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中”什么意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全称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是中央委员会。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召开一次,我们通常简称为"XX大".根据惯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于下半年召开.如党的十七大是去年10月召开的.可以预计,党的十八大将于2012年10月前后召开.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中央"、"党中央"或"中共中央".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几届中央委员会.现任中央委员会是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所以称为"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六次全体会议,分别简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等. 刚刚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这样回答,清楚了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党的全体会议)中央全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委员会的全体会议)。

我想了解下“全会” “中会” 比如“十七届五中全会” 等等

十七届五中全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是中央委员参加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大代表参加的 全国人大每年一次 选出 国家主席 副主席 总理 等 全会就是党的会议 5 年一届 选出总书记 人大是国家的会议 全会是党的会议 但是现在多数人都党国不分了 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由立法权 解释宪法 罢免主席 总理 等权利 只是在中国..... 全会就是一次党的会议

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为什么说“追认”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为什么用“追认”一词?

  康日新百科名片  康日新康日新,男,1953年8月出生,汉族,山西大同人。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2005年1月,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2005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EMBA)。 2010年1月1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证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党组书记康日新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10年10月18日,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纪委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去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其开除党籍的处分。  目录  履历  相关“核掌门”被查  从亏损到盈利  多面康日新  履历  相关 “核掌门”被查  从亏损到盈利  多面康日新  展开 编辑本段履历  康日新  1972年3月-1975年8月,在山西大同县水利局杨庄电灌站工作; 1975年9月-1978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78年9月-1996年12月,历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1996年12月-1999年6月,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9年6月-2003年9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 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2003年9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2007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2009年8月5日,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1] 2010年1月1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证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党组书记康日新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3]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对中央政治局会议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予以追认。[4]ufeff  编辑本段相关  56岁的康日新希望自己退休时的评价是:康日新在这个位子上是不谋私利的,是一名敬业者。 这个心愿似已无法实现。因涉核工业项目的招投标灰色交易、挪用公款委托理财炒股巨亏等严重违纪行为,康日新日前被中纪委调查。 被称为“中国核掌门”的康日新,是中国“头号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核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也是136家中央企业的“一把手”中,唯一一位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 康日新主政中核集团6年来,带领这家特大型军工央企步入核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他的职业生涯也稳步升至顶峰。此次,他的人生轨迹突现转折。  “核掌门”被查  2009年8月5日,康日新没有像往日那样,出现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的中核集团总部。从1999年6月担任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开始,他已在这栋灰色大楼里工作了10年。 当天上午,新华网发布简讯:康日新因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随后,有关部门向中核集团的局级以上干部通报了这一情况。目前,中核集团由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又奇主持工作。 接近权威部门的人士称,康日新的“重大违纪”,目前主要是涉嫌参与核工业项目招投标中的灰色交易,以及挪用公款委托理财炒股出现大幅亏损。 该人士称,对于像康日新这样的人士,有关部门会较为谨慎,只有在掌握确凿证据后,才会采取措施并公开消息。 康日新被调查令核工业系统感到震惊。中核集团多位内部人士称,此前没有听到任何相关传闻。 外资核电企业人士称,新华网发布消息前,一些人已听到风声,但不清楚详情。另外一位人士则称,康日新7月10日前后的一次出国计划未获批准,或许是他已被有关部门关注的信号。 康日新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是7月27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中核集团与郴州市政府合作开发核电框架协议的签署仪式并致辞。 此前,中核集团7月20日召开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全国纪委书记座谈会精神会议。康日新在讲话时要求,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真学习好干部问责、廉洁从业的有关制度,还要积极配合好相关巡视工作。  从亏损到盈利  中核集团的一些人,至今仍不愿相信康日新会涉嫌严重违纪。 在一位中核集团老专家的印象中,康日新老实、低调,“不会搞歪门邪道”,而且很注重维护核工业的利益,在坚持发展国产核电技术上有浓重的民族情结。 私下里,中核集团的员工称康日新为“老板”。该集团下属公司一位高层称,“康老板”耿直、务实、重情义。在上述人士看来,中核集团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除了赶上中国核电大发展的好时期之外,还缘于康日新的开拓精神和改革举措。 2003年9月,康日新成为中核集团“一把手”。上任时,中核集团已连续亏损13年。 中核集团的前身是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是中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军,覆盖了从铀地质勘查、到放射性废物处理的整个产业链。 康日新走马上任后,提出要把经济利益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并着力推进管理模式改革,核心内容是“垂直管理、分级授权、横向协作、互相监督、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运作”。2004年,中核集团扭亏为盈,并在随后的几年中连续保持盈利。 中核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从2003年的132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366亿元,年均增长23%;利润总额从2004年的2.4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亿元,年均增长82%;连续五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考核A级;全集团人均年收入五年翻了一番。 康日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当总经理到今天,中核集团没有亏过钱。任何一个投资都没有亏损,因为做每一个投资他们都会做认真的思考、科学的论证。 有消息称,康日新在2008年挪用公款委托理财炒股中,股市的持续低迷让这些投资出现了大幅亏损。市场人士分析,康日新进行委托理财,是为了让闲置资金产生投资收益,帮助集团获得更好的业绩。中国股市在2008年的急转直下,让很多投资都被套牢。  多面康日新  在中核集团,康日新拥有较高的权威,甚至给一些人士留下了独断专行、搞“一言堂”的印象,他的一些决策尽管存有争议,但无法被阻止。 一位核电设备制造企业高层称,在一些核电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上,尽管制度设计得极为严密,但在操作过程中,“人”的因素仍能发挥作用。 此前,因涉嫌在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招标中向外方泄密,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原总裁蒋新生于2007年底被中央纪委“双规”,包括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沈如刚等多名业内人员牵涉其中。 国务院国资委在总结陈同海案的教训时曾指出,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容易导致滥用权力。 陈同海系 中国石化(行情 股吧)集团原总经理,因受贿罪被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康日新在山西大同的农村出生并长大,“自他以上,三代为农”。他曾当过食堂管理员、教师、快递员、车间主任,上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大同县水利局杨庄电灌站工作时被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学习,从此开始了与核电打交道的岁月。 对于康日新的能力,业界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足以胜任一家核电央企领导人的职务,只是距离中央委员的要求,似乎还有一些差距;也有人认为通常需要学习5年的反应堆工程专业他只学了3年,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日后的升迁,主要得益于党政工作的娴熟。 康日新曾将自己的核电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原子能科学院18年的科研研究、秦山第三核电站7年的董事长、总经理,中核集团的党组书记、总经理。在第三阶段,康日新的职业生涯进入顶峰。 一位核电系统的专家称,康日新在决策中比较注重企业自身利益,他似乎不太愿意与其他核电企业分享研发力量,导致企业间出现隔阂。 另外一位中核集团的老专家则称,康日新的决策能力稍有欠缺,但他当时做出的决策,肯定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不一定能兼顾所有人的利益。 “对于他曾经做出的决策,不要苛求,也还没到评价的时候。”上述老专家说,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也无法再走回头路。[5]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二五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14)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发展高速铁路,加强省际通道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积极发展水运,完善港口和机场布局,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17)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21)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