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视野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如何通过学科融通拓展视野走向成熟

一、注重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北京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刘藻作了题为《以“蓝天工程”为平台,丰富拓展课程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主旨报告。北京东城区以“蓝天工程”为平台,不断丰富拓展课程资源。通过蓝天工程的实施,他们建立一个资源库,将近200家单位做为“一卡通”资源库 、300余家做为重点资源单位 、560余家活动场所基础资源库;编制了一套乡土教材,目前已是第三版了;搭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了课外活动网站,通过“一卡通”系统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领导与管理;还设计一套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积分管理。他们严格执行国家德育课程,借助课程资源,实现德育目标。他们自主研发的地方课程,《走进东城》、《弟子规新解》、《蓝天工程》博览课等课程丰富拓展了课程资源,突出了德育功能。蓝天工程让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课堂中走了出来,走进了没有围墙的大校园,真正使首都中心城区学生从中受益,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他们重点介绍了蓝天工程博览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程是东城区“蓝天工程”的继续与延伸,该工程充分利用首都丰厚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各类教育资源,使其成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基地。“蓝天工程”博览课以“实践、体验、收益”理念为指导,把“蓝天工程”重点社会资源开发为小低、小中、小高及初中四级课程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纲目设计,引领学生在参观、浏览的基础上,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进行较为深度的实践学习。“蓝天工程”博览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将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融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蓝天工程博览课程中,他们做到了“四有”,一有纲目,分小学、初中编写了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纲目;二有资源,建立了学科拓展型、专题教育型和综合博览型课程资源,供学校进行资源选择;三有课时,每学年每年级安排16课时;四有基本呈现形态,一是课程地点的开放性,二是课程形式的实践性,三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地理、生物、体育教师可以共同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在蓝天工程博览课程中,他们突出了一个关键,即探索新型的管理和实施模式,博览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管理模式的整合与兼顾。抓住了一个根本,即尝试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蓝天工程的实施在解决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努力构建大德育体系,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依托“蓝天工程”、社会大课堂平台,进行德育机制性建设,推进德育课程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德育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与优化;提高实效性,就需要加强德育资源的再利用和向课程延伸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实效性,就需要努力实现课程最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蓝天工程博览课程在活动中强调实践体验,疏通社会实践渠道,给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知识性、趣味性、导向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从感悟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天津南开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杨光作了题为《让德育走进课堂》的主旨报告。报告将德育的触角直接指向课堂。他们通过对新时期德育和课程改革的新认识和新思考,关注德育课堂的主渠道,关注学科的渗透,关注德育的课程建设,寻求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们认为,树立德育的课程观是德育走进课课堂的关键和基础,从2005年开始,南开区就提出让德育走进课堂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他们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结合学校特色和育人目标,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学科德育。从学科渗透到学科建设是德育走进课堂的完善和发展。他们提出“三个不等于”的观念,即德育不等于活动,德育不等于知识,德育不等于说教。因此,他们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德育课的课堂定位为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倡导老师创设景观课堂,使学生在开放教育时空中认知、体验、感悟和锻炼,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开放的课堂、真实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育效果凸显。而德育课程一百例、修身教科书、礼仪修养大家学、和谐成长等作为区域德育教材,以全新的、有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学习内容博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学校开发出的独具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成了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使南开德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南开区认为,德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课程文化,而文化的发展来源于师生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他们注重用特色文化引领德育课程建设。三、构建主题性德育课程体系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设立作了题为《为了每个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主旨报告。长宁区利用德育课程的框架和体系,通过构建“主题性德育课程”来达成育人的目标,使区域德育工作走向深入。长宁区认为,重视德育工作,首要完善课程。