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阅读 / 问答 / 标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4.大运河:3+4+5=1。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归纳(人教)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2、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隋朝时,惠州地区成为州郡治所所在地。 3、隋文帝统治的措施: 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的。 5、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⑴、掌握隋大运河的一个中心,两端,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洛阳 两端: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⑶、隋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 ⑷、隋大运河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6、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3、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4、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5、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⑴、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驰。 ⑵、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6、“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7、《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8、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使唐朝步入鼎盛的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以及唐玄宗。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 3、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4、史称武则天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 5、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6、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筒车是一种可以解放人力的灌溉工具) 7、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8、以黄、绿、蓝等为基本颜色的彩陶制品叫唐三彩。 9、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2、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5、 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我国是茶的故乡) 6、 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7、 盛唐时期,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8、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 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劂势力最为强大。唐朝太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 2、 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统一蒙古高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5、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6、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与今西安的唐朝小雁塔相似。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叫遣唐使。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 2、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朋友的日本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 3、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4、玄奘,又称三藏法师。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后编成《大唐西域记》 5、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6、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商业区。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 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3、 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唐初著名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 4、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的先河。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2、 白居易称颂李白、杜甫“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3、 唐太宗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很有名。 4、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塑像与壁画)是中外文交流的瑰宝。 5、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史称北宋。 2、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 3、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4、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定,史称西夏。 5、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送给西夏“岁币”。 6、北宋时,惠州名称正式出现。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 2、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3、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著名抗金英雄岳飞带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兵,取得大捷。 5、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南宋送给金“岁币”。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 宋代人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 4、 宋代,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5、 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6、 宋代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8、 宋朝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9、 宋朝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机构。 10、南宋时,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 规定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做官是在宋代。在宋代,商人居于士农工之后。 2、 宋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 宋代民间最重视的三大节是:元旦、寒食、冬至。 4、 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舍。 5、 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上册:一、人类的起源1、 地球上出现人类的时间大约在300万年前。2、 19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3、 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2、原始人群时期(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黄河流域)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头部还保留着猿的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木棒,几十个人群居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使用天然火,有了简单的语言。(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黄河流域)生活在距今18000年前,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懂得人工取火。3、氏族公社时期原始人类 生活区域 生产工具 种植作物 生活状况母系氏族 河姆渡人6000年前 黄河流域 磨制石器、骨器 水稻 干栏式房屋、制作黑陶(刻猪纹黑陶)、饲养猪、狗、水牛;定居生活 半坡人5000年前 长江流域 磨制石器 粟、蔬菜 半穴居式房屋、制作彩陶(人面鱼纹陶盆)饲养牛、马、羊、鸡;纺织麻布、缝制衣服,定居生活。部落联盟(父系氏族) 炎帝黄帝蚩尤(4000年前) 黄河流域 1、炎帝是原始农业创始人;黄帝是人文初祖;蚩尤是九黎族首领。2、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3、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进来,他们成为中原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以后的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4、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称之为禅让制。氏族:在原始时代,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都属于氏族村落遗址。氏族的特点是:土地、房屋等归氏族共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奴隶社会(夏、商、周—青铜时代)一、 夏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意义: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产生) 灭亡:最后一个国王暴君--桀。(桀骑人石砖画)二、 商朝(殷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今河南商丘)中兴: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纣(酒池肉林)三、 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 周武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著名战役:牧野之战 目的: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分封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及旧贵族的后代 分封诸侯:卫、齐、鲁、晋、宋、燕 1、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制度 作用:2、扩大了统治范围; 3、加速了全国经济发展。 定义: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 才有资格继承。 作用:保证了王室、贵族统治权力的顺利继承,有利于社会稳定。灭亡: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四、 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建立者: 周平王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1、周天子失去往日权势; 原因: 2、诸侯为了获得原来周天子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而凭借实力进行战争以达到目的(实质) 标志:前651年,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 齐桓公 首先称霸原因:1、齐国是富庶的东方大国,盛产渔盐;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春秋争霸 3、“尊王攘夷”的提出,取得政治优势。 春秋五霸 晋文公 城濮大战——“退避三舍” 楚庄王 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 1、兼并战争使国家数量减少; 影响: 2、促进民族间交流与融合 3、加速新旧制度交替[注意:由于东周的战国时期属于封建社会的开端,所以没放在此单元内]五、 科技文化 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 价值:1、了解商的历史文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 定义: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名钟鼎文。 价值: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青铜工艺: 发展历程:产生和发展于夏、商;鼎盛于晚商至西周 代表作:司母戊鼎(最大青铜器) 四羊方尊 生产工具:1、牛耕和铁农具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使用; 2、牛耕和铁农具在战国时得以推广,战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出现双牛牵引。 都江堰:主持者:李冰父子科技 地点:成都西北岷江 作用:防洪、灌溉、运输 建筑:鲁班“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 医学:扁鹊—“四诊法”(望、闻、问、切) 青铜工艺:(见上面)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文学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屈原——楚辞体——《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舜时的《韶乐》非常优美; 音乐 2、西周形成音乐教育制度;艺术 3、战国钟鼓之乐盛行。(湖北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 绘画 《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我国最早的帛画) 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核心思想“仁” 贡献:1、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仁” 孔子 2、在文化方面:①整理和编订《诗经》;②编写《春秋》;③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 3、在教育方面: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积累不少教育方法和经验,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时间:战国时期思想 出现原因:社会急剧变化的结果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儒家 孟子 1、民贵君轻;2、主张实行仁政、3、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 墨子 1、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 百家争鸣 2、主张选举贤能;3、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1、鄙夷权贵;2、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乐天安命 法家 韩非 1、历史向前发展,提倡社会改革,权力集中于君主 2、以法治国 兵家 孙膑 1、强调战前准备重要性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国—汉)一、 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关键战役:1、马陵之战(魏—齐)——增兵减灶 2、长平之战(齐—秦)——纸上谈兵 原因: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2、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目的:富国强兵 变法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商鞅变法: 3、推行县制。 变法作用:1、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2、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变法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新兴的广大地主阶级支持变法;3、变法措施得当,内容恰当,进行比较彻底;4、得到秦国君的支持。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建立者:秦王嬴政秦的建立 都城:咸阳秦统一的意义:1、结素了春秋战国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2、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方面:建立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统治者自称皇帝; ②中央设“三公”(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御使大夫—监察百官)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员由皇帝任免。对后世产生秦巩固 深远的影响。 统一的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促进了各地的区经济交流,有利于措施 巩固国家的统一。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便于政令通行。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民族关系:北击匈奴修长城(蒙恬、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征北越凿灵渠。扩大疆域,稳定边境,巩固统一 灭亡原因:秦的暴政①刑法苛严;②赋税和徭役繁重③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的 秦的灭亡:1、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灭亡 农民起义——揭竿而起 2、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3、公元前206年,刘邦攻陷咸阳,秦朝灭亡。三、汉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汉的建立 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政治方面:1、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恢复。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加强对王国的控制。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削夺列侯爵位,解除王国问题。 思想方面:1、汉初,实行“无为而治”(道家)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汉的统治 统治地位。“大一统” 民族关系:1、汉初,采取“和亲”制度。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行漠北之战,解除了匈奴对北部威胁。3、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时,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4、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的开始。 对外交往:1、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3、东汉时期,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到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四、秦汉的科技文化 1、西汉时发明造纸术。(麻纸) 造纸术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植物纤维纸) 3、意义: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作用。 科技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地动仪 东汉张衡发明,世界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医学:1、东汉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东汉 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外科鼻祖——华佗 麻沸散和“五禽戏” 佛教 1、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 宗教 2、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 道教 兴起于东汉时期,我国本土宗教,奉老子为教主。 作者:西汉司马迁 文化 《史记》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历史。 意义: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艺术 雕塑 秦始皇陵兵马佣 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绘画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一、 三国 形成过程:1、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2、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3、魏、蜀、吴三国相继成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原因:1、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力量处于一种均势状态(根本原因) 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使其不敢轻易南下(直接原因) 意义:1、它实现了三国各自统治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后来大统一准备条件; 2、三国统治者在各自统治区都重视发展生产。三国鼎立局面是一种进步。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形势示意图(课本P108面)三、民族交往 时间:西晋 五胡内迁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②内迁各族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影响;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 时间:439年 北魏孝文帝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拓跋宏)改革 内容 颁布均田令 迁都洛阳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时间: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十六国 原因:1、躲避战乱;2、受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北民南迁 特点:1、时间长;2、具有自发性;3、规模大、人数多;4、南迁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影响:1、增加南方劳动力,传播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及经验。    2、推动北方农作物南移。 3、引起南方社会生活的变化。四、科技文化 南朝 祖冲之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科技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我国古代重要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书法 东晋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 文化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北朝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下册:http://wenku.baidu.com/view/767f3ebdf121dd36a32d825b.html

七年级历史小故事

还有点~~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风声鹤唳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晋军来了,非常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的皇帝有哪些

  我们应该有学习 七年级历史 课本知识的坚定精神。我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皇帝   1. 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 文化 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   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一)   秦帝国的兴亡   1.“秦王扫六合”   ⑴原因: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秦统一的进程加快。   ⑵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建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⑶意义: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霸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局面。   2.陈胜吴广起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秦朝实行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遇雨误期。   ⑵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二)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年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⑵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⑶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2.丝绸之路   ⑴形成: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丝绸之路”。   ⑵路线:从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是当时横穿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   ⑶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 魔术 、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的皇帝有哪些相关 文章 : 1.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要点 2.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知识重点 3. 七年级历史上册目录 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知识要点 5. 苏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知识归纳

