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现在地球面对资源匮乏,人口问题,环境污染,再加上自然灾害,地球还能维持多久,人类该怎么拯救地球呢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与对策?

主要表现及对策:1、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2、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3、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4、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5、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6、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6、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扩展资料决定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现作出如下决定:1、清醒认识全面加强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3、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4、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5、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6、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7、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8、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保障力度。9、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口问题

中国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包括哪些?

(1)财政负担加重:(2)家庭压力加大: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二是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同时,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三是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不太衔接,托育等公共服务不太健全,让许多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望而却步。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是人多才是力量,当今社会一切以人为本,所以人口问题太重要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经济成果,就是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带来的,九年义务教育让大量的国人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这让国外很多工厂看到了来中国投资建厂的潜力,于是在短时间内,大量的知名公司来中国投资建厂。人口基数是投资和消费的基本因素。但是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由人口数量决定的,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来说,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重要的多。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为什么人口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土地上: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但能够利用的土地相对有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这也就造成了东多西少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住房紧张。人口素质上: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西方相比普遍较低。历史上:有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造成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建设的起点较低。经济上:有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没能跟得上人口发展的速度,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严重。所以说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少子化加剧、家庭小型化等问题。具体解决的对策如下:建立共同富裕试点,实现了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的全民免费,出台鼓励生育配套措施,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幼儿园国有化,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移风易俗,纠正婚俗奢靡攀比陋习。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总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必能扭转乾坤,使我中华国运,万代隆昌。治大国若烹小鲜,只要我们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优势,任何艰难险阻都必然能克服。我国现阶段人口数据: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

人口问题?

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世界上每秒有1.8人死亡,也就是每分钟有106人死亡,一小就是6,360人,一天就是152,640人。人口普查局的“世界人口时钟”显示,全球出生率远高出死亡率—每秒新生4.3人,死亡1.8人;但人口增长在全球分布并不平均—新生人口57%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世界上每秒有1.8人死亡。也就是每分钟有106人死亡。死亡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丧失生命的人口数的总和。死亡涉及所有人口,不论其年龄、性别如何,也不论死因是由于疾病还是人身事故,凡丧失生命的人均包括在内。在统计死亡人数时,不应包括死产数。因为死产不构成出生,也就不构成死亡。但有生命现象的活婴出生后死亡,不论其生存时间长短,则应作统计。

世界人口问题有哪些?

第一,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在逐渐下降。 第二,我国人口将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 第三,婚龄人口的挤压现象将逐渐凸现。 第四,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较高,将加大其聚集区的生态环境压力。 人口形势潜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人口政策取得巨大成效: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我国人口到2004年年初才达到13亿左右,将达到13亿的时间推迟了整整5年;另外一方面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不可或缺的人口优势,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70%强),由此进入了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而又负担最轻的黄金发展时期。但我们在看到这一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居安思危、看到人口形势背后蕴含的、在发展过程中将愈演愈烈的四大问题。 第一,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在逐渐下降。虽然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但从人口学角度来说,实际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在慢慢消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生的那代人进入劳动力大军之后,我国每年的新生劳动力将会明显减少。比如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10~14岁人口有1.2亿,5~9岁人口有9000多万,但0~4岁人口只有6800多万———下降速度极其迅速。南方某些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除其他因素影响外,也受了最近几年新增劳动力不断下降的影响。 第二,我国人口将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我国于2000年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几年那样迅速降低,那么老龄化水平的增速就会相应加快,我国将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近期的人口预测发现,2020年之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将呈加速度状,至2050年,在每100个人中,就有30个60岁以上的老人。届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比世界平均老龄化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 第三,婚龄人口的挤压现象将逐渐凸现。我国新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中期失衡以来,新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处于上升之中。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年0岁人口的性别比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19∶100(男婴与女婴之比)。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又显示,0岁~4岁男女平均性别比为121.22∶100。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出生的人口,在进入婚龄段后,会碰到前所未有的婚姻挤压,从而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四,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较高,将加大其聚集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我国现行人口政策实行因地区、因城乡、因民族不同而不同的人口控制政策,即城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夫妇可生育一个以上的孩子;少数民族夫妇可生育比汉族夫妇更多的孩子。 从1982年到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达到年均3.87%;从1990年到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由于总量的上升,现在少数民族人口已占我国总人口的8.41%,总量超过1亿人,比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时期净增加了4000多万人。在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为缓慢的情况下,大多数少数民族新增人口分布在农村和牧区。这会给那些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带来更加沉重的压力。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在这样一种人口形势下,讨论未来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就必须针对以上几个问题重点思考应对策略。 ——人口生育政策应逐渐统一。我国分地区、分城乡、分民族的人口控制政策的正面意义是: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育率的降低,导致了城市劳动力总体的短缺,为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空间。但这一政策的负面影响是:在城市大范围形成了家庭抚养关系的4∶2∶1结构,既刺激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也导致了城市家庭养老微观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城市未来的老人很难奢望得到子女传统意义上的“伺候”。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人口主要为婚龄育龄年龄段人口所组成的新形势下,统一全国的人口生育政策,有利于减轻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的环境压力,也有利于减缓城市家庭抚养关系变化带来的压力。 ——要立足于人口结构的和谐。近期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将争论的话题集中在人口政策与劳动力是否短缺的问题上。有人主张继续不折不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生育率,只要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够解决劳动力的需求问题,就没有必要顾虑所谓的劳动力短缺;而另一观点则认为,人口急速下降会导致未来劳动力短缺。需要注意的是:某一特殊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化的抽象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职业劳动力的区域性或总量性短缺,是经济结构转型、生产的科技含量、教育程度以及劳动力的工资回报之间的矛盾结果。所以,失业与短缺往往同时存在。具体到当前南方沿海地区的“民工荒”上,就是粮食生产收益与城市职工收益之间的比较效益差距。事实证明: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除经济活动人口外,还需要一定比例的家庭劳动人口,以解决老年人的居家供养等问题,这就是人口结构的和谐。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徘徊不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劳动力供给不足。 ——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缓解老龄化水平。现在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困惑的难题是家底不清,数字不明。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尚难定论。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我国总和生育率(每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为1.27,但人口学专家估计的总和生育率是1.6~1.8——相差甚大!即使在1.6~1.8的水平上预测的未来人口,到2050年左右也达不到16亿的峰值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对政策生育率与实际生育率之差仔细判断,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大城市的实际生育率可能小于政策生育率;中小城市的政策生育率可能与实际生育率差不多;农村的实际生育率可能稍大于政策生育率。