他们经过认真总结分析,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效轻长远,重活动轻课程的现象。而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要想使德育工作走向深入,就必须强调利用课程的框架和体系来实施德育,因为德育课程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序的实施方案,有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行之有效的评估手段,可以避免目标的过高或过低,能够避免与培养能力相脱节的现象,还可以避免实施过程中的随心所欲和实行结果仅仅停留于形式的问题,所以必须完善德育课程。而完善课程,首要确立目标。他们将办好每一所学校,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也做为其理想追求。他们希望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能规范、优质、创新、特色发展,希望学生都能身心健康,都具备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他们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来思考,从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方面来考虑,从不同的社会时代对教育要求的现象出发,认为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所以他们确定了中小学生各个年段德育发展的的中心任务,而且以主题的形式贯穿,形成了该区通过构建主题德育课程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达到育人的目标。确立目标,首要明晰理念,长宁区在构建主题型德育要求时,要求必须明晰以下三点认识与理念:第一,对课程的认识。学校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靠课程来支撑,课程是学生在校的全部体验;第二,对主题的认识,主题性德育课程中的主题,是有别于主题德育中的主题、主题活动当中的主题。他们以生为本,构想区域引领主题,如小学主题为:快乐学习,让小学生幸福成长;初中主题为:有效学习,让初中生以阅读领航;高中主题为:综合学习,围绕主题轴进行特色化发展。全区引领性主题,引导学校找准发展方向、制定学校发展目标的课程发展提供思路。而学校主题则是各个学校围绕区引领性主题,将其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积聚起来、鲜明起来并进行高度的整合,凝练成学校特色主题,形成了如延安中学具有“三个突出,四个注重”特点的,新光中学“阅读家乡”特色的主题德育。第三,构建主题型德育课程的认识。他们认为,构建主题性德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完善、优化和整合已有的学校资源,并使之系列化、长效化的过程,是为了努力避免把德育当成纯知识传授和说教,避免将德育当成是无序的活动过程。长宁区规划利用四年的时间推进主题德育课程建设,而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增强了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增强了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区域内呈现出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成长的氛围的态势。四、依托课程提高育人实效重庆沙坪坝区教委副主任赖发清作了题为《依托课程载体,提高育人实效》的主旨报告。重庆沙坪坝区认为,课程育德是落实德育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沙坪坝区不断反思德育工作现状,找准存在问题,认为目前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育德过程与教学过程二元分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让德育沦丧为知识教学的“点缀”或者“标签”,客观造成“重知轻德、知德分离”的现实;以教师的控制为标志的德育过程,漠视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学生的实际道德需求和道德发展潜力,漠视师生双边多维度、多形式的道德互动生成,客观造成德育游离在学生心灵之外,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的现实。为此,他们进一步明确了德育课程思路,把握课程育德实施的四个原则:人文性原则,即在尊重不同学科本质属性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整体性原则,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树立大课程观,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德育工作;层次性原则,根据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逐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体性原则,在课程育德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对话,加强体验学习,加强问题探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他们在“固本铸魂 整体育人”的区域德育理念引领下,从整体育人视域,探索课程育人的结构化内容体系。从长效机制角度,探索课程育人的实施方法。按照由点及面、分层推进的思路,初步构建起具有沙区特色的课程育德框架。一是挖掘资源,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合理使用三级课程;二突出重点,构建学科课程育德框架,构建结构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广泛开展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各种活动,构建学科活动课程;三是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四是稳步推进评价改革,探索学科课程育德长效评价机制。他们认为只有坚守学校育德主阵地,扼守课堂育人主渠道,发展教师育德主力军,才能培养更多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的青少年学生,培养更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京津沪渝德育研讨活动对推动四市区德育的深入发展,对四市区德育成果的巩固和传播、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会德育工作者在本次研讨会中围绕“德育课程”主题,深入交流研讨,集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受益非浅。对我们启发很多,很多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有以下四点启示与六点思考:启示之一: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但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并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德育为首往往成为空谈,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依然存在。四市区德育工作研究会启示我们,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教育强市必须重视德育为先。为此,教育工作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启示之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虚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缺乏魅力。