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阅读 / 问答 / 标签

清朝皇帝列表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号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 昌陵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 华龙陵园 p.s.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清朝是皇太极建立的

清朝历代帝王在位时间表

清朝12位皇帝列表及在位时间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共12个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追尊)、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清文宗咸丰、清穆宗同治、清德宗光绪、宣统帝溥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是满清王朝的开创者。清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表清朝皇帝按时间排列为: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1627年登基,在位10年。福临,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玄烨,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世宗爱新觉罗·胤_(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在位25年。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_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努尔哈赤(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始于1616年,结束于1626年,在位时间11年。皇太极(清太宗),年号天聪、崇德,在位时间始于1626年~1643年,在位时间17年。清朝皇帝排名顺序1、清朝皇帝按时间排列为:入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12帝。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溥仪年号宣统,1909年登基,在位3年。2、清朝历代皇帝排序(含后金)具体如下: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3、同治光绪溥仪清之没落,咸丰之妃慈禧首担其罪,同治五岁登基,慈禧垂帘听政,同治成为傀儡皇帝。4、清朝皇帝按时间排列为: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12帝。一,努尔哈赤(太祖),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5、清朝共历经十二帝,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清仁宗嘉庆、清宣宗道光、清文宗咸丰、清穆宗同治、清德宗光绪、宣统帝溥仪。清代所有皇帝在位年表1、清朝十二个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2、清世宗爱新觉罗·胤_(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3、其中崇德皇帝,在位17年;顺治皇帝在位18年,康熙皇帝在位62年,雍正皇帝在位13年,乾隆皇帝在位60年,嘉庆皇帝在位25年,道光皇帝在位30年,咸丰皇帝在位11年,同治皇帝在位13年,光绪皇帝在位34年,宣统皇帝在位3年。4、在位25年。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_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5、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10年)。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43年(在位17年)。清世祖、福临、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清圣祖、玄烨、1661年~1722年(在位61年)。清朝历代帝王顺序表1、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2、清朝皇帝按时间排列为: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12帝。一,努尔哈赤(太祖),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3、清朝皇帝顺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4、清朝历代帝王顺序表及关系图如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爱新觉罗·皇太极,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清朝历代帝王顺序表在位时间清朝自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1912年溥仪退位,退三百年的历史一共出现12位皇帝,而1936年,皇太极才改的国号大清,这12位皇帝当然也包括了努尔哈赤。清朝皇帝按时间排列为: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616年登基,在位11年。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1627年登基,在位10年。福临,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18年。玄烨,年号康熙,1662年登基,在位61年。清朝历代帝王在位年份详细如下:第一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一清太祖,年号一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第二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一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曾自号体元主人。清朝历代帝王顺序表在位时间如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

清朝12位皇帝名字、年号的排列顺序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勘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促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清朝历代皇帝期顺序

清朝帝王世表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6) -太宗皇太极(1627-1643)-世祖顺治帝福临(1644-1661)-圣祖康熙帝玄烨(1662-1722)-世宗雍正帝胤祯(1723-1735)-高宗乾隆帝弘历(1736-1795)-仁宗嘉庆帝颙琰(1796-1820)-宣宗道光帝旻宁(1821-1850)-文宗咸丰帝奕喧(1851-1861)-穆宗同治帝载淳(1862-1874)德宗光绪帝载湉(1875-1908)-逊帝宣统帝溥仪(1909-1911)

清宫皇帝顺序 清朝历代皇帝的排列顺序

1、清朝皇帝共有十二位。从顺序来看的话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 2、整体上来进行划分,大该能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开创到巩固,属于前期;第二类是顺治到乾隆,发展几乎达到鼎盛,属于中期;第三类是嘉庆到溥仪,一直开始衰落,属于后期。

清朝按顺序有哪几个皇帝、当时掌权的都是谁、有相对应的有什么大的历史事件

教你一个顺口溜叭。。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具体的情况其他网友已经答了。

清朝历代帝王列表是什么?