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迅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篇1   浅谈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处于弱势境地,并且我们可以找到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对于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对策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较少,而且资本的质量不高,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家庭教育资本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中存在优势的方面,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好、坚强、乐观的品质,但是,总的来说,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总体情况十分令人堪忧。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家庭经济资本处于劣势,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以后由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的限制,使得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一些劳动时间长、生产环境差危险、报酬低的工作。导致他们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短,甚至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第二,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资本不足。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关系局限于老乡和亲戚,基本没有其他寻求支持的渠道。家庭中与子女互动不足或者由于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子女的叛逆甚至是反社会行为的出现。父母多采用控制性和干预性的互动方式,支持性和引导性的互动方式运用不足。父母在寻求教育支持网络时感到非常无力,他还是保留非常保守的观念,认为孩子是父母的,要自己来管,家长很少与学校主动联系,他们认为包括学校学习在内的很多方面的内容要自己来教育,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社会的,几乎没有想过自己没有办法教育的时候借助于社会资源和一些专业的咨询机构来寻求帮助。等到子女真正的出了问题,触犯了法律交给有关部门来管理,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家庭文化资本非常有限。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母亲不识字,对教育的内容和采取方式认识有偏差,这些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不利。家庭文化生活匮乏甚至出现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如赌博等。   (二)家庭教育资本不足导致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   由于父母在获得经济资本时的流动性的特点、职业的特点和家庭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很多流动儿童有被寄养的经历导致亲子关系不够亲密,引发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本不足,导致父母教育的无力。不知如何和学校配合共同面对子女出现的问题,也不知如何取得社会教育资源网络的支持。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局限于公有和老乡,同质性强,而且处境类似,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太大的作用。   由于父母的文化资本不足对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强调父母的权威,家庭互动缺乏平等沟通的氛围。流动人口家庭互动围绕学习和花钱的问题展开,互动多为控制性互动和干预性互动,引导性互动和支持性互动不足。导致孩子在心理上远离父母,在行为上出现问题。在家庭教育的价值观上,流动人口家庭普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行动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流动人口家庭文化生活匮乏,甚至出现赌博等不良的娱乐方式。   总之,由于家庭教育资本处于劣势导致家庭教育的运作情况不佳,需要其它力量的介入来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   二、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流动人口只能从事收入低、危险、技术含量低、经常面临失业困扰的、工作时间长的工作,消费能力有限,直接表现为住房面积狭小,流动儿童没有学习的空间,客观化文化资本占有较少,工作时间长使得家长与流动儿童互动时间少,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由于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范围局限于亲戚、老乡和工友,获取对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的资源十分有限,对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由于长期的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制度安排之外,流动儿童无法进入正规学校就学,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即使我们看到一些正规学校在逐渐接受流动儿童,但是据笔者了解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他们也只能接受极少的流动儿童入学。子女没有好的学校入学也使得家长对于子女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信心不足,但又无能为力。   三、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措施   (一)增加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资本   韦伯利用“封闭”这个概念来描述把人们置于次等地位的过程,透过此过程,一个群体垄断了优势地位,向它界定为下层的或不合资格的外部人关闭机会。任何方便的、看得见的特征,例如种族、语言、社会背景(social source)、宗教、以及缺少一份特殊的学校文凭,都可以被用来把竞争者宣布为外部的人。通过限制获得机会(opportunities)和资源的获取(access),封闭容许集体把报酬最大化。群体内部的人分享共同的文化和身份,并因而分享使排斥合法化的规范。   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本匮乏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应该从反对社会排斥入手,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的处境才能真正改变流动儿童的处境。   1.规范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   对雇主的不良行为进行规避,促进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对在长期失业者中招募工人的企业的财政刺激、对低技术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改善、意图在失业者和潜在雇主间建立联系的临时就业,处理妇女特殊需求的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对小业主给与支持和政策倾斜。城管和小贩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上演已久,小贩大多是流动人口和社会低收入阶层,流动儿童心思细密,对于父母被追赶的情景十分不解和感到愤恨,从而引起他们对于执法者和整个社会的误解,小小的心灵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还会被驱赶,为什么来到城市会受到如此的对待,这个城市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反社会的情绪会在幼小的心灵开始萌芽。因此,对城市的小摊贩运营进行合理的规划,给流动人口一定的自主谋生的权利,对他们的劳动给予一定的尊重是改善流动人口家庭现状的重要环节,也是改善流动儿童处境的措施。   2.提升能力   对流动人口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 增加就业能力。很多流动人口由于没有学历没有技能,自主创业没有资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危险,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进行培训后部分流动人口有可能从事一些技能性的工作,提高家庭收入从而改善流动儿童的境遇。   3.收入支持   收入支持这里是指社会保障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流动人口面临受伤或者失业的情况下,有一笔资金作为临时性的救助,以防止家庭经济条件迅速的恶化。目前,流动人口由于户口以及工作单位的临时性原因,很多流动人口都没有社会保险。很多流动儿童也由于户口的原因没有保险,无论生病还是出现意外伤害,损失由他们自己承担。如果父亲,家里的顶梁柱遭遇到不测,家庭就坠入无限的困境中。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机制,把流动人口纳入其中,使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无论整个家庭陷入何种境地都能使流动儿童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地域扶持倾向   这种尝试的理念是,特殊的城市贫民区或受剥削的地区,需要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的针对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的行动(Rodgers, 1995b)。   2005年以来,为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重庆市南岸区采取“因地制宜、政府投入、社区管理、以寓养寓”的模式,投资250多万元,在各街道建设“阳光公寓”。只需“一人一天一元”的低费用,农民工就能住进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公寓房。截至2007年7月,南岸区已建成7个“阳光公寓”,入住农民工5000多人。政府在能力的许可下,可以参考重庆的做法,建设流动人口公寓。给流动人口家庭安身立命之所,给流动儿童一套学习的桌椅和一盏点燃希望的台灯。   (二)发挥教育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正功能   在布迪厄看来,学校所传递的文化是统治阶级文化,而非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遗产。学校运用支配阶级所赋予的权力关系将其文化定义为合法的文化资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符号暴力过程强制性地传递。由于被支配阶级的文化与支配阶级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的子女常常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失败者,无法取得足够的、支配阶级定义的合法文化资本。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文化资本分配不平等结构,并进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文化资本的循环传递与阶级关系的循环传递。   教育的再生产功能是否意味着教育是制造社会不公平的机器?是否意味着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呢?我们知道,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是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合法途径。自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选拔机制以来,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给处于社会劣势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社会上层阶级的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社会的地位世袭,使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机会,教育给大众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舞台。   在打破这种循环使得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议题上,科尔曼报告给我们增加了信心。   科尔曼报告的历史性意义是,它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会经济平等的背景上。教育的平等受制于社会经济平等,反过来也影响社会经济平等,从而把教育平等问题提高到改造社会的整体目标上。   那么,学生家庭的社会背景,怎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的呢?科尔曼研究发现,处于弱势的学生,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的“士气”就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绩较低,而且差距越往后越大。在流动儿童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儿童都有很高的理想,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学习差强人意,也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很多人读完小学就不读了,能读到高中,考上大学的流动儿童是少数。   科尔曼向国会证明,教育机会的平等,要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因为正是对受教育结果的期望,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评估,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造成了因种族、肤色、宗教等因素下,弱势人群教育机会的实质不平等。   正是科尔曼报告的这一结论,为后来美国普遍实行的“肯定性行动”或称“平权法案”铺平了道路。公共教育事业大幅度地向弱势人群倾斜,实行所谓“为了平等的反向歧视”。在中小学强制性黑白合校的同时,大学招生,政府机关雇佣和提升等方面,普遍实行倾斜性政策,照顾黑人和其他弱势人群。这种措施是特定历史状态下的阶段性的措施。因此,几十年后,这样的做法是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是否应该逐渐终结,具体措施是否适度,成为争议的焦点,也为此出现了一系列司法诉讼,至今没有平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共教育事业对弱者的倾斜,明显地改善了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教育机会的平等性。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因此有一定的机会可以减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至少它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向较高的社会地位去努力。有些国家一经独立就致力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不管社会环境如何,教育的改造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当它一旦传播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不利的阶层,改造的趋向便是平等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流动儿童摆脱贫穷边缘的社会地位,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三)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去除身份区隔   我国的户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也在不断制造着依附于身份的城乡分割,以有没有户籍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违反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在教育领域来说,正是城乡户籍的存在,造成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儿童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消除身份歧视   在流动人口特别集中的城郊结合部,要提高公立学校的招生能力,或者增设新的学校,来解决局部区域内农民工子女入学紧张的现象。   社区和学校牵头,办好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提高农民工教育子女的能力,使流动人口家庭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3.发挥学校教育与社区的教育的功能增加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本   学校主动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只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职责家长的错误。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加强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互相交流教育心得,营造好的教育气氛。把同质性较高的家庭分成小组,如单亲家庭小组、多子女家庭小组,学校负责讲解这些家庭的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子女出现问题的征兆对症下药进行解决。   4.发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增加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   团委、妇联、青少年研究机构等非政府公共组织可广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文化资本。比如,妇联联合街道与大学,让大学生进入流动儿童家庭,与流动儿童结成对子,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对流动儿童提供学习帮助;团委、街道等机构可以培育义工、志愿者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大学生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成为义工或志愿者,广泛开展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指导流动儿童的学习,帮助他们实现学业进步。   总之,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有的儿童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有责任帮助流动儿童家庭充实家庭教育资本,有责任帮助他们改善亲子互动,有责任让他们得到公平的待遇。   参考文献:   [1]重庆:农民工住上“阳光公寓”   [2]周海玲:《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资本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9月   [3][法]雅克u30fb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49页。   [4]昆明城乡一体化趋势分析.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您好,解决人口问题1 积极引导,转变生育观念积极支持年轻人生育,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字网络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走向开放,逐渐开放的思想使得现阶段的年轻人抛弃了原有的生育观念,开始推行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于人的劳动。如果按照这样的进展,再过100年难道人类社会就这样走向尽头?通过分析,我们得知生育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意识的提升。当社会都意识到女性在生育以及后续抚养阶段所付出的劳动远远大于我们所想到的。因此,我们要借鉴韩国措施不断提升女性生育福利,同时要想办法提高年轻人的收入,减轻年轻人的收入负担。2 灵活推动,转变工作方式一般情况来说,女性生育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更多的女性愿意从事公务员、教师等相对稳定有保障的职业。一般来说,企业的工资水平要高一点,有些企业为了能够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往往都会优先考虑男性。因为男性立足于企业,为企业做贡献的几率更大。而女性往往会因为生育不能够为公司创造相对于男性能够创造的利益。因此为了提高生育率就必须完善女性在工作中所面临的职业生涯问题,不能让“生育=不工作”的情况发生。有弹性的工作方式能够让女性更好地适应自己的产后工作,例如在家办公,工作量制或者其他能够适应女性产后特征的工作等,能够给予女性一定的可支配时间的工作方式是有利于女性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的。3 延迟退休,减轻经济压力从全球来看,中国的退休年龄相对较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迟退休年龄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情况严重,在现有的退休制度下,延迟退休能够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对于现代的很多老年人来说,他们更愿意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缓解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4 积极应对,发展银发经济银发经济指的是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加重,老年产业成为现在的朝阳产业,既然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出现,就要顺势而为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开发出更加新颖的老年产业,带动银发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有越来越多的老年大学满足人们“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理念。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集体养老的方式,而不是成为儿女的负担,集体养老对于一些发展养老产业的企业来说,还需要继续加强投资力度,不断完善集体养老的条件,开发更多的养老产品供老年人选择。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人口问题的定义