七年级的历史怎么学习才能提高成绩

学会听课: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学会记忆: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学会总结: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_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5.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开元盛世 7.唐玄宗继位后,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8.其在位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 1.在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民族交往与交融 3.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4.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开放的社会风气 5.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多彩的文学艺术 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唐朝书法名家最著名的是 颜真卿和欧阳询。 8.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9.李白、杜甫在诗坛上享有怎样的赞誉? 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 2.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3.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5.人民生活困苦,爆发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6.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政权,史称 “五代十国”,这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藩镇割据 材料一 “……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敌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以土地传授子孙。……” ——《新唐书·方镇表序》 材料二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新唐书·方镇表序》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弊病?这种弊病是如何形成的? 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的社会弊病。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材料一中的划线部分说明了什么? 说明藩镇可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职位传子或部将,不受中央节制。 (3)材料二中的“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唐朝被藩镇势力——朱温所灭。发生了公元907年。 北宋的统治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还加强中央集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4.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5.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柜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6.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 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8.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七年级下历史的知识点有哪些?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七年级历史课件大全(5篇)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考 网课件频道。    1.七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2.七年级历史课件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3.七年级历史课件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七年级历史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5.七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暴 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 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 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 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秦的暴 政 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暴 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暴 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 政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 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 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 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 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政治、生物、地理全书的归纳与总结

你拿不拿给给老师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历史书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主要内容概括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1、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 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 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 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3、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 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 15、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6、 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 17、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8、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9、 约公元前1600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0、 公元前1046年,周商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1、 为了巩固统治(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开发了边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作用)。 22、 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23、 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4、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2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文公、楚庄王。 2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30、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1、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34、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35、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一、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目录 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第二课 自然环境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第二课 山川秀美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三课 傍水而居 第四课 草原人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 综合探究四 来自家乡的报告 附录一 本书主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网站推荐 后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人教版 1涿鹿之战: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2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影响: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周武王打败商纣。 特点:以少胜多,反抗暴政。影响:商朝灭亡,西周建立4城濮之战:公元前632晋文公打败楚军,特点:退避三舍。 影响: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5邲之战:楚庄王打败晋军,特点:问鼎中原。影响: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6桂陵之战:齐国围魏救赵7马陵之战:齐国围魏救韩8长平之战:秦国打败赵国。 特点:纸上谈兵。影响: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9巨鹿之战:公元前207项羽打败秦军主力。 特点: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影响:在灭秦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10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 特点:四面楚歌,楚河汉界。影响:西汉建立11官渡之战:200曹操打败袁绍。 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12赤壁之战:208孙刘联军打败曹操。 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3淝水之战:383东晋打败了前秦。 特点:以少胜多。影响:阻止前秦南下使江南地区的开发继续进行。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目录 人教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新课标人教版 目录: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讯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期中测试题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里的所有历史故事(人教版) 1涿鹿之战: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2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影响: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周武王打败商纣。特点:以少胜多,反抗暴政。影响: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城濮之战:公元前632晋文公打败楚军,特点:退避三舍。影响: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5邲之战:楚庄王打败晋军,特点:问鼎中原。影响: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6桂陵之战:齐国围魏救赵 7马陵之战:齐国围魏救韩 8长平之战:秦国打败赵国。特点:纸上谈兵。影响: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9巨鹿之战:公元前207项羽打败秦军主力。特点: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影响:在灭秦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10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特点:四面楚歌,楚河汉界。影响:西汉建立 11官渡之战:200曹操打败袁绍。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2赤壁之战:208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3淝水之战:383东晋打败了前秦。特点:以少胜多。影响:阻止前秦南下使江南地区的开发继续进行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

  学习七年级历史课本知识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感谢欣赏。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一)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皇宫 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明清都把北京作为都城。   京城的构造 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宫城的前方左右分别有太庙和社稷坛,太庙祭祀祖先,社稷坛祭祀国土和五谷。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是当时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凡是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   故宫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的长城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 目的 秦修长城是抵御匈奴的进攻,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族的进攻。   东西起止点 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大同,后来被称为塞上明珠。   长城又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作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医学、药物学、矿物学、生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科学家,代表作是《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后来还传到世界各地去,如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与李时珍、宋应星齐名的有朱载育、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明清小说 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广为流传。   著名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前三部成书于明朝,最后一部成书与清朝)。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取材于民间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塑造孙悟空的形象。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二)   “和同为一家”   天可汗 西北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   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政策 具体做法:在东突厥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吐蕃和亲等。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①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催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③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唐朝的对外政策)   谴唐使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鉴真 唐朝高僧 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后双目失明,贡献: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 唐朝高僧 唐太宗时期,为求取佛经精义,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历尽九死一生,贡献:促进了中国与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长安 唐朝都城 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大明宫在长安城的北部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雕版印刷 唐朝初年发明,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火药 孙思邈书中记载,在唐初发明,开始运用于军事上是在唐朝末年。   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晋江的安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内容(三)   璀璨的文学艺术   唐诗 著名诗人有李白,人称“诗仙”,创作风格是豪迈奔放,想象力丰富。杜甫,人称诗圣,诗被人称为“诗史”。创作风格是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唐诗兴盛的原因:①唐代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②唐朝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七年级有理数加减法练习题

第一章《有理数》测试卷(100分钟120分)七年级( )班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3分×12分=36分)1、下表是我国几个城市某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其中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A、北京 B、武汉C、广州 D、哈尔滨2、在有理数- ,+7,-5.3,10%,0,-32中自然数有m个,分数有n个,负有理数有p个,比较m, n,p的大小得( ).A、m最小 B、n最小 C、p最小 D、m, n, p三个一样大3、有理数-3的倒数是( ).A、- B、 C、-3 D、34、质量检测中抽取标准为100克的袋装牛奶,结果如下(超过标准的质量记为正数)其是最合乎标准的一袋是( ).A、② B、③C、④ D、⑤5、在算式 1○(-3)<-2中的○中填入一种运算符号可使不等关系成立,则这个运算符号是( ).A、+ B、- C、× D、÷6、两个有理数a ,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下列四个式子中运算结果为正数的式子是( ).A、a+b B、a-b C、ab D、 7、计算(1-2)(3-4)(5-6)……(9-10)的结果是( ).A、-1 B、1 C、-5 D、108、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9÷2 × =-9 B、6÷( - )=-1 C、1 -1 ÷ =0 D、- ÷ ÷ =-89、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之一,它的外层膜的展开面积为260 000平方米,将26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0.26×10 B、26×10 C、2.6×10 D、2.6×10 10、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1022.0099的近似值,其中错误的是( ).A、1022.01(精确到0.01) B、1.0×10 (保留2个有效数字)C、1020(精确到十位) D、1022.010(精确到千分位)11、已知|ab|=-ab≠0 且|a|=|b|,则下列式子中运算结果不正确的是( ).A、a+b=0 B、 C、 D、 12、甲、乙、丙三只电子跳蚤在数轴上分别以每秒9个、7个、6.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开始时乙在甲、丙两者之间,且丙在甲右边(如图),当x秒后三只跳蚤的位置变为甲在乙、丙之间,则x值可能是下列数中的( ).A、11 B、14 C、17 D、20二、填空题(3分×4=12分)13、已知两个有理数相加,和小于每一个加数,请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一个算式: .14、一列等式如下排列:-2+ =-4÷2 ,-3+ =-9÷3 ,-4+ =-16÷4 ,……,根据观察得到的规律,写出第五个等式: .15、已知|x|=3, , 且xy <0 则x-y的值是 .16、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每一个面上写有一个整数并且每两个对面所写数的和都相等。若a、b、c都是质数,则a+b+c的值是 三、计算题(共5小题,共32分)17、(本题6分)-20+(-17)-(-18)-11 18、(本题6分)(-1 )÷0.8×(- )19、(本题6分)简便计算:(2 -4 -1 )×(- )20、(本题7分)-1 |-8|÷(3-5)-(-2) 21、(本题7分)如图21,数轴上标出了7个点,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已知点A表示-4,点B表示8(1)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 表示原点的是点 (2)图21中的数轴上另有点M到点A,点G距离之和为13,则这样的点M表示的有理数是 。(3)若将原点取在点D,则点C表示的有理数是 ,此时点B与点 表示的有理数互为相反数。四、解答题(共4小题,共40分)22、(本题8分)“十一”黄金周,武商家电部大力促销,收银情况一直看好。下表为当天与前一天的营业额的涨跌情况。已知9月30日的营业额为26万元.10月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6日 7日4 3 2 0 -1 -3 -5(1)黄金周内收入最低的哪一天?(直接回答,不必写过程)。(2)黄金周内平均每天的营业额是多少?23、(本题10分)(1)已知m、n为有理数时,关于 + 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A、 + ≥0 B、 + ≤0 C、 + >0 D、 + >1(2)已知m为有理数时, =( )A、1 B、-1 C、 D、不能确定(3)已知有理数a、b满足 另有两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 使得 ,试比较 的大小。24、(本题10分)阅读材料,大数学家高斯在上学读书时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1+2+3+…+100=?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几个数开始,计算、观察,寻求规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 ……,(1)计算:1+2+3+…+100= 。(2)计算:1+2+3+…+n = 。(3)根据(2)中的结论解答下列问题:某职校准备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团体操表演,指导教师需要若干名学生来编排一个队形,先排成一个正方形方队,然后进行队形变化,正好能变成一个正三角形队形(如图所示),若正三角形队形最后一排上的人数与正方形边上的人数之比为4∶3,那么需要多少学生来参加这次团体操表演?解:设正方形方队边上有3n人,由题意可知正三角形队形最后一排上有 人;则用含n的式子可以表示正方形方队中总共有 人,正三角形队形总共有 人。列出方程如下:求出n= ∴参加团体操表演的学生一共有 人。25、(本题12分)某公司新研发一种办公室用壁挂式电磁日历,底板是一块长方形磁块,再用31枚圆柱形小铁片标上数字吸附在底板上作为日期,如图是2007年10月份日历。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①② ③ ④ ⑤ ⑥⑦ ⑧ ⑨ ⑩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用平行四边形圈出相邻的四个数 是否存在这样的4个数使得a+b+c+d=114?如果存在就求出来,不存在说明理由。(4)第一次翻动31枚日历铁片,第二次翻动其中的30枚,第三次翻动其中的29枚,……,第31次只翻动其中的一枚,按这样的方法翻动日历铁片,能否使铁板上所有的31枚铁片原来有数字的一面都朝下,试通过计算证明你的判断。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