清朝历代帝王: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实际奠基者。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廷任命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年,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对建州女真各部展开了兼并战争,统一了建州各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受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其后,经过二十余年征伐,统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以北的诸部女真。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需要,建立八旗制度。设议政王大臣,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创制满文。随着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于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原则,大败明军,势力进入辽河流域。在相继攻克沈阳、辽阳和辽河以东七十余城后,于天命六年(1621年)迁都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占领了辽东大部地区。天命十一年(1626年),挥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袁崇焕誓守孤城。努尔哈赤劝降不果,命奋力攻城。激战中,努尔哈赤被明军炮火击伤。在撤围败退沈阳途中,患痛疽病死于叆鸡堡,年68岁。卒后初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后累次加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太祖。葬沈阳福陵。光绪帝简介:光绪,是指清德宗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在位期间始终使用年号“光绪”,起止时间为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即位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驾崩。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庚子国变等。1908年12月2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即位,沿用“光绪”年号至1909年1月21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1909年1月22日为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同治、光绪两朝,常被合称为“同光”,如同光体、同光中兴。

清朝皇帝的顺序列表?

应该是1636年,不是1936年

清朝历代皇帝排序

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历代皇帝的排列顺序

从为入关的时候算: 天命汗(努尔哈赤)、崇德帝(皇太极)、顺治(福临)、康熙(玄烨)、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旻宁)、咸丰(奕詝)、同治(载淳)、光绪(载湉)、宣统(溥仪)如果从入关的开始算,把前两个去掉就行了

大清王朝共产生了十二位帝王,清朝十二位帝王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求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福临)——康熙(玄烨)——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顒琰)——道光(旻宁)——咸丰(奕詝)——同治(载淳)——光绪(载湉)——宣统(溥仪)

大清朝历代皇帝顺序

有个比较简单的记法,清朝皇帝除了第一任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福临以外剩下的皇帝主要是康 (熙)玄烨雍 (正)胤禛乾 (隆)弘历嘉 (庆)颙琰道 (光)旻宁咸 (丰)奕詝同 (治)载淳光 (绪)载湉宣 (统)溥仪

清朝历代皇帝顺序

清朝皇帝顺序表返回顶部清朝(公元1636年~1912年,一说按照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起算,一说按照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起算,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鞑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州女真,后改为“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享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谓的“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清朝中后期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内部矛盾激化、逐步落后于世界。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奠定中国而今版图,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20年10月20日,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国,即大汗位,改年号为天聪。成为后金大汗。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在盛京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吴三桂降清,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掌握全国。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清朝12个皇帝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但始终不敢称帝。其中公认的努尔哈赤并未称帝,他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616年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不是清;而且是他的称号不是皇帝,而是“覆育列国英明汗”,所以他只是清朝的奠基人而已。真正开始称帝的是皇太极,他在盛京(即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皇太极才是清朝第一个皇帝,但是一般在计算清朝皇帝时算上努尔哈赤。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君主是指清朝皇帝,以及清朝前身后金政权的大汗,总共12位。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共有11位皇帝。清朝入关以后共有十位皇帝。 清朝十二位君主分别是: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崇德)、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颙琰(嘉庆)、 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按顺序)还有他们的名字

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别是: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末帝溥仪)。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 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 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 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 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 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 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 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 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 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 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 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清朝历代帝王顺序表在位时间

清朝历代帝王顺序表在位时间如下: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2、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3、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1661年(总共17年)。4、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年~1722年(总共61年)。5、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1722年~1735年(总共13年)。6、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1796年(总共60年)。7、爱新觉罗·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总共24年)。8、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1820年~1850年(总共30年)。9、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1861年(总共10年)。10、爱新觉罗·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1861年~1874年(总共13年)。11、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1874年~1908年(总共34年)。12、爱新觉罗·溥仪,庙号—清宪宗,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总共4年)。清朝的国号: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亦称为大清国。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清史学者刁书仁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

清朝历代皇帝名号及名字?按顺序

清朝历代皇帝庙号、姓名、年号:1、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2、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3、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4、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5、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6、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清朝十二位皇帝的排列顺序?