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口问题论文篇1   浅谈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一、引言   30多年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总方针的指导下,依托“宣传 教育 为主,节育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工作 方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总体而言,婚育新风已牢固扎根于人民心中,少生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然,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特别是已婚育龄人群的共同期盼和追求。这些具有转折意义的思想客观共同组成了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固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潜发性地要求我国现行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必须与时俱进,由兼顾全面,重点解决人口数量问题向优化出生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迈进。   二、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所历所思   符合政策生育率是衡量地区性计划生育水平的重要目标。过去,在人民生育观念十分落后的背景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政府不得不采取多种形式的行政手段,即所谓的“土办法”。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土办法”曾为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面对违规违法生育行为,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做到的主要是生育前的宣传教育和生育后的依法行政(即征收社会抚养费),而后者在具体执行中绝非易事。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社会化,从取证到立案到依法征收,这一过程必须事实清楚,程序到位。其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以达到遏制政策外生育的效果。同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恶性案件的发生,在征收过程中,面对特困人群,又不得不缓征,少征,甚至是事实上的免征。   为了鼓励按政策生育行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奖励 措施 。如:针对计划生育户的奖励抚助金,中考、高考加分,农村合作医疗减免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及实施确实对广大育龄人群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实施这一系列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制度的设计上,为了保证计生奖励抚助金发放的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位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60岁左右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其取证材料涵盖与对象面对面的询问笔录,背靠背的旁证记录,村民代表大会记录,村级、街(乡)镇级、区(县)级证明或案查,表格材料达十份之多。   笔者曾在参与此事时,目睹农村老人为了享受到每年近1000元的抚助金,不得不陈述自己年轻时在婚姻,生育方面的种种无奈和尴尬,每每想起,仍然觉得心中隐隐作痛。笔者不断 反思 ,政府设置奖励抚助金利于民情,示范他人,为何非要强调婚后未生育者或婚后不能生育者就不能享受呢?要知道,这本身就是对象户心中的伤疤。为了证明事实的真实性,为什么要制定出那么多的表格材料?这其中很多材料除了增加基层劳动量和行政成本外,并无太多益处。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奖励抚助所带来的示范效应,确需调查对象户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但无需过多地究其原因。即便需要追求其准确性,也无需自我设置层层障碍,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完全可以简化程序,分级负责,事后追责,并依据事实取消不合理的享受资格。   为了控制政策外生育行为,我国长期推行行之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上环和结扎曾经是控制违法生育的重要手段。现在节育意识已深入人心,选择不同的节育方式更是家喻户晓。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将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作为一个指标下达给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宣传引导来实施。节育既是工作需要同时也是育龄人群生活的需求。本来可以顺流而下的事情何苦要逆流而上!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已明文规定: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要求户籍地与跨地区流动的现居住地同为主管,同时上报出生人口。户籍地必须掌握外流人群的婚姻状况,怀孕状况,生育情况,节育情况并实行跟踪管理。这其中的硬指标,一是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二是孕情上报及时率,三是符合政策生育率。人口的自然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问题是,户籍地特别是位于山区的户籍地政府,要及时掌控流出人口特别是长期流出且流入地较远及随意性较强的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何其难!要实行跟踪管理何其难!户籍地村(居)委会为了掌握信息,达到跟踪管理的要求不得不随时捕捉流出人口的返乡时机,有时踏着红线利用村规民约在为流出人员出具证明,落实农村优惠政策时设置关卡,虽能起到一定效果,却使干群关系紧张,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再者,户籍地为了落实跟踪管理责任,不得不经常组织专班跨区、跨市、跨省外出,在付出较大的差旅成本消耗后,往往效果欠佳。目前,国家正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将代替户口本。笔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平等国民待遇,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引擎,而卫生计生部门理当顺势而为,不断优化管理方法,为推动计划生育管理方式注入切实可行的新动力。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计划生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功不可没。1979年以前,我国由于未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造成了重大的人口失误,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负担沉重,举步维艰。目前,人口计划生育的内在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将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放到大人口的范畴内去权衡。   三、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1、权衡人口总量   笔者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兄弟姐妹4人,那时正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笔者本人育有一女,现年21岁,正处于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阶段。这种生育现状是同龄城镇人口生育状况的缩影。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后代绝大部分都将自觉地晚婚晚育,主要原因不是生存的压力,而是教育、就业、创业所需要的时间量及对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所需要的时间量共同决定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并大有延续趋势的事实。这一现实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忧虑:一是将来在我们后代的人群结构中,含农村青年,能够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多大比例的一线劳动者?二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青年一代组成家庭后将同时赡养几位老人?这也许主要不是经济上的负担,但可以肯定地说是年轻一代精力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而这些问题依靠正在完善的养老体系恐难以解决。我们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人民将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物质世界和感情世界中?这些问题即便要解决,依据人口出生及成长的周期性,仍需将近20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三是年轻的独生子女们,生活上养尊处优,精神上唯我独大,尽管接受了丰富的 文化 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面对国防需要和社会前进的种种艰难险阻,他(她)们所具备的应对心理、能力和素质实在堪忧。   在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第二胎;生育一个女孩后,可再生育一孩。这样的生育政策初衷是充分考虑到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需求,解读时不应该带着片面的观点和歧视的眼光。但相对城镇人口而言,农业人口中尽管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政策外生育行为,当今的农业人口依然处于低生育水平。究其原因,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坚持:适龄人群得到了较为便利的节育手段;政策外生育给适龄人群带来的生存压力;征收社会抚养费所产生的社会辐射力。二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广大农村青年更大范围地接受了现代文明所传播的新的生活观、工作观和生育观。新一代广大的农村青年,也许仍怀着生育二胎的意愿,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极少比例的夫妻想生育3个或3个以上的孩子。   值得关注的是,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心理素质,吃苦精神,奉献担当上都普遍强于独生子女。在几年的征兵工作中,笔者也注意到,愿意入伍并且能安于部队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他们正承担着高难度高风险的国防重任。   为了督促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流动人口,对于新出生人口,计划生育部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两地共同管理,均需上报。但这不仅在客观上增加了户籍地掌握孕情,跟踪服务,控制政策外生育的难度,而且,由于现居住地在迎检时可以采取一赶了之的手段,躲而避之的办法,实际上弱化了现居住地的管理服务责任。再者,双边统计上报给新生人口造成的数据上的增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2、权衡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的权衡不仅要从目前的老、中、青、幼人口构成及其走向来考虑,还要考虑到目前的青年人口性别比例及新生儿性别比例。我国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比例已经过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已经失调并将更加失衡的青壮年人口。这必然导致一线的财富创造者、社会高难责任承担者日益不足,人民生活压力、情感压力日益严重以及婚姻需求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问题的双重压力下,该如何应对呢?从双独生育二胎到单独生育二胎标志着生育政策的较大调整,这确实考虑了国情,顺应了民意。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家庭生育二胎政策的放开,并没有迎来新的生育高峰,相当比例的家庭放缓了生育二胎的步伐或者说准备放弃生育二胎的权利。这一现象说明了人民生育观的巨大改变,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不再是社会生育观的主流思想。人民群众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受到较好的教育,有较好的工作,较好的生活。也许,许多家庭仍然期望能够生育两个孩子,但同时,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当然,这还得依据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真实调查和科学论证。而若此判断正确,则应该果断加快二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的进程。权衡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利弊,既要从理论上考虑它对人口总量的影响,也要从现实的单独二胎生育政策放开后所掌握的数据中作出分析和评估。   同时,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也是有效调整新生儿性别比例的需要。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胎生育基本是自然生育状态,二胎生育时,大都考虑到了性别问题,这就导致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目前控制新生儿性别比的主要做法是从药品销售到B超鉴定的严格管控,旨在通过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消除选择性生育,达到自然生育的效果,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自然生育就能使得性别比相对平衡的认识前提上的。   然而,它却忽视了这一认识的基点:大自然之所以能调节性别比,内在地要求一对夫妻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从人群总数而论,在生育第二胎时,大多会生相反性别的孩子。因此,可以认为正是目前的生育政策给新生儿性别比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在广阔的农村,一对夫妻生育一个男孩后不能再生育,这就自然地相对消减了女性基数而又增加了男性基数,而在生育一个女孩后,又会渴望生育一个男孩,姑且不论违法的选择性生育,就是自然的力量也会致使生育二胎时男性比例居多,这又在一个层面上增加了男性的基数。   客观的讲,生活在城镇的夫妻,在新生儿性别的问题上,大都心态平和,顺其自然。综合农村、城镇及“超生”因素,目前一对夫妻平均约生育了1.4个孩子。从科学角度出发,一对夫妻平均生育1.8个孩子,才能有益于性别比的基本平衡。根据专家预测,即使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平均一对夫妻也只会生育1.6个孩子,这无疑只能有限地对我国新生儿性别比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上,严厉打击“两非”只是一种战术行为,然而,再完美的战术也不能从根本上弥补战略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漏洞。   过去,我们没有遵循马寅初的人口理论,致使人口盲目过快增长,犯下了难以挽回的错误。今天,在看到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给我国带来少生4亿人口辉煌成就的同时,如果看不到人民生育观念的巨大改变所蕴藏的稳固低生育水平的内在保障力,看不到人口政策的适度变化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化解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调,劳动力不足的现实性和潜在性的矛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许我们同样会犯下历史性的重大错误。人口问题是战略问题,必须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战略范畴内去思考,去设计。   3、权衡人口素质   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不仅能大范围地化解计划生育的节育目标,还能大范围地化解孕情跟踪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切实将从事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宣传教育,优质服务上。人口素质事关民族前途命运,优生工程是人口素质保障的第一步,孕前优生检测又是优生保障的前提条件。   现在,上级部门将孕前优生检测指标当任务下达给下级,然而,在操作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如下弊端:第一,指标本身仅要求孕前检测,忽略了孕中检测;第二,检测必须到户籍地的区级计生服务站完成。由于大量的育龄人群外流,致使户籍地街、乡级计生部门组织困难,成本投入较大。由此可见,我们所追求的优生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完善。卫生计生资源的整合从客观上为优生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国家免费的优生检测利国利民,本应得到广大育龄人群的积极响应,但实际效果欠佳。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笔者认为主要矛盾存在于目的与手段的脱节,没有解决好群众“一步之遥”的问题。上级部门开展工作已经习惯于下任务、下指标,让基层不计成本东奔西走,让群众不辞辛劳来回奔波。   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卫生计生部门必须探索打破户籍障碍,以流畅便捷的工作方式,让育龄人群满怀喜悦,满怀期盼地走最短的路程,既能获取他们想要的孕育结论,又能获得新生儿成长所需要的卫生计生关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法宝。人民群众期盼后代一生下来就聪明健康,而孕前优生检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正回应了这一期盼。如何到群众中去,将这一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好事做好,除了必备的技术到位,手段到位外,其操作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只是简单地下任务给基层,让常住人口走较远的路程到达指定的监测点,让流出人口来回奔波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指定点接受检查,则组织者的难度,群众的辛苦度可想而知。   类似于这样的做法,还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党的温暖阳光普照,上级主管部门如果只是采取任务下派的方式来安排工作,解决问题,基层政府不堪重负不说,“小政府,大作为”又将如何体现?更主要的是一系列的利国惠民政策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群众的面前。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让人民群众知道惠民政策不应该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相关主管部门是以怎样的责任担当,以怎样的行事方式拉近政策的执行与群众的距离。社会管理是一个大课题,社会管理进步又将从更深层面上推动社会进步。不要抱怨群众不领情,而要自我查找原因,不仅要从目标正确性的角度,还要从目标运行方法的角度去认真审视。运行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战术手段,战术手段的好坏以及运用战术手段的人的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共同影响着战略目标的实现。   多年以来,就提倡计生工作必须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要向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服务,生殖健康服务,优生检测服务,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以及抓好诸如计生奖励抚助金等各类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落实。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必须时刻反问自己,人民群众觉得满意吗?笔者认为,优质的服务至少应具备如下特性:   其一,掌握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不是大且泛,而是精且准。既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避免意义不大的资源消耗;   其二,优良的切实可行的落实方案。优良要体现目标的明确性,安排的系统性和服务人员对所提供服务责任的担当性。可行性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得到服务的路径是坦途而不是征途。要做好一件事情,必先事前调查其要素,把握其规律。有的事情确需责任分解,分级负责;有的事情也需责任分解但上下主次不同;有的事情无需责任分解,完全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具有的正能量所产生的向心力由高至低,由低到高形成互动,直达目标。   在目标决策的过程中,需要信息互动,上下互通以达成决策效果,而决策形成后,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执行力。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时,不是人民群众不积极响应,而是人民群众在响应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太多的无奈和艰辛。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不仅需要从群众中来,真切地了解群众的心声,更要知道怎样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所享受的服务更轻松、更舒适。   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矛盾,又共为一体。它就像三个支柱共同支撑着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因此,人口的战略决策既要保证三个支柱个体坚挺,又要保证三个支柱在正确的方向,恰当的位置;既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保证人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下页带来更多的人口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

