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

阅读 / 问答 / 标签

生土建筑的分类与工序

生土建筑按材料、结构和建造工艺区分,有黄土窑洞、或草泥垛墙建筑和各种“掩土建筑“,以及夯土的大体积构筑物。按营建方式和使用功能区分,则有窑洞民居、其他生土建筑民居和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公用建筑(如城垣、粮仓、堤坝等)。生土建筑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它又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古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各类生土建筑都有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需要改进。 生土建筑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先把生土做成砖,再用这种砖来砌墙。做砖的方法有碾压、和泥等多种,在水稻田比较多的地方,做砖多采用碾压的方式。其工序是选一块较平整、离村湾不远的稻田,收了稻之后,不等田里的土太干,就用牛拉上打场用的石磙,在田里把表面的一层土碾结,这道工序用的时间校长,据说要碾到一块砖上有7个牛的脚印,才算碾好了。碾好后,趁土还没有干,就用铁锹在土上切出—条条的缝,再用—种专用的锹,前面个人用力拉,后面一个人掌着专用的锹,把土撮成一块块的砖。和泥的方式也有几种,一种是把适合做土砖的土浇上水,把牛赶到浇了水的土里,活成泥巴,再把泥巴放进专用的木架里,做成一块块的土砖。砌墙的时候,砖和砖之间的粘合,也是用泥巴。用生土做成的墙,年数多了后,这种墙就是很好的肥料,勤劳的人家,过一些年,就把屋里的老墙换一遍,把换下来的墙送到田里去,这也是积肥的一种方式。

生土建筑的历史

生土建筑是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佐证与瑰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遗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生土建筑发源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该地区干燥少雨,丰富的黄土层成为华夏文明初期的天然建筑材料。生土建筑结构体系大概经历了掩土结构体系(穴居、窑洞)、夯土结构体系及土坯结构体系三个阶段。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建造了各种生土建筑,距今7 000年前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时期,已有圆形、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址。大约4000年前人类初步掌握的夯土技术,最具有特征的便是夯土建造的村社与城墙。土坯结构的出现,使生土建筑在保留人类与自然依恋关系与形式美感方面均达到很高的水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生土建筑有形史料,大都保留在黄土高原西北方向的地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砖代替土坯、土夯墙体,使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走向消亡。然而,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个曾经被工业文明遗忘的人类瑰宝又一次引起有识之士关注。作为人类最早的建筑方式之一,生土建筑很多地方的古文化遗址中,都有其文物遗留,像古长城的遗址、墓葬以及故城遣址等,都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痕迹。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中国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乡村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窑洞及其他生土建筑中。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的不同,各地区的生土建筑在施工技术和建筑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这已经成为各国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福建省永定地区的多层土楼,堪称世界建筑的一个奇迹。

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它用生土建筑而成,福建土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的特点 A.气候寒冷 多大风天气

D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用生土建筑而成”可见该地土质黏重,降水较多。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的第四届委员会

成立时间:1989年10月挂靠单位:兰州节地节能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所成立地点:兰州顾 问:李景昭 吴良镛 金瓯卜 陈占祥 宋春华 郑坤生 徐正忠名誉会长:王道义会 长:任震英副 会 长:陈启高 侯继尧 袁肇义 毛朝屏名誉秘书长:王胜利秘 书 长:柴应龙副秘书长:宋海亮 任致远 王 琈常务理事:丁庆云 王 琈 毛朝屏 邓其生 左国保 平德仁 丘权润 任震英 任致远 邹宪荣 陈启高宋海亮 肖克敬 阿 金 孟伯庭 郑 忱 金祖贻 范中耀 侯继尧 祝 捷 荆其敏 柴应龙贾坤南 袁肇义 徐永凯 董学奎 渠箴亮 潘元通 霍富国理 事: 丁庆云 马世俊 于建生 王 琈 王国桢 王景云 王道澄 王文秀 邓延复 邓其生 毛朝屏左国保 平德仁 丘权润 左国保 冯 珂 兰天夫 任震英 任振方 任致远 任 侠 乔 征朱千祥 许世勋 孙继忠 芝效林 刘纯翰 阿 金 宋春旺 宋海亮 陆 涛 张为民 林 京林 肖 祝 捷 荆其敏 荆 山 胡振瀛 侯继尧 侯 福 南映景 娄文画 赵 健 贾坤南贾万新 钱福元 柴应龙 柴世仁 郭士凯 袁肇义 徐思淑 徐达权 徐永凯 夏 云 聂碧华李连生 李世贵 陈启高 陈永成 陈维东 吴鸿庆 吴树华 杨志威 邹宪荣 邹增达 肖克敬汪德果 何绍卿 郑 忱 郑明福 孟伯庭 金祖贻 张驭寰 张乃昕 张学民 张正康 张春生张尚义 张兴忠 张 武 秦玉乾 敖运安 曹 凯 谢汉涛 黄汉伟 景子龙 董学奎 童林旭葛少禹 温永玲 曾绍奎 渠箴亮 蒋崇佐 蔡光柏 蔡生宝 潘元通 霍富国 樊双强