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历代帝王排序

清朝历代帝王排序如下:清朝皇帝共有十二位,从顺序来看的话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整体上来进行划分,大该能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开创到巩固,属于前期;第二类是顺治到乾隆,发展几乎达到鼎盛,属于中期;第三类是嘉庆到溥仪,一直开始衰落,属于后期。1、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起源于少数民族女真,后来改名为满族。在历代君主中,存在一定的质疑。因为努尔哈赤称汗,并没有改国号,也没有选择称帝,所以很多人觉得努尔哈赤时还不算清朝。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君主之一。而从1636年开始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此时正式开启了大清王朝。在分类上来说,他们也算是入关前的两个君主。2、顺治到乾隆从顺治到乾隆属于中期,期间在康熙时期打下了最大的板块,但也为后来的闭关锁国奠定了基础;到雍正时期少有战争,主要是补缺因康熙常年战争导致的国库亏空;到了乾隆时期,有康熙和雍正打下的坚实基础,国土和经济都趋于稳定,所以它开创了一个小盛世。现在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就是康熙和乾隆,但不可否认雍正是真正的枢纽,没有他盛世不可能存在。

清朝顺序是什么

清朝历代皇帝的排列顺序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福临,康熙玄烨,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永琰,道光绵宁,咸丰奕詝,同治载淳,光绪载湉,宣统溥仪。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清朝历代帝王排列顺序?

按照时间来排列,清朝十二位后金大汗与大清皇帝的顺序如下: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1592—1643)3、清世祖章皇帝(顺治):福临(1638—1661)4、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1654—1722)5、清世宗宪皇帝(雍正):胤禛(1678—1735)6、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弘历(1711—1799)7、清仁宗睿皇帝(嘉庆):颙琰(1760—1820)8、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旻宁(1782—1850)9、清文宗显皇帝(咸丰):奕詝(1830—1861)10、清穆宗毅皇帝(同治):载淳(1856—1875)11、清德宗景皇帝(光绪):载湉(1871—1908)12、清逊帝(宣统):溥仪(1906—1967)扩展资料: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入关后共传十帝,国祚276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中国历史朝代)

清朝十二位皇帝的排列顺序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福临,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胤禛,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爱新觉罗·奕詝,爱新觉罗·载淳,爱新觉罗·载湉,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历代皇帝排序是怎样排下来的

爱新觉罗姓努尔哈赤 庙号 太祖 年号 天命 皇太极 庙号 太宗 年号 天聪,崇德 福临 庙号 世祖 年号 顺治 玄烨 庙号 圣祖 年号 康熙 胤禛 庙号 世宗 年号 雍正 弘历 庙号 高宗 年号 乾隆 喁琰 庙号 仁宗 年号 嘉庆 绵宁 庙号 宣宗 年号 道光 奕宁 庙号 文宗 年号 咸丰 载淳 庙号 穆宗 年号 同治 载恬 庙号 德宗 年号 光绪 溥仪 年号 宣统

清朝皇帝排列顺序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努尔哈赤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讳皇太极。——皇太极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顺治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讳玄烨——康熙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讳胤禛——雍正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讳弘历——乾隆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讳颙琰——嘉庆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讳旻宁——道光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讳奕蟭——咸丰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讳载淳——同治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讳载湉——光绪宣统皇帝名溥仪,因在位时清亡,没有谥号和庙号

清朝皇帝顺序

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祯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喁琰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宁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恬无庙号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历代皇帝的排列顺序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从1636年至1912年共有10位皇帝,按在位时间排序如下:   1、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崇德,皇陵为昭陵;   2、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皇陵为孝陵;   3、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皇陵为景陵;   4、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皇陵为泰陵;   5、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皇陵为裕陵;   6、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皇陵为昌陵;   7、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皇陵为慕陵;   8、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皇陵为定陵;   9、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皇陵为惠陵;   10、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皇陵为崇陵。

清朝时中国加入了日内瓦公约,1956年新中国签署加入,中间二战时期中国算加入的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2年7月13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5条的规定,宣布承认中国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 8月12日签署(未批准)的日内瓦四公约,并于1956年11月5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清朝的推恩令是什么意思? 是怎么推恩的?

由于某件事引起朝廷重视而格外下达的法令。清推恩令与汉推恩令完全不同,汉推恩令是一种制度,用来限制分封王的势力。清推恩令则是朝廷由某件事引起重视,皇帝特批的法令。所谓”推恩“是”推广皇恩“的意思,完全是统治者喜好所定。清”推恩令“所处理事项: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对以上的事情派钦差进行监督。

清朝管带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

旅长吧 !!!