人口即将迎来负增长,比预想要快很多年!!!关于人口问题,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多次讲过,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富先老”。 即便有人会说中国人那么多,负增长就负增长。少点不挺好的吗?跟我能有什么关系?那么,我如果告诉你,这关乎你以后退休要领多少退休金,这笔退休金是否能够保证你的温饱? 那么,是不是要好好想想跟你的关系到底大不大了呢?先上数据,我国人口的建国以来,人口除了60年代初期人口较低以外,一直处于净增长状态,而增长率从1983年开始不断的下滑,去年全国人口增长率更是创下了历史新低,只有千分之0.34。 也就是说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去年新增人口数量才48万!这表示什么?我们来横向比较,在2012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是1006,从1千多变成很夸张的断崖式下降?而且就在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发布了首次公开承认在2021~2025年之间,中国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的阶段。 人口负增长会直接带来两大影响,即少子化和老龄化。少子化“少子化”表示随着新生儿越来越少,未来的年轻人的就会越来越少,从2016年到2021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从13.57‰下降到了7.52‰,相当于被腰斩了,那么能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少,相应地,消费的主力也少了,那个时候,房子还是不是刚需,经济的推动显然更加困难。

人口问题的根源在哪?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到底什么影响了社会生育率水平。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经济因素。生育率下降是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微观个体经济负担加重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波动引致的收入不稳定和失业率攀升、沉重的住房负担和抚育孩子的经济成本是导致世界各国陷入低生育率困境的直接原因。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养育子女的直接经济负担和难以负担的住房成本已成为中国低生育率的重要原因。其次,社会因素。除了经济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是造成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关键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性别规范、人力资本提升、人口流动与城镇化三个维度。社会和家庭层面的性别不平等是导致中国低生育率的重要原因。在家庭层面,女性既是生育的主体,也是履行子女照料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这种家庭内部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不平等会导致家庭和工作的冲突,提高育儿的生育成本和机会成本。受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国民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高等教育扩张的直接影响是受教育年限延长,进而推迟年轻人群的初婚初育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会让年轻人更有可能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更高职业目标和收入预期,这部分群体即使在完成学业后,也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在这之前几乎不会考虑组建家庭。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推迟结婚和生育。大规模、常态化的人口流动对于流动人群婚育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初婚时间的推迟和生育数量的减少。一方面频繁流动会加重流动人口的流动成本,直接干扰婚育行为,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会改变农村传统的婚育惯习。再次,家庭代际支持。家庭是实施生计行为的重要场域。 作为生育支持的重要供给来源,来自长辈的家庭代际支持能够为生育主体分担一部分照料责任,尤其当夫妻双方为双职工家庭时,获得长辈的代际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制度因素。以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和儿童托育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家庭作出生育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会对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决策有显著影响,尤其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影响更大,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保障措施而选择推迟生育。此外,还包括文化规范。除了外在社会经济结构因素的变迁,内嵌于生育政策背后的生育文化和价值规范也是导致中国陷入低生育陷阱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严格的限制性生育政策影响下,制度规范的影响过强挤压了个体的价值规范和传统的生育观念,其直接后果便是生育行为成为一种“非意愿性选择”,在长期的制度硬约束下,传统的“多子多福”和“传宗接代” 生育观念逐渐弱化,家庭或个体已逐渐趋向于少生、独生甚至不生,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自觉。 另一方面,高昂的生育成本在全国蔓延,尤其自2010年以来,不断攀升的住房压力、子女抚养成本以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家庭对于未来的隐忧。所以,影响社会生育率水平的因素很多,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的措施和手段往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正如前几年先后放开二胎、三孩政策,政策的放开对生育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前述“专家”提出的意见,被广大网友吐槽实属正常。也希望专家们在提出意见的同时,稍微尊重下常识,也不要无底线挑战民众的智商了。想要稳定生育率其实也很简单,大部分国家都经历了生育率“陷阱”,也就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生育率水平往往处于较低水平。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北欧一些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教育、养育制度、生育津贴等,实现了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高度吻合,这才是稳定和提高社会生育率的根本。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大部分发展中的国家,由于人口增加过快,社会负担过重。增加的国民收入大部分被用作新增人口消耗,影响了生产的积累,难以在教育上更多的投入以用于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缓慢,影响人民的自信和引起人民对本国政府的不满和政治上的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投资不足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使本国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总是处于下风。由于资本的不足和技术上的落后,本国出口只能主要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这意味着过渡开发而导致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往往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3)我国人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4)我国人口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拓展资料: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当今我国人口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一、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人口素质和结构问题日益凸显,与数量问题相互交织,使农村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3%的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59%的育龄妇女、66%的老年人口、70%的少儿人口在农村;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121.7)失衡较城市(116.4)更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亿,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规模庞大并在未来20年内有持续增加趋势,其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亟待加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令人堪忧。另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严重不足,致使全国84%的青年文盲人口和大量出生缺陷人口也都集中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八亿农村人口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力,就不能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解决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关注西部地区的人口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我国人口自身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人口计生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人口计生部门的网络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个集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为一体,贯穿国家、省、地、县、乡、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一个自上而下、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行政管理系统;一个深入农村、联系群众、服务家庭的公共服务系统;一个能够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以群众为主体的群众工作系统和一个覆盖全国、触角灵敏、反馈及时的信息支撑系统。它具有覆盖面广、能够深入村组和家庭、与农民直接互动的鲜明特点,是我国现存完整、正常发挥作用并极具功能拓展潜力的公共服务网络之一。 这一网络不仅在有效控制我国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在参与处理社会公共应急事件(如抗击“非典”)、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实施全国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与健康促进事业(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三大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实施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 (二)人口计生部门参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首先,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开始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工作内容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模式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人口计生部门要在准确把握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针对农村人口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其次,建立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传播与反馈。整合开发并利用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信息资源,促进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积极利用和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信息收集反馈快捷准确、服务优质并能进村入户的特长,及时收集、传递和反馈农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信息,促进政府与群众、非政府组织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积极促进村级思想文化建设,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尚。目前,村级的思想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以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走廊和乡村计划生育群众文艺团体等为依托的农村人口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前农村最具活力的群众性的文化组织,对树立良好的村风乡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扎根群众和基层,进一步丰富人口文化事业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人口文化的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树立社会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命力和持久力。 第四,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网络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优势和动员群众的能力,综合利用现有遍及各个乡村的人口文化宣传阵地,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针对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与经济发展、家庭发展和妇女儿童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农民,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综合能力。 第五,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针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广大农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健康保健知识严重缺乏的状态,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优势,重点在村级积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减少疾病发生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农民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 我们今天启动的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将在川、滇、藏、陕、甘、宁、青、新、贵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其宗旨是高度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预防为中心的人口健康促进机制,这对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进一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以现有人口计生网络为基础,加快建立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精简。强化农村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时间紧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对现有的人口计生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巩固、发展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普惠性的、能够综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将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综合效益大的明智选择。 当前,人口计生部门应与其他部门一道,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村级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如群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乡村文化建设、健康促进和技能培训等),在部委联合的基础上,利用现有人口计生网络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第二,在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权益的保护。 完善有利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政策体系,切实构建综合治理农村人口问题的格局。各地出台的各项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应注意与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衔接,切实保护广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权益。 实施好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加快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制度,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养老问题有保障。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等经费。加大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投入,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计划生育家庭的范围,我们人口计生部门要努力工作,争取投入产出的最佳效益。对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投入是花小钱、办大事、稳民心、保稳定、促发展的效益最佳的投入,它将直接惠及千家万户。

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一、改变观念:鼓励法律意识,强调夫妻双方共同生育子女的理念,尊重夫妻的生育决定,传承社会理念,让社会充分认识夫妻生育子女的重要性;二、提高待遇:优化夫妻生育二孩、三孩时,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职业服务保障等相关待遇;三、完善落实:明确夫妻双方生育子女的法律责任,以及生育二孩、三孩的政策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配套,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快施行有关社会救护政策;四、推动相关社会支持:加大社会福利及政策的地方布局,为夫妻双方生育二孩、三孩提供更多社会支持,包括政府补助、企业财政支持等;五、建立应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和赡养机制体,强化职工子女养老保险机制,为实施生育政策发挥先锋作用;六、宣传加强:对社会开展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生育二孩、三孩计划,以及生育子女的好处,强化其他国家的政策示范作用,为夫妻提供科学的生育建议; 七、优化育儿环境:加强新生儿的校园管理,改善婴幼儿护理条件和环境,加大儿童心理、营养、安全教育的保障,改善夫妻照顾宝宝的便捷性;八、促进社会变革:实施

人口问题的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这一被广泛引用的统计结果过于受20世纪人口爆炸的影响——比例实在是高得令人难以置信。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现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的,出生率是多少,以及历史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普遍认为,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我们可以设想,当时是不会限制人口出生的,且人的寿命都很短,这就导致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到了中世纪,出生率开始长时间地下降。18世纪以后的记录表明,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出生率在持续下降。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科技之光消息,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这个人口应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有61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5.7%。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为什么说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因为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就离不开人口的发展。所以,人口数量是国之本源,是国家战略问题。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老龄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的吗?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3)我国人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4)我国人口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拓展资料: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我国面临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我国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我国资源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国家用语建设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人口:人口(英文:Population)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是一定数量个人的综合,强调规模。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人口问题真的那么严重吗?

