟选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土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土地生态环境的经济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的社会状态三大类26个拟选指标(表6.1)。表6.1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拟选指标体系R&D: 研究与实验发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6.3.2 评价指标的筛选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有两大类: 一是定性分析法,又称经验法或专家意见法,包括理论分析法和特尔菲法 (Delphi),主要是凭借评价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借鉴同行专家的意见,综合后进行筛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主观性较强; 二是定量分析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独立性分析等,这类方法的优点是客观性较强,缺点是比较机械且计算量大,不一定符合评价的实际。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专家调研法。按照指标选择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拟选要素指标通过发放专家调查表的方式,征询有关专家意见。本次调查选择了来自多家相关单位的不同专业的专家共 55 名,请每位专家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全部 3 个评价方面和 26 个要素指标进行排序,首先对系统层方面进行排序 (从 1 到 3,1 为最重要),再分别对要素指标相对评价方面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如果专家认为还有其他重要指标可以列入,加以补充,并与原有指标一起选择和排序。根据专家排序结果,按递减顺序原则进行统计,专家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6.2。对于系统层方面,专家排序第一的赋值为 3 分,排序第二的赋值为 2 分,排序第三的赋值为 1 分; 对于要素指标,专家排序第一的赋值为 10 分,排序第二的赋值为 9 分,依此类推,排序第十名为 1 分。各个指标最后得分的计算方法如下式所示。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式中:S为各指标的最后得分;fi为各指标的赋值;pi为各指标的排名。在进行专家调查过程中,有些专家也提出了其他的要素指标,对这些要素指标,课题组又组织了一些专家进行专门讨论。专家一致认为,这些要素指标虽然比较重要,但其重要性略差于课题组所选的要素指标,因此没有再次进行专家调查。表6.2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拟选指标统计排序续表注:*表示指标排名,**表示指标得分。表6.3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6.3.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根据要素指标选择的4个原则、拟选指标排序状况和专家讨论的意见,课题组筛选掉了分值低且差别大的一些指标,从而最终在拟选指标体系中选出17项最终要素指标,并主要根据得分和重要性排序情况,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赋值和计算(具体见本篇第七章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最终指标体系框架见表6.3。