  辛勤做 七年级数学 练习题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计算题目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计算﹣10﹣8所得的结果是(  )   A.﹣2 B.2 C.18 D.﹣18   2.(2014u2022哈尔滨)哈市某天的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为21℃,则这一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  )   A.5℃ B.6℃ C.7℃ D.8℃   3.某地某天的最高气温是8℃,最低气温是﹣2℃,则该地这一天的温差是(  )   A.﹣10℃ B.﹣6℃ C.6℃ D.10℃   4.比1小2的数是(  )   A.3 B.1 C.﹣1 D.﹣2   5.如果崇左市市区某中午的气温是37℃,到下午下降了3℃,那么下午的气温是(  )   A.40℃ B.38℃ C.36℃ D.34℃   6.计算 ,正确的结果为(  )   A. B. C. D.   7.计算:1﹣(﹣ )=(  )   A. B.﹣ C. D.﹣   8.﹣2﹣1的结果是(  )   A.﹣1 B.﹣3 C.1 D.3   9.计算2﹣3的结果是(  )   A.﹣5 B.﹣1 C.1 D.5   10.桂林冬季里某一天最高气温是7℃,最低气温是﹣1℃,这一天桂林的温差是(  )   A.﹣8℃ B.6℃ C.7℃ D.8℃   11.如图,这是某用户银行存折中2012年11月到2013年5月间代扣电费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扣缴电费最多的一次达到(  )   A.147.40元 B.143.17元 C.144.23元 D.136.83元   12.五个城市的国际标准时间(单位:时)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我市2013年初中 毕业 学业检测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于2015年6月16日上午9时开始,此时应是   A.纽约时间2015年6月16日晚上22时   B.多伦多时间2015年6月15日晚上21时   C.伦敦时间2015年6月16日凌晨1时   D.汉城时间2015年6月16日上午8时   13.与﹣3的差为0的数是(  )   A.3 B.﹣3 C. D.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4.计算:0﹣7=      .   15.)计算:3﹣(﹣1)=      .   16.计算:3﹣4=      .   17.计算:2000﹣2015=      .   18.|﹣7﹣3|=      .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计算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计算﹣10﹣8所得的结果是(  )   A.﹣2 B.2 C.18 D.﹣18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10﹣8=﹣18.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是基础题,熟记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2.哈市某天的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为21℃,则这一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  )   A.5℃ B.6℃ C.7℃ D.8℃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可得答案.   【解答】解:28﹣21=28+(﹣21)=7,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某地某天的最高气温是8℃,最低气温是﹣2℃,则该地这一天的温差是(  )   A.﹣10℃ B.﹣6℃ C.6℃ D.10℃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然后根据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8﹣(﹣2)=8+2=1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熟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解题的关键.   4.比1小2的数是(  )   A.3 B.1 C.﹣1 D.﹣2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1﹣2=﹣1.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是基础题.   5.如果崇左市市区某中午的气温是37℃,到下午下降了3℃,那么下午的气温是(  )   A.40℃ B.38℃ C.36℃ D.34℃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专题】应用题.   【分析】用中午的温度减去下降的温度,然后根据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37℃﹣3℃=34℃.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是基础题,熟记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6.计算 ,正确的结果为(  )   A. B. C. D.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 ﹣ =﹣ .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基础题,熟记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7.计算:1﹣(﹣ )=(  )   A. B.﹣ C. D.﹣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即可解答.   【解答】解:1﹣(﹣ )=1+ =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8.﹣2﹣1的结果是(  )   A.﹣1 B.﹣3 C.1 D.3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把原式化为加法,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计算即可.   【解答】解:﹣2﹣1=﹣2+(﹣1)=﹣3,   故选:B.   【点评】有本题考查的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掌握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9.计算2﹣3的结果是(  )   A.﹣5 B.﹣1 C.1 D.5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再运用加法法则求和.   【解答】解:2﹣3=2+(﹣3)=﹣1.   故选B.   【点评】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将减法转换成加法.   10.桂林冬季里某一天最高气温是7℃,最低气温是﹣1℃,这一天桂林的温差是(  )   A.﹣8℃ B.6℃ C.7℃ D.8℃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温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计算即可.   【解答】解:7﹣(﹣1)=7+1=8℃.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温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11.如图,这是某用户银行存折中2012年11月到2013年5月间代扣电费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扣缴电费最多的一次达到(  )   A.147.40元 B.143.17元 C.144.23元 D.136.83元   【考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理数大小比较.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存折中的数据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存折中的数据得到:扣缴电费最多的一次是日期为121105,金额是147.40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12.五个城市的国际标准时间(单位:时)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我市2013年初中毕业学业检测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于2015年6月16日上午9时开始,此时应是(   A.纽约时间2015年6月16日晚上22时   B.多伦多时间2015年6月15日晚上21时   C.伦敦时间2015年6月16日凌晨1时   D.汉城时间2015年6月16日上午8时   【考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专题】应用题.   【分析】求出两地的时差,根据北京时间求出每个地方的时间,再判断即可.   【解答】解:A、∵纽约时间与北京差:8+5=13个小时,9﹣13=﹣4,   u2234当北京时间2015年6月16日9时,纽约时间是2015年6月15日21时,故本选项错误;   B、∵多伦多时间与北京差:8+4=12个小时,9﹣12=﹣3,   u2234当北京时间2015年6月16日9时,纽约时间是2015年6月15日22时,故本选项错误;   C、∵伦敦时间与北京差:8﹣0=8个小时,9﹣8=1,   u2234当北京时间2015年6月16日9时,伦敦时间是2015年6月16日1时,故本选项正确;   D、∵汉城时间与北京差:9﹣8=1个小时,9+1=10,   u2234当北京时间2015年6月16日9时,首尔时间是2015年6月16日10时,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数轴,要注意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a﹣b|.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3.与﹣3的差为0的数是(  )   A.3 B.﹣3 C. D.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与﹣3的差为0的数就是﹣3+0,据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3+0=﹣3.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正确列出式子是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4.计算:0﹣7= ﹣7 .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解答】解:0﹣7=﹣7;   故答案为:﹣7.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熟练掌握减法法则是本题的关键,是一道基础题,较简单.   15.计算:3﹣(﹣1)= 4 .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先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根据加法法则求出结果.   【解答】解:3﹣(﹣1)=3+1=4,   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加减法则,能理解熟记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16.计算:3﹣4= ﹣1 .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分析】本题是对有理数减法的考查,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解答】解:3﹣4=3+(﹣4)=﹣1.   故答案为:﹣1.   【点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7.计算:2000﹣2015= ﹣15 .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2000﹣2015=﹣15.   故答案为:﹣15.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是基础题,熟记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18. |﹣7﹣3|= 10 .   【考点】有理数的减法;绝对值.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和绝对值的性质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7﹣3|=|﹣10|=10.   故答案为:10.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和绝对值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法则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简述七年级历史的内容

七年级主要讲述了中国史前社会到清朝鸦片战争爆发前(1840年)的历史,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更迭与制度、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这些内容作一个好的归纳,七年级历史一定很好学。

七年级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一的历史知识都是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好接受的。本文整理了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00年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一、河姆渡遗址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④住干栏式房子 二、半坡遗址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③饲养家畜;④制作彩陶;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三、大汶口遗址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远古的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后来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二、禅让的传说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三、大禹治水 方法:疏导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 4课、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二、商朝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5课、西周的兴亡 一、西周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二、分封制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三、西周的灭亡 前771年,被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6课、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特点: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特点:战争频繁,封建社会确立 一、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 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卧薪尝胆) 二、战国争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著名战争:“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 8课、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9课、秦朝的统治 一、秦统一六国 概况: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建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有36郡 2、经济上:A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 B、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改为隶书).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修灵渠 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原因:1、秦的暴政(A、焚书坑儒(加强文化思想的统治,但摧残了文化)B、赋税;兵役、徭役沉重繁重 ;C、刑法严酷 ;D、秦二世的昏庸.);2、遇雨延期 二、经过: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领导者:陈胜、吴广 结果:失败 作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的主力. 2、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巩固统一的措施) 1、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2、政治上 ①颁发“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②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开发边疆 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 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包括海南岛)广大地区的管辖. 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12课、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 经过:两次出使西域 ①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第二次西域. 作用: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丝绸之路 路线: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 作用: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二、对外交流的表现 ①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只到达波斯湾了解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 ③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都会. 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五胡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明显加强. 2、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3、主要内容:①借鉴汉族的制度,实行一系列新制度;②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③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 4、影响: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 历史学习方法 紧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要分为三部分,课前、课上、课后。首先,课前一定要做到认真预习,通过预习将不认识的字或比较陌生的知识提前做到认真地查阅,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出明显的标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次,课堂上是最关键的步骤,通过自己的预习,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讲。最后,课后要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仔细地将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然后将知识列出提纲,再根据提纲把详细的内容填进去,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而且更具有条理性。 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对于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就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领会了这些知识才不容易忘记。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不但耗时费力,还可能记错记混。 注意对知识点的串联整理 课文中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等都是遵循一定历程或规律的,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遗漏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人物都有谁?

七年级历史所有的人物为:蒙恬、秦始皇、大禹、尧、舜、黄帝、炎帝、蚩尤、晋文公、齐桓公、赵高、孙权、诸葛孔明、刘备、刘秀、汉武帝、韩信、萧何等。七年级历史所有的人物为:蒙恬、秦始皇、大禹、尧、舜、黄帝、炎帝、蚩尤、晋文公、齐桓公、赵高、孙权、诸葛孔明、刘备、刘秀、汉武帝、韩信、萧何、鲁肃、周瑜、曹操、曹丕、司马炎、司马昭、司马懿、北魏孝文帝、樊哙、司马迁、曹参、冯太后、刘邦、项羽、汉文帝、汉景帝、王莽、华佗、张仲景、张衡、王羲之、顾恺之、东汉明帝。司马睿、谢安、苻坚 、苻容、刘裕、晋惠帝、石勒、刘渊、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孙子、孙膑、王衡、启、汤、周文王、周武王、桀、纣、姜尚、周幽王、褒姒、勾践、夫差、尉缭、李斯、卫青、霍去病、冒顿、王昭君、汉元帝、班超、甘英、张骞。七年级历史人物的特点:1、炎帝,黄帝:华夏始祖。2、蚩尤:勇悍善斗。3、尧,舜:俭朴,关心民众,以身作则。4、禹:勤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5、桀:奢侈残暴。6、汤:以宽治民。7、纣:荒淫奢侈,残暴无道。8、周幽王:昏庸好色。9、扁鹊:中医鼻祖。10、秦始皇: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人物。他摧枯拉朽,吞并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废分封,立郡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北击匈奴,南平岭南,创建了大一统的帝国,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大兴土木竭泽役民,焚烧书籍,坑杀儒士,为秦的灭亡种下了祸根。11、刘邦:赢民心,善用人。12、汉武帝:他大刀阔斧的整顿内政,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同时,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建立起空前强大统一的大帝国。13、张骞:有胆有识有行有恒。14、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5、蔡伦: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的历史其实是很好学的,只要把历史知识点背好就可以学好。下面我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宋政治知识点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统一:北宋统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巩固措施:军事上接触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在地,在各州府设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5.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6.贞观之治 (1)原因: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②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③法律上:修订法律,宽省刑罚。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鸦片战争知识点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著名思想家整理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 1.“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2.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有理数加减法计算题,难一点的,有分数!