看完下来我们就明白了,每年去世那么多人,新生儿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新生儿少了为什么不多生一些呢?如果不是压在年轻人身上那几座大山,谁又不想结婚呢?某些地区的彩礼动不动就是好几十万,又要车房,房子还要写女方的名字。这样一套一下,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有几个负担的起的。就算在家里的帮助下,你结婚了。可是你真的做好了要小孩的准备吗?小孩的奶粉,入学哪里不需要花钱,最后你就只能把小孩交给爸妈带,自己在外面打工养家。这般你又怎会想要去结婚生子呢,生活都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先说坏的方面:如果人口的负增长一直没有停止整个社会都处于了一个相对的低迷的时代,人们开始不着急发展而是舔舐自己的伤口。那我们呢,又会怎么样。首先笔者猜测,我们要负担的税收可能会上调,先拿养老来说。每年发的退休金还不是从纳税人身上出,等中年一代老去,人口的减少会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的困难。我们本来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变得非常尖锐,到未来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加的尖锐,无非就是增加纳税人的税收或者降低养老保险。

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

主要的人口问题是什么

人口过多,财富差异化很大,社会有阶层

如何治理人口问题

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调节,包括战争、疾病等,它属于物种的自我调节,即广义上的生态平衡调节. 二、计划生育.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我节制生育,有计划的生育,是自我控制种群规模的有效手段.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突出点成绩,但是和自然调节不同,由此,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干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育观念引导.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生育观念,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自古既有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更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落后的生产习惯,家族意识等等,造成人口的国度膨胀,必须引导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才能有效遏制人口的无节制增长. 四、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个怪圈跳不出来,很难达到根本治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步入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有很大关系. (欢迎来我的空间做客)

中国建国以来的人口政策,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目前提出、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国建国以来的人口政策,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目前提出以及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1、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转变。3、加强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4、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5、加强宜传教育,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6、计划生育,将人口增长率降至零。据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很长时间,而各种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呈现不断影响人口的发展。我们一直致为2015年第18届全体会议第18届全国全体会议的“次要政策”,中国一直贯彻计划生育,倡导减少,减少儿童儿童人数,以及发布相关强制措施限制人民出生量。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与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与人口构成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2、人口与资源问题。 人口与资源问题最集中地表现为人口与粮食资源的关系上。欲话说,“民以食为天”,人口的增长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增长的粮食资源。3、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几方面

我国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在:(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2)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3)我国资源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4)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5)增加劳动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6)国家用语建设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发展。(7)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8)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9)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什么?

人多地少。人类是没有天敌的动物,要么靠瘟疫天灾要么靠战争要么靠计生,没有第四条路可走,人多地少就意味着贫穷,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得为五斗米折腰受奴役,这是阶级社会希望的,也是平等社会不希望的;是压迫剥削者希望的,也是被压迫被剥削者不希望的;是愚民统治希望的,也是智民管理不希望的。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人口(英文:Population)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是一定数量个人的综合,强调规模。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增长模式的转变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

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人口素质较低。

简述人口过多过少带来的问题,怎么解决人口问题

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是人口控制的成功典范.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并逐步走上了计划生育的道路.故答案为:引起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其措施?

保持情绪稳定,冷静面对。这里并不是说,出现了问题就不能解决暧昧的时候不闻不问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大。 产生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社会压力,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会形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影响未来的发展。沉重的人口负担,加剧了贫困,还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最终会形成“人口增长---社会贫困---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关于人口问题的论文

浅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何谓“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包含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具备以上涉及的所有情况。何谓“城市贫困人口”?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城市贫困人口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主要表现为: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1]。文森特·帕里罗在《当代社会问题》一书中指出,公认的社会问题一般具备四个要素:第一,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第二,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第三,它们持续很长时间;第四,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2](P6-13)。这四个要素可以简单归纳为四点:即对个人或社会的损害;对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持续性;过多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基于上述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理解,以及界定社会问题的四个要素来论述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一、转型期与城市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市贫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60%,城市贫困人口相当普遍。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贫困人口,存在的是与全国农村基本一致的“共同贫困”人口,全国人民都在“共同贫困”的状态下生活着,这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号召,打破了“共同贫困”的局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但随之也产生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城市中贫困人口逐年上升[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展,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调整,这使城市下岗职工迅速增加。在当前社会救济制度和失业保险尚未健全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的失业和下岗人员在再就业之前就已经进入城市贫困人口的行列,同时,一些退休较早和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也极易陷入贫困。除此以外,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农民工,他们往往收入较少、缺乏社会保障,也容易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00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73元人民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则表明,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被低估了,实际数目约4600万人,占总城镇人口的8%,这个比例要高于农村[4]。城市贫困人口的扩大,不仅会导致城市贫困家庭生活困难,而且还会引发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其他相关问题。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损害因贫困造成的后果,不仅对贫困人口本身有害,也对社会有害。首先,对于城市贫困人口自身及其家庭来说,贫困的现实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就业、住房、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商业化的城市社会中,贫困人口的购买力低下,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困难,而且还会导致他们难以平等地享用城市教育、医疗及其他各方面的服务。城市贫困人口在这些方面的落后会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低于非贫困人口,从而间接地导致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下降,同时,也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使他们的下一代仍可能面临贫困的窘境。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贫困人口却无法公平地像非贫困人口一样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贫困人口的一种社会排斥。其次,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也对社会有着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影响社会生产的增长,从而制约社会的供给水平;城市贫困人口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匮乏,消费能力和水平都低下,从而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第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变为市民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而日益增多的城市贫困人口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第三,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多以及贫困程度的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存需求,但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这些人口许多最起码的需求还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还面临社会歧视、子女教育等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心理的不公平感可能会刺激他们发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从而危害社会的安定与团结[3]。三、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某些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文森特·帕里罗在解释“对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这一要素时指出:“所有社会都包括若干个阶层或等级,它们有不同程度的权力和声望……然而更为通常的情况是以经济为基础划分的等级,统治阶层的划分主要是由人们的职业威望及财富累积所决定的。地位较高的人明显地拥有最多的权力和制定社会规程、决定政策以及推进社会活动的影响力。”[2](P7)在我国,情况却有所不同。职业威望及财富累积只能用来决定它们的拥有者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而社会规程、政策等是由国家的政府部门根据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制定的。如果说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触犯了某些权力集团的标准,那么,更多地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给政府管理社会及调动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麻烦,以及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进行收入再分配而引起“富人阶层”的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间接地触犯了“富人阶层”的利益。一方面,城市贫困人口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等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势必要实施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医疗保险等,而用于这些措施的经济支出来源于国家税收,这样,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就间接地触犯到税收对象(有一定收入的人)的利益。从这两方面来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会触犯到社会中某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四、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持续性在我国,虽然贫困问题早已存在,但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主要是制度性贫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形成的一整套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以及退休等社会保障已失去了效用,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逐步的健全中,在这种形势下,城市中原有体制下的获益者成为体制变革的利益受损者。那些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不具有劳动力技能的体力劳动者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没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成为被劳动力市场首先抛弃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或直接步入贫困的行列。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度性的下岗与失业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随之,这部分城市贫困人口会长期存在。此外,随着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贫困人口也逐渐向城市中蔓延。世界银行的Martin Ravallion (2001)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贫困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化速度,结果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快速地向城市移动[5]。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取缔户籍制度和城乡经济融合成为持续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当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选择在城市定居生活之后,如果城市经济增长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城市仍将他们排斥在城市福利政策和公共服务大门之外,这些庞大的边缘化人口就极易演变成脆弱的群体,加大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可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中,城市贫困人口将会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市化的发展而持续地存在。五、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过多解决方案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对策。例如,针对下岗职工的“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针对全国城镇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失业人员的免费再就业培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城市扶贫小额信贷等。虽然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最终消除城市贫困人口,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脱贫”以后不久就又“返贫”,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依然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并演变出更多的城市社会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在我国转型期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城市贫困人口不仅给自身及其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也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市贫困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地触犯到社会中其他一些阶层的利益和准则。不仅如此,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将会随着社会转型的长期性而在我国社会结构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我国针对贫困出台过非常多的解决办法,但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因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植根于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社会背景中。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当今我国人口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