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的学会简介

中国建筑学会在1955年以国家会员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建筑师协会;1989年又以国家会员的身份加入了亚洲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学会设有个人会员(包括会员、资深会员、名誉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和团体会员。目前,学会拥有个人会员近万人,团体会员单位300多个。中国建筑学会委托各直属分会和地方学会发展会员,并实行属地管理。中国建筑学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在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是执行机构。中国建筑学会目前设置有八个工作委员会,分别是:组织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教育与职业实践工作委员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编辑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财务工作委员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设有二十一个专业分会,名称分别为:建筑师分会、建筑施工分会、小城镇建筑分会、抗震防灾分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建筑史学分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生土建筑分会、建筑经济分会、室内设计分会、工程勘察分会、建筑结构分会、建筑材料分会、地基基础分会、建筑电气分会、暖通空调分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体育建筑分会、给水排水研究分会、工业建筑分会。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立有建筑学会或土木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与省级学会属于业务指导关系。 中国建筑学会的办事机构为学会秘书处,工作部门有:综合部、学术部、国际部、会员部、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建筑学报》编辑部、《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建筑知识》编辑部。

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的学会历史

1980年在兰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成立会议,任震英任主任委员;1981年6月在延安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1次学术讨论会,五十多人参加,提供了27份调查报告、专题论文和探讨性文章;1982年9月在巩县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2次学术讨论会,七十多人参加,提供了 53份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甘肃和宁夏印制了论文专集,甘肃、河南、陕西、宁夏、福建、山西等省区还为大会提供了50幅展品版面;1983年4月在兰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协调会议,37人参加,传达陈云同志关于“把窑洞搞好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有关会议精神;1984年10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3次学术讨论会,79人参加,提供了32份专题报告和学术论文,还有七百多张幻灯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会议提供了一部《中国窑洞》电视录像片;1985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生土建筑学术会议,174人参加,编辑了70篇论文的“论文选集”,其中中国学者的论文38篇;1986年12月在福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科研协调会议,五十多人参加,会议部署了下一阶段的窑洞及生土建筑调研工作;1989年10在兰州召开了窑洞及生土建筑第4次学术研讨会,78人参加,以茶谷正阳先生为首的11名日本学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章程》和全体代表的倡议书;从1981—1989年,仅以青木志郎先生为首的日本中国窑洞考察团曾先后7次来华考察访问,美国吉迪思·戈兰尼先生也曾先后5次来华进行窑洞建筑的研究,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还专门派出研究生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习窑洞建筑;1986年9月,日本建筑学会邀请任震英先生赴东京参加日本建筑学会成立100周年庆典及生土建筑学术交流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说;1990年10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侯继尧先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第6届“土坯90”生土建筑国际保护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了《生土·文化·建筑》为题的论文;1992年9月,中国建筑学会与日本建筑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中日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由侯继尧和任侠两位先生参加了会议,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论文都编入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7月窑洞及生土建筑分会正式更名为生土建筑分会,任震英任理事长;1995年9月分会副理事长侯继尧出席了在法国召开的第6届地下空间与城市设计国际会议,并担任了分会会场主席,在会议上宣读了《中国窑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与开发》论文,并播放了《中国窑洞民居》电视专题片。1996年3月荆其敏先生编写的《生态家屋——世界传统民居》一书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荣获天津市优秀图书二等奖;1999年4月由杨志威和王文焰合作研究的“八五”科研课题《黄土窑洞防水技术研究总结报告》通过了部级专家鉴定;1999年7月分会委托兰州铁道学院工程结构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以甘肃省技术标准颁发的《甘肃省黄土窑洞设计与施工规章》(试行),结束了黄土窑洞建筑没有规范可循的历史;1999年9月分会在西安举办了第8届国际城市地下空间与生土建筑学术研讨会,一百多人参加,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同时出版了会议专题论文集,会议期间,由侯继尧和王军编著的《中国窑洞》一书签名、赠书、售书,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会议还举办了《中国黄土高原风情与聚居环境》摄影展、《延安枣园村窑居环境及住居模式》研究成果图片展和《清代窑居村落—-山西省汾西县师家沟窑村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的毕业设计作品展等;2000年9月在兰州召开了分会第5届代表大会暨2000年学术年会,二百多人参加,产生了第5届理事会,举办了以《生土建筑与生态环境》为中心论题的2000年学术交流会,征集32篇学术论文和专题报告,大会总结了20年来生土建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未来生土建筑研究的发展方向:“以研究生态、生土建筑的建筑形态、深层结构、文化内涵,从传统生土建筑环境中发掘可构成新建筑的‘基因",为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建筑体系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为改革、创新生土建筑、节约土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的科研项目《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模式研究》于2001年5月通过验收,并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建筑学会周若祁、分会王军等完成,由该项目建造的新5代窑居“枣园新村”已在陕北广泛推广;2001年6月分会副理事长王军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主讲《黄土高原窑洞民居》;2001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现场直播陕西米脂县刘家峁姜家大院窑洞庄园,由分会副理事长侯继尧介绍中国传统窑洞民居;2001年8月香港吴恩融等4人同分会王军赴陕北、榆林、延安、淳化等地考察山地窑居和地下四合院窑居,并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签订联合研究“山地窑洞人居环境”的课题;2001年10月分会组织以分会理事长李祥源为首的专家一行,赴陇东、陕北及晋西北地区进行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与生土建筑的未来》为专题的考察调研活动,经过这次调研活动,分会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政府联合,拟建“甘肃庆阳西峰生态窑居示范区”,并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甘肃工业大学搞纵向科研合作,将此示范区的规划设计纳入“黄土高原沟壑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总课题,该项目并列入《建设部2003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分会和兰州市建委承办的“生土建筑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5月在兰州召开,八十多人参加,学术交流内容从整体上反映了建筑界在生土建筑及生态环境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探索理念,全方位地揭示了生土建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也反映了生土建筑工作者和新一代的青年建筑师对生土建筑的再认识、再创作和环保的责任感,标志着我国的生土建筑科研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9月分会学术年会暨福建土楼建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召开,八十多人参加。