有理数练习 练习一(B级) (一)计算题: (1)23+(-73) (2)(-84)+(-49) (3)7+(-2.04) (4)4.23+(-7.57) (5)(-7/3)+(-7/6) (6)9/4+(-3/2) (7)3.75+(2.25)+5/4 (8)-3.75+(+5/4)+(-1.5)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 (1)(-17/4)+(-10/3)+(+13/3)+(11/3) (2)(-1.8)+(+0.2)+(-1.7)+(0.1)+(+1.8)+(+1.4) (三)已知:X=+17(3/4),Y=-9(5/11),Z=-2.25, 求:(-X)+(-Y)+Z的值 (四)用">","0,则a-ba (C)若ba (D)若aa,则b是_____________数; (3)从-3.14中减去-π,其差应为____________; (4)被减数是-12(4/5),差是4.2,则减数应是_____________; (5)若b-aa (C)2a>ab (D)a/b>1 (二)填空题: (1)当|a|/a=1时,a______________0;当|a|/a=-1时,a______________0;(填>,0,则a___________0; (11)若ab/c0,则b___________0; (12)若a/b>0,b/c(-0.3)4>-106 (B)(-0.3)4>-106>(-0.2)3 (C)-106>(-0.2)3>(-0.3)4 (D)(-0.3)4>(-0.2)3>-106 (4)若a为有理数,且a2>a,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0 (D)a0 (C)a,b互为相反数; (D)-ab (C)a (5)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1.20所表示的准确数a的范围是( ) (A)1.195≤a

七年级历史上有什么人物?

七年级历史所有的人物为:蒙恬、秦始皇、大禹、尧、舜、黄帝、炎帝、蚩尤、晋文公、齐桓公、赵高、孙权、诸葛孔明、刘备、刘秀、汉武帝、韩信、萧何等。七年级历史所有的人物为:蒙恬、秦始皇、大禹、尧、舜、黄帝、炎帝、蚩尤、晋文公、齐桓公、赵高、孙权、诸葛孔明、刘备、刘秀、汉武帝、韩信、萧何、鲁肃、周瑜、曹操、曹丕、司马炎、司马昭、司马懿、北魏孝文帝、樊哙、司马迁、曹参、冯太后、刘邦、项羽、汉文帝、汉景帝、王莽、华佗、张仲景、张衡、王羲之、顾恺之、东汉明帝。司马睿、谢安、苻坚 、苻容、刘裕、晋惠帝、石勒、刘渊、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孙子、孙膑、王衡、启、汤、周文王、周武王、桀、纣、姜尚、周幽王、褒姒、勾践、夫差、尉缭、李斯、卫青、霍去病、冒顿、王昭君、汉元帝、班超、甘英、张骞。七年级历史人物的特点:1、炎帝,黄帝:华夏始祖。2、蚩尤:勇悍善斗。3、尧,舜:俭朴,关心民众,以身作则。4、禹:勤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5、桀:奢侈残暴。6、汤:以宽治民。7、纣:荒淫奢侈,残暴无道。8、周幽王:昏庸好色。9、扁鹊:中医鼻祖。10、秦始皇: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人物。他摧枯拉朽,吞并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废分封,立郡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北击匈奴,南平岭南,创建了大一统的帝国,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大兴土木竭泽役民,焚烧书籍,坑杀儒士,为秦的灭亡种下了祸根。11、刘邦:赢民心,善用人。12、汉武帝:他大刀阔斧的整顿内政,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同时,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建立起空前强大统一的大帝国。13、张骞:有胆有识有行有恒。14、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5、蔡伦: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七年级上册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接下来将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分享出来,供参考!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百家争鸣 1.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1)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苛政猛于虎) 教育成就:①创办私学;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4)影响: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5)评价: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1)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也称《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①顺应自然;②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最终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3.百家争鸣(战国) (1)出现的原因: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根本原因)。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2)百家争鸣的影响: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急!10个100字左右的历史小故事。七年级上的

南宋时,金兀术所率领的金兵作战凶猛,常败宋军。但是岳飞所率的军队却常挫金兀术的军队。金兀术想出一绝招,他把战马裹上重甲,三马为联,相互牵引,号称“拐子马”。由于刀枪不入,因此多次打败宋军。一次,金兀术以15000“拐子马”向岳家军冲来,岳飞命步兵用麻扎成长长的快刀匍匐入阵,专斩金骑兵马足,一马仆倒,其他二马则不能行。于是宋军奋击,大败金兵。金兀术大哭道:“自从海上起兵,都以拐子马取胜,现在都完了,完了!”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含试题,重点归纳)一.复习提纲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

七年级历史文物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文物有:陶鹰鼎、司母戊铜鼎、利簋、大盂鼎。1、陶鹰鼎。新石器时代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石器时代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新石器时代陶鹰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于2002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2、司母戊铜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3、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4、大盂鼎。大盂鼎(Great Yu Tripod),又称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校门,也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以下是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的一些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所以说这一远古人类生活在长江流域。) 1.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2.生活特征:已经能够制作工具(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知道使用火。 3.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而非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2.外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学会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会交换商品,有了爱美意识。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流域: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成果: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水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时期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尧舜禹的禅让制 1.背景: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禅让制:禅让制下的部落联盟首领为尧舜禹。 (1)方式:通过推举的办法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基本原则:选贤与能。 3.尧舜禹的事迹 (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 (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3)大禹治水 ①背景: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但没有成功。 ②结果: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改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引导洪水入海,并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1)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2)表现 3.意义: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歌谣记忆: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2.繁荣:商朝 (1)特点: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2)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高超工艺 (1)时间:商周时期。 (2)器具成分:铜、锡、铅。 (3)代表作品: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国家的强盛。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事物或概念, 如“上”字,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3.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4.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商鞅变法 1.背景 (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经过变法改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2.地位: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这个,老师最后会集中一起来发试卷给你们的,生物地理也要好好加油,你明年生物地理会考!

七年级历史人物有谁?

七年级历史所有的人物为:蒙恬、秦始皇、大禹、尧、舜、黄帝、炎帝、蚩尤、晋文公、齐桓公、赵高、孙权、诸葛孔明、刘备、刘秀、汉武帝、韩信、萧何等。七年级历史所有的人物为:蒙恬、秦始皇、大禹、尧、舜、黄帝、炎帝、蚩尤、晋文公、齐桓公、赵高、孙权、诸葛孔明、刘备、刘秀、汉武帝、韩信、萧何、鲁肃、周瑜、曹操、曹丕、司马炎、司马昭、司马懿、北魏孝文帝、樊哙、司马迁、曹参、冯太后、刘邦、项羽、汉文帝、汉景帝、王莽、华佗、张仲景、张衡、王羲之、顾恺之、东汉明帝。司马睿、谢安、苻坚 、苻容、刘裕、晋惠帝、石勒、刘渊、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孙子、孙膑、王衡、启、汤、周文王、周武王、桀、纣、姜尚、周幽王、褒姒、勾践、夫差、尉缭、李斯、卫青、霍去病、冒顿、王昭君、汉元帝、班超、甘英、张骞。七年级历史人物的特点:1、炎帝,黄帝:华夏始祖。2、蚩尤:勇悍善斗。3、尧,舜:俭朴,关心民众,以身作则。4、禹:勤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5、桀:奢侈残暴。6、汤:以宽治民。7、纣:荒淫奢侈,残暴无道。8、周幽王:昏庸好色。9、扁鹊:中医鼻祖。10、秦始皇: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人物。他摧枯拉朽,吞并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废分封,立郡县,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北击匈奴,南平岭南,创建了大一统的帝国,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大兴土木竭泽役民,焚烧书籍,坑杀儒士,为秦的灭亡种下了祸根。11、刘邦:赢民心,善用人。12、汉武帝:他大刀阔斧的整顿内政,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同时,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建立起空前强大统一的大帝国。13、张骞:有胆有识有行有恒。14、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5、蔡伦: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主要内容

1、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 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 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 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追问 你可以发完吗 你可以发完吗

求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的目录

(上)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附录 后记 (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活动课三 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课四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附录一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 附录二 中国历史纪年表 附录三 好书推荐 历史学习网站推荐 后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复习资料,越详细越好.

有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要点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А 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 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 经过长期努力。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 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l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暴政表现:1:焚书坑儒, 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 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近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 “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主要内容

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于北京人相比有什么变化?