一、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人口素质和结构问题日益凸显,与数量问题相互交织,使农村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3%的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59%的育龄妇女、66%的老年人口、70%的少儿人口在农村;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121.7)失衡较城市(116.4)更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亿,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规模庞大并在未来20年内有持续增加趋势,其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亟待加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令人堪忧。另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严重不足,致使全国84%的青年文盲人口和大量出生缺陷人口也都集中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八亿农村人口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力,就不能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解决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关注西部地区的人口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我国人口自身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人口计生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人口计生部门的网络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个集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为一体,贯穿国家、省、地、县、乡、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一个自上而下、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行政管理系统;一个深入农村、联系群众、服务家庭的公共服务系统;一个能够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以群众为主体的群众工作系统和一个覆盖全国、触角灵敏、反馈及时的信息支撑系统。它具有覆盖面广、能够深入村组和家庭、与农民直接互动的鲜明特点,是我国现存完整、正常发挥作用并极具功能拓展潜力的公共服务网络之一。 这一网络不仅在有效控制我国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在参与处理社会公共应急事件(如抗击“非典”)、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实施全国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与健康促进事业(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三大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实施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 (二)人口计生部门参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首先,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开始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工作内容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模式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人口计生部门要在准确把握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针对农村人口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其次,建立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传播与反馈。整合开发并利用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信息资源,促进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积极利用和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信息收集反馈快捷准确、服务优质并能进村入户的特长,及时收集、传递和反馈农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信息,促进政府与群众、非政府组织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积极促进村级思想文化建设,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尚。目前,村级的思想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以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走廊和乡村计划生育群众文艺团体等为依托的农村人口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前农村最具活力的群众性的文化组织,对树立良好的村风乡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扎根群众和基层,进一步丰富人口文化事业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人口文化的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树立社会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命力和持久力。 第四,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网络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优势和动员群众的能力,综合利用现有遍及各个乡村的人口文化宣传阵地,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针对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与经济发展、家庭发展和妇女儿童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农民,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综合能力。 第五,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针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广大农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健康保健知识严重缺乏的状态,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优势,重点在村级积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减少疾病发生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农民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 我们今天启动的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将在川、滇、藏、陕、甘、宁、青、新、贵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其宗旨是高度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预防为中心的人口健康促进机制,这对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进一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以现有人口计生网络为基础,加快建立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精简。强化农村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时间紧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对现有的人口计生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巩固、发展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普惠性的、能够综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将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综合效益大的明智选择。 当前,人口计生部门应与其他部门一道,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村级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如群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乡村文化建设、健康促进和技能培训等),在部委联合的基础上,利用现有人口计生网络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第二,在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权益的保护。 完善有利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政策体系,切实构建综合治理农村人口问题的格局。各地出台的各项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应注意与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衔接,切实保护广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权益。 实施好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加快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制度,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养老问题有保障。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等经费。加大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投入,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计划生育家庭的范围,我们人口计生部门要努力工作,争取投入产出的最佳效益。对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投入是花小钱、办大事、稳民心、保稳定、促发展的效益最佳的投入,它将直接惠及千家万户。

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ue004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②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③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④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ue004 (3)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育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是什么?(高中地理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问题为什么是全局性问题?

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但能够利用的土地相对有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这也就造成了东多西少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住房紧张。人口素质上: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西方相比普遍较低。历史上:有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造成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建设的起点较低。经济上:有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没能跟得上人口发展的速度,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严重。所以说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认为,当时的人口要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75%。这一被广泛引用的统计结果过于受20世纪人口爆炸的影响——比例实在是高得令人难以置信。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精确的结果,我们必须确定现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的,出生率是多少,以及历史上到底生活过多少人。普遍认为,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我们可以设想,当时是不会限制人口出生的,且人的寿命都很短,这就导致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到了中世纪,出生率开始长时间地下降。18世纪以后的记录表明,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出生率在持续下降。

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一、改变观念:鼓励法律意识,强调夫妻双方共同生育子女的理念,尊重夫妻的生育决定,传承社会理念,让社会充分认识夫妻生育子女的重要性;二、提高待遇:优化夫妻生育二孩、三孩时,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障、职业服务保障等相关待遇;三、完善落实:明确夫妻双方生育子女的法律责任,以及生育二孩、三孩的政策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配套,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快施行有关社会救护政策;四、推动相关社会支持:加大社会福利及政策的地方布局,为夫妻双方生育二孩、三孩提供更多社会支持,包括政府补助、企业财政支持等;五、建立应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和赡养机制体,强化职工子女养老保险机制,为实施生育政策发挥先锋作用;六、宣传加强:对社会开展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生育二孩、三孩计划,以及生育子女的好处,强化其他国家的政策示范作用,为夫妻提供科学的生育建议;七、优化育儿环境:加强新生儿的校园管理,改善婴幼儿护理条件和环境,加大儿童心理、营养、安全教育的保障,改善夫妻照顾宝宝的便捷性;八、促进社会变革:实施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1、人口与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与人口构成了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口与资源问题。 人口与资源问题最集中地表现为人口与粮食资源的关系上。欲话说,“民以食为天”,人口的增长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增长的粮食资源。在粮食资源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尤为突出。 3、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我国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在:(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2)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3)我国资源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4)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5)增加劳动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突出。(6)国家用语建设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发展。(7)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8)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9)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为什么说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因为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就离不开人口的发展。所以,人口数量是国之本源,是国家战略问题。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人口数量问题,主要由非均衡生育(多子化和少子化)以及人口迁移造成,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和调控迁移来解决。人口问题涉及“地球村”每个成员,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使人们对美国式发展道路产生了质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现人口负增长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这些意味着,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人口问题实质表现:1、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2、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年龄(多子化、少子高龄化)、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和收入(基尼系数高、中产塌陷)结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只有通过均衡生育(发达国家2.17胎,发展中国家2.3胎)来解决。人口性别结构问题,只有通过限制堕胎来解决。人口收入结构问题,原因较复杂,但最终都只有通过壮大中产阶层,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解决。3、人口分布问题主要包括大城市病、高密度连绵城市群的环境污染问题、大片乡村缺少就近(200公里内)特大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难题、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及高密度大流量的人口迁移等问题。人口分布问题,主要是通过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来解决。

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与对策?

是啊,也不知道是谁的责任。

人口问题的影响有哪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人口下降的挑战。人口下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以及移民等多种因素。而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探讨人口下降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对未来带来的挑战。一、社会影响1. 老龄化现象的加剧,社会保障压力增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人口下降的情况下,年轻劳动力的数量不足,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负担会越来越重。这将导致养老金短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进而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子女缺乏照顾和关爱人口下降也会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子女数量减少,家庭中长辈的照顾和关爱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年人可能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和照顾,需要依靠社会福利机构和政府的支持。3. 婚姻和家庭观念发生变化,家庭生育率降低人口下降也会对婚姻和家庭观念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这使得许多人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和个人发展,而较少考虑家庭和生育问题。这使得家庭生育率下降,从而加速了人口下降的趋势。二、经济影响1. 劳动力缺乏,影响生产和经济增长在人口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减少,企业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生产和经济增长。由于劳动力的减少,企业不得不面临人才短缺和工资上涨的压力,这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2. 市场需求下降,影响消费和投资人口下降还会导致市场需求的下降,这对消费和投资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消费者数量减少,市场需求减弱,进而导致企业销售下降和生产减少。这会导致公司利润下降,投资减少,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3. 社会福利和医疗支出增加,经济负担加重,在人口下降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和医疗支出的压力会不断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需要提供养老金、医疗保健等服务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会导致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大,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和表现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和表现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如下: 1、社会问题: 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 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 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2、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 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 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 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3、老龄问题: 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0-14岁人口 2.22亿,占16.60%”,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这个数据,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较,下降了6.3%。“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北大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说:“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六普”数据彻底颠覆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总和生育率为1.8的说法。“现在从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总和生育率1.4-1.5之间。”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我国长期处于超低生育率的状况下,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 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等背景下,因此又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穆光宗说,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来自民政部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随着“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未富先老”等人口结构问题的涌现,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也越来越沉重。8月26日,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中国“多老”、“少子”的现状,认为“单独二胎”等微调政策不足以扭转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趋势。 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在第22个“世界人口日”,有两条新闻形成鲜明对比: 一是常住人口达1.043亿的第一人口大省广东正在向国家提出“单独可生二胎”试点的申请;二是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 问题二: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1.紫菜 除了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 B1及B2,最重要的就是它蕴含丰富的纤维素及矿物质, 可以帮助排走身体内之废物及积聚的水分。 2.芝麻 它的“亚麻仁油酸”可以去除附在血管内的胆固醇,令新陈代谢更好,减肥就轻松得多。 3.香蕉 虽然卡路里很高,但脂肪却很低,而且含有丰富的钾,又饱肚又低脂, 可减少脂肪积聚,是减肥时候的理想食品。 4.苹果 苹果含独有的苹果酸,可以加速代谢,减少下身的脂肪, 而且它含的钙量比其它水果丰富,可减少令人下身水肿的盐分。 5.红豆 红豆所含的石碱酸成分可以增加大肠的蠕动,促进排尿及减少便秘,从而清除脂肪。 6.木瓜 它有独特的蛋白分解酵素,可以清除因吃肉类而积聚在下身的脂肪, 而且木瓜肉所含的果胶更是优良的洗肠剂,可减少废物在身体积聚。 7.西瓜 它是生果中的利尿专家,多吃可减少留在身体中的多余水分, 而且本身的糖分也不多,多吃也不会致肥。 8.蛋 蛋内的维他命B2有助去除脂肪,除此之外, 它蕴含的烟碱酸及维他命B1可以去除身体的肥肉。 9.西柚 大家早早便知西柚卡路里极低,多吃也不会肥, 但原来它亦含丰富的钾质,有助减少身体的脂肪和水分积聚。 10.Xm 完全不含脂肪又美味,说到底也是减肥必食之物, 原来它的丰富植物纤维更可以使下身的淋巴畅通,防止腿部肿胀。 11.菠菜 因为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就可以令距离心脏最远的一双腿, 都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平衡新陈代谢,排毒瘦身的效果。 12.西芹 西芹一方面含有大量的钙质,可以补“脚骨力”, 另一方面亦含有钾,可减少身体的水分积聚。 13.花生 含有极丰富的维他命B2和烟碱酸,一方面带来优质蛋白质, 长肉不长脂,其次亦可以消除身体脂肪肥肉。 14.奇异果 除了维他命C是它的强项外,原来其纤维亦十分丰富, 可以增加分解脂肪的速度,避免积聚过多的脂肪。 15.西红柿 吃新鲜的西红柿可以利尿及去除腿部疲惫,减少水肿的问题, 如果是生吃的话,效果就更好。 问题三: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人口问题的实质和表现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如下: 1、社会问题: 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 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 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2、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 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 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 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 3、老龄问题: 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问题四: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与什么不相适应 应该是资源跟消耗不适应 问题五:为什么说人口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都与我国 的人口国情直接相关 ②没有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整体 提高,难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 面进步 问题六: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发展问题。 不管这些问题开始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它们都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影响。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须解决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阻碍进步的因素。