清朝的鄢陵

花都”是许昌鄢陵的代称,所以去那里当然要去赏花!sourl.cn/uJrXTj另外周边还有襄城县秀美多姿的紫云山,温柔多情的北汝河。紫云山上紫气萦绕,槲树苍翠,明朝贤臣李敏创立的紫云书院坐落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遥相呼应。禹州聚山、水、涧、石、林为一体的大洪寨风景区;中原罕见的莲花山溶洞;长葛市李河口水寨等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何评价贾樟柯的电影《在清朝》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199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尽管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后,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界》等几部长片。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  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如何切入现实对很多导演来说困难重重,贾樟柯却举重若轻,这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心态,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构历史的记忆:《小武》中冷静的镜头、纪实的风格立即从纷繁复杂的变迁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觉;《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了中国的变迁;《三峡好人》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他的电影有自己的世界,并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  因此,如果把贾樟柯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澜,甚至已经不是几部电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影像的文本意义恰恰是对正在经历激烈全球化变迁的古老中国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录,所有的细节已经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个沉默的动容、一段段不朽的绝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近期,在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坤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和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杂志社联合主的“帕米尔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讨了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参加文化周的另两个单元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国际论坛(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与“世界的中国”国际系列讲演(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中外学者观看了影片,多有好评。这里刊登10月28日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当天的研讨由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主持。贾樟柯自己叙述到:“这九个人物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我进入到这个工厂采访的真实人物。……我觉得这九个人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形成了一个群像。一方面我非常喜欢群像的感觉,一直不喜欢一组固定的人物贯穿始终拍摄,因为我觉得群像的色彩可以带来对现实的复杂性的感觉,所以首先选择了一个群像的概念,就是我要很多人在电影里出现。这九个人物的群像里面,人物跟人物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首先他们有一个时间的连续性,从1950年代初到当代,通过他们九个人的接力,来讲述一个线性的历史;每个人物又有一个封闭的但是属于他自身的时间。”(见贾樟柯等: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  主要作品一览  《二十四城记》剧情片,152分钟,彩色,2008年  《无用》纪录片,81分钟,彩色,2007年  《三峡好人》剧情片,108分钟,彩色,2006年  《东》纪录片,70分钟,彩色,2006年  《世界》剧情片,120分钟,彩色,2004年  《任逍遥》剧情片,113分钟,彩色,2002年  《站台》剧情片,154分钟,彩色,2000年  《小武》剧情片,107分钟,彩色,1997年  《小山回家》录像,58分钟,彩色,1995年

跪求清朝历史 英语版的 快!!!!!!!!!!!

去贴吧找吧

盘点清朝时期的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我的1919: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sFOZBETmJ3ReLSo_uDtfQ?pwd=yc5k 提取码:yc5k乾隆下江南: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_nm2MvXLd2Pa6Xhmb4fzg?pwd=7phu 提取码:7phu乾隆下扬州1978: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snqkk_GBg17MPeWVxUh1g?pwd=cfm3 提取码:cfm3

明朝和清朝的最后一场关键战役:松锦之战吗?

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同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此时明军士气正锐,皇太极对清军失利心急如焚。皇太极带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昼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锦州松山区松山镇),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松锦大战标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自皇太极即位以后,审时度势,对明清之间将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一次大决战是作了充分的各方面准备的,如进行内政改革,加强君权,对外入侵朝鲜,与其结盟,征服蒙古,与其联合,于是孤立了明朝。因此,清不仅上下团结一致,而且又无后顾之忧。所以,它就有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场战争,从而保证了松锦大战赢得胜利。另外,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中,战略打击目标的选择,作战时机的掌握,用兵方略和临阵指挥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的是:他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以往八旗精兵良将善于奔袭野战之长,为了避其不长于攻坚城之短,因此在松锦大战中,始终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不仅消灭了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而且困逼松山、锦州、杏山的明军守将献城投降,摧毁了明军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为进取中原铺平了道路。