七年级历史要点

1.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与之相关的要记住山顶洞人与北京人2.黄帝的贡献。3.禹建立奴隶制国家--夏。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4.周朝实行分封制5.春秋战国时,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之中特别记住商鞅变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6.秦朝统一全国7.汉武帝的大一统(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等)8.三国鼎立时期9.南北朝时各民族的融合下册1.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2.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3.北宋要掌握与辽签订 的澶渊之盟。南宋掌握岳飞这个任务4.元时期没啥重点。到明清时,要掌握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表现。还有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至1840年,中国古代史完。纯手打 希望对你有用 望采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 收藏 再说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 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 文化 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 方法 。 P14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 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 殷 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大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 治:分封制 农 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 《春秋》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 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 血缘关系的亲疏 同姓、姻亲、功臣、前代 依据 分封人员 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二、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 军队、刑法—暴力手段 礼仪教化—怀柔政策 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 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 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 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 孔子编写,我国比较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 (前770--前476 )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 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 任用管仲为相,积极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 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号 ,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 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 前632年 ——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 前597年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 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比较强大的国家。 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 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 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 其它 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3)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汉、东汉(41-67)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P60 4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P59 4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P63 4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P64 48、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P67 49、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50、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51、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P69 52、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53、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P73 54、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P74 55、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P77 5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P78—79 57、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 5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 59、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P83 61、 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P87 62、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 63、 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P88 64、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P89 65、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历史是属于文科类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为繁琐,所以,归纳整理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更多“历史知识点”相关 文章 内容推荐(↓↓↓)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初中人教版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关于战争类的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1 唐朝的中外 文化 交流 一、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 留学 生和留学僧。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2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②隋朝国家统一。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3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4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 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 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 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学方面(诗歌)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③各民族间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5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二、现实意义: (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 (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 (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下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 2021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汇总,填空题简答题必考要点 ★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历史朝代排名顺序表七年级上册

中国朝代顺序: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篇文章我给大家归纳总结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复习,希望大家期末可以取得好成绩。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朝代的变化 1.夏朝:开国之君是禹,亡国之君是桀。 2.商朝:开国之君是汤,亡国之君是纣。 3.西周:开国之君是周武王,亡国之君是周幽王。 4.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 5.夏、商、西周是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朝代。 6.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7.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8.秦朝实行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了封建制度。 9.商鞅变法的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文化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出土了铜镜。 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七篇】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作物)原始畜牧业(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影响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亡国之主君桀夏约前2070约前1600阳城年年禹商约前1600前1046年几次迁都,汤年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纣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东周前770年前221年镐京洛邑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3)代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名称春秋时间前770——476年前475——前221年历史特征奴隶制瓦解: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社会特点?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战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交战国家魏、赵、齐典故围魏救赵影响魏、齐秦、赵减灶计纸上谈兵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战争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点军队数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量称霸方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式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二、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巩固。虽然辛苦,但也伴随着快乐!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18年;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初一 历史 学习 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记忆力 差,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知识汇总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一】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篇二】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5、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P47—P49   第三章秦、西汉、东汉(41-67)   1、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P60   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3、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P59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P63   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P64   7、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P67   8、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9、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10、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P69   11、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12、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P73   13、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P74   14、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P77   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P78—79   16、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   17、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   18、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19、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之路。P83   20、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P87   2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   22、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P88   23、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P89   2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P92—91   25、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P93   26、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P94   27、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艺术宝库P95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68-84)   1、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P102   2、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P103—104   3、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P105   4、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夷洲与大陆的联系P106   5、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P108   6、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P109   7、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P109   8、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P11O   9、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10、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P116   11、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P118   12、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P119   13、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P119   14、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P122、   15、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P123   16、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了《神灭论》。P124   17、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P124 【篇三】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七年级历史课文知识点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 课前预习 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都是最好的 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书山有路勤为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 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 文化 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号 。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同一全国。 3、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的国家粮库。 5、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6、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12345) 8、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 9、隋文帝巩固统治的 措施 :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C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0、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历史学习方法 技巧 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的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去做:①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②看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快速浏览材料。③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展开讲。4、问答题。问答题的审题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题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么。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对历史学习付出极大的热忱,有信心和决心,肯努力,讲求方法,你们一定能学好历史,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课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归纳

七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 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 文化 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 方法 。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 口号 。P31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总结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 措施 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初一历史 复习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 +……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重要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重要知识点 ★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备知识点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提纲

http://wenku.baidu.com/view/8e15dc5d7e21af45b307a88d.html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重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疏理x0dx0a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x0dx0ax0dx0a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x0dx0ax0dx0a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隋x0dx0a西魏北周x0dx0a蜀x0dx0a东晋宋齐梁陈x0dx0a吴x0dx0ax0dx0a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x0dx0a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x0dx0a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x0dx0a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x0dx0a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x0dx0a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省元谋县x0dx0a北京人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x0dx0a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x0dx0ax0dx0a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x0dx0a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观念社会组织x0dx0a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x0dx0a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x0dx0a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x0dx0a懂得爱美死后埋葬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x0dx0a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x0dx0a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x0dx0a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穿着x0dx0a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x0dx0a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干栏式房屋制造陶器学会纺织x0dx0a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x0dx0ax0dx0a第3课华夏之祖x0dx0a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x0dx0a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x0dx0a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x0dx0a二、禅让制x0dx0a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x0dx0a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x0dx0a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x0dx0a一、夏、商、周的更替x0dx0a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x0dx0a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x0dx0a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x0dx0a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x0dx0a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x0dx0ax0dx0a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x0dx0a三、夏商周的政治x0dx0a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x0dx0a3、西周的分封制x0dx0a(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x0dx0a(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x0dx0a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x0dx0a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x0dx0a(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x0dx0ax0dx0a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x0dx0a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x0dx0a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x0dx0a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x0dx0a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x0dx0a三、奴隶的悲惨生活x0dx0a1、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x0dx0a2、人牲: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x0dx0a3、人殉: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x0dx0a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x0dx0a一、春秋争霸x0dx0a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x0dx0a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x0dx0a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x0dx0a①前提:王室衰微x0dx0a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x0dx0a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x0dx0a3、争霸战争的影响:x0dx0a(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x0dx0a(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x0dx0a二、战国七雄x0dx0a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x0dx0a2、。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x0dx0ax0dx0a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x0dx0a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体现在:x0dx0a一、经济上x0dx0a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x0dx0a2、著名的都江堰x0dx0a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x0dx0a②地点:岷江x0dx0a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x0dx0a二、政治上——商鞅变法x0dx0a①时间:公元前356年x0dx0a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x0dx0a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x0dx0a④内容和影响:x0dx0a内容影响x0dx0a奖励耕战x0dx0a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经济发展,国富总之,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x0dx0a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x0dx0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x0dx0a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x0dx0ax0dx0a三、文化上——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x0dx0a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x0dx0a一、文字的演变x0dx0a时间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x0dx0a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x0dx0a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x0dx0ax0dx0a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x0dx0a分类成就x0dx0a天文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x0dx0a历法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x0dx0a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x0dx0a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x0dx0a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x0dx0ax0dx0a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x0dx0a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思想内容x0dx0a儒家春秋孔子《论语》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x0dx0a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x0dx0a战国孟子仁政治国、轻徭薄赋x0dx0a道家春秋老子《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x0dx0a战国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x0dx0a墨家战国墨子”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x0dx0a“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x0dx0a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x0dx0a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x0dx0ax0dx0a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x0dx0a第10课“秦王扫六合”x0dx0a一、秦的统一x0dx0a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x0dx0a都城:咸阳x0dx0a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x0dx0a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x0dx0ax0dx0a二、巩固统一的措施x0dx0a措施影响x0dx0a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x0dx0a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x0dx0a文化统一文字x0dx0a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x0dx0a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x0dx0ax0dx0a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x0dx0a一、秦的暴政x0dx0a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x0dx0a②严酷的刑法x0dx0a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x0dx0a二、陈胜吴广起义x0dx0a时间:公元前209年x0dx0a起义地点:大泽乡x0dx0a经过:x0dx0a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x0dx0a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x0dx0a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x0dx0a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x0dx0a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x0dx0a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x0dx0a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x0dx0a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x0dx0a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x0dx0a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x0dx0a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VS汉王刘邦)x0dx0a2、西汉的建立x0dx0a时间:公元前202年x0dx0a都城:长安x0dx0a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x0dx0a二、文景之治x0dx0a1、原因x0dx0a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x0dx0a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x0dx0a2、措施x0dx0a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x0dx0a②提倡节约x0dx0a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x0dx0ax0dx0a三、汉武帝的大一统x0dx0a背景措施效果x0dx0a政治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x0dx0a思想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x0dx0a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x0dx0a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x0dx0ax0dx0a四、东汉的建立x0dx0a建立时间:公元25年x0dx0a都城:洛阳x0dx0a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x0dx0ax0dx0a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x0dx0a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x0dx0a1、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x0dx0a2、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x0dx0a3、匈奴族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x0dx0ax0dx0a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x0dx0a时间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x0dx0a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x0dx0a政策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昭君出塞x0dx0a效果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x0dx0a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x0dx0ax0dx0a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x0dx0a一、张骞通西域x0dx0a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x0dx0a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x0dx0a时间:公元前138年x0dx0a使命: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x0dx0a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x0dx0a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x0dx0a时间:公元前119年x0dx0a使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x0dx0a4、西域都护的设立x0dx0a时间:公元前60年x0dx0a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x0dx0ax0dx0a二、丝绸之路x0dx0a1、陆上丝绸之路x0dx0a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x0dx0a2、海上丝绸之路x0dx0a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x0dx0a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x0dx0a1.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x0dx0a2.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x0dx0a3.造纸术的传播x0dx0a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x0dx0a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x0dx0a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x0dx0a三、名医辈出x0dx0a1、华佗(神医)x0dx0a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x0dx0a2、张仲景(医圣)x0dx0a《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x0dx0a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x0dx0a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x0dx0a1、佛教的传入x0dx0a①起源于古印度x0dx0a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x0dx0a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x0dx0a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x0dx0a2、道教的兴起x0dx0a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x0dx0a②创始人:张陵x0dx0a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x0dx0a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x0dx0a二、司马迁和《史记》x0dx0a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x0dx0a史学成就:x0dx0a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x0dx0a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x0dx0a文学成就:x0dx0a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x0dx0a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x0dx0a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x0dx0a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x0dx0a第18课三国鼎立x0dx0a一、官渡之战x0dx0a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x0dx0a时间:公元200年x0dx0a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x0dx0a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x0dx0a二、赤壁之战x0dx0a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x0dx0a时间:公元208年x0dx0a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x0dx0a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x0dx0a三、三国鼎立的形成x0dx0a国号时间都城开国君主x0dx0a魏220年称帝洛阳曹丕x0dx0a汉221年称帝成都刘备x0dx0a吴222年称王建业孙权x0dx0ax0dx0a四、三国经济的发展x0dx0a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x0dx0a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x0dx0a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x0dx0ax0dx0a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x0dx0a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x0dx0a1、西晋的统一x0dx0a①魏灭蜀;x0dx0a②265年,西晋代魏;x0dx0a开国皇帝:司马炎x0dx0a都城:洛阳x0dx0a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x0dx0a2、内迁的各族x0dx0a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x0dx0a3、西晋的灭亡x0dx0a①原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x0dx0a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x0dx0a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x0dx0a二、淝水之战x0dx0a1、形势:x0dx0a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x0dx0a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x0dx0a2、时间:公元383年x0dx0a3、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x0dx0a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x0dx0a三、江南经济的发展x0dx0a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x0dx0a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x0dx0a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x0dx0a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x0dx0a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x0dx0a表现:x0dx0a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x0dx0a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x0dx0a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x0dx0a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x0dx0a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x0dx0a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x0dx0a一、北方的统一x0dx0a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x0dx0a二、民族大融合x0dx0a1、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融合。x0dx0a2、北魏孝文帝改革x0dx0a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x0dx0a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x0dx0a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x0dx0ax0dx0a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x0dx0ax0dx0a类别朝代代表人物著作贡献x0dx0a数学南朝祖冲之《缀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x0dx0a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x0dx0a地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x0dx0a书画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x0dx0a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x0dx0a石窟艺术北朝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x0dx0a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初一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校门,也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以下是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的重点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 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 殷 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 治:分封制 农 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商鞅变法 1、背景:①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私田出现。②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出租土地,转化为地主。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5、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6、影响: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其它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流域: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成果: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水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都江堰: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 原因:富国强兵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3、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七年级上册的历史事件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里的所有历史故事(人教版) 1涿鹿之战: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2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影响: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3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周武王打败商纣。特点:以少胜多,反抗暴政。影响: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城濮之战:公元前632晋文公打败楚军,特点:退避三舍。影响: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5邲之战:楚庄王打败晋军,特点:问鼎中原。影响: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6桂陵之战:齐国围魏救赵 7马陵之战:齐国围魏救韩 8长平之战:秦国打败赵国。特点:纸上谈兵。影响: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9巨鹿之战:公元前207项羽打败秦军主力。特点: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影响:在灭秦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10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特点:四面楚歌,楚河汉界。影响:西汉建立 11官渡之战:200曹操打败袁绍。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2赤壁之战:208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特点:以少胜多。影响: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3淝水之战:383东晋打败了前秦。特点:以少胜多。影响:阻止前秦南下使江南地区的开发继续进行 初一历史上册所有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 一、史前:1. 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 北京人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地点: 北京周口店 时间 距今约70—20万年3.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三万年前,地点: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4.河姆渡原始居民 地点:生长江流域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半坡原始居民地点:生活在黄河流域的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 河姆渡人住着 干栏式房子 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 住在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5.炎帝和黄帝(人物)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事件)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6. 黄帝(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7. 尧舜禹(人物)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该部分其他内容: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二、奴隶社会1.约公元前2070年(时间),禹(人物)建立夏朝(事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 约公元前1600(时间)年黄河下游(地点)的商部落国君——汤(人物)战胜桀,建立商朝。3. 商王盘庚(人物)迁都到殷(地点),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4.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人物),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 公元前1046(时间)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事件),定都镐京(地点)。5.公元前771年(时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时间),周平王(人物)迁都洛邑(地点),东周开始。6.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7.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人物8. 公元前7世纪后期(时间),晋楚城濮大战(地点),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人物)成为中原霸主.9.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10. 公元前260年(时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11.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12. 战国时期(时间),秦国蜀太守李冰(人物)在岷江(地点)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29. 甲骨文是指商朝(时间)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30.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时间)开始的。 31.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时间)发生的日食。32. 公元前613年(时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 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33.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时间)34. 春秋战国时期(时间)的名医扁鹊(人物),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5.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人物),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36. 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时间)珍贵的整套编钟。 37. 孔子(人物)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38. 春秋晚期(时间)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39.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时间),秦王赢政(人物)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地点)。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0. 秦长城西起临 、东到辽东,(地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41.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地点)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2. 公元前209年(时间),陈胜和吴广(人物)领导了大泽乡(地点)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43.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时间),项羽(人物)民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 随后,刘邦(人物)率兵进逼咸阳(地点),秦朝灭亡。44. 公元前202年(时间)刘邦(人物)经四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人物)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地点),是为西汉。 45. 汉文帝、景帝期(时间)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47. 董仲舒(人物)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8. 汉武帝(人物)在长安举办的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前四个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 东汉:(25到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4:(公元前202到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到前476年)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到前221年)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5、秦(公元前221到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驶西域 公元前9年西汉灭亡 7,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6、西汉,西晋结束、 10、 200年宫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8:三国(220到280) 220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9、西晋(266到316)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1、夏(约前2070到前16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商(约前1600到前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3、西周(前1046到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物事迹 七年级下册可以写岳飞的嘛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透过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1124年21岁从军为宗泽部下,屡建战功,尝以八百岳家军大破万五金兵,声名大噪。历官御前忠武统军、鄂州驻答诸军都统制使、河阳等三镇节度使。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春,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金国首府汴京。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前四个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 1、夏(约前2070到前16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商(约前1600到前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3、西周(前1046到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4、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到前476年)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到前221年)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5、秦(公元前221到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6、西汉:(公元前202到9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驶西域 公元前9年西汉灭亡 7、东汉:(25到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200年宫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8:三国(220到280) 220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9、西晋(266到316)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10、东晋(317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这是我做的课堂笔记 是否可以帮助你?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我要列表格的,把哪一年发生的什么事 七年级历史复习要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4.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禹是传说时代治水英雄.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夏朝——时间:约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识图: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货币示意图)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识图:张骞出使西域图)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知道三国的名称及相对位置.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 *** 结婚.。