保险公司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财产险和人身险建立两套定量指标。定量指标选取范围,主要涉及保险消费者能够直接感受和体验的服务触点,涵盖各关键服务环节。在指标选择上,兼顾数据客观准确性原则,选取目前保险行业主体普遍适用的可系统提取、人为影响因素可控的指标。财产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承保、咨询、理赔、投诉五大环节。其中,为敦促保险公司及时响应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切实提升消费者体验,在销售、承保与咨询环节分别设置了电话呼入接通率、客服代表满意率及承保理赔查询异议处理率3项指标,权重均为10%;为突出对理赔难的治理,在理赔环节设置了立案结案率、案均报案支付周期以及理赔获赔率3项指标,权重合计为45%;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人身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也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咨询、回访、理赔、保全、投诉六大服务环节。为提升销售环节服务质量和效率,设置保单送达率1项指标,权重为15%;为突出回访工作在防范销售误导的重要作用,设置电话呼入接通率、电话回访成功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15%;为提升保险公司理赔服务效率和消费者获赔比率,设置理赔服务时效、理赔获赔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35%;为提高保险公司保全服务效率,降低消费者在保全服务环境的等待时间,设置保全时效1项指标,权重为10%;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对于保险总公司将根据服务评价得分高低进行评级,对分公司只评分不评级。保险总公司服务评级设定为A、B、C、D四大类,具体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10级。A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优秀的公司,B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良好的公司,C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较差的公司,D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差的公司。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如何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清洁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非常需要建立科学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将有 助于评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状况,同时,也便于指导企业(组织)正确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的清洁生产技术。 考虑到清洁生产涉及面广、指标多,建议在选取评价指标时遵循如下原则: (1)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是清洁生产指标选取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是从一个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全 过程地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如从原材料的采掘,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再到产品销售,直至产品报废后的处置。“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总和评价”。 (2)体现污染预防思想 清洁生产指标的范围不需要涵盖所有的环境、社会、经济等指标,主要应反映出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量及产生的废物量,包括使用能源、水或其他资源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反映出项目的资源利用情况和节约的可能性,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3)容易量化 清洁生产指标涉及面比较广,有些指标难以量化。为了使所确定的清洁生产指标既能够反映项目的主要情况,又简便易行,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因此,应尽量选择容易量化的指标项,这样,可以给清洁生产指标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4)数据易得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是为评价一个活动是否符合清洁生产战略而制定的,是一套非常实用的体系,所以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指标体系构架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到体系在使用时,容易获得较全面的数据支持。 根据上述原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应能覆盖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各个主要环节,尤其对生产过程,既要考虑对资源的使用,又要考虑污染物的产生。这里给出了一个按照四大类(即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建立指标的例子: (1)原材料指标 原材料指标应能体现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等各方面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因而可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个方面建立指标。 ①毒性。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②生态影响。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例如,露天采矿就比矿井采矿的生态影响大。 ③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可能再生的程度。例如,矿物燃料的可再生性就很差,而麦草浆的原料麦草的可再生性就较好。 ④能源强度。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例如,铝的能源强度就比铁高,因为铝的炼制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⑤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例如,金属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性比较好,而许多有机原料(例如酿酒的大米)则几乎不能回收利用。 (2)产品指标 对产品的要求是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产品的销售、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后的处理处置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此外,应考虑产品的寿命优化,因为这也影响到产品的利用效率。 ①销售。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即从工厂运送到零售商和用户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 ②使用。产品在使用期内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③寿命优化。在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寿命是越长越好,因为可以减少对生产该种产品物料的需求。但有时并不尽然,例如,某一高耗能产品的寿命越长则总能耗越大,随着技术进步有可能产生同样功能的低耗能产品,而这种节能产生的环境效益有时会超过节省物料的环境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寿命越长对环境的危害越大。寿命优化就是要使产品的技术寿命(指产品的功能保持良好的时间)、美学寿命(指产品对用户具有吸引力的时间)和初设寿命处于优化状态。 ④报废。产品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3)资源指标 在正常的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 管理水平,即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从清洁生产的角度看,资源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为在同等条件下,资源消耗量越高,则对环境的影响越大。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新鲜水耗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来表达。 ①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整个工艺使用的新鲜水(不包括回用水)。 ②单位产品的能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的电耗、油耗和煤耗等。 ③单位产品的物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构成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对产品起决定性作用的辅料量。 (4)污染物产生指标 除资源(消耗)指标外,另一类能反映生产过程状况的指标便是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较高,说明工艺相应地比较落后或管理水平较低。通常情况下,污染物产生指标分三类,即废水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和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①废水产生指标。废水产生指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单位产品的废水产生量,因为该项指标最能反映废水产生的总体情况。但是,许多情况下单纯的废水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产污状况,因为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量的差异也是生产过程状况的一种直接反映。因而对废水产生指标又可细分为两类,即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②废气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和废水产生指标类似,也可细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③固体废物产生指标。对于固体废物产生指标,可简单地定义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方法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由系统目标层(A)、功能准则层(B)、属性指标层(C)和要素指标层(D)4个层次组成。系统目标层只有一个要素,即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功能准则层由资源功能(B1)、生态功能(B2)和地质环境功能(B3)构成;属性指标层是描述各功能层(Bi)的属性指标,是功能评价的基础;要素指标层是描述各属性指标的指标,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地下水系统某一属性状况,是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具体评价要素。在评价过程中,自上而下由系统目标层→功能层→属性层→要素层进行权重计算,然后自下而上进行综合评价,步骤如下。(1)首先构造判断矩阵。以A层为准则,对B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采用改进的9度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B层对A 层的权重。然后再以功能层(B层)为准则,构造C层对B层的判断矩阵,计算C层的权重。最后以属性层(C层)为准则,构造D层对C层的判断矩阵,并计算D 层相对于C层的权重。判断矩阵的标度分级及其意义见表11—2。表11—2 判断矩阵的标度分级及其意义(2)进行层次单排序,研判矩阵构造的逻辑一致性。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如果不满足一致性要求,则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至满意为止。层次单排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3)按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指数计算,计算综合功能指数、单项功能指数和属性指数。(4)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属性层和地下水单项功能分析。(5)根据单项功能分级组合,进行地下水(主导)功能区划和评价。二、评价指标体系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即系统目标层、功能评价层、属性评价层和指标层。系统目标层即是评价的总目标,功能评价层由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构成,属性评价层由资源占有性、资源再生性、资源调节性、资源可用性、景观环境维持性、植被环境维持性、土壤环境关联性、地质环境稳定性及地下水系统衰变性9个属性组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松嫩平原实际情况,选择23个要素因子(表11—3),建立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图11—2)。表11—3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与指标等级划分表续表三、评价指标数据提取与处理(一)要素指标数据的提取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来自于反映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三个方面,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1.定量数据地下水的资源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中D01~D13指标数据都属于定量数据,其值来自于本次调查和资源评价所获取的数据,水位变差采用2004年枯水期和2005年枯水期统测资料。将这些数据利用Map GIS空间分析子系统对提取的数据区文件与剖分区文件进行相交分析,形成新的区文件,利用属性库管理子系统,导出剖分单元的编号及其属性数据,再转为文本文件导入地下水功能评价软件。2.定性数据这类数据主要包括泉、湖泊、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的变化以及水质情况与地下水的关系等,其难以用数据定量描述,这些要素指标以无、弱、轻、中、强的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分别表示这些指标与地下水变化关系的密切程度,并赋予数值加以表示。这种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是采用专家评判赋值的方式进行,评判与赋值的对应关系见表11—4。表11—4 地下水功能评价中定性数据的量化赋值表(二)数据处理由于地下水功能评价所用的数据类型和量纲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数据转化为[0,1]之间的量纲为一数据值。经过规范化处理后的单元数据,以单元编号为关键字,建立指标数据文件——d01.txt~d23.txt。定量数据处理,对于数据值不在[0,1]间的定量数据采用如下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图11—2 地下水功能评价层次结构图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式中: 为第i单元数据归一化后的数据值;xj为第i单元实际数据值;xmin为所有单元中x指标的最小值;xmax为所有单元中x指标的最大值。在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中,D01~D13指标数据文件则是采用此方法处理的。定性数据处理,定性数据评价指数是根据其与地下水密切关系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赋予[0, 1]之间的数据,可认为已经归一化。在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中,D14~D23要素指标数据文件就是采用这方法处理的。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常规考核;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自我评价原因;为全面、科学、公正地考核和评价我部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激发、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一套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只管重要。制定的评价体系必须能够较真实的反应教师实际情况,并注重教师评价的整体性动态性客观性和激励性。在这套评价体系中我首先设计了常规考核也就是对一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的考核,我认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老师应有的各项素质才能够胜任教师这份工作,进行基本的教学,并进一步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在之后我设计一系列的他评措施,包括学生同事以及上级领导的相关评价。我认为对一个老师的评价吧应该局限于常规考核,从学生即教师教学的受众的评价我们能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做尽一步的了解,从同事即教师朝夕相处和共同合作的伙伴对受评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品,而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可以从多角度尽一步了解真实情况,而且自评也体现了评价体系的人性化,尊重评价客体。二级指标:常规考核:1. 思想品德原因: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最核心价值体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意识。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需要着重考核的部分,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好育人工作。2. 文化业务素质原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道德素质是育人的基础,文化素质是育人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做好育人工作。设想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并赢得学生的尊重。3. 业务素质原因:教师具备了基础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并不能保证能够很好得进行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能够很好的把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4. 工作实绩原因:评价一个教师不仅要从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行评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行评价,是属于侧重于形成性评价,而一个真正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终结性评价的内容,而工作实绩就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面。工作实绩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最直接和客观的反应,通过工作实绩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对教育教学进行更好的反思。5. 身心素质原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优秀尽职尽责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的发挥活力与干劲,而且教师必须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家长、领导等等。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老师的灵魂出了问题,又怎能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二级指标:学生评价1. 教师的课堂教学原因:课堂是学习的最基本的场所,课堂中有所学又是学生的基本目的,而学生与老师接触最频繁的场所也是教室,所以学生评价老师的最基本指标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体验。2. 课后的辅助教学原因:我们常说听在课堂,学在课外,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后辅导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且鉴于学生的参差不齐与课堂掌握程度的不同,课后教师的辅助是相当有必要的,而且从一个教师的课后辅助工作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辅助。3. 教师的工作态度原因:态度决定高度,只有具备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态度,而且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来反应教师的工作态度会更加客观4. 与同学的关系原因:通过调查教师与同学的关系,可以反应出教师的教育风格以及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老师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更好的树立权威。二级指标:同事评价1. 思想品德原因:思想品德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而从同事的角度反应出的受评者的思想品德既避免了领导和个人自评时的主观性又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评价。2. 教学准备工作原因:教师备课工作需要同事间的合作,所以同事是反应受评者教学备课工作最有说服力的一方,而且教学准备工作是教学展开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工作。3. 评公开课原因:同事间相互了解教学方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听课评课,所以同事对于受评者的教学评价相对来说是最专业且最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互相听课评课,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上课能力。4. 与同事相处原因:与同事能否和谐相处是合作过程中所必备的素质,有一个和谐融洽工作环境非常有利于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与同事和谐相处的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一)评价指标选取本次工作主要根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二)》和《地下水功能评价与方法推广应用教材》,并结合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选取和建立了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疏勒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恢复、利用等特点,本次评价未考虑与地下水资源功能有关的地下水储存资源方面的指标“储存资源占有率”、“补储更新率”和“可用储量模数”。其余与地下水资源功能有关指标全部选取。疏勒河流域平原区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都存在,如泉水衰减、湖沼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等,因此生态功能评价方面,选取了地下水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全部指标。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开采历史较短、规模较小,由此造成的地面沉降很小,开采承压水也没有引起咸水下移问题,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不明显,本次评价中没有考虑此类问题。在地下水系统衰变中,由于疏勒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地表水资源调配而引起了地下水系统的强烈时空变化,因此,全部选用了地下水系统衰变方面的指标。(二)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上述分析,首先确定本次功能评价要素指标,然后根据层次关系和群组关系,组成评价属性指标和功能准则层,在此基础上构成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表7-1),该体系是一个由驱动因子群、状态因子群和响应因子群组成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体系。评价体系由1个系统目标层、3个功能准则层,9个属性指标层和25项要素指标层4级层次结构组成。表7-1 疏勒河流域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等级划分续表体系第一层为系统目标层,只有1个要素——系统综合功能。第二层为功能准则层,包括3个要素: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第三层为属性指标层,包括9个要素。其中资源占有性、资源再生性、资源调节性和资源可用性为资源功能的支撑要素;景观环境维持性、水环境关联性、植被环境维持性和土地环境关联性为生态功能的支撑要素;地下水系统衰变性为地质环境功能的支撑要素。第四层为要素指标层,主要用来描述第三层各属性指标,共选取了25个要素指标,其中,以区外补给占有率、区内补给资源占有率和可利用资源占有率描述资源占有性;以补给可用率、补采平衡率和降水补给率描述资源再生性;以水位变差补给比、水位变差开采比和水位变差降水比描述资源调节性;以可采资源模数、资源质量指数和资源开采程度描述资源可用性;以湖沼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和景变指数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景观环境维持性;以水环境矿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氮磷指变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水环境维持性;以草场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天然植被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绿洲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植被环境维持性;以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土地盐渍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土地环境关联性;以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泉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地下水补给变率与水位变差比描述地下水系统衰变性。(三)评价标准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系统(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和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系统(总目标层)与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均划分为5级,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标准亦划分为5级,其评价级别指数值阈及状况分级情况如表7-2。表7-2 地下水功能评价分级标准续表二、评价方法(一)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及单元划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基础及项目工作区范围,确定本次功能评价范围为疏勒河流域玉门-踏实盆地、安西-敦煌盆地和花海盆地。根据流域中游和下游各盆地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以及地下水埋深状况等,各盆地又划分为入渗补给带、径流储存带和蒸发排泄带。共划分了9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7-1)。图7-1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1区为安西-敦煌盆地地下水主要排泄区,为冲湖积平原区与北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北山山前局部大于5m;2区处于安西-敦煌盆地中部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前部与湖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30m;3区为安西-敦煌盆地的疏勒河干三角洲、党河洪积扇中上部和卡拉塔什塔格山前冲洪积坡,干三角洲区局部为多层结构,其他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5~50m,局部大于50m;4区为玉门-踏实盆地下游地下水浅埋区,属多层结构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5区处于玉门-踏实盆地榆林、昌马洪积扇前缘细土平原区,为主要泉水溢出带及工农业生产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30m;6区为玉门-踏实盆地南部的榆林、昌马洪积扇中上部,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30~150m,昌马洪积扇中上部大于150m。7区属花海盆地北部地下水浅埋区,为多层结构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8区处于花海盆地中部细土平原区,为主要工农业生产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20m;9区为花海盆地南部的石油河洪积扇和宽滩山前冲洪积坡,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20~50m,局部大于50m。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评价单元的剖分。在MapGIS中按1.5×1.5km2进行了单元剖分,共得到有效计算单元10621个。根据以上分区和单元剖分结果,通过Map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中心点的坐标及所在分区的区号,并按GFS软件要求建立分区及剖分信息输入数据文件。(二)指标数据指标数据是指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四层各指标在剖分单元中的数据信息。1.资源功能类指标数据资源功能类指标主要涉及数据包括:补给资源模数、可采资源模数、降水量、开采量、水位变差和资源质量。各类资源模数直接采用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最新成果,在MapGIS中形成面属性文件。对于降水量和水位变差,根据降水量等直线图和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m的区域及水位变差等值线图,形成相应的面属性文件。开采量数据是以各灌区内村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根据各灌区的开采量及其面积计算出开采模数,然后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对于资源质量指数,直接采用本次评价的五级分类成果,由好到差分别赋予1~0之间的数值,其中,Ⅰ级水赋值0.80,Ⅱ级水赋值0.60,Ⅲ级水赋值0.50,Ⅳ级水赋值0.30,并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利用以上各类面属性文件,通过Map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提取各剖分单元相应指标数据。获得各单元各类指标的数据后,按《技术要求》给出的公式计算各单元的相应指标,然后采用极值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类数据文件共有12个。2.生态功能类指标数据疏勒河流域平原生态环境状况依赖于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地下水水位埋深过大,易引起湖泊湿地萎缩、泉水衰减、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地下水水位过浅,易造成土地盐渍化。生态功能类指标,均采用专家打分法直接给出不同区带的指标数值。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遥感解译资料和相应时期的地下水位变差,通过各生态类指标与地下水位的关系,由不同专家根据不同区带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分值(0~1之间),其中,分值愈靠近1表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愈密切,分值愈靠近0,表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愈不明显。最后综合不同专家意见,取相应区带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带相应指标的数值。疏勒河流域平原区湖沼环境主要指各盆地下游地下水位浅埋区的湖泊、水塘和湿地分布较集中区等;景变指数是指各盆地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或独特景观泉域分布区(如月牙泉)。评价区湖泊和湿地均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专家打分结果为:在湖泊和湿地分布区指标值为0.6~0.9,其他地区依据地下水径流与湖沼、景观变化的联系强弱打分为0.1~0.3。在MapGIS中将专家打分结果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平原区水环境矿化主要指水位浅埋区的湖泊、水塘和湿地分布区内由于地下径流强弱及地下水位引起的含盐量变化;氮磷指变主要是指湖泊、湿地区与相邻农业耕种区化肥农药应用及地下水位变化而起的作用。评价区湖泊、湿地区地下水矿化与水位变化密切,专家打分结果为:在湖泊和湿地分布区指标值为0.6~0.75,其他地区为0.2。在MapGIS中将专家打分结果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疏勒河流域平原区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其中,自然植被有小片树林、灌丛、草地、耐旱草丛等;人工植被主要分布于灌区内的种植树林及草地等。西北干旱区降水补给极少,地表植被受地下水水位的制约而呈现随水位埋深的增大而植被也有规律地变化。水位小于3m,以草地、灌丛为主,长势良好,覆盖率高;水位3~5m,以灌丛、小树林,如红柳、梭梭、胡杨为主,长势较好,覆盖率较高;水位5~8m,以梭梭、骆驼刺等耐旱植物为主,长势一般,甚至很差,覆盖率低;水位大于8m,基本无自然植被。在昌马、榆林洪积扇带、党河洪积扇、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石油河洪积扇、宽滩山山前洪积坡及戈壁区,地下水位埋深大(大于10m),零星的旱生地表植被靠降水与洪水维持,与地下水位没有关系,因此,在该带赋值为0;平原区其他地带的天然植被与草场的生存状态均与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根据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及植被生长情况赋值,由差到好赋值结果为0.4~0.9,人工绿洲主要为农业灌溉区,人工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相对较弱,按植被对地下水的依靠程度和水位埋深来赋值,赋值结果为0.1~0.8。根据以上规律进行赋值,在MapGIS中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土地环境与地下水关联性中,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按地下水对防止沙化的作用大小及各区带沙化情况来赋值;土地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位埋深浅,排水不畅地区,按水位埋深及盐渍化程度分别以轻度盐渍区、中度盐渍区和重度盐渍区来赋值;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主要以沙漠、戈壁、土漠、荒滩、盐碱地、沼泽、湿地、草地、耕地等类别及地下水水位状况来赋值。土地沙化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影响,根据疏勒河流域具体情况,专家给出的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为0~0.7。非沙化区赋值为0.1,流域西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南部与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沙漠地下水埋深大(大于10m),该区沙化的发展与地下水关系极小,因此,赋值为0.1;库姆塔格沙漠北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大部分地带为3~5m,地下水对防止沙化具有一定作用,因此,赋值为0.4,各盆地中部沙化区根据沙化程度和地下水为埋深情况进行赋值,以沙化程度赋值0.4~0.7。地下水位埋深浅是土地盐渍化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因此,专家给出的盐渍化区与地下水关联度值为0.2~0.9。而各盆地南部地下水位埋深大的戈壁、中部土漠不存在土地盐渍化问题,赋值为0;各灌区及其周边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区,是轻度盐渍化区,视不同情况分别赋值0.2~0.6;其他盐渍土分布区,则根据盐渍化程度和地下水位埋深情况进行赋值,其中,灌区内水位埋深浅区的盐渍化区,如黄花农场、桥子、双塔、西湖灌区的土地盐渍化区赋值为0.6~0.8,其他疏勒河、北石河下尾闾湖区重度盐渍化区赋值为0.80~0.90。土地质量赋值主要依据土地类别及地下水水位状况,专家赋值为0.1~0.9,南部戈壁、沙漠区赋值0.1,中部荒滩、土漠、部分耕地赋值0.4~0.75,北部地下水埋深浅区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密切区赋值0.75~0.9。根据以上专家赋值结果分别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相应的文本文件。3.地质环境功能类指标数据据前述原因,地质环境功能评价只考虑地下水系统衰变性。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以地下水TDS来表示,水位浅埋区地下水径流缓慢,蒸发强烈,TDS高,反之水位深埋区TDS低。地下水质量需根据TDS大小与地下水位埋深综合来赋值。泉水流量大小与泉域地下水位高低密切相关,同时,与泉域上游地下水位关联性较强,与下游则弱。根据本次资源评价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各区带地下水的补给量与地下水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地下水系统衰变重要表现。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赋值0.1~0.6,评价区内南部(上游)TDS低,水位深,专家赋值0.1~0.2,中下游赋值0.4~0.6。泉水流量与泉域区地下水位关联度高,专家赋值0.75~0.85,如昌马、党河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月牙泉泉水补给带等;泉水溢出带上游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区,其水位变化对泉流量大小影响较强,专家赋值为0.6~0.7,如昌马、榆林、党河、石油河等洪积扇区;其余下游区则影响比较弱,专家赋值0~0.3。补给变率是根据不同时期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率与地下水位变差之比,并形成评价区各区带的MapGIS面属性文件。根据以上专家赋值与评价结果分别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将补给变率评价结果采用极值法归一化处理,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相应的文本文件。(三)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中求解各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它运用两两指标比较准则,采用1~9级评判标度来描述各因子的重要性,如表7-3所示。具体做法为,按照疏勒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层次结构和功能评价分区,由项目组专家根据各下层要素对相应上层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层逐分区打分,然后对各专家打分结果取平均值作为评价最终采用的分值建立判断矩阵,共建立判断矩阵117个,并按GFS软件输入要求形成判断矩阵文件。表7-3 层次分析定权法的判断矩阵标度分级及其意义(四)功能评价运行GFS软件,将各类数据文件输入程序,通过软件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指数,然后按照《技术要求》中各指标的分级原则,在MapGIS中采用Kring插值法绘制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成果图。