爵位的清朝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宗室爵包括:和硕亲王(hou0161oi cin wang)、世子(u0161idzy)多罗郡王(doroi giyūn wang)长子(jangdzy)多罗贝勒(doroi beile)固山贝子(gūsai beise)奉恩镇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be dalire gung)奉恩辅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de aisilara gung)不入八分镇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daliregung)不入八分辅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aisilara gung)一至三等镇国将军(gurun be dalire janggin)一至三等辅国将军(gurun de aisilara janggin)一至三等奉国将军(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奉恩将军(kesi be tuwakiyara janggin)共十四级。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固山”就是“旗”(gūsa),“多罗”指一角(doro),“和硕”指一方(hou0161o),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八分”是指八种待遇的标准。“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这八种待遇。八种待遇是:(1)朱轮(红车轮)(2)紫缰(乘马用的缰绳)(3)宝石顶(一品用珊瑚顶,宝石顶在珊瑚顶之上)(4)双眼花翎(5)牛角灯(6)茶搭子(7)马坐褥(8)门钉(府门上的钉)。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庄亲王)、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亲王胤祥、同治时恭亲王奕u4723、光绪时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共十二个王子孙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封爵分功封与恩封。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来又增加了雍正时怡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四家)。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奉恩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奉恩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奉恩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奉恩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宗室爵俸禄: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公(gung),分一至三等,超品侯(heo),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伯(be),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子(jingkini hafan),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男(ashan i hafan),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轻车都尉(adaha hafan),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baitalabure hafan),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云骑尉(tuwau0161ara hafan),正五品;恩骑尉(kesingge hafan),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禄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世职205两子品级世职180两男品级世职155两轻车都尉品级世职130两骑都尉品级世职105两云骑尉品级世职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乌鲁木齐在清朝时叫什么?

迪化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军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就是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后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把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赐名“迪化”。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设在新疆的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成为省会。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现在,这座具有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会,市中心的红山是它的标志。

为什么汉族建立的最强大王朝明朝会被盘踞东北的清朝短

中山靖王之后和sdtzyunhao 两位的回答都很精彩,前者很全面,后者抓住一个根本原因予以精细化的阐释。明朝灭亡的原因,网上有很多精妙的解说,有人说是大搞房地产导致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还有的解释为某御史老爷原配打小三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都说得合情合理。只是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具体说是最高统治者皇帝个人素质的原因。明朝为数不少的奇葩皇帝具有亡国之君的素质,其中当然包括后几任负有直接责任的皇帝。若换成太祖成祖那样的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丢失政权。汉族建立的最强大王朝是明朝?其他朝代可能不同意。

清朝的后宫嫔妃们平日里一般都去哪里祈福上香?

宝华殿,是在电视剧里看到的

求一首清朝宫廷 背景音乐 纯音乐

我也不知道你说的片段在哪,不过我倒推荐一首《慈宁宫森严》。

明朝世界地图被清朝所烧,专家叹息:明朝航海比欧洲领先太多!

明朝世界地图被清朝所烧,专家叹息:明朝航海比欧洲领先太多! 郑和下西洋是中古时期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活动,按照主流史学家的观点来看,郑和探索西洋最远达到了非洲的东海岸,可令人惊奇的事情是,在明朝这份世界地图中,却发现了许多令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坤舆万国图全图 《坤舆万国图》在史学界中公认为制作于利玛窦时期,这份世界地图虽然有很多不详尽和准确的地方,但实际上已经大致描述了世界上大洲的分部情况和轮廓,为了体现明朝是天下中央是说法,特地把中国放在了世界的中央地区。 根据一些史料和专家推测, 《坤舆万国图》由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共同是绘制,6年后万历皇帝将这幅图临摹了12份流传至今。据说万历皇帝每天都会看着这张图发呆,他还曾经希望派遣船队占领马六甲海峡,然而因为小冰河期的天灾以及叛乱计划搁浅。 《坤舆万国图》中的英国 但清朝入主中原后,这份世界地图被清 *** 尽数焚毁,明朝人好不容易才睁眼看世界,清朝满族统治者又将这份开放的思想抹杀,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文人士大夫竟然不知道欧洲有多远,更不知道英国在哪儿,谁叫你们烧了这份世界地图的? 如今只有6份《坤舆万国图》流传至今,这些地图梵蒂冈拥有1份,美国拥有1份,日本拥有3份,法国私人拥有1份,而在中国南京博物馆的《坤舆万国图》仅仅是临摹版,但已经成为了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专家拿到这份世界地图后,仔细研究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实,让人不禁怀疑,明朝的航海水平,真的是史料当中记载的那样吗? 专家李兆良怀疑成图时间要更早 事实1:成图时间可能要更早200年 《坤舆万国图》中在西班牙附近标注了一句话「 ”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余载云”。而根据史料记载,欧洲人派遣50名传教士来华是在元朝时期,70年后大概的时间是1430年代,大约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留下的。如果是那个时期的人写下的标注,那么世界上许多的地理大发现,很可能都是来源于中国人的探索。 同时,这份地图上并没有出现教皇领。如果在17世纪来华的利玛窦是根本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事情的,而15世纪的教皇在法国呆着呢,没有教皇领才是正确的绘图方法。也正是因此有国内专家断言,这份世界地图成图时间就是在郑和下西洋前后。 事实2:中国早西方至少200年探索美洲西海岸 我们知道在新航路开辟后,奴隶三角贸易的主要范围是西欧和美洲东海岸。事实上欧洲人探索到北美洲西海岸是在十九世纪后才真正探索的。但在这份海图上,中国人竟然能够清楚的描绘美洲西海岸的大体轮廓,这确实令人十分惊讶。 就算这份图是在利玛窦时期绘制的,中国人也早西方人200多年发现美洲西海岸,如果是郑和下西洋时期发现的那就早西方400多年,这样的史实令人有些难以接受。 也正是因为这份世界地图,才会出现了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有一支分队前往了美洲西海岸的说法,但也有专家表示很可能是民间的船队或者海盗探索,专家也是因此感叹,那时候的明朝不亏是世界霸主,太过强大!