归纳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期末考试马上就要来临了,下面我归纳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同学们可以对照复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出土了铜镜。 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二、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四、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平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小故事十个

1.玄武门之变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率骑继至,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迟尉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李渊后来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2.魏征进谏有一次朝政,魏征当着众臣的面大骂唐太宗的不是,唐太宗气急败坏,就立即宣布散朝,而后,唐太宗怒气冲冲的回到寝宫。大骂:“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说:“魏征之所以敢直言进谏,是因为皇上开明啊!唐太宗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3.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玄宗到新丰讲武。周边州郡长官都得到皇帝行营去朝见。姚崇去朝见玄宗时,玄宗正在打猎。玄宗说道:“你应当做我的宰相。”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较宽广,而且锐意图治,就故意激他一下,没有立即行礼谢恩。玄宗很是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要上奏,陛下考虑,如果做不到,那我这个宰相就不能做。”玄宗要他说出来看看。姚崇所说的十条大致有施行仁政、不求边功、不造豪华宫殿等。第二天,就正式任命姚崇为宰相。4.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坐上皇帝后,国家局势不稳定,使他终日闷闷不乐,成了他的心病。有一次宋太祖趁晚朝的时候,请石守信等几个兵权在握的老将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要不是你们大力相助,绝不会有今天。但我坐了天子,总觉得远不如作节度使时快乐,从来就没睡过安稳觉!”石守信赶忙问原因。宋太祖说:“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人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又怎么能脱身呢!”石守信等人谢罪说:“我们太愚笨了,希望陛下可怜可怜我们,给我们指条路。”宋太祖说:“不如多积聚些金银,多购置些田产房屋留给子孙。多养些歌儿舞儿来度过一生。” 第二日,石守信等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一一恩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5.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帮助赵氏夺取天下,任两朝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6.司马光与警枕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7.明朝特务故事两则老儒生钱宰年事已高,不堪早朝之苦,退朝时曾作诗一首,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上朝时,朱元璋便对他说:“你昨天那首诗作得尚可,但朕并未‘嫌"你,何不用‘忧"字呢?”钱宰听了,大吃一惊,自己在书房里吟诗,难道有人在窗外窃听不成?可见皇帝对自己这个老朽也不放心。他急忙叩头谢罪,朱元璋才放他一马。 吏部尚书吴琳已告老回湖北黄冈,但朱元璋仍对他不放心,怕他利用自己的威望搞阴谋活动,便派锦衣卫特务前往侦察。该家伙到了吴琳的家乡,并不直奔吴宅,而是东转西溜,看能否打听到一些关于吴琳图谋不轨的传闻。他经过一遍稻田时,见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正坐在田边休息,便上前问他:“可知此地有个吴尚书。”不料老人却回答:“敝人便是。”特务看他那苍老的样子和与农夫没啥区别的装束,觉得似乎没有再侦察下去的必要,便回京向朱元璋如实报告了他的见闻,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 9.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军队抵达台湾海岸线外。船队避开了赤嵌城海岸,绕道从鹿耳门登陆。登陆后,立即包围了军事据点赤嵌城,与荷兰殖民军展开了激战,打得侵略军溃不成军,收复了赤嵌城。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除非你们投降,把台湾交还中国,别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郑成功下令立即进攻,攻打揆一盘踞的台湾城。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荷兰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了头。

七年级中国历史

没有题?怎么回答,别着急

七年级上有政治历史课么

政治历史课都有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1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士兵,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士兵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 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书法艺术: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   (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二、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2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3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历史答题技巧和方法   1、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2、规范答题   在中考历史试卷中,非选择题是按照具体的知识点划分的,如果某一历史非选择题分值为5分,那么这一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五个。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排版,书写过乱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丢分的原因。   3、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4、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历史解释是什么意思   是指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法律的意思。历史资料指除了法律文本之外的与文本直接有关的资料,例如立法准备材料(文件记录以及其他和立法过程有关的材料)、立法说明立法者的私人材料(谈话记录、回忆录日记、书信等),乃至立法者当时发表的文章等。有时还可以通过将新的规范与旧的同类规范进行对照、比较,以阐明法律的意思。   它的具体内容是:   ①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在过去曾被实施过;   ②该方案导致了一个后果F;   ③F是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   ④过去与现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情形下不会出现;   ⑤该解决方案也许不被称赞。   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要对历史事实及其与现实情形的差异进行证成,而且要对“F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命题进行证成。   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包括:关于制定法律的提案说明,关于审议法律草案的说明,关于讨论、通过法律草案的记录和其他有关文献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动脑筋)

什么啊!昏!麻烦你讲清楚啊!