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

指标体系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育价值的细化一、综合指标体系分:核心指标和特殊指标两部分二、核心指标共分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即具体指标项;1、 一级指标:a.教育特性;b.技术特性;c.媒体特性;d.支持材料;2、 二级指标:(1)、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b.教学内容适用性;c.教学目标;d.教学过程(2)、技术特性:a.运行可靠性;b.技术易用性;c.操作方便性;(3)、媒体特性:a.版面设计;b.信息呈现;(4)、支持材料:a.完备性;b.规范性3、 三级子表:(1) 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a)内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b)语言、文字和符号规范,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c)内容的表述符合统一的标准;(d)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b.教学内容适用性(a)内容适用于使用者;(b)内容的深度、广度合理;(c)教学资料典型;(e)内容的表述充分、易于理解;c.教学目标(a)教学目标明确;d.教学过程(a)内容组织结构合理;(b)内容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c)教学帮助信息清楚明白,易于理解(d)软件的内容能够方便地检索和查询;(e)能够方便地将许可内容打印输出.(2) 技术特性a.运行可靠性(a)软件运行可靠、稳定;(b 对运行环境要求合理(c 软件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b.技术易用性(a)易于安装和装卸;(b)易启动,响应速度快;(c)软件运行无其它技术上的特殊要求c.操作方便性(a) 操作简便,不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多的计算机技能;(b) 操作在整个软件中具有规范性和一致性;(c) 可随时调用帮助信息且不影响系统的工作;(d) 能够随机进入与退出相关界面;(e) 提示或出错信息友好、清晰、完整、易于理解;(3) 媒体特性a.版面设计(a)版面设计简洁、美观;(b 整体风格协调、统一;(c颜色搭配观感舒适.a.信息呈现(a) 内容重点突出,文字易于阅读,字型适当;(b) 具有清晰的导航策略;(c) 信息组织结构符合人的联想;(d) 不滥用图形图象及动画.(4)支持材料a.完备性(a) 提供使用说明、操作指南;(b)提供了安装、运行软件的详细说明(c) 说明了软件适用对象及所需能力水平b.规范性(a)材料文字表述易于理解且有效(b) 印刷材料清晰可读(c) 印刷文字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