四市区研讨会启示我们,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努力构建大德育体系,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依托社会大课堂平台,进行德育机制性建设,推进德育课程化,就需要对德育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与优化,就需要加强德育资源的再利用和向课程延伸的研究与实践,就需要努力实现课程最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启示之三:坚持循序渐进整体谋划。如同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样,德育工作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其认识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东城区的蓝天工程博览课程,是在总结蓝天工程经验后,再向课程延伸,进而将所有和教育相关的内容信息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享用这个课程资源。但谋划德育工作又要整体进行,如上海市的德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两纲》中,即《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他们认为两《纲要》概括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全部,思路清晰,操作性强,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启示之四:建设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已坚持了十九届的四市区德育研讨会启示我们,德育工作的特殊决定了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这必须用长效机制来保证。就我市来说需要建立长效的领导机制、德育工作研究机制、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和德育工作的投入机制等。思考之一:整体谋划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学习先进地区德育经验,对谋划我市德育工作新局面,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我市德育工作好的思路、好的经验、好的举措,不断加以完善、提炼和提升,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持之以恒。同时,不回避矛盾,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与四市区相比,我市有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那就是各部门独立成篇,某项德育活动可能有特色、有成效,但缺乏思想的指引,缺少整体效应。东城区的“蓝天工程”、上海的《两纲》都是一个个系统,有原因分析、有全面部署、有具体举措、有检查反馈、有客观评估,是一种资源整合的产物,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之二:实施整体构建与系统整合的策略。我们的德育管理方式应由经验探索向科学制度建设转变、由个别榜样示范向全面引领转变、由给任务方法向给思想搭平台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整体合力推进转变、由单纯育德向全面育人转变、由关注德育面的发展向关注每一个学生成功转变。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以推进“德育集团军”模式为落脚点,不断探索创新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载体,固本铸魂,全面育人。要突破校际、社会教育资源之间的壁垒,统筹、整合区域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教育系统来说,市教育局每年要制定德育工作思路,按照“人人育德”的理念,各科室都应参与研究,提出与本科室密切相关的德育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措施,由局领导整体研究,部署全年德育工作。思考之三:研究制定我市德育课程纲要。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各学科均有德育目标,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科任老师自我把握、自我控制状态,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现状,这是德育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德育失效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必须组织力量对各学科德育目标进行梳理,整体制定学科德育纲要,发挥“人人育德”的作用,深化课堂育德的职能。可以开展主题德育方面的尝试,形成按不同年龄、不同学段递次推进的主题德育模式。其中,还要加强德育课程的评价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思考之四:整合各项区域德育和系统资源。德育资源无处不在,必须加以整合,以减少相互扯皮、相互推诿,或相互重叠、相互抵消的现象发生。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只有他们才能整合社会资源,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科学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活动中心等资源。内部资源的整合则是教育系统本身的责任,如区域德育资源,校本资源、人力资源等等。可以打造“德育集团军”,在“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中,整合校际间德育资源,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思考之五:建立德育工作队伍培训新模式。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一支生力军,应该从培训入手,建立新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研究新型的培训策略,建立实证式的培训模式;二是充分发挥安庆市的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加速实践向理念的转化,使我市班主任工作水平领先一步;三是建设班主任导师制,设立副班主任,年轻教师必须有副班主任工作经历;四是建立班主任培训基地,将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骨干班主任脱颖而出、理念先进的校定为市、县两级班主任基地,承担两级班主任培训任务,市县两级对基地以适当经费支持。通过新型班主任培训模式影响和带动教师育德理论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带动全体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思考之六:建立德育工作投入长效机制。我市的教育经费使用上,应由注重硬投入逐步向注重软投入转变,德育工作不能停留在讲起来重要,投入时次要的状况,德育工作中的各项培训、活动中心建设、开展各项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等等均需经费的支持,按照中央8号文件“要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的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要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并予保证落实。