求,七年级下册的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一、政权建立参考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代王朝表二、大运河的开凿(隋大运河示意图)1、目的:方便南北交通,有利全国统治。2、内容:北起涿郡,南至余杭,中心洛阳。由北到南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三、隋唐科举制1、背景:隋以前是以门第高低作为选官标准,有真才实学但门第不高的人被挡在执政者行列之外。2、内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考记忆儒家经书的能力,进士主要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3、影响: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为士子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使人才不断更新,给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出现新局面。四、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关系和睦、中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A:原因:隋亡教训。B:内容:赋役;政治——三省六部制;法律——《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考试——科举制。五、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统治时期,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进一步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称有“贞观遗风”。但她又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六、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唐玄宗重用贤才,整顿吏治,锐意改革,因而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最终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筒车),手工业,人口,疆域。唐朝茶叶成为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资;妇女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娱活动;外国人也能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并能当官。七、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事实西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而后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关系。唐朝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时胸襟开放。八、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中国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代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行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玄奘西行求法和翻译经文等活动对中国文化乃至东亚和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九、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并立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中原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最终以双方相互妥协而结束战争,并维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十、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2、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载北方,基本改变了以前全国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经济格局。“苏湖熟,天下足”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农具的改进(秧马)、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及产量增加(占城稻);手工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纺织业发展、制瓷业兴盛、造船业发达等(宋代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铁铜冶炼世界最高水平,中国称为瓷之国);商业方面,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繁荣(瓦子),海外贸易兴盛(蕃坊、市舶司,南宋时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十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1、铁木真是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他完成了蒙古统一大业。1206年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随后完成统一。2、忽必烈改制:政治:为有效统治全国,设行省制度——中书省、行中书省。 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农桑辑要》。3、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地区,有些融入到当地民族之中;迁入中原和南方的边疆各族人民,也有不少汉化的,而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唐宋以来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十二、科技文艺赵州桥是隋朝李春设计修造的,是世界上现今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精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刷术:唐初,雕版。868年《金刚经》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活字,毕升,泥—木—金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唐诗:李白 杜甫 白居易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史:杜甫的诗 画圣:吴道子宋词:北宋苏轼、两宋之交李清照、南宋辛弃疾。词的特点,代表作。如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年级上册历史1.2.3课知识重点,要做手抄报!!

晋中之窗提醒您: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21、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汉、东汉(41-67)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 P60 4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 P63 4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P64 48、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P67 49、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50、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51、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P69 52、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53、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 P73 54、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 5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 59、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P83 61、 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P87 62、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 63、 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P88 64、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P89 65、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P92—91 66、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 P93 67、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P94 68、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P95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68-84) 70、 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P102 71、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P103—104 72、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夷洲与大陆的联系 P106 74、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P109 76、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P109 77、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 P11O 78、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9、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P116 80、 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P119 82、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P119 83、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 P122、 84、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了《神灭论》。P124 86、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P124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及答案

  在 七年级历史 下册的试卷中材料题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必要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该类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材料题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第1题   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 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材料二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u2026u2026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2)宋朝时为了管理对外贸易,设置了哪一专门机构?(2分)清朝政府特许的利用商人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海一号”沉船重要的研究价值。(4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第2题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u2026u2026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瓦舍勾栏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卖药材,卖古玩、字画的u2026u2026十分热闹。大的瓦舍勾栏,可以容纳几千人 ”这个地方的存在,真是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   (1)材料一中娱乐场所被称为什么?(2分) 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在这里工作的主要是从事哪两种职业的人?(2分)   材料二 (3)左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这种纸币在当时叫什   么?最早出现于哪一地区?(4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第3题   3. (12分)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民族团结、友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2分)   材料二 清朝在康熙、 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2)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朝前期,清政府在x疆、x藏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4分)   材料三 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3) 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 措施 ,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4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第4题   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1)图1为明朝“锦衣卫印”,其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后来明成祖建立了哪个与锦衣卫相似的机构?(2分)   (2)图2为军机处外景,它是由哪位皇帝设立的?(2分) 以上两幅图片从政治的角度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二 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 事迹 ,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实行的这种政策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4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参考答案   1.(14分)   (1)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气候温和、资源丰富。(言之有理即可,每个要点2分,共6分)   (2)市舶司(2分)广州十三行。(2分)   (3)说明南宋时期造船业比较发达(有助于研究我国造船业);有助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陶瓷史。(言之有理即可,“造船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陶瓷史”每个方面2分,4分)   2.(12分)   (1)瓦子;(2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答出两点即可,每个要点2分,4分)   (2)艺人,商人。(2分)   (3)交子;四川。(4分)   3.(12分)   (1)元朝的统一;(2分)回族。(2分)   (2) 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写错字或顺序颠倒不得分,4分)   (3)中俄《尼布楚条约》(或《尼布 楚条约》);(写错字、无书名号、 其它 写法都不对,2分)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了胜利。(意思相近即可,2分)   4.(12分)   (1)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意思相近即可,2分)东厂。(2分)   (2)雍正帝;(2分)说明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分)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有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七年级下历史有哪几个盛世

七年级下最多 只有6个盛世

谁知道七年级历史人教版复习提纲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疏理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西魏 北周 蜀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吴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 学会纺织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第3课 华夏之祖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禅让制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商、周的更替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三、夏商周的政治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3、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三、奴隶的悲惨生活1、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2、人牲: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3、人殉: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①前提:王室衰微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3、争霸战争的影响:(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二、战国七雄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2、。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体现在:一、经济上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著名的都江堰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②地点:岷江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二、政治上——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④内容和影响:内容 影响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总之,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三、文化上——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第8、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文字的演变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分类 成就天文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历法 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医学 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文学 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 “秦王扫六合”一、秦的统一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一、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二、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一、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2、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二、文景之治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三、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建立时间:公元25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2、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3、匈奴族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时间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政策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比汉初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什么不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使命: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使命: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4、西域都护的设立时间:公元前60年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2、海上丝绸之路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2.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3.造纸术的传播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三、名医辈出1、华佗(神医)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①起源于古印度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二、司马迁和《史记》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吴 222年称王 建业 孙权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西晋的统一①魏灭蜀;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2、内迁的各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3、西晋的灭亡①原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二、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2、时间:公元383年3、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二、民族大融合1、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融合。2、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七年级下册历史书主要内容

从隋朝讲到清朝。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大统一朝代

一共有9个朝代是大统一朝代。 先是秦始王嬴政带领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 然后没过多久,秦灭亡,经过短暂的四分五裂,汉统一。 后是三国鼎立时期,由西晋统一。 然后杨坚创立隋朝,合并南北,实现再一次统一。 之后是大名鼎鼎的繁荣时期唐朝。 再是赵匡胤,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又一次统一。 后元朝先后灭掉金、宋,统一。 接着的明朝、清朝,一代又一代的政权取代,也是统一朝代。 (我们中国古代分分合合,真不容易啊~~) 整理一下: 1、秦朝 2、汉朝 3、西晋 4、隋朝 5、唐朝 6、宋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越简单越好