生土建筑的局限与瓶颈

由于生土材料的抗弯、抗剪、抗折强度很低,致使生土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中国又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绝大部分地区地震活动还相当强烈。历次地震后的宏观调查表明,生土建筑震害普遍十分严重,但也有一些生土建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地震摇撼,依然完好无损。这就说明,生土结构只要设计合理,构造措施得当,也能满足抗震要求。

生土建筑优点

生成建筑优点,嗯他这三种建筑优点他是呃他做的时候啊,房屋框架比较结实,嗯,没有裂缝,然后质量特别好,质量过关。

生土建筑的分类与工序?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生土建筑的分类与工序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生土建筑按材料、结构和建造工艺区分,有黄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墙或草泥垛墙建筑和各种“掩土建筑”,以及夯土的大体积构筑物。按营建方式和使用功能区分,则有窑洞民居、其他生土建筑民居和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公用建筑(如城垣、粮仓、堤坝等)。生土建筑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它又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古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各类生土建筑都有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需要改进。夯土建筑生土建筑最早、也是最普通的方式,就是夯土建筑。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一些地方的农村还在采用这种方式。在山区,一种方法是用一种能够固定在墙上的专用木制盒,用锹往板上添土,人站在墙上,用一种特制的榔头,把松软的土夯结实;另一种方法是用两块长长的木板,栽上几根木桩,用粗绳子把木板固定住,形成一个木槽,再往木槽里添土,用一种专用的木榔头把土捶紧。这种方式做成的墙,好像比一般火砖砌成的墙还要结实。有的住了20多年,生土夯成的墙还是刚夯成的样子。到最后拆屋的时候,要用锄头费好大的劲,才把那墙拆掉。土砖墙建筑生土建筑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先把生土做成砖,再用这种砖来砌墙。做砖的方法有碾压、和泥等多种,在水稻田比较多的地方,做砖多采用碾压的方式。其工序是选一块较平整、离村湾不远的稻田,收了稻之后,不等田里的土太干,就用牛拉上打场用的石磙,在田里把表面的一层土碾结,这道工序用的时间校长,据说要碾到一块砖上有7个牛的脚印,才算碾好了。碾好后,趁土还没有干,就用铁锹在土上切出—条条的缝,再用—种专用的锹,前面个人用力拉,后面一个人掌着专用的锹,把土撮成一块块的砖。和泥的方式也有几种,一种是把适合做土砖的土浇上水,把牛赶到浇了水的土里,活成泥巴,再把泥巴放进专用的木架里,做成一块块的土砖。砌墙的时候,砖和砖之间的粘合,也是用泥巴。用生土做成的墙,年数多了后,这种墙就是很好的肥料,勤劳的人家,过一些年,就把屋里的老墙换一遍,把换下来的墙送到田里去,这也是积肥的一种方式。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生土建筑的简介

生土建筑始于人工凿穴,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留存的烽火台、墓葬和故城遗址等,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情况。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1981年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曾举办世界各地生土建筑展览。世界上约有 1/3的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中。 生土建筑 (Earth Construction)定义:生土建筑主要是指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