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

阅读 / 问答 / 标签

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主题情节三个方面,看《无耻混蛋》暴力美学

昆汀·塔伦蒂诺被誉为“ 好莱坞怪才 ”。 他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盛行之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风格。 昆汀自己曾经在音像出租店打工,在此期间,他观摩、学习上千部在电影史上都堪称经典的电影,拥有着深厚的电影文化功底。 后现代主义本身固有一种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而昆汀在此基础上对形形色色的类型电影进行大串联,在反类型的基础上无意中创造出一种新的类型(新黑色电影),在叙事手法上也掀起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叙事的新一轮狂欢 ,《无耻混蛋》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群犯了罪的美国士兵原本将要被处以死刑,但是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他们被允许戴罪立功——深入已被纳粹占领的法国去执行一项危险任务,此项任务代号为:基诺行动。 《无耻混蛋》的故事结构由五个章节,两条线索组成,一群犯了罪的美国士兵去法国执行一项危险任务,另一边,一名法国女孩决心为被纳粹杀害的家人报仇。 今天,我们将从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主题情节三个方面,浅析电影的暴力美学色彩,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暴力美学”? 在我们人类的进化 历史 上,为了争夺生存的环境与空间,我们最先是与大自然作争斗,渐渐地开始了内部自身的争斗,而“暴力”是人类在互相争斗中展示力量的一种方式。 “暴力”与“美”怎么看都不应该被放在同一个词汇当中,它们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极端差异,甚至是难以相融的文化观念,而艺术却将两者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美学体验。 实际上,暴力的“美”在中国古代就开始被人们所欣赏。比如《论语·八佾》中的《大武》,把战争场面描绘得十分生动,同时还有对商朝取代周朝的的战争过程详细的记载 ,孔子也赞叹其“尽美矣”。 “暴力美学”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六十到八十年代,它最先是出现在影视圈的新词,之后又通过影视圈传达到其他的领域。 郝建发表在《当代电影》的一篇文章《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中指出: 也就是说,在电影中,导演用画面美化了“暴力”,让观众忽视了其中的道德探究,用这样的形式展示思想,是美学与艺术表达上的一种颠覆。 在电影《无耻混蛋》中,昆汀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等等,处处表现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 社会 经历了危机和动荡,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 社会 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其中,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有以下三点特征: 1、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看,暴力具有“两重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端化的“暴力”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出现,必然会伴随着道德的制约和秩序的束缚。而“暴力”在电影中,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影像构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昆汀的电影暴力性极强,然而他在《无耻混蛋》中,将暴力化倾向推向极端的同时,又试图通过种种方式和手段来“消解暴力”,以此来增加影片的 娱乐 效果和艺术效果。 这种“疯狂建构”与“极力消解”的两重性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电影逼真细节的感官刺激,和 情感 表达的深刻体会。 比如,在影片第五章,“巨人脸庞的复仇”,苏珊震撼死亡的那场戏:在放映室内,白衣男子和红衣女子持枪对射,而镜头中心一直保持不变。 在这里,无需营造多余的紧张感,白色与红色间的挣扎和缠绕就让人性的崇高与卑微,命运的必然与偶然在其中交织在一起,直指人的灵魂深处。 片刻之后,苏珊中枪,时间在瞬间变慢,红色的一群碎片和飞溅的血液充满“暴力”色彩却也带着“诗意”和“美感”。 苏珊娜死亡的片刻无疑是美丽的,昆汀将她暴力的死亡进行了诗意的消解,碎片式的挣扎和无法用黑白对错来形容的结局,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叙事结构来看,暴力具有自由性 典型的后现代文化不是一种纯粹创造的文化,而是一种引用文化有着明显的拼贴零散化和解构的特征,这一特征往往成为一些暴力影片叙事中的一种表征和手段。 《无耻混蛋》这部二战题材影片的故事框架来源于 1967 年查尔斯 · 布朗森导演的《十二金刚》和1978 年的意大利 B 级电影《戴罪立功》。从取材上来讲本来就是一种拼贴。 《无耻混蛋 》的故事结构由五个章节组成,昆汀表示: 爱森斯坦曾在1923年《左翼文艺战线》提出过“杂耍蒙太奇”,他是“暴力美学”美学思想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技术的先行实践者。 他的理论主要是主张导演们把自己的思想理论通过剪辑的方式植入到电影中,然后传达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时他们没法对这个影片提出任何的看法与导演们交流分享。 但是,昆汀却不是这样。他的元素更具有随意性和自由性。 无论是“无耻军队”中的“棒球棒”哥,还是刻画在额头上的“纳粹”标示,还是“100张头皮”的 游戏 ,他把所有的元素毫无限制地呈现给观众,将道德与 社会 的评判抛到一边去,却把对于美学的选择与判断却交给了观众们自身。这体现了他对观众的们思想意识的尊重,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让观众们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3、从主题情节来看,暴力具有戏虐性 从最初构思到准备剧本,昆汀沉淀这部作品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在昆汀的作品中从不单纯的以恶来表现恶。他说: 作为后现代消费 社会 的伴生物, 昆汀的暴力电影主要以 游戏 娱乐 为中心, 它更多地追求影片的纯粹观赏性和故事中那些好玩的,有趣的东西。 在电影中,他不但把“希特勒”本人请上了银幕,还对他进行“报复性”地刺杀,最后竟然还“成功了!”让观众如攻克 游戏 进度一般大呼“过瘾”! 昆汀在极力展现疯狂暴力的同时,又是与 游戏 、 搞笑 同时存在的。如三个不会说意大利语的无良杂军混入电影院被兰达揭穿那场戏。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第四章,那场“地下室谈判”的情节设置。这可谓是对人性与战争本身赤裸裸的讽刺。 在酒桌之下,三支手枪都不约而同地对准了同一目标——对方的生殖器。这个人体的特殊器官可以进一步引申为“欲望的泉源”。人与人之间的不满、竞争、冲突,甚至战争,都是在原始欲望的始作俑下一步一步发展出的实际表现。 在这里,导演似乎想要尝试让观众理解,人即使不断尝试着鞭挞欲望的根源,却总是无法阻止由它的无尽积聚而最终迸发的战争,人性的矛盾与鄙劣总是伴随着悲剧和戏虐。 昆汀的暴力是“孩子式”的暴力,而这种纯为 娱乐 的暴力却更能契合后现代文化的精髓,因为后现代文化在人本哲学方面的表现的冲动,就是将人文价值的探寻变成了 游戏 和荒诞。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对于“暴力”本身拥有更多的思考。 除了我们身边一直上演的犯罪,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摩擦也是一种“隐性暴力”。 生活体系为了有效的分配有限的资源,将竞争引入了人们的 社会 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生活模式,可是在生活的压力下人们有时会采取罪恶的方式来获取生活的资源价值,因此暴力的方式就产生了。 现代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弱,同时对于 社会 的信任也不断的缺乏,人们缺少应有的安全感,逐渐变得狂躁而又焦虑不安,而不良的形态又会形成更多的暴力,恶性循环。 我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难道我们的人生就只是戏虐与讽刺,焦虑与不安的多重背景下,无法平静的一段故事而已吗?我们能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让自己的生活有那么一点点的改变呢?

海上钢琴师影评视听语言分析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一、简介《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该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文学剧本《1900:独白》,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该片4K修复版于2019年11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二、影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杰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海上钢琴师》的精神内核无疑是纯真与自由:天赋秉异的190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粹的快乐。该片就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纯真是他们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