1、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北京人还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 北京人往往几十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7、 山顶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和别的原始人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8、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1、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等打猎捕鱼。 12、 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3、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 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 15、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16、 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 17、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8、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9、 约公元前1600前,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0、 公元前1046年,周商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1、 为了巩固统治(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开发了边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作用)。 22、 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23、 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4、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2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文公、楚庄王。 2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30、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1、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34、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35、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6、 商鞅变法的背景:(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为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2)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37、 商鞅变法的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8、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9、 我国的封建社会在战国时期形成了。 40、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41、 夏朝时就有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42、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43、 孔子的教育:1、创办私学;2、有教无类;3、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4、因材施教。 44、 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45、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46、 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1、秦王善用人;2、商鞅变法的作用;3、秦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 47、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48、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49、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50、 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51、 秦始皇兴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52、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53、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徭役繁重;2、赋税苛重;刑法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54、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55、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56、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57、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58、 刘邦入咸阳后,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59、 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刘邦和后继都吸取秦亡教训。 60、 文景之治内容:重视农业;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 61、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力量;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62、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63、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64、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65、 史称汉光武帝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66、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而且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67、 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 68、 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人称东西二京。 69、 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70、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71、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2、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73、 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74、 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家的首次直接交往。 75、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76、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77、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数,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78、 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79、 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80、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81、 道教的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称老子为教主,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影响。 82、 《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83、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84、 208年,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85、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 86、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前往夷洲(台湾)。 87、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进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88、 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89、 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420年,大将刘裕结束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史称(南朝) 90、 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91、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92、 北朝的贾思勰(xie)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3、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94、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有《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95、 东晋的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96、 范缜撰写《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97、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的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七年级下历史的知识点有哪些?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点归纳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 课前预习 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都是最好的 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书山有路勤为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总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初一历史 复习方法 1.化整为段背一背。众所周知,复习课最难的就是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文科,它必须建立在牢固的背诵上,如果没有扎实的背诵,即使能力再强,也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而枯燥的背诵却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那么,如何在45分钟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背诵效率呢?首先,应坚决杜绝整堂课布置完背诵任务后,教师就撒手不管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恐怕连10分钟的效率都达不到。其次,我采取把当堂背诵内容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例如,一节课的背诵内容把它分为5段,每一段规定学生在5~10分钟内背完,同时在每一时段之前,先有教师或学生将要求背诵的内容加以分析,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完成背诵后再由教师或学生互查背诵效果,这样的话就把一节45分钟的无聊背诵课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的短时竞赛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提升了。第三,抓反复,虽然学生当堂已经完成背诵,但是往往会在背完后出现反复,为巩固记忆效果,在每次背诵下一课的内容时,我往往会给学生5分钟的巩固时间,以避免背完就扔的现象。 当然除了进行短时背诵,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 故事 、趣味历史、史学新发现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由于所复习内容相联系的趣味性较强,一两分钟的小讲演可消除其复习一段时间后的疲乏,同时又能再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2.抓住重点写一写。虽说历史很长,知识点繁杂,但是作为初中历史,结合考试要求与每年 热点 ,仍能抓住一些基础和重点知识,加以整理和精炼后再交给学生,必然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到头来两头皆空的结局。当然这需要多位老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为之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幸而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充分借鉴他人的成果再加以自己的改善才能取得成功。当然这一成果可以有老师直接印发给学生,也可让学生进行听写归纳,前者为学生节省了更多的复习背诵时间,后者却可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查漏补缺。在听写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记下,而自己熟悉的可以略写或直接不写,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复习状况,让自己的复习效率越来越高,需要背诵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增强它的成功感,并且还可以加强其错别字的训练,尽量避免许多学生会背不会写的现象。 3.精选习题练一练。基础知识掌握以后,所需要的就是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否则会背而不会做仍是空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在基础背诵上花费大部分时间后,解题训练所剩的时间极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其解题能力,就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可分专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能力与拓展题)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地阅卷,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一】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篇二】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2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23、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24、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25、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26、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27、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28、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P47—P49   第三章秦、西汉、东汉(41-67)   1、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P60   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3、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P59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P63   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P64   7、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P67   8、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9、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10、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P69   11、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12、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P73   13、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P74   14、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P77   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P78—79   16、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   17、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   18、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19、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的丝绸之路。P83   20、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P87   2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   22、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P88   23、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P89   2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P92—91   25、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P93   26、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P94   27、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艺术宝库P95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68-84)   1、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P102   2、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P103—104   3、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P105   4、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夷洲与大陆的联系P106   5、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P108   6、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P109   7、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P109   8、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P11O   9、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10、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P116   11、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P118   12、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P119   13、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P119   14、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P122、   15、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P123   16、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了《神灭论》。P124   17、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P124 【篇三】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14 - 2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义旗,建立政权。 陈胜、吴广军被秦军打败,相继被杀害,起义失败。 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军沉重打击了秦王朝。 他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辉。 24、秦朝灭亡后,起义军将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王位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 最后以刘胜项败而告终。 楚汉之争的成语很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25、汉文帝景帝时期:⑴、对农民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⑵、奖励农耕,劝诫百官关心农桑,还亲自下地耕作。 ⑶、文帝景帝生活节俭勤政,吏治清明。 ⑷、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风气淳朴。 西汉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繁荣,百姓富裕起来。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26、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 修筑了黄河大堤。 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 27、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大大提高了冶铁的质量。 秦汉时期冶铁技术重大发展,冶炼出优质钢铁。 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 28、汉代的长安和洛阳被称为“东西二京”。 长安人口在50万以上,洛阳在100万以上。 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城市。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市”。 29、西汉早期,国力较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 15 - 放弃和亲政策,采取进攻战略。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相继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率大军,兵分两路,长途进军几千里,在漠北战役打败匈奴主力,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漠北战役基本解除匈奴对于西汉北疆的威胁。 30、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 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匈汉和平友谊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1、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中亚以及西亚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返回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为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图要做重点掌握。 32、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从那时起中央 *** 就对新疆地区进行管辖。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3、我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制品享誉世界。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最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可以简要的示意为:(必须掌握)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西亚→大秦 汉代丝绸之路的传入中原:良种马、苜蓿、葡萄、石榴、核桃、菠菜、 - 16 - 乐器、舞蹈、杂技等传入中原。 汉代丝绸之路中原输出的:冶铁、穿井、开渠、丝绸、漆器以及小麦、水稻等传入西域。 34、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制造出书写用纸,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造纸术。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对于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5、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 36、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 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编制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 37、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 批判鬼神迷信宣扬无神论。 38、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同时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39、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现了秦军横扫六合的气势磅礴的气势。 是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璀璨明珠。 40、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曹魏控制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占据西南的四川、云南、湖南等地;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 41、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西晋的统一短暂,仅 - 17 - 维持三十余年。 西晋灭亡原因:1、统治集团奢侈腐朽;2、统治集团内乱“八王之乱”3、内迁少数民族的起兵反抗。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西晋统治者奴役广大少数民族人民。 少数民族发动起义灭亡西晋。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的战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北方汉族人民开始大量的南迁。 42、383年,前秦以百万大军进攻东晋。 双方在淝水大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 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之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战乱,南方暂时获得稳定,南北对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魏、西晋(不仅统一黄河流域,更统一全国)、前秦、北魏、北周。 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氐族、鲜卑族。 4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总称为“南朝”。 江南地区得到大开发。 鲜卑族于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北朝民族大融合。 北魏的“文明皇后”冯太后和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44、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 6世纪后期,北周统一北方。 历史统称为北朝。 45、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的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还编写了数学专著《缀术》。 46、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经验。 在世 - 18 - 界农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47、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综合严谨的地理学专著。 又是语言优美流畅的散文佳作。 百度文库里天多

七年级上历史知识点

额啊、知识点就是所有的王朝的灭亡都市因为统治腐败;劳动人民永远是好的;少数民族的扩张称为对我们的侵略;我们对外扩张称为伟大战绩;对祖国统一启示都有什么分裂不得人心一类的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 文化 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2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 措施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 种植 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3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创立行省制度 2.措施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对台湾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这是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佛教事宜和西藏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4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 、 元宵节 、 中秋节 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特点:每首词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_满江红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 (1)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补充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5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定都应天府 ,今南京。 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 (1)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司法上:设立“厂卫”特务结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 ④思想上:八股取士。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 2020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攻宋: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 方法 ,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2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文化 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3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 种植 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4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议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2)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5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2020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汇总,填空题简答题必考要点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1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标志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因夏桀的暴政而亡了国。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灭亡夏朝,建立了商朝。约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稳定下来。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王,非常残暴,被周武王所推翻。   二、(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周武王实行分封制,产生了大量的诸候。实质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自此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结束。   三、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前770年—前476年。特点:①王权衰落;②诸候强大,争当霸主。表现为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国力更加强盛;同时打出晋文公经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成为了第二个霸主。相关的成语是退避三舍。   楚庄王野心很大,问鼎中原,最终一鸣惊人成霸主。   吴王阖闾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改革内政,加强军队,成为春秋第四个称霸主。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逆境中拼搏奋斗,坚持不懈,终于成为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2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内迁的各族:从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的匈奴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建业、建邺、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获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2、表现:   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⑶江南种植水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⑷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开发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开发后:《宋书》中这样记载:江南地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3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   1、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洛阳:   ⑴原因:①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粮食缺乏。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⑵目的:为了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⑶影响: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促进了洛阳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⑴措施:   ①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拓跋——元,贺赖——贺,丘穆——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   ④鼓励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⑵影响:促进鲜卑族的发展,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北朝   1、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   2、北魏和四个王朝(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统称为北朝。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复习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一)原始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二)朝代的变化 1.夏朝:开国之君是禹,亡国之君是桀。 2.商朝:开国之君是汤,亡国之君是纣。 3.西周:开国之君是周武王,亡国之君是周幽王。 4.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 5.夏、商、西周是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朝代。 6.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7.战国七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8.秦朝实行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了封建制度。 9.商鞅变法的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历史朝代顺口溜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对于历史这些文科类学科,大家要勤做笔记,尽量做到最简易精准,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方便的去记忆与学习,想要学好一门学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方法与技巧。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非常实用哦。   一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   时间: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 :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 (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点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考点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 :统治残暴: 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2   1.元谋猿人发现的时间:1965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元谋猿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 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北京猿人发现的时间:1929年,地点:北京市西南周口店山洞里。   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考古学家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生活时 间:距今约3万年。   2.主要国家建立情况: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亡国者   都城   夏   前2070年  禹   桀    阳城   商   前1600年  汤   纣   亳 殷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镐京   秦   前221年   嬴政       咸阳   西汉  前206年   刘邦       长安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3.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禅让制:原始社会首领产生方式。   王位世袭制:从夏禹传子启开始分封制。   西周开始:中央集权制。   秦朝开创,包括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4.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5.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6.称号与人物   神农氏:炎帝;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   大禹:禹 医圣:张仲景;   神医:华佗; 书圣:王羲之   7.人物与成就   李冰:都江堰 张骞:出使西域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   司马迁:《史记》 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齐民要术》 郦道元:《水经注》   王羲之:《兰亭序》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8.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 儒家:孟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9.中国之最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夏朝。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西周时的司母戊鼎。   春秋诸侯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战国时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是由李冰父子主建的都江堰。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秦朝。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始于秦朝。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西汉。   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   纸最早发明于西汉。   最早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的人是华佗。   记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计算方法的书籍是《九章算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的人是祖冲之。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贾思勰编的《齐民要术》。   东晋南北朝时,最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有1、《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2、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3、清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4、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5、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6、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7、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有:1、《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2、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3、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4、蔡侯纸的特点是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5、“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 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 捕鱼 ,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 文化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 措施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2021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初一 历史学习方法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它的动力,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中学阶段学习历史和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成绩,一个人的政治和历史水平的高低往往会表现在一个的修养上。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 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 热点 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多读书,多关注热点话题。 不能仅仅把学习的范围局限在课本上,当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的足够熟练,我们可以去多读一些课外书,像《史记》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历史的课外书。课外时间也可以抽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从新闻中获得书上没有的对历史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看法,我们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大众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这对我们学习初中的政治和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改变以分数为中心的观念学习历史: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一定要改变自已心里一切以分数为为中心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数将会被越来越谈化人生的标签,不少中学生以及家长并没有从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中走出来,认为分数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小,于是给它一个“副科”的名字,这无形中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错觉,历史不重要,这样以来就无形的降低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后的时间分配,从心理上改变思维,不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心理素质。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我搜集的《2020 七年级历史 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 传说 (1)伏羲氏:结网 捕鱼 ,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 种植 作物)原始畜牧业( 饲养 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影响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 总结 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亡国之主君桀夏约前2070约前1600阳城年年禹商约前1600前1046年几次迁都,汤年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纣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东周前770年前221年镐京洛邑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 ★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 经验 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本篇 文章 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供大家借鉴。 七年级历史 知识点总结归纳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 措施 :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 文化 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 种植 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18年;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 面试 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3.关注课后题. 归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 留学 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文章: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

七年级历史重点内容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11、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取得了成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1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13、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史称“盘庚迁殷”。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1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15、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早500年。16、西周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在王位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有: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13、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