如何建立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包括判别关键目标和涉及评价指标);2、评价指标的选取(分为初选、校对、分类/分析和分配四个步骤);3、评价体系的应用(评价、反馈和纠偏行动);4、战略假设的见证(反馈)。扩展资料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1、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做出评价。主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存在(生存)、组建、运行和撤消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而获得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的了解,找出供应链运作方面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2、用于对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做出评价。主要考虑供应链对其成员企业的激励,吸引企业加盟,剔除不良企业。3、用于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如供应商)对下游企业(如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坏。4、除对供应链企业运作绩效的评价外,这些指标还可起到对企业的激励的作用,包括核心企业对非核心企业的激励,也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相互激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应链绩效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

一、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二、展示图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化,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2.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3.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4.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5.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6.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间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2)企业综合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体系、高校的课程体系、高校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保障这些子系统的有效和谐发展。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于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评价。在精英教育模式下,这种方法对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终身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潮流的到来,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过于狭窄。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样化、综合化,但目前的高校教学目标却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的范围内,忽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直接手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确立多元化的目标,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目标,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此外,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盲目跟从,实行一刀切,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相混淆,这都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其二,教学质量评价过于主观化。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忽视客观的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主观人为成分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科学化、客观化、公平化,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通常是高校的行政人员,这就忽视了学生和专家的作用,导致很多教师例行检查与平时上课时状态的不一致,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平衡。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课外实践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为松懈;对学生课内的专业知识考核比较重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其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从“大教学,小课程”的观点来看,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指高校各种形式的课程。从当今国内高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选修课列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是集中于对学生专业课的训练、学业成绩的培养等显性课程中,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仅仅注重课程的分科性、专业性、文理分科等,没有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然而很多高校教师凭借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只忙行政,忽视教学,或者终日碌碌无为却依然享受学校的高待遇。此外,还有很多高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教师一岗多职,大班授课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只有采用严格的赏罚升迁制度,不断引进新的师资力量,才能保障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二、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在构建和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体系内部自身发展的趋势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完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科学管理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点,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这些基本的要求和以下的几项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高校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保障体系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各要素、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成分,并确保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贯彻系统性原则,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构成成分上是完备的,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体系中的制度规范也应该是明确的、全面的;其次,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是孤立或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使各组成部分相互补充完善;最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具有通用性,一所高校所设置的院校、专业都比较多,且教学过程还具有动态性特点,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提取共同要素,使其具有公用性。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指在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来实现教学目标。目标性原则是全面构建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为此,一方面在质量保障体系中,要建立具体明确的定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以预防目标的偏离;另一方面,要落实管理,从领导层、监督层到执行层,要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权责分明,确保达到教学质量目标。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以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把握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持续发展的本质,建立能及时反应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发展变化过程的质量体系。贯彻持续性原则,首先要坚持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的主体,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定任务。其次要注重教学的持续性,在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各门课程甚至各个教学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应将各要素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形成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策略从以上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界定来看,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包括教学,还包括其他的子系统。所以,要构建全面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抓住高校教学保障体系中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子体系。(一)高校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不但受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到高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制定教学质量的目标体系时,一方面要将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到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势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特殊需要。所以,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性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终极目标,然后再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以及学校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可用性、经费的投入将终极目标分割为不同时期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详细的目标评价体系,及时反馈目标的实施运行情况,纠正偏离目标的教学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运行,最重要的是将阶段性的目标具体化,即制定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具体分目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例如教室、师资力量、课程、科研项目等,应对各项目各阶段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分组责任制,使各阶段的分目标有效落实,进而最终完成终极目标。(二)高校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课程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的:首先,改革课程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上,将基本的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改变以往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的观念,有效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改革课程的组织方式。传统的高校课程模式一般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马哲思修组成。我们看到,这些高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顾及其他。另外,理工类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考虑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人文类院校也有忽视科普类课程的设置。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离使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全面知识的诉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避免文理分家的局面,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还要设置较多的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课程模式,专业学科应精选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内容服务于生活实践。最后,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影响着高校的课程模式。不可否认,高考制度的建立为我国选拔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考试标准单一、录取标准单一等都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关键是改变单一的考试标准和录取标准,实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试录取方式。这样的录取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考分数以外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长等,充分考量各层次、各类型学校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的需求。只有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和各省、市、学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进入高校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高校教学师资体系的建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学质量师资体系的建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好大学,大楼需要,但关键是师资,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大学扩招以来,师资队伍越来越紧张。据统计,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是18:1,而世界标准的师生比例是14:1。如果按这个标准计算,我国高校还有近10万专职教师的缺口。可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教师数量,培养专业教师是当务之急。积极鼓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进讲台上课,鼓励在校硕士、博士生兼任辅导员协助教学,大力开展继续教育,采取函授、自考等形式培训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有效措施。此外,要强化教师责任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高质量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教学工作的领导建设。教学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中心。高校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院系、处室、科研部门都要责任到位,一切工作都要与教学质量挂钩,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四)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度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包含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成绩的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通过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来体现。学校对各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从选题、试卷送印、考试安排、成绩评定管理等都应作出明确规定,以确保考核成绩的公平公正。结合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对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进行统计,对一些课程进行重点分析,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分析。此外,对于研究型的院校,学校每学年应该按照学科的分类组成专家组,到各院检查和验收科研成果。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多方位的,不仅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专业基础知识科研能力等硬性指标,还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等。对于评价方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网上评价等形式,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建议,评价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工薪、岗位聘任相挂钩,使评价体系直接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一纸空文。“国运兴衰系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学”,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与发展的源泉。高校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教学设备的完善、师资力量的充足等。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目标、课程、师资力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改革,改革传统落后的部分,以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