清朝第一幅地图谁画的?

是南怀仁画的。《坤舆全图(英文:Great Universal Geographic Map)》 于甲寅年(1674)木板印制。全图布局合理,恢宏大气,图文并茂,制作精致,设色鲜明。作者南怀仁巧妙地运用“动静之义”,论证舆图的“地圆说”;用经纬理法的科学制图方法,标识出五大洲的南北东西迄点;对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等做了全面的记述;又对全球著名的山岳高度、河流长度等做了大量的数据统计;第一次提出小西洋的概念,即印度洋水系。坤舆全图是中国古代中文版世界地图的集大成者,是近代以来世界地图史上第一份比较完整的世界地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清朝时期世界地图

中国最早最为详细的《坤舆万国全图》,从这幅作品上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明朝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基本已经和现在相差无几。这里面离不开利玛窦的细心指导和提供意见,他还为这幅地图作序,同时绘制了很多小图来为大图做出说明,李之藻细心的为每一块土地,进行一一的介绍。在完成之后,李之藻和利玛窦将其献给了万历皇帝,随即被收藏在明朝宫廷当中。《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为何叫做这个名字呢?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因此古人就把地图当成舆图了。在这幅作品中,亚洲呈现淡淡的土黄色,欧洲和非洲呈现白色,山脉以写景法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画出水波纹,五大洲的名称是红色字体,国名和地名都用墨笔书写,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看上去工整有序。这幅地图在史书上多有描述,曾经在万历三十年临摹过一次,此后原本消失在战火当中,而临摹的版本一直不见踪影,到1922年才被北平悦古斋主人韩懿轩于古玩集市中所找到,至今存放在了南京博物馆当中。

疆域的概括图,清朝第一幅地图谁画的?

清康熙年间的大臣周培公

清朝时期世界地图?

清朝时的世界地图

清朝时的世界地图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非常有名,它们究竟指什么?

指的就是被圈养来卖身的穷苦女人,她们从小就被圈养着,待岁数大点就会被卖给有钱人。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是指什么?在哪个时期出现的?现在还存在吗?

扬州瘦马是特殊培养的专门做小妾的女子,出现在康乾盛世,扬州富庶,盐商对美人有着特殊的要求,于是出现瘦马群体。通常是买贫穷人家的女儿,教给琴棋书画、礼仪、奉承手段等,长成后卖给富户做妾。有专门做这门生意的人。现在从明面上讲是不存在的,但是个人觉得有些地方对女孩子的教育还是有这个倾向,也有女子做的事情与瘦马无异。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非常有名,她们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买贫苦人家面容姣好的闺女,教其琴棋书画,待到出嫁年纪再卖与富商等。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

清朝时期的这个词语,代表着古代的美女,非常的有意镜。

古代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清朝时“扬州瘦马”到底是什么?

瘦马是一个对女性带有侮辱性的词语 客商看重的就是对于瘦马的小脚

清朝统一全国确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吗

显然否定,白莲教的盛行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而且当时涌现出很多不愿意换发型而被杀害的人。毕竟当时受理学影响,忠君思想还是很厉害的。对于很多百姓来说当然是差别不大,毕竟他们想要的只是和平的生活

清朝割了那么多领土那那里的人民怎么办为什么不迁回来呢,放那里给日本人bushi

土地局

为什么只有清朝的男子留辫子

因为留辫子是当时女真族的传统,女真族占领中原后就要求汉族臣服跟随他们的传统,而中国历史上也只让女真族统治过一次,所以历史上只有清朝是留辫子

清朝的辫子是不是猪尾巴?