人口问题

所有的经济和发展问题,本质上都是人口问题。人,是所有一切事务的主体。如果没有人了,也就谈不上经济和发展了。 还是以前边这个例子举例。假设一个社会上最开始有100人,过了5年后,变成了90人,再过5年后,变成了80人,以此类推,则这个社会会发生啥? 可能比发生中等收入陷阱,还要糟糕。因为随着人口不断减少,这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会不断降低。 在市场经济中,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活于世,会不断生产东西,也会不断消费东西。由于市场经济的分工问题,每个市场个体在生产东西后,会卖给别人去消费,而别人生产的东西,再卖给这个人去消费。 市场经济就是这么转动起来的。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在不断减少,则这个社会的生产者在不断减少,消费者也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只会不断趋于沉寂和死亡,而不会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有钱人在看到这种情况后,也会用脚投票,离开这个社会。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你没有项目可投,或者投资的项目所生产的商品,经常卖不出去,导致赔本。另一方面则招不到足够的劳动力来帮你进行生产,用工成本越来越贵,还无法进行有效生产。 因此,这个社会最后只会趋于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促进生育,保持人口可持续增长,是宏观层面的一个逻辑必然。 那么,如何促进生育呢? 在无法快速增加生育收益的情况下,只能减少生育成本。 最近出台的教培行业一刀切整顿,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家长的养育成本。比如,我们家孩子原先报的线上英语课,已经被取消了,教培机构把钱都给我们退了回来。 双减和教师轮岗制度,本质上也是如此,即不允许家长在选拔教育阶段搞内卷,并在不断内卷的情况下,搞教育军备竞赛,增加整体性的养育成本。 讲到这儿插一句。在选拔教育阶段搞内卷,从整体来讲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选拔教育阶段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学生之间搞题海战术,不会提升国家层面的整体科研水平。所以,选拔阶段如果实行过度教育,当超过一定程度后,对于超过的部分,从整体来讲是一种资源浪费。 而在实行教师轮岗制度后,则把家长们择校的焦虑,也给尽量砍掉了。 如果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质量,则家长们仍然会出现择校竞赛。有些没去上好学校的家长,则又会开始偷偷摸摸找课外培训,增加养育成本。而且,庞大的市场需求,会让教培行业很快复燃。 所以,实行教师在不同学校的轮岗制度后,在同一片区域的家长们,基本就不用过度焦虑了。反正不管你在哪个学校,老师基本都是差不多的。 除了降低养育成本外,还可能会降低婚恋成本。比如,以前曝出新闻,说有些地方不允许收过高的彩礼。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婚恋成本。当然,这些措施还只是零星新闻,但我觉得大方向可能会朝着这个方面演进。 除了降低养育成本和婚恋成本以外,还可能会降低住房成本。 当然,应该不会搞商品房的一刀切降价,这个上面聊过,不现实。但是,公租房和廉租房可能会逐渐推展开来。对于年轻夫妇来讲,只要收入没有超过一定范围,就可以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住这些房屋。而且,只要收入一直没超过这个范围,就可以在这些房屋中住一辈子。 如果住房成本降了下来,婚恋成本中的最大部分,就被降了下来。加上片区内学校老师轮岗制度,以后生了孩子在哪个学校上学,差别都不大,则对于年轻夫妇来讲的婚恋、养育压力,都会变得非常小。 同时,如果打掉了住房成本,整个社会的消费潜力,将会被极大的散发出来。 有朋友可能感到疑惑,即如何判断夫妇两人的收入呢? 国家层面在两三年前实施了个人收入申报制度,通过这项制度,基本可以大致判断夫妇两人的收入水平。虽然有些完全线下的现金收入,不一定能被统计在内,但是这项制度基本已经可以做到相对准确的精准定位。 所以,有些政策在当时看来,可能有些不知所以然,但也许是整个大政策的一个环节。 减少成本后,下一步可能是增加生育收益。虽然目前还没看到具体措施,但我觉得该来的都会来。 另外一个方面是,解决女性因为生育问题所遭遇到的职场歧视。虽然目前还没看到具体措施,但我觉得按照目前政策出台的超级坚定力度,该来的也会来。 生育成本降低,生育收益增加,会开始逐渐激发生育潜力。总而言之,源源不断的优秀中华儿女,才是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会损害一些既有行业和群体的利益,导致过程会比较痛苦的。但走过这个阶段后,会浴火重生。

当前全球主要人口问题有哪些

目前,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穷国与富国发展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生活水平、包括健康和教育等在内的人口素质的差距不断扩大,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极为不利。人口问题指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口增长应保持在适当比例内。世界人口递增的时间越来越短。工业革命时期1800年到1839年,世界人口由10亿增加到20亿,到1960年为30亿,1975年为40亿,1987年7月为50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比重由50年代的66。8%上升到80年代的74。9%。至200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61亿,其中85%的增加大多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中国存在哪些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我国资源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国家用语建设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据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很长时间,而各种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呈现不断影响人口的发展。我们一直致为2015年第18届全体会议第18届全国全体会议的“次要政策”,中国一直贯彻计划生育,倡导减少,减少儿童儿童人数,以及发布相关强制措施限制人民出生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以前的政策和漫长的历史概念的影响,许多女性的出生地已经慢慢变化,很多家庭都选择成为一个“活家庭”或“鼎义”。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有哪些?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有:(1)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社会和个人财富,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矛盾。(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的发展。(3)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坚定不移地推进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规模决定了要合理控制人口的总体数量。(4)加强人口法制建设。要做好人口工作,必须制定相关的人口法律,做到依法控制人口数量,依法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

人口问题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众多,而中国未来最大的危机将是新生儿越来越少。人口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但由于人口问题是慢性问题,所以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人口问题的重要性。甚至,限制生育政策还把中国人口众多这个优势当作劣势来消减。人口问题的危害有: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对其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二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三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虽然没有理由把人口数量增长完全等同于生产活动扩大的原因,但人口数量增长应该说是生产活动增加的推动力之一。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什么是人口问题?

口问题是影响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是指人口发展的过程、规模、速度、质量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生不相适应的问题。我国现实的人口问题表现在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生存等方面。

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如何,该如何解决?

看完下来我们就明白了,每年去世那么多人,新生儿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新生儿少了为什么不多生一些呢?如果不是压在年轻人身上那几座大山,谁又不想结婚呢?某些地区的彩礼动不动就是好几十万,又要车房,房子还要写女方的名字。这样一套一下,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有几个负担的起的。就算在家里的帮助下,你结婚了。可是你真的做好了要小孩的准备吗?小孩的奶粉,入学哪里不需要花钱,最后你就只能把小孩交给爸妈带,自己在外面打工养家。这般你又怎会想要去结婚生子呢,生活都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先说坏的方面:如果人口的负增长一直没有停止整个社会都处于了一个相对的低迷的时代,人们开始不着急发展而是舔舐自己的伤口。那我们呢,又会怎么样。首先笔者猜测,我们要负担的税收可能会上调,先拿养老来说。每年发的退休金还不是从纳税人身上出,等中年一代老去,人口的减少会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的困难。我们本来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变得非常尖锐,到未来这个问题只会变得更加的尖锐,无非就是增加纳税人的税收或者降低养老保险。

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特征有那些

人口总量达,分布不均

我国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我国人口问题 主要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低。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我国资源有的绝对量大,但人均相对量小劳动力过剩,劳动就业问题相当严重。国家用语建设的资金积累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学龄人口比重大,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从而影响教育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人口:人口(英文:Population)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是一定数量个人的综合,强调规模。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及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人口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

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人口问题的表现: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受沉重压力,影响积累与生产力发展。2、人口年龄构成较轻,劳动就业压力大;人口老化现象逐渐出现。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城市人口压力沉重。4、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与四化建设不相适应;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问题是什么问题?