问题一:一、什么是评价指标体系,它有什么作用? 指标体系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育价值的细化一、综合指标体系分:核心指标和特殊指标两部分二、核心指标共分三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即具体指标项;1、 一级指标:a.教育特性;b.技术特性;c.媒体特性;d.支持材料;2、 二级指标:(1)、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b.教学内容适用性;c.教学目标;d.教学过程(2)、技术特性:a.运行可靠性;b.技术易用性;c.操作方便性;(3)、媒体特性:a.版面设计;b.信息呈现;(4)、支持材料:a.完备性;b.规范性3、 三级子表:(1) 教育特性a.教学内容正确性(a)内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b)语言、文字和符号规范,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c)内容的表述符合统一的标准;(d)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b.教学内容适用性(a)内容适用于使用者;(b)内容的深度、广度合理;(c)教学资料典型;(e)内容的表述充分、易于理解;c.教学目标(a)教学目标明确;d.教学过程(a)内容组织结构合理;(b)内容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c)教学帮助信息清楚明白,易于理解(d)软件的内容能够方便地检索和查询;(e)能够方便地将许可内容打印输出。(2) 技术特性a. 运行可靠性(a)软件运行可靠、稳定;(b 对运行环境要求合理(c 软件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b. 技术易用性(a)易于安装和装卸;(b)易启动,响应速度快;(c)软件运行无其它技术上的特殊要求c. 操作方便性(a) 操作简便,不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多的计算机技能;(b) 操作在整个软件中具有规范性和一致性;(c) 可随时调用帮助信息且不影响系统的工作;(d) 能够随机进入与退出相关界面;(e) 提示或出错信息友好、清晰、完整、易于理解;(3) 媒体特性a. 版面设计(a)版面设计简洁、美观;(b 整体风格协调、统一;(c颜色搭配观感舒适。a.信息呈现(a) 内容重点突出,文字易于阅读,字型适当;(b) 具有清晰的导航策略;(c) 信息组织结构符合人的联想;(d) 不滥用图形图象及动画。(4)支持材料a. 完备性(a) 提供使用说明、操作指南;(b)提供了安装、运行软件的详细说明(c) 说明了软件适用对象及所需能力水平b. 规范性(a)材料文字表述易于理解且有效(b) 印刷材料清晰可读(c) 印刷文字无语法、拼写、标点及使用性错误。 问题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问题三: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答案】(1)促进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评价是在客观描述评价对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客观描述可以分为定性描述定量描述,定性描述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定量描述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提高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强调持续性描述,即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描述学生的成长历程,而这正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灵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与实施的必然追求。(2)有效发挥学生评价的引领作用。教育评价的基础和核心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价值判断是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评判,它是一种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活动。对于学生评价而言,评价者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也就是说,学生评价容易受教师个体的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既充分表达了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各种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以此引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反思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评价的增值探索。(3)完善人才的选拔方式。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在客观上能起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状况进行鉴定的作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往把学科的学业考试分数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的单一模式,运用综合的评价方式选拔人才,从学科学习和基本素质两大维度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选拔人才提供全面、丰富、具体的学生发展状态的描述。 问题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量化是什么意思 就是有计划的工作。分几个大部分,每个部分占百分之多少 问题五: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1)指标体系的评价必须具有促使企业关注财务目标,重视财务实绩,遵守财务纪律的功能。 (2)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现有的会计统计制度相衔接,其计算依据资料在企业现有核算资料中 应该很容易取得。 (3)科学合理。各指标之间,在涵盖的经济内容上不重复,在解释功能上要互相配合。 (4)简便易行。 指标计算要力求简单,指标的个数不能太多,指标的含义要准确明确。 二、 企业综合评价应在立足财务目标和财务纪律的基础上,考证企业的财务实绩,具体包括10方面内容:①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②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③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④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⑤经济规模变动;⑥经营效率;⑦财务实力;⑧偿债能力;⑨贡献水平;⑩遵纪守法。  1.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 劳动投入和劳动产出有多种表达方式。 经反复比较, 我们选择了“支付工资总额”与“增加值”两项指标,使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成为反映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标。 工资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支付工资总额×100% 反映支付1元工资费用提供了多少元增加值。 2.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 为了使本指标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并与其他指标在反映经济内容上有适当的分工,我们选取了“资产平均余额”与“税息前利润”两个指标。 资产报酬率=税息前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反映1元资产的创利水平。 3.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 经营所费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耗费和付出。从理论上讲,可有多种指标表示。经比较,比较适宜作为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是“产成品发出成本与期间费用总和”,简称“成本费用总额”。 经营所得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取得的经营收益和现金收入。为使指标表达的含义正确,我们选择了“营业利润”。在会计上,营业利润是基本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总和(已扣除期间费用)。 这样,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计算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100% 反映耗费1元钱所取得的报酬水平。 4.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 设置这一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预付资本的获利(收益)能力。 垫付资本,有以下指标表示:①实收资本;②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之和;③所有者权益;④“所有者权益扣除公益金”。我们认为,确定垫付资本的规范表达指标,必须明确垫付资本在评价指标中的主要意义。按我们的设想,企业评价指标中包括的“垫付资本”,是指对企业税后利润有分享权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说是“股东之所以成为企业股东的原因即股东出资额”,“垫付资本收益率”,表示股东出资后企业一定时期能给予多少的报酬。因此,资本与收益比率指标中,垫付资本的正确表现形式应是“实收资本”。 垫付资本的收益,一般有以下几种指标可资选用:①实现利润;②税后利润;③计提盈余公积金后的税后利润;④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额;⑤分派的股利。为使本指标与相关指标在表达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功能上有个合理分工,我们选择了“税后利润”。 如此,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的具体指标是: 资本收益率=税后利润/实收资本×100% 反映垫支1元资本而得到的报酬水平。 5.经济规模变动 经济规模变动,实践中有多种表达方式,人们对此的界定很不明确。具体有:职工人数;全部资产总额;产品生产总量;销售收入总额;实现利润;工业净产值或增加值;利税总额等。 经比较,我们认为, ......>> 问题六: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问题七: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质理管理体系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最终目的是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 之于区别: 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有:环境,人员技术培训考核如:质理量管理执行标准、抽样标准、检验规范、岗位操作);企业资质认证和环境要求检测;设备管理;体系的所有管理运作流程实施。 产品的要求:只要产品的来原材料和生产出来的的产品符合开发设计的预期品质要求。或者是客户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即可。 问题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什么指标 1.经济绩效方面。财政支出讲求经济效益是由公共财政职能决定的,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分配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财政支出的经济调控职能是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总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必须靠 *** 进行调控,但无论是总量调控,还是结构调控,都要服从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反映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包括支出总量指标和支出结构指标,总量指标是绝对指标,反映财政资金在某个部门或项目上投入的总体规模,如某年科技支出总数。结构指标是相对指标,反映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某项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该项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如行政运行占一般公共服务比重,办公费占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等。在 *** 绩效体系中,经济绩效是 *** 绩效的根本内涵和外在表现。   2.社会绩效方面。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往往是长期的、间接的,有时很难用货币来衡量和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标,它是反映财政支出比较集中在某个方面产生的社会影响,根据支出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方面的社会影响。如教育支出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好转的影响;医疗卫生投入对提高全民医疗保健水平,满足基本医疗需要的影响;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等。社会效益还包括对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3.生态环境绩效方面。财政支出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财政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整治国土、恢复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支出与所得的比较,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非货币化的效益。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如 *** 投资兴建旅游景点、公园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某项公共支出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净化或污染程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砍伐树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平衡的影响等。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难以用精确的指标量化,只能运用统计数据尽可能量化指标,同时结合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4.政治绩效方面。政治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改进,通过制度创新改进决策机制和决策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效率、 *** 职能及决策水平、人民群众对 *** 满意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及就业的影响,对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程度,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开发利用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国防的影响,对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对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等。 问题九:什么是多重性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分析1)生存能力分析:经营净现金流、各年累计盈余资金2)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净现值、静态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润率3)偿债能力分析: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借款偿还期2、不确定性分析1)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点2)敏感性分析:敏感度系数 问题十: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三类八大指标是什么 5分 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极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 1、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100% 销售净收入,指扣除销售折让、折扣和退货后的销售净额 2、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未资产总额)÷2 3、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净顶润应以税后利润计算。 4、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未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100%为资本保值,大于100%为资本增值,小于100%为资本贬值。 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6、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补充指标) 7、速动比率=速动资产/ 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8、应收帐款周转率= 赊销净额 /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100% 因赊销资料为商业机密不宜对外公布,故可改用赊销售净收入。 9、应收帐回收率=本期应收帐款回收额/(期初+本期应收帐)×100%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期初应收帐款余额+期未应收帐款余额)÷2 10、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指产成品) 平均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未存货成本)÷2

简答题 请简述项目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体系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目投资均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如何取舍,要通过评价指标进行测算,保证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失误。  (一)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而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从非折现指标向折现指标的过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资金价值和风险成本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非折现评价指标具有计算简单、含义清晰等优点,但没有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败。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较清楚地反映了项目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投资利润率指标虽然考虑了项目所能创造的全部收益,但却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所带来的问题,因而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这是因为货币时间价值常常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净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投资评价指标,是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之间的差额,它以现金流量的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大于投资,该项目具有可取性;当净现值小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小于投资,该项目则不具有可取性。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实际就是现金流量的计算及时间价值的计算过程。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的大小,其含义也取决于折现率的规定:如果以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的全部收益(损失);如果以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已放弃方案多获得的收益;如果以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多获得的收益。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现金流量按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而对经营期的现金流量则按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分段计算。净现值率实际是将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进行比较,以现值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现值在投资额不同时不能正确决策的缺点。获利指数是以相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而净现值则是以绝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基于财务分析的角度而言,考虑了时间价值和相关风险因素项目投资评价指标已经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财务分析指标常常会遇到较多的问题。  (二)项目投资决策指标运用现状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在国家现行税制和价格体系条件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用度,从而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当前,政府和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时主要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项目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评价体系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足。  首先,动态折现指标的计算过程存在商榷余地。财务评价的动态指标因采用贴现技术而使项目财务评价更具科学性,但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时,常假设该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是在项目计算期的期初或期末发生,这使得未来现金流量偏离预期。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投进使用并正常运转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并不只是在年初或年末发生,而是会时时发生,对时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以假设的发生时点计算现值,是有失偏颇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应与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相适应,从而计算的净现值只要大于零,该方案理论上就应该是可行的。但我国投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是由国家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组织测定、发布并定期调整,与投资项目本身的资金成本相脱节,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  然后,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缺乏系统性。投资活动是一种逐利活动,其风险与收益呈同向变化,很多财务收益很好的项目可能由于风险过大而不具可行性,即拟投项目的不确定性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外汇效果均有重大影响。而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将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独立于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之外,使其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各财务评价指标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有时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投资结论会大相径庭。应以哪些指标为投资的主要取舍标准,哪些指标为次要标准,各财务指标的可行性标准是多少,现行评价体系都没有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标准。  最后,缺乏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对投资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局限于定性评价,定量方面基本没有。但很多投资项目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四周的生态、资源、人居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植被破坏、耕地占用等。因此,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应该只是定性分析,还应以成本、用度、收益等形式将环境影响纳进到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来。  综上所述,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我国资本性投资,促进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财务评价指标在衡量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阻碍了投资者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制度因素和指标具体运用出发对项目投资决策指标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  三、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优化路径  折现财务指标与简单财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问题的限制,指标的评价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财务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积极创新,优化动态指标的计算  考虑到原有动态指标计算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对动态指标的运用进行改进。在可行性条件下,将项目计算期内现金净流量的折现期尽可能缩短,使折现现金流量接近实际情况。以资金成本为依据调整折现率,采用资本成本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项目的资本成本,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调整折现率。优化投产期现金流量的估计方法,传统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一般采用等额现金流量模型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但实际上项目投产期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可能是相等的。因此,应该将影响现金流量的各主要因素视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猜测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  (二)确保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始终贯串于财务评价过程  风险成本是折现法下的基本因素,将对拟投项目的风险分析融入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中,提高项目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分析盈利能力时,用期望收益和期望用度代替预计收益和预计用度,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市场风险、销售风险和生产风险,计算项目的经营杠杆系数;在清偿能力分析时,计算项目的财务风险;在外汇效果分析时,考虑项目经营期内的汇率变动风险。经过这样的改进,各指标值就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把握重要影响因素,适当增加影响因素指标  企业的投资活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经济收益和成本的考虑仅仅是当前投资项目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快有关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表露的方法研究,公道确认计量有关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如和利润,并将上述计量结果纳进据以进行财务评价的预计会计报表中,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并对项目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拓展关注范围,增加项目的发展能力分析  原财务评价侧重于项目的生存能力分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项目发展能力分析将显得更加重要。项目的短期获利能力只是项目表现的一个方面,投资者应该全盘关注项目的未来生命周期,对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能力予以关注,因此,有必要在原评价体系中增加项目发展能力分析。  (五)培养系统思维,整合各个评价指标  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具有众多的分析指标,导致了企业在运用过程中不知道以哪一个为重点。企业可以根据各指标在财务评价中的重要性,对各指标设立一定的权重,由国家或地区政府部分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指标权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新,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指标权重评定方法和比较标准,量化评价结果。通过综合结果能够较清晰地反映项目的整体情况。  通过指标计算过程和运用层面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改进当前项目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项目投资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对项目投资决策体系的分析和改进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过程。