开始是,特别是还没入关的时候,就是在后脑勺那留一撮,后来慢慢变成留一半了

为什么清朝的小辫子被西方人说成猪尾巴?

猪尾巴是当时英国人对清朝辫子头的叫法,豚尾奴就是这么叫出来的。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小数民族,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只留下一半头发,且将头发结成辫子,是方便打猎。野外打猎时可将头发全部收入帽子里,或将头发盘在头上。长久以来,这种发式就成为民族特色。入关后为压制汉人的抵抗情绪,要求头发衣冠满族化。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满清入关政策。《历史的底稿》中说首先是西洋人少见多怪,心怀种族歧视之见,说国人的辫子pigtail(猪尾巴),后来一心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也跟着起哄,猪尾巴长猪尾巴短地叫”“辫子,不仅给了洋人骂自家的由头,还是奴隶的标志。”

原满族镶黄旗祖籍北京,姓胡,清朝时姓氏是什么?

这个问题只能给你一些参考,不能给你肯定的回答,具体的答案还得你自己去查查你家的家谱,毕竟你提供的信息有限,我能查到的资料也有限,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你,另外,八旗与姓氏没有任何关系,同一个姓氏,有的人是上三旗,有的人又会是下五旗,同一个旗,又会有不一样的姓氏。镶黄旗属上三旗,那范围应该更小一点。【呼尔哈氏】Hurh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虎尔哈、虎尔虎、瑚尔喀,瑚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族大姓,清初10户,世居虎尔哈、席北、新达漠城、苏完哈达、白都讷,后冠汉字姓胡、呼、陈。【瑚佳氏】Hu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稀姓,清初1户,又作胡佳,世居吉林乌拉,蒙古陈巴尔虎有此姓氏,世居乌喇特、巴尔古,后冠汉字姓胡。【瑚噜氏】Hur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的意思“阜地、鸟背、龟背”,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乌拉,后冠汉字姓胡、鲁、於等。【瑚图氏】Hut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的意思“丑鬼”,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叶赫,后冠汉字姓胡、包。【瑚逊氏】Husu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五姓庄,后冠汉字姓胡。【瑚雅氏】Hu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呼雅尔,满语的意思“半大狍子”,满族稀姓,清初2户,世居讷迪村、胡纳赫等地,后冠汉字姓胡。【瑚德哷氏】Hudere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的意思“船尾”,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乌拉。后冠汉字姓胡。【瑚尔佳氏】Hul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吉林乌拉。蒙古族有此姓氏,其族有自谓元朝皇帝忽必烈后裔者,后冠汉字姓胡、忽。【瑚锡喀氏】Husik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呼依特,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黑龙江,后冠汉字姓胡、石。【瑚雅拉氏】Huy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胡扎拉,满族稀姓,清初3户,世居乌拉、乌苏里、沈阳,后冠汉字姓胡。【瑚尔哈喇氏】Hurh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伯都讷,后冠汉字姓胡。【瑚尔哈苏氏】Hurhas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胡尔哈苏,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吉林乌拉、哈达,后冠汉字姓胡。【瑚尔拉特氏】Hurlat Hala 见于《黑龙江志稿》,本蒙古陈巴尔虎、达斡尔族共有姓氏,又作胡拉特尔,世居不详,后冠汉字姓胡、康。【瑚锡哈哩氏】Husihar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祜什哈礼、瑚克沙哈里,以地为氏,满族大姓,清初9户,世居瑚锡哈理、依兰费尔塔哈、卦尔察、沈阳、宁古塔、吉林乌拉。赫哲族、锡伯族有此姓氏。后冠汉字姓华、关、胡、扈。【库雅拉氏】Kuy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揆雅拉,库雅拉女真,以部为姓,世居东海、绥分、乌拉、虎尔哈、黑龙江、毕尔腾、扎思胡里、兴堪、等地,后冠汉字姓胡、孔、李、礼等。【锡克特哩氏】Sikter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西克忒里、石克特立、锡得胡立,卦尔察女真,世居讷殷、乌拉、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冠汉字姓西、胡、石、奚、郗、邵等。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