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

人口问题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人口质量问题。1、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人口问题论文(2)

  人口问题论文篇2   浅析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与应对路径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负增长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有别于中国各民族的特点,即在社会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条件下,人口总量出现自然负增长,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1]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延边朝鲜族女性生育水平不高,导致出生率低下   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计生委的数据显示,延边州1996年全州朝鲜族总人口有854510人,当年出生人数有4340人,而死亡人数竟然高达5253人,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逐步走上了负增长的时代。延边朝鲜族出生率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受到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朝鲜族女性对于经济地位的追求比较高,加之,部分朝鲜族育龄女性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感觉难以承担新生儿出生后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而政府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又不完善,得到的政府补助金额又比较少,因而对于生育的欲望并不高。(2)由于近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朝鲜族青年逐步流入了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或者韩国日本等国外地区打工,使得适龄的男女青年为追求经济基础的增加,将生儿育女这件事暂时予以搁置。   2、延边朝鲜族人民受饮食习惯因素的影响,导致死亡率较高   有待于改善的饮食文化习惯,对朝鲜族人口死亡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延边朝鲜族人民的饮食习惯深受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尤其部分居民喜欢过量食用含糖量和辛辣类的食物,长期实用含糖量较高以及辛辣类食物的话,会造成身体内某些元素的失衡,更甚至会引起糖尿病和痛风等病症,使得患这些病症的人们走向死亡的概率较其他人大大增加。(2)延边朝鲜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民族,酒文化在朝鲜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有些朝鲜族人们饮酒量特别的大,饮酒之后还时常不能及时的喝水,更甚至,有的人会有长期酗酒的恶习,尤其是朝鲜族男青年及部分老年男性居多。众所周知,过量饮酒容易引起肝脏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过量饮酒之人的身体健康,并对其生命安全也构成极大的挑战。   3、延边朝鲜族青年流失过于严重,尤其育龄女性流失的比较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朝鲜族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日趋的强烈,使得越来越多的朝鲜族青壮年背井离乡走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这使得朝鲜族人口流失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许多延边乡镇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或者独自一人、或者夫妻共同进入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内地以及沿海城市打工,并且长期的留在打工的城市,更有甚者,已经在当地买房或者早已产生留在打工城市的观念,只是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暂时还没有决定。而近些年以来,由于受到人口负增长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延边州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使得在吸引人才以及劳动力迁入方面的吸引力十分有限。由此,导致延边州的人口的迁入率和迁出率严重失衡。(2)延边朝鲜族人们的文化环境与朝鲜半岛尤其是与韩国的文化相似。使得在国外打工的朝鲜族人口中绝大多数选择在韩国,极少数在日本,然而,国外打工的朝鲜族人中,这其中诸多朝鲜族未婚女性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的韩国日本,难免会产生留在当地生活的强烈愿望,导致朝鲜族女性的对外通婚率比较高,其中,由于同一文化的渊源,朝鲜族未婚女性远嫁韩国男性的居多。   二、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引发的系列社会负面效应   1、朝鲜族人口总数不断减少,不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延边朝鲜族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即死亡人口多于出生人口,”[2]尤其是处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周边落后的乡镇农村地区,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这些地区原本就不多的人口变成了零星数十人,甚至出现了农村孤寡老人留守为主,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的情况。而少数民族人口作为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践行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决定性力量,其数量的大量减少,对于维护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然是不利的。   2、朝鲜族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延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些年,由于延边朝鲜族人口的负增长问题以及人口外流加剧,使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劳动力相对缺乏,根据1999―2008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2008年吉林省和延边州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分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均GDP增速长期落后于吉林省人均GDP增速,可见,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严重制约了延边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朝鲜族女性人口的减少,导致部分朝鲜族男性婚姻问题突出,影响延边地区社会的稳定   “朝鲜族总人口的减少和大移动,引发了朝鲜族的许多社会问题,并给朝鲜族社会带来了被解体的阴影。”[1]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延边朝鲜族女性人口不断的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内地以及国外进行打工,以及与国外保持的较高的国际通婚率尤其是韩国,使得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朝鲜族乡村男性在寻找适龄朝鲜族女性通婚的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然而,不能成功找到朝鲜族女性并通婚的男性,有些人往往抱着对社会和他人不满的态度,无所事事的走上了社会,并且可能为了发泄不满的情绪,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对于延边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十分不利的。   4、朝鲜族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升,养老负担日益加重   从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快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由于长期的人口负增长,延边朝鲜族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幅度的高于同期整个延边州以及同期全国的水平。比如“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3.26%,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14.84%;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87%,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9.84%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延边朝鲜族人口中老年人口占的比例逐渐上升,随着出生率的持续性负增长,青壮年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使得一对年轻的夫妇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逐步增加,有的年轻夫妇需要扶养三到四个老年人,更甚者需要赡养四个以上的老年人,严重加大了朝鲜族年轻人的养老负担。   5、朝鲜族新生儿出生率比例降低,制约民族教育的发展   延边朝鲜族教育规模在逐步萎缩,其中中小学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朝鲜族学龄前 儿童 数量降低严重。依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分析,第四、五次人口普查中延边朝鲜族学龄前儿童(7岁以上儿童)在1990.7.1―2000.11.1这十年期间,平均变化幅度在-50%―-80%之间,使得朝鲜族中小学的运营成为问题,阻碍聚居民族教育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新生儿出生率的持续性减少,使得学龄前入学的朝鲜族儿童的比例持续性走低,使得延边周边的部分乡镇农村朝鲜族中小学校开始走合并的道路,使得原本不必要走向寄宿制的学生不得已选择在学校住宿,使得日常的学生费用开支也无形的增加,这无意间增加了朝鲜族家长的教育开支,使得教育负担日益加重,反过来,正是由于教育成本的加大与经济收入的有限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许多朝鲜族女性生育的欲望大大降低,如此又无形间助长了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长此以往,在某种形式上,便形成了一种教育负担加重与人口负增长之间的不良性循环。   三、解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负增长所引发问题的法律路径   1、积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充分行使自治权,实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与人口增长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积极制定有利于增加人口及平衡性别的 政策法规 ,选出人口发展问题最严重的2-3个县市,进行率先试点。加快修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尽快将朝鲜族人口发展战略及政策纳入进去,切实提高朝鲜族人们人口发展危机意识。贯彻落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58条规定“积极开展人口研究”,尽快建立并完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发展问题研究委员会。制定人口发展的相关单行条例 尽快的制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增长条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口性别平衡条例》等。   2、制定“人才强州”战略,积极吸引外来劳动力,为延边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注入活力   延边州自治机关应当根据近年来劳动力日益不足,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流失现象,结合本地方实际,充分制定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州内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发挥自治权优势通过单行条例的形式,制定有关措施广泛吸引外来人才入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并且在工资、医疗、住房以及户口等方面给予外来人才更多的福利性政策及物质保障。由此,不断增加延边州的劳动力总量以及数量。利用图们江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及法律政策的变通规定,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为朝鲜族人口发展问题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   3、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朝鲜族女性数量,大力宣传新的婚育观念   自治州自治机关应当尽快成立人口迁移监督委员会(可以由公安局、民政局及卫计委等部门联合组成),隶属于延边州人民政府,积极监督朝鲜族女性流失问题,尤其是朝鲜族女性 出国 打工及国际通婚问题。以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大力鼓励朝鲜族女性多生育孩子,大力倡导其他民族女性与朝鲜族男性通婚,以解决朝鲜族婚龄男青年的婚姻问题,实现朝鲜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切实提高延边朝鲜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延边地区的有效实施。   4、有效提高养老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机制   自治州民政部门,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并制定有关宣传及提高养老关注度的政策,如多组织一些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公益性活动,倡议有关成功企业成立延边朝鲜族老年人口关爱协会等民间组织、自治州政府出资,民间融资,广泛建立朝鲜族老年人口服务保障机构。还可以在延边州主流媒体上进行必要的宣传,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朝鲜族老年人的关注度和关爱度。与此同时,广泛进行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自治州自治机关也应当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支持力度,尤其需要增强对改善城市和农村孤寡老人的财政支持力度。   5、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权,切实推动朝鲜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自治州自治机关应当根据《宪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原则和精神,将制定促进鼓励朝鲜族人口增长的相关条例与制定促进支持朝鲜族教育事业的相关规定相结合,使得促进人口增长和教育发展有机结合,所以,应当尽快结合朝鲜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尽快制定《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促进条例》,加大对朝鲜族教育投入,积极提倡鼓励其他民族学生进入朝鲜族学校学习,妥善保护朝鲜族民俗及语言文字,建立并完善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体系,推动延边朝鲜族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注 释】   [1]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   [2] 朴美兰.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 传统文化 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以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中的朝鲜族文化体系为中心[D].中央民族大学,2006. 猜你喜欢: 1. 人口问题论文 2. 浅析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3. 新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 4.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出路 5. 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口信息管理及应用探析论文

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太少,所以国家提倡二孩政策,鼓励生三孩。

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人口众多,基数大。

有关贫困地区与人口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 1.贫困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随着我国扶贫力度的加大和贫困地区广大班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到本世纪末能基本解决这部份正常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修正问题在于还有一部份需要社会保障的残人和受灾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能脱贫的人口。一些资料显示,这部份人估计总共有2200万左右。另外,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镇亦出现一个贫困阶层。按1995年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这部份人口在2000万左右。综合起来考察,则全国城乡的贫困人口数量有7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基数很大。 我国贫困人口问题不仅表现在基数大,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速度快,又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2.贫困人口素质差,文盲率较高。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 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于人口问题的地理小论文1400字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整理了关于人口问题的地理小论文1400字,欢迎阅读。   针对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素质低;地区分布和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市化病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1.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   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7.2亿,1982年为10.3亿,1990年达11.6亿,1996年达12.24亿。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现已接近14亿,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数。   2.人口分布和发展不平衡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分布疏密不均。以腾冲—漠河一线为人口分界线,呈现出以下不平衡的特点: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另外,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二、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了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了以下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人均资源日益减少   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如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9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江河径流量人均仅有245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3.5%,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都很低。   2、 人口流动和迁移频繁。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别较大,西部、中部的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涌入。中西部的农村出现了十室九空、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留守农村的现象,根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近亿人。而与此同时,城市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已经不堪重负。超过千万的城市已有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和广州,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超过百万的城市已有51个。   3、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城市病”日益普遍和突出。农村因为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加上公共卫生设施的极其不健全,污染问题同样也日益严重。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1、坚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控制人口总量,才能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2、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深入持久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化解人口迁移、解决城市病、增强农村人口承载力的根本途径。

从生态学原理分析我国现存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利用种群生态学的种群增长模型进行解释一幕了然

根据生态学原理分析中国人口问题

赚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