保险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财产险和人身险建立两套定量指标。定量指标选取范围,主要涉及保险消费者能够直接感受和体验的服务触点,涵盖各关键服务环节。在指标选择上,兼顾数据客观准确性原则,选取目前保险行业主体普遍适用的可系统提取、人为影响因素可控的指标。财产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承保、咨询、理赔、投诉五大环节。其中,为敦促保险公司及时响应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切实提升消费者体验,在销售、承保与咨询环节分别设置了电话呼入接通率、客服代表满意率及承保理赔查询异议处理率3项指标,权重均为10%;为突出对理赔难的治理,在理赔环节设置了立案结案率、案均报案支付周期以及理赔获赔率3项指标,权重合计为45%;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人身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也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咨询、回访、理赔、保全、投诉六大服务环节。为提升销售环节服务质量和效率,设置保单送达率1项指标,权重为15%;为突出回访工作在防范销售误导的重要作用,设置电话呼入接通率、电话回访成功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15%;为提升保险公司理赔服务效率和消费者获赔比率,设置理赔服务时效、理赔获赔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35%;为提高保险公司保全服务效率,降低消费者在保全服务环境的等待时间,设置保全时效1项指标,权重为10%;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对于保险总公司将根据服务评价得分高低进行评级,对分公司只评分不评级。保险总公司服务评级设定为A、B、C、D四大类,具体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10级。A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优秀的公司,B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良好的公司,C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较差的公司,D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差的公司。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原则

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下的治理效益评价体系,需要构建一套实用的,能够全面准确地判断和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要求:①能够全面反映影响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各因素的现状。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能反映生态、社会、经济各系统本身主要情况的指标,又要包括能反映其相互间协调程度的指标,还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②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为了能够运用指标体系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各主要方面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所选指标要尽可能量化,同时对一些有重要意义而又难以定量的因素,可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③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本身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相互间的关系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要求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其现状,又能反映其主要变化趋势。④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选指标应该针对研究区域的实际状况,而且比较易于测定或获取。⑤所选指标应该与不同治理模式有密切关系或对其有直接影响。影响治理模式的因素很多,只应考虑与治理模式有密切关系或有直接影响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工作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从各个方面全面完整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各个主要影响因素。②可比性原则。同一指标对所有的评价对象应具有相同的标准尺度,便于评价对象间相互比较和分析。③通用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尽量满足能够反映各方案的要求,避免选取某些仅对某一方案适用的特殊指标。④简洁性原则。指标的描述要简洁准确,指标的含义要明确具体,避免指标之间内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复,同时,在不影响指标系统性的原则下,尽量减少指标数量。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保险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财产险和人身险建立两套定量指标。定量指标选取范围,主要涉及保险消费者能够直接感受和体验的服务触点,涵盖各关键服务环节。在指标选择上,兼顾数据客观准确性原则,选取目前保险行业主体普遍适用的可系统提取、人为影响因素可控的指标。  财产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承保、咨询、理赔、投诉五大环节。其中,为敦促保险公司及时响应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切实提升消费者体验,在销售、承保与咨询环节分别设置了电话呼入接通率、客服代表满意率及承保理赔查询异议处理率3项指标,权重均为10%;为突出对理赔难的治理,在理赔环节设置了立案结案率、案均报案支付周期以及理赔获赔率3项指标,权重合计为45%;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  人身保险公司服务评价体系也包括8个指标,涉及销售、咨询、回访、理赔、保全、投诉六大服务环节。为提升销售环节服务质量和效率,设置保单送达率1项指标,权重为15%;为突出回访工作在防范销售误导的重要作用,设置电话呼入接通率、电话回访成功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15%;为提升保险公司理赔服务效率和消费者获赔比率,设置理赔服务时效、理赔获赔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35%;为提高保险公司保全服务效率,降低消费者在保全服务环境的等待时间,设置保全时效1项指标,权重为10%;为引导保险公司减少客户投诉并做好投诉服务,在投诉环节设置了投诉率和投诉件办理及时率2项指标,权重合计为25%。  对于保险总公司将根据服务评价得分高低进行评级,对分公司只评分不评级。保险总公司服务评级设定为A、B、C、D四大类,具体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10级。A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优秀的公司,B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良好的公司,C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较差的公司,D类是指总体服务质量差的公司。

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答案】(1)促进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评价是在客观描述评价对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客观描述可以分为定性描述定量描述,定性描述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定量描述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提高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强调持续性描述,即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描述学生的成长历程,而这正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灵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与实施的必然追求。(2)有效发挥学生评价的引领作用。教育评价的基础和核心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价值判断是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评判,它是一种客观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活动。对于学生评价而言,评价者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实施价值判断的内在依据,也就是说,学生评价容易受教师个体的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既充分表达了当代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各种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以此引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反思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评价的增值探索。(3)完善人才的选拔方式。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在客观上能起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状况进行鉴定的作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往把学科的学业考试分数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的单一模式,运用综合的评价方式选拔人才,从学科学习和基本素质两大维度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选拔人才提供全面、丰富、具体的学生发展状态的描述。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什么模型合适

综合评价的步骤:1.确定综合评价的目的2.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4. 求单个指标的评价值5. 求综合评价值常用综合评价模型:1、计分法2、综合指数法3、Topsis法4、秩和比(RSR)法5、层次分析(AHP)法6、模糊评价方法7、多元统计分析方法8、灰色系统评价方法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丰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特别是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   摘要:   战略管理能力是提高高校战略管理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是提高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以能力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提炼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然后将能力结构转化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为评价指标赋权,构建科学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当前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相关研究来看,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研究还停留在经验研究状态,缺少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研究,缺少战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缺少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明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构建可操作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述   (一)构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丰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特别是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为高校综合改革发展提供理论知识。   2.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能够推动高校战略发展与改革。我们以管理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若干高校的战略管理实践,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设计完成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高校正确认识自身的战略管理能力提供有效的工具,使高校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分析战略管理过程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定位,有利于提升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推动高校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一是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能够反映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二是体系内各指标间要相互联系,有明确的隶属或并列关系,每个测量项内容清晰,没有歧义。   2.全面性原则。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系统,表现在高校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全面完整地选择指标,从不同层次与角度来揭示和描述高校战略管理能力,为全面衡量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打下坚实基础,避免因遗漏信息造成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不科学。   3.简明性原则。在保证指标体系全面性的同时,指标的遴选应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尽可能地保留那些可以反映战略管理能力的核心指标,使评价简单易行。   4.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遴选的指标一是要立足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实际工作,数据要易于获得;二是指标含义要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三是指标尤其是测量项要与实际工作相衔接,通俗易懂,易于评估。   5.普适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地展现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特征,避免因学校层次、类型、所在地区等外在因素使得指标本身含义发生变化。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1.质性研究的方法。我们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提炼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范畴和结构模型,以能力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经过反复征询和反馈,使专家组成员的意见趋于集中,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然后经过几次反复的征询和反馈,使专家的意见区域集中,获得认可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化的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权重)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论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体系内各指标项的权重。   (四)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获取过程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是由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转化而成,结构中第一维度转化为一级指标,子维度转化为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的内涵转化为测量项,根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访谈的内容明确测量项的内容(见图1)。   二、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确定   (一)能力结构理论下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及要素   要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必须明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结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能力是指个体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的评述[1]。借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将高校的战略管理定义为高校组织为了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分析、决策和行动的综合过程,该过程包括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战略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能力结构理论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   国外能力结构理论比较多,比如,桑代克的能力因素说、斯皮尔曼的能力两因素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其中,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即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等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是由上述种种材料或对象引起的。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一模型同时考察能力的内容、过程和产品[2]。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理论更符合高校战略管理的结构逻辑,也能够反映战略管理的三个范畴,因而选择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将高校战略管理能力分为能力的内容、过程和产品等三个范畴。   结合能力信息加工理论,我们认为战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战略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高校开展战略管理活动,展示战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硬件就是战略管理的资源。在资源的基础上,战略管理活动的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的完整行为,包括战略制定、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而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够有效完成这一系列活动的知识、技能、素质。   高校的战略管理并不是静态不动的,战略管理一成不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高校发展的现状。高校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通过不断地更新战略管理理念、学习新的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开展高校战略管理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我们将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划分为战略资源储备、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战略评价、战略学习等六个大维度,又将六大维度划分为21个子维度。   (二)扎根理论下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及要素   前面我们在心理学、管理学理论基础下,提出由资源储备、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战略评价、战略学习等六个维度构成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为了验证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访谈了一些高校的校长和书记,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范畴,进一步佐证并确定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模型。扎根理论是社会学家巴尔u2022格拉斯(BarneyGlaser)和安赛尔姆u2022斯特劳斯(AnselmStrauss)最初使用的,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方法[3]。扎根理论就是将所收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扎根理论以经验资料为基础,自下而上,从实践具体的事件中提炼理论,发展概念并建立理论[4]。该理论通过编码进行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将资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畴化;主轴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基础上,形成类属、属性和维度;选择性编码是将所有类属选择一个核心范畴,然后通过一个图示将各种理论类属整合起来。我们通过扎根理论,提炼出高校战略管理的范畴,包括资源、战略意识与愿景、战略规划与定位、领导者能力、战略执行与控制、战略研究等六个维度,该六个维度又分为18个子维度。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以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假设,又从实践经验角度,使用扎根理论,修正并确认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范畴,再将这些范畴转化为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我们依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简明性等原则,结合专家的意见对高校战略管理结构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修订(见表1)。一级指标“规划能力”包括“机构与队伍”“战略定位”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机构与队伍”包括“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两个测量项。“机构建设”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有高效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实施战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有高效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实施战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决策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二级指标“战略定位”包括“确定内部优势”“挖掘外部机遇”“愿景目标陈述”等三个测量项。   “确定内部优势”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课程设置情况、师资、财政经费、传统优势、自身特色等;“挖掘外部机遇”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对外部的宏观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研判,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挖掘自身外在的发展机遇;“愿景目标陈述”的评价标准是在确定内部优势以及外部机遇的`基础上,是否能结合高校自身使命,确定高校发展愿景使命。一级指标“决策能力”包括“决策者素养”“决策机制”两个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决策者素养”包括“决策意识”“决策担当”两个测量项。“决策意识”的评价标准包括决策者做决策时候的认知和理解;“决策担当”的评价标准包括决策者的决策素质,果断,有魄力,敢于担当,有责任心。二级指标“决策机制”包括“制度体系完善”“决策流程科学”。“制度体系完善”的评价标准包括是否有相对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决策实施;“决策流程科学”的测量项包括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简化且衔接紧密。   一级指标“执行与控制能力”包括“组织沟通协调”“评价调整”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组织沟通协调”包括“任务分配”“信息传递渠道”两个测量项。“任务分配”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是否能将战略规划转化成详细的任务书,并加以细化;“信息传递渠道”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信息传递渠道是否畅通,是否能够保障信息及时、高效的双向传递。“评价调整”包括“改进措施”这个测量项,该评价标准包括考查学校能否对发现的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并予以纠正,保障战略执行的顺利进行。一级指标“学习能力”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两个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学习动机”包括“主动、明确”一个测量项,主要是考查学校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态度是否积极主动。二级指标“学习方法”包括“总结归纳”“交流共享”两个测量项。“总结归纳”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能够营造一种主动学习战略管理、提升能力的氛围;“交流共享”的测量项评价标准主要是考查学校能否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进行战略管理经验交流。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赋权   本研究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科学赋权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转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   (一)构建评价矩阵   根据重要性程度先为各指标设定五级重要性程度标度(见表2)。我们请专家根据重要性程度标度对各指标进行赋值,专家根据他们对一级指标重要性的理解在对比矩阵中赋值(见表3)。然后再按照指标重要性依次对规划能力、决策能力、执行与控制能力、学习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构成的对比矩阵进行赋值(见表4)。   (二)根据赋值进行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一是计算最大特征值u03bbmax=1nu03a3ni=1Au03c9iu03c9()i;二是计算CI,CI=u03bbmax-nn-1;计算CR,CR=CI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标准值,是固定值。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各矩阵的层次单排序与检验结果。再根据一级指标层次单排序、检验结果和二级指标层次单排序、检验结果,再次进行层次总排序与检验,其步骤同层次单排序。经过上述计算可获得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各测量项设定评分标准,以1、3、5作为分值,形成完整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试评价。   我们选择三所战略管理能力不同的地方本科院校,隐匿高校的名称,向专家提供这三所高校的材料以及相关信息,委托专家对三所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测量结果分别为4.379分、2.9249分、1.5491分。这个结果与三所高校的战略管理现实比较吻合,验证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初步设定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标准的区间,5-4分为优良,4-2.5分为中等,2.5分以下为差。   将2.5分设定为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预警值,一旦低于此值,高校必须提高战略管理能力,防止高校战略方向错位,教育质量下滑。本论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探索性地构建一个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性地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三种类型高校进行阐释性评价,既对这些学校战略管理能力做出评价,也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标准的预警区间。该指标体系既可以为高校提供比较科学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工具,也可以为地方部门提供评价和预警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水平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最终实现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楚旋,冯瑞华,吴宏元.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研究———基于能力结构理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7.   [3][英]凯西u2022卡麦兹(KathyCharmaz).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7. ;

生活费管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哪些?

生活费管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但以下是一些可能适用的指标:1. 生活费用预算准确性:评估生活费用预算是否准确,并与实际支出进行比较,以确定预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 费用节约率:评估员工在生活费用管理中的节约能力,计算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的差异,以确定节约率和节约效益。3. 支出控制能力:评估员工在生活费用管理中的支出控制能力,包括支出计划、费用审批、支出监控等方面。4.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员工在生活费用管理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对支出问题的及时反馈和解决措施的实施等方面。5. 服务质量评价:评估生活费用管理服务的质量,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满意度等方面。6. 客户满意度:评估员工在生活费用管理中的客户满意度,包括员工本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满意度等方面。7. 绩效改进:评估员工在生活费用管理中的绩效改进能力,包括通过持续改进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什么?

(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简明科学性原则等。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职能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流程】岗位价值导向的薪酬体系的设计步骤可参照如下流程:工作分析→岗位价值评估→收入测算→等级、幅度、级差确定→与绩效考核挂钩→薪酬激励方案形成。

如何建立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综述摘要: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了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论述了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并从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和激励措施等方面研究了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协调管理,从而确保真正实现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关键词:供应链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评价选择 协调管理 信息共享 逆向选择前言: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使企业处于日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仅靠自身已无力应对激烈的竞争,而应借助供应链的力量,整合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整体竞争力。因此,必须摈弃"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代之以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合作"。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即供应链中相互独立的上下游企业间基于信任和共同目标,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非正式长期协议关系。但由于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实体,他们的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委托代理关系,个体理性可能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困扰合作并可能导致合作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研究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和管理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义及与传统关系的区别(一)定义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CP),又称为供应链战略联盟,是指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方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达成的承诺或协议,其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分享和分担由于伙伴关系带来的利益和风险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在经历了传统关系阶段和自由竞争阶段后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样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间。其形成的原因通常是基于物流成本、信息搜集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总成本太高,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目的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二)与传统供应商关系的区别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就意味着新产品/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在供应链合作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是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良好合作的供应商。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这与传统的关系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流程,主要包括:分析市场竞争环境,合作伙伴的主因素分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标准、评价和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建立和实施合作伙伴关系等。(一)合作伙伴的主因素分析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多目标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合作伙伴的业绩在今天对企业本身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的成功与否。(二)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应该建立在总成本最小化、敏捷性强、风险最小化的原则之上。另外,利润的分配是否合理,文化和管理的兼容性,财务的稳定性,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定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将影响到与合作方的长期合作,而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强调的就是建立长期稳定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基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研究认为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战略性供应商的抵御风险性进行评估,建立了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结合AHP的评价方法对于战略性供应商进行评价。基于动态联盟的研究。动态联盟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利海大学(Lehigh)艾科卡研究所的专家和教授,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概念。敏捷制造技术将"工厂集成"概念发展为动态联盟的概念,通过动态联盟,制造企业能够获得急需而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具备的资源,来增进制造企业的柔性。(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系统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宜,亦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又不能充分反映供应商的水平;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考虑到易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较;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四)合理的选择随着灰色系统方法、AHP/ DEA方法、价值工程法等方法相继提出,合作伙伴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关学者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了供应商选择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影响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很多,层次复杂,而且选择的结果和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即有确定信息,又有不确定信息。供应链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的界定研究 : 企业要想成功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伙伴企业的选择是其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伙伴企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是选择一个最佳合作伙伴的基础和依据。首先分析了现有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及其局限性和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与界定原则。在此基础上,运用"目标-系统"法构建了新的供应链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Agent的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系统 。结合多Agent技术,通过对动态联盟伙伴选择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多Agent技术的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系统。首先在对动态联盟伙伴选择问题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组织结构、Agent通用结构和Agent之间的通信模型,对通信过程中使用的KQML语言进行了适当的扩充以完成消息的处理,并利用Java的事件处理机制对系统的通信环境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了消息的封装和解析的方法。利用Java类的概念设计了Agent的基类,并派生出五个具体的Agent类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分别为信息Agent、通信Agent、评价Agent、协商Agent和用户Agent。运用多线程技术实现了多个Agent对象在同一个系统环境中的运行。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现,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测试并给出了运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和正确性,该系统可以满足一般的应用。 为了方便企业参与伙伴选择,设计开发了一个网络平台实现上述功能,该网站用于实现企业对招标信息和投标信息的发布、查询和修改以及对伙伴选择结果的查询。除此之外,通过该网站,还可以完成开始伙伴选择执行操作和合同确认操作等功能。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协调,只有和谐而稳定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效能。在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质阶段,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需要密切合作,相互之间要加强信息和相互提供技术交流和设计支持。在实施阶段,相互之间的信任最为重要,良好愿望、柔性,解决矛盾冲突的技能,业绩评价,有效的技术方法和资源支持等都很重要。加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问题,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树立供应链全局观念,才能最终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的互惠双赢关系。(一)建立信任监督机制信任和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协同管理不可回避的话题和难题。从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我们知道,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方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诱发机会主义倾向,导致对非拥有私人信息的委托方的逆向选择,当供应商不能提供制造商需要的产品品质,规格,而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制造商时就产生了逆向选择。如何共享信息和避免逆向选择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重点。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spence(1972)首先提出了"信号传递"的概念,探讨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在劳动市场上,信息是不对称的。。经济学家通常所称的"信号传递"方式还包括:信誉、产品质量保证书等。从这一角度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1.考察供应商过去的业绩和商誉。首先,核心企业应该对潜在的合作供应商其过去业绩做详细考察,这包括该供应商在财务、产品质量、成本、按时送货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情况。其次,通过供应商在市场上的商誉也可以获得供应商是否合格的信息。最后,具有良好口碑、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良好业绩的供应商,相对来讲,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供应商通过第三方认证。核心企业在挑选供应商合作伙伴时,要求供应商出示国际上具有权威性机构颁发的认证书,如国际标准组织(ISO)ISO 9000认证,该认证标准给出了企业在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方面管理的可靠性和质量标准。3.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核心企业一开始就对潜在的合作伙伴(供应商)表明要建立长期业务关系,对表现优秀的供应商将给予奖励,如获得更多业务机会和财务、技术支持等。核心企业一旦发现有欺骗动机和行为的供应商,就立即取消与其的合作计划,并将供应商名单公布于众。4.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企业高层管理者经营思想的更新是减小供应商逆向选择的根本途径。供应链节点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属于理性的"经济人",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企业经理人应当明白,要想获得自身利益,首先要为他人提供有用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企业领导人的观念改变比受外界压力迫使其放弃机会主义行动更为有效,企业责任感、使命感的增强无疑是消除供应链逆向选择的重要途径。5.政府积极参与并创造良好经济环境。政府及其法律机构在保障公平竞争、促进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罚,对机会主义行为有很大威慑作用。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逐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搞好为供货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企业资质、资信情况的咨询服务,对查处有违法经营行为和商业失信的企业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三)合作伙伴的激励机制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管理理论-关系营销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关系营销"的定义并不统一,Morgan和Hunt(1994年)认为尽管有多种定义,但没有一个定义能够适用于所有的领域,不过这些定义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将"关系"作为营销的中心,MH94将关系营销定义为:"指直接与建立、发展、保持成功的关系交换相关的所有营销行活动"。这一理论与传统的营销理论的不同在于,传统营销理论的建立是以"交易"为基础,强调竞争和短期行为。而关系营销是以"关系"为基础,强调了竞争中的合作和长期行为。关系营销的范畴包括了供应商市场、内部市场、竞争者市场、分销商市场、顾客市场和影响者市场六个方面,供应链关系的管理也可以视为关系营销的一部分。互联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商业环境的复杂程度。只有正确的使用互联网并构建长期可靠的供应链关系,创造一个符合企业战略定位又使客户满意的供应链能力,企业才能在利润和客户满意两方面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式下,基于互联网的管理是高效的,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管理只有结合实际,真正采用双方长远双赢的利益模式,才能使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参考文献:1.张鹏,云庆夏.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博弈分析与评价选择[J].情报杂志,20052.胡万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J].市场周刊,2005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美)Joel D.Wisner等,朱梓齐译.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马士华.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陈慧.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类型和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8姚媛媛.机遇委托-代理理论的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9马新安,张列平,冯芸.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与合作伙伴选择[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04)10王鹏. 基于多Agent的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系统[D]太原科技大学, 200711陈璇璇. 基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性供应商选择研究[D]河海大学, 2007.12龙怡. 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13汤世强.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治理结构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6.14陈畴镛,徐龙光. 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伙伴选择模型[A]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6.15刘依. 基于可拓理论的制造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616陈甲华,邹树梁,刘兵,刘文君. 战略联盟协同效应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运用[J]商业研究, 2006,(01).17凌丹,庄万玉. 基于可信度的动态联盟伙伴评价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02)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简明科学性原则等。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职能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流程】岗位价值导向的薪酬体系的设计步骤可参照如下流程:工作分析→岗位价值评估→收入测算→等级、幅度、级差确定→与绩效考核挂钩→薪酬激励方案形成。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两步来完成,具体如下:(1)环境影响要素分析按照环境影响因素对基坑降水活动的敏感程度可以划分为:敏感因子、重要因子、一般因子。敏感因子是指对基坑降水活动极为敏感或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重要因子是指对基坑降水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或者基坑降水活动较容易改变其环境性状的因子,而一般因子则是对基坑降水活动影响不大或者基坑降水活动不易改变其性状的因子。一般选择敏感因子和重要因子作为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要素,尤其敏感因子的选取对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基坑降水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基坑降水的环境因素,即环境固有的工程能力,表现在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条件(如支护模式、降水方式等);二是基坑降水所影响的环境,即环境承受的工程能力,表现在周边环境(如已有建筑物、管线、道路、堆载等)对基坑降水的响应。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要素分析如图3.2所示。(2)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是用来表征具体环境特性和质量的指标体系。因为实际的环境千差万别,研究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解决不同区域的环境评价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建立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又是可行的。图3.2 环境影响要素分析指标体现构建方法常用的有综合法、分析法、目标层次法、交叉法、指标属性分组法五种。根据评价目的,即基坑降水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本书采用目标层次法,设计了目标层次式的指标体系结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通过对环境影响要素的理论分析,结合已知基坑环境影响作用,响应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区分不同层次的因素指标,进行分层归类,建立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准确性的指标体系。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3所示。图3.3 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表明评价对象某一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是在每一个评价标准下具体可以操作的统计指标,是从不同的侧面刻画被评价对象所具有某种特征或属性大小的度量。根据评价任务与目标的需要,需要将评价指标组成层次分明、相互联系并相互补充的指标体系,以全面系统地反映某一特定评价对象全部或部分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了特定评价客体数量规模与数量水平的,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信息系统,而系统的构造一般包括系统元素的配置和系统结构的安排两方面。系统元素构造就是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哪些指标组成的,以及各指标的概念、计算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其是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比较事物的基本依据,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系统结构构造就是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稍复杂的评个指标体系一般都由总目标、子目标层、指标层所构成,理顺这种层次关系,对于提高评价效率与效果都有重要的作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目标和标准:定义项目、产品或服务的目标,以及建立评估标准和准则。2、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如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3、数据收集和处理:收集、整理和处理评估所需的各种数据和信息。4、指标体系:定义综合评价指标,并建立衡量绩效的指标体系。5、绩效评估:根据指标体系对项目、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估,掌握其绩效和成果。6、分析和解释:将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于帮助决策、改善和提高绩效。7、反馈和持续改进: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利益方,同时持续改进和优化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可比性原则、反馈机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可靠,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客观、可信。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当易于收集、记录和统计,可以量化描述以方便评估考核。3、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涵盖被考核对象的所有关键方面,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其综合能力和工作业绩。4、适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被评价的特定对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5、目标导向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以明确的评价指标为基础,紧密地联系实际工作目标和绩效要求。6、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便于将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员、不同环境下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交叉验证。7、反馈机制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备良好的反馈机制和改进机制,能够自我调整、优化和提升,提高评价标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指标体系的重要性1、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量化描述和评价评价对象,将主观感受和定性判断转化为管控指标和数据指标,提高评价的科学性、精确性和客观性。2、目标引导:指标体系可以将评估对象的实际工作、业绩和质量要求转换为明确的目标引导和量化目标,更好地激励和约束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和工作。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综合评价和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全面表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和客观。4、市场竞争:指标体系可以为企业等经济主体提供参考和比较标准,促进其不断提高品质、创新和竞争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5、决策支持:指标体系为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帮助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管理方案和政策措施。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一共有(  )

【答案】:C《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第3.2.1条规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且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什么组成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 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